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1

  速度是初中物理学*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理量”,它的重要性关乎整个物理的建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以直观现象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但由于本节课的特殊性,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注意更加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一定的梯度,使学生能够更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其实,上课之前,我邀请师傅和江海涛老师已经来听了一遍这堂课,两位老师真的给予我非常大的帮助:没有重点,加分生硬,语言要有激发性,第一版书的重要性,抛问题,学生作品的展示,总结时要包括方法的总结等等等等。特别是师傅,给了我很多很直接的建议,某个环节的过渡怎么样会更好,某个环节最好提到前面等;江老师的第一版书一定要速度的定义,直到真正亮相的时候我也还并没有想好怎样处理,但我想下次的授课我应该会试试,来加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记忆。当天晚上针对各种建议,我对整份教案进行了大改,认真研究了“二维多元评价”与课堂“四六六”模式,对教案进行修饰,虽然处理还不是很好,但也是这才敢进行了亮相课。

  实际上课的时候,发现课堂和想象中的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进入课堂后半段,课堂的节奏已经有点被自己慌得阵脚打乱了。对此,校长的建议我铭记于心!物理,作为一门**入的课程,其建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课堂,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孩子,重点难点保证每个孩子必须都会,提问回答以后要随机,甚至可以一排,同桌,前后,造成一种紧张感,保证每个孩子都在思考;这也就要求课堂上重点需要突出,难点需要攻破,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最为差劲的是板书,新授课重点应位于中部靠右,复*课从左上开始,而其他的尽量靠*右侧,板书既然写了就不尽量不要擦;课堂环节模式应为“讲-练-结-练”,每位同学必须准备笔记本;对于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白板还需要加强联系;对于二维多元评价“四六六模式”也不能只表现在形式,课堂小结要进行横向与纵向评价。要改正要学*的还有很多,同志还需努力!

  教学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应注意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缓慢的进行,切忌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只要问题设置合理,自主学*时间充裕,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努力吧,努力备好课,上好课,反思好课,希望自己真正从站上讲台,站稳讲台,到最后站好讲台。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2

  本课在前一课认识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知道路程相同时可以比较时间;比较分析后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需要大量的数学学*作为铺垫,学生利用计算器以及速度公式完成数据的计算处理,并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整理并分析数据,从这一系列思维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中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课教学,主要讲的是关于运动快慢的比较,一定要师生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百米赛跑学生还可以迅速理解,时间用时最少,就跑的越快。但是“距离不相同”时,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讨论,不要迅速否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讨论并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数学学*经验,不要急于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发现、领会、拓展、反思、总结,体会科学学*所带来的乐趣。

  对于统计表大家比较常见,但对于统计图,很多学生并不会画,还是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去画一画,印象会更加深刻。

  既然说到了速度这个概念,我觉得拓展一些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动物、交通工具之类的知识也是很好的。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3

  紧张激烈的赛课终于结束了,有点儿如释重负的感觉。不过仔细回味从准备这堂课到上完这堂课的过程,收获真的很多。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1、新课的引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个好的引入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引入至关重要。在引入环节,我思考了好多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赛课使用的这种方式上。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

  虽然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3、通过“尝试练*--总结方法--巩固练*”这样的流程,有效巩固了速度的计算这个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不过学生刚学完《欧姆定律》,对物理计算题的解法大致了解,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练*速度的计算,然后及时给予反馈,再引导学生及时总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最后再进行巩固训练。利用这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们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对教学重点的强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开发小实验,有效突破了“频闪摄影”这个难点

  “频闪摄影”虽然是课本“想想议议”的内容,但却向学生讲述了一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所以应当引起重视。查阅了很多资料都对“频闪摄影”做了淡化处理,基本都是只讲述了两张网球运动的频闪照片,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有点略显单薄。所以我在“频闪摄影”这部分自主开发了一个小实验“模拟频闪摄影”--利用初二上学期同学们学过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的内容,通过每相隔一定时间睁开一次眼睛观察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来模拟整个频闪摄影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了频闪摄影这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利用这个简易的小实验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

  速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物理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所以应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不到位

  现在的教学设计主张的是三维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执行,教师都能做的比较到位。但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往往会打折扣。对于赛课,专家们在评课的时候其实往往也就着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用以区别赛课的等级。所以,要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彰显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时之功。如果再上一次这堂课,可以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结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恒心+毅力=成功”。

  3、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提高

  这是我第一次用完全陌生的学生上比赛课,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忐忑。毕竟对学生不熟悉,也担心学生不配合。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真的很感谢七中初二(1)班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带给了我这样一份美好的回忆。但听了同行湾中龙旭老师的课后,我还是觉得在调节课堂气氛上要向龙旭老师好好学*。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4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这节课当中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sts”栏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的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兴趣、学**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实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能与*几年的高考内容、高考大纲相接轨。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学主体为小班的同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除了课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外,还要对速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申接*高考的难度,发挥学生学*的最大潜能,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仅仅采用的了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等一些传统的方法。但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独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5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通过本节课的学*,我有一些感受:

  1、让学生体验快慢,获得感性认识

  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获得学*经历的体验。在快与慢的比较环节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分组带到操场开展运动快慢的小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学生分组,有人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采取两种比赛方式,第一种,比1 分钟内跑的米数的多少;第二种比跑完60米用的时间的多少。每个人感受自己的相对快慢。

  2、学生 积极参与 探究活动

  学生跑完后再回到教室,比较分析那位同**动的快,并提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时间的多少。再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不同,所经过的路程也不同,这时,我们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有学生说:将时间化成相同,看两者的路程多少,这是可以的。有同学说:将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时间的多少,这也是可以的。我再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启发说:就时间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么能否缩小呢?有学生就说:可以的,将他们都化成1 分钟或1 秒钟,看在这1 分钟或1 秒钟内两个物体各自运动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时间看路程的一种方法。我肯定他的说法,并指出:将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等成为单位时间,刚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的多少。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

  3、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课堂上列举生活中表示快慢的应用,引导学生 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可以让他们知道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

  4、 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 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提问要准确,多用短句,学生易理解。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阅读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菁选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物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初二年级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有关运动的知识;

  2、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学生已经学过运动的描述;

  5、学生能够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简单的比较;

  6、学生在*常的学*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

  3重点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引入课题:图片引入。

  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2、小时候做游戏,比较谁跑得快,往往是喊“预备!跑!”然后两人从同一起点跑,怎样判定谁获胜?

  活动2【讲授】进行新课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谁用时短,谁快!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谁通过路程多,谁快!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V= s/t

  回忆:我们学*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

  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

  s——路程 ——米(m)

  t——时间 ——秒(s)

  v——速度 ——米/秒(m/s)

  ⒋单位:

  ⑴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或m·s-

  ⑵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h-

  ⑶换算关系:1m/s=3.6km/h

  讲解单位换算:(见课件)

  练*

  (1)18 km/h =XXm/s

  (2)15 m/s=XXkm/h

  4规范解题:

  例题1.20xx年刘翔110米栏夺金,成绩是12,92s,问这项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与速度是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

  求:v1

  解:v1=s1/t1=110m/12.91s=8.52m/s

  V2=30km/h=30×(1000/3600)m/s=8.3m/s

  答:刘翔的运动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强调解题过程

  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3、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大屏幕出示)

  下表记录了两辆汽车在*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时间/s

  10

  20

  30

  40

  小车1通过的路程/m

  300

  600

  900

  1200

  小车2通过的路程/m

  200

  450

  750

  1200

  指导学生探究小车1和小车2的速度变化

  总结: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直线,速度(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

  (1)运动路径是直线;

  (2)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改变

  四、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用*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V=s/t *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均速度各是多少?

  前50m*均速度:

  后50m*均速度:

  全程时间:

  全程*均速度:

  50 m

  答: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均速度分别为8.3 m/s、7.1 m/s和7.7 m/s。

  7 s

  50 m

  6 s

  13 s

  100 m

  8.3 m/s

  7.1 m/s

  7.7 m/s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想想议议:

  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地车程1小时”之类的说法,请你说说“车程”一词在这里的含义。

  这里的“车程”指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就是从出发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

  活动3【讲授】归纳小结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物理意义及定义

  2、公式:v=s/t

  3、单位:1m/s = 3.6 km/h 1km/h=1/3.6 m/s

  4、规范解题:

  三、匀速直线运动

  四、变速运动

  *均速度: v =s/t

  活动4【练*】随堂练*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多种:A、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B、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C、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那么:

  (1)在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采用的是上述XX方法

  (2)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采用了上述XX方法;

  (3)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采用了上述 XX方法。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XX,读作 XX,速度用符号XX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是XX,读作XX。

  以下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远

  4、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8km/h,合XXX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XXX。

  5、一辆火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50m,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为 m/s,通过的路程为 m。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短跑运动员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为20米/秒,汽车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2、小明距学校2.7千米,他步行的*均速度为1.2m/s,请你算出小明步行多长时间能到学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均速度和速度的*均值。

  课堂小练*:

  1、单位换算:

  (1)108 km/h=XXm/s

  (2)]15m/s=------km/h

  2、汽车在*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后总结的良好*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s表示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XXkm/h

  0.5m/s=XXkm/h

  10m/s=XXkm/h

  54km/h =XX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注,min表示分钟]

  3、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XX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声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3

  整体设计

  高中学*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 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

  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进新课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复*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中,我们学*了位移这一较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

  问题启发:对于物**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

  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

  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课堂训练

  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10 —8 —2 —14

  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

  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

  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 化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

  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内 (2)第2 s内

  二、速度

  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运动物体[来源:学*科*网Z*X*X*K]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提出问题

  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惯。

  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的空间。

  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问题

  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定义式:v=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B、C、D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对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

  汽车以36 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 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

  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

  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

  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的话,列车*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

  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均速度的概念。*均速度应如何定义?

  师生总结:

  1、*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均速度。

  2、定义式: =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均速度,加深对*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体运动的*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 人步行 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 约10×10—9

  民航客机飞机 2.5×102

  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均速度。

  图1—3—1

  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均速度。

  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通过课本预*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

  根据*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 =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

  师生探究:我们 已经知道*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的方法。

  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除以挡光的时间Δ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均速度。

  图1—3—2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 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时,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 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 内的*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均速度、*均速率。

  图1—3—3

  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所用的总时间为t= 。

  所以*均速率为 = = x。

  答案:0 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

  3、*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

  4、*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均速率。

  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

  定义 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

  速度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 v和s及t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运动的*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

  布置作业

  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第1、2题。

  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介绍相关书籍资料

  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

  参考资料:

  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图1—3—4

  *题详解

  1、解答:

  (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时间为 s=4.2年。

  2、解答:

  (1)前1 s*均速度v1=9 m/s

  前2 s*均速度v2=8 m/s

  前3 s*均速度v3=7 m/s

  前4 s*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均速度v5=5 m/s

  v1最接*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本题说的是*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均速度,实际是*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均速率说成*均速度。

  设计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4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

  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

  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蜗牛:1.5*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于甲。

  *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教材先设置“想想议议”,提出问题: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百米赛跑,用两种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使能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运用小学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确定一定的路程,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计算出通过这段路程的速度,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υ=S/t,单位及换算单位:m/s 、km/h,1m/s=3.6km/h。

  通过阅读小资料给出的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再通过教材两道例题分析解答,使学生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单位换算的理解。

  3重点难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1.公路上行走的车辆与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第一章第三节。

  (板书或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思考、质疑,从而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活动2【活动】自主学* 确定目标

  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教材、讨论自学情况、启发学生汇报自学成。

  1、同学们学到哪些知识?

  2、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3、同学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筛选整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板书)

  1、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2、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

  3、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4、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均速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产生质疑的能力。

  活动3【活动】互动学* 解决问题

  一、速度(板书)

  提出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播放视频2】 奥运会男子一百米决赛

  【播放视频3】奥运会女子短跑比赛

  提出问题:

  百米赛跑比赛时,裁判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观众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

  裁判:在相等的路程内,用时最短,速度最快。

  观众:在相同的时间内,跑的路程最多,速度最快。

  结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板书)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如甲图。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如乙图。

  提出新问题: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分析归纳:求出速度,即计算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一、速度(板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引导学生读阅小资料,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及物理意义。

  记住:人步行的速度:1.1 m/s 。要求学生说出它的物理意义。

  (第一宇宙速度:7.9m/s,第二宇宙速度:11.2m/s,第,三宇宙速度:17.6m/s)

  提出问题: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解:72km/h=7200m/3600s=20m/s

  ∵30m/s>20m/s

  ∴火车的速度慢

  或:30m/s=3.6km/h×30=108km/h

  例题1(P31)

  例题2(P32)

  注意:

  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本图12.2-1所示的速度表。

  补充例题: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匀速直线运动(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想想议议”,回答下面问题:

  1、甲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乙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哪个图片的小球的运动速度快?(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乙图运动速度快)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特殊性,变速运动是物体运动的普遍性。

  【播放视频4】越野车攀岩石

  提出问题: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用*均速度来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

  3.*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即:υ=S/t

  例1、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前10分钟行驶2.5km,,后10分钟3.5km,该同学骑自行车的*均速度是多少?

  例2、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5m/s,又从乙地返回到甲地的速度是4m/s,求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

  从上述例2可以得出,要求物体往返*均速度公式为:

  物体往返*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三、科学世界(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完成下列问题:

  1.照相机上“快门”的作用是什么?

  2.“频闪摄影”的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精神、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4【活动】延展学* 自我评价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是 ,20m/s合 km/h。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均速度。

  6、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一、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即:υ=S/t

  物体往返*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活动6【作业】

  作业布置:课后练*2、3题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6

  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法:通过学生练*,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如:

  1m/s=XXkm/h;5m/s=XXkm/h;72km/h=XX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八、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7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运动有快慢”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学*过程:

  一、自主学*、反馈展示

  1.物体叫做机械运动。

  2.地球同步卫星以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坐在向东行驶汽车里的小明,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路旁的树木 ,若以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4.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 是相对的 5.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转载于:/h= m/s,18m/s= km/h,54km/h= m/s

  6.常见速度值:

  (二)生生互助、合作探究----运动类型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例题(阅读教材21页例题,并写出计算过程)

  【练一练】:

  (三)小组互助、拓展提高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行进150m,则它第5s内的速度是______m/s 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 的*均速度是 。 三、堂清训练、巩固双基:

  1.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其速度是 km/h,合 m/s。

  2.飞机在12min内飞行216km,其速度是 :而子弹在2s内飞行了1600m,则 运动的更快。

  3.关于速度,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4.两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行驶的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5.南京到北京的列车第一天晚上10时发车,至第二天下午3时到达,全程1050km,该列车的`*均速度是______km/h。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直铁路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列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投出的篮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C.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沿直线跑道跑百米的运动员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m/s和1.5m/s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 C.以甲球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D.以乙球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

  8.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跑到终点时,乙总落后10m,如果甲在起跑线处,乙在甲前方10m同时起跑,则()

  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甲先到达终点 D.未到终点前,乙在甲前边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2)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1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这节课当中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sts”栏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的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兴趣、学**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实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能与*几年的高考内容、高考大纲相接轨。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学主体为小班的同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除了课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外,还要对速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申接*高考的难度,发挥学生学*的最大潜能,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仅仅采用的了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等一些传统的方法。但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独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2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这节课当中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sts”栏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的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兴趣、学**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实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能与*几年的高考内容、高考大纲相接轨。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学主体为小班的.同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除了课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外,还要对速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申接*高考的难度,发挥学生学*的最大潜能,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仅仅采用的了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等一些传统的方法。但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独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3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这节课当中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sts”栏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的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兴趣、学**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实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能与*几年的高考内容、高考大纲相接轨。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学主体为小班的同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除了课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外,还要对速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申接*高考的难度,发挥学生学*的最大潜能,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仅仅采用的了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等一些传统的方法。但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独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4

  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中已经掌握了“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

  探索活动总共分为三个:

  1.本课内容中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有了第一课的'基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归纳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总结这一课的方法时,可以让学生来完成,逐步培养归纳总结的方法。

  2.通过探索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

  3.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可以总结出:“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本次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在探究活动中,需给学生着重强调:为了保证运动时间相同,两位同学必须同时开始同时停止,而且计时员也要注意这点。

  2.在利用脚尖接脚跟的方法行走时,由于部分学生一心想要加快行走速度,导致运动路线变成曲线,影响距离的测量。

  所以,可以在利用直线纸带,帮助学生保持直线运动,减少测量中的误差。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5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

  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6

  紧张激烈的赛课终于结束了,有点儿如释重负的感觉。不过仔细回味从准备这堂课到上完这堂课的过程,>收获真的很多。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1、新课的引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个好的引入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引入至关重要。在引入环节,我思考了好多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赛课使用的这种方式上。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

  虽然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3、通过“尝试练*--总结方法--巩固练*”这样的流程,有效巩固了速度的计算这个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不过学生刚学完《欧姆定律》,对物理计算题的.解法大致了解,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练*速度的计算,然后及时给予反馈,再引导学生及时总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最后再进行巩固训练。利用这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们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对教学重点的强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开发小实验,有效突破了“频闪摄影”这个难点

  “频闪摄影”虽然是课本“想想议议”的内容,但却向学生讲述了一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所以应当引起重视。查阅了很多资料都对“频闪摄影”做了淡化处理,基本都是只讲述了两张网球运动的频闪照片,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有点略显单薄。所以我在“频闪摄影”这部分自主开发了一个小实验“模拟频闪摄影”--利用初二上学期

  同学们学过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的内容,通过每相隔一定时间睁开一次眼睛观察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来模拟整个频闪摄影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了频闪摄影这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利用这个简易的小实验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

  速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物理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所以应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不到位

  现在的教学设计主张的是三维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执行,教师都能做的比较到位。但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往往会打折扣。对于赛课,专家们在评课的时候其实往往也就着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用以区别赛课的等级。所以,要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彰显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时之功。如果再上一次这堂课,可以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结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恒心+毅力=成功”。

  3、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提高

  这是我第一次用完全陌生的学生上比赛课,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忐忑。毕竟对学生不熟悉,也担心学生不配合。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真的很感谢七中初二(1)班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带给了我这样一份美好的回忆。但听了同行湾中龙旭老师的课后,我还是觉得在调节课堂气氛上要向龙旭老师好好学*。

  反思写完了,我也好像重新做了一遍学生,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发现了自己的成长印迹。在漫长的岁月中,我相信点滴思考必成经验小流润泽我的教育生涯。接下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一定会继续加油!最后,衷心感谢评委们的辛苦付出!谢谢!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7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

  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8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

  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9

  1. 在这课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运用公式进行物理量的计算,所以如何运用公式进行物理量的计算一定要讲清楚。可通过举例子进行说明,再通过学生练*进行巩固,再提问演板纠,正反复这样,作业中才不会出现公式应用的规范性错误。

  2. 计算结果的要求。计算结果要求用小数表示,保留一位获两位小数,要强调到,用分数表示的`扣一分。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10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通过本节课的学*,我有一些感受:

  1、让学生体验快慢,获得感性认识

  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获得学*经历的体验。在快与慢的比较环节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分组带到操场开展运动快慢的小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学生分组,有人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采取两种比赛方式,第一种,比1分钟内跑的米数的多少;第二种比跑完60米用的时间的多少。每个人感受自己的相对快慢。

  2、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跑完后再回到教室,比较分析那位同**动的快,并提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时间的多少。再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不同,所经过的路程也不同,这时,我们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有学生说:将时间化成相同,看两者的路程多少,这是可以的。有同学说:将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时间的多少,这也是可以的。我再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启发说:就时间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么能否缩小呢?有学生就说:可以的,将他们都化成1分钟或1秒钟,看在这1分钟或1秒钟内两个物体各自运动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时间看路程的一种方法。我肯定他的说法,并指出:将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等成为单位时间,刚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的多少。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

  3、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课堂上列举生活中表示快慢的应用,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让他们知道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学*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4、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提问要准确,多用短句,学生易理解。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3)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

  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

  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蜗牛:1.5*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于甲。

  *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均速度和速度的*均值。

  课堂小练*:

  1、单位换算:

  (1)108 km/h=XXm/s

  (2)]15m/s=------km/h

  2、汽车在*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后总结的良好*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s表示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XXkm/h

  0.5m/s=XXkm/h

  10m/s=XXkm/h

  54km/h =XX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注,min表示分钟]

  3、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XX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声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

  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

  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蜗牛:1.5*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于甲。

  *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4

  1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教材先设置“想想议议”,提出问题: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百米赛跑,用两种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使能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运用小学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确定一定的路程,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计算出通过这段路程的速度,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υ=S/t,单位及换算单位:m/s 、km/h,1m/s=3.6km/h。

  通过阅读小资料给出的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再通过教材两道例题分析解答,使学生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单位换算的理解。

  3重点难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1.公路上行走的车辆与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第一章第三节。

  (板书或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思考、质疑,从而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活动2【活动】自主学* 确定目标

  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教材、讨论自学情况、启发学生汇报自学成。

  1、同学们学到哪些知识?

  2、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3、同学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筛选整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板书)

  1、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2、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

  3、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4、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均速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产生质疑的'能力。

  活动3【活动】互动学* 解决问题

  一、速度(板书)

  提出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播放视频2】 奥运会男子一百米决赛

  【播放视频3】奥运会女子短跑比赛

  提出问题:

  百米赛跑比赛时,裁判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观众用什么方法判定谁跑得最快?

  裁判:在相等的路程内,用时最短,速度最快。

  观众:在相同的时间内,跑的路程最多,速度最快。

  结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板书)

  第一种方法: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说明物体运动快。如甲图。

  第二种方法,在相等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物体运动快。如乙图。

  提出新问题: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分析归纳:求出速度,即计算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一、速度(板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引导学生读阅小资料,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及物理意义。

  记住:人步行的速度:1.1 m/s 。要求学生说出它的物理意义。

  (第一宇宙速度:7.9m/s,第二宇宙速度:11.2m/s,第,三宇宙速度:17.6m/s)

  提出问题: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解:72km/h=7200m/3600s=20m/s

  ∵30m/s>20m/s

  ∴火车的速度慢

  或:30m/s=3.6km/h×30=108km/h

  例题1(P31)

  例题2(P32)

  注意:

  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本图12.2-1所示的速度表。

  补充例题:

  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匀速直线运动(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想想议议”,回答下面问题:

  1、甲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乙图片小球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哪个图片的小球的运动速度快?(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乙图运动速度快)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特殊性,变速运动是物体运动的普遍性。

  【播放视频4】越野车攀岩石

  提出问题: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用*均速度来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

  3.*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即:υ=S/t

  例1、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前10分钟行驶2.5km,,后10分钟3.5km,该同学骑自行车的*均速度是多少?

  例2、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5m/s,又从乙地返回到甲地的速度是4m/s,求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

  从上述例2可以得出,要求物体往返*均速度公式为:

  物体往返*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三、科学世界(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完成下列问题:

  1.照相机上“快门”的作用是什么?

  2.“频闪摄影”的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精神、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4【活动】延展学* 自我评价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是 ,20m/s合 km/h。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均速度。

  6、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一、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S/t

  4.单位:s―m s―km

  t―s t―h

  υ―m/s υ―km/h

  换算关系:1m/s=3.6 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均速度。

  即:υ=S/t

  物体往返*均速度υ = 2υ1υ2/ υ1+υ2

  活动6【作业】

  作业布置:课后练*2、3题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5

  整体设计

  高中学*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 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

  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进新课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复*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中,我们学*了位移这一较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

  问题启发:对于物**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

  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

  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课堂训练

  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10 ―8 ―2 ―14

  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

  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

  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 化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

  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内 (2)第2 s内

  二、速度

  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运动物体[来源:学*科*网Z*X*X*K]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提出问题

  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惯。

  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的空间。

  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问题

  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定义式:v=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B、C、D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对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

  汽车以36 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 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

  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

  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

  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的话,列车*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

  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均速度的概念。*均速度应如何定义?

  师生总结:

  1、*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均速度。

  2、定义式: =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均速度,加深对*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体运动的*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 人步行 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 约10×10―9

  民航客机飞机 2.5×102

  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均速度。

  图1―3―1

  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均速度。

  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通过课本预*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

  根据*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 =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

  师生探究:我们 已经知道*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的方法。

  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除以挡光的时间Δ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均速度。

  图1―3―2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 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时,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 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 内的*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均速度、*均速率。

  图1―3―3

  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所用的总时间为t= 。

  所以*均速率为 = = x。

  答案:0 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

  3、*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

  4、*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均速率。

  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

  定义 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

  速度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 v和s及t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运动的*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

  布置作业

  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第1、2题。

  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介绍相关书籍资料

  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

  参考资料:

  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图1―3―4

  *题详解

  1、解答:

  (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时间为 s=4.2年。

  2、解答:

  (1)前1 s*均速度v1=9 m/s

  前2 s*均速度v2=8 m/s

  前3 s*均速度v3=7 m/s

  前4 s*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均速度v5=5 m/s

  v1最接*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本题说的是*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均速度,实际是*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均速率说成*均速度。

  设计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4)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 (菁华9篇)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1

  时间随着我们的心情变化而变化,有时快,有时慢,有时长,有时短。

  去国外的海岛旅游时,途中转车又转机,加上延误。我坐着等啊等,腿都坐麻了,还没到。刚登上了飞机,可飞机乘坐的时间似乎又像乌龟在爬,慢悠悠的。我看着窗外,还是夜里,时间怎么变得这么慢呢?我心想。早晨终于来临,我兴奋地下了机,坐车到达了沙滩。这里的海水又清又蓝,沙子又细又白,我马上跑去玩水。晒着太阳,玩着海水,时间似乎一下子飞走了,天色一下子暗了下来,这一天我还没玩够呢!时间真快啊!

  春游的前一晚,我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什么时候天亮啊?”我叹了一口气,真是“度时如年”啊!可当我游玩回来十分想睡,疲劳极了,我躺下来立刻进入了梦乡。似乎只过了几秒,便被闹钟叫醒了,一睁眼,太阳已升得老高。“这一夜怎么那么短?我还没睡够呢!”我一肚子的起床气。

  时间真是多变,在我期待时,总是很长,很慢;在我享受时,总是很快,很短。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2

  时间如一匹骏马,飞奔在岁月的河流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什么都变了。

  一年级,刚进入小学,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现在的我呢,已经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姑娘了。

  一年级,作业还很少,放学回家后,我们如一群野孩子,在小区里追逐打闹,跑来跑去;六年级,放学回家后,待在家里做作业……我不禁感叹道:“时间过得这么快。”

  但真正令我感到时间飞逝的,还是那一件事。

  一天,做完作业后,我在柜子里东翻西找,无意间翻出一本一年级的作业本。翻开作业本,我的思絮似乎回到了一年级的'课堂。我坐在第四排,背挺得直直的,手举得高高的……眼光飘回了作业本,我的字迹,每一笔都写得十分重,十分用心。我笑了笑,原来我在一年级时候的字是这样的,笨拙、工整。再看看我现在的作业本,一笔一划中都透着一丝清秀,字写得很端正,很干净。我不禁感叹道:“时间过得真快啊!”

  我又在柜子里面找,渴望再找出一些一年级的东西来。

  哎,我找到了,我高兴地叫了起来,我翻到了一张照片。嘿,这不是我一年级刚进入校园时拍的照片嘛,照片中的我梳着两根羊角辫,穿着粉红色上衣配白色长裤,眼中有着天真和懵懂。

  而现在的我呢,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我不禁感叹道:“时间过得真是快啊!”

  之后我又在柜子中找出了之前用过的铅笔盒、书本……一切都是在说明时间的飞速,与我成长的迅速。

  这些,都是我成长的见证,是时间给我的最好的回馈与礼物。

  时间飞逝,斗转星移,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是啊,不能虚度光阴!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3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题记

  有些人认为一分钟快,有人认为一分钟慢,我却觉得时间是公*的,时间的快与慢都是相对的。

  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喜欢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明天又做别的事,一天天堆积,到后面在来补做的时候,总觉得时间一刹那间的溜走;又有人在今天就把明天的事给完成了,明天却无事可干,感到时间非常的慢;我觉得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的事明天做,这样才不会感到生活干燥无味。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有一次,我在写作业时,总管不住自己的心,一会玩玩具,一会翻翻书,一会在吃东西……

  到了10点半,我还被“作业大军”困在其中,没做完便倒下睡了。

  第二天,老师检查作业时,发现我本子上一片 空白,立即把我批评了一顿。

  晚上,我做作业时,不停地写,在7点20分之前便赶完了。我翻了翻书,决定吧下一课的生字写了,写完之后,再也没有作业可以妨碍我玩了。

  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布置写生字,我周围的人都在匆忙的写生字,唯独我在悠闲地看书,同桌问我:“你怎么不写生字?不怕被老师批评吗?”“我写的当然比你们快了!我昨天就写完了。”我得意地说。

  同桌头也不抬,我渐渐感到好无聊,我拍拍同桌:“喂,陪我玩!”“没空!”

  经过这次事件,我现在比以前动作快多了,学*成绩也很好,这一切还要多谢这件事呢。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想让事件变多,珍惜时间就是延长时间最好的方法。”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4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就是在告诉我们时间的宝贵么?连黄金都难以买到光阴,你说时间是不是很宝贵呢?

  现在的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我们时间已不是很多了,在过不久我们就将和现在的学姐学哥们一样离开这个我们就读了几年的校园,是不是到那时的我们才会发现时间的宝贵呢?

  现在的你还在日复又一日的过着每一天么?你看你要做的事已被拖了多久了,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呢?还是你只想玩而不想做呢?如果是你不想做的事,那么你又何必告诉自己明天做明天做呢?

  现在的我们还未长大,那些大道理我们都还不能理解,但是我们不可能不知道我们的人生究竟有多长,人生不是没有尽头的,不要到自己的人生走到尽头时才懊悔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时间是要珍惜的,不是让我们去浪费的,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生命。不要再自己老去以后才发现自己做错了,到那时一切都已来不及了。

  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生动,文章语言简明扼要,风格幽默误诙谐。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5

  过去的一切已成为童话,如风沙被吹没,而许多人因为不能掌握时间,成为时间的奴隶,遗憾终生。

  时间,我想让它停止却力不从心,我毫无意义的过完这14年,至今我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只能低头哀叹,默默地哭泣。

  日落日升,一日又一日,一个春秋又一个春秋,时间从你出生的那天起程但却在不定时中终止。有些人因为恐惧时间,成日用酒灌醉自己,使自己沉在半虚半实,虚虚幻幻度过终生:有些人成日破坏和诣社会;**,抢劫、盗窃……死时身上背着无数的罪孽。没有人可以逃过被时间折磨的宿命,但是你的努力可以改变这一观念,使上帝见证,让时间恐惧你,当你老去时,你会感叹道:“我享受了一辈子的时间,终生无憾啊!”

  我之所以让大家努力,是因为我有一段让我后悔的曾经:在家中的课余时间,时间不是从笔尖滑地过却是从聊天与玩耍中不知不觉地溜走了,周末时,时间从电视前闪过了,长假期间,总是吃喝玩乐,很快就开学了就这样过了14年请大家吸取我这个教训,努力学*吧。

  如今亲人,朋友、篮球已占据了我的全部,我将会用我今后的时间均分给它们,我今后会好好管理这些时间,过去不能带代什么,但它是我人生一个极大的教训,我会吸取这个教训,掌握时间,让蓝天与阳光填满我心的空间。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6

  时间就像公正的法官,它给勤劳者留下的是一条条成功的大路;给懒惰者留下的是一个个失败的泥潭。

  我在前几天读了一篇文章——《小港渡者》。那篇文章不正是说明了时间的重要性吗?不听劝告的那个人,过于心急,导致没有在城门关闭前到达目的地,最终自食其果。这也说明我们要规划好时间,时间是有限的,但时间发挥的价值是无限的。时间无价,我们要珍惜时间,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做时间的主人!

  有一次,爸爸妈妈有事外出,让我在家里乖乖做作业,不要玩电脑。可他们前脚刚刚跨出门,我后脚就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了电脑前,心想:反正老爸老妈要一个小时才能回来,我先玩一会儿电脑再去做作业也不迟。心里想着,我便行动了。不知不觉,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我还在毫无节制地玩着电脑。突然,家里的门“咯吱——”一声响了。我快速关掉电脑,可还是被老爸老妈发现了我的破绽,老爸狠狠地批评了我。哎!早知道我就先做完作业再玩了,我这么大的人了,还让爸爸妈妈操心,真不应该!那时我恍然大悟,时间是短暂的,更是无价的!我要好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时间无价,陶渊明也曾说过:“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我们都应该珍惜时间,做时间的掌控者。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7

  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正如小沈阳所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再一闭一睁,一辈子就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

  我的数学老师说过:“人活着吧,就是为了死。要是再死之前你不做些有意义的事,你死都不会瞑目。”

  北宋时期,《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枕头是用圆木做的,他读书困倦时就枕着圆木睡觉只要一翻身,枕木就会滚走,人就会惊醒,他用这种方法来强制自己,挤时间刻苦读书。圆木枕便是司马光珍惜时间的妙招,便是他学*的宝典。

  再者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这是鲁迅说过的,同时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在我们的日常学*、生活中应该时刻谨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儿。今天的事今天做,不等明日西坠。

  从古至今,多少名人都谈时间。珍惜时间,是我们人生应该有的追求。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8

  多么值得珍惜的一句话!它给了我们许多最好的东西。

  现在,我知道如何珍惜时间,每一分每一秒。

  我们现在是六年级的大哥。大姐姐,我还有一个学期就毕业了。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我记得,好像我们刚从那个教室出来,带了红领巾,成了少先队员和学校的一员。当时我们有很多问题,每次都问父母。老师为我们解答。我们一看到自己爱的东西,就会努力去得到自己爱的东西。

  但是我们是什么时候从一年级升到六年级的呢?遇到困难,不需要别人的帮助,甚至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解决;我们是什么时候懂得为父母分担烦恼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的越来越多。有人能告诉我吗?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成功。失败,还有和朋友的喜怒哀乐,似乎都只是过了一天。

  还记得我们互相拥抱庆祝快乐的时候吗?就像昨天一样。不,不是。时光飞逝,就像离弦的箭,穿过许多个节日,穿过许多个我们在一起的瞬间。现在我们六年级了,即将毕业。不要让时间像流沙一样溜走。

  时隔六年,在这最后一个学期,我们要懂得珍惜剩下的时间。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9

  “金钱万能”。年轻的我总是想得那么幼稚。有钱可以买华丽的衣服,去找伴侣炫耀;有了钱,你可以买一堆美食,享受一顿大餐。简而言之,你可以用钱买到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钱买不到任何东西。

  我上了四年级后,父亲一直说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浪费了时间。我不解:“时间是可以买到的!”爸爸严肃地说:“钱买不到任何东西。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你要珍惜。“我不理爸爸的话,慢慢走,慢慢吃。不久之后,我也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开始珍惜时间。早上六点半起床,大声朗读,书的声音在家里回荡。傍晚,我看着夕阳西下如血的夕阳。它变得越来越红,像一个煎好的金荷包蛋,那么诱人,仿佛还在散发着阵阵香味,让我垂涎欲滴。等我清醒过来,夕阳已经露出了最后的余晖。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和夕阳赛跑!争分夺秒!争分夺秒!于是,我以闪电般的速度迎着夕阳飞奔,一刻也不敢停下来跑回家。当我站在门前时,我环顾四周,夕阳完全进入了地*线。“我打太阳!”心里有一丝喜悦。

  我要和时间赛跑!穿过泥泞的小路,奔向远方的光明!

  五年级:蔡晓慧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5)

——以快慢为话题的作文 (菁华5篇)

以快慢为话题的作文1

  快、慢一对典型的反义词,一对在我看来绝不矛盾的词。我们时而疾步追寻前方的绚烂,我们也常常漫步欣赏沿途的风光。快慢有致、张弛有度,生活本就是这幅模样。

  所谓“快”,究其根本便是快节奏、高效率,便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高价值。不错的,为了快,难以计数的新科技应运而生;为了快,更新频繁的“微段子”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为了快,我们的计算从季月精确到了分秒。我们与时间的拉锯战不明原因也停火无期。

  快步向前,是对自己的肯定;快步向前,潇洒得与过去挥手道别;快步向前,自信得给未来下达战书。大声唱出我们的主张吧,大肆宣扬我们的想法吧,用彼此的光照亮前方,青春由我们称王。

  如果“快”是必然的社会发展,那么“慢”就必定是人们心心念的生活态度。在一切从简的现在,大批的人们开始怀念了。怀念悠闲晒太阳的午后时光,怀念远离汹涌人海的安然自若,怀念时间还是掌控在我们手里的岁月年代。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举了白旗。

  剪一段静静的时光,卧一方青青的绿地,盖一片净净的天空,但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让灵魂如*风般无拘飘荡,让思绪如流水般肆意纵流,让一颗疲于奔跑的心喝上杯沁人心田暖人心扉的红茶,悠悠然徐徐然。

  快,就要轰轰烈烈,如滚滚潮水浩浩入海,慢,就要坦坦荡荡,如葱葱绿树寸寸参天。没有人谁的生活里只有快或是慢,若要人为的将二者划个界限,那想必是绝对办不到的,毕竟生活本就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快慢为话题的作文2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对姐弟,姐姐可爱多整天说:“能不能快点啊!时间是有限的啊!要是慢了的话,我可爱多就要融化了,快点快点!”弟弟可可力却说:“慢点,慢点,不需要那么快,我不想太早到,本人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不用那么快,我不着急。”所以姐弟俩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

  今天,姐弟俩在上学的路上,可可力说:“妈呀!骑那么快干嘛啊!我不喜欢那么快,你是姐姐你应该让我,听我的骑慢点,”可爱多却说:“骑那么慢干嘛!这样会迟到的,要是迟到了的话就有你好看,再说我只是比你早出生一小时而已,按理说,我没有大你很多好不好。”“你开那么快干嘛!距离学校开门的时间还有15点09分,不用那么着急!”可可力大喊道,“什么?这么晚了,都怪你啦!肯定会迟到啦!”姐姐可爱多听到不但没有减小马力,反而还加大了。车头冲向学校门口,可可力大叫:“哇!要撞上了,我的生命就是这样在学校的路上葬送的啊!不要啊!不要啊!快刹车!”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学校的大门在7:00:00分打开了,而他们的自行车在6:59:58分离学校的大门还差0.000000001毫米。“呼!幸好幸好,差点产生杯具,好了,可可力该去值日了。”可爱多说,可可力则是气愤的说:“老姐这已经是99次了,我的心脏病就是这么被你吓出来的,过分!”可爱多给他陪着笑脸说:“so sorry啦!”这时保安大叔走过来说:“可爱多,不只是你弟弟受惊,我们学校的大门也是一样哦!”

  俩姐弟就是这样啦,他们已经吵惯了啦!打扫的时候也是,“老弟,我扫完了哦,还好我只用了3:42分就好了,你好了没?快一点啦!”“知道啦!知道啦!烦死了,慢一点不行啊,再等10分钟吧!最快了哦,不能催了。”“快一点嘛!不要那么慢啦,这样做早操会耽误的。”

  这就是两姐弟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很丰富多彩,慢有慢的好处,快也有快的好处,姐姐可爱多每天讲求快,而快会有许多的危险,但是也会有不迟到的好*惯,弟弟可可力喜欢慢,慢一点安全会有保障,但是可能会迟到哦!

以快慢为话题的作文3

  破风是一只小猎豹。

  他的跑步速度很快,快到当他奔跑时,别人都只能看到一股金色的旋风刮了过去。

  他是一名快递员。当他工作的时候,每天都拿着兔子大婶的白菜,或者松鼠小弟的坚果,还有很多很多东西,天天在森林里奔跑,把它们送到指定的地方。

  休息时,他也没闲着,整天练*怎么跑得更快。

  要知道,快递员的工资是根据送货时间来算的啊!

  慢慢的,他越跑越快。到最后,他跑过森林时,只能看见树叶在动,他人已经在几百米开外了。自然,动物们也不一定能看见他。

  有一天,当他又在奔跑时,突然被一块凸起的石头绊了一下,摔伤了腿。没办法,只好支起两根拐杖,在两个月内不能跑步,只能慢慢地走了。

  破风气鼓鼓地出了门,慢吞吞地走着。

  突然,他发觉自己从来没好好看过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美——淙淙流淌的小溪,高大参天的古木,缓缓飘动的云彩…………在自己从前奔跑的时候,总是一闪而过。

  他*生第一次,看到草上的露珠,折射出一束七彩的阳光!

  那天,破风遇到的每一个动物都上前跟他打招呼,有些寒暄几句就匆匆忙忙走了,而有些则聊到乐不思蜀。

  他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天。

  晚上回到家时,他问自己:“咦,以前怎么就注意不到这些事呢?”

以快慢为话题的作文4

  文章之快,一如思绪涓流,灵感迸发,挥笔而就;文章之慢,在于灵魂之静何为“静”?便是韵味,韵味有之,则令人回味无穷,散文核心在于“形散而神不散”,仔细品味,其中亦不乏异曲同工之妙也。快慢人生的真谛不也在于此乎?

  胡适先生说,他写文章极慢极慢的,在我看来,那只是在对灵魂的雕塑,所谓慢工出细活,便是如此吧。快慢总是相对的,胡适先生写文章从不一挥而就,并非不快,而是不急也。感同人生,步伐急速却无章可寻,乱也;步伐缓慢而沉稳,安也。

  吾乃愚钝之人,快慢之于我,当然有不同的意义,我从来不是一个急就(?)的人,并不是不快,而是不急,即慢而言,乃是沉稳中求变。

  清晨时候,我总是喜欢随意披件外套,然后在林荫里漫步,四周是静寂的,却非死寂,时不时会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儿的叽喳声,那时候,心情是放松的,心灵是沉静的。在一片欢快的宁静中,我享受着这有别于烈日的热情的娇羞,放慢人生的步伐,仅是为了行得更稳更远。

  同伴总是难以忍受我温吞的个性 ,然而在关键时刻,我亦总会让她刮目相看。看一个在清晨中行动龟速的人如何在百米赛中脱颖而出。在冲过终点的喝彩声中,我总喜欢赖在朋友身上,然后抬起头看着照耀我光辉的太阳,最后伸手,握住了的是慢慢闪金亮的阳光,热情的日子,欢笑声中,我喜欢狂欢,于同伴共同创造愉快的回忆,只是,待到傍晚,掌心的阳光冷就炙热着我的胸膛。

  在不同的时刻,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去生活,因为你是“人”,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啊,活出真我就是实现了价值。

  黄昏的时候,喜欢坐在小池边,小丫子拨着水花,欢快地跳动,眼睛始终离不开落日下的.那片彩霞,总是不断地在思考,太阳啊太阳,你的生活轨迹竟是我人生的写照。清晨欲黄昏便是我的孩童时代与暮年时候,烈日当空时,便是我人生精华的青春时期,是快,是慢如何分辨得清雅,只是从来不后悔,不奥奶在何时何地所作的选择。

  不知啥时,同伴在一旁,向来洒来的丝丝水花全浇在了我的头上,然后回过神来,猛的,拎起的鞋子,就这样踏着余辉,一步一步地向前奔去。

以快慢为话题的作文5

  吴伯凡有言:“慢慢来,比较快。”看似自相矛盾的悖论,吴先生作出了解释:“其实是慢中有快,快中有慢,以慢而不乱的节奏达成高效的结果,是一种智慧。”我不禁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左手拿着快节奏,右手捧着慢生活,二者巧妙结合,方可有所成就。

  当这个世界被各种急功*利的硝烟弥漫,有些年轻人便缺乏了慢下来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于是,他们常常焦虑到绷断了琴弦——天涯社区的才子金波,年仅三十四岁便因猝死离世,留下无穷遗憾;另有一部分年轻人却借着慢下来的口号,一味追求“丧文化”,崇尚“葛优躺”,于是,他们年纪轻轻便失去追求,俨然也已经“死去”。

  其实,真正聪明的人懂得让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放松自我,达到一种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的境界。比尔盖茨经年累月在商场打拼,长年处在瞬息万变的快节奏中,但他并未如一台只知赚钱的工具那样日夜运转,反而每年都要花数月来闭关读书。正是因为比尔盖茨懂得快慢结合的真谛,方才成就了他独霸世界首富十余年的传奇。毫无疑问,快和慢,是两种速度,两种节奏,它们并不冲实,正如整齐和凌乱,宁静和喧器,妥协和抗争,是彼此依存的。

  所以,我们要活出自己的生活节奏,掌握快慢之间的生活*衡。我们既要在慢中有所坚守,又要遵从初衷里那份诗意而简约的追求,在快中放缓前行的脚步。我们可以如沈从文一般,在被闲置于历史博物馆时,不放弃学术探索,笔耕不辍,完成了洋洋几十万言的《*古代服饰研究》;又能在艰苦繁忙的劳改中,不忘感知时光瞬间的美好,写下“这里四周都是荷花,灿烂极了。虽多泥泞,眼前荷花却极好”的句子。

  《菜根谭》中有言“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息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生活中的智者理应如此,因为,生而为人,我们需要忙碌奋斗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证实存在的意义;亦需要安定而缓慢的积淀,来感受岁月所能赐予的温情拥抱。

  是的,一首乐曲,只有快旋律或慢节奏,效果都不能尽如人意。恰恰是快与慢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非凡的出色音乐,才能博得世人的热烈喝彩。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左手举着快节奏,右手端起慢生命,不急不徐,迈向生命的远方。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6)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菁选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

  《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活动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地理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很活跃,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较好。

  优点:

  1.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边反馈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4.注重课外相关知识链接拓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不足:

  课前播放第宇宙探索影像资料,更能营造氛围感。结束能再让同学整体演示一下地球运动,首尾呼应,体现收获更好。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5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次的授课,我感受很多,反思如下。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本人在这节地理课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等中的首*”。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我们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今后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不足之处

  师生交流的*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6

  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出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

  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点看到太阳位置最高,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直射特定纬线,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很大,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该半球白昼时间长,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正当该半球的白昼最长或最短的一天,直射点某纬线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在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与白昼时间的渐变、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渐变,极圈内极昼极夜出现范围的渐变有密切相关。

  2、利用本节中相对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节省时间,如*日点与远日点的公转速度的比较,用“*快远慢”来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刚好相反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在理解本节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不同形式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本节中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等工具,直观反映地球运动过程,化繁为简,启发学生思维,并能解决教学容量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7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 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 原汁原味” 而不是无奈地“ 咽啃” 教师已“ 咀嚼” 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8

  面对着新一届的孩子,课是人非。这届孩子是6岁开始上小学,明显比以前的新生要小,刚开始中学生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意识比较差,有些孩子连课前准备都不知道准备些什么,每次课前我都要早到几分钟叮嘱他们把地球仪、书、地图册、填充图册、笔记本准备好,看看他们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明白,我能体会现在的孩子累,还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生活在众人的关心、关注和关爱之下,缺少主动性。

  但是学到地球的运动,我还是有点高估了他们,本以为在小学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地球自自转的方向、周期,可是他们却一无所知。没有办法,只有慢慢地边讲边演示,让学生跟我一起操作。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导言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当遇见一件事情不可能实现时我们通常会说这样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有谁见过太阳从西边出来?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来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地球的运动。后来听了组内年轻老师的课,也给了我启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也是由一天天组成,一天又是由昼和夜构成的,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后又是白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出标题。后来我在不同的班级也尝试过,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只要从学生身边入手,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就达到目的了。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学生对昼夜交替很容易理解,对时间的差异根据课标要求知道这种现象就可以了,因此我调查学生是否有去过云南、新疆等西部省区旅游的,去过的同学给大家讲讲那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也有的孩子家里亲友在新疆,这种体会就更深了;通过孩子的亲身体验来理解这个难点,结合我们*时用的北京时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且创造了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的时间,虽然时间紧张了点,累了点,但是看到孩子们那个兴奋劲,也觉得真的值了。为了不至于太枯燥,中间我穿插了一个故事:话说某年的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大爷持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照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人痛惜不已,这时一位青年对老人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当然老人求之不得还有人愿意花钱买废票,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位青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点,青年人拿3000美元换了80000美元,死票变活。这是怎么回事呢?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一下飞机就变成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让我们揭开这个时差的奥秘。

  地球的公转这部分有的班级用不了大屏幕,课件演示不了,我只好现象演示,虽然不是那么逼真形象,可也能够说明问题。在讲桌上我用水瓶充当光源,一边拨动地球仪自转,一边公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公转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方向保持不变,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进而通过讲角直射、斜射,还是要演示、画图、讲角四季的形成。累,希望孩子们能懂,其实有点讲难了,希望他们能有个牢固的基础,有个印象,就没白挨累。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9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0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1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知识点多,难度大,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地理基础较差,因此,在上本节课时对我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正确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让我获得了成功。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形成学*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我参考了几个优秀的教案,结合我的学生实际的认知水*,从中整理了一些切合自己的东西。整个一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覆盖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上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我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地球仪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从以上几点来衡量,我认为我的课主要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

  一、内容的取舍,把握住了难度和深度,做到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将地球仪这一重要教具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从我的演示中自己探究出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从微观角度观察到地球的运动。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

  但是在课后的反思中与其他老师交流和询问学生时,我也发现了一些我的课的不足之处,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比较生硬,这一点也是我上课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关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间的差异一点出现的太唐突,此处课本上有个活动没有利用好,应当给学生作出相应的更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二、本节课的容量太大,由于没有及时和老教师沟通导致本节课讲的东西过多,在我下节课提问中发现学生没有完全消化。所以,我认为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节课应该怎么讲应该讲多少。

  三、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我留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并且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做练*的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导致检查结果不是很理想。

  四、由于内容太多,一节课设计的活动太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不能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3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4

  《人类认识地球和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同学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出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沛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只要让同学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和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同学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同学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同学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协助同学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同学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干反过来考虑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同学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经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同学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同学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想。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发生一些震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5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频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融合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视频,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7)

——《蚂蚁》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蚂蚁》的教学反思 1

  《蚂蚁搬家》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领域的内容,是一节表现性的绘画课,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以故事为前提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投入地学*。通过对昆虫外形特征的描绘,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喜爱和探究兴趣。在绘画表现时,抓住蚂蚁头、胸腹组合的动态关系,再添上运动的三对脚形象就会很生动。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还可以假想出蚂蚁在爬、跑、站立拉扯、抬举、背负等有趣的动态形象。本课从课题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学*活动的方式等都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自由绘画的同时,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本节课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学情:一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能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根据已有的学*和生活经验,学生对蚂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能够画出火柴人的动态,本节课孩子们可以大胆地对蚂蚁的动态进行表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情境教学,引入蚂蚁首领“米果”来带领大家搬家,从认识蚂蚁的结构,到让“小蚂蚁”来模仿搬家动作,到最后的创作蚂蚁搬家作品,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了小蚂蚁搬到了新家,学生作品生动有趣、活泼而不失童真。

  本节课有幸请到郑东新区教研员麻老师前来听课,麻老师对这节课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小学低段美术课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注重情感的渗透,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图片及语言营造出主题氛围,场景配上丰富的语言描述,支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二、在低段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术学科知识渗透到创设的情景中去,整个课堂就像是一场生动的故事会,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师生互动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以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的渗透这种教学思想,进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教学。

  《蚂蚁》的教学反思 2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新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小蚂蚁努力爬通天树的故事。在教授这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门,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

  设计这节课时,我用了悬念导入法:同学们,小蚂蚁*时都是在地上爬,可今天的这只小蚂蚁却有一个奇思妙想。是什么呢?对!它想上天。这是怎么一回事呀?他能不能爬上天呢?学生都感到很好奇,蚂蚁怎么爬上天呀?兴趣一下被带动起来。

  二、注重识字的教学,培养自主合作识字的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课,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本节课,开始是学生随文读准生字,这是对生字的全面关注,后面多媒体学*是对重点词语的突破。特别在突破重点词语的过程中,结合每个词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如“蚂蚁”两字,学生是按照形声字识字法记住的,也有的孩子用了熟字换偏旁。“身材魁伟”一词,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让学生换个词解释。“仰望”、“俯下”,我和学生做动作理解。“鼓励”一词,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会用到鼓励?孩子从音、形、意几方面学*汉字,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的理念。

  三、注重读的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我们常说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学*方式。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读课文,感受小蚂蚁持之以恒的精神,懂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低年级年级的教材文字优美、富于童趣。这就给朗读训练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练*朗读我从以下三点做起:

  1、读准字音。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文字障碍,通读一遍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接着标出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通顺、读正确。

  2、读出感受。学*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句子,找到句子后,自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和同伴读,互相交流,最后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这个过程中,第一步要提出学*要求,步骤要清楚,让学生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学*,自读,找句子,带着感受读,同桌读,评读。

  3、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由于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学生读书总是特别拖拉,没有抑扬顿挫。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何停顿;怎样处理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及速度的快慢等),先从老师示范,学生跟读开始,再通过领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不断训练,慢慢地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初步养成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惯。

  四、学生在愉快、*等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这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也就意味着学生每堂课都能充满收获!

  《蚂蚁》的教学反思 3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第一课时重点在于解决字词句篇的读上面,把课文读通读顺是最终的目标。上一次在锦西听了李其玉校长的讲授,心中有了一点点灵感,既在一课时加上写字、解决简单问题和基础知识的内容,于是有了今天的教学。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只蚂蚁,问孩子这是什么?然后引入“蚂蚁”两字,再请孩子们说出蚂蚁的一些特点,孩子们说到了“小、勤快”等等。接着就揭题了——上天的蚂蚁。按照以前的设计,这时候就直接进入教师范读的阶段了,但是先让孩子们对课题提问题,诸如“为什么、怎么”一类的,然后避重就轻的解答一些,然后再进入范读环节。范读后学生自读,在自读的过程中,勾画难字、难词,小组合作解决。这里进行的是集中识字,过程就省去了,至于采取这种识字方式的原因,就在于现在增加了一课时的内容,时间显得不够了,只能利高效的识字模式来学*。在识字的过程中,请孩子找出反义词、形*字、容易读错或者写错的字,对于一类字,马上描红、书写,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为测试和二课时的学*打下了基础。

  《蚂蚁》的教学反思 4

  一年级音乐课《小蚂蚁》是一首简单易学并有教育意义的歌曲,歌词部分由蚂蚁的*性入手,引申到生活中人人都应有礼貌、讲秩序、爱团结。生动有趣,十分易于学生接受。 歌曲的旋律以同音反复与级进音程为主生动活泼,一年级小学生十分乐意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信息化教学,采取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电子白板播放课件,在初听歌曲时播放了两张图片让学生猜哪个图片上的动作适合这段音乐,学生随音乐模仿动作很自然就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模仿小蚂蚁走步又复听了歌曲,这时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读歌词使学生了解到了小蚂蚁身上的好品质。分句学唱、表现歌曲以及最后的创编舞蹈动作这些教学环节、学生都享受到了歌曲的魅力和学*音乐的乐趣。

  《蚂蚁》的教学反思 5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蜗牛》和《蚯蚓》,并初步掌握了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学生在观察小动物时积极性很高,可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我经常提醒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将用于观察的小动物随意玩弄,导致它们死亡。那么如果在上《蚂蚁》这课的时候让学生将更弱小、更易受到伤害的蚂蚁带到课堂上来观察,又得死多少蚂蚁啊!这不是和本单元的情感目标矛盾了吗?于是我决定试着将这堂课搬到校园里,让学生在校园中去观察蚂蚁。

  我预先通知学生在上《蚂蚁》课之前准备一些食物,到时候直接在校园里引出蚂蚁并观察它们。到了上课那天,我发现每个实验小组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如面包、饼干、白糖、辣椒等等。孩子们准备得如此认真充分,可见他们是比较期待这节课的。

  我带领他们来到校园的一角(这个地方是我课前找好的,有比较多的蚂蚁,比较方便观察),让他们带着疑问去观察蚂蚁。

  只见这些学生为了好好观察蚂蚁,有的蹲着,有的跪着,有的干脆就趴在地上,但就是不随便干扰甚至捉弄它们。由此我发现,学生通过*距离观察蚂蚁的自然生活状态,无形中增加了对蚂蚁的喜爱。同时,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了他们的内心。

  在观察过程中,有学生跑过来问:“王老师,蚂蚁要吃辣的吗?”话音未落,又有学生跑来问:“蚂蚁有眼睛吗?”“蚂蚁怎么传递信息的?”“蚂蚁窝是怎么样的?”“我把蚂蚁的路给拦起来了,怎么它还是能找回原来的路啊?”……学生们的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可见,对蚂蚁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们无穷的探究欲望,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并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蚂蚁的研究中去。通过自然环境下观察蚂蚁,使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的天性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科学素养。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1

  1、本节课通过对几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了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而不是物体另外受到的一个力,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对于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运动规律—一牛顿运动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从效果上命名为向心加速度了。

  3、关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通过分析物体在特殊点(该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无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分析了汽车通过拱桥(凸形桥和凹形桥)顶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力、速度、加速度等问题。汽车通过拱桥的运动过程是变速圆周运动,只分析汽车过顶点时的情况(这时汽车所受的合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然后在例题和练*中再扩展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同时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开阔学生视野。

  4、例题和练*的选择,我主要是围绕教材上两个示例选择适当的例子,从水*方向的圆周运动(火车转弯类型)和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类型)两类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明确向心力的来源问题和处理方法。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的最后一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分析了火车过弯道,汽车过拱形桥这两个案例,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的规律,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本节课基本达到了学*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学生基本学会了分析常见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掌握了向心力公式的运用;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合作探究,注意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完圆周运动的案例分析,通过课后与学生交谈和自己的思考,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做的较好的方面有:

  第一:引入新课自然流畅,在复*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以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力与运动的关系: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向心力,且mv2F?这时,列举一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案例:火车翻车,汽车弯道、过山车(最高点)等。这些做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是什么力,它的大小跟描述圆周运动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利用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新课学*。这样引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入流畅自然。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时,启发式教学应用恰当。本课在引入新课后对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从供求两个方面分析,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由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提供;圆周运动是由每一段小的圆弧形的运动所组成的,每一段小的圆弧的运动可以*似的看成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出新知识。为分析火车转弯时对轨道的侧压力和汽车过拱形桥的中的失重和超重问题做知识准备。在突破难点时分解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得当:在火车转弯这个重点加难点问题上,先研究火车转弯的向心力(给出火车转弯处内外轨示意图)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然后提出铁路提速在转弯处会产生什么影响?(给出火车转弯处铁轨和轮缘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拓展知识思考解决该问题。为了适应铁路提速,如果调整转弯处,可以采取那些措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v?gRtan?。对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分别讨论分析过凸形桥时所需的向心力的方向和受力,再通过所需向心力由合力提供分析桥对汽车的支持力与汽车自身重量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分析汽车过凹形桥时对桥的压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利用实例类比、理论分析、借助图形等方法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分解来突破难点。

  第四: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的问题,如:观察高速路弯道内外侧高度有什么不同,火车在什么时候容易翻车等问题。也设计了一些需要思考,团体讨论的问题,如:火车如果在水*的弯道上行驶的时候,由什么来提供向心力;如果让外侧比内侧高,能否让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来提供向心力,如果可以,对这样的弯道上,火车的速度要怎么规定最合理等问题。让最先讨论出答案的小组来讲解,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不足有:

  第一:学生参与不足。首先,虽然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讨论的过程中,优生占据了主要作用,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学困生的学*积极性不高,通过作业反馈的信息了解到许多学生对这节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这说明他们学的很被动,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他们只有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发展知识,只有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解题的规范要求的不够。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板书的就让学生板书,对学生做的不完整的地方,做了补充后,板书不够规范,有点凌乱。在解题完成后没有强调解题严谨,规范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三:在教具的准备上不够完善,虽然图片资料比较丰富,但音频材料少,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实物材料更是不足。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后反思,我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学生是学*的主体,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开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分析的,让学生分析,学生能总结的,让学生总结,学生能板演的,让学生板演。引导学生主动学*,养成良好的自主学**惯,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第二: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在教学中积极了解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通过引导、启发,使他们走出误区。成为真正的知识拥有者,并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教学中尽量多引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科技新成果,教学中引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遥远,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能使他们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良好*惯。而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会增强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学*思考的能动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吸收教研教改新成果,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来组织每一节课。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3

  1、本节课通过对几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了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而不是物体另外受到的一个力,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对于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运动规律—一牛顿运动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从效果上命名为向心加速度了。

  3、关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通过分析物体在特殊点(该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无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分析了汽车通过拱桥(凸形桥和凹形桥)顶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力、速度、加速度等问题。汽车通过拱桥的运动过程是变速圆周运动,只分析汽车过顶点时的情况(这时汽车所受的合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然后在例题和练*中再扩展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同时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开阔学生视野。

  4、例题和练*的选择,我主要是围绕教材上两个示例选择适当的例子,从水*方向的圆周运动(火车转弯类型)和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类型)两类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明确向心力的来源问题和处理方法。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4

  今天讲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第一课时。本文是对该节课的教学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该节课人教版新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老人教版中离心运动与圆周运动实例是分开编写。而在新课标人教版中,编写者将二者合二为一。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别多,同时与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如果在上课过程中,一节课将教材的内容上完,可能学生对知识重难点难以把握,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时间将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本人决定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安排。

  二、本节课设计思想:

  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其设计特色有三:其一,密切联系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火车提速);其二,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改装成实验器材为教学服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其三,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向心力的来源”为暗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后本人认为在该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充分反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本节课中较好的实现了发现式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课堂,还原物理知识发现与研究的过程与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理解。本节课设计上分为三个版块,分别由三个情景引入。

  第一个情景“汽车在过弯时由于速度过快而会发生恻滑”

  第二个情景“沿火车行驶方向的两根轨道的内侧,其中一根内侧非常光亮,几乎无铁锈,而另一根内侧有铁锈与几乎没有火车行驶走过的轨道相同”、

  第三个情景“当你在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的路面时的感觉”这三个情景。通过每个情景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每个版块的具体教学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教学设计中,期望通过汽车拐弯问题的分析,为学生自主探究火车拐弯的问题搭设好台阶,使知识的探究过程成螺旋上升。并紧密联系到我国最*的火车大提速,由于赋予了实践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物理知识被活化了,学生跟物理学的距离便一下子拉*了许多,同时,也让学生因为当了一回工程师而获得了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强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虽然本节课不会在课堂上给出答案,但通过本节课的学*,在课后学生通过研究性作业,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对水流星以及过模型作出解答,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作好铺垫。

  如在本节课中,汽车过拱桥时的失重与超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明显,学生较难体会到,即使学生体会到了也不太会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人想到先利用生活化的情景“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的路面时的感觉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示重的变化,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生活实际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目的。在这里如果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为物理教学服务效果会更好,但是传感器要走进*常课堂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五、注意教材前后联系,提前设置物理情景让学生课后探究

  在本教材使用中,物理教师应重视物理知识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物理教学要有全局的观念,当前知识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学*后续知识,合理设置“接口”。在本节课中本人为第二课时预留了几个接口:如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形桥,如果地面上行驶的汽车速度足够大压力为0可以飞离地球而成为人造卫星,这时,地球这座拱桥就“形同虚设”了,相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后面学*。汽车在过弯时速度过快恻滑为学*离心运动作好铺设,水流星的引入为后面学*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作好铺设,同时可作为学生课后的研究性学*作业。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将物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与理解。如在本节课中本人设计了两个研究性学*作业:

  研究性作业1: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调查某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并查看路边的限速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理论上分析其限速值的合理性并作出评价,填写学生探究性学*用表

  研究性作业2:从理论上分析水流星与过山车,在最高点不会掉下的原理?请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或游戏可以归为此模型。

  在教学中注重课前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学生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将探究、归纳与交流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过程和方法,实现学*方式的多样化。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巩固与拓展。教学基本程序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分析,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引导验证→师生交流,总结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上述步骤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安排其中的某几个部分进行物理教学。但在本节课中仍有部分问题存在,最突出问题在与本人在课堂组织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归纳上还放的不够,老师在课堂中出现的镜头偏多。同时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老师先将思路设计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在引导学生按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的倾向。因此在教学活动探究过程中,师生双方在思想上碰撞的火花不够,课堂探究氛围稍显不浓。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互动作用,又要看到探究是它的重要特征,只有开展探究性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向互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上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5

  今天讲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第一课时。本文是对该节课的教学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该节课人教版新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老人教版中离心运动与圆周运动实例是分开编写。而在新课标人教版中,编写者将二者合二为一。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别多,同时与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如果在上课过程中,一节课将教材的内容上完,可能学生对知识重难点难以把握,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时间将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本人决定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安排。

  二、本节课设计思想:

  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其设计特色有三:其一,密切联系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火车提速);其二,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改装成实验器材为教学服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其三,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向心力的来源”为暗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后本人认为在该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充分反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本节课中较好的实现了发现式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课堂,还原物理知识发现与研究的过程与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理解。本节课设计上分为三个版块,分别由三个情景引入。

  第一个情景“汽车在过弯时由于速度过快而会发生恻滑”

  第二个情景“沿火车行驶方向的两根轨道的内侧,其中一根内侧非常光亮,几乎无铁锈,而另一根内侧有铁锈与几乎没有火车行驶走过的轨道相同”、

  第三个情景“当你在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的路面时的感觉”这三个情景。通过每个情景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每个版块的具体教学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教学设计中,期望通过汽车拐弯问题的分析,为学生自主探究火车拐弯的问题搭设好台阶,使知识的探究过程成螺旋上升。并紧密联系到我国最*的火车大提速,由于赋予了实践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物理知识被活化了,学生跟物理学的距离便一下子拉*了许多,同时,也让学生因为当了一回工程师而获得了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强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虽然本节课不会在课堂上给出答案,但通过本节课的学*,在课后学生通过研究性作业,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对水流星以及过模型作出解答,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作好铺垫。

  如在本节课中,汽车过拱桥时的失重与超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明显,学生较难体会到,即使学生体会到了也不太会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人想到先利用生活化的情景“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的路面时的感觉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示重的变化,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生活实际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目的。在这里如果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为物理教学服务效果会更好,但是传感器要走进*常课堂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五、注意教材前后联系,提前设置物理情景让学生课后探究

  在本教材使用中,物理教师应重视物理知识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物理教学要有全局的观念,当前知识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学*后续知识,合理设置“接口”。在本节课中本人为第二课时预留了几个接口:如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形桥,如果地面上行驶的汽车速度足够大压力为0可以飞离地球而成为人造卫星,这时,地球这座拱桥就“形同虚设”了,相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后面学*。汽车在过弯时速度过快恻滑为学*离心运动作好铺设,水流星的引入为后面学*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作好铺设,同时可作为学生课后的研究性学*作业。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将物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与理解。如在本节课中本人设计了两个研究性学*作业:

  研究性作业1: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调查某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并查看路边的限速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理论上分析其限速值的合理性并作出评价,填写学生探究性学*用表

  研究性作业2:从理论上分析水流星与过山车,在最高点不会掉下的原理?请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或游戏可以归为此模型。

  在教学中注重课前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学生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将探究、归纳与交流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过程和方法,实现学*方式的多样化。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巩固与拓展。教学基本程序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分析,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引导验证→师生交流,总结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上述步骤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安排其中的某几个部分进行物理教学。但在本节课中仍有部分问题存在,最突出问题在与本人在课堂组织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归纳上还放的不够,老师在课堂中出现的镜头偏多。同时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老师先将思路设计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在引导学生按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的倾向。因此在教学活动探究过程中,师生双方在思想上碰撞的火花不够,课堂探究氛围稍显不浓。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互动作用,又要看到探究是它的重要特征,只有开展探究性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向互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上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