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1

  《生态系统》这节课的知识点多,课容量大。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等,并要渗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保护生物的情感。因此在设计课时,我首先想到头绪多,怎样使学生的兴趣能够持久、连续。想到了形式要不拘一格,下面就我在授课时觉得可取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森林之中在优美音乐的的伴奏下,老师以舒缓的语调说出森林中可以看见的,听到的事物。使学生有一种犹如身在其中,体验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来获得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感觉好奇,表情认真、投入。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在课堂反馈中收到较好的效果。概念是抽象的,枯燥的。教师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体验是方法之一。

  二、认真对待资料分析,要给学生分析的梯度。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资料分析书中有讨论题,往常利用时发现,学生只针对问题作答,忽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这和书中的讨论题就有些关系。本次课,我将讨论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了图片森林生态系统加上生态系统概念时涉及到的内容,增设问题: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和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是整个问题组呈现整体性,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都会在问题中呈现出来。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课前的思考和准备充分,以往的反思、反馈及目前学生的现状都进行了认真地考虑,落实时达到目的,符合学生现状。

  三、身临其境,发现自己也是食物网的一员,体会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之后,安排了探究自己在食物网的位置。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自己在食物网的位置和自己有关的生物。此种安排,一方面实际演练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发现自己也是食物网中的一员。更深层次的认识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认同生态*衡与我有关。

  本节课在反思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作为教师时时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在备课,设计,落实各个环节都考虑学生的认知、体会、发展,学生在上你课是一定能够感受到你的用心。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2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是令我满意的,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见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

  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我们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

  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的认知水*有限时,猜想就变得无从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的猜想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适当的指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我们的新教材在学生连最基本的动、植物、细菌、真菌的常识都没有的情况下,让学生学*生态学知识,我认为是不合理的。最后,我请扮演“消费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植物就会不断地制造有机物,生态就不能*衡。”哦,一个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释,我担心越说他们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评价。

  我问全班还有不同意见吗?又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世界就没有了二氧化碳的保护,温度就很低,生产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啊,好聪明的学生,他不象其他同学只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找现成的答案,他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问题,虽然,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他对知识的猜想和整合仍显得有点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比起正确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遗憾的是我当时“忘记”了表扬他,其实,与其说是忘记,还不如说是我潜意识里传统教学观仍然根深蒂固,我头脑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过分地考虑怎样一步一步地、小心谨慎地去教会学生,而忽视了激励思考的职责,以至对学生在学*能力方面所闪出的火花还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这个契机,给予激励、鼓舞,无疑将会促进全班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依赖性的学*方式,向现代的学*方式转变。很显然,今后的教学,我最需要的是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学*方式,的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即学*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方式转变的促进者、组织者。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用“生物圈2号”的实例引入,使学生对这一节内容产生兴趣,愿意学下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通过分析实例:一个小造纸厂造成微量影响和较多纸厂造成生态的破坏,让学生了解了两种类型的稳定性。

  有关抵抗力稳定性的主要机制,我先举了个例子:草原中生活着兔子和狐狸,由于狐的捕食,兔数量减少,分析草、兔、狐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然后让学生讨论,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出负反馈调节的机制,再通过其它实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两种稳定性。我认为学生自己讨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比老师告诉学生会让他们记忆更深刻。

  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实例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不一样的,而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与外界因素有关。那么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呢?和学生一起分析: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但不全是这样,还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如特别的苔原生态系统。

  最后通过书上创设“生态瓶”实验,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感觉效果较好,既充分的利用课本,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应用能力。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课标中新增加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因此,本节内容要从课外查找备课资料也非常容易,在查找资料时,我注重特别要多找些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例子,这是现在城里孩子的盲区,可利用它们扩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物间信息传递的例子,学生可从不同渠道找出很多的例子,我再总结归纳出三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

  本课的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上,较为紧凑。学生能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学,注意力都比很集中,由于对本节内容较感兴趣,因此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也比较大。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的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引导学生得出某一结论的地方,引导的不够明显,有些词不达意。而在教学中注意时时总结以及*题练*,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总体知识的掌握,是本课的亮点。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5

  1.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探究中形成生物学概念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界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类事实以及生命现象本质的概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既是生物学新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生物学新概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概念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深入地参与学*过程而形成的。并通过新概念的学*构建学生新的概念体系。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制作生态瓶、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生态瓶中金鱼生活的时间长短不同?”,并应用旧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尤其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3个概念的获得,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池塘生态系统(图片中有学生熟悉的水生植物、动物,如荷花、水草、虾、鱼、蜗牛、昆虫等,并在图中标出淤泥中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创设的情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应用旧知识进行推测,从生态学的角度理解绿色植物、动物、腐生生物扮演的角色,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正所谓温故知新。

  2.创设合作学*的环境,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课中,学生以合作学*的形式完成了主要的学*任务。在小组学*中,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了一定的任务和责任,所以小组内学*有序、融洽、有效,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指导。通过合作学*使每位学生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体验到学*的快乐。尤其在画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合作学*的快乐。学生独立完成的概念图绝大多数包括了生态系统组成的基本概念和一些事实,但对概念间的

  关系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的深度、广度有所进步。每组完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图。经过这样的学*过程每一个人的概念图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再通过全班的交流,概念图中横向联系就更复杂,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小组合作学*降低了学*任务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合集5篇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课标中新增加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因此,本节内容要从课外查找备课资料也非常容易,在查找资料时,我注重特别要多找些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例子,这是现在城里孩子的盲区,可利用它们扩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物间信息传递的例子,学生可从不同渠道找出很多的例子,我再总结归纳出三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

  本课的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上,较为紧凑。学生能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学,注意力都比很集中,由于对本节内容较感兴趣,因此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也比较大。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的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引导学生得出某一结论的地方,引导的不够明显,有些词不达意。而在教学中注意时时总结以及*题练*,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总体知识的掌握,是本课的亮点。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2

  《生态系统》这节课的知识点多,课容量大。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等,并要渗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保护生物的情感。因此在设计课时,我首先想到头绪多,怎样使学生的兴趣能够持久、连续。想到了形式要不拘一格,下面就我在授课时觉得可取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森林之中(提醒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音乐的的伴奏下,老师以舒缓的语调说出森林中可以看见的,听到的事物。使学生有一种犹如身在其中,体验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来获得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生感觉好奇,表情认真、投入。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在课堂反馈中收到较好的效果。概念是抽象的,枯燥的。教师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体验是方法之一。

  二、 认真对待资料分析,要给学生分析的梯度。且要根据学生的具

  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资料分析书中有讨论题,往常利用时发现,学生只针对问题作答,忽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这和书中的讨论题就有些关系。本次课,我将讨论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了图片森林生态系统加上生态系统概念时涉及到的内容,增设问题: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和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是整个问题组呈现整体性,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都会在问题中呈现出来。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课前的思考和准备充分,以往的反思、反馈及目前学生的现状都进行了认真地考虑,落实时达到目的,符合学生现状。

  三、 身临其境,发现自己也是食物网的一员,体会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之后,安排了探究自己在食物网的位置。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自己在食物网的位置和自己有关的生物。此种安排,一方面实际演练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发现自己也是食物网中的一员。更深层次的认识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认同生态*衡与我有关。

  本节课在反思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作为教师时时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在备课,设计,落实各个环节都考虑学生的认知、体会、发展,学生在上你课是一定能够感受到你的用心。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3

  对于食物链概念的形成,可以先列举一些谚语,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鹬蚌相争,鱼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生物彼此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联系,形成这样的矛盾冲突呢?不言而喻,是为了食物,人们就把生物彼此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显得非常自然。

  关于食物链本质的教学也同样,为什么螳螂要捕蝉?透过现象看本质,无非螳螂要从蝉中获得自己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黄雀也一样,从中概括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以食物链为渠道进行的,食物链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物质能量传递的关系。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化”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知识问题的存在,感受到了学*、探索知识的价值。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4

  新课标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根据这一要求以及我们这段时间一直进行的多媒体在学科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

  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知识方面: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链、食物网,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时,由简单的食物链到复杂的食物网,由容易分辨的生产者、消费者到重难点的分解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技能方面:由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到画比较复杂的食物网。由发现问题“凯芭森林的变化”到解决问题“怎样维护生态*衡”,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情感价值观方面:由引导学生感受“人类对食物链、食物网的影响”到激发他们到生活中自己调查分析“人类对食物链、食物网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到:蓝色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只有保护她才能更好地拥有她!

  2、动画、短片的展示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伊始,我就通过形象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什么是食物链”,轻而易举地帮学生建立了食物链的'科学概念,同时为画食物链、食物网打下了基础。中间部分关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屎壳郎”的短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辨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降低了难度,也为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食物链中、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感知“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作用”时,动画演示了食物网崩溃的过程,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颤,深切的感受到人类对食物链、食物网影响是巨大的,由衷地发出了“不能破坏生态*衡”的心声。

  3、多媒体运用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

  本课的教学中,画食物链和认识食物网都是重点,我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在多种生物间画食物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运用多媒体的注解功能汇总学生画出的食物链,学生说哪一条就当堂画哪一条,最终,纵横交错的食物链形成网状,从而又形象地认识了食物网。

  本课教学基本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也确实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有待改进的还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要再个性化一点。

  2、讨论第二个事例“粮食—→田鼠—→蛇—→人”时,还可以再深入一步。如:通过计算来了解“人们非常喜欢吃蛇,不法商人大量地捕杀野生蛇类”的影响程度后,可以结合本校1500多名学生(或汶川某地区人民),每人每天吃0。5公斤大米,这些损失的粮食可供我们(他们)吃多少年?这样再一计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最终会伤害自己的这种内在联系就更鲜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究竟损失多少粮食,破坏生态*衡的后果有多惨重,他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3、对“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教学探索还要继续下去,力求更娴熟更有效。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5

  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是联系比较紧密的。如说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还有五月十二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态农业的建设都不同程度的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了我们现实的生活。所以说关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学*对于学生了解现实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现实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识。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在这里要让学生真正明白生态系统的含义,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区域内的生物,还有这些生物所生活的无机环境。我们可以把学生领到学校的小池塘,在池塘边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总结什么是生态系统,当然老师要有相应的总结,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关系。

  1、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我们可以在池塘边让学生去发现哪些因素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那些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学生的寻找,最后老师总结,像水、空气、温度、湿度,包括池塘里的泥沙、石头、无机盐等等都是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一范畴的;像绿色植物、浮游藻类等呢我进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者;而水塘中的小鱼小虾等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都是消费者;当然其中还有像细菌真菌这样的生物都是分解者,还包括蚯蚓、秃鹰等腐食性的动物也是分解者。这样的`话既可以让学生联系到现实生活,又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还有在这里要重点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这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营养关系

  所谓营养关系实际上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池塘里自己找出食物链,画出食物网。在这个内容重要重点让学生探究的是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中第几营养级和几级消费者的关系,知道是哪一级的消费者就知道是第几个营养级。还有就是在食物网中人一种生物的消失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是增加还是减少。当从不同的路线分析出现不同的结果时,应当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原则。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答案,最后老师总结。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两个方面: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让学生思考“没有人像池塘中投过食物,为什么鱼儿还是能够快乐的活着?”这样学生们就会主动的找出能量的来源,老师可以主动引领他们去寻找能量流动的过程,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流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是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为热力学就是研究能量传递规律和能量形式转换规律的科学。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从周围的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循环。这一概念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通过提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个池塘中的物质没有消耗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好老师要强调地球上物质循环的过程(碳循环和氮循环)。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五)份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1

  在上生态系统这节课时,在课堂上引入了几个与知识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的兴趣大增,是我深深感到,好的资料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学*。这几个资料是:资料一、在草原的一个大牧场上,牧民放养着很多马、牛、羊等家畜,这里还生活着鹰、狼、兔、蛇、鼠、食虫鸟、食草昆虫等动物。这一片草长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们齐心协力,大量猎杀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丢失了,可牧民们很快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草地被严重破坏了,牧场上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同样的在草原的一个到牧场上,本来青草茵茵,虫飞鸟鸣,牛羊成群,一片生机昂然,由于连续的干旱天气,大片草原变成了干地,牧场上也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

  资料一

  1.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数量剧增。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增加下去,必然会将草吃光,将树皮啃掉,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是,兔的数量增多,能够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数量也就减少下去,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大规模开垦西部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失去保护,终于导致一场“黑风暴”事件,刮走了3亿多吨土壤,全国冬小麦一年减产50多亿公斤。

  资料二

  1.印度北部山区由于森林资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结果20xx多人淹死,4万头牲畜被冲走。

  2.在某地区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食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灭绝,结果黏虫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

  3.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逐级富集,水体→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

  资料三

  1.我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桑基鱼塘“,使桑、蚕、鱼的生产相互促进。

  2.“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1947年***第一支垦荒部队开进北大荒腹地,创立了第一个“公营农场”,50年代中期王*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60年代七十余万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投身垦荒事业,90年代十数万省内外农民挥汗黑土地,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1998年,垦田产量86.85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8.86%,粮食商品率达84%。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2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是我们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注重引导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很明显,这个教学目标设计只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应把“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教师按教材内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通过操练求得巩固的方式。这就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这片断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一个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展开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但还未能真正理解教材,不可避免地返回到刻板化、程序化的老路上去。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对于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保意识都很重要。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食物网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辨析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讲述,利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精选的例题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对学生进行自主、互动、探究式学*方式培养的意识;加强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走出教室、开放式教学的组织手段;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过程性,人文素质的整体评价;特别需要加强学科渗透,展现科技的发展、执行方面的`能力培训。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3

  对于食物链概念的形成,可以先列举一些谚语,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鹬蚌相争,鱼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生物彼此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联系,形成这样的矛盾冲突呢?不言而喻,是为了食物,人们就把生物彼此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显得非常自然。

  关于食物链本质的教学也同样,为什么螳螂要捕蝉?透过现象看本质,无非螳螂要从蝉中获得自己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黄雀也一样,从中概括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以食物链为渠道进行的,食物链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物质能量传递的关系。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化”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知识问题的存在,感受到了学*、探索知识的价值。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4

  《生态系统》这节内容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学生因理解不到位常会犯一些错误,主要有一下几点:

  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学生常常错误将人类社会中生产者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混淆。如将自己的父母错误理解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2、在连接食物链时,学生经常将箭头方向指向上一营养级。如草←兔←狐等。

  3、在食物链:草、老鼠、鹰中,如鹰的数量大大减少,老鼠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学生容易理解成老鼠数量迅速增加,而不会想到随后又大大减少。

  4、生态系统的组成一定要有生物和环境。如一条鱼、一个鱼群就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5、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有生产者才能成立。如草→兔→狐是一条食物链,但兔→狐就不是一条食物链。

  所以在高三的复*课中,这些都是要重点强调的。生态*衡教学反思品生教学反思落花生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5

  1、上课前组织学生自制生态瓶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课时通过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

  3、新课教学中将学生这种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凯巴森林中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捕杀而黑尾鹿数量先增后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被提升。

  4、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洗礼,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一种心身愉乐的感觉。

  6、本节课的概念教**用了‘先填材料,后加框’的模式,检测中发现效果较好,

  7、角色扮演活动课前进行了预演,课堂上秩序较好,效果明显。解决了‘活而不乱’的难题。

  8、整节课教师讲的少,引导参与的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课堂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约20%的学生没有参与完成生态瓶的制作,部分学困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差,参与意识不强,注意力不集中。

  2、发现部分学生解读图表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欠缺。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1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6课。怎样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第5课的学*,他们已经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在后面设计生态瓶方案做铺垫的,这是不能忽视的。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讨论,我在屏幕“池塘”上方按顺序出现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为了生动形象,课后马上做出补救,在网上去收索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等。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后,再点击鼠标,让这些水生动物马上逐一浮出水面。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联想,交流活动热烈而充分。水到渠成时再告诉学生:池塘里的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三、探究方案设计,突破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一开始就叫写方案,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晚上回到家里,反思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导学思路。在第二个班教学这个环节时,先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准备用哪些材料?哪些生物来生活?方法与步骤?生态瓶模型图等。接着,让学生观看“做一个生态瓶”的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觉、视觉的刺激,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加深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当学生看完视频后,知道了做生态瓶所需材料,制作方法与步骤,再进行方案设计,就容易多了,然后再请几位学生汇报方案,进行倾听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小结。

  四、分享同伴作品,建造自己的生态瓶。设计好了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就可以准备材料,按照设计方案做一个生态瓶了。但基于城市学生条件,在课堂完成生态瓶的制作是不够现实的,因为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相关材料,还需要制作工具。我在这个环节安排学生从屏幕上分享其他学校学生做的生态瓶作品,模仿借鉴,学生看后知道了该怎样做一个生态瓶了,思考自己回家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瓶。孩子们回到家,在家长的支持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瓶。两个月过去了,鱼儿还在生态瓶里快乐地活着。

  生态瓶制作好了,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态瓶,然后让他们讨论,生态瓶放置在何处?如何去观察、观察些什么?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2

  在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池塘中生态系统里的水生植物利用水、光、养分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水生动物呼吸之用。此前,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也知道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肥料。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在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探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设计生态瓶上。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6分钟完成,结果用了9分钟,主要是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比如,小组在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我觉得: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课堂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因此导致提出问题后,没有给所有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空间,没有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想法,仅仅是把发言权交给了思维活跃的学生,这种“抢答”的方式,我觉得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今后要努力改进。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3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准备资料很感兴趣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我安排了同学去找一个可乐瓶、一些水草、一些卵石、再去捉一些鲫鱼、金鱼或蝌蚪、龙虾、螺蛳等。我为四大组的同学提供了6个网兜。对同学强调了一些*安问题。要到农田旁边的沟渠中去捉一些水生小动物。上午安排以后,中饭吃完,我就带领同学去抓水生小动物了。共捉了有20多条的小鲫鱼,有5—6只小龙虾,还有大量的水草。也有一局部同学是买来了金鱼、卵石等。这样的区别是这些同学失去了一次仔细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情况的机会。同学的*安问题使我很担心。因为安排这个任务带来任何一点过失都会给学校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希望科学课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不然老师不敢安排这些是必需的却又有一定*安隐患的活动。对上好科学课有很大的阻力。

  (二)生态瓶生物很和谐

  把抓来的鲫鱼放几条进去,又放了几个螺蛳和小龙虾。这样一个生态瓶基本完成了。生态瓶做好以后,上课有了参考物,小鲫鱼游得很欢畅,螺蛳也爬得很闲适,那小龙虾更不用说了。这些小生命不知能够存活多久我可心里没有太多的底。开始我担心同学找不到水生动植物,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同学不只找来了鲫鱼、龙虾,还找来了乌龟。有的组找来了很多的蝌蚪。经过同学制作以后,发现有的组还很有经验。不但在下面铺了沙子、泥土,还把水草固定在下面。这样,水草就可以成活了。水中的微生物也不用愁,因为有很多同学从小河小沟中找来了大量的水草,够小鱼们吃的了。

  (三)课后的深化与拓展

  建造生态瓶就是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虽然与真正的生态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样做已经让同学感受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全封闭型的生态瓶制作,因为很多同学通过查资料真正的生态瓶是要全封闭的,有的同学还对制作全封闭型的生态瓶感兴趣。我就在课外与同学制作了全封闭型的生态,还选择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比较开放型的生态瓶与封闭型的生态瓶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

  对老师来说,做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最要紧。但是,同样一节课,投入与不投入区别很大。假如投入了,还要冒同学*安问题的风险,这是很多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我可以这样说,很多科学教师不敢让同学去捉鱼和虾等水生小动物。他们怕万一出了什么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自身的一生的名誉。科学课,关键是让同学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同学研究的能力。同学对生态瓶感兴趣了,能够坚持观察研究生态瓶了,我认为这个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至于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生态瓶的好坏,这是在同学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我想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际教学过程,同学对封闭型生态瓶内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就是同学在研究开放型生态瓶的基础上,他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让同学有机会去研究这样的课题。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做一个生态瓶》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做一个生态瓶》课后教学反思1

c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准备资料很感兴趣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我安排了同学去找一个可乐瓶、一些水草、一些卵石、再去捉一些鲫鱼、金鱼或蝌蚪、龙虾、螺蛳等。我为四大组的同学提供了6个网兜。对同学强调了一些*安问题。要到农田旁边的沟渠中去捉一些水生小动物。上午安排以后,中饭吃完,我就带领同学去抓水生小动物了。共捉了有20多条的小鲫鱼,有5-6只小龙虾,还有大量的水草。也有一局部同学是买来了金鱼、卵石等。这样的区别是这些同学失去了一次仔细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情况的机会。同学的*安问题使我很担心。因为安排这个任务带来任何一点过失都会给学校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希望科学课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不然老师不敢安排这些是必需的却又有一定*安隐患的活动。对上好科学课有很大的阻力。

  (二)生态瓶生物很和谐

  把抓来的鲫鱼放几条进去,又放了几个螺蛳和小龙虾。这样一个生态瓶基本完成了。生态瓶做好以后,上课有了参考物,小鲫鱼游得很欢畅,螺蛳也爬得很闲适,那小龙虾更不用说了。这些小生命不知能够存活多久我可心里没有太多的底。开始我担心同学找不到水生动植物,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同学不只找来了鲫鱼、龙虾,还找来了乌龟。有的组找来了很多的蝌蚪。经过同学制作以后,发现有的组还很有经验。不但在下面铺了沙子、泥土,还把水草固定在下面。这样,水草就可以成活了。水中的微生物也不用愁,因为有很多同学从小河小沟中找来了大量的水草,够小鱼们吃的了。

  (三)课后的深化与拓展

  建造生态瓶就是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虽然与真正的生态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样做已经让同学感受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全封闭型的生态瓶制作,因为很多同学通过查资料真正的生态瓶是要全封闭的,有的同学还对制作全封闭型的生态瓶感兴趣。我就在课外与同学制作了全封闭型的生态,还选择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比较开放型的生态瓶与封闭型的生态瓶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

  对老师来说,做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最要紧。但是,同样一节课,投入与不投入区别很大。假如投入了,还要冒同学*安问题的风险,这是很多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我可以这样说,很多科学教师不敢让同学去捉鱼和虾等水生小动物。他们怕万一出了什么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自身的一生的名誉。科学课,关键是让同学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同学研究的能力。同学对生态瓶感兴趣了,能够坚持观察研究生态瓶了,我认为这个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至于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生态瓶的好坏,这是在同学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我想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际教学过程,同学对封闭型生态瓶内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就是同学在研究开放型生态瓶的基础上,他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让同学有机会去研究这样的课题。

《做一个生态瓶》课后教学反思2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6课。怎样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

  《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第5课的学*,他们已经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在后面设计生态瓶方案做铺垫的,这是不能忽视的。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讨论,我在屏幕“池塘”上方按顺序出现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为了生动形象,课后马上做出补救,在网上去收索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等。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后,再点击鼠标,让这些水生动物马上逐一浮出水面。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联想,交流活动热烈而充分。水到渠成时再告诉学生:池塘里的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三、探究方案设计,突破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一开始就叫写方案,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晚上回到家里,反思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导学思路。在第二个班教学这个环节时,先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准备用哪些材料?哪些生物来生活?方法与步骤?生态瓶模型图等。接着,让学生观看“做一个生态瓶”的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觉、视觉的刺激,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加深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当学生看完视频后,知道了做生态瓶所需材料,制作方法与步骤,再进行方案设计,就容易多了,然后再请几位学生汇报方案,进行倾听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小结。

  四、分享同伴作品,建造自己的生态瓶。

  设计好了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就可以准备材料,按照设计方案做一个生态瓶了。但基于城市学生条件,在课堂完成生态瓶的制作是不够现实的,因为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相关材料,还需要制作工具。我在这个环节安排学生从屏幕上分享其他学校学生做的生态瓶作品,模仿借鉴,学生看后知道了该怎样做一个生态瓶了,思考自己回家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瓶。孩子们回到家,在家长的支持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瓶。两个月过去了,鱼儿还在生态瓶里快乐地活着。

  生态瓶制作好了,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态瓶,然后让他们讨论,生态瓶放置在何处?如何去观察、观察些什么?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做一个生态瓶》课后教学反思3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资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小朋友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身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小朋友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同学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方可以让同学考虑“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同学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同学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局部同学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终究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方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同学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和时给同学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结果导致同学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需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规范,只是让同学展示一下自身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身的生态瓶,说一说自身的制作过程,谈谈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小朋友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考虑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1

  《分类》这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感觉较成功。本单元知识少,内容比较单元,是新教材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要求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懂得按指定标准分类,知道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就不同。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与其他的学*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2。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如: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男女来分,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个学生就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很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

  反思不足的一面,我感觉上的时候有点拖拉了,时间主要浪费在让孩子从分类到“象形统计图的”放置过程中。我觉得应该能这样改进:可以让两个学生先后把气球的分类展示出来,一个按照气球的形状分,一个按照气球的颜色分,然后再让孩子用这些气球的学具再分别转换成象形统计图。这样会比我之前的更省时间。也不至于后面的练*题还没处理完就下课了。另外,我在布置作业时没有没有提醒孩子先用铅笔涂,所以有部分孩子用彩色笔涂错了再划掉,看上去很不美观。

  以上是我对这一单元教学一些反思。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2

  在教学活动《多角度的分类》中,我以“小熊商店开业”导入,让幼儿尝试将架子里的物品进行分类(有食品、日用品、玩具)。我先出示材料然后引导幼儿思考架子里的物品你要怎么分,这一环节激发了幼儿思考。可能是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按物品的用途分类,这一环幼儿都能按物品的用途分类。紧接着,我又引导幼儿在刚才分类的物品中在找出另一种特征:还可以怎么分。幼儿都很认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最后的分组操作中孩子们活动顺利,都能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活动成效显著。

  可惜,最后在交流环节中,我关注全体幼儿不够,请个别幼儿上来说,没被我提问到的幼儿会在位置上小声嘀咕:哼,我举这么久老师都没叫我……

  反思:

  (1)关注幼儿表达欲望,*、小组、个别发言,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

  (2)提供丰富的材料,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根据幼儿操作,适当提升难度,让活动更具挑战性;

  (3)注重操作活动后的小结提炼,巩固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

  由本次活动中表现,自己在组织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我要继续在这一次次的活动课中反思、总结、整改、落实,尽可能地让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反思与实践中得到提升。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3

  在课的一开始,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开始,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游乐园里什么东西最多?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然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

  从情境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统计)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分类的学*目的。情境和小精灵的话揭示了分类的含义,同时给出了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形状)。最重要的是同时揭示了分类的目的计数,从而体现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而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幻灯片上,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小组讨论的方向。最后,以汇报讨论结果结合多媒体呈现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迁移到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中,以我们班的同学为例,想一想,可以将你所在的小组成员怎么分类?这个问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在此同时给孩子以独立探索的空间,用自己的方法去统计,到学生完成了统计图之后我便问他们:“统计图各是按什么分类标准来统计的?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通过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知识得到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这一节课评价时,采用了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由于让学生自主交流发言,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收到较好的效果。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以紧贴学生生活的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形成思维的发散,找到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分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在我们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大量对分类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方法的理性认识,认识到分类这种科学方法对我们的重要性,在分类时分类标准的确立会直接影响到分类的结果。

  常见的分类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在本节课主要是需要让他们从*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通过对比来得出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在使用时怎样选用分类法,所以方法本身不是重点,而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分类方法的这种能力是重要的。

  最后,学生通过练*活动之后,对化学分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体验、领悟阶段,需要站在整个化学体系的高度对化学中常用的标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在练*中体验到的分类的意义也需要进行梳理。

  整节课下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仍有不足,比如:内容不足,应对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进行拓展,补充相应的知识,在此可介绍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等概念;应变能力不强,场面越大,应变能力就越差,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快速提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需要我想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某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引导,打消他们的顾虑,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的快乐和充实。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努力做到更好。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5

  “分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物体进行有规律的摆放来切入教学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主人。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设计*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尽人意之处,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和好动生,把每个学生从始而终的学*状态保持下去。应增加小组合作的次数,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学*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放手的地方应更多一些,在练*题处理上还应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汇报,最后电脑演示,这样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动起来。以上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思考,我会继续努力钻研教学业务,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实用5份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1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思考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2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6课。怎样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第5课的学*,他们已经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在后面设计生态瓶方案做铺垫的,这是不能忽视的。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讨论,我在屏幕“池塘”上方按顺序出现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为了生动形象,课后马上做出补救,在网上去收索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等。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后,再点击鼠标,让这些水生动物马上逐一浮出水面。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联想,交流活动热烈而充分。水到渠成时再告诉学生:池塘里的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三、探究方案设计,突破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一开始就叫写方案,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晚上回到家里,反思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导学思路。在第二个班教学这个环节时,先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准备用哪些材料?哪些生物来生活?方法与步骤?生态瓶模型图等。接着,让学生观看“做一个生态瓶”的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觉、视觉的刺激,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加深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当学生看完视频后,知道了做生态瓶所需材料,制作方法与步骤,再进行方案设计,就容易多了,然后再请几位学生汇报方案,进行倾听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小结。

  四、分享同伴作品,建造自己的生态瓶。设计好了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就可以准备材料,按照设计方案做一个生态瓶了。但基于城市学生条件,在课堂完成生态瓶的制作是不够现实的,因为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相关材料,还需要制作工具。我在这个环节安排学生从屏幕上分享其他学校学生做的生态瓶作品,模仿借鉴,学生看后知道了该怎样做一个生态瓶了,思考自己回家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瓶。孩子们回到家,在家长的支持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瓶。两个月过去了,鱼儿还在生态瓶里快乐地活着。

  生态瓶制作好了,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态瓶,然后让他们讨论,生态瓶放置在何处?如何去观察、观察些什么?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3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资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小朋友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身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小朋友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同学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方可以让同学考虑“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同学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同学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局部同学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终究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方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同学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和时给同学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结果导致同学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需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规范,只是让同学展示一下自身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身的生态瓶,说一说自身的制作过程,谈谈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小朋友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考虑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4

  在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池塘中生态系统里的水生植物利用水、光、养分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水生动物呼吸之用。此前,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也知道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肥料。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在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探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设计生态瓶上。《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6分钟完成,结果用了9分钟,主要是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比如,小组在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我觉得: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课堂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因此导致提出问题后,没有给所有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空间,没有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想法,仅仅是把发言权交给了思维活跃的学生,这种“抢答”的方式,我觉得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今后要努力改进。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5

  在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池塘中生态系统里的水生植物利用水、光、养分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水生动物呼吸之用。此前,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也知道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肥料。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在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探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设计生态瓶上。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6分钟完成,结果用了9分钟,主要是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比如,小组在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我觉得: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课堂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因此导致提出问题后,没有给所有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空间,没有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想法,仅仅是把发言权交给了思维活跃的学生,这种“抢答”的方式,我觉得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今后要努力改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