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重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样化的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悉,对1克与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分辨物体的轻重,所以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认识质量单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盐、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学生在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操作培养学生自己去解答问题、去验证答案。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4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1千克的黄豆,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在听课老师和教学行家的指点下,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5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1)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

  《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则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学生学*“千克”的愿望,把学*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发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还让学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对1千克、几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对几千克有了较深的理解后,让学生估书包的重量,验证书包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估体重,称体重,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学生开展这些学*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三、巧设问题情境——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我在同学们还对体验几千克津津乐道时,巧设一个问题情境: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飞到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边,提问:小鸟重几千克?此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学生质疑无法看出小鸟重几千克,学生质疑的同时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浓厚兴趣和学*欲望。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告诉学生一个小砝码重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我设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 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像插秧与收割,老师的角色也就是播种与收割的农夫,按部就班,学生就像庄稼,整整齐齐,过程看似有条不紊却千人一面,缺乏激情,学生在*淡中接纳与收获,而新课堂和新理念更应该像一场足球赛,老师的角色是教练,学生就是运动员,球场外,教练制定战术,确定目标,球场上,运动员各尽所能,攻城拔寨,只为共同完成的目标:胜利。过程无法预料,但却精彩纷呈。新课堂教学就应该如此:既有精心完美的预设,更有激情四射的生成。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才能在充满乐趣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

  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

  3、关注学生学*兴趣与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需求和学*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认识与处理的原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学生学*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会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后面的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同学学*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期待!在这样良好的学*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待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容易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机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准备任务:每人准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聆听了学生认真读的四条信息后,思考很积极,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历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的构造,演示天*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资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流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居然多还没有反应,应该立刻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理想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时间紧张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高兴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及指动游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情绪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待更显强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行了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交流更大胆而热烈了,体现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互相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现赵传瑞同学在发现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现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现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常很腼腆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张与激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现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纠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确切,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专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智慧提升环节仓促,*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的。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2)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时,介绍天*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

  用天*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调*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

  4、在天*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说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指名回答)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指名回答)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轻松解决问题,激起学*的兴趣。)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当学生举例天*时,介绍天*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简单的认识几种秤,学会使用盘称,为后面秤物体的重量做准备。学生课前做好了调查,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的秤,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惯。)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举例。

  (千克也就是我们*时说的公斤,学生接触得比克要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千克的认识安排在克的认识之前。用盘称秤出重1千克的物品,既有了感受重量时所需要的重量,又使学生练*使用盘称,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极高,提高了学*的兴趣。通过秤一秤、掂一掂和举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千克的概念。)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2、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

  3、用天*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4、在天*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建立千克的概念时,学生已经知道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用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引出问题: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秤。简单的认识天*及其使用方法,并用天*称出1克的物体,建立克的概念。通过感受1千克的重量和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1克非常轻,再感受10克的重量,打破学生对于两个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束缚,为下一部分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在建立了千克和克的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已经感受了10克的重量,称了几种物品的重量,例如数学课本重175克等,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学生不难猜出1千克=1000克,教师再进行小结。)

  六、动手实践

  估计物品的重量,并自己动手检验估计的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解决问题

  1、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小结,既巩固了学*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练*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一、导入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二、新课

  (一)认识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现在2分硬币已经不常见了,老师拿来了钮扣,这枚钮扣的质量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一片维C药片……)

  3.认识天*

  这是一架天*,请跟老师说:天*、天*。天*是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在右面的托盘里放砝码。

  瞧,这就是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标有不同的重量,有1克的,也有100克的。在天*的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看图:天*左边的托盘里放了几粒黄豆,七粒黄豆的质量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拿出七粒黄豆掂一掂,再次感受一克的质量。

  4.做一做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1克的质量,那么请大家判断这些物品当中哪些物品比1克轻?(出示做一做图)

  (二)认识千克

  1.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

  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到前面拿起一大桶洗衣液,有什么感受?

  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请大家拎一拎自己的书包,你认识应该用哪个单位来表示书包的质量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请同学们看书102页,寻找答案。

  板书1千克=1000克。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是500克,两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请同学们拿起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三)认识生活中的秤

  1.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请生说在哪里见过?叫什么秤?

  师介绍,这几种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2.请学生秤出1千克的苹果。

  3.秤一秤书包的重量。

  三、巩固练*

  练*二十的1、2、3、5题。

  四、作业

  1.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20xx克=()千克

  2.练*二十的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知道,你有哪些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4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

  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5

  一、课标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种要求,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思路:

  1,用活教材,诱发学生学*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尤其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学生学*的内在动力·

  2,努力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要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重量·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内容,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好本节知识将为进一步学*“吨”打下基础·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在超市购物,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同时,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仅从商品的包装标市上可知道;更重要的是知道可以用秤称,用克和千克来作它们的质量单位·接着,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首先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辅之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补充;然后在认识各种秤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充实学生实际称量的经验和巩固质量观念·最后,在学生建立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学*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培养在生活中学*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四)课型、课时设计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教具有:教学课件、若干枚2分硬币、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等·

  学生准备的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玉米和黄豆等·

  2·教法与学法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再学*新课·

  本课设计力图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选物品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猜一猜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并用天*实际操作称一称·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感受轻重

  请几位小朋友做个小游戏·先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上(一胖一瘦),在找两名学生上来分别背一背·

  问:背了之后你们各自有什么感受?(比较重、比较轻)

  下面的小朋友,请你左手拿书,右手拿一支铅笔,你有什么感受?

  (左手轻,右手重重)

  2·置疑,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说到的轻和重表示物体的什么呢?(物体的重量)教师说明重量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质量(板书:质量)·

  (2)生活中表示物体重量是怎么写的?都有哪些单位呢?(学生借助学具举例说一说·如一包盐质量是:300克,一瓶洗洁精呢:500克,牙膏75g、大米5kg等)

  (3)仔细观察这些数字的后面,你有什么发现?(有用克作单位的,有用千克作单位的,有用g或kg表示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克和千克(出示课题)

  (利用游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当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内容之间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学*新知·)

  (二)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1·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克”和“千克”呢?(学生说一说,在超市,或跟妈妈买菜的时候·)

  2·教师课件演示,很多物品的外包装上标有克和千克·

  (三)认识秤

  1·如果你想知道物体有多重,有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说一说·(用秤称一称,看包装,掂一掂,估一估)

  2·如果没有外面的包装,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有多重,怎么办?

  (用秤称一称)

  3·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秤·

  (多媒体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你在哪里见过?*常用它可以称什么呢?(学生说说)

  4·简单认识天*·教师边出示天*,边讲解它的结构以及用法·

  (四)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A·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枚2分硬币,先让学生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很轻)它有质量吗?(有)请你估一估,大胆猜一猜,大约有多重?(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

  2·我们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学生上来操作,教师指导)板书: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

  3·掂第二次·请你再掂一掂,这1克是什么感觉?掂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找出来后,我们来验证一下·

  5·1个2分硬币重1克,那么2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多少?3个、4个、、5个……把每个小组的都放在一起又是多少了呢?10个、20个、……100个又有多重呢?那多少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能跟一个苹果质量差不多呢?(学生掂一掂后再猜一猜)

  6·拿出一个苹果,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猜猜它大约有多重?请学生上台称苹果,读苹果的质量·(师板书:一个苹果重约150克)

  2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3个呢?

  B建立、感受“千克”的概念及克和千克的进率认识

  1·请学生掂一掂教师指定的物品·(质量是1千克)

  (1)掂一掂,估一估,大约有多重?

  (2)再称一称,进行验证·

  2·拿出500克得洗洁精称一称,重是多少?那么2瓶洗洁精是多少克呢?(1000克)放到称上称一称·(让学生观察指针的位置)

  3·然后把1千克的物品再放到称上称一称,观察指针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一样重)怎么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1000克=1千克

  4·读一读,教师先领读,学生自由读·读后想一想,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个克吗?读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1千克以千克作单位,1000克是以克作单位·)

  1000 克=1 千克

  5·掂一掂,比一比,1克和1千克

  6·购物游戏,学生买苹果·要买1千克苹果,先估一估要买几个?再自己试一试,(各组汇报1千克里有几个苹果?各组为什么数量不一样呢?)

  7·利用桌上重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找一找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口算册、数学课本、文具盒……)

  (通过给1枚2分硬币称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之间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让学生体验与感知·)

  (五)课后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先交流,再指名学生说)

  (1)知道了重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

  (2)学会了1000克=1千克·

  (3)有用英*和kg表示的·

  (4)还学会了估物品的重量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的方法·

  2·知道了1000克=1千克,那么20xx克等于几个千克?5千克里面有多少个克?7000克里面有多少个千克?

  3·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克作质量单位比较好呢?那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好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物品质量较大时用千克做单位,物品质量较小时候用克做单位·

  (六)分层练*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问题,有没有信心?

  1·出示课件: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多少?(教材P88第二题)

  2·填上合适的单位·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将错误的填空适当分析·(教材P89第四题)

  3·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个乒乓球重约3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4·填一填,你能行·

  2千克=( )克 5000克=( )

  8千克=()克4900克=( )千克( )克

  5·游戏:小青蛙找家·小明给物品做标签,由于自己的粗心,把做好的标签弄乱了,请你帮他正确的贴上·

  6·谁是估重小能手·要求:选你喜欢的物品,先掂一掂,再估一估,再称一称,看看你估的准不准·完成表格内容,最后小组汇报·

  小小估重家:动手掂一掂,大胆估一估,再动手称一称,相信你一定行·

  物品的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七)课后评价,自评、他评·

  (八)小小调查员,调查生活中的物品的重量,完成表格·下节课交流·

  (九)板书设计: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 洗 衣液: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预测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1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流 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 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 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测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可能会出现教学纪律混乱现象·

  2·教学中出现许多学生喜欢的水果、食物,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学*,影响其学*的注意力·

  3·本节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亲身体验的活动较多,学生的活动量大,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

  (三)预测问题的改进设想

  1·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惯,做到分工明确,操作有顺序·

  2·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

  3·做到由易到难,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亲身去操作体验感悟·

  4·恰当的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主动得去体验,评价一定要正确适当,要客观,语言要丰富,富有激励性·

  六、板书设计

  (一)呈现板书设计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 洗 衣液: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二)板书设计的意图、目的

  主要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板书,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只老虎重70(),一个气球重5(),

  一罐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包重100()。

  2、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刚、小芳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教师(出示天*):这就是一架天*,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重150()一个西瓜重6()

  一个鸡蛋重50()一个汉堡重280()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作业。

  1、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物品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1个苹果()克()克()克()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掂一袋(大米)和一袋(黄豆),这回你能不能看出它们谁重谁轻?有时只靠眼睛看和用手掂是不能准确的得出结果的,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等方法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而且解决了很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谁愿意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六、谈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3)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国际通用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

  一、认识新朋友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

  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

  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

  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吧,看看谁最棒。学生独立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课!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刚、小芳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教师(出示天*):这就是一架天*,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一个汉堡重2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作业。

  1、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物品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4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4)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2

  今天我们学*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单位多为“斤、两”,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不一样,很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3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5)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同学学*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3

  《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

  一、 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因为,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历了学*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 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犹如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快乐一般。

  三、 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顿时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交流学*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 )克。

  然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题1—6和思考题,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学“你知道吗”。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最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的放失的对*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的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4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的体验性是现代学*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5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7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8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9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期待!在这样良好的学*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待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容易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机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准备任务:每人准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聆听了学生认真读的四条信息后,思考很积极,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历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的构造,演示天*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资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流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居然多还没有反应,应该立刻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理想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时间紧张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高兴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及指动游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情绪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待更显强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行了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交流更大胆而热烈了,体现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互相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现赵传瑞同学在发现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现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现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常很腼腆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张与激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现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纠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确切,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专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智慧提升环节仓促,*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因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诉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学生非常开心,乐于参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6)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期待!在这样良好的学*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待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容易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机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准备任务:每人准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聆听了学生认真读的四条信息后,思考很积极,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历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的构造,演示天*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资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流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居然多还没有反应,应该立刻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理想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时间紧张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高兴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及指动游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情绪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待更显强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行了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交流更大胆而热烈了,体现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互相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现赵传瑞同学在发现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现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现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常很腼腆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张与激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现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纠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确切,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专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智慧提升环节仓促,*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3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4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5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因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诉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学生非常开心,乐于参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7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

  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同学学*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

  一、 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因为,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历了学*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 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犹如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快乐一般。

  三、 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顿时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交流学*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 )克。

  然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题1—6和思考题,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学“你知道吗”。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最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的放失的对*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的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的体验性是现代学*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7)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1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同学学*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4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因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诉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学生非常开心,乐于参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6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7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的体验性是现代学*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8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9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8)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1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因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诉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学生非常开心,乐于参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有关物体质量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和生活经验上,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1、强化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课前请学生调查市场上物品的质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课后请学生在家里用手掂一掂家里的一些物品,然后看看上面写的质量是多少。

  2、突出体验在学*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本课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课前拿来2分钱的硬币和1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用手掂一掂,并找一找身边1克重的物品,学生找到了许多,如笔头、小橡皮等,并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钱和硬币做成了小天*自己检验。再掂一掂一个苹果等自己带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一称。又让学生自己从书包里拿1千克的书本。然后,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多重,发现学生基本有了质量的概念。

  3、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已经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4、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

  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3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4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5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的体验性是现代学*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6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期待!在这样良好的学*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待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容易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机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准备任务:每人准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聆听了学生认真读的四条信息后,思考很积极,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历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的构造,演示天*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资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流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居然多还没有反应,应该立刻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理想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时间紧张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高兴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及指动游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情绪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待更显强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行了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交流更大胆而热烈了,体现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互相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现赵传瑞同学在发现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现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现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常很腼腆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张与激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现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纠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确切,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专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智慧提升环节仓促,*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的。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8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9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由于这一节是学*重量单位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枚2分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一个大头钉、一粒花生米、两个回形针、4、5粒黄豆,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动,加深了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换着掂一掂,充分感知几十克、几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几十克和几百克的差异。

  3.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把内容分层细化。先让学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黄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盘秤称出黄豆的重量,再依次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互相说说1千克的感受。再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区别,并大胆猜想多少个1克就是千克?最后让学生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课堂最后一抓准的活动中,6 个小组有一个小组准确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两个小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个小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这个活动充分验证了学生在前面的动手体验中,已经准确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10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发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同时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构建。让学生在充分的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构建,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粒花生米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所以,本节课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学*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获取了所学新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