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1

  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一节课下来,效果不好,出现了很多漏洞。学生掌握不理想。这节课的重点是明白商不变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思这节课,有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没有体现出这节课到底应该干啥。就从一开始说起,完全可以运用第一个表格让学生观察,思考,把扩大和缩小都概括出来,正着看是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但是完全可以反过来看,那么不就是同时缩小了吗!再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观察第二个表格,通过自己验证,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师生总结。

  2、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是很到位。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已经有了浅显的理解,在出示题目30÷6=(30÷○)÷(6÷3)的时候,应该是对商不变的性质的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算出结果。当时我心里很着急,出现了小的漏洞。

  3、当堂达标不明显。学生学*了商不变的性质,做题的时候不能举一反三地加以运用。教学课件题目出示层次性不强。

  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使自己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有所提高。

  在教学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希望了解的老师告诉我答案,谢谢!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2

  通过本节课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创设丰富的情境,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开始,我创设猴王分桃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紧接着根据学生观注的焦点(分桃结果)来提问:猴王为什么笑了呢?噢,是因为每只猴子都只分到了2个。让学生感悟到商没有变,再问:小猴为什么要笑?它不是太笨了吗?使学生初步感悟到被除数、除数有变化,通过对这一故事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知变与不变,这是研究商不变性质的基础,然后抛出问题,猴王分桃的奥秘是什么呢?也就是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商不变?这一问题一出示便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句话,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第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要关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接下来就是组织探究活动。这节课主要是采用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全班交流。独立探究之前,我认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一点很重要。

  本节课,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将这4个算式竖着写在练*本上,选好观察顺序,每次选2个算式进行比较,观察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商不变。这样提建议,是为了避免学生横着排列算式,不便于观察变化规律。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先竖着观察所有被除数的变化,再竖着观察所有除数的变化,而没有去关注2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情况,最后的总结概括就出不来,另外由于没有指导观察的顺序,学生按黑板上算式排列的特点,只关注了“乘”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探究建议:

  1、先选好观察顺序,明确方向。

  2、每次选2个算式,便于让学生明白是算式和算式比较。

  3、最后要求学生像黑板上这样排列算式即将4个算式竖着写。避免了学生横着写算式这一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探究性学*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还应给予恰当的指导,完全放开是不行的。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独立探究用了7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全班交流7分钟,整个探究活动用去二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探究活动不能流于形式。

  第四,要把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让学生逐步探究,逐步完善。

  本节课我就将“商不变的性质”分解成了3个子问题:一是“都乘相同的数”;二是“都除以相同的数”;三是“0除外”。前2个子问题放在同一时段内研究,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五,总结回顾,梳理方法。

  课的结尾,让学生回过头来回忆一下是怎么学会这一知识的,比提问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更有意义。后者只注意了知识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反思是一种很有用的学*方法。

  总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规律,能有效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学*的能力。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3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32~33页例9。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为简便计算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复*

  1.用竖式计算4720÷590

  2.口算45÷1560÷1280÷1672÷12

  (二)新课

  师:现在开始上课。下面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考老师。谁来?××。这样考,待会儿请你听到我说开始,你就翻开这个小黑板,老师可以一口气把黑板上的题全都算出得数来。全班小朋友都注意啊,千万不能让老师算错题。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翻开小黑板]

  师:32÷4=8;320÷40=8;3200÷400=8;32000÷4000=8;

  450000÷9000=50;45000÷900=50;4500÷90=50;

  450÷9=50

  生:[议论开了]咦?好快呀!……

  师:你们都想学*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吗?

  生[齐]:想。

  师: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像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老师在算这些除法题的时候有一个“窍门”。这个“窍门”是什么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个性质,在计算一些除法时运用这个性质就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这里有几个除法算式。它们的商各是多少?6除以3得几?生[齐]:得2。

  师:很好。谁来告诉大家,在6÷3=2这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生:被除数是6,除数是3,商是2。

  师:非常好。[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下一题的商是几?[指60÷30]

  生:60除以30商是2。

  师:很好:600÷300,6000÷3000的商各是多少?

  生:600除以300的商是2;6000÷3000的商是2。

  师: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这4个除法算式的商。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4个除法算式[用方框把6÷3=2框上红框]。从上往下看,这些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生:这些被除数有变化。从6变成60、600、6000,依次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对。用同样的方法,从上往下看,除数变化没有?怎样变化的呢?

  生:除数变化了。除数也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

  师:会观察,真能干。下面我们把每个除法算式都从左往右看[指6÷3=2;60÷30=2;600÷300=2;6000÷3000=2],谁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也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也扩大100倍;被除数扩大1000倍,除数也扩大1000倍。

  师:说得好。还可以说得更好些吗?谁愿意?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同时扩大是什么意思?相同倍数呢?

  生:同时扩大就是说被除数扩大,除数也扩大,被除数和除数一起扩大。相同倍数就是一起扩大的倍数都一样。

  师:说得真好。[在同时和相同下面画红线]6÷3=2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6和除数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几?

  生[齐]:还是2。

  师:这就是说商不变,还是2。谁能再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很好。[板书:商不变]下面我们再从下往上看,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是怎样变化的?商呢?[用红粉笔框出6000÷3000=2]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不变。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再说一遍?[请差生]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

  师:能干。通过对这些除法算式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商不变呢?想想看,可以怎样说?会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想想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按照哪两种情况变化,商才不会变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的商不变的性质。请小朋友看课本第32页。把商不变的性质用红笔勾画出来。下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再完成课本上第34页第3题。

  师:[指复*中题1]谁说说,用竖式计算4720÷590时,你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

  生: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前三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四位,在被除数个位上商8。

  师:得数等于8的小朋友有哪些?

  生:[全班小朋友举手表示]

  师:算得正确。请小朋友注意,你们看到没有4720÷590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哪些地方相同?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末尾有0的数。

  师:像这样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不能应用我们刚才学*的商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便些呢?看着自己作业本上的竖式想想看,除之前可以先怎样?[教师板书4720÷590的竖式]

  生:除之前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我就都划掉一个0。

  师:想得真好啊。下面请小朋友看竖式。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我们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再除。在竖式上就这样表示,同时消去一个0。[板书上也同时消去一个0]会吗?请在作业本上试着做一做。

  生:[学生在竖式上同时消去一个0]

  师:好了谁能告诉大家,当你把4720÷59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后,变成了多少除以多少?

  生:变成了472÷59。

  师:都同意吗?再想想,4720÷590和472÷59的商会变吗?为什么?

  生:商不变。因为商不变的性质说了商不变。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商不变。这是应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不变。

  师:很好。你们比较一下计算4720÷590和计算472÷59哪道题简便些?算出472÷59的得数。

  生:472÷59简便些。我觉得把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变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好算。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商不变的性质。还懂得了应用这个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

  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它们末尾消去同样多个0,然后再除,比较简便。这里要特别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的除法才能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另外,除之前,消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的个数要同样多。懂了吗?下面先做一个练*。

  师:[挂小黑板]判断。把错的改正。

  A.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 )

  B.24÷3=72÷9 ( )

  C.1008÷126=504÷63 ( )

  D. ( )

  E. ( )

  师:今天的作业是第35页第4题。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4

  通过本节课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创设丰富的情境,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开始,我创设猴王分桃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紧接着根据学生观注的焦点(分桃结果)来提问:猴王为什么笑了呢?噢,是因为每只猴子都只分到了2个。让学生感悟到商没有变,再问:小猴为什么要笑?它不是太笨了吗?使学生初步感悟到被除数、除数有变化,通过对这一故事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知变与不变,这是研究商不变性质的基础,然后抛出问题,猴王分桃的奥秘是什么呢?也就是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商不变?这一问题一出示便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句话,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第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要关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接下来就是组织探究活动。这节课主要是采用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全班交流。独立探究之前,我认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一点很重要。

  本节课,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将这4个算式竖着写在练*本上,选好观察顺序,每次选2个算式进行比较,观察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商不变。这样提建议,是为了避免学生横着排列算式,不便于观察变化规律。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先竖着观察所有被除数的变化,再竖着观察所有除数的变化,而没有去关注2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情况,最后的总结概括就出不来,另外由于没有指导观察的顺序,学生按黑板上算式排列的特点,只关注了“乘”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探究建议:

  1、先选好观察顺序,明确方向。

  2、每次选2个算式,便于让学生明白是算式和算式比较。

  3、最后要求学生像黑板上这样排列算式即将4个算式竖着写。避免了学生横着写算式这一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探究性学*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还应给予恰当的指导,完全放开是不行的。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独立探究用了7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全班交流7分钟,整个探究活动用去二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探究活动不能流于形式。

  第四,要把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让学生逐步探究,逐步完善。

  本节课我就将“商不变的性质”分解成了3个子问题:一是“都乘相同的数”;二是“都除以相同的数”;三是“0除外”。前2个子问题放在同一时段内研究,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五,总结回顾,梳理方法。

  课的结尾,让学生回过头来回忆一下是怎么学会这一知识的,比提问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更有意义。后者只注意了知识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反思是一种很有用的学*方法。

  总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规律,能有效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学*的能力。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5

  1、大胆猜想自主探索.

  这一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身内部的需要产生了问题(至少使学生感到教师引发的问题是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学生在相互不断补充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波伊亚认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严格演绎思维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学生学会猜测问题。他甚至还向教师呼吁:"让我们教猜想吧"。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动脑分析类据类型,提出猜想,研究猜想的合理性。通过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逐步获得商不变规律的条件,并发现结论,在这一复杂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方式是多样化的,有个人独立思考,也有小组合作交流,更有班级集体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又能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

  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小学生成为课堂小主人的必要条件,而留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更是必要。"对于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教师这个问题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挑战性。从现场看就有学生提出24÷5≠(24×2)÷(5×2),这难能可贵的疑问折射出学生绞尽脑汁之后的欢乐,他终于与别人看法不一样。由此想到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自由探索思考时间,少一些指令性的操作程序,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但发现结论,还学会"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会有一种"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觉。

  2、不断反思,自我评价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教师这一问题实际就是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学*的一个核心特征。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者必须对自己的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的设置目的。通过反思,学生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原认知能力。

  3、改变教学设计。

  重视学生参与。以前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铺垫,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其性质,学生观察探索的时间很少,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过份充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很少。教师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学生却是不清楚为什么要做,其学*的积极性肯定是不尽如意的。而这节课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不断交流,不断提炼,不断展现自己。学生由于有被尊重的感觉,把自己知道的都会说出来,自己不知道的也会竭尽全力去思考。所以才会有学生提出24÷5≠(24×2)÷(5×2)的观点。这何尝不是学生思维的闪亮点呢?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阅读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1)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32~33页例9。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为简便计算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复*

  1.用竖式计算4720÷590

  2.口算45÷1560÷1280÷1672÷12

  (二)新课

  师:现在开始上课。下面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考老师。谁来?××。这样考,待会儿请你听到我说开始,你就翻开这个小黑板,老师可以一口气把黑板上的题全都算出得数来。全班小朋友都注意啊,千万不能让老师算错题。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翻开小黑板]

  师:32÷4=8;320÷40=8;3200÷400=8;32000÷4000=8;

  450000÷9000=50;45000÷900=50;4500÷90=50;

  450÷9=50

  生:[议论开了]咦?好快呀!……

  师:你们都想学*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吗?

  生[齐]:想。

  师: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像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老师在算这些除法题的时候有一个“窍门”。这个“窍门”是什么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个性质,在计算一些除法时运用这个性质就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这里有几个除法算式。它们的商各是多少?6除以3得几?生[齐]:得2。

  师:很好。谁来告诉大家,在6÷3=2这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生:被除数是6,除数是3,商是2。

  师:非常好。[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下一题的商是几?[指60÷30]

  生:60除以30商是2。

  师:很好:600÷300,6000÷3000的商各是多少?

  生:600除以300的商是2;6000÷3000的商是2。

  师: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这4个除法算式的商。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4个除法算式[用方框把6÷3=2框上红框]。从上往下看,这些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生:这些被除数有变化。从6变成60、600、6000,依次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对。用同样的方法,从上往下看,除数变化没有?怎样变化的呢?

  生:除数变化了。除数也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

  师:会观察,真能干。下面我们把每个除法算式都从左往右看[指6÷3=2;60÷30=2;600÷300=2;6000÷3000=2],谁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也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也扩大100倍;被除数扩大1000倍,除数也扩大1000倍。

  师:说得好。还可以说得更好些吗?谁愿意?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同时扩大是什么意思?相同倍数呢?

  生:同时扩大就是说被除数扩大,除数也扩大,被除数和除数一起扩大。相同倍数就是一起扩大的倍数都一样。

  师:说得真好。[在同时和相同下面画红线]6÷3=2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6和除数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几?

  生[齐]:还是2。

  师:这就是说商不变,还是2。谁能再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很好。[板书:商不变]下面我们再从下往上看,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是怎样变化的?商呢?[用红粉笔框出6000÷3000=2]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不变。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再说一遍?[请差生]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

  师:能干。通过对这些除法算式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商不变呢?想想看,可以怎样说?会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想想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按照哪两种情况变化,商才不会变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的商不变的性质。请小朋友看课本第32页。把商不变的性质用红笔勾画出来。下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再完成课本上第34页第3题。

  师:[指复*中题1]谁说说,用竖式计算4720÷590时,你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

  生: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前三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四位,在被除数个位上商8。

  师:得数等于8的小朋友有哪些?

  生:[全班小朋友举手表示]

  师:算得正确。请小朋友注意,你们看到没有4720÷590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哪些地方相同?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末尾有0的数。

  师:像这样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不能应用我们刚才学*的商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便些呢?看着自己作业本上的竖式想想看,除之前可以先怎样?[教师板书4720÷590的竖式]

  生:除之前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我就都划掉一个0。

  师:想得真好啊。下面请小朋友看竖式。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我们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再除。在竖式上就这样表示,同时消去一个0。[板书上也同时消去一个0]会吗?请在作业本上试着做一做。

  生:[学生在竖式上同时消去一个0]

  师:好了谁能告诉大家,当你把4720÷59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后,变成了多少除以多少?

  生:变成了472÷59。

  师:都同意吗?再想想,4720÷590和472÷59的商会变吗?为什么?

  生:商不变。因为商不变的性质说了商不变。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商不变。这是应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不变。

  师:很好。你们比较一下计算4720÷590和计算472÷59哪道题简便些?算出472÷59的得数。

  生:472÷59简便些。我觉得把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变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好算。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商不变的性质。还懂得了应用这个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

  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它们末尾消去同样多个0,然后再除,比较简便。这里要特别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的'除法才能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另外,除之前,消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的个数要同样多。懂了吗?下面先做一个练*。

  师:[挂小黑板]判断。把错的改正。

  A.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 )

  B.24÷3=72÷9 ( )

  C.1008÷126=504÷63 ( )

  D. ( )

  E. ( )

  师:今天的作业是第35页第4题。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他们的眼睛里时时闪烁求知的欲望。我想数学教学确实要关注学生,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

  1、大胆猜想自主探索

  这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规律。我从教材设置的情景图出发,通过一组算式的比较,观察、思考,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不断补充,不断完善规律。通过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等,逐步获得商不变性质的条件,并总结出结论,并学会了"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会有一种"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觉。

  2、改变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参与

  本节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不断交流,不断提炼,不断展现自己。学生由于有被尊重的感觉,把自己知道的都会说出来,自己不知道的也会竭尽全力去思考。所以才会有学生提出种种的观点。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我觉得在交流--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的参与,这也是我以后探讨的一大重点。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3

  1、大胆猜想自主探索.

  这一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身内部的需要产生了问题(至少使学生感到教师引发的问题是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学生在相互不断补充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波伊亚认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严格演绎思维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学生学会猜测问题。他甚至还向教师呼吁:"让我们教猜想吧"。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动脑分析类据类型,提出猜想,研究猜想的合理性。通过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逐步获得商不变规律的条件,并发现结论,在这一复杂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方式是多样化的,有个人独立思考,也有小组合作交流,更有班级集体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又能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

  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小学生成为课堂小主人的必要条件,而留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更是必要。"对于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教师这个问题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挑战性。从现场看就有学生提出24÷5≠(24×2)÷(5×2),这难能可贵的疑问折射出学生绞尽脑汁之后的欢乐,他终于与别人看法不一样。由此想到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自由探索思考时间,少一些指令性的操作程序,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但发现结论,还学会"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会有一种"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觉。

  2、不断反思,自我评价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教师这一问题实际就是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学*的一个核心特征。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者必须对自己的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的设置目的。通过反思,学生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原认知能力。

  3、改变教学设计。

  重视学生参与。以前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铺垫,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其性质,学生观察探索的时间很少,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过份充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很少。教师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学生却是不清楚为什么要做,其学*的积极性肯定是不尽如意的。而这节课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不断交流,不断提炼,不断展现自己。学生由于有被尊重的感觉,把自己知道的都会说出来,自己不知道的也会竭尽全力去思考。所以才会有学生提出24÷5≠(24×2)÷(5×2)的观点。这何尝不是学生思维的闪亮点呢?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4

  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一节课下来,效果不好,出现了很多漏洞。学生掌握不理想。这节课的重点是明白商不变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思这节课,有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没有体现出这节课到底应该干啥。就从一开始说起,完全可以运用第一个表格让学生观察,思考,把扩大和缩小都概括出来,正着看是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但是完全可以反过来看,那么不就是同时缩小了吗!再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观察第二个表格,通过自己验证,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师生总结。

  2、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是很到位。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已经有了浅显的理解,在出示题目30÷6=(30÷○)÷(6÷3)的时候,应该是对商不变的性质的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算出结果。当时我心里很着急,出现了小的漏洞。

  3、当堂达标不明显。学生学*了商不变的性质,做题的时候不能举一反三地加以运用。教学课件题目出示层次性不强。

  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使自己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有所提高。

  在教学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希望了解的老师告诉我答案,谢谢!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他们的眼睛里时时闪烁求知的欲望。我想数学教学确实要关注学生,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

  1、大胆猜想自主探索

  这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规律。我从教材设置的情景图出发,通过一组算式的比较,观察、思考,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不断补充,不断完善规律。通过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等,逐步获得商不变性质的条件,并总结出结论,并学会了"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会有一种"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觉。

  2、改变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参与

  本节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不断交流,不断提炼,不断展现自己。学生由于有被尊重的感觉,把自己知道的都会说出来,自己不知道的也会竭尽全力去思考。所以才会有学生提出种种的观点。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我觉得在交流--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的参与,这也是我以后探讨的一大重点。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2)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

  《商不变规律》是学生在学*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

  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参与学*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课堂上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

  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2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个阶段----1、末尾0多少的变化;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3

  一、直入主题

  最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但我认为教学情境比较老化,同时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放到一个的学*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位置,所设计的问题也同样显得“泛”而不“精”,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难以实质性地触到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上去;因此,决定将“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发散思维的环节中,直接从计算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学生能直接切入主题,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隐含在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时,不对学生的发现加以限制,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验证、反思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肯定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二、引导总结

  在总结规律的时候,不是急于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写出一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的真正含义和思考怎样把规律所蕴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写算式并没有泛泛而写,而是老师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又能更好地在汇报活动中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样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思想

  整个教学活动,贯穿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的学*过程中,掌握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数学里的不完全归纳法等数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等的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体验,感受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增加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4

  《商不变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整节课下来没有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组题目,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组算式中的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删了一组算式,直接通过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学*内容。这个例子恰好是个特殊的例子,即相邻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因此多数学生得到的规律是: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虽然,我让学生去比较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式子,但是学生的思维好像定势了,这堂课开放的不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举的例子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学生并没有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自己举例,显得太过勉强。虽然一部分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为害怕学生弄不懂就反复讲解,反复强调,结果让已经弄懂的学生反而迷惑了。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讲解上,后面没有时间练*,学生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机会。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效果不是太好。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5

  本节课,学*了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学*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果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只是“观众”没有参与的欲望,还有的学生只说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更别说提出建议和意见了。还得进一步明确每一小组成员的职责,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可做,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2.时间长处理的不好,由于新知用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的练*量不多。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总感觉回答问题就是一部分孩子的“接力游戏”,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得提高。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3)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

  一、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由此,在课伊始,利用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揣摩“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猜测。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通过观察比较,激励自主探索。

  波利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索是学*数学的生命线。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机诱导。如:在验证猜测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并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所猜测的“一样长”是可靠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亲历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分析、推理等活动,从而推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经历了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知识过程,而且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的化解小数和改写小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全课分为两个阶段:

  一、发现规律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西游记》主题图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这几组数据,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 0。1米=0。10米=0。100米,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情致得意有效的培养。

  二、应用规律

  第二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性质用于改写小数和化简小数。由于前面对小数的性质的探索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因而在应用起规律来同学们也能得心应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3改写成三位小数上,经过启发,学生都知道要不改变数的大小,必须在3的各位右下角先点上小数点,再添3个零,课末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通过本堂课,我们师生共同分享了彼此的见解和成功的快乐,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成功之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学*效果也较好。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3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 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四、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4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依据认知水*能动驾驭教材。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地正,所小学生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进行教材重组。我这样来设计:0.1米= 米=1分米

  0.10米= 米=10厘米 0.100米= 米=100毫米

  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重复。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0.4 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并由此展开学生积极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进行探究式学*。

  3、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学会了一些学*策略。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三个医生的测量-购物单。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四、营造民主气氛,培育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中经常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比如:××同学出生4分米可以吗?猜猜看,愿意吗?对购物单满意吗?非常感谢陈××同学给我指出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总结发现了什么。等等过些话简单、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民主、*等、融洽,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非常好,有思考性,有创意,不错,请坐等。这样良好的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进而增强创新意识。 如何营造氛围是我们教研组研究课题。

  我除了这节课,*时也很注意,让学生在宽松学*环境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学生很大胆提出一些想法,有的很幼稚,有的很有创新。

  五.设计多层次的练*,提高学*兴趣。

  ①、判断哪些符合性质问题面比较广,有针对性。

  ②、练*有弹性,数量和难度上满足了好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

  ③、听写练*。

  ④、练*中对下节课的延伸。

  本节课有几点不足:

  ①、实验操作与性质归纳有点脱节。

  ②、3.02=3.2判断符合性质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③、概念的解读,不够到位。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5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成功之处: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这里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两家超市同一商品的标价签,使学生知道2.50元表示2元5角,2.5元也表示2元5角,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初步知道2.50元等于2.5元,它们的单价是相同的,

  2.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一是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二是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三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例1的教学采用长度单位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个别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理解上不到位。

  改进之处:

  对于例1的教学还应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明晰,对于长度单位的进率和分数的意义应进行重点复*,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4)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1

  由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也是刚接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许多困惑,一切还在摸索中。而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以前讲的还是太多了,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其实有许多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中来,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课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结果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虽然有些同学说得不够完整,但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的性质。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应用于实践中,我让他们独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断题,这样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理解了小数的性质,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更是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自学,从而发现学生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时出现的问题,而之后的合作学*和后教就重点处理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把本课的重、难点吃透了。课堂检测和课堂作业的完成,也让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节课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的增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更有自信,还有对于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处理的还是有些急,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标价就是应用了小数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画图举一些例子。我想这样处理后,接下来的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会更好,而不至于出现有些学生会背概念却不能正确应用概念的现象。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总结反思,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情定教,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2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在24字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让学生边自学、边动手量出0、1米、0、10米、

  0、100米的纸条,看有什么发现。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在教学后,我这样反思过:能否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后再进行自学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而且让学生把不同的验证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这样会更符合24字教学模式。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和交流。

  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

  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

  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

  (2)练*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

  (3)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3.00=30.1=0.10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4

  一、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由此,在课伊始,利用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揣摩“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猜测。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通过观察比较,激励自主探索。

  波利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索是学*数学的生命线。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机诱导。如:在验证猜测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并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所猜测的“一样长”是可靠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亲历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分析、推理等活动,从而推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经历了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知识过程,而且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5

  由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也是刚接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许多困惑,一切还在摸索中。而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以前讲的还是太多了,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其实有许多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中来,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课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结果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虽然有些同学说得不够完整,但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的性质。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应用于实践中,我让他们独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断题,这样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理解了小数的性质,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更是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自学,从而发现学生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时出现的问题,而之后的合作学*和后教就重点处理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把本课的重、难点吃透了。课堂检测和课堂作业的完成,也让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节课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的增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更有自信,还有对于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处理的还是有些急,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标价就是应用了小数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画图举一些例子。我想这样处理后,接下来的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会更好,而不至于出现有些学生会背概念却不能正确应用概念的现象。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总结反思,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情定教,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5)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1

  一、直入主题

  最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但我认为教学情境比较老化,同时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放到一个的学*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位置,所设计的问题也同样显得“泛”而不“精”,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难以实质性地触到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上去;因此,决定将“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发散思维的环节中,直接从计算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学生能直接切入主题,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隐含在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时,不对学生的发现加以限制,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验证、反思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肯定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二、引导总结

  在总结规律的时候,不是急于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写出一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的`真正含义和思考怎样把规律所蕴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写算式并没有泛泛而写,而是老师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又能更好地在汇报活动中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样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思想

  整个教学活动,贯穿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的学*过程中,掌握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数学里的不完全归纳法等数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等的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体验,感受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增加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参与学*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是学生在学*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的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

  二、课堂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三、判断练*,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四、设计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3

  今天的课上得很不顺利,主要是表达方面的问题。

  我从复*积的变化规律入手,再引出研究除法中的一些规律。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先让学生口算100÷50,然后让学生依据这道题,写出一些相关的除法算式,我把学生说的算式写成了两列,一列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另一列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每道题观察与100÷50有何变化,只有个别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估计其他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好不容易说出来了,然后让学生比较与书本概括的有何不同时,都能发现“0除外”,但是问及其为什么加上这句话时就无语了,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

  课本“想想做做”的四道题只完成了三道,关键是前面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所用的时间太多了。总的'感觉,今天的课死气沉沉的,只有几个同学在发言,即使有些同学发言了,也说不完整,是不是*时我让学生练*表达得不够,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是否要改进,这个值得我去好好思考的。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4

  “商的变化规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所以在设计时我采用三个层次,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个变化规律。

  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而在后面两组探究规律教学时则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

  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举几个学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过,虽然学生大多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确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练*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

  其次是在教学设计应多联系生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计算题本来就比较枯燥,让学生仅仅凭借三组枯燥的计算题来掌握较容易混淆的商变化规律,难度可见一般。教师除了分散教学内容降低难度外,更应该将教学过程设计得形象易懂,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5

  “商的变化规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所以在设计时我采用三个层次,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个变化规律。

  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而在后面两组探究规律教学时则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

  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举几个学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过,虽然学生大多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确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练*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

  其次是在教学设计应多联系生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计算题本来就比较枯燥,让学生仅仅凭借三组枯燥的计算题来掌握较容易混淆的商变化规律,难度可见一般。教师除了分散教学内容降低难度外,更应该将教学过程设计得形象易懂,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6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7

  一、直入主题

  最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但我认为教学情境比较老化,同时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放到一个的学*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位置,所设计的问题也同样显得“泛”而不“精”,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难以实质性地触到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上去;因此,决定将“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发散思维的环节中,直接从计算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学生能直接切入主题,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隐含在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时,不对学生的发现加以限制,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验证、反思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肯定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二、引导总结

  在总结规律的时候,不是急于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写出一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的真正含义和思考怎样把规律所蕴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写算式并没有泛泛而写,而是老师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又能更好地在汇报活动中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样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思想

  整个教学活动,贯穿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的学*过程中,掌握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数学里的不完全归纳法等数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等的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体验,感受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增加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为后面利用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教材上很简单,就一个例题从中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先出示100÷50=2,再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把学生写的算式分两块板书出来.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与第一道有什么联系?一开始,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时不是太好.我再适当引导了一下,这样学生观察变得有序了,思考也有了方向.通进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初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追问了一句:那么,在其他除法式题中是否也成立呢?于是再出示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最后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结论的严谨性.后面的练*,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灵活运用.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9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10

  今天课一开始,我先复*了积的变化规律,而后再提出今天的学*目标,今天我们来研究商的规律。马上就有学生说是商不变的规律。我抓了了问:那么商不变规律究竟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学生嗫嗫不知如何表达。于是我说: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吧。

  一、给出一个模式

  出示了书本例题的题目,是8400÷40=210.我接着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一个数,商会怎么样。看到学生明显没有明白题目的意思,为了避免学生探究的时候漫然无目的,我给了一个示范,是

  8400÷40=210.

  (8400÷4)÷(400÷4)

  =2100÷100

  =210

  得出商没有发出改变。

  接着让学生依照老师的模式自己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一个数。学生有了模式,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探究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到最后,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来总结商不变规律的时候,语言都是十分流畅的.。

  往往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老师的要求,不知道题目如何去下手时, 那么,这时候就让我们给出一个模式,规范他们的思维过程,规范他们的探究道路。

  二、适时的比较,明确一些难点。

  这是一个教学环节:

  师:商不变规律是什么?谁来表达一下。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上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小黑板出示书本的定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问: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多了0不变。

  师:为什么要把0排除在外呢?

  相机说明0:0乘任何数都得0,而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商不变规律在碰上0时无效。

  0除外这一点很多学生都不会太注意,但这的确是一个要提醒学生的地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总结了商不变规律之后,应该说总结得还是很到位的,我顺势出示书本上的规律,让学生把自己的语言与书本上的语言进行比较,并说明0的特殊性。在这样的观察、比较、分析、运用过程中,学生们也都对0除外这一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表象,并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体悟了一把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慎密性。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6)

——《角*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5)份

  《角*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1

  一、理解学生,让教学设计更贴*学生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规律、思维障碍,才能使教学设计更贴*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1、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这一点对于刚刚参加工作4年的我来说,往往是在教学后才能更好地把握的。比如本节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总结出“角的*分线的性质”,学生们在归纳时能说出“角的*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作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相等。”但却不能将垂线段的长度,与点到直线的距离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得出性质定理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就是因为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在布置预*作业时没有让学生回忆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在2班布置预*作业时,就提起了注意,从而让教学顺利的进行了下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学生,清楚学生学*数学的基础、潜能、需求与差异,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新的知识生长点与潜在的困难,使教学更合理,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知识建构。如果离开对学生现状的准确把握,教学设计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会用尺规作图的方法,画任意角的*分线。如何让学生理解、记住作法,从而掌握画角*分线的方法呢?

  我由“*分角的仪器”入手,让学生们自己发现仪器的原理,从中得到启发,画一个角的*分线关键是找到满足条件的三个点,学生能理解到这儿,就能自己找到方法并画出角*分线。也就让学生的学*处在一种自然生成的状态。新知识的发生、形成、应用,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的。

  二、理解教材,让教学设计由教材“生长”

  本节内容教材在编排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探究过程,在明确探究目标、形成探究思路的前提下,动手操作,得出猜想,并进一步进行推理论证,感受结论的合理性,体现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我在设计性质探究这个环节时,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问题为载体,逐步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形成完整的证明过程,从而训练了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反复斟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题是精挑细选的。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内容、编排意图,重视教材的特色栏目,善于将教材内容“生长”开去,教师应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结构,进而把知识教“活”,促进学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顺利开展数学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三、理解教学,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堂提问的设计,才能优化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

  1、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设计了问题串,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数学定理的归纳过程、命题的发现过程充分“暴露”给学生。

  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经历一个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才能克服教学中只重数学结果的倾向,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建构”的转变,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2、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本节课的例题,可以用两步全等的方法,也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新内容,这样就只需证一步全等。让学生体会证明线段等、角等,可以用全等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用角*分线的性质,将来还会有别的思路,这样的总结,能帮助学生整理做题思路,不会在解决问题时一脸茫然、无从下手。

  《角*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讲角*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下面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效果以及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性质和判定学完,那只能是把本节课设计为探究课,而对于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只能放在下一节课,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为探究课,把对角*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探索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究式。为了增加课堂密度和教学效果以及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仔细研究了一个课件,知道了以增加学生对角*分线上任意一点的理解。在学生探究角*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时,我分别创设了情境,一是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课堂的再认识

  如果说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那么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方式更是关键。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把握,老师的教态是否大方得体,尤其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还包括语言是否精炼,知识的逻辑感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知是否是第一节课的缘故亦或是学生有点紧张,*时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太敢发言了,所以感觉课堂的气氛还是有些沉闷。当然,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课上轻松而愉快的学*知识。这是对任何一位老师的考验。其次通过看自己的录像,*时自己没有在意的细节,包括自己在讲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经意的手势和说话的口头语都暴露出来。感觉自己精心锤炼的语言在录像中仍有些罗嗦等等。总觉得自己上课时怎么会留有那么多的遗憾。再次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一环节时间的浪费与我讲授尺规作图的方式不够合理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题没有时间去练*,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处的反思

  通过这堂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学生是学*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个人能力。

  《角*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3

  一、理解学生,让教学设计更贴*学生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规律、思维障碍,才能使教学设计更贴*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1、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这一点对于刚刚参加工作4年的我来说,往往是在教学后才能更好地把握的。比如本节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总结出“角的*分线的性质”,学生们在归纳时能说出“角的*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作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相等。”但却不能将垂线段的长度,与点到直线的距离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得出性质定理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就是因为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在布置预*作业时没有让学生回忆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在2班布置预*作业时,就提起了注意,从而让教学顺利的进行了下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学生,清楚学生学*数学的基础、潜能、需求与差异,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新的知识生长点与潜在的困难,使教学更合理,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知识建构。如果离开对学生现状的准确把握,教学设计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会用尺规作图的方法,画任意角的*分线。如何让学生理解、记住作法,从而掌握画角*分线的方法呢?

  我由“*分角的仪器”入手,让学生们自己发现仪器的原理,从中得到启发,画一个角的*分线关键是找到满足条件的三个点,学生能理解到这儿,就能自己找到方法并画出角*分线。也就让学生的`学*处在一种自然生成的状态。新知识的发生、形成、应用,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的。

  二、理解教材,让教学设计由教材“生长”

  本节内容教材在编排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探究过程,在明确探究目标、形成探究思路的前提下,动手操作,得出猜想,并进一步进行推理论证,感受结论的合理性,体现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我在设计性质探究这个环节时,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问题为载体,逐步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形成完整的证明过程,从而训练了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反复斟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题是精挑细选的。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内容、编排意图,重视教材的特色栏目,善于将教材内容“生长”开去,教师应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结构,进而把知识教“活”,促进学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顺利开展数学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三、理解教学,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堂提问的设计,才能优化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

  1、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设计了问题串,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数学定理的归纳过程、命题的发现过程充分“暴露”给学生。

  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经历一个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才能克服教学中只重数学结果的倾向,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建构”的转变,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2、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本节课的例题,可以用两步全等的方法,也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新内容,这样就只需证一步全等。让学生体会证明线段等、角等,可以用全等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用角*分线的性质,将来还会有别的思路,这样的总结,能帮助学生整理做题思路,不会在解决问题时一脸茫然、无从下手。

  《角*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4

  一、理解学生,让教学设计更贴*学生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规律、思维障碍,才能使教学设计更贴*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1、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这一点对于刚刚参加工作4年的我来说,往往是在教学后才能更好地把握的。比如本节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总结出“角的*分线的性质”,学生们在归纳时能说出“角的*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作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相等。”但却不能将垂线段的长度,与点到直线的距离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得出性质定理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就是因为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在布置预*作业时没有让学生回忆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在2班布置预*作业时,就提起了注意,从而让教学顺利的进行了下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学生,清楚学生学*数学的基础、潜能、需求与差异,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新的知识生长点与潜在的困难,使教学更合理,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知识建构。如果离开对学生现状的准确把握,教学设计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会用尺规作图的方法,画任意角的*分线。如何让学生理解、记住作法,从而掌握画角*分线的方法呢?

  我由“*分角的仪器”入手,让学生们自己发现仪器的原理,从中得到启发,画一个角的*分线关键是找到满足条件的三个点,学生能理解到这儿,就能自己找到方法并画出角*分线。也就让学生的学*处在一种自然生成的状态。新知识的发生、形成、应用,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的。

  二、理解教材,让教学设计由教材“生长”

  本节内容教材在编排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探究过程,在明确探究目标、形成探究思路的前提下,动手操作,得出猜想,并进一步进行推理论证,感受结论的合理性,体现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我在设计性质探究这个环节时,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问题为载体,逐步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形成完整的证明过程,从而训练了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反复斟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题是精挑细选的。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内容、编排意图,重视教材的特色栏目,善于将教材内容“生长”开去,教师应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结构,进而把知识教“活”,促进学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顺利开展数学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三、理解教学,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堂提问的'设计,才能优化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

  1、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设计了问题串,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数学定理的归纳过程、命题的发现过程充分“暴露”给学生。

  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经历一个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才能克服教学中只重数学结果的倾向,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建构”的转变,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2、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本节课的例题,可以用两步全等的方法,也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新内容,这样就只需证一步全等。让学生体会证明线段等、角等,可以用全等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用角*分线的性质,将来还会有别的思路,这样的总结,能帮助学生整理做题思路,不会在解决问题时一脸茫然、无从下手。

  《角*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5

  一、得

  1、本设计采取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掌握角*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作准备,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数学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学法中采用探究,讨论,演示等形式,使学生与学*内容相互作用,从而获得主动认知,主动构建,充分发展的结果,学生通过画图,类比证明来完成学*任务,学生学得有趣,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二、失

  1、本节课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孩子的上课积极性比较高,参与程度广,但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体现的不够突现,原因是所带班级的基础比较差,学*能力较弱,所以在整合与取舍方面步子迈得较小了一些,力求孩子在40分钟内扎实有效的掌握双基。

  2、本设计只注重双基的训练,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兴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三、措施

  1、加强教学的钻研和学*,在学生学*能力和学**惯上多下功夫,达到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

  2、加强基本功的学*,因为教材的整合和取舍不是简单的二节课并为一节课,也不是刻意的不讲某一部分的内容,我个人的理解是对教材创造性的使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烂熟于心,做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达到课堂教学过程过渡自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知识,快乐学*。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7)

——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1

  九年级化学按进度该讲《常见的酸和碱》了,这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又是学生在学*中感觉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我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既然要讲公开课,我就要尽力完美呈现。只有一天准备时间,我赶紧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反复揣摩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案和板书,下班后跑到超市买了甘蓝和胡萝卜,为分组实验做准备。

  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模糊着,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中上我打破常规,改变知识的呈现顺序,先组织学生自学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酸碱指示剂的初步知识,重点在后半部分。因性质实验比较简单,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分为六组,我课前给每组准备了三个内容相同的点滴板,透明点滴板上有编号,药品按号序分别放入x氧化钠、石灰水、盐酸、白醋等溶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向第一个点滴板滴石蕊,向第二个点滴板滴酚酞,观看各小格中液体颜色的变化。亲自动手操作能够将好奇转变为学*兴趣,学生在此实验基础上很直观地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点滴板要滴入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把这节课的探究热情推向了高潮。我安排四个小组用甘蓝,两个小组用胡萝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研磨,再用酒精溶解,纱布过滤,几分钟内就得到了甘蓝汁和胡萝卜汁,最后用滴管吸液滴入点滴板。孩子们配出来的甘蓝汁浓度不同,遇酸碱后呈现出红、黄、绿、蓝不同的颜色,课堂沸腾了。用胡萝卜实验的小组没看到颜色变化,失落之余感慨道:“老师,我们组纯粹是做陪衬的。”行啊,顿悟了,知道化学实验需要对比观察,这也是收获。

  我觉得每节课的板书应该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最精彩的一笔,最好能做到过目不忘,图文助学的`方式是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我把这节课的板书精心设计成两个人形,一个人是“酸”,一个人是“酸碱指示剂”,结束语是“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会在20xx中招给你加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不足的的地方:

  1、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

  2、最后环节学生小结时,时间不太够用,否则还可以交流得更充分些。

  3、感觉学生在“还有没有需要探究的问题”上无话可说,这是我们*时对学生思维训练不够的表现,应加强。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灵活处理和把握课堂突**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是我们提升专业水*的必然要求。

  心生则总总法生,心灭则总总法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获得了整合教材的成功体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我们的课堂因此而灵动起来。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能做而且社会需要的事情,并且沉醉地做着,这个人无疑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幸福前行,我们会品味到收获的醇香。

  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2

  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产生了学*兴趣,所以我把中和反应的演示实验改为:由教师演示引发学生多重对比的分组实验,且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自主创新,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用动画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我把中和反应的应用放在课前知识准备部分,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课本上、网络报刊上、调查等多种渠道来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尽力给学生多样化的*台,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体现了立足于课堂、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新教学理念。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不足之处,在学生实验探究时,部分学生没有打开思路,不会创新实验,也有部分学生不敢去尝试;在教学设计时,总想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可是总办不到。

  “一师一优”的*台设的很及时,借助“一师一优”*台,在各位专家、同仁的指导下,通过与各位专家、同仁的交流讨论,我相信我在教学上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3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 →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 →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 →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

  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

  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

  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对比②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4

  “让一让,学堂变课堂”捧着这样的宗旨,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出酸的三点通性。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方法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利用酸的性质来解析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现象,最终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整节课,知识的内容面广、量多,如果教不得法,学生常感它易学难记、易懂难用,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激发不了学*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情感的渗透,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操作与特点如下:

  一、结合教材,创设情景,培养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体,在教学设计时,我更注重学生学*的中间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叙酸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出一个“免费加工金银首饰”的情景故事,根据情景故事提出了①如何清洁首饰?②如何回收银?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动机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把握契机,适当给予启迪,例:从溶液中提取银,是否可结合“湿法炼铜”来思考呢?教师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提出正确假设,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思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从理论或实践是验证假设,最终达到化矛盾为共识形成正确结论。从以上步骤不难看出,这创设情景-引导设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教学流程,符合了学生认识发现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是学生学*理论,掌握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入了蛋壳成份的检验;Fe和Cu金属性验证等学生实验。这些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选择多媒体时,我认为应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就行。因此,我只把情景故事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分别制成了动画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直观性,实验的真实性,又利于学生实验观察,同时提高了课堂密度,还避免了选择媒体过多过杂,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注重情感渗透,营造宽松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激趣,设问质疑,师生讨论这种尝试探讨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教学中“一言堂”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得以培养。

  当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尝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5

  从该课的准备到结束,在赵老师的督促,中心组李老师、纪老师的指导和办公室老师的帮助下,这节研究课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回顾这一过程,我在这次备课、讲课、评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课堂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收获,同时也看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的教学更有效,及时的采取改进措施。现我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三个重要探究环节——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从“疑”开始,靠疑推动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思路。本节课我以“冬天为什么给树木刷石灰”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碱的物理性质,演示两个实验“头发在热的氢氧化钠中的变化”“鸡爪在浓氢氧化钠中的变化”,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碱中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碱的腐蚀性的认识,其中部分内容学生可阅读课本自学完成,不作为重点讲解,但强调了一些基础知识必须记住。接着进入碱的化学性质环节,碱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先从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使学生回顾所学总结出碱与指示剂反应、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这样设计易于学生掌握理解,从已知循序渐进的过度到未知,提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能反应,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也反应吗?来引导学生设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打下基础。至此可总结出碱的第三条性质,然后启发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培养学生学会选取物质的方法,进入学生动手实验探究,通过分析反应现象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总结第四条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出碱都具有这些化学性质的原因。至此这个重难点就解决了。由学生观察化学方程式的特点直接给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条件以及适应的范围,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反应类型。最后师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做达标检测,检测这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巩固所学知识。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体现了李沧区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中,注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为什么去做实验,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解释现象、归纳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知识,就是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目标明确,记忆深刻。教学手段上多样性,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基础性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技能性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不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的意识,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体。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我创新了实验,增加了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作为教师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很重要,我在教授碱的化学性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在设计实验上给学生很好的引导和充足的时间思考,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深入的分析,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在选择练*题上不断筛选和改进,体现了针对性和层次性,在落实过程中,真正做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能使各种表象上升为规律,使各种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各类创新方法。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通过评课和自身的认识,在这节课中,我总结了有以下不足之处:

  1、在引入课题时,从生活现象走入化学,而在结束时没有体现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思路,课堂设计前后不呼应。

  2、在做演示实验时,操作不够规范,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认识。

  3、课堂语言不成熟,不够简洁清晰,说的多反而显的课堂繁杂,不应该怕学生不会而多作解释,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在上课各个知识环节的连接上比较生硬,在时间控制上把握不准确,导致后面内容学*的有些仓促,一些巩固练*没有完成。

  5、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不够,没有很好的落实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本次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

  1、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2、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3、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4、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5、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的动力。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许多。多谢老师及领导给了我这一次锻炼的机会。相信,有了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有了我自身的努力,我会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