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1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没有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在设计教学时,用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用比赛不公*,引导学生用学具摆出小猴数3、小鸭数6,想出公*的方法比赛,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体验过“*均分”的活动过程,就知道数量要一样多才会公*,就分成3只一个队,小猴有6只就可以分成两队,让学生圈一圈,很容易看出6里面有2个3。我们就可以说6是3的2倍,也就是小鸭数是小猴数的2倍。也许是我引得多,小朋友很快理解了。能看图示说出谁是谁的几倍。接着通过故事情节学*了小鸭数是小松鼠的3倍和小猴数是孔雀的3倍,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完成松鼠和鸭子相比时,又是3个圈一组,不懂得松鼠有2只,就要2只分一组,这个操作活动花了较多的时间,因此后面的课堂作业不够时间完成;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多描述题意,要让学生多说一说,理解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进行大量的等分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初步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除法。研究性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在这种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与探究统一。

  三、课堂评价。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3

  教材分析

  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让学生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更容易一些。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必然会受到这种定向思维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探究和学*新知识(“倍”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摆一摆”同时进行“分一分”的等分活动,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这个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交流后,让学生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的关系,而且除了用图形表示,还可以用除法表示“谁是谁的几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能力目标:

  1、会利用学具摆出或画图形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和倍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它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小动物因为有了我们人类的关爱,也向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你想去看看它们吗?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带着对动物的喜爱来学*《快乐的动物》。(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出示“快乐的动物”的主题图,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森林,看,这里真热闹!瞧,小动物们正在开联欢会呢!仔细观察,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师:请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中的小动物,数一下小动物的只数,并把它们填在方格里。

  生1:小鸟12只,小猴3只。

  生2:孔雀1只,松鼠2只,小鸭6只。

  生3:小鸡8只

  师:让我们先看看小猴的只数和小鸭的只数吧!

  师:小猴几只?小鸭几只?请你用学具小棒代替小猴和小鸭,在桌上摆一摆。注意:一个小棒代表一只小动物,小猴和小鸭各占一排。摆的时候上下图片对齐,有几只就用几个小棒来表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小棒代表小猴的只数,再摆6个小棒代表小鸭的只数。

  (指几名学生汇报,教师板贴图片)

  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同学来帮帮我,在小鸭的只数中圈出和小猴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在6个小棒中3个3个分为一组。

  师:这样分完之后,我们发现小猴的只数有几组,小鸭的只数有几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小猴的只数有1组,小鸭的只数有2组。

  生2:小鸭的只数有两个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小猴的只数是1个3,小鸭的只数是2个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6÷3=2来表示(板书)

  请你当小老师,来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6、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6表示小鸭的只数,3表示小猴的只数,2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也就是小鸭的只数有2组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其实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2后面不写倍字。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小鸡和小松鼠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他们也来凑热闹了,你能用画一画和列式的方式来求一求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只数的几倍吗?(板书: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 )倍。)(自己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松鼠这一栏画几个圆,小鸡这一栏画了几个圆?几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什么?算式是?

  生汇报:2个圆,8个圆,2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8里面有4个2,小鸡是松鼠的4倍,算式是8÷2=4

  师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关键的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实际上也就是看多的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少的那个数。

  师:看着这些动物的只数,你还能出哪些倍数问题呢?

  生1:有2只松鼠,有6只小鸭,小鸭是松鼠的几倍?

  师:会解决吗?

  生:算式是:6÷2=3 小鸭是松鼠的3倍。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生2:小猴有3只,小鸟有12只,小鸟是小猴的几倍?

  师问:会解决吗?

  生2:算式是:12÷3=4, 小鸟数是小猴的4倍。

  师:还有吗?(很多生开始举手,想要回答)

  师:请你们同桌之间说一说,好吗?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倍”,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计算。

  三、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考一考:请你用倍说一说。(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第一行有三只小猫,第二行有八只小老鼠

  蜻蜓是蝴蝶的( )倍。

  <3>出现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图)

  师:谁知道这三个标志分别表示什么吗?在这张统计图的右侧有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原来我们等分的基础上又认识了一个新概念“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来计算,以后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4

  教材分析

  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让学生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更容易一些。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必然会受到这种定向思维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探究和学*新知识(“倍”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摆一摆”同时进行“分一分”的等分活动,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这个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交流后,让学生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的关系,而且除了用图形表示,还可以用除法表示“谁是谁的几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能力目标:

  1、会利用学具摆出或画图形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和倍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它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小动物因为有了我们人类的关爱,也向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你想去看看它们吗?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带着对动物的喜爱来学*《快乐的动物》。(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出示“快乐的动物”的主题图,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森林,看,这里真热闹!瞧,小动物们正在开联欢会呢!仔细观察,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师:请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中的小动物,数一下小动物的.只数,并把它们填在方格里。

  生1:小鸟12只,小猴3只。

  生2:孔雀1只,松鼠2只,小鸭6只。

  生3:小鸡8只

  师:让我们先看看小猴的只数和小鸭的只数吧!

  师:小猴几只?小鸭几只?请你用学具小棒代替小猴和小鸭,在桌上摆一摆。注意:一个小棒代表一只小动物,小猴和小鸭各占一排。摆的时候上下图片对齐,有几只就用几个小棒来表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小棒代表小猴的只数,再摆6个小棒代表小鸭的只数。

  (指几名学生汇报,教师板贴图片)

  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同学来帮帮我,在小鸭的只数中圈出和小猴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在6个小棒中3个3个分为一组。

  师:这样分完之后,我们发现小猴的只数有几组,小鸭的只数有几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小猴的只数有1组,小鸭的只数有2组。

  生2:小鸭的只数有两个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小猴的只数是1个3,小鸭的只数是2个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6÷3=2来表示(板书)

  请你当小老师,来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6、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6表示小鸭的只数,3表示小猴的只数,2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也就是小鸭的只数有2组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其实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2后面不写倍字。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小鸡和小松鼠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他们也来凑热闹了,你能用画一画和列式的方式来求一求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只数的几倍吗?(板书: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 )倍。)(自己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松鼠这一栏画几个圆,小鸡这一栏画了几个圆?几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什么?算式是?

  生汇报:2个圆,8个圆,2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8里面有4个2,小鸡是松鼠的4倍,算式是8÷2=4

  师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关键的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实际上也就是看多的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少的那个数。

  师:看着这些动物的只数,你还能出哪些倍数问题呢?

  生1:有2只松鼠,有6只小鸭,小鸭是松鼠的几倍?

  师:会解决吗?

  生:算式是:6÷2=3 小鸭是松鼠的3倍。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生2:小猴有3只,小鸟有12只,小鸟是小猴的几倍?

  师问:会解决吗?

  生2:算式是:12÷3=4, 小鸟数是小猴的4倍。

  师:还有吗?(很多生开始举手,想要回答)

  师:请你们同桌之间说一说,好吗?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倍”,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计算。

  三、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考一考:请你用倍说一说。(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第一行有三只小猫,第二行有八只小老鼠

  蜻蜓是蝴蝶的( )倍。

  <3>出现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图)

  师:谁知道这三个标志分别表示什么吗?在这张统计图的右侧有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原来我们等分的基础上又认识了一个新概念“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来计算,以后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做两页

  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倍的意义

  小鸭是小猴的2倍,6÷3=2

  小鸡是松鼠的4倍,8÷2=4

  教后随记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6

  《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我们所要学的是对倍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运算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动物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把“倍”作为学生的生活概念,没有下“倍”的一般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体会“倍”的含义,把“求倍数”作为除法运算的一种应用。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倍”的含义,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用圆圈代替动物,如果把3只小猴看作1份,那么鸭子的只数里有2个这样的1份,因为6里面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鸭子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再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计算。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花更多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练*以及后面几节课的巩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几个别学生还需要教师给予课后辅导。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7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没有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在设计教学时,用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用比赛不公*,引导学生用学具摆出小猴数3、小鸭数6,想出公*的方法比赛,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体验过“*均分”的活动过程,就知道数量要一样多才会公*,就分成3只一个队,小猴有6只就可以分成两队,让学生圈一圈,很容易看出6里面有2个3。我们就可以说6是3的2倍,也就是小鸭数是小猴数的2倍。也许是我引得多,小朋友很快理解了。能看图示说出谁是谁的几倍。接着通过故事情节学*了小鸭数是小松鼠的3倍和小猴数是孔雀的3倍,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完成松鼠和鸭子相比时,又是3个圈一组,不懂得松鼠有2只,就要2只分一组,这个操作活动花了较多的时间,因此后面的课堂作业不够时间完成;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多描述题意,要让学生多说一说,理解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8

  教材分析

  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让学生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更容易一些。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必然会受到这种定向思维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探究和学*新知识(“倍”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摆一摆”同时进行“分一分”的等分活动,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这个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交流后,让学生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的关系,而且除了用图形表示,还可以用除法表示“谁是谁的几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能力目标:

  1、会利用学具摆出或画图形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和倍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它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小动物因为有了我们人类的关爱,也向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你想去看看它们吗?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带着对动物的喜爱来学*《快乐的动物》。(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出示“快乐的动物”的主题图,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森林,看,这里真热闹!瞧,小动物们正在开联欢会呢!仔细观察,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师:请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中的小动物,数一下小动物的只数,并把它们填在方格里。

  生1:小鸟12只,小猴3只。

  生2:孔雀1只,松鼠2只,小鸭6只。

  生3:小鸡8只

  师:让我们先看看小猴的只数和小鸭的只数吧!

  师:小猴几只?小鸭几只?请你用学具小棒代替小猴和小鸭,在桌上摆一摆。注意:一个小棒代表一只小动物,小猴和小鸭各占一排。摆的时候上下图片对齐,有几只就用几个小棒来表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小棒代表小猴的只数,再摆6个小棒代表小鸭的只数。

  (指几名学生汇报,教师板贴图片)

  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同学来帮帮我,在小鸭的只数中圈出和小猴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在6个小棒中3个3个分为一组。

  师:这样分完之后,我们发现小猴的只数有几组,小鸭的只数有几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小猴的只数有1组,小鸭的只数有2组。

  生2:小鸭的只数有两个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小猴的只数是1个3,小鸭的只数是2个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6÷3=2来表示(板书)

  请你当小老师,来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6、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6表示小鸭的只数,3表示小猴的只数,2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也就是小鸭的只数有2组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其实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2后面不写倍字。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小鸡和小松鼠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他们也来凑热闹了,你能用画一画和列式的方式来求一求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只数的几倍吗?(板书: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 )倍。)(自己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松鼠这一栏画几个圆,小鸡这一栏画了几个圆?几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什么?算式是?

  生汇报:2个圆,8个圆,2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8里面有4个2,小鸡是松鼠的4倍,算式是8÷2=4

  师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关键的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实际上也就是看多的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少的那个数。

  师:看着这些动物的只数,你还能出哪些倍数问题呢?

  生1:有2只松鼠,有6只小鸭,小鸭是松鼠的几倍?

  师:会解决吗?

  生:算式是:6÷2=3 小鸭是松鼠的3倍。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生2:小猴有3只,小鸟有12只,小鸟是小猴的几倍?

  师问:会解决吗?

  生2:算式是:12÷3=4, 小鸟数是小猴的4倍。

  师:还有吗?(很多生开始举手,想要回答)

  师:请你们同桌之间说一说,好吗?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倍”,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计算。

  三、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考一考:请你用倍说一说。(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第一行有三只小猫,第二行有八只小老鼠

  蜻蜓是蝴蝶的( )倍。

  <3>出现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图)

  师:谁知道这三个标志分别表示什么吗?在这张统计图的右侧有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原来我们等分的基础上又认识了一个新概念“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来计算,以后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9

  “快乐的动物”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的动力。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我认为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的机会。本节课的问题设计较好,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等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教师能为课后的练*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希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小组合作也需进一步加强。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业的方式。

  2我意识到了在练*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

  (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10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在学*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结合《快乐的动物》一课,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倍”的意义:

  1、注重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充分利用教材中动物乐园的情境图,由学生熟悉的、感受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以色彩斑谰、符合小学生口味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他们,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淘气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独立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展示学*成果的教学过程。这样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

  2 、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动手实践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 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阅读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1)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的机会。本节课设计较好, “快乐的动物”开运动会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业的方式。

  2.教师意识到了在练*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没有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在设计教学时,用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用比赛不公*,引导学生用学具摆出小猴数3、小鸭数6,想出公*的方法比赛,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体验过“*均分”的活动过程,就知道数量要一样多才会公*,就分成3只一个队,小猴有6只就可以分成两队,让学生圈一圈,很容易看出6里面有2个3。我们就可以说6是3的2倍,也就是小鸭数是小猴数的2倍。也许是我引得多,小朋友很快理解了。能看图示说出谁是谁的几倍。接着通过故事情节学*了小鸭数是小松鼠的3倍和小猴数是孔雀的3倍,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完成松鼠和鸭子相比时,又是3个圈一组,不懂得松鼠有2只,就要2只分一组,这个操作活动花了较多的时间,因此后面的课堂作业不够时间完成;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多描述题意,要让学生多说一说,理解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3

  《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我们所要学的是对倍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运算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动物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把“倍”作为学生的生活概念,没有下“倍”的一般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体会“倍”的含义,把“求倍数”作为除法运算的一种应用。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倍”的含义,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用圆圈代替动物,如果把3只小猴看作1份,那么鸭子的只数里有2个这样的1份,因为6里面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鸭子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再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计算。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花更多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练*以及后面几节课的巩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几个别学生还需要教师给予课后辅导。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2—5的乘法口诀,对除法也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学*目标是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对孩子们来说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环节中,我先利用教材给出的主题图,创设小动物们聚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接着通过画一画、圈一圈比较小猴和小鸭的只数,引导学生意识到除了对他们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即把小猴的只数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就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特别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

  本节课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全班汇报等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本节课结束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用“谁是谁的几倍”来表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及认识除法和乘法的互逆关系,初步理解与解决倍比的数学问题,强化倍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从教材编写来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涵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 “倍”的含义,体会除法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求倍数的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扩展。

  教学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学*“体验——理解——解决——应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及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玩耍的情景创设,激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然后学生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 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在探究性学*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2)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没有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中的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结合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本节课我们开展了独学、对学、群学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结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学*中去,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公园一角,找出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独立完成活动单第一部分,学生通过画一画、填一填得到了倍数关系,通过圈一圈理解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学生展示汇报,通过学生自己说一说加深对倍数关系的理解。对学交流部分让学生参考第一部分内容与对学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倍”的含义,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除法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能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xx。不足之处是小组评价不明显,给小组加分时没有大声宣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这一点,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改正,根据二年级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课堂中表扬学生应更及时、更明显,让学生通过教师评价树立榜样性。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进行大量的等分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初步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除法。研究性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在这种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与探究统一。

  三、课堂评价。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3

  《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我们所要学的是对倍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运算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动物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把“倍”作为学生的生活概念,没有下“倍”的一般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体会“倍”的含义,把“求倍数”作为除法运算的一种应用。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倍”的.含义,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用圆圈代替动物,如果把3只小猴看作1份,那么鸭子的只数里有2个这样的1份,因为6里面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鸭子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再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计算。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花更多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练*以及后面几节课的巩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几个别学生还需要教师给予课后辅导。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4

  教材分析

  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让学生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更容易一些。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必然会受到这种定向思维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探究和学*新知识(“倍”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摆一摆”同时进行“分一分”的等分活动,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这个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交流后,让学生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的关系,而且除了用图形表示,还可以用除法表示“谁是谁的几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能力目标:

  1、会利用学具摆出或画图形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和倍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它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小动物因为有了我们人类的关爱,也向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你想去看看它们吗?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带着对动物的喜爱来学*《快乐的动物》。(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出示“快乐的动物”的主题图,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森林,看,这里真热闹!瞧,小动物们正在开联欢会呢!仔细观察,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师:请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中的小动物,数一下小动物的只数,并把它们填在方格里。

  生1:小鸟12只,小猴3只。

  生2:孔雀1只,松鼠2只,小鸭6只。

  生3:小鸡8只

  师:让我们先看看小猴的只数和小鸭的只数吧!

  师:小猴几只?小鸭几只?请你用学具小棒代替小猴和小鸭,在桌上摆一摆。注意:一个小棒代表一只小动物,小猴和小鸭各占一排。摆的时候上下图片对齐,有几只就用几个小棒来表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小棒代表小猴的只数,再摆6个小棒代表小鸭的只数。

  (指几名学生汇报,教师板贴图片)

  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同学来帮帮我,在小鸭的只数中圈出和小猴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在6个小棒中3个3个分为一组。

  师:这样分完之后,我们发现小猴的`只数有几组,小鸭的只数有几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小猴的只数有1组,小鸭的只数有2组。

  生2:小鸭的只数有两个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小猴的只数是1个3,小鸭的只数是2个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6÷3=2来表示(板书)

  请你当小老师,来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6、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6表示小鸭的只数,3表示小猴的只数,2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也就是小鸭的只数有2组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其实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2后面不写倍字。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小鸡和小松鼠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他们也来凑热闹了,你能用画一画和列式的方式来求一求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只数的几倍吗?(板书: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 )倍。)(自己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松鼠这一栏画几个圆,小鸡这一栏画了几个圆?几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什么?算式是?

  生汇报:2个圆,8个圆,2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8里面有4个2,小鸡是松鼠的4倍,算式是8÷2=4

  师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关键的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实际上也就是看多的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少的那个数。

  师:看着这些动物的只数,你还能出哪些倍数问题呢?

  生1:有2只松鼠,有6只小鸭,小鸭是松鼠的几倍?

  师:会解决吗?

  生:算式是:6÷2=3 小鸭是松鼠的3倍。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生2:小猴有3只,小鸟有12只,小鸟是小猴的几倍?

  师问:会解决吗?

  生2:算式是:12÷3=4, 小鸟数是小猴的4倍。

  师:还有吗?(很多生开始举手,想要回答)

  师:请你们同桌之间说一说,好吗?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倍”,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计算。

  三、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考一考:请你用倍说一说。(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第一行有三只小猫,第二行有八只小老鼠

  蜻蜓是蝴蝶的( )倍。

  <3>出现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图)

  师:谁知道这三个标志分别表示什么吗?在这张统计图的右侧有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原来我们等分的基础上又认识了一个新概念“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来计算,以后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5

  “快乐的动物”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的动力。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我认为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的机会。本节课的问题设计较好,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等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教师能为课后的练*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希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小组合作也需进一步加强。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业的方式。

  2、我意识到了在练*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

  (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6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及认识除法和乘法的互逆关系,初步理解与解决倍比的数学问题,强化倍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从教材编写来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涵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 “倍”的含义,体会除法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求倍数的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扩展。

  教学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学*“体验——理解——解决——应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及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玩耍的情景创设,激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然后学生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 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在探究性学*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7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课堂教学来看整个过程我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按照原先预想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授本课之前,我认真地研究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根据众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我又进行了改进。《快乐的动物》主题图显现的一共有6种小动物,如果直接把这6种数据拿出来比较,学生会觉得太难,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降低问题的起点,让学生对“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中对主题图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改变,课一开始,利用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的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入主题“小猴和小鸭可以怎么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少,那还有什么比法呢?正当我准备出现“倍”的知识时,一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如同*静的水面泛起一阵涟漪。说句心里话,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竟能通过自己教自己,把“倍”的知识从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简单透彻,自认为“倍”太抽象,需要亲自去讲解,以致第一节在本班讲的时候,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本节课放开让学生说,原来只想感知一下学生对“倍”到底有多少认识,不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义,把已有的知识与“倍”有机地联系起来,说得通俗,听得简单,难怪课堂上几次出现“我有点懂了”等话语,从开始的“两三只手”到“几十只手”,真正地体验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我几次想插话,可学生早已以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了。这些都源于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因为他们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同龄人听得更明白。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展现出完整的一幅主题图,并让他们从中找出新倍数关系。在对“倍”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我故意设置反问“老师想把它们位置换一下,行吗?”是学生对“倍”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8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开课前复*了“比多”“比少”的减法比较的数学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区分知识。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倍”的意义,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在活动中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倍”含义。

  首先:初步体会“倍”含义。为了让孩子感知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圈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6÷3=2,6里面有2个3,因此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鸭子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其次:加深对“倍”的认识。通过小鸭子与小松鼠比,进一步认识“倍”。鸭子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鸭子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鸭子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通过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再交流,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通过小鸭子与小孔雀比,进一步明确“倍”。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同样都是小鸭子跟它们比,为什么3倍、2倍、6倍都不一样呀?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标准不一样,倍的关系就不一样。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9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课堂教学来看整个过程我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按照原先预想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授本课之前,我认真地研究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根据众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我又进行了改进。《快乐的动物》主题图显现的一共有6种小动物,如果直接把这6种数据拿出来比较,学生会觉得太难,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降低问题的起点,让学生对“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中对主题图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改变,课一开始,利用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的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入主题“小猴和小鸭可以怎么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少,那还有什么比法呢?正当我准备出现“倍”的知识时,一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如同*静的水面泛起一阵涟漪。说句心里话,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竟能通过自己教自己,把“倍”的知识从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简单透彻,自认为“倍”太抽象,需要亲自去讲解,以致第一节在本班讲的时候,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本节课放开让学生说,原来只想感知一下学生对“倍”到底有多少认识,不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义,把已有的知识与“倍”有机地联系起来,说得通俗,听得简单,难怪课堂上几次出现“我有点懂了”等话语,从开始的“两三只手”到“几十只手”,真正地体验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我几次想插话,可学生早已以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了。这些都源于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因为他们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同龄人听得更明白。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展现出完整的一幅主题图,并让他们从中找出新倍数关系。在对“倍”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我故意设置反问“老师想把它们位置换一下,行吗?”是学生对“倍”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10

  “快乐的动物”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的动力。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我认为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的机会。本节课的问题设计较好,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等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教师能为课后的练*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希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小组合作也需进一步加强。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 业的方式。

  2我意识到了在练*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3)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1

  《动物说话》是小学人音版第4课《可爱的动物》的第一课时。在设计《动物说话》的时候,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看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受到了一定的启迪,但我们的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课堂,也就是备课首先要备学生的理念。根据我们一年级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而且教师能较好的把握学生的动和静,所以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律动和表演,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为孩子们打开音乐的大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做了较好的铺

  本课设计以村庄里将举行一场动物声音比美的故事一条线的方式进行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首先,新颖有趣的教学导入,是成功课堂的前提。本节课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动作播放《火车开了》把学生引入教室,学生安静的找到座位后,教师把全班分五小组,让孩子们分别戴上不同的小动物头饰,做着开心列车去参加今天将要举行的动物比赛,学生一个接一个,表演开火车的动作,在教室里绕圆圈。”游戏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协调能力,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本课设计的课件都是孩子们特别喜爱的卡通图片和卡通动画,孩子们在看到画面后马上就有一种新奇的感觉,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通过小组比赛,小组代表表演,全班比赛等形式巩固课堂。在观看、聆听动物的音乐,进行声音模仿、体态律动、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团队意识。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实践,产生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第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就要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本节课从学*歌曲开始,观看头饰模仿动作,小动物来到村庄。到一个个小动物陆续登场,声音的模仿。以及歌曲的命名和改编歌词等,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主动,大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激发了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中勇于创编、积极创编的精神。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2

  《动物说话》一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抓住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有感情、自然地表演歌曲,并从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节奏,在模仿中激发兴趣,在表演、创造中将兴趣学*进行到底。

  1、播放《动物说话》伴奏音乐,让学生踏着轻快活泼的音乐进行律动,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紧接着为解决间奏的节奏难点,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拍手、跺脚、拍大腿…点头、耸肩…)进行练*,熟练掌握,为该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做好铺垫。

  2、喜爱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模仿中激发兴趣,

  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小狗说话汪汪汪,小猫说话喵喵喵……一下子,课堂里热闹了起来,孩子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3、新歌教学中,重点让学生聆听、对比,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表演歌曲,把自己喜爱小动物的心情用歌声表现出来。

  4、鼓励创造,展示成果。趁着孩子们表演的兴趣正浓,利用小动物演唱会引导学生创编歌词,把更多的小动物都唱到歌里去。

  5、课堂尾声,小结,引导学生应热爱自然,关爱小动物。

  整堂课,学生学*的兴趣较为浓郁,都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

  1、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声音不够统一,感情不够投入。

  2、有个别几个学生还是节奏不稳,在间奏的'动作上有些快。

  3、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够大方自信,应多加鼓励。

  在今后低段教学中,从兴趣学*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从演唱的声音、节奏的配合、表演的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学**惯,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享受音乐的美!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3

  一年级的小学生好动、爱模仿、爱表现;但是注意力不能持久。

  这节课的一开始就用了孩子们喜欢的谜语来吸引他们,让他们知道小耳朵的作用,和它的重要性。并在听辨过程中安排了“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能干”的小游戏。喜欢小动物是小朋友们的天性,那么,怎样来认识可爱的小动物呢?我仍然以“听”来贯穿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们听一听,哪些小动物到我们班来做客呢?”让学生们带着我的问题去聆听,去寻找答案,听辨出他们喜爱的小动物。此时,孩子们的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能有意识的主动去聆听。同时,我感受到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必须首先自己会倾听。

  一年级学生的向师性特别强,教师都做不到的.,学生怎么可能做到呢?这节音乐课我侧耳倾听,俯身细听,以*等的身份参与倾听学生的说与唱,更重要的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善于作出积极地回应,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指导,“你能再认真的听一遍吗?”,“你的歌声可真美!”等,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很在意自己的发言,激励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学会倾听,逐步养成倾听的*惯。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4

  《动物说话》是新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唱歌曲,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愉快的心情演唱歌曲《动物说话》。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1,创设通话色彩的教学环境

  在课上一开始,我就说“欢迎大家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愉快的动物王国里参观一下。”这样导入,即促进了师生关系,有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可爱的动物动画形象

  对低年级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抒发自己的快乐,尤其在聆听音乐时,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并且进行小组合作,这样无意中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自主学*

  在教唱歌曲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聆听歌曲,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用动物名称引入歌曲节奏的学*,并用鼓来敲击节奏,让学生通过听音来敲击节奏。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们对歌曲中没有演唱的地方(也就是间奏)掌握的`不好,容易连着唱,不知道这个地方要停顿,特别是在跟着节奏的时候,学生们还听不出来哪里是前奏,哪里是间奏,不知道哪里开始该他们唱,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才第一次接触有间奏的歌曲,经过老师长期的引导,相信在以后的学*中应该掌握的很好。这就提出了在我们音乐课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一些音乐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们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5

  对于上学刚刚两个月的孩子,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呢?孩子们是那样可爱、纯真,招人喜爱。怎样让刚入学的孩子懂得在音乐课上学会聆听、学会关注教师和他人的举动、学会进行有效的学*,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尝试变换各种音乐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学会聆听教师的问题、聆听歌曲中出现的xxxx|xxxxxx|的节奏;聆听歌曲中出现的小动物的顺序。同时将律动教学融在其中,动作就是对歌词最好的解释,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另外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已经开始渗透分组合作教学了,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会有转变,合作的对象就会有变化,追求变化会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当然,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我在课堂上还会给学生做即兴表现的机会。这样,使我的音乐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感觉很舒服很放松,即教学风格的追求是自然与*实的。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6

  《动物说话》这一课,是一年级教材中的一首学唱歌曲。这首歌曲我已经教过好几年了,可是,每次面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学生,总会上出不一样的效果,也总会有点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我还是翻阅了之前听过的这首歌曲的优质课教案和自己前几年写过的教案,再结合现在这些班级的.实际情况,又设计了一篇教案。接下来我就来说说在上完五个班级之后,我对这一课的反思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歌曲中不用演唱歌词的地方,x x xx x,学生还没有掌握,容易连着唱下去,不知道这个地方是要停顿的。还有就是在唱“叽叽叽”的时候,学生总是忘记做摇头或是耸肩的动作,而是继续唱“叽叽叽”。主要问题是我在讲解的时候,可能没有说清楚。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讲解到位。

  第二、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时,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小乐器,所以显得很兴奋,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纪律失控。由于小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教师在开课的时候要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

  第三、对于表演的概念,还是不怎么清楚。明明说了边唱边做动作,可是,许多小朋友做动作太兴奋了,结果变成了跳舞课,没人唱歌了,这是个不好的*惯,在今后的课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改正。

  第四、在编创歌词的时候,往往是简单地说出那个动物的名字,却不能按照之前唱的节奏来模仿,而是要我举例说出其中一个,才能模仿唱。以后也要多锻炼孩子的动脑和编创能力。

  但是总的来说,犯错的人总是少数的,大多数小朋友都能很好地完整背唱这首歌曲了,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7

  音乐课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基于这种理念,在《动物说话》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就用充满童趣的方式对孩子们说“郭老师今天要带同学们参观一个美丽的农场,农场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他们马上要出来和大家打招呼了。”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做好铺垫。在聆听歌曲时,引导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各种形象,并在表演的时候让学生上台扮演小动物的形象,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欲,课堂气氛也特别高涨。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的学*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体验共同学*的乐趣。在歌曲教学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熟悉歌曲的旋律,在学唱歌曲之前熟悉XX|XXX|的节奏特点,再进行歌曲的学唱,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拍击节奏,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鼓励学生探究学*,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在本课中也有体现。我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自己编创小动物的'叫声,编创歌词,把“小鸡说话”改编成“小X说话”,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编创歌词和动作,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这首歌曲的歌词很生活化,所以学生创作起来的创编素材非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发言:有的学生说我想请小狗来演唱(小狗唱歌汪汪汪),有的说我想请小羊唱歌(小羊唱歌咩咩咩),还有的说我想请小猫来演唱(小猫唱歌喵喵喵),通过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的演唱方式,自由组合创编歌词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情不自禁地边唱边表演。台上台下的学生们尽情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贴*学生的生活,在*时的师生合作中,小组合作中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交际合作协调能力。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8

  《动物说话》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动物”中的一个内容。通过聆听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演唱描写动物的歌曲、将自己喜爱的动物编入歌曲演唱,让学生充分认识动物、感受音乐中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中与自然科学常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听辨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聆听、学*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2、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聆听和学唱歌曲《动物说话》,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3、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积累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素材,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律动。播放轻松、幽默的器乐曲《三只小猪》,教师和学生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好的音乐氛围能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开始这节愉快的音乐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用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问好吧!

  “汪汪 汪,朋友们 好!”

  学生们也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叫声与我问好,

  “喵喵 喵,小狗 好!”

  “叽叽 叽,老师 好!” ……

  【这样的开课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感受导入新课。

  聆听模仿。在四周贴满动物图片的教室里,投影屏幕中出示森林的背景图片,播放描写大森林早晨美丽宁静景色的音乐,拉开幕布展示贴有大树、小草、湖水的板书,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森林中的动物王国。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播放描写动物的音乐。有轻快奔跑着的小马,爱唱歌的布谷,骄傲的小兔,勤恳的乌龟,咆哮的狮子,……学生随音乐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动物,寻找“藏”在教室四周的“动物”。师:“看!我们到哪儿呢?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听!这是谁来了?让我们用动作和声音模仿、表现这些小动物。”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模仿音乐中的动物,同时也在活动中自觉地辨别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动作,选择肢体语言和体态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谈话:日常生活中你都喜爱哪些动物,会模仿它的叫声或动作吗?

  游戏猜一猜。请学生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动物名称。

  【学生间通过信息交流可间接地拓宽视野,在互动中展示自我、自由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喜爱的音乐激趣活动。】

  三、学唱歌曲。

  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模仿小鸡、小鸭的动作和叫声。

  小鸡 说话 唧唧 唧,

  小鸭 说话 嘎嘎 嘎。

  【学生们在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的同时也学会了歌曲节奏,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初次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特点和演唱情绪。

  再听歌曲演唱,把没有唱词的地方拍出来。在没有唱词的地方做你喜欢的动作。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有的晃头,有的拍腿,有的跺脚,有的学小兔跳,有的学小狗叫 ……

  1=D 2/4

  6 3 3 2│3 5 3 │(5656 3 3 │ 1212 3)│

  6 2 2 1 │2 3 2 │(3535 2 │ 6161 2)│

  【学唱歌曲《动物说话》时,歌中的间奏是学生较为难掌握的一个环节。通过律动认识歌曲中穿插的间奏,引出间奏如何处理,让他们去思考并寻找出他们心中的答案。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悦的活动中学生们智慧的火花便开始迸发为间奏创编出千姿百态的动作。】

  随歌曲伴奏演唱《动物说话》,在间奏处学生自由加上自编动作。

  四、创编活动。

  师: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也想加入我们的演唱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呢?

  【前面的音乐活动如:用动物叫声问候,听表现动物的音乐,看同学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猜动物名称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编素材。学生们感觉正是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我想请小狗来演唱,有的说我想请小羊唱歌,还有的说我想请小猫来演唱……

  1=D 2/4

  6 3 3 2 │3 5 3 │(5656 3 3 │ 1212 3) │

  小狗 唱歌 汪汪 汪,

  小羊 唱歌 咩咩 咩,

  小猫 唱歌 喵喵 喵,

  合作学*。学生自由分小组,改编和创编歌词,结合律动进行表演。其中部分学生为新加入的小动物编歌,另一部分同学为歌曲编动作。

  【通过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交际合作协调能力。师生、生生互动,情感交融。学生在开放式的学*环境中,探究式的自主学*。】

  教师和学生讨论:如何把小马和大象请到我们的歌曲中演唱?讨论中得出:

  1=D 2/4

  6 3 3 2 │3 5 3 │(5656 3 3 │ 1212 3) │

  小马 跑步 嗒嗒 嗒,

  大象 走路 嘭嘭 嘭,

  表演展示。师:欢迎大家来到“快乐大比拼”!学生们尽情表现自我、展示自我,遨游在音乐王国。

  【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探究式学*方法既保护学生的学*热情,尊重学生的自我感觉也为其树立学*的自信心,唤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有了成功的体验,就能极好地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有了音乐学*的兴趣,则更能终身享受音乐。】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9

  在头晕脑热的感冒中,我用沙哑的声音上完了《动物说话》。课是完整地上下来了,但上的不够深入。主要是因为我对教材理解不够造成的。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降E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较为*和,级进与小跳相结合,采用重复、模进、变化重复的手法,紧密结合了语言的特点,表现了小动物稚嫩的拙态和叫声。乐句间加花伴奏的应用,使歌曲风趣、富于变化,又仿佛是小动物机警的神态。最后8小结尾奏多采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和断音奏法,使小动物的形象得到补充,歌曲显得丰满完整。是一首便于学生表演的儿童歌曲,很有趣味。

  上面这段话是来自书上的,每一课的后面都有的教材分析。跟往常一样,我在备课时,翻开书看了看。大致了解了一下就开始写我的教案了。教学环节一步一步下来,算是完整和规范了。于是,开始试教。大体框架还算可以。但一节课上下来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下午,单老师来听我的课了,他对我的评课终于让我知道了我到底缺了什么。没错,我的教学目的是基本达到了,但我的歌曲教学却太过浅显。学生只是会唱而已。而我对声音的要求只有轻声,好听。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特有的特点。那就是歌词的形象性,可爱性;旋律上的模进、重复;节奏的激进……等等等等……如果,我在备课前能够把这课好好地研究一下,我就不至于会出现太多这样的错误……我的这堂课也能上得更为生动些。就像造房子,我只打了个地基,但我却迟迟没把房子造上去。使学生的声音缺少了表现性。

  当然,也不能过于依赖教参,因为里面也是有错的。细心的你可以把教材分析处理的更好。总之,拿到教材就应该自己细心的分析一下,而不是不看或是全按教参来上。更要注意要当一个好的“音乐工程师”把“房子”要建的稳稳当当的才好。这是我这次课最大的收获。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 10

  动物说话:

  我在设计《动物说话》的时候,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看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受到了一定的启迪,但对我来说,我上这课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我自己的所长,让孩子们能在这节音乐课中受益最大,让孩子们更爱音乐,作为一个低年级的音乐老师,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引领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为他们打开音乐的大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根据这样理念我设计了《动物说话》这课,那我简单谈谈我上课后的感受吧。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这样的理念,从兴趣出发,在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活动。游戏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协调能力,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创编和表演活动中,学生们实践参与,积极踊跃,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听觉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并且体验了艺术的魅力。

  其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在聆听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进行体态律动、舞蹈、表演的活动中,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音乐

  教学实践,产生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中跟孩子比较亲*,因为有爱所以会觉得很放松。能够很自然的做到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第四:学生在从来没有运用过乐器的基础上,能用X X X X X节奏为歌曲伴奏,而且全班同学能比较整齐地为歌曲伴奏,可见学生的素质还是很好的,通过以后对乐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的熟悉,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肯定能更好地运用乐器。

  亚克西巴郎:

  对音乐课用琴一事,我谈点个人看法,现在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有了现存的演唱示范与伴奏,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我们音乐老师的手脚,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演唱与表现,无疑是一种改良,一种积极的进步。但也确实如应老师所说,音乐课诚然离不开琴声相伴,琴是音乐教师的第一教具。因此音乐课上音乐教师无琴可用也是十分痛苦的事,可怜啊!咱们一年没机会用琴了。今天为了我35分钟的<新疆好>也着实不好意思让兄弟们吭哧吭哧四抬八扛把琴搬上舞台。不过,痛苦是暂时的,面包会有的,钢琴也会有的。丹萍同

  志!曙光在前照啊!新校区落成,坚信咱们艺术老师的教学生活也将一并改善,音乐课无琴可用的日子将一去不再复返。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4)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1

  这一节课,其实我并没有向学生讲述多少内容,主要都让给学生去说。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学生都能理解,没有必要再在内容上花费多少时间。课文的思想意义也比较明显,学生也懂。既然这样,就让他们自己去说就行了,我只要在关键的地方引导他们一下就可以了。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我逐渐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谈自己的体会。渐渐地,我看到了惊喜,学生变得能说会道了,有些回答相当精彩,他们能说得很棒,甚至能把老师没有想到的也说出来。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最能感动到自己,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上批注。学生有的为老天鹅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感动于它的无私,它的不放弃,它的'奋不顾身,不怕牺牲;有的为天鹅的团结合作精神所感动,上百只,那么多天鹅都能一起破冰,那么齐心,那么欢快,结束的时候也都听从命令,整整齐齐,很有秩序。此刻,就顺理成章地连接到下文,所以,猎人都被感动了,不忍心向那么可爱的天鹅开枪,默默地离开了。在情感的熏陶下,学生的朗读也就能够融入感情。天鹅能够这样齐心,那么人呢?学生都在座位上自言自语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自己还经常和同学闹别扭,没有齐心。那么有没有齐心合作的场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当然是有的,尤其是拔河比赛的时候。由于是亲身经历,同学们都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一节课上,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2

  粉色玫瑰老师执教的是《天鹅的故事》中的第一课时。听完课,我看了粉色玫瑰的教学设计,对比课堂教学实况,好像有一些出入,不知是临时做了调整,还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果能先看看执教老师的自我反思,评课也会比较准确到位一些。所以,建议大家以后都将自己的反思一起传上来。不在于长短多少,只要把自己上完课后的一个基本的自我认识写下来就行,可以谈谈感受,也可以做个设计说明。

  粉色玫瑰老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课标精神和年级特征,目标定位也比较准确。如在第一课时,她就拟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练*分段。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词。

  3、初步感受课文所传递的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美好品质。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

  从课堂实施来看,粉色玫瑰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落实得十分到位,体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预*扎实。课堂伊始,老师提出“通过预*,你了解了什么?”一个孩子说他知道天鹅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另一个孩子说他了解到斯杰潘老人曾经是个很爱打猎的人;第三个孩子概括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得好,将预*落到了实处了,不仅有布置,而且有检查,检查的结果就是学生学*本文的一个基本学情,而这,不就是教学的起点吗?

  2、字词教学扎实。老师课前将本课生字带拼音组新词板书出来,然后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进行生字词的检查,检查分五个步骤:

  (1)齐读生字;

  (2)快速记忆字音,想一想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指名提醒读音,易错字多读几遍。

  (3)老师擦去注音,再齐读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先是按顺序读,然后是随机抽取生字读。

  (5)指名给生字组词。如此检查,即面向全体,又重个别指导;即重字音,又重字义,应该是扎实有效的。

  3、分段指导扎实。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理清课文脉络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粉色玫瑰老师也做得较好,体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她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出你的感受。”指导学生“读书时一段一段地读,读完以后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本文有几个自然段?写天鹅的故事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激励学生“真聪明!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读了课文,只有认真地读课文,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当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的时候,她说:“分段没有唯一的标准,思考的角度不同,分段的结果也往往不一样。”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过渡段,弄清过渡段在文中承上启上的作用,以及根据它与上下段联系的紧密程度确定它所归属的逻辑段。我认为这样的指导是扎实的,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

  最后也提一点小小建议:本课的生字词教学固然是扎实有效的,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中年级阅读教学任务重、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字自学能力这三方面的原因,生字词的教学环节还是应该缩减一些时间,抓住易错字重点指导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在此处腾出些时间,那么第三个教学目标“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就能有充裕的时间落实完成了。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3

  《天鹅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齐心协力勇敢破冰,最后找到了食物的感人故事,赞扬了老天鹅勇敢奉献的品质和众天鹅团结合作的可贵精神。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感触颇深:

  1、尊重学生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伊始,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后,让学生找到描写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腾空而起”“重重地”“像石头似的”来体会老天鹅的勇敢、奋不顾身和无私奉献。在体会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读,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课文中三次写到天鹅的叫声,每次天鹅所处的情况不同,心情也不同,含义更不同。我让学生在交流第一次的叫声时,有的学生说因为找不到食物,天鹅很无奈、伤心,叫声应读得低缓,我教学预设时也是这么想的。没想到我请一个同学起来读时,他读得很快,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天鹅找不到食物会很着急。我茅塞顿开:是呀,“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怎能要求学生只有一种答案呢?于是,我又请他读了一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不偏离文本价值的多元理解。

  2、读“霸”全文

  朗读是学生培养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领悟、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就应该书声琅琅。这堂课我以读贯穿全文,朗读形式多样。有指读、男女生读、引读、速读、齐读等,有词语的朗读,也有句子的朗读、场面的朗读,如“腾空而起”这个词体现了老天鹅的勇敢奉献、智慧果断,我就指名让学生读,读出老天鹅的“飞得高”、“飞得有力”。老天鹅反复地用身躯撞击冰面的画面,还有众天鹅热火朝天的破冰场面,我都让学生的激情在读中飞扬。

  3、展开想象

  语文学*离不开想象,学生需要根据文字来想象它所描绘的内容,从而获得美的体验,而且语文课本中还留有许多空白,更需要学生去想象填补。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想象老天鹅几次撞击后会怎样,通过想象体会它的勇敢、坚韧;想象看着老天鹅用身体破冰,别的天鹅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天鹅破冰成功后,会胜利欢呼些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4

  《天鹅的故事》是上海市二期小学语文新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群天鹅齐心协力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故事,赞扬了老天鹅奋不顾身、顽强坚韧的品质,也写出了众天鹅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可贵精神。本篇课文贯穿了天鹅的啼叫声,向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反常的天气变化使湖面上冻,致使一群北归的天鹅陷入绝境;在危急关头,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体扑打冰面,众天鹅在它的感召下同心协力砸破冰层;最后终于摆脱了危机,众天鹅共祝胜利。

  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天鹅啼叫含义,并读好描写天鹅动作的词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共度难关。介于刚跨入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尽管有了一定的能力,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始终处于局部的范围,这是这一时期的薄弱环节,于是,我又相应地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天鹅啼叫含义,并读好描写天鹅动作的词句,体会天鹅们的心情。

  为了化解本课难点,我把情境教学贯穿于整堂课,让孩子们在朗读中理解、感悟,反复轻读揣摩:文中几次写到天鹅啼叫?天鹅为什么啼叫?表达什么意思?然后,将《词句活动室》中的想像题结合进来,让他们置身于情景之中,进行体会。由于学生已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已经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就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在学*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面时,教师用语言把学生带入情景,学生想像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说说让你感动的场面,议议你眼中的老天鹅,从中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描写老天鹅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坚韧顽强的品质和天鹅群纷纷效仿,齐心协力的可贵精神。又如,当天鹅欢快地在水面上捕食时,我和学生们也由衷感到高兴,我趁热打铁再一次提出要求:“‘克噜——克哩——克哩!’那一声声啼叫似乎又在向我们传达着什么。想一想,它们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想一想,把它写下来。”当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展开合理想像,思维变得活跃,思考问题也就变得积极起来。

  本课教学,我从情感入手,讲读结合,以读为主,尤其抓住老天鹅破冰部分和天鹅群齐心协力共同破冰的场面加以重点学*,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以及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感受到课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激起共鸣。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5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对学生写的训练。

  “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因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书写的时间。匆匆而就,所表达的就难免肤浅、草率,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写”的训练活动,要做到三个“有”。

  1、有的。每次安排“写”的训练,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本课中三次写,第一次是为概括故事而写,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第二次是为感悟课文而写,写自己的感受是为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进行感情朗读;第三次是为理解表达而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样的写,既有利于学生渐入学*佳境,又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为写的机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得到发展。较之“说”,有三个优点:一是消除了部分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避免了课堂上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听讲的弊端;二是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对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表达得更加有序、严密;三是通过书面的展示,给学生和教师进行评点、修改留下了空间,而说话训练,少不留神,学生的发言就从耳边溜走了,想帮学生订正都没有了凭借。

  2、有法。写的训练,不能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的简单再现,应该在原有水*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写的方法的指导,一是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等,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开阔写的思路、丰富写的内容。在三次写的训练中,我有意识地通过评点,引领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并移植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技巧;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同学独到的见解,并引用到自己的文中来,加深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写,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获得学*的成功感。

  3、有情。一是要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写只是让学生“如愿以偿”的一个过程,写得要适时。比如,第三次写前,我让学生对问题思考一分钟,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我偏偏不让他们说,而让他们写下来,并比一比:看谁写得深刻、独到!这时的写,就水到渠成,满足了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愿望。二是要让学生写真情实感,不能写空话、套话。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比如第二次写,学生在阅读“天鹅破冰”的动人情景后,的确有所感悟,此时让学生写,就不觉得为难了。

  当然,写的训练要适时、适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扎扎实实、活活泼泼。让学*的智慧从学生的指尖上流出来吧,那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6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对学生写的训练。

  “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因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书写的时间。匆匆而就,所表达的就难免肤浅、草率,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写”的训练活动,要做到三个“有”。

  1、有的。每次安排“写”的训练,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本课中三次写,第一次是为概括故事而写,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第二次是为感悟课文而写,写自己的感受是为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进行感情朗读;第三次是为理解表达而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样的'写,既有利于学生渐入学*佳境,又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为写的机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得到发展。较之“说”,有三个优点:一是消除了部分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避免了课堂上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听讲的弊端;二是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对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表达得更加有序、严密;三是通过书面的展示,给学生和教师进行评点、修改留下了空间,而说话训练,少不留神,学生的发言就从耳边溜走了,想帮学生订正都没有了凭借。

  2、有法。写的训练,不能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的简单再现,应该在原有水*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写的方法的指导,一是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等,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开阔写的思路、丰富写的内容。在三次写的训练中,我有意识地通过评点,引领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并移植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技巧;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同学独到的见解,并引用到自己的文中来,加深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写,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获得学*的成功感。

  3、有情。一是要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写只是让学生“如愿以偿”的一个过程,写得要适时。比如,第三次写前,我让学生对问题思考一分钟,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我偏偏不让他们说,而让他们写下来,并比一比:看谁写得深刻、独到!这时的写,就水到渠成,满足了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愿望。二是要让学生写真情实感,不能写空话、套话。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比如第二次写,学生在阅读“天鹅破冰”的动人情景后,的确有所感悟,此时让学生写,就不觉得为难了。

  当然,写的训练要适时、适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扎扎实实、活活泼泼。让学*的智慧从学生的指尖上流出来吧,那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7

  《天鹅的故事》是上海市二期小学语文新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面对这样一篇课文,老师到底教什么?怎样教?在这篇课文的教授中,我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通过读词语,读课文,读出文字表达意思,读出画面感,读出语文味儿。例如文章写天鹅三次不同叫声的句子,内涵丰富,老师引领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悟三次不同叫声的含义,从而抓住文章的命脉,深入文章的精髓,更好地体会天鹅奋不顾身、团结拼搏的精神。

  2、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课堂上老师针对重点段落,让同学理解、剖析、谈体会。其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角色,感受天鹅的品质,目的二是让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学*表达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抓住“腾空而起”、“重重地”、“像石头似的”等词语,让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坚决、勇敢、奋不顾身,以血肉之躯撞击冰面。三次叫声通过不同方式教授,有通过体会声音轻重来学*,有通过呼号来感受学*,有通过说话练*来感悟学*,帮助学生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老天鹅带头破冰面”及“众天鹅齐心破冰”,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现“老天鹅破冰面”泣同类、感天地惊天动地的壮举。学生通过潜心投入重点段的阅读,品词嚼句,学得十分动情。

  然而,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如本文中指导练*还可以适当增加,说话训练点较多,可以设置一个写话环节,让学生把对老天鹅和众天鹅的感动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提升作业难度,利用语言直播厅,设计一个续写或者想象写话等。今后在备课时,我也会更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处变不惊。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8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对学生写的训练。

  “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因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书写的时间。匆匆而就,所表达的就难免肤浅、草率,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写”的训练活动,要做到三个“有”。

  1、有的。每次安排“写”的训练,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本课中三次写,第一次是为概括故事而写,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第二次是为感悟课文而写,写自己的感受是为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进行感情朗读;第三次是为理解表达而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样的写,既有利于学生渐入学*佳境,又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为写的机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得到发展。较之“说”,有三个优点:一是消除了部分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避免了课堂上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听讲的弊端;二是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对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表达得更加有序、严密;三是通过书面的展示,给学生和教师进行评点、修改留下了空间,而说话训练,少不留神,学生的发言就从耳边溜走了,想帮学生订正都没有了凭借。

  2、有法。写的训练,不能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的简单再现,应该在原有水*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写的方法的指导,一是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等,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开阔写的思路、丰富写的内容。在三次写的训练中,我有意识地通过评点,引领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并移植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技巧;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同学独到的见解,并引用到自己的文中来,加深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写,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获得学*的成功感。

  3、有情。一是要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写只是让学生“如愿以偿”的一个过程,写得要适时。比如,第三次写前,我让学生对问题思考一分钟,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我偏偏不让他们说,而让他们写下来,并比一比:看谁写得深刻、独到!这时的写,就水到渠成,满足了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愿望。二是要让学生写真情实感,不能写空话、套话。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比如第二次写,学生在阅读“天鹅破冰”的动人情景后,的确有所感悟,此时让学生写,就不觉得为难了。

  当然,写的训练要适时、适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扎扎实实、活活泼泼。让学*的智慧从学生的指尖上流出来吧,那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9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一课时,我领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咀嚼字词句,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去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从而达到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一、咀嚼字词句,感悟内涵

  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会发现天鹅的每一次叫声表达的意思、情感都不一样;在引导学生咀嚼字词句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读懂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

  当学生读到老天鹅用自己的翅膀扑打冰面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大胆想象,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这么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生命在一次、两次、无数次地扑打冰面,你会对它说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流露出对天鹅的敬佩之情。这样,让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文本,进行教育

  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在课文将*尾声时,我让学生设计了关于关爱鸟类的提示语,一起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懂得保护生态*衡的重要性。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10

  粉色玫瑰老师执教的是《天鹅的故事》中的第一课时。听完课,我看了粉色玫瑰的教学设计,对比课堂教学实况,好像有一些出入,不知是临时做了调整,还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果能先看看执教老师的自我反思,评课也会比较准确到位一些。所以,建议大家以后都将自己的反思一起传上来。不在于长短多少,只要把自己上完课后的一个基本的自我认识写下来就行,可以谈谈感受,也可以做个设计说明。

  粉色玫瑰老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课标精神和年级特征,目标定位也比较准确。如在第一课时,她就拟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练*分段。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词。

  3、初步感受课文所传递的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美好品质。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

  从课堂实施来看,粉色玫瑰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落实得十分到位,体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预*扎实。课堂伊始,老师提出“通过预*,你了解了什么?”一个孩子说他知道天鹅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另一个孩子说他了解到斯杰潘老人曾经是个很爱打猎的人;第三个孩子概括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得好,将预*落到了实处了,不仅有布置,而且有检查,检查的结果就是学生学*本文的一个基本学情,而这,不就是教学的起点吗?

  2、字词教学扎实。老师课前将本课生字带拼音组新词板书出来,然后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进行生字词的检查,检查分五个步骤:

  (1)齐读生字;

  (2)快速记忆字音,想一想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指名提醒读音,易错字多读几遍。

  (3)老师擦去注音,再齐读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先是按顺序读,然后是随机抽取生字读。

  (5)指名给生字组词。如此检查,即面向全体,又重个别指导;即重字音,又重字义,应该是扎实有效的。

  3、分段指导扎实。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理清课文脉络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粉色玫瑰老师也做得较好,体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她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出你的感受。”指导学生“读书时一段一段地读,读完以后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本文有几个自然段?写天鹅的故事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激励学生“真聪明!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读了课文,只有认真地读课文,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当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的时候,她说:“分段没有唯一的标准,思考的角度不同,分段的结果也往往不一样。”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过渡段,弄清过渡段在文中承上启上的作用,以及根据它与上下段联系的紧密程度确定它所归属的逻辑段。我认为这样的指导是扎实的,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

  最后也提一点小小建议:本课的生字词教学固然是扎实有效的,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中年级阅读教学任务重、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字自学能力这三方面的原因,生字词的教学环节还是应该缩减一些时间,抓住易错字重点指导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在此处腾出些时间,那么第三个教学目标“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就能有充裕的时间落实完成了。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5)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合集10篇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1

  尽管因为学生预*比较充分,整个课堂流程还算比较流畅,气氛也还好,但是其实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丝毫实实在在的收获。

  我是第五个上《故都的秋》,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显摆自己,我先想的设计,并尽量想保留这个设计,然后才想着用相关的问题来填这个设计,然后改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思路而思路,本末倒置。而我认为,备一节课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一直都知道,就是死性不改,就是喜欢求新求异,就是讨厌跟别人一样,一备课的时候就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先把教材读透,钻研透,再根据学生的学情设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预设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教学流程,难易一定要适中。而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些自鸣得意的设计,为了迁就这个设计来设定教学目标。另外,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学情,不能自以为有了很好的领悟,就想硬塞给阅读领悟能力还不足的学生。如果知识不能自然生成,那更多就是老师的展示、填鸭,而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也难有收获。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2

  非常仓促的备完课,很紧张的上完课,总算松了一口气。现在静下心来思考我的这节课,加上教研员的一番指导,颇有感触。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真正步入审美鉴赏的殿堂。我将《故都的秋》定位为散文鉴赏课,课型为一节。教学时以学过的古诗文感受入题。再总提第一段使学生入境,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总提五幅秋景图。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始终以散文的文体特点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最后以第12段的议论提升思想,明确概括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引申出写作背景。

  纵观整个上课过程,本节课有这样一些优点:

  第一,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入手,去解读全篇。体现了语文的语言性。评课的教研员老师说我这一点把握的不错。

  第二,注重了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

  第四,注重了合作学*,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对教学流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清晰的,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则课前学生基本没有预*,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较好的领悟。

  二则课堂上品读时间不充分,教学不循常规,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突然上多媒体体课,学生觉得很新鲜。看来我自得的设计“亮点”──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再进行瞻前顾后的文本鉴赏,学生不适应,学生*惯了逐段推进的鉴赏模式,这种突出重点段落的方式,学生仍然含混不清。

  据此,我想教学时首先增设了两个问题:① 诵读一二自然段,思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先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② 品读最后两段,运用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解决之后,再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结合前面的四个问题,明确划分成四组各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三则说五幅画面的时候面面俱到,本来是想详说三个画面的,后来时间一紧,都是详的没有深入,略的讲的有点罗嗦。评课老师也说出了这一点。我想今后上课我想尝试新的方法,把第一个画面讲透讲深,然后分四组让学生分别讨论余下的画面。真正能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再则高潮和收尾部分较为仓促,给人虎头蛇尾之嫌,没有受到精心设计的功效。发现还是自己太过理想化,“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的真实水*的关注才是关键。教学是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的整合文本资源和学生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再据此设计教学,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跑堂课现象,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方式。

  总之,我尝试按散文文体规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点上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现在静下心来反观发现,我的设计不符合职高学生的接受心理,没有探究透彻,有人为拔高之嫌。

  教育也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决非是一个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3

  《故都的秋》一课已经上完了。这篇课文,从准备,到讲授,到现在的总结我成长了很多。

  总体来说,比较满意。

  我以秋的小篆字体导入,讲学生在预*过程中写下的秋的感悟在ppt上展示,引起所有学生对秋的思考,展示时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总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探究的形式。先确定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文章整体基调,然后展示问题,由学生分组解决。最后由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探究了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后,我们总结了写景状物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最重要的。正好时值太原市冬天的第一场雪,我们的课文讲完后,还剩下五分钟时,雪越下越大了。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了天气因素,因此我们做了一个写雪的训练。先由教师展示两个写景片段,学生做仿写。

  但是在教授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关于ppt。

  在展示时出现混乱,因为我是采用的板书与ppt结合,所以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有的在讲述之前放的,有的在讲述之后放的。尤其是清静悲凉的部分。

  课后,李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幻灯片上尽量不要出现反应课文景象的图片,会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确实,语文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爱小说胜过同名电视剧,小说能给人的想象与电视剧直白的表露出来是不同的。

  二、关于预*

  学生预*效果未检测,应先早自*时候读一下文章。

  三、关于导入

  导入的衔接不好,内容太多,超出了三分钟,而且都很浅显,甲骨文和小篆没有解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词很突兀。

  四、关于内容

  1、蝉意象没有讲到位。蝉不仅代表忧愁,而且是高洁的象征。

  2、文眼没有讲清楚定义。

  3、讨论环节出现问题,首先设置不合理,师应先做引导分析第三段,学生回答后的点评也不是很及时。学生讨论的效果不能很好的检测。

  4、散文要注重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

  《故都的秋》是我上的第一堂公开课,给我的启示很多。教师的课堂艺术是要随着教师对课文文本的解读深度而慢慢提升的。希望我能够改正现在出现的问题,提高我的教学水*。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4

  《故都的秋》一课已经上完了。这篇课文,从准备,到讲授,到现在的总结我成长了很多。

  总体来说,比较满意。

  我以秋的小篆字体导入,讲学生在预*过程中写下的秋的感悟在ppt上展示,引起所有学生对秋的思考,展示时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总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探究的形式。先确定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文章整体基调,然后展示问题,由学生分组解决。最后由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探究了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后,我们总结了写景状物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最重要的。正好时值太原市冬天的.第一场雪,我们的课文讲完后,还剩下五分钟时,雪越下越大了。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了天气因素,因此我们做了一个写雪的训练。先由教师展示两个写景片段,学生做仿写。

  但是在教授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关于ppt。

  在展示时出现混乱,因为我是采用的板书与ppt结合,所以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有的在讲述之前放的,有的在讲述之后放的。尤其是清静悲凉的部分。

  课后,李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幻灯片上尽量不要出现反应课文景象的图片,会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确实,语文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爱小说胜过同名电视剧,小说能给人的想象与电视剧直白的表露出来是不同的。

  二、关于预*

  学生预*效果未检测,应先早自*时候读一下文章。

  三、关于导入

  导入的衔接不好,内容太多,超出了三分钟,而且都很浅显,甲骨文和小篆没有解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词很突兀。

  四、关于内容

  1、蝉意象没有讲到位。蝉不仅代表忧愁,而且是高洁的象征。

  2、文眼没有讲清楚定义。

  3、讨论环节出现问题,首先设置不合理,师应先做引导分析第三段,学生回答后的点评也不是很及时。学生讨论的效果不能很好的检测。

  4、散文要注重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

  《故都的秋》是我上的第一堂公开课,给我的启示很多。教师的课堂艺术是要随着教师对课文文本的解读深度而慢慢提升的。希望我能够改正现在出现的问题,提高我的教学水*。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5

  作为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精心设计。但在对以往教学思路的反思中,笔者发现自己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有很大不足。

  【教学思路的反思】

  一、以往教学思路

  1、导入。(从对作者生*及其作品在艺术上浓厚主观色彩的简介导入。)

  2、整体感知:

  ⑴ 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

  提示: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⑵ 把握本文主旨。

  提示:通过对故都秋的描绘,赞颂故都的秋景,抒发眷恋之情,表露非浓非淡的悲意。

  3、精读赏析:

  ⑴ 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你对作者总体感受的理解。

  提示:“清”“静”是作者的感受,更多的是对北国之秋风物特点的概括;“悲凉”更多的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心境的流露,要深入探讨作者为什么用“悲凉”来赞美故都的秋,从而体会本文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⑵ 围绕“清”“静”“悲凉”,品味故都秋景。

  ①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提示:庭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啼唱、奇味秋雨、秋日胜果。

  ② 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

  提示:从景物特点、描写方法、情绪体验、思想情感、生活情趣、个人心境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品味赏析。

  4、质疑探讨

  ⑴ 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呢?

  提示:主要目的在对比。

  ⑵ 作者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内容?

  提示:文化气息,人文情怀,感秋情结,颂赞故都之秋。

  5、拓展阅读,深入品味。(略)

  6、研究性学*。(略)

  二、以往教学思路反思

  1、“整体感知”环节规范性的设计非常恰当,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为什么不是主旨分析(事实上直到最后也没有主旨分析),而是围绕感受赏析北国之秋呢?本文的主旨分析难道可有可无或居于次要地位吗?

  2、“精读赏析”环节意在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的由来。但作者的情感不止有赞颂,还有向往与眷恋,那么对作者这样丰富的感情,其独特感受就是周全的解释吗?其他的解释,在以感受为精读赏析中心的设置中会受到足够的关注吗?

  3、“精读赏析”环节之后是“质疑探讨”环节,两个环节都承担与文本对话的基本任务。但很明显,两个环节在教学流程上缺乏自然的`逻辑联系。这不损坏了教学思路的流畅之美吗?

  【教学思路再设计】

  基于前面的质疑分析,《故都的秋》可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以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为线,贯串全文各部分内容,从而完成整体阅读,实现教学目标。

  1、导入。(同前)

  2、整体感知:

  ⑴ 把握本文主旨。

  提示: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描绘,赞颂故都的秋景,抒发眷恋之情,表露非浓非淡的悲意。

  ⑵ 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

  提示: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⑶ 写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提示:向往──颂赞──眷恋。

  3、情感赏析:

  ⑴ 向往:

  ① 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强烈向往?

  提示:身在异地,心感冷落,思念故都;古今中外秋文化及中国文人“秋情结”;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② 作者是怎样表达向往之情的?

  提示:品味词语(“也不过想饱尝一尝”、“在南方每到了秋天,总要想起”等);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南国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姿多,色浓,意丰,味深。议论,抒情)。

  ⑵ 颂赞:

  ① 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深情颂赞?

  提示:挚爱故都;悲心与故都之秋交融;北国之秋给作者的感受很特别。

  ② 作者如何颂赞故都的秋?

  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北国之秋对中国文人感受秋的深味的意义;有声有色有味地描写故都秋的景物。

  ③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提示:庭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啼唱、奇味秋雨、秋日胜果。

  ④ 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

  提示:从景物特点、描写方法、情绪体验、思想情感、生活情趣、个人心境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品味赏析。

  ⑶ 眷恋:

  ① 品味本文最后一段。

  提示:高度的深情的颂赞和深深的眷恋。

  ② 作者如此的眷恋,是否还饱含着别的意味?

  提示:离乡颠沛之苦,时局动荡之忧,内心落寞悲凉,追求理想生活等。

  4、拓展阅读,深入品味。(略)

  5、研究性学*。(略)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6

  尽管因为学生预*比较充分,整个课堂流程还算比较流畅,气氛也还好,但是其实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丝毫实实在在的收获。

  我是第五个上《故都的秋》,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显摆自己,我先想的设计,并尽量想保留这个设计,然后才想着用相关的问题来填这个设计,然后改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思路而思路,本末倒置。而我认为,备一节课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一直都知道,就是死性不改,就是喜欢求新求异,就是讨厌跟别人一样,一备课的时候就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先把教材读透,钻研透,再根据学生的学情设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预设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教学流程,难易一定要适中。而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些自鸣得意的设计,为了迁就这个设计来设定教学目标。另外,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学情,不能自以为有了很好的领悟,就想硬塞给阅读领悟能力还不足的学生。如果知识不能自然生成,那更多就是老师的展示、填鸭,而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也难有收获。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7

  首先我从题目切入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那么“故都”是指哪里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是“北*”即现在的“北京”。我又进一步提问,那为什么不叫“北*的秋”?学生们也是众说纷纭,我又进一步提问,这里边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文题目便已经含有作者的情感倾向。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认为北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并概括为“清、静、悲凉”。我又问学生,作者是北*人吗?很快有同学说“不是,是浙江富阳人,而且文中也说他是从浙江赶过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故乡的秋,反而要写故都的秋,作者认为故乡的秋怎样?学生很快找到,并概括为“慢、润、淡”。

  现在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本是想写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提到“南国的秋”?有学生知道说是用了衬托手法。我说对,那么什么是衬托呢?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现在大家想象自己是一个导演,在你的作品中要突出一个女主人公长得漂亮,分别用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学生都来了兴致,各有想法,但是我发现,大家对反衬较了解,但是正衬就有点模棱两可,找了几个学生说的也不是很恰切,然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大家是不是看过某些舞蹈表演,先出来一些漂亮女子,然后再出来一个与众不同的并且给予特写,我们就会干觉她很漂亮,先出来的那些女子已经很漂亮了,但后出来的那个比他们还漂亮,这就叫正衬,那么反衬怎么做呢,就像大家说的,在你想突出的美女旁边放上一个“如花”,一下就凸显出这个美女的漂亮了,这就叫反衬,而且大家以后在看一些影视剧的时候注意一下,尤其是青春偶像剧,为了凸显男女主角的帅气和漂亮,总要找几个丑角在里面陪衬着,就是这个道理。当我讲完这个事例之后,发现学生眼中有了了然的神色。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认为北国之秋是“清、静、悲凉”的,那么北国之秋从那些的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呢,作者又选取了那些景象,请大家从文中概括出来。

  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记叙的五种景象(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叫、秋雨话凉、佳日秋果)和一处议论。共同构成了分写的部分。

  最后两段作者又在对南北秋的感受的对比中直接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我只用了一节课时,却讲了这么多东西,无疑是不妥当的,但是时间实在是有点紧,所以只能压缩现代文的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诗歌和顾问阅读上,有的老师甚至跳过第一单元散文而直接学*第二单元的诗歌,结果是人家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反而较高,没办法,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很难拉开距离,差距主要是诗歌和文言文,但我又舍不得将这么好的文章放弃,只好退而求其次,引导学生入门,让学生自己体会。但又不能耽误太多的时间。以后一定会不断探索,争取既让学生能够在应试中取得高分,又可汲取到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8

  非常仓促的备完课,很紧张的上完课,总算松了一口气。现在静下心来思考我的这节课,加上教研员的一番指导,颇有感触。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真正步入审美鉴赏的殿堂。我将《故都的秋》定位为散文鉴赏课,课型为一节。教学时以学过的古诗文感受入题。再总提第一段使学生入境,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总提五幅秋景图。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始终以散文的文体特点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最后以第12段的议论提升思想,明确概括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引申出写作背景。

  纵观整个上课过程,本节课有这样一些优点:

  第一,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入手,去解读全篇。体现了语文的语言性。评课的教研员老师说我这一点把握的不错。

  第二,注重了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

  第四,注重了合作学*,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对教学流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清晰的,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则课前学生基本没有预*,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较好的领悟。

  二则课堂上品读时间不充分,教学不循常规,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突然上多媒体体课,学生觉得很新鲜。看来我自得的设计“亮点”──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再进行瞻前顾后的文本鉴赏,学生不适应,学生*惯了逐段推进的鉴赏模式,这种突出重点段落的方式,学生仍然含混不清。

  据此,我想教学时首先增设了两个问题:① 诵读一二自然段,思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先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② 品读最后两段,运用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解决之后,再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结合前面的四个问题,明确划分成四组各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三则说五幅画面的时候面面俱到,本来是想详说三个画面的,后来时间一紧,都是详的没有深入,略的讲的有点罗嗦。评课老师也说出了这一点。我想今后上课我想尝试新的方法,把第一个画面讲透讲深,然后分四组让学生分别讨论余下的画面。真正能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再则高潮和收尾部分较为仓促,给人虎头蛇尾之嫌,没有受到精心设计的功效。发现还是自己太过理想化,“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的真实水*的关注才是关键。教学是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的整合文本资源和学生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再据此设计教学,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跑堂课现象,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方式。

  总之,我尝试按散文文体规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点上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现在静下心来反观发现,我的设计不符合职高学生的接受心理,没有探究透彻,有人为拔高之嫌。

  教育也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决非是一个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9

  尽管因为学生预*比较充分,整个课堂流程还算比较流畅,气氛也还好,但是其实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丝毫实实在在的收获。

  我是第五个上《故都的秋》,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显摆自己,我先想的设计,并尽量想保留这个设计,然后才想着用相关的问题来填这个设计,然后改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思路而思路,本末倒置。而我认为,备一节课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一直都知道,就是死性不改,就是喜欢求新求异,就是讨厌跟别人一样,一备课的时候就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先把教材读透,钻研透,再根据学生的学情设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预设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教学流程,难易一定要适中。

  而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些自鸣得意的设计,为了迁就这个设计来设定教学目标。另外,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学情,不能自以为有了很好的领悟,就想硬塞给阅读领悟能力还不足的学生。如果知识不能自然生成,那更多就是老师的展示、填鸭,而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也难有收获。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1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为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教学,既不能像大学的文学课那样进行教学,也不能只把它当作语言学、文章学的例证来进行教学,真正的文学鉴赏教学虽不排斥对作品语言的揣摩,对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的学*,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和实现文学的社会作用,给学生的情趣、才华、品质和思想造成一种优良的深远的影响。它既要落实语文课听说读写的基本目标,又要志在长远,给学生一块感受生活、体味人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园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首先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记得上这一颗时也正值秋天,当时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我用了一个课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鉴赏。开篇的音乐和我的声情并茂的导读奠定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鉴赏欲望。学生们争先恐后起来,课堂不时碰撞出火花,一些不爱说话学生也抢着发言,气氛相当活跃。教师的真情独白深深的打动了学生,赢得全班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整个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美读引导学生鉴赏,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等,探索出高中语文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几点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学*中注重美读

  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应该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让语文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语文的诗意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而语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找到最适合于释放才能的契机。我认为,美读可以点燃学生介入语文的热情。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对美读有过确切的诠释:“美读就是用心地读,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完全沉浸于言语作品时,听读类的输入型语感图式就可以得到开拓与改造”。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教师的美读的示范、感染作用,而只仅仅通过录音材料,或个别朗读较好的学生的表演来点缀。而我在教学中,强调了教师的美读。在精心挑选的.贴*课文感情基调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我富有感情的对课文片断的朗读,很快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到文章营造的氛围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每个个体再独自进行美读,就能初步体验到文章的精微与高妙之美,为后面的探究创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合作探究时,将“品”与“读”结合。

  当然这个读不仅仅是单纯地教师的读、学生的读,而是通过大家的合作学*,将“品”与“读”结合,将品析景物,揣摩语言与学生的美读结合起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赏其中的景物描写,我选择了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品赏出景物描写的精彩细腻。学生通过个体品读,归纳出那一幅幅北国的秋景图,都是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来描写的,给读者以各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写之景,都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真切感悟,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具体而形象,能唤起大家丰富的想象。我改变了用提问的方式带动学生学*,而是鼓励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的学*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充分释放。他们通过品读,抓住某些关键词语、句子品析作者笔下的秋,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深入的理解,独特的感受,再让他们自己美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品一品,读一读,在品中推动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品味。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大家争相起来谈看法,谈体会。这里的发言,没有固定的模式,标准的答案,有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舞台,每一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就连*时特别胆小说话就脸红的一个女生居然两次主动举手和大家交流,当时确实给我一个惊喜,同学们也都投之以欣赏的目光。教学中这种给老师、给学生的异外惊喜,也是推进学生自我主动发展的潜在动力。而另一位同学对落蕊图的细腻体验以及她感性、动情地对她所喜欢的几个句子的美读,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形成了这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三、感受人文精神,培养创新品质。

  在这篇散文中,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追求***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学生通过品读,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新见,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不仅能理解作者对故都秋的那份美好情感,感受到作者从文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更为可喜的是,他们由此延伸开来,有所发展、创新,结合自己的生活,谈到了对作品的独特见解,甚至有不同于文本的声音,尽管有的观点浅显甚至模糊,但它们都是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是创新精神的萌动。课堂气氛的轻松自如,为大家敞开心扉提供了机会,就是*时对语文不是特感兴趣的几位男生也争取到发言机会,谈到自己对秋的感悟。这种气氛特别容易让人激动,也营造了师生互动、对话的*台,我也即兴谈到了自己对秋天的感悟。伴随着我的生活经历和真实感受,我忘情地流下了眼泪,全体同学为我的真情所感染,报以热烈的掌声,形成这节课的第二个高潮。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这一环节事先没有准备,也无法准备,当时我特别感动。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打开感情的闸门让人性化了的生活款款步入我们的课堂,让真情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所到之处,必将鲜花盛开,风光无限。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但它体现了我在*时教学中的一种执着,即希望在课堂能让学生自主学*,师生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境界,为此,我一直追求着。在我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学生匠心独运,别一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当然,所谓“深刻”总是相对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即“跳起来就可摘到桃子”。而所谓“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悟和态度,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实践证明,当老师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时,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印。师生之间这种以诚相待,彼此不断进行各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教学生机勃勃地开展。我相信,学生一定能从中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一定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正直的期待,能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创新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品格与内涵。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关注每个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育的价值追求,从教育方式到学生的学*策略,从师生关系到同伴关系,都需要有助于具有自主、合作、创新精神与品格的人的充分发展。

  确立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将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自觉反省、检讨我们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只争朝夕地克服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压抑,对创新能力的摧残,对创新型人格的蔑视,有助于使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确的方向,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6)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合集10篇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1

  对于《神奇的克隆》这一文的教学,我一开始就思考着:假如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克隆知识的认识上,则会变成科学课;若放在说明文的学*上,又显得索然无味,所以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正确理解克隆的“奇妙”之处,重在感悟文章的语言上。教学中主要注意了如下几个问题:

  1.要求学生找出体现克隆“神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回答来完成,学生纷纷找出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语段等,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2.激起兴趣,学*说明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的说明方法时,我先让学生从前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义,而后以一句话:“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本段运用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从四个角度分别介绍克隆是什么,使克隆知识的介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资料,活学活用。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中,我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在介绍时,配上图片展示。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陶陶。其后我再向学生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大大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再如,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内容,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还引导了学生交流从网络、书籍等地方了解到的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重要意义。克隆技术从它一问世起就成为了一个涉及到人伦关系的生物科技,所以便备受关注,也因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克隆到底能不能造福人类。这也是“科学技术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集中体现。由此,在学生体味了克隆造福人类好处后,我从“真假孙悟空相吵”的画面引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一定是好处吗?”的思考,进而以围绕“克隆技术一定能造福人类吗?”的辩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勇敢跳出文本,大胆地辩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2

  为了说明“克隆”的奇妙,在语言表述也很奇妙,一是把深奥的话往浅显处说,例如孙悟空拔汗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二是把深奥的话进行对比说,如把“有性繁殖”跟“无性繁殖”对比;三是把深奥的话进行举例说,如柳枝、马铃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那个,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3

  第二单元“科技之光”安排了三篇课文:6《梦圆飞天》、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8《神奇的克隆》。第6课神舟五号飞天的场面描写很震撼人心,值得让孩子们在欣赏中积累;第7课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8课《神奇的克隆》,觉得挺简单的一篇说明文,教什么呢?研读教材之后,决定围绕逗号、引号、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练笔几方面进行。

  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了解了克隆知识,通过学*第三自然段学*了分号的用法;第8自然段引号的学*时,通过替换词语学*的方法理解学*引号特殊含义的用法。全篇课文学完了,我引导学生通过选择的学*方式学*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和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四种说明方法,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懂得了这些说明文的知识,我非常满意。

  课本上清清楚楚写着,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因为这是学语文,我没在克隆这个词的定义上纠结。可谁知接下来的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这篇*作中,学生们竟写的五花八门,让我不可理喻。有的同学想克隆钞票,有的想克隆衣服,有的想克隆纸张,有的想克隆房子,有的想克隆粮食,有的想克隆真爱,有的想克隆学*用品,有的想克隆太阳能汽车等。看过之后,我很生气,学生们这是怎么了,钞票要克隆,印钞机不就闲置了;衣服要克隆,服装厂不就倒闭了;房子要克隆,建筑工人不就下岗了吗……

  静下心来想想,我“高估”了孩子们。这又让我想起了第4课《早》中“私塾”的教学。当时,我问孩子们“私塾”是什么意思,学生照本宣科,解释的很好,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可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难倒了这帮聪明伶俐的小孩们,“私塾是个人办学,那我们的学校是谁办的?”这个小问题可难倒同学们了,一阵静默之后,许睿说:“是校长办的,并且她雇佣了好多的老师。”好家伙解释的还挺具体的,我笑着说:“不对,我们的学校不是个人办学。”王艺轩说:“是诸城教育局办的。”受到我的启发,改成教育局了,我摇了摇头。陶鑫宇说:“是潍坊教育局。”还是打住吧,继续猜,就成山东省教育厅了,我微笑着说:“我们的`学校是国家办学。”“我们的学校是谁办的”最终以我的标准答案而告终。思绪拉回《神奇的克隆》一堂的教学上,一篇说明文,我用一课时结束,下课时,我说:“同学们,星期天我们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用排比段的形式进行*作,及每段以我是克隆专家开头,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克隆什么就克隆什么,但得说出你克隆的理由及意义。”思来想去,原因是课堂上少了一个口头的训练:你想克隆什么?如果当时,在课堂上说一说,出现这种情况,师生一块总结,克隆的对象应该是有生命的东西,就不会出现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文了吧。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4

  这一课的教学,直接运用拿来主义,管老师上过,是指向写作的,个人以为思维还是非常清楚的,于是这次又按照他的流程,再上了一遍。两遍课文上下来,课堂效果是可以保证的,并且学生似乎也有所收获。但是,真个课堂总感觉太理性,像是在机械性的教知识点,学生是在被动的训练。

  一堂课,主要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分号的教学,另一个是材料有序组织。答题的流程不再累赘。就看课堂感觉而言,我觉得纯在两个遗憾:首先是缺少整体感。两个教学内容,各自都是清晰的,包括教学活动也是清晰的,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是割裂的,于是教学的时候过渡就比较尴尬,第一个板块教完之后,总感觉一堂课似乎是结束了,可现实是,还有一半。其次,两个教学板块与这篇的文本内容和具体的语言形式没有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两个教学内容,可以用这篇课文来教,也可以用其它的文本来教。那么,这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

  其次,过于理性。理性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把我,其缺点是有灌输的嫌疑。一堂课,不像是在教五年级的'学生,更像是在教高中生。整个学*过程,才分开来,其实就是几步:提炼信息、与课文比较、得出结论、迁移联系。其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如比较,对于学生而言的难度是不大的,所以教的时候课堂很活跃,这样的活跃似乎又有点不正常,缺了点思考的沉默。

  如何去改变和调整,可能还需要继续思考。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5

  “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如果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的进程也会轻松许多,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克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神秘又属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语句。

  片刻,有学生开始举手了。几位学生都说到了这样两句话,“孙悟空紧急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就是克隆。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这两句话都是在说明什么是克隆。显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则是科学定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明方法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再辨析。“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能说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为什么?”

  结果,学生一致认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更为准确一点。通过比较,学生也明白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克隆”技术的神奇、发展以及成就。教学第八自然段末尾的“……”时,我采用了假设法:假如我是科学家,我想克隆 ,(为人类造福什么) 。借此问题激发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克隆的神奇。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一名学生用响亮的声音回答道:假如我是科学家,我想克隆一所希望小学,让所有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快乐学*……多有爱心的一个孩子呀,但这一说,遭到了其他同学的极力反对,有的说“房子是沙土、石子、砖块做的,不需要克隆。”有的说“房子是建造的,怎么能说克隆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位女生被迎面袭来的反驳搞得莫名其妙。看得出她不光有些失意,更存有太多疑惑:老师不是刚刚说被克隆的物体与原来的.事物看上去一样吗?怎么我克隆一所学校就不行呢?……此情此景,让我措手不及,我备课时全然未想到这一问题,学生会提及到克隆与生物无关的事物。正因如此,当时的我竟然将一个最好的时机“放跑”了,只是顺应着其他学生的说法“趟”了过去——对,有道理!若当时“顺水推舟”,接着其他学生的话题引导下去,点破“克隆”就是针对有生命、有细胞的生物而言的,而沙子、石头、砖块有细胞、有生命吗?那么 “克隆”的真正含义就迎韧而解了。

  课都上完了竟还没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真是太不负责任了!”看到这里,我暗暗为自己的马虎而自责。怎么办呢?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重新设计,再上一遍吧。这一课我抓住文中能体现说明文特点的句段,让学生边读边总结概括说明方法,在读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这堂课也上得不是很顺利,学生对用词的准确很容易理解,但是他们对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断。这又让我多费了很多口舌,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还有部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遇到这一问题后,我深刻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同时,还得钻研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备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领会生活。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6

  终于把“神奇的克隆”上完了,可是回过头来看,又觉得留下的空白太多,学生只是热闹于克隆太神奇,太奇妙了,想象将来克隆好多东西让人们享用不尽。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的本质及特点是什么?

  第一,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1、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2、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神奇的克隆》

  3、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第二,说明性文章知识性、科学性强。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根据其文本特点,老师抓住知识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这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第三、说明性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学中,它就应由“科”改姓“语”。既然是语文课自然有别于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学说明性文章,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激发科学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语言,学*说明的方法,追寻课堂的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生活、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都应成为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是否需要说明方法的教授?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对于阅读说明性文章,有这样的`要求:“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教学难在什么地方?

  对于这类科普性质的说明文章,学生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更是知之甚少。脸红地说一句,我这个做教师的也是只知个大概,课前还要临时“充电”,以防课上被学生难倒。所以,科学知识的缺乏,这可能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又一影响。如课文当中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就让我无法去说,只能告诉学生:“是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有性繁殖。”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教学应注意什么?

  说明文教学=讲解员介绍。教学时,如果教师像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那样,一厢情愿地去介绍科学知识,而学生枯坐冷板凳,成了只灌贮知识的容器。这样课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也失去了语文课的本味。

  说明文教学=常识课。学生读到像《神奇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文,科学知识匮乏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再错误地说明文的目的是就是给学生以知识,那在教学中就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然而这样做,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迹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7

  《神奇的克隆》这一课也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学生对这种课文比较感兴趣,同时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懂,所以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克隆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可以自己复制自己,想象是什么情景?把“复制”这一概念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此时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发现“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复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区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克隆情况。另外教学这一课时,注意一些过度性的语句,让学生学会一般科普类作文的写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8

  初读第七课《神奇的克隆》,说实话自己对克隆的概念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开始在网上不断搜索有关克隆的资料,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再和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一番后,顿时清晰了许多。在学生这方面,我布置他们在预*的同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学参考书,鼓励他们可以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什么是压条什么是嫁接,哪些植物也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在充分预*课文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课堂。虽然这是一篇我布怎么擅长执教的.课文,但是走上讲台的我依然自信,因为有了先前的准备工作我的底气足了!孩子们也不曾因为这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而感到乏味,他们依然高举着激动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与我交流。我想这样的情景不就是我们教师一直追求的教育幸福吗?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是有利还是有弊?学生们分成两派,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克隆技术对于人类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会造福人类,但无限制地克隆动物或人,也会给地球、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堂课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结束。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9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五自然段介绍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这篇课文,内容较好理解,学生一读就知道。面对这样的文本,如何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呢?面对文本,我反复读着,最终我决定从以下两点作为突破口:第一,从课文第一部分(1-4)节,体会作者对“克隆”这个概念的全面阐述。作者先说什么叫克隆,然后讲到了低等生特的'克隆,再引出高等生物的克隆。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值得学*。第二,抓住文章的题目“新奇”,体会克隆技术新奇在哪里,文中第八节介绍新奇时,有三处双引号和一处省略号,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符号的用法及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制造、配件、装配”在文中的实际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词。由省略号,让学生再补充一句。有的学生说:“能够培植出头发,让脱发的人免遭痛苦。”

  从这两方面入手,得其意,得其言,得其法,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10

  为了说明“克隆”的奇妙,在语言表述也很奇妙,一是把深奥的话往浅显处说,例如孙悟空拔汗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二是把深奥的话进行对比说,如把“有性繁殖”跟“无性繁殖”对比;三是把深奥的话进行举例说,如柳枝、马铃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那个,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7)

——花钟的教学反思合集10篇

  花钟的教学反思 1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

  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的能力。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

  仿照课文表达方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花钟的教学反思 2

  《花钟》这篇课文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植物学家有意把不同时间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人们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真是奇妙啊!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是难以理解的。拿到教材后,我把握编辑意图,加强整合意识,落实教材要求,最后将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用同的说法表达同样意思”。

  反思本堂课,认为在下几方面做的还比较好的:

  一、教学过程始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我在课的各个环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无论是初读时认读生字,还认识九种花,了解花儿开放的时间,以及体会课文中鲜花开放的多种说法,能够以学生的需求为根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

  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导入时,介绍瑞士的“大花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识字环节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法,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采用以读为主线,在个性化的读书实践中突破难点,在朗朗的读书实践中积累语言。

  三、营造师生*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语文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教师始终以亲切*和的形象,教师话语给学生以激励,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给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努力使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能够汲取最多的营养,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有效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花钟的教学反思 3

  一、教材简说

  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选入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中要注意的是对花的开放时间不能机械理解,不能生搬硬套到生活中去。

  二、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4.学*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一下家中、校园内的各种花,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花(如昙花、月光花)的图片、录像资料。

  2.本课要求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要继续运用前面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利用偏旁、部件、新旧字联系等记认字形。注意“燥”是*舌音,“致”是翘舌音。同时,还应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比如,“我说你找”,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另一个同学在文中找出来。“我指你认”,一个同学指生字,另一个同学快速读出来,再说出课文中的词语或用字组词。要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发现规律,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如,“嫩”“适”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协调。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湿”“娇”,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艳”“强”,书写时注意左边稍微比右边窄;“醒”“致”左右宽窄差不多,可在比较中书写。

  3.课文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要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读出对花的喜爱,读出对修建奇妙的“花钟”的赞叹。要带着问题思考,如,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真妙,妙在哪儿?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注意引到第二自然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不同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需要给学生说明的是:不能忽视课文中表意较“模糊” 的词语,如“左右、往往、有一的危险、大致”,使用这些词“语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反映。无论开花时间,还是原因的分析,都是在一定有范围、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把话说死了,看似肯定,反而不科学了。

  4.汉语具有表意的丰富性,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不少同义词或不同的句式可供选用,适当变换句式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后第三题目的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填空,体会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中能够迁移运用。教学时先让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涉及几个时间段、几种花,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形态的。再引导学生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方法。如果把第一自然段的句子全换成“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样的方式,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表达则单调、干巴、无趣)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县花—含笑一现。如果有可能,教师可补充一点训练材料。

  5.文后的两个泡泡提供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可根据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连续性,坚持观察一段时间,一定会有所发现。

  四、参考资料

  昙花:仙人掌科。肉质植物,术状。花生于叶状枝的边,美丽,芳香,夜开,翌晨即萎,仅数小时,故有“昙花一现”之说。原产热带美洲,中国各地温室栽培,供观赏。

  午时花:也叫“夜落金钱”。梧桐科。一年生草本。秋季开花,午时开放,翌晨闭合,花常整个脱落。原产热带亚洲。中国有栽培,供观赏。

  万寿菊:也叫“臭芙蓉”。菊科。一年生草本。夏秋开花。原产墨西哥,中国各地栽培,供观赏。

  烟草(花):茄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棱形。可制烟叶。原产热带美洲。

  花钟的教学反思 4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我在教学本课的指导思想上做了逆向思维,把教学重点落在观察事物的活动环节。课前我认真看了课文,文中的花名及特点在我们山村,孩子们接触较少,就是我也没见过有些花。于是我并没有揭示要上新课,就是让学生搜集或观察自己所认识的花,喜欢的花,了解这些花的特点。即,开花时间,适宜哪种环境,花形,花色等。通过看、闻去发现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班上学生完成较好,有很多孩子采了标本。孩子们能说出花的花瓣有多少,几根花蕊,什么时候开花,闻起来的感觉等特点。教室里很热闹,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收获与发现,我借机出示新课内容《花钟》。然后出示自己准备好的文中鲜花图片,而且涂了颜色,修剪成圆形,让学生认读花名,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个漂亮的“花钟”呈现眼前。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就不困难了,有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花钟”就是这样产生的。

  本课的生字较多,生僻词语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这得在生活中,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如“欣然”“吻合”“含笑一现”等。在语言环境中学生容易理解。比如“妈妈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这下就能理解“欣然”是愉快的意思。

  按照以上思路,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也掌握不错。如果说,这样也算学语文,那我有以下反思。

  本文主要是写了作者观察后,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这种不同的原因,表现出了作者善于留心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好*惯。本人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从植物的特点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从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采取了“弃轻取重”,就是选取文中重点部分进行“精读”“精练”“精讲”。

  一、阅读感悟写法。学会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学生初步接触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比较感兴趣。汉语表意具有丰富性,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不同的句式可供选用,适当地变换句式,可以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如、本文第1自然段,写了九种在不同时间开放时的情景,作者为了避免语言上的单调,采用了多种语言表达形式。“拟人”“数字说明”(引导学生勾画拟人句)。这样,就使单调的说明对象显得生动有趣,这是作者笔下的事物,形象逼真,也是本人要传授给学生简单的说明方法与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作中也可以像作者这样适当变换句式,增强*作的表达效果。(这环节,安排了*作练*,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也用上具体的数字,拟人等写作技巧,学生*作效果不错。)有一孩子写“藕”她是以读后感的形式写的。(她写到:学了本课,我知道了大自然中有很奇妙的东西,只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总会发现一些自己一直想不通的事。比如说,藕,我只知道吃却不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今天老师问我,藕是从哪儿长的?我说:“是树上长的。”结果班上哄堂大笑,有的同学边笑我,边用手指指着我,说:“真笨,连藕都不知道是从哪儿长出来的。”我气坏了,这时老师也笑了。然后就出示了小黑板,上面写了一段话“荷花下有……”就是写的藕。接着老师又问,你们喜欢吃藕吗?同学们都说:“喜欢!”老师又问,那你发现吃藕时,有什么东西好像蒙住了嘴呢?我们又都说:“有。”有人说,就是咬断了它也有丝。我第一次吃还不敢吞下去呢,老师又笑着说:“那就叫‘藕断丝连’意思是藕断了丝不断。老师还讲了人们常用“藕断丝连”这词来表达亲情朋友间的感情……)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修辞作用。我出示了例式:我们在写林中不同的鸟儿的叫声时就可以运用不同句式来表达。如“画眉鸟在树枝上鸣叫。”变句式:“画眉鸟在树枝上婉转地歌唱。”又如:“小麻雀们在树上叫着。”变句式:“小麻雀的韵律虽然显得单调,但杂乱地交织在一起,足以震动整个树木。偶尔也会出现几声不和谐的音符,那是几只乌鸦在凑热闹。”也可以简单些“小麻雀们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开会,讨论得非常热闹。”

  二、“我读我写”“我写我心”。读书不放一难,本文需要弄清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周围事物进行了留心观察?本文作者对周围事物进行了留心观察。文本中,作者对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如:“凌晨四点,牵牛花……;五点左右……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如果作者没有经过细心的观察,是不会这么准确地写出各种花开放的时间的.。(有孩子说“向日葵”的来历,说得真好。)其次,作者对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如、文中由昙花白天不宜开放,深夜不适宜。只有晚上九点左右适合开放,总结出花开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密切的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细致。另外,从作者总结出植物开花的间与动物活动时间有关,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周围事物观察细心。

  三、阅读与写作,图文比较写话。出示第1自然段(本地现有的花样),本段是用多样的语言表达。比如,牵牛花开了——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点拨)左边的句子只是*淡的叙述,而右边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牵牛花开放时的形态,读起来趣味十足。仿写:小麻雀们在枝头上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眉鸟在树上鸣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课外知识“做实验游戏”让学生观察后写观察日记,也可以将自己带的花样相互交换观察,写观察日记。

  总之,学完本课我本人的感觉有些“纸上谈兵”。因为有些花花草草的,我也没见过。为此,我感到了要教好语文,除了固有的功底,还要走出书本外。有一点在本文的教学中还是能体现的,那就是“阅读与写作”落到了实处。“取舍”在特殊的文章体裁中也能体现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这样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是一堂“混水课”也是快乐的!

  花钟的教学反思 5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一样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一样,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一样植物开花时间不一样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搞笑的花钟。根据教材资料,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透过该课的学*,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资料,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学*用不一样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一样的花会在不一样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一样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之后分析回答了不一样的植物开花时间不一样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本课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课堂上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资料,从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默读、引读、齐读、配乐读、做动作体会读等,再透过欣赏鲜花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朵朵鲜花争奇斗艳,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他们的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每次提出的问题有必须难度之时,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我,其时我心里也急呀,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急着想看到学生举手,话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这是一个十分大的遗憾,还有是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建花钟,学生回答问题的用心性没有前三个环节高,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学*的热情与前三个环节构成较大落差。究其原因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不一样的花开放的时间了解甚少。假使我在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不一样的花开放的时间,再在第二环节感知花钟上的花后,进行拓展:“生活中你还明白哪些花开放的时间呢?”为第四个环节建花钟作个铺垫,我想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不致于留下遗憾。这个遗憾使我吸取了一个教训:务必了解儿童特点,重视课前预*。

  花钟的教学反思 6

  《花钟》,终于上完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终于可以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情烦躁,因此前阵子根本没有什么心思认真备课。刚听到要上花钟,我的心头一蹬,因为我不大喜欢上说明文,可也没有办法,校要求上同课异构,其实我早就该克服自己的心理,上什么课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课文。看了教材觉得课文的第二、三很难把握,所以决定上第一课时,因此选择了第一段,选择这一段进行教学,第一段作者介绍了9种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形象、生动,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这个教学点如果老师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写好不同的花开放的样子的语句。

  准备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1)无论是上第几课时,教师要有发现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点的基本点,挖掘教材该讲的内容,舍弃不该讲的内容,(包含很多学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的环节不要过多,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但是却什么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学生什么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设计的内容少了,省下的时间把文本挖深了、学深了,学生那才是真正的.读懂课文。最好的课堂设计是环节简单,但内容充满,课要符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只有在课堂上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由于新接班,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对学生的上课的情况根本没底,今天的课堂当学生无法回答正确的答案时,我反复地引导孩子从而导致了自己的语言的繁琐、啰嗦,而这点我却没注意,看来修炼课堂语言是当务之急。

  3)往后的课堂要继续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让自己有一课一得,一课一思的思考。

  花钟的教学反思 7

  《花钟》一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文章仅用三个自然段将鲜花之美、花钟之奇描述的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全文可用一个字来概括:美。花儿美、花钟美、插图美、语言更美。尤其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不同的说法描写了一天之内不同时间不同种类的鲜花开放的美好姿态,词句表达丰富多样,有序有趣。它和后面的《蜜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在本课的学*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研究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空间。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如施教过程中,曾有学生说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他把蔷薇说得很美,美在把蔷薇比作了笑脸。在学生的理解水*,说把蔷薇比作了笑脸未尝不可,但是从老师的经验来说这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拟人句,那这就要想是不是需要把这个修辞手法告诉学生呢?如果不告诉那万一考试时碰到又怎么

  应对呢?告诉吧,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能接受吗?我犹豫不决。

  不足之二:每次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之时,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我,其时我心里也急呀,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急着想看到学生举手,话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 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而且是非常要不得的,以后即使冷场也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花钟的教学反思 8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我在教学本课的指导思想上做了逆向思维,把教学重点落在观察事物的活动环节。课前我认真看了课文,文中的花名及特点在我们山村,孩子们接触较少,就是我也没见过有些花。于是我并没有揭示要上新课,就是让学生搜集或观察自己所认识的花,喜欢的花,了解这些花的特点。即,开花时间,适宜哪种环境,花形,花色等。通过看、闻去发现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班上学生完成较好,有很多孩子采了标本。孩子们能说出花的花瓣有多少,几根花蕊,什么时候开花,闻起来的感觉等特点。教室里很热闹,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收获与发现,我借机出示新课内容《花钟》。然后出示自己准备好的文中鲜花图片,而且涂了颜色,修剪成圆形,让学生认读花名,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个漂亮的“花钟”呈现眼前。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就不困难了,有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花钟”就是这样产生的。

  本课的生字较多,生僻词语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这得在生活中,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如“欣然”“吻合”“含笑一现”等。在语言环境中学生容易理解。比如“妈妈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这下就能理解“欣然”是愉快的意思。

  按照以上思路,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也掌握不错。如果说,这样也算学语文,那我有以下反思。

  本文主要是写了作者观察后,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这种不同的原因,表现出了作者善于留心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好*惯。本人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从植物的特点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从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采取了“弃轻取重”,就是选取文中重点部分进行“精读”“精练”“精讲”。

  一、阅读感悟写法。学会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学生初步接触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比较感兴趣。汉语表意具有丰富性,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不同的句式可供选用,适当地变换句式,可以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如、本文第1自然段,写了九种在不同时间开放时的情景,作者为了避免语言上的单调,采用了多种语言表达形式。“拟人”“数字说明”(引导学生勾画拟人句)。这样,就使单调的说明对象显得生动有趣,这是作者笔下的事物,形象逼真,也是本人要传授给学生简单的说明方法与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作中也可以像作者这样适当变换句式,增强*作的表达效果。(这环节,安排了*作练*,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也用上具体的数字,拟人等写作技巧,学生*作效果不错。)有一孩子写“藕”她是以读后感的形式写的。(她写到:学了本课,我知道了大自然中有很奇妙的东西,只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总会发现一些自己一直想不通的事。比如说,藕,我只知道吃却不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今天老师问我,藕是从哪儿长的?我说:“是树上长的。”结果班上哄堂大笑,有的同学边笑我,边用手指指着我,说:“真笨,连藕都不知道是从哪儿长出来的。”我气坏了,这时老师也笑了。然后就出示了小黑板,上面写了一段话“荷花下有……”就是写的藕。接着老师又问,你们喜欢吃藕吗?同学们都说:“喜欢!”老师又问,那你发现吃藕时,有什么东西好像蒙住了嘴呢?我们又都说:“有。”有人说,就是咬断了它也有丝。我第一次吃还不敢吞下去呢,老师又笑着说:“那就叫‘藕断丝连’意思是藕断了丝不断。老师还讲了人们常用“藕断丝连”这词来表达亲情朋友间的感情……)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修辞作用。我出示了例式:我们在写林中不同的鸟儿的叫声时就可以运用不同句式来表达。如“画眉鸟在树枝上鸣叫。”变句式:“画眉鸟在树枝上婉转地歌唱。”又如:“小麻雀们在树上叫着。”变句式:“小麻雀的韵律虽然显得单调,但杂乱地交织在一起,足以震动整个树木。偶尔也会出现几声不和谐的音符,那是几只乌鸦在凑热闹。”也可以简单些“小麻雀们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开会,讨论得非常热闹。”

  二、“我读我写”“我写我心”。读书不放一难,本文需要弄清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周围事物进行了留心观察?本文作者对周围事物进行了留心观察。文本中,作者对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如:“凌晨四点,牵牛花……;五点左右……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如果作者没有经过细心的观察,是不会这么准确地写出各种花开放的时间的。(有孩子说“向日葵”的来历,说得真好。)其次,作者对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如、文中由昙花白天不宜开放,深夜不适宜。只有晚上九点左右适合开放,总结出花开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密切的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细致。另外,从作者总结出植物开花的间与动物活动时间有关,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周围事物观察细心。

  三、阅读与写作,图文比较写话。出示第1自然段(本地现有的花样),本段是用多样的语言表达。比如,牵牛花开了——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点拨)左边的句子只是*淡的叙述,而右边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牵牛花开放时的形态,读起来趣味十足。仿写:小麻雀们在枝头上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眉鸟在树上鸣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课外知识“做实验游戏”让学生观察后写观察日记,也可以将自己带的花样相互交换观察,写观察日记。

  总之,学完本课我本人的感觉有些“纸上谈兵”。因为有些花花草草的,我也没见过。为此,我感到了要教好语文,除了固有的功底,还要走出书本外。有一点在本文的教学中还是能体现的,那就是“阅读与写作”落到了实处。“取舍”在特殊的文章体裁中也能体现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这样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是一堂“混水课”也是快乐的!

  花钟的教学反思 9

关于花钟的教学反思

  《花钟》教学反思

  《花钟》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对于本节课,我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强化语文能力训练。“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它不会凭空增长。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能力的生长点。在本节课中,紧扣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提升能力的“生长点”:(1)朗读体会。读的内容包括词、句、篇,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小组赛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2)句式训练。比如口头说话训练。(3)讨论分享。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互相学*、提升能力。

  第二,注重自主合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的主体。在*时的教学中,我都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利用奖励机制充分激发自主学*、合作学*的意愿和兴致。本节课中,小组合作朗读、小组内分享《采蜜园》收集的有关花、草等植物的有趣知识,都体现了小组合作。

  第三,在这一节课中,我认为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学生都把收集到与花草植物有关的资料写在《采蜜园》里面,经过反思,我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做成手抄报。由此一来,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思考、实践的机会更多,承载语文学*的土壤也更加丰厚。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对我而言,这节课是充满遗憾的。然而,或许充满遗憾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在有遗憾的课堂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花钟的教学反思 10

  课文开始,我用课文的语句引入,请会读的学生朗读,看看作者发现了什么。这样孩子阅读课文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很快进入状态。之后围绕问题再读,边读边思考。三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四读,读出感情。

  这样整节课时时围绕读书做文章。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书中解决问题。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忙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资料。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画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如"炙"不少学生读成"zi",等等。我都及时进行了纠正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内不一样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去引导,我这时适时引导:花开放了你高兴吗这一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进行了朗读指导。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读了课文,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主要抓住搞笑,让学生去读。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我设计了这样的问话引导孩子:"孩子们,这位植物学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设计的花钟可真搞笑,能不能透过你的读书声让老师感受到他的搞笑呢"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8)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1

  关于请学生站着操作,一方面,初一的学生个子本身比较矮,站着操作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根据站着的人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全班已经成功完成观察的学生人数,更好地掌握上课的进度。当然,这个阶段不能时间太长。

  虽然已经学*过使用显微镜的有关内容,也亲自操作过显微镜,但由于遗忘和不熟练,学生在观察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实验报告的作用在这里尤其突出。它的使用便于学生条文清晰地发现自己实验中的问题所在,也便于教师、其他成功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而教师、成功学生的鼓励、帮助、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全体学生都顺利完成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课后把该实验报告上交,可以很好地让老师了解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2

  本节教学活动,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力图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新,乐于通过亲自探究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开学初,学生探究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掌握了对照实验的设计,同时通过前几节课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础,又考虑到学生上完本节实验课后,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到实验室上课,所以我充分利用本节课对学生之前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老师点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巩固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然后学生带着探究问题,制作并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进一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技能和观察技巧,并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展示探究结果,讨论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扩大了对实验的认识;在观察几种动物细胞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设计表格来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提高了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通过“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展示,将不易观察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微小结构形象化、立体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本节要训练学生的能力太多,为了保证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时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学**惯。我一贯坚持这种理念,所以学生在本节课提出了许 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滴生理盐水?能否改用其他染液?口腔溃疡处的细胞与正常的口腔上皮细胞有何区别?等。

  2、课前要嗽好口或自带一瓶清水,用消毒牙签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刺破口腔,老师最好示范一下。

  3、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教育他们要有科学精神。

  4、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老师应先做好一片装片用显微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

  5、由于学生的人数太多,一节课很难保证关注到每一组同学,所以我只能在每一列(共4个列)培养一名得力助手,由他负责对本列的每一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最后评出每一列的冠军,老师给予表彰。

  本课我试图努力完成上述目的,却也有遗憾,如个别学生没掌握好显微镜的调焦技术,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找到细胞。但本节基本的教学目标还是达到了,即使有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同样也激发了探究兴趣,课后有学生不断的跟老师预约时间再进行探究活动,甚至要购买显微镜回家练*使用,可见探究兴趣浓厚。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3

  本节教学活动,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力图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新,乐于通过亲自探究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开学初,学生探究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掌握了对照实验的设计,同时通过前几节课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础,又考虑到学生上完本节实验课后,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到实验室上课,所以我充分利用本节课对学生之前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老师点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巩固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然后学生带着探究问题,制作并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进一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技能和观察技巧,并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展示探究结果,讨论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扩大了对实验的认识;在观察几种动物细胞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设计表格来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提高了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通过“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展示,将不易观察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微小结构形象化、立体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本节要训练学生的能力太多,为了保证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时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学**惯。我一贯坚持这种理念,所以学生在本节课提出了许 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滴生理盐水?能否改用其他染液?口腔溃疡处的细胞与正常的口腔上皮细胞有何区别?等。

  2、课前要嗽好口或自带一瓶清水,用消毒牙签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刺破口腔,老师最好示范一下。

  3、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教育他们要有科学精神。

  4、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老师应先做好一片装片用显微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

  5、由于学生的人数太多,一节课很难保证关注到每一组同学,所以我只能在每一列(共4个列)培养一名得力助手,由他负责对本列的每一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最后评出每一列的冠军,老师给予表彰。

  本课我试图努力完成上述目的,却也有遗憾,如个别学生没掌握好显微镜的调焦技术,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找到细胞。但本节基本的教学目标还是达到了,即使有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同样也激发了探究兴趣,课后有学生不断的跟老师预约时间再进行探究活动,甚至要购买显微镜回家练*使用,可见探究兴趣浓厚。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4

  我在这一节教学中注意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设计实验并得出实验计划上来,这样就冲破了实验在教学中仅仅起到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局限作用。同事,重视科学方法,注意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实验,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让学生通过这些去学*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课堂上通过展开式问题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擦→滴→刮→涂→盖→染。再通过实验观察,完成过程式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学*过程,有利于学*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这种过程式学*过程中,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优点:

  知识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简洁。

  不足:

  1、正确理解教材体现不够突出,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有体现但不够明确

  2、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追问,以达到强化目的。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5

  《动物细胞工程》之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是我*期尝试的一节公开课,分别在重点班和普通班进行了教学,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我在教学内容和策略上做了不同调整,教学视频因为网络原因总是上传不上去,所以我就教学情况做以简单反思:

  1、教学导入我在重点班和普通班用了同样的素材,抓住*期新闻热点“孤独的白犀牛”,从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入手,渗透"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生物”的观点,很好的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我处理的不同点在于,普通班这个素材主要是我展示图片并介绍新闻,而在重点班,我是让学生自己介绍。

  2、在新课推进过程中,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相对引导的多一些,比如不同层次克隆的总结归纳、动物克隆与植物克隆的比较,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过程的归纳整理,这些问题的处理是我和学生一起梳理归纳,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而在重点班,我的主要作用是铺垫,设置情境、设计逐渐深入的'思考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分享,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逐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己整理归纳。

  3、从教学效果来看,两个不同层次班的学生都对本节课兴趣浓厚,普通班因为老师引导的多一些,所以在知识的整理与掌握上较为扎实;有效完成了本节教学的知识目标;重点班的学生则对能力训练更为到位些,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在本节课中都有提高,不足之处在于,因为学生讨论热烈,课堂时间有些紧张,关于克隆所存在的问题课堂上没有来得及涉及,最后留作学生们课后查资料了解。

  4、根据本节的教学情况,我们进一步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得进行分层教学,普通班的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的同时能否加强能力的训练;重点班的学生在加强能力训练的同时能否兼顾教学容量和进度,另外重点班里如何兼顾生物基础较弱的学生,这也是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我们目前采取的办法是,相对简单些的问题留给学*较弱的学生,也就是课堂提问要加强针对性,不同难度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整体来说尽量兼顾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但在具体实施上还是有难度,需进一步摸索和尝试。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6

  通过这次讲课比赛,我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让我觉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也从其他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有效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上和对学生的启发上的不合理之处等等,尤其是实验环节上。

  这节课主要是实验内容,我在比赛前精心制作了课件,在这节课中我也尝试着运用了它,结果很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化难点、抽象点为形象生动的动画,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了技能。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对于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我会不断实践、不断学*、不断反思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会多向其他教师学*,取长补短。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7

  教后记昨天完成了联片教研的教学工作,我讲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动物细胞》,整节课有很多的问题, 整理如下:

  优点:能够合理的调整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自行设计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能主动参与到学*中来。

  不足如下:

  1、导学案的设计。不能很好的结合当地学校学生已有知识、实验技能的水*,没能充分的做到备学生、备学情,且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出入,应更多的结合当地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措施:可以适当的进行实验课的穿插,真正做到实验技能的提升。

  2、合作探究部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没有大胆地对学生放手,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学生应该自主生成的时候,教师却进行了过早的 总结。考虑到学生在学*了第二节《植物细胞》中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内容后,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可以适时地自我 总结出制作动物细胞的“七个字”实验过程。措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放手学生,别在学生真正自主学*、自我生成的时候却对他们施以无意的打击。

  3、在模拟制作动物细胞的模型时,*面模型和立体模型应及时的给予学生演示,方便学生认识*面模型和立体模型的区别,便于学生进行制作。

  以上是我在本节教学后的反思,也将在下一节课程中进行及时的纠正,希望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8

  我在这一节教学中注意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设计实验并得出实验计划上来,这样就冲破了实验在教学中仅仅起到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局限作用。同事,重视科学方法,注意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实验,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让学生通过这些去学*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课堂上通过展开式问题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擦→滴→刮→涂→盖→染。再通过实验观察,完成过程式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学*过程,有利于学*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这种过程式学*过程中,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优点:

  知识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简洁。

  不足:

  1、正确理解教材体现不够突出,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有体现但不够明确

  2、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追问,以达到强化目的。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9

  我在这一节教学中注意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设计实验并得出实验计划上来,这样就冲破了实验在教学中仅仅起到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局限作用。同事,重视科学方法,注意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实验,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让学生通过这些去学*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课堂上通过展开式问题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擦→滴→刮→涂→盖→染。再通过实验观察,完成过程式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学*过程,有利于学*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这种过程式学*过程中,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优点:

  知识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简洁。

  不足:

  1、正确理解教材体现不够突出,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有体现但不够明确

  2、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追问,以达到强化目的。

  动物细胞教学反思 10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合作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大胆质疑解疑。例如:动物细胞为什么没有细胞壁?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同桌互帮、小组研讨,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作业的设计布置上,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兴趣,针对课的特点,让作业开放性,拓展性的作业可激发学生学*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做了很好的迁移。

  有限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深究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借用网络,图书合理运用课堂探究教学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发挥出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和“根植生活,让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鲜活起来”的'理念。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本节课中我对课堂的时间的安排考虑不全面,时间分配不当,对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层次估计不足,以至于回答时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9)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1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学生临摹一直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接触中国水墨画已有几次经历,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

  我在上第一节课时演示每一种题材的具体的绘画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临摹,自己可以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创作。效果不是很满意,我就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另外一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但是不给学生演示绘画方法和步骤,学生自己分析书上的作品,然后用自己的方法临摹、创作作品。

  通过这节课的练*,我发现有些学生入门很快,很快就掌握了水墨画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虽然造型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能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而有些同学完全是靠着自己的直觉摸索练*,除了几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其余同学所创作的作品,并不能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浓淡变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圈涂出来的,但是有些作品表现的很大胆。

  从两个班的教学比较来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临摹在美术教学中不可少,但是很容易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画出来的作品都与老师的相象,没有融入自己的东西,这应该是我们美术教师特别注意的一点。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2

  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极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而且独立,他们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较短。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附有动感的课件吸引他们的感官,通过品读课文,让他们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态度,从而达到文章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朗读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小柳树说这番话时得意、骄傲的神态,再结合自己得意时的表现,加上动作、神态来读一读,这样一番体会,学生能够读得惟妙惟肖。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3

  《单细胞生物》一节,主要以草履虫为例讲授单细胞生物“观察草履虫”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将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实验设计改为探究实验,并加入了收集资料等要求,尝试着将此课变成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培养能力的一节课,充分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目的。体,通过这节课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因此,在课上学生要做的

  在课前,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上网、去图书馆、上书店等),收集了大量有关单细胞生物的资料。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大大增加了他们获取知识、锻炼思维的能力和机会。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形容草履虫的外形、运动、取食、消化、呼吸等,使课堂显得生动有趣,也让我感到学生尚未被束缚住的丰富想象力。在接下来的探究实验中用不同的刺激因素(糖、食盐等)刺激草履虫,观察比较草履虫的应激反应,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既能有效的完成教科书上的教学要求,又能锻炼观察和表达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设计本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学生记忆深刻,教学效果甚佳。这种教学设计,既教授了新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体现了教学活动是一个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是引导学生学*和创新的参与者。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充分享受到了主动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受实验材料的限制,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好,有些前松后紧。

  2、探究实验的讨论不是很充分。

  3、如果将草履虫的收集管和伸缩泡处设计成动态课件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4

  《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的事。课文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这篇课文表现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以及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全篇课文以教科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叙述顺序依次是从学*条件艰苦,同学们渴望能有一本教科书——我们去印刷所取书——取书时遇到敌机的轰炸,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献出生命——教科书激励“我”前进。重点记叙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全文突出“珍贵”。

  教学时,我紧紧围绕“珍贵”一词,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内自读课文,感悟发现“画一画”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孩子们拿起书认真地读起来,通过巡堂检查。学生能找到体现“珍贵”的地方,但普遍的找不完整,也找得不够细致。不会抓住词语来体会和感受。

  当然,我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孩子从大处知道没有书艰苦情况的学*;***关怀下印书;指导员用生命换来书。学生们个个沾沾自喜,都觉得自己找到了这几处。此时,我向他们说要加大难度“请你从句子中找找哪些词语也能感受教科书的珍贵。”通过上一轮的研读,孩子大致心中有数了。巡堂中我也发现有的孩子耍些小聪明,先找文中的好词。“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完整无缺”自然就不在话下了,通过研读,孩子们进一步明白了孩子们渴望的心,指导员用身体护住的书感受书的珍贵。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我第一次正式上一年级的数学课,在课前我做了一些的准备,因为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外来工子弟的儿女,因为工作的关系,有一些家长长年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老家让家里的老人带着,所以导致有的学生没有上幼儿园。因此我在上课前都有对他们进行数学的摸底测试,比如:数数、找朋友等一些比较简单的练*。在摸底中我发现基本上说有学生都能从1数到10,甚至20以内的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我的一年级教学工作。

  《快乐的家园》是一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认识1―10的数;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3、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猜一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上课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活动二:夸家园。在小兔子导游的带领下,老师为同学们展现出主题图,让学生去说看到什么?再着重引导学生去发掘与数字“1”有关的.事物,并且能说出生活中与数字“1”有关的事物,如:课室里有一位老师、一把尺子、一台电脑……在学*中,学生都能准确说有关“1”的事物,在这积极的情况下再学*有关“2”、“3‘、”4“的事物。活动三:小小运动场。在足球比赛中,引导学生理解数字序数与基数之分。

  在课后练*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能独立完成课后的练*题,但在巡堂中我发现一(2)班的杨X在数数,与数的运用方面能力较差,所以在以后的培优扶差工作中,我会着重关注该生。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6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材将文本安排在第一组课文中,而这组课文虽以秋天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都通句子,美读全文。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美文写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跳出课文教课文,因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7

  《快乐的家园》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的内容,这节通过观察小明的家园,要让学生了解到“1可以表示单个的大的物体或小的物体,还可以表示个体或者是一个整体”。儿童的注意力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持久同时容易分散,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学*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参考了一些教案设计,都是从谈话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新授知识之间的矛盾,孩子的生活中大多是用1来表示个体的经历,这种经历对于要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整体”这种体验有一定的负影响。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既然有矛盾冲突,那我就将这种矛盾冲突激化,然后通过解决矛盾,学生的理解是深刻而独特的。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苹果,问“有几个苹果?”,生答“1个苹果”;然后出示一筐苹果,但是不能看出有多少个,问“有几筐苹果?”生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回答,我继续问,连续问了三次,学生终于听明白了,于是孩子回答说“1筐苹果”,最后全班都回答说“1筐苹果”,学生的回答虽然有点迟,不像有的时候即问即答,但是,很明显学生的回答是经过了他们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活动,他们没有马上回答出来,就是说明他们正在经历激烈的思维斗争对比分析的过程,他们在理解“个”与“筐”的区别,“个”是个体的单位,“筐”是整体的单位。然后,我又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列举这样的例子,孩子们居然说出了“一摞书、一袋苹果、一车人、一包糖等”用一来表示整体的例子。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8

  整节课的设计注意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贴*学生的生活情境。一开课,我就创设猜谜语情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数学的.基础。快乐的家园这一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可以说每个学生都看到过。在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看一看、说一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小足球场就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稍有不足的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我设计一个游戏:让10个学生扮演10个运动员,按 1,2,3,4,的顺序来排队,然后问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来验证。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对了吗?你自己数数。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主动去探索,从中获取知识。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9

  《看海去》

  梦想课进行了半个学期的绘本教学,我感觉孩子们在绘本童话的世界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很高兴,很快乐,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还有很多老师都意想不到的新创意。可为什么我们在进行其它的教学活动时,孩子们却没有这样活跃的思维,也没有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许,正是梦想课程让孩子们的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可以任意发表意见,可以任意进行表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固定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才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多了笑声,多了笑容,多了欢乐!看来,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快乐!

  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10

  "快乐的家园"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开端,学生将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意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渐*理解数字的代表符号。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字符号的呈现是十分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数字符号与他们所认识的生活中直观物体的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感;在数数、认数、读数的过程中,要重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这节课,我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利用电子白板,呈现电子课本,利用动画让学生在小鸭子的带领下,进入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感,较好地使学生理解了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同时重视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情境,并安排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性实践中感受知识、学*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倾听的意识,*惯于自说自话,再加上各自在不同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学**惯、学*基础都不同,课堂纪律也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都要多加注意。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要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惯。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10)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10)份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我讲的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这节课教学内容有两大板块: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其中运动系统的组成是重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本节课能顺利、流畅的完成任务,课前我进行了充分备课。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没有问题的课堂如一潭死水,缺少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只有问题才能把学生真正的带入课堂,领进知识的海洋。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为了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标本、挂图和现代信息技术。学生通过面对面地接触兔的骨骼标本,能更具体、更清楚的了解骨骼的组成。由此也会顺其自然地引出关节的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学生对关节的理解更透彻。在分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时,我利用卫星播放屈肘、伸肘的动作视频,让学生观看,再结合自身感受屈肘、伸肘动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生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的教学过程更加简洁、明了。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也是主体。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围绕我预设问题展开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我进行巡视,了解个小组讨论情况,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以代表发言的形式把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整个过程是合作学*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自身心理素质

  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外来的听课领导和教师,我的情绪很紧张,因情绪紧张就出现了失误之处。语言组织出现词不达意的错误,这也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

  我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学生合作活动表现不够积极踊跃,给人的感觉好似在走秀。这样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就影响到课堂气氛。

  三、问题顺序

  课堂中,教学程序较流畅,但在每个程序实施中提出的问题顺序有些不妥,有的问题还被遗漏了。如书中四个讨论问题本应穿插在讲解知识过程中,而我是讲完之后一一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在学生的理解方面就没做到层层深入。

  四、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个别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学生的兴趣没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扩展,对问题的探究就缺少深度,致使学生的讨论活动不热烈。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我在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备课时,我不仅要认真备教材,而且要重点备学生。尤其是在学生的学*方式方面,要针对设计的问题,多角度考虑何种方式最恰当。课堂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课前都要做出预测并找出解决办法,以免课堂上出现漏洞。同时要把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热情,以便达到更好的学*效果。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我主讲的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这节课教学内容有两大板块: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其中运动系统的组成是重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本节课能顺利、流畅的完成任务,课前我进行了充分备课,也听取了本组老师的意见。现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轻松的课堂气氛

  可能因为听课的原故,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表现也很积极向上。学生对知识的重难点理解较为轻松,同时学生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如讲解曲肘伸肘运动时,让学生自己体验肱二肱三头肌了解曲肘伸肘的运动情况,同时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动作,验证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和舒张。这使得生物课堂真正有了“生命”,学生亲身体验,不仅使思维活跃,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也是主体。如学生上体育时关于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通过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运动的产生是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产生的,很受学生的欢迎。

  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问题顺序

  课堂中,教学程序较流畅,但在每个程序实施中提出的问题顺序有些不妥,有的问题还被遗漏了。如书中四个讨论问题本应穿插在讲解知识过程中,而我是讲完之后一一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在学生的理解方面就没做到层层深入。

  二、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个别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我在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而且要重点备学生。尤其是在学生的学*方式方面,要针对设计的问题,多角度考虑何种方式最恰当。课堂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课前都要做出预测并找出解决办法,以免课堂上出现漏洞。同时要把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热情,以便达到更好的学*效果。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我讲的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这节课教学内容有两大板块: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其中运动系统的组成是重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本节课能顺利、流畅的完成任务,课前我进行了充分备课。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没有问题的课堂如一潭死水,缺少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只有问题才能把学生真正的带入课堂,领进知识的海洋。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为了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标本、挂图和现代信息技术。学生通过面对面地接触兔的骨骼标本,能更具体、更清楚的了解骨骼的组成。由此也会顺其自然地引出关节的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学生对关节的理解更透彻。在分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时,我利用卫星播放屈肘、伸肘的动作视频,让学生观看,再结合自身感受屈肘、伸肘动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生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的教学过程更加简洁、明了。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也是主体。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围绕我预设问题展开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我进行巡视,了解个小组讨论情况,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以代表发言的形式把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整个过程是合作学*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自身心理素质

  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外来的听课领导和教师,我的情绪很紧张,因情绪紧张就出现了失误之处。语言组织出现词不达意的错误,这也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

  我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学生合作活动表现不够积极踊跃,给人的感觉好似在走秀。这样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就影响到课堂气氛。

  三、问题顺序

  课堂中,教学程序较流畅,但在每个程序实施中提出的问题顺序有些不妥,有的问题还被遗漏了。如书中四个讨论问题本应穿插在讲解知识过程中,而我是讲完之后一一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在学生的理解方面就没做到层层深入。

  四、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个别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学生的兴趣没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扩展,对问题的探究就缺少深度,致使学生的讨论活动不热烈。 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我在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备课时,我不仅要认真备教材,而且要重点备学生。尤其是在学生的学*方式方面,要针对设计的问题,多角度考虑何种方式最恰当。课堂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课前都要做出预测并找出解决办法,以免课堂上出现漏洞。同时要把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热情,以便达到更好的学*效果。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4

  本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生运动的结构基础即运动系统的组成,二是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调配合产生运动的。在运动系统的组成中,关节的结构是重点,也是学生学*易搞混淆之处。因此我主要采用直观道具辅助教学,使用直观材料——关节和骨骼标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各个结构,尤其是关节的结构,通过开展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学生经思考得出结论,关节使动物的运动灵活。

  “在运动产生的过程”的教学中,由于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演示运动是如何在肌肉、骨、关节的配合下产生的,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每位学生都可通过亲身操作而直观感受,而教师要强调某些特殊状态下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处的状态。如在手臂自然下垂时,这两组肌肉都处于舒张状态,而在提东西的时候这两组肌肉都处于收缩状态。对于运动的结构基础以及运动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于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通过学生上体育课的感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运动的产生并不只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才能产生。如神经系统起控制和调节作用,而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则离不开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要经教师点拨,也易理解。

  然而,本节课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中,由于本节内容容量稍大,重难点也比较多,所以为了抓紧课堂时间,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少。而在学生使用道具演示时,还不够直观、准确,学生讨论太多。关节结构的观察,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哺乳动物的关节。模型制作的材料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性还不够好,使用图钉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对材料加以选择,以达到科学、准确地演示。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课题包括的范围比较大,知识比较零散,如何把握本节目标和突出重难点很关键。另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产生和运动的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这两方面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在课前热身环节,播放视频歌曲《健身歌》,学生可以跟着唱或做动作。这首歌欢快活泼,学生都十分熟悉,而且喜闻乐见,都会唱,跳也可以很随意,所以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和运动直接相关,不但可以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也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紧接着播放动物运动时优美姿态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就由*及远,带给学生无限遐想,再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关于运动的话题。给学生以美的视听享受。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话题的形式展开,这对我来说是个突破。因为我觉得关于运动学生知道的较多,他们会很有话说。因此我跳出了常规的教学思维,设置了三个话题,在三个话题进行中适时请出嘉宾,出示图片,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交流和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下感受新知,比常规的教学要更吸引学生注意,这样更能接*师生的距离,更贴*学生的生活,使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在话题一进行中通过现场嘉宾的助演,给本节课增添了亮点,也是对身边教学资源的`一种开发,再请出“神秘嘉宾”(四个人体骨骼标本)使学生对运动系统的组成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在分析关节特点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易理解。在设计时此处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需要让学生通过一些感性认识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就可以了,知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作用即可,不必占用更多的时间。

  关键是话题二运动的机理,主要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实现的。体验过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且采用记时的形式,让学生坚持用力屈肘30秒,再谈感受,这样就轻而易举的将难点击破了。

  而对动物运动意义的话题采用先给学生观看视频,与学生交流动物运动的意义,*而再说出人们生活中的运动的意义,由学生的生活入手,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也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最后以这样的语言来结束本节课“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运动的话题!希望运动伴随我们的一生,让运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精彩!”以这样富有激情的话语结束本课,我觉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关于运动的话题不是一节课就能说完的,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尽情体会,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

  通过上这节课,使我更深的体会到生物课特有的魅力!因为它的教学资源实在是丰富,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灵活的进行整合,许多资源就在身边。另外,在教学形式上,教育者应多创造一些和谐自然的氛围,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能随意带动求知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获取知识。”,我们都应追求这种状态。

  本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老师们思考,就是知识的完整性更重要还是体验运动的机理、意义更重要!我觉得,一节课时间把运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运动机理、运动的意义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看起来内容很丰富,可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认为本节课必须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是运动的机理和运动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受!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对生命的意义!因此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重要!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机理,感受运动的快乐,才能使本节课的情感得以升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前的热身,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唱起来、跳起来会更好,结尾也以师生共同运动来结束就更好了!新时期的教师就应该是演员一样,需要动起来时就应该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和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达成共鸣。

  在探讨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像一个主持人一样,做到收放自如,轻松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尤其是语言的高潮迭起,会使课堂大放异彩,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对语言没有精心琢磨,尤其是对课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还不够,因此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在本节课我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经验源于实践。我想我在本节课中的得失将使我终生难忘,这些经验将串连成许多“快乐的音符”伴随我在未来的路途中一路欢歌!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6

  教师展示部分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图进行观察并引导它们对下面问题进行回答:

  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

  它们生活在哪里?

  它们能否自己运动?

  师: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图片的动物的名称,并知道它们分别生活在陆地、空中、水中。而且它们都能自己运动。激发学生去思考的兴趣,同时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借用

  教师搜集好三个动物的图片,并且他们分别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空中

  教师引导进行小组探究

  师:同学们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方面的信息,开始我们的信息交流活动。

  师:同学们对各种动物的运动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几道小题考考你们!

  1.举例说明水生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2.举例说明陆地上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3.举例说明空中飞行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归纳的很好,那么动物这些运动方式对其自身有什么意义?你能举例谈谈么?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通过我们一起对动物运动方式的探讨之后,你有什么问题么?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生交流。

  (生1:我给大家讲讲蛇是怎样爬行的?蛇腹部有鳞片……

  生2:谁知道哪种鱼能上树?是弹涂鱼,它的胸鳍可以左右靠拢,……

  生3:我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运动时…

  生4:…………)

  生1:水生动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陆地上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跳跃等。

  生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跃、飞行

  ……

  生:具有多样性!

  生:大雁迁飞是为了寻找栖息地,寻找食物……

  生:猎豹的奔跑速度快适应它猎杀羚羊的生活*性……

  …………

  生:动物能主动的适应环境。

  生提出问题。

  (生1:能飞上树的鱼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动物运动是依靠什么器官做运动的呢?

  生3:动物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们的信息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各种各样动物的运动方式被他们描述的淋漓尽致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三种环境中的动物他们是如何运动的?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全面,最多。

  小组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7

  教师展示部分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图进行观察并引导它们对下面问题进行回答:

  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

  它们生活在哪里?

  它们能否自己运动?

  师: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图片的动物的名称,并知道它们分别生活在陆地、空中、水中。而且它们都能自己运动。激发学生去思考的兴趣,同时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借用

  教师搜集好三个动物的图片,并且他们分别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空中

  教师引导进行小组探究

  师:同学们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方面的'信息,开始我们的信息交流活动。

  师:同学们对各种动物的运动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几道小题考考你们!

  1.举例说明水生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2.举例说明陆地上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3.举例说明空中飞行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归纳的很好,那么动物这些运动方式对其自身有什么意义?你能举例谈谈么?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通过我们一起对动物运动方式的探讨之后,你有什么问题么?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生交流。

  (生1:我给大家讲讲蛇是怎样爬行的?蛇腹部有鳞片……

  生2:谁知道哪种鱼能上树?是弹涂鱼,它的胸鳍可以左右靠拢,……

  生3:我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运动时…

  生4:…………)

  生1:水生动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陆地上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跳跃等。

  生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跃、飞行

  ……

  生:具有多样性!

  生:大雁迁飞是为了寻找栖息地,寻找食物……

  生:猎豹的奔跑速度快适应它猎杀羚羊的生活*性……

  …………

  生:动物能主动的适应环境。

  生提出问题。

  (生1:能飞上树的鱼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动物运动是依靠什么器官做运动的呢?

  生3:动物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们的信息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各种各样动物的运动方式被他们描述的淋漓尽致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三种环境中的动物他们是如何运动的?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全面,最多。

  小组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步步紧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积极动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以下优点:

  1、巧妙设计导言,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设计一个比较艺术的、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导入,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翔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通过视频来导入新课,再配上激情盎然的导言,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探索新知识的亢奋中,达到了导言激趣课堂“活”的目的。

  2、学生动手实践,营造和谐气氛

  这节课的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学生通过肩关节的外展、内旋、前绕环、后绕环动作来体会;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学生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动作,观察到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和舒张来理解。使生物课堂真正的有“生命”,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表象看实质,不仅使思维活跃,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3、小组探究合作,加深知识理解应用

  充分发挥学*小组的作用,精心设计导学提纲,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划分11个小组,指明小组长,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使每人都充分地参与到讨论学*中来。老师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对于那些讨论有困难的组适时予以点拨,及时引导,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发现了以下不足:

  1、字学生认识的不好,尤其是桡、踝、跗、跖等字基本不认识,不会写。需加强这方面的练*;

  2、时间的关系,*题的配备不够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总之,还是磨练的少,经验不足。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10

  在讲课前,我认真地钻研了本课教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比较真实的动物与经过艺术加工的动物有哪些差别?

  2、通过塑造心目中最喜欢的动物形象,抓住特点来表现。

  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意图,我认为一是,学生在比较中明了艺术的表现是要经过对现实的加工、夸张、变形、简化等过程的;二是,在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可谓是挖空心思。搜集了著名交响乐《动物狂欢节》的几个片段,准备了相应的动物图片,还搭建了一座“动物乐园”,设计的教具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虽然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漏洞。激趣导课的部分过于生硬了,让学生在接受新课时有点摸不清头脑。让孩子们听音乐,猜一猜狂欢节都请来了哪些动物?有的孩子说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由于我引导得不够,加上音乐声音太小,大部分孩子都没听出来。在后面的设计创作环节过后,我要求学生们把优秀的作品放到“动物乐园”中它们应该活动的地方,然后应该进行评价,这个环节我也放弃了,因为普遍的作品过小,孩子们都看不清楚。

  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课堂上还是有许多闪光点的。我设计的让学生将手工动物与真实动物图片进行对比,找出差别的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回答重点突出、观点鲜明,较好地达到了我的要求。我制作的小乌龟姿态可爱,在演示制作中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装饰方法,让他们想想,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装饰这只小乌龟的壳,学生们的回答也超出我的想象,很有创意。

  我制作的“动物乐园”模型造型美观,很好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鼓励大家将大胆制作动物放到里面,让这个“乐园”变得生机勃勃。最让我满意的还是孩子们的表现,他们的设计思路并没有局限于书上给出的少量范作,而是大胆想象,敢于表现。如,有个孩子做了一只蝎子,把蝎子形体概括成三个部分,即身体、尾巴和两只大钳子,概括而又突出特点。还有可爱的小猪、狠毒的白蛇、逼真的长颈鹿……

  经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扬长避短,改进教学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