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 1

  音乐学*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甚至可以不唱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在学*《那达慕之歌》这一课时,我给了学生充分聆听音乐的时间。

  在课的.一开始,通过播放那达慕大会的热闹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中,理性的枯燥的节奏训练,以及单一询问情绪的方法早已经过时,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种学*是必然的,我在解决如何把握歌曲《那达慕之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和情绪时,利用“那达慕”这个盛会中的比赛项目及比赛情景为切入点,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不断启发,大胆尝试,让学生通过“赛马”“摔跤”“万人齐声欢呼”的场面和动作来感觉、有节奏朗读歌词,去理解、体会情绪,并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这是音乐教学中十分美好的阶段,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一点点活跃起来。

  在本首歌曲的拓展活动中,“设计不同力度演唱歌曲的结束句,感受力度的变化给歌曲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处,我鼓励学生起来大胆尝试。同时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的兴趣很浓。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个人的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再次亲身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不足之处,在歌曲处理方面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多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处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处理歌曲的乐趣。另外,努力给孩子们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多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们在学中乐,乐中学!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点!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 2

  在教学中,我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学*音乐的主人。

  一、营造学*情境,让学生参与音乐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人,老师只是启发引导者,必须注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本节课,我首先播放歌曲画面,那欢快、盛大的那达慕场面一下子便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迎合了此年龄段孩子们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特点,为下一步授课作了有效的铺垫。之后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层层推进的形式,由浅入深,带领孩子以艺术的眼光和音乐的思维来体验生活,感受蒙古人盛大、热闹的那达慕场面,整个过程中,我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谱例中,第二句中的“奔跑”中“跑”的节奏是附点八分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在这首歌曲中还有一处节奏跟它的节奏是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找找看,在哪?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抢答中,我们很快索定了正确答案。因为附点八节奏是这首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唱准,唱好。以节奏为铺垫,我又和学生们分享了我的发现:第一段与第二段因节奏变了,所表达的情境也发生了变化,明确节奏在音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孩子们学*起来兴趣昂然,课堂教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从音乐要素入手,让学生去感悟音乐

  发现、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并将学生的实践体验恰当地融合到教学中,必将会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同学们要表达心中的激情和展示美妙的歌喉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演唱歌曲,在歌曲处理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用有弹性的声音来唱第一乐句,最能表现运动员精神抖擞形象;为了能真实地再现运动员们听到枪声后奋力拼搏的情形,第二个乐句可用渐强的力度来演唱;用强的力度来演唱第三、四乐句,最能表现运动场上热闹的情形。通过力度的有效处理,一场生动、热闹的那达慕大会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是学*的主人,在学*中他们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快乐与幸福。

  三、从歌曲处理入手,让学生唱响音乐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而“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资源”又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老师随着学生思维路线走的情况,当然这离不开教师不露痕迹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成就感。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歌曲,于是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运用力度的变化,为歌曲设计一个场面越来越热烈的大会。这个问题一出,那可谓向孩子们*静的思维湖面开起了“机关枪”,孩子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为了完成老师的这个任务,他们启动了自己所有思维来帮老师想点子、出主意,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渐强的力度最适合表现越来越热闹的那达慕大会。接着孩子们用渐强的力度、百倍的热情、激情地演唱了结束句,课堂气氛活跃异常。为了再现会场气氛,我还引入筷子为歌曲伴奏,在孩子们投入的表演唱中,教学效果非常好。为了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我又及时提出另一个问题:“大会结束,人们渐渐走远,这种情境又该怎样表现?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渐弱的力度”。我暗自感叹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而更让我高兴的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日趋成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再次亲身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回顾本堂课,美中不足的是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当老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情况有变时,老师应对不够机智,课堂出现了一点点冷场的情况。

  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注重从歌曲的力度、节奏等诸多音乐要素入手,带领学生去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心灵里美好的寄托。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 3

  在教学中,我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学*音乐的主人。

  一、营造学*情境,让学生参与音乐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人,老师只是启发引导者,必须注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本节课,我首先播放歌曲画面,那欢快、盛大的那达慕场面一下子便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迎合了此年龄段孩子们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特点,为下一步授课作了有效的铺垫。之后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层层推进的形式,由浅入深,带领孩子以艺术的眼光和音乐的思维来体验生活,感受蒙古人盛大、热闹的那达慕场面,整个过程中,我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谱例中,第二句中的“奔跑”中“跑”的节奏是附点八分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在这首歌曲中还有一处节奏跟它的节奏是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找找看,在哪?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抢答中,我们很快索定了正确答案。因为附点八节奏是这首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唱准,唱好。以节奏为铺垫,我又和学生们分享了我的发现:第一段与第二段因节奏变了,所表达的情境也发生了变化,明确节奏在音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孩子们学*起来兴趣昂然,课堂教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从音乐要素入手,让学生去感悟音乐

  发现、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并将学生的实践体验恰当地融合到教学中,必将会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同学们要表达心中的激情和展示美妙的歌喉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演唱歌曲,在歌曲处理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用有弹性的声音来唱第一乐句,最能表现运动员精神抖擞形象;为了能真实地再现运动员们听到枪声后奋力拼搏的情形,第二个乐句可用渐强的力度来演唱;用强的力度来演唱第三、四乐句,最能表现运动场上热闹的情形。通过力度的有效处理,一场生动、热闹的那达慕大会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是学*的主人,在学*中他们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快乐与幸福。

  三、从歌曲处理入手,让学生唱响音乐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而“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资源”又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老师随着学生思维路线走的情况,当然这离不开教师不露痕迹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成就感。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歌曲,于是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运用力度的变化,为歌曲设计一个场面越来越热烈的大会。这个问题一出,那可谓向孩子们*静的思维湖面开起了“机关枪”,孩子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为了完成老师的这个任务,他们启动了自己所有思维来帮老师想点子、出主意,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渐强的力度最适合表现越来越热闹的那达慕大会。接着孩子们用渐强的力度、百倍的热情、激情地演唱了结束句,课堂气氛活跃异常。为了再现会场气氛,我还引入筷子为歌曲伴奏,在孩子们投入的表演唱中,教学效果非常好。为了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我又及时提出另一个问题:“大会结束,人们渐渐走远,这种情境又该怎样表现?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渐弱的力度”。我暗自感叹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而更让我高兴的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日趋成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再次亲身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回顾本堂课,美中不足的是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当老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情况有变时,老师应对不够机智,课堂出现了一点点冷场的情况。

  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注重从歌曲的力度、节奏等诸多音乐要素入手,带领学生去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心灵里美好的寄托。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 4

  《那达慕之歌》是有关于少数民族节日的一课。在课的一开始,我在歌曲《那达慕之歌》的导入部分,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背景音乐,加上我的独唱,并结合课件创设情景,这样导入,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在解决如何把握歌曲《那达慕之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和情绪时,利用“那达慕”这个盛会中的比赛项目及比赛情景为切入点,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不断启发,大胆尝试,让学生通过“骑马”“传哈达”“万人齐声欢呼”的场面和动作来感觉、编创节奏,去理解、体会情绪,并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这是音乐教学中十分美好的阶段,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将十分活跃。

  筷子舞本身就是蒙古族的舞蹈,让学生既学会了唱歌,同时也学会了筷子舞,让学生在欢乐优美的舞蹈中体会“那达慕”的热烈和欢腾。

  在本首歌曲的结束部分——“设计不同力度演唱歌曲的结束句,感受力度的变化给歌曲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处,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这次体育盛会中的观众和拉拉队,并鼓励学生除了设计力度方案之外,最好能加上相应的动作来表演。让他们自由讨论,亲自尝试和感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以及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个人的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不足之处:学生在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如采用随师伴奏读歌词,在填唱歌词,给学生自主学*的空间,会使学生掌握的更扎实。在歌曲处理方面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多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处理歌曲的乐趣。另外,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热情,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 5

  音乐学*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甚至可以不唱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在学*《那达慕之歌》这一课时,我给了学生充分聆听音乐的时间。

  在课的一开始,通过播放那达慕大会的热闹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中,理性的枯燥的节奏训练,以及单一询问情绪的方法早已经过时,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种学*是必然的,我在解决如何把握歌曲《那达慕之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和情绪时,利用“那达慕”这个盛会中的比赛项目及比赛情景为切入点,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不断启发,大胆尝试,让学生通过“赛马”“摔跤”“万人齐声欢呼”的场面和动作来感觉、有节奏朗读歌词,去理解、体会情绪,并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这是音乐教学中十分美好的阶段,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一点点活跃起来。

  在本首歌曲的拓展活动中,“设计不同力度演唱歌曲的结束句,感受力度的变化给歌曲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处,我鼓励学生起来大胆尝试。同时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的兴趣很浓。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个人的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再次亲身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不足之处,在歌曲处理方面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多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处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处理歌曲的乐趣。另外,努力给孩子们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多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们在学中乐,乐中学!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点!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阅读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1)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1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课文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惯。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听歌、看视频、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后,初读全诗交流感受,整体感知诗歌的结构。然后再读全诗,完成填空,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找全文的中心句,反复吟诵,辅以“主歌”“副歌”的介绍,有效升华了对文本的认识,体味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味作者情感,采取了重视朗读,淡化解析,强化字词教学的策略。课上放时间给学生读文,采用自由读、齐读、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的读诗热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不知不觉之中,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渐渐深入。读诗的过程中,注意通过范读,互动评价,教师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声调的变化,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重了字词的教学。从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理解字义三个层面进行教学,为精读诗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在这一课上,我始终坚持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创设了一个个良好的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课始,我以歌曲《长江之歌》导入,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必然产生阅读文本的渴求。再如,在交流了长江的相关信息后,诱导学生交流形容气势大的成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的特点。本课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了对长江形象的感性认识和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2

  《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

  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先播放了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让学生欣赏之余调动其学*积极性,酝酿感情,为朗读奠定基调,果然在朗读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后,我又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又是具有‘母亲的情怀’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无私的伟大的精神。但学生的回答很难明显区分这二者的不同,仔细想来,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没有必要将哪些句子是写“无穷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写“母亲的情怀”这样截然分开来理解。

  只要学生能从诗句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这两个特质即可,哪怕从同一个诗句中既领悟到长江无穷的源泉,又感悟到长江母亲的情怀,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是应该得到肯定。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等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课文两小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古老的*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老师课件展示长江视频资料。学生谈感受。

  过渡:长江他九曲回肠,奔流不息,他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曾经有一部纪录片《话说长江》展示了长江的秀丽风光。这部纪录片一播映,收视率极高,很多人都被长江宏伟的气势所震撼,其中有一位青年叫胡宏伟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曲《长江之歌》,板书“之歌”。这首歌歌词豪迈,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长出了对长江的热爱。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感受。

  1、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何感受?

  2、学生交流。

  3、检测字音。

  哺育 依恋 磅礴 奔去 荡涤 灌溉

  4、指名接龙朗读课文,给以评价。

  三、引导自学。

  作者在诗中尽情赞美长江,你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这种写法叫什么?(反复)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几部分?请同学们自学诗歌两部分内容。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你从那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小组合作学*,男女生比赛汇报自学成果

  3、师相机引导带感情朗读。

  4、合上书师生共背诗歌。

  四、质疑探讨:

  读完诗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长江。

  预设:1998年长江的洪水灾害引发的原因,对学生渗透保护长江母亲河人文教育。

  五、合作探究:

  课文两小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师总结,拓展余光中的《乡愁》。

  六、聆听并欣赏《长江之歌》mtv视频。

  七、推荐作业

  1、背诵并学唱《长江之歌》。

  2、课下收集有关母亲河的诗歌,准备诗歌朗诵比赛。

  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雪山 东海 哺育 挽起

  远古 未来 灌溉 推动

  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气势恢宏,雄壮豪迈,读起来荡气回肠。它赞美了长江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本课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赞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这课内容作为年级教研课我上了三次。第一次在六三班上,成功之处是我首次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直观地对长江进行了解,是我的进步 。不足之处:开始播放《长江之歌》的视频资料后就直接播放mtv歌曲,mtv有三分半的时间,导致后面合作探究时间紧张,和最后歌曲播放有点重复。在展示朗读课文是让两个小组各读一遍也有点浪费时间。于是第二节课给六一班上课我做了改动:视屏资料完后直接进入课文,课文学完最后欣赏并跟唱,我看到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期待与欣喜。在朗读展示是,我指名接龙读文,既让十个学生展示了朗读情况,又节省了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讨论课文重难点。最成功之处,当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我示范朗读,学生及时评价并感受到朗读是语气先柔和再有气势,把长江比作母亲的诗句读出母亲的深情,学生得到了朗读的训练。

  最后,孩子们能合上书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达到知识目标的落实。

  时间安排,六二班在下午上课,学生有些疲劳,自学汇报效果不好,我们及时调整让学生休息了十分钟后完整地上完了这课内容。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4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效果才会让人满意。上课前,我知道孩子们对长江的了解很少,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我以长江为话题,出示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充分的体现了资料为学*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这样,一堂课没有过多的赘述,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了。

  我想诗是感性的,是用心去感悟的。所以,学*诗歌就要反复吟诵,在诵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应有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长江之歌》学*中,我感觉到学生非常喜欢这首歌,我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积极性;课中进行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及时处理课堂中的生成,把学*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在学*诗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之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感受、理解、体会等,必将实在、亲切、自然。所以,教学诗歌,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功夫。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让他们学唱,通过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5

  很荣幸也很感谢周浩名师工作室14年第一次活动放在我们学校进行,我有幸上了一节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第一课《长江之歌》,是一堂随堂公开课,整体感觉上的不理想,但是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现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个反思。

  一、备课思路

  由于本章的单元题目是影视金曲所以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想紧密围绕这一主题。但又是第一课,设计到歌曲《长江之歌》所以在备课时我很纠结。单纯上一届唱歌课少量加入一些影视音乐的概念,还是上一节以影视音乐为主体,加入唱歌课成为一节综合课之间我犹豫很久,最终我选择上一届综合课。这也是我没有经验的最大体现。在这里我犯了一个大的错误,就是想抓住的点过多,最后重难点不突出。如果让我再上一次,我绝对会直接上成唱歌课。

  二、导入环节

  由于我想把影视音乐的内容引出来,所以在开始上课后我给学生唱了一首《时间去哪了》引出影视金曲这个题目。课后老师们给我提意见让和长江之歌有关,我觉得说的非常好。导入新课以后引出影视音乐中的主题歌概念,引出长江之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好。我要吸取经验,导入的内容一定要和课程内容有关,而且一定要直接。

  三、上课过程

  1、练声

  2、学歌曲、

  3、分析歌曲

  4、介绍影视音乐

  5、感受《夜斗》

  6、小结。

  看起来内容很丰富,但是我没有抓住重点。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在上课过程中我没有亲自给学生演唱,发挥老师个人能力让学生直接现场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分析歌曲时我应该把问题放在学歌曲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唱歌曲,通过正确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演唱歌曲时的发声和气息的技巧,把演唱的技能技巧融合在教学之中,学生并不感到枯燥和乏味,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演唱中我没有亲自给学生演唱,发挥老师个人能力让学生直接现场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这节课中,我忽视了这一点。在以后的课堂上该多多给予学生单独表演的机会。同时,我始终以音乐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使学生既学*了音乐,又增加了知识内涵,丰富了情感世界。还有我的课件里关于长江的图片或视频几乎没有,学生不能直观的感受长江的壮美,所以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也找不到波涛汹涌,源远流长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通过这次上公开课然后老师们认真的评课我发现,自己上课方面还有很大的问题,需要跟家努力的去钻研,去学*,去实践。我发现上好一节音乐课,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路,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思维开发能力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驾驭教材,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课程模式的变化,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堂课的设计如果能够贴*学生心理,学生自然就能保持一种对音乐学*的积极心态,并且融入音乐课之中。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注重兴趣的培养,更多的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到模仿、创作,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再次感谢参与评课的所有老师,只有你们不断地鞭策,我才能更快的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2)

——树之歌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树之歌的教学反思 1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树之歌的教学反思 2

  《树之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是本册的一个识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怎么才能在一节课内教会孩子们识记这么多生字呢?我仔细地研读了教材,发现本课的生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都是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会写的10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和途径,把快乐引进课堂,引进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意识和愿望。

  在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儿歌后,为了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为树木点点名。学生的学*兴致很高,课堂上能自己为树木点名,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很认真地读着每一种树木的名称。他们识字的兴趣浓,主动性高,识字效果好。

  2、创新识字教学的方法。

  游戏活动识字。低年级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宜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

  当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各种树木的名称后,我奖励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我读树木名称,同学们快速从生字卡片中找到对应的生字。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的乐趣,在有意识的玩耍过程中调动了记忆的热情,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教学效果好。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有人说汉字最难学,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构件比较复杂,其实学汉字有诀窍,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起来并不难,识字教学主要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识字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规律,感知汉字文化,激发学*汉字的兴趣。

  本课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与树木名称有关,我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学*。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同学们发现它们字形的秘密—都是木字旁的字,我又引导他们读一读这些生字,他们又有新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于是我们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教会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主识字。在教学第二组生字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新字。有的同**用生活实际识记“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还有的同学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来识记“银”和“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和动机。

  树之歌的教学反思 3

  《树之歌》这篇儿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儿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儿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文中11中树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这些形态各异的树。在教学儿歌时,我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同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学生对儿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结合图文,观察文中各种树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儿歌,使各种树木的特点再次复现在学生脑海中,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年级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8

  识字2《树之歌》是一首儿歌,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既然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我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的教学反思 4

  学生是学*和创造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诱发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应来自于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网络。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始终处于疑问的`状态中,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中。其次,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上述教例中教师以读书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饶有兴趣的自主探究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精神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并将最终发展成为他们的创造性人格。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一本正经,学生学得一本正经,课堂生活沉闷,缺乏生机情趣,缺乏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的接*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方式应最大限度的接*日常生活方式。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这是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而不是游离在生活以外的认识活动。学生喜欢玩,喜欢游戏,喜欢表演,这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教例1中教师巧借文本资源创设了生活化的口语交际的表演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主动的学*空间,保证了学生活动的“面”和“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兴致勃勃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自主建构、自由快乐表达、创造。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教材、作者的多维对话,学生个性化语言能力的发展,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整个教学进程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树之歌的教学反思 5

  在昨天早上,我给学生教了《杨树之歌》,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整篇课文我采用以读代讲,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读,同桌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大叶杨唱的歌!接着我提了问题:

  1、大叶杨成天哗啦啦的教唱时是什么心情?

  2、大叶杨唱歌给谁听?

  3、大叶杨还会唱歌给谁听?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等学生解决了问题时,课文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接着我便引导他们通过仿写诗歌,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蕴含。

  这节课自我感觉上的比较成功,下课时好多孩子既背会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内容内涵!预期目标基本完成!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3)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五)份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 1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形成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因些,这节课一开始,我便让学生通过筷子舞这一蒙古族特有的舞蹈融入到歌曲的伴奏音乐中,目的一是课堂上直接有了音乐的气氛,一直要围绕着音乐进行教学,二是让学生在舞蹈的同时初步感知本课要学*的歌曲,三是通过筷子舞的学*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放,为歌曲的学*做好铺垫,同时又将学生们从快乐的舞蹈中直接带到歌曲的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学*。

  在了解那达慕一环节中,我用课件呈现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感知那达慕的热烈与欢快,在欣赏与感受的同时体现着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里,我还是延续了初听-复听-再听-演唱的步骤来进行的。“听”贯穿于整个过程。反复让学生聆听,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力度与速度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在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的力度时,通过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渐强或渐弱的力度变化,在活动中,让他们自由讨论,亲自尝试和感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知道要唱好一首歌不仅要有美的声音,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更是缺一不可。

  由于这首歌曲是一首描写比赛场景的歌曲,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为歌曲加入啦啦队的伴奏,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而且感受到了比赛的刺激。由于那达慕是男人们的狂欢节,因此我设计第一段男子汉们赛场上表现,女同胞们来加油,第二段是舞台上表演,则是女孩子表现,男子汉们助威。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同学们都知道那达慕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在本课的最后一环节里,我让男子汉们都变成赛场小骑士,做着扬鞭骑马的动作,女同学变成草原小姐妹,跳着欢乐的筷子舞,我做拉拉队,师生一起那达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再次亲身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学生们在乐在学,在学中乐。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

  音乐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同学,而本节中我有时只照顾到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动所有学生学*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在歌曲处理方面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多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学*的乐趣。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那达慕之歌》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欢腾的场面。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椐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标,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蒙古的节日——那达慕。

  2、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让学生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度的变化,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四、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歌教学、歌表演、小结五个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听到音乐的时候,联想一下,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播放《那达慕之歌》伴奏音乐)

  生:聆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来告诉大家,刚才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热闹、欢快、热烈等等。

  师: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的音乐想像力,这段音乐确实表现了热烈欢腾的场面,这个场面是什么呢?就是内蒙古大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群众聚会——那达慕大会。(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这节课要学唱的歌曲《那达慕之歌》(板书)。

  师:“那达慕”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生回答。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播放课件)

  生:欣赏录像。

  师:谁来说一说“那达慕”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补充总结:通过看录像,我们知道了“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游戏或娱乐。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通过看录像,我们还知道了,“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大会?

  生:蒙古族。

  师:对,蒙古族一个盛大的**,而且在“那达慕”大会上,有三项最著名的比赛项目是什么?

  生:摔跤、射箭、赛马。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上课伊始,我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那达慕之歌》为背景音乐,并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充分给学生以想像、讨论、探索的空间。引发学*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同时为新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歌教学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让学生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我主要分三部分来完成:一是范唱歌曲,二是学唱歌曲,三是歌曲处理。

  1、范唱歌曲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直观的画面,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那达慕”可以说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里男人的节日,充分体现了蒙古草原的阳刚之美,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那达慕之歌》,听听歌中传递给我们哪些有关“那达慕”的信息?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力度和速度是怎样的?(播放课件)。

  生1: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有骑马比赛,参加那达慕的人很多很多,节日的场面很热闹!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生2: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速度稍快,力度稍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歌中唱到了“马头琴”,“马头琴”大家知道吗?

  生回答。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因为它的琴身最上方是马头的形状,所以称为“马头琴”。歌词中还唱到了什么?

  生:好来宝。

  师:“好来宝”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师:老师来告诉你们,“好来宝”是蒙古族的一种联词,就是由民间艺人即兴编词演唱,大多是各种赞美或讽刺的诗词,这个就叫“好来宝”。就是看到什么,就给它编上词,然后用来演唱,是非常有才华的一种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范唱,充分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感受和理解歌曲,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音乐鉴赏力。通过对学生介绍“马头琴”和“好来宝”,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2、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起来看歌谱,找一下谱子当中有两个乐句的节奏很相似,谁来说一说是哪两句?

  生:第一句和结束句相似。

  师:我们一起唱一唱,这两句是不是一样的。

  生:学生一起演唱这两句。结论:一样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在这首歌曲当中我们把它分成三个不同的段落,谁来说一下这几个段落?

  生:第一个段落是从开头到“飞也似的奔跑”;第二个段落是到“赛马场上到真热闹”;结束句是第三个段落。

  师:我们分段学*这首歌曲。

  师:谱子当中的第二句1。3(板书)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合在一起,十六音符的3音要轻轻带过,不要唱得太强,教师范唱。

  生学唱这一句。

  师:歌曲当中还有一处这样的节奏,你们找找看。

  生:第四句5.6

  教师板书5.6

  师范唱。

  生:随琴一起来演唱这一句。

  完整地演唱歌谱两——三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唱歌词

  (a)教师先强调歌中“奔跑”的“跑”字和“那达慕”的“达”字(板书)不要唱得太重,要轻轻地带过去。教师范唱,然后学生随琴一起唱这两句。

  (b)学生随琴填唱第一段歌词两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c)学生随琴填唱第二段歌词两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歌曲处理:

  师:歌曲的第一句有两种唱法,一种比较连贯,一种比较轻快,老师分别唱一唱,你觉得哪种唱法好听?

  生:轻快的好听。

  师:第二种唱法声音是有弹性的,感觉那种气氛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一种唱法没有生命力。大家一起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第一句。

  生: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第一句

  师:歌曲的第二句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

  生:强。

  师:第二句要唱得渐强,刚开始枪声没响要做好准备,枪声响了得像离弦的箭向前冲出去,所以声音要越来越强。(教师范唱第二句)

  生:学生演唱第二句。

  师:下一句,到了赛马场上了,万人都在齐欢呼,这时候声音应该是强还是弱?

  生:强。

  师:教师范唱。

  生:学生演唱。

  师:你认为最后的结束句应该变成怎样的场景呢?不同的场景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

  生1: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表现骑马比赛进行到了高潮,马上要分出胜负,人们在欢呼,在拭目以待冠军的出现,所以力度应该是渐强的。表现越来越热烈的场面。

  生2:认为最后的音乐应该是表现快乐的节日接*尾声了,欢聚的人们渐渐离开了会场,欢歌笑语逐渐远去,所以力度表现应该是减弱的。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正如你们所设计的那样,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处理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让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

  a、全班同学分别演唱感受两种不同的力度设计。第一遍先由p———f,第二遍由f———p。

  b、用欢快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歌曲。(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c、男女生分段演唱,结束句齐唱。(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d、提问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人)。

  (设计意图:在本首歌曲的结束部分——“设计不同力度演唱歌曲的结束句,感受力度的变化给歌曲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处,学生能亲自尝试和感受,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四、歌舞表演

  师:同学们会做骑马的动作吗?

  学生如果会做,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如果不会做,教师教给学生。(教师示范骑马和动肩的动作)学生学会后随着音乐一起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歌表演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里发挥出潜能,用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使学生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我们知道了“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查找更多有关蒙古族的文化资料。

  学生随着欢快的《那达慕之歌》的音乐走出教室。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 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参与的情境,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满怀兴趣呢?我收集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奔腾的骏马,白色的蒙古包,圣神的敖包…….”及优美的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紧紧抓住学生把他们带进草原,引入蒙古盛大的节日那达慕大会,观看骑马,摔跤,射箭等活动。单从这两首歌曲看,一首优美深远。一首热烈欢快,这一起一伏的两种声势承接种种叩击着学生的心灵,他们也很自然的投入到这场盛会中,学生观看了图片也明白了那达慕就是蒙古族人民举行的 射箭,赛马,摔跤,文艺表演等娱乐,商贸活动,再深入歌词学生可能对“马头琴”“好来宝”不太理解,我出示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了。

  如果只听听音乐,说说感受,唱唱歌,那只是对音乐作品作表面的,浅显的学*。停留于浅表的层面上没有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想象力,学生迸发不出潜在的`创造思维火把,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随画面初听音乐,感知旋律,从音乐作品自身的角度设计了“筷自舞”“骑马”等活动,“筷子舞”“骑马”本身就是蒙古族的传统节目,加上我 让学生随着《那达慕之歌》的 音乐节奏进行的 活动。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歌曲的节奏并从中体验了那达慕热烈欢腾的场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再循序渐进的进入旋律的小节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第一.二.三小节是完全相同的,音乐中叫完全重复。第一乐句55 23和第二乐句11 56连续出现了三次,通过比较试唱发现他们并不对称,但有*衡感,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了直观的主体的领悟,在学唱歌曲时学生将音乐作品表现的非常成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浅表层面透入到质里内栏,激活了学生对思维,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指出,声势教学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简单有趣的方式“筷子舞”骑马“这两种活动应用了拍手,拍腿,跺脚等声势进行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为歌曲的结束句设计力度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我把声势教学法也参与到力度的设计活动中:(1)从弱到强,(2)从强到弱,采用声势动作引导学生听它的情绪,感知它的速度,体验它的两种不同的力度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不同的。从弱到强表现出来的 是越来越*,气氛越来越热烈……我一组学生学越来越强的 马蹄声,另一组学生表现渐强的旋律试唱;从强到弱表现出马儿越跑越远,人群散去,我让一组学生表演马儿跑远,另一组表现渐弱的旋律。这种简单的身体动作和音乐融为一体,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感,参与音乐快乐。

  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式的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音乐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学*的效果会显著提高。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 4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这节课是鲁教版四年级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中的第四课《那达慕之歌》,这节课,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一、说教材

  《那达慕之歌》是一首2/4拍子的歌曲,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这首歌曲的主要特点,歌曲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欢腾的场面。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二、说教法

  本课我运用丰富的情境设计,通过舞蹈、视频等形象、生动的音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与欢腾,在学唱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演唱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另外,重点是通过音乐活动和音乐创作来发掘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其感受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对比的学*方法体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四、说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能够吐字清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体验力度变化在歌曲中的作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力度的变化设计歌曲的结束句,并能创造性的为歌曲进行再创作。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与表现,让学生了解那达慕,感受那达慕,享受民族节日的欢快与热烈。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一开始,我便用本课的目标歌曲《那达慕之歌》的伴奏音乐开场,和着音乐为同学们奉上欢乐、豪放的筷子舞,让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记住自己喜欢的动作,然后把记住的动作一一展示并当小老师教给同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模仿力与表现力,同时又让他们在舞蹈的同时体验到本节课要学*的歌曲。紧接着,我便问学生,知道筷子舞是哪个民族的吗?引入蒙古族,师生一起到内蒙古大草原参加一次规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考虑到那达慕对学生来说非常的陌生,语言的讲解根本不能让学生产生想象,于是我用课件呈示了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倾听,了解那达慕大会的盛况,这时老师适时地讲解什么是那达慕,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了那达慕的欢乐,从而为这节课要学*的歌曲《那达慕之歌》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学*歌曲

  在这一环节里,我还是延续了初听-复听-再听-演唱的步骤来进行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让学生在初步聆听的过程中体验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感受到歌曲的欢快与热烈。然后师生一起带着欢快的情绪再次聆听,感受歌曲节奏上的变化,紧凑―舒展---紧凑。在再听一环节中,让学生们来当草原小骑士,听着欢快的音乐,按照歌曲节奏的变化,做着骑马的动作,挥动的鞭子一起去体验赛马的乐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速度。

  接下来就是唱歌了。首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琴声用稍慢的速度小声哼唱,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多次接触歌曲了,所以基本能唱下来,第二次演唱时就要求放开声音演唱,强调不要喊唱,老师要认真倾听,发现歌曲中附点处唱得不是很准确。这时,我让同学观看歌谱中粉色的部分(也就是歌中的附点部分),找出与歌中其他节奏的不同之处。学生们会发现谱中有附点,我用对比的方法,分别用不带附点和带有附点的节奏来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到附点的跳跃性,并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附点节奏处,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节奏给演唱出来的歌曲是不一样的,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

  歌曲中分别唱到了马头琴和好来宝,学生会感到很陌生,我在课件里呈现出马头琴和好来宝的图片,并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们认识它们即可。

  (三)歌曲的表现与创造

  通过反复的聆听与演唱,学生已经能完整地演唱歌曲了,我便鼓励他们,相信大家一定能充满激情地来演唱歌曲,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用最美的声音来演唱,老师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时,我又营造气氛,听了同学们的精彩演唱后,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唱唱,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于是,我便用夸张的力度对比演唱了歌曲,让学生找出演唱好一首歌曲的秘密,让学生知道,要唱好一首歌,不仅声音要美,力度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我通过手势的提示,指导学生运用力度的变化来表现歌曲。

  接下来的一环节,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力度的变化为歌曲的结束句设计一种小组认为最好的表现方式。各小组来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并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案来演唱,感受不同的力度带来的不同感受。然后我总结,每种力度的设计都有它的美妙所在,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处理则将音乐引入尾声。接着师生们再一次通过力度的变化完整地表现歌曲。

  这时课堂教学基本进入高潮阶段,我赞美同学们的演唱和那达慕大会一样精彩,让学生们一起为自己加油、呐喊,于是引出为歌曲的最高潮部分加入加油的伴奏声音。由于那达慕是男人们的狂欢节,因此我设计第一段男子汉们赛场上表现,女同胞们来加油,第二段是舞台上表演,则是女孩子表现,男子汉们助威。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同学们都知道那达慕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在本课的最后一环节里,我让男子汉们都变成赛场小骑士,做着扬鞭骑马的动作,女同学变成草原小姐妹,跳着欢乐的筷子舞,我做拉拉队,师生一起那达慕。

  最后,我让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形成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因些,这节课一开始,我便让学生通过筷子舞这一蒙古族特有的舞蹈融入到歌曲的伴奏音乐中,目的一是课堂上直接有了音乐的气氛,一直要围绕着音乐进行教学,二是让学生在舞蹈的同时初步感知本课要学*的歌曲,三是通过筷子舞的学*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放,为歌曲的学*做好铺垫,同时又将学生们从快乐的舞蹈中直接带到歌曲的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学*。

  在了解那达慕一环节中,我用课件呈现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感知那达慕的热烈与欢快,在欣赏与感受的同时体现着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里,我还是延续了初听-复听-再听-演唱的步骤来进行的。 “听”贯穿于整个过程。反复让学生聆听,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力度与速度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在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的力度时,通过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渐强或渐弱的力度变化,在活动中,让他们自由讨论,亲自尝试和感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知道要唱好一首歌不仅要有美的声音,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更是缺一不可。

  由于这首歌曲是一首描写比赛场景的歌曲,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为歌曲加入啦啦队的伴奏,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而且感受到了比赛的刺激。由于那达慕是男人们的狂欢节,因此我设计第一段男子汉们赛场上表现,女同胞们来加油,第二段是舞台上表演,则是女孩子表现,男子汉们助威。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同学们都知道那达慕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在本课的最后一环节里,我让男子汉们都变成赛场小骑士,做着扬鞭骑马的动作,女同学变成草原小姐妹,跳着欢乐的筷子舞,我做拉拉队,师生一起那达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再次亲身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学生们在乐在学,在学中乐。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

  音乐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同学,而本节中我有时只照顾到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动所有学生学*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在歌曲处理方面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多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学*的乐趣。

  那达慕之歌说课稿 5

  各位老师好!

  我执教的是山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中的四首歌曲《那达慕之歌》。

  教材分析:

  《那达慕之歌》展现的是蒙古族盛会――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歌曲除结束句外,分为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在节奏上比较紧凑,表现了赛场上欢快、紧张的竞技场面;后两个乐句在节奏上比较舒展,表现了赛场内外一片热闹、欢腾的宏大场面。整首歌曲充满着热烈、欢快的气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谱及歌曲演唱能力,大部分孩子音乐的感悟力也较强。本节课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重点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学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歌曲应有的气势。

  B:感知不同的节奏、力度对表现音乐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情感目标:

  A: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们简单了解内蒙古的节日那达慕大会。

  B: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2、 能力目标

  通过马蹄节奏和筷子舞的创编,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教学重难点:

  1.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2. 感知不同的节奏、力度对表现音乐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直观模拟法、创编教学法等

  说学法:

  聆听感受、体验表现、探究合作、创作模仿等方法进行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筷子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交流情感

  伴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美妙音乐,老师提问同学们很感兴趣的有关旅行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辽阔美丽、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你们想知道我们要去哪里吗?

  二、导入新课、兴趣盎然

  1、初听歌曲,寻找答案

  听!这个美丽辽阔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传来了美妙的歌声,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里?(播放《那达慕之歌》视频)

  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哪里?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是通过哪些地方看出来呢?(老师总结:视频中出现了赛马、马头琴、摔跤、大草原等镜头)

  2、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之所以要带你们去能蒙古大草原,是因为蒙古族热情好客的同胞们要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节日盛大而又热闹的场面吧,请同学们从视频中找到答案!(播放那达慕大会的视频片段)

  看完视频后请同学们一起回答,这个节日就是那达慕大会。然后提问:跟那达慕大会相关问题,接着问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和蒙古族的同胞们一起参与到那达慕大会中啊?快把小手放好,我们要出发了。

  3、骑马律动、活跃氛围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怎么去那达慕大会吗?揭示答案:跨上骏马,飞奔那达慕。然后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老师先来告诉同学们一个骑马的小窍门:跨上骏马、手握缰绳、身体前倾、下巴抬起,眼睛瞪大,目视前方。然后(播放《那达慕之歌》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随歌曲表演骑马动作律动)

  (音乐停)我们已经顺利的到达那达慕大会现场了。

  4、点明学唱歌曲的目的

  学会那达慕之歌,为蒙古族的同胞们呐喊助威,继而进入学唱歌曲环节了。

  三、学唱新歌 感受音乐

  1、教师范唱歌曲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老师范唱歌曲。问题:歌曲都传递给我们哪些有关那达慕的信息?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呢?

  2、学唱歌谱

  提示同学们,带着热闹欢快的感觉来学唱歌谱吧(出示歌曲简谱)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轻声演唱歌谱,先慢点儿唱一遍。唱完第一段,讲解反复记号?然后再唱第二段和结束句的歌谱。

  3、分析歌谱

  这首歌曲除了最后的结束句,前面部分可以分为四个乐句。老师先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前两个乐句。然后提问:前两个乐句表现那达慕大会上的什么情景?他的节奏是怎么样的呢?(引出紧密型的节奏)再用大气豪放的声音演唱三四乐句?提问: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疏松型的节奏)最后总结:节奏对表现音乐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啊!

  4、复唱歌谱

  请同学们结合着老师刚才讲的两种节奏,再完整的演唱一遍歌谱,提示同学们:这会儿你可以自信的放声演唱了。(师打着拍子带着同学们演唱歌谱)

  5、用“啦”来哼唱、熟悉歌曲旋律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先用“啦”来小声哼唱一遍歌曲

  6、按节奏读歌词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下,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一会儿一起来交流一下!(师生一起边打拍子边读歌词)

  讲解同学们提出来的马头琴、好来宝 这两个不解之处,(大屏幕上出现马头琴和好来宝的解释)

  歌词当中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弄清楚了,现在可以加入歌词演唱了。

  7、加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歌曲,提示同学们腰杆儿挺直、坐端正了,这样我们的歌声才会更加优美动听!(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8、复唱歌曲,处理感情

  唱的时候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二乐句和三四乐句要用不同的情绪来演唱。为了更好地为蒙古族的同胞们加油助威,老师提议:我们站起来并且拍手演唱歌曲(这次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即兴创编、亮相舞台

  1、加入马蹄声伴奏演唱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身体的任意部位来模仿马蹄声,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马蹄声伴奏方式为歌曲伴唱。

  2、 创编筷子舞,演唱歌曲

  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筷子,讲明:筷子舞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聪明的蒙古人民,把我们吃饭用的筷子当做了舞蹈道具,加入到了他们的舞蹈当中。然后提议同学们自行创编筷子舞,并邀请两位同学上来展示她们创编的动作,老师再教同学们两个蒙古舞里最常见的动作,然后带领同学们伴着《那达慕之歌》跳起欢乐的筷子舞。

  四、课堂小结

  这个时候老师要激动兴奋的告诉同学们:在我们的呐喊助威声以及我们欢快优美的舞姿中,内蒙古的同胞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那达慕大会也接*尾声了。再与同学们做最后的情感交流,问问同学们,这节课来到那达慕大会,你们快乐吗?最后让我们再跨上骏马,退出会场,回到我们美丽的校园中去吧!(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4)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可爱的小学生,伴着他们快乐地游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辛勤的园丁们,向他们表示感谢”……学生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这节课,学生在朗读上得到了落实,但我总感觉还不够,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意图还不是很能理解,认为大叶杨唱歌是风吹的缘故。不理解大叶杨的为什么要牵着手唱歌?为什么要感谢太阳?因此对这层的解释,最后还是由老师解释:写大叶杨爱唱歌,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作者借大叶杨的精神来比喻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最后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很困惑:孩子们是天真的,很多课文的中心意思,不是他们所能理解,老师这样强硬的给予,对吗?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2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杨树之歌》里,我努力地“后退”,给学生一个亲*文本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样的教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也给了我们不同的歌。

  杨树是分布在我国很广的一种树。在诗歌里,作者借杨树之口,书法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了默默为人类关爱和欢乐的精神。

  全诗用第一人称,用拟人的手法抒发感情,像诉说,像欢歌,也仿佛自言自语。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感情充沛,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很是喜爱。

  课后,我鼓励孩子们仿写诗歌,他们都很是乐意。第二天就交上了作业,欣喜之余,抽空打出来和大家分享(因篇幅有限,只选择了5位孩子的作品):

  蒲公英之歌

  我的名字叫蒲公英,

  成天向往自由的飞翔。

  刮风时飞得欢快,

  下雨时我就收起小伞。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就静静地开放。

  飞过田野,融入大地,

  蝴蝶、蜜蜂为我们歌唱,

  飞过小溪,奔向大海,

  给小鱼和贝壳送张请柬,

  飞过山冈,飞向蓝天,

  和白云一起捉迷藏。

  我们边飞边唱,

  为人们送去秋天丰收的信号。

  小朋友也随着许下一个愿望。

  感谢风雨和太阳,

  当春天再来临的时候

  我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青蛙之歌

  作者:高子坤

  我们的名字叫小青蛙,

  成天喜欢呱呱地的歌唱。

  雨天时唱得欢快,

  晴天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唱给游泳的小鱼儿们,

  伴它们在水里捉迷藏。

  唱给上学的小学生们,

  陪他们一起去学校。

  唱给天上的小鸟儿们,

  和它们悠闲度时光。

  我们边唱边轻轻地跳,

  为农民们捉害虫。

  我们边唱边游起泳来,

  感谢清清的小池塘。

  冬天它使我们冬眠,

  春天它让我闪苏醒。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3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突发奇想地将这首小诗套上了歌曲,随即演唱了出来。孩子们感到特别新鲜,那份欣喜一览无余。于是,孩子们也跟着把自己会唱的歌套上,用歌声演唱这首小诗,如此一来,既感受到了大叶杨乐观、向上的欢乐精神,又记忆了小诗。真可谓唱也陶陶,学也陶陶。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其实我们课堂的朗读教学,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读中、自评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5)

——树之歌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是本册的一个识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怎么才能在一节课内教会孩子们识记这么多生字呢?我仔细地研读了教材,发现本课的生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都是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会写的10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和途径,把快乐引进课堂,引进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意识和愿望。

  在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儿歌后,为了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为树木点点名。学生的学*兴致很高,课堂上能自己为树木点名,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很认真地读着每一种树木的名称。他们识字的兴趣浓,主动性高,识字效果好。

  2。创新识字教学的方法。

  游戏活动识字。低年级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宜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

  当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各种树木的名称后,我奖励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我读树木名称,同学们快速从生字卡片中找到对应的生字。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的乐趣,在有意识的玩耍过程中调动了记忆的热情,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教学效果好。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有人说汉字最难学,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构件比较复杂,其实学汉字有诀窍,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起来并不难,识字教学主要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识字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规律,感知汉字文化,激发学*汉字的兴趣。

  本课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与树木名称有关,我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学*。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同学们发现它们字形的秘密—都是木字旁的字,我又引导他们读一读这些生字,他们又有新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于是我们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教会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主识字。在教学第二组生字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新字。有的同*用生活实际识记“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还有的同学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来识记“银”和“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和动机。

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儿童生活。学*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树之歌教学反思3

  在昨天早上,我给学生教了《杨树之歌》,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整篇课文我采用以读代讲,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读,同桌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大叶杨唱的歌!接着我提了问题:

  1、大叶杨成天哗啦啦的教唱时是什么心情?

  2、大叶杨唱歌给谁听?

  3、大叶杨还会唱歌给谁听?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等学生解决了问题时,课文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接着我便引导他们通过仿写诗歌,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蕴含。

  这节课自我感觉上的比较成功,下课时好多孩子既背会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内容内涵!预期目标基本完成!

树之歌教学反思4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儿童生活。学*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于是我趁机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了一个小节的诗,并布置了当天日记为仿写《树之歌》。

树之歌教学反思5

  在教学《识字2树之歌》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朗读诗歌,识字教学为主,同时带着孩子们认识不同树木的形态。树木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贴*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在羽西的时候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找我,向我询问这些书的生长特点。这样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了解各类树木的特点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孩子看到的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将它读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韵律美。文本中“壮,掌,装,方,疆,香”等字都是韵母ang。让孩子体会读一读。另外,关注课后*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我再来总结,让学生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树”与“人”的联系。

树之歌教学反思6

  《杨树之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首杨树的赞歌。课文在这个季节里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时令性。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林之间的生生共息的关系,懂得爱护树木,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一、整体把握单元主题,灵活处理单元内的各项学生活动

  我先讲述《*植树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兴趣,知道植树是造福万代的事情,再读诗歌《记住》,让学生知道树木和人类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初步懂得要爱护树木。接着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大樟树,让学生看看树的外形,摸摸树的枝干,闻闻树的味道,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和树说说话,从而走进树,亲*树,由此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用几句话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树。”有了这些*距离的观察和接触,学生的日记自然有话可写。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对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学生日记的交流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杨树之歌》的教学情境。

  二、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读中生情,读中想象

  《杨树之歌》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学生入情入境的个人读,集体读,师生接读,同桌互读等等不同读法,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有了一幅安宁、美好、幸福祥和的图画。画中还有谁呢?大叶杨会唱歌给谁听呢?水到渠成,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想象的翅膀已经插上,孩子们一个个按耐不住地表达,一句句贴*生活、描述生活的儿歌很快就被孩子们吟诵出来。

  三、自主识字、灵活运用看拼音识字、看上下文猜字,利用声旁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

  我结合上一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当中,引导学生发现声旁表音的规律,利用声旁识字,比如“蝴、蝶、陪、棋”等字,孩子们识字后,还让他们集体交流识字方法,交流思维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又让他们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他们开心地感受语文学*的乐趣。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6)

——《树之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是本册的一个识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怎么才能在一节课内教会孩子们识记这么多生字呢?我仔细地研读了教材,发现本课的生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都是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会写的10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和途径,把快乐引进课堂,引进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意识和愿望。

  在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儿歌后,为了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为树木点点名。学生的学*兴致很高,课堂上能自己为树木点名,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很认真地读着每一种树木的名称。他们识字的兴趣浓,主动性高,识字效果好。

  2.创新识字教学的方法。

  游戏活动识字。低年级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宜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

  当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各种树木的名称后,我奖励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我读树木名称,同学们快速从生字卡片中找到对应的生字。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的乐趣,在有意识的玩耍过程中调动了记忆的热情,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教学效果好。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有人说汉字最难学,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构件比较复杂,其实学汉字有诀窍,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起来并不难,识字教学主要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识字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规律,感知汉字文化,激发学*汉字的兴趣。

  本课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与树木名称有关,我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学*。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同学们发现它们字形的秘密—都是木字旁的字,我又引导他们读一读这些生字,他们又有新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于是我们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教会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主识字。在教学第二组生字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新字。有的同*用生活实际识记“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还有的同学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来识记“银”和“掌”。

  以上是我从文本教学解读的角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备课时,我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看文本要教什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哪些内容是学生要学*的,包括字词要学什么,朗读要学什么,积累要学什么,哪些语言形式要学会运用,其关键词是“教学内容”。然后设计“以学生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最大程度引导学生参与学*,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和动机。

《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也具有代表性,比较贴*儿童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学*题材。

  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让孩子们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进行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今天要学*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再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最后指导学生写小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人人成为小诗人。再重点指导朗读,达到熟读成诵。所以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生字,了解汉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中,我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和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识字效果,这有待于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树之歌》教学反思3

  《杨树之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首杨树的赞歌。课文在这个季节里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时令性。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林之间的生生共息的关系,懂得爱护树木,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一、整体把握单元主题,灵活处理单元内的各项学生活动

  我先讲述《*植树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兴趣,知道植树是造福万代的事情,再读诗歌《记住》,让学生知道树木和人类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初步懂得要爱护树木。接着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大樟树,让学生看看树的外形,摸摸树的枝干,闻闻树的味道,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和树说说话,从而走进树,亲*树,由此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用几句话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树。”有了这些*距离的观察和接触,学生的日记自然有话可写。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对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学生日记的交流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杨树之歌》的教学情境。

  二、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读中生情,读中想象

  《杨树之歌》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学生入情入境的个人读,集体读,师生接读,同桌互读等等不同读法,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有了一幅安宁、美好、幸福祥和的图画。画中还有谁呢?大叶杨会唱歌给谁听呢?水到渠成,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想象的翅膀已经插上,孩子们一个个按耐不住地表达,一句句贴*生活、描述生活的儿歌很快就被孩子们吟诵出来。

  三、自主识字、灵活运用看拼音识字、看上下文猜字,利用声旁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

  我结合上一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当中,引导学生发现声旁表音的规律,利用声旁识字,比如“蝴、蝶、陪、棋”等字,孩子们识字后,还让他们集体交流识字方法,交流思维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又让他们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他们开心地感受语文学*的乐趣。

《树之歌》教学反思4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孩子们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性和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本课应结合地域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认识多种树木、说出树木名称、创编儿歌、认识带“木字旁”的汉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课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2、进一步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课前预*。另外,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学*,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5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儿童生活。学*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树之歌》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背诵课文。

  2、认识“木”字旁,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3、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树的特点,热爱并保护大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你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认识一下这些树朋友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做到一准五不。

  2、在读课文,和同桌小伙伴比比谁读得通顺。

  3、小声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出现的树宝宝,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三、读认生字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去掉拼音检查。

  3、观察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有什么相似点。

  他们都是“木字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字?

  4、书写指导“枫”

  指导顺序:1、笔顺。2、压线。3、起笔。

  5、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熟字加笔画”、“形*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等识字方法的运用。

  四、指导朗读课文

  1、看图识树朗读。

  (1)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杨树高,榕树壮。结合图片理解“高”和“壮”的特点。

  (2)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梧桐树叶像手掌。借助比喻句理解梧桐树叶的形状。可以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树叶,用一个比喻句说说它的特点。

  (3)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枫树秋天叶儿红。明白枫叶在秋天经霜变红的特点,可以借助古诗“霜叶红于二月花。”来理解。

  (4)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松柏四季披绿装。可以引导学生赞美松柏耐寒的特点,理解其精神。

  (5)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木棉喜暖在南方。了解南北方不同树木的特点。

  (6)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桦树耐寒守北疆。了解南北方不同树木的特点。

  (7)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银杏水杉活化石。明白活化石的含义。是指这种树古老而又稀少。

  (8)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什么树?什么特点?

  金桂开花满院香。理解桂子花开香飘十里的特点。

  2、表演读课文。

  五、我是小诗人。

  柳条弯弯____

  桃树花开____

  银杏叶儿____

  六、拓展延伸:

  请小诗人们课下收集更多树宝宝的知识,写一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吧!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7)

——春之歌教学反思菁选

春之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之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之歌教学反思1

  提倡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基础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旨,它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内容中占很大的比例。在音乐欣赏中倡导“综合”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课堂形式,使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提高中学生学*音乐的兴趣。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春之歌》选自苏教版音乐课本第九册。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科综合,而且在教学中以“春”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唱歌曲、听音乐、看画面等综合活动,多方位地来感受和体验春之美,进而进行有关春的音乐创作来表现和创造春之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我由欣赏春天的图片、吟诵有关春天的诗歌入手,用课件播放了表现春天的绘画作品,在欣赏图片时播放《春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优美的音乐配上唯美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春之美,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在欣赏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后,学生吟诵了有关春天的诗歌。接着,我们重点赏析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分析了歌曲的各个主题,探讨了音乐的要素,聆听了不同乐器演奏的《春之歌》,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这首作品的音乐特色。最后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春天,创作“我的春天”。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融入了相关学科,综合了美术、舞蹈、诗歌等相关内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学科综合,让学生多元感受,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音乐的风格特色,体现了音乐人文学科的属性,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音乐创造能力。

春之歌教学反思2

  在教学《树之歌》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朗读诗歌,识字教学为主,同时带着孩子们认识不同树木的形态。树木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贴*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在羽西的时候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找我,向我询问这些书的生长特点。这样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了解各类树木的特点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孩子看到的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将它读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韵律美。文本中“壮,掌,装,方,疆,香”等字都是韵母ang。让孩子体会读一读。另外,关注课后*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我再来总结,让学生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树”与“人”的联系。

春之歌教学反思3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春之歌教学反思4

  《树之歌》是一首关于树木的儿歌,儿歌中介绍了各种树木及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低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所以教学时为了使整个识字过程以及读书环节有趣,本节课采用抓关键词语整体认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背儿歌中学句学词学字,在学句学词中认字。

  在研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分析儿歌及儿歌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因为本单元都是识字,这是本册唯一的一个集中识字单元,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低段的学*重点。而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学生之前也初步接触过形声字。商讨之后,我们决定怎样在学生初步了解的情况下,逐渐了解其特点,学*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会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字源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而目标的制定,则是参考学*卢老师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目标制定要含有学*后的知识名词、学*后的技能动词、运用知识能做什么事。于是,经过几次讨论,我们把基础目标、支撑目标和核心目标制定为:

  1、通过读文、看图,划出11种树的名称,说出特点。(基础目标)

  2、多种方法,读准“梧、桐”等15个新字,会写“杨、桐、枫、松、柏”5个生字。归纳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支撑目标)

  3、借助填空、图片等,背诵儿歌。(核心目标)

  但是在上完课的时候,经过校长的讲解,意识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有所偏差,只关注到制定目标中的名词、能力动词和技能动词要匹配。忽略了三个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相互关联性。导致三个目标没有很好的贯连在一起,所以本节课目标也未全部达成。

  之前狭隘的认为语文教学对于低段来说除了常规*惯,就是语文书本上的知识,但是随着评课、培训学*及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单单是教学生一些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出方法,运用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注语文素养,有大局意识。从长远考虑,低段良好的常规*惯很重要,思维能力和掌握学*方法更重要。

  就像我在讲授识字时,学生区分不清楚“桂和挂”时,我的应变能力不够,导致错过了很好的课堂生成,对课堂的把控性和知识的生成预测性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应该及时对比并讲解两个部件一样,部首不同的字,提手旁和木字旁,而木字旁的形声字又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字教学不扎实,直接影响孩子的识字。“疆”字设计通过字源演变讲解时,又过快,没有很好的过渡。学生不理解意思,所以在组词时出现了“江南、江西”这样的同音字。应通过字典中的释义,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字的意思,这样在组词时,孩子就能通过字义理解并组词。“专题识字”是低年级识字课的一个学*内容,因此,设计要充分发挥按“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优势,多种形式、在自主学*中,自我获取知识,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知道识字方面重难点,做到讲解透彻。

  在诵读儿歌、韵文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讨论,及多种形式的背诵让学生参与学*过程。

  怎样把识字课上的有趣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大家共同探讨的一节课,给我们一些启发,课堂有趣,不仅仅是语言上生动有趣,更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一样,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引导?这样的课堂形式及环节我能学到知识吗?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或生动活泼、或有趣好玩、或沉稳内敛而又不失活泼。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够严肃又不失活泼,现下能力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学无止境,我要学*的还有很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跟着同组优秀的同事学*。

春之歌教学反思5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春之歌教学反思6

  本次我开课的内容为《春之歌》。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描绘了春天来临,大地苏醒,春意盎然的美景。本节课我以“春天”为背景,以“森林音乐会”的形式,通过节奏训练、乐谱视唱、实践拉奏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气氛中准确、生动地拉奏歌曲,且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根据学生的学*层次及心理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拉奏乐曲《春之歌》,掌握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的拉奏,并基本完成第1——2部分;通过听赏、模拉、练*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节奏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学*乐曲《春之歌》,从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春天的美好。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及拓展三个部分。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图片、音乐渲染出春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气息。在新授部分我分为乐曲欣赏、节奏训练、视唱乐谱、实践拉奏这几个环节。以水果题的形式来进行新授,我觉得能使原本枯燥的学*变得丰富有趣,并且通过解答一个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能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在实践拉奏环节,我通过整体示范、空弦练*、分句教学来逐步进行拉奏训练,并把个别指导与集体教学相结合。但在这一环节整个教学气氛显得很沉闷,并且由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算失误,使得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最后的拓展环节也显得非常得突兀,环节设计得不自然。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我需要进行思考改进的地方。

  整个教学活动总体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语言组织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一些教学环节上应该更加完善一点,更加深挖一点,在实践拉奏的环节上应通过更好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以及课堂气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多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春之歌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春之歌》。《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乐曲为A大调、2/4拍、用三部曲式写成。从A段这一清新、流畅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感情:B部分是从A段主题发展而来。乐曲进入第三段后,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下行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课通过欣赏《春之歌》,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以感知情绪为先导,通过演奏、哼唱、表演等形式感受《春之歌》歌唱性的旋律,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春天美景。

  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下,合理运用音像资料,丰富课堂、拓展视野。在本课中用丰富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春之歌》以及其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从而知道门德尔松的音乐成就。

  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和理解,所以从情绪感知出发,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课堂乐器演奏技巧,与校本教材相结合,鉴赏音乐作品,学生能很容易地记住主题旋律、得到成功的喜悦。

春之歌教学反思8

  一、浓厚的情感是诗歌学*的主要旋律

  回顾本课,依然心潮澎湃,课堂上师生朗读的声音依旧在耳边回荡。好课是要上到师生心里去的,能够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性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没有情感的注入,语文课堂将缺少一半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机械生硬的,缺乏触动灵魂的力量。尤其是感情充沛的诗歌教学,课堂更要激荡情感的味道,抓准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课堂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文化的传承是汉字教学的独特魅力

  “语文本身就带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的汉字就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就是文化中的瑰宝。一个简简单单的“乳”字仅有八笔,却蕴含着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与不易,厚重的情感藏在古人造字的智慧里。

  横竖撇捺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简单的笔画,汉字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拥有鲜活生命的。当学生用深情写下这些汉字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将会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三、丰富的拓展是课程内容的最佳补白

  本课教学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诗句与古往今来的思乡思亲佳句融合在一起。意在让学生体会虽然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但是心中的情怀不曾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色彩。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学生不曾接触过的余光中的诗《乡愁》,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去看待语文学*,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此后,在某一个月朗星稀的时刻,学生远离家乡或者远离祖国,他或许会想起闻一多先生的诗句,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想起李白、王维等诗人心中澎湃着的旋律。在诸多的诗句中,学生读懂了乡愁,理解了思念,懂得了感恩,从更深的层次体会了自己当下的思乡情感。这是语文应该给予学生的一份丰厚的精神大礼,多年之后留下的陈酿。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8)

——《树之歌》教学反思范本10份

  《树之歌》教学反思 1

  在昨天早上,我给学生教了《杨树之歌》,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整篇课文我采用以读代讲,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读,同桌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大叶杨唱的歌!接着我提了问题:

  1、大叶杨成天哗啦啦的教唱时是什么心情?

  2、大叶杨唱歌给谁听?

  3、大叶杨还会唱歌给谁听?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等学生解决了问题时,课文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接着我便引导他们通过仿写诗歌,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蕴含。

  这节课自我感觉上的比较成功,下课时好多孩子既背会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内容内涵!预期目标基本完成!

  《树之歌》教学反思 2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儿童生活。学*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于是我趁机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了一个小节的诗,并布置了当天日记为仿写《树之歌》。

  《树之歌》教学反思 3

  《树之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是本册的一个识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怎么才能在一节课内教会孩子们识记这么多生字呢?我仔细地研读了教材,发现本课的生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都是与树木名称有关,而且都是形声字。会写的10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以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和途径,把快乐引进课堂,引进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意识和愿望。

  在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儿歌后,为了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为树木点点名。学生的学*兴致很高,课堂上能自己为树木点名,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很认真地读着每一种树木的名称。他们识字的兴趣浓,主动性高,识字效果好。

  2、创新识字教学的方法。

  游戏活动识字。低年级教学主要任务是识字,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宜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

  当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各种树木的名称后,我奖励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我读树木名称,同学们快速从生字卡片中找到对应的生字。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的乐趣,在有意识的玩耍过程中调动了记忆的热情,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教学效果好。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有人说汉字最难学,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构件比较复杂,其实学汉字有诀窍,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起来并不难,识字教学主要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识字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规律,感知汉字文化,激发学*汉字的兴趣。

  本课会认的生字中有8个与树木名称有关,我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学*。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同学们发现它们字形的秘密—都是木字旁的字,我又引导他们读一读这些生字,他们又有新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于是我们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教会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主识字。在教学第二组生字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新字。有的同**用生活实际识记“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进行识记。还有的同学列举相关联的词语“银行”“服装”来识记“银”和“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和动机。

  《树之歌》教学反思 4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儿童生活。学*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二、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三、改进措施:

  识字*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 5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白话文交流讨论,合作学*,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孩子看到的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将它读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韵律美。文本中“壮,掌,装,方,疆,香”等字都是韵母ang。让孩子体会读一读。另外,关注课后*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我再来总结,让学生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树”与“人”的联系。

  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孩子们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性和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本课应结合地域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认识多种树木、说出树木名称、创编儿歌、认识带“木字旁”的汉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课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2、进一步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课前预*。另外,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学*,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也具有代表性,比较贴*儿童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学*题材。

  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让孩子们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进行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今天要学*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再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最后指导学生写小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人人成为小诗人。再重点指导朗读,达到熟读成诵。所以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生字,了解汉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中,我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和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识字效果,这有待于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树之歌》教学反思 6

  《树之歌》是一首儿歌,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既然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我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树之歌》教学反思 7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拍手歌》一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吟边唱边玩,让他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既达到了识字的效果,又让学生没有学*负担,收获颇丰。

  《树之歌》教学反思 8

  《树之歌》是一篇常识性的识字课文,这篇儿歌,让学生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人生的道理。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但个别学困生还是学*兴趣不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常握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关注他们的学情,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争取每天都能有一点点进步!

  《树之歌》教学反思 9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树之歌》教学反思 10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儿童生活。学*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9)

——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1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 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 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2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3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4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孩子们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性和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本课应结合地域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认识多种树木、说出树木名称、创编儿歌、认识带“木字旁”的汉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课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2、进一步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课前预*。另外,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学*,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5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拍手歌》一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吟边唱边玩,让他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既达到了识字的效果,又让学生没有学*负担,收获颇丰。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10)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实用五篇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1

  《树之歌》是一首关于树木的儿歌,儿歌中介绍了各种树木及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低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所以教学时为了使整个识字过程以及读书环节有趣,本节课采用抓关键词语整体认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背儿歌中学句学词学字,在学句学词中认字。

  在研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分析儿歌及儿歌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因为本单元都是识字,这是本册唯一的一个集中识字单元,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低段的学*重点。而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学生之前也初步接触过形声字。商讨之后,我们决定怎样在学生初步了解的`情况下,逐渐了解其特点,学*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会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字源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而目标的制定,则是参考学*卢老师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目标制定要含有学*后的知识名词、学*后的技能动词、运用知识能做什么事。于是,经过几次讨论,我们把基础目标、支撑目标和核心目标制定为:

  1、通过读文、看图,划出11种树的名称,说出特点。(基础目标)

  2、多种方法,读准“梧、桐”等15个新字,会写“杨、桐、枫、松、柏”5个生字。归纳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支撑目标)

  3、借助填空、图片等,背诵儿歌。(核心目标)

  但是在上完课的时候,经过校长的讲解,意识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有所偏差,只关注到制定目标中的名词、能力动词和技能动词要匹配。忽略了三个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相互关联性。导致三个目标没有很好的贯连在一起,所以本节课目标也未全部达成。

  之前狭隘的认为语文教学对于低段来说除了常规*惯,就是语文书本上的知识,但是随着评课、培训学*及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单单是教学生一些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出方法,运用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注语文素养,有大局意识。从长远考虑,低段良好的常规*惯很重要,思维能力和掌握学*方法更重要。

  就像我在讲授识字时,学生区分不清楚“桂和挂”时,我的应变能力不够,导致错过了很好的课堂生成,对课堂的把控性和知识的生成预测性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应该及时对比并讲解两个部件一样,部首不同的字,提手旁和木字旁,而木字旁的形声字又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字教学不扎实,直接影响孩子的识字。“疆”字设计通过字源演变讲解时,又过快,没有很好的过渡。学生不理解意思,所以在组词时出现了“江南、江西”这样的同音字。应通过字典中的释义,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字的意思,这样在组词时,孩子就能通过字义理解并组词。“专题识字”是低年级识字课的一个学*内容,因此,设计要充分发挥按“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优势,多种形式、在自主学*中,获取知识,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知道识字方面重难点,做到讲解透彻。

  在诵读儿歌、韵文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讨论,及多种形式的背诵让学生参与学*过程。

  怎样把识字课上的有趣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大家共同探讨的一节课,给我们一些启发,课堂有趣,不仅仅是语言上生动有趣,更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一样,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引导?这样的课堂形式及环节我能学到知识吗?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或生动活泼、或有趣好玩、或沉稳内敛而又不失活泼。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够严肃又不失活泼,现下能力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学无止境,我要学*的还有很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跟着同组优秀的同事学*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2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3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儿童生活。学*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4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量体裁衣”,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课文树之歌教学反思 5

  在教学《树之歌》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朗读诗歌,识字教学为主,同时带着孩子们认识不同树木的形态。树木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贴*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在羽西的时候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找我,向我询问这些书的生长特点。这样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了解各类树木的特点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孩子看到的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将它读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韵律美。文本中“壮,掌,装,方,疆,香”等字都是韵母ang。让孩子体会读一读。另外,关注课后*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我再来总结,让学生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树”与“人”的联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