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去括号》教学反思 1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在课堂练*中,为了避免解方程的单调无味,安排了一定量的填空题,目的就是给学生留出思维发展空间,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在阅读填空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又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和解题中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去括号》教学反思 2

  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上两小题呈现了阶梯性。此题是作为巩固新知的*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两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反思:这一片段中,学生对解题的步骤较熟悉,但在去括号解方程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主要有: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各步的理论依据,注意事项虽然作了强调,但问题仍存,可见落实还不够,还需加强,还需多练。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二0xx年十二月

  《去括号》教学反思 3

  去括号法则是本章的难点,它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解方程的基础。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从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式子都带有括号,如何化简,自然的想法就是去括号。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考察在数的运算中,遇到括号时是怎样去掉括号的,去掉括号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搞清楚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算理后,考察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例4是利用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将式子中括号去掉,从而将式子化简。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去括号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 4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一、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二、解决策略:

  (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去括号》教学反思 5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根据实践,经过练*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1)

——去括号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去括号教学反思1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根据实践,经过练*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2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一、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二、解决策略:

  (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去括号教学反思3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根据实践,经过练*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2)

——去括号教学反思菁选

去括号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去括号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去括号教学反思1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根据实践,经过练*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数学安排是学*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教学成功之处:1.复*巩固去括号法则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如去括号①3x-7(x-1)= ②3-2(x+3)= ;本节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是去括号,方法同以往一样。

  ②经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利用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片断:如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师:主要是引导生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上半年共用电 ,若下半年*均每月用电 度,则下半年共用电 度。

  生:回答后列出方程;这个片断应该放手让生自己讨论,自己得出等量关系。最好让一两个学生上去讲解:你是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分析的,从而得出:

  上半年每月用电量×上半年总月数+下半年每月用电量×下半年总月数=150000课后我反复思考,这块内容教师过于包办,得出结论有些勉强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师只需加以强调。

  总之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讲的过于详细,应当再精讲少讲,让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自己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

去括号教学反思3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教学片段:学生对去括号知识只会背法则不会运用。

  师:3x-7(x-1)=3+2(x-3)怎样去括号?

  生1:根据去括号法则,括号外是正号,去括号内各项不变号,括号外是分数,括号内各项变号,结果是:3x-7x+1=3+2x-6

  师:如果括号前有分数怎样去括号?

  生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这题去括号是3x-7x-7=3+2x-3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道题去括号是:3x-7x+7=3+2x-6。师:正确。

  师:怎样移项。

  生:把未知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已知项移到方程右边,结果是:3x-7x+2x=3-6+7

  师:移项要注意什么?

  生:变号,这题移项为3x-7x-2x=3-6-7

  师:怎样合并?

  生:系数相合并:2x=-10 x=-5

  这一片段中,生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有的根据乘法分配律,数字不同括号内各项相乘,有的符号出错,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作强调,但落实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惯。

去括号教学反思4

  一、教材处理

  在阅读教材时我就发现这一章的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方程中,每一节都是后面的铺垫,所以在本节中,先练*了两道题,然后在此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难度,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探索的解决问题,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由浅入深,提出问题,进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进行新课先做了一些简单的铺垫,然后找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

  二、教法学法

  对于这节课的学*,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学*的主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拔、启迪。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弄清数列中数的关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

  1、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练*时间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他们的基础往往参差不齐,在加上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以后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2、由于灯光的原因,幻灯片稍有不够清晰,以后会尽量使得幻灯片清晰,明了。

  3、在学生回答的很好的'时候,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这一点以后会认真注意。适当的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学*的兴趣。

  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回答两个解方程的题,然后对比拿出一个新方程和刚才解过的方程,让学生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引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在活动安排以及问题上,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去括号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从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式子都带有括号,如何化简,自然的想法就是去括号。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考察在数的运算中,遇到括号时是怎样去掉括号的,去掉括号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搞清楚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算理后,考察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例4和例5是巩固复*去括号法则的例题。例4是利用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将式子中括号去掉,从而将式子化简。例5是应有问题,涉及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和求式子的值等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为下面研究整式的加减作铺垫。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我充分应用小组合作学*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索解方程的一般过程与规律。首先,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

  (1)小明买东西用去多少钱?

  (2)如何用未知数x(或y)表示1听果奶或者1听可乐的价钱?

  (3)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通过讨论掌握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生活中具体的量,并寻找几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列方程的关键。

  然后,拓展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个方程列得对吗?为什么?你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吗?

  (2)怎样解所列的方程?这样,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索中,理解列方程的理由,并理解和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方法。最后,在前面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一做,从而理解这一类方程知识的本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以生动的、贴*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入手,引出对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确能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能够很好地掌握此类方程的解法。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缘故,导致学*中暂时还有困难,作为教师能否在维护其自尊,培养其自信的原则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一个值得长期重视的问题。

  在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既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的智慧,又突出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在学生合作学*时,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彼岸,教师引导得法。一是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给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二是在学生小组合作学*时,教师从讲台上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与交流,三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给予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四是学生汇报时,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加以点拨与指导,这样真正实现了小组合作学*、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学生在这一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以及合作意识和能力。另外,本课教师将课堂充分放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思维时,又能适时调控与指导。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学*为方法,以学生理解掌握为目的,分层递进,分层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去括号教学反思6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在课堂练*中,为了避免解方程的单调无味,安排了一定量的填空题,目的就是给学生留出思维发展空间,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在阅读填空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又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和解题中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去括号教学反思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96-97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内容是继续讨论如何列、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①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②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它先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通过建立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在解方程中遇到了有括号的新形式,从而引发思考,当方程中有括号时,如何变形使方程最终简化为x=a的形式。其重点在于用去括号等步骤化简方程使之最终转化为x=a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弄清题目的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20xx年11月18日下午我参加了东方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在感城中学上了此课。回顾整堂课,虽无大的迭宕起伏,但也顺顺利利落实教学任务,在上课过程中,基本是都能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进行组织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得当,知识主线鲜明,同时借助媒体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是一堂传统与课改相结合的好课。但同时也受实际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及学生的接受获取能力等比较极限,在把教材真正转化成为学生行为中没有能充分推动学生参与。总之,本堂课成功有之,缺憾亦存。为能促进交流,促已成长,现摘取片段进行回顾。

  活动1:复*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每步要注意什么?(2)练*:解方程9-3x=-5x+5此活动的目的温故旧知,为获取新知作铺垫。活动中我先用媒体展示回顾中的(1),学生回忆思考,然后回答。再展示练*(2),学生口述解此方程的步骤和过程,通过设问点明每一步的依据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但集体回答较多,我没能够充分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层次。是

  反思:此题作为具有新承上接下的作用,也是教师的好契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板演或主讲,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教师可及时深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和熟练成度等。

  活动2: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问题:某校去年加强节能措施,提倡节约用电,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1000度,全年用电9万度,该校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过程:师通过提问助学生分析,列出方程:若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均用电(x-1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x度,下半年共用电6(x-1000)度。本题的一个等量关系是:上半年用电量+下关年用电量=90000,所以,可列方程6x+6(x-1000)=90000。

  反思:“找相等关系”是本节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教师没能很好分散及突破。这块内容教师过于承办,得出结论有些急促,学

  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方程的来源与各个量的意义并非人人皆透、个个都明。因为应用题能否顺利解决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有很大关系,所以应先组织学生齐读或请一同学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同时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增强其爱数学的情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最后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接着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教师只需加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待学生解答完后让一两个学生进行讲解:从何理解题意、怎么分析、怎样解答,教师与其余学生共同评价主讲学生的思路,在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教师既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又能让师生、生生交流更充分,更能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3:解方程

  背景:在分析实际问题的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x+6(x-1000)=90000之后学生能想到用去括号把方程化简得

  6x+6x-6000=90000。

  过程:

  师:接下来如何变形?生1:合并同类项生2:移项

  师按生2步骤板演。生1:(困惑)

  反思:此处生1带着困惑被拽入生2的思维行列,教师忽略了生1的想法,也许会厄杀了生1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尊重生1,可让生

  1、生2按自己的思路解题。

  生1方法:合并同类项,得

  12x-6000=90000移项,得

  12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生2方法:移项,得

  6x+6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自会发现生1过程中出现两次合并同类项。生2解法简捷省时少力,较生1解法有优越性,从而增强了择优意识,加强了算法程序化的思想。

  活动4:巩固新知:解下列方程

去括号教学反思8

  去括号法则是本章的难点,它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解方程的基础。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从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式子都带有括号,如何化简,自然的想法就是去括号。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考察在数的运算中,遇到括号时是怎样去掉括号的,去掉括号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搞清楚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算理后,考察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例4是利用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将式子中括号去掉,从而将式子化简。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去括号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9

  本节课学*了整式的加减去括号部分。在教学和随后的练*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还是有一些易错点。

  首先我们按整式的加减时的教学模式把括号的情况分了三种情况: (1)正括号,如:(3a+4b);(2)负括号,如:-(2a-3b);(3)数括号,如:5(3a+4b),-3(2a-3b)。在去正括号时括号直接去掉;在去负括号时负号和括号去掉的同时括号里的每一项要改变符号;而数括号就按照乘法的分配律是正数就把正数乘进去,是负数的就把负数乘进去。

  这样做降低了去括号的难度,但学生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

  (1)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要改变符号,而许多人总是记得第一项改变符号,后面的项忘记改变;

  (2)数括号的情形时,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时,乘数应遍乘括号内的各项,不要漏乘.

  (3)符号的出错也占了计算过程出错的很大的比例。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会加强这一块儿的练*和作业的反馈,多利用*台把一些易错点通过一些学生的作业呈现给大家,还有杨老师给我提出来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给需要变符号的项标记出来,变号前后就会有一个对比,不容易出错。

去括号教学反思10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解决策略:(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

  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去括号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教学中我利用数式同性,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利用数的乘法分配律,接着我将数变成字母,就变成了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子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遗憾,老师们在评课时都指出了问题所在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也愿意吸纳老师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做以下的改进:

  1、进行备课前,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2、多关注细节。尤其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格式。

  3、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应该再设计一组*题来巩固规律,利用规律解题时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才可以加强对规律的记忆。

  4、注意利用合适的语言多启发学生回答归纳总结规律。

去括号教学反思12

  本节内容是去括号,我是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然后再多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去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由于本节注重用大量练*巩固新知识,练一练中的第4题含有中括号的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讲,确实是一个遗憾。同时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将自己的一些思考记录如下: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备课比较充分,引入新课前先复*合并同类项及乘法分配律,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问题贴*生活,简单又扣紧课题内容,自然生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学*去括号法则时,让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学*整式加减中去括号法则,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3、抓住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鼓励法教学,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应注意的地方。

  1、进行备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计算——6×(x——5),学生大多把前面的——号看作减号,进行这样的运算——6×(t——5)=(——6)×t——(——6)×5=——6t+30,而很少这样算——6×(t——5)=(——6)×t+(——6)×(——5)。

  2、多关注细节。做题过程中,强调解题格式,要有“解”及等号要对齐;及时强调易错问题,如——3(x+8)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和要把——3乘进括号里每一项。

  3、总结出规律后,利用规律解题时应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加强了对规律的记忆。

去括号教学反思13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一、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二、解决策略:

  (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去括号教学反思14

  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上两小题呈现了阶梯性。此题是作为巩固新知的*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两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反思:这一片段中,学生对解题的步骤较熟悉,但在去括号解方程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主要有: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各步的理论依据,注意事项虽然作了强调,但问题仍存,可见落实还不够,还需加强,还需多练。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二0xx年十二月

去括号教学反思15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3)

——去括号教学反思范本10份

  去括号教学反思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93—94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内容是继续讨论如何列、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①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②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它先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通过建立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在解方程中遇到了有括号的新形式,从而引发思考,当方程中有括号时,如何变形使方程最终简化为x=a的形式。其重点在于用去括号等步骤化简方程使之最终转化为x=a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弄清题目的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活动1:复*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每步要注意什么?

  (2)练*:解方程9—3x=—5x+5此活动的目的温故旧知,为获取新知作铺垫。活动中我先用媒体展示回顾中的(1),学生回忆思考,然后回答。再展示练*(2),学生口述解此方程的步骤和过程,通过设问点明每一步的依据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但集体回答较多,我没能够充分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层次。是

  反思:此题作为具有新承上接下的作用,也是教师的好契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板演或主讲,师生共同

  评价,这样教师可及时深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和熟练成度等。

  活动2: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问题:某校去年加强节能措施,提倡节约用电,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1000度,全年用电9万度,该校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过程:师通过提问助学生分析,列出方程:若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均用电(x-1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x度,下半年共用电6(x—1000)度。本题的一个等量关系是:上半年用电量+下关年用电量=90000,所以,可列方程6x+6(x—1000)=90000。

  反思:“找相等关系”是本节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教师没能很好分散及突破。这块内容教师过于承办,得出结论有些急促,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方程的来源与各个量的意义并非人人皆透、个个都明。因为应用题能否顺利解决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有很大关系,所以应先组织学生齐读或请一同学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同时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增强其爱数学的情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最后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接着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教师只需加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待学生解答完后让一两个学生进行讲解:从何理解题意、怎么分析、怎样解答,教师与其余学生共同评价主讲学生的思路,在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教师既能更进一步了解学

  生,又能让师生、生生交流更充分,更能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3:解方程

  背景:在分析实际问题的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x+6(x—1000)=90000之后学生能想到用去括号把方程化简得

  6x+6x—6000=90000。

  过程:

  师:接下来如何变形?生1:合并同类项生2:移项

  师按生2步骤板演。生1:(困惑)

  反思:此处生1带着困惑被拽入生2的思维行列,教师忽略了生1的想法,也许会厄杀了生1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尊重生1,可让生

  1、生2按自己的思路解题。

  生1方法:合并同类项,得

  12x—6000=90000移项,得

  12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生2方法:移项,得

  6x+6x=90000+6000合并同类项,得

  12x=96000系数化为1,得

  x=8000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自会发现生1过程中出现两次合并同类项。生2解法简捷省时少力,较生1解法有优越性,从而增强了择优意识,加强了算法程序化的思想。

  活动4:巩固新知:解下列方程

  去括号教学反思 2

  去括号法则是本章的难点,它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解方程的基础。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从章前引言的问题引入,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列出式子都带有括号,如何化简,自然的想法就是去括号。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考察在数的运算中,遇到括号时是怎样去掉括号的,去掉括号的理由是什么,在学生搞清楚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算理后,考察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例4是利用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将式子中括号去掉,从而将式子化简。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去括号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 3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去括号教学反思 4

  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上两小题呈现了阶梯性。此题是作为巩固新知的*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两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反思:这一片段中,学生对解题的步骤较熟悉,但在去括号解方程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主要有: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各步的理论依据,注意事项虽然作了强调,但问题仍存,可见落实还不够,还需加强,还需多练。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二0xx年十二月

  去括号教学反思 5

  本节内容是去括号,我是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然后再多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去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由于本节注重用大量练*巩固新知识,练一练中的第4题含有中括号的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讲,确实是一个遗憾。同时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将自己的一些思考记录如下: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备课比较充分,引入新课前先复*合并同类项及乘法分配律,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问题贴*生活,简单又扣紧课题内容,自然生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学*去括号法则时,让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学*整式加减中去括号法则,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3、抓住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鼓励法教学,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应注意的地方。

  1、进行备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计算――6×(x――5),学生大多把前面的――号看作减号,进行这样的运算――6×(t――5)=(――6)×t――(――6)×5=――6t+30,而很少这样算――6×(t――5)=(――6)×t+(――6)×(――5)。

  2、多关注细节。做题过程中,强调解题格式,要有“解”及等号要对齐;及时强调易错问题,如――3(x+8)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和要把――3乘进括号里每一项。

  3、总结出规律后,利用规律解题时应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加强了对规律的记忆。

  去括号教学反思 6

  一、教材处理

  在阅读教材时我就发现这一章的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方程中,每一节都是后面的铺垫,所以在本节中,先练*了两道题,然后在此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难度,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探索的解决问题,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由浅入深,提出问题,进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进行新课先做了一些简单的铺垫,然后找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

  二、教法学法

  对于这节课的学*,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学*的主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拔、启迪。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弄清数列中数的关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

  1、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练*时间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他们的基础往往参差不齐,在加上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以后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2、由于灯光的原因,幻灯片稍有不够清晰,以后会尽量使得幻灯片清晰,明了。

  3、在学生回答的很好的'时候,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这一点以后会认真注意。适当的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学*的兴趣。

  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回答两个解方程的题,然后对比拿出一个新方程和刚才解过的方程,让学生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引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在活动安排以及问题上,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去括号教学反思 7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C”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去括号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教学中我利用数式同性,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利用数的乘法分配律,接着我将数变成字母,就变成了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子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遗憾,老师们在评课时都指出了问题所在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也愿意吸纳老师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做以下的改进:

  1、进行备课前,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2、多关注细节。尤其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格式。

  3、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应该再设计一组*题来巩固规律,利用规律解题时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才可以加强对规律的记忆。

  4、注意利用合适的语言多启发学生回答归纳总结规律。

  去括号教学反思 9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根据实践,经过练*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去括号教学反思 10

  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上两小题呈现了阶梯性。此题是作为巩固新知的*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两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反思:这一片段中,学生对解题的步骤较熟悉,但在去括号解方程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主要有: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各步的理论依据,注意事项虽然作了强调,但问题仍存,可见落实还不够,还需加强,还需多练。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4)

——《小括号》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括号》教学反思1

  加一个符号就能改变相应的运算定律,这就是对小括号的概括,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括号》的内容。

  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为小括号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相应地改变了运算顺序,增加了孩子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先出示了学生减星星的主题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学生发现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学生思考时,结合“先加后减”的思路,讨论算式“10-2+3”能先算加法吗?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先算加法?以此使学生感受到引入小括号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在算式10-2+3=中合适的位置添加小括号,表示先算加法在算减法,在添一添的基础上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告诉学生小括号应该如何进行书写,并且明确小括号的加入可以改变算式的计算顺序。接着学生总结规律,在两步计算中,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边的式子;没有小括号就按照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做一做”中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对如何计算加减混合式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学*学生基本掌握的小括号的书写和意义,但是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应该如何读?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明天上课就会进行解决,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牢记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融会贯通!

《小括号》教学反思2

  小括号这一节课是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内容并不多,也不难,但实际上要上得精彩并不容易。我这节课上得就有很多不足之处。

  小括号是一个符号,它的作用是,被小括号包括的地方要先算,学生学得都挺好,但有个别学生虽然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做练*的时候仍然会做错。在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些学生并不知道小括号里先算出来的得数有什么用,他们不知道这些得数要继续用在第二步的运算中。我在课上并没有预料到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应该针对这点提一下。

  除了设计上的问题,其他教学技能方面也有一些不足。

  第一,我在提问时,提问的针对性不强。一些学生并不明白我提的问题的意思。我得设计的时候更多得去考虑怎样的语言才是适合学生的,怎样的问法学生能够马上就理解的。

  第二,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一个学生未带课堂作业本,对于这个事件我虽然发现了,但并没有及时地做适当的处理。

  第三,一些学生的字不端正,我未做提醒。学生的课堂*惯、书写*惯,尤其是听和说的*惯非常的重要,每天都要进行训练,不能放松。

  第四,我上课的亲和力还不够,肢体语言也不够亲和。

《小括号》教学反思3

  加一个符号就能改变相应的运算定律,这就是对小括号的概括,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括号》的内容。

  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为小括号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相应地改变了运算顺序,增加了孩子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先出示了学生减星星的主题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学生发现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学生思考时,结合“先加后减”的思路,讨论算式“10-2+3”能先算加法吗?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先算加法?以此使学生感受到引入小括号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在算式10-2+3=中合适的位置添加小括号,表示先算加法在算减法,在添一添的基础上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告诉学生小括号应该如何进行书写,并且明确小括号的加入可以改变算式的计算顺序。接着学生总结规律,在两步计算中,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边的式子;没有小括号就按照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做一做”中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对如何计算加减混合式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学*学生基本掌握的小括号的书写和意义,但是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应该如何读?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明天上课就会进行解决,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牢记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融会贯通!

《小括号》教学反思4

  《不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两部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先乘除再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仍然是简单的购物场景,鼓励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和理解其运算顺序,并独立的进行计算。“试一试”让学生解答含有乘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引导总结出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既让学生了解了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又让学生学会了通过列综合算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随后的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比较和改错练*,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几点反思:

  1、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有了前面两步混合运算的知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计算与应用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先算乘除法的印象就可以了。

  2、虽然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们都知道了在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做练*时,有学生知道运算顺序但还是会计算出错,因此,养成学生在算后进行复查的良好的*惯就很有必要了。

  3、计算教学往往被视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教师要通过改善混合运算的教学,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同时运用富有挑战性和充满激情的语言,使学生的学*具有“深度”又保持“温度”。

《小括号》教学反思5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利用口算以前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体现了面向全体,又以问题“有没有别的运算顺序?”导入新知;第二个层次是讲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四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初步感受画面的信息,学会从情境图中挖掘信息,然后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还剩几个五角星?”这个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土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的两种不同策略,最后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是学生善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且明确一个算式含有小括号,表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的练*考查学生们的学*效果,先是说一说算一算,通过让学生说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是对比练*,让学生体会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小括号的使用要适时、适当。为了避免单纯计算带来的枯燥,我设计了给小树苗治病、火眼金睛、帮小动物找车厢、找朋友等练*,还有就是用小括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但整堂课下来,我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

  1.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其实内容相对简单,但我在教学中讲授这部分知识用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涉及到与生活有关的练*未能顺利进行。

  2.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口算速度较慢,特别是在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这与我*时的训练不够有关。还有些学生看题不清楚,加号看成减号,减号看成了加号,出现了计算错误。

  3. 学生做出回答后,我不能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以致学生练*热情不高,学*气氛有点沉闷。

  4.练*题的层次性不太强,练*题前后过渡不太自然。

  5.在练*中大部分采用的是让学生口答的方式,留给学生笔算的机会很少,可能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的后果。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4.把握好教学时间,练*题选择要尽心筛选,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5)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1

  这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了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地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全诗教学过程中有得心应手之处,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学生的字词学*比较扎实,教后检查效果较好。由于以前学生积累过不少词句,所以,课堂上学生能说出好多描写春天以及描写树木的成语。

  其次是通过情境创设及仿写巩固突破教学难点。每一篇课文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关键词句,掌握这些关键词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写作水*的提升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首诗中3-5小节中有这样几处关键的词句,比如第三小节中的“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一句是比喻句,这个学生很容易看懂,不过为什么这么打比方就有点难度了。我首先创设了情境,和学生们交流了工厂的用途,学生们说工厂是用来生产产品、制造东西的场所。由此再与树进行联系,学生知道了树是释放氧气的工厂,借此契机,我和学生们交流了光合作用,大家听得比较入神,也彻底明白了树是绿色工厂的原因。

  比如第五节,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叫(),让()。通过思考、交流,不仅学会了仿写,同时也了解了树的多方面好处。瞧,这是学生的精彩仿写:叫龙卷风乖乖投降,让百花竞相开放;叫洪水乖乖认输,让动物自由安家。等等。显然,森林除了能防风治沙,还有抵挡洪水等好处也深记于学生心间了。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还有待于提高。虽然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但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学生还是读不出诗歌的特点。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2

  本文是一篇现代诗歌,以简洁轻快的语言表达出了对青少年热爱环保的号召。文章的重点主要是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说说植树的好处。

  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意是个不错的方法。在教学第1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来体会植树的季节和少先队员参加植树造林的快乐心情。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则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来展开想象,促进感悟。学生们还想到“少先队员们在学校操场边、在小区里、在公园里植树……”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那些植树的少先队员们就已经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滩、沟渠、山坡、公路边走来,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于是,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一步真正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3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植树到底有哪些好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生: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师: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生:因为树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氧气。

  生:树木会进行光合作用。

  师:好,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搜集有关的资料。

  …

  在这一个片段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并不是很了解,虽然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教师仍然应该讲解清楚的,这也可以看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如果能够利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如多媒体、简笔画等等,这样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也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4

  《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全诗语言活泼明快,内容浅显易懂,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读来琅琅上口。教学过程中有得心应手之处,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学生的字词学*比较扎实,教后检查效果较好。由于以前学生积累过不少词句,所以,课堂上学生能说出好多描写春天以及描写树木的成语。

  其次是教学难点突破。在朗读中,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说说植树的好处,护绿的重要,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他们明白了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从而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可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还有待于提高。虽然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但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学生还是读不出诗歌的特点。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拿到新书,我粗粗翻阅了一下,这册教材的编排和上学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也是一个良好学**惯的教学,七个单元23篇课文。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我教完了第一课,虽说放了一个寒假,不过,孩子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自己觉得教学效果还不错。回忆这课的教学,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紧扣题目抓两头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从课题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告诉我,可以知道这首诗歌所讲的时间是春天,主要讲的是少先队员们一起植树的事。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且找和题目有直接联系的段落,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我又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个自然段,并想想这两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大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回答说第一小节是点题,领起下文;最后一节是总结全文,再次点题。我再一次追问,在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中都有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那么,这相同的一句话的含义一样吗?学生没有马上回答,我让他们默读课文两遍后再回答我。此时,教室里很安静,我知道,学生都在静静思索。过了一会儿,举起了两、三只小手,我知道,孩子们已经有答案了。果然,他们的回答非常令我满意。一学生说,第一小节的这句话是招呼大家一起去植树,最后一小节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号召大家一起去植树。看来,他们已经读懂了课文。

  二、紧扣主题抓重点

  课文的三、四、五小节主要讲了植树的好处,可以说这三小节也是文章的重点。于是,在教学这三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并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因为这三个自然段是并列的,字数也一样,所以学生学起来也不觉得困难,在朗读两遍的基础上也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了。但这几个自然段中,有几个重点词语很重要,如“绿色工厂”、“染绿版图”、“绿色希望”等,不过,通过我点拨,学生还是很快就理解了。

  可能是因为这一课是一首诗歌吧,学生学起来还是挺带劲的,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背出来了。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6)

——去括号说课稿 (菁华3篇)

去括号说课稿1

  一、学生状况分析

  “去括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5节。本节课是学生在学*本章第一节《字母表示数》后,对字母表示数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特别是经历了用火柴棒摆正方形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猜想与归纳。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充分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的整体认识。

  学生天生就有一种追求完整,化繁为简的审美情结,也就是说: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去括号地冲动。因而不必担心学生的学*热情、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立足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引导他们每一个运算步骤都要依据的重要性。相信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为后面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去括号”是从已有的知识构建回顾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灵活地、创设性的处理教材的一节课。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学生已有“观察,分析,比较情景中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猜测→总结,交流→验证”的情感体验与经历。本节课由于其内容简单,大部分学生也具备独立探究去括号法则的能力,鉴于此,本节课除了让学生体验自主求知的学*兴趣,增强自信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本小节教材大量的基本运算、严密的代算推理的特点。从注重双基、揭示知识发生过程着手,更好地发展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突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本课时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观察,探讨,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猜想与归纳。注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索性活动的投入程度和积极性,突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学价值理念。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去括号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教学难点 利用运算律去括号

  教学方法 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学法引导 练*→去括号法则→练*巩固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与分析:

  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 回顾导入;②新课讲解;③ 验证新知;④应用举例 ,巩固法则、 练*提高;⑤归纳小结。⑥布置作业。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回顾导入

  内容:

  给出教材上的问题情境,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不同解法、引导他们讨论各自解法的合理性。

  目的:

  在于从回顾已有的`知识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体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效果:

  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计算搭建正方形所用火柴棒的根数的同时,屏幕上辅助显示其形成过程,这样做巧妙地滲透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在思考、观察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到尽管观察的角度不同,但计算搭建正方形所用火柴棒的根数应该是相等的,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它们作进一步的比较。”同时板书课题。于是教学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主动学*的状态。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内容:

  师生一道继续上述问题的数学求解活动:运用运算律,化简上述答案,并作比较。

  目的:

  经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两道运用运算律化简的例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数,运算律对于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运算也适用的道理。目的在于借助运算律化简,得出几种不同的表示火柴棒根数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而为归纳去括号的法则作铺垫。

  效果:

  本环节从过去所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师生共同交流较为充分,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有机滲透了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通过运算律解决了学生心中的悬念(几种不同的表示火柴棒根数的结果是否一致?),让学生体会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

  第三环节、验证新知

  内容:

  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合理地解释:a-b-c,也可以表示成:a-(b+c), 因此: a-(b+c)= a-b-c

  目的:

  在同学们归纳了去括号法则的基础上,再应用生活中的经验加以验证,更进一

  步认同去括号前后几种不同的表示火柴棒根数的代数式所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从另一方面为了说明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道理。此时安排同学们联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也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体验着学*的乐趣.

  效果: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留心观察学生中出现的个别特例. 课堂上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形成有机的结合,课堂气氛因此显得格外轻松.

  第四环节、法则运用

  内容:

  ⑴ 讲解实例,巩固法则;⑵ 随堂练*,讲练结合。

  目的: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即使连续三天用一种教学法,学生照样厌烦。本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巩固练*,这其中既不乏自主讨论,归纳总结,又强调了学生明晰每一个运算步骤都需要依据的观念,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惯。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设置试一试、想一想等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发展方面的需要。

  效果:

  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课本中随堂练*,再通过互相交流后对课后*题也基本上能解答出来。

  第五环节、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内容:

  结合课本第108-110页 的内容,讨论有关的问题,并说说学*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以下内容:

  1.今天,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得到了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 ,括号里各项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 ,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2.大家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现在,大家再一起跟着我说一遍去括号法则顺口溜:

  去括号、看符号,符号变换最重要,括号前面是正号,里面各项保留好;括号前面是负号,里面各项全变号.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目的:

  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及时归纳 知识的*惯。

  效果:

  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能够准确全面的表述。

  四、教学反思:

  1、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包括教学,是科学的态度,也是课改应坚持的原则,传统的课堂有没有优势?有没有可取之处?回答应是肯定的。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即如何寻求热烈的课堂氛围与扎扎实实地落实“双基”的有机结合,这都要求现代教师要具备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扎实的专业水*作后盾。

  2、学生总是从自己已有的想法、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教学中碰到的新事物。学生曲解,甚至修正新知识的含义,以适应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学生们想当然的自己制造一个定理去解决所遇到的题目,以至于错想成自己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应追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即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课改、新教材显示了其强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只要在把握新教材的育人理念的前提下,立足双基,巩固提高,再恰当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和手段,那么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就顺理成章了。

去括号说课稿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分解、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

  ●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兴趣,在整个学*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能力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旧知

  承前启后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探究学*

  归纳总结

  动画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应用

  拓展升华

  反馈调控

  评价激励

  问题备份

  全面考虑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承前启后 1、什么叫做同类项? 2、叙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若a、b、c均为有理数,请指出以下代数式中的同类项及其系数,并进行合并。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于有括号学生暂时无法正确指出各项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第三问第二小题你会进行合并吗?

  回答 (意图:对旧知识进行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 周三下午,校图书馆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同学来阅读,第一批来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来了c位同学,则馆内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① a+(b+c) ② 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学*,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创设情景,继续新课 问题二: 若图书馆内原有a位同学,后来有些同学因上课要离开,第一批走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学,则馆内还剩下多少位同学? ①a-(b+c) ②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五)探究学*,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理解应用,拓展升华 解释以下三个问题(理解部分) 1、法则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现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②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2、法则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连同”指括号及括号前的符号,所以去括号不仅要去括号还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隐性的一个条件要求:括号内第一项为“+”号时,这个“+”号一般是不写的,但你要把它显现出来。

  教师点评指导。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 要予以特别说明。

  学生概括总结法则。 (意图:使学生领悟到剖析数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巩固应用(应用部分) 例1:去括号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3y-2x) 阅读:当x=-2,y=-1时求多项式 3(2x-y)-2(3y-2x)的值 解:原式=(6x-3y)-(6y-4x)=6x-3y-6y+4x =10x-9y 所以当x=-2,y=-1时 原式=10x-9y =10×(-2)-9×(-1) =31

  例题的处理:教师启发、引导、矫正,并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例2③在解题步骤上要引导学生,保证解题的正确性、高效性。

  教师请不同数学素养的学生就阅读部分给以说明,进行点评。

  学生自己探究思考后回答相应结果,并简述理由。

  (意图:体现弹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突出分层教学)

  (七)反馈调控,评价激励 1、练* 教科书P110练*1、2、3题

  2、课堂小结 (以问答形式,让学生参与小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明确学*目标的效果)。 1、教师就学生练*分别给以指导。 2、及时表扬鼓励。 3、强调书写格式。

  问题: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认真完成,适时加以讨论。 (意图:及时给予分层强化训练,强调重点、纠正错误点、紧扣关键点。)

去括号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苏科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内容,是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讲述整式的加减运算。本节课由数到式,承前启后,是在整式加减过程中注意如何去括号,同时要注意在去括号的时候符号发生的变化,为后面方程等的学*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与去括号的基础上,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B、理解整式的加减的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C、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能力目标:A、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算能力。B、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整式的加减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能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难点:利用整式的加减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操作发现解题规律.因为整式的加减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深化。整式的加减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核心内容就是计算。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讲、练结合。教学设计中,除了安排一定量的例题外,还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练*,以使学生更好地落实计算的要求。

  2、学*方法:练*→总结步骤→练*

  三、教学手段资源电脑、数学模型四、教学程序

  (一)复*导入

  10①法则(多媒体打出幻灯片)②练*1、-(2m-3)2、x+2(y-z)3、3x–(2x–5y)4、3a—2(a+b)

  【教法说明】通过法则及简单的计算,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以引出新知识。

  (二)情境创设

  15准备三张纸片:俩张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斜边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长。用它们拼出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通过拼图,可得到4种图形:梯形,长方形,*行四边形,四边形。分别计算它们的周长(分别将图形用多媒体打出)。(周长相等吗?面积呢?)将任意俩个四边形的周长相加减,计算周长和及周长差。上面的计算就是整式的加减运算。由此得出,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教法说明】学生动手拼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为铺垫,从而引出本节知识,自然顺畅,学生不会感到整式加减法陌生。

  (三)例题教学201.求2a—4a+1与—3a+2a–5的差。练*:练一练12.先化简,再求值:5(3ab—ab)–4(—ab+3ab),其中a=—2,b=3。练*:练一练3

  【教法说明】讲练结合,对每个例题都进行分析,把握题目的重点以及容易出现的错误。同时通过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让学生通过练*增强运算能力,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将这节的知识点灵活的运用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这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板书设计

  例题演练

  五、作业*题

  3.5 2、3


《去括号》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7)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研究的是方案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增加了几道例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寻找方案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之后讨论不同种情况的存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别提问,不同种情况的收费,找出相等,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方案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太注重启发引导,却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学*的欲望和热情,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学*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课堂对他缺乏吸引力,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过本节课,我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有这样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研究老师的问题,带着标准答案走出课堂;美国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希望我的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2

  今天我讲了一节《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本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的很充足,考虑到了学生在课堂上将出现的各种情况,开始讲的时候很顺利,学生的状态和他们的发言都很令我满意,但是在讲完例题,引导学生做名校密题、做练*时出现了问题,学生的做题速度与准确度与我的.预想有一点差距。当时我有点着急,一看时间所剩不多,没有对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而留到自*再逐一解决。

  我在备课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在很自然的状态下从一元一次方程过度到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其次,给出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做例题和练*并从中总结出书上给的注意“方程两边同乘或除以的式子不能为零。”再次,引导全体同学做名校密题上的练*,并逐渐加深难度。最后,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留作业。

  对于本节课我的感受就是,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太注重课堂的流程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与其讲究一些讲课的技巧,不如塌塌实实的讲一节课,真正做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讲课的根本。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3

  本节公开课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与配套问题)。教学目标是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现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两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1、设计简单而对本节课有启发作用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找出来,有利学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1、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才能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

  2、组外的交流,如果整个组的同学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可以作为外援到其他组进行帮教,并利用加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后进生进行帮扶,也能引领和鼓舞优生的学*积极性。这节课课堂学*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思维完全放开,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应注意改进的方面有:

  1、把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课堂容量不足,应把重点放在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这样就可以增加题量。

  3、如果能把工作量变式为分数,能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

  4、提出问题以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以上都是有待改进地方。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4

  1、我首先复*工作问题中的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效果较好。

  2、在解答应用题中,学生对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这节课中,我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特别是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

  3、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诸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表达*惯。对于我来说,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不良的学**惯,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方法是我应该不断研究的思路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作问题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学生解应用题能力较差,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我建议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其实列表也很简单,因为工程问题中一般只有三个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而且一般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甲单独做、乙单独做、合作。通过列表,学生很快可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另外,我建议在讲书本例5之前先补充简单一些的题目。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5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一、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二、解决策略:

  (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6

  这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多种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感受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列出方程,并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方程的解等知识,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这个过程没有给“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准确的理性的概念。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的。继续对有关方程的一些初步知识,并能通过对多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能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概念及一些相关概念。

  上完本节课。我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本课利用“猜年龄”的游戏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以练带学发现学生对方程以及方程解的'定义掌握的比较好。

  3、通过探究新知这部分的学*,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特别积极,,能主动的进行交流,而不是流于形式。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巩固练*这部分恰到好处,掌握的也很好。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让学生自己课堂小结

  5、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上讲解的不是特别清楚,另外练*题讲解的有点快,部分学生掌握效果不好。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设计比较好的部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失误。要想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对于以上优点,我将继续发扬;对于出现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上改进。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教学中我利用数式同性,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利用数的乘法分配律,接着我将数变成字母,就变成了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子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遗憾,老师们在评课时都指出了问题所在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也愿意吸纳老师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做以下的改进:

  1、进行备课前,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2、多关注细节。尤其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格式。

  3、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应该再设计一组*题来巩固规律,利用规律解题时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才可以加强对规律的记忆。

  4、注意利用合适的语言多启发学生回答归纳总结规律。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8

  一、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

  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渗透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成功之二:

  能进行一题多变,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如我将第10题设计成路程问题中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先向学生展现比较简单的同时同向出发;并及时进行变形,把相遇问题转化成追及问题,强调路程问题的多变性,这一道题让他们体会到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好处,使他们认识到有进一步学*方程的必要性。

  成功之三:

  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成功之四:

  分层次设置练*题,逐步突破难点。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一:

  第10题设置的难度过高。因为这一问题属于变式题,课前我考虑到这一题虽然有一点难度,但是这题的解法有很多种,既可以用算术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还可以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是一道很好的引题。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一种解法,这表明初一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不强。

  不足之二:

  教学容量偏大,本节课在复*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以后,设计了一些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应该淡化概念,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数学安排是学*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教学成功之处:1.复*巩固去括号法则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如去括号①3x-7(x-1)= ②3-2(x+3)= ;本节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是去括号,方法同以往一样。

  ②经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利用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片断:如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均用电量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均用电多少度?

  师:主要是引导生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均用电X度,则上半年共用电 ,若下半年*均每月用电 度,则下半年共用电 度。

  生:回答后列出方程;这个片断应该放手让生自己讨论,自己得出等量关系。最好让一两个学生上去讲解:你是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分析的,从而得出:

  上半年每月用电量×上半年总月数+下半年每月用电量×下半年总月数=150000课后我反复思考,这块内容教师过于包办,得出结论有些勉强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师只需加以强调。

  总之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讲的过于详细,应当再精讲少讲,让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自己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

  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教学反思 10

  通过上节课学*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