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

  要掌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学生乐于接受,学*的效果也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多了。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

  要掌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学生乐于接受,学*的效果也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多了。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今天开始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在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还特意设计了:12×3+15×4=36+15×4=51×4=204元的错例分析,然而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在如何解决例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15)×(3+4)。为了明确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辨析。

  第一步:了解学生对两种算法的态度,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赞同第一种解法,有部分学生不置可否,还有3个同学坚持第二种方法也是正确的。

  第二步: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第一种方法很快就被全体学生认可。第二种方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借助了简图帮助学生理解。(△+○)表示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价钱,(△+○)×(3+4)=(△+○)×7,这时表示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表示7副象棋和7副围棋的总价,和题意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基本对这个数量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后面的教学中,又发现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例如人均居住面积等。

  所以这节到底突出了什么重点似乎很难说了,似乎数量关系的分析倒成了重点了。计算课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真的很难调整好,困惑之中。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6

  今天开始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在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还特意设计了:12×3+15×4=36+15×4=51×4=204元的错例分析,然而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在如何解决例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15)×(3+4)。为了明确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辨析。

  第一步:了解学生对两种算法的态度,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赞同第一种解法,有部分学生不置可否,还有3个同学坚持第二种方法也是正确的。

  第二步: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第一种方法很快就被全体学生认可。第二种方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借助了简图帮助学生理解。(△+○)表示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价钱,(△+○)×(3+4)=(△+○)×7,这时表示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表示7副象棋和7副围棋的总价,和题意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基本对这个数量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后面的教学中,又发现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例如人均居住面积等。

  所以这节到底突出了什么重点似乎很难说了,似乎数量关系的分析倒成了重点了。计算课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真的很难调整好,困惑之中。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7

  今天开始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在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还特意设计了:12×3+15×4=36+15×4=51×4=204元的错例分析,然而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在如何解决例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15)×(3+4)。为了明确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辨析。

  第一步:了解学生对两种算法的态度,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赞同第一种解法,有部分学生不置可否,还有3个同学坚持第二种方法也是正确的。

  第二步: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第一种方法很快就被全体学生认可。第二种方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借助了简图帮助学生理解。(△+○)表示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价钱,(△+○)×(3+4)=(△+○)×7,这时表示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表示7副象棋和7副围棋的总价,和题意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基本对这个数量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后面的教学中,又发现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例如人均居住面积等。

  所以这节到底突出了什么重点似乎很难说了,似乎数量关系的分析倒成了重点了。计算课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真的很难调整好,困惑之中。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9

  今天开始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在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还特意设计了:12×3+15×4=36+15×4=51×4=204元的错例分析,然而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在如何解决例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15)×(3+4)。为了明确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辨析。

  第一步:了解学生对两种算法的态度,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赞同第一种解法,有部分学生不置可否,还有3个同学坚持第二种方法也是正确的。

  第二步: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第一种方法很快就被全体学生认可。第二种方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借助了简图帮助学生理解。(△+○)表示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价钱,(△+○)×(3+4)=(△+○)×7,这时表示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表示7副象棋和7副围棋的总价,和题意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基本对这个数量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后面的'教学中,又发现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例如人均居住面积等。

  所以这节到底突出了什么重点似乎很难说了,似乎数量关系的分析倒成了重点了。计算课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真的很难调整好,困惑之中。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一、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合理安排复*内容

  在学*《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学*经历,加减混合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的,只需要学生把第一次运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运算,写出结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的,学*过程与加减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学生才正式学*用递等式完成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课的学*内容,我在复*环节设计了10道两步式题(4题含有同一级运算,4题含有乘(除)和加(减)、2题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试教中发现安排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对新课中学生列综合算式可能有一定的干扰(好多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中前后两个乘法都加了括号,当然出现这样的算式也很好),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删除了这两题,并且也调整了上面8题的出现顺序。离学生思维最*的是乘(除)和加(减)的混合运算,因此先出示了4题乘(除)和加(减)混合的,而后出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 “试一试”的教学用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出现顺序与教材的编排相吻合。更多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二、注重“算”与“用”的结合

  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都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算”与“用”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课的练*中,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即“想想做做”的第4、5题。第4题与例题较相似,求两商之差,一是巩固所学的列综合算式,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二是训练学生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积”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但是我又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显得过于罗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以致第5题未能解决。我们*时计算的教学和练*,倘若能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这样就能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算”和“用”和谐交融。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课堂生成

  课堂是个充满未知的场所,每一刻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要求学生能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三种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两种都在我的预设中,第三种在两次试教中都未曾见过,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冷静,处理不当,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我观察学生的反应,一脸茫然,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请韩黎说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总价,乘4是都看做买4副,然后在总的价钱中减去一副象棋的价钱就是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多好的想法啊,这个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让我临时调整了课堂总结,本打算到 “想想做做”第3题直接说说运算顺序就下课的,但觉得何不妨用这个算式开启下一节课的学*呢,于是便有了:课后请大家预*下一课的内容,完成韩黎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既尊重了学生,又顺利地过渡到后续的学*。

  至于(12×3)+(15×4),我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顺势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联系实际情境学生想到先算括号中的,再把两部分价钱相加,何况计算的结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号的综合算式暂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探究运算顺序,算出结果,沿着我既定的方案进行,再折回,两式比较,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号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号就可以不用了,也说明了数学的简洁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未能营造出应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几个的细节处理还不够细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摸索、尝试。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非常巧合四年级上学期我所上教研课的内容也是《混合运算》,感觉这两节课在编排上有许多的类似之处:从生活情景入手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试一试、改错中体会混合运算的注意点、对比练*中明白运算符号不一样引起运算顺序的不一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混合运算的价值等等。明显感觉四下的混合运算虽然计算的步数比较多,但是学生有递等式书写格式和两步计算的经验,新课学*非常轻松。 教学中我从复*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入手,让学生说出熟悉的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为教学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扫清知识障碍。然后直接出示一道三步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观察与原先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该怎样算?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新学*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把三步运算转化为两步运算;直觉意识到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不含括号)。

  教材中新课的学*研究就是从商店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开始的。*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李老师买2副*象棋和3副围棋一共用了多少钱?教材中只给了一个问题,多数学生列出12×2+15×3后能够结合情境理解计算的顺序,但是这时候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的顺序感觉特别地单薄,所以我又增添了两道混合运算:12÷2-15÷3、12×2+15÷3这两道算式,并给学生提供了多条信息:*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象棋一共12元、围棋一共15元、买2副*象棋3副围棋。让学生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看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能够很快说出每道算式先算什么,但是通过讨论才比较勉强地说出了算式的含义。一方面感觉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徒增了学*的困难,如果没有丰富的素材该怎样引导学生来总结运算的顺序?

  从学生的练*情况来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基本都掌握。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有4小题,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是第4小题,当三步计算转化为两步计算后出现了“减在前、加在后”的情况,学生*惯于加减的口头表达顺序,计算时不由自主地就先算加后算减了。课中我没有完成书中的改错题而是结合学生此处的错误进行了重点评讲。

  这一环节我还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梳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按什么步骤来解答:一、看(观察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二、画(把先算的一步画出来)三、写。不能让学生的观察流于形式,一定得让他们经历这样一个画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养成认真审题的好*惯。

  家庭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错误比较多,计算的顺序不存在问题,多数是一步计算或口算不过关,与众多的计算教学一样的,需要在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上下功夫。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2)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一、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合理安排复*内容

  在学*《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学*经历,加减混合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的,只需要学生把第一次运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运算,写出结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的,学*过程与加减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学生才正式学*用递等式完成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课的学*内容,我在复*环节设计了10道两步式题(4题含有同一级运算,4题含有乘(除)和加(减)、2题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试教中发现安排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对新课中学生列综合算式可能有一定的干扰(好多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中前后两个乘法都加了括号,当然出现这样的算式也很好),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删除了这两题,并且也调整了上面8题的出现顺序。离学生思维最*的是乘(除)和加(减)的.混合运算,因此先出示了4题乘(除)和加(减)混合的,而后出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 “试一试”的教学用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出现顺序与教材的编排相吻合。

  二、注重“算”与“用”的结合

  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都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算”与“用”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课的练*中,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即“想想做做”的第4、5题。第4题与例题较相似,求两商之差,一是巩固所学的列综合算式,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二是训练学生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积”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但是我又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显得过于罗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以致第5题未能解决。我们*时计算的教学和练*,倘若能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这样就能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算”和“用”和谐交融。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课堂生成

  课堂是个充满未知的场所,每一刻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要求学生能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三种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两种都在我的预设中,第三种在两次试教中都未曾见过,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冷静,处理不当,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我观察学生的反应,一脸茫然,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请韩黎说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总价,乘4是都看做买4副,然后在总的价钱中减去一副象棋的价钱就是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多好的想法啊,这个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让我临时调整了课堂总结,本打算到 “想想做做”第3题直接说说运算顺序就下课的,但觉得何不妨用这个算式开启下一节课的学*呢,于是便有了:课后请大家预*下一课的内容,完成韩黎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既尊重了学生,又顺利地过渡到后续的学*。

  至于(12×3)+(15×4),我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顺势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联系实际情境学生想到先算括号中的,再把两部分价钱相加,何况计算的结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号的综合算式暂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探究运算顺序,算出结果,沿着我既定的方案进行,再折回,两式比较,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号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号就可以不用了,也说明了数学的简洁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未能营造出应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几个的细节处理还不够细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摸索、尝试。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了购物情境提出问题,在结合具体情境中学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法,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出5+9×4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法算出4个组的人数,再加上剩下的5人就是旅游团一共的人数,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在练*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给小马虎改错几中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惯。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点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但在本学期的期末的综合练*试卷中都已出现这种综合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我大胆做了一下尝试,将两种情况都出现了。例如7×4+7,3+6×4。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本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避免计算与实际引用的割裂,我将运算顺序与具体场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思考先算什么,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总结出运算顺序,感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练*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出现运算错误的情况,但是计算错误比较多,看来对于计算能力的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还有,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想想做做”的第4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因此都用乘法来求,其实我应该在学生解题之前就应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今天教学了不含括号三步混合运算,重点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例题出示后,学生都能列出综合算式,对于如何计算?学生中出现了两种计算,虽然都正确。但引导学生先同时算出两个积,既先算出象棋和围棋的钱,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当时,我让学生先算的部分划出来,这样下面就出现了150+120÷6×5把后面的除法和乘法都一起画,一起算,没有过程的。我发现后及时指出:在计算时,要把没有参与计算的部分照写下来,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要写出来。又让学生练*了45—20×3÷4,学生把过程写得很清楚了。最后,大部分学生能归纳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后面教学中,我补充了2组把3道一步计算的题目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有点难度,错的也比较多。书上的几道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来得及讲评完。我想,运算顺序没问题了,本节课目标基本上已达成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

  要掌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学生乐于接受,学*的效果也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多了。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今天这节课,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在复*旧知出示例题后,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算法,自主交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算式多样化,并进行对比,进行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连除、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从学生反馈情况看,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且计算速度较快。

  计算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了问题,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吗?不是!为什么学生容易算错呢?我想有时可能是粗心,但有时却是一些*惯性的动作,就拿分数连乘中的约分来说吧,有时该约分的没有约分,或者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有时他们会很*惯的把用进行约分的数字写下来;还有的会当成减法,减一下得到数据。最后连乘的时候,他们有可能进行加法计算。

  这并不是简单的粗心,而是对一些熟悉知识的暂时混乱或者说遗忘。所以,在对于学生犯这样错误的'时候我要找出根子所在,对症下药,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的。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3)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数学的第五单元学*的混合运算是两级两步混和运算,即乘加、减,除加、减的两步运算和带小括号的两步运算,这部分内容也是以后学*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是十分重要的知识。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将以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为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同时,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

  一、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复*两步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意。如:6×4+18读作: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二、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三、我在教学小括号时运用儿歌教学。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两步计算要牢记,发现括号要先算,没有括号要分类,混合运算先乘除,同级运算按顺序。

  这首儿歌说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智慧,概括了两步计算知识,也可提醒学生计算顺序上的要点。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自己也能解决。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

  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上一周刚刚讲完分式的运算这部分知识,感受很深。学生们在刚学*这部分内容时,并不顺利,一方面是来自对因式分解知识的遗忘,另一方面是不掌握算理。要想更好得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除了引导学生解决以上的问题之外,作为一个教师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分式的四则运算是分式这一章的重点,主要是会进行基本的运算,而不是计算的繁和难,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例题、*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但与整式、分数的运算相比,分式的运算步骤多,符号变化复杂,所以在增加例题、*题时,要注意控制难度,特别是不要在分子、分母的因式分解上增加难度。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基本的练*,掌握算理,弄清运算依据,做到步步有据,减少计算的错误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了购物情境提出问题,在结合具体情境中学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法,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出5+9×4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法算出4个组的人数,再加上剩下的5人就是旅游团一共的人数,突破了难点,教学反思《《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在练*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给小马虎改错几中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惯。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点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但在本学期的期末的综合练*试卷中都已出现这种综合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我大胆做了一下尝试,将两种情况都出现了。例如7×4+7,3+6×4。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常常忽视计算的现实背景,为了教计算方法而教,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已有的条件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使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巩固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价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上的,为以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让学生觉得新知不新,没有学*难度。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例1的出示,我结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并运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激发学生内部学*动机的同时,也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学。因而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难易适度,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说:“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帮助解决吗?”通过“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

  积极的引导,能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我根据学生探索的列式。设计了分男女同学开展计算比赛男同学算2/5×18+3/5×18,女生算(2/5+3/5)×18。结果许多的男生失败,男生愤愤不*,由不公*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四则运算,漂亮的突出了重点。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的练*,基本训练是打基础的,因此我在狠抓运算顺序的同时,以简单的基础题外,我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成功地解答尝试题。练*设计的多层次,能有效地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学*有所提高。尝试思维情景问题,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得。

  小组的合作学*活动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参与能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探索的成功。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两次的学生讨论,一次的经验推广,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新知识的缺陷,进行了重点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审题,运用简算的'良好计算*惯。

  但从本课教学情况来看,少部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相当低,对稍复杂的计算在处理时往往有点乱,不知所措,尤其是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符号三个以上的,错误率相当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递等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本单元是在第一、三单元的基础上,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在学*小数的乘除法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然还有的学生抄写题的时候把数字写错。每当你提醒他的时候,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率,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和浓厚的学*的氛围。

  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我的设计想法是:

  1、 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

  2、 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2、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完了整节课之后,我对自己这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中又增加了中括号这一内容,致使计算起来又多了几分烦琐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层层深入中,走进新知、学*新知。

  2、本堂课很好的利用了,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知道老师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来学生学*的兴趣。

  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没有完全设想清楚。在上课之前我把很多情况都设想了一遍,但是忽略了同学之间有不同层次。比如在指名上台板演的环节,有一个同学出现了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虽然我也随机应变,把该更改的更改的过来了,但是,这件事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层次的教学,不能忽略掉每个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2、对学生动手做出现的状况估计不足。很多同学在老师讲课的时候都很清楚明白,但是一旦要求他自己动手做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动手做的时候有没有真正掌握。

  三、整改的措施

  1、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学生在知识方面好像已经掌握得非常牢固,但是实际在他们动手操作的时候却不尽如人意,这就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2、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多种情况 在今天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在课前没有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估计全面,导致学生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的时候有一瞬间的不知所措。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多预设一些上课可能出现的状况,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学,也才能更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4)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自己也能解决。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这节课作为练*课,本来内容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当我把趣味填括号出示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发亮了,马上有好多人高高的举起了手,直到结束还显得意犹未尽。课后我反思,这道题也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孩子们才显现出强烈的兴趣,以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可多一点以“趣”导学,特别是练*课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也可改编一些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孩子在“玩中学”。也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呢!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他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

  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①120+25×4②(37+87)÷4③58×20-78÷13,让他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把复*题第1小题改成例题300—(120+25×4),让学生观察例题的特征,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戏练*后与复*题第1小题比较。这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尝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他们完成书上P37的想想做做,(37+29×3)÷4,58×(20-78÷13),这实际上时复*题把第2题的87写成29和3的积,第3题添上了“( )”。当学生完成想想做做时,我再让他们与复*题的第2、3题比较,进一步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复*题与例题和想想做做的比较练*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1、重视了口算。这几年来,教师的课堂中很难看到口算练*的影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计算占很大的比重,但我班学生原有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结合本课特点,我主要进行了末尾有0的乘除法口算和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有效地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必要的复*。

  2、恰当地把握了教材。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上。本单元的3个例题,前两个主要定位在运算顺序上(原来的混合运算基本上是乘除法在前、加减法在后,而本学期包括了乘除法在后的情况,学生容易混淆)。而本课的例题由于有小括号这一非常明显的特征,因此我认为运算顺序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我组织学生先列出分步算式,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基本上列出的是不含小括号的错误算式),在比较中发现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步骤产生矛盾,从而介绍小括号。并在对两种列式的比较中,发现小括号的作用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在练*中我还安排了这样一组题:30×2+40、(30×2)+40,使学生发现后者虽然也有括号,但没有改变运算顺序,因此结果相同,这样的小括号可以不加,提高了学生对小括号的认识以及准确使用小括号的能力。

  3、注重了良好计算*惯的培养。在学生的练*中,我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及其他学生完成的情况,总结出计算的注意点:不要抄错数字与符号、注意运算顺序、细心口算、做完后要认真检查等

  作为教师,我也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如写好字、写好等于号,细心计算等。

  不足之处:

  1、新课教学中学生没能充分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虽然是这样预设的,在矛盾中引出了小括号,但由于将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揭示过早,导致了学生的理解不透彻,参与不积极,反映了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2、课堂氛围调动不够。计算课本身就比较枯燥,加上我的教学艺术功底欠缺火候,因此整节课比较沉闷。这也是我以后亟待加强的。

  3、在口算时,对于典型错误,没有提供学生剖析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改正。

  4、深入不够,在30×2+40、(30×2)+40的比较之后,还可以安排连乘、连除、连加、连减有括号与无括号的对比*题,进一步体验小括号在不同类型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也为运算律打下了基础。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5)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是20xx年苏教版新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还不错,只是有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不太规范,有必要加强指导。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混合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1、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2、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规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练*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有针对运算的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的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不足之处: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上了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课,让学生学会了混合运算的顺序。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我将以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为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同时,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

  1、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复*两步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意。如:164+18 读作:1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结合学生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训练。如:254-60+40 =100-100 =0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凑整的意识太强烈,而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一定要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通过了一定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设计是个突出的亮点,由四道同级运算的旧知识迁移到同级脱式运算的新知识,不仅能够巩固孩子们的旧知识,而且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注意在同级运算中,计算过程中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我没有按照以前的方式把等号写在等式的右边,而是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看到我这样书写,有学生按捺不住了,举手示意,问老师是不是写错了。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更加引起大家的注意,我顺势跟学生们讲解了今天重点的`内容——脱式计算。

  我在教学中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强调在脱式运算中,等号要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规范孩子的书写,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惯。并且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孩子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让孩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在试算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对于*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孩子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孩子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孩子检验*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我认为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不足的地方就是我处理过急,在讲解脱式运算时结合情境效果应更好。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分数混合运算(三)》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它是继前两节中解决了“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之后的又一节关于分数混合运算的内容。

  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已知比一个数少(或多)几分之几的数,求这个数”的问题,重点是让学生利用画图等方式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决与分数混合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学生已掌握了找标准量单位“1”的方法。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让孩子们读题、审题,根据题意去画线段图。在这一环节,主要考虑到孩子们动手画线段图的能力比较差,想通过这个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根据线段图描述题意并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同时想培养学生看图列式计算的能力。在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之前,我先让学生要看清图读懂图意,会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再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同时也复*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让学生补充一个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用分数解决的应用题。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问题独立进行解决,进一步巩固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时间分配前松后紧,由于在训练学生画线段图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造成了课堂练*没有时间完成。

  2、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学生的识图、画图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今后教师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进行练*。

  3、解方程时格式书写不太标准,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时,个别学生有困难,应加强指导。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常常忽视计算的现实背景,为了教计算方法而教,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已有的条件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使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巩固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价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上的,为以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让学生觉得新知不新,没有学*难度。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例1的出示,我结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并运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激发学生内部学*动机的同时,也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学。因而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难易适度,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说:“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帮助解决吗?”通过“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

  积极的引导,能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我根据学生探索的列式。设计了分男女同学开展计算比赛男同学算2/5×18+3/5×18,女生算(2/5+3/5)×18。结果许多的男生失败,男生愤愤不*,由不公*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四则运算,漂亮的突出了重点。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的练*,基本训练是打基础的,因此我在狠抓运算顺序的同时,以简单的基础题外,我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成功地解答尝试题。练*设计的多层次,能有效地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学*有所提高。尝试思维情景问题,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得。

  小组的合作学*活动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参与能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探索的成功。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两次的学生讨论,一次的经验推广,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新知识的缺陷,进行了重点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审题,运用简算的'良好计算*惯。

  但从本课教学情况来看,少部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相当低,对稍复杂的计算在处理时往往有点乱,不知所措,尤其是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符号三个以上的,错误率相当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递等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分数混合运算(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加乘减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与分数运算相关的问题情境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数量关系相对复杂,所以在小学阶段与分数有关的计算都是重点内容。因此在科学处理教材内容、正确把握课程标准、全面熟悉学生情况方面我们都要非常慎重,来不得半点敷衍。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困惑等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与诸位共享和商榷。

  一、教学流程

  以人为本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的需要和成长为根本出发点,尽可能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主动的、生动的参与到学*活动中,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设计了一下教学流程:复*铺垫——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堂达标——当堂反思。

  二、体现两个重视

  1、重视学法渗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要求之一。在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中,如何去分析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画线段图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能够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很大。因此课堂教学合作探究环节我特别提出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途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方程解答才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2、重视情境创设。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引发思考的问题情境,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必要的、有效的交流和探讨。因此在学案设计合作探究中,我设计了两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是对“比八月份节约了1/7”进行研究,让学生产生困惑,与分数混合运算一二中“单位1已知”产生认知冲突。

  第二次是把“比八月份节约了1/7”改为“比八月份增加了1/7”,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等量关系也没有发生变化,形成解决“单位1未知”问题的基本数学模型。

  当然在课堂实践后我也发现了很多缺憾。

  1、课堂环境影响学生表现。

  我班共有8个合作小组,在听课中很多教师参与在每一个小组中,原来思维敏捷、敢于大胆发言的学生都显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学生不适应这么多听课者参加的课堂教学,就连学*最优的张星宇同学发言都语无伦次,那些天生腼腆性格内敛的学生表现就更是差强人意。因此学校要经常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常态课等多种形式的听评活动,这样既锤炼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抗干扰的意识。

  2、钻研肤浅影响探究活动。

  高效课堂给学生减负了,但是对教师来说却是加压了。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在课堂外下足功夫,这样课堂上教师才会游刃有余、进退有方。本节课中由于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忽视对教材难点的分析与处理,造成了探究活动的卡壳现象。我对“比八月份节约1/7”中“单位1未知”没有充分研究,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已知量”才是单位“1”,引发对等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3、思路固化影响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等环节都充满着预设和生成的矛盾,课前要充分预设,才能有效的应对课堂生成。但是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无时无刻都在生成着新的问题,不是能够全部预设到的。面对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我还是坚持原来的学案设计流程,希望学生能够侥幸的冲破难关。在这个时候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调整学案设计,针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扭转课堂教学面临的颓势。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无法超越自我,无法相信奇迹发生,只好任其自然了。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在课改的大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练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要张开宽广豁达的胸怀迎接更加明媚的明天,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和浸润那执着追求的理想课堂。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6)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作业书写要整齐、清楚、格式要规范。要求学生“一次做对”,不要有“反正我还要检查呢”的思想;同时,做题之前和做题的过程中,务必要求学生认真检查。检查的项目有:

  ①题目有没有抄错?

  ②计算的过程中有没有错写、漏写、少写、多写数字和符号?

  ③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

  ④特殊数“0”、“1”的计算是否得当?做好后要进行验算,这是一道必须进行的程序。验算时要求学生掌握“纵横检查法”。纵查法:上下式子间检查、核对数字、运算符号是否写错,有无漏写或重写。横查法:检查每一步的运算顺序是否有错,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有错。这样不仅确保了计算的正确,而且对学生逐步养成严谨、认真、踏实的学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分清运算顺序。

  要求学生先看题中含有哪两种运算,有无括号,必要时可以不计算,只判断运算顺序的单项训练。先观察算式,再思考运算顺序,可以划线标号,表明运算顺序。57-43+36、60÷5×12(本不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受影响,成为了易错点)应强调,当算式中只有加法和减法或乘法和除法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进行改错训练

  学生有时观察不细致,思考不深入,会因某些数据特征影响而造成运算上的错误。进行改错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计算过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正确的运算是什么?

  只要学生在混合运算中做到:整体观察——分清顺序——认真计算——全面检查,计算的正确率肯定会提高的。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思辨,掌握技能。

  学生刚学*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通过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算法强化练*进行诊断及矫正。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点“石”成“金”,错误也美丽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以前,在我的眼里,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在更多学生的心里,计算学*也是机械乏味的。然而,在今天讲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课堂教学体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新鲜与心动。我惊讶地看到灵动的数学赋予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算式以生命的意义。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了。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首先,在新授的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接着在练*中我又出了个“错”,把“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求商是多少”的文字题,列成了(10-6.9)/24.8,充分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如此一来,本来乏味的计算变的有趣起来;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的生动多了。虽然做为教师的我丢了权威的面子,但是学生们却大大收获了点“石”成“金”的成就感的喜悦。

  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种“点金”之术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这是“点金”之术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二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的错误、教师的“错误”都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拥有“点金术”对学生来说、对教师来说都是课堂中的精彩!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除了按一般的运算法则和顺序外,还要灵活运用一些运算技巧,才能使计算又快又好。例如:

  计算:0.75-3/51/6+0.4

  学生练*。

  师:你是采取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我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的。

  生2:我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师问:第二题的结果会怎样?)第二题的结果是*似值。

  生3:我是把第一题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把第二题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师: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3:因为第一题中的3/5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第二题中的1/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小结:

  数与分数相加减,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这时,有一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老师,第二题也可以化成小数计算……”

  我不悦地打断道:“当然可以,但刚才已经的同学说了,算出的值是*似值而不是精确值。”

  那位学生沮丧地坐下了。

  ……

  课后,我还是忍不住询问那位学生:“你对第二题是怎么想的?”那位学生拿出他的练*本,我一看,他是这样算的:

  1/6+0.4=0.16+0.4=0.56

  既不用化成分数计算答案也不是*似值,妙!

  我为课堂上的草率感到遗憾,如果让这位学生说下去,全班同学既可学到这种独特的计算方法,而这时教师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1/7+0.2(题中的1/7能不能化成循环小数)该怎么算?为什么这题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再进行小结。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路也得到拓宽,对计算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本节课的课堂也会变得更为有声有色,高潮迭起。而对于这位同学来说,他更会为自己的独特解法感到高兴、自豪,从而进一步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反思]

  这个片断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细致,对所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创造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以长者自居,对学生在学*中提出的见解因超出自己的“计划”而加以制止,甚至挖苦,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等地与之商计问题,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勇于大胆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不管其见解是否的理,都应行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尊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增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经过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创见”。这样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又可弥补我们备课中的不足,从而得教学相长之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1、重视了口算。这几年来,教师的课堂中很难看到口算练*的影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计算占很大的比重,但我班学生原有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结合本课特点,我主要进行了末尾有0的乘除法口算和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有效地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必要的复*。

  2、恰当地把握了教材。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上。本单元的3个例题,前两个主要定位在运算顺序上(原来的混合运算基本上是乘除法在前、加减法在后,而本学期包括了乘除法在后的情况,学生容易混淆)。而本课的例题由于有小括号这一非常明显的特征,因此我认为运算顺序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我组织学生先列出分步算式,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基本上列出的.是不含小括号的错误算式),在比较中发现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步骤产生矛盾,从而介绍小括号。并在对两种列式的比较中,发现小括号的作用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在练*中我还安排了这样一组题:30×2+40、(30×2)+40,使学生发现后者虽然也有括号,但没有改变运算顺序,因此结果相同,这样的小括号可以不加,提高了学生对小括号的认识以及准确使用小括号的能力。

  3、注重了良好计算*惯的培养。在学生的练*中,我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及其他学生完成的情况,总结出计算的注意点:不要抄错数字与符号、注意运算顺序、细心口算、做完后要认真检查等

  作为教师,我也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如写好字、写好等于号,细心计算等。

  不足之处:

  1、新课教学中学生没能充分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虽然是这样预设的,在矛盾中引出了小括号,但由于将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揭示过早,导致了学生的理解不透彻,参与不积极,反映了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2、课堂氛围调动不够。计算课本身就比较枯燥,加上我的教学艺术功底欠缺火候,因此整节课比较沉闷。这也是我以后亟待加强的。

  3、在口算时,对于典型错误,没有提供学生剖析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改正。

  4、深入不够,在30×2+40、(30×2)+40的比较之后,还可以安排连乘、连除、连加、连减有括号与无括号的对比*题,进一步体验小括号在不同类型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也为运算律打下了基础。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按我原来的理解,混合运算的教学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学生照着既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但陆主任的一*话使我对教材的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为例,談一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情境的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课堂上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

  三、灵活用好练*题。

  “想想做做”第2题改错可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既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又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一、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让学生经历在探索中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的数学教学思想。

  这节课上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例题情景,理解分数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中因为要先求一共能做多少朵花,再求剩下多少朵花,所以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然后再联系整数混合运算的已有知识发现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最后进一步理解分数混合运算中包含小括号、中括号的各种形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的思考、交流中完成的,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样一个本节课的主导设计理念。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设计,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长远看是对学生数学学*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了课本提供的例题情景,使学生从中抽象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我们以往的教材中涉及到各种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文字性的计算方法说明来呈现教学内容。而这套教材则为这种单纯的计算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情景,也就是我们这道例题。我想这样的“情景”呈现形式,应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并且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基于这样的考虑,课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列式,然后再结合具体例题情景理解除法、减法的分数混合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我想这样做即是对抽象的计算知识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尊重。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看还是不错的。

  三、学生课上的交流都建立在他们的独立思考基础上。

  本节课上我设计了象小组交流、同桌交流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比如学生交流解题思路,交流自己结合例题情景理解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每次交流前我都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避免在交流的过程中用优等生的想法代替学困生甚至是中等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建立数学模型,到解开模型,最后巩固应用的知识主动建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感觉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如果能在针对性和鼓励性上增强一些的话会对促进学生的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有帮助。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定好了学*目标,学*重,难点后,激趣目标利用例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得出加法运算律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简化计算。

  通过分组互动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彼此间的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自行编题打破了一味由老师出题的模式,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灵活性。在课堂的组织上,精心安排:从“我为小组添彩”-“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各个环节组织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为例题的讲解打下很好的底子,使学生能迅速而准确的分析问题的实质。

  我想我们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运算含义,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来简化运算.真正做到“一找二凑三结合”。让计算变得轻松。讲课前教师还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混合运算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脱式计算)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 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导学单。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因为导学单的使用,一切进行地很顺利。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节的导学单,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导学单重点、难点突出,将事半功倍。

  2. 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发现、练*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算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 多种练*形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我将本课巩固练*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在练*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7)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选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分享。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我先让同学们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列出数量关系式,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了式子,因为之前一直学*的是分步算式,所以他们轻而易举的列出了这个两步计算的式子,然后我再让他们将分步算式合起来列出综合算式,据我观察,大多数学生都能列出综合算式,然后我再带着学生给他们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加深记忆。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反馈出很多问题,现结合课堂教学和作业情况说一说存在的问题:

  (1)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不足,他们的`书写格式五花八门,这也是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给他们多余时间思考。尽管在新课讲授时已经挑出了错误的格式给他们看,但是由于没有给他们强化的过程,所以大多数同学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记了一下、并没有真正用心记住。

  (2)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问题。在写练*题时,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很多时候,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练*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加强板书训练,本节课需要书写的数字很多,我在黑板上的板书写得很难看,由于我的数字写得比较大,所以整块黑板都被我写满了,给人的观感非常不好。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示范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识字、认字的阶段,板书更应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能力。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在进行巩固练*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

  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学*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思想方法的不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知识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本人在教学连加连减的竖式时,学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竖式方法:一种是用两道竖式来求出得数;一种是直接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算出得数。在解决例1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但当学生的思维呈现多样性后,如何对这些算法进行优化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竖式的两种写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无疑会有优劣之分。这时教师要有优化的意识,又要意识到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思考比较,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例1时,我不曾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去思考优劣。“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这句话体现我对学生的尊重,这句话体现我注重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从而发自内心的选择出最佳方法。

  本节课连加连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只要计算不要出现错误一般学生都会列对竖式。不过,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因此也出现了连减三个数一起相叠的竖式。不过,这只是极个别的学生。从计算正确率来说,还有点让人担忧,以后还要强调计算时的细心和计算后的检查!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第一个问题: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观察两道竖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我的问题问法模糊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是我应该及时调整问的方法说:“第一道算式的得数,和第二道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第二个问题:计算课在巩固练*时应加大训练力度。

  由于我在教学竖式的不同方法时,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时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巩固练*的时间很少。而且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经验不足,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

  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智,让孩子去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通过这次的教学,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扑捉学生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还学*到了同年组两位教师身上的很多优点。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两位老师都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在学*这一课之前学生都已经有了计算顺序上、列竖式方面的学*经验,所以荣老师以学生自主学*为主,老师主要起引领的作用,这样就能节约很多时间用在后面的巩固练*上。事实证明在计算课上使用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曾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混合运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图书阅览室读书人数的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这个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孩子们分析数学信息,找到问题之后,快速的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差异,出现了两种解题方法,①53-24=2929+38=67②53-24+38=67,抓住这个时机,运算顺序的教学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学生很自然的就明白这种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接下来重点就是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等号的位置是本节课一直强调的。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顺序算一算下面的题:15÷3×5让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最后让学生进行尝试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最后出示练*,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另外就是脱式计算的格式,计算的正确率都是要求注意的。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练*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知识的价值。

  总之,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以学生的说为主,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获取积极的数学学*情感和体验。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6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例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没有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一位数乘法的问题,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学生学*新知即可水到渠成。比如,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次性通分,一次性计算”,这一特殊计算方法,对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中的“一次性约分,一次性计算”,启发特别大。

  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7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开端,我采用了吴版的教学设计,没有出示书本例题,就是感觉单纯的算式太枯燥,而是结合书本第36页第五题,让学生依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然后在算式“18+18×2+6”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添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情况::(18+18)×2+6、18+18×(2+6)等,然后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计算,我把学生中一些错误的情况列举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找错误,效果比较好,从而明确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在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组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方面的,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我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要求高了些,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例题时,以学生熟悉的题材激发学*兴趣,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在此期间,我仔细国了下面部分学生的情况,有这样几种错误:一、对于“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居然还有一些学生采用了加法和减法,可见,这几个同学的基础有多差;二、就如书本青椒卡通所列的算式,没有加中括号。据此,我让学生根据算式,分析没一步算式的意义,由此产生中括号,从而使学生产生学*的愿望。并且补充了第三十页的“你知道吗?”,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知识面。从课堂作业的情况来看,计算错误明显降低,但是,部分学生对列综合算是解决实际问题有困难,在后面的联系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9

  前面我们学*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提高学*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在数学学*过程中发现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掌握运算顺序,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本节课我通过尝试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解题中,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都会做,但真正准确率很高的学生却不是很多。通过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一、让学生牢记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老师要讲清楚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学生要牢记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的。

  四、对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

  五、对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练*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也是很重要的。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另外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惯,也是很重要的。 整节课时间的把握不太好,有点前松后紧,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互动。本节课有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他们爱学数学,会学数学。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1

  课前的情境引入采用学生们都很熟悉并且喜欢的商店购物,先设置一步计算的问题,接着就是两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遇到过,不过他们都是写的分步式,少部分学生通过预*知道会写综合式。通过学生反馈的综合式,开始本课的重点,综合计算式的运算顺序。学生在过去的学*中,知道在有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加法或减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乘法(除法)再算加(减)法,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运算叫做混合运算,之前都是教乘加或乘减运算等,所以要让他们认识这种运算,再在以前学*的基础上对运算顺序进行讲解,学*了混合运算顺序之后,通过练*加以巩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同级运算顺序,只有乘法、除法或者只有加法、减法的算式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在上课中以及在课堂练*的反馈中发现:

  1、混合运算顺序掌握较好,不过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个在课堂上纠正过,不过课后依然发现这个问题,必要的话要一个个的纠正了。

  2、同级运算虽然很简单,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会从右算起走,就我观察来看,有些觉得右边的计算简单就从右边开始。同级运算顺序应该强化。

  3、少部分学生会把混合运算顺序和同级运算顺序混淆,为了区分,我给他们打比方:加、减法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的,我们叫1级运算,乘、除法是而你二年级学的,叫2级运算,加、减法是朋友,是一级的,乘、除法也是朋友,但是他们比加、减法更高一级,就像你们有的同学完的游戏,大怪兽的等级就比小怪兽的等级高,乘除就是大怪兽,加减就是小怪兽,级别高的就先计算,级别低的就后计算,加减、乘除是朋友所以就按我们的书写*惯从左往右的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的信心,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旅游,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的兴趣,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更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矛盾冲突。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出5+4×9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发算出分好组的人数,再加上没分的5人。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三、灵活用好练*题。

  在练*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给小马虎改错几中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惯。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点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但在本学期的期末的综合练*试卷中都已出现这种综合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我大胆做了一下尝试,将两种情况都出现了。

  混合运算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小学生思维直观的特点,通过具体情境中学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初步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树立学*数学的信心。为了促进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课堂上我把发现法与讨论法现结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2)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自由说说经过本单元的学*,自己都学到了什么。再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就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接着让学生把一些综合算式进行分类、对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再现和梳理。

  通过看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时,要能正确运用小括号。

  以上环节,抽象的运算顺序与具体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但是仍需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练*机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2

  对于环节一,课的开始我把有趣的扑克牌游戏引入课堂,展开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教学,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传统、单一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法则在游戏中反复运用,从而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节二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不能单从是否记住或者掌握的层面来判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或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传统的“概念教学”对知识掌握主要集中在学生能否记住概念的定义,能否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新课程对“概念教学”远不仅于此。《课标》中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在课的最后,通过变式训练,即改变游戏规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扑克牌的加减运算实质上就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适当的课堂练*加强、巩固有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最终实现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3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效果还是很不错。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5

  1、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要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探究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教师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的主导性。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8)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本课的预*作业有两部分内容:

  (1)计算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和练*十五第4题。通过预*让学生对单位“1”产生初步的印象并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书本上的例2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交流并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按照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我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练*中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1)最后的计算结果没有约分成最简分数;

  (2)加减法相互混淆。通过强化练*情况有所好转。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以及知道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由于在前面学*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本节课是从前面所学的连加连减进行复*,并对写竖式的方法进行巩固。从而引出新课,展示本节课的学*目标,教学时,我通过情景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结合提出的问题找出获得的信息,并列式计算并引出新授知识。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也可以进行分步计算,先计算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计算第二个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想一想简便写法的竖式。这个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能力。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就对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没有做过的的讲解,我觉得这里应该有必要对计算顺序进行理解这是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只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学生就能正确的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学*新知个练*反馈,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在教学例4有括号的计算方法时,学生知道方法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竖式,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

  第一:部分学生不能用竖式的方法,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竖式的方法而凑竖式的现象。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1、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如:思维的独立性。2、教师的放手不够,学生参与自学和对子间学*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总之我的数学课还要在*时的一点一滴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后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正确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学*,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在这节课之前,学*的是有理数加、减计算。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如何能让学生自己探求解答方法来设计这节课的。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复*化简符号、同号数求和、异号数求和及三个负数求和的计算方法和口算,把学生在本节课在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重点,转化成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不是把计算方法直白的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记住即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为后继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而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模式。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主动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分层训练并讲练结合,特别是对学困生所遇到的问题更予以关注,使他们有所收获。通过学生的反馈,我感到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我班学生不同程度都有读错数、抄错数、抄错符号的现象出现,严重的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只有正确率上升了,学生的学*兴趣才会高涨,才能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二、深钻教材,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算上。强调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解题之前先观察题目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运算,如何能巧妙的运算,在下笔解答。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掌握较好,并应用到实际的运算当中。“法”“理”沟通是教学的关键,只有“理”明确“法”才能通。虽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我觉得我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再提高,因为本节课“理”的教学不够突出。只有揭示概念的实质才能掌握计算的表象,这样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构建出牢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驾驭课堂方面还要多磨炼自己,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学生得以成长,教师得以发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6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后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正确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学*,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在这节课之前,学*的是有理数加、减计算。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如何能让学生自己探求解答方法来设计这节课的。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复*化简符号、同号数求和、异号数求和及三个负数求和的计算方法和口算,把学生在本节课在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重点,转化成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不是把计算方法直白的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记住即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为后继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而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模式。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主动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分层训练并讲练结合,特别是对学困生所遇到的问题更予以关注,使他们有所收获。通过学生的反馈,我感到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我班学生不同程度都有读错数、抄错数、抄错符号的现象出现,严重的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只有正确率上升了,学生的学*兴趣才会高涨,才能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二、深钻教材,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算上。强调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解题之前先观察题目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运算,如何能巧妙的运算,在下笔解答。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掌握较好,并应用到实际的运算当中。“法”“理”沟通是教学的关键,只有“理”明确“法”才能通。虽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我觉得我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再提高,因为本节课“理”的教学不够突出。只有揭示概念的实质才能掌握计算的表象,这样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构建出牢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驾驭课堂方面还要多磨炼自己,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学生得以成长,教师得以发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7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9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两道复*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