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1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10以内的加减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2

  20xx年的圣诞,作为职初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本区的小学数学职初教师课堂教学研修活动,听了三堂精彩的数学课,很感谢这三位老师在圣诞这一天送给我们珍贵的“圣诞礼物”。

  雨外小的两位美女老师上的都是珠心算课:《破5减》和《满5加》,一堂珠心算新授课,一堂珠心算练*课。第一次了解珠心算也就是不久前在南京实验学校田莉老师的展示课上,那一次真的被孩子们拨珠的阵势所惊叹!课堂上算珠拨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很是悦耳。由于第一次接触当时对于隔档拨、空拨、想拨、看拨之类的大脑里只是泛泛存在,那次听完课回来我就立刻在网上搜索了关于珠心算的相关资料。比起展示课,于老师和陈老师的珠心算课更让我看清了如何拨珠,和孩子们一起我学*了满5加时要加几下补、减4要“去5上1”。

  三节课中,朱老师的《10以内加减法复*》这节课最令我感染,朱老师临危不乱的淡定、课堂上引人入胜的故事、丰富多彩的练*……现在想想感触还是很深,感觉自己也像是数字王国里的一员,也想通过练*得到火种来解冻自己的国家。这堂课的可惜之处是课件出了问题,但是朱老师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表情,也给我们呈现了课件里要呈现的美丽的故事情境,弥补了遗憾。上课之前,“课件不能用了”,朱老师并没有讲这句话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拉*了和孩子们的距离,也在潜力默化中让孩子们接受朱老师的办法。这种临危不乱的淡定,堪称一种境界。

  朱老师将这堂复*课改编成一个唯美的故事:数字王国里住着国王数爸爸和一群数宝宝,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数字王国被冻住了,我们需要帮忙收集火种解救王国……之后的每一题都是以闯关收集火种方式练*,设计巧妙,学生兴趣极高,都在努力地寻找和收集火种。从认识0-10 ,到从这些数中选出3个数来写四道算式,再到看图列式、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朱老师的设计很紧凑,过渡得非常自然。印象较深的是求加法中的未知数这一练*,朱老师引导孩子们想象加法算式就是收集火种途中的石子路,括号里的未知数就是需要我们去搬的石子,只有搬来了石子才能过河收集到河对岸的两枚火种,这是多么有趣的设计!这正抓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兴趣所在,比起生硬的让学生直接解决问题,我想我是小朋友我也非常喜欢也很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收集到火种。如果我们每堂课能有这样有趣的设计,那又何愁孩子不喜欢数学课呢!

  朱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这么成功,我想最多的是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朱老师也是在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中磨练出来的。我深知自己离朱老师还差的很远,自己需要努力的还很多,在以后我会多多研读教材和教法,多多学*新的教学技巧;多多阅读教学相关书籍,增强自己的数学教学知识储备量;多多思考,创设更多有趣的课堂情境;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

  作为职初教师,未来的教师生涯之路还很长很长,我想我会一直在路上,在发现的路上,在学*的路上,在反思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我的感受,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有实际可感的、丰富的形象。

  二、发挥学生好动天性,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其实,他们获取、理解抽象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靠说和动手操作,我们不妨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恰当地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经验出发,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四、数学教学要有生活味。

  学生在上学以前获取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完全从生活中学到的,安排生活情景,数学体现在生活中更有利于他们学*、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1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10以内的加减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复*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中的找朋友、开火车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复*10以内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独立思、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问题。

  最后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2―25页,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树卡片、绿色大卡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

  每一年植树节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学校都要开展一次绿色植树活动,今天,我们班先举行一次植树活动,好不好?(板书课题:绿色行动)。

  老师为我们每个小队都准备了一块草地,如果你在这节课表现得好,回答问题积极,就可以为你们小队的绿地栽上一棵小树。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队树栽得最多。栽树最多的小队将被评为本学期的优秀植树小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课前准备各种不同的小树卡片和八张绿色卡纸。)。

  同学们,你参加过植树活动行动吗?你知道在植树行动中要做些什么事情?(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挖坑、栽树、浇水、挂牌等。)

  [设计意图:教师配合时令特点,结合*期的植树节,充分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把情景图的中植树活动主题情景转换成了学生需要进行活动的参考信息,结合课本内容设立了以小树为奖励,联系内容,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喜欢参加植树活动行动。(出示投影:植树活动),这幅画面就是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行动的情境,瞧,这些小伙伴们干得多带劲儿!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发现了那些有趣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有用的数学问题呢?看看谁发现的最多、最有用。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到有用的信息,小组内成员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说明根据哪些信息可以提出那些问题,小组长进行记录。

  全班交流,选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叙述。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

  (2)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3)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同学们的提问能力真是强,能发现这么多的有趣问题,作为表扬每一个组都种一棵树!

  4、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这个问题。同学们,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那些信息呢?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呢?该如何计算呢?(用课件出示这三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想一想!

  组织小组讨论:请你先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小组长认真组织,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组织全班研讨:哪个小组能把解决方法说给大家听?(对于学生的方法,选择优秀的进行板书,鼓励引导学生学*最佳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根据学生表现奖励小组植树)

  (设计意图:主动猜测,多种算法。根据情景图鼓励学生寻找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口算25+3=?时,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思考学*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6、小练*:

  a、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4+53=

  b、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7、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个?

  生:我想知道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呢?

  师: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8、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9、小练*: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a、小朋友请看屏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10+36=

  b、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10、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两道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个位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十位相加)。

  (设计意图:验证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设计了两个活动进行练*,在练*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通过多样的练*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三、课堂练*:

  1、你们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我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看一看这节,课谁学的最棒!

  (1)、学校要给一些小树挂牌,现在已经做好了23个牌子,还有5个没有做好,你能知道我们一共要给多少棵小树挂牌子吗?

  (2)、如果我们大家要去植树,男同学有18人,女同学有20人,如果一人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要挖38个坑,男同学已经挖了26个坑,女同学挖了10个坑,我们挖的坑够不够?

  2、游戏:找树叶。

  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做个游戏:找树叶。

  小组活动:大树的四个枝上写上不同的得数,树叶上写算式,让学生找一找:看看每片叶子应该长在这棵大树的哪个枝上?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生交流)

  你们可真了不起,每一个小组都种了这么多的树,表现太棒了!不但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题,而且还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出色!

  教学反思:

  多少年来,口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评价的标准也简单,即检验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钟能口算多少题。并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书14页。

  【教材分析】学*100以内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学生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通过学*,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实践操作总结计算估测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一一对应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创设场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25+2 25+11 33+20 2+24

  2.列竖式计算:2+26 45+24

  请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并请两名学

  生板演,并说一说列竖式时的注意事项。

  3.新课情境导入:

  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列算式)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学生做练*,观察主题图根据问题列算式

  达成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氛围。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大家想一想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呢?接下来,请把你的好算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一会儿请小组的代表来和大家交流。

  2.请学生代表说算法(汇报交流,师板书算法)

  ①笔算的方法

  38﹢25﹦63

  3 8

  ﹢2 5

  6 3

  ②口算的`方法

  30﹢20﹦50

  8﹢5﹦13

  50﹢13﹦63

  ③摆小棒的方法

  请一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参与活动,总结出计算方法。

  达成目标: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交流,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用你们的方法来计算,虽然得数都是正确的,但大家看一看用哪个方法计算更好呢?

  2.竖式的方法更简便不容易出错。竖式计算也叫做笔算。那么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生总结)

  ① 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可以标记进位“1

  练*教材第14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想出计算步骤并计算

  学生总结、计算

  达成目标:巩固竖式计算进位加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教材第15页练*二第4题。

  教材第15页练*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达成目标:能掌握计算方法和列竖式应注意的事项。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 通过今天的学*,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学生共同分享学*成果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或同伴表现作出评价。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

  (一)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

  1、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教学的难点。

  2、开发性学*包:

  伟大的数学家牛顿的故事。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

  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3、拓展性学*包:

  体验活动:1分钟速算。整十加整十、两位加一位,两位减一位或减整十的简便运算。

  (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

  1、学科单元内整合:第四单元是100以内数的口算,其中进位口算和退位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讲授过程中,利用数一数、摆小棒或者计数器帮助学生进行计算,而运用计数器进行计算时,正好运用了竖式计算的原理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把第六单元100以内数的笔算整合在第四单元中学*。

  2、学科间整合:与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进行整合,了解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启发学生多看,多思,多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中的算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口算、笔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体验式活动:采用竞争激烈的开火车游戏,通过对口算题目做到准确、快速的口答,对笔算题目做到准确无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时:本单元8课时。

  教学案例: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教学片断

  最*我们在学*100以内的加减法,至今为止,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口算,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很多孩子可以用计数器拨出答案、用小棒摆出答案,画图画出答案,也就是说孩子已经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一旦脱离这些工具,一些孩子计算起来就困难了,这说明孩子还不能把道理转化成计算方法,举个例子吧,计算37+8

  (1)先计算个位:7+8=15再和十位相加:30+15=45

  (2)先给37凑成整十,37+3=40再和8剩下的5相加:40+5=45

  (3)先给8凑成整十,8+2=10再给37剩下的35相加:35+10=45

  (4)先算个位7+8=15,个位满十,十位上的3加进上来的1的4,即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5,合起来是45。

  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操作、直观模型、生活经验等多个角度理解“数位对齐、满十进一、借1后以一当十”的道理,并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将操作、直观模型与数的运算建立联系,以促进学生反思,进而建构对百以内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操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说后摆,先摆后说、边摆边说。课堂中我与算术课程进行整合,训练学生口算的能力。每天口算20道口算题,让算数课程的学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100以内加减法要求学生每分能计算3—4题左右,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只要求学生能正确计算出的数。通过这种整合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8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8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首先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作题材进行谈话引出主题图,能有效激发学生观察主题图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说,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搜集数据的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为下一步尝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情境。

  再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图,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主题图写出不同的算式,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写出四个算式,使学生亲身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根据图意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及学会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加深学生理解的能力。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圆片,列出算式,然后自己计算,并说出计算的过程。只要能讲出道理,都应肯定,鼓励算法多样化,体现新课标“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的新理念。

  总之,有效创设蕴涵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本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进行小组合作式探索,寻找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学生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用一边多的减一边少的,在这里应加以强调:不管是一图两式还是一图四式,列减法算式时,都应从总数中减。

《8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1、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主动学*知识。大多学生在家里或学前班就学了10以内数的计算,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学生在学*6、7的加减法就会根据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为本课的一图四式作了铺垫。这些是学生的现实起点,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基础。出示恐龙图后,我让形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恐龙图写出四个算式,这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整理和提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圆片,计算四个得数是9的算式,进而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学生与学生相互启发,师适时点拨、总结。在良性互动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使原有的认知体系得到扩充,由一图二式到一图四式。

  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方式的变革。学生通过摆学具,学*得数是9的加减法,通过小组交流,学会了根据一幅图写四个算式,初步感受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此关系,进行计算。教给学生终身学*要用的一些学*策略,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3、提倡个性化学*。学生在计算时有多种不同的算法,我给予肯定并及时鼓励,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如:观察恐龙图时,学生联想到一些童话情节,我并不阻止,而允许从不同角度观察图,从而列出不同的算式,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8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一开始,复*和巩固了8、9的组成,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

  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利用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引导,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接着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最后,通过送信游戏和课堂练*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一个环节,让孩子说的还是不够,8,9的组成不够熟练,在教学中,引导得多,放手让孩子自己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另外,在列减法算式的时候,仍有发现个别学生用多的一边减去少的一边,因此在后面的练*过程中还要再次对学生强调,列减法算式时要用总数来减。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1

  学生在没有学*加减法的验算前,已经知道能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检验加法做得对不对。因此,在第一班教学中,让学生试着自己找到检验加法做得对不对的好方法:<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子,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17元,找的钱对吗?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进行笔算板演。

  3、师:怎样才能检验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小组合作探究验算方法,组织汇报。

  4、学生汇报验算方法,比较验算的方法。 可汇报的结果并如人愿,大家都用的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经过再三的诱导才有一位小朋友小声的说:可以用减法吧,老师?

  所以在第二个班教学时,就改变了策略,让学生先从观察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一些关系式后再来探究加法验算的方法,给学生的探究垫定了知识基础,使学生有据可依。

  1、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2、计算并观察这几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3= 15+40= 50+40= 3+5= 40+15= 40+50= 学生计算后,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和不变。(板书) 将下面的几组加法,改写成减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5+3= 15+40= 50+40= 改写后,发现:和-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板书)

  3、这些发现有什么用呢?猜测一下。

  4、出示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5、探究:用什么方法能检验加法做得对不对呢?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三种加法的验算方法:即一种是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的,另外两种都是用减法进行验算:即用两加数的和分别去减两个加数中的一个,看结果量不是等另一个加数。学生在有了上面得出关系式,能顺利的得到三种加数验算的方法,因此预设还是考虑到学生的已有基础,要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2

  我认为,计算的算理很重要,但是对学生计算良好*惯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加减法验算这节课我就跟据这两点来设计。

  一、以旧引新,让孩子自己找到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首先,我带着孩子们复*了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和其表示的数量关系,通过班级人数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数量关系,为验算铺垫。在课堂上,复*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当让学生独自列式计算并根据加法数量关系独自尝试验算时,学生出现了2种验算方法: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都是根据“和-加数”看看是不是得另一个加数的原理。在老师的提示下,个别学生想出了“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的验算方法,这是根据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原理。使学生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减法同上。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从细节上注重学生良好计算*惯的培养 。

  1、板书规范,要求细致。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书写验算,对验算的格式不明,所以我在黑板上打好格,在格子里板书,目的是指导孩子在中演草上怎样书写验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板书时,都注意字迹工整,全部用直尺打等线,进位1和退位点到位,力求算式工整漂亮。规范的板书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计算时要态度严谨,认真仔细。

  2、易错点在质疑中警醒。学生在写横式得数时极易抄错,为了引起学生的警醒,我在板书时故意将得数抄成验算得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引以为戒。在课后的检测中,出现4道此类错题,错题率已经是减少很多了。

  考虑到加减法的对比,所以我将加法验算和减法验算用一节课完成。这一节课内容特别满,学生要探究出加法的3种验算方法,减法2种,还要总结提升,加减至少各练*1道题,难度很大。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3

  先出示有联系的两幅情景图,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自己计算。然后出示孩子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加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引出课题。这样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有主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验算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安排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试一试,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学*品质。减法的验算与加法验算相同易燃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学*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必须尊重个体的数学现实,无须把自己认为最优化的算法强加于学生。反对绝对化的统一算法并不表示可以让学生法人自流,不加引导,可以给学生尝试计算、选择优化的时间,让学生在计算中读出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化方法。

  先让学生用新学的验算方法计算基本的计算并验算的题目,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针对集中问题及时订正。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验算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教学后,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在这节课的中,我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验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学更重要的是创设机会,让学生区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分式的加减法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

  (一)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

  1、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教学的难点。

  2、开发性学*包:

  伟大的数学家牛顿的故事。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

  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3、拓展性学*包:

  体验活动:1分钟速算。整十加整十、两位加一位,两位减一位或减整十的简便运算。

  (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

  1、学科单元内整合:第四单元是100以内数的口算,其中进位口算和退位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讲授过程中,利用数一数、摆小棒或者计数器帮助学生进行计算,而运用计数器进行计算时,正好运用了竖式计算的原理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把第六单元100以内数的笔算整合在第四单元中学*。

  2、学科间整合:与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进行整合,了解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启发学生多看,多思,多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中的算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口算、笔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体验式活动:采用竞争激烈的开火车游戏,通过对口算题目做到准确、快速的口答,对笔算题目做到准确无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时:本单元8课时。

  教学案例: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教学片断

  最*我们在学*100以内的加减法,至今为止,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口算,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很多孩子可以用计数器拨出答案、用小棒摆出答案,画图画出答案,也就是说孩子已经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一旦脱离这些工具,一些孩子计算起来就困难了,这说明孩子还不能把道理转化成计算方法,举个例子吧,计算37+8

  (1)先计算个位:7+8=15再和十位相加:30+15=45

  (2)先给37凑成整十,37+3=40再和8剩下的5相加:40+5=45

  (3)先给8凑成整十,8+2=10再给37剩下的35相加:35+10=45

  (4)先算个位7+8=15,个位满十,十位上的3加进上来的1的4,即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5,合起来是45。

  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操作、直观模型、生活经验等多个角度理解“数位对齐、满十进一、借1后以一当十”的道理,并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将操作、直观模型与数的运算建立联系,以促进学生反思,进而建构对百以内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操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说后摆,先摆后说、边摆边说。课堂中我与算术课程进行整合,训练学生口算的能力。每天口算20道口算题,让算数课程的学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100以内加减法要求学生每分能计算3—4题左右,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只要求学生能正确计算出的数。通过这种整合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书14页。

  【教材分析】学*100以内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学生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通过学*,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实践操作总结计算估测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一一对应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创设场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25+2 25+11 33+20 2+24

  2.列竖式计算:2+26 45+24

  请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并请两名学

  生板演,并说一说列竖式时的注意事项。

  3.新课情境导入:

  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列算式)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学生做练*,观察主题图根据问题列算式

  达成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氛围。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大家想一想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呢?接下来,请把你的好算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一会儿请小组的代表来和大家交流。

  2.请学生代表说算法(汇报交流,师板书算法)

  ①笔算的方法

  38﹢25﹦63

  3 8

  ﹢2 5

  6 3

  ②口算的方法

  30﹢20﹦50

  8﹢5﹦13

  50﹢13﹦63

  ③摆小棒的方法

  请一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参与活动,总结出计算方法。

  达成目标: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交流,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用你们的方法来计算,虽然得数都是正确的,但大家看一看用哪个方法计算更好呢?

  2.竖式的方法更简便不容易出错。竖式计算也叫做笔算。那么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生总结)

  ① 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可以标记进位“1

  练*教材第14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想出计算步骤并计算

  学生总结、计算

  达成目标:巩固竖式计算进位加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教材第15页练*二第4题。

  教材第15页练*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达成目标:能掌握计算方法和列竖式应注意的事项。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 通过今天的学*,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学生共同分享学*成果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或同伴表现作出评价。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2―25页,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树卡片、绿色大卡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

  每一年植树节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学校都要开展一次绿色植树活动,今天,我们班先举行一次植树活动,好不好?(板书课题:绿色行动)。

  老师为我们每个小队都准备了一块草地,如果你在这节课表现得好,回答问题积极,就可以为你们小队的绿地栽上一棵小树。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队树栽得最多。栽树最多的小队将被评为本学期的优秀植树小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课前准备各种不同的小树卡片和八张绿色卡纸。)。

  同学们,你参加过植树活动行动吗?你知道在植树行动中要做些什么事情?(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挖坑、栽树、浇水、挂牌等。)

  [设计意图:教师配合时令特点,结合*期的植树节,充分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把情景图的中植树活动主题情景转换成了学生需要进行活动的参考信息,结合课本内容设立了以小树为奖励,联系内容,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喜欢参加植树活动行动。(出示投影:植树活动),这幅画面就是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行动的情境,瞧,这些小伙伴们干得多带劲儿!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发现了那些有趣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有用的数学问题呢?看看谁发现的最多、最有用。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到有用的信息,小组内成员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说明根据哪些信息可以提出那些问题,小组长进行记录。

  全班交流,选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叙述。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

  (2)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3)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同学们的提问能力真是强,能发现这么多的有趣问题,作为表扬每一个组都种一棵树!

  4、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这个问题。同学们,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那些信息呢?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呢?该如何计算呢?(用课件出示这三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想一想!

  组织小组讨论:请你先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小组长认真组织,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组织全班研讨:哪个小组能把解决方法说给大家听?(对于学生的方法,选择优秀的进行板书,鼓励引导学生学*最佳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根据学生表现奖励小组植树)

  (设计意图:主动猜测,多种算法。根据情景图鼓励学生寻找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口算25+3=?时,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思考学*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6、小练*:

  a、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4+53=

  b、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7、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个?

  生:我想知道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呢?

  师: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8、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9、小练*: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a、小朋友请看屏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10+36=

  b、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10、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两道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个位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十位相加)。

  (设计意图:验证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设计了两个活动进行练*,在练*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通过多样的练*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三、课堂练*:

  1、你们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我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看一看这节,课谁学的最棒!

  (1)、学校要给一些小树挂牌,现在已经做好了23个牌子,还有5个没有做好,你能知道我们一共要给多少棵小树挂牌子吗?

  (2)、如果我们大家要去植树,男同学有18人,女同学有20人,如果一人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要挖38个坑,男同学已经挖了26个坑,女同学挖了10个坑,我们挖的坑够不够?

  2、游戏:找树叶。

  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做个游戏:找树叶。

  小组活动:大树的四个枝上写上不同的得数,树叶上写算式,让学生找一找:看看每片叶子应该长在这棵大树的哪个枝上?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生交流)

  你们可真了不起,每一个小组都种了这么多的树,表现太棒了!不但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题,而且还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出色!

  教学反思:

  多少年来,口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评价的标准也简单,即检验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钟能口算多少题。并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是一节期末总复*的教学,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情景创设。

  因为复*很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什么兴趣,如果学生没什么学*的兴趣,那课堂教学很可能就会成为无效的教学,更别提什么优效的教学了,所以我觉得复*课更应该关注学*情景的创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告诉他们我给他们带来了精美的“数学智慧大门”的图片,可要看到它就要获取5把金钥匙。这样学生一下子投入到了课堂学*中来。

  2、落实双基,关注发展。

  落实双基,就是在课堂中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复*有“深度”即:复*横向要全面,纵向要透彻。教学中复*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教学中也采用不同练*题类型如填空题、口算题、笔算题、分析改错题、加减法应用题、提问题并解答问题、文字题等。教学中采用了“算一算”,“猜一猜”、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过程中,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

  3、*题设计具有灵活性、整体性和开放性。

  如“猜数”一题的设计就使学生思维灵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到了学*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形结合”一题的设计是在基本练*题基础上稍作变化的*题,是具有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题,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认识、区分几种图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碰撞的过程,引领学会学生数学思索,渗透了数学思想,达到“一题多用”的效果,使*题的设计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

  总之本节复*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做到了融会贯通。

  课后也发现了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辨析改正错题时,学生自我归纳总结错点后老师应该归纳,要用既简练又符合学生记忆的数学语言如:进位不加,退位没减,数位不对齐,加减不分等来进行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记忆。

  思索探讨的问题是:

  1、复*课中如何处理知识回顾和课堂归纳总结?

  2、怎样使知识回顾具有实效性?

  3、怎样的知识回顾才能利于构建学生自我知识系统中的“知识链”,而不是短期的知识“独立体”?

  4、有时可不可以不进行知识回顾,就如这节课“100以内加减法的复*,如果让学生回顾,能回顾什么呢?假如回顾出口算和笔算的几种情况,是不是不如让学生能灵活进行口算和笔算呢?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步竖式计算的基础上,主要讲解了连加算式的竖式计算。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同学已熟练掌握连加算式的竖式计算。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任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的宗旨,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起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引导的角色。而本节课却恰恰相反,在本节课上,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讲得太少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另外,老师太注重讲解知识了,以至于忘记了与学生互动,所以课堂氛围太沉静了,应该更多地与学生互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知识。

  第二,数学在于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运用(即课堂练*)部分,内容安排得太少了,应该适当增加点应用题,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从而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题“数学小诊所”的讲解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帮助。

  以上为我的教学反思,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扬长补短,努力做到最好。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基本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把活动课与练*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课。

  2.体现学*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能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效果也许会更好;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事件、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一年级学生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算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算法多样化是*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口算的最优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小组内进行评价,进行辩论,进而形成最优的口算方法,通过多样的练*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并且通过练*达到认可和巩固的作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 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3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并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素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通过学生亲自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3、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利用“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了“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

  4、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做出不同水*的解答。

  5、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样的教学学生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获取了什么?学生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正确吗?”等这几个涉及数学思维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次的感悟中由于小数数位相同,绝大多数学生很自然会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结果自然是正确的。我在教学中好像无条件地认可了这种算法,至于这种算法成立的前提条件我未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学生也毫不怀疑地顺着我的思路下去,第二次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判相同数位对齐的算法为对,其他的算法为错。这不免使我想到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现状:在表面上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交流互动等“美丽光环”的掩盖下,学生的学*其实是肤浅、浮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注意学生思维能力这方面的培养。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4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收集购物小票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小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4)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⑵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进行了(1)题,没有机会进行(2)补充练*。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加法时应再学*减法再练*以至于加法验算许多学生耽误了较多少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5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3.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4.练*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5.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附数加减笔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对齐。

  2、 小数部分空缺的数位用0补。

  3、 进位和退位要标清,得数不要忘写小数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6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8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9

  片断一:

  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师:谈话:这是小红、小丽和小芳三个朋友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比小芳多用了多少元?

  随着学生的提问、回答,师板书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片断二:

  师:请大家观察以上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算式中都有小数点)该怎样计算?请大家试做第一题。语音刚落,学生兴趣盎然,立刻行动起来。

  师: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先把4.75元和3.4元改写成用分作单位,然后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结果是815分,也就是8.15元。

  师板书:4.75元=475分3.4元=340分475分+340分=815分,815分就是8.15元。

  师: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数学头脑!

  生:我的想法是:4.75元就是4元7角5分,3.4元就是3元4角,把相同单位对齐相加,结果是8元1角5分,即8.15元。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4.75+3.48.15

  师:你真聪明!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汇报。生: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生:因为计算整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1、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新的计算需要。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购物的问题。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学生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2、学生能利用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计算问题,然后自己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了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列竖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这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种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0

  《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这一内容之前学*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对重点的理解有偏差。

  《小数加减法》一课的重点应该是对算理的理解。计算课的算理肯定是重点,但是直到上完课,似乎在我的心里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表述还不太明确。其实就是简单的一句话: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正因为对重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在这节课上,算理的讲解显得很薄弱。

  2、计算方法的讲解过浓。

  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只要在算理上理解透,把难点(小数减法中小数数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突破,那么过程相对来说就简单容易得多了。在练一练中,我过多地讲解了计算方法,导致没有节省下时间做后面的思维拓展题。

  从这节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就是课前研究教材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后,首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进行明确的定位;其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要心中有数,并确定好要求学生掌握到哪个程度;再次每一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把教学重、难点分散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意识的突破。精心地设计与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做好充分准备赢在“起跑线”上。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5)份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10以内的加减法。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2

  《1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我的感受,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有实际可感的、丰富的形象。

  二、发挥学生好动天性,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其实,他们获取、理解抽象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靠说和动手操作,我们不妨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恰当地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经验出发,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四、数学教学要有生活味。

  学生在上学以前获取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完全从生活中学到的,安排生活情景,数学体现在生活中更有利于他们学*、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3

  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快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10以内加减法更有兴趣,于是,我通过网上搜集资料、集思广益等多种手段,最后设计了一个与实际生活贴*的“购物商店”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生活用品、学*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并且每个物品都标有10元以内的整元的价格标签。一名学生扮演购物者,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要求正确地付钱、找钱。活动开展中,同学们面对商店内的货物兴趣高涨,他们不断地进行着交易,从买方和卖方两个方面不断的变换角色,让自己在做与评的过程中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会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4

  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快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10以内加减法更有兴趣,于是,我通过网上搜集资料、集思广益等多种手段,最后设计了一个与实际生活贴*的“购物商店”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生活用品、学*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并且每个物品都标有10元以内的整元的价格标签。一名学生扮演购物者,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要求正确地付钱、找钱。活动开展中,同学们面对商店内的'货物兴趣高涨,他们不断地进行着交易,从买方和卖方两个方面不断的变换角色,让自己在做与评的过程中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会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5

  复*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回顾与巩固,目的:一、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好提炼,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通过整理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归纳能力。下面我对《100以内在加减法的复*与整理》谈谈自己对这一课的反思。我把这一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分类,知识梳理。第二部分查缺补漏,细找原因。第三部分反馈练*,分层提高。

  一、整理分类,知识梳理

  复*课不同于其他类型数学课的本质属性,在课上应给予充分体现。对没有多少复*经验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其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无异于要一次学*和体验的过程,面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可能形成模仿的根基。本课学*想要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我没有采取教师直接给予的方法面根据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学*经验不足的特点,采用了折中的处理方法――模仿整理。具体的我是这样做的:第一引导学生对加法进行整理分类,首先呈现几道加法计算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在这一环节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努力抓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加法图式。由于一开始自己紧张,一些引导词不大恰当,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导致在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第二、让学生尝试整理减法算式。在黑板上已经呈现了加法的知识梳理图式,相当于给学生模仿的支点,学生自行整理减法时,就能作出正确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在整理这部分时,部分学生能很快的根据加法的知识梳理图式整理出减法的图式。

  二、查缺补漏,细找原因

  我把查缺补漏这一环节是复*整理的一个重点,我觉得错误是最好的.资源,所以*时注意收集和整理学生作业当中的典型错误。从错例到纠正之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提炼错误的原因,出示的算式大部分是计算方法错误引起的还有是粗心引起的错误,只有找到错误的原因,才能让错题真正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这一过程对优秀学生起温故作用,对后进生起警戒作用。我注重让学生多次复述计算过程,强化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两个重点的正确计算方法。

  三、反馈练*,分层提高

  考虑到要面向全体所以在设计练*时想到有浅入深,先设计几道基础练*,再逐一加深到变式的练*,在这一环节我也注重学生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多次复述计算过程。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比较顺畅,就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沉闷了点。如果能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点那就会更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