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4 00:00:00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 ”、“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2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3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缺口,确定学*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的`引导者转变为学*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缺口,都是他们学*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4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6

  一、汉朝的休妻改嫁例事

  如果对汉朝的休妻情况不理解,如果单纯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形而上的分析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离,分析必然流于空洞。所以,应该以事例来窥探汉朝人的休妻、改嫁、婚恋的与当代人不同的观念。在上课时,我列举了一些实例。

  鲍永,他的妻子在他的母亲前骂狗,而且很大声,鲍永认定自己的子人不稳重。休!

  王吉,他的东邻有棵枣树,枝桠伸到王吉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顺手摘了几枣个结王吉吃,王吉认定自己的女人手脚不干净。休!

  李充,他的妻子在枕边跟他商量分家,并说自己有些私房钱,李充应允,于是,因分家而请客,客齐,李充跪在母亲面前,细述当夜枕边的呢喃细语,然后,休妻!

  这仅仅只是休妻。更有甚者──卖妻。汉尾,也即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徐孝克,曾出仕太学博士,战乱时,饥荒到来,他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妻子卖了,卖给当时的孔景行将军。徐孝克的妻子是臧盾将军的女儿,美女,亦是名门之后。后臧氏常偷些食物给前夫;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寻前夫。

  再嫁至北宋仍不被人唾弃。如陆游的妻子唐婉被休后被再嫁赵士诚。后来,陆游在沈园遇见赵士诚,前夫、后夫并不避讳。

  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是一个寡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比刘彻年长。……

  大约事以从这些事例中总结出来:汉朝的休妻是的理由可以“莫须有”;汉朝的贞节观念还未确立……这些结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刘兰芝的被休”、“刘兰芝的再嫁”的问题。

  有人认为:“刘兰芝因为未生育而被休”。这似乎不太合理。有个例子,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十多年未曾生育。

  二、赋比兴手法的再探讨

  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学*,已较规范地学*了赋、比、兴的手法,但是,对于赋、比、兴手法的深入了解还是不够的。《孔雀东南飞》的开首便是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为了能让学生再次全面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我借用胡兰成《赵州大萝卜》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有一则公案如下: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胡兰成分析道,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赋、比、兴。

  人家问你一桩事,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是“赋”。比如有人问你:“在路上你看见某家的新娘子抬过,是吗?”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场面如何,女家的嫁妆如何,这便是赋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个问题,你说成钟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问你这时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说:“她像是神前抽了签,已知是吉签,却还未见签语。”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问你一个道理,你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

  假如人家继续问你有没有看到新娘子时,你说:“桃花”,这便是兴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孔雀往东南飞?也有人提出,为什么是孔雀往东南飞,而不是其它的动物?有人说西北有高楼,有人说把美丽的孔雀喻成刘兰芝,有人说以孔雀失偶兴起。

  胡兰成的“兴”的理论似乎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桃之夭夭”可以与“之子于归”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比喻,也没有暗示,就如同许多童谣与民歌,先有了一个长长的“啊”字,其实,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一个发声,但是,一个世界就开始了,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句子。他认为,一篇好文章,有时,随处也可以出来一些毫不相关的句子,这反倒使文章摇曳生姿。胡兰成的理论对于死抠“比”、“兴”,牵强附会的人是有启发的。

  三、《孔雀东南飞》中涉及的汉朝生活、礼仪、纪时的细节

  本文中有“床”、“再拜”、“长跪”、“初阳”、“初七”、“下九”、“青庐”、“黄昏”、“人定”等词需作一定的解释,而“否泰”、“**”等与阴阳术数有关,在此不兼及。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床”是*子之后最早出现的家具,起初,极矮,提供古人读书、写字、吃饭、睡觉之用,用途相当广泛,而不仅是卧具。而诗中的“床”则以坐具的姿态出现。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焦仲卿启禀他母亲的时候,用了两次“再拜”一词,从礼节的隆重也可以看得出汉代士人相当强调“孝”。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称为跪。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长跪,臀部与脚跟不接触,身体与腿成90度。

  “往昔初阳岁,谢门来贵家”,初阳,大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冬至后到立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所以称为“初阳”。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为七月初七,称乞巧节或七夕或少女节,每年七月初七,女子会趁牛郎织女相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女子欢聚的日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关于青庐: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青庐),用以举行交拜之礼。根据《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可继续推测青庐通常在野外或者园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关于迎亲时间。《孔雀东南飞》之前的《离骚》中“曰黄昏以为期兮”中已明确过,唐代之前,男子迎新娘,均在黄昏,另用郑玄对《仪礼》的注解可以更详细说明。“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迎亲的人穿黑衣,车马也为黑色。

  四、纪时及第三册文言若干问题的商榷

  在教学参考书上有关于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的对照表,但并不合理,现设计如下。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五更纪时 三更(鼓)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先略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古代的纪时:

  1、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明即是*旦的别称。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上面两例,*明与五鼓均是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从中似乎可以看出古人早起的*惯)。

  《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时间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但是,有一个问题,有争议,需探讨。

  1、“鸡鸣”是指公鸡叫还是指时间?

  文中出现了两次鸡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这两个鸡鸣,是天色纪时中的鸡鸣还是现实中的鸡叫?参考书未明确,如果按天色纪时来处理的话,是凌晨1~3点。我认为,是纪时的时间词,而不是听到鸡叫。

  第三册文言在教学中还有若干疑问,也在此列出。

  2、为什么母亲听到女儿的哭泣而不进门抚慰?

  《项脊轩志》有这样语句:“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为什么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竟不走进去?

  3、大年三十居然有登泰山赏雪的雅兴?

  《登泰山记》中登泰山的出发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的时间是“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而看日出的时间是“戊申晦(月末三十),五鼓”。也就是说,姚鼐的观日出的时间是大年三十。知府朱子颖与姚鼐是否是太有雅兴了,传统的团圆的佳年竟去登泰山?

  总之,一堂优秀教学课程的过程的设计应有许多细节要处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诗,当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历史底蕴,注重细节之后,必定会使教学生色不少。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7

  《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然后再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脉络。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悲剧的原因。

  补充陆游的《钗头凤》和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本诗。

  语文学科考试时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成效却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8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9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0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1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2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3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缺口,确定学*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的引导者转变为学*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缺口,都是他们学*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5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6

  一、汉朝的休妻改嫁例事

  如果对汉朝的休妻情况不理解,如果单纯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形而上的分析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离,分析必然流于空洞。所以,应该以事例来窥探汉朝人的休妻、改嫁、婚恋的与当代人不同的观念。在上课时,我列举了一些实例。

  鲍永,他的妻子在他的母亲前骂狗,而且很大声,鲍永认定自己的子人不稳重。休!

  王吉,他的东邻有棵枣树,枝桠伸到王吉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顺手摘了几枣个结王吉吃,王吉认定自己的女人手脚不干净。休!

  李充,他的妻子在枕边跟他商量分家,并说自己有些私房钱,李充应允,于是,因分家而请客,客齐,李充跪在母亲面前,细述当夜枕边的呢喃细语,然后,休妻!

  这仅仅只是休妻。更有甚者──卖妻。汉尾,也即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徐孝克,曾出仕太学博士,战乱时,饥荒到来,他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妻子卖了,卖给当时的孔景行将军。徐孝克的妻子是臧盾将军的女儿,美女,亦是名门之后。后臧氏常偷些食物给前夫;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寻前夫。

  再嫁至北宋仍不被人唾弃。如陆游的妻子唐婉被休后被再嫁赵士诚。后来,陆游在沈园遇见赵士诚,前夫、后夫并不避讳。

  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是一个寡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比刘彻年长。……

  大约事以从这些事例中总结出来:汉朝的休妻是的理由可以“莫须有”;汉朝的贞节观念还未确立……这些结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刘兰芝的被休”、“刘兰芝的再嫁”的问题。

  有人认为:“刘兰芝因为未生育而被休”。这似乎不太合理。有个例子,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十多年未曾生育。

  二、赋比兴手法的再探讨

  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学*,已较规范地学*了赋、比、兴的手法,但是,对于赋、比、兴手法的深入了解还是不够的。《孔雀东南飞》的开首便是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为了能让学生再次全面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我借用胡兰成《赵州大萝卜》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有一则公案如下: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胡兰成分析道,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赋、比、兴。

  人家问你一桩事,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是“赋”。比如有人问你:“在路上你看见某家的新娘子抬过,是吗?”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场面如何,女家的嫁妆如何,这便是赋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个问题,你说成钟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问你这时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说:“她像是神前抽了签,已知是吉签,却还未见签语。”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问你一个道理,你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

  假如人家继续问你有没有看到新娘子时,你说:“桃花”,这便是兴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孔雀往东南飞?也有人提出,为什么是孔雀往东南飞,而不是其它的动物?有人说西北有高楼,有人说把美丽的'孔雀喻成刘兰芝,有人说以孔雀失偶兴起。

  胡兰成的“兴”的理论似乎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桃之夭夭”可以与“之子于归”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比喻,也没有暗示,就如同许多童谣与民歌,先有了一个长长的“啊”字,其实,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一个发声,但是,一个世界就开始了,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句子。他认为,一篇好文章,有时,随处也可以出来一些毫不相关的句子,这反倒使文章摇曳生姿。胡兰成的理论对于死抠“比”、“兴”,牵强附会的人是有启发的。

  三、《孔雀东南飞》中涉及的汉朝生活、礼仪、纪时的细节

  本文中有“床”、“再拜”、“长跪”、“初阳”、“初七”、“下九”、“青庐”、“黄昏”、“人定”等词需作一定的解释,而“否泰”、“**”等与阴阳术数有关,在此不兼及。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床”是*子之后最早出现的家具,起初,极矮,提供古人读书、写字、吃饭、睡觉之用,用途相当广泛,而不仅是卧具。而诗中的“床”则以坐具的姿态出现。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焦仲卿启禀他母亲的时候,用了两次“再拜”一词,从礼节的隆重也可以看得出汉代士人相当强调“孝”。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称为跪。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长跪,臀部与脚跟不接触,身体与腿成90度。

  “往昔初阳岁,谢门来贵家”,初阳,大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冬至后到立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所以称为“初阳”。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为七月初七,称乞巧节或七夕或少女节,每年七月初七,女子会趁牛郎织女相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女子欢聚的日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关于青庐: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青庐),用以举行交拜之礼。根据《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可继续推测青庐通常在野外或者园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关于迎亲时间。《孔雀东南飞》之前的《离骚》中“曰黄昏以为期兮”中已明确过,唐代之前,男子迎新娘,均在黄昏,另用郑玄对《仪礼》的注解可以更详细说明。“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迎亲的人穿黑衣,车马也为黑色。

  四、纪时及第三册文言若干问题的商榷

  在教学参考书上有关于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的对照表,但并不合理,现设计如下。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五更纪时 三更(鼓)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先略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古代的纪时:

  1、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明即是*旦的别称。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上面两例,*明与五鼓均是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从中似乎可以看出古人早起的*惯)。

  《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时间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但是,有一个问题,有争议,需探讨。

  1、“鸡鸣”是指公鸡叫还是指时间?

  文中出现了两次鸡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这两个鸡鸣,是天色纪时中的鸡鸣还是现实中的鸡叫?参考书未明确,如果按天色纪时来处理的话,是凌晨1~3点。我认为,是纪时的时间词,而不是听到鸡叫。

  第三册文言在教学中还有若干疑问,也在此列出。

  2、为什么母亲听到女儿的哭泣而不进门抚慰?

  《项脊轩志》有这样语句:“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为什么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竟不走进去?

  3、大年三十居然有登泰山赏雪的雅兴?

  《登泰山记》中登泰山的出发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的时间是“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而看日出的时间是“戊申晦(月末三十),五鼓”。也就是说,姚鼐的观日出的时间是大年三十。知府朱子颖与姚鼐是否是太有雅兴了,传统的团圆的佳年竟去登泰山?

  总之,一堂优秀教学课程的过程的设计应有许多细节要处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诗,当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历史底蕴,注重细节之后,必定会使教学生色不少。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7

  《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然后再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脉络。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悲剧的原因。

  补充陆游的《钗头凤》和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本诗。

  语文学科考试时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成效却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8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9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0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 ”、“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2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3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4

  一、汉朝的休妻改嫁例事

  如果对汉朝的休妻情况不理解,如果单纯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形而上的分析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离,分析必然流于空洞。所以,应该以事例来窥探汉朝人的休妻、改嫁、婚恋的与当代人不同的观念。在上课时,我列举了一些实例。

  鲍永,他的妻子在他的母亲前骂狗,而且很大声,鲍永认定自己的子人不稳重。休!

  王吉,他的东邻有棵枣树,枝桠伸到王吉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顺手摘了几枣个结王吉吃,王吉认定自己的女人手脚不干净。休!

  李充,他的妻子在枕边跟他商量分家,并说自己有些私房钱,李充应允,于是,因分家而请客,客齐,李充跪在母亲面前,细述当夜枕边的呢喃细语,然后,休妻!

  这仅仅只是休妻。更有甚者──卖妻。汉尾,也即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徐孝克,曾出仕太学博士,战乱时,饥荒到来,他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妻子卖了,卖给当时的孔景行将军。徐孝克的妻子是臧盾将军的女儿,美女,亦是名门之后。后臧氏常偷些食物给前夫;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寻前夫。

  再嫁至北宋仍不被人唾弃。如陆游的`妻子唐婉被休后被再嫁赵士诚。后来,陆游在沈园遇见赵士诚,前夫、后夫并不避讳。

  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是一个寡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比刘彻年长。……

  大约事以从这些事例中总结出来:汉朝的休妻是的理由可以“莫须有”;汉朝的贞节观念还未确立……这些结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刘兰芝的被休”、“刘兰芝的再嫁”的问题。

  有人认为:“刘兰芝因为未生育而被休”。这似乎不太合理。有个例子,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十多年未曾生育。

  二、赋比兴手法的再探讨

  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学*,已较规范地学*了赋、比、兴的手法,但是,对于赋、比、兴手法的深入了解还是不够的。《孔雀东南飞》的开首便是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为了能让学生再次全面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我借用胡兰成《赵州大萝卜》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有一则公案如下: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胡兰成分析道,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赋、比、兴。

  人家问你一桩事,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是“赋”。比如有人问你:“在路上你看见某家的新娘子抬过,是吗?”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场面如何,女家的嫁妆如何,这便是赋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个问题,你说成钟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问你这时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说:“她像是神前抽了签,已知是吉签,却还未见签语。”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问你一个道理,你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

  假如人家继续问你有没有看到新娘子时,你说:“桃花”,这便是兴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孔雀往东南飞?也有人提出,为什么是孔雀往东南飞,而不是其它的动物?有人说西北有高楼,有人说把美丽的孔雀喻成刘兰芝,有人说以孔雀失偶兴起。

  胡兰成的“兴”的理论似乎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桃之夭夭”可以与“之子于归”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比喻,也没有暗示,就如同许多童谣与民歌,先有了一个长长的“啊”字,其实,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一个发声,但是,一个世界就开始了,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句子。他认为,一篇好文章,有时,随处也可以出来一些毫不相关的句子,这反倒使文章摇曳生姿。胡兰成的理论对于死抠“比”、“兴”,牵强附会的人是有启发的。

  三、《孔雀东南飞》中涉及的汉朝生活、礼仪、纪时的细节

  本文中有“床”、“再拜”、“长跪”、“初阳”、“初七”、“下九”、“青庐”、“黄昏”、“人定”等词需作一定的解释,而“否泰”、“**”等与阴阳术数有关,在此不兼及。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床”是*子之后最早出现的家具,起初,极矮,提供古人读书、写字、吃饭、睡觉之用,用途相当广泛,而不仅是卧具。而诗中的“床”则以坐具的姿态出现。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焦仲卿启禀他母亲的时候,用了两次“再拜”一词,从礼节的隆重也可以看得出汉代士人相当强调“孝”。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称为跪。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长跪,臀部与脚跟不接触,身体与腿成90度。

  “往昔初阳岁,谢门来贵家”,初阳,大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冬至后到立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所以称为“初阳”。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为七月初七,称乞巧节或七夕或少女节,每年七月初七,女子会趁牛郎织女相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女子欢聚的日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关于青庐: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青庐),用以举行交拜之礼。根据《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可继续推测青庐通常在野外或者园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关于迎亲时间。《孔雀东南飞》之前的《离骚》中“曰黄昏以为期兮”中已明确过,唐代之前,男子迎新娘,均在黄昏,另用郑玄对《仪礼》的注解可以更详细说明。“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迎亲的人穿黑衣,车马也为黑色。

  四、纪时及第三册文言若干问题的商榷

  在教学参考书上有关于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的对照表,但并不合理,现设计如下。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五更纪时 三更(鼓)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先略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古代的纪时:

  1、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明即是*旦的别称。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上面两例,*明与五鼓均是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从中似乎可以看出古人早起的*惯)。

  《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时间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但是,有一个问题,有争议,需探讨。

  1、“鸡鸣”是指公鸡叫还是指时间?

  文中出现了两次鸡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这两个鸡鸣,是天色纪时中的鸡鸣还是现实中的鸡叫?参考书未明确,如果按天色纪时来处理的话,是凌晨1~3点。我认为,是纪时的时间词,而不是听到鸡叫。

  第三册文言在教学中还有若干疑问,也在此列出。

  2、为什么母亲听到女儿的哭泣而不进门抚慰?

  《项脊轩志》有这样语句:“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为什么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竟不走进去?

  3、大年三十居然有登泰山赏雪的雅兴?

  《登泰山记》中登泰山的出发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的时间是“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而看日出的时间是“戊申晦(月末三十),五鼓”。也就是说,姚鼐的观日出的时间是大年三十。知府朱子颖与姚鼐是否是太有雅兴了,传统的团圆的佳年竟去登泰山?

  总之,一堂优秀教学课程的过程的设计应有许多细节要处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诗,当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历史底蕴,注重细节之后,必定会使教学生色不少。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5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6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7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 ”、“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8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9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0

  《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然后再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脉络。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悲剧的原因。

  补充陆游的《钗头凤》和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本诗。

  语文学科考试时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成效却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11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缺口,确定学*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的引导者转变为学*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缺口,都是他们学*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菁选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 ”、“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2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 结发同枕*,黄泉共为友

  ②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 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 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 ① 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 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 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 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 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 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 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缺口,确定学*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的引导者转变为学*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缺口,都是他们学*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3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4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6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7

  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学*,已较规范地学*了赋、比、兴的手法,但是,对于赋、比、兴手法的深入了解还是不够的。《孔雀东南飞》的开首便是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为了能让学生再次全面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我借用胡兰成《赵州大萝卜》一文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有一则公案如下:

  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

  胡兰成分析道,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赋、比、兴。

  人家问你一桩事,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是“赋”。比如有人问你:“在路上你看见某家的新娘子抬过,是吗?”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男家的场面如何,女家的嫁妆如何,这便是赋的答法了。

  同是上面一个问题,你说成钟馗嫁妹,老鼠嫁女。人家又问你这时新娘子心情如何,你说:“她像是神前抽了签,已知是吉签,却还未见签语。”这便是比的答法了。因此,人家问你一个道理,你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

  假如人家继续问你有没有看到新娘子时,你说:“桃花”,这便是兴的答法了。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孔雀往东南飞?也有人提出,为什么是孔雀往东南飞,而不是其它的动物?有人说西北有高楼,有人说把美丽的孔雀喻成刘兰芝,有人说以孔雀失偶兴起。

  胡兰成的“兴”的理论似乎也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桃之夭夭”可以与“之子于归”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比喻,也没有暗示,就如同许多童谣与民歌,先有了一个长长的“啊”字,其实,什么字义也没有,光是一个发声,但是,一个世界就开始了,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句子。他认为,一篇好文章,有时,随处也可以出来一些毫不相关的句子,这反倒使文章摇曳生姿。胡兰成的理论对于死抠“比”、“兴”,牵强附会的人是有启发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8

  本文中有“床”、“再拜”、“长跪”、“初阳”、“初七”、“下九”、“青庐”、“黄昏”、“人定”等词需作一定的解释,而“否泰”、“**”等与阴阳术数有关,在此不兼及。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床”是*子之后最早出现的家具,起初,极矮,提供古人读书、写字、吃饭、睡觉之用,用途相当广泛,而不仅是卧具。而诗中的“床”则以坐具的姿态出现。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焦仲卿启禀他母亲的时候,用了两次“再拜”一词,从礼节的隆重也可以看得出汉代士人相当强调“孝”。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称为跪。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长跪,臀部与脚跟不接触,身体与腿成90度。

  “往昔初阳岁,谢门来贵家”,初阳,大约相当于农历十一月,冬至后到立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所以称为“初阳”。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为七月初七,称乞巧节或七夕或少女节,每年七月初七,女子会趁牛郎织女相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女子欢聚的日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关于青庐: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青庐),用以举行交拜之礼。根据《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可继续推测青庐通常在野外或者园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关于迎亲时间。《孔雀东南飞》之前的.《离骚》中“曰黄昏以为期兮”中已明确过,唐代之前,男子迎新娘,均在黄昏,另用郑玄对《仪礼》的注解可以更详细说明。“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迎亲的人穿黑衣,车马也为黑色。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9

  《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然后再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脉络。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悲剧的原因。

  补充陆游的《钗头凤》和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本诗。

  语文学科考试时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成效却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0

  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1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2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3

  如果对汉朝的休妻情况不理解,如果单纯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形而上的分析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离,分析必然流于空洞。所以,应该以事例来窥探汉朝人的休妻、改嫁、婚恋的与当代人不同的观念。在上课时,我列举了一些实例。

  鲍永,他的妻子在他的母亲前骂狗,而且很大声,鲍永认定自己的子人不稳重。休!

  王吉,他的东邻有棵枣树,枝桠伸到王吉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顺手摘了几枣个结王吉吃,王吉认定自己的女人手脚不干净。休!

  李充,他的妻子在枕边跟他商量分家,并说自己有些私房钱,李充应允,于是,因分家而请客,客齐,李充跪在母亲面前,细述当夜枕边的呢喃细语,然后,休妻!

  这仅仅只是休妻。更有甚者──卖妻。汉尾,也即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徐孝克,曾出仕太学博士,战乱时,饥荒到来,他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妻子卖了,卖给当时的孔景行将军。徐孝克的妻子是臧盾将军的女儿,美女,亦是名门之后。后臧氏常偷些食物给前夫;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寻前夫。

  再嫁至北宋仍不被人唾弃。如陆游的妻子唐婉被休后被再嫁赵士诚。后来,陆游在沈园遇见赵士诚,前夫、后夫并不避讳。

  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是一个寡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比刘彻年长。……

  大约事以从这些事例中总结出来:汉朝的休妻是的理由可以“莫须有”;汉朝的贞节观念还未确立……这些结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刘兰芝的被休”、“刘兰芝的再嫁”的问题。

  有人认为:“刘兰芝因为未生育而被休”。这似乎不太合理。有个例子,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十多年未曾生育。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菁华3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1

  【背景与概述】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作品,品味语言,分析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

  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首诗歌可讲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在内容方面可以分析刘兰芝的艺术形象,可以分析刘兰芝的反抗方式的选择,可以分析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还可以分析焦母变态心理;在艺术手法方面,可以学*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学*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可以了解双线交替推进的情节推进方式,还可以学*本诗繁简得当的剪裁和铺排的写作手法。要想在短短的两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本诗有一个从零点起步到深刻的认识,其难度是很大的。到底应该讲些什么?怎么讲呢?

  新课改新课堂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讲什么的权利全权放给学生,即学生想听什么,我讲什么。授课方式以学生自学──提问──研究为主。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探究热烈而踊跃,教师也从中受到启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并超越了预想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主要是了解诗歌大意,结合课下注解和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对诗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的任务一是帮助学生回答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一是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下课之前,经过整理,我搜集到了以下问题:

  1、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

  2、焦母可以为焦仲卿纳妾,为什么一定要休了刘兰芝呢?

  3、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

  4、为什么不把刘兰芝假装送回娘家,说是探望老人,住几天,再接回去?

  5、刘兰芝漂亮、温柔、贤惠,门户也不差,为何焦仲卿的母亲仍看不上她?

  6、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

  7、刘兰芝被休回家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而在哥哥的逼迫下她为什么又答应再嫁,可最后又投水自尽?

  8、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

  9、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

  10、为什么焦仲卿、刘兰芝会对爱情这么奋不顾身,值得吗?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很感兴趣。我布置的作业就是:4人小组就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记录其中的3~4个讨论内容。其中尤其说明在回答第6个问题的时候,要有实例支撑,希望同学查阅资料。而对学生提出的第1个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到,因此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也马上投入到了二次备课当中。

  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由解决学生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入手,进一步深入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比较浅显,属于个别学生看书不够仔细造成的,如第4题,有的问题属于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如第2、5、9题,这里就不再详述,只把我认为有新意、有特色的几个题目按讲课时的顺序介绍一下。

  第1题,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于是我适时抛出了我的答案:“同学们,在读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与人物》,阅读本文,应该可以给大家满意的答案。”此话一出,学生们马上拿出书来,带着问题速读起来。5分钟后,学生对此问题好像已经明白了。这时,我叫起了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问她是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是:“第一,封建的‘孝德’,使焦母实施了对儿子的专横统治,使焦仲卿对焦母一直言听计从;第二,焦仲卿从小在性格强悍的焦母抚养下,逐渐形成了相对软弱的性格和服从母命的*惯,不到绝望之时,是不会公然违反焦母的意愿的。所以,焦仲卿只能听焦母的。焦仲卿的性格如果象刘兄,那焦母就可能象刘母那样,只能听焦仲卿的了。”她的回答完美、精彩,把想提反面意见的同学说得口服心服,点头称是。

  第3题,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很热烈的。有一个同学答道:“刘兰芝让我想起了祥林嫂。祥林嫂即使离开了鲁镇也是不可能活的。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容纳她的,不仅统治阶级不接纳她,和她同样阶级的人也是不能容纳她的,她自己也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大家都真诚的相信,当时的制度是对的,错的只是祥林嫂。而刘兰芝和祥林嫂在这一点上的遭遇是一样的.。所以,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可能私奔。”这个同学的答案结束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第6题,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请用你查到的实例来证明。一个同学回答到:“在当时的社会,再婚行为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私奔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他的回答,和我查到的内容是一致的。我只是顺着这个问题往下延伸了一步:“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的。一直到南宋,‘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三纲五常盛行,寡妇再嫁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第8题,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说明学生思考问题已经是全面的、辨证的了。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虽然有了全面的意识,可受到眼界的限制,认识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只能限制在盲目的母爱、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上。因此,这个问题主要由我来给学生讲解。我结合第9题,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1、封建礼教的戕害。《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2、寡母畸形的“恋子情节”导致了焦母不能容忍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真挚热烈的爱情。这种悲剧,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和家长制度的摧残下,已经多得不可胜数,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3、*家庭的机制决定了*的公公婆婆娶儿媳的目的是给家庭娶一个管家婆。

  *传统的家庭里,娶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对公公婆婆来说,他们为什么要为自己“娶媳妇”而不为儿子“娶老婆“呢?

  给儿子娶老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要给祖辈及自己开创的家业选择一个靠得住的女家长,这样,是不是儿子的好妻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否忠于自己,是否忠于交给她的这份家业。一副庞大的家业当然要比去做一个好妻子重要的得多!这就是*家庭娶媳妇的真正原因。

  由于要交给她家业,由于要将她培养成一个未来的女管家,而她又是一个外来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防止她将来“篡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要对她进行考验与教育,只有在确认为是自家人后才放心将权杖交给她!

  事实上,媳妇变成婆婆是由于家庭机制造成的结果。正如前面所言,家族娶媳妇是选择一个未来的管理者,一个未来的管家婆,她的职责就是为了将来做好婆婆。因此,一旦自己的儿子娶了新媳妇,她便自然又扮演起督察、教育、训练的责任了。……多年的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因此,*的婆婆常以更严苛的眼光来要求新媳妇,而且常常愈是一个好母亲而愈是成为恶婆。

  【教学效果】

  课结束了,学生人人沉浸在焦刘的忠贞的爱情里面。我又布置了作业:“以‘美哉,刘兰芝!’或‘惜乎,刘兰芝!’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赞美性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言之有物。”用来检查本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无论是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还是课后的小随笔,效果都是理想的,甚至超越了备课时希望达到的效果。学生由开始的“了解一点”发展到充分理解,产生共鸣。总之,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就成功在把阅读理解的权力完全还给了学生,是老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教后反思】

  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里只从两个感受最深的方面进行总结。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高中生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交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阅读与鉴赏的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单纯传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何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反应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何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上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一种群体的对话进程中,各种意见会相互碰撞、交流,学生的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这些理解往往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而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对话式教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授课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底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底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靠复述书本答案或教师的讲解内容可以完成学*任务。有论者指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概念或观点底认同,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底教学佳境,它需要问题和干扰的出现,通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观点和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中消极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应注意避免几种情况:一是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发生,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二是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产生看来荒唐、其实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是离开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概念化的解释课文,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品味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最后,对话式教学,不仅不是让教师不充分备课,反而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困惑】

  在探讨本文的悲剧结局时,不少学生谈到了刘兰芝死的不值得,明显得表现出对爱情的贬低,该如何面对、引导学生的这种思想?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乐府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认识*传统文化之一----儒学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罪恶。

  4.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展示:《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电视片断)

  老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几段电影电视片断,同学们知道它们的片名吗?(学生答)

  没错,这些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白蛇和许仙、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片断,还有一个是牛郎和织女。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答)

  提示:悲剧结局;浪漫主义结尾;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主题也是关于爱情婚姻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来关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二、相关文化常识介绍(课件展示):

  1.走*作者

  《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古诗选集。它保存了一部分乐府民歌及六朝前已失的诗篇。但大部分为艳情宫体之作。徐陵,南朝陈人,字孝穆。他的文章绮丽,与庾信齐名,时称“徐庾体”,但所作奏议居多,文学成就不及庾信。

  2.关于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人配乐。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被后世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关于课题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题目,故有此名,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三、推进新课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解读小序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课件展示)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谴

  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

  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四、研读探究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暗示文中别离情节;奠定全文悲哀基调;引起下文。比兴。

  2.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很多同学为刘兰芝鸣不*,请大家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课文中找一找,刘兰芝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第二段:表现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勤劳能干及果敢坚强的品格。

  第九段:表现刘兰芝的美丽镇静、坚强

  第十段:表现刘兰芝的善良友爱

  第十二段:表现齐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第三十段:表现刘兰芝忠于爱情,性情刚烈

  3.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或是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来体现刘兰芝的美好品质的呢?

  语言描写;动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4.有着这么多美好品质的刘兰芝应是众多男子心目中的佳偶,但却被焦母驱谴回家,这是为什么?你觉得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件展示)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记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提示:(1)刘兰芝过门后多年不育,依照封建伦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许是原因之一。

  (2)两家门第不登对。

  (3)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看出刘兰芝没有很好地遵从封建礼教那些繁文缛节以及“顺父母”等妇道要求,婆媳关系紧张。

  (4)焦仲卿和刘兰芝虽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甚宜其妻”,引起焦母的妒嫉,故仇视刘兰芝。

  五、拓展延伸

  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无法了解焦母驱谴刘兰芝的真正原因,但是我们一定清楚:当美好的爱情变成“孔雀东南飞”时,悲剧对当事人带来的巨大伤害。(课件展示):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品读诗句,感受陆、唐二人被迫分离的痛苦情感。

  六、小结

  同学们,再回顾一下我们刚上课时看的影片断和学*的内容,不难发现,几千年来,由封建礼教、家长制等构成封建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变成“孔雀东南飞”,真是痛心呀,有多少美好的爱情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刘兰芝和焦母的形象,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二、研读探究

  1.在封建社会,妇女被休,应视为奇耻大辱,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却有许多人登门提亲,包括比焦仲卿富有且地位高的县令和太守呢?文章重墨描写迎娶兰芝的场面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儒者和官僚发挥了先秦典籍中关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达,对妇女再嫁问题给出了道德上进一步否定的评价,不过,西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汉魏时期妇女再婚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人品才貌出众的女子。如西汉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时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作说客,东汉末年祭文姬初嫁卫仲道,再嫁匈奴人,后嫁董祀;孙权纳寡妇徐夫人为妃等。到北宋周敦颐、程颐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当时影响不很大,到南宋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朱熹不遗余力地推行控制了知识分子的观念,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的。

  (2)东汉建安年间,士族制度开始萌芽,门第观念已经存在,诗歌中刘兰芝自叙“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及刘兄认为兰芝再嫁给太守儿子“否泰如天地”,可见其家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也不佳,因而刘兰芝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焦仲卿的婚姻应是“门不当,户不对”。诗中的县令和太守都是深受儒家浸染的封建官员,社会地位也相对提高一些,因此他们不可能去选择一个被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媳妇的。

  (3)这个情节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百姓的美好意愿,突出了兰芝无辜被谴,更好地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

  2.因为母亲和哥哥的逼迫,焦仲卿和刘兰芝一对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为了捍卫自己忠贞的爱情,他们选择了自杀,请大家结合二人的性格分析一下,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了吗?

  提示:焦仲卿:懦弱、胆小,一味顺从母亲,听从母亲的安排。

  刘兰芝:无故被谴时只是强调自己没有做错,在和焦母告别时也没有流露不满。被谴回家靠兄长过活,其兄已放言“不嫁义郎休,其往欲何云”,言外之意:“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

  (课件展示):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3.刘兰芝和焦仲卿选择自杀来遵守各自的诺言,捍卫自己的爱情,那么在他们死后,焦母和刘兄真的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吗?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呢?

  提示:(1)焦母和刘兄性格粗暴,做事专横、武断,完全凭主观判断,根本不体会儿子和妹妹的想法感受,他们在诗中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决不可能低头认错的。焦母甚至会认为是兰芝害了自己的儿子,这份仇恨是不可能化解的。

  (2)刘兰芝、焦仲卿二人的悲剧遭遇是令人同情,诗歌安排这样的结尾是融入了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体现了*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相类似的有“牛郎织女”的结尾王母娘娘准许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搭桥让二人见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是二人合葬双双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窦娥冤”中窦娥死前的三桩誓愿均一一兑现及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将坏人一一绳之以法;“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合葬,两家世代宿怨化解……

  三、小结诗歌主旨

  在表面上看是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和刘兄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他们的本意并不想害儿子和妹妹,但是他们没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直接把二人逼上绝路。

  再者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悲剧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二个选择:一是遵从母亲、兄长的意愿,违背自己的誓约,二是以死来捍卫爱情。他们的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归根结底,他们以死来反抗逼迫也只能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和葬送他们幸福的封建礼教思想做出格的斗争。

  【教学反思】

  以往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只是注重诗歌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剖析,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而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一方面不重视语文学*,另一方面对语文课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语文课能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也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所以本课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如开头播放电影片断,让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来,从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感悟*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由浅入深,学生掌握起来也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之一——*婚姻制度的演变等内容的介绍,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化被动学*为主动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用心去学*,用情去感受。

  当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储存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每一处点拨,每一个启发,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帮助,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思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进行碰撞,进行思想的交锋,甚至走出课堂,尝试自己亲手去查阅搜集筛选资料,他们的目光会变得更深邃,思维会变得更活跃,头脑会变得更睿智。遗憾的是我的这二节课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我这篇教学设计没有把双基教学纳入其中,如果把基础知识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作为课堂训练内容,也许更适合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孔雀东南飞》教案 (菁华6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五、教学时数:

  2教时

  六、课前预*: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供材料:

  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

  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儿怀悲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

  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

  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

  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

  泪装欢。瞒,瞒,瞒!

  在国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也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放音乐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

  二、关于诗题及“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三、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明确:

  1.生字(幻灯显示)

  2.通假字(幻灯显示)

  终老不复取 通“娶”。 槌床便大怒 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邀”。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3.偏义复词:(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昼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 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 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 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 这里指马

  4. “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⑤5.“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五、研读探究:

  1、 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这是民歌*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 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还有什么作品采用了这种结尾?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梁祝》韩凭夫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并背诵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与对话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要求结合原文分析)

  1.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⑴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侮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

  齐读后探讨: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请个别同学读)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拘谨懦弱。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探究阅读

  (1) 讨论: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美丽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

  ①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

  ③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④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

  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

  (2)刘兰芝最后为什么选择了殉情?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冷酷的现实使她放弃了最后的一丝幻想,只有死才能厮守相爱,只有死才能警醒世人,所以她选择了殉情。本文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 刘兰芝为什么再嫁后后身价反高?

  明确:这个情节反衬兰芝容貌出众,美名远扬,突显婆婆逼退兰芝的不合理。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卓文君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拓展阅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永远不衰竭。高山失去山头,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鸣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断绝!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双测》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段落。

《孔雀东南飞》教案2

  【背景与概述】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作品,品味语言,分析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

  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首诗歌可讲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在内容方面可以分析刘兰芝的艺术形象,可以分析刘兰芝的反抗方式的选择,可以分析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还可以分析焦母变态心理;在艺术手法方面,可以学*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学*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可以了解双线交替推进的情节推进方式,还可以学*本诗繁简得当的剪裁和铺排的写作手法。要想在短短的两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本诗有一个从零点起步到深刻的认识,其难度是很大的。到底应该讲些什么?怎么讲呢?

  新课改新课堂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讲什么的权利全权放给学生,即学生想听什么,我讲什么。授课方式以学生自学──提问──研究为主。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探究热烈而踊跃,教师也从中受到启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并超越了预想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主要是了解诗歌大意,结合课下注解和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对诗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的任务一是帮助学生回答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一是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下课之前,经过整理,我搜集到了以下问题:

  1、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

  2、焦母可以为焦仲卿纳妾,为什么一定要休了刘兰芝呢?

  3、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

  4、为什么不把刘兰芝假装送回娘家,说是探望老人,住几天,再接回去?

  5、刘兰芝漂亮、温柔、贤惠,门户也不差,为何焦仲卿的母亲仍看不上她?

  6、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

  7、刘兰芝被休回家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而在哥哥的逼迫下她为什么又答应再嫁,可最后又投水自尽?

  8、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

  9、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

  10、为什么焦仲卿、刘兰芝会对爱情这么奋不顾身,值得吗?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很感兴趣。我布置的作业就是:4人小组就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记录其中的3~4个讨论内容。其中尤其说明在回答第6个问题的时候,要有实例支撑,希望同学查阅资料。而对学生提出的第1个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到,因此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也马上投入到了二次备课当中。

  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由解决学生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入手,进一步深入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比较浅显,属于个别学生看书不够仔细造成的,如第4题,有的问题属于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如第2、5、9题,这里就不再详述,只把我认为有新意、有特色的几个题目按讲课时的顺序介绍一下。

  第1题,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于是我适时抛出了我的答案:“同学们,在读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与人物》,阅读本文,应该可以给大家满意的答案。”此话一出,学生们马上拿出书来,带着问题速读起来。5分钟后,学生对此问题好像已经明白了。这时,我叫起了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问她是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是:“第一,封建的‘孝德’,使焦母实施了对儿子的专横统治,使焦仲卿对焦母一直言听计从;第二,焦仲卿从小在性格强悍的焦母抚养下,逐渐形成了相对软弱的性格和服从母命的*惯,不到绝望之时,是不会公然违反焦母的意愿的。所以,焦仲卿只能听焦母的。焦仲卿的性格如果象刘兄,那焦母就可能象刘母那样,只能听焦仲卿的了。”她的回答完美、精彩,把想提反面意见的同学说得口服心服,点头称是。

  第3题,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很热烈的。有一个同学答道:“刘兰芝让我想起了祥林嫂。祥林嫂即使离开了鲁镇也是不可能活的。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容纳她的,不仅统治阶级不接纳她,和她同样阶级的人也是不能容纳她的,她自己也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大家都真诚的相信,当时的制度是对的,错的只是祥林嫂。而刘兰芝和祥林嫂在这一点上的遭遇是一样的。所以,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可能私奔。”这个同学的答案结束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第6题,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请用你查到的实例来证明。一个同学回答到:“在当时的社会,再婚行为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私奔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他的回答,和我查到的内容是一致的。我只是顺着这个问题往下延伸了一步:“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的。一直到南宋,‘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三纲五常盛行,寡妇再嫁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第8题,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说明学生思考问题已经是全面的、辨证的了。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虽然有了全面的意识,可受到眼界的限制,认识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只能限制在盲目的母爱、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上。因此,这个问题主要由我来给学生讲解。我结合第9题,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1、封建礼教的戕害。《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2、寡母畸形的“恋子情节”导致了焦母不能容忍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真挚热烈的爱情。这种悲剧,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和家长制度的摧残下,已经多得不可胜数,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3、*家庭的机制决定了*的公公婆婆娶儿媳的目的是给家庭娶一个管家婆。

  *传统的家庭里,娶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对公公婆婆来说,他们为什么要为自己“娶媳妇”而不为儿子“娶老婆“呢?

  给儿子娶老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要给祖辈及自己开创的家业选择一个靠得住的女家长,这样,是不是儿子的好妻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否忠于自己,是否忠于交给她的这份家业。一副庞大的家业当然要比去做一个好妻子重要的得多!这就是*家庭娶媳妇的真正原因。

  由于要交给她家业,由于要将她培养成一个未来的女管家,而她又是一个外来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防止她将来“篡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要对她进行考验与教育,只有在确认为是自家人后才放心将权杖交给她!

  事实上,媳妇变成婆婆是由于家庭机制造成的结果。正如前面所言,家族娶媳妇是选择一个未来的管理者,一个未来的管家婆,她的职责就是为了将来做好婆婆。因此,一旦自己的儿子娶了新媳妇,她便自然又扮演起督察、教育、训练的责任了。……多年的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因此,*的婆婆常以更严苛的眼光来要求新媳妇,而且常常愈是一个好母亲而愈是成为恶婆。

  【教学效果】

  课结束了,学生人人沉浸在焦刘的忠贞的爱情里面。我又布置了作业:“以‘美哉,刘兰芝!’或‘惜乎,刘兰芝!’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赞美性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言之有物。”用来检查本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无论是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还是课后的小随笔,效果都是理想的,甚至超越了备课时希望达到的效果。学生由开始的“了解一点”发展到充分理解,产生共鸣。总之,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就成功在把阅读理解的权力完全还给了学生,是老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教后反思】

  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里只从两个感受最深的方面进行总结。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高中生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交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阅读与鉴赏的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单纯传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何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反应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何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上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一种群体的对话进程中,各种意见会相互碰撞、交流,学生的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这些理解往往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而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对话式教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授课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底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底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靠复述书本答案或教师的讲解内容可以完成学*任务。有论者指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概念或观点底认同,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底教学佳境,它需要问题和干扰的出现,通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观点和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中消极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应注意避免几种情况:一是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发生,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二是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产生看来荒唐、其实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是离开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概念化的解释课文,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品味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最后,对话式教学,不仅不是让教师不充分备课,反而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困惑】

  在探讨本文的悲剧结局时,不少学生谈到了刘兰芝死的不值得,明显得表现出对爱情的贬低,该如何面对、引导学生的这种思想?

《孔雀东南飞》教案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那完整的结构、曲折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性格及个性化的语言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二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氛围之中,由衷产生对焦、刘二人的同情与哀怜,迸发出对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的憎恨。

  要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吟咏,读出诗歌的节奏;在诵读的基础上,以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思想感情;利用与音乐的对比阅读,教育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进一步理解本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努力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普遍喜欢古诗词,但对古代长篇叙事诗和文言文阅读有畏难心理,学*较被动,一般等待老师的讲析。《孔雀东南飞》成诗年代较久远,学生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生活了解不多,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但学生已学*过一些古典诗歌和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注释等疏通文本,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与人物性格。而且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抓住学生学*诗歌的热情较高,也很有音乐和文艺表演才能及欲望的实际,借助音乐的功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他们主动去学*鉴赏,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并达到三维目标。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课堂是我们的,更是学生的。应遵循新课程的理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激发学生学**古代优秀作品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适当的整合比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借助先人的经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朗读——朗读探究——朗读比较。课前预*要求为: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思考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

  (3)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给学生听。

  四、教学目标

  鉴赏本诗的人物对话、人物性格与思想内容,学*本诗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惯,能够熟读成诵。通过诗作体察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追求的坚贞之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是非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分析把握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性格的艺术手法。

  2、难点: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源,增强学生的同情心、是非感与生命意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影视歌曲导入,激发学*兴趣

  (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

  提问: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更早以前就有这么一篇描写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解说:板书课题:孔雀东南飞(并序),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根据需要,让学生来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2)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解说: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马上来激情,议论纷纷。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才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二)理清诗文思路,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自主梳理出曲折的情节和跌宕尖锐的矛盾冲突,然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进行引导。(投影归纳的五个方面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①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写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述,引出被遣之事。极写兰芝的才、德、能之优秀,也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深厚爱情,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她优秀贤惠,为何被婆婆不容而被遣,引人产生悬疑。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此“一曲”也。

  ②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夫妻誓别,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状摹兰芝之美貌和对仲卿的挚爱之情。随着兰芝的回家,问题矛盾看似已经解决,此“一*”也。

  ③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之后的遭遇。还家不久媒人登门说亲,受到兄长的逼迫而答应“改嫁”。兰芝“违背”誓言,节外生枝,展开矛盾,此“二曲”也。

  ④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为践诺和抗争,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矛盾冲突达到极点,同时也用以死抗争的方式解决了矛盾。此“三曲”“二*”也。

  ⑤“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及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情节曲*交错,跌宕起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解说: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梳理,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为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合作研究探讨,理解人物形象

  (解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诗中语言文字学*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表现力。

  (1)关于词义疏通。

  学生自主完成查找①通假字②文言实词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⑤文言句式⑥偏义复词后,小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和订正,鼓励学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教师进行引导,共同解决。

  (解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投影这六个方面的一些例子)

  (2)关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结合人物对话的朗读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解说: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组讨论完成对语言的揣摩,归纳出人物性格,教师进行引导。)

  ①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学生讨论明确: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学生讨论明确:忠于爱情,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温情,软弱,愚孝。

  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学生讨论明确:专横跋扈、专横固执。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的丑态毕露。

  (解说: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体现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也就于能引起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强烈憎恨。)

  (四)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内容理解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为刻画,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自主学*

  (1)熟读并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2)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

  (三)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针对本诗思想内容的难点问题,启发寻疑析难,深入探究,领悟文章思想情感。

  (1)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明确:无子说、恋子说、妒忌说、讨厌说、煎熬说、隔阂说、无行说、第三者说、另娶说、能干说、门第说、美色说等等。

  (2)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

  学生讨论明确: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3)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学生讨论明确: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抗争精神,直接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的关怀。

  但两人最终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四)朗读对比欣赏,加深理解,写出听读之后感。

  把握对比。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段非常生动优美、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一曲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草桥结拜”、“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主要情节,运用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紧密配合,表现出梁祝之间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与本文的内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把它引进教学,配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真正领悟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感情纯真的爱情,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产生同情,去关爱生命。

  让学生仔细聆听美妙的音乐,合作讨论,加深理解。

  (1)本诗文中的“兰芝被遣”和“兰芝抗婚”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一阶段“逼嫁抗婚”对比阅读。文中的刘兰芝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被遣归及被迫“改嫁”,刘兰芝与祝英台一样都进行了抗争。乐曲中的乐器奏出了具有威胁力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同时叙述了祝英台的悲痛和不安心情,表现了控诉、抗争的感情。

  (2)本诗文中的“夫妻誓别”的情节,可与乐曲呈示部中的结束部“长亭惜别”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誓别。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乐曲中梁祝分别时依依不舍又充满悲伤,音调抒情徐缓。让学生在徐缓的音乐中去感受刘兰芝与焦仲卿生离死别的痛苦。

  (3)本诗文中的“双双殉情”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三阶段“英台投坟”对比阅读。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这一对恩爱夫妻恋情浓烈,在高压下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刘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自挂东南枝,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双双殉情,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达到高潮。乐曲中祝英台纵身投坟,锣钹齐鸣,推向全曲的最高潮。祝英台坟前向苍天控诉,有情人难成眷属。

  (4)最后课文中那具有神话浪漫色彩的一笔与乐曲再现部“梁祝化蝶”一样,都表现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主人公的同情,同时赋予他们新的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出对封建礼教的憎恨,起到警示世人,深化主题的作用。

  (5)学生写出听读对比之后感,在全班交流。

  (解说:以上开放性教学环节,着眼诗歌与音乐的特点,使学生视听觉交互产生作用,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结合中,产生共鸣。通过讨论,更深入去领悟诗文内容主旨,体会课文所展现的悲剧氛围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激起是非感与同情心,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殉情之路,这是为什么?

  (解说:作为作业,请学生课外进行自主探究性写作。

  (六)总结收束。

  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孔雀东南飞》教案4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yin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2.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

  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参考:《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补充解释词义

  [相]:(1)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⑥不得便相许(代“你”);⑦登即相许和(代“它”);⑧蹑履相逢迎(代“他”);⑨怅然遥相望(代“他”);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2)作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正相应;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⑤仰头相向鸣;⑥黄泉下相见。(3)作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见]: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适]:适(刚才)得府君书;处分适(适合)兄意;始适(出嫁)还家门。

  [谢]:谢(辞别)家事夫婿;多谢(劝诫)后世人;阿母谢(推辞)媒人。

  [令]:县令(长官)遣媒来;便言多令(美好)才;岂合令(您)郎君;莫令(使)事不举。

  [自]:我自(本)不驱卿;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自(即)可断来信;葳蕤自(且,还是)生光;自(其)名秦罗敷;自(其)名为鸳鸯;好自(亲自)相扶将;物物各自(助词,无义)异。

  通假字:终老不复取(通娶);箱帘(通奁)六七十;恐此事非奇(通宜);摧藏(通脏)马悲哀;蒲苇纫(通韧)如丝。

  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偏指溲婆),及时相遣归;昼夜勤作息(偏指作),伶俜萦苦辛;我有亲父兄(偏指兄),性情暴如雷;我有亲父母(偏指母),逼迫兼弟兄(偏指兄)。

《孔雀东南飞》教案5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

  关于铺排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孔雀东南飞》教案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乐府诗特点,主要篇目

  2、了解本诗情节及人物

  3、通过对比诗歌和戏曲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学*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三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两种文学样式

  课时安排:

  3第一课时接触本诗,了解大概。完成目标1、2。

  第2、3课时看电影完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营造怎样的气氛?全诗笼罩一股悲剧气氛,以仲卿兰之的别离抗婚殉情为线索叙述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1,情节(诵读):

  起兴开头,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开头:兰芝自遣

  发展:夫妻誓别

  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结合课后作业和文中语句分析(保留学生见解):

  刘兰芝:勤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忠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内刚、忠贞不渝、克尽职守。

  焦母:专横不讲理

  小结:一起回忆诗歌内容

  作业:找出文中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复*上节内容,提问:

  1,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节回放:诵读铺陈排比部分。讲解末段浪漫主义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剧气氛更浓郁)

  讲解本节课内容:点出文中难点字词,如古今异义等

  1,同义复词:谓言无罪过女行无偏斜会不相从许伶俜萦苦辛留待作遗施今日被驱遣不久当归还逼迫兼弟兄卿当日胜贵

  2,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

  3,“相“字用法:

  a,副词,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与卿复指)

  (我)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将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

  b,副词,互相

  例如: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正相应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

  c,xiang4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

  d,名词“宰相“或者动词“辅佐“

  4,互文修辞(注意翻译)

  作业:全诗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叙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性格。我们将观看戏剧《孔雀东南飞》,比较诗歌和戏剧在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孔雀东南飞作文 (菁华3篇)

孔雀东南飞作文1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到她家提亲:俊的,有钱有势的,为何选择了焦仲卿?他没钱没势,又黑又瘦,他凭什么就能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般的朴实沉稳吧!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当时的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

  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地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焦仲卿没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的心碎了。

  到了家,兰芝默默地进房,悄无声息。第二天县官的儿子便来提亲,兰芝含着泪默然答应孔雀东南飞改写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改写优秀作文。良辰吉日选在后天。媒人自顾自地说:那可是个好日子,秦罗敷姑娘也要出嫁哩!嫁的是焦仲卿。

  这一天,秋高气爽,惠风和畅。焦仲卿坐在高头马上气宇轩昂。这时,他看到了兰芝,熟睡着的兰芝。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茫然若失。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作文2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镂空,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好,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八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好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兰芝对仲卿的爱仍是坚贞不渝的,但是被婆家的逼迫,不得不离开郎君,兰芝知道自己回到娘家的后果,但她已经无计可施。同时她也在答应仲卿要爱他一辈子,为他守节一生。但是,这一切,都是微不足道。此时,他的爱是多么的渺小,薄弱,他此时多么希望有一位贵人能够帮助她。但是这是兰芝心里的一种奢望。她斗不过社会的黑暗。斗不过世俗的转变,也斗不过娘家人的威逼利诱,她爱的人此时不在身边陪自己,只能以死来谢过仲卿的爱。

  就在傍晚三更时,她独自走到池塘边,身上依然穿着仲卿认为最好看的衣服,头上带着仲卿给她的玉簪脚上穿着粉红色的绣花丝鞋。身子轻轻一跃而起,就向池中跳去,丝衣飘起像只孔雀,脑中出现了两人离别的画面。“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仲卿听到后,失魂落魄,不能寐,食不进肚,整日是寡言少语。就这样连续过了三天,到了第四天傍晚三更时,仲卿在梦中与妻子相遇,两人哭哭啼啼。相拥在一起,在梦中两人约定要永远在一起,就是做人做鬼也不分离。兰芝对仲卿说:郎君,我现在已经死了,这是我的魂魄,我的身体在池中,你把她打捞上来,埋到你的屋后,我会夜夜与你相遇,希望你不要负我一片痴情,愿我们相依相伴,地久天长。

孔雀东南飞作文3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咱娃是块宝,样貌长得好。学*成绩棒,奖状没处放。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堂上启父母:“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

  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二老误儿意。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才。”

  “西部大开发?”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二爷开尊口:“西部有啥好?环境太恶劣,困难一重重。我去十五年,归来两袖风!”

  大娘也帮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没得说,城中很难找。又是研究生,还愁没人要?”

  此生意志坚,就是不松口。任凭谁来说,就是不回头。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远。他对大家说:“大爷大娘们,叔叔婶婶们,城中安乐窝,小子并不爱。国家搞建设,急急要人才。我想去西部,越想越应该。东西是一家,都属大中华。东部要发达,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国家就要垮。套用鲁迅话:我不建西部,谁来建设她!中华要腾飞,建设是关键。孩儿意志坚,长辈壮我行!”

  众人听此言,倍感心灵撼。此子之选择,令人心底叹。心灵之选择,实在不简单。众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汇总10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课后我反思:如果我的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诗句的理解,再把学生引向对爱情的忠贞思考的问答,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突出主题。一个爱情悲剧、一篇文学作品是可以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实质,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借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 ”、“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3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

  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4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5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6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块的要求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障碍、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从“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中,学生看到了刘兰芝的美丽;从“鸡鸣入鸡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一诗句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兰芝的勤劳能干;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诗句中,学生悟出了刘兰芝的聪明、知书达理;从“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念母劳家里,好自相扶将”等诗句中,学生读出了刘兰芝的善良、懂礼;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等诗句中,学生品味出刘兰芝对待爱情的忠贞。学生对诗句进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学生通过练*,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我在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思考题:假如在今天,这个悲剧是否会发生?刚开始学生们无从答起。后来我启发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有的男同学说,会做好母亲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学说,我会努力让婆婆喜欢我。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肤浅,离我预设的答案相差很远,但他们毕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7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8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9

  《孔雀东南飞》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有趣味性的诗歌。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读文章。掌握生字词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然后再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脉络。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悲剧的原因。

  补充陆游的《钗头凤》和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本诗。

  语文学科考试时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成效却并不是很显著。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0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广为传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品一品歌词,看看《孔雀东南飞》究竟魅力何在?看看1790字与一百来字之间到底演绎着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三、设置缺口,让学生在补缺口疏理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能否应用课文来诠释歌词。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结发同枕*,黄泉共为友

  ②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①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缺口,确定学*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的引导者转变为学*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缺口,都是他们学*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