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

  如果问某一个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让其估计一下某一个物体的容积,我想大部分人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来回答。也许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标的标识,而没有工具进行称量。《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及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能够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融汇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取了两套教材中较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呈现方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并且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课堂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张白纸,任其自由描画。而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提前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倒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发现获得。教师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在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我相信会给学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这会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估算*惯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结果,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

  因此估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以像质量那样很容易的得出精确的数据。因此在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算。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我选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牛奶,饮料,洗发液等。又让他们对自己经常用的水具进行估计,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让学生知道人一天大约要喝1000—2000毫升的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2

  如果问某一个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让其估计一下某一个物体的容积,我想大部分人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来回答。也许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标的标识,而没有工具进行称量。《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及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能够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融汇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取了两套教材中较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呈现方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并且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课堂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张白纸,任其自由描画。而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获得了

  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提前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倒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发现获得。教师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在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我相信会给学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这会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估算*惯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结果,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因此估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以像质量那样很容易的得出精确的数据。因此在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算。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我选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牛奶,饮料,洗发液等。又让他们对自己经常用的水具进行估计,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让学生知道人一天大约要喝1000—20xx毫升的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3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本课新授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计算,运用体积知识导入的。这样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中,教师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通过比较、测量、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练*的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本课的教学,为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在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进一步学*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深刻,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观察他们的.容积多少,在同学互相介绍的过程中,了解1升和1毫升的大小。

  接下来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对于规则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下相同,但不同点是,计算体积的数据需要从外面量,计算容积的数据需要从里面量。采用教师教授,学生练*巩固的方式。

  不足之处:

  在计量容积的单位时,可以用体积单位,但表示液体一般用“升”和“毫升”。部分学生在实际表述物体的容积时,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

  学生对升和毫升的大小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小组之内活动,自己实践一下,加深学生的理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5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阅读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1)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我首先复*了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检查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为新课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做好知识铺垫。由于《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一个概念性的课,我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小组内交流后教师针对教材知识挖掘文本后的隐藏的疑难点进行点拨释疑。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就把自学目标完成,剩下足够的时间通过有趣的实验和闯关活动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释疑学生弄清楚了以下有趣的问题:

  1、容器是有一定空间的空心物体,像魔方等实心物体就不是容器,就没有容积。

  2、容积是容器所能最大限度容纳物体的体积,如果杯子中水没装满是200毫升,200毫升就不能称为杯子的容积。

  3、容积和体积有联系又有区别。

  4、容器中液体体积常用升和毫升做单位,固体则用体积单位。在理解L(升)、ml(毫升)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搜集的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找出L(升)、ml(毫升)等字样,引入容积单位,感受容积单位(L和ml)的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转换。准备了一个小注射器,让学生直观感受1ml是多少。然后倒进一个1立方厘米的'容器了,你发现什么?原来1毫升=1立方厘米。同样,实验演示学生感受1升=1立方分米,用量杯测出一升水让学生感知一升。结课前拓展延伸:爱迪生考验他的助手:测算电灯泡的容积,他的助手测量计算了几天都没得到满意的结果,可爱迪生一分

  钟就测算出来了。你们知道怎么测的吗?学生兴致很高,想到了给灯泡装满水,测水的体积就算出灯泡的容积了。这时我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怎么测算这个灯泡的体积呢?为学*下一课《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打下伏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自学、合作交流、迁移类推等学*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容积”这一新概念,感受到1升和1ml的多少,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精神。

  但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课堂上教师语言不够幽默生动。

  2.实验没有让全体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只在同学们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让小组代表实验操作了一下。

  3、教师基本功不扎实,板书不精美简洁。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2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册教材三单元体积教学后的内容,看到这样的课题我开始犯愁了,概念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去理解?备课时我想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后试想,不能从课本提供的概念入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课前收集饮料桶、酒瓶、药瓶、纸箱、纸盒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东西。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看能发现什么信息,从许多的信息中发现升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到底表示什么呢?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课前我脑子里还没个头绪,然而课中学生的表现竟然出乎我的预料,探究的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个个兴高采烈,从发现信息到研究信息,再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我着实感到如果给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探究的时间,孩子们并不笨,真的!尤其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疑惑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容积单位的教学衔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体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怎么能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提并论呢?我想他可能对书上介绍的1升=1立方分米和1毫升=1立方厘米产生了疑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趁势引导,是啊,老师也纳闷呢?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一个导入下一环节的问题的情境这样产生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佩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帮了我的忙,而且抛出了探究问题。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猜测,去验证,又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们探究的不亦乐乎,豁然开朗,问题解决了。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孩子们确实懂了。正是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才有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渐渐地他们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了,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体现”

  于是课后备课我总结出了这节课学生经历的学*过程的五步法:

  一、收集材料,目标展示。

  二、观察材料,发现信息。

  三、研究信息,提出猜想。

  四、交流验证,发现困惑。

  五、实验解惑,得出结论。要说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并非归功与备好的充分的让学生按我设计的程序学*的教案,而是课前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空间和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3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调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4

  人教板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容积与容积单位一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2、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容积单位。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大约是1升。

  (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通过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掌握了容积的概念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容积相*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3、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4、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的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积的教学和体积的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彼此联系,相互交织。

  成功之处:

  1. 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 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不足之处:

  1. 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

  2. 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再教设计:

  进一步明确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明确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2)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0)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在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进一步学*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深刻,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观察他们的'容积多少,在同学互相介绍的过程中,了解1升和1毫升的大小。

  接下来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对于规则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下相同,但不同点是,计算体积的数据需要从外面量,计算容积的数据需要从里面量。采用教师教授,学生练*巩固的方式。

  不足之处:

  在计量容积的单位时,可以用体积单位,但表示液体一般用“升”和“毫升”。部分学生在实际表述物体的容积时,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

  学生对升和毫升的大小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小组之内活动,自己实践一下,加深学生的理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2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本节课首先完成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单位要联系生活的实际,不仅只限于教材提出的的油桶、箱子、仓库更重要的,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自己身边的容器,要通过小组展示,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比较出容器和实物的区别。这个环节学生是非常喜爱的,所以非常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而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个学*目标是认识和掌握体积单位,学*中首先要联系实际在哪里见过L、ML,这些容积单位,这些单位是在哪些商品上见到的,要通过小组展示,班级展示,通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容积单位的用途之广,认识到容积单位是计量液体的体积的。教学中我们使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学*容积单位的。学生认知容积单位还要联系体积单位,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一升、一毫升的大小,掌握知识之间的进率。学生理解升和毫升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小组结合用量筒或量杯度量液体的体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容积单位。

  第三个学*目标是如何计算容器的容积,学*中,学生要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去达成学*目标,去量一量一个方体容器的长宽高,通过操作测量,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容积是求容器里面的的体积。这个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形成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联系实际,通过比较、测量、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本节课达成目标的主要的教学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3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册教材三单元体积教学后的内容,看到这样的课题我开始犯愁了,概念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去理解?备课时我想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后试想,不能从课本提供的概念入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课前收集饮料桶、酒瓶、药瓶、纸箱、纸盒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东西。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看能发现什么信息,从许多的信息中发现升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到底表示什么呢?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课前我脑子里还没个头绪,然而课中学生的表现竟然出乎我的预料,探究的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个个兴高采烈,从发现信息到研究信息,再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我着实感到如果给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探究的时间,孩子们并不笨,真的!尤其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疑惑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容积单位的教学衔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体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怎么能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提并论呢?我想他可能对书上介绍的1升=1立方分米和1毫升=1立方厘米产生了疑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趁势引导,是啊,老师也纳闷呢?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一个导入下一环节的问题的情境这样产生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佩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帮了我的忙,而且抛出了探究问题。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猜测,去验证,又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们探究的不亦乐乎,豁然开朗,问题解决了。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孩子们确实懂了。正是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才有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渐渐地他们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了,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体现”

  于是课后备课我总结出了这节课学生经历的学*过程的五步法:

  一、收集材料,目标展示。

  二、观察材料,发现信息。

  三、研究信息,提出猜想。

  四、交流验证,发现困惑。

  五、实验解惑,得出结论。要说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并非归功与备好的充分的让学生按我设计的程序学*的教案,而是课前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空间和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4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属于第二学段“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里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这一单元第三节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的第六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含义和计算以及体积单位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后面,意图就是让学生运用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的学*方法来学*容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材首先用描述和定义的形式说明了什么是物体的容积,计量物体的容积,就用体积单位。接着教材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这一意图不仅是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也能体会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容积和容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怎么样更好的理解容积的意义是重点,也是下一步学*容积的单位和计算方法的基础,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所以根据这点我们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经历容积概念的理解过程,体会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3、在观察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细心观察的良好*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是理解容积的概念,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是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说明。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复*体积的有关知识,并计算牛奶盒的体积,为容积的学*做好铺垫。接着通过估一估、看一看、说一说体会牛奶盒的容积和体积的区别,进而揭示出容积的含义。教学容积单位时,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标有升和毫升的物体,并出示一个装有1立方分米的纸盒,让学生体会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时用升和毫升,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了模仿记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的学*方法。让学生体会牛奶盒的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后,揭示出了牛奶盒所能容纳牛奶的体积就是这个牛奶盒的容积,让学生模仿这个含义说说其它容器容积的含义,并归纳出什么是容积。这节课中预设了三次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增强自信。动手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方式,本节课有三次动手操作,每次操作都要经历猜测——讨论实验方案——合作实验——汇报成果三个过程,杜绝实验的盲目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动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旧知。

  1、回忆知识要点: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哪些收获呢?

  2、计算牛奶盒的体积:请同学们利用尺和计算器算出桌上牛奶盒的体积,比比哪一小组最会合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牛奶盒

  体积 265。848(cm)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估一估:这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呢?你为什么估得比这个数据小?(因为包装纸占了空间,牛奶盒的包装纸有厚度。)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5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说**常思己过,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只顾着教学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看看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6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积的教学和体积的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彼此联系,相互交织。

  成功之处:

  1. 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 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不足之处:

  1. 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

  2. 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再教设计:

  进一步明确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明确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7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教学注意:

  一、复*引入。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新知,共同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8

  一、复*引入,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新知,

  共同探究。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

  (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

  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9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0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

  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3)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 (菁华5篇)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几方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图以及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它也是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基础,由此可见,学好本课知识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例7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容积的意义。教材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中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直观揭示了容积的概念。“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积。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在学*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桃、荔枝、苹果等),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对于体积和容积这样抽象的概念,精心设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与图形有关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比较几种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再如:例7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如:例6中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及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留下了体积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体积(容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的价值。如:“练一练”及“练*五”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致,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又能为学*体积作一个铺垫。

  (二)实际操作,感知体积。

  教学例6,按三个层次逐步进行操作。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进行推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合作学*,探究容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自学一些描述性的知识了,加之学生有了体积意义的认知,例7则采取了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最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效果,从中理解容积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学生找出有体积(容积)的物体,巩固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也使得课堂总结更显活泼更加生动。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2

  “体积和容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起始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三 、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四、 教法和学法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方法的*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五、 教学环节设计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装米多,不能仅关注它的表面,更应关注它的里面,这还不够,还要综合的关注它的各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理解体积概念要三个层次,理解容积概念要两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学*起点,教师借助三个装满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与学生谈话:“这三个盒子中,哪个盒子装的大米多?为什么?”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盒子大装米多,盒子小装米少。通过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关注,为新知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深入探索体积概念中“占空间”这一难以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如“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书本占了书包的空间”等,在这些生活实例中,学生体会到:“占空间”不仅指物体占据*面的位置,还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长、宽、高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依此,突破了对抽象的数学名词的理解,使难点得到细化。

  一个概念的得出,不能仅凭一两个现象,而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共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更扎实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学生汇报的大量实例和对实例的细致比较使体积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时语言提炼的教学难点。

  至此,体积概念得以化解。

  学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利用冲突引反思”和“汇报交流细分析”两个层次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积概念后,两者的关系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养独具慧眼,思考缜密的人。当学生再次思考到底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直观演示,反思这个结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不错?使学生明确,容积和体积有内外之别,有共指空间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成立,为后续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惯,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统领问题的引导下,在自主学*的道路上,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体积与容积》,我将从教材分析开始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本课将进一步学*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知识是今后进一步学*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实践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1、教具:教学软件、一个量杯、一个乒乓球、各种实物(如:文具盒、橡皮等)。

  2、学具:每人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土豆、一个水盆。

  七、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趣

  首先,我和学生一起玩反口令游戏:大西瓜、小芝麻在游戏中出现大西瓜和小芝麻,引出在实际生活中西瓜比较大,芝麻比较小从而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高潮。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体积实验

  首先,让学生估一估他们所准备的两个土豆谁大谁小,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列出两个思考问题:

  1、两个杯子的水面与原来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2、再观察对比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变化情况,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个思考问题,请代表回答,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1、因为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将其放入水中后挤占了水里空间,水面才上升了。

  2、水面上升高度不同,是因为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最后实验小结:我们知道,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文具盒、橡皮等,而且由于物体本身的大小不同,所占空间大小也不同,如文具盒所占空间大,橡皮所占空间小因此,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

  活动二:容积实验

  首先,让学生理解,比如量杯,水杯水盆等物体都是容器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量杯相互比较,谁的辈子装水较多,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随后开始实验。

  最后得出结论:

  容器都能容纳一定的物体,而且有的容纳的物体多,有的容纳的物体少。因此,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⑵有什么感想?

  ⑶你还有什么疑惑?

  ⑷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所得,增强学生学*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内容,提高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4

  课改就是改课,是关乎学生成长、关乎家庭幸福、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事,这样说似乎并不为过。课改既然这么重要,那就应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对于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我举双手赞成。但是,如果慌不择路、盲目追风,或者牵强附会地生出一个什么教学模式来强令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生搬硬套,难免会弄出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的笑话来。笔者对此现状实不敢恭维。就像穿衣戴帽一样,总不能要求男女老少、高低胖瘦、不同气质、不同角色的人们都穿上同样尺寸的衣服,戴上同样大小的帽子吧?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创出的方法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为此,一年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小学高段数学课改的体会,对小学数学的课改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摸索出一个适合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和本人特点的教学模式来,并取名×三试×教学模式。

  现以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例谈如下:

  一、生成问题,尝试解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呈现第一幅积木图,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生:这是一个长方体,每排有4个方块,每层有3排,一共有2层。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个方块。

  师:那就请大家先想一想到底该怎么算?

  学生搭积木,独立思考,手脑并用,显得既积极又热情。教师巡视学情,从中发现问题与多样化解法。

  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时,学困生可以请教他人,初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读书发现,尝试讲解

  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这时,教师请学生认真看书学*。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现与收获,准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同时鼓励多样化解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生1:我认为可以横着把这个大长方体切成3片,每片有4×2=8(个)方块,3片就有8×3=24(个)方块,列式为4×2×3=24(个)。

  生2:我的方法是把大长方体竖着切成4片,每片有3×2=6(个)方块,4片就有6×4=24(个)方块,列式为3×2×4=24(个)。

  生3:我把大长方体*切成2层,每层有4×3=12(个)方块,2层就有12×2=24(个)方块,列式为4×3×2=24(个)。

  教师引导学生对每种解法做出肯定性评价,并且引生得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教师呈现第二幅积木图,引生发现这是一个正方体,长宽高都有4个方块,不论怎么切都是4×4×4=64(个)方块。由此得出: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呈现第三幅积木图,引生进行比较与计算,由此发现:长(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三、达标测评,尝试运用

  学以致用,人尽皆知。数学的价值就在于运用。

  现在可以请学生独立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课后练一练中的全部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全班交流,充分讲解自己的思考方法,探索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数学的价值。

  口比手快脑更快。三试×教学模式省去了满屋子的小黑板,减少了无效的重复展示,首脑并用,求真务实。原本要用两课时才能完成的长(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内容,这次只用了一课时就全部完成,可谓高效低耗了,而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加预*,不留作业,人人能讲,铭刻在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先学后教是理念而不是枷锁。课改需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能够创出适合自己的模式,做起来才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事半而功倍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容积》评课稿5

  4月6日上午第二节听了陆老师的《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很有感触。一节课听下来,没感觉到累,而是非常的轻松。这节课学生也学得很开心。轻松的课堂气氛,加上陆老师巧妙的设计,使得学生学得扎实,学得开心。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实际入手,陆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这个环节可以说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老师从2升,500毫升, 5毫升,甚至1毫升,从大到小出示了不同容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容积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陆老师通过让学生操作演示,把2升的水倒入500毫升的容器中四次,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1升与1毫升液体之间的两个关系,真正去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新授课中,陆老师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在练*上,陆老师也从简单到难进行了安排,特别是最后一个题目,如何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陆老师通过直观的操作,既突破了学生学*上的一个难点,又道出了用量筒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和用普通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区别!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4)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练*,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一教学环节,2个*题非常有针对性,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选择题将“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似乎探险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内涵,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这节课也有一点遗憾:1.教学体积、容积的概念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由教师把概念直接拿出,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2.教师的提问欠缺有效性,导致学生难以回答。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2

  人教板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容积与容积单位一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2、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容积单位。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大约是1升。

  (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通过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掌握了容积的概念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容积相*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3、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4、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的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3

二、抓住学生的回答亮点,即时生成教学情境 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有些孩子反应很快,立刻掏出自己的牛奶盒,饮料瓶,水壶纷纷展示,这时有个学生拿出了一瓶1.5升的矿泉水,大家惊呼好大啊,原来1升这么多啊。而另一个孩子掏出了自己容积为10ml的小药瓶,大声的说,我这个好少啊。我立刻意识到教学1L和1ml的概念感知的锲机来了,我立刻拿过小药瓶,让大家传递感知,然后挑选了一个孩子展示容积200ml的牛奶盒,接着是容积500ml的绿茶瓶,再到1L的水壶,依次容积递增,让学生发现变化。最后拿出一开始的1.5L大瓶矿泉水和10ml的小药瓶对比展示,孩子们一下就意识到两个单位的内涵,并且我问拥有大瓶矿泉水的孩子,1.5L的水是多少ml呢,孩子们瞬间可以完成换算。让教学重难点提前被攻破了。

三、重视小学生的直观感知,建立空间发展观念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小学生形成、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与“触”,亦即主要途径、手段是观察与操作,两项都属于直观教学范畴。所以在教学中各个层次的学*,我都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学*排水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物品,既让孩子们体会排水法的方法也让他们了解了排水法的局限性。加深了理解,拓展了思维。

回顾整节课,我发现想让孩子们能始终有兴趣有激情的学*,一定要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从他们感兴趣的出发,提供直观实验的机会,真正让孩子们自我探索。老师教的远不及他们自己学到的更让人记忆深刻,更让人有成就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4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说**常思己过,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只顾着教学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看看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5

  人教板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容积与容积单位一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2、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和容积单位。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大约是1升。

  (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通过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掌握了容积的概念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容积相*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3、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4、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不断的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6

  今天我们学*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开始,我复*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授作好铺垫,导入也是运用体积的知识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中我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 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也有方向地去阅读课本,并展开讨论与交流,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学*的很轻松。

  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所以说,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确实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充分的课前准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在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

  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

  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

  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8

  如果问某一个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让其估计一下某一个物体的容积,我想大部分人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来回答。也许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标的标识,而没有工具进行称量。《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及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能够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融汇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取了两套教材中较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呈现方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并且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课堂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张白纸,任其自由描画。而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获得了

  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提前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倒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发现获得。教师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在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我相信会给学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这会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估算*惯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结果,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因此估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以像质量那样很容易的得出精确的数据。因此在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算。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我选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牛奶,饮料,洗发液等。又让他们对自己经常用的水具进行估计,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让学生知道人一天大约要喝1000―20xx毫升的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9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属于第二学段“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里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这一单元第三节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的第六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含义和计算以及体积单位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后面,意图就是让学生运用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的学*方法来学*容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材首先用描述和定义的形式说明了什么是物体的容积,计量物体的容积,就用体积单位。接着教材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这一意图不仅是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也能体会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容积和容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怎么样更好的理解容积的意义是重点,也是下一步学*容积的单位和计算方法的基础,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所以根据这点我们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经历容积概念的理解过程,体会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3、在观察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细心观察的良好*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是理解容积的概念,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是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说明。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复*体积的有关知识,并计算牛奶盒的体积,为容积的学*做好铺垫。接着通过估一估、看一看、说一说体会牛奶盒的容积和体积的区别,进而揭示出容积的含义。教学容积单位时,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标有升和毫升的物体,并出示一个装有1立方分米的纸盒,让学生体会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时用升和毫升,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了模仿记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的学*方法。让学生体会牛奶盒的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后,揭示出了牛奶盒所能容纳牛奶的体积就是这个牛奶盒的容积,让学生模仿这个含义说说其它容器容积的含义,并归纳出什么是容积。这节课中预设了三次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增强自信。动手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方式,本节课有三次动手操作,每次操作都要经历猜测——讨论实验方案——合作实验——汇报成果三个过程,杜绝实验的盲目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动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旧知。

  1、回忆知识要点: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哪些收获呢?

  2、计算牛奶盒的体积:请同学们利用尺和计算器算出桌上牛奶盒的体积,比比哪一小组最会合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牛奶盒

  体积 265。848(cm)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估一估:这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呢?你为什么估得比这个数据小?(因为包装纸占了空间,牛奶盒的包装纸有厚度。)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在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 。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5)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1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练*,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一教学环节,2个*题非常有针对性,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选择题将“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似乎探险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内涵,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这节课也有一点遗憾:1.教学体积、容积的概念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由教师把概念直接拿出,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2.教师的提问欠缺有效性,导致学生难以回答。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 。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3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我首先复*了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检查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为新课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做好知识铺垫。由于《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一个概念性的课,我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小组内交流后教师针对教材知识挖掘文本后的隐藏的疑难点进行点拨释疑。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就把自学目标完成,剩下足够的时间通过有趣的实验和闯关活动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释疑学生弄清楚了以下有趣的问题:

  1、容器是有一定空间的空心物体,像魔方等实心物体就不是容器,就没有容积。

  2、容积是容器所能最大限度容纳物体的体积,如果杯子中水没装满是200毫升,200毫升就不能称为杯子的容积。

  3、容积和体积有联系又有区别。

  4、容器中液体体积常用升和毫升做单位,固体则用体积单位。在理解L(升)、ml(毫升)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搜集的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找出L(升)、ml(毫升)等字样,引入容积单位,感受容积单位(L和ml)的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转换。准备了一个小注射器,让学生直观感受1ml是多少。然后倒进一个1立方厘米的容器了,你发现什么?原来1毫升=1立方厘米。同样,实验演示学生感受1升=1立方分米,用量杯测出一升水让学生感知一升。结课前拓展延伸:爱迪生考验他的助手:测算电灯泡的容积,他的助手测量计算了几天都没得到满意的结果,可爱迪生一分

  钟就测算出来了。你们知道怎么测的吗?学生兴致很高,想到了给灯泡装满水,测水的体积就算出灯泡的容积了。这时我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怎么测算这个灯泡的体积呢?为学*下一课《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打下伏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自学、合作交流、迁移类推等学*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容积”这一新概念,感受到1升和1ml的多少,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精神。

  但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课堂上教师语言不够幽默生动。

  2.实验没有让全体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只在同学们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让小组代表实验操作了一下。

  3、教师基本功不扎实,板书不精美简洁。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4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教学注意:

  一、复*引入。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新知,共同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5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

  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的成功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