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赞美之情。

  首先,较为合理利用课件及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课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学失策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对重点句的挖掘肤浅,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空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公开课讲完了,等待真是漫长。同时,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2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的学区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执教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从接到任务开始,我就经常往来于五年级语文办公室和教室之间,与合作共赢小组的孙老师共同选课、备课,从框架到细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教法到学法,从推敲语言到精心预设,无一不在我们的研讨范围之内。终于,这堂课的设计新鲜出炉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更是要上出来的。这不,第一次试讲时,因为学生的回答与预设有差距,差点就让这节课夭折了。我在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后,终于将学生引入自己的预设问题,才使得这堂课勉强上完。正是因为对学生估计不足,才会造成这节课的捉襟见肘。所以课后,我们马上将这节课的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后又经过外出学*的洗礼,对于这节课的设计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修修补补,添添改改,使得这节课又旧貌换新颜。在经历了比较顺利的第二次试讲后,我便胸有成竹地等待着活动的到来。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文2、3自然段和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展开教学。一节课下来,感觉教学还是比较紧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

  一、优美语句,激起学生情感。对于文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这个句子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和“应接不暇”来理解,再结合全句展开想象: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给学生播放了几幅德国美丽景色的图片,当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阵阵赞叹,情绪也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学*做好铺垫。

  二、善于点拨,开启智慧。在让学生谈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理解后,我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孩子们畅所欲言,从班级干值日,到公交车上让座,再到班级捐书图书角,以及我们献血、捐款等活动谈得具体贴切。尤其到了谈体会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感触深刻,结合自己谈出真实地感受。我在心底里暗暗佩服孩子们的灵动,不由地叹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真是耐人寻味啊!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要学会给孩子足够大的*台,把他们的潜力尽可能的挖掘出来。更好地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予以适时恰当的点拨、引导,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课堂充满活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4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樊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提出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樊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的是很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奇特的风情。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赞叹句,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风情,进而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的特点: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1)抓关键词句,通过理解、朗读、资料补充和欣赏图片,感受德国的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情。

  (2)通过音乐渲染,想象画面,小练笔,感受德国民族的“风情”。

  (3)通过小组交流、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山**上、应接不暇”的理解,补充成语来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比理解,感受德国街道上景色的奇丽。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在体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理解“我为人人”和“人人为我”的境界。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文章的主题,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表述不够准确。

  上完这节课,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当然也有遗憾。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在不断的反思、探索、总结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研读了几遍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教学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脊梁”一词抽象地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我的闪光点有以下几点:

  1.整体感悟,抓住单元主题直奔重点,层层突破。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质疑,然后抓住单元主题,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学*,进而突破其他内容的学*。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到生活在德国的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会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同时让学生闭眼听朗读想象奇丽美景。我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民族奇特这一部分,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感悟美丽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梦究竟寄托着他什么样的期待。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

  2、以读为本,层层推进,读中激情。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3、延伸梦的内容,再次感受德国人无私的境界。

  课文的结尾季羡林爷爷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抓住梦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季老仿佛进入梦乡,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更是寄托着季老想让我们*人也拥有德国人民的这种境界,希望祖国人民也相处得这样和谐。让他们明白在美丽的鲜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还隐藏着作者的一种殷切希望,难怪三十五年后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感慨万千。

  在教学中我认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指导朗读上,自己只注重齐读,没有给好学生提供表演的*台,也没有给差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朗读的水*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有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应该多给优秀学生和潜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对于朗读的指导,自己做得还不到位,体现德国奇异景色的那一部分,我虽有范读,但我在让学生齐读时,学生把我标出的重点词读得声音非常大,以示重读。但我们知道重读不只是只有大声读,只要能体现出这几个词语,体会到景色的美,轻声也可以。这与*时自己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以后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2、自己的语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时甚至有些罗嗦。有些过渡的语言还不是很自然,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说,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学*、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我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也较高,发言也还不错。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能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也在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开课伊始,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俗*惯奠定情感基调。

  教学时,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教学生学*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内容学写读书笔记的题目,以及向学生推荐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发学生写读后感或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兴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短篇散文,文章介绍了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时候的亲身经历,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抒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在:

  1、了解生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实际生活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所以,我在教授第二课时之前,在第一课时把第一个教学任务完成,达到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完全掌握重点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主要抓住作者对德国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分别从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两方面为结构线索展开授课,首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德国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和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文章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通过图片和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如入画境,激发学生以赞赏和欣赏的语气将有关描写深情朗读。这样让学生品味语句、走进画面、感悟画面、读出情感。接下来我重点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德国是一个奇特民族的语句,引导学生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实际生活的具体体现做以具体的感悟。最后,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作者对德国的精神品质的赞扬,我在扩展延伸板块让学生观看了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后反思的态度,指出德国更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态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整堂课总体来说是按照自己预设开展的,能够做到目标突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在学生的理解句子和感悟情感方面的方法引导上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的答题。特别在深化主题和学生情感的激发方面,扩展延伸的内容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注意展示自己最美丽的“花”,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质。

  但在授课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

  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课堂师生互动方面,一个是学生还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课和答题*惯,另外一个是自己在提问的方式方面还不能做到准确而精炼,这在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不断地提升。其次就是自己的普通话有时还会出现个别差误,这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引导,所以这点我会努力注意和注意训练自己的普通话。还有自己在板书和多媒体运用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和自己的授课节奏保持相对稳定和齐速,所以以至于多媒体辅助课件的效果不是那样的点睛之笔。总而言之,这堂课自己相比较上学期的课,有了一点进步,但不足的地方仍然有很多,所以我会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个性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状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资料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

  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明白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超多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资料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透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此刻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透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十分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忙,个性是樊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提出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樊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这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的是很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4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语言朴实,读起来却让人回味无穷。课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耐人寻味的哲理,那就是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感受德国那道奇丽的景色,品味那一个奇特的民族,从而体悟那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

  教学中,我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主线,层层深入,让他们在优美朴素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动,激**感的共鸣。其次,扣词体会。对描写德国景色奇丽的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进行体会,使学生在如沐春风中感受到德国小镇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通过多次朗读、想象、欣赏、品味等感性体验,倘佯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中。在教学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读文字,想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放飞想象,让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第二步,体会写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学生感悟到是见闻和想象相结合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妙,更是学*了表达的方法。第三步,美读悟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升华情感。

  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时,引导的不到位,导致学生没能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因此孩子们在联系生活实际谈身边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时,孩子们说的都很少。我在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奇特的风情。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赞叹句,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风情,进而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的特点: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1)抓关键词句,通过理解、朗读、资料补充和欣赏图片,感受德国的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情。

  (2)通过音乐渲染,想象画面,小练笔,感受德国民族的“风情”。

  (3)通过小组交流、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山**上、应接不暇”的理解,补充成语来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比理解,感受德国街道上景色的奇丽。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在体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理解“我为人人”和“人人为我”的境界。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文章的主题,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表述不够准确。

  上完这节课,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当然也有遗憾。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在不断的反思、探索、总结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6

  《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讲课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一开篇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户户的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由衷地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多么地耐人寻味;课文的最后,作者谈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对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赞美。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有两个地方值得我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

  一、提倡“慢”课堂,把“以生为本”牢记心头

  本课的教学一共用了6课时,原本我计划将第1、2课时放在熟悉课文内容上,包括扫除生字词障碍、规范手语表达、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预设,用两课时来疏通课文,在时间上应该是较为充裕的。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教学时间超出了预设。由于课文中出现了好些个四字成语,这对理解力较弱的聋生来说很是晦涩难懂。像“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耐人寻味”等成语,让学生乍一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借助《完全解读》这本书初步理解词义,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字词,做到“词不离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番,之后我请学生上台说说他(她)对这几个成语的理解,再由老师进行更正并尝试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成语造几个句子,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于在学*字词上用掉的时间超过了计划用时,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脚步,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将之前定下的5课时教完本课增加至6课时,从容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我们的教学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学生跟不上老师预设的教学步伐,那么这时“以生为本”是我们最应坚守的唯一的指导教学的底线与原则。

  二、直面“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教学中的彩虹

  都说好的课堂大多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这一课的教学也给了我始料未及的惊诧与挑战。在读到课文中“他们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时,有一位思维很活跃的学生立马站起来问道:“德国人脑子坏了吗?把花种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为什么还要种?”我原本以为学生读到德国人种花给别人看会觉得他们很无私、很值得大家向他们学*,而这位学生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脑回路着实令我有些缓不过神来。

  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表扬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接着我出示备课时上网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种花儿竞相怒放的图片,请同学们观赏美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快被图中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赶紧追问大家,这么美的街道你们喜欢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悦?而且老师相信爱拍照的同学一定会在这里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发朋友圈的。可是,这些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人种在窗台上,那我们哪能置身于花海而心旷神怡呢?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国人很勤劳、很爱花、很爱美?你们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种在自己家里,那这条街道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美吗?听老师这么一说,还有同学认为德国人的脑子有毛病吗?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以摇头回应我。我最后进行小结:其实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称赞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美好境界啊……

  在我看来,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珍视学生带来的计划外的“课堂彩虹”,这是促进学生更有效学*的一条捷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对生成的课堂“温柔以待”,努力使每一堂有“生成”的语文课都能成为我和学生共同的、不可重来的、令人欣喜的生命体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2)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1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后感触颇多。这节课,克服了以往我授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自己表述过多,给学生空间过少等毛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到位,总的来说,一节课下来,师生不但共同欣赏了德国的美丽风光,也进行了一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德育渗透。

  这节课的前期设计,每一个问题我都经过精心设计,力争用最简短的话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课堂完全的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氛围内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任务。在课件的设计上,我也充分体现了交互性,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不是按照老师即定的模式去按部就班的进行,还给人再现课的感觉。

  但在课堂环节及语言过渡的设置上,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导入新课后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读文,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读文后,有考核生字一项,生字考核过于复杂,时间占用过长,而且,生字考核后,还应让学生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否则一次读**这样几件事,有些不妥,有点跳跃的感觉。另外,课文的最后,让学生思考:梦的是哪里的花,思的是哪里的乡,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允许多元多样化的,而我偏偏只强调自己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禁固了学生的思维。

  一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人的智慧结晶,而应是博采众家之长,集思广议,反复修改的的结果。我这节课,之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正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吸纳着大家的成功经验而取得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多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十分爱花;之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得知我要上此课,我每一天都要花半个小时来读此课文。但是即便如此过了三天,脑袋还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设计,赶紧向黄老师求助。他推荐我去看教参,然后再去网上看别人的教案。这样去做,自己慢慢有头绪了。这节课我主要围绕两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述景色奇丽的句子,透过想象,品读关键词、带着感情朗读去感受德国街头美丽的花景。再次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述民族奇特的句子,透过自主思考、同桌讨论、联系实际去领会那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设计中我十分满意的一个地方就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让学生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过来读,发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然后让学生谈谈你喜欢哪一种。老师不表态,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朝着自己喜欢的去做,两种都没有对与错之分,何必把老师的思想或是别人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

  一周的时间用在写教案,弄PPT上。剩下的一周就是试课。从星期一向到上汇报课的前一天还在试教。虽然这节课其他两位语文老师已在他们班上了,但我还是申请再去上,毕竟对于新老师,每一次上台都有不同的收获。两位语文老师欣然同意并订好时间——5(2)星期三,5(3)星期二。星期一下午第6节课,把几位实*老师和指导老师当学生,进行又一次试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完汇报课后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语言给学生一种美。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像诗一样美丽,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美的享受大部分是需要教师的语言来进行引导,在这个方面我做的比较好,用优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说、读、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德国美丽的风景,在某些地方配上了舒缓的音乐和图片,更让学生有了美的感受。比如在讲解德国景色的奇丽时,引导学生从看、听、闻、触摸等几个方面想象。“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齐去欣赏那奇丽的花景。此刻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在说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境界。

  第二,读的形式多样。

  有个人读、齐读、分主角读、大组分读。讲解风景的句子时让学生透过读来体会意境,在读中学生对于文章、句子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三,课堂节奏把握好。

  不是我想夸夸自己上的课有多成功。说实话之前上的所有课,我都讲不完,都要再花一些时间才能讲完。这个问题一向都苦恼着我,请教过老师、同学,都无济于事。我也没采取什么措施,想不到这节课讲完了,不拖堂。之前我还一向担心上不完怎样办,黄老师对我说上到哪就是哪,不要担心,语文它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不完美才美。

  鉴于此,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文的难点是学生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境界的体会。我是让学生透过同桌讨论来领会这一境界,忘记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一境界。因此很多学生都没有充分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二,老师把思想强加给学生。

  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我对教材的领悟不够。我一向以为作者是不是写错了。“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就应是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所以当我问学生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两种你喜欢哪种?他们说完自己喜欢的,之后我强调让他们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三,音乐次数用的过多。

  回想起来,还真挺多的。在品读景色奇丽那段,我深有感触。可能是我不相信学生的朗读水*吧。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怕学生读的不好,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我想配上音乐,缺陷或多或少会被掩盖些。想不到,这样反而弄巧成拙。

  第四,表扬语单一。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好的表现或更好的表现,我总是“好,不错,太棒了,真厉害”来回应学生。我觉得语文课上的表扬语比起其他学科要难多了。要想当好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还要继续打磨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真切感受到了这台上40分钟背后的艰辛。一堂课让我更加坚定要做一名老师,一名有思想优秀的语文老师。不管上的好还是不好,结果都不重要。我只明白在这段过程中很投入、快乐并享受着。一堂课点亮了我前方的教师道路,告诉我该如何改善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并懂得“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我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

  一、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完这些总结感悟理解语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

  二、展开合理想象

  在教学中采用边听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没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把这一部分做为教学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导朗读和评价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掌握好,后来还多出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是良莠不齐,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课文,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感悟一个“美”字上,抓住文句“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让学生逐步品味那里的花美、人更美。然而当我再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时,发现这一次教学线路虽然也可以达到目标、突破难点,但似乎过于强调了人文性。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七单元中,其目的是让我们感受异国风情,品味他国的民俗民风,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便会发现文本中就有值得我们去感受去品味又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相匹配的内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我带领着学生去异国他乡尽情地畅游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切不可草草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觉得中心是什么就该是什么,应该把此文放在一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如此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

  细节操作讲究度:

  在感受“景色奇丽”这一板块中,我的第一次设计是这样的:

  1、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花美的语句,然后读一读。

  2、抓住重点词让学生谈感受。

  3、出示图片写感悟。操作比较简单,方法比较陈旧。

  针对这些不足,我在第二次设计中有了改进: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把它读好。

  2、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段话,把它读正确,读流利,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景色奇丽。

  3、你能抓住重点词谈谈感受吗?

  4、把我们想象到的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5、随机出示图片,师配乐朗读。

  6、请把这奇丽的景色加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笔流淌下来吧!

  出示练*:

  此时此刻,我仿佛……

  (提示:你可以抓住花的形状、颜色、芳香等。)

  如此细化了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那奇丽的景色,更是有指导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的思考: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何为“亲历”呢?让是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十分爱花;之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开课伊始,我透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俗*惯奠定情感基调。

  教学时,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到达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教学生学*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资料学写读书笔记的题目,以及向学生推荐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发学生写读后感或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兴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研读了几遍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教学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脊梁”一词抽象地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我的闪光点有以下几点:

  1.整体感悟,抓住单元主题直奔重点,层层突破。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质疑,然后抓住单元主题,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学*,进而突破其他内容的学*。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到生活在德国的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会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同时让学生闭眼听朗读想象奇丽美景。我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民族奇特这一部分,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感悟美丽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梦究竟寄托着他什么样的期待。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

  2、以读为本,层层推进,读中激情。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3、延伸梦的内容,再次感受德国人无私的境界。

  课文的结尾季羡林爷爷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抓住梦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季老仿佛进入梦乡,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更是寄托着季老想让我们*人也拥有德国人民的这种境界,希望祖国人民也相处得这样和谐。让他们明白在美丽的鲜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还隐藏着作者的一种殷切希望,难怪三十五年后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感慨万千。

  在教学中我认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指导朗读上,自己只注重齐读,没有给好学生提供表演的*台,也没有给差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朗读的水*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有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应该多给优秀学生和潜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对于朗读的指导,自己做得还不到位,体现德国奇异景色的那一部分,我虽有范读,但我在让学生齐读时,学生把我标出的重点词读得声音非常大,以示重读。但我们知道重读不只是只有大声读,只要能体现出这几个词语,体会到景色的美,轻声也可以。这与*时自己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以后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2、自己的语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时甚至有些罗嗦。有些过渡的语言还不是很自然,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说,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学*、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我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也较高,发言也还不错。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能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也在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文章。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 20xx 年, 95 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的年度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 1 )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 2 )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 、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纵观我的教学,我也清楚地看到这节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是有待改进的,如: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老师未能及时把握住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而觉得有点遗憾。如在品读、感悟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认为德国人与*人在养花的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人把花养在屋内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学生联想到春节的时候,*人买了桃花、水仙花、菊花等漂亮的花朵是摆在屋里供自己欣赏等等。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学*、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力求通过思考、总结、学*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赞美之情。

  首先,较为合理利用课件及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课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学失策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对重点句的挖掘肤浅,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空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公开课讲完了,等待真是漫长。同时,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6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我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

  一、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完这些总结感悟理解语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

  二、展开合理想象

  在教学中采用边听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没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把这一部分做为教学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导朗读和评价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掌握好,后来还多出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是良莠不齐,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课文,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8

  钱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

  一、学生美丽的情感在多元品读中得以飞扬。

  语言是语文之“根”,语文是学*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本节课,钱老师“咬定朗读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课中,钱老师十分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将理解词句与指导朗读、学*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或借助关键词句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或想象画面,再现文本的情境;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或饱含深情,引导学生在“一咏三叹”的朗读中升华情感、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将“朗读训练”与“个性体验”、“多元解读”融为一体。

  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情境创设中得以放飞。

  在教学过程中,钱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第三自然段时,钱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学生发展性的思维能力在有效提问中得到提高。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几次设计了问题的思考环节。问题的设置规范、精当,引发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使学生进入了文本的情境,由花到人,采用“欣赏—品味—深化”的方式,层层递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然后再深入到作者的心理,采用了各种方法、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既保持明确的文本意识,又在教学对话中把课文意义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理解“应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3)指导朗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 奇

  花团锦簇 丽 特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的 的 我为人人

  景 民

  色 族

  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3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开始吧!(引导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5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生字

  “菀”是多音字“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体会词语“家家户户任何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①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学生练读

  ③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对比*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菁华6篇)(扩展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1

  这篇课文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语言朴实生动,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懂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这一道理,我临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1、把花放在临街窗子的外面,花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

  2、把花放在屋子里或阳台下,在家里或走到阳台上才能看到花。你喜欢哪一种养花方式?说出你的理由。

  这两种方式都有学生选取,但经过激烈的辩论,答案全部趋向第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内涵也逐步明朗化。孩子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就应互利互惠、互相关爱和谐相处。这一节课简单地突破了难点,我特有成就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我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

  一、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完这些总结感悟理解语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

  二、展开合理想象

  在教学中采用边听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没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把这一部分做为教学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导朗读和评价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掌握好,后来还多出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是良莠不齐,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课文,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确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词,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品关键词,领悟德国奇丽的景色和独特的风情。

  课堂上,我注重了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比如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出示鲜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还让学生通过想词来帮助理解,如: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学生交流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文中用“花团锦簇”写出了花的形态美,用“姹紫嫣红”则写出花的色彩美。这样既对词语加深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教学“莞尔一笑”时,先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来历,再让学生这样笑笑。在教学“应接不暇”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应接不暇”的意思是花很多很美,眼睛看不过来。之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词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山**”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认识“山**上应接不暇”这个八字成语的意思及来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暇”的书写,采用字理教学,让学生对“暇”有了直观、形象地认识。“脊”的书写是个难点,通过多媒体演示,范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方法。

  二、注重了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时,使之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我紧扣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用课件出示这几句话,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1)指名读这些句子,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2)抓住的重点词语“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山**”让学生品读;

  (3)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

  (4)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怎样?

  (5)创设情境引读等等。这样几个来回,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到位,对异国风情的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升华,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去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并由衷地发出感叹——德国人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我为人人是奉献美”和“人人为我是收获美”。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回顾整堂课,还有很多不满意之处: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时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十分爱花;之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得知我要上此课,我每一天都要花半个小时来读此课文。但是即便如此过了三天,脑袋还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设计,赶紧向黄老师求助。他推荐我去看教参,然后再去网上看别人的教案。这样去做,自己慢慢有头绪了。这节课我主要围绕两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述景色奇丽的句子,透过想象,品读关键词、带着感情朗读去感受德国街头美丽的花景。再次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述民族奇特的句子,透过自主思考、同桌讨论、联系实际去领会那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设计中我十分满意的一个地方就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让学生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过来读,发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然后让学生谈谈你喜欢哪一种。老师不表态,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朝着自己喜欢的去做,两种都没有对与错之分,何必把老师的思想或是别人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

  一周的时间用在写教案,弄PPT上。剩下的一周就是试课。从星期一向到上汇报课的前一天还在试教。虽然这节课其他两位语文老师已在他们班上了,但我还是申请再去上,毕竟对于新老师,每一次上台都有不同的收获。两位语文老师欣然同意并订好时间——5(2)星期三,5(3)星期二。星期一下午第6节课,把几位实*老师和指导老师当学生,进行又一次试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完汇报课后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语言给学生一种美。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像诗一样美丽,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美的享受大部分是需要教师的语言来进行引导,在这个方面我做的比较好,用优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说、读、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德国美丽的风景,在某些地方配上了舒缓的音乐和图片,更让学生有了美的感受。比如在讲解德国景色的奇丽时,引导学生从看、听、闻、触摸等几个方面想象。“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齐去欣赏那奇丽的花景。此刻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在说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境界。

  第二,读的形式多样。

  有个人读、齐读、分主角读、大组分读。讲解风景的句子时让学生透过读来体会意境,在读中学生对于文章、句子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三,课堂节奏把握好。

  不是我想夸夸自己上的课有多成功。说实话之前上的所有课,我都讲不完,都要再花一些时间才能讲完。这个问题一向都苦恼着我,请教过老师、同学,都无济于事。我也没采取什么措施,想不到这节课讲完了,不拖堂。之前我还一向担心上不完怎样办,黄老师对我说上到哪就是哪,不要担心,语文它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不完美才美。

  鉴于此,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文的难点是学生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境界的体会。我是让学生透过同桌讨论来领会这一境界,忘记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一境界。因此很多学生都没有充分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二,老师把思想强加给学生。

  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我对教材的领悟不够。我一向以为作者是不是写错了。“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就应是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所以当我问学生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两种你喜欢哪种?他们说完自己喜欢的,之后我强调让他们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三,音乐次数用的过多。

  回想起来,还真挺多的。在品读景色奇丽那段,我深有感触。可能是我不相信学生的朗读水*吧。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怕学生读的不好,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我想配上音乐,缺陷或多或少会被掩盖些。想不到,这样反而弄巧成拙。

  第四,表扬语单一。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好的表现或更好的表现,我总是“好,不错,太棒了,真厉害”来回应学生。我觉得语文课上的表扬语比起其他学科要难多了。要想当好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还要继续打磨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真切感受到了这台上40分钟背后的艰辛。一堂课让我更加坚定要做一名老师,一名有思想优秀的语文老师。不管上的好还是不好,结果都不重要。我只明白在这段过程中很投入、快乐并享受着。一堂课点亮了我前方的教师道路,告诉我该如何改善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并懂得“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5

  花美心美人美。这就构成了一个德国。不但大街上的花美,人也美,人们那默默奉献的心灵也美。德国,好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是我读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感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季老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了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我读完这篇课文,掩卷沉思,就仿佛置身于德国。我走在街上,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享受,真香真美。主人们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成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许多蝴蝶围绕着翩翩起舞。那窗台上的花就仿佛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一吹,就向我们频频点头。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倘若你亲自到了德国,肯定会流连忘返。看了楼上,还想看楼下;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盛开的,还想看含苞待放的。看得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人们自己种的花,却是要让别人看得,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民看来,却是那么的*凡。

  德国,真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