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数学也不例外。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地让孩子们开心地去感悟数学这份“宝贵的礼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关注学生学*的情感和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下面以桐乡沈坤华老师于2003年12月12日在蟠溪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背面,有没有大小?学生们开心而又惊奇地摸起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手背大,更多的学生说一样大。教师没有偏袒,而是将两种观点都写在黑板上:手背手面没有大小;有大小。这时教师进一步问,同桌同学的手背和手面谁大谁小?学生们又开心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和同桌的进行比较,当然这次的结果就一致了,是有的人大,有的人小。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体的表面是不是有的一样大,有的不一样大呢?学生们发现了周围的物体不一样大的很多。

  (物体是不一样大小的,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看见,但是我们从来都是熟视无睹,然而这其中往往有许多数学知识,科学道理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那是因为我们缺少的正是牛顿的那种探求意识和探求精神,所以世界就少了许多发现。这种意识和精神需要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在学生心中的东西。)

  这时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已经迫在眉睫了。于是教师就让学生选择一样喜欢的东西,把它的面描下来,用阴影部分表示。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很快又开始描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人高兴地举着自己的“杰作”向周围的同学展示着。在做了交流汇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描下来的*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的大小。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是多少呢?

  (作为物体,在我们的眼中,有线条,有*面,有立体,但是它们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含义又是不同的。从幼儿园就开始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因此学生眼中的图形是有的,只不过是“线条型”的,至于中间的部分好象可有可无。这一描、一涂,学生心中的知识更完整了。知识积累中的误区也修复了,但是却没有丝毫的错误尴尬。倒是享受着“手形”“小刀形”“钢笔形”等等或可爱,或奇怪的图形。这些小时侯就玩过的玩意儿,今天重温,分外亲切有趣。哦!数学真奇妙!)

  计量必须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学生当然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所以教师又安排了合作交流,建立面积单位的观念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儿童券,用一个物体在儿童券上摆一摆,它有多大?如:小刀、橡皮……学生显然有些不知所措。看来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也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了。(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已经懂得了如何揣摩老师的意思,学会了按老师的意思行事。)不过,这摆一摆到是蛮有趣的还是赶快动手吧,要不然等会儿就没时间了。三下五除二,很快学生就举手了:我是用橡皮测量的,摆了16个橡皮;我也是用橡皮的,摆了大约5块。这时教师奇怪了,怎么会是大约5块呢?学生边摆弄着边竭力想让老师明白自己的想法。原来是橡皮大,*上面一块块摆,4块多,而下面又有一窄条。也有学生骄傲地展示:我是用小刀的,我摆了9把小刀。

  这时教师紧追不舍:儿童券一样大吗?那为什么测量出来有大有小呢?学生有些不以为然,这样小儿科的问题都亏你在公开课上问的出来,当然是因为橡皮有大的,有小的;橡皮和小刀的大小也不一样的。教师提示着:这样测量物体的的面积方便吗?学生不高兴了,岂止不方便,简直是乱七八糟。(因为需要,才有探索的激情,然后才有新的发现或创造。这个道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是没有的。而这种思想却比学*任何知识更有用!因为这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源!)教师点破:所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些单位。你们知道有什么?学生回答到:长度单位。教师又点:那么今天的面积能用吗?学生想一想后回答,不能用,那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刚才我们学*的是面积嘛!教师不紧不慢问:该用什么?学生随口回答是面积单位。教师一听乐了:你听到过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好一个:“你知道……”“你听到过……”。尊重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点,人文精神强调每个人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人受到了尊重,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尊严的权利,就会伴随着产生责任感,因而激发出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片刻沉默后,有几个学生举手:我家买房子时,我听说过*方米;我听说过*方公里;我也听说过*方米。教师引导学生:*方米有多大?学生们一片茫然。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拿出1*方米大小的正方形纸,向学生展示。学生看着看着就有人恍然点头了。模糊的体验有了,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估计它的边长大约是多少?这可难到了大家。于是教师让学生去拿教师准备好的1*方米卡纸,学生高兴地纷纷跑到教室外去拿,然后就四人一组,七手八脚地用尺测量起来。不久,大功告成。4条边都是1米。原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米。精确的数字感受也有了,实际生活中的参照还是不可缺的,小孩子毕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又引:假如请几个学生上来站在这上面,能站多少人呢?学生兴奋地猜测着:5人;9人;16人。……教师趁热打铁:那么就请你们上来试一试。学生开始有些犹豫,后来一个又一个的往上站、甚至挤。最后一数发现是11人。实际经验有没有形成呢?教师考学生了:我们旁边的东西中,哪些面积估计是1*方米?学生东张西望,接着学生有踊跃起来:半个黑板;那扇窗,去掉上面部分的玻璃;4个桌子拼起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准不准怎么办?学生一听,那还不简单,量!于是课堂中可就热闹了,学生们有四人组搬桌子量的,有爬到桌上量黑板、玻璃窗的。小面积能估了,那么较大的面积呢?教师又要求学生:估计我们的教室有多少*方米?学生思索片刻后犹豫着回答:60*方米;70*方米;80*方米。(“学数学”变成了“玩数学”。摸手心手背,描手描笔,挤到1*方米的纸上去,……真是有意思。这是多么真切、活生生的数学!学生的心一下便被紧紧地吸引了,心情自然也是愉快的。回答问题也不用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说大,说小都是对的,谁不想说呢?让老师欣赏,多好!在玩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不少知识。)

  看来,学生们学得真不赖!应该是到了应用拓展的时候了。教师丝毫没有考学生的意味,竟然和学生们一起看起了几条有关面积的信息。当然大部分都是有关学校的一些面积数据。比如篮球场面积等。看着看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音,脸上洋溢着快乐和骄傲。(我想,这时学生脑海中已经将数字和有关学校的物体合二为一了,学校也更清晰丰满了,更可爱亲切了。爱的教育不再是机械生硬的了,那是学生心中自发的,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强加的成分。知识的学*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记忆,而是生活,是能力。所以做不做*题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在阅读中,学生经历了,也感受了。“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情感的体验,成长的骄傲!”)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1、钻研文本,精心准备。

  在上课之前,我先研究了数学书上的教学内容和参考书上的分析,我觉得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学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但学生对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基于以上考虑我多次设计教学过程,多次与同事商讨之后多次修改。并且根据教学过程自己制作了课件,还利用大量的时间自作教具和学具。

  2、悬念开头,思想教育。

  我始终坚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之伊始,我创设了:这一天,巴依老爷想用极低的价格买阿凡提的院子,阿凡提为了惩治贪财的巴依老爷就和巴依老爷签了这样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个铜币卖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当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个铜币,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明白上了当。同学们,你们知道巴依老爷上了什么当吗?让学生讨论,对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也是用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学*兴趣,从而调动学*动机。最后在课堂结尾再出示这个契约,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根据这节课的学*学生一定会回答上,给他们成功的喜悦,另外他们也会感到学*数学真有用,为以后的学*打好思想基础。

  3、学生探究,获得成功

  在认识面单位之前,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比较了4组图形,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到割补法,直到最后的摆图片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多种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的感受到比较面积大小时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4、制造矛盾,引导探究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如:先在小方格同样大的情况下比较图形的大小,得到方格多的面积就大,然后又出现小方格大小不一样的,这时出现了前后矛盾,学生再次出现冲突,从而很自然地感悟出用摆图形的方法比较面积时小方格同样大的必要性,这样引出面积单位就显得顺理成章,通过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觉得聆听不够。在课堂上一个孩子在演示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说对了,而我没有听清又让这个孩子按我的思路又说了一遍。这一瑕疵给本节课留下了遗憾。

  2、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时方法过于单一。如果这里不仅仅让他们找找周围物体表面上找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还让他们比划比划或者拿笔画一画。方法多了学生学起知识更容易更有兴趣,而且会加深理解有利于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3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比赛中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我和学生比赛用吸管喝水。

  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参赛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赛当然是我赢啦。学生心里感到纳闷,都不服输,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揭开取胜之谜,把吸管一头用透明胶封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过吸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最佳学*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们有大小之分吗?

  (2)、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中。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1)、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具体情况如下图:

  (2)、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

  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

  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

  (3)、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三、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四、合作学*,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五、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2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比赛中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我和学生比赛用吸管喝水。

  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参赛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赛当然是我赢啦。学生心里感到纳闷,都不服输,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揭开取胜之谜,把吸管一头用透明胶封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过吸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最佳学*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们有大小之分吗?

  (2)、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中。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1)、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具体情况如下图:

  (2)、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

  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

  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

  (3)、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3

  今年教学评估复查,我承担了讲数学课的任务,我选择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的教学。面积单位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所以我把“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做本节课的难点。

  1.激趣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涂色比赛,看哪个组涂得快。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为后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2.注重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我合理利用小组合作,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新知,感受学*的快乐。在让学生探究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学会合作精神,探究的精神。

  3.但我觉得在处理难点和重点时,采用的方法和时间的处理上都不够合理,现将本节课的不足总结如下:

  学生初次接受面积这个概念,我以为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面积和意义。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时,从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而且讲解得比较详细。其实对于面积这个概念,只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让他们进行比较面和大小时,都能比较出来,只是不知道这就是面积。所以在讲解概念时,通过实物让学生明白就可以了,不必要做那么详细的讲解而我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就花费了*20分钟的时间。

  在引导学生理解引进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我发给每组一些圆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让他们利用这些图片,探究出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时要统一单位。而学生们都采用的是用同一种单位比较大小,例如,选用圆的都用圆,选用正方形的都用正方形,所以他们没有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所以,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这一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课上我应该分发给学生们这些不同的图片,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图形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不出来结果,这时,老师可以走到小组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看,老师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比较出大小来呢?”就是采用同样的单位进行比较。此时的学生,才会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才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所以课前一定要对课堂生成做一个预设,想出预设的办法。

  对于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一内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于在小组活动及认识面积概念这两上环节用时都比较多,当讲到面积单位时,时间不够用了,用时比较少。而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课上我忽略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面积单位,忽略了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一立厘米有多大,要用不同的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停地出现,让他一闭上眼就知道一立方厘米有多大,两立方厘米有多大等,一立方厘米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后,再让学生感受一立方分米的大小。继而再感受一立方米的大小。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以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不要急于求成。

  讲课已经结束了,崔老师给我的意见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学*理论知识,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跟进设想:

  针对教研室给我提出的若干问题,我对我的教学做了这样的设想:

  1.本节课的导入确实让学生兴趣大增,但学生学*的积极性还是不够高,面对这一情况我想,我想在设计两个随意图形的时候,让它们的差距大一些,激起部分学生的不满,也就是认为这样的评比不公*,激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让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我想这样设计: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两上不规则的图形,然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们来个涂色比赛吧,从A组和B组中各选一个人,看哪个组先涂满这个图形为获胜者,获胜组将获得一面小旗。当有一组学生涂完以后,就让另一个学生停止,分出胜负,为获胜组画上一面小旗。预设:此时如果有学生提出比赛不公*,让他们说说理由。他们可能会说出一个面大,一个面小,当然不公*。此时再找几个同学也说一说,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若是没有学生提出比赛不公*,就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有的人涂得的快,有的人图涂得慢,从而说出图形大的涂得慢,图形小的涂得慢,再引出面积的概念。这样大约也就是要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面积。然后再就教室的实物,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把面积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大约再要3分钟时间。

  2.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用时要少一些,大约要10分钟时间。在分发学具时,把每个组的学具都放在一起,让组内的成员自己选择,通过拼组,让他们自己探究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到底哪一个长方形更大。最后总结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必需要用统一的单位才能比较出大小来,比较得才准确有。若是学生想不出办法了,都没有比较出结果来,教师要深入到一个小组,教他们怎么去做,然后在全班推广。

  3.对于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一内容,我课上我用时比较少。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再设计时我要用时大约20分钟的时间来突破这上难点和重点。这次不再采用让学生自学单位面积概念了,而是由老师出示实物,直接告诉同学们,这个就是一*方厘米,这个就是一*方分米,这个就是一*方米,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然后,分别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与这些面积单位差不多大的实物,真正让他们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断地巩固,加深印象。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方分米与*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方米与100*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源泉。

  在复*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方分米=100*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学反思3

  昨天,我们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方分米和*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方分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方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3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方千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为有意义的学*。

  机械的学*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p61、62、63。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引导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和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注重了以下问题:

  1.合理解读教材。在整体把握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教材例2,在学生无法用观察法、重叠法直接比较的基础上提示用图形进行测量,在学生自主选择图形实际测量之后,通过比较,体现选用正方形的优势。我对此进行了改动,在学生用生活经验无法解决时,直接出示分好的正方形的方格,学生用数正方形的个数的方法进行面积大小比较,再出示用不同正方形表示的网格,让学生数,能更好地凸显选择统一大小的正方形必要性,激发学*需求,为学*面积单位做好铺垫。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解决测量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对面积单位再创造。在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从一堆面积单位中找出1*方厘米,测量它的边长,加深认识,接着让他们测量较小的图形,能解决,再测量桌面,发现不能解决,由此创造大一点的单位。

  3.把握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本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的表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的一次飞跃,学*本课内容,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能为学生后续学*面积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体现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注重面积概念的全面性,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强化周长、面积概念的比较辨析。学*面积单位时,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度量的含义,认识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渗透度量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实际表象。

  2.在观察、比较、想象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用面积、面积单位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单位的实际表象。

  2.难点: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练*卡。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长度单位。

  2.出示一组长短不同的线段、和两张大小不同的树叶,引出本课的主题:物体表面有大小。

  二、新知探究

  (一)面积含义

  1.认识面。

  通过看文具盒引出面。并举例说明,物体有哪些面。

  2.直观感受面有大小,引出面积概念。

  对比观察书的封面和黑板面,感受面有大小,在此基础上规范语言:书的封面面积比黑板的表面的面积小。书的封面大小就是书的封面面积。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3.学生再举例说明面积含义。格式:()的大小就是()面积,它比书封面的面积()

  4.认识不规则图形和规则图形的面积。旋转图形,面积变化吗?

  5.总结什么是面积。

  (二)面积单位

  1.观察法。刚才我们用眼睛就能看出两个物体面积大小的方法就是观察法。

  2.重叠法。出示不易观察的一组图形,但可以重叠比较。

  3.数格法。

  ①出示不宜观察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重叠也看不出来。学生思考后,出示覆盖线条的小方格,引导学生数方格,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排一排地数。

  ②出示用不一样的小方格表示的不规则的图形。体现要用统一的小方格。

  4.讲述: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而格子的大小不同,无法确定面积的大小,说明统一方格大小很有必要。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5.认识*方厘米。

  ①取出一个和老师手上拿的一样大的小正方形,测量它的边长,教师说明,这就是1*方厘米。

  ②闭眼想一*方厘米有多大。举出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的物体。

  ③测量两个图形,并汇报,有意引导两种数法。

  6.认识*方分米。

  ①用*方厘米去测量桌面的大小。引出学*更大单位的需要。

  ②创造*方分米。拿出1*方分米,说为什么选它。

  ③用*方分米去测量桌面的面积并汇报。

  7.创造*方米。

  ①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的?

  ②将心里想的和黑板上画的正方形面积比较,感受1*方米。

  ③指认1*方米。区别面积和周长。

  ④估计教室的面积。

  三、巩固应用

  我们今天学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后还会学*更大的面积单位,想想,这3个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呢?

  放学回到家,马小哈一家三口坐在1*方分米的放桌上吃午饭,可一不小心,咬到了一粒石子,马小哈那颗表面约1*方米的大门牙被磕掉了,鲜血直流,马小哈忙掏出1*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就往医院跑。你信吗?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教学面积的意义.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面图形.

  观察:图(1)与图(2)比较,图(3)与图(4)比较,图(5)与图(6)比较,哪个大?哪个小?

  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图(1)>图(2),图(5)<图(6),图(3)与图(4),请同学把图(3)与图(4)重叠,可以看出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图(3)=图(4).

  说明:*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谁能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老师板书)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方分米.

  师:如果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方米.

  如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方米.

  比划一下1*方米有多大.

  用1*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3)铅笔盒长19( )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

  (5)课桌高70( )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厘米.

  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

  识自觉地迁移到*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

  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方厘米。

  ①1*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师贴1*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方分米。思考:1*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方米。

  ①谁愿意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

  ⑦估计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方厘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程序:

  自学要求: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一张大纸和一张小点的纸。

  师:老师这有两张纸,如果要在这两张纸的面上进行涂色比赛,看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纸?为什么?

  生:选小的,因为它小一点涂得快。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小,这张纸的面大,要想很快的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一张面小的。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一些,有的物体的面小一些。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师:现在请你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摸摸课桌的面。

  1.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2.看一看:再看看黑板面,和我们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师:刚才通过摸、看知道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以前我们也学过了不少的图形,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那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你能看出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谁大谁小?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生动手比一比,数学书和作业本谁大谁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三)、实践运用。

  (1)p74页做一做第1题。

  (2)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

  (4)小资料:

  ①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整节课自始至终,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请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黑板的面等让学生体会“物体的表面”。说一说你的发现,进而提出有关“面积”概念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当面积相差不大是我们无法用眼睛直接比较大小,很自然的让学生动手实践,拼一拼、摆一摆。第二组图形由于标准不统一也无法真正比较大小,引出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3、看来同学们猜测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1、生拿出红色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名回答: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方分米)。

  3、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开动脑筋,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动手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师小结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3、汇报交流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

  4、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方分米。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2、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实践应用

  1、练*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2、完成83页“做一做”。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方分米=70*方厘米1800*方米=18*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1

  圣诞老人的礼物讲述了一位小女孩在圣诞节来临前,为了给因生病而头发掉光的妈妈买假发的事。圣诞节就要到了,小女孩看到了橱窗里漂亮的黄色假发,再联想到妈妈,便产生了给妈妈买假发的愿望。无奈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假发的价格相去甚远,在叮咛老板为自己留下假发后,便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结果只赚到了可怜的1、5元,抱着试探的心里来到商店,讲述自己的经历,老板却称假发已经卖了。读到此处,我们不禁同情起小女孩,憎恨起这位商店老板,但文章的结尾却出乎人的意料,细读之后,会发现圣诞老人就是这位大胡子老板。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从具体的语句和朗读中感受陌生人之间、母女之间的可贵的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2、有感请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本节教案设计共6个环节。

  首先课题引入,本节课我直奔课题,齐读课题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下一环节作准备,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其次,熟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整体把握。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第三精读课文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内心的`活动情况,此环节我不断的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积极的状态,不断去探索新知识,从而达到以情悟文的目的。回读课文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精读理解的基础上在读课文升华理解,明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诞老人,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身边的人的帮助,使别人感到快乐。

  课后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作用,并注意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内驱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促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2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懂的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多次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比较三组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材料,包括图形纸、剪刀、尺子、透明方格纸等。让学生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在实践中找出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带有开放性的活动中被激活,不同水*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丰富了对数学学*的体验学生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在实践中找出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带有开放性的活动中被激活,不同水*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丰富了对数学学*的体验。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3

  本学期第七周周五我上了一堂小学三年级下册有关面积的教研课,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上课时也注重贯彻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但上课的总体效果自我感觉只能说一般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反思。

  (一)学*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可使学*更有效。因为学*内容贴*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化的理念。所以在导入及授课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观察和感知面积。导入时我让学生看自己数学书的封面并问学生这是不是书的表面的一部分,学生回答后我再引出这个封面的大小我们就叫面积。但是这部分面积概念学生刚开始还是没很明白,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我们教室的各种面、摸学*用品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几种*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面图形有大小。后面再讲面积单位时,也是结合实际,老师出示自己的大拇指,告诉学生大拇指甲面的大小大约就是1*方厘米,接着讲1*方分米时出示一个这么大小的方格面让学生形成概念,再让学生用1*方分米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的应用价值。

  (二)学*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得学生明确了学*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铺*了道路。例如用不同大小的方格去测量面积,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从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而推出相应的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而树立起学生学*的自信心和好奇心。

  (三)学*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是知情合一的学*,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教学学*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估一估、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方分米有多大,先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让学生初步感知1*方分米的大小,再让学生想一想1*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1*方分米的纸片,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

  (四)学*知识要及时巩固和运用

  讲授完新知识后,我及时出示了相对应的练*以便巩固和检查学生刚学的新知识。学生和老师合作完成好几道基础练*后,最后面我出示了一个画方格的操作题,请同学们动笔画一个面积为12*方厘米的长方形,看会能画出的最多,学生就动笔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不仅及时的运用了所学的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和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上这次教研课,我了解到自己教学要改进的地方也体会到好的方法要经常运用,希望今后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让学生乐意学,学好知识,锻炼出能力。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4

  本课教学我觉得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1、重视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导入课题还是感知面积或者是体验面积单位都力求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结果学生测量出的结果有些不一样,我提问“怎么比较呢?问题出在哪儿?”学生稍作思考后,有的说硬币大小不一样,有的说画的格子不一样等等,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学生学*过程。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推、冥想、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获得了教学的`最大效益。

  3、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面积概念,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学*的对象是儿童体验着或能够体验的。在学*之前,儿童已经体验了许多数学,因此最有效的教学是积极唤醒儿童的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学生很有兴趣,完成得也比较理想。只是他们在表述面积时,时常忘记用上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5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结合全组学员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利用游戏本身的不公*,有意识地渗透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如,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如果要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学生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己的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然后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积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做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去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来认识。

  3.合作学*,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面积”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活动,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4.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解决统一面积单位的问题,设计趣味练*等。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本结课是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怎样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我去改进。在教学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时,我想这不是教学重点,也为了节省时间,事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小方格纸片,让学生按照我的指引去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