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1

  一、高三化学复*课的普遍现状

  高中三年,以两年时间完成新授课,花高三一年时间复*,是国内各中学现阶段普遍的做法。通常一学年的化学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课本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点(大约4至5个月),第二阶段就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小专题复*(大约2个月),第三阶段综合练*、模拟训练(大约1个月)。每个阶段都会辅以大量练*与测试,基中不少是重复性练*。

  在这三个阶段中,耗时最长的是第一阶段。而以“炒冷饭”的方式进行一轮复*是常见的做法。在这轮复*中,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讲解例题、组织化学方程式的默写、测验等,学生听课、填写讲学案、做练*等。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没有化学实验,没有真实生动的“情境”。

  二、对高三化学复*效率的几点质疑

  以上复*的现状特别是一轮复*的现状,是师生们都觉得枯燥无趣的,但 许多老师“无奈 ”而“认真”地做着,因为觉得那是“有效”的、“必须”的。下面是几点普遍的看法及笔者的质疑。

  1. 掌握基础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前提,所以梳理知识点是必须的。

  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才有综合应用这并没有错,但有几点值得思考:①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能替代学生的复*吗?学生仅是填写讲学案和默写化学方程式就能有效地促进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性回顾了吗?从众多高三化学复*课堂的现状看,通常是教师准备得辛苦、讲得卖力,而学生无精打彩,多凭意志力在维持学*。教师讲得高效并不等同于学生学*的高效。学*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一切的高效都是“零”。②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工作一定要在课堂上由教师帮助完成吗?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所有知识点都是学过的,完全有能力自己整理、回顾,而整理的过程也是理解知识框架及知识间联系的过程。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看似省时高效,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师生共同学*的课堂,应当用于完成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的学*任务。

  2.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在高三复*课中是空洞的,至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纸笔测试并配有标准答案这一评价形式确实使得强化知识点、强化*题训练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情感的调动,没有积极的参与,何以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呢?我们化学复*的现状是不是更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如知识点的回顾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学*者本身?知识本位的复*课是否该转变**本位的复*课?

  三、改善高三复*课效率的几点策略

  1. 保持复*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到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例如,复*了钠的性质后,设计如下问题: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内,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A硫酸镁溶液B氯化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饱和澄清石灰水E碳酸氢钙溶液。通过该题,可得到钠与可溶性盐溶液的反思:盐溶液中投入钠,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从一下几方面考虑1、水的减少对溶剂质量的影响;2、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盐对否反应;3、生成的氢气对装置的要求;4、反应放热,对实验环境的影响或对溶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在这里,涉及到对反应体系中反应实质的认识,对反应中反应热,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溶质与溶剂的关系的认识。

  2. 复*课应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概念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具体事实十分繁杂,这也是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到学*困难的原因。过去的复*,往往更多关注对事实(物质性质、具体反应、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深层的概念性思维的能力。高效的化学复*课,应当将教学的重心从对事实的记忆转移到在事实基础上的深层概念理解上。因为深层的理解力是今后进一步学*和发展所必须的。

  例如,复*了钠与水的反应后,设计如下问题:将一小块钠投入分别投入盛A水 B乙醇C稀硫酸的三个小烧杯内,反应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解释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钠与上述三种物质反应的实质都是钠与H+间的置换反应,H+的浓度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快慢,由三种物质电离H+的能力可以知道H+浓度的大小,从而解答。真实的化学反应体系的情况是多么复杂啊!在这里,对反应体系中实质的认识,多因素地综合考虑复杂体系中的问题等都是超越了具体化学事实的深层思维,它对学生今后是否能处理未知的新问题有极大的影响,应当成为一种思维*惯。

  总之,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愉快的学*体验是人健康发展,特别是终身学*、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我们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学*的刻苦而忽略了学*的乐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合谐统一的,我们无法忽略情感的体验、过程方法的理解而直奔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由于高考评价为纸笔测试,所以高三的化学复*更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错觉:急切而目标鲜明地进行复*、应试,那就是高效地教学。这种急功*利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学生损失太大:损失了学*的乐趣,损失了深层思维的乐趣,损失了交流倾听的乐趣,损失了动手探究的乐趣,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危害巨大,这样的高效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2

  本月的教学任务是期中复*考试和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期中考情况分析来看,学生对高一化学的学*还不能掌握的很好,原因有以下几个:一,中考制度造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中产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以及学*方法的缺乏。二,初中学*中靠记忆的偏多而理解部分又少,而到了高中,理解能力要求较多。三,初中化学课堂容量比高中的要少很多,难度也相对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也感到比较吃力。

  而在专题二的教学中,由于本专题属化合物基本知识了解,所以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也较多,学生的学*兴趣也较高,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导学、归纳对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教与学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学生在实验时,动手能力较差,只对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感兴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识中需要记的内容较多而学生又偏偏赖得去记,造成很多题目不会做,从而产生高中化学难念的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学知识点稍微分散一点,而学生又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无法做到系统学*。四、学生的学*主动性偏差。高中学*任务重,时间又紧,若不主动学*,那学*成绩就无法保证。

  总的说来,高一化学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创出好成绩来。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3

  在实施一个学段后,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反思、本文谈了教育与教学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还以初中化学的学*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上,如研究性学*、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

  4、学生学*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会认为一线教师没忠实地按照新课标准与教材编写的意图去展开教学,而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东西。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4

  一、高三化学复*课的普遍现状

  高中三年,以两年时间完成新授课,花高三一年时间复*,是国内各中学现阶段普遍的做法。通常一学年的化学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课本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点(大约4至5个月),第二阶段就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小专题复*(大约2个月),第三阶段综合练*、模拟训练(大约1个月)。每个阶段都会辅以大量练*与测试,基中不少是重复性练*。

  在这三个阶段中,耗时最长的是第一阶段。而以“炒冷饭”的方式进行一轮复*是常见的做法。在这轮复*中,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讲解例题、组织化学方程式的默写、测验等,学生听课、填写讲学案、做练*等。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没有化学实验,没有真实生动的“情境”。

  二、对高三化学复*效率的几点质疑

  以上复*的现状特别是一轮复*的现状,是师生们都觉得枯燥无趣的,但 许多老师“无奈 ”而“认真”地做着,因为觉得那是“有效”的、“必须”的。下面是几点普遍的看法及笔者的质疑。

  1. 掌握基础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前提,所以梳理知识点是必须的。

  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才有综合应用这并没有错,但有几点值得思考:①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能替代学生的复*吗?学生仅是填写讲学案和默写化学方程式就能有效地促进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性回顾了吗?从众多高三化学复*课堂的现状看,通常是教师准备得辛苦、讲得卖力,而学生无精打彩,多凭意志力在维持学*。教师讲得高效并不等同于学生学*的高效。学*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一切的高效都是“零”。②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工作一定要在课堂上由教师帮助完成吗?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所有知识点都是学过的,完全有能力自己整理、回顾,而整理的过程也是理解知识框架及知识间联系的过程。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看似省时高效,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师生共同学*的课堂,应当用于完成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的学*任务。

  2.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在高三复*课中是空洞的,至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纸笔测试并配有标准答案这一评价形式确实使得强化知识点、强化*题训练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情感的调动,没有积极的参与,何以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呢?我们化学复*的现状是不是更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如知识点的回顾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学*者本身?知识本位的复*课是否该转变**本位的复*课?

  三、改善高三复*课效率的几点策略

  1. 保持复*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到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例如,复*了钠的性质后,设计如下问题: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内,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A硫酸镁溶液B氯化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饱和澄清石灰水E碳酸氢钙溶液。通过该题,可得到钠与可溶性盐溶液的反思:盐溶液中投入钠,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从一下几方面考虑1、水的减少对溶剂质量的影响;2、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盐对否反应;3、生成的氢气对装置的要求;4、反应放热,对实验环境的影响或对溶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在这里,涉及到对反应体系中反应实质的认识,对反应中反应热,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溶质与溶剂的关系的认识。

  2. 复*课应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概念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具体事实十分繁杂,这也是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感到学*困难的原因。过去的复*,往往更多关注对事实(物质性质、具体反应、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的掌握,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认识,进行深层的概念性思维的能力。高效的化学复*课,应当将教学的重心从对事实的记忆转移到在事实基础上的深层概念理解上。因为深层的理解力是今后进一步学*和发展所必须的。

  例如,复*了钠与水的反应后,设计如下问题:将一小块钠投入分别投入盛A水 B乙醇C稀硫酸的三个小烧杯内,反应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解释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钠与上述三种物质反应的.实质都是钠与H+间的置换反应,H+的浓度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快慢,由三种物质电离H+的能力可以知道H+浓度的大小,从而解答。真实的化学反应体系的情况是多么复杂啊!在这里,对反应体系中实质的认识,多因素地综合考虑复杂体系中的问题等都是超越了具体化学事实的深层思维,它对学生今后是否能处理未知的新问题有极大的影响,应当成为一种思维*惯。

  总之,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愉快的学*体验是人健康发展,特别是终身学*、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我们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学*的刻苦而忽略了学*的乐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合谐统一的,我们无法忽略情感的体验、过程方法的理解而直奔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由于高考评价为纸笔测试,所以高三的化学复*更易让教师产生一种错觉:急切而目标鲜明地进行复*、应试,那就是高效地教学。这种急功*利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学生损失太大:损失了学*的乐趣,损失了深层思维的乐趣,损失了交流倾听的乐趣,损失了动手探究的乐趣,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危害巨大,这样的高效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5

  一、分析化学实验对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是高中的一项重要的学科,然而,化学实验是学*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手段,它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化学老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对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引起重视。

  通过化学实验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化学的知识点的巩固,避免了学生在知识环节的断开,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利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化学实验引起重视,并且能够有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兴趣。

  二、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的作用

  (一)利用化学实验手段获取化学知识

  在化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这些都是要学生记忆的,如果学生在没有亲身的进行实验,只是按照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出来,那么,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多,就会给学生的知识点造成混淆的状态,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含糊不清,没有真正的掌握。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中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化学的奥妙,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点有着进一步的加深,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还提高了学生在化学方面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所学所想。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主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学*化学过程中一个探究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具有原理的基础进行验证,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在掌握和了解化学基本的原则下,了解了物质的本质以后,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已经知道的结果,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例如,学生在进行氢氧化铜的实验中,要对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学生在完成每环节后,要对产生的现象和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造成的影响,老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化学的兴趣,激发了在化学方面的学*热情,也使学生在学*的方式方法上面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三)化学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非智力的重要途径

  非智力,广义上的解释是指除了智力以外的一切和心理因素有关的'因素,像是学*上的热情、自尊心和责任感等各个方面,高中实行化学实验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加深,同时,也有利于培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的验证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方面的情趣大增,更主动的去对化学的真理进行探索。

  例如,学生在进行某一项的化学实验中,会在实验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老师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重新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分析和总结,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的一个学*过程,也是科学上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有着巨大帮助的,此外,化学实验教育还可以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在其他方面的学*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化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不管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传统模式的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地位,要实现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展示自己,并且进行科学创新的一个*台。

  老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使化学实验的课堂不断增加趣味性和创造性,老师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学*的兴趣,这样不仅利于培养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有着自觉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上的素养。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阅读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1)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事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贸易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能力发展水*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课程模块和安排学*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惯与胆识。

  "兴趣是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潜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用心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决定、思考和分析潜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此刻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资料,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理解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明白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务必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十分好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潜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善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取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能够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透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代替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构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透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个性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资料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资料,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代替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善,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善,实验可见度大,比较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善,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超多的泡沫,能够透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决定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能够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

  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就应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取适宜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持续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取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推荐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透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构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透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能够透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个性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内含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透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善,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潜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教师就应透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能够用来灭火,怎样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这天要来学*的金属钠”,学生很想明白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透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

  再透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剩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透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3

  我深知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于是在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尤其本节课是复*课,我更应该让同学们觉得脉络清晰,在理清知识点的同时掌握复*的方法,能将知识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图。

  当然初衷是好的,可整堂课下来却让我很失落。同学们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忘了,上的虽然是复*课,但对他们来说好像是新授课,他们不知道相关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的,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整堂课就是我一个人把知识点弄得很熟很透,对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帮助。

  课后其他老师都给我提了很多建议,让我更具体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她们交流过后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决定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认真研读教材不可少,还要做好听课总结。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的仅仅是理论知识,欠缺的是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点,我就应该多听师父和老教师的听课,课后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重点学*他们是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引领同学们思考,如何设置问题进行有效提问,从而来提高课堂效率。

  2、深入了解学生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就像雕刻家在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刚刚和他们接触不到一个月,我必须多和同学们交流,不紧要了解同学们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该了解她们的学*方法和学**惯,这样才能更清楚同学们会在什么地方出问题,易犯怎样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判断出同学们的学*障碍,这样在与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才会让同学觉得老师说的对,才会新服老师,才会发自内的去想学这门知识。

  3、丰富教学形式,抓住课堂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和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同学们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给学生时间思考、给学生时间讨论才更有利于教师抓住关键点,找到突破点,从而让教和学处于最优状态。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化学课不仅要利用多媒体,更要充分利用实验,让事实说话,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出结论,这样会增加同学们的学*兴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4、充分利用好课前课后的短暂*距离

  在课前和课后或是新闻辅导时间,走到同学们中间去,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这样和学生*了他们才会信任老师,才会和老师更交心交流,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互动。

  作为青年教师虽然自己现在问题很多,但是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想办法,多和别人交流,多学*,肯定会不断成长!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化学”,这对他们学*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5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学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与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而在选修模块中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则要求很高。

  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是以比较典型而简单的有机物为切入点,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根据课程标准,必修模块中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设置没有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逻辑体系,主要以日常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有机化合物为例讲解其基本结构、主要性质等,并没有要求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理念。而选修模块是建立在必修2中几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在第一节就引入了官能团的概念,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的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建立学*有机化学的方法。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学*时,出现了不适应,不能建立与必修模块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的联系。如何才能衔接好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间的教学,是高二化学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本人根据学生学*的反馈情况进行了反思。

  一、适当复*,建立有机化学的学*方法

  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也学*了乙醇、乙酸等的性质。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但在实际授课中,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分类和官能团的理解还存在问题。经分析,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遗忘了必修中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只要经过适当的复*,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此时,学生学*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比较甲烷、乙烯、乙炔、乙醇、乙酸的结构和性质,灌输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以便于学生建立起学*有机化学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学*有机化学之初,学生会认为有机化学难学,无机化学简单的想法,很可能导致学*兴趣减弱甚至丧失的现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都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是因为无机化学实验现象有很明显的颜色变化。在学*有机化学时也可以利用有颜色变化的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把学生引向正确学*有机化学知识的道路上。如在学*甲烷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演示将甲烷通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进而总结甲烷出甲烷的性质稳定。同样,在学*乙烯的性质时,可以将乙烯通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并与甲烷的性质对比记忆。

  有机化学和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除了利用实验引起兴趣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入手。如家了在炒菜中为了提香,可以适当加入一点白酒和白醋,来引出酯的概念。

  三、充分利用教具——球棒模型

  学*有机化学知识,经常用到的教具就是球棒模型,而且是非常好用的教具。在讲解有机化合物结构时,如果能够让学生观察球棒模型或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模型,可以使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以及烷烃、烯烃等的结构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利于理解其性质。球棒模型不仅可以在新授课堂上使用,也可以在*题课中使用。如,在讲解二氟二氯甲烷同分异构体的种类时,如果单纯的在黑板上画结构简式和立体结构图,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构只有一种。而用球棒模型讲解时,方便旋转氟和氯的位置,直观明了的呈现给学生。

  总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改进教育工作,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的开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6

  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进取、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修改,教学资料的安排与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变换,教学活动的检查以及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估等,都需要教师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与确定,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付之于教学过程中。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此刻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进取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我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坚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我的教学活动,使之到达最佳效果。

  1、对教学目标的体会反思

  教师应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到达的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景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高或目标过低,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本事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

  第三,要突出重点目标。课程目标由系统的教学目标来体现,每一章节的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每堂课的目标要突出重点,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并不是说每节课是*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目标。

  2、对教学资料的体会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资料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情景不应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只字不提。

  其次是对教学资料广度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各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景,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3、对教学方法的体会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资料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我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我的教学水*、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把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反思自我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进取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总之,仅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善

  尝试改善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善、纠正和调节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表此刻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到达最佳效果。

  1、教学理念的反思改善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本事的培养。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的本事。

  2、教学过程的反思改善

  教学过程的反思改善,其实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反思主要是应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善教法,优化教法。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到达高效和高质。

  课后可从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善,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中的细心体会,善于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仅有悉心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准确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师生间沟通能够是言语的,也能够是非言语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与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7

  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点是:

  (1)乙酸的酸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本质的理解,提出两种可能的脱水方式,给学生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并运用多媒体配合讲解。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3)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的教学效果。

  但这节课也有诸多不足,探究点的设计还值得推敲琢磨。首先,这堂课的重点应放在酯化反应上,对于酯化反应两种脱水方式的探究应大步走,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给出“ 同位素原子示踪法” ,由教师总结。对于酯化反应的实验,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比如:第一组用乙酸、乙醇加热,第二组用乙酸、乙醇、饱和的碳酸钠溶液加热,第三组用乙酸、乙醇、蒸馏水加热。()通过这样三组实验的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催化剂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优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地进行探究,必须大胆地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且将一堂课的重点突出来,不要小步走。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环境,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健康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8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鲁科版的新教材,对于任教老师来说,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新教材,各方面均存在不足。如何发现不足并进行调整便成为我们“新教师”需迫切思考的一个课题。新教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体现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无论在什么方面,新教材都体现了新的特点。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应该要充分了解新课程的特点,及时反思自已各方面的不足,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形象新,内容新,相比之老教材,彩版且图文并茂,既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其次,把原来枯燥的、专业性很强的题目改成了全新的、有趣味、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能给人遐想的题目,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等。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教材上介绍的生活中的化学必须清楚知道原理,还必须多学*一些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并收集相关的一些图片、音像资料,一是好学的学生可能会问到,二是适当的时候可以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兴趣。

  第三必修和选修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存在明显梯度。如选修部分物质结构和与性质的基本内容在必修均有介绍,但选修中难度加深了不少,体现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增多,不少理论是过去只有在大学才会学到的理论,但在教材中又没有完整的内容,感觉缺乏系统性。可能大部分老师刚上这些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怎么上这些课。但是如果我们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更及时地反思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如新教材力求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没有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发现,这就理解了为什么会感觉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而为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老教材时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的知识准备得很充分、很完整时才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新教材则是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有知识缺陷,就去查知识点、查课外资料来补充完善,重视学的过程,让学生“会学”而不单单是“学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内容除了教参、教材、对应的佩套练*,还要备教学生学*方法。像如何使用课本目录标题,如何分析课本内容,如何归纳整理;还有我们现在用的志鸿优化练*有什么特点,怎么使用等。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法,把新的教育思想和新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9

  如何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当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将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效果。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中生在刚学化学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观察探究实验。教师在刚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有必要对如何进行实验观察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1、全面观察具有代表性、典型的实验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首先应观察整个装置的轮廓,是由几个部分组成,观察这些部分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然后按试剂添加的顺序、数量和操作步骤进行观察,这三个内容往往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最后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活动中,有的学生只注意火焰,忽视了燃烧前后石蜡状态的变化;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忽视了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若教师在探究活动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嗅气味;石蜡是否溶于水,石蜡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点燃蜡烛时,火焰分几层?各层颜色或明暗程度有什么不同?哪层温度最高?燃烧时是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检验的?③石蜡燃烧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熄灭时是否有白烟?白烟能否被点燃?

  2、重点观察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如在探究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时,当镁条剧烈燃烧时好多学生把注意力停留在耀眼的白光上,则产生白烟就会被忽视,探究活动的目的就很难达到。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要启发学生观察的内容,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由于本来固体都为黑色,所以部分固体变成红色不容易被察觉,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固体是否有黑色变成红色。

  3、对比观察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化学教学中也常用对比实验,如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对比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两个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以及燃烧的木条是否熄灭?从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空气这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多少?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要讲究方法。要培养学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善于撇开事物的那些扑朔迷离的非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捕捉观察目标,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

  20xx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既有欢喜也带有点滴的遗憾。

  成功之处

  1。首次担当高三的化学教学,我通过听市、区的高三研讨会、交流会把握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开拓了思路,树立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依据,抓住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复*战略战策,以及一定的化学教育理论水~*。

  2。回顾高三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章复*;第二阶段:分块复*;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冲刺高考。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做到:总复*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学*和领会了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明确化学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认真分析了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总体的复*计划。

  4。从对理科综合试卷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考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所以在高三总复*过程中本着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5。在复*的最后阶段更要体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作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样做,能使学生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6.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五月学生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恨不得明天就考试。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有意在五月中旬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错题知识竞赛课。我将学生*时常犯的错例搜集起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抢着说出错题的原因,正确的答案,与之 联系的知识点。学生争先恐后解答问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改正饿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暂时忘记了高考的焦虑。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信心。 我班学生禹忠心我经常鼓励他不要气馁,要有野心,高考理综正确拿到学校第一名,经过努力高考他以三分之差,获得了理综的第二名。而且总分以530夺得了*行班的第一名。

  不足之处:

  由于初次带高三所以还有很多的不自信,心里也知道一定要抓基础,不做怪题、难题,可有时试卷上有了就有不讲不放心的感觉,结果就有了一节课费劲将一道题,学生还是晕晕乎乎,浪费时间。还好本人醒悟较快,出现一次后马上改正。由于高三的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答题的巧法,妙法肯定传授不够,有待进一步充实自己。

  感激:

  带着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新鲜初次进入

  高三的我感谢本组葛个宁,杨宝英,李振玲高三前辈的支持、帮助,没有你们有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高三教学。尤其感谢师傅葛纪宁手把手带我走完高三。忘不了你刚上完自己的课又赶来听我的课,并为我指出教学中不到位的地方,让我在高三的教学中越来越有自信。记得二班学生邱凯的话说:您讲的课越来越好了。让我心里甜甜,告诉自己我没有耽误了孩子们,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帮助了他们。

  展望未来:

  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做到:多进修,多看书,多听课,多反思。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2)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篇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化学”,这对他们学*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进尝试改进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惯和能力。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付自如。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rdqu;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通过用设计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探究,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经验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化学学*的价值,增加学*化学科学的兴趣。

  一、 教学中值得发扬的方面

  1、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和课堂实施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焰火表演、氢弹爆炸、煤炭和溶洞形成等)引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影响反应速率的外因到设计探究实验来印证假想,最终总结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称为课堂学*的主人,老师则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

  2、本节课教学拟采用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rdqu;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生活‐化学‐社会&rdqu;的教学思想,即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抽象出化学理论或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回归生活并利用理论为社会服务。

  3、课后小调研课题的模块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既增强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二、 教学中反思不足的方面以及后期需要加强的措施

  1、由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充分展开,以及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些薄弱,不能很好的进行探究过程,这有待以后进一步的训练。

  2、部分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完成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总结,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和培养,帮助他们掌握物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的认知规律。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3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

  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方。教师问:是直接*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数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4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老师的我也真正体会到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一起学*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而不失活泼,和谐而*等。我也从学生们的精彩想象、回答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如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一些,应该如何治理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师能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学生中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感到整个课堂不会像教师唱独角戏那样沉重。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本节课,课堂的不足之处在最后让学生们一起探究大气污染的治理时,由于时间过于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环保工作者的乐与趣,学生的环保观念落实可能会受影响。另外,在组织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时,没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只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大气污染的图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受到了些许影响。还有在最后结课的时候时间稍显紧张。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当然,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5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一些名词、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不少老师都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这也许是事实,我们在教学中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学生学不好化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弥补和预防?下面中我的几点反思。

  一、高一新生在初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多少?教师该怎样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题不好做,学*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要求和内容衔接的不好,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第三个原因,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新课本中已经删去或淡化了,高中课本也不再详细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笔记,听课*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高中化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加强对当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初中化学老师联系,多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的困惑。

  2.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的困难。

  3.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面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的。要善于运用“不求甚解”学*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想在初学化学时并不都是正确的。从化学发展史看来,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必须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与争论的资本。

  5.提倡“出声思考法”。在慢速的信息加工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时用“出声法”,可以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与思考。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6.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询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归纳中要不断追问。日常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尤其是学生自己的发问,更能凸现学生内心世界。要求学生抓好听课、消化、整理、提问、反馈、补救、巩固几个环节,独立思考,减少依赖性,自己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一节课老师究竟该讲多少?讲得学生心服口服无言以对不需要思考频频点头才是讲到位了吗?我们学生为什么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究竟该怎样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辅导时要有耐心,有问必答,不会就讲。但是,学生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什么时候用来思考?老师都讲清楚了,学生怎么思考?我们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我们曾对学生讲过学*“五不问”:学过的内容未经复*的不问、教师提出的参考资料没看的不问、未经深入思考的不问、找不到矛盾所在的不问、提不出自己思路的不问;我们为什么不给老师定个“五不讲”呢?学生没有预*的不讲、照本宣科的不讲、刚讲完就来问的不讲,问的内容是课本资料中的原话的不讲、强调过多遍依然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不讲。在当今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又有几个老师能理直气壮地坚持不讲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要少讲、精讲,要经常运用“蓄势待发”、“引而不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不要让学生“全都是听会的、没有一点是自己学会的”。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学生登山的向导和路标,指给学生一条前行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跌倒了可以爬起来,脚磨破了包扎包扎继续前行。而不能背着、抱着、拖着学生。当学生登上山顶时,应该有资格自信地大声欢呼:“我付出了,我胜利了!”课本知识是死的,而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是活的。学生不是机器人,也不是只知道接受各种知识输入的电脑;老师更不是复印机和资料库,教学不能是“复制”和“粘贴”。教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事实上,过于勤快的家长培养的必然是一个极其懒惰无能的孩子。同样,过于勤快的老师培养的也必然是一群极其懒惰和无能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狠心地”看着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磕磕绊绊的自己前行!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改变一直以来接受他人理论的被动局面,让自己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可以加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成长,能够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也就深刻体会到其职业幸福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教学反思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教学反思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有效教学、课堂时效性得到加强,促进学生高效学*,加快了学生的发展。

  1教学反思的特征有

  创造性,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把反思的结果创造性地用于后续教学来改进教学的过程;过程性,教学反思要经历意识期、思索期、修正期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对自己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做好每个阶段的教学反思;批判性,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的前提,只有批判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促进教学;实践性,教师是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完善自我的过程完成教学反思,教师不仅要思考,还要通过教学实践把自己的反思结果体现出来;时效性,及时的把自己的成功、失误做个总结,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改进;内隐性,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在内心世界完成的,属于内隐的心理活动,教师要把内隐的教学反思显性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反思。

  2教学反思的内容

  2.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具有导向和控制作用,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以和谐统一的发展。教学目标要符合教学目的和教育精神,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

  2.2反思教学内容

  一是教学内容深度的反思,教学要让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由浅入深切不可一步到位,进行适度的内容拓展,过多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成为学生的负担。二是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教育内涵进行挖掘,也可适当调整教材顺序。

  2.3反思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较强的预见性,预测学生对某一内容的学*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策略。对教学计划要进行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对教材的分析要把握重难点,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补充;还有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总体评价等。

  2.4反思教学技术

  对课堂情境中的教学策略、技能、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是否合理,有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3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面对的问题

  3.1正向价值观的缺失

  一些教师虽然有教学反思,但是他们只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这方面,为了提高分数,没有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内容的正确性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观念。如果教师只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反思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数,那么这种反思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2自觉意识缺失

  教师如果遇到教学中的困境并且要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时,就会倾向于教学反思,而人的惰性又使教师用原有的*惯、经验、方法来教学。有很多教师知道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又不愿意去进行教学反思,认为这是一种负担,更多的是去关注学生的学*成绩这样的显性现象,忽视了教学反思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

  3.3实践创新的缺失

  基于实践的教学反思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很多教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反思没有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缺少探究、批判的成分,对反思的结果没有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使反思不了了之。这样的反思*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

  4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对策

  4.1教学反思的主观性对策

  (1)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新课改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刻变革,教师是其实施者,要改变旧的教育理念,让新课改顺利进行。

  (2)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的前提,很多化学教师问题意识淡薄,致使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教师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要培养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获得反思点、阅读文献的时候要更新知识结构、加强理论修养,经过学*、反思、实践,把理论与实践创新统一起来。

  (3)重视教学实践。教师要把做好的反思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再好的反思如果没有实践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觉察,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实现反思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提出并编写改进方案。

  (4)知识结构的拓宽。化学教师要从多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不光对教学反思有好处,还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有帮助。

  (5)教研能力的提高。教学反思和教学科研能力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6)个人效能感的提高。个人效能感属于教师的基本信念,调节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专业发展。提高个人效能感,刺激教师教改的欲望,实现有效、持续的教学反思。

  4.2教学反思的客观性对策

  (1)环境对教学反思的支持。从学校、课题组、讨论小组等团体出发,让教师生活在良好的教学反思氛围中。

  (2)给教学反思创设动力系统。适当减轻教师在学生成绩上的压力,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并适当给教学反思的教师提供奖励。

  (3)教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去评价教师的教研能力,拉动并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7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小组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前做导学案,小组探究,激发学*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

  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

二、教材的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化学*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衡和水的电离*衡两个*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衡体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导入主题,研究探索,指导学法。

  (2)教师导学,学生合作讨论,探讨实验设计及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探索、发现。(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及类推、练*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4)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1)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

  (2)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的方法展开探索,对比归纳及类推总结,练*训练,获得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思维能力。

  (3)积极思考,善于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及类推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附课件)

  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纯碱和小苏打入手

  [幻灯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的学*从低起点、易接受的环境开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2、过渡到

  A级问题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回答

  A级问题一:水的电离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衡移动方向是向移动,理由是。

  A级问题二:溶液呈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为,呈酸性

  是,呈碱性是。

  A级问题三: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盐酸与NaOH溶液:,②盐酸与氨水:,A级问题四: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醋酸与NaOH溶液:,④醋酸与氨水:。

  A级问题五:上述反应物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级问题六:若按酸、碱强弱不同,上述反应生成的四种盐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

  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A级问题完成之后进入B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不同的题分给不同的

  小组。让六个小组的学生同时上黑板演示。 B级问题一:

  盐CH3COONa溶液酸碱性盐类型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设计意图:学生上黑板画图,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差在哪。

  B级问题二:CH3COONa溶液为什么呈碱性?

  电离方程式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B级问题三:NH4Cl溶液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电离方程式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B级问题四:NaCl溶液为什么呈中性?

  B级问题五:1.盐类水解的定义:水溶液中盐电离出的跟水电离出的生成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电离出的与水电离出的结合成,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条件:①盐必须溶于中。

  ②盐中必须含有离子或离子

  B级问题六:盐类水解规律

  ⑴有就水解;无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双水解;⑶谁显谁性;同显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钠碳酸钠次氯酸钠溶液碱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分析,总结类推,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水解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4、课堂练*课后作业

  见课件

  设计意图:提供反馈教学的信息,培养强化学生的对比归纳类推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一:课堂还可以更高效

  提前给学生发了导学案,然后收上来批阅,也就是在讲课之前,对学生已非常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上课。在学生分组答题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学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个小组同学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不去探讨其他问题。此外,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的链接高考题,这是我在本节课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强课后练*,能够让学生掌握的更好

  课后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多说,然后让学生总结,隔段时间复*。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8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反思做得不好。坚持教学反思,总结每节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一般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主要指教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吸取和积累了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做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科学调整。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以实践为背景,以教材为主要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参与,找问题、答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效果的过程。现将本人的想法说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毫升,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毫升,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教师选编试题要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现将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9

  如何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学*兴趣?怎样学好化学?高考前的冲刺如何提升化学成绩?这些都是高中化学教师一直在讨论的重点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我从学生实际、教学实施、兴趣培养、*惯养成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实际对教学有效实施的影响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大多都来源于农村,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很贫穷。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长期外出务工,孩子从小就成了留守儿童,这样的学生渴望着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却只能在孤独中曲折前进,学*效率低下。由于家庭、社会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学**惯差、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分散、松懈懒散。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成绩,更要注重他们身心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二、关注学生心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长期责任

  高中生正?于青春期,性格叛逆,容易急躁,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就会使教学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知识和教学能力,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来迎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有效的引导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都说“化学化学,变化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的第一动机。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愿望和求知欲。

  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是化学教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但很多教师对化学实验过程的实施在教学中的权重认识不够,直接用讲“实验”代替“实验”,要求学生死记实验现象。有的教师直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验视频给学生观看,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的实验知识薄弱,实验技能差,极度缺乏动手能力,考查实验时看到一桌子的仪器、药品无从下手。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大削弱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然后再引入慨念。如苯与高锰酸钾溶液――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种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探索和揭秘实验现象的本质,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学*化学的乐趣。又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冬天烧煤取暖时将食盐洒在碳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焰色反应实验之后,又补充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介绍节日五彩缤纷的火焰,更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化学获得的美感。

  四、良好的*惯是提升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好*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学*和工作生活中都将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能力和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好*惯”的培养应该在学*的各个环节得到逐一落实:

  1.培养学生的预**惯

  预*一般是课外进行的,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指明预*的方法,如小节预*、章节预*,预*时抓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到对本节知识点有个了解。

  2.培养学生听课的好*惯

  学生听课的过程,既是理解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忆知识的过程。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要效益,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听课*惯,就能在课堂上及时掌握知识点,提高学*效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惯呢?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惯。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学生为得到答案,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惯

  化学虽然是一门研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然而学生想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惯。

  4.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好*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很多知识点以生活中的例子为支撑呈现在学生面前,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例如讲解乙烯时教师可以列举用苹果催熟猕猴桃,其实是利用苹果成熟时所散发出的天然催熟气体“乙烯”来起到催熟效果。在讲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雾霾天气为例子,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更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复**惯

  复*在各个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复**惯。虽然现代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课后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业、知识点、小测验也是有必要的。

  五、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学会反思,不断总结。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要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有预测性、调控性,形成理论的评价,使教学成为一种多向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从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进行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强化自身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的愿望。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判断力,使化学教学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克服一次性学*的观念,树立终身学*的理念,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一堂课受益的不只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班级。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

  一、分析化学实验对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是高中的一项重要的学科,然而,化学实验是学*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手段,它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化学老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对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引起重视。

  通过化学实验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化学的知识点的巩固,避免了学生在知识环节的断开,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利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化学实验引起重视,并且能够有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兴趣。

  二、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的作用

  (一)利用化学实验手段获取化学知识

  在化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这些都是要学生记忆的,如果学生在没有亲身的进行实验,只是按照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出来,那么,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多,就会给学生的知识点造成混淆的状态,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含糊不清,没有真正的掌握。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中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化学的奥妙,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点有着进一步的加深,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还提高了学生在化学方面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所学所想。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主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学*化学过程中一个探究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具有原理的基础进行验证,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在掌握和了解化学基本的原则下,了解了物质的本质以后,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已经知道的结果,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例如,学生在进行氢氧化铜的实验中,要对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学生在完成每环节后,要对产生的现象和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造成的影响,老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化学的兴趣,激发了在化学方面的学*热情,也使学生在学*的方式方法上面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三)化学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非智力的重要途径

  非智力,广义上的解释是指除了智力以外的一切和心理因素有关的因素,像是学*上的热情、自尊心和责任感等各个方面,高中实行化学实验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加深,同时,也有利于培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的验证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方面的情趣大增,更主动的去对化学的真理进行探索。

  例如,学生在进行某一项的化学实验中,会在实验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老师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重新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分析和总结,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的一个学*过程,也是科学上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有着巨大帮助的,此外,化学实验教育还可以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在其他方面的学*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化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不管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传统模式的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地位,要实现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展示自己,并且进行科学创新的一个*台。

  老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使化学实验的课堂不断增加趣味性和创造性,老师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学*的兴趣,这样不仅利于培养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有着自觉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上的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方法的转变中进行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

  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分页标题===———

  来现代中学工作已经有一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高一的化学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现在要教学生,那么工作就得做到细,比起自己会做题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及课堂管理总结了几点:

  因为刚开始教,知识层面上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何把课讲好,如何把知识有系统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就不顺手了。这段时间总是听组长的课,然后按听课的内容去讲,自己感觉虽然这样讲不会出大问题,但是总感觉自己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此以往,假设不去听课就不会讲课了,只是做了个传声器罢了。这段时间也在按自己的思路来,加上老教师的指导我相信肯定会有所进步。

  再者就是在自身教学能力素养以及基本功上还有很大不足,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以及学生自己写的教学建议,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上课声音低,板书不规范等,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大部分学生提出上课的过程中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巩固,这方面我确实没有做好,上课时感觉要讲的很多,于是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了,这样确实不利于学生的掌握。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这样就会留给学生时间自己巩固。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把握上和理解上不够到位,书上有些东西写的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补充进去,让内容充实完善起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该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功夫要做细,做到位,并且多做高考题了解高考方向,还要多听听组长和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

  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我认为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学生在刚开始学*时,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的信心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应该先由老师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多举几个,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她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

  另外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分页标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改革、创新,进入了新课改阶段,我们面对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如何迎接这场新挑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 认真学*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

  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惯、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 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分页标题===———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更是合作伙伴。

  在以往的教学行为中: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要不然就是违规。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组织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想办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做法。对化学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圈。我们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研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时,由于此实验无现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盛有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矿泉水塑料瓶中,看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得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实验成功以后,学生既兴奋,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优势。对一些概念计算等内容,我尽努力尝试,如在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我事先自制了一些标签写上一些元素及化合价,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先让学生研究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这样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以往许多学生不爱学的和学不会的一节课轻轻松松的、快快乐乐的掌握了。当然教学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三、 学生的学*方法注重自主合作讨论学*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和自主学*,做学*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我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让学生利用无水硫酸铜去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水等,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学生学*兴趣大增。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在当前的新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能力 发展水*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课程模块和安排学*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四。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

  通过对乙酸这节新课的讲解与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和认知水*,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思维水*优势,提高探究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实*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可能理解不到位,不过总体表现不错。

  本节课基本上是根据实验让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简单地完成乙酸酸性的探究实验。并根据实验总结实验现象,认识乙酸的酸性,会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且实验材料易得;从气体的产生,固体的消失等实验现象容易收集信息;利用表格,比较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加深对弱酸的理解。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觉更亲*,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的结尾,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玄龄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房玄龄的夫人是个悍妇,可能不肯答应。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以一个小故事来放松学生的心情,根据本课所讲的内容联系化学史,让学生感觉学*化学还是很有趣的,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这样更有利于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3

  论文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是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我想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xx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xx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基础、认知水*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传统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有无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时的教学中,应该主动并及时去分析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真正做到从无效教学到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4

  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复*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溶液先呈蓝色;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在有关*题教学中,就能充分地意识到对题型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其中在讲到酯的水解问题时,我就给学生归纳出主要三种考题,如①有一有机物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结构简式。②有一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能氧化成C,且B和C互为同系物,若C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C4H8O2的结构简式。③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以上三种题型,解题关键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终氧化成酸,须满足醇中所含C原子与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状一样,并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链端点。另一种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数与酸中多一个。通过上述归纳总结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就能较好地掌握。

  这种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几年高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几年高考实验题特点及*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匪浅。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

  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方法、学*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想法及做法。

  一、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上“不适应”的情况。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学科素养。良好的学*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

  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兴趣转化为学*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3.善用启发式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4.培养良好的*惯,发展思维能力。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方法的衔接

  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方法,使之适应学*,学*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学生学*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方法。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以上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教师要做到学*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3)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化学”,这对他们学*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进尝试改进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惯和能力。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付自如。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rdqu;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通过用设计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探究,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经验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化学学*的价值,增加学*化学科学的兴趣。

  一、 教学中值得发扬的方面

  1、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和课堂实施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焰火表演、氢弹爆炸、煤炭和溶洞形成等)引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影响反应速率的外因到设计探究实验来印证假想,最终总结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称为课堂学*的主人,老师则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

  2、本节课教学拟采用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rdqu;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生活‐化学‐社会&rdqu;的教学思想,即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抽象出化学理论或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回归生活并利用理论为社会服务。

  3、课后小调研课题的模块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既增强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二、 教学中反思不足的方面以及后期需要加强的措施

  1、由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充分展开,以及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些薄弱,不能很好的进行探究过程,这有待以后进一步的训练。

  2、部分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完成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总结,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和培养,帮助他们掌握物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的认知规律。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3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

  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方。教师问:是直接*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数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4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老师的我也真正体会到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一起学*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而不失活泼,和谐而*等。我也从学生们的精彩想象、回答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如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一些,应该如何治理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师能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学生中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感到整个课堂不会像教师唱独角戏那样沉重。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本节课,课堂的不足之处在最后让学生们一起探究大气污染的治理时,由于时间过于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环保工作者的乐与趣,学生的环保观念落实可能会受影响。另外,在组织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时,没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只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大气污染的图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受到了些许影响。还有在最后结课的时候时间稍显紧张。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当然,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5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一些名词、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不少老师都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这也许是事实,我们在教学中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学生学不好化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弥补和预防?下面中我的几点反思。

  一、高一新生在初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多少?教师该怎样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题不好做,学*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要求和内容衔接的不好,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第三个原因,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新课本中已经删去或淡化了,高中课本也不再详细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笔记,听课*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高中化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加强对当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初中化学老师联系,多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的困惑。

  2.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的困难。

  3.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面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的。要善于运用“不求甚解”学*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想在初学化学时并不都是正确的。从化学发展史看来,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必须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与争论的资本。

  5.提倡“出声思考法”。在慢速的信息加工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时用“出声法”,可以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与思考。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6.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询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归纳中要不断追问。日常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尤其是学生自己的发问,更能凸现学生内心世界。要求学生抓好听课、消化、整理、提问、反馈、补救、巩固几个环节,独立思考,减少依赖性,自己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一节课老师究竟该讲多少?讲得学生心服口服无言以对不需要思考频频点头才是讲到位了吗?我们学生为什么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究竟该怎样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辅导时要有耐心,有问必答,不会就讲。但是,学生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什么时候用来思考?老师都讲清楚了,学生怎么思考?我们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我们曾对学生讲过学*“五不问”:学过的内容未经复*的不问、教师提出的参考资料没看的不问、未经深入思考的不问、找不到矛盾所在的不问、提不出自己思路的不问;我们为什么不给老师定个“五不讲”呢?学生没有预*的不讲、照本宣科的不讲、刚讲完就来问的不讲,问的内容是课本资料中的原话的不讲、强调过多遍依然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不讲。在当今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又有几个老师能理直气壮地坚持不讲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要少讲、精讲,要经常运用“蓄势待发”、“引而不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不要让学生“全都是听会的、没有一点是自己学会的”。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学生登山的向导和路标,指给学生一条前行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跌倒了可以爬起来,脚磨破了包扎包扎继续前行。而不能背着、抱着、拖着学生。当学生登上山顶时,应该有资格自信地大声欢呼:“我付出了,我胜利了!”课本知识是死的,而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是活的。学生不是机器人,也不是只知道接受各种知识输入的电脑;老师更不是复印机和资料库,教学不能是“复制”和“粘贴”。教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事实上,过于勤快的家长培养的必然是一个极其懒惰无能的孩子。同样,过于勤快的老师培养的也必然是一群极其懒惰和无能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狠心地”看着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磕磕绊绊的自己前行!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改变一直以来接受他人理论的被动局面,让自己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可以加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成长,能够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也就深刻体会到其职业幸福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教学反思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教学反思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有效教学、课堂时效性得到加强,促进学生高效学*,加快了学生的发展。

  1教学反思的特征有

  创造性,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把反思的结果创造性地用于后续教学来改进教学的过程;过程性,教学反思要经历意识期、思索期、修正期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对自己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做好每个阶段的教学反思;批判性,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的前提,只有批判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促进教学;实践性,教师是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完善自我的过程完成教学反思,教师不仅要思考,还要通过教学实践把自己的反思结果体现出来;时效性,及时的把自己的成功、失误做个总结,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改进;内隐性,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在内心世界完成的,属于内隐的心理活动,教师要把内隐的教学反思显性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反思。

  2教学反思的内容

  2.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具有导向和控制作用,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以和谐统一的发展。教学目标要符合教学目的和教育精神,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

  2.2反思教学内容

  一是教学内容深度的反思,教学要让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由浅入深切不可一步到位,进行适度的内容拓展,过多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成为学生的负担。二是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教育内涵进行挖掘,也可适当调整教材顺序。

  2.3反思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较强的预见性,预测学生对某一内容的学*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策略。对教学计划要进行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对教材的分析要把握重难点,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补充;还有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总体评价等。

  2.4反思教学技术

  对课堂情境中的教学策略、技能、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是否合理,有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3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面对的问题

  3.1正向价值观的缺失

  一些教师虽然有教学反思,但是他们只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这方面,为了提高分数,没有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内容的正确性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观念。如果教师只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反思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数,那么这种反思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2自觉意识缺失

  教师如果遇到教学中的困境并且要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时,就会倾向于教学反思,而人的惰性又使教师用原有的*惯、经验、方法来教学。有很多教师知道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又不愿意去进行教学反思,认为这是一种负担,更多的是去关注学生的学*成绩这样的显性现象,忽视了教学反思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

  3.3实践创新的缺失

  基于实践的教学反思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很多教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反思没有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缺少探究、批判的成分,对反思的结果没有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使反思不了了之。这样的反思*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

  4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对策

  4.1教学反思的主观性对策

  (1)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新课改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刻变革,教师是其实施者,要改变旧的教育理念,让新课改顺利进行。

  (2)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的前提,很多化学教师问题意识淡薄,致使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教师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要培养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获得反思点、阅读文献的时候要更新知识结构、加强理论修养,经过学*、反思、实践,把理论与实践创新统一起来。

  (3)重视教学实践。教师要把做好的反思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再好的反思如果没有实践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觉察,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实现反思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提出并编写改进方案。

  (4)知识结构的拓宽。化学教师要从多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不光对教学反思有好处,还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有帮助。

  (5)教研能力的提高。教学反思和教学科研能力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6)个人效能感的提高。个人效能感属于教师的基本信念,调节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专业发展。提高个人效能感,刺激教师教改的欲望,实现有效、持续的教学反思。

  4.2教学反思的客观性对策

  (1)环境对教学反思的支持。从学校、课题组、讨论小组等团体出发,让教师生活在良好的教学反思氛围中。

  (2)给教学反思创设动力系统。适当减轻教师在学生成绩上的压力,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并适当给教学反思的教师提供奖励。

  (3)教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去评价教师的教研能力,拉动并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7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小组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前做导学案,小组探究,激发学*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

  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

二、教材的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化学*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衡和水的电离*衡两个*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衡体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导入主题,研究探索,指导学法。

  (2)教师导学,学生合作讨论,探讨实验设计及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探索、发现。(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及类推、练*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4)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1)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

  (2)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的方法展开探索,对比归纳及类推总结,练*训练,获得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思维能力。

  (3)积极思考,善于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及类推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附课件)

  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纯碱和小苏打入手

  [幻灯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的学*从低起点、易接受的环境开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2、过渡到

  A级问题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回答

  A级问题一:水的电离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衡移动方向是向移动,理由是。

  A级问题二:溶液呈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为,呈酸性

  是,呈碱性是。

  A级问题三: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盐酸与NaOH溶液:,②盐酸与氨水:,A级问题四: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醋酸与NaOH溶液:,④醋酸与氨水:。

  A级问题五:上述反应物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级问题六:若按酸、碱强弱不同,上述反应生成的四种盐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

  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A级问题完成之后进入B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不同的题分给不同的

  小组。让六个小组的学生同时上黑板演示。 B级问题一:

  盐CH3COONa溶液酸碱性盐类型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设计意图:学生上黑板画图,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差在哪。

  B级问题二:CH3COONa溶液为什么呈碱性?

  电离方程式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B级问题三:NH4Cl溶液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电离方程式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B级问题四:NaCl溶液为什么呈中性?

  B级问题五:1.盐类水解的定义:水溶液中盐电离出的跟水电离出的生成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电离出的与水电离出的结合成,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条件:①盐必须溶于中。

  ②盐中必须含有离子或离子

  B级问题六:盐类水解规律

  ⑴有就水解;无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双水解;⑶谁显谁性;同显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钠碳酸钠次氯酸钠溶液碱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分析,总结类推,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水解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4、课堂练*课后作业

  见课件

  设计意图:提供反馈教学的信息,培养强化学生的对比归纳类推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一:课堂还可以更高效

  提前给学生发了导学案,然后收上来批阅,也就是在讲课之前,对学生已非常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上课。在学生分组答题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学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个小组同学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不去探讨其他问题。此外,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的链接高考题,这是我在本节课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强课后练*,能够让学生掌握的更好

  课后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多说,然后让学生总结,隔段时间复*。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8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反思做得不好。坚持教学反思,总结每节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一般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主要指教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吸取和积累了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做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科学调整。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以实践为背景,以教材为主要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参与,找问题、答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效果的过程。现将本人的想法说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毫升,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毫升,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教师选编试题要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现将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9

  如何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学*兴趣?怎样学好化学?高考前的冲刺如何提升化学成绩?这些都是高中化学教师一直在讨论的重点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我从学生实际、教学实施、兴趣培养、*惯养成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实际对教学有效实施的影响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大多都来源于农村,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很贫穷。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长期外出务工,孩子从小就成了留守儿童,这样的学生渴望着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却只能在孤独中曲折前进,学*效率低下。由于家庭、社会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学**惯差、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分散、松懈懒散。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成绩,更要注重他们身心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二、关注学生心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长期责任

  高中生正?于青春期,性格叛逆,容易急躁,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就会使教学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知识和教学能力,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来迎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有效的引导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都说“化学化学,变化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的第一动机。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愿望和求知欲。

  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是化学教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但很多教师对化学实验过程的实施在教学中的权重认识不够,直接用讲“实验”代替“实验”,要求学生死记实验现象。有的教师直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验视频给学生观看,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的实验知识薄弱,实验技能差,极度缺乏动手能力,考查实验时看到一桌子的仪器、药品无从下手。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大削弱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然后再引入慨念。如苯与高锰酸钾溶液――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种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探索和揭秘实验现象的本质,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学*化学的乐趣。又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冬天烧煤取暖时将食盐洒在碳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焰色反应实验之后,又补充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介绍节日五彩缤纷的火焰,更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化学获得的美感。

  四、良好的*惯是提升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好*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学*和工作生活中都将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能力和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好*惯”的培养应该在学*的各个环节得到逐一落实:

  1.培养学生的预**惯

  预*一般是课外进行的,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指明预*的方法,如小节预*、章节预*,预*时抓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到对本节知识点有个了解。

  2.培养学生听课的好*惯

  学生听课的过程,既是理解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忆知识的过程。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要效益,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听课*惯,就能在课堂上及时掌握知识点,提高学*效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惯呢?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惯。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学生为得到答案,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惯

  化学虽然是一门研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然而学生想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惯。

  4.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好*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很多知识点以生活中的例子为支撑呈现在学生面前,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例如讲解乙烯时教师可以列举用苹果催熟猕猴桃,其实是利用苹果成熟时所散发出的天然催熟气体“乙烯”来起到催熟效果。在讲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雾霾天气为例子,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更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复**惯

  复*在各个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复**惯。虽然现代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课后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业、知识点、小测验也是有必要的。

  五、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学会反思,不断总结。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要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有预测性、调控性,形成理论的评价,使教学成为一种多向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从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进行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强化自身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的愿望。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判断力,使化学教学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克服一次性学*的观念,树立终身学*的理念,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一堂课受益的不只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班级。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

  一、分析化学实验对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是高中的一项重要的学科,然而,化学实验是学*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手段,它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化学老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对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引起重视。

  通过化学实验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化学的知识点的巩固,避免了学生在知识环节的断开,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利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化学实验引起重视,并且能够有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兴趣。

  二、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的作用

  (一)利用化学实验手段获取化学知识

  在化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这些都是要学生记忆的,如果学生在没有亲身的进行实验,只是按照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出来,那么,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多,就会给学生的知识点造成混淆的状态,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含糊不清,没有真正的掌握。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中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化学的奥妙,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点有着进一步的加深,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还提高了学生在化学方面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所学所想。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主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学*化学过程中一个探究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具有原理的基础进行验证,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在掌握和了解化学基本的原则下,了解了物质的本质以后,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已经知道的结果,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例如,学生在进行氢氧化铜的实验中,要对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学生在完成每环节后,要对产生的现象和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造成的影响,老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化学的兴趣,激发了在化学方面的学*热情,也使学生在学*的方式方法上面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三)化学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非智力的重要途径

  非智力,广义上的解释是指除了智力以外的一切和心理因素有关的因素,像是学*上的热情、自尊心和责任感等各个方面,高中实行化学实验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加深,同时,也有利于培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的验证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方面的情趣大增,更主动的去对化学的真理进行探索。

  例如,学生在进行某一项的化学实验中,会在实验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老师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重新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分析和总结,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的一个学*过程,也是科学上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有着巨大帮助的,此外,化学实验教育还可以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在其他方面的学*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化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不管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传统模式的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地位,要实现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展示自己,并且进行科学创新的一个*台。

  老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使化学实验的课堂不断增加趣味性和创造性,老师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学*的兴趣,这样不仅利于培养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有着自觉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上的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方法的转变中进行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

  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分页标题===———

  来现代中学工作已经有一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高一的化学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现在要教学生,那么工作就得做到细,比起自己会做题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及课堂管理总结了几点:

  因为刚开始教,知识层面上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何把课讲好,如何把知识有系统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就不顺手了。这段时间总是听组长的课,然后按听课的内容去讲,自己感觉虽然这样讲不会出大问题,但是总感觉自己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此以往,假设不去听课就不会讲课了,只是做了个传声器罢了。这段时间也在按自己的思路来,加上老教师的指导我相信肯定会有所进步。

  再者就是在自身教学能力素养以及基本功上还有很大不足,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以及学生自己写的教学建议,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上课声音低,板书不规范等,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大部分学生提出上课的过程中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巩固,这方面我确实没有做好,上课时感觉要讲的很多,于是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了,这样确实不利于学生的掌握。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这样就会留给学生时间自己巩固。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把握上和理解上不够到位,书上有些东西写的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补充进去,让内容充实完善起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该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功夫要做细,做到位,并且多做高考题了解高考方向,还要多听听组长和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

  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我认为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学生在刚开始学*时,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的信心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应该先由老师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多举几个,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她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

  另外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分页标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改革、创新,进入了新课改阶段,我们面对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如何迎接这场新挑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 认真学*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

  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惯、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 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分页标题===———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更是合作伙伴。

  在以往的教学行为中: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要不然就是违规。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组织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想办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做法。对化学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圈。我们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研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时,由于此实验无现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盛有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矿泉水塑料瓶中,看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得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实验成功以后,学生既兴奋,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优势。对一些概念计算等内容,我尽努力尝试,如在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我事先自制了一些标签写上一些元素及化合价,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先让学生研究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这样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以往许多学生不爱学的和学不会的一节课轻轻松松的、快快乐乐的掌握了。当然教学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三、 学生的学*方法注重自主合作讨论学*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和自主学*,做学*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我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让学生利用无水硫酸铜去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水等,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学生学*兴趣大增。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在当前的新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能力 发展水*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课程模块和安排学*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四。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

  通过对乙酸这节新课的讲解与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和认知水*,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思维水*优势,提高探究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实*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可能理解不到位,不过总体表现不错。

  本节课基本上是根据实验让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简单地完成乙酸酸性的探究实验。并根据实验总结实验现象,认识乙酸的酸性,会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且实验材料易得;从气体的产生,固体的消失等实验现象容易收集信息;利用表格,比较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加深对弱酸的理解。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觉更亲*,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的结尾,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玄龄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房玄龄的夫人是个悍妇,可能不肯答应。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以一个小故事来放松学生的心情,根据本课所讲的内容联系化学史,让学生感觉学*化学还是很有趣的,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这样更有利于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3

  论文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是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我想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xx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xx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造成教学的无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为,降低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基础、认知水*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多媒体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传统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有无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时的教学中,应该主动并及时去分析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真正做到从无效教学到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4

  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复*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溶液先呈蓝色;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在有关*题教学中,就能充分地意识到对题型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其中在讲到酯的水解问题时,我就给学生归纳出主要三种考题,如①有一有机物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结构简式。②有一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能氧化成C,且B和C互为同系物,若C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C4H8O2的结构简式。③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以上三种题型,解题关键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终氧化成酸,须满足醇中所含C原子与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状一样,并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链端点。另一种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数与酸中多一个。通过上述归纳总结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就能较好地掌握。

  这种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几年高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几年高考实验题特点及*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匪浅。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

  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方法、学*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想法及做法。

  一、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上“不适应”的情况。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学科素养。良好的学*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

  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兴趣转化为学*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3.善用启发式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4.培养良好的*惯,发展思维能力。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方法的衔接

  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方法,使之适应学*,学*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学生学*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方法。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以上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教师要做到学*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4)

——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有机物的学*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碳原子需要形成xx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氯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点燃[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CH4+2O2点燃→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有机化合物的学*方法。

  学*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对本节课的学*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有关化学*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积极想象等学*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积极思维*惯

  (2)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衡的建立及特征,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衡时,V溶解=V结晶≠0

  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衡为例,探究溶解*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衡特征]

  【板书】化学*衡

  溶解*衡的建立

  1、溶解——结晶——可逆过程

  2、V溶解=V结晶≠0→溶解*衡

  (动态*衡、浓度不变、条件改变,*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衡,探究化学*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生活、贴*社会,使学生学*“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方式使学生亲历“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5)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 (菁华9篇)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C236,C243,C251三个班化学教学工作,现就一学期来的主要工作做以下总结:

  1、课前准备:备好课。

  把握课程目标,使知识技能与学生生产生活实际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的体验、感悟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积累相结合;使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与学生立志化学研究为化学的发展而努力的志向相结合;逐步转变以知识教学为主的备课模式,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变革。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那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的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思考教法,解决如何把己经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教学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学为主体,教为客体。教如何实现客体适应于主体特点,从学生为本源的思维策略去实施教学,才是培养有特色、有创新、有发展的新人才观的根本要求。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对象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模不着,学*中增加难度,从思维的角度看,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很高,个性是高中教学,这种问题更加明显。如何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联结点,只有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抓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训练,除了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保证高质量完成,还结合知识系统的具体状况,适当增加部分演示实验,保证学生实验的做出率100%,对于某些用品,发动学生自我想办法,使用代用品,或者缩小实验用品的比例,或者采用微型实验,实验中,随时引导学生养成节约、勤俭的良好*惯。既学*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鼓励学生“收集不一样种类的材料,并制成材料实物标本”,使他们透过自我的感受、动手、比较、决定,增强对材料的理解,体验化学对生活的促进作用,培养学*化学的情感。在能源利用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家庭燃料的构成、性能、价格、资源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实际调查、分析,提出自我对燃料利用的见解。

  5、课堂上的状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潜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忙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者帮忙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我工作的不足。

  7、用心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教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本学期,本人坚持进行个人教育理论与业务研修,用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和培训,坚持向同行学*,听课23节,参加教研活动11次,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教学中对于生成性的资源及时反思和积累。透过教学反思与教研活动的开展与积累,我觉得自我的教育理论水*、教学组织与调控潜力、学科系统知识水*、教学科研与教育评价理念都有不一样程度的深化或提高。

  8、热爱学生,*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

  在高二化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对少数学生的学*基础的提高做得还不到位,问题学生的学*效率的提高一向是自我一块心病,但措施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2

  本学期根据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三13、14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自8月份进入高三以来,我充分认识到高考化学总复*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的复*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作为一名第一次带毕业班的年轻教师,深感压力很大。

  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开学初认真研究了高考化学试题。根据高考试题*几年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稳中有变的特点。

  因此开学初化学备课组全体老师一起在理清复*的思路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为完成复*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

  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进行认真的分析整合。关注教材和关注考纲变化。把握复*的方向和深难度,增强复*的目的性。每周坚持至少4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在网上下载整理*5年宁夏高考化学试卷,进行归纳整理,一有时间就去研究。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把握复*方向。

  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备考的依据。所以我首先认真研读了《考试大纲》,明确每一单元的重点知识点与考点、试题类型、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其次再结合*几年宁夏高考化学试题的结构、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来理清复*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计划。

  二、精讲精练,提高复*效益

  课堂仍然是复*的主阵地,丢了课堂就等于丢了复*。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所以在备课时对于大量的*题要精心选择,争取做到多中求少,少中求优。

  而在具体讲解资料*题时,先将*题进行分类,然后选择典型题进行重点讲解、分析。对于讲过练*题,不是做完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进一步思考:该题考点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一直以来,我最头疼的问题是,讲过很多遍的知识点,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当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学生都会说,课堂上我听的非常明白,但是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就没有思路了。

  其实,在课堂上学生只注重了听,而没有消化的过程。所以后来每节课都要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事半功倍。

  三、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使教学水*向更高处提升

  认真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听评课的教学活动,借助这些活动的开展结合复*实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积极听取每次年级组会议上学校对高三复*的要求和建议,听取老教师的教诲和指导,虚心学*。

  积极学*各种知识,给自己充电。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上网查找资料等等。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教学方法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的效益。

  积极学*,避免走进总复*的怪圈:“迷恋”复*资料,陷入“题海”。为此,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不读钻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资料的关系。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4.练*量和复*效率的关系。

  四、及时总结,落实反思

  高三复*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单元知识点总结,我会定期检查。

  为培养学生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的*惯。要求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每次考试结束后要认真分析总结。要回头看一看,想一想,自己的复*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五、下学期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争取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3

  本期我担任高三288、289两班化学教学工作,高三化学总复*是中学化学学*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储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我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复*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方向,为完成复*任务奠定基矗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因此我与其他高三化学教师仔细分析了*几年来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结合历年来湖南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如对比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计划。因此在我校暑期举行的教师业务考试当中我与其他同备课组的化学老师全部获得优异成绩。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大纲。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因此在12月我省考试大纲公布之后,我与备课组老师仔细研究,并准备在今后教学中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的方向。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的怪圈:“迷恋”复*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资料(我校以《名师导学》)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使用,在复*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练*量和复*效率的关系。练*是化学总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因此我与同备课组老师基本每周都精心准备了一张周练卷;每单元准备了单元过关测试卷。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题、代表性*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积极沟通,因材施教

  本期我所教班级中学生情况参次不齐,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在备课中我不但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更是认真备学生,积极在课前、课后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发展及思想情绪,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意创设不同的情境,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2、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

  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与方法的辅导,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因为是首次使用新教材,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练*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总之,化学总复*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的效益。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始终坚守原则,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4

  本期我担任高三288、289两班化学教学工作,高三化学总复*是中学化学学*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储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我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复*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方向,为完成复*任务奠定基矗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因此我与其他高三化学教师仔细分析了*几年来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结合历年来湖南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如对比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计划。因此在我校暑期举行的教师业务考试当中我与其他同备课组的化学老师全部获得优异成绩。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大纲。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因此在12月我省考试大纲公布之后,我与备课组老师仔细研究,并准备在今后教学中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的方向。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的怪圈:“迷恋”复*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资料(我校以《名师导学》)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使用,在复*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练*量和复*效率的关系。练*是化学总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因此我与同备课组老师基本每周都精心准备了一张周练卷;每单元准备了单元过关测试卷。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题、代表性*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积极沟通,因材施教

  本期我所教班级中学生情况参次不齐,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在备课中我不但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更是认真备学生,积极在课前、课后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发展及思想情绪,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意创设不同的情境,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2、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

  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与方法的辅导,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因为是首次使用新教材,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练*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总之,化学总复*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的效益。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始终坚守原则,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5

  高三化学总复*是中学化学学*的关键时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潜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的效果将直接关乎高考成绩。为了提高高三化学总复*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开学初对高三化学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的把握,根据高三各个不一样时期使用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把握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复*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虽然我是多次上高三,但是这是课改的第一年,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务必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方向,为完成复*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全国个性是课改区*年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能够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持续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几年来全国或者本省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潜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计划。作为福建省新课程的第二届,研究去年的高考的特点尤显得重要。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此刻使用的新版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资料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思想和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资料、新科技和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此刻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的“总纲”,不仅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资料、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潜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仅如此,在整个复*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源。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务必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务必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浪费时光。

  二、摆正关系,抓纲务本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的怪圈:“迷恋”复*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超多的时光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务必持续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方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透过复*,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资料代替教材。我们以《走向高考》作为主要复*书,在复*的过程中注重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我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

  2、重视基础和培养潜力的关系。基础和潜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潜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潜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关。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能够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中能够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潜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潜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潜力。

  4、练*量和复*效率的关系。练*是化学总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力的重要途径,但练*量务必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透过练*要到达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潜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潜力

  化学总复*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光里到达最佳复*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过程中都务必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一样的形式。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6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年匆匆而过。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一年来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积极主动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贴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学生对一门科的兴趣来源于对老师的兴趣和对学科内容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和内在的修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言行上觉得你诙谐幽默风趣想和你亲*;在学术上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值得尊敬;在学*和生活上对学生关心像益友更像父母。其次要及时尽量展示学科的魅力,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色彩让学生领悟体会化学与文学,化学与艺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等等的密切关系,充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学*化学的积极性。

  二、慎终追远重基础

  俗话说: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分析学生课堂课后反馈中的问题,与他们是否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和频率,避免了至少减少了学生消化不良的`情况,减少差生面,使学生始终保持学*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在教学中狠抓基础知识,就是抓化学课本知识,力求每章节每单元过关。由于学生的学*能力不同,学*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接受消化能力差异明显。因此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尽量降低落后面。

  三、能力提高重过程

  俗话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说的就是过程的重要性。例如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按一条线元素符号—离子符号—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等等,进行分析、理解、对比来突破难点。再如氧化还原的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讨论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升失氧还—降得还氧的口诀,而不能直接告诉口诀。对于勒沙特列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更是个难点,要反复的让学生体会*衡移动的精髓,在化学*衡中体会,在电离*衡中体会,在水解*衡中体会,经过多次不失时机的反复感受,化学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入每个学生的意识中,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中不能轻过程,重结论,机械的应用,死记硬背结论,轻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解题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学*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四、化学真知重实验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离开了实验就谈不上学*化学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抓住化学这门课的特征,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形成化学理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事实上,不管学生化学成绩好不好都对化学实验很有兴趣。利用这个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要勤动手多思考,善合作多严谨。通过海带提碘的实验过程,体会生活与化学的关系,增强化学学科的人文性。通过气体制备实验的设计,体会设计的技巧严谨,增强化学实验的科学素养。多提供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考好成绩重复*

  孔子曰:学而时*之,不亦乐乎。做好期期末复*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的练*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统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7

  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

  这个学期,文科班进行了基础会考。为了让同学们在会考中取得好成绩,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化学必修1、必修2、选修1的复*。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参考课本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填写,通过简单的`练*得到巩固。结合学业基础测评指导书练*提升。

  2、综合训练。参考考试标准编写了四套综合测试题,再结合学业基础测评指导书上的五套综合练*题,让学生得到综合训练。

  3、历年会考真题训练及解题技巧总结。将08年~13年的海南省基础会考化学试题发给学生练*,让学生熟悉会考题型和考察重点热点。找到历年会考题有共同特点,总结解题技巧,让学生树立信心。

  4、会考模拟。考前最后四周,每周进行一次会考模拟训练。让学生找到会考的严肃感觉,对每个同学的知识点缺漏处进行弥补。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每次考试都有所提高,最后在高中基础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理科班同学这学期进行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学*,开学强调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对每个同学都是新的开始,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通过一学期的学*,成绩分布与上学期末有所变化,很多上学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把握好了这一次新的开始,这学期得到了超越,这说明付出是可以有收获的。

  这学期后半段由于会考使课程安排做了变化调整,而且学生重心放到会考科目,所以会考完之后对之前所学知识有所遗忘。我在会考期间讲解较慢,增加课堂训练,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点。会考后,安排前几章的综合训练题,让学生把之前的内容捡起来。实践证明,对于努力学*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顺利的进行下面的学*内容和期末复*。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放弃的感觉,我觉得很多学生对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很薄弱,我觉得一个人的意志力不只是在学*上,在现在和未来的任何事情上都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我有尽力进行引导。

  最后,这学期体会到之前在课堂练*上做得不够好,知识点的总结点透也做得不够好,今后要多下功夫。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8

  一、问题的提出

  1.教材方面

  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化学与生活》是本学期大部分高二年级文科方向学生的选修内容。虽然内容难度降低,但知识的应用性明显增强,设计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多而杂,不像以前的教材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例如:选修5的《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包括“合理选择饮食”与“正确使用药物”两部分内容,其中又细化了“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食物的酸碱性”、“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知识应用性的提高使得学生在学*时学*兴趣有所增加,但知识理论系统性的降低却使得学生很难将知识联系起来理解与记忆,知识显得很“散”。

  2.学生方面

  选修5是建议高二文科方向的学生学*的化学课程,鉴于大部分文科生的化学基础不是很好,该选修因为难度不大,可以不增加文科学生的理科学*负担。但同时也出现问题:文科生因为该内容的简单而对化学学*的态度不够认真,以为化学学科的知识只是了解层次,无需太多的思考与理解,所以在*时的学*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低,这便造成知识的遗漏情况非常严重。

  3.教学困难

  知识的应用性增强对于学生学*兴趣的提高固然帮助很大,同时也让老师对新课程化学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化学知识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以前那种只学理论、不谈应用的教学*惯应该改变了。可是,知识的应用造成的知识点的“散”非常不便于知识的记忆,以致于复*的教学策略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可以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概念间的联系。本来复*课就比较枯燥,加上缺乏系统性,就更难复*了。这样,对于文科班的教学就造成一种情况:*时轻轻松松,复*时困难重重。

  二、简单教学设计

  在《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的复*课中,我进行了一个新的尝试,希望能在打破复*课沉闷气氛的同时,帮助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记忆与理解。简单教学过程是:学生分小组分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出题,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进行回答,也就是“自问自答”式的复*方式。具体步骤设计如下:

  1.根据座位划分为五个小组,并分配出题范围与出题数目:(时间10分钟)

  P31 《合理选择饮食》

  (1)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4题

  (2)食物的酸碱性。5题

  (3)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4题

  P38 《正确使用药物》

  (4)人工合成药物。5题

  (5)天然药物。3题

  题型:填空或简答。

  要求:紧扣重要知识点,写清组号和答案。

  该环节意图是让学生完成题目选择,因为分小组分内容,这样题目就不会重复,知识点也很难遗漏,并且小组讨论的同时就是小组成员对该范围知识进行复*与理解的过程。

  2.每组抽题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可以继续抽题,最多回答3道题。记录完成优秀的学生的名单,表现列入*时成绩。

  该环节意图是让学生自己完成题目的同时,对本章知识进行复*,包括自己的思考与回答,或是对别人回答问题的思考与补充,这些都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实录

  上该复*课时,我拿了一个纸盒走进班级,学生们都很好奇,我说:“今天我们就用这个纸盒来进行第二章知识的复*。”学生们纷纷议论,更加好奇。于是我按自己事先的计划,先和学生一起复*本章内容的主要重要知识,并一边根据大家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

  (1)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2)食物的酸碱性

  (3)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

  (4)人工合成药物

  (5)天然药物

  然后划分小组,分配内容,安排活动,提出要求,也规定了时间。

  学生开始讨论如何出题,气氛非常热烈,有分歧,有讨论,有争论,有附和。整整十分钟时间,学生们在认真翻书查看内容的同时不断在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认真地把题目和答案用小纸条写下来,然后折起,放到我带来的纸盒里。

  等到所有小组的题目都已经放入纸盒中,便让学生从其中抽取题目,我读题目,他进行回答。这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答题的固然紧张,希望回答正确,而出题的也很用心地在听,并且判断。在一道道题目解答的过程中,有错误、有遗憾,也有感叹和赞扬,全班同学拿出了非比寻常的热情投入其中,复*变得主动而积极。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适当的评论和分析,并且针对重难点再给予强调。很快下课的铃声便响起,学生都意犹未尽,于是相约晚自*继续复*。

  四、教学反思

  1.多余的担心

  这是我五年教学以来气氛最活跃的一节复*课,起初,我担心学生是因为“好玩”,所以才动了起来,那样就会记得快也忘得快,而并不是真正能进入课堂进行有效地复*,反而浪费了一节宝贵的复*课时间。但是,考试结果表明,学生并没有因为这一节活泼的复*课而耽误成绩,相反,成绩还取得了进步。这表明我们不应该因为惧怕失败而拒绝进行尝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惧怕尝试会失去很多机会。

  2.复*的策略

  复*课的教学策略究竟应该怎样安排?上完这节课,我想了很久,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考前进行知识的系统整理是非常必要的,直到新教材让我无法从“系统”入手,这才逼得我不得不想别的办法。复*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了解重难点,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面对越来越零散的化学知识和学生越来越被动的学*心态,怎样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复*,成为越来越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经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对复*课的教学观点有了一些转变,那就是注重课堂效果。此节课采用的“自问自答”的教学方式在最初我并不是很想在课堂应用,毕竟这种方法在我看来似乎更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而不是应该具有一定自主学*能力的高中生,但是,如果针对课堂气氛和效率而言,这种方法是合适的。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复*有些相违背,但是事实证明学生在自由的活动和轻松的气氛中很好地完成了一章的复*。所以我想也许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的观点,究竟有效的复*是什么,应该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

  3.仍要继续的尝试

  本节课是我对复*课教学的一种尝试,当然,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比如:

  (1)怎样压缩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尽可能增大一节课里的知识容量?

  (2)怎样在“自问自答”的复*方式中渗透自主复*的学*方法?

  (3)怎样帮助学生在“散”的知识点中找关系,学会建构知识网络?

  (4)怎样培养文科学生对化学学*的真正兴趣,主动而积极地学*?

  我相信,只要是本着从学生角度出发,认真思考,仔细备课,无论今后的尝试是成是败,都会给我的化学教学留下宝贵的财富。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9

  一、教师应更新自我的教育观念

  科技的竞争,课堂教学日益呈现出知识至上。因此我们务必实行由“知识”型课堂教育传播到“生命”型课堂教育传播的转型,即实现由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到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理念的转向。传播教育好处的文化阵地——课堂也就应改变教学理念,即从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转向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理念,实现人的精神交往。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从解题的“熟练技工”转变为具有创新潜力的未来人才,这是每一位高中教师都务必应对、务必思考、务必解决的问题。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组成。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必然考查,使得教师十分注意它们的相关应用,花大力气,大容量地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教师教给他们的解题模式和步骤进行训练,成为了一批很会考试的学生。他们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能倒背如流,但是对于这些结论的产生过程,又有几个学生能说明白呢?我们的学生忘掉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之后,还能剩下什么呢?这种只重结论的教学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留给学生。因此,教师就应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去感觉、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用心的作用。

  例如在制取氢氧化亚铁过程中,试管中出现灰绿色的现象,在这一段过程中学生质疑:灰绿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就应说,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发现了问题,不是照搬书本知识只了解白色、红褐色是什么物质,并且将问题提出,这种忠于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发展,首先就就应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出自我的见解、自我的观念入手,培养学生忠于科学、严谨求实的学*态度!

  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化学科学构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检验化学知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也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和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创新学*的第一动机,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是创新的正催化剂。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境,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

  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多年教学中,实验教学中已存在许多问题。如在传统应试教育下,个别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视度不够,甚至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实验知识薄弱,实验技能不扎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潜力和分析潜力。从而也大大的削减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做实验。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我独立完成化学实验,这样,在强烈的好奇心、新奇的实验现象、成功的实验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能激发学生动手操作潜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潜力和分析潜力,有助于他们探索和揭秘实验现象的本质,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学化学的乐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识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试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试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之后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同学们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透过学*化学获得的美感。

  总之,在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务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真正做到提高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6)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菁选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课程内容标准中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中是这样规定的:让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好奇心强,同时以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熟悉了过滤和蒸发这两种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但对于两种都是液体的混合物如何分离还不太明确,有这方面的学*渴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蒸馏及萃取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 萃取的操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蒸馏操作。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

  四、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用品

  药品:制取蒸馏水装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

  (三)主要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实验探究、练*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2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知识分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1、分组活动探究、猜想、讨论、归纳

  学情分析:

  在氧气、氢气后学*二氧化碳,从学*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兴趣、提高学*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验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1、“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翱翔”,拉开了本课的序幕。讨论与交流,归纳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创设情境,学*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1、教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学生思考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可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讨论与交流:由学生通过感知得到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实验探究,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在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倒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现象: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结论: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结论:能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演示: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能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发生水反应。

  本节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的同时,我们以从中获得什么新的知识?

  课堂练*:利用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色

  味

  态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供给呼吸。

  3.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4.能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4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板书]第二节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HCl 为例,研究存在于它们中的相互作用力。

  阅读教材,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Na+

  课件演示: 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 、离子键

  1、概念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提问:定义中的静电仅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吗?离子可以无限接*吗?

  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

  2、实质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记录

  提问: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么HCl 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HCl的形成过程

  +

  观看,倾听,思考。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

  板书:

  二、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电子对就像双面胶一样将两原子联系在一起。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是否都正好处于两原子正中间,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键两原子如果相同,两者吸引电子能力相同,则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则吸引电子能力也不同,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小结: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板书:2、类型:

  1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极性键:电子对处于在成键原子中间。(X--X)

  理解、记忆总结:

  NaCl和HCl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把这种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倾听、体会、正确认识

  归纳抽象出概念。

  板书:

  三、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

  练*: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哪些是极性键?哪些是非极性键?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运用刚才的抽象概念,从电子式角度判断、比较、回答:(1)只含有离子键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价键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极性键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极性键的是:H2、N2、Na2O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如何判断物质中含有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讨论、思考、归纳:

  从成键的元素判断: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离子键的成键条件: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

  (1)活泼金属元素:Na、K、Ca、Mg……

  活泼非金属元素:O、S、F、Cl……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阴离子(SO42-,NO3-)及OH-

  (3)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

  (4)很活泼的金属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如 Na、K、Ca与H。

  2、非金属元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1)非金属单质:H2、X2 、N2等(稀有气体除外)

  (2)共价化合物:H2O、 CO2 、SiO2、 H2S

  (3)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理解、记忆

  巩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从化学键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呢?以H2和Cl2反应为例,思考。

  思考并回答:H2分子中H-H键和Cl2分子中Cl-Cl键断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结合成HCl,形成了化学键H-Cl键,所以,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板书:四、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课时)

  了解、预*

  本节课解决内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和非极性)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判断。

  3、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之间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

  1、有下列物质: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 ,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存在非极性键的是 ,不存在化学键的是 ,只存在共价键的是

  2、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

  (1)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具体的例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成键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发现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补充,由学生归纳出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宏观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5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方式学*。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

  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 合作、学会评价。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6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 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活动的指南和学*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的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 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有机物的学*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 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 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 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氯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 点燃 [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 2 O2点燃 →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 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有机化合物的学*方法。

  学*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对本节课的学*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8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9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②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对摩尔概念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与价值观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引言】

  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5、溶液的稀释

  引导学生分析:

  (1)含义:溶液的稀释就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使溶液浓度变小的操作。

  (2)实质:溶剂增加,浓度变小,溶质不变。

  (3)规律: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板书】

  6、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预备知识】

  用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分数。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溶液的体积:

  v特别提示:液体的密度单位通常是g/mL,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的体积单位是L。

  在一些教复杂问题中,已知条件和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如果直接从已知条件正向分析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由于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使问题复杂化,有时候还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误入歧途。

  如果从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逆向分析,步步为营,即可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题时,再将思路理顺,然后去解决,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直接计算

  例题1:配制500mL0.2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是多少?

  例2:将28.4gNa2SO4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求出溶液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强调】

  ①在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时,体积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在计算时要注意被溶解的物质是否能与溶剂反应,真正的溶质是什么。

  [练*]

  1、把4gNaOH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把6.2gNa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把5.6gCa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4、把4gCuSO4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5、把4gCuSO45H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例3.配制250 mL 1 mol/L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例4:配制25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要18.4molL–1的浓硫酸的体积是多少?

  (3)【过渡】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例4.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现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液的密度为ρg/mL,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的某溶质的溶液,推出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

  【说明】

  不能依赖公式,应根据题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密度,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例4.已知75 mL 2 mol·L-1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牛刀小试】

  1、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实验室有一瓶4 mol·L-1的NaOH溶液,密度为1.2 g·cm-3,求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现有一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的磷酸溶液(H3PO4),密度为1.12 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4)溶液混合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①同种溶液混合

  【说明】

  一般在计算中,没有特别说明,可以认为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若已知混合后的溶液密度,则一般要用总质量除以密度计算体积。

  例1、将300mL2 mol/L的HCl溶液和200mL4 mol/L的HCl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例2、将2 mol/L的NaOH溶液和4 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②互不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

  例3、将300mL2 mol/L的NaCl溶液和200mL4 mol/LMgCl2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和Cl—。

  1、将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50mL4mol/L的NaOH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将400mL2 mol/L的Na2SO4溶液和100ML2 mol/LAl2(SO4)3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Al3+、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3、将448LHCl气体(标况)溶于1L水中,得到的盐酸溶液的密度为1.25g/mL,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

  四、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1、计算依据: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 m A + nB = pC + qD n(A):n(B):n(C):n(D)= m:n:p:q

  2、解题思路:

  ①求什么;②已知什么;③怎么求。

  3、解题方法:

  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求出所需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出题目要求的量。

  例1、现有250mL 0.8mol/L的H2SO4溶液,用2 mol/L NaOH溶液中和,使溶液显中性,求需要NaOH溶液多少mL?

  例2、现有250mL2Na2CO3mol/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5mol/L HCl溶液使其充分反应,求参加反应的HCl溶液的体积和反应生成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

  〖活学活用〗

  1、现有100g含杂质的Zn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收集到标况5.6LH2,求Zn的纯度。

  2、现有200gCaCO3,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并将生成的CO2与足量的NaOH溶液制取Na2CO3,求可以制得Na2CO3多少g?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作业]P17 1、2、3、4(要求有计算过程)

  板书设计:

  5、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计算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引入:

  前面我们学*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

  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

  引导提问:

  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

  解题思路: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为x),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分两行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巩固练*: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例题2: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问题深化:解答计算题应该有正确的书写格式,那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解题格式,并请学生回答。

  解题格式:

  1、设未知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计算其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简明地答

  点拨:对解题格式中的相关事项作进一步强调。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知识,完成下列两个练*题。

  巩固练*:

  1、电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氢气?

  2、在空气中燃烧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让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算。

  引导:指导学生做课堂练*,随时纠正学生在练*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学*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解题辨析:

  下题的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中错误,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内容:略

  (如果时间不够,则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下节课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对学生的小结,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课外练*:

  教材*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请一位学生上台书写,另请一位学生回答意义。

  学生对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题略作观察,稍加思考。

  可让一个学生上台来演算。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两分钟,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体会解题的思路过程。

  学生进行练*,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解题格式。

  学生分析总结出解题格式,一、两位学生代表作答。

  对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格式,学生仔细体会,并和解题思路作比较。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完成课堂练*。

  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出其中错误。

  学生总结解题注意事项,请一、两位学生作答。

  理解记忆。

  独立完成课外练*。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学*兴趣。

  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本节课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新知识情景。

  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分析题意,学会如何解计算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特点出发,养成正确地审题、解题*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加深巩固,进一步强化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计算题。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让学生自主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深、巩固知识,反馈信息。

  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小组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前做导学案,小组探究,激发学*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

  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

二、教材的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化学*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衡和水的电离*衡两个*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衡体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导入主题,研究探索,指导学法。

  (2)教师导学,学生合作讨论,探讨实验设计及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探索、发现。(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及类推、练*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4)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1)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

  (2)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的方法展开探索,对比归纳及类推总结,练*训练,获得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思维能力。

  (3)积极思考,善于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及类推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附课件)

  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纯碱和小苏打入手

  [幻灯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的学*从低起点、易接受的环境开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2、过渡到

  A级问题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回答

  A级问题一:水的电离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衡移动方向是向移动,理由是。

  A级问题二:溶液呈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为,呈酸性

  是,呈碱性是。

  A级问题三: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盐酸与NaOH溶液:,②盐酸与氨水:,A级问题四: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醋酸与NaOH溶液:,④醋酸与氨水:。

  A级问题五:上述反应物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级问题六:若按酸、碱强弱不同,上述反应生成的四种盐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

  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A级问题完成之后进入B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不同的题分给不同的

  小组。让六个小组的学生同时上黑板演示。 B级问题一:

  盐CH3COONa溶液酸碱性盐类型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设计意图:学生上黑板画图,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差在哪。

  B级问题二:CH3COONa溶液为什么呈碱性?

  电离方程式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B级问题三:NH4Cl溶液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电离方程式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B级问题四:NaCl溶液为什么呈中性?

  B级问题五:1.盐类水解的定义:水溶液中盐电离出的跟水电离出的生成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电离出的与水电离出的结合成,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条件:①盐必须溶于中。

  ②盐中必须含有离子或离子

  B级问题六:盐类水解规律

  ⑴有就水解;无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双水解;⑶谁显谁性;同显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钠碳酸钠次氯酸钠溶液碱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分析,总结类推,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水解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4、课堂练*课后作业

  见课件

  设计意图:提供反馈教学的信息,培养强化学生的对比归纳类推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一:课堂还可以更高效

  提前给学生发了导学案,然后收上来批阅,也就是在讲课之前,对学生已非常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上课。在学生分组答题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学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个小组同学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不去探讨其他问题。此外,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的链接高考题,这是我在本节课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强课后练*,能够让学生掌握的更好

  课后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多说,然后让学生总结,隔段时间复*。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2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发展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观察现象)

  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

  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讨论分析)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

  方向。

  生: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师:非常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合电路。

  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难点突破:

  1、精心设计实验:将教材实验设计为4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突破难点。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我做如下设计:初学时让学生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写成离子,哪些不能改写离子,要指导学生复*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第110页)。采用自学、反馈练*、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同学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要将书写难点分散到其他教学环节,在学*离子反应的意义时,设计练*4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设计练*3个书写。

  五、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毛刷。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4人一组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总体构思:

  教学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

  学*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4

  关键词: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概念 教学设计 改革措施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课程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对探究物质反应原理、理解生产生活实例、改进化学实验等内容有极其重要作用。这一知识板块在高一化学必修教材中,属于基础性知识,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板块成为很多学生的恐惧,经常性犯错,失去化学学*的信心和兴趣。由此可见,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氧化还原反应,对这种反应类型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是关于“氧”的反应。高中阶段,教材从电子本质转移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很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的本质过于简单,忽略向学生传授的细节,导致很多学生在今后学*中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自己的正确认知。

  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分散到不同章节,贯穿整个化学教学过程。面对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由表及里,通过交流和总结的方式探索相关知识。问题的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规律。教师应该从学生了解的部分入手分析,利用教材不断深化,将尽可能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做出螺旋式的内容升级,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具有迁移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其他类型的化学规律和知识。从反应类型看,给学生开设新视角,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从能量转化看,反应中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了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让学生对能量本质有新的了解;从物质性质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了解物质的价态变化,预测物质的特性。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这部分知识体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的特点,具有化学学科的研究特性,值得教师们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概念、电子转移、化学分类的顺序进行了解。每部分内容都要按照外在、共性、本质特征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认清本质和类别。本节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对氧化还原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

  1.电子转移部分教学设计

  无论怎么说,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展的,需要让学生从概念理解开始,逐步接*电子转移核心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在练*中排除干扰的根本依据。根据教材的安排,课堂以“Fe2O3+3CO=2Fe+3CO2”为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变化。在学生对本方程式有充分了解后,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三种反应类型进行比较,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共性:反应前后发生了电子转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在课堂引导下学生会自动思考采用怎样的方式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各个要点信息标明,以便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性质。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和“电子转移守恒定理”.每个学生都要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在方程式上明确标出各个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双线桥法和电子守恒定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中最关键的方法和依据,教师应该将课程的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升降变化,使得学生不仅理解这种方法,更利用这种方法和定律分析问题,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氧化剂、还原剂部分教学设计

  氧化剂、还原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直接应用。虽然氧化剂、还原剂是在概念章节接触到的知识,但这部分知识如同桥梁,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归纳,帮助学*者思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梳理清楚思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串联和讲解。

  这一部分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向学生讲解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从最简单的反应方程式(如:2Cu+O2=2Cuo)入手分析,利用电子转移和化合价进行定义,让知识前后相连,思维相接。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做出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初步利用探索,并在大量化学反应案例中分析氧化剂、还原剂存在的规律;第三步:以氧化性和还原性为跳板,进行知识迁移,将其延伸到其他章节,主要包括原电池、电解池两方面内容,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价值。如此便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和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有所期待。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课程,学生从概念、电子转移本质、方程式判断方法和原则、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具体角度了解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价值,对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他章节的利用不感到陌生。如此师生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盘活,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解题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思维,将各部分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解决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看到化学知识的特点,按照化学学科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理智性、层次性地学*化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伟定.不同教学设计对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理解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汪宁.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位置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09).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一步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同时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力,为学*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复*回顾】想一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问一问:原电池的电极如何判断?

  写一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联想质疑】:如下图所示:如果把两根石墨棒作电极插入CuCl2溶液中,外接直流电源,这还是原电池装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上述装置,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播放动画】:电解氯化铜溶液微观模拟

  【投影】:第三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学生小结】:

  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教师讲解】:放电:阴阳离子在阴阳两级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放电。

  【思考交流】:电解池的两极是怎样确定的?电极分几类?

  【学生小结】:

  3、两个电极及电极反应

  (1)两个电极的确定及电极反应: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电子流进——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电子流出——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式:

  (2)两个电极的类型:活性电极和惰性电极。

  惰性电极(铂、金、石墨)——仅仅导电,不参与反应

  活性电极(除铂、金外的金属)——既可以导电、又可以参与电极反应

  【提问】:根据电解氯化铜的装置,大家分析形成电解池的条件是什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

  【投影】:

  4、构成电解池的条件和电子流动方向

  (1)构成电解池的条件: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形成闭合回路。

  (2)电子的流向:电子从外加电源的负极流出,流到电解池的阴极,再从阳极流回电源正极。(注意:电子只在外电路定向移动,不能从溶液中移动)

  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思考交流】:

  (1)电解后氯化铜的浓度如何变化?

  (2)若要使电解质溶液复原,怎么办?

  【学生回答】:(1)电解后氯化铜的浓度减小;

  (2)若要使电解质溶液复原,可以加入氯化铜固体。

  【设置疑问】:

  (1)请同学们思考,在CuCl2溶液中,不仅有CuCl2电离生成的Cu2+和Cl-,还有H2O电离出的H+和OH-,为什么Cu2+、Cl-放电,而不是H+和OH-?

  【分析】:H+和OH-的量少。

  【提示】:阳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而阴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想一想在阴和阳两级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可能与离子本身的那些性质有关系呢?

  【讲解】:由于各种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因此电解时离子放电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顺序不同。

  【投影】:5、放电顺序

  (1)阳离子在阴极上放电顺序是:

  Ag+>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2)阴离子在阳极上的放电顺序是:

  ①活性材料作电极时:金属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成阳离子进人溶液,阴离子不容易在电极上放电。

  ②用惰性电极(Pt、Au、石墨、钛等)时: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是:S2->SO3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

  【讲述】:电解电解质溶液时,在阴阳两级上首先发生放电反应的离子分别是溶液里最容易放电的阴阳离子。

  课堂练*: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中,若把电解质换成熔融氯化钠,其结果又如何呢?写出电极反应。

  【总结】:

  1、分析电解反应(用惰性电极时)的一般思路:

  明确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阴阳两极附*有哪些离子

  根据阳极氧化、阴极还原以及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反应的离子先后,最后分析得出产物

  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名称

  原电池

  电解池

  举例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类型电子运动方向能量转变形式

  巩固练*:

  1、电极反应方程式及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惰性电极,溶液):

  H2SO4HClNaOHK2SO4

  CuCl2CuSO4NaClKMnO4

  2、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NaCl的混合溶液时,阴极析出的物质是xxx;阳极产物是xxx。

  3、两极都用银片作电极电解AgNO3溶液时,阳极的产物是xxx;阴极的产物是xxx。

  【作业布置】:课本83页1、2、3题。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7)

——高中化学教师心得(5)份

  高中化学教师心得 1

  20xx—20xx年第一学期,我在高一年级担任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新的学年,我继续根据教育局实施的“学讲计划”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有关的文件、理论和实施建议,同时认真听取原高一老师贯彻“学讲方式”的课堂实践,然后逐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推进“学讲方式”的各项步骤和要求,现将这个学期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首先,我认为“学讲计划”的前提就是要先转变教师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让学生自己去学*、展示、质疑、讨论、和总结。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越俎代庖,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但后来强迫自己慢慢放手,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很有能力的,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基本都可以比较理想的完成。特别是激发了一些学生学*的热情和成就感,学*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点也让我比较欣慰。

  其次,我感觉到每节课所用的教案和导学案都要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才能保证“学讲计划”的每个教学环节有效地实施,在这一点上比以前传统教学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还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具备的自学能力和展示能力,然后才能设计出适合我们学生使用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还感受到一下几点:

  要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为“三分教七分学”,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才能让学生喜欢化学,愿意学*化学。所有不要对所教的知识随意拓展、综合,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教案和导学案具体的环节设计可以参照“学讲计划”所要求的“自主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进行,但是千万不能拘泥于形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内容灵活运用;

  导学案中自主学*的题目和当堂拓展、检测的题目一定要精心选择、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老师必须提前多做几遍,要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的内容,确定使用顺序的合理性,才能编制出合理的导学案;

  第三、我还体会到若想真正贯彻“学讲计划”,在课堂上就要摒弃花架子,求真务实,体现学讲的真正意义。比如要给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充足时间,不能抛出一个问题就立即讨论交流,这样的小组合作就失去了个人思考的基础;还有过于重视展示,急于进行汇报,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往往一带而过,使课堂上研讨的气氛不浓,互动交流的场面少,包括展示后的质疑和解惑的环节也不够,缺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上的交锋。我感觉一个好的课堂是需要现场生成的,不能只是满足把课堂设计的环节完成就好,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最后还有课堂展示的形式过于单一,基本都是学生活动后分小组汇报,汇报的形式不是口头就是板书。对于化学课而言,我们还可以灵活的加入实验方案设计的汇报、实验操作的汇报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就是自从实施“学讲计划”以来,因为老师需要尽可能多的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去了解学生的学*情况。我们感觉比以前和学生更加亲*,我们学会了更多地与学生*等交流,耐心去聆听学生的想法和质疑,同时孩子们也比以前愿意与我们主动的交流和探讨,营造出了一种更融洽和健康的师生关系。

  最后,我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因为学生的学**惯和能力参差不齐,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课前的自主学*,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我们有时候会感觉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这样也就无法保证课堂其他环节的实施;还有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都能体验到自主学*的快乐。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往往是只有某些成绩比较好,或者是表现能力强的学生在主导,而有些学生却很少或不参与讨论展示,甚至也不会倾听别人的讲述。还有就是教材中某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抽象的概念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如果完全教给学生去自主完成,课时就很难保证。还有实验课如何当堂检测?

  在此期间,学校邀请了有关教研员老师指导和帮助我们,使我们明白了实验课可以是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来检验学生的学*收获,可以是单独演示,大家来审视评分;也可以是几个学生一同演示,进行竞争,大家评价打分。抽象的概念不要强求学生必须把定义一字不差说出来,只要能够理解含义,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能够正确使用就可以。

  以上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探索一些更实际、更有效的方法,丰富我们实施学讲课堂的方式和方法,真正调动起孩子们学*的主动性,更好的发挥学生教学生的作用,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切实体会到主动学*的乐趣;而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模式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否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产生怠惰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最后在对学生整个学*过程的'的评价方面,也要有更加合理、有效和完善的。

  高中化学教师心得 2

  在培训中使我更充分的明白了教师敬业精神的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忠于教学工作的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更重要的表现在于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和对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短短的几天的培训虽说不会立竿见影,但却让我有所领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纳百家之长,慢慢的走,慢慢的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求得师生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7月27日—7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咸阳师范学院主办的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本次培训分三个阶段历时五天。

  第一阶段: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

  董**老师《师德》和《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的报告,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是孩子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为教师要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周青教授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和实施建议六个方面为我们深度解读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身为教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反思、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许超超、吕剑飞、赵永刚、张艳等四位老师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充分展现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底以及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业务上的学*和研究要永不止步。

  第二阶段:参与式微型课展示与交流。

  微型课展示期间化学专家葛秋萍老师、张安珍老师针对每一位学员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细心指导,帮助学员积极提高,同时语重心长地提出“我们的教学艺术可以欠佳,但我们传授的知识必须完全正确”,只要我们积极研读课程标准,博采众长,我们不优秀都不行。通过微型课的展示,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微型课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而且没有学生参与,但上课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素养。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要上好一节微型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2、迅速切入课题

  3、主题突出、主线分明

  4、内容简练、独立完整

  5、学生主体、适当互动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学*,取长补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第三阶段:培训总结。

  31日下午培训即将结束之际,王青岗老师对这几天的培训做了总结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大家不负韶华,勤于科研,努力成长为科研型教师。

  这次培训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而对于我来说,既有了教学思想的感悟,又有了教学理念的提升。在培训中使我更充分的明白了教师敬业精神的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忠于教学工作的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更重要的表现在于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和对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短短的几天的培训虽说不会立竿见影,但却让我有所领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纳百家之长,慢慢的走,慢慢的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求得师生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校工作当中。

  高中化学教师心得 3

  10月29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河北师大参加为期二十天的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首先感谢我们高中化学班的班主任刘淑芬老师、业务班主任刘敬华老师和生活班主任张夏妍老师为学员所做的周到细心地工作,志愿者学生在车站接站,到校后帮助我们热情的办理报到手续并安排好我们的住宿事宜,一切结束后负责我们住宿的志愿者邸二宝同学又到宿舍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事帮助解决,令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其次感谢河北师大为我们搭建这样一次难得的学*和交流的*台以及各位专家教授辛勤工作,使我们各位学员的每一天都觉得收获很大。

  学院领导和业务班主任刘敬华老师精心安排培训计划,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网上培训、集中听专家培训、深入一线老师课堂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培训成果展示(说课比赛、教学设计、课例展示)等。这次培训,使我充分享受到了自身充电带给我的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悦,亲身体验了在专家引领和伙伴互助下的学*过程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让我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教师学*的重要性,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以及克服方法。通过学*和聆听专家讲座,使我收获很多,眼界也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同时深刻感到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通过理论学*与实践,让我从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作为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教育理念要提升,理念的更新随之带来的是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所以我们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也不是在书斋中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以下是我对自己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的几点体会:

  1、转变传统观念,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注重课堂实践和资源整合,运用专家的教育智慧补己之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内容,推动教育教学的行为的变化。

  2、践行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实践课程改革的途径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更新,是对教师这个实践者的严峻考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分析;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点评,指导或精湛的讲解。

  3、创设情景导课,激活学生思维。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学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有梯度地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练*题。落实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方法训练;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要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扩大知识面;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4、理念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

  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的方法和捷径。重新认识了"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的学生在爱沐浴下健康的成长。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本质是把握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确立培养目标,把握学生年龄个性特点。重于观察、勤于了解、乐于交流、善于沟通。细心培养,精心塑造,耐心转换,爱心评价。要善于差异评价,提倡无错评价。要领会课程标准,激活教材内容。要娴于技能、胜于调控、精于启发、善于表达。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朴实、风趣。课后要体现知识再认识、方法再改进、过程再体验,体现后再提升。在目标上关注个体潜能发挥;在模式上关注个体主动探究和情感体验;在策略上,关注自主学*与受导学*统一。教育由以本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教师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型转向探究型与接受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也会在教材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重新认识我们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因为教师工作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重复,而是不断用心创造。她需要我们树立终身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把科学和乐观精神,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切能够担当起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繁荣的历史重任。

  高中化学教师心得 4

  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参加县级骨干教师最后一次培训。因此我珍惜这次学*的每一天,不放过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在学*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学*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经过紧张而充实的学*,我有了不小的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对教师道德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

  二、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不仅使我对理清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三、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把握了课标的精神,领会了教材特色,强化了专业知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通过听课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去搜集资料,如何更好地去学*,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效果。

  五、战胜了职业倦怠,明确了教师成长的足迹,重塑职业理想。听了老师们的课,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很佩服她的那种执着的精神,相比之下,自己更应该学*,不要虚度光阴。

  六、结交了良师益友,通过跟他们的交流,使我在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此期间,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老师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为一个学者,他们那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让我感染!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

  这次县级骨干教师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带给我们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是打开陈旧思想,释放无限思绪的钥匙,它象我心中永远亮起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去奋斗,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化学教师心得 5

  时光飞逝,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及备课组长吴桂丽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组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现就这一学期的如下:

  一、在思想觉悟上:

  1、积极拥护***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为维护社会稳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职工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不缺勤,不早退。服从安排。

  二、教育教学上:

  1、配合校领导的工作,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积极地去听课,评课,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量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新课程理念,明确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目标,研讨有效实施策略,脚踏实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出好每一节学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享受学*。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学**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学*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经常的反复的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给予不断的鼓励,在学*上给予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的前提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所

  (2)班级还是(11)班,抓基础知识就要抓好化学课本知识,力求每章、每节过关,每个方程式过关,然后层层深入,尽量降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落差。强抓了化学用语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逐渐探究。

  4、授完每一节课后,都要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争取较大进步。

  总之,由于第一次接触新课改,虽然很努力地去工作,但仍有不足之处,授课中的一些问题,本人还不能完解决,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把握好“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与落实探究内容涉及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衡?如何除了探究实验时间的掌控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等。探究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教师为轴心的车轮运转,学生的问题意识较淡薄,很多问题都所教师提出的,一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欠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环境。不断完善自己,真正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观念。经过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工作:

  可取之处:

  1、教材处理好,可顺利流畅讲完课。并且重难点突出。

  2、结合张素兰老师的同桌互助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3、坚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一练。

  不足之处:

  1、在很多教学内容的教学中,在细节上感觉把握的不太好。

  2、学生做了大量题,但没有覆盖所有题型。

  3、对有些学案和试卷没有及时批改和评讲,拖得战线有点长。改进之处:

  1、要听不同老师的课,博取众长。

  2、多跟老师们探讨,掌握好讲课的分寸和细节。

  3、鼓励学生多做综合性的题,多提问有价值的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