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1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科学课程理念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科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启发,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学生学*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教学最终落脚点则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展。《磁铁的磁性》一课,就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铁,从中获取最多的发现。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观察与探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磁铁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经常玩磁铁的学生对磁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知,用磁铁作为研究对象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研究起来也比较容易,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观察。这样学生就有浓厚的兴趣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的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二、抓、开、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

  《科学》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强调丰富性、多样性。由于教材内容略显单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要争取“独家新闻”,同学们对查阅知识和交流共享非常感兴趣。学生收集资料非常丰富,课堂显得格外生动和充实。

  在课堂上同学们彼此之间津津乐道地交流共享着课前收集的大量资料,讲解他们所了解的相关的知识。老师也为学生收集了各种进实物及图片,学生在观察描述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明白了磁铁的基本特点。此外,利用电教媒体(视频资料)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的认知程度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学*、独立学*的兴趣与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磁铁的磁性》一课是以观察探究、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线,组织学生观察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方式观察探究磁铁的活动,并且在观察探究活动中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未能发现的秘密,努力做到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自己在备课时不断的思考: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怎么想?会做出什么反应?根据不同的反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用处处讲解,而是让学生多进行实际观察、研究,真正实现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以及用眼观察、有手、脑去探究,获取新知识。亲身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课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使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

  40分钟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磁铁科学知识的探究才刚刚起步,那么如何保证学生们在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如收集有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小课题、观察记录等)真实、有效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使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这将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值得思考和努力的奋斗目标。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2

  《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我在设计时主要侧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探究身边的科学,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恰当的创设情境,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内,并对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猫钓鱼”这个情境,学生一看到鱼是纸做的,鱼钩又是直的,学生一齐说:“钓不上来”。当老师把鱼钓上来的时候,学生的表情非常惊讶,参与的兴趣马上上来了。

  课上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情境,第一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有吸铁的磁性,然后让学生在教室内找一找室内的那些东西是铁做的,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由于当时着急,忘了这一环节。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不同的,从而明白磁铁有两极,磁性最强的是磁铁的两极。

  最后安排一个小活动,找一找铁钉在谁得兜里,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浓。然后让学生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小玩具,体现了科学课虽然结束了,但也正是新的科学探究活动正在开始。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3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磁铁”的过程,使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是它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知道磁铁在生产生活中作用广泛。

  2.指导学生经历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用多种不同方法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观察、记录,交流倾听的*惯,并能提出一些问题。

  3.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兴趣,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本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多种不同方法研究磁铁两端和中间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至于磁铁有磁性,磁铁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是学生本来就知道了的。

  二、本课的难处

  1、内容的选择。《磁铁的磁性》上过这课的专家不计其数,就拿我们学校来说,蒋峰,许新上的都很精彩,听过此课的老师自然很多。和他们相比,自然相形见绌。

  2、磁铁的选择。现在学校拿到的磁铁都是假冒的磁铁,包括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都是在一块铁的两端镶嵌上2块磁铁而已,这种磁铁做相同磁极互相排斥,不同磁极互相吸引是看不出猫腻的,可是做磁铁的磁性实验是不行的。因为这种磁铁就2端有磁性,其他地方没有磁性。为了借到比较大的条形磁铁,跑遍了新安江的小学,也才借到6块。心里不免对现在教学仪器的厂家产生“深恶痛绝”之感,真是岂有此理啊!

  三、教学效果

  1、学生开始比较腼腆,经过交流渐渐熟悉起来,能够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但是对于我前面提到的,没有老师的提示不能动桌子上东西,在设计实验时,没有打开蹄形磁铁的盒子。

  2、小组合作意思得到提高,能够比较合理的分工,合作,使实验设计越来越多样。

  3、在学生小组汇报用各种方法来证明磁铁的两端和中间磁性对比后,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这是我期待的,虽然他们并没有完全遵守老师布置的小组汇报时候,要学会倾听。

  4、学生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对学生是1个极大的提高,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良好开端。

  最后感谢提供给我们这次展示机会的学校。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1

  一、教学胜利之处:

  1、善用资料,调控课堂节奏。

  资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资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资料的准备上我有意地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既达到了种类多、易比较的要求,又让同学体会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在下发资料前,先讲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防止出实际验操作的错误与失败;在汇报交流时,先要求同学把资料整理好,勿让资料影响交流的有效性,使同学养成专心倾听的科学学**惯。

  2.自主探究,发现探究问题

  由于同学*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身手。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外表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同学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同学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和名称后,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实验资料和一块条形磁铁,把珍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的生硬”我知道这是在每一个实验之后,语言的过渡还欠缺。

  2、我可能过分强调了磁铁的磁力有大小之分,在用条形磁铁和环形磁铁分别来吸引同一支圆珠笔的时候,把同学的思维引向了是不是就是环形磁铁就好,而条形磁铁不具备这一特点。

  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有瑕疵,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更好,让我们的同学有更多的受益!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2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钓鱼的小游戏:在鱼头上放上回形针,诱饵用磁铁。当学生游戏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游戏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得出: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再进行简单的生活运用。

  然后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续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先出示一个试管,告诉学生试管中掉入了一个回形针,问同学们有没什么好的办法帮我取出来!然后,让同学们也来玩玩我帮他们准备的量杯中的回形针,再请同学们在教室找找,看磁铁还能隔着哪些物体吸铁,最后请同学们得出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最后请同学们猜测磁铁最多能隔着练*本多少本将铁吸住!做实验,根据得出实验结果不一样,让同学说出原因,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最后总结下课!

  由于学生*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3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主线明确。先用磁铁去吸引物体,得到磁铁能吸引的是铁一类物体的。接着利用磁铁有磁性,去检测身边的物质哪些含有铁。最后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磁铁还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比较满意的环节是选用了一段河道清洁工的新闻引出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同时在隔着物体吸引铁的实验中,再次回到河道清洁工的环境,请学生试一试,如果磁铁和回形针之间隔着一定距离的水能不能再吸引回形针。一套材料,在两个不同的环节中都起到了作用,把实验材料的效益提到了最优化。魔术《年年有鱼》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同时与磁性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现场生成的点,如果能把他们处理得更好,那么课的亮点就足了。就如同金校长说的,课堂中爆发出来的矛盾和争议是“无价之宝”。其中一个生成是有些小组认为铜钥匙能被磁铁吸引,而有的预测不能。那么一个矛盾产生了,为了验证我们的预测,孩子们开始做实验。经过磁铁检测后,请刚才认为铜钥匙能被磁铁吸引的孩子来汇报,通过检测他们小组推翻了原本的观点。科学以事实说话,同时也反映着科学检测比肉眼观察、经验判断更可靠。第二个课堂生成是泡沫片,一个小组的磁铁不能隔着泡沫片吸引铁,而其他小组的都能。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应该请这两个孩子把他们小组的实物拿上来展示,通过2个小组的泡沫片作比较,孩子们不难发现,这个小组的泡沫片稍厚。正因为泡沫片太厚,回形针就感受不到磁力,不能被吸引了。那么如果是更厚的泡沫片呢,再请一个同学来演示检测。这么生成,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但是如果隔开它们的物体太厚,那么磁铁就不能吸引铁了。

  其他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以下稍作小结

  1.语言上,语速较慢、吞吐、口误,重复的语言过多,不够精炼准确;仪态上不够自信、扭捏。其实我自己最清楚,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内容没有最熟悉,不够自信满满地去展示自己。上课之前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整理好实验材料,试用过教学仪器。

  2.活动记录的设计不够好。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材料的名称填进去很费时,有些字还不会写。用打钩的方法来检测和预测更好。活动记录的内容在打印之间要仔细检查,不要出错。

  3.因为这节课是单独拎出来上的,所以板书更要出示课题,让孩子们知道这么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是学*哪一个的内容。

  4.实物投影的使用,实物和电脑的切换不熟悉,很慌忙。驾驭不了就不用,有取有舍。上课之前,脑子里面要形成上课的画面,多预设一些情况,设计是直接口头汇报呢还是用实物展示汇报。一切从孩子的观察和学*方便出发,去设计。

  5.不够细心,明明知道实验3的灯管挡光的情况,那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因为有所避让。

  6.没有很好得抓住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调动积极性的部分,不够不够。可以设计“神秘物体”,用上一些激励性质的教学语言,例如“有没有信心”“你们真棒”之类的。对于我自己认为课堂中出彩的地方,就该适当放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7.检测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的材料,缺乏结构性的体现。例如孩子很容易认为磁铁能吸引“金属”,那么就该在我们的材料里面,多加一些除铁以外的金属,如铝片、铜片等等,让孩子们去检测发现,原来磁铁只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检测硬币是否含铁时,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材料,再放上1分、2分、5分铝制的硬币,让孩子们去预测和检测分类。

  8.在课堂点拨上,教师可不讲的话尽量省下来,让学生去讲。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设计引领,怎么让学生去提问、去交流、去设计实验。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1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科学课程理念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科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启发,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学生学*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教学最终落脚点则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展。《磁铁的磁性》一课,就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铁,从中获取最多的发现。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观察与探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磁铁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经常玩磁铁的学生对磁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知,用磁铁作为研究对象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研究起来也比较容易,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观察。这样学生就有浓厚的兴趣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的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二、抓、开、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

  《科学》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强调丰富性、多样性。由于教材内容略显单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要争取“独家新闻”,同学们对查阅知识和交流共享非常感兴趣。学生收集资料非常丰富,课堂显得格外生动和充实。

  在课堂上同学们彼此之间津津乐道地交流共享着课前收集的大量资料,讲解他们所了解的相关的知识。老师也为学生收集了各种进实物及图片,学生在观察描述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明白了磁铁的基本特点。此外,利用电教媒体(视频资料)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的认知程度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学*、独立学*的兴趣与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磁铁的磁性》一课是以观察探究、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线,组织学生观察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方式观察探究磁铁的活动,并且在观察探究活动中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未能发现的秘密,努力做到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自己在备课时不断的思考: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怎么想?会做出什么反应?根据不同的反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用处处讲解,而是让学生多进行实际观察、研究,真正实现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以及用眼观察、有手、脑去探究,获取新知识。亲身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课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使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

  40分钟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磁铁科学知识的探究才刚刚起步,那么如何保证学生们在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如收集有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小课题、观察记录等)真实、有效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使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这将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值得思考和努力的奋斗目标。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2

  《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我在设计时主要侧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探究身边的科学,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恰当的创设情境,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内,并对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猫钓鱼”这个情境,学生一看到鱼是纸做的,鱼钩又是直的,学生一齐说:“钓不上来”。当老师把鱼钓上来的时候,学生的表情非常惊讶,参与的兴趣马上上来了。

  课上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情境,第一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有吸铁的磁性,然后让学生在教室内找一找室内的那些东西是铁做的,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由于当时着急,忘了这一环节。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不同的,从而明白磁铁有两极,磁性最强的是磁铁的两极。

  最后安排一个小活动,找一找铁钉在谁得兜里,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浓。然后让学生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小玩具,体现了科学课虽然结束了,但也正是新的科学探究活动正在开始。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3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主线明确。先用磁铁去吸引物体,得到磁铁能吸引的是铁一类物体的。接着利用磁铁有磁性,去检测身边的物质哪些含有铁。最后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磁铁还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比较满意的环节是选用了一段河道清洁工的新闻引出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同时在隔着物体吸引铁的实验中,再次回到河道清洁工的环境,请学生试一试,如果磁铁和回形针之间隔着一定距离的水能不能再吸引回形针。一套材料,在两个不同的环节中都起到了作用,把实验材料的效益提到了最优化。魔术《年年有鱼》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同时与磁性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现场生成的点,如果能把他们处理得更好,那么课的亮点就足了。就如同金校长说的,课堂中爆发出来的矛盾和争议是“无价之宝”。其中一个生成是有些小组认为铜钥匙能被磁铁吸引,而有的预测不能。那么一个矛盾产生了,为了验证我们的预测,孩子们开始做实验。经过磁铁检测后,请刚才认为铜钥匙能被磁铁吸引的孩子来汇报,通过检测他们小组推翻了原本的观点。科学以事实说话,同时也反映着科学检测比肉眼观察、经验判断更可靠。第二个课堂生成是泡沫片,一个小组的磁铁不能隔着泡沫片吸引铁,而其他小组的都能。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应该请这两个孩子把他们小组的实物拿上来展示,通过2个小组的泡沫片作比较,孩子们不难发现,这个小组的泡沫片稍厚。正因为泡沫片太厚,回形针就感受不到磁力,不能被吸引了。那么如果是更厚的泡沫片呢,再请一个同学来演示检测。这么生成,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但是如果隔开它们的物体太厚,那么磁铁就不能吸引铁了。

  其他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以下稍作小结

  1.语言上,语速较慢、吞吐、口误,重复的语言过多,不够精炼准确;仪态上不够自信、扭捏。其实我自己最清楚,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内容没有最熟悉,不够自信满满地去展示自己。上课之前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整理好实验材料,试用过教学仪器。

  2.活动记录的设计不够好。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材料的名称填进去很费时,有些字还不会写。用打钩的方法来检测和预测更好。活动记录的内容在打印之间要仔细检查,不要出错。

  3.因为这节课是单独拎出来上的,所以板书更要出示课题,让孩子们知道这么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是学*哪一个的内容。

  4.实物投影的使用,实物和电脑的切换不熟悉,很慌忙。驾驭不了就不用,有取有舍。上课之前,脑子里面要形成上课的画面,多预设一些情况,设计是直接口头汇报呢还是用实物展示汇报。一切从孩子的观察和学*方便出发,去设计。

  5.不够细心,明明知道实验3的灯管挡光的情况,那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因为有所避让。

  6.没有很好得抓住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调动积极性的部分,不够不够。可以设计“神秘物体”,用上一些激励性质的教学语言,例如“有没有信心”“你们真棒”之类的。对于我自己认为课堂中出彩的地方,就该适当放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7.检测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的材料,缺乏结构性的体现。例如孩子很容易认为磁铁能吸引“金属”,那么就该在我们的材料里面,多加一些除铁以外的金属,如铝片、铜片等等,让孩子们去检测发现,原来磁铁只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检测硬币是否含铁时,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材料,再放上1分、2分、5分铝制的硬币,让孩子们去预测和检测分类。

  8.在课堂点拨上,教师可不讲的话尽量省下来,让学生去讲。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设计引领,怎么让学生去提问、去交流、去设计实验。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神奇的磁铁》教案 (菁华3篇)

《神奇的磁铁》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磁铁有吸铁和相吸、相斥的特性。

  2、利用磁铁进行分类活动锻炼幼儿的分类能力。

  活动准备:

  纸、积木、钥匙、一元硬币、回形针、扣子、小铃铛、铁制易拉罐、小石头、橡皮筋、铝制易拉罐、橡皮筋、磁铁、铁沙和石沙混合放在若干个塑料版里、小布快,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老师魔术表演,启发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使纸上的东西动起来的?有几个小朋

  友说纸下面有吸铁石(磁铁)。

  二、观察磁铁相吸、相斥的特性。

  1、让幼儿尝试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2、教师总结:有时两块磁铁会吸在一起,有时不会吸在一起,但是只要转换方向,两块磁铁就可以吸在一起了。

  三、通过操作,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

  教师:请你们试一试,磁铁能不能吸起其他东西。

  1、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物品,猜想每样物品能否被磁铁吸起,并在书中的表格里做记号。

  2、请每个幼儿用磁铁吸一吸桌子上的物品,把可以吸起来在幼儿用书框中做上记号。

  3、请幼儿将物品分成能被磁铁吸起来的和不能被磁铁吸附的两堆。

  4、讨论磁铁能吸起和不能吸起的物品的'原因。

  四、通过找铁沙游戏,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磁铁特性的了解。

  1、教师:磁铁只会吸含铁的东西。现在这儿有一堆沙,老师不小心把铁沙混在了这堆沙里,请小朋友帮我把铁沙分出来好吗?

  2、幼儿分组,每人一块用布包好的磁铁,每组一盘石沙和铁沙混合物,以及一个空盘。

  3、教师向幼儿说明为了防止磁铁沾得满块都是铁沙,所以才用布块包着磁铁。

  4、请幼儿将沙盘里的铁沙吸出来,放在另一个空盘子里。(教师先示范,将布块和磁铁分离,铁沙就会被取下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先让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钥匙、铝制易拉罐和积木猜测为能被吸起来的东西,经过实验孩子们才发现铝制易拉罐和积木原来是不可以被吸起来的。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并且边实验边做了记录,大部分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有个别小朋友不知道怎么记录。因此,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多引导孩子记录他们实验的结果。

  收获:

  教师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神奇的磁铁》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知并发现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性。

  2、能初步尝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幻灯片、记录表,道具图片。

  2、操作学具:磁铁、积木木头类:积木塑料类:尺子纸类:餐巾纸铁制品:曲别针、钉子,夹子

  活动过程:

  1、导入猜谜语,出示磁铁,引入活动通过看ppt来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并具体讲解

  2、做实验磁铁宝宝找朋友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磁铁宝宝是来找朋友的,它想与被它吸住的物品做朋友。

  通过做实验来让小朋友知道磁铁的用途,完成表格填写。

  3、 总结通过实验钉子、曲别针,夹子是磁铁的好朋友。磁铁有磁性,能吸起像钉子、曲别针这样的含铁的物品。不能吸起像积木这样的木制品、纸巾这样的纸制品、尺子这样的塑料制品、玻璃球这样的玻璃制品。

《神奇的磁铁》教案3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幼儿接触过磁铁,并被神奇的磁铁深深的吸引。让幼儿产生无尽的遐想。使他们感到惊奇,产生疑问。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亲手动手操作,发现磁铁的特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磁铁可吸铁的特性。

  2、愿意进行探究活动,初步感受探究的乐趣。

  3、在游戏中加深对磁铁吸引铁质物品特性的认识。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磁铁、硬币若干、钥匙、花布、毛线、积木、纸张、纽扣、发卡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进入神秘的科学世界吧!首先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看好啦!

  (进行魔术表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初步感受磁铁的奥秘。)

  老师:小朋友们看看,小鱼在上面干什么呢?

  (幼儿回答)老师:猜猜我是用什么方法让它移动的呢?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二、基本部分。

  1、老师展示磁铁。

  老师: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哦,原来纸的背面有个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幼儿回答)老师:对啦,这个是磁铁,你们知道磁铁还能吸什么吗?

  (幼儿思考)

  2、幼儿通过实验认识磁铁,进一步感受、了解磁铁的特性。

  老师:刚刚有的小朋友说了自己的看法,那现在请你们看看桌上的东西,先猜猜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哪些不能?然后再用磁铁一个个的实验。

  (幼儿用磁铁进行试验,老师观察并给予帮助。)

  3、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引导幼儿根据实验总结磁铁的特性。

  老师:好啦,大家都动手操作了一下,那根据你们所实验和所观察的,发现磁铁有什么奥秘呢?

  老师总结:磁铁有吸铁的特性。

  老师:那除了老师准备的东西以外,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这间活动室还有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现在请你们去试试吧!发现了要告诉老师哦!

  (幼儿自由在教室里寻找可以被磁铁吸住的铁质物品。)

  老师:好了,宝贝们我们快来坐好,非常棒,大家又找到了很多铁质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

  四、活动结束。

  老师:小朋友们小猫一家想要小朋友们帮助它们钓鱼,因为新年快到了,它们要招待很多亲戚朋友,可是在钓鱼之前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才能用磁铁把小鱼钓上来?

  (幼儿回答,并动手操作。)老师:宝贝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找到办法了。那我们现在来钓鱼比赛好不好?在一分钟内,音乐停了就停下来哦!我们看看哪组小朋友钓的最多,谁就获胜。然后把钓到的鱼送给小猫一家。

  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好多小鱼,我们一起给客人老师说再见,然后到教室去继续玩儿钓鱼游戏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在总结磁铁特性这一环节,做的还不到位,有点急于求成,要先让幼儿来讲出他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引导,做最后的总结。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1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钓鱼的小游戏:在鱼头上放上回形针,诱饵用磁铁。当学生游戏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游戏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得出: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再进行简单的生活运用。

  然后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续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先出示一个试管,告诉学生试管中掉入了一个回形针,问同学们有没什么好的办法帮我取出来!然后,让同学们也来玩玩我帮他们准备的量杯中的回形针,再请同学们在教室找找,看磁铁还能隔着哪些物体吸铁,最后请同学们得出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最后请同学们猜测磁铁最多能隔着练*本多少本将铁吸住!做实验,根据得出实验结果不一样,让同学说出原因,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最后总结下课!

  由于学生*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2

  磁铁是同学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同学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协助同学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发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同学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小惩大诫,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扮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同学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和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需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胜利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小朋友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发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同学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资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资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资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66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同学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小朋友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由于同学*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身手。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外表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置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同学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布置,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局部的时间放在重点局部,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展开。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3

  1. 吸尘器的引入是否有必要。

  在导入阶段,故事中的“神兵”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是吸尘器,因为它也能够将物体吸进自己的体内,因此,我将其也作为了本节课的暗线之一,开篇时由它与磁铁的对比引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中间时,由“神兵”的失效引出“磁铁隔着物体能吸引铁吗”等教学环节。但是,对吸尘器的认识毕竟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且故事的成分似乎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

  修改建议:导入时便引导学生猜测这个“神兵”是磁铁,而地球人的兵器都是铁做的,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人躲到水下,是否可以躲过“神兵”的追踪?”“磁铁隔着水依旧可以吸引铁,那隔着其他物体呢?”“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引铁,那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战胜对抗“神兵”呢?磁铁除了铁,还能吸引哪些物体?”由此,将本节课的教材内容顺序进行了调整,但也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衔接的无缝隙。

  2. 课前活跃气氛用的课件目的性

  由于此次是借班上课,因此,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关于《有趣的事》的PPT,其中包含了一些生活中很有创意的图片、手工作品、奇人异事等。但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的仅仅是最后提到的一位70余岁身体带有“磁性”的老人。建议下次制作时将课前预热与上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更好的开展教学。

  3. 材料呈现的时机未把握好

  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时,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个实验所会遇到的各类实验材料,认识和分辨这些材料,特别是铁片、铝片、铜片和塑料片等。但是,我在抛出问题后,马上说出“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实验材料,放在了小组的抽屉里”话音未落,孩子们已经争先恐后地去找材料、玩材料了,之后我再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要求已是为时已晚,孩子们都只顾着自己玩弄那些实验材料了。因此,材料的呈现必须抓住时机,不能过早,也不宜过迟。

  4. 未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得出实验结论

  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将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为两类,并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请学生回答时,有小朋友说:“它们都很硬”,也有小朋友说:“它们都有光泽”。这其实是很好的回答,的确,能被磁铁的吸引的都是铁,它是金属,自然有金属光泽,而且质地也很坚硬。但是上课时,我并没有抓住学生的回答,以此为契机引出实验的结论,而是固执地等待“标准答案”的出现,错失了良机。

  修改建议:若有学生如是回答,便可引导学生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光泽很坚硬的东西是不是金属?”“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只是金属中的一类——铁。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磁铁有磁性》科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磁铁有磁性》科学教学反思1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66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由于学生*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及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展开。

《磁铁有磁性》科学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这节课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个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第三个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住铁制成的物体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成的。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磁铁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虽然他们对磁铁能吸铁深信不疑,但往往认为磁铁能隔着所有物体吸铁。所以教材设计的两个实验从操作上分析是简单的,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层面看,却能强化学生的认识,修正错误的看法。因此把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做深挖透,对学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性质,掌握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重视猜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能力目标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磁铁有磁性》科学教学反思3

  一、教学成功之处:

  1、善用材料,调控课堂节奏。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有意地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既达到了种类多、易比较的要求,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在下发材料前,先讲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避免出现实验操作的错误与失败;在汇报交流时,先要求学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让材料影响交流的有效性,使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科学学**惯。

  2.自主探究,发现探究问题

  由于学生*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实验材料和一块条形磁铁,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的生硬”我知道这是在每一个实验之后,语言的过渡还欠缺。

  2、我可能过分强调了磁铁的磁力有大小之分,在用条形磁铁和环形磁铁分别来吸引同一支圆珠笔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是不是就是环形磁铁就好,而条形磁铁不具备这一特点。

  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有瑕疵,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更好,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受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