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20 00:00:00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

  在本次教学中,主要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我始终认为计算中的任何法则都必须让学生通过实践的证明,来得出结论,才能使他们刻骨铭心,使他们终身难忘。

  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学*笔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以前的老教材中总会出现一些计算法则之类的话语。而现在新教材却没有出现。那么是不是现在新教材学生就不需要在其计算过程中注意计算法则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他们告诉我计算法则不出现在课本上是防止学生死用法则,套用法则,而没有去真正理解算理。

  有了以上的指引,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算理。在教学42÷2=?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棒的实践活动。同时为了防止学生上课玩小棒,分散注意力,我安排注意力集中的`同学相互监督。学生在以前的加法、减法、乘法中,*惯了从个位算起。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打破了学生原来的计算顺序和*惯,学生会很不*惯,也很难理解。在这堂课上,我抱着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让学生复*口算的方法,再按口算的方法来分小棒,循序渐进地发现算理,理解从高位除起的算理,为今后学生学*一位数除三位数、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凭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一定会让数学课更生动有趣、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的。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我发现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语言亲和力不够,表扬的语言不够丰富。

  2.自我展示环节,对学生表现力的激发还不够。

  3.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4+3课程模式中讨论环节的讨论方法,各个环节时间分配略显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个别同学对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我也要力争做到更精准。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2

  9月28日,我讲的业研课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竖式除法,虽然课前做了大量准备,但效果不是很好。反思我这节课,下面就从备课到讲课两方面的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一、备课方面

  成功之处:

  1、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出数形结合理念。在讲第一单元竖式乘法课前跟张杨老师讨论时,她提出让学生分分小棒,我当时觉得没必要,但也听从了张杨的意见,上完课之后觉得比去年我第一次讲效果好多了。我才真正体会到让学生真正动手摆一摆,数形结合对帮助理解有这么大的好处。

  2、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听了高亚会老师的数学课使我感到高老师讲课的严谨,什么都问问为什么,学生分析题做得很到位。这让我意识到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上我要加强训练。

  3、备课时收集信息的渠道多了。我除了看教材、教参、课外辅导书外,还从网上搜索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这样,上课前学生哪里爱出问题我就心里有数了。

  不足之处:

  1、备课时想得还不够细,对自己的语言不够规范。一捆小棒代表一个十,同时也表示10,一会儿说一个十,一会说10,在哪必须说一个十,在哪必须说是10,心里不清楚。

  2、设计不够合理。虽然讲解了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但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没有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这节课没有没有理解。

  二、上课方面

  这节课上课的效果不是很好,下面我主要说说我的不足:

  1、在课堂的把握能力上,我虽然有些进步,但和有经验的老师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学生说跑偏了,我不能给予及时的`纠正。

  2、上课说话不够严谨,随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但没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才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4、重点强调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师只说了一遍,学生听了,但没有记住。

  5、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在讲竖式除法时,需一步一步用规范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设计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三、谈谈我的收获

  通过这次业研活动让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说话不严谨、随意性大,课堂把握能力差等等,更重要的是通过闫老师的评课我知道了竖式除法该怎么讲。首先在分析时要这么说:要想求每盒分到多少支铅笔,就是把48*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是48÷4.在课前要先铺垫,问问学生48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先明确数的组成再摆小棒。再讲解竖式时,一边写竖式一边说摆的过程。先分从最高位开始除起,把4个十*均分成4分,每份是1个十,对齐被除数,十位上写1,并板书“商”。接下来验证一下我们分了多少,用1乘4得4,对齐被除数的十位,在下面写4,板书“乘”,表示我们分掉了4个十。下面再用尺子画一条横线,表示一个大大的减号。用4-4=0板书“减”,但我们不写0,因为下面还有8根没有分完。(这里不写0有两点:意识没有分完,二是在竖式中高位不写0)。下面比较一下0比不比4小,(每一位上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板书“比”。下面把8落下来,8÷4=2,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在商的个位上写2.2乘4得8,8减0得0,表示我们分完了。

  通过闫老师的评课,让我知道了再书上看到的“商”“乘”“减”“比”“落”,这五步怎么给学生讲出来,还有如何运用严谨、规范的语言把竖式的过程讲解出来,这次业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3

  教完P84页例2后,整堂下来我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且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我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学生比较粗心

  (二) 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三) 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负迁移。

  对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以后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学生从小没有一个好的生活*惯及学**惯,要克服学生的粗心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重视学生书写*惯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使其能认真书写,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对书写不整洁、不规范的学生让其重写。

  2.重点进行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堂数学课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把口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要做到持之以恒。

  3. 逐步培养一些小助手,让他们组成数学互助小组。

  让优生帮忙辅导差生,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让优秀的学生有事情可做。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4

  今天学*的内容是在商是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计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来加以引导,同时通过预*让学生知道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竖式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学生在自主探索时,通过学具操作来明白算理,即把4筒羽毛球*均分成2份,每份2筒,2筒就是20个,再把6个*均分成两份,每份3个,最后把两次分的结果合并,2筒与3个合起来是23个,所以46÷2=23;也有从数的组成思考得数,把46分成40和6,先用40÷2=20,再用6÷2=3,最后合并20+3=23。这些均是计算除法的算理。结合学具的操作,学生明白了除法竖式计算的算法与算理是不同的。算理是算法的依据。

  最后让学生比较今天的除法计算与之前学*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错题展示,让学生掌握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十位或百位算起,这部分的内容学生一贯比较差。慢慢来,当孩子刚接触到新知识时让他掌握了,那么对他以后的学*是有帮助的.,特别是计算中的算理,只有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正确的计算,掌握算法。

  整堂课中,教师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算理,给学生以实际计算的机会,使学生明白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强化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探究算法,很好地掌握了计算方法,促进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中全面提高素质。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5

  这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

  1、口算除法

  (1)口算、(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2)、除法的验算。

  重点难点:有关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除法。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

  3、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4、会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除法估算。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以上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结合“二十四”字教学模式以及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扎实提高教学效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究。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适当增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3、加强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4、充分利用小组长的作用,促进差生的转化,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5、多关注学生的展示,加强能力的培养。

  6、特别多关注差生说的展示,让其说思路、说方法。

  7、力求学生坐、站、说、写等方面的规范化。

  通过按照以上计划改革教学方法,确实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班内5名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其中梁田智、薛佳琦、田书兵3名同学进步幅度较大。这3名学生刚开始学*笔算除法时,几乎不知从哪儿下手,不会试商、不会除、就连乘法口诀都不会,经过这一单元的学*,尤其是通过课堂上的多提问、多板演、多指导,让其反复说思路、反复计算、再加上小组长的帮带作用,使这3位同学基本上除法的计算方法,错误率也明显降低了。总之,我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小组合作学*,多给予差生说的机会,按照差生说—————优生说——————差生模仿说——————集体说的展示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效率。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6

  通过这节课,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能正确把商写在正确的数位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

  1、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清晰,有待于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渐渗透算理。

  2、对新教材的领会不到位,在课开始先复*旧知,没有创设丰富的情景,给人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如果把旧知融入到情景中,效果会更好。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正的地方。

  3、总是怕学生不会,在每一个环节的练*中,我都插入了大量的练*,即又费力。在一节课中,不但教要有重难,练也要有侧重点,要适度。太少了没巩固,太多了,费时间,所以练*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4、由于过度紧张本节课开头出现了一点失误,再者本节课的版书很不理想,一是不完整,二是不整洁,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些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后要时刻注意的地方。

  5、学生的思维度还有待于加强。在一节课中,教师不能过多的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经历思维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尝到成功的喜悦。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7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与内容。对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分三个时段进行教学,先安排了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再安排除数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最后安排了除数不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在教学前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新授课学*了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而易错的题目通常又集中在哪些题上?练*时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带着问题,我们进行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前测。

  【解题水*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笔算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确定商的位置,容易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混淆,所以确定商的位置是本节课练*的重点。其次,学生的计算的速度不快,所以这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学生熟练算理,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和步骤,提高笔算速度。

  【练*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及竖式的书写格式,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正确熟练地确定首商、估商。

  【练*重点】正确、较熟练地笔算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

  【练*难点】能正确熟练地确定首商、估商。

  【练*过程】

  谈话引入:昨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进行练*巩固[板书练*课],还记得笔算的步骤和方法吗?请完成第一题。

  一、基础练*

  (1)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独立完成。

  (2)个别汇报,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教师小结得出:先估计再试,找最接*的。(强调这也是试商的过程)

  (学生在练*试卷上做,小组汇报,学生回答后,小结:对于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时,首先要确定商的位置,看被除数前两位,前两位不够则看前三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的上面)

  (学生在练*纸上完成后,观察这二题,说说笔算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若有余数,余数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练*,让学生回忆巩固笔算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第3题强调试商时,商的位置如何确定;通过第2题强调笔算时还需要检查余数要小于除数。

  二、综合练*。

  错例分析

  也可根据学生的前测及作业上的错题,让学生学会在错误中来学*知识。展示错例,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应该怎样去改正。

  (小组内讨论,分析错因及如何改正。提醒同学们在笔算过程中需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要忽视错题,错题也是学*的一个重要的经历,只有及时的改正才能促使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小组内讨论,让优等生把自己的计算思路在组内与同伴交流,使学困生在听的过程中得以收获,这需要学生能够非常熟悉笔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快速准确的解决)

  【设计意图】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通过练*使学生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而且能使学生把握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开拓学生思路,形成学*方法,提升思维含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你有什么收获?能互相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小测(后测,5分钟完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后测练*

  四年( )班 姓名:__________

  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7020= (2)30050= (3)56080=

  (4)8440= (5)37360= (6)58070=

  (6)63090= (7)70080= (8)5820=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练*

  定商(前两位,不够看前三位)

  余数除数

  检查:乘加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这前,由于在前测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和确定商的位置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所以设计了这一节练*课,主要想通过第一题

  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试商,也就是确定商的大小。

  能通过第二题:

  让学生通过对比除数是一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情况,从而学会如何去确定商的位置。

  最后让学生完整的进行一次竖计算以及综合练*和提升练*加强学生的速度和准确度。但是在具体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不会很好的去说去总结方法。这也说明了在新授课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把除法笔算的方法教给他们,所以他们只知道算不知道说,我没有很好的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这节课,也让我知道了,尽管教案设计的多好,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把第一个课时上好,特别是新授课,也就是第一课时,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能脱离自己的学生。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8

  教完了两课时的笔算除法,我才彻底明白:“教”在发展中的课堂上,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上学期乃至第一周的教学中,每堂课我都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新知,我只处于调控与引导方。可教了让人棘手的笔算除法后,我才信服:该教时还得教。短短的35分中,不能把如此难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如无头苍蝇般乱猜测了。课堂的效率是尽量让他们理解,少走弯路!

  记得去年在一次培训中,王伟老师也曾抛出这样的一问题:数学从直接教方法过渡与发展到设置情境让学生们探究,看似走了弯路,速度慢了很多,但知识毕竟表面上是学生们自己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简单粗暴地丢给他们强输的。可是这样的`教学就一定是好的吗?例如计算?当时一同前往的雪儿觉得很有道理,但我仍坚持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们探究的做法。毕竟计算是缘于问题,又将回归问题的解决中去的。

  但是在第二周的“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法再放手让学生们自主探究了。他们也有了很多专家们呈现的那些环节:笔算除法到底是先从个位算?还是先从高位除起呢?多数学生受到类似迁移的影响,认为除法也应该是从个位算起的。于是,我借助小棒让他们分,从简单的两位数(例2中的52除以2探究),结果发现从个位分起,再分十位,十位中的5个十*均分成两份,每份只能分两个十,还有一个十还得回到个位再分,于是出现了:若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还得回到个位再分,如果是三位数、四位数怎么办?从个位依次分,然后再到高位分不完再依次回到低位?这样太麻烦,所以数学家们经过研究与学试,发现除法从高位算起会方便得多。所以进入了我们的算理:从高位算起!

  三年级我已是教第三遍了,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更注重让学生们练,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纠结于算理的说。每学完一道例题的竖式,都会有学生感叹:“好麻烦呀!”除法的笔算就是一件很麻烦的工程,需要我们细致地引导。于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了教法,既然学生无法清楚地明白“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也无法自主探究并写出竖式,而这一环节的知识又是那么重要,所以我大胆地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教!让学生看并听老师是怎么算的,然后自己试试,针对他们第一遍的掌握情况,从他们最难理解的地方再次入手教!即便教的痕迹这样重,部分学生还是很难明白。那一节一过的教学往事必须停止,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跟着专家们的说法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用的,面对孩子们对除法笔算的理解难,所以我们都决定加课时,打牢根基!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9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第二课时,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类型:

  1、笔算时商的位位置出错。

  2、列竖式计算利用口诀算商和除数的积时,漏写个位上的0。(算理对,但格式不完整)

  3、当余数不够商1时,商的个位漏了补0。

  4、等号后的'商和余数漏写。

  面对种种错误,我想除了学生粗心的原因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学生对算理理解不够,原因之二是老师在上课时对法则的总结强调不够,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其笔算要领。

  我觉得在以后教学各类计算题时,除了需与同学们充分探讨算理外,更要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计算方法,形成解题模式。同时要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类型,以判断说理题形式进行练*,让学生尽量避免犯同样错误。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0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笔算这一内容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及学*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和格式;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 基于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这一教学观念,我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探究笔算方法的活动。

  先以解决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为例,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探索422怎样算。在学生独立探索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小棒,知道结果;有的学生口算出422=21;还有的学生在运用口算方法的同时,写出竖式表示计算结果。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探索的成果,也显示出学生对笔算方法的不了解。因此,我提出: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明确学*内容。通过课件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并以师生对话教师板书的方式,共同经历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算除法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接着,请学生解决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笔算除法。在这里,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522,并告诉学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竖式。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动手分小棒,有的学生直接写竖式,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探索。1分钟过去了,我请写完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分钟过去了,请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展示后,课件动态显示分小棒和笔算522的过程,并在黑板上再现除法竖式,理顺思路,提升了学生对除法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然后,老师特意请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 整节课,从植树节、植树活动开始,到布置学校的设计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学生经历了探索,运用除法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主动构建知识。学生学的快乐、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1

  对于笔算除法的教学,我越来越感到无力,学生也学得很吃力,再加上课后*题形式灵活,解决问题时所需的计算步骤多,做起来耗时费力。兼此种种原因,教学进度不得不放得很慢很慢,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令我满意。面对学生的作业,我忧心忡忡:是我没有更好地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抑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与反思,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材例题编写的精简,使新知点的跨越度太大,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只在练*题中出现。()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并计算“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算理易于理解,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中熟练把握,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二是我在教学时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了解不够,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相隔时间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试商方法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只想着赶时间,赶进度,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时用一道练*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巩固。这部分知识如果分两课时教学,把商是三位数的情况另做一课时来学*,时间会更充足,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三是课后练*中有些题目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费时费力。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则往往知难而退,不等做完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鉴于这种现实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必须放慢进度,针对于部分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一定要让孩子们彻彻底底的掌握方法并作业一次到位,以免以后形成思维定势,一直的错下去了。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2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们都用了三节,也许以后还得用更长的时间来巩固,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对计算方法熟悉并熟练起来。教的同时,同组老师都大发感慨:“怎么就这么难呢?!”究竟难在了哪里?我想老师们觉得难都是因为学生们的错误与茫然而致。所以难的原因只有学生知道!通过练*我发现学生在计算出主要难在了这几点:

  1、被除数的三位都够除,每一位都要有商,有部分同学算过两步后就忘了第三步,导致个位没有商,这与他们的书写不够美观规范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2、每一步算后留下来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的一个数再除以除数,而有部分同学在计算第二步或是第三步时,把前一步的余数与下一位合起来的两位数只看成一位数,也就是把前一位的.余数给忽略了,让那个余数孤零零地余在了那里,没有将余下来的几百或是几十与下一位继续分;

  3、还有些基础薄弱的同学试商都有困难,尤其是有余数的时候,不知道到底商该写几?写了商后也不知道下一步的(乘)怎么写了?

  4、还有几名学困生,他们基础的知识(乘法口诀、表内除法、除法竖式)都没有学好,上课也容易走神,这样欠下的知识就越积越多,越往后就越觉得难,就索性不再去深究新的高难度的知识,这样的同学只能课后恶补了,我们的课堂是有进度的,我们课堂上不得不将精力关注于更多的群体。

  以上的三点错误在我所教任的两个班中出现频率较高,在纠错巩固时,我还得多加一些这样的题让容易出错的孩子自己找错,并分析错因。对于理解困难的只能多抽时间加以辅导,给他们未来的学*一点希望,以免学*阶梯过重的虚空而坍塌。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3

  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要解决这节课的问题有几个关键一是首先是口诀的问题;二是竖式的书写问题;还有试商的问题。

  学生虽然在二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口诀,但学生经常想不起来乘法口诀,这就导致笔算的速度减慢或者错误。在课前我做了些复*,但在教学中效果不是太明显,不是练一道题两道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计算能力要在慢慢的练*中*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笔算除法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竖式的书写问题列竖式步骤的问题。很多学生对42÷2口算就能算出结果,也有一些学生在假期学了一点竖式除法,也会列竖式解决,但是由于不理解算理,竖式书写的格式不正确,十位和个位的数一起除,不落下来,商的位置不会写。有的干脆写完除号把口算算出的商再写出来就算完了。

  针对这种现象,我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除法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要让学生说清楚,如2写在了哪一位上?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4又是从哪得来的,它表示什么?使学生理解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2个20是40所以4也写在了十位上末尾的0可以省略。十位上的数除完再除个位,不能放在一起,这节课的内容可以放在一起,如果要再难些就不可以了,所以十位上的数一层楼房,个位上的数一层楼房,用孩子喜欢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十位除完个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而不是一起除,为下节课的学*打好基础。

  另外,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一是怕耽误时间,二是怕转移注意力,我觉得学生现在对数的理解完全可以脱离小棒这个形象具体的工具,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虽没有让学生亲手摆,但我通过了课件展示分小棒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算理,算是间接的完成了数形结合吧。

  通过课后作业反应,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竖式除法的算理,能用正确的格式来书写。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4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儿要涉及到试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学生的作业错误率较高,计算速度也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掌握试商、调商的办法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有让孩子明白:我们一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成整十数的办法,这样有时正好,有时却需要一次、两次的调整,这就需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为了教学方便,我通过查找料,整理了一些试商方法,如下:

  (1) 同舍同入法 把被除数跟着除数一起舍或入,然后试除,例如,11228,如果把除数看作30,则被除数看作120(同入);如果把除数看作20,则被除数看作100(同舍)。

  (2)三段法 把除数首位的下一位数划分为三段:1、2、3为下段;4、5、6为中段;7、8、9为上段。下段,上段按四舍五入法试商,中段看中间数试商(即除数是几十四、几十五、几十六时,看作几十五去试除),用中间数试商,需要熟记中间数的倍数,要求较高,一般,仅当除数是十几、二十几、三十几时,中段才用15、 25、35去试除。

  (3)口算法。有些除法的商很容易由乘除法的口算得到,例如:75 15,商是5;100 25,商是4。

  (4)同头无除试商法。当被除数与除数的首位相同如:84385(即同头),但前两位又不够除(即无除)时,一般可以用9或8作初商,例如,11213,初商9,商过大,再改商为8,当除数是几十而又同头无除时,还可以按除数与被除数前两位的差找商:差1、2试商9,差3、4试商8,差 5、6试商7,差7、8试商6,初商过大再改商。例如,11214,14和11差3,试商8。

  (5)折半法。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接*除数的一半时,可以用5或4去试商。例如,247 46,被除数的前两位24比除数46的一半稍大,用5作初商,又如,227 46,被除数的前两位22比除数46的一半稍小,用4作初商。

  (6)类推法。在除法的计算过程中,有时可以根据已经求出的某一位上的商来判断另一位上的商。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难点之一,学*计算,是一个枯燥过程,已经学会的孩子一通百通,觉得老师反复的讲解很乏味;计算有困难的孩子,似懂非懂,跟着大伙一起做会做,单独完成,总是差那么一点。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提起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措施:

  1.课的开始,我就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猪八戒分西瓜》引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理解了0除以3为什么得0.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被除数为0的除法题,观察得出,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为后面的学*打下基础。

  2.在此前的笔算学*中孩子对笔算除法的格式、方法都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自己学*计算方法。在全班汇报中,明确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

  但是,这节课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缺少对比练*,如:800÷7和707÷7对比起来练*。让孩子明白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可能有0,也可能没有0.这取决于百位有没有除完。

  2.缺少变式练*,如从1、2、3、4、5、6中选填四个数,使得( )( )÷( )的商中间有0。这是一个考验学生运用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有帮助。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6篇)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

  一是加强了口算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除法的计算口诀求商是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练*的互动功能,引导学生选一选、说一说、算一算、估一估等不同的形式开展口算练*,在激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口算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算的技能。也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促进了对算法的掌握。例题一,教材提供的学*情境图是同学们的植树图,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中也有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教材在情景图的下面还配有摆一摆的小棒图。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形成分步除的表象,最终为笔算的除法竖式的出场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学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以口算切入竖式学*。让学生的说一说的口算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进一步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42÷2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出了很多种口算的方法。我在表扬学生的各种独特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能否用笔算的方法把这个口算的过程记录下来?使之顺利迁移到笔算的算理中,引出要学*的新知。

  引导学生尝试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再结合口算的步骤分析学生的算式,使学生理解笔算的过程,进一步揭示了算理。

  在学生初步掌握笔算的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形成一个一般性认识。学会竖式的简便写法。

  例题二,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为背景,教学“52÷2”的笔算除法。解决的问题是: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间的思维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52÷2的笔算算理。 让学生以座位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相互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三是引导学生将估算技能用于笔算除法之中。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教学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再笔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还在估算的同时,进一步梳理了竖式的写法。但是估的时候要注意根据除数来估被除数。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2

  进入笔算除法教学以来,我越来越感到困难。新课标教材例题精简,新知点浓缩,使学生学得很吃力。课后*题形式灵活,解决问题时所需的计算步骤多,做起来耗时费力。所以教学进度不得不放得很慢很慢,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令我满意。学生的作业更是错误连篇。是新课标教材太难了,还是我没有更好地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抑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经过几天的实践与反思,我认为教材例题太过精简,使新知点的跨越度太大,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算理易于理解,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中熟练把握,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另外我在教学时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了解不够,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相隔时间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试商方法已经淡忘,这部分知识如果分两课时教学,把商是三位数的情况另做一课时来学*,时间会更充足,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3

  笔算除法学了*一周了,现在学*的内容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十位没有剩余,十位有剩余和个位合一起继续除;还学*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最简单的一种既用百位、十位、个位分别除,第二种是百位不够除,和十位合一起除以一位数;还学*了除法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两种。还没学*除法前,我就预料到除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学起来发现真是难,很多学生迷糊的一塌糊涂,不会正确写竖式,或是不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反思除法的教学,我认为对学生来说难懂的地方是竖式的过程过于繁琐。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除法竖式,这些竖式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确实太繁琐,太复杂,有的学生一开始写得还挺正确,自己心里也很明白,但是写着写着就迷糊了,不知道哪一位该写下来,哪一位该落下来,有的学生试商时不知道该试几合适,总之,学会的学生非常明白清楚,学不会的学生迷糊的一塌糊涂。经过我这一周的训练,学生的竖式格式渐渐规范正确了。

  学*除法这段时间我认为我做得最好的环节就是利用小棒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我在网上找了一个非常精美的动态分小棒的课件,让学生直观理解42÷2和52÷2的竖式计算过程及每个数表示的含义,这对学生帮助特别大。

  下一步还要学*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和除法估算,希望学生对于除法越学越熟练。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4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5

  计算能力培养是小学阶段重要内容。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虽然学生有计算基础,但是随着数位增多,有的孩子把握不好,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采用了让学生自己编除法算式、自已编用笔算除法可以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调动了学*兴趣,收到好的的效果。

  在学生编除法算式这个环节,学生自己编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各种类型的算式,比如被除数的十位与个位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十位上不能被除数整除,两位数除一位数除不尽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着重突出了让学生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在学生试算后,着重突出了让学生交流算法,总结算理。

  在学生编问题解决中,通过教师引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编出了“教室里有48名同学,和两位老师,同学的人数是老师的几倍?”“三二班有48名同学,每两人坐一张桌子,需要几张桌子?”“如果两位老师也要坐桌子的话,那么一共要坐多少张桌子?”“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56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最后的拓展题为“三二班有50多名学生,做课间操时正好排成4队,而且没有剩余,那么三一班可能有多少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有的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求解的过程,有的用乘法算式来表明,还有的用语言叙述的方式来表明思路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6

  《商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接*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这是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按试商的难易,先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再教学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整堂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上的比较顺,学生配合的也较好,我想他们说的他们基本上都能说出来,大部分学生都会计算,教学目标以基本按时完成。今天是我从教以来第三次像模像样的上公开课,与前两次相比,我觉得自己进步很大。

  成功之处:

  1、创设购书情景,让计算教学融于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为了体现估算的需求,我将例题中的84改为90。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试商的过程,我将例题中的196改为195,39改为38。因为很多学生知道要上公开课会事先去看书,并记住商。

  3、试商与调商即是本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注重试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反复的说试商的过程,又安排了专门的试商训练,调商也一样。试商调商的巩固率较高,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4、练*设计层层递进,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不足之处:

  1、对新教材的领会不到位,在课一始先复*旧知,没有创设丰富的情景,给人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如果把旧知融入到情景中,效果会更好。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正的地方。

  2、总是怕学生不会,在每一个环节的练*中,我都插入了大量的练*,学生做的很吃力。在试商训练中安排3题就够了,把要调商的两题舍去,还有在调商时按排刚好、调大、调小3题就够了。这样就给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在一节课中,不但教要有重难,练也要有侧重点,要适度。太少了没巩固,太多了,即费时又费力,学生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练*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3、在教学技术性问题上还有待提高。

  总之,在大练课这个炼丹炉中,只要有心,丹一定会越练越好。大练课——痛,并快乐着。有付出才有回报。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

  进入笔算除法教学以来,我越来越感到困难。面对学生的作业,我忧心忡忡:是新课标教材太难了,还是我没有更好地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与反思,我觉得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我在教学时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了解不够,如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回头想一想,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并且当时只是以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为主,缺少竖式书写格式, 试商方法,相隔时间又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时用一道练*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巩固。导致第一节课上下来给自己一个吃惊,这部分知识如果把前面知识复*的充分一些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其次,教材例题编写的精简,使新旧知识点的跨越度太大,新知点浓缩,使学生学得很吃力。新课标教材以其选材内容贴*生活,形式新颖活泼给我们带来了学*数学的乐趣,但正是其灵活多样让学生难以把握,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难点较多,如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根据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 缺少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方法,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

  新课标教材改得比老教材活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令我满意。今天,我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2

  《商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接*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这是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按试商的难易,先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再教学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整堂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上的比较顺,学生配合的也较好,我想他们说的他们基本上都能说出来,大部分学生都会计算,教学目标以基本按时完成。今天是我从教以来第三次像模像样的上公开课,与前两次相比,我觉得自己进步很大。

  成功之处:

  1、创设购书情景,让计算教学融于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为了体现估算的需求,我将例题中的84改为90。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试商的过程,我将例题中的196改为195,39改为38。因为很多学生知道要上公开课会事先去看书,并记住商。

  3、试商与调商即是本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注重试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反复的说试商的过程,又安排了专门的试商训练,调商也一样。试商调商的巩固率较高,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4、练*设计层层递进,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不足之处:

  1、对新教材的领会不到位,在课一始先复*旧知,没有创设丰富的情景,给人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如果把旧知融入到情景中,效果会更好。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正的地方。

  2、总是怕学生不会,在每一个环节的练*中,我都插入了大量的练*,学生做的很吃力。在试商训练中安排3题就够了,把要调商的两题舍去,还有在调商时按排刚好、调大、调小3题就够了。这样就给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在一节课中,不但教要有重难,练也要有侧重点,要适度。太少了没巩固,太多了,即费时又费力,学生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练*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3、在教学技术性问题上还有待提高。

  总之,在大练课这个炼丹炉中,只要有心,丹一定会越练越好。大练课——痛,并快乐着。有付出才有回报。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3

  通过这节课,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能正确把商写在正确的数位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

  1、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清晰,有待于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渐渗透算理。

  2、对新教材的领会不到位,在课开始先复*旧知,没有创设丰富的情景,给人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如果把旧知融入到情景中,效果会更好。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正的地方。

  3、总是怕学生不会,在每一个环节的练*中,我都插入了大量的练*,即又费力。在一节课中,不但教要有重难,练也要有侧重点,要适度。太少了没巩固,太多了,费时间,所以练*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4、由于过度紧张本节课开头出现了一点失误,再者本节课的版书很不理想,一是不完整,二是不整洁,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些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后要时刻注意的地方。

  5、学生的思维度还有待于加强。在一节课中,教师不能过多的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经历思维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尝到成功的喜悦。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4

  学生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笔算除法的学*。第一节例1、例2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上完了三(3)班的课,让学生做练*的时候,板演的学生有5个,2个学生似懂非懂,讲不清楚算理和笔算过程。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除了把握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以下几点:

  1、课前回顾时就出一些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练*题,唤醒学生对笔算除法的知识准备。我这节课以“除法估算”开始,给部分学生一个“难”的印象,所以对后面的新课即使是容易的题,他们没有产生高涨地学*热情。使得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如果我以口算和简单的计算入手,在他们积极回答后予以特别肯定,再抛砖引玉,激发他们解决更难得问题,这节课的效果可能就会更好些。

  2、除的顺序学生掌握地不错,都知道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问题出在个别学生不懂得怎们写竖式,除完最高位后,商写哪里,除数与商的积写哪里,哪些地方该省略,为什么要省略等。算理不清楚,思路不清晰。我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上台展示汇报,汇报的时候,个别学生就没有认真听讲,遇到问题也没有举手提问,我在精讲补充的时候,懂得同学就表现地比较轻松,不懂的同学还是很懵懂,似乎更紧张了。在设计时,如果我先借助“小棒进行*均分”,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再把这种认识带到除法竖式中,和学生一起进行理性分析,分析每一步结果的算理和意义,每一步算式的顺序和写法,就顺理成章了。

  3、在学生理解算理算法后,要带领学生总结出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每一位上的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以后还有余数,要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下午给三(4)班的学生讲课后,除了强调的那几点要注意外,在他们的讨论和发言中,我发现学生更*惯这样的思维:如42÷2=?从十位上的4开始除起,先看4里面有几个2,商2,再用除数2去乘商2得4,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4已经分完了,再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看2里面有几个2,商1,再用除数2去乘商1得2,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除了充分研究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需要深入学生,从学生的思维状况中去捕捉更简单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去讨论解决,使学生巩固笔算的方法外,加深体会笔算除法的意义和作用。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5

  进入笔算除法教学以来,我越来越感到困难。新课标教材例题精简,新知点浓缩,使学生学得很吃力。课后*题形式灵活,解决问题时所需的计算步骤多,做起来耗时费力。兼此种种原因,教学进度不得不放得很慢很慢,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令我满意。面对学生的作业,我忧心忡忡:是新课标教材太难了,还是我没有更好地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抑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与反思,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教材例题编写的精简,使新知点的跨越度太大,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只在练*题中出现。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并计算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算理易于理解,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中熟练把握,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

  二是我在教学时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了解不够,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相隔时间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试商方法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只想着赶时间,赶进度,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时用一道练*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巩固。这部分知识如果分两课时教学,把商是三位数的情况另做一课时来学*,时间会更充足,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是课后练*中有些题目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费时费力 。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则往往知难而退,不等做完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新课标教材以其选材内容贴*生活,形式新颖活泼给我们带来了学*数学的乐趣,但正是其灵活多样让学生难以把握。有人说:新课标教材改得比老教材活了,也难了。

  今天,我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不过路还是要走下去,我要勇敢面对困难,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把课改之路扎实坚定地走下去。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一、动手操作感受和体验*均分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图意,找出相关数学信息,引入问题:10个竹笋,*均分给两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分几个?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活动中的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把10个竹笋*均*均分给两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分几个?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实际分分看。学生摆完后,教师让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通过分,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分出来的结果,是每只大熊猫分5个。师生共同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均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均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

  二、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接下来的环节分桃子的设计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均分”的含义,“20个桃子*均分给5只猴子、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是1个1个的分,有的是2个2个的分,有的是4个4个的分。然后再让让学生分松果,15个松果*均分给3只松鼠,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均分的情况。接着的练一练,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均分含义的理解。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均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均分”的含义.

  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出示“把6个桃*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

  提问:把6个桃*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

  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实物卡片),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题的正确处理。因此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而我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4、对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课中一学生对16除以4等于4读成16除号4等于4,没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说明除法算式的读法。本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有待加强。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这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了*均分以后学*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均分

  书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我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们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直接由*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②解决如何"*均分"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③、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8块糖*均分成4份,每份是2块,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然后通过有层次的巩固练*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初步学会按份数分这种情况下列除法算式。

  ④、练*又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道是基本练*,第二道增加了一些难度,其中一个条件是隐含的,学生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提取出这个数学信息,第三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后一题要根据所给除数和被除数的范围来确定被除数究竟是几,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理解,还需要乘法基础,尤其要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这几道题各有侧重,层次分明。所选素材尽量源于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纵观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并不是照搬教材,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均分的认识就是本着这个原则设计的。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本。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节概念的建立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邻居,他们和睦相处,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妈妈家收白菜,兔妈妈可高兴了,咱们也到兔妈妈家去看看好吗?”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科书中的例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我以导入部分的故事为主线,把故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兔妈妈”和“猴子两兄弟”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白菜和桃子进行*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下课的时候仍意犹未尽。这时,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发散思维的*题:“16根小棒*均分,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几?”课余时间,孩子们有的用小棒摆,有的把纸条撕开来代替小棒孩子们的学*热情太高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学有价值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宗旨。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学生的数学学*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的乐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第4849页的内容。它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也是我们学*知识的乐园。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1、以故事贯穿始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前提。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所以设计这节课开头以 “狗熊分面包吃结果被狐狸骗了”这样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狗熊被骗了,是因为狐狸一开始就分得不公*,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个故事串联整节课,不停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知识、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参与:

  在*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得“每人要一样多”,但大多数同学会留下疑问“怎样分才公*?”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辨小猴、小猫是否分得公*以及帮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有亲切感,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的积极性。另外,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使得学*数学的能力有所发展、提高。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方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蘑菇进行*均分,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学生动手操作次数不多,使得学生对“*均分”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在练*中,题目从理解上就出现了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而在练*处理中,教师的指导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 请相信学生能行!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学生的数学学*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的乐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小棒中,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提出了数十种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均分;在圈苹果图时,有的学生把12个苹果*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学生把10个苹果*均分成了2份、5份……;我就请他们用上“*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通过提供学生喜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在经历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为今后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过程。数学语言是规范和严谨的,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规范的数学语言、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整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体现出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体现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轨迹。

  应用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的过程。用数学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数学的最后归宿。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是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检验,因为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空和交流的*台,不仅有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也使学生的而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展。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这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学生小学阶段学*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表内除法的的基础,同时又是后面学*的*均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效果不错。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并从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在学生提问题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减法的、也可以是除法的,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新课标指出: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让学生利用10支铅笔代替10个竹笋,经历*均分的过程,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均分。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再通过有效的利用已经得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或者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抽象概括出*均分的意义。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对*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分萝卜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小棒*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

  1、在学生操作时,总感觉组织课堂有些累。

  2、由于学生两极分化厉害,有些孩子通过操作才刚刚理解*均分的意思,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均的意义,还会用乘法口诀很快说出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均分”的含义.

  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出示“把6个桃*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

  提问:把6个桃*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

  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说,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操作区域。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总之准备好教学外的所有东西。

  2、在让学生小组操作时,要有适当的指导,调控好课堂。

  3、对于操作后的交流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一共分几个,要怎么分。要把( )个桃子分给(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个桃子。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意识。

  第二,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帮学生搭架,培养他们数学思维,使其体会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第三,要搞清楚数学本身内涵。在讲课中,要注意考虑数学的问题,比如数学中除法和减法的关系,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示学生全分完,让学生体会除法是来源于减法。

  第四,控制课堂时间。一开始活动的时间稍长,应该把时间缩短,到*均分的时候要时间长。

  第五,*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分完还剩多少?”为除法的意义做铺垫。

  通过这一次的准备课,让我知道自己离高水*教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不停地努力。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求每份是几个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苹果*均分成每份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在巩固练*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按照教材的安排首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均分的含义,在学生充分感知*均分的基础上,展开除法意义的教学。我教完除法的意义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学生对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不明确,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中,将谁*均分、*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的这些问题并不理解。二是结合具体情境图,发现关于除法问题的能力不高,究其原因仍然对*均分不理解。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要加强一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紧紧抓住将重点难点的转化工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的、熟悉的生活知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二是认真研究教材,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过程,坚持用教材去教。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均分

  书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我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们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直接由*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②解决如何“*均分”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③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8本书*均分成4份,每份是2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然后通过有层次的巩固练*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初步学会按份数分这种情况下列除法算式。

  ④练*又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道是基本练*,第二道增加了一些难度,其中一个条件是隐含的,学生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提取出这个数学信息,第三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后一题要根据所给除数和被除数的范围来确定被除数究竟是几,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理解,还需要乘法基础,尤其要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这几道题各有侧重,层次分明。所选素材尽量源于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纵观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并不是照搬教材,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均分的认识就是本着这个原则设计的。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本。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比如读书之星那道题,原本是分蛋糕,把书分给两个同学的题原本是把苹果分给爷爷奶奶,虽然也是生活中常遇到问题,可实际教学中学生觉得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一点也不感兴趣。改了之后就好多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分

  把8个圆片*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均分?*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然很重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认真观察幻灯片和图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

  2、在练*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3、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使用除法的活动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强化练*。

  4、运用所学的有关除法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和兴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以利以后的学*,为今后理一步学*有关除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均分的活动,再把*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均分的两种分法)。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本节课,我们在“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除法的启蒙阶段。本课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1)分一分,说一说,引入除法算式。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帮助小熊猫分竹子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的,然后问学生向这种*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呢?之后,板书课题“除法”。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了规律,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同时也了解了学*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在*均分后,启发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交给学生除号的写法要求: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上下面各画一点,两点要圆并且对齐。之后让大家共同举手来写一写,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然后启发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把算式读出来。

  学生在根据例5独立写除法算式的过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了对除法的认识。

  (3)、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吧!快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能先举出例子来?我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并举出例子,让自己的同桌来解决问题。课堂中,我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适时点拨,让学生们比较这几天所学的除法问题和它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均分”的问题就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时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让几个学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也纷纷举手。然后,学生们同桌合作,举出了不少问题,并耐心的解决了它。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除法,也培养了学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学*除法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努力,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还学生们一片天空,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认真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蘑菇进行*均分,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学生动手操作次数不多,使得学生对“*均分”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在练*中,题目从理解上就出现了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而在练*处理中,教师的指导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求每份是几个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苹果*均分成每份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2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内容,它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动手操作,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3

  “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1、以故事贯穿始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前提。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所以设计这节课开头以“狗熊分面包吃结果被狐狸骗了”这样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狗熊被骗了,是因为狐狸一开始就分得不公*,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个故事串联整节课,不停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知识、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参与:

  在*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得“每人要一样多”,但大多数同学会留下疑问“怎样分才公*?”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辨小猴、小猫是否分得公*以及帮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有亲切感,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的积极性。另外,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使得学*数学的能力有所发展、提高。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方式。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 复*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复**均分与除法的联系。

  2. 学生在*均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认识思考的*惯。

  3. 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除法后的单元练*课,教材通过练*,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练*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惯。 因此,拟定了以下的教学设想:

  充实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第一课时我根据教材题1~题6的设计意图,用课件呈现秋天来了,小动物们忙于收获的情景图。让学生们通过帮助小动物的妈妈解决难题,重温除法的特性——“*均分”;在写算式、说图意的过程中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在对两道除法算式的比较中,深刻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回忆起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二课时我依据教材题7~题10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了动物王国的.西瓜园、芒果园、荔枝园等等,通过说理和列式,进一步了解乘除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两节课练*课力求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前期的学*现状,作适当的补充、调整和改变:情景的设计和游戏添加是为了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动力和思维空间,最终实现“在回忆中整理,在练*中巩固,在运用中发展”的整体目标。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设计理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入新课。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竹笋分给4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去分,再要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算式表式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再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材分析:

  在这课之前,通过分东西,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还不知道

  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或表象水*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学生要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竹笋”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除法表示等分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课在等分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法和学法: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着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适时点拨,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方法、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她们准备了12个竹笋。

  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小伙伴吗?

  二、动手操作,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经验

  师: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课件呈现结果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师:结合操作过程,你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吗?

  生: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手动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均分的统一表象,温故知新,结合图对*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述,为

  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准备。】

  三、自主尝试,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师:将你在吗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12:3 3 3 312〈4---3 12-3-3-3-3=0 3+3+3+3=12 12÷4=3

  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表示同样的含义,都是“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表征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表达的含义。】

  四、建立概念,学*除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师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渗透文化,深化含义

  课件出示: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天横线把两个小圆点分开,表示*均分的意思。

  3、写出算式,体会关系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可以写成 板书:12÷4=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谁来说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

  算式中的数与*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除法的兴趣。】

  4、及时巩固,灵活运用

  出示课件:(1)“把12个竹笋*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师归纳小结:数学中*均分的问题就有用除法来解决,上面的这3个算式中12我们称为总数,*均分成的4、3、2份是份数,每盘放的个数叫每份数。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P13页“做一做”, 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把15条鱼*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写出算式。

  你能说出15÷5=3表示的含义吗?

  你能再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表示吗?

  2、课件出示练*三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4.完成教科书练*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5、说一说:你能说出生活中*均分的事例,列出除法算式吗?

  6、出示课件:考考你

  □+□+□+□=8 □=?12=○+○+○ ○=?

  四、总结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学生小学阶段学*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表内除法的的基础,同时又是后面学*的*均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效果不错。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并从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在学生提问题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减法的、也可以是除法的,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新课标指出: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让学生利用10支铅笔代替10个竹笋,经历*均分的过程,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均分。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再通过有效的利用已经得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或者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抽象概括出*均分的意义。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对*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分萝卜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小棒*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

  1、在学生操作时,总感觉组织课堂有些累。

  2、由于学生两极分化厉害,有些孩子通过操作才刚刚理解*均分的意思,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均的意义,还会用乘法口诀很快说出商。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7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学生的数学学*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的乐趣。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8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了*均分以后学*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9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节概念的建立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邻居,他们和睦相处,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妈妈家收白菜,兔妈妈可高兴了,咱们也到兔妈妈家去看看好吗?”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科书中的例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我以导入部分的故事为主线,把故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兔妈妈”和“猴子两兄弟”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白菜和桃子进行*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下课的时候仍意犹未尽。这时,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发散思维的*题:“16根小棒*均分,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几?”课余时间,孩子们有的用小棒摆,有的把纸条撕开来代替小棒孩子们的学*热情太高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学有价值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宗旨。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0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均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2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3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分

  把8个圆片*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均分?*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小棒中,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提出了数十种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均分;在圈苹果图时,有的学生把12个苹果*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学生把10个苹果*均分成了2份、5份……;我就请他们用上“*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菁选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

  一、课前复*相关知识

  第一复*整数除法如:224÷4让学生在草稿上计算这道题,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说一说22.4的组成,从而通过复*整数除法的计算和小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探究。因此,从课堂上学生学*过程来看,学生能把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上来,这充分说明新课前的复*是很有必要的。

  二、创设情境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本课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把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转化成前面学过的整数除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热情,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晨练的场景,由此引出所探究的内容,突出晨练的主题,自然的引入小数除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小数除法的兴趣。

  三、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当经历数学的学*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学*方法。因此学生明确小数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先让学生试算,再小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从而概括出合理简便的计算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想办法计算商。力求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课堂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而且充分交流,引导相互的理解,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很多,对算理的理解也较为透彻,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数学的综合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最后归纳出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应对齐。这样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相互质疑,合作讨论,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本节课归纳小结主要从两方面:

  第一归纳计算方法,

  第二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设计了2个练*题,主要内容联系实际,这样既紧扣精打细算的主题,又巩固刚学的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有不足之处。

  1、要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练*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

  2、计算方法的揭示太匆忙,学生没有较好掌握。原因是我没有在算理和算法之间很好地“搭建桥梁”,计算方法基本属于结论教学,没有有效的引导理解、概括的过程。导致在练*中很多学生都用算理来计算题目,而没有用方法来计算。

  经过上课,我反复思考,我认为对计算教学应算理与算法齐头并进的予以重视,同时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搭建有机桥梁,这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时,学会算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2

  我讲了一节《小数除法》,在备课的时候,我将教材小数除法的意义,先讲了。因为我想,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算理是比较难的,应该将重点放在算理上。小数除法的意义在学整数除法的意义的时候已经有所感知,只需要拿出一点时间复*一下就可以了!

  在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学安排的改变是这样的:教材上安排的第一课时要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两个例题!我觉得,两个例题一起讲不太合适,学生应该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学生不但要会算,还要熟练的掌握才行!因为是基础,我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几种情况都放在一起讲了:一般情况、整数部分商0的,小数部分十分位、百分位不够除用0占位的,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以及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不够除,根据小数的性质添0继续除的。学生在这样地教学安排中,可以循序渐进地一步步熟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种教学内容的改变,在课堂中,比较适应学生的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视导,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调整。这样做,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教学计算的课比较枯燥的,要把比较枯燥的课上得有趣,我也是动了一番脑筋,首先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在体会北京的“京剧、烤鸭、四合院、胡同”的同时,已经进入了新课的内容!学生在学*新课的时候,我还是本着学生会的不教,让他们先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会的学生先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在比较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比如在说计算过程的时候,教师先问:“先从被除数的哪部分除起?”区分了整数与小数除法的不同!在不够商1的时候,要怎么办,把问题推给学生,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迁移类推,就总结出了“不够商1,0占位”,在教学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的时候,学生就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除到末尾有余数,一种是添0继续除!两方的学生开始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在学生的争辩中,学生学会了计算这样的除法!

  范老师听完课,对我的课评价比较高,但也提出了她的一些看法,比如,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带尺子,我批评了他,后面他的学*就有点闷闷不乐!,关注个别学生的情感变化的这个过程,我还是做的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地合理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法。这是我在视导后的一些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的是小数除法中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生学*小数除法的基础。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重视算理的教学

  本节课不仅仅重视结果的计算,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分析过程与算理的归纳。在新课之前,设计了之前学*过的整数除法的课前复*,因为新知的构建,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换换相扣、渐渐深入。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我引导,学生自主摸索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已有的知识点来求简单小数除以整数,并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次日的练*反应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掌握很好。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我在辅导班带的一对四,用了二十分钟简单的给他们讲了这一课,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昨天晚上备课,从网上找到五年级上册的教参,单元末尾正好有这一课时的教案,遂抄了一遍,又看了几遍,揣摩了一下。今天在讲课中发现还有一些可学之处。

  1.复*引入,出示几道除法算式,其中包含一道224÷4,这与教材例一会出现的算式22.4÷4相似,一起对比,前面是整数除法,后面是小数除以整数,引出课题。后面教学时,用这两道除法竖式对比,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讨论后回答:除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做22.4÷4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把两道竖式放在一起比较,增加了学生思考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把结论说了出来。

  2.教学环节非常仔细,一环扣一环,师生互动比较多,这一点也是值得学*的。

  3.小数除法竖式中讲解每一步讲解都非常仔细,首先盖住小数点后面的4,用22÷4余2,问学生余的2是什么意思(表示2个一),然后把4露出来,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余的2后面,再问这个24表示什么(表示24个十分之一),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应该是多少呢(每份应该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

  上这节课的反思:

  1.周末学生比较放松纪律需要加强

  2.在讲到24个十分之一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但能懂得小数点后面的4代表4个十分之一,我讲解的时候是这样的,24:2写在4前面表示20,既然4代表4个十分之一,组合在一起就是20+4,就是24个十分之一。

  关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3.再讲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自己发现规律,记忆非常深刻。在后面的做一做中,也几乎没出现忘点小数点和点错小数点的问题。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还有就是现在不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少了,在课堂上的发挥感觉没有以前熟练了,这是要改进的。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5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第三单元例2例3的新授课,第三单元在五年级教材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小数除法整体对学生来说也有难度,但还好是在学生学*了整数除法的基础上来加深的,而王老师这节课所讲条理清晰,算理分析得也很透彻。

  上课伊始,王老师以复*四年级所学的小数的性质直接导入,这个来说对学生不难,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继而大屏幕出現了一组口算题,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生口算结果。由这样一个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还是比较好的,联想到自己的学生在口算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我多投入些精力在此方面提高。复*环节之三就是指名学生上黑板上笔算上节课的旧知。此环节有利于下面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并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继而引入例题: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李老师让学生齐读例题,并要求学生自己先列式计算,写完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一下,看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题意,学生很快列式:28÷7在列竖式计算式,学生发现了商是1余12,这时李老师发问余数是12怎么办?引导学生懂得把12个1变为120个十分之一,120里有几个16?商应写在哪一位上?还有余数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发现继续添0接着除。

  本节课的新授还有一个知识点是在例3,王老师在讲例三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主要重点是在于让学生发现:整数部分小于除数,不够除,用0来占位,继续除。

  在新授的小数除法的两种情况后,王老师总结学生回忆,当我们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怎么办?因为两种情况要牢记,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对号入座。那我们怎么オ能知道我们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验算。

  老师要在日常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检查的*惯,通过验算才能知道你的计算是否正确,这一*惯要贯穿于小数除法学*始终。最后在新授结束练*现固,通过课后做一做的题让学生在学*新知识之后趁热打铁加深方法记忆,这有利于学生之后更加松地应对类似提醒,轻松学数学。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6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一节计算课,算理的理解、竖式的写法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节课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学生就会学得很枯燥,教师也会很疲惫,算理的理解不会很透彻,计算也不会扎实。要避免这些弊端,就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精心预设学生的想法。结合我自己在准备这节公开课的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我有以下两点想法。

  一、合理设计——把握重、难点才是关键。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中的难点。它安排在整册教材的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中。虽然教材把这个内容安排在小数乘小数之后,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过了,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如何把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呢?商不变的规律就是沟通新旧知识的纽带。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就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是教学本节课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理解了算理以后,在竖式中进行转化是学生学*过程中的又一重点、难点。

  基于这些,我在教学设计中就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

  1、复*旧知:商不变的规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引入。

  2、出示例题并列式7.98÷4.2,与复*中的算式比较,发现除数是小数了,引出新问题。

  3、合作探索: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新问题吗?得出“转化”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练*体会“转化”。

  4、师生共同得出如何在竖式中表示出“转化”的过程,并完成竖式;练*在竖式中转化;练*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5、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只有在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后,才能合理地、一层接一层地设计教学,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预设——错误也是有效的教学资源。

  第一次设计学生合作探索时,我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做法

  1、转化成798÷42;

  2、转化成角来计算;

  3、转化成79.8÷42;

  4、转化成798÷420。

  但是在实际试上的时候,大多数同学的做法是第一种,几个同学能想到第三种,没有人能想到第二种、第四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设想能不能让学生抓住第一种错误的做法进行分析,思考:“转化成798÷42算出的结果会和7.98÷4.2的结果一样吗?”然后再让学生说别的想法。结果按照这一思路试上后,学生很自然地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这样转化是错误的,并有更多同学想到了要转化成79.8÷42,还有同学想到了转化成798÷420。学生在审视错误的过程中强化商不变的规律,并自然地得出正确的转化方法,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这一过程这样处理后,学生对于“转化“的依据印象更深,也理解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的,是以后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基础,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除法竖式的写法,即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二是要理解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一、复*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

  炫我两分钟复*整数除法如:96÷3让学生在草稿上计算这道题,

  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说一说整数除法是这么算的?从而通过复*整数除法的计算和小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探究。因此,从课堂上学生学*过程来看,学生能把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上来,这充分说明新课前的复*是很有必要的。

  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当经历数学的学*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学*方法。因此学生明确小数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先让学生试算,再小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从而概括出合理简便的计算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想办法计算商。力求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课堂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而且充分交流,引导相互的理解,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很多,对算理的理解也较为透彻,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数学的综合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最后归纳出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应对齐。这样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相互质疑,合作讨论,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要关注学生的学*。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练*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

  2、难点处理的不是很到位。在这个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课堂应变能力差,没有及时捕捉到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4、教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言还应多一些。

  我感觉自己还应加强学*,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解读,真正做到在课堂上想的是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做真诚地交流。希望每节常态课都能因学生而精彩,因教师而灵动。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8

  出示例4

  解决问题(1)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1.估一估

  苹果的单价大约是多少元?为什么?香蕉和橘子的单价呢?

  你是怎样估计的?

  2.启发

  你能算出9.6÷3的商是多少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计算,师巡视。

  选择几种典型的算法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

  让板演的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做法。

  4.小结

  相机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

  追问:

  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小数除法计算中最基本的知识。教学中,我设计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原有整数除法计算的知识,顺利迁移学*本课的新知识。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解释竖式计算的过程。通过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集体讲评时重点突出了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知识点。让学生经历探求知识的全过程,充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为下面进一步学*小数除法的知识积累经验,作好铺垫。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9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素材选用购物情境(如文中图),解决问题的三个除法算式穿插着计算方法中的三个核心环节: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⑵除到末尾还有余数时,可以添0继续除;⑶个位不够商1时,要商0。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新授部分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除法算式的意义,二是计算方法。

  第一环节学生列式并不难,9.6÷3=3.2(有学生直接说出答案)、12÷5=、5.7÷6=三个解决问题的算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直接回答,列式的理由有点统一:总价÷数量=单价。列出除法算式的理由像学生一样表述是可以的,我感觉从除法的认识去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整数除法和小数之间的联系,于是,我指着算式说:“3千克苹果9.6元,把9.6元*均分给3千克苹果,可以得到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让学生在模仿说一说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均分情境中除法的意义,有效地沟通了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也帮助了学差生们提高数学素养水*。在呈现除法算式的同时,又一次让学生注意“除以”和“除”的不同,再次属性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悉了“单价×数量=总价”等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第二环节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面临的不断的“挑战”。首先是理解9.6÷3=3.2算法时学生们是这样理解的,生1:可以9.6看做96来除,得到32后然后点上小数点。思考:学生已经有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来解决小数除法的趋向。生2:把9.6分开除,9除以3商3,0.6除以3得0.2,合起来就是3.2。思考:“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就是这样表述的,将9.6÷3=用竖式计算时,就能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形成计算方法;接着是理解12÷5=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交流,以板演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计算过程,在比较中理解除到末尾还有余数时,可以添0继续除的理由,即小数的末尾可以填上无数个0(小数的性质),从而形成、完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最后是通过5.7÷6=的计算,继续完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教师在不断地激活学生的记忆,温*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比如,除数是一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第一位(最高位),不够除时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每一次除的过程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等等。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一节的起点在哪里?起点在学生那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扑捉信息,不断地地调整学*起点,不要轻易放弃某一个细节上存在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我班的学生情况,在不断地降低学*起点,降低到除数是一位数的整数除法,降低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等等,在降低起点的过程中,不断地解决学生学*过程中的问题。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徐建文老师说过:是不是存在一个准确的、静态的起点?其实,低起点的教学也能教出深刻性,关键还要看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握学生的实际。

  我认为,学*起点不是机械地确定的,而是根据实际变化的。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0

  我讲了一节《小数除法》,在备课的时候,我将教材小数除法的意义,先讲了。因为我想,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算理是比较难的,应该将重点放在算理上。小数除法的意义在学整数除法的意义的时候已经有所感知,只需要拿出一点时间复*一下就可以了!

  在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学安排的改变是这样的:教材上安排的第一课时要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两个例题!我觉得,两个例题一起讲不太合适,学生应该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学生不但要会算,还要熟练的掌握才行!

  因为是基础,我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几种情况都放在一起讲了:一般情况、整数部分商0的,小数部分十分位、百分位不够除用0占位的,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以及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不够除,根据小数的性质添0继续除的。学生在这样地教学安排中,可以循序渐进地一步步熟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种教学内容的改变,在课堂中,比较适应学生的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视导,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调整。这样做,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教学计算的课比较枯燥的,要把比较枯燥的课上得有趣,我也是动了一番脑筋,首先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在体会北京的“京剧、烤鸭、四合院、胡同”的同时,已经进入了新课的内容!学生在学*新课的时候,我还是本着学生会的不教,让他们先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让会的学生先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在比较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比如在说计算过程的时候,教师先问:“先从被除数的哪部分除起?”区分了整数与小数除法的不同!在不够商1的.时候,要怎么办,把问题推给学生,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迁移类推,就总结出了“不够商1,0占位”,在教学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的时候,学生就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除到末尾有余数,一种是添0继续除!两方的学生开始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在学生的争辩中,学生学会了计算这样的除法!

  范老师听完课,对我的课评价比较高,但也提出了她的一些看法,比如,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带尺子,我批评了他,后面他的学*就有点闷闷不乐!,关注个别学生的情感变化的这个过程,我还是做的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地合理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法。这是我在视导后的一些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1

  我讲了一节《小数除法》,在备课的时候,我将教材小数除法的意义先讲了。因为我想,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算理是比较难的,应该将重点放在算理上。小数除法的意义在学整数除法的意义的时候已经有所感知,只需要拿出一点时间复*一下就可以了!

  在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学安排的改变是这样的:教材上安排的第一课时要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两个例题!我觉得,两个例题一起讲不太合适,学生应该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学生不但要会算,还要熟练的掌握才行!因为是基础,我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几种情况都放在一起讲了:一般情况、整数部分商0的,小数部分十分位、百分位不够除用0占位的,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以及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不够除,根据小数的性质添0继续除的。学生在这样地教学安排中,可以循序渐进地一步步熟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种教学内容的改变,在课堂中,比较适应学生的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视导,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调整。这样做,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教学计算的课比较枯燥的,要把比较枯燥的课上得有趣,我也是动了一番脑筋,首先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已经进入了新课的内容!学生在学*新课的时候,我还是本着学生会的不教,让他们先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会的学生先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在比较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比如在说计算过程的时候,教师先问:“先从被除数的哪部分除起?”区分了整数与小数除法的不同!在不够商1的时候,要怎么办,把问题推给学生,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迁移类推,就总结出了“不够商1,0占位”,在教学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的时候,学生就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除到末尾有余数,一种是添0继续除!两方的学生开始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在学生的争辩中,学生学会了计算这样的除法!

  但有学生也提出了的一些看法,比如,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带尺子,我批评了他,后面他的学*就有点闷闷不乐!,关注个别学生的情感变化的这个过程,我还是做的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地合理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法。这是我在教学后的一些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2

  今天有幸聆听了组长的一节公开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第三单元例2例3的新授课,第三单元在五年级教材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小数除法整体对学生来说也有难度,但还好是在学生学*了整数除法的基础上来加深的,而李老师这节课所讲条理清晰,算理分析得也很透彻,综合来说很是成功。

  上课伊始,李老师以复*四年级所学的小数的'性质直接导入,这个来说对学生不难,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继而大屏幕出现了一组口算题,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生口算结果。由这样一个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还是比较好的,联想到自己的学生在口算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我多投入些精力在此方面提高。复*环节之三就是指名学生上黑板上笔算上节课的旧知。此环节有利于下面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并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继而引入例题: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李老师让学生齐读例题,并要求学生自己先列式计算,写完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一下,看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题意,学生很快列式:28÷7在列竖式计算式,学生发现了商是1余12,这时李老师发问:余数是12怎么办?引导学生懂得把12个1变为120个十分之一,120里有几个16?商应写在哪一位上?还有余数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发现继续添0接着除。本节课的新授还有一个知识点是在例3,李老师在讲例三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主要重点是在于让学生发现:整数部分小于除数,不够除,用0来占位,继续除。在新授的小数除法的两种情况后,李老师总结学生回忆,当我们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怎么办?因为两种情况要牢记,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对号入座。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验算。没错,老师要在日常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检查的*惯,通过验算才能知道你的计算是否正确,这一*惯要贯穿于小数除法学*始终。最后在新授结束练*巩固,通过课后做一做的题让学生在学*新知识之后趁热打铁加深方法记忆,这有利于学生之后更加轻松地应对类似提醒,轻松学数学。

  每一次听课,都伴随着一次收获,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我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3

  一、 课前复*相关知识

  第一复*整数除法如:115÷5让学生在草稿上计算这道题,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说一说11.5的组成,从而通过复*整数除法的计算和小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探究。因此,从课堂上学生学*过程来看,学生能把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上来,这充分说明新课前的复*是很有必要的。

  二、 创设情境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播放课件,创设学生所熟悉的商店购买牛奶的场景,由此引出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突出精打细算的的主题,自然的引入小数除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小数除法的兴趣。

  三、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当经历数学的学*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学*方法。因此学生明确小数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先让学生试算,再小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从而概括出合理简便的计算法。通过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最后归纳出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应对齐以及小数部分有余数添零再除。这样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相互质疑,合作讨论,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 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本节课归纳小结主要从两方面:第一归纳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设计了2个练*题,主要内容联系实际,这样既紧扣精打细算的主题,又巩固刚学的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有不足之处。第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力度不够,第二思想教育方面,还需要加强。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4

  小数除法是学生在五年级才刚接触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了小数乘整数,但是小数的除法从难度上来讲比小数乘法高很多,尤其是在算法方面。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教学算理上,以理解算理加强算法掌握。

  我班上的孩子理解能力不是很好,但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好,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迁移法”,二是“比较法”。我没有采取直接讲解计算方法,而是从复*整数除法的算理开始。

  1、首先出了一道96÷3=的题目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是怎么想的。

  2、接下来又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完成96.3是由()个(),()个(),和()个()什么想成的。

  3、最后,让学生想一想,96.3除以3可以怎么想,怎么算。

  这三个复*步骤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学生的学*迁移做准备,有了这样一个铺垫过程,接下来学生在完成例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中,经过思考,再加上我的适当点拔,掌握得相当好。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分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计算题,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与巩固,我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讨论逐步解决列竖式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同时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还算比较成功。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在什么情况下补0,学生掌握得仍然不够,原因是我例题与课堂练一练中,只出现了在余数中补0的`题型,未涉及到在被除数中补0的情况,所以课堂中没有进行细致的讲解,导致学生未掌握好。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只强调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仍有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过程中,除了在商中点上小数点,也在积中点上了小数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5

  在第一轮的赛课活动中,我讲了一节《小数除法》。在备课的时候,我将教材小数除法的意义,先讲了。因为我想,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算理是比较难的,应该将重点放在算理上。小数除法的意义在学整数除法的意义的时候已经有所感知,只需要拿出一点时间复*一下就可以了!

  在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学安排的是这样的:学生应该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学生不但要会算,还要熟练的掌握才行!因为是基础,我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几种情况都放在一起讲了:一般情况、整数部分商0的,小数部分十分位、百分位不够除用0占位的,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以及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不够除,根据小数的性质添0继续除的。学生在这样地教学安排中,可以循序渐进地一步步熟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种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比较适应学生的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视导,这样做,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教学计算的课比较枯燥的,要把比较枯燥的课上得有趣,我也是动了一番脑筋,首先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在体会北京的“京剧、烤鸭、四合院、胡同”的同时,已经进入了新课的内容!学生在学*新课的时候,我还是本着学生会的不教,让他们先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会的学生先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在比较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比如在说计算过程的时候,教师先问:“先从被除数的哪部分除起?”区分了整数与小数除法的不同!在不够商1的时候,要怎么办,把问题推给学生,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迁移类推,就总结出了“不够商1,0占位”,在教学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的时候,学生就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除到末尾有余数,一种是添0继续除!两方的学生开始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在学生的争辩中,学生学会了计算这样的除法!

  在上完这节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和其他老师的计算课相比,还有一些地方做的不到位:1、激励性语言不多,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2、板书后让学生练*时板书不够规范,强调不够。我在今后上课后将在这方面努力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在巩固练*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均分

  书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我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们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直接由*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②解决如何"*均分"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③、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8块糖*均分成4份,每份是2块,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然后通过有层次的巩固练*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初步学会按份数分这种情况下列除法算式。

  ④、练*又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道是基本练*,第二道增加了一些难度,其中一个条件是隐含的,学生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提取出这个数学信息,第三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后一题要根据所给除数和被除数的范围来确定被除数究竟是几,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理解,还需要乘法基础,尤其要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这几道题各有侧重,层次分明。所选素材尽量源于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纵观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并不是照搬教材,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均分的认识就是本着这个原则设计的。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本。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这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目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均分”的含义.

  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出示“把6个桃*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

  提问:把6个桃*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

  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第4849页的内容。它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也是我们学*知识的乐园。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 请相信学生能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内容,它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动手操作,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了*均分以后学*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基础,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存在问题主要是不够简约,在讲解*均分的方法时大多数孩子选择了三个三个的分,老师应该快速过度到下一环节而不应该照教材讲解其他“慢的”、“笨的”方法。因此备课时应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同时更应该较全面的.了解学情。另外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太过啰嗦同一内容重复讲解,因此给课堂“瘦身”显得尤为重要,总之数学课堂就应该即删繁就简。

  我会逐渐养成认真反思每一节课的好*惯,努力使自己的课堂简约高效更加生动有趣。因为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说,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操作区域。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总之准备好教学外的所有东西。

  2、在让学生小组操作时,要有适当的指导,调控好课堂。

  3、对于操作后的交流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一共分几个,要怎么分。要把( )个桃子分给(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个桃子。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意识。

  第二,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帮学生搭架,培养他们数学思维,使其体会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第三,要搞清楚数学本身内涵。在讲课中,要注意考虑数学的问题,比如数学中除法和减法的关系,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示学生全分完,让学生体会除法是来源于减法。

  第四,控制课堂时间。一开始活动的时间稍长,应该把时间缩短,到*均分的时候要时间长。

  第五,*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分完还剩多少?”为除法的意义做铺垫。

  通过这一次的准备课,让我知道自己离高水*教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不停地努力。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通过提供学生喜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在经历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为今后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过程。数学语言是规范和严谨的,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规范的数学语言、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整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体现出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体现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轨迹。

  应用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的过程。用数学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数学的最后归宿。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是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检验,因为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空和交流的*台,不仅有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也使学生的而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展。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求每份是几个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苹果*均分成每份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