《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石头书》教学反思1

  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通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意识。我教授第一课时,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与上课的充分发挥,我认为,有成功之处,更有不足之处。

  “自以为是”之处:

  1、本文课题比较有趣,所以我从课题入手,先“书”字,提出问题:谁见过书的?学生大笑:书谁没见过?紧接着提出疑问:“谁见过这种书?”同时板书“石头”二字,学生们纷纷迷惑摇头,我问:“你看到这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对学*的兴趣顿时被吸引上来了,有了仔细读课文的欲望,这时候让他们带头问题去读书,效果很好。

  2、初读课文,我先让学生读,我仔细地听,学生读到错误的地方,立刻停下,正音,让其再读,还读不好,请其他同学帮忙纠正后再让他读,正确了,大大表扬他一下,后引导全班学生齐读。这样做,比在学生读之前先把要注意的地方拎出来练*效果更好,每个学生都明确地知道了哪里难读,应该怎么读,与上下文怎么衔接更好。不会出现单独这个词会读,放在句子里就“舌头打结”的情况。另一方面,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在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指导下终于成功,获得了一种胜利的体验,有了成就感,对学*充满了信心。

  3、学*分段时,因为这篇课文自然段多,全是对话,对小孩子来说比较难分。所以在分段时出现了多种意见,我把它们一一列在黑板上,总结出问题所在的几自然段逐个解决。我先让孩子把这一自然段读一遍,再让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然后根据他的理由,让其他同学或我自己找出破绽,提出问题,最后我来总结。这样,一段一段地先读后说再讨论,费了不少时间,但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学生学到了理清课文层次的方法,更体会到了辩论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刚开始,学*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我准备放到第二课时再解决,但经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点拨,我明白了应该把一些与弄清课文大致层次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就解决。让孩子“自问自答”,体会研究的乐趣和通过努力而成功的喜悦。正如那位教师所说:分段是干什么用的?不就是帮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吗?所以这样做可以代替“根据课文分段”,把这略显死板的教学步骤溶于每一个小问题里,学生不用专门去分段,就自然地明白了课文的层次。

  2、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不够充分,形式较单一,我常用的都是很好,不错,可以。回答得不是太出色的就用手势表示请坐。经老师指点,我知道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对表现**的学生,先要充分肯定他的优点,再提出改进意见,比如,“你读书声音很响亮啊哦!如果再带点感情就更美了!”对回答得好的,要充分说出他的优点,有必要的请他再答一遍,为其他学生对立学*榜样。对答错的,要耐心纠正,等他终于答对了,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比如“看!你能做到的嘛!”这样,对提高学生学*的信心、兴趣、方法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石头书》教学反思2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节讲的是第一课时。

  在课堂上,我先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然后让学生齐读学*目标。明确学*目标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提示,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为了检测自读效果,我设置了生字卡片认读,小组开火车读词语环节,然后让齐读并让做笔记,给一分钟时间记忆!

  在预*案中,我做的不足的地方:

  1、生字没有给学生强调记忆方法,辩字组词。

  2、没有让学生用字典等工具书查生词生字。字词做的不扎实。

  在字词处理以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石头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石头里的学问真不少,学生跟着视频中老师默读,并注意其断句,语气等。在探究案中,我设置了两个题目,一是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二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词语解释这一块,我没有把时间把握好,而且只处理了三个小组的问题,由于时间直接进入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让其中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可以质疑、点评。小组参与太少,应该让至少二个小组来展示。

  展示完成后,紧接着进行检测案,检测案当中设置了两个题目,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另一个是选择正确的读音。同学都能正确迅速的完成。其中一小组展示另一小组点评。

  在课堂结束时,我评出了优胜小组二组,并给与奖励!

  总的来说,这节课环节倒是齐全,但是做的不扎实,总担心时间不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提高自己的教法,交给学生更好的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轻松的学*,真正实现高效,让王桥教育事业再创辉煌!

《石头书》教学反思3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学贵有疑,在教学时,从课题入手,设疑导入.学生对这个课题确实是疑惑多多,迫切地想要知道说的是什么.在质疑的时候,每一问都能够切入要点,非常妥切.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

  在读书的时候,学生的评价更是让我收益不少.大多时候学生总是带着一双挑剔的眼睛去看别人.但是最*,学生总是能用发现别人,欣赏别人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了.在评价别人读书时,我就有体会.孩子们总是说:他这个~~地方读得很有感情,把川川那好奇的样子给表现出来了,但是,表现的还不够强烈.可以这样读.她自己就示范开来了.呵呵,这让我这个当老师的真是太开心了,孩子能用这样的`方式去评价别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语言上还是在态度上,都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再就是在品读课文内容时,学生对这两个孩子提出的三个问题,都能在文中把课文内容打乱以后,再去梳理出头绪,寻找到答案来.这就运用了课文中的刨根问底来展开教学.如:1,石头书上有字吗?有哪些字?你从这些字里读懂了什么?2,石头书上有画吗?有那些画?你从这些画里又读懂了什么?3,看懂了这些化石有什么用呢?通过这样的学*方式,即让学生明白了刨根问底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又让学生知道了刨根问底能得到什么.相信孩子们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也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以激发和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石头书》教学反思4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学贵有疑,在教学时,从课题入手,设疑导入.学生对这个课题确实是疑惑多多,迫切地想要知道说的是什么.在质疑的时候,每一问都能够切入要点,非常妥切.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

  在读书的时候,学生的评价更是让我收益不少.大多时候学生总是带着一双挑剔的眼睛去看别人.但是最*,学生总是能用发现别人,欣赏别人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了.在评价别人读书时,我就有体会.孩子们总是说:他这个~~地方读得很有感情,把川川那好奇的样子给表现出来了,但是,表现的还不够强烈.可以这样读.她自己就示范开来了.呵呵,这让我这个当老师的真是太开心了,孩子能用这样的方式去评价别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语言上还是在态度上,都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再就是在品读课文内容时,学生对这两个孩子提出的三个问题,都能在文中把课文内容打乱以后,再去梳理出头绪,寻找到答案来.这就运用了课文中的刨根问底来展开教学.如:1,石头书上有字吗?有哪些字?你从这些字里读懂了什么?2,石头书上有画吗?有那些画?你从这些画里又读懂了什么?3,看懂了这些化石有什么用呢?通过这样的学*方式,即让学生明白了刨根问底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又让学生知道了刨根问底能得到什么.相信孩子们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也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以激发和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石头书》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我紧紧围绕“刨根问底”这个词语进行教学:

  在课的一开始,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告诉学生,你们这种针对自己的疑惑不断提问的精神就是刨根问底,好多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没想到自己的好问就可以用文章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今天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围绕预*作业,让他们数一数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共有几次问答,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此时我加以引导:川川、磊磊的问题是一个接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清楚不罢休,这种认真学*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还没说完,班上一片小手林立,嘴里却情不自禁地喊出来:“刨根问底!”同时告诉他们,学*上要向川川、磊磊那样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了这两次的亲密接触,学生对“刨根问底”都理解得比较深刻。因此,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刨根问底的经历,很多学生都能举例一二。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石头书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石头书教学反思 1

  读完课文,不禁对文中的两位小主人公勤学好问的精神折服。于是,“刨根问底”一词也跃入了我的眼帘。在课伊始,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也真不少,借机我告诉学生,你们这种针对自己的'疑惑不断提问的精神就是刨根问底,好多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没想到自己的好问就可以用文章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围绕预*作业,让他们数一数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共有几次问答,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此时我加以引导:川川、磊磊的问题是一个接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清楚不罢休,这种认真学*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还没说完,班上一片小手林立,嘴里却情不自禁地喊出来:“刨根问底!”这时,我又告诉他们,学*上要像川川、磊磊那样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了这两次的亲密接触,学生对“刨根问底”都理解得比较深刻了。相信他们以后能正确运用了!

  石头书教学反思 2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学*欲望。首先,让学生结合*时读过哪些书。其次当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开始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们一个个非常激动,眼里是对新知的强烈渴求。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陌生的新的知识领域中去。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把握课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再回到课文中去找找,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并联系生活中的书来回答“为什么石头像书?”让学生在比较中,慢慢体会为什么称为石头书的原因,由观到思到悟,让学生会学*。学生分别弄清楚了石头书的样子、石头书的上的字是什么、石头书上的画是什么、以及石头书的作用。还有在讲授第7自然段时,石头书上的字学生们很轻松地按照我的要求找到了,随即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石头书上的字特别有趣,你能不能像勘探队员那样聚精会神地看看,找出它们之间有关联的词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他们也相继找出了如雨痕——波痕 、 脚印——足迹;

  红的、黄的、白的,这些表示矿物颜色的词语也都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把握了这些词,孩子们对石头书上的字了解得就更透彻了。 关键是朗读的处理,现在的孩子已经是三年级了,朗读已经学了2年,但是对于这篇全是对话的课文,还是接触的很少,所以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非常关键。在课堂中,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语,看看提示语中有没有语气的指导,如果有,只要读出这种语气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那就再看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特殊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读出相应的语气就行了。我让孩子们试着按提示语的提示分组练*朗读课文,然后找了三组小朋友分别饰演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的角色,扮演的要求是不读旁白,要演出相对应的神态、读出提示语提示的语气。同学们扮演的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扎实,在处理教学语言时,以后还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多余的零碎语言。对于整篇课文读还是不够,这也提醒自己早今后的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更要精练化,对于学生的预设还要更详细全面。

  

  石头书教学反思 3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节讲的是第一课时。

  在课堂上,我先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然后让学生齐读学*目标。明确学*目标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提示,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为了检测自读效果,我设置了生字卡片认读,小组开火车读词语环节,然后让齐读并让做笔记,给一分钟时间记忆!

  在预*案中,我做的不足的地方:

  1、生字没有给学生强调记忆方法,辩字组词。

  2、没有让学生用字典等工具书查生词生字。字词做的不扎实。

  在字词处理以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石头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石头里的学问真不少,学生跟着视频中老师默读,并注意其断句,语气等。在探究案中,我设置了两个题目,一是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二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词语解释这一块,我没有把时间把握好,而且只处理了三个小组的问题,由于时间直接进入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让其中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可以质疑、点评。小组参与太少,应该让至少二个小组来展示。

  展示完成后,紧接着进行检测案,检测案当中设置了两个题目,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另一个是选择正确的读音。同学都能正确迅速的完成。其中一小组展示另一小组点评。

  在课堂结束时,我评出了优胜小组二组,并给与奖励!

  总的来说,这节课环节倒是齐全,但是做的不扎实,总担心时间不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提高自己的教法,交给学生更好的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轻松的学*,真正实现高效,让王桥教育事业再创辉煌!

  石头书教学反思 4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第一课时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理解川川和磊磊由好奇到奇怪的原因,了解石头之所以是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石头是一层层的如同一册册厚厚的书。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我文章根据石头书的字、画、知识、作用划分为四部分讲解。由学生划分出各有哪些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石头书的字、画、知识和作用。

  在讲解石头书的字这一部分时,重点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同时通过矿石色彩繁多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描写颜色的四字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在“画”的部分,主要是通过短片辅助理解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都查找了资料,学生对于化石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了,看过短片后自己说一说化石的概念。最后由老师总结概念并进行相应的讲解辅助理解。

  石头书的知识和作用是相互关联的。在这两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通过读后填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过度到对石头书作用的理解。最后通过反问学生“川川和磊磊是怎么懂得这么多知识的?”来理解“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并鼓励学生在学*中也要具备这种学*的精神。

  最后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本“石头书”。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索和思考。通过一张张图片让学生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性等情况。最后以课文中的图片作为结束,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图片的看法,最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一篇小练笔。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主要有三部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老师制作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课堂上的朗读和讲解。总的说来,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整个课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课件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有一些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改进,例如:课堂语言要更加精炼、板书要更加规范……。

  我想:准备一节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过程。每一次准备就是一次提高,虽然很有压力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认真对待,就会从中得到很多!

  石头书教学反思 5

  《石头书》这篇课文,以人物的对话揭示科学原理,并赞扬了文中小朋友爱“刨根究底”的科学探索精神。

  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通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

  1、外形: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书一页一页的。

  2、石头上的雨痕、波痕、矿物就像书上的字。

  3、石头上的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就像书上的画。

  4、人们通过石头上的化石能知道许多知识,就像书本能告诉人们知识一样。紧紧抓住“刨根问底”一词,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意识。具体方法如下:

  1、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2、课文写了几次对话?

  3、你提的问题分别能在第几次对话中找到答案?

  4、各自找伙伴分组学*:分角色读,想想每一次对话中你所知道的关于课题的信息——选择对话,进行朗读与信息的'交流——看课件理解——课外知识的拓展。

  5、总结,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激励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后发现有以下的优点:

  1、课文的条理清晰,整体感知好。

  2、学生的学*兴趣浓,积极性高。

  3、学生能顺利的理解“刨根问底”一词,认识对科学探究的态度。

  教学中发现的不足:

  1、一些学生倾听*惯有待提高;

  2、课前预*的不够充分。

  石头书教学反思 6

  当学生齐读课题后,我明知故问“什么书?”仿佛在怀疑自己的耳朵,以突出书之稀奇。当学生重复课题之后,我又故作惊讶:“有这样的书吗?太奇怪了!你见过吗?你对石头书感兴趣吗?”

  学生异口同声:“感兴趣!”我抓住机会顺学而导:“好,咱们今天就研究一下石头书(板书:石头书)。你想了解石头书的什么?请告诉大家,咱们共同研究。”唰!许多只小手举起来,像春雨之后的新笋!个个眼睛里闪烁着渴望。有的摇着小手,巴望老师让他先说。孩子们想探究的问题可真多: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上有画吗?石头书是谁写的?石头书是哪里出版的?石头书有什么作用?石头书能买得到吗?我边听边扼要而郑重其事地板书着:样子?字?画?作者?出版?作用?买?……啊!多么可爱的孩子!课文题目《石头书》已把他们深深地吸引住了……。把“聪明”的机会让给学生,也反衬了老师智慧、可爱、亲和的一面。

  石头书教学反思 7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第一课时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理解川川和磊磊由好奇到奇怪的原因,了解石头之所以是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石头是一层层的如同一册册厚厚的书。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我文章根据石头书的字、画、知识、作用划分为四部分讲解。由学生划分出各有哪些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石头书的字、画、知识和作用。

  在讲解石头书的字这一部分时,重点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同时通过矿石色彩繁多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描写颜色的四字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在“画”的部分,主要是通过短片辅助理解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都查找了资料,学生对于化石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了,看过短片后自己说一说化石的概念。最后由老师总结概念并进行相应的讲解辅助理解。

  石头书的知识和作用是相互关联的。在这两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通过读后填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过度到对石头书作用的理解。最后通过反问学生“川川和磊磊是怎么懂得这么多知识的?”来理解“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并鼓励学生在学*中也要具备这种学*的精神。

  最后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本“石头书”。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索和思考。通过一张张图片让学生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性等情况。最后以课文中的图片作为结束,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图片的看法,最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一篇小练笔。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主要有三部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老师制作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课堂上的朗读和讲解。总的说来,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整个课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课件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有一些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改进,例如:课堂语言要更加精炼、板书要更加规范……。

  我想:准备一节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过程。每一次准备就是一次提高,虽然很有压力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认真对待,就会从中得到很多!

  石头书教学反思 8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小朋友与勘探队员的对话,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石头就像一本书,里面蕴含着许多学问,并赞扬了这两个小朋友爱“刨根究底”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学*欲望。当学生齐读课题后,我故作惊讶地问:“石头书?还有石头书?你见过吗?老师真是有太多的问题想问了,你能把老师此时心中的问题都问出来吗?”让学生开始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们一个个非常激动,眼里是对新知的强烈渴求。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陌生的新的知识领域中去。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把握课文。

  其实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就是想弄明白“石头书”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这就是课文中的一个词:刨根问底。那么这两个孩子都问了哪些问题呢?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找到问题。这样抓住文中的主线,一层一层地进行理解、朗读、再感悟。弄明白石头书上的每个字和每幅画,都有它特殊的含义。

  为理解“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这句,先进行一下拓展,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中的“用处可大了。”到底有多大!我布置学生回家寻找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使教科书成为课外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这样就把这两个孩子的“高兴”,变成班上所有的孩子的“高兴”。

  石头书教学反思 9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小朋友与勘探队员的对话,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石头就像一本书,里面蕴含着许多学问,并赞扬了这两个小朋友爱“刨根究底”的科学探索精神。这篇课文,以两个孩子提问、勘探队员解答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且自己自学从课文中找答案。

  一、针对课题,激发提问。

  本文课题比较有趣,我从课题入手,问学生:“在还未读书之前,看到这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的学*兴趣顿时被吸引上来了,有的说:“石头怎么能做书呢?”有的说:“石头书的作者是谁?”还有的说:“石头书上有些啥东西?为啥叫石头书?”……提了不少问题。我对学生说:“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那么多问题,真不错。如果把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了,就更了不起了。现在就试着从课文中找答案吧。”学生们有了学*的兴趣,后面的学*效率也不会低。

  二、根据问题,自主探究。

  课文中川川和磊磊提了不少问题,答案也由勘探队员一一作了回答,我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而且要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小组合作,通过指名交流讨论,最好的答案呈现了出来。

  在此处的`学*中,我重点做了两件事:

  1、分角色朗读小朋友和勘探队员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自然了解石头书的特点。

  2、抓住“刨根问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志趣。两个小朋友都问了哪些问题?叔叔又是怎么回答的?这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刨根问底。在生活中,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刨根问底才能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答案。

  石头书教学反思 10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小朋友与勘探队员的对话,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石头就像一本书,里面蕴含着许多学问,并赞扬了这两个小朋友爱“刨根究底”的科学探索精神。这篇课文,以两个孩子提问、勘探队员解答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且自己自学从课文中找答案。

  一、针对课题,激发提问。

  本文课题比较有趣,我从课题入手,问学生:“在还未读书之前,看到这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的学*兴趣顿时被吸引上来了,有的说:“石头怎么能做书呢?”有的说:“石头书的作者是谁?”还有的说:“石头书上有些啥东西?为啥叫石头书?”……提了不少问题。我对学生说:“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那么多问题,真不错。如果把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了,就更了不起了。现在就试着从课文中找答案吧。”学生们有了学*的兴趣,后面的学*效率也不会低。

  二、根据问题,自主探究。

  课文中川川和磊磊提了不少问题,答案也由勘探队员一一作了回答,我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而且要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小组合作,通过指名交流讨论,最好的答案呈现了出来。

  在此处的学*中,我重点做了两件事:

  1、分角色朗读小朋友和勘探队员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自然了解石头书的特点。

  2、抓住“刨根问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志趣。两个小朋友都问了哪些问题?叔叔又是怎么回答的?这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刨根问底。在生活中,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刨根问底才能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答案。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石头书》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石头书》的教学反思 1

  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通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意识。我教授第一课时,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与上课的充分发挥,我认为,有成功之处,更有不足之处。

  “自以为是”之处:

  1、本文课题比较有趣,所以我从课题入手,先“书”字,提出问题:谁见过书的?学生大笑:书谁没见过?紧接着提出疑问:“谁见过这种书?”同时板书“石头”二字,学生们纷纷迷惑摇头,我问:“你看到这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对学*的兴趣顿时被吸引上来了,有了仔细读课文的欲望,这时候让他们带头问题去读书,效果很好。

  2、初读课文,我先让学生读,我仔细地听,学生读到错误的地方,立刻停下,正音,让其再读,还读不好,请其他同学帮忙纠正后再让他读,正确了,大大表扬他一下,后引导全班学生齐读。这样做,比在学生读之前先把要注意的地方拎出来练*效果更好,每个学生都明确地知道了哪里难读,应该怎么读,与上下文怎么衔接更好。不会出现单独这个词会读,放在句子里就“舌头打结”的情况。另一方面,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在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指导下终于成功,获得了一种胜利的体验,有了成就感,对学*充满了信心。

  3、学*分段时,因为这篇课文自然段多,全是对话,对小孩子来说比较难分。所以在分段时出现了多种意见,我把它们一一列在黑板上,总结出问题所在的几自然段逐个解决。我先让孩子把这一自然段读一遍,再让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然后根据他的理由,让其他同学或我自己找出破绽,提出问题,最后我来总结。这样,一段一段地先读后说再讨论,费了不少时间,但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学生学到了理清课文层次的.方法,更体会到了辩论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刚开始,学*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我准备放到第二课时再解决,但经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点拨,我明白了应该把一些与弄清课文大致层次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就解决。让孩子“自问自答”,体会研究的乐趣和通过努力而成功的喜悦。正如那位教师所说:分段是干什么用的?不就是帮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吗?所以这样做可以代替“根据课文分段”,把这略显死板的教学步骤溶于每一个小问题里,学生不用专门去分段,就自然地明白了课文的层次。

  2、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不够充分,形式较单一,我常用的都是很好,不错,可以。回答得不是太出色的就用手势表示请坐。经老师指点,我知道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对表现**的学生,先要充分肯定他的优点,再提出改进意见,比如,“你读书声音很响亮啊哦!如果再带点感情就更美了!”对回答得好的,要充分说出他的优点,有必要的请他再答一遍,为其他学生对立学*榜样。对答错的,要耐心纠正,等他终于答对了,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比如“看!你能做到的嘛!”这样,对提高学生学*的信心、兴趣、方法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石头书》的教学反思 2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第一课时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理解川川和磊磊由好奇到奇怪的原因,了解石头之所以是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石头是一层层的如同一册册厚厚的书。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我文章根据石头书的字、画、知识、作用划分为四部分讲解。由学生划分出各有哪些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石头书的字、画、知识和作用。

  在讲解石头书的字这一部分时,重点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同时通过矿石色彩繁多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描写颜色的四字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在“画”的部分,主要是通过短片辅助理解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都查找了资料,学生对于化石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了,看过短片后自己说一说化石的概念。最后由老师总结概念并进行相应的讲解辅助理解。

  石头书的知识和作用是相互关联的。在这两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通过读后填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过度到对石头书作用的理解。最后通过反问学生“川川和磊磊是怎么懂得这么多知识的?”来理解“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并鼓励学生在学*中也要具备这种学*的精神。

  最后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本“石头书”。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索和思考。通过一张张图片让学生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性等情况。最后以课文中的图片作为结束,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图片的看法,最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一篇小练笔。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主要有三部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老师制作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课堂上的朗读和讲解。总的说来,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整个课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课件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有一些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改进,例如:课堂语言要更加精炼、板书要更加规范……。

  我想:准备一节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过程。每一次准备就是一次提高,虽然很有压力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认真对待,就会从中得到很多!

  《石头书》的教学反思 3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第一课时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理解川川和磊磊由好奇到奇怪的原因,了解石头之所以是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石头是一层层的如同一册册厚厚的书。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我文章根据石头书的字、画、知识、作用划分为四部分讲解。由学生划分出各有哪些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石头书的字、画、知识和作用。

  在讲解石头书的字这一部分时,重点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同时通过矿石色彩繁多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描写颜色的四字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在“画”的部分,主要是通过短片辅助理解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都查找了资料,学生对于化石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了,看过短片后自己说一说化石的概念。最后由老师总结概念并进行相应的讲解辅助理解。

  石头书的知识和作用是相互关联的。在这两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通过读后填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过度到对石头书作用的理解。最后通过反问学生“川川和磊磊是怎么懂得这么多知识的?”来理解“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并鼓励学生在学*中也要具备这种学*的精神。

  最后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本“石头书”。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索和思考。通过一张张图片让学生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性等情况。最后以课文中的图片作为结束,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图片的看法,最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一篇小练笔。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主要有三部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老师制作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课堂上的朗读和讲解。总的说来,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整个课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课件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有一些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改进,例如:课堂语言要更加精炼、板书要更加规范……。

  我想:准备一节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过程。每一次准备就是一次提高,虽然很有压力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认真对待,就会从中得到很多!

  《石头书》的教学反思 4

  当学生齐读课题后,我明知故问“什么书?”仿佛在怀疑自己的耳朵,以突出书之稀奇。当学生重复课题之后,我又故作惊讶:“有这样的书吗?太奇怪了!你见过吗?你对石头书感兴趣吗?”

  学生异口同声:“感兴趣!”我抓住机会顺学而导:“好,咱们今天就研究一下石头书(板书:石头书)。你想了解石头书的.什么?请告诉大家,咱们共同研究。”唰!许多只小手举起来,像春雨之后的新笋!个个眼睛里闪烁着渴望。有的摇着小手,巴望老师让他先说。孩子们想探究的问题可真多: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上有画吗?石头书是谁写的?石头书是哪里出版的?石头书有什么作用?石头书能买得到吗?我边听边扼要而郑重其事地板书着:样子?字?画?作者?出版?作用?买?……啊!多么可爱的孩子!课文题目《石头书》已把他们深深地吸引住了……。把“聪明”的机会让给学生,也反衬了老师智慧、可爱、亲和的一面。

  《石头书》的教学反思 5

  为期两天的县教育教学常规视导已经结束,评估组老师已对我的课堂进行了客观的点评,现在,该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了。

  自以为是:

  1、教师关注学生的基础(预设)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应变(生成)。备课时,我估计“贝壳、地壳”是学生容易读错的,我也觉得课文的'一、七小节是难读的,课堂中,学生在预*后确实存在以上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解决了,读通课文就成功了一半。然后,让学生小组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小组成员读错的地方,学生的训练面广,合作意识强,兴趣浓厚。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石头书”的特点。为此,我是以“石头哪里像书?”为切入口推进课文的初读,重点引导学生读书,读正确、读流利、会读标点符号——“?”(根据提示语读、联系人物身份读)

  2、重视班级“差生”自信心的培养。班级杨某、许某举手发言的勇气小,对自己不够自信,课堂中,教师一再的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时也多关注他们)让其树立信心,真正把信心留给自己。

  引以为鉴:

  1、课堂的节奏把握的不准。课堂中,检查预*情况的节奏慢了,后面安排的生字描红没有时间了,遗憾!!

  2、学生在交流“石头哪里像书?”时,果然没有按文章的顺序说,教师应该在学生交流完后,顺着文章的思路读一读(个人愚见),可惜,时间不允许,又一大遗憾!!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1

  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课前准备

  1.预*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全班朗读,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检查预*,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可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老师参与读、学生齐读等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

  作业

  1.家听本课文后生词。

  2.抄写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7 奇怪的大石头

  著 藏 巨 恐 坑 卧 推 秦 域 纪 遗 震

  教学反思《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小狮子爱尔莎》读写练*题《亡羊补牢》教学设计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孔子拜师》课堂实录《夸父追日》教学反思《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乞巧教案《燕子》教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字词的学*中,先相对集中地学*,侧重于读准字音,而后在讲读课文中结合语境再侧重于形义的解析。上述部分难点的字词析解适当地渗透一些字理知识,使学生形象地识记字词形义,以达到语文新课标所提出“喜欢学*汉字”境界。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且要求读通读顺,为第二课时对课文的品味和感悟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复*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为什么能引起李四光的兴趣。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指出石头的四个特点:大、时间久、卧进土地、独立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常的事件不*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作业超市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 、写生字词语。

  3.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

  板书设计

  小时候 发现问题

  奇怪的大石头 震惊世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小狮子爱尔莎》读写练*题《亡羊补牢》教学设计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孔子拜师》课堂实录《夸父追日》教学反思《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乞巧教案《燕子》教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长大后 勇于探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即加强对词语的品味和语段的朗读训练,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求索的意识和精神。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以回观课文内容,弄清善于思考、敢于探索与获取成果的关系,最后双通过说写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把语文的学*与人文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2

  (一)今天,区进修学校的邹清老师来学校教学调研,听了我上的《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既肯定了我的优点,也给我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议。

  我在上这课时,由你知道李四光的哪些知识?导入,揭示课题。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

  1、这块大石头怪在哪里?

  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及时打在电脑上,呈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孩子们发言积极,找到了许多重点语句,我虽然表面镇定地在讲课,带领孩子挖掘语言的重点、训练感情朗读。可是此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发虚了。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思维在无限制地扩张,体悟的点铺得太开了,显得很散,影响整个课堂的严谨性,可是我又想不住及时刹车的方法,怎么办?好不容易,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课前预设的句子了,赶快抓住,将问题的讨论缩小到第二段。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插曲,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1、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读得不够透彻:

  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大,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不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所以,如果将目标再锁定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孩子说话如此散的现象了,我可以这样安排学*任务: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的大?第二课时再安排后半部分来历怪的特点。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大,来历怪,怪不得叫奇怪的大石头呢!齐读课题下课。唉!怎么没早点发现。而且这归段的能力,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不错,细节决定成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我觉得整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2、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忽略朗读形式的问题,学着学着就变成齐读为主了,整个课堂齐读的比例占到了80%,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还得继续奋战。朗读可以分为:个别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尤其重要的功效。比如个别指名读可以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达到示范、纠错、突破重点等多项指向明确的功能,同时体现了一个朗读的个性,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齐读可以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使朗读有气势,但不易抒发孩子个人的朗读情感。再说赛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他们喜欢小组竞赛,喜欢那种获胜的感受,尤其是当两组站起来的时候,特别精神,特别投入。因此,课堂应是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体,让朗读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外课堂也有成功之处,需要坚持的。

  1、识字的自主学*:

  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

  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一)课堂就是这样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将在课堂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通过学*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并且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要把握住课堂,课堂有效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

  语文课应该有这样三个标准:环节要简,主线要明,问题要精!这就要求有效的提问应从整体入手,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大问题设计应该是提纲挈领,因此设计能贯穿全篇的问题来当主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就是张庆老师倡导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本节课我提出来了练*上下文的四个大问题:第一,大石头怪在那里?第二,李四光问了哪些问题?第三,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第四,李四光是怎样揭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的来历的?课堂提问呈递进式进行,层层深入,非常有效。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要难易适度,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积极性,事与愿违。对于李四光提出的四个问题,开始在读完两边后,我问孩子们:当你把李四光提的一个一个问题读一遍后你有什么体会?孩子们很茫然,然后我有换了一种问法:你觉得李四光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回,孩子们积极参与了,有话可说了。这就是暴露出我的课堂提问的一个弊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情感体验是沉睡着的,一般不是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引导中抓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的切入口。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发挥。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提出的问题太急,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就好象喂一口饭还没嚼就要学生吞下去一样。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3

  本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十分注意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而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常常有时伴以品读的方式进行的,既“以读悟语”,又“以读悟情”。换言之,“悟悟”就有多深;反言之“悟情”深了,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语言字运用之妙的理解。据此,对以上的设计,一般应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而后再加强感情朗读的训练。本设计还十分致意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

  实践证明,字理是识字和析词的根本,一般情况下应依据字理探寻出字词的本义,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仅停留在表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上,我认为这样的学*是不够扎实的。依据字理了解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之义,这应当逐渐成为中高年级段理解词语的主流教法。当然,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有些字的形义变化已经较大,很难从字理词源上去探求它的本义了,对此是不能牵强附会地乱解瞎说的,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即可。

  但是,对大部分的字词来说,仍然是可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依据字理解说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先依据字理找出本义,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4

  《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教学本课后,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略有收获:

  一、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首位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板书课题之后,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这块大石头到底有多大?”有的说:“我想知道这块大石头奇怪在什么地方?”还有的说:“我想知道这块石头到底从哪儿来的?”这样以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了,学*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理解课文内容要抓住关键词语

  我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课文中画出描写石头的句子,再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但是孩子们忽略了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在学生们反复读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它的“大”。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

  三、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

  朗读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抒发感情,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外,主要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5

  《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本节课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家乡的一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板书课题之后,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这块大石头到底有多大?”有的说:“我想知道这块石头奇怪在什么地方?”还有的说:“我也想知道这块石头到底从哪儿来的?”这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描写石头的句子,再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但是孩子们忽略了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在学生们反复读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它的“大”。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

  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

  三、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

  朗读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读书来理解课文,通过读书来抒发感情,通过读书来提高素养。在课堂上,我先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从重点的词语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教师示范、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

  《最大的书》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竖撇这一笔画,也就是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枯燥的生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强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书写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展示“质”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那不同于*时的白底红字,明显放大的`笔画,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竖撇的正确写法。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孩子们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抛出《绿**报员》一文,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古诗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诗句的层面,那么语文课堂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要义。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能使古诗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我告诉学生:“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2

  《观书有感》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这是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作者读书的感受。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比,将书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作者写出读书的感受,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智慧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作者以景喻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师生互动,一一突破。

  对于作者,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对于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领会交流,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做老师,解决生字、生词。然后把自己的理解、预*的成果互相交流反馈,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古诗重点的讲解,明白古诗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作者以半亩方塘比喻书,以天光云影比作书的内容,学生理解了修辞方法后对理解古诗意思有很大的帮助。理解诗意,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古诗一句句理解古诗意思,并由此而揣摩作者感受从而悟出诗的道理。就这样,以学生为学*的主体,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做一一引导和点拨。较好的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突破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为让学生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另外选取了一些哲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延伸到课外。学生由诗中所讲道理畅谈自己读书感受。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读书能让人开阔视野,读书能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书可以让人穿越历史,感受多方文明......

  总之,学生学*《观书有感》这首小诗后,由此感悟到的道理会有很多很多!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3

  《观书有感》这首诗是写作者由看到的池塘的美景引发读书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为了突破一难点。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两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对语文学*的要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与领悟。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4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教育子女,但是作者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揣摩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活跃,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

  师背诵:《观塘有感》(故意出错,引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兴趣)

  众生:(师话音刚落)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不对呀!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我怎么找不到更读书有关的内容呀?你找找。

  生:没找到。

  师:既然更读书没有关系,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咱们把题目改改,行吗?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就在水塘边读书,很爱学*。

  生: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学*也是如此,要不断学*,充实自己。

  生: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3:不断学*,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生: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电”。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而发的吗?

  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教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5

  《观书有感》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这是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作者读书的感受。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比,将书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作者写出读书的感受,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智慧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作者以景喻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师生互动,一一突破。

  对于作者,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对于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领会交流,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做老师,解决生字、生词。然后把自己的理解、预*的成果互相交流反馈,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古诗重点的讲解,明白古诗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作者以半亩方塘比喻书,以天光云影比作书的`内容,学生理解了修辞方法后对理解古诗意思有很大的帮助。理解诗意,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古诗一句句理解古诗意思,并由此而揣摩作者感受从而悟出诗的道理。就这样,以学生为学*的主体,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做一一引导和点拨。较好的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突破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为让学生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另外选取了一些哲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延伸到课外。学生由诗中所讲道理畅谈自己读书感受。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读书能让人开阔视野,读书能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书可以让人穿越历史,感受多方文明......

  总之,学生学*《观书有感》这首小诗后,由此感悟到的道理会有很多很多!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1

  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已经上了两课时了。昨天,我着重进行了生字、新词和将课文读通顺、流利的教学。发现作业当中,还是有很多字把上课特别强调过的“域”和“藏”字写错,而以往作业中的“考”字很多同学总喜欢在下面加一横倒没有一个同学再写错。我回想了一下,这可能跟我的介绍有关,记得当时我灵感来了,说了句:“同学们看,这个考字的一小横应该在横折折钩的上面还是下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上面!”这答案是在意料之中,但我知道常写错的同学还是不会注意的。于是,我接着说:“王老师发现,在讲这个字的写法时,鲍一攀同学听得特别认真仔细,我想她肯定想在这次单元考试中力争上游!”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向她投去羡慕的一瞥,并学着她的样子坐正,专注地看着我。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现在我发现每个同学都和她一样,上课专心听讲,都想考试力争上游!”说着,便拿起红色的粉笔在上面的位置,加红了一笔。大家看了以后,特别认真地读了两遍这个词。而其它的两个字,我只是提醒了一下笔画,并带大家一起写了一遍就好了,效果就大大不同了。看来,我以后对生字教学在课前还要多下功夫,因为学生在学新的知识时,往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只有把字的写法讲得生动形象,分析透了,学生才会牢牢记住,永不写错。

  今天刚刚上完第二课时,课前我对本课做了一个定位:引导大家解开“大石头”的来历的秘密。这个过程主要结合李四光的执著认真、刨根问底的精神进行阅读理解,所以抓住“许多年、直到……才、终于”等词,进行朗读赏析是重点。课一开始,我先复*上节课学过的小李四光提问的过程,并进一步总结归纳出了他“观察--推理--质疑”的方法,还让学生学他的样子提问,并板书“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学生接说:“那应该快要下大雨了。”再一个学生接说:“可怎么只下毛毛雨呢?”很好地进行了提问思维的训练,并口头完成了课堂作业本中的练*。这样,大家都体会到小李四光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爱提问的好孩子。然后,我读文中的句子:“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很多年。”并问学生:“听了这句话,你现在心中也有疑问吗?”学生马上说:“为什么他小时候做游戏时的这个小问题要想这么多年呢?”我马上表扬他真是小李四光。接着很多同学举手,体会到他非常执著,爱刨根问底的精神。这样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本文的中心,然后我请大家把能体现他这个精神的词语找出来,并自己的体会,再通过朗读来体现。大家积极性很高,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读到最后一句“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时,一个坐在最后一排角落的男生,举手特别高,我请他来读,没想到他情至所极,情不自禁地读得全班都一下子震惊了,声音之响亮,情感之真挚感染了每个人,我连忙带头鼓起了掌。他这才反应过来,脸刷地红了。我当场公布李志刚就是这节课的“朗读之星”,并把他的名字写到了黑板上。最后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全班起立背诵9.10两段。等到最后一句时,已经下课,但大家都沉醉在最后的朗诵中,声音震惊整个校园!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2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一、教学中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因为是随堂上课,我在上课之前是做好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二、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1、对课本的阅读语言*淡,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如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2、阅读的针对性不强,课文让学生反复读。但是学生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没有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情感来。我现在想想,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何分。

  (1)、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有感情地读;

  (3)、因为深入了解了课文,以情景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3、我本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完成。我在上课时感觉是在设计一个过程,好学生回答的和我的`想法一样就可以了,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如果学生偏离我的想法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

  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3

  今天,师傅来听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课时,还是免不了紧张、激动。

  《奇怪的大石头》是一篇自己较喜欢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通读全文,印象深刻,课前我认真做了备课,设计了教学方案。首先明确课文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把“意义”两字放得很关键。

  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楚教材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说说李四光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带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中,课上的很成功,学生们听得也很有味。

  《奇怪的大石头》题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这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内心蒙发的精神更对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的激发得到启发,故事也点出了一个精髓: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惯是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我要让我的学生通过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对学*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上落伍。”是啊,“思考”与“阅读”。记得自己孩堤时,全然不知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机械的去上学和放学,对老师的害怕也远远大于父妈,那时就树立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特别亲切,角色中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在我老师眼里我永远是她的学生,今天我把小时候的迷惑问了我的学生:“父母为什么送你们上学?”面对这群三年级孩子的回答,让我既为之懈动又惊叹,内心深深的感慨。

  脑海中不得不把自己童年时的坦然无知与他们进行比较,出生在八十年代初和出身在九十年代末这十几年时光里,令如今的孩子蒙受了更大的学*压力和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崇高向往,看到孩子们每天带着承重的包袱起早抹黑,作为他们的老师深深为之感动,但令我们为之愉悦的更是看到当今孩子的.聪明、活泼、文明礼貌以及多才多艺。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老师看到的、想到的、要做的都很多很多,面对的压力也很大。有的孩子父母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长大后工作做准备,而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事实。首先我们上学是为了学会如何学*,这样,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能继续学*。一个懂得学*的人总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因为不管他何时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他都会教自己如何以最好的办法来做,因此,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语言、数学、地理等知识,也教会学生学*的方法。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4

  新课程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时让孩子海阔天空的发表自己的高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忙着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却无暇捧起书本细读,有时甚至使孩子的思维脱离文本,教师也不作引导,任其夸夸其谈,课堂看似热闹,却无多少实质。有时自己也放这样的错误。这堂课在课始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我让孩子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最要充分。

  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被激发,进入积极备战状态。于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就是优化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

  然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初个性化的火花。在交流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按照句式“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或者“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看出……”抑或“我认为……”让孩子的语言也带上个性化的色彩。我想,尝试让孩子在课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也该是阅读教学中中段学*向高段学*过渡的重要一环吧!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5

  1、期望过高,合作学*没有实效。

  新课程理念当然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小组合作学*当然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而刚刚由低年级才走入中年级的孩子,合作学*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备,在合作学*中,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激情,教育机智问题。

  本课的教学,由于设计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合作学*流于形式,导致老师牵引过多。

  由此看来,开始的第一份教学设计是却适合三年级孩子的。由那块奇怪的大石头入手,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接着直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李四光执着求索的精神。在教师努力创设的情境中,使孩子们受到一种感染,使他们对李四光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这才是学生与文本*等对话的意义所在。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6

  《奇怪的大石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教学难点就是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

  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是用导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自己学*,让他们自己答题掌握或者是小组之间讨论完成。通过检查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发现学生基本上能较好的完成预*,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老师的要求,有部分学困生需要课堂上老师的帮助下完成。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石头是从哪里的?为什么周围这么*整?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努力做到让所有的答案行语言都出学生嘴里出来。

  不足之处:

  一节课结束后我再细地反省了一下本堂课,我感觉到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做。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7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对于教学上我首先明确课文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楚“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我在上课之前是认真的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一.对课本的阅读太轻描淡写

  在文本的处理上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如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二.阅读的针对性不强

  对于课文我我让学生们一直在读,但是学生们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心里是不清楚为什么老师让我们读课文。我现在想来,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可以分1.有感情地读.2.因为深入了课文,以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三.目标不明确

  现在想来我本课的目标没有很的完成。我现在上课我感觉我一直在设计一个过程,常在想最好学生们回答的和我一样,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一旦学生偏离我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常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这堂课中,也有经过自己反复研读教材,迸发出来的亮点,与学生能够融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本课的课件我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视觉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感染,做到课件与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当中。另外在处理教材的重难点上也做到了完善的突破,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巨石到底怪在哪里时,能够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还有在针对课文中李四光提出的那些问题进行逐步分析,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不断地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去品析人物特点,这是传授给学生的捕鱼之术,更是一种学*的技巧。

  读文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文的方式方法不够新颖,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去读,中间的过渡语句没有设计得更加精确优美,学生是在老师的感染下去体会文中的思想,而这堂课中,学生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去完成学*读书任务。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老师的语言语调是整堂课的血脉,是连串珠子的绳子,所以在这方面,还要不断的练*说话,说话不只是简单的说,而是要说出一种情,道出一种味,这才是课堂的精华,这也是为学生的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8

  在备课之初,我按照*惯先反复读了几遍课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思路:产生疑问――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然后我详细阅读参考书,明确了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我还上网查找了这节课的一些教学案例,对比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我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然后我开始备课。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引领学*和自主学*”两大模块。以“抓住问题――探究原因――如何解决――感悟品质”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可是,第一次试教后,发现学生根本接不上我的思路,我改了教案,把问题细化,并加入一些基本训练,但是二次试教后,发现学生对我的问题仍然半明半昧,汇报时也不知从何处谈起,在文本的解读中也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预设的很多内容都没有出来。我想,一定是我的教学思路有问题。经过和同事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刚上三年级,学*方法还没有形成,学*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这种教学设计有些拔高了,我又找周校长沟通请教,她帮我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给我提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我决心重新备课,改变学*方式,放低目标,让学生抬一抬脚就够得着。所以我的第三稿教案相对来说简单了许多。

  今天上课时,学生的状态还是蛮好的,开始的学*也很顺利,但是到了小组合作学*环节,不知是我的问题问的太突兀,还是这个环节转换太快,学生刚开始也处于云雾之中,不知道究竟应该找些什么?我巡视了几个小组发现这种情况,及时进行了点拨,部分学生这才茅塞顿开,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理解不在我的掌握之中,我找的几名学生在回答几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其他同学有的点头表示同意,有的则不知所云的样子,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解决。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后面理解李四光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处理又过于简单了,甚至课后题都没能得到解决。

  这节课上完后,我虽然情绪轻松了,但是心情并没有那么舒畅,因为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来突破学生理解能力这个瓶颈,只是我还没有找到。其实这篇课文并不是很难,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思维清楚,理解深刻,如何能把“得言、得意、得法”融会贯通,使学生会学语文的同时,还能会悟语文,会用语文。学完新课标,努力想把自己所学,所感,所悟都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却在这一节课后发现,原来思想要和实践一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9

  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词语教学、学生读词、还有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都显得在时间衔接上不够紧凑,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这些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地方。

  二、目标意识不够强烈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是过多的把时间花在了过程的设计上,对整体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充分全面的思考。当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环节便沦落为只是老师的一种修饰,而学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师的演出。这怎么能够是一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课呢?

  三、发展观念不够明确

  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仔细地反省了一下,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10

  本次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十分注意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而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常常有时伴以品读的方式进行的,既“以读代讲”,又“以读悟情”。换言之,“代讲”就有多深;反言之“悟情”深了,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语言字运用之妙的理解。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而后再加强感情朗读的训练。本次教学还十分致意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实践证明,字理是识字和析词的根本,一般情况下应依据字理探寻出字词的本义,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仅停留在表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上,我认为这样的学*是不够扎实的。依据字理了解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之义,这应当逐渐成为中高年级段理解词语的主流教法。当然,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有些字的形义变化已经较大,很难从字理词源上去探求它的本义了,对此是不能牵强附会地乱解瞎说的,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即可。但是,对大部分的字词来说,仍然是可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依据字理解说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先依据字理找出本义,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文中之义。所以我要让我的学生通过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对学*的动力。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合集5篇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 1

  《奇异的书》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捷的说话,热忱歌唱了书的奇异、书的魅力、书的锦绣。在导入课题后,我让门生读读诗歌,在初步认识诗的主旨后,让门生说说晓得了甚么,然后带着这类理解,再读读每一末节,加深对诗的理解。以后,我让门生联络上下文,说说“书”的奇异显露在那边,捉住重点诗句来理解。我还引诱门生领会一二节应用对照的写法,边理解诗意,边让门生想像,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照,来凸起的书的奇异,然后让门生模仿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写。门生写出了:“没有1艘奇异的飞船,能像一册书本同样,带咱们去索求宇宙的奥秘;也没有一列特殊的列车,能像一部史乘同样,带咱们去穿过时空的隧道。”等诗句。由此看来,门生对书的奇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领会。

  《奇异的书》反思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语重心长,耐人寻味。全诗四个末节,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说话,介绍了书给人们带来了乐趣,歌唱了书的奇异、书的锦绣与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最好本领,以是在本节课我把浏览的主动权交给了门生,计划了自由高声诵读、自由读、默读、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竞赛读等各种形式的读,门生在读的进程中融会了思惟情感。

  在教学第一、2小节后,指点门生模仿前两段写一写。门生开展了想象的同党,虽然说孩子们的说话还很稚嫩,然而表达了他们的心声,表现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现摘录以下:

  没有1艘飞快的潜水艇,

  能像一册书本,

  带咱们翱翔知识的海洋。

  ——张梦洁

  没有1艘特殊的汽船,

  能像一句名言,

  带咱们感悟人间的事理。

  读《神奇的书》有感

  老师上完第十三课《神奇的书》之后,我领略到了书的神奇力量,课文中也有让我感到可以一句话就概括了书的神奇的一节:

  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

  可是它却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我觉得这一节足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学完这篇课文也使我想到了最*阅读的《太*洋战场系列》这套书。这套书很神奇的讲是二战中的战争故事。其中太*洋战场的较量系列中,《燃烧的岛桥》最好看。另一系列最好看的是《轰炸日本》和《麦克阿瑟的归来》等书籍。《燃烧的岛桥》主要讲述的是美国派遣联合舰队偷袭日本舰船。

  我阅读了部分《燃烧的岛桥》这一本书,二战的战争场面很神奇的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幕幕战争画面。二战结束之后,联合舰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整个战争中,他们共损失了一百余艘舰艇,伤亡接*三千多人,真可悲啊!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 2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时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复*旧知,包括复*生字词和读通顺课文。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力求图文结合,情景相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做到读出感情。三,指导背诵。四,书写生字。五,布置实践性作业。具体的实施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构建开放有生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上学生被精心准备的课件吸引,激发了他们学*的欲望,而且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神奇”的含义之所在。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发表了他们的独立见解。如:在指导读第一至四句时播放完课件时问:书像什么?学生说:①像火箭灾我们遨游太空。②像钻石闪烁智慧之光。③像铃铛敲醒沉睡的生灵。

  二、充分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和指导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自己感受、理解、欣赏,如:这课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书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学生进行创造性朗读的阅读能力即把想象的神奇的书读进去。最后学生背诵起来就轻松许多。这样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 3

  生活中,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快乐,读书的益处,不须我多赘言。那一部部好书如同一件件精美的玉器,珍藏着人的一生思想的精华,能带给人无穷的震撼力。《神奇的书》这首诗,美国诗人狄金森用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热情地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我采用了层层深入法来做到这一点。

  首先与学生一起谈谈自己在读课外书时读到的有关书的名言,把学生的读书实践与本节课的学生联系到了一起,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学*的兴趣。而后,我又和学生一起读诗,范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体会到诗歌那充满音乐之美的韵律。然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之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自己与书为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孩子们在一个又一个同学熟悉而亲切地讲解中,理解了诗句字字珠矶,体会了诗句的意境悠远,不禁为书的神奇而兴奋、震撼。在这个讲解的过程中,同伴的讲解又给了学生一个榜样示范作用,一些爱读书的孩子们的广博的知识,精彩的发言,开阔的视野,无不使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受到了无形的鞭策,在那渴望与欣羡的'目光中,我读懂了他们透露出的“我以后也要读书,读书真好!”的心语,这不正好解决了本文的难点吗?同时也让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后面的仿写也就水到渠成了。一篇篇充满瑰丽大胆的想像诗句喷礴而出,让我也不禁要赞叹书的神奇。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学要解决学生写的问题,唯一的捷径就是引领学生走到爱读书的道路上去。通过看学生寒假日记,了解到学生在假期里积极地看书的不多,特别学得吃力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大多数时间浪费在与电视作伴中,问假期看了几本书,一脸茫然。为此,就以本单元内容为纽带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文中第1、2小节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分别把“一册书籍”和“一艘非凡的战舰”。

  “一页诗扉”和“一匹神奇的坐骑”进行形象的对比,突出书的神奇。班中也有那么一些小书迷,让他们谈自己读书时的感受,有学生说:我感觉书就像一部长部电影一样,让我看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有的说:书就像美味食品,让我忘记了吃饭;有的说:书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让我陶醉;还有说书像钥匙,像心理医生、像一幅风景画、像一杯茶、像一盏明灯……想不到学生说出这么多对书的情感体验,让那么*时不大爱看书的学生启发应是很大的,在他们的心得中写到:原来读书有这么美,我以后也要好好读书了。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 5

  《神奇的书》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洁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情讴歌书的神奇、美丽的思想感情。教学这首诗,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书的引出课题,把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书的领域。

  1、以书为话题,我与同学们进行谈话:同学们*时喜欢看书吗?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你认为读书有哪些好处?从而使学生乐于和老师交流他们读书所得。

  2、注重朗读,理解诗歌。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适于朗读.教学时,我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体会书的神奇、美丽以及给人的兴奋和震撼。如初读诗歌时,我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来体会诗的意境。精读升华感情时,我让学生通过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写法迁移,进行仿写。仿写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对比的写法。我引导学生体会前两小节,边理解诗意,边让学生想象,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书的神奇。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一节,抒发对书的情感。

  本诗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适于朗读。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下,体会书的神奇、美丽以及给人的兴奋和震撼。


《石头书》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石头书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石头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领悟对话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一篇有趣的课文。齐读课题。

  2、当你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3、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检查预*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

  贝壳地壳藏着宝藏矿物煤炭

  3、课文的主人公?川川和磊磊为了把问题弄明白也像你们一样问了很多问题呢!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用直线划下来。

  三、刨根问底,理解石头书

  1、指名说。我们一起来读读。像他们这样不断追问,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板书:刨根问底。学*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为什么说石头就像一本书?你知道了吗?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出几点理由(用波浪线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一个理由是——

  A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石头,就像书——(板书:形似书)

  B石头书上有字(板书:字)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用直线画出石头书上的字。

  ②认识波痕雨痕。

  ③认识矿物,关注省略号。

  石头中蕴含的矿物种类丰富,神奇美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石头书中不仅有神奇的字,还有美丽的画(板书:画)

  ①(出示化石图)你知道什么叫化石吗?

  交流。出示: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里,经长期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像“石头”状的东西。

  师述:老师今天带了一块珍贵的三叶虫的化石,想不想看一看?它来自5.6亿年前,一亿年就是一万万年,5.6亿年前,就是五万万六千万年前。谁想触摸一下这古老的化石?你看,这么一块小小的石头,却能告诉我们在5.6亿年前就生活着三叶虫!

  ②那么这些化石(课件图片)能告诉我们什么秘密呢?自由读11小节。

  ③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叔叔是怎么知道这些变化的?让我们通过图片看一看这个地方变化的过程。指名推断。

  小结:补充“沧海桑田”。这一切都是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我们的。

  D、读懂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了解了地质变化,对我们还有哪些帮助?

  ①指名读第13节。

  交流:这里的省略号告诉我们——

  ②总结:化石就像书一样,不仅因为外形相似,更因为它有字、有画,而这字画就像我们的课本一样,给我们——!(板书:有学问)

  3、小结: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想让大家在课后继续刨根问底:

  是不是所有石头都是书?

  四、领悟对话写法,尝试小练笔。

  1、同学们,《石头书》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刨根问底的地方: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小节?这么多小节,除了第一小节,其他都是——对话。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把要介绍的科学知识写清楚,使我们和文中的川川、磊磊一样“刨”到了很多学问。

  2、今天我们就来学*写好对话。

  欣赏课文对话片段:作者除了写对话内容,还写了——提示语。一般来说,提示语有这么几种情况。位置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呢?

  写对话时,不仅要灵活变化提示语的位置,还要关注内容,根据人物的特点,加上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

  3、小练笔:

  晚上回到家以后:

  川川地说:“今天我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石头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惯。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石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这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有谁见过“石头书”没有?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师述: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感到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很多问题。

  2、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3、(显示:6个问题)(只要读引号里的对话内容)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探个究竟,什么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指名读读

  过渡:做学问都应该这样,下面请大家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把你认为能找到“为什么叫石头书”的自然段好好读读,或者做个记号。

  三、学*课文

  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节

  交流(板书:一层一层)

  (从外形上看,书是一页一页、一册一册的,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很像)

  2、“你们看,……厚厚的书吗?”这是一句反问句。

  叔叔这样说是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1、交流:书上有字,石头上也有字(板书:字)

  2、指名读第7段,评价读书(来啊,是比较兴奋的语气)

  3、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这里的省略号里让你明白了什么?

  (矿石还有其他的颜色,说明石头书上的字也是很多的)

  4、师生分角色读6、7两节

  第九自然段

  1、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起立读读。

  2、说说理由:书上有画,石头书上也有画(板书:画)

  3、“树叶、贝壳、小鱼”都叫---化石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4、分角色读8、9两节

  5、师引导质疑:看到了这些化石,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有一个问题能解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十一自然段

  1、指名当勘探员叔叔读11节(读好“很久很久”慢些)

  (1)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石头书上的雨痕和树叶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根据石头书上的波痕和贝壳、小鱼判断出后来这里变成“大海”,现在又变成高山。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

  (2)联系7、9和11两节先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练说

  (3)交流:这里怎么能说明石头是书?(它也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石头能告诉我们地壳变化这一知识。)板书:获得知识

  (4)齐读11节

  十三自然段

  1、石头书上还有什么学问?

  (1)“……”省略号说明什么?石头书上的知识十分丰富啊,比如我们都没有见过恐龙,但恐龙骨骼和牙齿的化石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线索。

  2、从叔叔的回答中川川和磊磊知道了很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呀!

  生齐读14节

  四、总结

  1、石头就是书,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更要学会读这本身边的无字的书。

  2、自己浏览各网站,把你刨到的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发在网上。

  第二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指名读句子。

  (3)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己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书”)

  (3)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练*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时的读书吗?(“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石头书》这节课上得较成功的地方是:我在备课时就发现书上的许多资料不够齐全,于是我就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并制作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其次,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通过朗读深入感悟课文,了解“岩石”这本大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拓展视野,自觉的探索大自然,初步开发的探究精神。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方式。

  石头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认识石头书,初步知道为什么叫石头书。

  4、学*川川和磊磊对周围感兴趣的事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看书吗?为什么?

  *时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板书:有字

  有画

  知识

  2、今天呀,老和大家一同来读一本非常奇特的书——“石头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这本书在哪里?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这本书上有什么画?这本书上有哪些知识?)

  2、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

  板书:好奇

  我们三(2)班的小朋友都是好奇、好学的孩子。大家的“好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头可以成为书吗?二是这本书上有些什么样的字、画,有什么用途?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这本石头书?

  3、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奇怪的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大家愿意试一试吗?

  (这里采用以问设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深入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和质疑、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5、检查自读情况

  ①通过课件出示词语:川川磊磊叔叔地壳贝壳

  勘探矿物煤炭脚印足迹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后评价:读得很好。“叔叔”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地壳的“壳”有两个读音,地壳的壳读qiao,地壳就是地球坚硬的壳;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词语。

  (词语分四类出示,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区分多音字和近义词)

  ②课文插图上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叔叔是干什么的?

  (是勘探员叔叔)

  师介绍:勘探员叔叔的任务就是发现地壳中的矿物和煤炭。发现地壳中的矿物的过程就叫“勘探”。

  ③磊磊和川川向勘探员叔叔问了许多问题,勘探员叔叔也回答了不少问题。刚才大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也就是“石头”与“书”有什么关系?现在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一下,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有哪些字呢?让我们在带着这些来读6——7自然段,也许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①自读后交流

  卡片出示:石头书上有,有,还有,

  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②谁愿意代表勘探队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那些小朋友愿意和老师合作一起来读一读?

  ③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上的字。”)学生自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指着视幕上的省略号问:这6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④相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师简要介绍雨痕、波痕、矿物的有关知识)

  ⑤课件展示5幅不同矿物标本照片,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学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⑥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谁愿意代表勘探员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

  2、石头书上真的有画吗?有哪些画呢?自读(8——9自然段)

  ①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②出示课件:小鱼、贝壳等化片,简单介绍一下化石。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等等。)看到这么多的画,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学生纷纷回答: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③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叫——?

  (生齐:化——石)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突出了重点,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了词汇)

  ④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一部分同学站起来读。再指名个别读,齐读。)

  3、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请你猜一猜:(课件)石头书上有小鱼,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树叶,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贝壳,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这里以前可能是()。

  (猜一猜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解决课问中的知识要点和难点。)

  4、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三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①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一起朗读。)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了我们地壳竟是如此的变动,告诉了我们许多地壳变动的知识。读到这里,你们对这本石头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石头书里的知识很多很多。一块小小的石块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

  ②说得太好了!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何种珍贵的矿藏。

  6、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四段话:“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①大家一起把勘探员叔叔说的这一段话读一下。石头书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财富。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他通过研究“石头书”,为我国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②板书:财富

  (即时地介绍李四光研究地质的事例,从中体会石头书的用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总结课文

  1、石头书跟我们用的书一样,有字,有画,有知识,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是读这本书需要许多特殊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石头书在哪里呢?

  [师]大家说,石头书在哪里呢——?

  [生齐]在——山——上。

  [师]对,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的脑袋里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许多问题,充满着好奇,非要把问题弄清楚。课文上有一个词,叫——?

  [生齐]刨——根——问——底

  板书:刨根问底

  [师]问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一直问到把问题弄清楚。大家把这个词一起读一下。

  [师]“刨”是什么偏旁?

  [生]侧刀旁。

  2、对,刨就是挖掘。刨根问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问题一直追问到底,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

  这是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

  (这里设计的一段刨根问底的追问,让学生理解了“刨根问底”的意思,依托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这真是这堂课确定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今天我们学了《石头书》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热爱科学的兴趣,引发了大家许许多多的问题,、怎么办?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可以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也可以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到网上去查阅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希望大家继续探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石头书”。

  附:教师板书设计:

  石头书好奇

  有字

  有画

  有用刨根问底

  (财富)

  教学后记:

  心理学认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的确如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尝试既需要勇气,又可以激发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热情。在教学时,我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

  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此,师生共同读、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形成了真意义上的“学*共同体”。

  我在组织学生研读文本时,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声肯定,带给孩子一片掌声,献给孩子一张笑脸。让所有的孩子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知识。基于此,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这样想象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语言也就流淌出来了。

  石头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5个生字,初知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一篇有趣的课文。

  板书课题:石头书学生读题。当你看到“石头书”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2、质疑:石头怎么能做书呢?石头书有多重啊?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呢?

  3、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都弄明白为止。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是“刨根问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效果。

  2、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内容。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勘探光秃秃足迹煤炭矿物矿石贝壳脚印。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初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书写

  1、复*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叔刨”、“矿怪”“壳”。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布置作业

  *字册书写生字词

  板书:

  17、石头书

  一、石头就像书

  二、书上的字和画

  三、书里学问多

  石头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让学生了解石头书中的学问,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激发学*兴趣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了一篇有趣的课文——石头书。我们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小朋友上堂课的学*情况。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川川、磊磊通过,了解。

  指名生回答。

  教师小结:那么“石头书”中到底有哪些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和川川、磊磊一起来“刨根问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从“石头书”中“刨”到的知识最多。

  二、学*课文,了解“石头书”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头中有些什么学问?可以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有些同学会读书,一时不懂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动笔)

  2、刚才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把你从文中“刨”到的知识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在说时我们要边听边思考,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学说完再谈自己的想法。

  3、通过和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就更多了。现在你愿意把“刨”到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4、指名学生汇报学*情况。

  (1)石头上有字。生答师相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矿物”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

  出示幻灯片(3)请同学们看雨痕、波痕、矿物图片,了解这些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2)石头书上有画。生答师相机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看树叶、贝壳、小鱼化石。这些都是化石,图纹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灯片(5)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别的化石,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化石,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化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这么多化石哪儿来的呢?上面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

  (3)出示幻灯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

  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d、指名生有感情读这段文字。

  (4)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

  5、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低,就请你们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三、总结深化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引导: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样来“刨根问低”——

  2、川川、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学问?(善于观察充满好奇不懂就问)

  3、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知识?(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引导学生联系“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这什么。”理解。

  4、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川川、磊磊也是一本书啊!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5、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延伸

  1、今天小朋友学得这样认真,老师送大家一份礼物,这块石头采自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特别好吃,据说这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朋友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吗?

  2、老师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浏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