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本节课时概念课,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要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在探究土豆和梨谁占的空间大时?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实验没有达到目的。课件制作略显粗糙,个别结论性的内容过早的出示。

  4、由于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多,因此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在巩固练*时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题处理的比较仓促。如果在学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练*的内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动手摆摆小正方体进一步加强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2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容积,为学*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 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手段去获得知识,让 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数学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3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活动常常受到束缚。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拓宽思维领域,就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然后把一个钢球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要学生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话,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能求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这问题噎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球的体积不就求出了。这时,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

  通过上述教学,教师巧妙地把数学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4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自学质疑,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比较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我舍去了这个实验而采用了自学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汇报过程中有个学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组织学生来帮他。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有个学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总之,我通过适度参与引导,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了容积的内涵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联系,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5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从知识序列角度来讲,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单位、体积计算等相关体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讲,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区别物体大小的经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为本课的学*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可能性。基于此,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挖掘概念本质,增强学生对学*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本节课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 以学定教:简单的事情,简单“学”

  以学定教,前提在“学”,只有把握住“学”,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这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直观比较球变大教室还装得下吗?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引出“体积”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体积”的了解,没有刻意细究教材对于体积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尽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经验。从学生学*效果来看,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为课堂进一步学*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生本资源,同时为学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体积”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当学生无法准确描述“体积”时,不纠结于概念,不拘泥于细节,让学生直接阅读,实现对原有认知的修正和重构,实现概念的同化和学*方式的转变。

  二、 实践尝试:局部突破,凸显方法

  为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初步感悟体积概念后,出示3组物体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以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为任务抓手,让学生根据需求,依据不同物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体积。从规则到不规则,逐步理清体积比较由易到难的序,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学*、实验操作,发现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相对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观察辨析

  借助体积的知识迁移直接切入容积,容积内容教学略化处理,通过举例、讨论、交流、操作,聚焦容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空间想象、推理等学*方式,理解容积的概念,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刻”。

  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阅读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1)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因为体积和容积是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清“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在学生感知体积的概念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体积,这是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分别把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接着通过对比、动手实验的教学,理解容积的概念。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具和学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

  《认识体积与容积》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自学质疑,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比较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我舍去了这个实验而采用了自学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汇报过程中有个学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组织学生来帮他。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有个学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总之,我通过适度参与引导,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了容积的内涵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联系,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4

  本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效果很好。课前活动本来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桌椅和同学都占据了空间,活动比较困难,虽然有人谈到了活动不舒展,但多数学生 谈感受时说自己很开心,因为课前的活动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很温暖。作为老师,我很惭愧,本来设计活动是为教学做铺垫而安排的环节,却让孩子们如 此夸赞一番很是过意不去。现在想来,*时我们是多么的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啊,一个不经意的做法就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感到温暖,我觉得我们确实不得不反思今后的 课堂内外,是不是除了可以关心孩子们学*之外,更应该多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呢?

  课中的活动如“观魔术”、“摸同桌感受人占有空 间”、“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证明物体形状改变,体积未变”、“按要求搭一搭”、“数学小故事为店小二想办法”等环节都让孩子们 兴奋,陶醉其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想出一个又一个很特别的解法,真是很让人惊叹!

  比如:证明杯子容积大小的实验办法时,有的 同学想到了把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往另一个里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出来了还是倒完之后另一个杯子不满;有的同学往两个杯子里倒了同样多的水,一个里面放了 2个骰子水溢出来了,另一个里面放了5个骰子水才溢出来,所以证明第二个杯子装的水比较多;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把两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借助第三个杯子,然后 看哪个里面的水在第三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得出结论。 在帮助店小二想办法时,有的同学说把面条挑出来;有的同学说换个大碗;有的同学说喝两口汤;有的同学说盖个盖子;有的同学说用筷子挑起面条……

  总之,好课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石,以充分的实践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为航向,以目标的达成为结果,以能力的提高为终结的课。要让节节课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师天天的修炼!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5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掌握了*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看,这部分内容从*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2)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1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容积,为学*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 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手段去获得知识,让 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数学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2

  本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效果很好。课前活动本来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桌椅和同学都占据了空间,活动比较困难,虽然有人谈到了活动不舒展,但多数学生 谈感受时说自己很开心,因为课前的活动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很温暖。作为老师,我很惭愧,本来设计活动是为教学做铺垫而安排的环节,却让孩子们如 此夸赞一番很是过意不去。现在想来,*时我们是多么的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啊,一个不经意的做法就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感到温暖,我觉得我们确实不得不反思今后的 课堂内外,是不是除了可以关心孩子们学*之外,更应该多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呢?

  课中的活动如“观魔术”、“摸同桌感受人占有空 间”、“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证明物体形状改变,体积未变”、“按要求搭一搭”、“数学小故事为店小二想办法”等环节都让孩子们 兴奋,陶醉其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想出一个又一个很特别的解法,真是很让人惊叹!

  比如:证明杯子容积大小的实验办法时,有的 同学想到了把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往另一个里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出来了还是倒完之后另一个杯子不满;有的同学往两个杯子里倒了同样多的水,一个里面放了 2个骰子水溢出来了,另一个里面放了5个骰子水才溢出来,所以证明第二个杯子装的水比较多;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把两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借助第三个杯子,然后 看哪个里面的水在第三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得出结论。 在帮助店小二想办法时,有的同学说把面条挑出来;有的同学说换个大碗;有的同学说喝两口汤;有的同学说盖个盖子;有的同学说用筷子挑起面条……

  总之,好课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石,以充分的实践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为航向,以目标的达成为结果,以能力的提高为终结的课。要让节节课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师天天的修炼!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3

  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0 个学生,学*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六、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做一做第2 题,说一说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竟有个学生以为边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就是3立方厘米,受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整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让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自主摆成不同的形状,想想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确实摆出了很多种形状,但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够清楚,课前考虚不够周到。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有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考考学生对三个体积单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让学生完全猜出来是难度好大的,所以我也无设想学生能完全猜得准确,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形成一种表象,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学生猜得不够准确,也让我意识到,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只强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没有让学生很好建立2个、3个或10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猜不准,也是个重要因素。

  七、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4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本课学*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暗藏了物体的大小,是指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扣。

  2、教学过程中由几个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紧紧围绕着 “土豆和石块哪个占的空间大?”等问题来组织和展开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体会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3、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

  4、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课的学生操作是为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通过对比思考,经过思维提升,才能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5、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在学*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最后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学生最初对物体大小的比较并不一定准确,有的在比较物体的表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占地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重量,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课教学的影响,说明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概念体系当中,只有充分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建立这些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从而建立起概念网络体系。

  本课亮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教学中顺势而导;学生在不断操作、比较、思考与交流中学*,学生思维提升过程得到彰显;静与动结合,学*与练结合,充分尝试了“30+10”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精神体现较充分。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5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因为体积和容积是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清“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在学生感知体积的概念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体积,这是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分别把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接着通过对比、动手实验的教学,理解容积的概念。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具和学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本节课时概念课,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要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在探究土豆和梨谁占的空间大时?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实验没有达到目的。课件制作略显粗糙,个别结论性的内容过早的出示。

  4、由于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多,因此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在巩固练*时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题处理的比较仓促。如果在学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练*的内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动手摆摆小正方体进一步加强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本节课时概念课,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要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在探究土豆和梨谁占的空间大时?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实验没有达到目的。课件制作略显粗糙,个别结论性的内容过早的出示。

  4、由于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多,因此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在巩固练*时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题处理的比较仓促。如果在学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练*的内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动手摆摆小正方体进一步加强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8

  《认识体积与容积》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9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掌握了*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看,这部分内容从*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l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10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从知识序列角度来讲,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单位、体积计算等相关体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讲,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区别物体大小的经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为本课的学*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可能性。基于此,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挖掘概念本质,增强学生对学*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本节课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 以学定教:简单的事情,简单“学”

  以学定教,前提在“学”,只有把握住“学”,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这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直观比较球变大教室还装得下吗?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引出“体积”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体积”的了解,没有刻意细究教材对于体积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尽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经验。从学生学*效果来看,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为课堂进一步学*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生本资源,同时为学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体积”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当学生无法准确描述“体积”时,不纠结于概念,不拘泥于细节,让学生直接阅读,实现对原有认知的修正和重构,实现概念的同化和学*方式的转变。

  二、 实践尝试:局部突破,凸显方法

  为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初步感悟体积概念后,出示3组物体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以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为任务抓手,让学生根据需求,依据不同物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体积。从规则到不规则,逐步理清体积比较由易到难的序,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学*、实验操作,发现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相对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观察辨析

  借助体积的知识迁移直接切入容积,容积内容教学略化处理,通过举例、讨论、交流、操作,聚焦容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空间想象、推理等学*方式,理解容积的概念,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刻”。

  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3)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4)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我首先复*了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检查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为新课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做好知识铺垫。由于《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一个概念性的课,我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小组内交流后教师针对教材知识挖掘文本后的隐藏的疑难点进行点拨释疑。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就把自学目标完成,剩下足够的时间通过有趣的实验和闯关活动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释疑学生弄清楚了以下有趣的问题:

  1、容器是有一定空间的空心物体,像魔方等实心物体就不是容器,就没有容积。

  2、容积是容器所能最大限度容纳物体的体积,如果杯子中水没装满是200毫升,200毫升就不能称为杯子的容积。

  3、容积和体积有联系又有区别。

  4、容器中液体体积常用升和毫升做单位,固体则用体积单位。在理解L(升)、ml(毫升)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搜集的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找出L(升)、ml(毫升)等字样,引入容积单位,感受容积单位(L和ml)的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转换。准备了一个小注射器,让学生直观感受1ml是多少。然后倒进一个1立方厘米的'容器了,你发现什么?原来1毫升=1立方厘米。同样,实验演示学生感受1升=1立方分米,用量杯测出一升水让学生感知一升。结课前拓展延伸:爱迪生考验他的助手:测算电灯泡的容积,他的助手测量计算了几天都没得到满意的结果,可爱迪生一分

  钟就测算出来了。你们知道怎么测的吗?学生兴致很高,想到了给灯泡装满水,测水的体积就算出灯泡的容积了。这时我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怎么测算这个灯泡的体积呢?为学*下一课《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打下伏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自学、合作交流、迁移类推等学*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容积”这一新概念,感受到1升和1ml的多少,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精神。

  但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课堂上教师语言不够幽默生动。

  2.实验没有让全体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只在同学们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让小组代表实验操作了一下。

  3、教师基本功不扎实,板书不精美简洁。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2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册教材三单元体积教学后的内容,看到这样的课题我开始犯愁了,概念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去理解?备课时我想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后试想,不能从课本提供的概念入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课前收集饮料桶、酒瓶、药瓶、纸箱、纸盒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东西。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看能发现什么信息,从许多的信息中发现升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到底表示什么呢?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课前我脑子里还没个头绪,然而课中学生的表现竟然出乎我的预料,探究的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个个兴高采烈,从发现信息到研究信息,再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我着实感到如果给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探究的时间,孩子们并不笨,真的!尤其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疑惑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容积单位的教学衔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体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怎么能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提并论呢?我想他可能对书上介绍的1升=1立方分米和1毫升=1立方厘米产生了疑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趁势引导,是啊,老师也纳闷呢?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一个导入下一环节的问题的情境这样产生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佩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帮了我的忙,而且抛出了探究问题。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猜测,去验证,又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们探究的不亦乐乎,豁然开朗,问题解决了。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孩子们确实懂了。正是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才有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渐渐地他们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了,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体现”

  于是课后备课我总结出了这节课学生经历的学*过程的五步法:

  一、收集材料,目标展示。

  二、观察材料,发现信息。

  三、研究信息,提出猜想。

  四、交流验证,发现困惑。

  五、实验解惑,得出结论。要说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并非归功与备好的充分的让学生按我设计的程序学*的教案,而是课前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空间和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3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调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4

  人教板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容积与容积单位一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2、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容积单位。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大约是1升。

  (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通过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掌握了容积的概念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容积相*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3、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4、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的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积的教学和体积的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彼此联系,相互交织。

  成功之处:

  1. 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 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不足之处:

  1. 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

  2. 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再教设计:

  进一步明确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明确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5)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堆沙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后的改进

  关于两堆沙的多少的比较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从价钱,重量等方面考虑,在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才通过求体积的方法,事实上从价钱上来看更简单一些,要让学生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指向性过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简单的导入,我出示了一组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它们体积的关系,因为学 生都有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很快从学生口中脱出。那我们就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我给六个小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实验还没结束,学生中的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么回事?我们的是二分之一?, 我们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书上写错了?学生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适时让学生观察、对比、通过合作、讨论,等底等高这一 前提,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强调等底等高,对三分之一的认识也深入学生之心,圆锥体积计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错误将得到很好的纠正。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 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这节教学虽没以前那么顺利,但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因为学生更需要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关注学生 学*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体验成功的乐园!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

  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给学生提供两组不同的学具:一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就不是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

  V圆锥=1/3圆柱

  =1/3Sh(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提供的是两组不同的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把制作的U盘带回家,未带回来,所以导致课上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动手操作的完整过程给学生进行展示。

  再教设计:

  上课前的一点一丝疏漏都要力求避免,课前准备真的是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缺少哪一环都会在课堂上留下遗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在评教评学中我所讲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学过的内容,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或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下整个实验过程和发现的结果。在汇报时,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同,范耀君同学的小组和郝子龙小组发生了争论,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及时抓住这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得出必须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

  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遗憾的是学生动手实验时,占据了较长的时间,以至练*的时间不多,没有达到充分的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控好课堂,使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我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课中,我无论从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我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 “看一看 ”, “摸一摸 ”, “比一比 ”, “指一指 ”, “说一说 ”, “猜一猜 ”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 “找 ”中学,在 “测 ”中学,在 “思 ”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 “动 ”起来、 “活 ”起来,让学生在 “做 ”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课前准备: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沙子,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课前学生都预*过这一内容。)

  教学片断

  师: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

  小组代表从教具箱中自选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从倒的次数看,研究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

  师:并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么会是这样!我来做。(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 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是不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以前曾有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过疑问)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6: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教育论文《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学生调换教具,再试。

  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6)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菁选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教材41—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1、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其中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你就会明白。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激兴设疑。激发了学生学*本节课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师: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纸箱,教师边说边从纸箱中拿出2个量杯、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等物品。)

  生1:一个大纸箱和一个小纸箱,三个玻璃杯。

  生2: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

  师:你认为纸箱和量杯哪一个比较大?

  生:纸箱大,量杯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体,并指出谁大谁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说红薯和土豆比,谁大?

  生1:红薯大。

  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谁说得对呢?你们能想出办法让大家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量杯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量杯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量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

  4、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乌鸦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乌鸦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出示课件)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师验证。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课后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体积和容积),课本41-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有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相同的量杯、大小不同的瓶子、水、土豆、红薯、水杯、量杯(放入百宝箱以备用)。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很多客人,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能把更棒的自己展现给他们,好吗?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请看!

  (媒体播放乌鸦喝水视频)

  1、你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吗?谁来说说。(引导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2、那么往瓶子里放石子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其实我们身边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你们看,黑板占据一定的空间,小小的黑板檫也占有一定的空间,黑板占据的空间大一些,黑板檫占据的空间小一些。

  3、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所占有占空间大些,那些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小些?(引导说明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大,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4、同学们说的这些物体很容易比较出谁所占有的空间大,老师带来的这两样物体单凭眼睛看是很难分辨谁所占有的空间大。

  二、教学新授

  活动一:【认识体积】

  1、师出示红薯和土豆,你来猜一猜吧?

  (学生大胆猜测,意见不一)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证明你的猜测呢?讲台上摆好量杯若干、水若干不同形状的容器若干盛水器皿一个。(时钟倒计时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验证方法的合理性。生做实验说明实验结果和结论。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土豆所占的空间比红薯大一些,土豆和红薯各自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它们的体积,那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点明体积的概念,(黑板出示),点明本节课所学内容之一——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2、

  大家看一看身边的同学有体积吗?你身边同学的体积指的是什么?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

  3、笑笑和淘气用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分别搭出两个不同的长方体,谁搭的体积大呢?

  课件出示:课本42页淘气和笑笑摆立方体情境图,比较谁的体积大?你是怎么

  比较出来的?

  笑笑搭的长方体所占的空间大,所以笑笑搭的长方体体积大。

  4、有些物体用数数的办法是不能比较出体积大小的,大家看---课件出示:课本42页淘气玩橡皮泥由长方体捏成球,体积变了吗?为什么?师总结:物体的体积和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状无关。

  现在同学们认识物体的体积,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些事物图片。

  活动二:【认识容积】

  1、师出示课件(冰箱、茶叶盒、土豆----)同学们分一分,那些能装东西,那些不能装物体?明确:能装其他东西的物品叫做容器。即时练*: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

  2、师:同学们看这两个容器,谁装的水多一些呢?(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你有什么好办法比一比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组内交流并汇报)师生验证方法的合理性。生做实验说明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容器装的水比另一容器多一些。这两个容器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那么什么叫容器的容积呢?(点明本节课学*的第二个概念:容积)

  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3、出示课件装有半杯水的烧杯,提问:这杯水的体积就是烧杯的容积吗?

  (讨论理解“所能容纳”的真正含义)

  4、随机:装有铅笔的笔筒,把它装满铅笔,那么,铅笔的体积就是笔筒的容积吗?

  (有空隙,没有完全装满)

  5、课件出示:通过冰箱以及装有东西的冰箱来区别体积和容积。(体会同一个容器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强调为什么?

  6、课件出示:两箱装有实验器材的箱子,通过箱子的厚薄,体会容积的大小(同一个容器的体积相等,容积不一定相等)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那么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四、巩固练*

  1、判断题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游泳池注入半池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

  (3).两个体积一样大的盒子,它们的容积一样大。()

  (4).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汽油的体积就是油箱的容积。()

  2、选择题

  (1)盛满一杯牛奶,()的体积就是()的容积。

  ①杯子

  ②牛奶

  (2)装满沙子的沙坑,()的体积就是()的容积。

  ①沙子

  ②沙坑

  (3)做一个长方体油桶,需要多少铁皮,是求长方体的()。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4)求一个长方体木块占空间的大小,是求长方体的()。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5)求一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6)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从正中挖去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体积()。

  ①不变

  ②变大

  ③变小

  3、课本42页练一练的第三题:小红和小明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3杯,小红倒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4、搭积木:用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按要求搭一搭:

  (1)搭出的两个物体,使他们的体积一样大;

  (2)搭出的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物体的2倍;

  5、数学日记

  笑笑的一天(填一填)

  星期天,我找了一些铁丝,做了一个长方体的铁丝笼子并在它的外面贴上彩纸,妈妈问我用了多少铁丝,我得求这个长方体的();妈妈又问我用了多少彩纸,我得求这个长方体的()。真是一个漂亮的笼子!它有多大啊?我得求求它的(),可()我不会算呀,没有关系,我自学一下书本上的内容。这么漂亮的笼子,我用它来装我淘回来的小饰物,能装多少呢?我得算一算它的()。哇!一个小小的笼子竟能装这么多东西,真不错!

  五、全课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收获

  六、写数学日记。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教学准备: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操作活动、感悟概念

  活动一:体积的认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活动二:比较体积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较体积差距大的物体。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2、比较体积相*的物体。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3、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活动三:容积的认识

  1、明确容器的概念。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2、明确容积的概念。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生:体积与容积。(教师板书课题)

  三、练*巩固、应用拓展

  1、玩一玩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任意捏成一个形状,然后再捏成球体。前后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练一练”第2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搭一搭,增强实际体验。

  3、“练一练”第5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先观察,然后计算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然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计算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5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掌握了*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看,这部分内容从*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优选【5】篇(扩展7)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5)份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1

  “体积和容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起始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三 、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四、 教法和学法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方法的*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五、 教学环节设计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装米多,不能仅关注它的表面,更应关注它的里面,这还不够,还要综合的关注它的各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理解体积概念要三个层次,理解容积概念要两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学*起点,教师借助三个装满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与学生谈话:“这三个盒子中,哪个盒子装的大米多?为什么?”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盒子大装米多,盒子小装米少。通过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关注,为新知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深入探索体积概念中“占空间”这一难以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如“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书本占了书包的空间”等,在这些生活实例中,学生体会到:“占空间”不仅指物体占据*面的位置,还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长、宽、高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依此,突破了对抽象的数学名词的理解,使难点得到细化。

  一个概念的得出,不能仅凭一两个现象,而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共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更扎实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学生汇报的大量实例和对实例的细致比较使体积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时语言提炼的教学难点。

  至此,体积概念得以化解。

  学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利用冲突引反思”和“汇报交流细分析”两个层次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积概念后,两者的关系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养独具慧眼,思考缜密的人。当学生再次思考到底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直观演示,反思这个结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不错?使学生明确,容积和体积有内外之别,有共指空间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成立,为后续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惯,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统领问题的引导下,在自主学*的道路上,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体积与容积》,我将从教材分析开始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

  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本课将进一步学*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知识是今后进一步学*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实践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1、教具:教学软件、一个量杯、一个乒乓球、各种实物(如:文具盒、橡皮等);

  2、学具:每人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土豆、一个水盆

  七,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趣

  首先,我和学生一起玩反口令游戏:大西瓜、小芝麻在游戏中出现大西瓜和小芝麻,引出在实际生活中西瓜比较大,芝麻比较小从而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

  生把知识的学*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高潮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体积实验

  首先,让学生估一估他们所准备的两个土豆谁大谁小,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列出两个思考问题:

  1、两个杯子的水面与原来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2、再观察对比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变化情况,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个思考问题,请代表回答,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1、因为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将其放入水中后挤占了水里空间,水面才上升了

  2、水面上升高度不同,是因为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最后实验小结:我们知道,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文具盒、橡皮等,而且由于物体本身的大小不同,所占空间大小也不同,如文具盒所占空间大,橡皮所占空间小因此,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

  活动二:容积实验

  首先,让学生理解,比如量杯,水杯水盆等物体都是容器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量杯相互比较,谁的辈子装水较多,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随后开始实验

  最后得出结论:

  容器都能容纳一定的物体,而且有的容纳的物体多,有的容纳的物体少。因此,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有什么感想?⑶你还有什么疑惑?⑷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所得,增强学生学*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内容,提高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

  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几方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图以及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它也是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基础,由此可见,学好本课知识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例7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容积的意义。教材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中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直观揭示了容积的概念。“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积。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在学*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桃、荔枝、苹果等),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对于体积和容积这样抽象的概念,精心设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与图形有关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比较几种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再如:例7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如:例6中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及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留下了体积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体积(容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的价值。如:“练一练”及“练*五”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致,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又能为学*体积作一个铺垫。

  (二)实际操作,感知体积。

  教学例6,按三个层次逐步进行操作。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进行推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合作学*,探究容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自学一些描述性的知识了,加之学生有了体积意义的认知,例7则采取了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最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效果,从中理解容积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学生找出有体积(容积)的物体,巩固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也使得课堂总结更显活泼更加生动。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体积与容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计算,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课的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将来学*体积、容积的单位和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课件、量杯、红薯、土豆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而魔方、粉笔盒、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模式。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在学生看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红薯,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占的空间大。单凭眼睛很难作出判断,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先独立思考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意见。

  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建议):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 基础上,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接着,我及时提问:土豆和红薯,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谁还能说说生活中什么物体体积大、什么物体体积小。并出示背投电视与液晶电视,台式电脑与手提电脑,大哥大手机与超薄手机,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为什么现在的电视、电脑、手机设计越来越薄呢?

  (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合作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理解了体积的实际意义,同时感受到生活在不断地变化。)

  接下来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个容器装水多?”的问题,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并在小组里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吗?

  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碗装满水,倒入杯中,看满还是不满,或者把碗和杯子装满水,分别倒入两个量杯中,看哪个量杯水位高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时我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为了加深对容积的认识,我再做一个演示:倒半杯水,这时候所装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为什么?那要装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积?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为了区别体积和容积。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魔方和粉笔盒。让他们比一比、说一说: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粉笔盒的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

  (这个片段的设计,使学生会区别体积与容积的不同,并懂得了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形式多样的练*:

  一、基本练*。

  这一层次有口答、选择和判断题。

  这类题目的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刚刚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体积和容积概念的认识,练*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二层次的练*,是动手摆长方体、小组合作叠硬币、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体,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动手摆长方体,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摆的小正方体多,所摆的长方体体积就大,为以后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作了良好的铺垫;叠硬币、捏橡皮泥的练*,是让学生明白“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第三层次:提高练*

  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比较:

  胖子和瘦子谁的体积大?

  这道练*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四、评价体验,交流心得。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观念。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