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1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一、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展示形式多样:第一:小组能够采用导游的形式来给大家呈现太极洞内的奇观。第二:小组能够抓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并且能从课外收集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第三:小组能够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课文的理解。

  学生点评到位,这节课学生的点评很精彩,特别是吴奇坤同学这段时间表现特别棒。

  二、我认为有待提高的地方:

  1、教师的作用未能发挥好,未能在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引导。

  2、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而我在这节课上只害怕教师说得多,因此未能及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来体会文字的内涵。

  3、教师的点评不够及时,激励性评价少。

  三、我困惑的地方:

  听了这么多的课,我感觉教学中还有一些困惑不知如何解决。

  1、小组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究竟应该在合作中交流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参与。

  2、在小组自主、合作、展示、达标这几个环节,每个班级都进行了打分,然后再评出智慧小组。但是,这些分数总是由老师一人或者是某一个学生的打分就决定了小组的分数,究竟该如何进行公开公*公正的打分?值得探讨。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2

  《滴水穿石》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索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的道理。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知道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再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由此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

  教学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在完整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他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并进一步通过朗读体会这种精神课文是怎样进行描写出来的。通过学*课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们懂得自己应该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拓展练*,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说说自己所了解到还有哪些人物也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并收集一些相关的名言警句。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这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仅仅停留在一般水*上,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这是由于课前没有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学生读书面狭小,由此分析起来没有深度和广度。其次,学生回答问题,读书还不是很积极,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再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重复其他同学的话时有错误,不能连贯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3

  要想上好一节课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节课上下来我也是感触良深。

  首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样的文章,所以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本课的教学,比如在说滴水穿石的时候,我就穿插了水滴滴落倒石头上的声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那微不足道的声音,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对中间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人物的诠释和点评还不到位。三位名人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并且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青史的是他们都有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由于这三个人物离我们的生活都已经相对很远,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让学生可以感受三位名人当时所处环境的恶劣,要完成成就的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具有的像水滴一样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因为在刚开始引入这个自然段的时候就缺少了朗读,因此学生在感悟的时候明显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可见这方面的渗透还是很不够的,并且由于这方面的欠缺,直接对下面对观点的论证也产生了影响,这是做的很不到位的地方。

  综合上述,虽然要完成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基本已经解决了,可整篇课文却显得有点散了,缺乏了一条主线,一条能够贯穿整篇文章教学的线索。而且也感到,对学生一些基本东西的训练还不到位,学生的学*只是浮在表面。我知道这是我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短短的四十分钟,要让它不留遗憾,看来我需要学*的地方还很有待改进。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4

  这个学期,我们高年级组在语文研讨会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的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有的表达不够清晰正确,有的根本不愿意开口。因此,我们提出一些说话能力的标准并开展了研讨课的活动。

  我们认为说话能力的标准是:

  1.能说完整的话。

  2.发言声音响亮。

  3.乐于说话,敢于说话。

  4.表达流利、动听。

  围绕这个训练重点,我上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观察奇观,初步感悟启示,接着通过品读名人事例,深悟启示,最后通过生生互动的讨论铭记启示。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1.在语句训练中培养说话能力。如安排学生概括段意,概括句子;进行反问句式的训练;朗读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的训练。

  2.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析等锻炼表达能力。

  3.在感悟中培养说话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深刻感悟文本,从而培养说话能力。

  4.利用“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方式,通过加分来激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上完本课之后,我的体会也很深刻,深深感受到文本预设与生成的.艰难。教学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来考虑,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我问学生最喜欢谁的感人事迹时,不应该按课本的顺序来讲授,而是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意愿来灵机设计教学。其次,教学的设计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否则削弱了知识点。最后,教学结束时要及时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内容。

  一节研讨课的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教学机智等方面的思考。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5

  刚接到课题的时候,一听说是说明文,后来翻了翻书本,没找到合适的,就选择了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说理文,说是说理文,其实就是潜在的议论文,有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有论据——3+1的事例,要教会孩子们的是论证的方法,即作者是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在这篇课文中可以换成是“作者是如何用3+1的事例来证明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

  所以最初的教学目标定好以后,我就在想时校长每次说的“一课一得”那么这节课除了让他们明白这个方法还不够,还要会用这个方法,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归于用的上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把孩子们学的知识转化为*得的技能,要往语用的层面上延伸。这样一想,不免就缩小了范围,好多原本“多思考”的东西就要舍弃掉,最后就留下了,学*说理文的例子写法,学会写说理文的事例。

  由着上面的思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活动一——积累文中的四字成语(这里选取了6个,其实课后给我很多,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想着要多多出示给孩子们积累,但是后来的词语被舍弃掉了,因为留下的6个词语是为了后面的写所作准备的)。

  活动二—学*3个正面事例的写法,学会仿写说理文的事例。在这里我出示了一个主问题:你从第3小节的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他们具备“滴水穿石的.”精神?其实后来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说的很好,这样的问题设计有点太接*记叙文,有点侧重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了,所以如果这个问题换成: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他们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理解,作者为什么举了他们3个例子?)最初的设计是想让他们明白在写说理文事例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语言要有概括性。接着开始走进这三个事例,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例子没有详细的讲解,意在先通过李时珍的事例得出:说理文的事例描写语言要有概括性,会抓关键词。后者是准备把爱迪生、李时珍、齐白石三个人的事例,放在一起作比较,得出在说理文中选取事例的时候要抓典型。(但是这一环节处理的太过于急促,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老师代替的活动有点多)

  在自己糊糊涂涂的带领下,孩子们其实写出来的例子还是不错的,但是课外的例子太少。这节课也要有以下的反思,在上课之前要明确这节课的文体是什么,第二,心中要明白这节课想教会孩子们什么的?第三,课堂一定要给学生,不要惧怕出错。比如在教会孩子们写事例的时候:在出示李时珍事例准备仿写的时候,是可以观察比较这三个事例后再仿写:事例都是2—3句话,第一句都是写他们出处,第二句都是写他们怎样坚持不懈的,第三句都是成就。(一开始其实有想过这样逐句分析,但是恐担心把他们限制太死,所以只是停留在让他们找出关键词了,以后在教学的时候,更要细致一些)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1)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实用10份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1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深入地来学*课文内容,来感悟滴水穿石。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三个故事展开。我分成了几个层次来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请学生读这几个故事,像“滴水穿石”那样用四个字来概括故事的意思。第二个层次是请学生记一记这几个故事,同桌每人讲一个不同的故事给对方听。第三个层次则是找出这三个人物和水滴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特别是第一个李时珍的故事,给学生学*下面两个故事一个很好的示范。在这一部分教学时我将“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补三心二意……”这段话反复穿插在每个故事中让学生来诵读,不断地更进一步地体会,我感觉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非常不错。之后也进行了一定的扩展,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人物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大业。这个在课前学生已经做了收集,在课堂上的交流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最后,请学生用上课文中学到的好词来说说:“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想……可以说是自我的一个提升吧。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2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考虑到课文的脉络,结合新课程标准,我在这堂课中竭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训练和感悟并举。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一点,抓住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理解,然后学*三位名人的事例来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在学**时珍这一片段时,我先叫学生先自读课文划出表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这一问题的提出,我真意想不到学生理解得这么透彻。一个学生找了:“翻山越岭,走了大半个中国。”他从“翻山越岭”体会到艰苦,从“走遍大半个中国”体会到路走的多,从中体会到李时珍持之以恒。另一个学生说:“我也谈走遍大半个中国,在明代,那时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李时珍走了大半个中国,我想他肯定花了很长的时间,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可能脚磨出了血泡,可能走到荒山野岭,找不到投宿的地方。”还有一些学生找到了“二十几年”“访名医、尝草药”等等。最后通过朗读训练来加强对三位名人事例的理解,让学生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二、注意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延伸。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要求学生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遵循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学*了三位名人的事例后,为了让学生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体会,在教学过程安排了“小小交流会”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外广泛搜集,获取了资料,加上“仿照课文改编”这一形式,把课文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三、尽量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

  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方法和评价手段。遵循这一原则,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课件的辅助教学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效果。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史册的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由于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朦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对艰巨的困难,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坚持”与“研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美丽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目标、智慧、信念、勇气、毅力等的追求与向往。在这方面的渗透在我的这节课上还不是很到位。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3

  刚接到课题的时候,一听说是说明文,后来翻了翻书本,没找到合适的,就选择了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说理文,说是说理文,其实就是潜在的议论文,有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有论据——3+1的事例,要教会孩子们的是论证的方法,即作者是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在这篇课文中可以换成是“作者是如何用3+1的事例来证明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

  所以最初的教学目标定好以后,我就在想时校长每次说的“一课一得”那么这节课除了让他们明白这个方法还不够,还要会用这个方法,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归于用的上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把孩子们学的知识转化为*得的技能,要往语用的层面上延伸。这样一想,不免就缩小了范围,好多原本“多思考”的东西就要舍弃掉,最后就留下了,学*说理文的例子写法,学会写说理文的事例。

  由着上面的思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活动一——积累文中的四字成语(这里选取了6个,其实课后给我很多,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想着要多多出示给孩子们积累,但是后来的词语被舍弃掉了,因为留下的6个词语是为了后面的写所作准备的)。

  活动二—学*3个正面事例的写法,学会仿写说理文的事例。在这里我出示了一个主问题:你从第3小节的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他们具备“滴水穿石的”精神?其实后来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说的很好,这样的问题设计有点太接*记叙文,有点侧重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了,所以如果这个问题换成: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他们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理解,作者为什么举了他们3个例子?)最初的设计是想让他们明白在写说理文事例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语言要有概括性。接着开始走进这三个事例,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例子没有详细的讲解,意在先通过李时珍的事例得出:说理文的事例描写语言要有概括性,会抓关键词。后者是准备把爱迪生、李时珍、齐白石三个人的事例,放在一起作比较,得出在说理文中选取事例的时候要抓典型。(但是这一环节处理的太过于急促,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老师代替的活动有点多)

  在自己糊糊涂涂的带领下,孩子们其实写出来的例子还是不错的,但是课外的例子太少。这节课也要有以下的反思,在上课之前要明确这节课的文体是什么,第二,心中要明白这节课想教会孩子们什么的?第三,课堂一定要给学生,不要惧怕出错。比如在教会孩子们写事例的时候:在出示李时珍事例准备仿写的时候,是可以观察比较这三个事例后再仿写:事例都是2—3句话,第一句都是写他们出处,第二句都是写他们怎样坚持不懈的,第三句都是成就。(一开始其实有想过这样逐句分析,但是恐担心把他们限制太死,所以只是停留在让他们找出关键词了,以后在教学的时候,更要细致一些)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4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索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的道理。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知道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再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由此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

  教学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在完整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他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并进一步通过朗读体会这种精神课文是怎样进行描写出来的。通过学*课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们懂得自己应该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拓展练*,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说说自己所了解到还有哪些人物也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并收集一些相关的名言警句。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这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仅仅停留在一般水*上,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这是由于课前没有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学生读书面狭小,由此分析起来没有深度和广度。其次,学生回答问题,读书还不是很积极,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再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重复其他同学的话时有错误,不能连贯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5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实现美好的理想。

  课始,我先出示课件: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奇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给这一奇观起个名字,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并对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水滴微不足道,怎么会滴穿石头呢?这正是文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放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自读,学生找出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一句。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句中两个关键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体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启发学生:这一奇观除了用滴水穿石形容,还可用哪四个字来形容?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学生回答出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对水滴的敬佩之情,我则给予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学*课文第3—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思考:滴水穿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一句:目标转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接着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最敬佩的事例,抓住关键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想办法读好。在课堂交流时,我避免了形式单一,学生谈到齐白石时,我问:齐白石的精神,除了“坚持不懈”还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学生谈到李时珍时,我让学生结合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来谈体会并启发学生说: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尝草药、访名医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其中你有什么体会?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学生谈到爱迪生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诗或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能帮他们总结一下吗?”至此,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本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上,认识有的还没有真正到位。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6

  要想上好一节课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节课上下来我也是感触良深。

  首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样的文章,所以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本课的教学,比如在说滴水穿石的时候,我就穿插了水滴滴落倒石头上的声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那微不足道的声音,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对中间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人物的诠释和点评还不到位。三位名人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并且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青史的是他们都有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由于这三个人物离我们的生活都已经相对很远,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让学生可以感受三位名人当时所处环境的恶劣,要完成成就的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具有的像水滴一样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因为在刚开始引入这个自然段的时候就缺少了朗读,因此学生在感悟的时候明显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可见这方面的渗透还是很不够的,并且由于这方面的欠缺,直接对下面对观点的论证也产生了影响,这是做的很不到位的地方。

  综合上述,虽然要完成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基本已经解决了,可整篇课文却显得有点散了,缺乏了一条主线,一条能够贯穿整篇文章教学的线索。而且也感到,对学生一些基本东西的训练还不到位,学生的学*只是浮在表面。我知道这是我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短短的四十分钟,要让它不留遗憾,看来我需要学*的地方还很有待改进。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7

  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前不久,我参加江苏省课题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2次执教同一课,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年龄的学生,但因调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第一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介绍了哪三个人?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作者单单写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因为爱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为他们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后来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时出现冷场)

  师(着急地):请同学们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话,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因为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举了。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对“滴水穿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这三个人物你对谁最感兴趣?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我对李时珍最感兴趣,特别是“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令我感动。

  生:“访名医,尝药草”也令我感动。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十几年”说明时间之长,令我感动

  (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

  师:“二十几年”读得慢一些,这是坚持了多么长的时间,二十几年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仍然坚持下来。

  (学生重新读,还是读得没有任何情感,又有几个同学读还是缺乏语感)

  课,就这样“顽强”地坚持下来

  课后,开始埋怨学生--文化底蕴浅薄,表达能力欠缺胆子太小,遇到有许多人听课,就吓得“呆若木鸡”。

  可是我们又拿什么责怪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注重*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了吗?注重在每时每刻让学生去积累语言、博览群书了吗?新课标表述的具体要求,我们真的做到了几点?我们真在*时的每时每刻尽到了语文教师的责任了吗?再说说我吧,在这节课上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为什么看到学生“冷场”的时候,不马上想出策略采取小组或同桌相互交流,缓和缓和气氛,再点拨学生指名发言呢?在学生读得淡而无味时,为什么不创设一种对话情境,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这样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读书自然而然就声情并茂了,钻研教材,吃透文本,设计有深度的,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设计固然是好,可是课堂上做不到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因地制宜”或“因材施教”是不是缺乏应变能力的一种表现?没有任何“教学设计”能“包打天下”!只有自觉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应对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啊!看来,自己要很好地感谢这次教训--必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位学生。[

  第二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单单介绍这三个人物?这三个物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师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因为我们熟悉爱迪生

  师:再默读写爱迪生的句子,说说看你们熟悉爱迪生的什么?

  生:我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家,他拥有1093项发明专利

  生:爱迪生之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他毕生孜孜不倦

  师:“毕生”指多长时间?他毕生都在干什么?爱迪生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师:李时珍、齐白石与滴水穿石有什么关系?

  生: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这三个人成就事业,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的,

  师:李时珍是什么朝代人?

  生:明代

  师:是古代的

  师:爱迪生是哪个国家的?

  生:美国的

  师:是外国的,齐白石是哪个时代的?

  生:现代

  师:也就是今天的,谁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选这三个人?

  生:他们是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

  师:写这三个人是因为他们

  生齐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二是因为作者想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这三个人物跟“滴水穿石”有没有关系?[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比刚才读景观内容,你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对“古今中外”这个关键词语的点化,使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具体含义,知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人物与滴水穿石勾连,这不就是启示吗?)

  师: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付出艰辛的劳动,这三个人你对谁最感动,圈画出最能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生: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生:我最佩服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途中,会遇到许多危险还是坚持药学研究。

  生:二十几年都不间断,这种持之以恒令我感动

  师:我们班有同学参加比赛或演出的吗?

  生:今天早上我班×××参加市运动会,获得短跑第一名

  师:我能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吗?

  请问:×××,为了这次比赛你训练了多长时间?在训练时有过放弃的念头吗?你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生:……

  师:因为这一段时间,你的持之以恒,目标专一,你终于取得成功,祝贺你(和×××握手)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坚持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二个月都行,但让你坚持二十几年你能做到吗?李时珍为了研究医药,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想象一下,这几十年间他会经历哪些考验?

  生:……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次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会读得有滋有味。

  (学生练*朗读,小明读得非常投入,声音凝重,不住地摇头和点头还伴有手势)

  师:请大家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小明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的愉悦

  (该生读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如果读文章能像小明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

  两次教学同一课,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没变,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没变,变化的只是为了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和手段,依学情而变,却变出有生命力的课堂,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深深地思考:

  一、软性的设计

  上好一堂阅读课,课前,教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教学方案,“凡事预则立”但课堂上教师完全按预设进行,而忽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东西,就会使上课成了教师演示编制得十分精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所以著名教育大师周一贯提出:课堂教学的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应变化并为此留下最大的调适空间。

  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变化可言的话那么完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型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柔性的“软性设计”为主。本案例中两次执教的教学目标没变,片段一:用告诉启发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片段二:用唤醒、疏导策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统得过死,上课时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第二次的设计为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调整教学的手段、方法、途径等。这样的软性设计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师除了更高层次的把握文本备好教材外,还要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它要求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二、生成的课堂

  教师的预没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滴水不漏的,它有时同学生实际的学*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情况的反馈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本案例1中,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诵读,可学生就是呆呆地,对再感人的精神也无动于衷。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很好的反馈资源,在片断2中,我做个有心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明代的李时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中人物的经历和学生的经历形成共鸣,正巧班中有一个学生在早上7:00多参加市运动会,100米比赛,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于是我就随机应变,抓住这个资源,“人物采访”“想象李时珍二十几年经历的考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为孩子的学*,为了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8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实现美好的理想。

  课始,我先出示课件: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奇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给这一奇观起个名字,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并对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水滴微不足道,怎么会滴穿石头呢?这正是文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放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自读,学生找出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一句。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句中两个关键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体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启发学生:这一奇观除了用滴水穿石形容,还可用哪四个字来形容?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学生回答出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对水滴的'敬佩之情,我则给予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学*课文第3—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思考:滴水穿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一句:目标转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接着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最敬佩的事例,抓住关键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想办法读好。在课堂交流时,我避免了形式单一,学生谈到齐白石时,我问:齐白石的精神,除了“坚持不懈”还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学生谈到李时珍时,我让学生结合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来谈体会并启发学生说: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尝草药、访名医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其中你有什么体会?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学生谈到爱迪生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诗或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能帮他们总结一下吗?”至此,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本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上,认识有的还没有真正到位。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9

  《滴水穿石》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句*实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我在备课之时,意图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在内心深处铭记文本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其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新课标的理念来说,老师角色在课堂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导入课文时,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激起了学生对话的兴趣,而后设置一个情景为学生实现理想提供一把金钥匙,这正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话题,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接着,老师故意装傻,提出小水滴怎么可能把坚硬的石头弄成这样?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因而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大增,纷纷用文本上的句子来说服老师。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对相关句子反复品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小水滴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悟再阅读,把小水滴的坚持品得相当到位,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我乘热打铁,把第四小节内容提上来,引导学生对比倾盆大雨和水滴因目标的专一与否而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沉浸于学*的乐趣,很快明白了二者的差距,从而进一步了解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为后继学*打下良好基础。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

  1、把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老师傻一点儿,学生就回报给你意外的惊喜。说实话,在上课之前,我很担心本班学生不会自己去理解课文。可是,像这样文句浅显而含义深刻的课文不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理解,从而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实在是可惜。因而,我做好了上砸轮流课的准备,大胆上演了一出学生教老师的'戏,没想到,效果比我设想得还好,这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信念。

  2、文本是学*的载体,组合文本则是教者智慧的体现。在设计教学之初,我心中很矛盾。照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文本所例举的人物使学生学*的榜样,是作者所倡导的表率。可是,如果没完全弄懂滴水穿石的精神,人物的品质领悟就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思索再三,我把教学重点落在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之上,还打破了文本的文序,把第四小节提上来学*,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滴的精神。结果实践证明,学生在深入了解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之后,对文本所例举的人物精神很自然地就理解领悟了,重点段的学*因此水到渠成。学生在老师的稍稍点拨之下,人物品质就树了起来。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 10

  这个学期,我们高年级组在语文研讨会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的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有的表达不够清晰正确,有的根本不愿意开口。因此,我们提出一些说话能力的标准并开展了研讨课的活动。

  我们认为说话能力的标准是:

  1.能说完整的话。

  2.发言声音响亮。

  3.乐于说话,敢于说话。

  4.表达流利、动听。

  围绕这个训练重点,我上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观察奇观,初步感悟启示,接着通过品读名人事例,深悟启示,最后通过生生互动的讨论铭记启示。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1.在语句训练中培养说话能力。如安排学生概括段意,概括句子;进行反问句式的训练;朗读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的训练。

  2.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析等锻炼表达能力。

  3.在感悟中培养说话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深刻感悟文本,从而培养说话能力。

  4.利用“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方式,通过加分来激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上完本课之后,我的体会也很深刻,深深感受到文本预设与生成的艰难。教学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来考虑,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我问学生最喜欢谁的感人事迹时,不应该按课本的顺序来讲授,而是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意愿来灵机设计教学。其次,教学的设计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否则削弱了知识点。最后,教学结束时要及时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内容。

  一节研讨课的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教学机智等方面的思考。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2)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2、教具

  ⑴生字写在小黑板上

  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重点句子打印在纸上

  ⑷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2、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今天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⑴出示词语

  第一组:

  徽 锲 琢 孜 炽 碳 给

  第二组:

  恒 懈 纲 贩 恋 筒 权 勉 铭 予

  ⑵自读,读不准的看看书上生字表中的拼音。

  ⑶指名读生字,每个读2遍。

  ⑷出示词语领读词语,集体跟读。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锲:雕刻。不断地雕刻一件东西。

  日雕月琢:琢:雕刻。不停地雕刻。

  微不足道: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

  持之以恒:恒,永久。长久地坚持下去。

  迷恋:过分爱好而恋恋不舍。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下去,一点也不松劲。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的地步。

  铭记:铭,在器物、石碑上刻字。深刻地记在心里。

  《本草纲目》:中药学书名。全书52卷,分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搜集药方1.1万余条,附有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 (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指导写字:

  恒 懈 恋 勉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五、课外作业:

  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板书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

  2、读课题。

  3、通过上一堂课的学*,现在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向我们说一说“滴水穿石”的字面意思。(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天长日久,就能把石块滴穿)

  4、“滴水穿石”是一种罕见的奇特的现象,同学们看到过吗?其实课文的作者也没见到过。但是作者却凭着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出了这一奇特的现象。哪位同学能把作者的描写读一读。

  二、品读感悟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名人”一部分

  ⑴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⑵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引导学生找到“你看,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吗?”

  3、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反复多遍)

  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三、拓展迁移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位名人的事例和他的图片(可以自己创作)。下面召开一个小小的交流会,要求和程序如下:(投影仪出示)

  小小交流会

  要求:⑴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不超过100字)(附图片)

  ⑵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

  ⑶能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人名言就更好。

  程序:⑴修改一下自己收集的原始材料。

  ⑵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好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

  ⑶推荐代表上台交流。(2位)

  2、按要求和程序操作,教师注意随机点拨与评价。

  3、教师介绍几位名人及名言,多媒体出示,并配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独白: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并且虚心好学,埋头创作。他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时更兴奋。”30岁的时候,他耳聋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但他没停止过创作的笔,同学们现在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的一个片段,表达了贝多芬要与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正是有了古今中外这些成就事业的人,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他们推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他们的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质疑探究

  1、师:学*了课文,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那就是:__________(生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板书:实现理想

  2、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结尾所写的启示和教师出示的有差异,到底哪一句表达更好?

  3、出示课文原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美好的理想。”

  ⑴自己对比读读,体会体会,到底哪一句好。

  ⑵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原句的两点好处。

  ①课文的原句语气更加强烈,更加突出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②指名朗读“写雨水”的一节,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原句中的“不三心二意”和“不半途而废”是针对雨水说的,更是针对像雨水那样经常“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人说的。

  4、师:课文的原句是从正反两方面写的,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作者的考虑就全面了,表达就有力了。没想到一句朴实的话中还蕴含着那么多的道理。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反复两次,第二次要求背诵)

  5、师:只要每个同学铭记它,并化作你的行动,那么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可结合课前与学生交谈的话题相联系)

  6、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外作业

  自选一题

  1、把收集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石穿”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课外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先进劳动者等,然后写一篇报道,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并能理解运用。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4。体会问句的不同用法,并能找出反问、设问句子。

  【重点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2。教具

  ⑴生词写在小黑板上

  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2。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今天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 本草纲目》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读课后第二题中词语,并用横线标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的词语。

  二、抓“滴水穿石”课题,了解现象得出启示。

  1。师:我们来看“滴水穿石”,它也可以叫做“水滴石穿”,从字面上来说就是――(生说)师追问:你有什么疑问吗?(石头那么坚硬,水滴那么渺小,怎么能穿透石块呢?)师:其实,在自然界里,真真实实有着“滴水穿石”的现象,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2。师:看,这就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一景,它被称为太极洞内的―大――奇观。奇就奇在――它是被水滴滴出来的。师:要滴穿坚硬的石块,该要有多大的力量啊。可是,水滴的力量有多大?(微不足道)

  3。师: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板书箭头)却滴穿了坚硬无比的石块,那是什么原因?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节,找找句子,圈圈关键的词语。(生读句子“原来在石块的上方……一大奇观。”出示句子)我们来归纳一下,水滴滴穿石块必须具备的条件:

  (1)水滴要“接连不断”地滴落。

  (2)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3)时间长: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师:甚至――)

  4。师:谁来读。

  5。师:这里还有两个成语,也是说水滴长时间的滴落在同一个地方?(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把词语放进课文里,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感想?

  6。请同学们看,课文中这段话前面有这样一个问句。它的答案在哪里?(这样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回答的问句,我们就叫它――设问)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起好奇,更加强调了小洞形成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读。

  7。从“滴水穿石”的现象上,你想到了什么?这也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找找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最后一节: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启示。(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要懂一个道理,不仅要入眼。入耳,还要入心。刚才同学们从现象中获得感悟得到启示,这叫“入眼”,把感悟启示说出来读出来,这叫“入耳”,那么是不是入心了呢?所以,我们还要深入地去体会体会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8。读第二节。师点击后一句。这个问句的答案在哪里?(就在句子里,它可以用称述的话来说就是――(课件)这样的问句就叫――反问。

  师:一样的意思,比一比,你说的和书上的这句,哪个好?

  9。师:像水滴那样,就是怎样呢?(师拿词卡“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是不是这样呢?作者给我们列举了三个伟人的故事,分别是――请同学们静心地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找一找,在这三位伟人的身上,哪些地方闪现着滴水穿石的什么精神?

  挑一个你最有感受的.故事,同桌小声地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和感受。

  10.“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1)从小立志――目标专一。(师:板书“立志”。点击,李时珍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于是,二十七年,他就认定这个目标,坚持不懈。这真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啊)

  (2)翻山越岭。(师读着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苦历程中,遇到得困难还有更多,但是,李时珍都――克服过来。走遍了。访名医。尝草药,期间仅仅是艰辛吗?还有危险。可是,为了能够编写出一部准确详尽的医药学书,李时珍放弃了吗?退缩了吗?)

  (3)二十几年――确切的说是二十七年。(师:从着手编写到定稿完成,李时珍也由一个30多岁的青年,成了60多岁的老人啊。)但,这二十七年,李时珍始终专注地做着一件事情――编写《本草纲目》(教师板书:《本草纲目》本草是医药专著的名称,纲目是分类的等级。纲下面是目。让我们来看看这本《本草纲目》。(出示ppt)

  (4)谁来读李时珍的故事。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李时珍身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那股劲。(评价:读得真好,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力量。坚韧。)

  11.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呢?

  (1)迷恋――(师:板书。迷恋――是极度爱好,不能割舍。)遇到困难也好,甚至是遭遇危险也无法割舍。你知道怎样的故事?师:你觉得爱迪生这种对电学实验研究的迷恋,和滴水穿石精神中的什么一样啊?(目标专一)从课文中哪个词,也能说明爱迪生迷恋的程度。(花了一生的时间)

  (2)毕生――一生。

  (3)孜孜不倦――勤勉而不知疲倦。你们知道爱迪生一天要工作多久吗?(20多个小时,有一次竟然36个小时未曾休息啊。)

  (4)你还读到了什么?竟――不容易。不可想象。千项发明啊。(师:有人算过,爱迪生*均每15天有一项发明。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他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谁来读,注意读好我们找到的这些词语。

  12.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老人的故事呢?哪里和滴水穿石有着共同之处?

  (1)自勉。(师:板书自勉。看老师写勉,心里数笔画。9画。自勉就是――自己勉励自己。自勉什么?“不教一日闲过”

  (2)坚持不懈(贴词卡)

  (3)炉火纯青――意思是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他的写意花鸟画。注意到了吗,最后一幅是他多大年纪时的作品?93岁。老师告诉大家,九十多岁之后,齐白石老先生还创作了6百多幅珍贵的作品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白石老人的故事。

  13.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谁来读这个句子)

  师:读了前面三则故事,你认为这里的“滴穿”和“顽石”分别指什么?

  14.你还能举些你了解的也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物故事吗?

  (评价: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感受也很丰富,不过,我们还要学会像课文中列举三位伟人的事例那样,语言既简练,又准确生动,具有说服力。课后,请同学们在省略号里做文章,填写一两个故事。)

  15.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出示第五节。

  师:同学们看,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正好是一对――反义词。中间,用了“而不”来连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课文中还有一处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比较?

  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师: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的结论,有什么想法?(生用自己的话说)

  让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填空)

  三、总结。

  课前,有很多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理想,现在,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试着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无论现在看起来有多么遥远,相信只要用“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一定会一步一步接*我们美好的理想。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题上练*。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目标专一

  爱迪生

  实现理想

  齐白石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持之以恒”、“三心二意”和“启示”造句。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

  2、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事例,用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词语积累,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绳锯木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聚沙成塔、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

  (1)指名读

  (2)齐读

  (3)观察词语,说特点,体会这是两组意思相对的成语

  (4)自读识记

  2、课前板书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

  齐读课题。这些词语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其一在于引导学生积累。课上注重引导学生积累,长年累月,学生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其二,这些词语跟课文内容有着联系,词语的归类与文章结构类似,这样的导入,既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又渗透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一种写作方法。)

  二、品读感悟,理解内容

  (一)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1、图片展示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老师用书本语言生动描述。

  2、设疑:这块石头正中这个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呢?

  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1)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2)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击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抓词体会,注重学生阅读的引导。)

  (3)小小的水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滴穿了石块,这多么令人佩服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3、用自己的话说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4、看到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凭着自己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穿石块,你有什么感想?引出下一句:“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导读好反问句。

  (二)品读“名人成就事业”这一部分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不是的,它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

  引导学生找到“你看,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吗?

  (设计意图:段落教学中采用变序的方法,直奔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明确“滴水穿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

  2、出示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自读,注意停顿及语气。

  (2)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

  (3)在这句话中,教师觉得“古今中外”这个词用得特别恰当,你体会到了吗?

  学生结合课文例举的三个人物�D�D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所在的国籍、所处的时代谈理解,体会作者选材的精当。

  板书: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3、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看看他是怎样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1)自学体会。

  (2)全班交流。(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

  ①李时珍的例子:指名谈体会结合所谈感受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

  这个事例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爱迪生的例子:指名读相应内容学生评议,读得好的地方,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读好,为什么,并进行朗读示范。

  这个事例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 1093项发明”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进行反复朗读感悟。

  ③齐白石的例子:抓住“炉火纯青”、“不教一日闲过”的等词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语感。

  (设计意图:三位名人的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理解感悟,既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枯燥,又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三、拓展迁移,强化巩固

  1、的确,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正是靠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块“顽石”,克服一个个困难挫折,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板书:实现理想

  其实像他们这样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计其数,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

  2、讲述:“一位65岁的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当他拿到第一笔105美元救济金时,尽管很沮丧,却不愿向命运低头。他想到自己有一份炸鸡秘方,可以卖给餐馆。两年中,他被拒绝过无数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当被拒绝了1009次之后,他终于听到了第一声‘同意’。这个执著的老人就是桑德斯上校�D�D肯德基的创始人。”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注重课外的学*,即尝试着自己去搜集资料,以此帮助课堂的学*。在这里,教师的参与其实就是对学生这方面学*的一种引导。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也为学生下面的表达作了示范,还拉*了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他们学*的积极性。)

  3、学生准备后交流。

  要求:(1)仿照课文用100字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可附图片。

  (2)能用上课上所学的词语和*时积累的相关名人名言就更好。

  教师注意随机点拨与评价。

  4、再次齐读“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句,加深理解。

  四、质疑探究,体会写法

  1、从课文以及刚才交流的这几个事例中,你得到了什么的启示?

  2、学生交流,引出最后一段。

  (1)齐读。

  (2)这段话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富有哲理的话,再读记忆。

  (3)出示:“只要xx而不xx,xx而不xx,就一定能够xx。”记住的站起来告诉大家。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第四段还没学?能不能省去这段?

  4、指名朗读第四段,理解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点拨写作方法: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5、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来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充分发挥了他们学*的主动性,加深对作者这一写作方法的理解。)

  五、自主作业,课后延伸

  自选一题

  1、把收集、交流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石穿”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结合本文所学,制作书签,写一句自勉的话,并用彩笔加以美化。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能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

  3、从名人事例中懂得滴水穿石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能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

  教学准备:查找名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自然导入

  我国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就是其中一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象形字,看看你们认识吗?(出示象形字并板书水和石)从这两个象形字你能看出水和石的特点吗?(水,柔弱;石头,坚硬)可你相信柔弱的水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吗?这就是滴水穿石。(板书)这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现象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读题质疑读文释疑

  1、读读课题,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1)、水滴为什么会穿石?

  (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

  师: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文,同时还要找出引起你重视的字音。

  2、哪些字音引起了你的重视?锲而不舍白炽灯给予

  3、谁解决了滴水为什么穿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

  解决问题(1):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却能把石头滴穿?

  (学生根据课文一二自然段谈为什么穿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落下来的,力量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没有把石头滴穿呢?(板书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师: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滴,不停止,不放弃,正是因为小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才能滴穿顽石!

  4、解决问题(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

  三、学*事例加深理解

  师:作者看到了这个现象,想到了一些人,一些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中的事例,再读一读补充资料一,看看他们与小水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

  (1)李时珍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行医是受人鄙视的行业,可李时珍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对药物描述不清,药性介绍不详,尤其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写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并利用行医的机会,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为了完成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不怕山高路远,严寒酷暑,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产药的名山,行了上万里路。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还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他历时27年,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终于在6l岁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有52卷,16部、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00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师:想象一下,在这二十几年里,他会遇到哪些困难?

  也许他攀登过令人毛骨悚然的悬崖绝壁;也许他顶风冒雨,不远万里寻访名医;也许他因误食有毒药草而命悬一线;也许……有太多的也许.可他仍然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2)爱迪生

  爱迪生开始试验做灯丝的材料:他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又用钉、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接下来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他先后选择了1600多种材料做试验,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就连跟随他的助手都灰心了,劝他放弃这项试验。面对失败,面对一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仍然继续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后来他又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试验,当他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这盏电灯亮了45小时,试验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爱迪生又继续做试验延长寿命,发现用竹丝作灯丝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这种竹丝电灯使用了好多年。直到1908年发明用钨做灯丝后才代替它。

  师:6000多种材料,7000多次实验,这是――――的7000次啊。

  师:这就是爱迪生的孜孜不倦,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3)齐白石

  勤奋是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在70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27岁以后,只有因两次生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搁过笔。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睡过懒觉,每天照例早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作完画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1957年春夏之际,他的健康情况已大不如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临终前他画的最后一幅画是花中之王――牡丹。

  师:90岁的老人,本应该――――本应该――――可齐白石呢?依旧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四、补充资料写下感受

  师:任何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但(课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荀子》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这些话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同学们再看看资料二,把你的学*收获或学*感悟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五、课外拓展推荐书籍

  师:同学们,课的最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这里面还有更多成功人,更多给人以启迪的成功事例,只希望当你因困难而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些人会告诉你如何选择,当你因挫折而伤痕累累的时候,希望你谨记一种精神,那就是(生读)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专一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

  下课!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通过一些现象和事实说明一个道理。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进一步深化了 “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与升华。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由“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本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有理有据,适宜体现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通过深刻领会关键词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把握文章脉络,初步掌握通过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将这种能力和方法进行迁移。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初步感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初知道理。

  教学难点:

  1、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图画,揭示课题

  1.(出示滴水穿石的动画图片。)

  师生交流: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看到水滴不停地滴,把石头滴出了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听到了水滴的声音)

  2.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个成语?看老师书写这个成语(板书:滴水穿石)谁来读一读这个成语?

  3、人们通过观察这样的现象,得出了一些思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板书:的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预*反馈,适度探究

  1.小组交流预*成果

  2.检查预*情况

  附预*提纲

  认真读课文,完成预*人物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本草纲.目 自谋.生计 小贩. 迷恋. 专利权. 自勉. 给. 予

  (2)、读读下面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温馨提示(查词典、查其他资料、上网、联系上下文理解)

  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接连不断翻山越岭锲而不舍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通过 ------------------------------------------------------告诉我们―――――――

  (三)细读课文,初步理解“启示”

  1.品关键词,了解现象

  (1)学生找到描写滴水穿石现象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运用抓关键词的学*方法,画出能体现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

  品读关键词一:“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

  ①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②重点抓住“日雕月琢”中的“日”“月”二字进行品悟,感受水滴的持之以恒。

  ③体会“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一组近义词在句中连用的表达效果。

  品读关键词二:“同一个地方”,体会水滴的目标专一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带有关键词“同一个地方”的重点句,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

  (3)回读体会,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靠的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反问句,明确观点

  (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给反问句换一种说法使其意思不变的句式训练,明确作者提出的观点,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像水滴那样”指的是什么意思?放到句子中说说。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四、存疑,引导探究

  到此为止,课文讲述了一种现象――“滴水穿石”的现象,并讲述了作者由此得到的启发,得出了这一个结论――“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请问,这样能不能单独成为一篇文章?如果单独成为一篇文章,好不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样可以单独成为一篇文章,但是这样读者不一定就会相信作者得出的结论。)

  那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办?(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靠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也是下节课探究的重点)

  五、学一带一,领悟写法

  1.回顾小结,梳理文章脉络,师生共同归纳现象──观点──事例──启示的思路。(相机完成板书:事例 启示)

  2.观看蚂蚁搬食的漫画,进行写法迁移,尝试完成《蚂蚁搬食的启示》*作提纲。(板书:*作提纲)

  六、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第二课时

  一、复*。

  1、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是怎样理解的?

  2、课文的作者在观赏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这样一块石头后,欣然提笔,把它写了下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滴水穿石”这件事的?

  二、学*第一二自然段。

  1、(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节)学生自读课文。这一段文字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有一个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这个词是“接连不断”。(点击词语)你想,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间断,不停止,这多不容易啊。你们读了这段文字有感想吗?和大家交流交流好不好?(抓住“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些词理解,随学生的交流点击词句)

  2、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停止,绝不放弃,这就叫“持之以恒”(课件出示“滴水穿石”动画图),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3、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把“滴水穿石”这件事说清楚吗?

  4、“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一起读。

  三、学*第三自然段。

  1、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

  2、(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的人物来读,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

  (李时珍事例:请同学和老师比赛读,齐读。爱迪生事例:男女同学分角色读。齐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齐读。)

  3、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事例。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好不好?

  (课件出示)要求:(1)、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事例,不超过1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2)、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程序:(1)、修改自己搜集的原始资料。(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4、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贝多芬头像及《命运交响曲》背景音乐)老师也去搜集了资料。大家看,这是谁?我们学过写他的文章《月光曲》。贝多芬从28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最美的音乐。他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呃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乐章。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乐坛掀起狂澜,他的作品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珍品。(音乐渐响再渐弱)

  6、听了这么多事例,你有感触吗?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学*第四自然段。

  1、这就是你们从“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的启示。这段话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持之以恒而不――,就一定能够――。 这段话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我们要好好品读。

  2、其实,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这些成语故事,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绳锯()精卫()聚沙()只要工夫深,()

  五、作业

  1、把这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介绍他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3)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五)份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1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上好一堂课虽很辛苦,但课后的我感触却颇多: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这是我初次尝试,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成因时,让学生听一听水滴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水滴那微不足道的力量,再让学生耳闻目睹那大雨倾盆的景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雨的猛烈,通过对比学生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课件的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应有烦琐的文字分析,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也是很多的,最明显的就是时间没有把握好。由于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教学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后面的几个环节都“滑”过去了。如对“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句话的理解原来是想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来加深理解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一带而过了。再如设计的练*,让学生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成书签。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因为这书签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积累,但终因时间的关系,学生没有来得及交流,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制作课件,要上好一堂精品课真的很不容易!这是我一堂课后最深的体会。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2

  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前不久,我参加江苏省课题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2次执教同一课,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年龄的学生,但因调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第一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介绍了哪三个人?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作者单单写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因为爱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为他们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后来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时出现冷场)

  师(着急地):请同学们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话,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因为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举了。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对“滴水穿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这三个人物你对谁最感兴趣?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我对李时珍最感兴趣,特别是“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令我感动。

  生:“访名医,尝药草”也令我感动。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十几年”说明时间之长,令我感动

  (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

  师:“二十几年”读得慢一些,这是坚持了多么长的时间,二十几年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仍然坚持下来。

  (学生重新读,还是读得没有任何情感,又有几个同学读还是缺乏语感)

  课,就这样“顽强”地坚持下来

  课后,开始埋怨学生--文化底蕴浅薄,表达能力欠缺胆子太小,遇到有许多人听课,就吓得“呆若木鸡”。

  可是我们又拿什么责怪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注重*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了吗?注重在每时每刻让学生去积累语言、博览群书了吗?新课标表述的具体要求,我们真的做到了几点?我们真在*时的每时每刻尽到了语文教师的责任了吗?再说说我吧,在这节课上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为什么看到学生“冷场”的时候,不马上想出策略采取小组或同桌相互交流,缓和缓和气氛,再点拨学生指名发言呢?在学生读得淡而无味时,为什么不创设一种对话情境,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这样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读书自然而然就声情并茂了,钻研教材,吃透文本,设计有深度的,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设计固然是好,可是课堂上做不到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因地制宜”或“因材施教”是不是缺乏应变能力的一种表现?没有任何“教学设计”能“包打天下”!只有自觉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应对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啊!看来,自己要很好地感谢这次教训--必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位学生。[

  第二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单单介绍这三个人物?这三个物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师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因为我们熟悉爱迪生

  师:再默读写爱迪生的句子,说说看你们熟悉爱迪生的什么?

  生:我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家,他拥有1093项发明专利

  生:爱迪生之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他毕生孜孜不倦

  师:“毕生”指多长时间?他毕生都在干什么?爱迪生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师:李时珍、齐白石与滴水穿石有什么关系?

  生: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这三个人成就事业,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的,

  师:李时珍是什么朝代人?

  生:明代

  师:是古代的

  师:爱迪生是哪个国家的?

  生:美国的

  师:是外国的,齐白石是哪个时代的?

  生:现代

  师:也就是今天的,谁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选这三个人?

  生:他们是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

  师:写这三个人是因为他们

  生齐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二是因为作者想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这三个人物跟“滴水穿石”有没有关系?[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比刚才读景观内容,你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对“古今中外”这个关键词语的点化,使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具体含义,知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人物与滴水穿石勾连,这不就是启示吗?)

  师: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付出艰辛的劳动,这三个人你对谁最感动,圈画出最能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生: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生:我最佩服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途中,会遇到许多危险还是坚持药学研究。

  生:二十几年都不间断,这种持之以恒令我感动

  师:我们班有同学参加比赛或演出的吗?

  生:今天早上我班×××参加市运动会,获得短跑第一名

  师:我能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吗?

  请问:×××,为了这次比赛你训练了多长时间?在训练时有过放弃的念头吗?你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生:……

  师:因为这一段时间,你的持之以恒,目标专一,你终于取得成功,祝贺你(和×××握手)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坚持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二个月都行,但让你坚持二十几年你能做到吗?李时珍为了研究医药,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想象一下,这几十年间他会经历哪些考验?

  生:……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次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会读得有滋有味。

  (学生练*朗读,小明读得非常投入,声音凝重,不住地摇头和点头还伴有手势)

  师:请大家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小明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的愉悦

  (该生读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如果读文章能像小明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

  两次教学同一课,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没变,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没变,变化的只是为了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和手段,依学情而变,却变出有生命力的课堂,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深深地思考:

  一、软性的设计

  上好一堂阅读课,课前,教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教学方案,“凡事预则立”但课堂上教师完全按预设进行,而忽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东西,就会使上课成了教师演示编制得十分精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所以著名教育大师周一贯提出:课堂教学的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应变化并为此留下最大的调适空间。

  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变化可言的话那么完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型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柔性的“软性设计”为主。本案例中两次执教的教学目标没变,片段一:用告诉启发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片段二:用唤醒、疏导策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统得过死,上课时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第二次的设计为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调整教学的手段、方法、途径等。这样的软性设计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师除了更高层次的把握文本备好教材外,还要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它要求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二、生成的课堂

  教师的预没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滴水不漏的,它有时同学生实际的学*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情况的反馈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本案例1中,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诵读,可学生就是呆呆地,对再感人的精神也无动于衷。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很好的反馈资源,在片断2中,我做个有心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明代的李时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中人物的经历和学生的经历形成共鸣,正巧班中有一个学生在早上7:00多参加市运动会,100米比赛,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于是我就随机应变,抓住这个资源,“人物采访”“想象李时珍二十几年经历的考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为孩子的学*,为了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3

  《滴水穿石》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句*实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我在备课之时,意图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在内心深处铭记文本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其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新课标的理念来说,老师角色在课堂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导入课文时,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激起了学生对话的兴趣,而后设置一个情景为学生实现理想提供一把金钥匙,这正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话题,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接着,老师故意装傻,提出小水滴怎么可能把坚硬的石头弄成这样?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因而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大增,纷纷用文本上的句子来说服老师。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对相关句子反复品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小水滴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悟再阅读,把小水滴的坚持品得相当到位,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我乘热打铁,把第四小节内容提上来,引导学生对比倾盆大雨和水滴因目标的专一与否而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沉浸于学*的乐趣,很快明白了二者的差距,从而进一步了解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为后继学*打下良好基础。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

  1、把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老师傻一点儿,学生就回报给你意外的惊喜。说实话,在上课之前,我很担心本班学生不会自己去理解课文。可是,像这样文句浅显而含义深刻的课文不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理解,从而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实在是可惜。因而,我做好了上砸轮流课的准备,大胆上演了一出学生教老师的戏,没想到,效果比我设想得还好,这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信念。

  2、文本是学*的载体,组合文本则是教者智慧的体现。在设计教学之初,我心中很矛盾。照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文本所例举的人物使学生学*的榜样,是作者所倡导的表率。可是,如果没完全弄懂滴水穿石的精神,人物的品质领悟就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思索再三,我把教学重点落在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之上,还打破了文本的文序,把第四小节提上来学*,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滴的精神。结果实践证明,学生在深入了解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之后,对文本所例举的人物精神很自然地就理解领悟了,重点段的学*因此水到渠成。学生在老师的稍稍点拨之下,人物品质就树了起来。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4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实现美好的理想。

  课始,我先出示课件: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奇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给这一奇观起个名字,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并对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水滴微不足道,怎么会滴穿石头呢?这正是文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放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自读,学生找出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一句。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句中两个关键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体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启发学生:这一奇观除了用滴水穿石形容,还可用哪四个字来形容?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学生回答出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对水滴的敬佩之情,我则给予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学*课文第3-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思考:滴水穿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一句:目标转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接着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最敬佩的事例,抓住关键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想办法读好。在课堂交流时,我避免了形式单一,学生谈到齐白石时,我问:齐白石的精神,除了“坚持不懈”还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学生谈到李时珍时,我让学生结合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来谈体会并启发学生说: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尝草药、访名医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其中你有什么体会?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学生谈到爱迪生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诗或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能帮他们总结一下吗?”至此,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本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上,认识有的还没有真正到位。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5

  要想上好一节课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节课上下来我也是感触良深。

  首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样的文章,所以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本课的教学,比如在说滴水穿石的时候,我就穿插了水滴滴落倒石头上的声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那微不足道的声音,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对中间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人物的诠释和点评还不到位。三位名人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并且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青史的是他们都有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由于这三个人物离我们的生活都已经相对很远,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让学生可以感受三位名人当时所处环境的恶劣,要完成成就的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具有的像水滴一样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因为在刚开始引入这个自然段的时候就缺少了朗读,因此学生在感悟的时候明显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可见这方面的渗透还是很不够的,并且由于这方面的欠缺,直接对下面对观点的论证也产生了影响,这是做的很不到位的地方。

  综合上述,虽然要完成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基本已经解决了,可整篇课文却显得有点散了,缺乏了一条主线,一条能够贯穿整篇文章教学的线索。而且也感到,对学生一些基本东西的训练还不到位,学生的学*只是浮在表面。我知道这是我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短短的四十分钟,要让它不留遗憾,看来我需要学*的地方还很有待改进。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4)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并能理解运用。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4。体会问句的不同用法,并能找出反问、设问句子。

  【重点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2。教具

  ⑴生词写在小黑板上

  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2。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今天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 本草纲目》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读课后第二题中词语,并用横线标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的词语。

  二、抓“滴水穿石”课题,了解现象得出启示。

  1。师:我们来看“滴水穿石”,它也可以叫做“水滴石穿”,从字面上来说就是——(生说)师追问:你有什么疑问吗?(石头那么坚硬,水滴那么渺小,怎么能穿透石块呢?)师:其实,在自然界里,真真实实有着“滴水穿石”的现象,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2。师:看,这就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一景,它被称为太极洞内的—大——奇观。奇就奇在——它是被水滴滴出来的。师:要滴穿坚硬的石块,该要有多大的力量啊。可是,水滴的力量有多大?(微不足道)

  3。师: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板书箭头)却滴穿了坚硬无比的石块,那是什么原因?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节,找找句子,圈圈关键的词语。(生读句子“原来在石块的上方……一大奇观。”出示句子)我们来归纳一下,水滴滴穿石块必须具备的条件:

  (1)水滴要“接连不断”地滴落。

  (2)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3)时间长: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师:甚至——)

  4。师:谁来读。

  5。师:这里还有两个成语,也是说水滴长时间的滴落在同一个地方?(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把词语放进课文里,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感想?

  6。请同学们看,课文中这段话前面有这样一个问句。它的答案在哪里?(这样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回答的问句,我们就叫它——设问)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起好奇,更加强调了小洞形成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读。

  7。从“滴水穿石”的现象上,你想到了什么?这也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找找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最后一节: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启示。(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要懂一个道理,不仅要入眼。入耳,还要入心。刚才同学们从现象中获得感悟得到启示,这叫“入眼”,把感悟启示说出来读出来,这叫“入耳”,那么是不是入心了呢?所以,我们还要深入地去体会体会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8。读第二节。师点击后一句。这个问句的答案在哪里?(就在句子里,它可以用称述的话来说就是——(课件)这样的问句就叫——反问。

  师:一样的意思,比一比,你说的和书上的这句,哪个好?

  9。师:像水滴那样,就是怎样呢?(师拿词卡“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是不是这样呢?作者给我们列举了三个伟人的故事,分别是——请同学们静心地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找一找,在这三位伟人的身上,哪些地方闪现着滴水穿石的什么精神?

  挑一个你最有感受的故事,同桌小声地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和感受。

  10.“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1)从小立志——目标专一。(师:板书“立志”。点击,李时珍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于是,二十七年,他就认定这个目标,坚持不懈。这真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啊)

  (2)翻山越岭。(师读着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苦历程中,遇到得困难还有更多,但是,李时珍都——克服过来。走遍了。访名医。尝草药,期间仅仅是艰辛吗?还有危险。可是,为了能够编写出一部准确详尽的医药学书,李时珍放弃了吗?退缩了吗?)

  (3)二十几年——确切的说是二十七年。(师:从着手编写到定稿完成,李时珍也由一个30多岁的青年,成了60多岁的老人啊。)但,这二十七年,李时珍始终专注地做着一件事情——编写《本草纲目》(教师板书:《本草纲目》本草是医药专著的名称,纲目是分类的等级。纲下面是目。让我们来看看这本《本草纲目》。(出示ppt)

  (4)谁来读李时珍的故事。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李时珍身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那股劲。(评价:读得真好,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力量。坚韧。)

  11.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呢?

  (1)迷恋——(师:板书。迷恋——是极度爱好,不能割舍。)遇到困难也好,甚至是遭遇危险也无法割舍。你知道怎样的故事?师:你觉得爱迪生这种对电学实验研究的迷恋,和滴水穿石精神中的什么一样啊?(目标专一)从课文中哪个词,也能说明爱迪生迷恋的程度。(花了一生的时间)

  (2)毕生——一生。

  (3)孜孜不倦——勤勉而不知疲倦。你们知道爱迪生一天要工作多久吗?(20多个小时,有一次竟然36个小时未曾休息啊。)

  (4)你还读到了什么?竟——不容易。不可想象。千项发明啊。(师:有人算过,爱迪生*均每15天有一项发明。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他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谁来读,注意读好我们找到的这些词语。

  12.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老人的故事呢?哪里和滴水穿石有着共同之处?

  (1)自勉。(师:板书自勉。看老师写勉,心里数笔画。9画。自勉就是——自己勉励自己。自勉什么?“不教一日闲过”

  (2)坚持不懈(贴词卡)

  (3)炉火纯青——意思是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他的写意花鸟画。注意到了吗,最后一幅是他多大年纪时的作品?93岁。老师告诉大家,九十多岁之后,齐白石老先生还创作了6百多幅珍贵的作品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白石老人的故事。

  13.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谁来读这个句子)

  师:读了前面三则故事,你认为这里的“滴穿”和“顽石”分别指什么?

  14.你还能举些你了解的也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物故事吗?

  (评价: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感受也很丰富,不过,我们还要学会像课文中列举三位伟人的事例那样,语言既简练,又准确生动,具有说服力。课后,请同学们在省略号里做文章,填写一两个故事。)

  15.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出示第五节。

  师:同学们看,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正好是一对——反义词。中间,用了“而不”来连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课文中还有一处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比较?

  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师: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的结论,有什么想法?(生用自己的话说)

  让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填空)

  三、总结。

  课前,有很多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理想,现在,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试着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无论现在看起来有多么遥远,相信只要用“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一定会一步一步接*我们美好的理想。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题上练*。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目标专一

  爱迪生

  实现理想

  齐白石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2

  一、一起来写课题,大家猜猜为什么要让大家跟老师一起写?强调“滴”这个字。

  二、看到这篇课文,你想到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四年级学过《说勤奋》,下学期要学*《谈礼貌》、六年级还要学*《学会合作》,这一类的文章都叫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分为哪几部分。(板书)

  板书:

  提出观点

  举出事例

  总结观点

  三、这节课的学*目标是学*滴水穿石的启示,学*议论文的写法。

  提出观点

  1、个别生读书第一节。

  2、水滴具有什么精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从这一节哪个词看出具有这一精神?(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感受到水滴的精神吗?指导读书(抓住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终于,奇观)

  3、投影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板书:反问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作者的观点就在其中,谁来概括一下?

  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获得成功。

  举出事例

  1、同学们默读第3节,说说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几个人的例子?(板书: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几个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说。

  2、填表。

  姓名

  国籍

  身份

  付出的努力

  获得的成就

  李时珍

  *

  医药学家

  二十几年不懈努力

  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爱迪生

  美国

  发明家

  毕生孜孜不倦

  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齐白石

  *

  画家

  坚持不懈地创作

  技艺炉火纯青

  3、逐一汇报。

  4、指导朗读。抓住“走遍了”“终于”;“!”(包含着什么?赞扬、敬佩);“炉火纯青”

  5、“……”代表什么?读作者的总结的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指导朗读。

  6总结板书,大家评价一下,作者举的这几个人物怎么样?有代表性,怎么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

  7这几个例子够了吗?还不够。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个别学生读这一节。讲解设问句,在文中还有一处设问句,能找到吗?(板书:雨水)这个例子有什么特点?反面。

  8、总结“举出事例”,同学们知道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怎么做?出示投影:

  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

  总结观点

  文章的结尾,作者总结了他的观点,齐读。教师板书:“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四、总结板书。

  五、这节课通过学*这篇议论文,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议论文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能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六。、布置作业。如果让你模仿着这篇课文和《说勤奋》写一篇议论文,你打算写什么?举什么例子?出示投影。

  板书:

  滴水穿石的启示

  提出观点

  举出事例

  重申观点

《滴水穿石》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三、教学过程

  (一)xxxx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很多名胜古迹,它们有的供人观赏,有的使人增长知识,有的能让人懂得做人办事的道理……今天我就要带着大家去观赏一处 奇观。[课件演示]

  (二)学*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一奇观,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奇观是什么样的?(石头状如卧兔,小洞光滑圆润)

  2、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__”划出相关句子。[出示投影]

  1)自由读这段话,思考: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滴穿了这块石头,所以我们就把这一奇观叫作――(滴水穿石)。

  2)分句指导朗读

  3)弱小的水滴,微不足道的力量,却将坚硬的石头滴穿了,这是为什么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过渡:水滴有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将石头都滴穿了,如果人有了这种精神是不是也能“滴穿”一块块“顽石”,创造出奇迹呢?

  (三)学*第二部分

  1、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是怎么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的呢?

  1)读课文,划出最能表现人物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词句。

  2)四人小组交流你找出了哪些句子。

  3)你能结合书上的重点词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

  2、你还知道哪些人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事例,你能像书上一样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3、古今中外的名人靠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例子,以此说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出示投影]

  1)句子中的“滴水穿石”的精神指是的什么精神呢?

  2)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吗?

  3)指导朗读

  (四)学*第三部分

  同样是水,雨水是由无数的水滴组成的,而且速度比太极洞的小水滴要快得多,为什么雨水没有滴穿石头呢?指读第四自然段,找到原因。

  小结:雨水没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无法滴穿石头,这就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五)学*第四部分

  1、看了太极洞的奇观――滴水穿石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出示投影]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指导朗读。

  3)背诵积累。

  2、你有什么美好的理想吗,你准备怎样去实现呢?

  (六)课外延伸

  1、很多人为督促自己实现美好理想,常常给自己拟定一条座右铭,同学要实现那些美好的理想可以选择书中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老师提供的这些名言警句中选择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记下来。

  2、背诵积累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都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只要你们像太极洞的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那你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像小水滴一样创造出奇迹来。

  四、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5)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800字]通用五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800字] 1

  前不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完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安徽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玉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一润的小一洞,小一洞形成的原因是:在石头上方有水滴不断地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持之以恒,滴穿了顽石。文中还例举了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尝遍药草,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我国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即使到了晚年,仍然每天坚持作画,他的画技达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

  古今中外,哪个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正如古人所说:“滴水穿石,非为使然,恒也。”其实人也是一样,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事业才能成功。古今往来,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这样的。

  我国晋代大文学家左思,开始练*书法,不见成绩又改学弹琴, 可琴艺依然**,不见起色。有一次,他听父亲的朋友说:“左思的智力还不如我呢!”这句话使左思受到很大的刺激,于是,他决定致力于文学,从此一心一意,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写出了“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如果后来的左思不是像“滴水”指向“顽石”那样,朝着一个目标奋进,而是东撞一次,西撞一次,行吗?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我们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缺少的正是这一种有恒心有毅力的奋斗精神,遇到困难,我们就退缩,在挫折面前,更是缺少一股韧劲。我的父母跟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年级时,妈妈让我去学古筝,我开始因为好奇学得很带劲,可渐渐地,老师总是要求我重复弹一首曲子,我有点厌烦,不好好练*。而且那段时间正好是期末复*阶段,每天都到八九点回家,根本没有时间练*。结果到了现在,当初和我一起学*的小伙伴好多已考过古筝七级了,而我只能羡慕地看着别人的手指在琴弦上拨动,心里酸溜溜的。

  再读这篇文章,我更是深感惭愧。从今往后,我一定会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拼搏。我相信,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800字] 2

  坚持这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我读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才真正明白我们每个人做什么事只有学会坚持,永不言弃才能成功!

  本文讲述的是:在太极洞内,一滴小水滴长年累月不断地滴水,最终把一座巨石给击穿的故事。文中还借古今中外几位有成就的人的故事,说明他们都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言弃的精神取得成功的。

  这要多大的毅力呀!连水滴都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更何况我们人呢?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一滴水吗?

  读完文章后,我掩卷沉思:如果所有人都像那滴水一样拥有如此可贵的精神,那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

  想到这,我的脸刷地红了。我不禁想起我以前学跆拳道时遇到的困难。那时看到别人穿着红带黄带的跆拳道服装,我羡慕不已,便缠着妈妈带我去学跆拳道。我兴致勃勃地走进道场时,才发现这行可不那么轻松。每天的高强度训练与晨跑,就累得我全身湿透,小腿抽筋。其中最令人惧怕的是——压腿。每次压腿我都疼得嗷嗷直叫,汗如雨下。有时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练*,有时忍不住就在旁边偷偷流泪,但是看见别的小朋友都能坚持,我也不好意思说不学了。一次次疼痛过后便是点点泪花。*一个月,每天看见那个压腿我就胆怯,心有余悸。我垂头丧气地坐在地板上想不学了。这时教练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任何东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那么容易的,你看过《水滴石穿》的故事吗?小小水滴尚能如此,你这小小男子汉还能被这一点点困难难倒?"听了老师的话,我的眼前再一次出现小水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停滴水的影子,脑海里出现李时珍翻山越岭采百草的壮举。我默默无语,坚持了下来,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经过了长期训练,我压腿的疼痛减少了许多。除此之外我还碰到许多困难:品式不标准、踢腿无力、比赛失利。这时我心中暗想:学东西就应当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如果你退却了,就配不上这黄段服装和你腰上那根如金子般珍贵的黄色腰带。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技术一点点提高,我离成功也越来越*。

  回过头来再想想,从古至今那些成功人士,哪个不是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成功的呢?所以请大家记住滴水穿石的启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梦想越来越*,才能铸就成功!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800字] 3

  *几天,我们《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让我得到一个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篇课文讲了安徽太极洞里有一块似玉石的石头被水滴滴出了一个小洞。水滴这么微不足道,怎么能把顽固的石头滴穿呢?原来水滴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我们也有这种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接着又引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都是靠“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功的。并通过“水滴”与“雨水”的对比,从反面进一步的说明这个观点。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想起一位中外闻名的画家——徐悲鸿。他坚持不懈地作画,是为了不让外国人嘲笑中国人,让他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他励志学画时,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正是因为他奋发努力,持之以恒,最终才取得成功的。

  说起我,我也有这样的事例。我曾经学过一种乐器——小号。这种乐器十分难吹。一开始,我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学,我们都吹不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他们都能吹响了,我却还是吹不响,我有些着急,老师对我也非常失望。但我并没有半途而废,每天持之以恒地练,最终我终于成功了。现在,我能吹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了。如果我不持之以恒,怎么会成功呢?

  我也有半途而废的时候。有一次,数学三训上的一道题像一块巨石一样挡在我面前,我绞尽脑汁,但始终没有想出来,我心想:明天老师会讲的。于是我丢下三训便出去玩了。第二天,老师在讲得时候,别的同学跟老师对答如流。叫到我的时候,我哑口无言,呆呆地站在那儿,无数双眼睛紧紧地盯着我,我羞惭极了。如果我不半途而废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了。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具有水滴那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不然的话,将一事无成。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800字] 4

  学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后,这篇文章就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几万年后终于滴穿了石块;李时珍跋山涉水,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老人坚持不懈,最后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些名人正是因为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而我们也得像他们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都是这样的。瑞典著名化学家,被人们称为“炸弹之父”的诺贝尔,在他的一生中,他将大半光阴都放在了研究炸药上。。在经历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后,诺贝尔仍不气馁。经过几百次的失败,他还仍然坚持实验,甚至亲自点燃了导火线。而他的这种勇敢,给人们制造了许多方便。

  美国历史上 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富兰克林也是如此。他从小就爱读书。但是由于富兰克林出生在贫苦家庭,他12岁时就在父亲店里打杂,然而,在繁忙之中,他却还是抓紧一切时间阅读书籍,从而积累了许多知识。富兰克林还爱琢磨,他看到蚂蚁搬家后,便感到好奇,蚂蚁究竟是怎样联系的呢?经过一系列探究后,富兰克林终于揭开了秘密。名人们的成功,都来源于他们坚定的信念,而我们也得像他们一样。

  名人们都有敢于探索的精神和专一的目标。而我,却只能半途而废。不久前,我对滑板产生了兴趣,便叫爸爸买了回来。前两天还练得津津有味,爸爸妈妈看到我练得如此认真,变为我竖起了大拇指。但不久后,我就感到厌烦了。因为练滑板每次都要摔跤,摔得我疼死了,并且还浪费时间,我心想:与其在这里学滑板,还不如出去跟朋友们玩呢!于是,我便将滑板冷落在了一旁。几天后,爸爸问我怎么不学了,我顿时心虚了,背后直冒冷汗。我轻轻地说了句,“等一下学”就灰溜溜地走了。有时,有人来我家玩时,爸爸妈妈指着地上的滑板说,“给她们露一手。”而我总是编各种理由推脱掉。如今,看到地上那块孤零零的滑板时,我心想:如果我可以持之以恒的话,就一定能够成功,而我却放弃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800字] 5

  最*,我们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

  课文主要讲了: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滴水穿石。作者提出论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儿做不成。为了论证观点,作者还举了几个例子,有李时珍的,有爱迪生的,还有齐白石的。我懂得了: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中国第一任***——***,他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他的身上具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天,***随陈妈妈到一个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筋疲力尽、哈欠连天,但他仍然坚持练完一百个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当天的事要当天完成”。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夺过恩来的笔说:“睡觉吧!”恩来皱着眉头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如今,***的字真是漂亮极了!***之所以能写出漂亮的字,我觉得这离不开他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我觉得自己也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四年级下学期的那一年暑假里,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有一天,我让爸爸带我去游泳,我刚下水,就想上去,心里很害怕,我尽力让自已脱掉游泳圈,但我的心不让我脱,我犹豫不决。这时,我感到有两位小天使浮在我的眼前,一位白衣天使说:“小主人,你就脱去游泳圈吧,反正你还有你的爸爸呀!就算你脱掉了游泳圈,也不会怎么样的啊!加油!”“闭嘴!小主人不想脱,就不脱呗!”一位黑衣天使说。经过反复地考虑,我决定脱去游泳圈。我鼓起了勇气,把自己的依赖——游泳圈脱去了,爸爸拉着我的手,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地,我胆大了!很快,我就学会了游泳,心里开心极了!

  只要我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并且努力地去完成,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实现自已的理想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