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

  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浓的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节的急切,欢度节日的喜悦是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主,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欢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第五,过渡语言恰到好处,简洁优美。

  如:复*词语后小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欢乐吧!”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入:“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美丽的孔雀在浓绿的椰树下悠闲的散步;悠悠的澜沧江水碧波连连。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请小朋友们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时引入:“在热切的期盼中,最为热闹的泼水活动就要开始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们为泼水活动做了哪些准备?”讲到人们为泼水活动做准备时:“是啊,泼水节这天人们无比激动,早早做好了准备。还没开始泼水呢,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欢乐,这份激动吧!”播放泼水的场面要展示图片时:“泼水节中最快乐的就是泼水活动了,想看一看泼水的场面吗?”感受了泼水的盛大场面后小结:“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揭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以后:“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引入第三自然段时:“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这些过渡语使整个课堂显得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背景音乐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听觉疲劳;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泼水节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等。但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孩子这样评价他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点傻,我们知道的他还一个直问个不停。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做了许多无用功。回顾我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每篇课文我都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但这些问题是不是孩子一看就会的,是不是孩子们喜欢研究的,我还真没仔细地想过。该学《欢乐的泼水节》了,我倒要尝试尝试,看学生们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再看看他们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字认识了,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默读一次课文,边读边想,有不明白的词或句子,在旁边画个问号,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们读书很静,不时勾勾画画,比*时多了几分书生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词语方面的有“一年一度”“香水”“意味”“回想”;句子方面有“谁准备的清水呀,为什么还要撒上凤凰花的花瓣?”“为什么人们身上湿淋淋,脸上还会笑开了花?”“西双版纳在哪里?”“泼水节是怎么来的?”听着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心花怒放,这些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呀,有好多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呢?

  第二节课,我和学生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带着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里走了个来回。我们边读书边解决问题,读着想着,仿佛真的来到的西双版纳。一节课,除了泼水节的来历是我补充的,大部分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他们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由衷地赞扬他们不简单。

  课堂应该研究真实的问题,学生们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者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思辨的课堂。这样的训练,在遇到合适的课文还要继续下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反复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学生看完第二遍录像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录像很精彩,不过,老师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录像中没有人们讲的话。你们猜猜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巧妙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泼水的意义的理解。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 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 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 感受画面,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的能力与*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6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学生熟读课文,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端、泼、拿、灌),并利用插图知道了还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泼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有泼的,有灌的,有撒的,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学生们都舍不得回座位。于是,我拉着学生的手,有意地问一个小男孩:“你全身都湿透了,可为什么还笑得那么开心?”小男孩腼腆地笑了笑,说出了“幸福”一词。转过头,我故意严肃地对*时大大咧咧的宇说:“老师可要批评你,怎么那么没有礼貌,把那位老爷爷泼得全身都是水,感冒了怎么办?”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一会儿,大家就笑开了,七嘴八舌地纠正老师的错误,“吉祥如意”一词就被学生内化吸收了。最后,我又随机抽了几位学生问:“你的水去哪儿了?”学生们不断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课尾,我又问学生:“你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是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课上完了,学生不仅与泼水节有了亲密接触,与老师也有了亲密接触。我觉得,我所追求的人文教育正在迈开步子……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7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美好的意境。

  读读、想想、演演、练练时学*的一种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动听的葫芦丝《金孔雀与凤尾竹》,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现泼水节的情景。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题:

  我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把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把清水泼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浓的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节的急切,欢度节日的喜悦是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主,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欢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9

  *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后感。

  一、找课文“题眼”,练审题能力

  语文姓“语”名“言”,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堂就是教师与孩子们语言互动、心灵沟通的过程。每学*一篇课文,老师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数从课题入手,咬文嚼字,理解语言,领会题意。我在第一课时开课时,首先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引导学生分别抓住“欢乐的”“泼水节”品读课题,通过语音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强调“泼水节”与强调“泼水节”的情感变化,反复吟咏,达到理解。

  课题《欢乐的泼水节》中“欢乐”是课文的眼睛,如何让学生挖掘出这个词?老师指着课题说:“这个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通过预*都能回答:“这是个欢乐的泼水节。”老师说:“文章抓住‘欢乐’一词来写,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去感受泼水节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吧。”像这样抓住文章的“题眼”,让学生初感课文的办法,培养了学生重视文章的题目,养成重视审题的*惯。

  二、抓住重点词,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品析,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急切心情,让学生通过声音把这种急切的感情传递出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这些词,理解了人们盼望过节的心情。抓住“追赶、灌、泼、湿淋淋、笑开了花”等词,感受人们泼水时的狂欢,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被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这样,教学做到了“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着朗读,真正领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词、品句、品读的方法很多。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置换比较、删除添加、字理析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品读时,我按照《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设计了学生自由读、齐读、个人读、教师引读、默读等方式,运用画面、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悟,使“以读代讲”得到落实。

  三、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

  教材中配的插图精美别致,构思精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于学生在直观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问:“图中人物在做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学生很快找到与图相配的文字,图与文珠联璧合,文字符号描绘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欢乐的”泼水节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孩子在图文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在初感泼水节的“欢乐”后,如何把课文中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时的‘欢乐’传递给学生,完成“他人欢乐”与“自我欢乐”的价值重合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现欢乐的泼水节,把课文中用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欢乐变成真正触手可及的欢乐,而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的遥不可及的感受,除充分运用文中插图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声像、图文等大量信息,将无声的图画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变静为动,将复杂的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信息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读、背的兴趣。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活动毕,老师问:“同学们,你们都被水泼得湿淋淋的了,为什么脸上还笑眯眯的?”“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致此,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还沉浸在课上的气氛中,久久不愿离开多媒体教室,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丝丝遗憾萦绕在心头。

  一、囿于课堂时间,学生的训练有蜻蜓点水之嫌。严格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扣准每一分钟进行训练,为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学生读书“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头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的有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时,学生还没有读出焦急心切的语气,我就赶紧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生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二、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老师对积极表现,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爱”,无论是读书、说话、提问等,几乎成了个别突出的孩子专场表演。而对一部分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我想,所谓的“差生”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对他们 “照顾不周”久而久之就产生的吧。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总算讲过了,感觉还不错。备课的过程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我几乎是在电脑备课室度过的,只要搜集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就马上保存,只是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同时,这个过程有艰辛,也有不少的惊喜,当我一次次查阅到一些精美的图片、疯狂的泼水节视频,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美”的东西,我也是“欢乐的”。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读悟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泼水节、西双版纳了解很少,在课文开始,我通过“热情好客的傣朋友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没参加过泼水节,今天特意为我们补过一个。想参加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让老师带你们到西双版纳吧!”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到”西双版纳,紧接着出示一组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中,进入了文本。

  2、体验中感悟。

  通过让学生亲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泼”来体会这些动词。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 “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 “我撒在老师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祖国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愿您们??”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3、在体验中朗读。

  在体验了激动、欢乐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装腔作势。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而对于极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3、我的语文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2

  神话传说和视频欣赏帮助我引领学生走进并走*欢乐的泼水节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3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颂,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也参加了。”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生生互动,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再做一做动作,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边做动作边读句子,教室里一片欢腾,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动口,动手,更是动情、动思,肢体的“互动”与思想情感的“互动”有机结合起来。

  三、模拟采访,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设计了模拟采访:师:老奶奶,你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这么高兴啊?生:我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师:老奶奶,这幸福是谁送给的呀?师:小妹妹,你把幸福送给了老奶奶,你想祝愿她什么呢?生:我祝老奶奶身体健康。生:我祝老奶奶长命百岁。生:我祝老奶奶*安幸福。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看到老奶奶这么高兴,你高兴吗?生:高兴,我把祝福送给她了。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在采访中,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本课不足之处:

  1、《月光下的凤尾竹》不适合给本课的朗读配乐,它曲调优美抒情,学生亢奋的情绪随着舒缓的乐曲声渐渐失去了课文本该的欢乐。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4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第五,过渡语言恰到好处,简洁优美。

  如:复*词语后小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欢乐吧!”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入:“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美丽的孔雀在浓绿的椰树下悠闲的散步;悠悠的澜沧江水碧波连连。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请小朋友们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时引入:“在热切的期盼中,最为热闹的泼水活动就要开始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们为泼水活动做了哪些准备?”讲到人们为泼水活动做准备时:“是啊,泼水节这天人们无比激动,早早做好了准备。还没开始泼水呢,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欢乐,这份激动吧!”播放泼水的场面要展示图片时:“泼水节中最快乐的就是泼水活动了,想看一看泼水的场面吗?”感受了泼水的盛大场面后小结:“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揭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以后:“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引入第三自然段时:“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这些过渡语使整个课堂显得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背景音乐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听觉疲劳;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泼水节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等。但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5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通过学*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的能力与*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6

  二年级的课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开展,必须放够时间,放足精力进行教学。把阅读和识字写字结合起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之一,但绝不意味着削弱识字写字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不过反过来,也不能因为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而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度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采用了理解课文和识字写字两条线并行走的教学方法。也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试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学*容易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切割了,让人感觉是两张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识字方法可以多,而且应该多,但如果与理解课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过教研,我们尝试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并且重视写字指导的教学方法。

  如:开课认读生词时采用集中识字法学*“泼、互、幸”三个生字,“吉、祥”两个字采取“随文识字”法。此外,还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思维的特点,采用自主识字法(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辨析比(如:“幸”与“辛”的比较);字理识字法(如“互”的教学);编顺口溜法(如:“泼”的教学)等多种方法,尽量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口诀结合起来,提高了识字效率。从几次试教来看,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最后,是扎扎实实的写字时间。重视写字环节,更是我们在这一次教学研究的追求。力求专门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在写字指导上继续复*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读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坚持写字五步法,即“看——描——写——查——改”,这样的写字指导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凸显了我们的教研主题。更可喜的是,我们组的老师在教研中加强了上常规课就重视写字指导在课文阅读中落实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变化就说明这一点。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7

  今天下午,教研室的领导和学校的相关领导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并旁听了我的一节音乐课《快乐的泼水节》。在后来进行的评课环节中,领导们都对我进行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我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把我的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名字叫《快乐的泼水节》,它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紧扣《快乐的泼水节》中的“快乐”二字,想把课堂气氛搞的活跃一点,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做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前,因为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也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前面介绍同学们喜欢的民族这一方面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学歌的时间很紧张,幸好学生们很争气,教授新歌的过程很顺利,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歌曲。以后一定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把导入部分处理好,这样后面的学*任务才能轻松的完成。

  在学*新歌之前,我安排了一个节奏型的练*,学生们在没有接触过此知识的前提下,节奏型学*的非常快,打得非常好,出乎了我的意料。后来的评课中领导建议我,这个环节让学生单独起来打效果会更好,以后我一定注意这点。

  新歌学*的过程很顺利,两遍下来学生已基本学会了歌曲。这也是我很意外。因为是新授课,而且从来没有欣赏过,这说明学生们学*歌曲的兴趣和能力都很高。这一环节我出现的问题也是没有单独请学生起来演唱,这样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在同学们回答问题不大胆方面,我没有及时采取鼓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以后在讲课中,我也一定会注意这些。

  最后的舞蹈环节是本课中的一个亮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效果页很好,整个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但是在教授舞蹈时,我没有面向全体同学,以后也要注意。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去改进和提高,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给我提意见,让我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8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的*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以后要多学*,勤思考。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9

  《欢乐的泼水节》主要紧扣“欢乐”一词,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祥和、欢乐的气氛。由于这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对于我们这的下朋友相对比较陌生,仅靠朗读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主要是将多媒体落到实处,与朗读想结合来理解课文内容,人们泼水的欢乐以及那盛大的场面我通过课件的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盼望以久的泼水节终于来了,那么参加泼水节要准备些什么呢?快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做了什么准备?

  师:有人来得还要早呢!你来做什么的呀?

  (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洒上花瓣。”)

  师:小姑娘、小伙子们,你们为什么来这么早啊?

  (让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动兴奋的心情,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了春游前的那个晚上,可以说是身有体会了)

  接下来是开始泼水的部分:

  师: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这份欢乐的?

  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为什么身上湿淋淋,人们还那么高兴呢?为什么是感叹号呢?你想把水泼向谁,祝福他什么……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可以说是学得不亦乐乎,深刻体验到了泼水节的欢乐,在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段时,那高兴劲,那个有感情哟,让我现在还仿佛听到了那琅琅的读书声,这节课我上得很愉快,学生也是。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0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由于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这节课上,丁老师抓住题眼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欢乐。

  1、情境渲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堂开始,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学生在欣赏中展开迅速拉*了与文本距离,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2、图文结合,角色转换,突破教学重点。本文的重点是理解泼水节的欢乐,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而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又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丁老师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朗读体会,以读为本,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丁老师除了让学生读中感悟,还让学生互相表演,体会灌和泼,学生在这种角色的转换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体会到傣族人民泼水的欢乐了。

  3、层层递进,构建欢乐场面。文中关于清水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丁老师播放了泼水的视频录象,学生看了兴奋不已,个个是眉开眼笑。

  如果在体会傣族人民那份急切高兴的心情时,联系一下实际,比如说当学校里要组织孩子去春游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有了实际的体验,或许能更好地体会傣族人民当时那种高兴和急切的心情了。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的感受,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见谅,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菁选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二年级的课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开展,必须放够时间,放足精力进行教学。把阅读和识字写字结合起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之一,但绝不意味着削弱识字写字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不过反过来,也不能因为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而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度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采用了理解课文和识字写字两条线并行走的教学方法。也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试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学*容易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切割了,让人感觉是两张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识字方法可以多,而且应该多,但如果与理解课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过教研,我们尝试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并且重视写字指导的教学方法。

  如:开课认读生词时采用集中识字法学*“泼、互、幸”三个生字,“吉、祥”两个字采取“随文识字”法。此外,还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思维的特点,采用自主识字法(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辨析比(如:“幸”与“辛”的比较);字理识字法(如“互”的教学);编顺口溜法(如:“泼”的教学)等多种方法,尽量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口诀结合起来,提高了识字效率。从几次试教来看,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最后,是扎扎实实的写字时间。重视写字环节,更是我们在这一次教学研究的追求。力求专门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在写字指导上继续复*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读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坚持写字五步法,即“看——描——写——查——改”,这样的写字指导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凸显了我们的教研主题。更可喜的是,我们组的老师在教研中加强了上常规课就重视写字指导在课文阅读中落实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变化就说明这一点。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神话传说和视频欣赏帮助我引领学生走进并走*欢乐的泼水节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欢乐的泼水节》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文本紧扣“欢乐”一词铺开叙述。初步对小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风俗、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我在上课时所面临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通过创设情境方式,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的图片、影像和具有傣族特色的音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傣族风情,感受傣族的泼水节的盛大场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学*课文第二部分的时候,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情境朗读中感悟,在深刻感悟之后再读,“书读百遍,奇异自现。”经过多次多种方式诵读之后,真的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

  开放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无限生机,把语文学*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所以最后,根据课后练*4的要求,在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用图片的形式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更多详细的资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同时也把探索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孩子这样评价他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有点傻,我们知道的他还一个直问个不停。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做了许多无用功。回顾我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每篇课文我都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但这些问题是不是孩子一看就会的,是不是孩子们喜欢研究的,我还真没仔细地想过。该学《欢乐的泼水节》了,我倒要尝试尝试,看学生们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再看看他们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字认识了,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默读一次课文,边读边想,有不明白的词或句子,在旁边画个问号,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们读书很静,不时勾勾画画,比*时多了几分书生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词语方面的有“一年一度”“香水”“意味”“回想”;句子方面有“谁准备的清水呀,为什么还要撒上凤凰花的花瓣?”“为什么人们身上湿淋淋,脸上还会笑开了花?”“西双版纳在哪里?”“泼水节是怎么来的?”听着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心花怒放,这些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呀,有好多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呢?

  第二节课,我和学生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带着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里走了个来回。我们边读书边解决问题,读着想着,仿佛真的来到的西双版纳。一节课,除了泼水节的来历是我补充的,大部分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他们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由衷地赞扬他们不简单。

  课堂应该研究真实的问题,学生们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者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思辨的课堂。这样的训练,在遇到合适的课文还要继续下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第五,过渡语言恰到好处,简洁优美。

  如:复*词语后小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欢乐吧!”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入:“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美丽的孔雀在浓绿的椰树下悠闲的散步;悠悠的澜沧江水碧波连连。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请小朋友们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时引入:“在热切的期盼中,最为热闹的泼水活动就要开始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们为泼水活动做了哪些准备?”讲到人们为泼水活动做准备时:“是啊,泼水节这天人们无比激动,早早做好了准备。还没开始泼水呢,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欢乐,这份激动吧!”播放泼水的场面要展示图片时:“泼水节中最快乐的就是泼水活动了,想看一看泼水的场面吗?”感受了泼水的盛大场面后小结:“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揭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以后:“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引入第三自然段时:“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这些过渡语使整个课堂显得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背景音乐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听觉疲劳;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泼水节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等。但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6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的能力与*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7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 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 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 感受画面,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

  *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后感。

  一、找课文“题眼”,练审题能力

  语文姓“语”名“言”,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堂就是教师与孩子们语言互动、心灵沟通的过程。每学*一篇课文,老师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数从课题入手,咬文嚼字,理解语言,领会题意。我在第一课时开课时,首先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引导学生分别抓住“欢乐的”“泼水节”品读课题,通过语音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强调“泼水节”与强调“泼水节”的情感变化,反复吟咏,达到理解。

  课题《欢乐的泼水节》中“欢乐”是课文的眼睛,如何让学生挖掘出这个词?老师指着课题说:“这个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通过预*都能回答:“这是个欢乐的泼水节。”老师说:“文章抓住‘欢乐’一词来写,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去感受泼水节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吧。”像这样抓住文章的“题眼”,让学生初感课文的办法,培养了学生重视文章的题目,养成重视审题的*惯。

  二、抓住重点词,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品析,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急切心情,让学生通过声音把这种急切的感情传递出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这些词,理解了人们盼望过节的心情。抓住“追赶、灌、泼、湿淋淋、笑开了花”等词,感受人们泼水时的狂欢,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被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这样,教学做到了“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着朗读,真正领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词、品句、品读的方法很多。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置换比较、删除添加、字理析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品读时,我按照《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设计了学生自由读、齐读、个人读、教师引读、默读等方式,运用画面、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悟,使“以读代讲”得到落实。

  三、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

  教材中配的插图精美别致,构思精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于学生在直观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问:“图中人物在做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学生很快找到与图相配的文字,图与文珠联璧合,文字符号描绘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欢乐的”泼水节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孩子在图文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在初感泼水节的“欢乐”后,如何把课文中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时的‘欢乐’传递给学生,完成“他人欢乐”与“自我欢乐”的价值重合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现欢乐的泼水节,把课文中用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欢乐变成真正触手可及的欢乐,而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的遥不可及的感受,除充分运用文中插图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声像、图文等大量信息,将无声的图画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变静为动,将复杂的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信息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读、背的兴趣。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活动毕,老师问:“同学们,你们都被水泼得湿淋淋的了,为什么脸上还笑眯眯的?”“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致此,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还沉浸在课上的气氛中,久久不愿离开多媒体教室,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丝丝遗憾萦绕在心头。

  一、囿于课堂时间,学生的训练有蜻蜓点水之嫌。严格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扣准每一分钟进行训练,为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学生读书“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头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的有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时,学生还没有读出焦急心切的语气,我就赶紧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生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二、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老师对积极表现,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爱”,无论是读书、说话、提问等,几乎成了个别突出的孩子专场表演。而对一部分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我想,所谓的“差生”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对他们 “照顾不周”久而久之就产生的吧。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9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浓的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节的急切,欢度节日的喜悦是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主,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欢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1

  《欢乐的泼水节》叙述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紧扣欢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在刚开始教学时,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美好的意境。

  读读、想想、演演、练练时学*的一种好方法。我播放美妙动听的'葫芦丝《金孔雀与凤尾竹》,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现泼水节的情景。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傣族人民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意义,我出示以下的填空题:

  我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把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把清水泼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总算讲过了,感觉还不错。备课的过程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我几乎是在电脑备课室度过的,只要搜集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就马上保存,只是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同时,这个过程有艰辛,也有不少的惊喜,当我一次次查阅到一些精美的图片、疯狂的泼水节视频,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美”的东西,我也是“欢乐的”。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读悟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泼水节、西双版纳了解很少,在课文开始,我通过“热情好客的傣朋友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没参加过泼水节,今天特

  意为我们补过一个。想参加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让老师带你们到西双版纳吧!”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到”西双版纳,紧接着出示一组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中,进入了文本。

  2、体验中感悟。

  通过让学生亲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泼”来体会这些动词。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 “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 “我撒在老师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祖国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愿您们??”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3、在体验中朗读。

  在体验了激动、欢乐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装腔作势。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而对于极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3、我的语文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3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

  。以后要多学*,勤思考。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4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反复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学生看完第二遍录像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录像很精彩,不过,老师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录像中没有人们讲的话。你们猜猜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巧妙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泼水的意义的理解。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5

  今天下午,教研室的领导和学校的相关领导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并旁听了我的一节音乐课《快乐的泼水节》。在后来进行的评课环节中,领导们都对我进行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我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把我的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名字叫《快乐的泼水节》,它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紧扣《快乐的泼水节》中的“快乐”二字,想把课堂气氛搞的活跃一点,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做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前,因为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也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前面介绍同学们喜欢的民族这一方面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学歌的时间很紧张,幸好学生们很争气,教授新歌的过程很顺利,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歌曲。以后一定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把导入部分处理好,这样后面的学*任务才能轻松的完成。

  在学*新歌之前,我安排了一个节奏型的练*,学生们在没有接触过此知识的前提下,节奏型学*的非常快,打得非常好,出乎了我的意料。后来的评课中领导建议我,这个环节让学生单独起来打效果会更好,以后我一定注意这点。

  新歌学*的过程很顺利,两遍下来学生已基本学会了歌曲。这也是我很意外。因为是新授课,而且从来没有欣赏过,这说明学生们学*歌曲的兴趣和能力都很高。这一环节我出现的问题也是没有单独请学生起来演唱,这样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在同学们回答问题不大胆方面,我没有及时采取鼓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以后在讲课中,我也一定会注意这些。

  最后的舞蹈环节是本课中的一个亮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效果页很好,整个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但是在教授舞蹈时,我没有面向全体同学,以后也要注意。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去改进和提高,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给我提意见,让我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 (菁华3篇)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1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同学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同学情况:

  我们班的同学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对这方面的积累非常少,少数同学家里有条件,可找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能激起其他同学的学*兴趣。二年级的同学,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强,所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课文。我们班的同学在识记生字上颇有一番见地,所以对识记生字这一重难点的突破,同学掌握的情况会较好。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设计理念:

  以第一课时为例。在板书课题后,让同学就题目提出问题,接着有几个同学说说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让同学愿意去读课文。利用小组的能力合作总结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通读全文。记字这一环节,让同学用自身的智慧去识记生字,显出同学自身的见地。不是局限于我说出这个字的结构,他们就依照我的话去死记。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教“泼”,领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什么是泼水节?泼水节是怎么来的?

  (3)到了泼水节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

  (4)人民相互泼水代表什么?

  3、今天上课前,我们班有些同学说他们找到一些有关泼水节的资料,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请上这些同学上来讲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以和泼水节的由来。(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4、听完这几位同学的介绍后,大家你有什么感觉?(生答想更多地了解泼水节)好,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看课文,它会告诉我么有关泼水节的具体的事。

  二、初读感知

  1、标出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揭示生字词。

  Tǒng桶hù互相shī līn līn湿淋淋jí xiáng吉祥xìng fú幸福kěn lí不肯离去bǎn nà西双版纳fèng凤凰花sài竞赛

  (1)指名拼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适时纠正)

  (2)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们组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各小组讨论后汇报。(有的小组课前查过字典,有的同学是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来解释词语)

  (3)词语都理解了,真能干,我把拼音去掉,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同学争相拼读,气氛活跃)

  3、我们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读)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一起纠正。

  5、分三大组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又解决了哪一个?从哪句话中理解的?

  2、组长带领组员概括段意,然后各组交流。

  3、齐读课文。

  四、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本课的生字你记住了哪些?是怎么记的?说给你们小组的成员听。

  2、汇报:(同学想出了很多方法,现把较特别的举例如下)

  泼:1)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个“发”字。

  2)水把头发弄湿了,就是“泼”。

  3)水淋头发就是“泼”。

  湿:1)雨过天晴,在太阳下写作业。

  2)遇水更明显,就是“湿”。

  淋:两根木头遇水,被“淋”湿了。

  肯:1)上止下月。(字谜)

  2)一天,嫦娥在月亮上拉板车,王母娘娘看到后,让嫦娥停下,告诉她:月亮上禁止拉板车。(小幽默)

  3)嫦娥在月亮上跳,被王母娘娘禁止,怕她把月亮跳踏。

  吉:士兵张大口。

  祥:人们把羊送给神仙,希望自身能吉祥如意。

  3、示范写生字,生书空。

  4、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5、同桌互助描红前五个字。

  教学后记:

  这堂课我自身感觉较好,运用了课改新理念,让同学发生学*的欲望,学会自主学*,我把课堂还给了同学,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让同学得到了自主的一点点乐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开课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有意思,他们学会了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这是学好课文的前提,在小组成员的一起努力下,他们能概括出段落大意,理解词语意思。看来,小组合作能带给同学快乐的学*体验,让他们更有信心学好。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小朋友们的表示让我自愧不如,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他们用换部首、编口诀、编故事、小幽默、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因为是他们自身想的,而且很有趣,所以记忆也很深刻,这让我觉得同学做自身学*的主人是很好的,他们的能力会提高得比较快,思维也很开阔。这些都给我以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既然这样放手的效果好,那我以后就应该把主动权都还给他们,让他们做自身学*的主人。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惯和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教学泼。读准字音po,怎么记这个字?

  3.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为什么叫泼水节?人们相互泼水表示什么意思?读了这篇课文,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初读。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tong

  hu

  shi

  lin

  2.(出示词语)水桶互相湿淋淋幸福

  jiao

  sai

  ken

  li

  banna

  象脚鼓赛龙舟不肯离去西双版纳

  feng

  huang

  dai

  ji

  凤凰傣族吉祥

  (1)自读生字词。

  (2)你在生字的音、形、义上有什么收获?

  字音:

  赛:读*舌音。

  湿:读翘舌音。

  幸:读后鼻音。

  离、淋:读边音。

  字形:

  幸:不能跟辛混淆。

  (3)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4)去拼音,齐读词语。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5.再指名分段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刚才老师提的问题了吗?如果知道,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2.指名回答。

  3.齐读课文。

  四、学*第1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2.简介:西双版纳凤凰花。

  3.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

  4.从第1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5.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五、教学生字。

  课文读的好,字也会写得好。

  1.分析字形。

  互、泼、离: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2.指导写字。

  备:上面的〩,要包住下面的田。

  旁:中间的ー写得长些,包住下面的方。

  幸:第三笔横要长。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

  二、数笔画,填空。

  离:共()画,第9画是()。

  互:共()画,第2画是()。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一定的句式。

  3.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惯和泼水节的情景。

  4.扩大知识面,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新授。

  1.教学第12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指读这一天有的撒上花瓣部分。

  a.哪几个词写出了人们盼望泼水节的到来?(板书:早早、早已)

  通过你的声音把傣族人民盼望已久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

  b.你看,就连那清水有的洒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c.生回忆说。

  d.你也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吗?

  e.有感情齐读第一句。

  (3)指导读书开始泼水了-------人人脸上笑开了花部分。

  a开始泼水了,怎么泼的呢?-----读读书,可做做动作。

  b看看图,你如果参加泼水节,你希望是谁?为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4)指导读书清水是吉详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兴呢!部分。

  a喜欢过泼水节吗?指名答。

  b指名朗读怎么能不高兴呢!读好感叹句。

  (5)有感情地齐读第2自然段。

  2.教学第3自然段。

  (1)泼水节不仅仅泼水呢!

  (2)自读第3自然段

  (3)这个自然段中也写了一系列的动词,写得多么准确呀!

  (4)齐读第二句。

  (5)你也能用这些一系列的动词说一段话?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3.你还知道那些少数民族的风俗?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淋()幸()味()桶()

  林()辛()末()通()

  二、造句

  ------有的------有的------:

  三、搜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惯,然后全班开个以民俗为题的读书汇报课。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

  2.做课堂联*。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

  1.上节课,我们一起跟傣族人民度过了欢乐的泼水节,那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

  1.看录象,读读书上的语句,再自己背背。

  2.同座位互背,还可以做做动作。

  3.指名背。

  4.全班齐背。

  三、做课堂作业。

  作业设计

  一.在挂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花瓣()的泼水节

  ()的鼓点()的清水

  ()的鸟儿()的生活

  二、照样子写句子。

  例:来鸟岛玩的人很多。

  很多人来鸟岛玩。

  1.小草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小露珠。

  2.花丛中飞舞着美丽的蝴碟。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一天,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到了大街上。

  2.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不肯离去。

  四.造句。

  一年一度

  迎来

  附:板书设计:

  21.欢乐的泼水节

  早早

  早已

  追赶

  泼水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3

  教材分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学生分析: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一、营造气氛,激**感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一下泼水节,并且还学*了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来听着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看看画面(出示火红的凤凰花画面),师生背第一节。(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感受异地风情,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体验情感,朗读感悟。

  A整体感悟第二段

  1.过渡:想进一步去感受欢乐的泼水节吗?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完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是对第二段的整体感知,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3.过渡:想参加吗?这里呀,老师刚刚接到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泼水节呢?大家快去准备准备,读1-2句,读好了,待会咱们就去。

  B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1.学生读1-2句

  2.谈话:你准备了什么?

  C.学生边说、边做,理解几个动词(提.端.滴.撒)表示的动作.随机闻一闻、看一看、读一读。

  1.齐读1-2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2.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过渡:课件出示象脚鼓声,出示3-4句

  1.开始泼水了,自读3-4句,要求:边读边想像当时情景。

  2.谈话:你都想到了什么?(此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描述书上句子的;有谈感受的;有提出疑问的;有抒发对泼水节的向往)(学生畅谈想法,师相机评点)

  3.体验:老师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

  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师生互相模拟泼水

  4.再读:读出体验

  5.出示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像。师生观看。

  6.体验后,观看后,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带进句子再读,男、女生赛读3、4句。(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D第三个层次:5句

  1.角色体验:师指一学生,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2.生说:(略)

  3.出示第5句,你来读读。

  4.师述:怎能不高兴呢?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5.生读3-4句。(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三.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A.出示课件,《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一句。

  B.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1.听音乐(二上音乐课本中的《金孔雀轻轻跳》伴奏带响起)师生唱、跳金孔雀

  2.象脚鼓声响起,看:赛龙舟

  3.听、看放烟火

  4.师生读最后一句话四、回归全文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五、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吉”、“祥”

  2.给生字找朋友

  3.观察写时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祥”生字

  5.生描红临写。

  板书

  20.欢乐的泼水节

  提 端 滴 撒

  灌 泼

  吉祥如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欢乐的泼水节》 (菁华3篇)

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欢乐的泼水节》1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了解泼水所表示的象征意义,初步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惯。

  教学重点:

  教学描写泼水的欢乐场面,体会泼水的情景和人们欢乐的心情。

  教学难点:

  懂得泼水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欢乐的泼水节》是一篇洋溢着欢乐的美文。文中处处流露着欢乐,句句体现了欢乐。故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打破了以往按序讲解的思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课文中的欢乐,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结合学生自己初步的认识与学*进行教学。

  其二、除了以“欢乐“为主线串起整个文本,感情朗读也是贯穿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体验品味。另外,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揭题导入。

  2、复*上节课学*的生字新词。

  二、新课部分:

  1、读课文,找“欢乐”:

  2、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交流:

  (一)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1、齐读这两句话。

  2、你从哪儿体会到了欢乐?

  3、指导学生观察书中插图,理解动词:“灌”、“泼”;将图文对照,读懂句子,并体会人们泼水时欢乐的心情。

  4、激发学生情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来朗读这两句话。

  5、就“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

  (二)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1、通过对我们汉民族一些节日象征物的类比,来指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傣族泼水节清水的象征意义。

  ①中秋节,圆圆的月饼是的象征?

  ②为什么月饼是团圆的象征的呢?

  ③那在傣族的泼水节,清清的水是的象征?

  2、老师告诉大家,这儿可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呢!(教师通过讲述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揭示出清水为什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3、学生齐读句子,结合故事情节加以理解。

  4、播放泼水节现场录象。

  5、再次齐读句子,领会清水的象征意义并感受人们欢乐的心情。

  6、综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大家泼出的不仅仅是清水,更重要的是泼出了自己的心愿,泼出了美好的祝福。

  7、回到图画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说出人们心中的愿望和祝福(组织学生表演)

  8、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带着美好的祝愿齐声朗读。

  (三)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

  1、你能告诉大家,从哪儿感觉到人们在泼水之前就已经很欢乐了?

  2、“早早地、早已”看出人们心情怎样?

  3、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人们的盼望之情。

  4、这水为什么要这么讲究呢?(再次引出清水的象征意义并进行朗读)

  (四)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大家唱着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1、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力求学生读出:凤凰花瓣的多与红;象脚鼓点的欢快与热烈;各种活动的精彩与欢乐;人们舍不得离去的依依之情。

  2、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练*。

  3、男女生对读。

  4、根据提示进行背诵练*。

  (五)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1、这里也有欢乐呀!谁来说一说?

  2、让我们带着迎接的喜悦一起来读第一段。

  三、全课总结: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拓展环节:在我们祖国大家庭中,除了傣族,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你还知道其它少数民族欢乐的传统节日吗?

  5、紧扣欢乐作结。

  [设计理念:通过总结,巩固提升认识;再次朗读课文,化“变序”学*为复归原文顺序,更有利于学生贴*课文,初步感受条理清晰、详略有致的表述特点,全文教学紧扣题眼“欢乐”展开和作结,强化了整体感悟的教学效果。拓展环节使课后练*得到了落实,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欢乐的泼水节》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剩下的生字,能规范正确的书写。

  3、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们独有的风俗*惯,感受人们在泼水节时高兴的心情。

  4、扩大知识面,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等,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再次走进傣族,和傣族人民一起过一个《欢乐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2、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你还记得吗?(出示词语)

  泼水凤凰一年一度

  水桶意味吉祥如意

  幸福互相不肯离去

  (开火车读,齐读)

  3、春天到了,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

  二、精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指名读。

  2、泼水节和我们的春节一样,一年只有一次,这就是“一年一度”(出示词,读一读)

  3、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西双版纳看一看。

  (播放音乐,出示幻灯片)优美的乐曲把大家带到了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浓绿的椰树,精巧的竹楼。清清的湖边,悠闲的孔雀。

  4、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迎来了泼水节,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啊!板书:高兴

  5、指导朗读

  你能把人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盼望已久的泼水节终于来到了,真高兴啊!捧起你的书,齐读。

  (二)学*第二自然段

  自己学一学:

  泼水节到了,傣族人民都很高兴。

  1)、自己读一读二、三自然段,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

  2)、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很高兴,用横线画出来。

  1、出示:“这一天,人们提着桶……洒上花瓣。

  A、从哪几个词写出了人们盼望泼水节的到来?(早早、早已)

  板书:早。小朋友们,想一想,从这个“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B、通过你的朗读把傣族人民盼望泼水节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

  C、人们准备的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

  滴上香水,多香啊,读好(“滴上香水”)

  撒入花瓣,多好看哪!读好(“撒上花瓣”)

  泼的水可真有讲究!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话。

  你也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吗?

  例: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

  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有的。

  池塘里的小鱼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

  D、我们都已早早地做好准备,桶碗瓢盆,焦急地等着泼水这一刻的到来,让我们一起表达出此刻激动的心情吧!

  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傣族人民在泼水节时很高兴?

  2、指导“开始泼水了……怎么能不高兴呢?”

  A、学*第一句

  男生读,你从那些词能感受到人们很高兴?(板书:灌、泼)

  想一想:从这句话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我们来亲眼看看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吗?(出示幻灯片)

  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欢乐。

  B、学*第二句

  这一大瓢一大瓢的灌,一大盆一大盆的泼,老人、孩子笑得合不扰嘴,姑娘、小伙子乐得笑眯了眼,个个身上(引读)板书:笑开了花。

  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现在你就在西双版纳的大街上,是泼水人群中的一员,你会把这吉祥如意的水泼向谁呢?

  填空:我想把清水泼向的身上,祝。

  谁能将他的美好祝愿读出来吗?(指读“清水是……”)

  “怎么能不高兴呢!”的意思是……(学生说)

  这样说更加强调人们内心的高兴,谁愿意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话?(男女生赛读)

  人们互相泼洒祝福,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将你的美好祝愿送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齐读“清水是……”)

  4、这吉祥如意、幸福的水,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的人还是被泼的人,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却是那样高兴。拿起书,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带到了泼水的欢乐现场,真有一股说不尽的幸福。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呢? (指名说)

  2、请女生读一读,读出欢乐的气氛。欢乐的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喜庆活动。

  (出示图):傣家小伙有节奏地拍打着象脚鼓,傣族姑娘则唱着傣家歌谣,跳着孔雀舞蹈,还有的赛起龙舟,夜幕降临了,他们又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火,尽情沐浴在泼水节的欢乐气氛中。(齐读第三自然段)

  谁能将这欢乐的时光留在心中

  3、背一背:

  地上铺满了,空中回响着,

  大家歌,舞,龙舟,烟火,直到还。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经历了一次欢乐的心灵之旅,度过了一个欢乐的泼水节。

  1、(根据板书总结)这一天,人们来得早,准备地也早,开始泼水了,大家你灌我,我泼你,虽然浑身上下湿淋淋的,但是人们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因为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民族,我们是什么民族?除了汉族,我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它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3、老师这儿藏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我想请小朋友们边看边记,马上老师要考考你,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记忆大王。

  (出示各民族的图片)教师介绍,帮助学生记忆。

  4、看完了老师送给你的礼物,我想看看你们有没有把它记住,拿出老师发给你练*纸,将民族和节日连一连。(学生连完,师出示正确答案)

  四、学*生字

  小朋友们,课文中有几个生字宝宝正在向你招手呢?我们赶紧来学一学。

  1、“离”范写指导。

  2、味、如(请你当个小老师来记一记这几个字)

  3、认识了这些新朋友,你能写好这些生字宝宝吗?打开作业纸写一写。(播放音乐,边听边写)。

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欢乐的泼水节》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设计理念:

  以第一课时为例。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就题目提出问题,接着有几个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读课文。利用小组的能力合作总结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通读全文。记字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识记生字,显出学生自己的见地。不是局限于我说出这个字的结构,他们就按照我的话去死记。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教泼,领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什么是泼水节?泼水节是怎么来的?

  (3)到了泼水节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

  (4)人民相互泼水代表什么?

  3、今天上课前,我们班有些同学说他们找到一些有关泼水节的资料,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请上这些同学上来讲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以及泼水节的由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4、听完这几位同学的介绍后,大家你有什么感觉?(生答想更多地了解泼水节)好,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看课文,它会告诉我么有关泼水节的具体的事。

  二、初读感知

  1、标出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揭示生字词。

  Tǒng桶h互相

  shīlīnlīn湿淋淋

  jxing吉祥

  xngf幸福

  kěnl不肯离去

  bǎnn西双版纳

  fng凤凰花

  si比赛

  (1)指名拼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适时纠正)

  (2)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们组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各小组讨论后汇报。(有的小组课前查过字典,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解释词语)

  (3)词语都理解了,真能干,我把拼音去掉,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学生争相拼读,气氛活跃)

  3、我们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读)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5、分三大组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又解决了哪一个?从哪句话中理解的?

  2、组长带领组员概括段意,然后各组交流。

  3、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本课的生字你记住了哪些?是怎么记的?说给你们小组的成员听。

  2、汇报:(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现把较特别的举例如下)

  泼:

  1)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个发字。

  2)水把头发弄湿了,就是泼。

  3)水淋头发就是泼。

  湿:

  1)雨过天晴,在太阳下写作业。

  2)遇水更明显,就是湿。

  淋:两根木头遇水,被淋湿了。

  肯:

  1)上止下月。(字谜)

  2)一天,嫦娥在月亮上拉板车,王母娘娘看到后,让嫦娥停下,告诉她:月亮上禁止拉板车。(小幽默)

  3)嫦娥在月亮上跳,被王母娘娘禁止,怕她把月亮跳踏。

  吉:士兵张大口。

  祥:人们把羊送给神仙,希望自己能吉祥如意。

  3、示范写生字,生书空。

  4、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5、同桌互助描红前五个字。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1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破水祝福,同庆盛大的节日。

  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本课第一课时教学中,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5-8段进行教学,语文课文的学*应当引导学生学*语言文字。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可以训练的资源,例如,用“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练*说话,考虑到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丰富的特点,老师及时架设梯子,引导孩子说“扫地时,我们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吃饭时,我们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有了语境,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同学说:“扫地时,李明一手拿着扫把,一手握着畚斗,仔细地把垃圾扫掉。他干得多么认真啊!”有的同学说:“吃饭时,我一手拿筷子夹菜,一手端着碗,吃得津津有味!”

  课文的'第7、8两段语言非常有特色,“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这个句子主谓倒置,强调了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感受。这样的句式应当让学生模仿练说,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自如的运用。为了降低表达难度,我创设了语境:

  多么____________,敬爱的*!

  多么____________,傣族的泼水节!

  多么____________,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学生看着图片,头脑中的词汇和生活积累被充分激发,语言如汩汩清泉流出:

  多么神奇啊!人民广场的喷泉!

  多么和蔼可亲啊!敬爱的*!

  多么开心啊!20xx年的六一儿童节!

  多么绚丽啊!元宵节的烟火!

  二、感受*和人民心连心

  可是,*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的生*,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教学中,我引入了*的故事。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故事最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这个小故事在教学中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傣族人民的风俗学生也会感到比较陌生。为了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了了解傣族,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提供了傣家竹楼,敲象脚鼓,跳孔雀舞,泼水节等图片,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傣族乐曲,充分展示傣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面貌,引起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当学生在知识的学*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课程也就适应了学生的发展。这节课抓住了“祝福”这一契机,巧妙地扮演了几个角色,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当中,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使学生明白了要学会为别人祝福,从而也感受到了*对人民深沉的爱。这就是说,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把知识、能力、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2

  姜主任告诉我星期三有人到校听我讲课,一接到通知,我就开始思索到底是上《难忘的泼水节》还是上《北京亮起来了》。

  看了半天,觉得还是讲《北京亮起来了》了吧,《难忘的泼水节》讲的是*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发生在1961年,这泼水节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

  可是,在我真正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却发现孩子们学得兴味盎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根本没有的凤凰花和象脚鼓,在网上搜了图片,做好课件,这样刚上课时的图片新奇感深深吸引了学生,课堂上边学边放,惊呼声一片。

  二是利用书上的插图,通过*的衣着打扮、动作、表情来体味*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三是播放少数民族过泼水节的`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

  就这样我利用课件巧妙地拉*了时空距离,学生读得富有感情,让这篇本以为上不好的课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3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知道“人民的*和人民心连心,*是人民的好*”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

  一、教学效果: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不体现了傣族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二、成功之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让学生自读为主,在此环节中,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提问题。小组合作给学生快乐的学*体验。在学*生字的时候,让孩子们大胆想象,用换部首、编顺口溜、编故事、猜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因为是学生自己想的,所以有趣,记忆也很深刻。

  三、不足之处:*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

  四、改进措施:让学生阅读课辅资料,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的生*,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去感受人们对*的无限的崇敬。然后,从*的穿着可以看到*和人民挨得那么*,从而感受*伟大而*易*人。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的可亲。

  不足之处:规范自己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洁,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4

  教学本篇课文,第一次感受到孩子们想主动获取知识,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本节课老师和学生都特别开心。

  这篇课文我直接出示课题,先板书“泼水节”,叫学生说说自己对它的了解,孩子兴趣很高,说的比较好,然后我就直接指导写“泼”。写完“泼”,我就把完整的课题补充完整,这时叫学生质疑,学生问题提的到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走进课文。学生自己主动的自由读课文思考,读完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而且回答的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没有举手的,此时学生都看着老师,他们想从老师那里了解这个人物。老师看到他们有主动学*的欲望,请看大屏幕,老师简介*,此刻学生听的可认真呢!

  本节课我打乱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学生了解了*后,人们为了欢迎*,他们都做了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找到后叫学生看画面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怎样读才能感受出人们对*的欢迎呢?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效果可好呢。

  看图看*的服饰,再叫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描写*外貌的句子画出了,学生动作快,找的准,读的好。

  本节课在落实课题时,学生在读*与人民泼水时,感受到他们互相祝福时,在此我叫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句子,*泼水时泼到老人他会祝福老年人——————泼到年轻人他会祝福———————泼到孩子们他会祝福————————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补充内容非常好,说的内容非常广泛,效果好。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写话训练。此刻如果*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过泼水节,你会怎样做?*会怎样做呢?

  今后我会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使每个孩子都喜欢学*语文。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5

  《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课课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19xx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教学本课,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并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教学案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你了解泼水节吗?

  2、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我们一年一度的节日是哪个节日?(春节)我们都做些什么事?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三、交流学*,重点感悟

  1、设疑:考考小朋友们,我们国家现在的*是谁?

  *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交流:“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交流:*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⑵、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⑶、练*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⑷、交际互动。教师演*,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第6—8自然段。

  ⑴、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⑵、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⑴、为什么19xx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⑵、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五、拓展延伸

  找找*的图片和故事。

  课后反思:

  1、备课要深入。粗略备课会使一节课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高效学*,课下教师会发现自己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而这些失误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进去,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思考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作为读者也有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上好语文课。

  2、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才会感到语文的乐趣,才会调动积极性参与学*,会乐于学*。如本课导入设计为让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节日,然后延伸至全国人民最难忘的节日,学生联系新年的情景,畅所欲言,小脸露出愉快的表情,然后导入学*。然后根据文中“*”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虽学生误以为*就是*,但教师表扬学生爱学*,爱观察,学生积极性更高。

  3、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重点词句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出现,如:指名读,示范读,男女生对读或比赛读,学生才会对重点句深刻理解和掌握,本课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的环节:师生表演*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由于读的次数少,学生接触少,感悟少,表演时虽很有兴趣,但不会表演。

  4、形式要多样。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长久维持,教师要预先设计好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的眼、脑、口、手动起来,学生才不会由于想动而没有机会动,然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1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知道“人民的**和人民心连心,***是人民的好**”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

  一、教学效果: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不体现了傣族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二、成功之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让学生自读为主,在此环节中,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提问题。小组合作给学生快乐的学*体验。在学*生字的时候,让孩子们大胆想象,用换部首、编顺口溜、编故事、猜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因为是学生自己想的,所以有趣,记忆也很深刻。

  三、不足之处:***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

  四、改进措施:让学生阅读课辅资料,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的生*,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去感受人们对**的无限的崇敬。然后,从**的穿着可以看到**和人民挨得那么*,从而感受**伟大而*易*人。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的可亲。

  不足之处:规范自己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洁,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2

  在听了高老师的一堂课后,我自己也上了这一课,也进行了总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方式,在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保证了学生自主学*实践的时间,在自学、交流汇报中比较扎实地掌握生字词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从开始的四人小组合作学*生字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每个小朋友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小组汇报时,更是体现了合作的`精神,接着在小组内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时,小朋友们更是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读得有声有色。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的方法。如在读了课题,我让学生质疑,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要滋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质疑让学生享受到了主体的地位,点亮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再如在朗读词语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将词语读出感情。接着教给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这也是课标对低年级词句理解的要求,当学生提到“提桶拿瓢”这个词语的时候,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学*经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部首猜猜桶、瓢与什么有关,再出示生动的画面,再如:吉祥如意,先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再联系过年的时候的情景,让学生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如少数同学的朗读还不能做到正确,书写的姿势还不够端正,还需继续训练。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3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互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我常常在观看**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我说:“**的好是我们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假如用老师的二十年时间换回**的一年时间,我非常乐意。”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三、读文悟“情”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激发,以“情感的熏陶”取代“乏味的讲解”,能使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了解***的伟大,对学生突破课文各个难点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4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引导和过渡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这一点。

  本课的最大难点在于***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他们大部分连*****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人民的**和人民心连心,***是人民的。好**”这个情感重点?我想首先要走进理解***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的*易*人,和蔼可亲的品质,感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人敬佩、老百姓对他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崇敬。所以我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查阅关于傣族的泼水节、***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我在课堂上简介***生*结合图片向同学们讲了《一束鲜花》、《十里长街送**》的故事,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课文导入,由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歌曲入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兴致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课件的直观性,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展示,调动了学生多种思维,轻松愉悦地进入课文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识记的过程中,利用猜字的游戏,调动学生学*的热情,通过动作演示、语言叙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生字,给学生学*的自由。

  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惯。

  “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在人们欢迎***的场面中,在***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抒发着兴奋与欢乐。因此,在课文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如“火红火红”“特别” “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傣族人民的高兴心情。**的穿着,满脸笑容则体现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齐读等,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

  综合全篇的教学,不足之处也有许多,虽然课件教学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上课注意力不能够持久,整堂课热闹有余而学生主动提问很少,闪光之处也不多,学生对于***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感情也仅仅停留在字面 ,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适当改进。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5

  一、回顾整节课的教学,从一开始的设计,课件的准备,到观看课堂实录,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注重了以下几点

  1、走进文本

  ***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所以,让学生理解***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令人难忘,就有一定的难度。在学*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查阅关于傣族的泼水节、***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导入环节,播放过泼水节的视频后,又出示***的图片,简介了***,这样,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故事背景,容易走进文本中去。

  2、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课文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齐读等,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

  在学*课文第五自然段“***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把水泼向谁?向他们祝福什么?学生说后表演读,兴趣盎然。从这里,学生真正感受到***的可亲可敬,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的人格魅力。

  3、读文悟“情”

  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了傣族人民的高兴心情。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词语,在语言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4、角色表演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正确的理解字、词、句,并能灵活运用字词句,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课堂表演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本文中***泼水时“端、拿、蘸、泼”,引导学生用动作演一演这些动词,不仅揭示了词语的含义,而且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清楚、更深刻,更有趣地理解了词义,课堂教学也充满活力。

  一个学生演***,其他同学演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学生情趣盎然,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以下几个亮点

  1、导入环节

  ①利用优教班班通上的资源,播放泼水节的视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为理解课**准备。

  ②标题幻灯片,背景填充运用的是动态图片。

  2、细读课文环节

  ①“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在出示这句话时,集中了一下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这里特别设计了一个动画,是为了带给学生动感,形成视觉冲击力,化静为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②在小结“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这个问题时,播放花炮满天的图片,再配上声音,力求创设节日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突出场面的热烈。

  ③在朗读第三自然段时,配上背景音乐,烘托一下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当时隆重而热烈的场面。

  3、指导写字环节

  ①利用优教班班通上的资源,学生书空。

  ②利用白板背景中的田字格,示范写字。

  ③利用白板的展台,指导写字。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的环节:表演**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由于读的次数少,学生接触少,感悟少,表演时虽很有兴趣,但不会进入角色表演。

  四、改进方案

  表演完之后,让学生互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比如:***的表情应该是“笑容满面”,傣族人民应该是“欢呼”,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6

  《难忘的泼水节》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

  《难忘的泼水节》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破水祝福,同庆盛大的节日。

  可是,***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课前查找了些资料,向学生详细讲述了***的生*,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明白***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引导着孩子们去寻找傣族人民为欢迎**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感受到人们对**无限的崇敬。然后我们从**的穿着可以看到**和人民挨得那么*,没有丝毫的特殊,从而感受**伟大的*易*人。尤其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孩子们的感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喷薄而出。

  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对于课文的朗读,我的示范过多,以至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而生成的个性化的朗读较少,除了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表现较好之外,其他地方,多数是孩子们学着我的朗读模式进行的,另外,在课堂上,我应该采用播放记录片的形式,更加直观和感性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感情铺垫将更有效,能更好地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发挥作用。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7

  在听了高老师的一堂课后,我自己也上了这一课,也进行了总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方式,在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保证了学生自主学*实践的时间,在自学、交流汇报中比较扎实地掌握生字词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从开始的四人小组合作学*生字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每个小朋友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小组汇报时,更是体现了合作的精神,接着在小组内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时,小朋友们更是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读得有声有色。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的方法。如在读了课题,我让学生质疑,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要滋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质疑让学生享受到了主体的地位,点亮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再如在朗读词语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将词语读出感情。接着教给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这也是课标对低年级词句理解的要求,当学生提到“提桶拿瓢”这个词语的时候,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学*经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部首猜猜桶、瓢与什么有关,再出示生动的画面,再如:吉祥如意,先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再联系过年的时候的情景,让学生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如少数同学的朗读还不能做到正确,书写的姿势还不够端正,还需继续训练。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8

  成功之处:

  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对表达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变成了愿意说、想要说。比如: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祝福人们——”等。同时,这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学生的朗读也得到了训练。比如: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你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这句话吗?诸如此类。

  不足之处:

  1、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自主选择学*内容,学生还被我死死的牵引着,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资料放在课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在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时,与设计的自学指导脱节了。

  4、整堂课零追碎问太多了,没有统领性的问题。

  5、时间处理上前松后紧,使得后半部分讲的不透彻。

  6、课文结尾处不干净利索,句子训练显得多余。

  7、课文拓展没有进行。

  今后,在教学中还需不断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同时,每上一堂课,都要深刻反思,查找不总,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9

  《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课课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19xx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教学本课,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并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教学案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你了解泼水节吗?

  2、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我们一年一度的节日是哪个节日?(春节)我们都做些什么事?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三、交流学*,重点感悟

  1、设疑:考考小朋友们,我们国家现在的**是谁?

  ***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交流:“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交流:***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⑵、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⑶、练*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⑷、交际互动。教师演**,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第6—8自然段。

  ⑴、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⑵、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⑴、为什么19xx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⑵、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五、拓展延伸

  找找***的图片和故事。

  课后反思:

  1、备课要深入。粗略备课会使一节课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高效学*,课下教师会发现自己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而这些失误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进去,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思考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作为读者也有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上好语文课。

  2、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才会感到语文的乐趣,才会调动积极性参与学*,会乐于学*。如本课导入设计为让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节日,然后延伸至全国人民最难忘的节日,学生联系新年的情景,畅所欲言,小脸露出愉快的表情,然后导入学*。然后根据文中“***”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虽学生误以为**就是**,但教师表扬学生爱学*,爱观察,学生积极性更高。

  3、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重点词句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出现,如:指名读,示范读,男女生对读或比赛读,学生才会对重点句深刻理解和掌握,本课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的环节:师生表演**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由于读的次数少,学生接触少,感悟少,表演时虽很有兴趣,但不会表演。

  4、形式要多样。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长久维持,教师要预先设计好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的眼、脑、口、手动起来,学生才不会由于想动而没有机会动,然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 10

  教学本篇课文,第一次感受到孩子们想主动获取知识,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本节课老师和学生都特别开心。

  这篇课文我直接出示课题,先板书“泼水节”,叫学生说说自己对它的了解,孩子兴趣很高,说的比较好,然后我就直接指导写“泼”。写完“泼”,我就把完整的课题补充完整,这时叫学生质疑,学生问题提的到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走进课文。学生自己主动的自由读课文思考,读完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而且回答的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没有举手的,此时学生都看着老师,他们想从老师那里了解这个人物。老师看到他们有主动学*的欲望,请看大屏幕,老师简介***,此刻学生听的可认真呢!

  本节课我打乱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学生了解了**后,人们为了欢迎**,他们都做了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找到后叫学生看画面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怎样读才能感受出人们对**的欢迎呢?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效果可好呢。

  看图看**的服饰,再叫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描写**外貌的句子画出了,学生动作快,找的'准,读的好。

  本节课在落实课题时,学生在读**与人民泼水时,感受到他们互相祝福时,在此我叫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句子,**泼水时泼到老人他会祝福老年人——————泼到年轻人他会祝福———————泼到孩子们他会祝福————————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补充内容非常好,说的内容非常广泛,效果好。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写话训练。此刻如果**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过泼水节,你会怎样做?**会怎样做呢?

  今后我会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使每个孩子都喜欢学*语文。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合集五篇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五彩云南》设有“多彩的裙摆”,“风花雪月看白族”,“欢乐的泼水节”三个课题。运用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开启一扇扇民族艺术之窗,让他们在这一片多彩的天地里去了解、发现各民族的特点,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的创造和表现。本节课为“欢乐的泼水节”的第二课时,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介绍。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学跳孔雀舞,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二)教学三维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课标指出的:“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附点节奏,能初步掌握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过程与方法:用体验、探究、想象、合作、视觉图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活动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能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歌唱、舞蹈等学*活动中,感受音乐作品,并能初步感受傣族的人文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傣族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

  确立依据:课标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看孔雀的录像,学*孔雀的姿态,创编孔雀的动作。

  确立依据: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合作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使儿童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体验、发现、创设、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生活的美。

  具体的教法有:

  1、情境创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融洽的音乐情境。

  2、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和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3、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图像结合的动态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当中来。

  具体的学法有:

  1、观察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

  2、表演体验法。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演,发挥个性。

  3、合作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创编舞蹈,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在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律动进教室。这样,可以放松孩子的紧张心情,释放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待会的歌曲表现做铺垫。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傣族的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傣族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对傣族有初步的了解。

  3、乘坐“七彩云南”号节奏火车

  创设旅游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今天的艺术活动。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用动物的叫声模仿节奏型,进一步巩固附点节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4、到达第一站——“云南印象”

  课件出示,通过优美的音乐及迷人的画面,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云南风土人情,学生对傣族的人文风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5、到达第二站——“孔雀园”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复*歌曲后,通过观看孔雀录像,引导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鼓励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对表演得出色的同学给予评价。观看傣族孔雀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舞动的欲望,通过学*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舞蹈,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6、到达第三站——“傣族乐器馆”(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中,通过介绍葫芦丝,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请学*葫芦丝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象脚鼓的认识和欣赏象脚鼓舞蹈,了解象脚鼓的声音、演奏方式,感受象脚鼓舞蹈带来的欢乐情绪。

  7、课堂结束

  在轻快、活泼的《孔雀舞》歌曲中,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出教室,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孩子的学*兴趣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2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其中1、2是重点,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揭题设疑,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一、揭题设疑,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多媒体显示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让同学们说说所看到的情景,相机揭示课题,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从而让学生带着“什么叫泼水节?人们互相泼水表示什么意思呢?等问题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按要求自渎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再指名请不同层次的同学分节读,读后互相正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结合朗读回答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书写

  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书写“泼、桶、祥、如、味”。这五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

  第三课时:

  我将通过“复*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上网查找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民族风俗*惯。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复*导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生字和新词。

  二、精读感悟:

  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课文学完后,我将指导学生书写剩下的5个生字“互、吉、幸、肯、离”重点指导“幸、离”这两个易错字。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

  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20欢乐的泼水节

  白天早早来到早已准备

  追逐灌泼(脸上笑开了花)

  深夜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3

  说教材:《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4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lt;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gt;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

  “祥”二字,引导学生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学生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己的感受,当时,学生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思考。

  2、学生是最真实的,比如弱处理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场面,给了学生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学生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表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学生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毕竟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学生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学生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5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lt;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gt;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祥”二字,引导学生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学生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己的感受,当时,学生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思考。

  2、学生是最真实的,比如弱处理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场面,给了学生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学生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表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学生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毕竟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学生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学生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