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1

  本课中,我将学具和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圆锥体,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圆锥。如: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削过的铅笔头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圆锥的特征,在实践中去理解概念。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了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测量手中圆锥模型的高,小组同学配合默契,很快地测量出了圆锥模型的高。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圆锥的高,再次强化了知识。

  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圆锥体立体图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学生说:“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快动手进行验证吧!学生马上动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在学生面前进行了直观演示,又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圆锥展开的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同时,我还注意了知识间的对比,在学*完圆锥的认识以后,我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展开图进行了有效地对比,让学生回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学生们能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具和学具准备的不充分,我在示范画圆锥立体图形时,没有用三角板去画,而是用手去画,画完的圆锥立体图形不够规范和美观。还有学生的学具(圆锥模型)没有达到人手一个,这样给动手操作带来不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效果更完美。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2

  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少见的立体图形,学生疏于了解,对圆锥体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认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开始就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学生会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而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圆锥体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圆锥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第一手的资料,我设计了首先让学生制作圆锥体,再来认识圆锥体的特征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制作圆锥体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圆锥体是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围成的.立体图形,而且还发现了扇形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关系,以及扇形所在圆的半径要大于底的圆的半径等等教材中并未讲到的有关圆锥体的特征。

  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动手制作的体验,如果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仅凭观察实物,是肯定不会对圆锥体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学生的语言也不会这样丰富,对圆锥体特征的描述也不会这样准确。

  这一次的教学尝试,也让我认识到:尽管数学概念,数学定律,数学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成功与快乐。这一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即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3

  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4

  该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部分知识了,想到在学生的生活中,纯圆锥的物体并不多见,所以这样安排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第一节课带领学生做圆锥,画圆——剪圆——再剪出圆心角不同的`扇形——把两条半径无缝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个圆锥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径啊!(拓展怎样知道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的度数,求出圆锥底面半径的大小)

  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圆锥,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比较深刻的——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围城,底面是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还有强调对圆锥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锥,让学生试一试,想象一下。

  第一节课圆锥的认识,因为加上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的铺垫。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5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阅读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1)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少见的立体图形,学生疏于了解,对圆锥体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认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开始就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学生会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而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圆锥体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圆锥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第一手的资料,我设计了首先让学生制作圆锥体,再来认识圆锥体的特征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制作圆锥体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圆锥体是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围成的立体图形,而且还发现了扇形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关系,以及扇形所在圆的半径要大于底的圆的半径等等教材中并未讲到的有关圆锥体的特征。

  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动手制作的体验,如果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仅凭观察实物,是肯定不会对圆锥体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学生的语言也不会这样丰富,对圆锥体特征的描述也不会这样准确。

  这一次的教学尝试,也让我认识到:尽管数学概念,数学定律,数学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成功与快乐。这一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即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

  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2、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3、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征真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七个(不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以此,我在教学中出了这样一道课后思考题“如果有一堆圆锥形的沙,你能测出这个沙堆的高度吗?课后分小组完成作业”。让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轻松而愉快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培养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我还渗透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观点。例如:“将一个圆锥沿顶点到底面的一条直径垂直切开,切面是个等腰三角形”。“我用一个直角三角板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一个圆锥,圆锥的高就是这个直角三角板的高,圆锥的底面半径就是直角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等。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形状的物体——圆锥(板书课题) 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呢?

  (实物呈现)

  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二、探究体验。

  1、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a、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b、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c、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a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b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c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d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e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归纳: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圆锥的高

  师:这个圆锥高多少?

  学生就会想高在哪里??

  师再说明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圆锥的高有几条呢?(1条)

  画图表示

  3、测量圆锥的高。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

  锥的高呢?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

  师再课件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过程 。

  三、课堂总结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

  本节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体现了学生为学*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在本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3 、加强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 “看一看 ”, “摸一摸 ”, “想一想 ”,“玩一玩”, “猜一猜 ”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 “找 ”中学,在 “测 ”中学,在 “思 ”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 “动 ”起来、 “活 ”起来,让学生在 “做 ”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 合理运用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中,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形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以及动态演示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有效地突

  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7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方法的.迁移: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着学生先讲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

  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及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空洞,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着。本课我渗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学生们在动手探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而且在课后的小结中自己总结了出来。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多不同,并直接导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笔者的备课曾有这样三种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死背公式,通过大量做练*来记公式。

  (2)教师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3)为学生准备好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本人考虑:第一种教法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做任何理解层面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种教法虽然好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三种,由于班级授课制时间方面的限制,而难于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本人在教学时实际上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了整合。课堂检验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活动中从始至终都应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宏观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熟悉数学课堂教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最重要的教学技巧在于:精练!

  比如对某一个数学概念也好,解题方法也罢。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话,那这位教师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优秀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在一节课中讲清楚,会反复的、*似于无休止的强调。

  任何知识点都想面面俱到,这只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概念不清,判断出错,形成不了应有的知识结构。最终还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没少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唉!都说了n遍了,还错,真笨!”

  想让我们的学生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可能吗?

  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圆柱体积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进行绕口令式的'练*“巩固”,但效果是学生越搞越糊涂,不知所以。

  其实,数学教学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别、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自己来逐步体会吧!

  三、缺不了的真实

  每每谈起公开课,很多老师(不管是上课的,还是听课的)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感受这节课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标新立异的时代,体验“真实”已不在容易。

  或许,在很多专家看来,有的课会博得阵阵喝彩!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看,就会是一节“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经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开课。

  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简单的讲解了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方法。之后就去让学生去做实验。当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只有一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后,同学们汇报合作情况。大家分析为什么那组实验验证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呢?先是扯到什么水没有装满,后来又扯到水在倒的时候泼掉了……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发言了:“是因为他们用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来,好象很有层次性,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探究。但细细评味,总觉得怪怪的:凭什么学生能快速的得出这样一个特性: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因为每组同学只是在做自己的实验,他们没有经历各组间比较、交流、发现的过程。他凭什么来说某个小组发现的3倍关系是正确的,而另一小组发现的5倍关系是错误的呢!实验操作的“一对一单挑”怎么好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个各小组材料间隐含的共性呢!

  我们不竟要问:这样的回答是真实的吗?学生在回答出“等底等高”时,他真的明白了这个含义的发现之旅和真正内涵了吗?

  当然,或许老师只是在课前是向学生透露了点,也或许学生在课前做了若干预*。但当老师的这种课前渗透成为一种经常,学生这种朦胧的预*成为一种*惯时。我们的教学真离“真实”二字真的就越来越远了……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课中,我将学具和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圆锥体,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圆锥。如: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削过的铅笔头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圆锥的特征,在实践中去理解概念。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了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测量手中圆锥模型的高,小组同学配合默契,很快地测量出了圆锥模型的'高。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圆锥的高,再次强化了知识。

  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圆锥体立体图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学生说:“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快动手进行验证吧!学生马上动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在学生面前进行了直观演示,又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圆锥展开的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同时,我还注意了知识间的对比,在学*完圆锥的认识以后,我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展开图进行了有效地对比,让学生回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学生们能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具和学具准备的不充分,我在示范画圆锥立体图形时,没有用三角板去画,而是用手去画,画完的圆锥立体图形不够规范和美观。还有学生的学具(圆锥模型)没有达到人手一个,这样给动手操作带来不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效果更完美。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5

  该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部分知识了,想到在学生的生活中,纯圆锥的物体并不多见,所以这样安排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第一节课带领学生做圆锥,画圆——剪圆——再剪出圆心角不同的扇形——把两条半径无缝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个圆锥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径啊!(拓展怎样知道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的度数,求出圆锥底面半径的大小)

  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圆锥,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比较深刻的——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围城,底面是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还有强调对圆锥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锥,让学生试一试,想象一下。

  第一节课圆锥的认识,因为加上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的铺垫。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柱与圆锥》单元终于落下帷幕……

  我想教过这一单元的老师对它的感觉肯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难开”。呵呵~~这一切的源头都得归功于本单元的“计算”。

  对于本单元的计算,我曾采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学生能少“恨”一些:

  1、熟记3.14与一些常用数相乘的结果。

  2、启动学生的简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

  ①对于一些有特殊数据的计算,如计算圆柱体积:2.5×2.5×3.14×8,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5×2.5×

  8)×3.14=50×3.14=157 ;

  ② 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把乘数中能和1/3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如4×4×3.14×6×1/3,可引导学生把6和1/3先约分,然后再乘,(4×4×2)×3.14=100.48 ;

  ③对于一般数据的题目,如:3×3×3.14×8,也尽量把3.14以外的数先相乘,最后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3、计算量很大的题目,采取“只列式,不计算”。

  对于计算繁杂程度高的题目,我通常是采取“只列式不计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节省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通

  常将50枚硬币摞在一起,用纸卷成圆柱形状。(底面直径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这题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如果真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的话,恐怕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们教师也不要拘泥于算。

  4、启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可以使学生把正确结果的范围框定,对于一些有明显错误的计算,容易发现问题。如:1.2×1.2×3.14×6=271.296,估算:1×1×3×6=1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在18左右,而现在271.296偏离正确的结果太远了,一定是错误的。正确的结果应该是27.1296。当然,如果真的为学生的兴趣考虑的话,可以使用计算器。但是由于考试的“紧箍咒”,又有几个老师能够如此洒脱与超然呢?

  我不能做到绝对的超然,但我也努力了!呵呵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课的延伸,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学生通过自由的结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再设计,设计出的圆柱、圆锥合情合理……,这样的体验,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的内在魅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2)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本10份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1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课的延伸,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学生通过自由的结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再设计,设计出的圆柱、圆锥合情合理……,这样的体验,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的内在魅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形状的物体——圆锥(板书课题) 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呢?

  (实物呈现)

  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二、探究体验。

  1、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a、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b、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c、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a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b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c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d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e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归纳: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圆锥的高

  师:这个圆锥高多少?

  学生就会想高在哪里??

  师再说明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圆锥的.高有几条呢?(1条)

  画图表示

  3、测量圆锥的高。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

  锥的高呢?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

  师再课件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过程 。

  三、课堂总结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

  本节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体现了学生为学*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在本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3 、加强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 “看一看 ”, “摸一摸 ”, “想一想 ”,“玩一玩”, “猜一猜 ”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 “找 ”中学,在 “测 ”中学,在 “思 ”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 “动 ”起来、 “活 ”起来,让学生在 “做 ”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 合理运用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中,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形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以及动态演示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有效地突

  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4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5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多不同,并直接导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笔者的备课曾有这样三种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死背公式,通过大量做练*来记公式。

  (2)教师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3)为学生准备好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本人考虑:第一种教法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做任何理解层面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种教法虽然好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三种,由于班级授课制时间方面的限制,而难于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本人在教学时实际上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了整合。课堂检验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活动中从始至终都应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宏观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熟悉数学课堂教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最重要的教学技巧在于:精练!

  比如对某一个数学概念也好,解题方法也罢。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话,那这位教师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优秀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在一节课中讲清楚,会反复的、*似于无休止的.强调。

  任何知识点都想面面俱到,这只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概念不清,判断出错,形成不了应有的知识结构。最终还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没少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唉!都说了n遍了,还错,真笨!”

  想让我们的学生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可能吗?

  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圆柱体积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进行绕口令式的练*“巩固”,但效果是学生越搞越糊涂,不知所以。

  其实,数学教学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别、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自己来逐步体会吧!

  三、缺不了的真实

  每每谈起公开课,很多老师(不管是上课的,还是听课的)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感受这节课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标新立异的时代,体验“真实”已不在容易。

  或许,在很多专家看来,有的课会博得阵阵喝彩!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看,就会是一节“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经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开课。

  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简单的讲解了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方法。之后就去让学生去做实验。当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只有一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后,同学们汇报合作情况。大家分析为什么那组实验验证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呢?先是扯到什么水没有装满,后来又扯到水在倒的时候泼掉了……

  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发言了:“是因为他们用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6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着学生先讲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

  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及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空洞,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着。本课我渗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学生们在动手探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而且在课后的小结中自己总结了出来。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形状的物体――圆锥(板书课题) 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呢?

  (实物呈现)

  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二、探究体验。

  1、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a、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b、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c、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a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b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c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d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e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归纳: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圆锥的高

  师:这个圆锥高多少?

  学生就会想高在哪里??

  师再说明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圆锥的高有几条呢?(1条)

  画图表示

  3、测量圆锥的高。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

  锥的高呢?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

  师再课件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过程 。

  三、课堂总结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

  本节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体现了学生为学*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在本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3 、加强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 “看一看 ”, “摸一摸 ”, “想一想 ”,“玩一玩”, “猜一猜 ”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 “找 ”中学,在 “测 ”中学,在 “思 ”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 “动 ”起来、 “活 ”起来,让学生在 “做 ”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 合理运用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中,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形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以及动态演示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有效地突

  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8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9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多不同,并直接导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笔者的备课曾有这样三种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死背公式,通过大量做练*来记公式。

  (2)教师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3)为学生准备好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本人考虑:第一种教法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做任何理解层面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种教法虽然好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三种,由于班级授课制时间方面的限制,而难于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本人在教学时实际上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了整合。课堂检验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活动中从始至终都应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宏观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熟悉数学课堂教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最重要的教学技巧在于:精练!

  比如对某一个数学概念也好,解题方法也罢。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话,那这位教师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优秀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在一节课中讲清楚,会反复的、*似于无休止的强调。

  任何知识点都想面面俱到,这只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概念不清,判断出错,形成不了应有的知识结构。最终还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没少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唉!都说了n遍了,还错,真笨!”

  想让我们的学生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可能吗?

  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圆柱体积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进行绕口令式的练*“巩固”,但效果是学生越搞越糊涂,不知所以。

  其实,数学教学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别、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自己来逐步体会吧!

  三、缺不了的真实

  每每谈起公开课,很多老师(不管是上课的,还是听课的)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感受这节课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标新立异的时代,体验“真实”已不在容易。

  或许,在很多专家看来,有的课会博得阵阵喝彩!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看,就会是一节“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经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开课。

  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简单的讲解了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方法。之后就去让学生去做实验。当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只有一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后,同学们汇报合作情况。大家分析为什么那组实验验证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呢?先是扯到什么水没有装满,后来又扯到水在倒的时候泼掉了……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发言了:“是因为他们用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来,好象很有层次性,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探究。但细细评味,总觉得怪怪的:凭什么学生能快速的得出这样一个特性: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因为每组同学只是在做自己的实验,他们没有经历各组间比较、交流、发现的过程。他凭什么来说某个小组发现的3倍关系是正确的,而另一小组发现的5倍关系是错误的呢!实验操作的“一对一单挑”怎么好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个各小组材料间隐含的共性呢!

  我们不竟要问:这样的回答是真实的吗?学生在回答出“等底等高”时,他真的明白了这个含义的发现之旅和真正内涵了吗?

  当然,或许老师只是在课前是向学生透露了点,也或许学生在课前做了若干预*。但当老师的这种课前渗透成为一种经常,学生这种朦胧的预*成为一种*惯时。我们的教学真离“真实”二字真的就越来越远了……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3)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1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

  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2、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3、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征真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七个(不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以此,我在教学中出了这样一道课后思考题“如果有一堆圆锥形的沙,你能测出这个沙堆的高度吗?课后分小组完成作业”。让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轻松而愉快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培养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我还渗透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观点。例如:“将一个圆锥沿顶点到底面的一条直径垂直切开,切面是个等腰三角形”。“我用一个直角三角板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一个圆锥,圆锥的高就是这个直角三角板的高,圆锥的底面半径就是直角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等。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3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多不同,并直接导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笔者的备课曾有这样三种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死背公式,通过大量做练*来记公式。

  (2)教师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3)为学生准备好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本人考虑:第一种教法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做任何理解层面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种教法虽然好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三种,由于班级授课制时间方面的限制,而难于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本人在教学时实际上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了整合。课堂检验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活动中从始至终都应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宏观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熟悉数学课堂教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最重要的教学技巧在于:精练!

  比如对某一个数学概念也好,解题方法也罢。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话,那这位教师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优秀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在一节课中讲清楚,会反复的、*似于无休止的强调。

  任何知识点都想面面俱到,这只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概念不清,判断出错,形成不了应有的知识结构。最终还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没少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唉!都说了n遍了,还错,真笨!”

  想让我们的学生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可能吗?

  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圆柱体积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进行绕口令式的练*“巩固”,但效果是学生越搞越糊涂,不知所以。

  其实,数学教学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别、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自己来逐步体会吧!

  三、缺不了的真实

  每每谈起公开课,很多老师(不管是上课的,还是听课的)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感受这节课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标新立异的时代,体验“真实”已不在容易。

  或许,在很多专家看来,有的课会博得阵阵喝彩!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看,就会是一节“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经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开课。

  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简单的讲解了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方法。之后就去让学生去做实验。当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只有一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后,同学们汇报合作情况。大家分析为什么那组实验验证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呢?先是扯到什么水没有装满,后来又扯到水在倒的时候泼掉了……

  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发言了:“是因为他们用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来,好象很有层次性,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探究。但细细评味,总觉得怪怪的:凭什么学生能快速的得出这样一个特性: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

  因为每组同学只是在做自己的实验,他们没有经历各组间比较、交流、发现的过程。他凭什么来说某个小组发现的3倍关系是正确的,而另一小组发现的5倍关系是错误的呢!实验操作的“一对一单挑”怎么好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个各小组材料间隐含的共性呢!

  我们不竟要问:这样的回答是真实的吗?学生在回答出“等底等高”时,他真的明白了这个含义的发现之旅和真正内涵了吗?

  当然,或许老师只是在课前是向学生透露了点,也或许学生在课前做了若干预*。但当老师的这种课前渗透成为一种经常,学生这种朦胧的预*成为一种*惯时。我们的教学真离“真实”二字真的就越来越远了……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4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5

  本课中,我将学具和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圆锥体,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圆锥。如: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削过的铅笔头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圆锥的特征,在实践中去理解概念。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了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测量手中圆锥模型的高,小组同学配合默契,很快地测量出了圆锥模型的高。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圆锥的高,再次强化了知识。

  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圆锥体立体图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学生说:“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快动手进行验证吧!学生马上动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在学生面前进行了直观演示,又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圆锥展开的.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同时,我还注意了知识间的对比,在学*完圆锥的认识以后,我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展开图进行了有效地对比,让学生回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学生们能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具和学具准备的不充分,我在示范画圆锥立体图形时,没有用三角板去画,而是用手去画,画完的圆锥立体图形不够规范和美观。还有学生的学具(圆锥模型)没有达到人手一个,这样给动手操作带来不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效果更完美。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4)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一、教材说明: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三维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是:

  1、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协作的能力。

  目标解析: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数学的态度与学**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3、通过练*,形成技能。

  三、教法设计:

  1、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复*有关圆柱体积知识后,教师出示一堆煤:将这堆煤倒在地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实验、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好的地方: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先制作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教具,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

  V圆锥=1/3圆柱=1/3Sh(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不足之处:

  没有在制作学具时候,制作出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教具,然后挑一组学生实验,得不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所以,缺乏对比性,如果加入这个教具的话,更能让学生深知等底等高的重要性。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对于《圆锥体积》的教学,我前些年按传统的教法:用空心圆柱、圆锥装沙的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确有不妥之处,其一用“容积”偷换“体积”的概念,淡化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其二在实验中,把“容积”看作*似地等于“体积”有失科学的严密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利。由于自己的守旧,一直没能突破,没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发我的进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提醒学生,学*不能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我云,要不拘泥、不守旧。那么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教材、创造性的灵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联盟”,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就是要学生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实验后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催化剂。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反思: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

  1、一节好的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从实物图形讲解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

  六年级的学生对立体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圆锥体和圆柱体的联系和区别,引出圆锥体的特征,进而分散了难点。在讲授体积公式时,我设计的实验环节,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可以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在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通过动手制作圆锥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自主探究圆锥体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把教师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节课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感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有独立的思考,有小组的合作学*,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像,使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自主地学*知识,发现规律,实际应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7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8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设计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Sh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9

  对于《圆锥体积》的教学,我前些年按传统的教法:用空心圆柱、圆锥装沙的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确有不妥之处,其一用“容积”偷换“体积”的概念,淡化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其二在实验中,把“容积”看作*似地等于“体积”有失科学的严密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利。由于自己的守旧,一直没能突破,没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发我的进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提醒学生,学*不能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我云,要不拘泥、不守旧。那么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教材、创造性的灵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联盟”,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就是要学生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实验后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催化剂。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5)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课前,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圆锥体各一个。课堂上组织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有的将圆锥中装满沙倒入圆柱中;有的将圆柱中装满沙倒入圆锥中……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交流中,学生经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业时不注意“等底等高”条件,错误率也很高。

  反思: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导出公式,给学生准备学具,只让学生来体验得出结果的一部分操作。这样做截断了知识的本源,学生忽视了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的认识,因而对发现的规律认识不全面,最终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时也错误百出。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这样4组来装沙操作。这样的探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不断地测量、比较、猜测、验证中发现“只有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

  收获:

  ①探究活动时,教师应避免探究问题开放中“材料过少”的现象;

  ②探究的问题应该在材料准备上开放;

  ③让学生在充足、具有比较性的实验操作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因此,我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了本节课的辅助教学课件,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复*迁移,做好铺垫

  由于圆锥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过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便为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学*做好铺垫,我制作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图文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圆柱体图形,并在图形下面用醒目的文字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形体?它的体积应怎样计算?这样一张集文字、图形、声音于一体的图文片,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营造学*气氛。

  2、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取材于生活以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密联系起来,我制作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图文片向学生展示了晒谷场上一堆圆锥形的谷子,并在显眼的位置向学生巧设问题:这堆谷成什么形体?你们能求出这堆谷的体积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入到新课探索的活动中。

  3、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圆锥体积的推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首先让学生用工具做实验,初步感知,再呈现我制作的图文片向学生演示: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的过程。并在动画下面巧设问题: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倒几次正好倒满?每次水的高度是圆柱高度的几分之几?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通过认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都明白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4、自学尝试,解惑答疑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把课本上的例1制成一张图文片,配上悠闲的乐曲,让学生尝试解答。试做时,我则进行巡视,如有问题,个别辅导,接着指名回答。这样,能够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中体验到学*的成功的乐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教师出示一堆煤,师:将这堆煤倒在地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的学*兴趣高涨,更明确了学*的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演示、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结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数学的态度与学**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三、多层次设计练*题

  练*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准备不足的关系,学生参与以小组合作学*的面小,小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个学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实验中去。这样少部份学生的学*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点被动、遗憾进行学*,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这样的学*虽然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识还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试验的默契还需加强。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教师出示一堆煤,师:将这堆煤倒在地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的学*兴趣高涨,更明确了学*的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演示、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结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数学的态度与学**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三、多层次设计练*题

  练*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准备不足的关系,学生参与以小组合作学*的面小,小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个学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实验中去。这样少部份学生的学*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点被动、遗憾进行学*,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这样的学*虽然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识还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试验的默契还需加强。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6)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1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堆沙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后的改进

  关于两堆沙的多少的比较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从价钱,重量等方面考虑,在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才通过求体积的方法,事实上从价钱上来看更简单一些,要让学生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指向性过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简单的导入,我出示了一组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它们体积的关系,因为学 生都有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很快从学生口中脱出。那我们就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我给六个小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实验还没结束,学生中的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么回事?我们的是二分之一?, 我们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书上写错了?学生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适时让学生观察、对比、通过合作、讨论,等底等高这一 前提,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强调等底等高,对三分之一的认识也深入学生之心,圆锥体积计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错误将得到很好的纠正。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 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这节教学虽没以前那么顺利,但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因为学生更需要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关注学生 学*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体验成功的乐园!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2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出错误的地方还是和往届一样,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遗漏。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我这次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到操场上去装沙子,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另外,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圆锥和圆柱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倍数关系,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应用探索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 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实践探索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数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都离不开猜想。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在课初,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他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系,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应用新知解决了问题。这样,即向学生渗透“猜想---验证‘ 的数学思想,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会了怎样学*。

  二、给学生一个“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耐模仿和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书学者们课程,不但需要观察,还需要试验。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试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过程中,教师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改变了一教师讲解、师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等中的首*。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学*的喜悦。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学*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商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我们所学得只是最重要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了体现“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教学中,我设计了买冰淇淋、奥运火炬、“神五”等与圆锥体积有关的问题,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课后,又设置了在边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料里笑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教室里放置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使得课堂知识回归生活,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得数学学*不再枯燥,,而变得更精彩。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这样的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5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堆沙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后的改进

  关于两堆沙的多少的比较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从价钱,重量等方面考虑,在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才通过求体积的方法,事实上从价钱上来看更简单一些,要让学生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指向性过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简单的导入,我出示了一组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它们体积的关系,因为学 生都有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很快从学生口中脱出。那我们就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我给六个小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实验还没结束,学生中的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么回事?我们的是二分之一?, 我们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书上写错了?学生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适时让学生观察、对比、通过合作、讨论,等底等高这一 前提,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强调等底等高,对三分之一的认识也深入学生之心,圆锥体积计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错误将得到很好的纠正。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 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这节教学虽没以前那么顺利,但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因为学生更需要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关注学生 学*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体验成功的乐园!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7)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

  对于这种认知课型,我的整体设计是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快乐分享”,让学生在研究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自主学*的过程,使学生有备而来,对课堂充满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什么我的这节课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偷影子的人》,说的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而我在外面不断的学*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模式,其实只是偷到了别人的影子,并没有让这些影子在我的课堂上点亮的光芒,只做到了形影相随,而未做到形影相“髓’,让其精髓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这两天我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将这些影子更好的突出重难点?如何让这些影子帮助学生自主学*?如何让这些影子在我的课堂中点亮光芒呢?我相信这将会在我的教学课堂上找到答案。

  对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节课,我在设计时注重了:

  1.关注生活,初步感知圆柱和圆锥。

  引导学生对照实物体和模型,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深入了解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乐学“卡,让学生自己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这一过程,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学*。

  3.运用迁移,自主探究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侧面、底面、高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方法去自主学*交流圆锥的特征。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当整节课结束时,我认识到教学中的“导”确实应该引起我的重视。使我深深的意识到这节课留下了不少问题:

  首先重点不突出。由于在设计时更多的放在如何让学生自主,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反而使教师的作用显的无力,显的无所适从。

  其次,圆柱和圆锥的高处理不太清晰。主要是教师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没有在难点上花时间,让学生真正的明白清楚,只是走过场。

  再次,在设计上急于把各种自主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导致课堂的零碎、零散,不够整合。

  这次的校本培训杨校长和学校的老师们给我很多的建议,让我收获了很多。只有这样不断的经历、不断的磨练、不断反思,才能促进我的成长。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8)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菁选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

  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没有采用“转化”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出示例5,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

  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没有采用“转化”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出示例5,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在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当然这里教师并不追究学生猜想的是否准确,可以说1/2,1/3,或其它的分数都可以。,关键在猜想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白,估计的结果一定要经过验证才能确认或修正。

  让他们明白“估计——验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因而,在估计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因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案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1)创发悬念出示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同学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有的说1/3,有的说1/2)

  (2)分组实验:究竟是1/2,还是1/3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好吗?(把事先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等容器发给各组,每组白、红、黑的圆柱、圆锥体容器各一个,两个白的等底等高,两个红的等底不等高,两个黑的等高不等底。让学生用圆锥容器盛满水往相同颜色的`圆柱容器中倒,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3)各小组报实验结果,几次正好灌满(三次正好灌满)“三次正好灌满,说明了什么?”

  生: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师板书)

  师:同意吗?

  (4)集体实验(师取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两个同学上台实验,其它同学观察)(三次没有灌满)

  师:“灌满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灌满?问题出在哪里呢?是不是刚才的结论不对?”(师将圆柱与圆锥容器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讨论得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师板书补充:“等底等高”)

  一、学生成为学*活动的主动者。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二、在操作中体验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实践证明: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活动。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因此,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我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究圆锥体积的算法、交流中比较体会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让抽象的概念变的生动形象。通过这样的步骤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发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不但主动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还感受到发现和探索知识的乐趣。使他们亲身体验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增进学生对数学现象的体验。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感到非常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当然,也有许多收获。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这样的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一、 收获: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的过程。

  (1) 、一节好的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用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 、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 、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不足:

  1、 许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训练。

  2、 实验教材数量有限,只能起到演示作用,学生成为被动的观看者,不能实现人人参与操作探究。

  (1)。这些实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这些实验设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比较体积关系时首先想到的是进行体积的直接对比,所以实验设计不符合学生思维的真实水*。

  (2)。实验教材具有现成性,学*用具具有一定的实际限制,使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教学摒弃了以往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然后让学生看白板演示将圆锥里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里,需要倒几次。虽然孩子们没有进行实验,但孩子目睹了过程,从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巩固深化知识点。

  思考:虽然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但不是并不是每个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学生动手操作。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的出错率比以前小组合作的学*的还要好。看来,这样的学*,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

  本节课在学*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再学*圆锥的体积,学生感到非常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当然也有许多收获。

  一、收获

  1、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是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体验。

  3、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4、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的过程。

  二、不足:

  1、许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

  2、许多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计算能力不过关,口算也不过关,导致计算失败。

  3、在学生进行倒沙实验时,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充分的学具,比如,准备一个圆柱,然后做一个和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在做一个等底不等高的圆锥或者等高不等底的,这样学生就比较明显的看出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4、一节好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这几个方面都还要加强。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7

  《圆锥的体积练*课》教学反思正如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教学过程一样,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者,是学*的主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探究学*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后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中,学生会逐步变得会思考,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我让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并使他们懂得可以通过玩学*到数学知识。

  这是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的优点所在。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我通过提问引入圆锥的体积,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本节课的课题。对于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我通过实物展示、语言强调、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只有当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的3倍这一知识点。

  对于圆锥的形成过程,我也设计了一个*题让学生自行思考和感受,并通过比较计算结果发现沿一个直角三角形不同直角边快速转动后所得到的圆锥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8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堆沙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后的改进

  关于两堆沙的多少的比较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从价钱,重量等方面考虑,在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才通过求体积的方法,事实上从价钱上来看更简单一些,要让学生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指向性过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简单的导入,我出示了一组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它们体积的关系,因为学 生都有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很快从学生口中脱出。那我们就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我给六个小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实验还没结束,学生中的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么回事?我们的是二分之一?, 我们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书上写错了?学生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适时让学生观察、对比、通过合作、讨论,等底等高这一 前提,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强调等底等高,对三分之一的认识也深入学生之心,圆锥体积计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错误将得到很好的纠正。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 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这节教学虽没以前那么顺利,但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因为学生更需要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关注学生 学*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体验成功的乐园!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9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圆柱里装满沙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完。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教学例1一个圆锥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体积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如何求体积V?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如何求体积V?

  4、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如何求体积V?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判断: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课本练*

  六、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圆柱= S·h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圆锥= S·h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内容,主要是求圆锥体的体积。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相同,采用“转化”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复*圆柱的体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在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因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

  【教材解读】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重点难点】

  1.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1.加强实践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次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

  2. 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引入新知时,我创设了一个贴*生活的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的课堂气氛充满了乐趣和活力,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时,设计了两次试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才能有3倍的关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逼*的过程,进行深的信息加工。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播放录像。

  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验。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5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各组间的大小不同。教师提示:用沙子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沙子时注意不要用手使劲压,装满后用尺刮*即可。用水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水时注意把容器装满。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

  2. 集体交流。

  (各小组汇报,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4. 推导公式。

  同学们尝试一下,用V、S、h、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生独立写公式)

  5. 问题解决。

  同学们再回到故事中,你们应该知道小雅和小林怎样交换才公*合理了吧?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它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汇报:(1)沙堆底面积3.14×(4÷2)2

  =3.14×4

  =12.56(*方米)

  (2)沙堆的体积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这堆沙子大约5.02立方米?

  四、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1、填空。

  1)一个圆柱体积是10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立方米。

  2)一个圆柱钢材能溶铸成( )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4)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 )

  3、圆锥的底面积是7.8*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上端是一个圆锥形,它的底面直径是2米,高2.1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5、哈南双语幼儿园的屋顶是圆锥形,测量出它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五、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1/3

  V=1/3Sh

  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它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 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沙堆底面积 3.14×(4÷2)2

  =3.14×4

  =12.56(*方米)

  (2)沙堆的体积 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这堆沙子大约5.02立方米?

  【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圆锥的体积》这节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故事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使课堂充满生机、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实验、探究。事实证明这样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

  3.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

  教学中“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这一教学环节不是预先设计的。它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却饱含着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只有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评析】

  1.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即学*起点能力分析得比较清楚。力求构建一种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值得提倡。

  2.教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并把这一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做到了一波未*,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教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在实验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意见,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衡旋即被打破,当大家发现他们的实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又能建立起新的*衡,学生在“*衡——不*衡——新的*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4.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实验、交流、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容,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5.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教育,体现了在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中渗了透德育教育,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6、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实现了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上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的体验。回归常态教学,教学真实、扎实、朴实,构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圆锥的体积》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播放录像。

  师: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师:小林对小雅说:“我的雪糕可好吃了,我们来换一换吧!”小雅看了看她的雪糕,又看了看自己的雪糕,小雅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故事先讲到这。如果此时小雅和小林换了雪糕,你觉得小雅有没有上当?

  生:我觉得小雅上当了,小林的雪糕小。

  师:好,你的眼力真不错。如果这时小林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雅这时和小林换雪糕,你们觉得公*吗?

  生:公*。

  生:我觉得还是不公*,小雅还是吃亏。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了,假如你现在就是小雅,小林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认为公*合理,才肯与他交换?

  生:四个。

  生:五个。

  生:三个。

  师:小雅究竟用几个跟小林怎样交换才公*合理呢?(学生沉默,几秒后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如果知道他们的体积就好办了,可是我们只会求圆柱的体积,不会求圆锥的体积。(学生均点头)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那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合: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验。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5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各组间的大小不同。教师提示:用沙子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沙子时注意不要用手使劲压,装满后用尺刮*即可。用水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水时注意把容器装满。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

  2. 集体交流。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同学汇报你们是怎样实验得出结论的。

  (各小组汇报,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师:各小组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老师就奇怪了,你们各小组间的圆柱和圆锥的大小不一样啊,结论怎么会一样呢?难道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奥妙吗?想知道吗?快探究一下吧!(生合作探究)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这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等底等高”。

  生:我们也发现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师:也就是说只有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时候,圆锥体积才是圆柱的体积的1/3。 生:(举手提问)老师,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

  师:这名同学提得问题非常有价值,他问:“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大家说是吗?

  生:我认为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不会是3倍的关系了。(大多数同学点头,同意他的观点。)

  生:我和他的意见不同,我认为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有几名学生表示同意)

  师: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同学认为不是。那么这样,小组间调换一下圆锥,使你手中的圆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有意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的人。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2

  在本节课中,通过用排水法测量外形类似于圆锥的体积(比如铅锤)不但麻烦,而且有时还不能用(比如测量麦堆的体积),体会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引入新课。从面上的相似性知道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的有关,然后经历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体积公式的过程。再利用适当的练*巩固公式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本节课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演示,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课中让学生动手分别用圆锥和圆柱盛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条件限制,学具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语言还不够简练;在学生汇报时,没有抓住生成;没有认真研究不等底不等高的体积关系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注意这些问题,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3

  上完《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反思了整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上下来还是可以,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状的物体有关引入科学验证,然学生在两次倒水的过程中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圆锥的`的体积公式V=Sh÷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毕竟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整个过程注重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教学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它们一定等底等高”这个环节我没有预先设计的,它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却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通过学生的举例子,学生能发现当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交叉相等时,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因此这句话是错的。总而言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环节,不仅让学生获取了新知,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但课后反应的的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基本理解了圆锥的体积,但在计算时却经常忘记除以3。一些学*困难的学生对于稍微需要灵活判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地把握,从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较简单的和较低的层面,知识死记公式,不能灵活应用。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4

  最*教学了《圆柱与圆锥》,内容包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并参与实践活动。从教材编写的层面上讲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

  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从教学层面上讲,我觉得要注意这么几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理解公式的由来。

  2、熟记相关公式和一些常见数据,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注意知识的拓展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

  该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部分知识了,想到在学生的生活中,纯圆锥的物体并不多见,所以这样安排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第一节课带领学生做圆锥,画圆——剪圆——再剪出圆心角不同的扇形——把两条半径无缝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个圆锥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径啊!(拓展怎样知道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的度数,求出圆锥底面半径的大小)

  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圆锥,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比较深刻的——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围城,底面是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还有强调对圆锥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锥,让学生试一试,想象一下。

  第一节课圆锥的认识,因为加上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的铺垫。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9)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菁选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的认识》这部份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2.教材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

  3.教材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前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头脑中几何表象较丰富。在教学中,突出“观察、对比、操作、分析讨论,大胆探索,总结规律”的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在活动中学*数学。

  教学策略及教学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通过网络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主动的教学情境中,集体讨论归纳出圆锥的特征。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首先和同学们玩个游戏: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把我们学过的这些*面图形高速旋转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

  出示:圆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

  学生大胆猜测后,教师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圆锥。(板书课题)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圆锥的特征;

  2、做圆锥。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拿一根一头拴着一个小球的绳子甩动,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结合书第2页2、3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总结出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的结论。

  2、教师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物体(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圆台)

  游戏规则:一人上台摸,并描述你摸到的这个物体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你摸的这个物体的名称。

  师生共同活动。在摸出物体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引出这节课要探究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从生活的实景图中发现圆柱和圆锥。

  从书第2页找一找的`实景图,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与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圆柱和圆锥,并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学*,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用各种方法,如摸、量、画等,观察带来的圆柱、圆锥形实物,你们有哪些发现?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你们的猜想。并填写小组合作学*的报告。

  小组合作学*表格:

  研究对象

  你们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的?把验证方法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3、小组汇报反馈。

  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

  圆柱的特征:

  ⑴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⑵认识圆柱的高,并会测量圆柱的高。如果没有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教师要示范两个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圆柱,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高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相等。

  圆锥的特征:

  ⑴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

  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合作学*和交流,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你能说一说你现在知道了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特征吗?

  4、说一说

  课本3页,让学生再次系统地看一看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拿一个你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物体的形状像圆柱、圆锥?指名回答。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形状的物体——圆锥(板书课题)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呢?

  (实物呈现)

  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二、探究体验。

  1、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a、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b、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c、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a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b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c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d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e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归纳: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圆锥的高

  师:这个圆锥高多少?

  学生就会想高在哪里??

  师再说明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圆锥的高有几条呢?(1条)

  画图表示

  3、测量圆锥的高。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

  锥的高呢?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

  师再课件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过程。

  三、课堂总结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体现了学生为学*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在本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3 、加强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 “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合理运用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中,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形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以及动态演示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有效地突

  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5

  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是在学生学*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首先认识、理解圆锥体的特征,直观又形象。然后通过用空心圆锥向空心圆柱的容器里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圆锥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学*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特征、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任意一个圆柱和圆锥,若干沙子或水。

  教学准备:圆锥水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大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进入学*情境

  1.开始,回忆学过的立体图形,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2.观察课本实物图:铅锤、谷堆、冰激凌等。

  (1)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体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根据这些物体的形状,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引导说出“圆锥”)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体?(学生举例如路障、喇叭、跳棋)

  3、师:你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圆锥有哪些特征?

  拿出圆锥模型,介绍圆锥的特征。

  (1)用手摸一摸圆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后师板书:

  1、圆锥有一个顶点

  2、圆锥只有一个底面,这个底面是个圆形。

  3、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图是扇形。)

  从实物图中抽象出一个圆锥的立体图形来,教师画一个不带高的圆锥图。

  出示两个圆锥(一个高,一个矮),观察这两个圆锥,你发现了什么?是由圆锥的什么决定的?(板书:高)

  下面我们来研究圆锥的高。你想知道圆锥高的哪些知识?

  1、什么是圆锥的高?

  2、几条高?为什么只有一条高?

  3、怎么测量圆锥的高?)

  问: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读板书)

  再看第二个问题(1条高)指出高,怎么画?为什么画虚线?所以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

  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并板书: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它只有一条高。

  4、了解了圆锥体的特征,我们再来研究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怎样计算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呢?我们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借助以前学过的长方体,今天我们学*圆锥体体积也可利用刚刚学过的圆柱体的体积,大家猜一猜,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自主学*

  探索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1、师出示实验要求: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中,测量高度,几次装满,统计次数填入实验报告单。

  2、汇报交流

  (1)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和统计,你发现了什么?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任意两个圆锥体和圆柱体就有这样的关系呢?再来看实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圆柱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强调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

  3、概括圆锥体积公式:

  师:圆柱的体积是: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那么和它等底登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怎样表示呢?

  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V=1/3sh

  三、实践运用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28.26*方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生板演,汇报

  2、一个圆锥形,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6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练*

  (1)S=20*方米h=12米(2)r=10米h=15米

  (3)d=6米h=10米(4)c=62.8米h=9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圆锥体,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1、圆锥体的特征

  2、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感悟圆锥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并能正确辨认圆锥图形。

  2.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体验学*全过程。

  3.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圆锥实物及模型,圆锥形萝卜、学*表格;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圆锥,做圆锥纸模型,准备尺子、硬纸等。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引入

  师出示铅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柱体。

  师:还记得圆柱的特征吗?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将圆柱形铅笔放入剥笔器中旋转后拿出,指着笔尖部分提问:你能给这个形状取个名字吗?

  生1:它有一端很尖,像个锥子,取圆锥吧!

  生2:我在搜集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家长告诉我找的是圆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研究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大家拿出课前收集的圆锥形物体,互相看一下,你想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生2:我想知道它的表面积怎么求。

  生3:我想知道圆锥有什么特点。

  生4: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

  生5:我想来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6:我想知道这样的图形为什么叫圆锥?

  ……

  师:大家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一节课怕是解决不了,大家说,我们先解决哪几个?

  生1:要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怎么求,得看它们跟什么有关系,我们要先研究圆锥的特征。

  生2: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都跟高有关系,我想先研究圆锥的高。

  ……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一一板书。

  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很多,老师可以直接告诉你们答案,你们也可以自己看书解决,更具挑战性的是,大家可以不看书,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想选用第几种?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种。

  师: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老师十分赞赏。接下来大家就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用桌子上准备好的材料,合作解决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完成表格,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组活动,师巡视,走进小组参与讨论和质疑。

  3 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组1:(一生汇报,一生板书)我们发现了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上面是一个尖尖的顶点,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组2:从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无数条高。 组3: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师:圆锥究竟有几条高呢?是一条还是无数条?

  学生议论纷纷。大多数同学认为圆锥有无数条高。

  师:请大家在圆锥上找一找,哪里是圆锥的高?(请一生演示)

  生1:用手摸圆锥的侧面说:这里是高。

  生2:我觉得那里不是高,圆锥的高不太好指出来。

  生3:(举起学具,手指顶点和底面圆心)我认为这之间的距离才是高。 师:高是——

  生:顶点到

  圆心之间的距离。

  师:高有几条呢?(生齐答一条,但声音不是很大)

  师:为什么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呢?

  生1:因为圆锥的高是指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圆锥的顶点只有一个,底面圆心也只有一个,因此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圆锥的高能看得见摸得着吗?(生否定)怎样才能看见呢?

  生1:可以把它切开。

  师演示切圆锥萝卜模型,指一生上台画出高。

  师:如果要测量圆锥的高,每次都把圆锥切开,是非常不方便的。该怎样测量呢?请大家小组合作,量一量你的圆锥学具。

  小组合作测量,师巡视指导并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测量了圆锥的高,谁来说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生1:把圆锥靠在墙边,用体育课测量身高的方法量。

  生2:还可以在两端竖起两把尺,沿顶点横着放一把直尺,让两端竖着的尺的刻度相等,这就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生2上台演示

  师:你能读出刻度吗?

  生2:9.8厘米。

  师:怎么和我的'看法不一样呢?我认为是10厘米。

  生2观察,恍然大悟:直尺上0刻度前还有一段距离,必须加上。

  生3:还可以将圆锥移到桌边,将尺子移到桌子外边,使0刻度线和圆锥底面对齐。

  生4:我觉得这样放尺子很容易倾斜,圆锥的高是垂直于底面的,尺子倾斜,量的就不是高了。

  师:那你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4:我觉得可以用厚书或字典来测量高:把字典竖放在圆锥的旁边,再用一本字典或厚书放在圆锥上面组成直角,在竖放的字典上注上记号,再从字典上量得圆锥的高。

  师:为什么?

  生4:我们用尺量时,尺会东倒西歪的,很难保证与桌面垂直,而用字典就可以很容易与桌面垂直。

  生5:作记号时,一定要记在横放的字典下沿与另一字典交汇处。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生赞同)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测量自己的圆锥的高。 生活动

  师:我们在测量时,有时用尺是不太方便的,我们利用字典或厚书等材料帮助测量,是很可取的。我们的测量只要方便好操作,能测准就行,不一定总想到尺。

  三、联系实际,应用生活。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劳动收获了圆锥这么多的知识。这种发现很有价值,现在请闭上眼睛放松一下。有一个小要求,请在老师的描述中眼前出现相应的形状。

  它有六个面,12条棱,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它也有六个面,12条棱,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它有无数条高,有一个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它只有一条高,一个顶点,一个底面,一个侧面展开后是扇形。

  2、师:正所谓圆锥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世界,请大家按教科书第149页的图样,用硬纸制作一个圆锥,并量出它的高。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意见和问题?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教科书23—24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面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知识点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

  教师示出圆锥体铅锤实物、圆锥型漏斗实物。

  指出这是圆锥体实物。

  同学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圆锥体吗?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注意出现的圆锥体的镜头。同学们举手抢答出圆锥体物体。

  感受圆锥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认识*似圆锥实物和模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结论:

  圆锥体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学生找出了: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圆锥;圆锥形凹槽。

  二、探究新知

  (一)圆锥的认识

  1、演示动画“圆锥的形成”

  (1)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

  (2)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圆锥体。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锥体。分别闪烁底面半径和高。

  2、教师提问:

  (1)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

  3、学*圆锥体。

  提问:

  (1)圆锥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锥的高?

  4、教师小结:

  (1)(演示动画“圆锥体的认识”)

  (2)测量圆锥的高。

  ①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②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方法,关键解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教学圆锥体的特征:

  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学生回答圆柱特征。

  学生观察、触摸圆锥体模型,感受圆锥体有几个面。学生指出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学生讨论并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总结方法:用大小两个三角板,保证高与桌面垂直,标高线与垂直三角板垂直。还要注意减去没有刻度的0。5厘米。

  三、巩固反馈

  1.请你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2.请你说出圆锥的特征.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圆锥各部分名称.

  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圆锥体的特征

  学生总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作业:

  1、预*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效果检测

  1、你预*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

  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

  (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圆锥侧面转一周和圆锥侧面展开过程

  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4、圆锥的高

  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高。那么,圆锥的高呢?它几条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底面直径和高的产生过程

  圆锥只有一条高,在圆锥的内部

  5、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演示。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

  测量步骤: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

  (2)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

  (1)圆锥的底面和*板都要水*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

  1、第24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观察,只要是接*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练*四的第2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研究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探究能力,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圆锥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难点是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测一测等活动,感知圆锥的特征,体验圆锥由面成体的过程,明确圆锥体和面之间的关系,学会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认识圆锥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锥模型*板直尺

  学生准备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的?

  预设

  生1:先研究它们有几个面,再研究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生2:先研究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再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3:先研究它们的组成,再研究它们的特征。

  2.导入新知。

  师:你们认识老师手中的这个立体图形吗?(出示圆锥模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探究新知

  1.探究圆锥的外部特征。

  (1)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3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中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

  生1:都有两个面,一个面是圆,一个面是曲面。

  生2:都有一个顶点。

  明确:图中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引导学生交流: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削过的铅笔头、铅锤等)

  (2)初步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①结合圆锥形物体和圆锥模型认识圆锥的各组成部分。

  交流明确:

  a.底面:圆锥的圆面是圆锥的底面。

  b.侧面:圆锥的曲面是圆锥的侧面。

  推荐合同范本:

  c.顶点:圆锥有一个顶点。

  ②结合课件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师:你觉得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的吗?

  预设

  生: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因为顶点到圆周上任何一点的长度都相等。

  2.探究圆锥的高。

  师:我们今天学*的圆锥有高吗?如果有,有几条?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自学教材32页上半部分内容后回答。

  预设

  生1:圆锥有高,并且只有一条高。

  生2: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圆锥的高在哪?谁有办法让大家看到圆锥的高?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

  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认识圆锥体。

  2、理解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准备:

  扇形纸片、各种圆锥体、量筒、水槽、细沙

  学*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结合实物认一认)

  2、这是什么图形?(圆锥)过去我们对它了解比较少,今天重点来研究它。

  3、关于圆锥你想了解它的什么?(特征、表面积、体积)

  二、研究特征:

  1、做圆锥(提供扇形纸片、橡皮泥、跳棋、圆铅笔、卷笔刀),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2、自学91也教材,汇报学*结果。(板书)

  底面:圆

  侧面:曲面(扇形)

  高: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1、判断练*

  2、生活中的圆锥:实物展示、图片展示

  三、初步了解表面积:

  侧面积(扇形)+底面(不做重点)

  四、探究体积:

  1、猜测:根据以往学*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底面积、高……借助已有图形剪拼割补……用已有知识推倒公式)

  2、根据老师提供的用具你会想到怎样测量圆锥的体积。

  (1)利用量筒、水(小结公式后验证)

  (2)利用圆柱体、砂子(试验前先猜测……强调等底等高)

  3、总结公式(板书)

  4、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是21*方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巩固练*

  1、例题1

  2、笑脸题(连线后画出与圆柱体积相等的圆锥的.高)

  3、玻璃厂用卡车运进一批做玻璃用的砂子堆成一个圆锥形,底面周长是31。4米,高3。6米,每立方米砂重1。5吨。这堆砂子质量是多少吨?

  六、总结学*立体图形的收获。

  借助《圆锥》这一教学内容为载体,我有机会实践自己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基于教材的深入探索与研究。课改以来,新的课堂十分活跃,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相关课,十分重视操作、实验等活动,课堂一派热闹。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我觉得数学课应该更“数学”一点,应该体现出数学的严谨性。所以,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活而不乱”的课堂,让操作活动的背后更有知识的含量。

  首先,为学生提供的扇形纸片、橡皮泥、跳棋、圆铅笔、卷笔刀等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动手制作圆规,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的认识。而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一部分,我不仅仅让学生单纯的去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圆锥体物品,而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使用的原理是什么。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一部分,我努力寻求“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空心圆柱、圆锥进行实验。但是,学生怎么会一下子想到做实验呢?做实验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吗?如果开始就做实验,虽然形式上是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于是,我设计让学生先去猜一猜,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与什么有关。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借助已有的一些图形进行割补,探求底面积、高的关系等方法。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圆锥体、量筒、水槽、细沙等工具,让学生自由实验,独立去探究体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反思这一系列的活动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生活知识也应该融于课堂。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课上,要有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维,要从理性的思考角度入手,让学生有操作活动,更要有归纳、推理和思考。让培养空间观念的数学课更“数学”一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