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1

  《我的书包》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本课内容贴*学生的学*生活,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美术课程标准》针对“设计·应用”学*领域,阐明了其课程应该“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进而体验艺术设计是以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不断追求功能价值的实现,同时,以艺术与科学、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方式,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

  本课在教授过程中,以问题引出同学们对书包的思考,请同学们发现书包在使用中的问题,并结合自身需求,说说希望书包拥有什么功能。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提问,本节课的设计就有了需求点和出发点,学生也能够更好的把握需求展开思路。在同学们思考讨论一番之后,教师再出示别的学生和家长对书包的讨论意见。站在不同的身份角度来发现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通过分小组一起合作学*这样的形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交流,而且可以提高自学与互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作为本课的重点就是如何设计书包的设计稿。我重点讲解设计稿要点,让学生进行修改。在新授环节中,我也利用了多媒体,出示了大量的书包的图片,让学生得到视觉的冲击。我还搜索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书包和各个国家最常用的书包图片来给学生欣赏。在整节课中,多以小组活动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对于小组探究也非常的兴奋。学生都非常积极的参加,但是还是有些问题,就是学生有的时候讨论的时候容易偏题,所以在小组探究的时候,教师要把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说清楚,强调一下讨论的主题。例如我的书包设计重点是书包的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围绕利于学*这个重点来小组探究。在涂色的时候我比较注重学生的主观意识,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进行设计、搭配。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作业,重在提出建议改进缺点。

  整节课上完了,留给了我很多思考,如何让自主学*完全融入美术的课堂,还得继续摸索思考。反思:

  书包是学生最熟悉的学*用具之一。市场上书包的保有量很大,班上同学会撞包的可能性也很大。在教学一开始我搜索了一些70、80和90年代的书包,学生对这些书包一点也不陌生,争着说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书包,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到书包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在进行着,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更要继续进行。课堂上我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直观清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出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识到设计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整节课中,多以小组活动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对于小组探究也非常的兴奋。少数学生的设计作品出现了过于花哨,忽略了对实用的考虑,今后还应加强辅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评价方面,自评方面学生介绍了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都能够了解每一个人书包功能的特殊性;互评方面,学生通过说一说哪一幅作品最吸引你,来评价同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不仅让每一个人更加了解自己的作品,还让自己的设计思路有了一定的提高。

  上完课,留给了我的思考很多,在课堂上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促进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2

  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也是学*能力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本学期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下面,我谈谈我在上《识字1我的书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自主探究,培养识字能力

  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效率。所以,在识字教学方面,力求识字方法灵活多样,提高识字效果。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读词语,再识生字。在识字方法上,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自已去发现总结,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的方法,学生兴趣很浓,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效果好。

  2、形式多样,在游戏中识字。

  爱玩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模式化识记方法是不符合儿童天性的,也不符合课改要求的。为此,可把活动、游戏、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到识字教学之中。如:摘苹果游戏,要想得到苹果,你的读出苹果上面的生字。词语与实物找朋友游戏,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迅速拿出对应的学*用品举起来。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很积极,在游戏中学*,在交流中巩固。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我在导入部分带来了自己的书包,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身边竟然有功能这么强大的书包,首先让学生对带有特殊功能的书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将示范环节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成书包的基本型,第二部分添加特殊功能,前一部分仅用了20秒的时间,就已经让部分学生看的目瞪口呆,并给学生一个挑战老师的机会,在前期就让学生对创作产生了兴趣,当得知挑战成功,孩子们就已经信心满满了。在接下来的`欣赏分析阶段,我给学生找来了网络当中一些概念性的书包样式,为学生打开了创作的天窗,使交流时的想法五花八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创作意识已经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开始萌发。创作时搭配适当的音乐,用音乐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轻松愉悦。最后的作业当中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设计,有些内容是老师一时间也想不到的。

  不足之处:个别同学由于*常综合性知识获取的很有限,设计的功能不是很新颖,今后还要要求孩子们*常多看课外书,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自己。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1

  书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用品之一,小书包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每天伴随他们来园学*。他们背上书包是那样的神气。每当一个小朋友背来了一个新异的书包都会引起孩子们的一番议论。抓住幼儿对书包的兴趣,利用这些结构不同,图案各异的书包,引导幼儿将有关书包的零散的物品进行归纳和分类,有利于幼儿加深对书包的认识。同时我也发现,幼儿整理书包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里面的书本摆放不齐,书包和文具盒里面装有很多与学*没有关系的碎纸、玩具、食物等。结合孩子们的需要,本次我开展“心爱的小书包”主题活动。通过这个主题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有序整理书包和学具等良好的学**惯。

  本次活动我所设的目标有三个:分别是了解书包的用途;学*整理书包;理解儿歌内容,体验背书包上学的自豪感。

  在设计这个活动时,我感觉孩子们对这个活动肯定会很感兴趣,因为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对上小学充满了期待,孩子们从多方面接触了小学,而且还每天背着书包上幼儿园,所以对本节课我还是充满着信心。果然小朋友们没有让我失望,比预设的好了许多,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没有较好地预估到幼儿的反应。当让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他们能区分哪些东西必须带,哪些东西可以带,哪些东西不能带,但是,当孩子们拿出书包里的玩具时,个别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了玩具上。由于空间的关系,整理的位置不够宽敞,有出现个别推挤的情况。其次,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都能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轻声作题,做完举手,这让我有些小意外,本班的幼儿属于“不受控制”型的,特别有操作活动时孩子们都表现得很兴奋,然而这次孩子们都非常棒,答题的时间也在预计的时间内,没有出现拖延着情况,只是在讲解题目时,由于孩子们对学*用品的了解,我讲的时候他们也混在一起讲,课堂氛围有些嘈杂。最后的环节学*儿歌,我发现幼儿学*很快,理解能力较好,并且我选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感觉上还不错。

  在接下去的区域活动中,幼儿表现活跃,都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并操作,只是我班幼儿在选择材料时还是会出现争抢的现象,新投放的物品,幼儿兴趣不大。在这一点上我也会继续改进,会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投放。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还很差,特别是我们班的幼儿,我觉得常规还需要加强,像搬椅子时,动静还是很大。而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特别是语言的表达与引导,在这方面我也需要继续学*加强。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加强这方面教育让孩子们以更好的状态走进小学。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2

  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也是学*能力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本学期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下面,我谈谈我在上《识字1我的书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自主探究,培养识字能力

  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效率。所以,在识字教学方面,力求识字方法灵活多样,提高识字效果。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读词语,再识生字。在识字方法上,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自已去发现总结,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的方法,学生兴趣很浓,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效果好。

  2、形式多样,在游戏中识字。

  爱玩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模式化识记方法是不符合儿童天性的,也不符合课改要求的。为此,可把活动、游戏、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到识字教学之中。如:摘苹果游戏,要想得到苹果,你的读出苹果上面的生字。词语与实物找朋友游戏,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迅速拿出对应的学*用品举起来。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很积极,在游戏中学*,在交流中巩固。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我在导入部分带来了自己的书包,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身边竟然有功能这么强大的书包,首先让学生对带有特殊功能的书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将示范环节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成书包的基本型,第二部分添加特殊功能,前一部分仅用了20秒的时间,就已经让部分学生看的目瞪口呆,并给学生一个挑战老师的机会,在前期就让学生对创作产生了兴趣,当得知挑战成功,孩子们就已经信心满满了。在接下来的`欣赏分析阶段,我给学生找来了网络当中一些概念性的书包样式,为学生打开了创作的天窗,使交流时的想法五花八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创作意识已经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开始萌发。创作时搭配适当的音乐,用音乐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轻松愉悦。最后的作业当中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设计,有些内容是老师一时间也想不到的。

  不足之处:个别同学由于*常综合性知识获取的很有限,设计的功能不是很新颖,今后还要要求孩子们*常多看课外书,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自己。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我不能失信》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我不能失信》的课后教学反思1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因为有了前面三篇精读课文打底,我想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根据导语要求设计了几个问题,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简要而不失要点,于是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

  上课伊始,我按原计划要求学生自读导语部分,明确这一课的学*要求,这一点学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我大喜,马上请出小陈,他一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我晕,他是在读课文了,于是赶紧婉言让他坐下,另请他人。这时小王的手举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应倒是挺快的嘛,就请他吧。小王张口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星期天,*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鸽子,伯伯还送给她一只……”我一听,大晕!

  原计划是再也不能进行了,于是赶紧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课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本以为学生课前早已预*了课文,课堂上也自读了课文,讲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该不在话下,就算不能讲得简明扼要,但大概内容应该八九不离十吧,谁知却出来个“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让我汗颜!细想之,我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一、学生不能择要点而讲。

  二、学生的确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我不能失信》的课后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统览全篇,整体感知。弄清楚课文主要写的一件什么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其次,让学生细读课文,抓词理句,深入探究,感悟文法。放手让学生去学,我给学生出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圈点,去划出有关语句,或者有关句子并写出体会。一定要动手动笔动脑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感悟。

  接着,让学生入情入境读重点句段,边读边体会。边交流各自的观点感想。老师做听众,先不作评价,只作比较。让学生去评价正确与否。从文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全面欣赏体会,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明白写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来描写。课堂上只有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在此基础上我安排讨论理解,明辨是非。学生对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不足之处:

  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放”。还课堂给学生,还时间给学生。如果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就失去了编者设计略读课文的意图。但也绝对不能只是泛泛而谈,不求甚解,简单马虎走过场。要注意阅读方法的训练,阅读技能的指导。

《我不能失信》的课后教学反思3

  上课伊始,我按原计划要求学生自读导语部分,明确这一课的学*要求,这一点学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我大喜,马上请出小陈,他一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我晕,他是在读课文了,于是赶紧婉言让他坐下,另请他人。这时小王的手举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应倒是挺快的嘛,就请他吧。小王张口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星期天,*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鸽子,伯伯还送给她一只……”我一听,大晕!

  原计划是再也不能进行了,于是赶紧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课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本以为学生课前早已预*了课文,课堂上也自读了课文,讲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该不在话下,就算不能讲得简明扼要,但大概内容应该八九不离十吧,谁知却出来个“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让我汗颜!细想之,我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一、学生不能择要点而讲

  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择要点而讲,所以导致了像小陈那样的一站起来就照着课文读,他想简要些,但简要不起来,觉得课文上的话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讲。我想大部分学生处于这种状态。

  二、学生的确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在班中并不排除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读了课文后,只拣自己感兴趣的说,根本不分重点不重点。

  今天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备课有时真的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还有很多学生的学情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学*课文,来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看来,今后的路是任重而道远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认识课题上的“※”,明白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紧接着提出这篇课文与前面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的要求?顺势向学生讲述略读课文的要求:要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你认为*是个怎样的人?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这样一道能引起学生多元反应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诚实可信的可贵品质。经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在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2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3

  我请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想一想,你读了本课知道了什么。没有想到,学生的语言虽然不太规范,可是还是有人能说得出来,只关心葫芦不关心叶子是不对的。可是原因呢,却不好说,因为孩子们毕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呀。只是明白,但说不来道理。这已经不错了。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的感想。

  学生说得也不错。在朗读指导时,还是注重训练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感知。原来在读的时候,虽然也教给他们方法,可是学了一个文章之后,才知道符号的作用,和具体的指导方法。常说的一课一得,我想不仅学生一课一得就可以,教师也是一课一得才行。像这样的课,训练朗读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对学生培养的效果来看,更实际,更深远。远强于博而不精。在指导的时候,注意让学生用这些标点说一说*时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语气。可能这就是打通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吧。


《我的书包》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我不能失信》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我不能失信》的课后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统览全篇,整体感知。弄清楚课文主要写的一件什么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其次,让学生细读课文,抓词理句,深入探究,感悟文法。放手让学生去学,我给学生出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圈点,去划出有关语句,或者有关句子并写出体会。一定要动手动笔动脑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感悟。

  接着,让学生入情入境读重点句段,边读边体会。边交流各自的观点感想。老师做听众,先不作评价,只作比较。让学生去评价正确与否。从文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全面欣赏体会,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明白写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来描写。课堂上只有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在此基础上我安排讨论理解,明辨是非。学生对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不足之处:

  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放”。还课堂给学生,还时间给学生。如果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就失去了编者设计略读课文的意图。但也绝对不能只是泛泛而谈,不求甚解,简单马虎走过场。要注意阅读方法的训练,阅读技能的指导。

《我不能失信》的课后教学反思2

  上课伊始,我按原计划要求学生自读导语部分,明确这一课的学*要求,这一点学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我大喜,马上请出小陈,他一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我晕,他是在读课文了,于是赶紧婉言让他坐下,另请他人。这时小王的手举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应倒是挺快的嘛,就请他吧。小王张口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星期天,*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鸽子,伯伯还送给她一只……”我一听,大晕!

  原计划是再也不能进行了,于是赶紧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课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本以为学生课前早已预*了课文,课堂上也自读了课文,讲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该不在话下,就算不能讲得简明扼要,但大概内容应该八九不离十吧,谁知却出来个“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让我汗颜!细想之,我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一、学生不能择要点而讲

  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择要点而讲,所以导致了像小陈那样的一站起来就照着课文读,他想简要些,但简要不起来,觉得课文上的话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讲。我想大部分学生处于这种状态。

  二、学生的确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在班中并不排除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读了课文后,只拣自己感兴趣的说,根本不分重点不重点。

  今天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备课有时真的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还有很多学生的学情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学*课文,来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看来,今后的路是任重而道远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认识课题上的“※”,明白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紧接着提出这篇课文与前面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的要求?顺势向学生讲述略读课文的要求:要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你认为*是个怎样的人?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这样一道能引起学生多元反应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诚实可信的可贵品质。经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不能失信》的课后教学反思3

  《我不能失信》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母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课文除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外,还要使学生感受*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也留下了不少的熟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九鼎”、“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一诺千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不立,鸟无翅不飞”、“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等等,无不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守信重要性和必要性。想到此,我就决定把这些熟语揉入到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去,让熟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庆龄这种可贵品质的感受,也希望通过课文的运用,深化这些熟语的积累。

  于是,我课前先出示以上这些熟语让学生熟读,再让他们谈谈自己对以上熟语的理解,然后导入本课的学*。未雨绸缪,情先文生。熟语的初步领会为本文的学*铺垫了较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接下去的讲读课文时,我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设计问题:*点点头,甜甜地笑了,是因为。

  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了不同的回答后,我又要求用上一些刚才的熟语加进去回答。这样一来,把刚才的熟语跟*的守信品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熟语,应用熟语。

  接下来的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人物的角色朗读,在一遍的课文角色对话朗读后,我又提出了在人物的语言中用上熟语表述的建议,让学生先自我准备,然后再与同学进行角色对话,进一步巩固熟语的积累和运用。

  现摘录部分如下:

  “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吗!”庆龄说。

  “不行!不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再说,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意思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不是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吗?

  “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一诺千金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一言九鼎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至此的学*,学生已经能较好地运用和理解以上的这一些熟语,也对*的守信品质领会至深,达到了文道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