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5 00:00:00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

  一、“学*者分析”,实行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理念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个人理解所谓人性化教育就要一改以往以教师、教材和教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要以学生和学*为中心,使个体的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学*者分析”是教学过程进行之前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学*者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者的初始水*和想要或应该学*的内容,进而确定教学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和学的过程更有目的性;使教和学的效果让教者和学者都能满意。

  二、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信息技术课的教材都是由专家们编写的,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针对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同的学*者个体,如果按教材安排的每一节课按部就班的话,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教材中教学生使用“画图”工具的过程是“打开画图工具——了解画图窗口组成——试画简单图画---关闭窗口——……——文件的打开和保存——……”,若按此教学,学生在画了一幅图后要关闭窗口,这时所画的图会丢失,想保存又不会,这该如何呢?我们就要把教材中顺序做一下小小的调整,把“保存文件”这部分内容提到前面去讲,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欲望和学*兴趣,过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们要结合实践经验合理的、有效的利用教材,这样才能年书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三、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传统讲解法:

  传统讲解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它同样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学*主体——受教育者没有过多的要求,小学生、中学生、**学生、专业学生、非专业学生同样可以适应。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信息技术常识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如: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等,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防止照本宣科,教学语言要注意生动、形象,同时配合一些简单的图片和图表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2、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法就是将传统的讲解法与实践练*结合起来,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是教师用传统的讲解法将知识要点,操作方法与步骤告诉学生,然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由学生根据了解到的知识独自实践,这主要适用于一些有一定理论性,又要求很好的将理论融于实践的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但是对于年龄较小、专业底子较差的学生来说,这各方法就不太容易接受了。

  3、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及其辅助设施为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操作的方法和步骤。这种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各种操作过程,这种方法既可以用在讲解新课中,也可以用在课程的导入阶段,新颖的导入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有利于让学生同步进入教学过程。除了少数基础较差的初学者外,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大多数的学*者来说都是行之有效的。

  4、同步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学生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而又难于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此教学法有两种主要模式:模式一,教师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某个具体的软件的某一项具体功能,操作步骤和过程比较多,界面变化频繁,教师难于讲解,采用这种方式,教师讲一步,做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清楚、明白。模式二,教师看着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模式下教师一定要控制好操作进度充分搞好组织教学,提倡互助互学,这样不但学*效果好,还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学*融于一体。同步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适合大众,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5、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又称启发探索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内容,教师先时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独自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任务。此法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难度,而难度又不是特别大的教学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对有

  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

  6、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由学生在课堂上守成预定的任务。任务在含义上有以下几种:操作数量上的任务;操作速度上的任务;操作质量上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主要有:全体同学按同样的方式完成任务;根据学生能力完成难易程度不一样的任务,这也就将另一种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融入其中了。

  以上列举了六种信息技术课中常见教学方法,还有许多不能一一枚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有机的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紧密联系相关学科,注重教学实效。

  每一学科都不是孤立的,信息技术课更是如此。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已成为对现代人的起码要求,所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既是独立的,又是为其它学科服务的工具,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要牢记这一点,要教会不一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尽量为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能够更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教育理论也不断的发展,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者,我们不能固守着仅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提倡创新,要更新观念,要学会换位思考,用新颖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学*,让他们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转为主动,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方法,进而有效的学*。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方法:自主探究式学*;小组协作式学*;使用帮助系统学*;阅读教材和记笔记的学**惯;利用技术解决问题,扩展性学*。

  六、及时总结和反思。

  把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分别归纳起来,认真的分析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自觉的实践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并且不断的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只有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过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担任了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罗乐中学历来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视,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非常感谢校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给我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尤其感谢黄校长,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您的一些创新的理念,令我受益匪浅。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已经要求对网络的了解;对于一个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对于时下他们最感兴趣和了解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其次,把学生知识点内容也结合进来;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将要学*的某些内容,但是程度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不是很简单,但能为小学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最后,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想结合,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本学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操作篇

  ①开关机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②文件夹的操作(要求每个同学建立一个以自己班级学号命名的文件夹,将今后每堂课的作业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

  ③文件和文件夹的搜索。

  ④桌面的设置。

  (2)网络篇

  ①学会浏览网页。

  ②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

  ③聊天软件QQ的使用。

  ④申请北海网志(学生Blog)的空间,学会修改模板、发表日志。

  ⑤学会发送电子贺卡。

  (3)软件篇

  ①“画图”软件的使用。

  ②用“Word”软件制作小报。

  ③用“Word”软件制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

  ⑤用“金山画王”软件制作图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每堂课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然后让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任务。所设计的任务有:教师节贺卡,给老师的一封信,国庆节小报,制作一张课程表,奥运会幻灯片,制作一幅“秋游”的图画,给自己安一个网上的'家。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完成任务还是比较有兴趣,他们觉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体现出自己的能力。我还发现,他们对于上网完成的任务,热情特别高,可能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渗透到我们身边的每个地方,网上丰富的资讯内容能够使他们的视野更宽阔。对于依靠软件完成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报、幻灯片和金山画王的图片,有些学生的作品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我在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同时,注意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爱好,他们感兴趣的技术,和他们想学的知识,并把这些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把他们引导到主动学*、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也通过不断的交流,增进了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当然,在本学期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掌握知识还不牢固,教过的内容,过了2、3个星期就忘记了;有些学生对于巩固的、知识点重复的练*兴趣不高;由于学生水*的差距,造成讲课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学已经反复操练了几遍,而较差的同学还未能完成一遍,而我个别辅导的时间有限,因此某些同学一学期内完成的任务寥寥。这些问题在下一学期里都需要改进。另外,信息技术课基本都是上机操作课,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也比较容易兴奋,因此要保证课堂纪律,做到收放自如,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以上是本学期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些得与失,在新的一学期中,我要更加努力,争取出色地完成校本课程的编写和课堂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画直线和曲线》是陕西科技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内容。此课是在学生已对计算机画图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进入和退出画图程序之后学*的画图中的最基础的技能——直线和曲线的画法。直线和曲线的画法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线可以画出许多的物体,直线的粗细也决定了其它如曲线、矩形外边框、圆形外边框等线的粗细,而曲线的柔韧性是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特点,特别是曲线与我们*常在纸上用笔的画法截然不同,它是先要画出“直线”然后通过用鼠标拖拽的方法两次才能完成的。如果只是教师简单地说一说、演一演,只让学生懂得这个要求,那么必然会使学生产生骄傲的心理,并且知道了画法却画不出好看的图画来。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又让学生知道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刚开始学*信息技术,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有限,而本课内容学生比较难掌握,特别是曲线的画法。所以我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容易理解。

  三、设计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使用直线和曲线工具。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创作热情,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重点:

  曲线的使用。

  六、教学方法: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合作学*的方式。以“任务驱动”与“问题解决”为主线,完成每个教学任务,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自主学*、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4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兴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随着宽带的普及上网也不再是一件难事,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网络熟悉、着迷。吸引他们的究竟是什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原来是那些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网页、精美新颖的图片和惟妙惟肖的动画。知道这些后,我尝试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现教材中选修的Photoshop图像处理和安排在后面的网页制作两部分内容进行扩充、提前讲解。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一个Flash动画兴趣制作小组,为学生讲解动画制作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巧。这样同学们综合运用课上课下所学知识,用Photoshop制作图片、用Flash制作动画,在将其用于自己的网页中,做出的网页作品十分精彩。学生在学*和制作的过程中兴致浓厚都很积极认真。他们十分感慨没想到做网页也挺容易的。通过这次尝试性的实践,学生大大激发了学*兴趣。

  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现有教材中,程序设计内容被压缩到了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因为许多人都认为现在让学生学*编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觉得这种观点很片面,因为无论哪种计算机语言都以其极其丰富的内涵给学生提供了广博的思维空间。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程序,做起来却要费不少周折,包括分析、构思、画框图、写程序、调试、修整、优化、成功多个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程序设计有的由个人独立完成,有的则需几人合作完成,不论哪种在完成的过程中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沉着、冷静面对困难的态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还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是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另外,程序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其思维能力往往会得到跳跃式的提高。思维是能力的内核,能力是思维的外化和延伸,二者相辅相成。能力有了提高,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期望的吗?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练*中学会创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教师的天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Word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对艺术字、文本框和图片的基本编辑方法后,要求能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文档。书中给出的例子是“笑话”这个文档,实例很简单,也很呆板。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话,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但如果教师将这个例子变一变,在综合运用绘图工具将其改变形状、背景颜色,就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他们会想老师用的菱形,我可不可以用三角形、圆形,换一种颜色一定比老师做得好。此时,教师只要适当的予以引导与鼓励,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构思、创意表现出来。这样完成的练*才真正达到了练*的目的,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综合应用编辑方法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挥,看到自己作品后的成就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味到学*的快乐。

  四、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毕竟有限,这些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应用软件的介绍不能过于细化,不能将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才能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但是,任何一个应用软件的功能都是强大的,也总会有学生对其产生特别的兴趣,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进一步学*。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学生的问题切忌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应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软件进行自学从而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未若授之以渔”吗?教师不必担心学生会中途放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就一定会主动研究学*的,所以教师只要适时的加以指导就足够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学*的真谛,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它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技术。这对于一名教苑新兵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将不断探索、刻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的*台上做出新的贡献。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5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发展速度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其实践性强。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更是有一种让我一次上个够”感觉,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外表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着这样的学*现象,经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那么就不能以原始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作为中学时期的教学,信息技术属于一门新型课程。属于初级往中级过度阶段,学生处于学*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课本知识为主,益智游戏为辅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做,符合本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能力。为此,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时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其次。受此影响,信息技术在学生们印象中属于副科。

  学生们从思想上也未得到重视。为此,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列举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来阐述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来改变这样传统的副科无所谓”观念。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6

  20xx年8月,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教师的角色,从一个大学的校园跨入到一个中学的校园,从一个对教师职业崇拜到一个自己身为教师的处境,我开始了从事基础教育的里程。对于刚步入社会的人来说,一切都很陌生。对于许多为人处事的方式、许多人情世故我还不是很懂,没有很多的想法,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氛围中,我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从事了我的专业教育工作——信息技术科目的教学工作。

  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个学期,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有了一些感触。

  一、问题设计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深刻意识到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兴趣。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信息技术课。学*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起始课教学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计算机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起始课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兴趣。还可以适当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此外,因为有些同学对课本内容比较熟悉,很多同学小学,初中都学过,所以他们觉得上课太乏味,课堂上的内容都知道,除了课本知识外,可以适当的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

  三、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到学生中间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多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四、让学生有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课堂上,我有时会选一些同学示范操作,或者演示自己的作品,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同学们在交流作品时,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启发和激励,取长补短,使自己的作品水*得到提高。利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知识就像语文、数学、外语一样,已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越来越重要,适合时代发展的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将逐步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总之,只要转变教育理念,不停地探索求新,不断反思出现的新问题,我相信是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得到高效能课堂教学效果的。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师的教育总是有限的,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的责任真的很重大!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我一定会好好珍惜机会,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在天心一中这片热土上实现我的人生梦想。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7

  时间过得很快,几天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已经结束,可我的内心却是百感交集。

  我上的是七年级的《EXcEL数据求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我很荣幸能够代表XX参赛,内心有点小小的欣慰,却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全省22个选手,听说其中还有曾经参加国家赛的选手,压力真是无比的巨大。我时常安慰自己:没关系,XX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比较好,但其他地区的选手或许和我一样,不管怎样每参加一次活动,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当是锻炼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钻研教材、观看视频、琢磨教案……。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后来试了一节课,之后大家给我提供了宝贵意见,同时也得到他们的鼓励。

  12日下午,我的课终于上完了,可课后我发现上的并不是很理想,我竟然犯了不该犯的错误:①本来导入的时候是有声音的,我没有检查一下PPT,播放的时候没有声音;②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在课前没有好好看一下学生的机子,有的学生机没有收到下发的文件,耽误了我不少的时间,以致于没有详细的讲解函数,草草一句话带过;③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好,前面用了大量的时间,后面的练*可以不用做,特别是用公式来求水费的多少,应该先总结和评价,有时间再回过头来做练*。在这里犯下了这么多的失误,这多多少少给我留下了遗憾。

  我觉得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下午听了于老师的评价,知道很多东西自己是没有想到的,比如国兴中学岑老师的课,从导入到结束用的都是同一组数据,环环相扣,非常好。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就想起,为什么我上课的时候不先播放一段威马逊的视频,给出一组受灾的数据,一直使用在课中呢?这样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虽然课上的不是很理想,但也是教学成长中一次宝贝的机会,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胆识,提高了教学认识,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

  此次活动,我也得到了一些感悟:坚持总有希望;好的课也需要多研讨;只要自信与努力并存,才能走得更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8

  通过九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感慨良多,其中一点就是在多数学生眼中电脑就等同于聊天和游戏,因此上课时学生总会在下面交头接耳,甚至还有同学偷偷的玩游戏。课堂是教育教学最关键的一环,对于这样的课堂现象,我们该去如何处理呢?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还要首先维持好课堂纪律。怎样认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现象,用什么方法来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对此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一、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高中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机会和知识技能。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学*,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四、精讲多练

  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此外,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五、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师生互动,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得到体现。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六、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改善课堂纪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作为一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纪律与显著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9

  这个学期我上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个年级的课进行教学反思。

  高一的信息技术是必修课。这个学期学生的任务是学*网站制作和会考。期中考试前我们主要是学*网站制作。现在学生上网的机会多了,所以对网页不会很陌生,但是,真正到自己建设网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主要是讲解演示一些知识点,演示的网站比较粗糙。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学过的知识点来制作网站。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的思维不要被我的教学束缚,力争有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节省教师演示的时间。但前面几次的教学实践看来,这仅仅是我理想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学生*惯于依葫芦画瓢,你老师做成什么样子,他们做的也是差不多。因为我演示的比较简单,对于结构,色彩也没有很好的'安排,所以,学生做的也不是很理想。学生不肯花点心思来规划网页的布局,内容的拓展,网页的美化等工作,或者他们也还没想到要这样做。我考虑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样本,让他们看了我提供的样本以后,思维能有所发散。所以,这个学期,我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要三节课,对每节课的演示内容进行精细制作,力争给学生看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领悟。从这半个学期看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网站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做的跟我演示的有些神似,大部分学生的网站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高二的信息课是选修课,决定了学生主观上不会太重视。学生对于上网的呼声很高,每次评议时老是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点,如果生硬的拒绝,必然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课也不能正常的开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个措施。就是当学生完成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允许学生上一会儿网。怎么检查学生是否都完成了作业?如果当场全部检查,时间上不允许。我们的做法是当场抽查六位同学的作品,如果这六位同学的作业都完成了,那么剩下的时间留个学生自己支配,如果其中有同学没完成,那么全班其他同学都要等这位同学完成。在这种措施下,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来学*,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个学期以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部分同学有虚假行为。他们动了歪脑筋,把其他同学的作品拿来混充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检查的时候是比较难查出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有可能这种不好的倾向会在学生中蔓延开来。我想到检查学生的作品是否是自己做的方法就是当场验证。所以,我把检查的方法改为用电脑随机抽出一位同学,让这位同学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当场做出作品。这样,学生是否是自己做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运用这种方法,有几个被我列入黑名单的学生也老老实实自己做了。因为学生还是有羞耻心的,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他们也觉得好没面子的。

  我觉得教学方法也是要经常改变的,每年的学生都会不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这半个学期来我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0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xx-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结合本学期的工作实际,我针对自己在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评价和反思,写出如下反思报告,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自行开关机器、能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能独立进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处理软件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现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关。“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他们无法与同时代的人沟通,尽管他们可能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当今的信息社会,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用笔书写,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网上书写,通过网络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获取最广泛的帮助和支持。

  “算”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做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算内涵和外延极大的扩展。很好的把握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态度、学*效果。只有积极调动学生,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得到开发,这就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氛围。

  1、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几年来,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就某一“学*问题”自觉地、主动的进行探究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教师从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因为学生、教师的推动,任务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拓展。

  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整合型课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讲信息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将各类学*看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真正联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解软件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求Excel中的内容。

  这类课型其优势在于:首先,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学*的知识与他所熟悉的或喜欢的知识有关联时,那么在他面前的知识就立即变得开阔起来,学*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形成突破口,会收到良好的学*效果。其次,整合课型促进了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1、教学内容贴*学生的实际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教学内容贴*学生的实际学*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五一劳动节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自己父母节日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以及设计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学校要召开辩论会,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讲等等。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方式的环境,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研究性学*、协作性学*、主动性学*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有效的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方式的环境。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是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方式环境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和交流,完成对某个主题的了解、认识,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不仅要创设主题,还要设计符合学生情况和学*环境的任务。而且主题和任务要有实际意义,要贴*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生活。例如,“环境保护”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以下不同的任务: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环保专刊”或有关环保的演示文稿,介绍和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环保建议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网站等。

  四、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学*,但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创设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动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知道动画是如何制作的吗?”、“用Flash这个软件又如何制作动画效果呢?”,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课外活动小组中学生做得一些Flash动画,通过观看,这时学生学*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如果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再次,本学期主要讲授了Flash动画的使用,学生学*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臵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臵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和探究学*,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八、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庞大资源库和对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的意识;各学科的考核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加深学*效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在论坛中与网友讨论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如各学科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某知识点内容的参考网站,在信息技术课上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和学*这些网站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各种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拓展了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渠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效率。这一方面这学期我做的还很不够,以后在这方面要多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功能。

  九、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

  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本学期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务,就去指导学生操作,而没能及时给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是学*的第六课,如何设置图片的背景色与画笔的颜色,以及学*如何在封闭区域进行颜色的填充。三条命令,其中前二条命令可以通过工具栏来进行设置,第三条命令就是一个简单的单词FILL。三条命令的讲解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命令讲解完成之后就开始画二个图形,一个是红旗,另一个是先画一个红色的矩形,然后在里面用黄色画一个100。

  每个班能够独立完成的基本没有,通过教师提示画出来的有二三个。大多数学生只是打开LOGO,然后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向下做了,还有几个学生学*了如何设置背景之后非常开心,将背景设置成红色然后去画红旗。也有部分同学将背景设置成红色去在里面用黄色画100,经过我多次提醒,最后还可以发现有几个同学是这样设置的。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我是痛苦得没有办法。

  学生的学*积极性不高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学生在课后根本就没有去进行复*与练*,所以他们很多命令还记不住,导致画图的时候不知道使用哪条命令来执行;第三个原因要从自我来找了,其实我已经告诉学生LOGO软件我已经放在博客中了,另外还有个学生说发的.光盘中也有这个软件,我提醒过几次学生,但他们并没有在家里面进行学*。如何充分的利用课堂中的四十分钟时间来让学生学好这些内容,老师的担子太重。而完全放任学生就这样做不是我的风格,我并不想做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

  以后的课堂中只能够更加多的督促学*进行学*与练*了,讲道理吧,只怕他们的道理比我的还足。尽力而为了!苦笑中!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2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由于学科不同,教学方法自然有差异,我仅谈谈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一点感悟。

  一、 因材施教是关键。

  这里的“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首先我们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地备课。其次我们说说教材,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造成教材内容经常跟实际使用脱节,而信息技术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根据我们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二、 情境引入要能引起学生学*兴趣。

  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但要想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铺直叙的引入往往使学生刚上课就开小差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兴趣的情景,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例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提一个能引起学生思考、回忆的问题,播放一段新颖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引入方式,当然这些故事、问题、动画等都必须切合本堂课的主题,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对于情景引入的效果,有一次的课堂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走*因特网》这课,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学*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整个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脑屏幕,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最终整堂课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 任务设计要合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常用方法,通常是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如果任务设计合理,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精神。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最好采用分层任务教学的方法,设置符合各层次学生最*发展区的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使信息素养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完成封闭型任务产生成就感,避免因完不成相同任务而出现挫折感。而认知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封闭型任务的基础上再继续完成开放型任务,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提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组织要有序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淡讲述。

  五、总结评价要恰当

  总结评价作为信息素养的一部分,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高潮。评价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在学生互评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学生评价作品时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关注同学完成作品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偏颇,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利。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亮点和长处,尤其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态度、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补充和总结一定要恰当,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即使学生最后的学*结果不够理想,也应鼓励其继续努力,并适当指出改进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对于老师评价的作用我深有感悟:我班上有位同学上课很专心,完成任务时也非常认真,就是完成的作品不理想,他自己对此很苦恼。为了鼓舞他学*的热情,我每次对他作品的评价总是给高分,并帮他分析问题所在。通过多次锻炼,他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的热情得到了保护,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创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最精彩的课堂首先主角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激发下,思维火花四射!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3

  三年级——《调整图形》和《组合图形》

  本课是在上一课复制粘贴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盆花进行完善,所以开头先将一个画好的盆花给学生看,这里是利用光盘里现成的东西,只不过那个画的人不是完全照书上的画的,他画的只有四个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个例子进行演示,今天讲的东西不多,注意让学生自己练,在那盆花中,我复制粘贴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贴完花后,既将位置移到位,又将大小弄合适了,再将方向调整一下,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过程,在后两个班,事先将原本挤在边上的花通过剪切与粘贴的手法移到中间,并且放大了些。

  另外,在做颜色的时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为下面也用了几次,所以作了介绍,在让学生进行了练*之后,再谈组合图形,也没有说太复杂,而是让学生知道。

  如何将另一幅图中的物体移到这幅图上来,只是过来后注意背景的问题,在本课,我先用画图程序打开光盘中的快乐家园的图,然后将图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并且用取色的方法将背景补好了,然后再将另一幅图中的花盆复制过来,最后也让学生把这个练*了一下。

  四年级——《插入影片和声音》和《插入超链接》

  由于电脑中没有合适的影片,所以主要内容放在声音上面,本课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普通的插入声音,另一则是插入背景音乐,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又把超链接谈了一下,谈到这一方面,先打开一个网页页面。

  让学生看看那里的超链接,重点提醒他们看鼠标的变化,看完后然后再了解幻灯片中如何设置趣超链接,我在这里用的是右击,因为在这种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链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游记的文字链接网上的小说名,还用图片、动作按钮做了其他链接,让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五年级——《带参数的过程》

  感觉上这一课有数学中函数的味道,在上课之始,先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谈的编辑过程,通过edit命令让学生观看编辑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断画改变形状的'图形,那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认为本课是为了方便编辑过程而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了相关过程,这里可以让学生将前面的定义过程与这里带参数的过程进行比较。

  然后在电脑上演示,按书上的要求绘制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谈第二步,就是对带参数的过程进行修改,如将四边形改成了八边形,这一修改我以前曾经设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这里以参数的形式进行了修改,然后又画了一些图形,但书后的图没画出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4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从而让学生拥有学*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易*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教学水*,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力加强放手教学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如果我们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而只是照本

  宣科“讲解”教材,那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放手教学,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完成了既定任务的情况下,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接触各种“游戏”自主“娱乐”以及鼓励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教师适时指导或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即可。这样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得到发挥,个性和创造系性得到发展,并且还弥补了教学内容的不足。知识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甚至“闯荡”,从中总结经验,学*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可以说,只有信息技术才能够给人们提供这样的自由学*环境。通过长期实践使我们感觉到,与其说计算机技能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懂、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的能力。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况,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意义建构的效果,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寻找教学“零”起点的困难。“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构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使更多的人获得意义建构的机会,不应该死守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控制课堂局面。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对一堂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时》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制作贺卡”这一主题。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的`基础上学会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二)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简要教学过程如下: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贺卡”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如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当然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

  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特点,我现将我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游戏。从此入手,学*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体验学*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5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多次上机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知识,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为以后的生活和学*服务。因此教师一定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善于动手实践,在反复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技能。例如我在初二《图片的插入和设置》这一堂课上采用了“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效果不错。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始几分钟,因此我首先采用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开学生的心智,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我采用“互动教学法”,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本知识,然后教师在教师机上通过实例演示本章重点,继而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在学生机上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各个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然后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评价改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各组拿出最得意的作品在教师机上展示评比,互相评价、借鉴学*,以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方面的知识,但“教必有法而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3

  [摘要]从教信息技术课多年,对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现状有一些较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的上课,总体上还是很不规范,有些教师还不太了解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造成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都不是很好。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很清楚地看清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本文就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及现状进行一次粗浅的分析。

  [关键字]分层设计要求,电脑同步指导,任务驱动学*,课程整合误区,信息技术

  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的上课总体上还是很不规范,有些教师还不太了解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造成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都不是很好。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和上级要求,我概括出以下四个方面要求:

  一:分层设计要求

  1、什么是分层设计要求:

  即每节课备课内容除常规之外,另设计一到二个较高教学目标,或与本节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分层次的训练,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就实行了分层设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2、为什么要分层设计要求:

  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学,初中的学生在学*信息技术知识时起点不同,条件不同,只设计一个目标,会导致许多学生上课无事可干,以致有各种不良反应。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就会造成那些好的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而那些差的学生则不会锻炼的情况出现,如此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分层设计要求的要点:

  针对主目标,有完整的备课各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复*引入,演示,讲授,练*,评价等。对增加的目标,要有相关性,或提高性,列出目标与练*要求,这样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还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越来越浓,觉得这门课很重要,又很新颖。

  二:电脑同步指导

  1、什么是电脑同步指导:

  用计算机提供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解,材料,要求,练*题,提高问题等,一般以WORD文件提供,放在学生机的桌面。文件中还可列出本节教学目标和测试题,评价方案。后半部分可列出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学*和帮助的信息。这样就使学生有了自己的一本“参考书”,他们自己也知道应该怎样去学?如何去学?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的内容及一些基本技能。我曾经就使用过一次,并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2、为什么要用电脑同步指导:

  中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以内,多讲无益,但少讲易讲不清楚,用计算机提供详细内容,教师只精练地讲解有关要求和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样在学*的过程中,可收回学生机的控制权(多媒体控制软件),再次集中讲解。使学生既听得清楚,又学得开心,可谓是“一石二鸟”。

  3、电脑同步指导要点:

  教师要精心准备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学*方法,要求,*题或评价,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出现此问题原因,解决方法。在这种试验开始时,告诉学生使用这个文件的要求与方法,如不一定全看,可按标题查找。完成任务后自我加压提高等。

  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专业论述很多,已成体系,两者互有关联。这里就一一做简单的介绍。

  三:任务驱动

  1、什么是任务驱动:

  我们所采用的普通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有关知识,学生理解并练*,通过测试反馈,再纠正,以达到学*目标。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是设计一个任务,为完成该任务,学生可能需要运用多个已学知识,但必须有一个内容,特别是主要内容是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只给简单讲解,提示有关注意事项。学生为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学,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完成任务,但此时对知识掌握可能还不很牢固,教师最后给出总结或细节注意问题的讲解。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明确、完整,学*任务具体。任务中强调学生在学*过程中的自我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师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并要理清课前知识和课内任务的`关系。

  2、为什么要用任务驱动:

  提倡在做中学,不单纯先学后用,往往是学*最有效的,可能一时效果不如传统的好,但通过后续内容的学*,教师的指点,学生更好地掌握目标。学过程序的人应有所体会,只按书本上的内容学*,最终只是懂得语句的含义,而不能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接受任务,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才会学到真正理解了的内容。初中生们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独地讲授书本里的知识,而不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是不能让他们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的。更不用说技能了!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强调动手实践的学科。

  3、任务驱动的要点:

  任务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水*。为完成任务要用到多个知识或能力,可以是其它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当前一般情况是以本学科的知识为多。本节要用(用学*的)内容事先要指点,简单讲解,易出错之处可用出错答疑的形式写到电脑同步指导的WORD文件中。任务尽可能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去了解别人、增进友谊和共享资源。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4

  低年级的电脑绘画,这部分内容不仅适合低年段的学生,能激发他们的学*热情,我本人也挺喜欢上的,总觉得这个模块的内容相对于其它几个模块而言,课堂的学*氛围更容易营造得热烈,有趣。不过,我也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1、要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

  2、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注重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在应用中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

  3、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局限于一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画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5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理解这门课程的学*内容和学*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是熟悉的,他们把这门课等同于“玩电脑”。如何上好信息课,如何抓住三年级学生爱“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一开始就要思考的问题。

  我所执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在于让学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于三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我把这节理论课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信息,让学生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对学*生活至关重要。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既然学生对游戏感兴趣,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就设置了游戏导入,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踊跃的参与游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玩得开心,潜移默化中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都是信息,并且为第二课时信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第二环节中,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也强化了“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设置疑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信息吗?”指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信息就不难了,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还抓住了学生的比拼心理,采用开火车的方法每组一排同学依次回答,同学们回答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这时候,我引导到“什么是信息?”同学们同桌讨论、向书本请教,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第三环节中,我进行了课堂小结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个同学回家跟父母说说你上学以来的信息。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课后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内容,同时感受了信息无处不在。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中,参与的学生可以涉及面更广下,每组的学生可以在遵守游戏的规则下,给自己组的同学比划。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也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体验快乐学*的意义。

  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的兴趣,在看图说一说的环节,图片的选择应摆脱书本的束缚,放宽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把图片分为几类,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学生不止是从图片中看出信息,还要能感受到图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预示着冬天来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无处不在。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如何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呢?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胜任这种动态探究性教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游戏入门,兴趣参与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也是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这一学情,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结合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指法练*时,一般学生会对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无味的,若教师直接讲解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学生不但会学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愿去学*,更不会主动去学*了。我在教学中就是用游戏介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游戏,分小组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这是就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准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

  这时老师可以再讲解指法要领,我相信这时学生会学得很认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后,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完成了指法练*,掌握了指法要领。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记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地讲解,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词而且要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验证其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基本技能,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在给同学介绍键盘时,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键他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针对双字符键的。还抓住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注意与DEL键的区别,这两上键的作用都是删除,而键是擦除光标前面的字符键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标后面的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法,我们就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也不自觉中学*了新知识。

  三、自主学*,协作创新。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让其带着兴趣学*计算机的新知识,在渴望中学*到新知识中,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学生已能够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几个过程,即让学生在开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师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必须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翻阅教材,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学*这些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最后用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逐渐会形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所要完成的一个教学任务了。

  这是我在*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得到一点体会,也就是说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放*心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多多思考,勤于实践,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不自知的学到一些知识,从而慢慢地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其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铺*了一块砖头。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6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由于学科不同,教学方法自然有差异,我仅谈谈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一点感悟。

  一、 因材施教是关键。

  这里的“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首先我们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地备课。其次我们说说教材,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造成教材内容经常跟实际使用脱节,而信息技术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根据我们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二、 情境引入要能引起学生学*兴趣。

  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但要想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铺直叙的引入往往使学生刚上课就开小差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兴趣的情景,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例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提一个能引起学生思考、回忆的问题,播放一段新颖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引入方式,当然这些故事、问题、动画等都必须切合本堂课的主题,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对于情景引入的效果,有一次的课堂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走*因特网》这课,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学*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整个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脑屏幕,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最终整堂课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 任务设计要合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常用方法,通常是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如果任务设计合理,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精神。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最好采用分层任务教学的方法,设置符合各层次学生最*发展区的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使信息素养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完成封闭型任务产生成就感,避免因完不成相同任务而出现挫折感。而认知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封闭型任务的基础上再继续完成开放型任务,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提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组织要有序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淡讲述。

  五、总结评价要恰当

  总结评价作为信息素养的一部分,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高潮。评价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在学生互评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学生评价作品时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关注同学完成作品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偏颇,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利。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亮点和长处,尤其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态度、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补充和总结一定要恰当,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即使学生最后的学*结果不够理想,也应鼓励其继续努力,并适当指出改进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对于老师评价的作用我深有感悟:我班上有位同学上课很专心,完成任务时也非常认真,就是完成的作品不理想,他自己对此很苦恼。为了鼓舞他学*的热情,我每次对他作品的评价总是给高分,并帮他分析问题所在。通过多次锻炼,他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的热情得到了保护,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创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最精彩的课堂首先主角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激发下,思维火花四射!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7

  时间过得很快,几天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已经结束,可我的内心却是百感交集。

  我上的是七年级的《EXcEL数据求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我很荣幸能够代表XX参赛,内心有点小小的欣慰,却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全省22个选手,听说其中还有曾经参加国家赛的选手,压力真是无比的巨大。我时常安慰自己:没关系,XX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比较好,但其他地区的.选手或许和我一样,不管怎样每参加一次活动,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当是锻炼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钻研教材、观看视频、琢磨教案……。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后来试了一节课,之后大家给我提供了宝贵意见,同时也得到他们的鼓励。

  12日下午,我的课终于上完了,可课后我发现上的并不是很理想,我竟然犯了不该犯的错误:①本来导入的时候是有声音的,我没有检查一下PPT,播放的时候没有声音;②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在课前没有好好看一下学生的机子,有的学生机没有收到下发的文件,耽误了我不少的时间,以致于没有详细的讲解函数,草草一句话带过;③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好,前面用了大量的时间,后面的练*可以不用做,特别是用公式来求水费的多少,应该先总结和评价,有时间再回过头来做练*。在这里犯下了这么多的失误,这多多少少给我留下了遗憾。

  我觉得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下午听了于老师的评价,知道很多东西自己是没有想到的,比如国兴中学岑老师的课,从导入到结束用的都是同一组数据,环环相扣,非常好。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就想起,为什么我上课的时候不先播放一段威马逊的视频,给出一组受灾的数据,一直使用在课中呢?这样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虽然课上的不是很理想,但也是教学成长中一次宝贝的机会,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胆识,提高了教学认识,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

  此次活动,我也得到了一些感悟:坚持总有希望;好的课也需要多研讨;只要自信与努力并存,才能走得更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8

  (一)小组合作

  实际教学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差异很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可采用合作学*策略,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者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来互促学*,提高学*成效。学*过程中必要的交流互动,协商合作,可让学生有机会对某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特性”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上机操作验证。

  文件的特性

  1、唯一性(上机试一试)[教师演示建立2个同名的.文件是否成功?]

  2、可携带性(学生举例)

  3、可修改性(上机试一试)[修改一个文件,看大小等有没改变?]

  4、可容性(具体文件类型举例)

  5、确定性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总体来说,完成情况还是理想的。但有些学生滥竽充数,坐在电脑前不知干什么好,没有全部完成上机要求;有的又不敢大胆讨论。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学当中,我觉得分层教学实施起来差强人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流程包括很多方面:换鞋要几分钟,开关机又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除了授课,还要留意设备和学生的情况,40分钟很快就过去。往往只能顾及整个班的教学,很难分身顾及个别好的学生或者差的学生。部分已经接触过WindowsXP的学生,他们在学*过程中不太重视有关基础知识的学*,甚至对老师的示范操作不屑一顾。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在小学没有接触过WindowsXP操作系统,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不太理解。尽管我也知道可充分发挥前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当“小老师”,适当辅导后者。但实际上操作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如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任务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难度适中,分出层次,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选做的,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9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发展速度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其实践性强。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更是有一种让我一次上个够”感觉,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外表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着这样的学*现象,经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那么就不能以原始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作为中学时期的教学,信息技术属于一门新型课程。属于初级往中级过度阶段,学生处于学*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课本知识为主,益智游戏为辅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做,符合本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能力。为此,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时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其次。受此影响,信息技术在学生们印象中属于副科。

  学生们从思想上也未得到重视。为此,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列举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来阐述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来改变这样传统的副科无所谓”观念。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0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其他中学课程有所不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通过学*信息技术学科,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校注重学生的发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教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有些学生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基本操作,因此在讲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授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耐心的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认真研究教材,实施分层次教学

  根据调查研究,我国的计算机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但是也有个别学生从来没有过多的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有的学生却因“吃不了”跟不上讲授内容而失去了信心。那么如何才让用最好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本节课的内容呢?首先,我认为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较容易的知识点可粗略讲解,让可以让学生自主学*;对难度较大的内容可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还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如果整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对本节课的讲授内容也不能做到及时的应用。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对学*接受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其完成,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可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再由教师点拨重点难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告诉学生如何操作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学会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找正确的操作步骤,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这样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己未找到的操作步骤印象深刻,而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将会对其重点认真听取并加以记忆。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学生自主学*能力,这对其在今后的各科学*中都大有益处。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处处观察,多多留意,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思路,让枯燥乏味的课程生动活跃起来,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1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呢,通过我几年的教学,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演示教学、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由于广泛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组织、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滞后的现象,许多信息科技教师仍在教学中走老路,以应用软件操作方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在教师讲授、示范操作下,受教育者记忆和模仿练*的方法学*。这种教学方法,以信息技术的软件使用方法为目标,忽视了受教育者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主动性受到压抑,学*兴趣在逐渐淡化,甚而消亡。故而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信息人才,创造性人才方面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这一点上,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达成共识。我在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去学*新的教育理念,去尝试用各种教学方法,下面把目前较常用的教学方法结合我个人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演示操作,学生模仿

  这是一种在计算机课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能按着老师的演示操作较好地完成练*,使学生能很快掌握。但这种教学方法也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的`探究性,学生被动地学*,只要模仿老师就可以了,虽然学生掌握地快,但不能深刻领会。

  二、任务驱动,引导认知。

  当前,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法"使学*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要充分体现技能技巧的训练。同时,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受教育者开展讨论、研究、探索,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以解决问题,受教育者在自主设计探索、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即提高了学*兴趣,又可以增强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制作电子作品的成就感又为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动力。任务的设置是该种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如何把任务设置的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去做,这需要老师们精心的备课,要把每节课需要落实的知识点有机的融入任务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掌握知识点,才使他们记得更牢,不容易忘记。

  要求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探索式的学*,许多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自己上机实践获取,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读书和上机实践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才能学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三、面对学生差异,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学*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中,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

  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演示操作,然后跟着做一遍完事,缺乏主动学*的欲望。

  根据学生的这些表现以及*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学生层次确定后,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这也是鼓励学生学*的手段。

  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为主,对他们采取第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操作)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的学生,可以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在课堂练*上应精心备课,精心选择练*内容一般情况下,课堂练*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通过练*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上还可以采用小组学*,共同提高的方法。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是frontpage20xx软件使用的一节典型的技能学*课。学*的主要技能目标是: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文字、图片、动画及表格的相关操作。

  以往的网页制作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效果实现,而未将技术实现的应用价值附加其中,学生每节课按老师所讲进行简单模仿,造成遗忘率高并且在进行综合应用时(建立个人网站)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内容迁移应用到自己的网站制作中。

  本节课,教师从课例研究的视角出发,在遵循学生的学*心理、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之理念,将操作技能的学*融合于网页制作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缩减了教师的讲解,以便给予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

  通过对本节课的课例研究,有下列收获:

  一、任务的设置要有针对性,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初步分析学生情况时,设置了以下两个层次的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基础任务,利用模板完成主页面设计

  第二个任务是创造性任务,至少做一个子页面并要求利用表格布局并保持主页面的风格,且与主页面建立超链接。

  经过“大路论坛”中专家和同行的讨论,认为考虑太全面,课时太紧,任务量大,且易加大两极分化。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不喜欢利用模板完成主页面设计,认为缺乏个性,无法自由发挥。在此基础上教师重新设置任务,改为利用表格布局完成子页面的设置。

  为让学生尽快地明确任务要求,在课前分发学生自评表。根据学生做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二、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直接问教师该怎么作,而不愿意通过教材、帮助文件获取解决办法并进行尝试。因此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如果是能够通过查找资料或运用迁移解决的问题教师不直接回答,提醒学生自己找答案。而对于一些拓宽的知识,如艺术字在网页中如何使用,则给予解答。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观察学生做的效果,及主动发现学生是否需要帮助,及时调整课堂进度,使操作熟练的'学生有事可做,进度慢的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帮助。

  三、从整体把握教材,不为备一节课而备一节课

  信息技术课的每个模块从横向上看是互相分隔的,但是从纵向看又是相互联系的。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如何将每个模块联系在一起。

  本节课所使用的文字和图片素材,是信息检索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网上下载,并根据教师的指导按信息管理的方式分门别类的存放。多媒体信息加工时,学生利用已有的相关素材设置了动画,为本节课提供了动画素材。文字信息加工时,WORD中的小报制作为信息的规划设计提供了认知基础。

  一节精心设计的课,并不总能能保证学生长久的兴趣,教师唯有从整体把握教材,注重前后知识联系,精心构思教学设计,逐渐让学生体会技术的附加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要学*的是信息技术教材中第一节初识PowerPoint的内容,是PowerPoint启示课,本节课中学生要认识演示文稿软件,初步学会设置背景、标题、文本、图片等内容,并会根据素材恰当选择幻灯片版式。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又学会了一种加工演示主题内容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课堂反馈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氛围。课程设计的难易程度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全体学生都制作出了幻灯片,而且很多同学设计的幻灯片布局合理、美观、突出主题、思想性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共同活动”中教师需要认识此时此刻学生的学*基础、学*方式、学*困难,切实关心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收获、问题及最终效果,变“教师为中心的教”为“学生为中心的学”。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根据幻灯片设计这一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自命主题。在自己准备素材过程中有的学生上网查找,有的学生把杂志、报刊上的内容输入计算机,还有的学生自己编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教师研究的对象是学生,是学生的学*基础、学*方式、学*困难,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要关心到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在准备素材时多次向老师求助,有的学生一次都没有找过老师,我就主动地问一问这样的学生主题是否想好、素材是否准备好,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不会影响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活动,是让学生向书本学*,通过媒体与网络来学*,并通过书本知识来联系生活、学*生活、了解生活,在“共同活动”中学生学*(从书本、多媒体、生活)的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本次课学生通过自命主题、自己搜索资料来设计幻灯片,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新学的知识来完成幻灯片。

  本节课学*环境设计:1.教师准备了文字、图片、数据等方面的素材,便于资料搜集不全的同学使用,这样不会有人因为前期问题影响本节课的学*。

  2.在现有的`多媒体网络机房里上课,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各种功能外,还为学生准备了“教学网站”,网站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1)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明确本节课学*程序,学*操作较快的学生可以按照程序先行一步,实现分层次教学;

  (2)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探究完成生成图表的操作;

  (3)在教学网站中增加了阅读材料、说明和提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益深化。

  3.活动中合理安排机房座位,有利于学生互助合作,提高整体学*效率。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一学*活动中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制作幻灯片的要求,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设计幻灯片的要求,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4.信息利用、创新的能力。利用搜索到的信息,创作带有个性色彩的幻灯片作品。

  5.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作品交流,共同探讨、协同进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4

  自主、探究合作性学*是新课标倡导的学*方式,为配合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几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探究课。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独有特点,进行了较深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课堂气氛的活跃,完全是教师这个主导作用发挥而来的。教师课程结构的设计、环节的策划、精密的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配套,那么,在上理论课时,在课堂中要把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掌握好,攻破了重点,难点,其他的细小的知识情节也就迎韧而解了。简单的说,就是把每一节课的知识体系、知识情节的脉络把握好就可以说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了,并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那么,实践操作课又是怎样才能有所收获的呢?信息技术的实践课,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课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学生学*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方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的优良品德,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基础、学*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始终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好*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以上点滴的反思,是通过探究课的启发所产生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我想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的。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

  课文主要内容: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埃尼阿克”(ENIAC)与1946年在美国诞生。

  2、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组成。

  3、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中央处理器(CPU)。

  4、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5、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发展阶段。

  我就所讲授的这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1、我认为“导入和小结”是课堂的点晴之笔,即使准备的时间紧张,但在“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费了不少的时间。由“计算机能做什么”——一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回答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没有难度,感觉轻松。老师就着学生的回答,比如,有的同学说“用计算机听音乐”,与人类比,人是用嗓子唱歌,那计算机用什么部件就能发出声音呢?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计算机怎样计算的.及工作原理。引入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自然的思维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2、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有序。由学生看到的自己面前的计算机,说到外部设备;由神秘的主机箱说到主机的组成,又由设备说到设备是怎样工作的,这种“由*到远,由浅入深”的循序渐时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易于接受。

  3、重、难点突破有“法”。计算机是怎样计算的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任务完成法让学生完成任务,讲解学生完成计算的过程,来完成计算机工作计算的过程。

  4、注重细节设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5、有待改进的几个方面。完善每个硬件的讲述内容,规范语言;演示工作原理中的实例时,将程序编写过程加入进去效果会更好;现场拆机箱,发硬件,会让学生感觉更直观。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2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以动手操作和实践为主的信息技术课,一直以来都受到许多小学生的喜爱。然而如何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却也是件十分不易的事。

  经过上个学期三年级和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发现,现阶段,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喜爱大多表现在爱玩游戏,喜欢上网聊天、看电影等等。尤其是五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打字和浏览网页的知识之后,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经常缺乏积极性。

  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能否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的吸引学生,无疑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虑到小学生现阶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觉得要想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信息技术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动机和内在的需要,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不是毫无用处的,从而才能进一步让学生将学*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入,在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动机,激发学生学*兴趣,逐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我觉得要提高课堂的效率,首先要让信息技术的课堂“动”起来,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信息技术的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一、在游戏中开展教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关键是看怎么玩,怎么在“玩中学”。把游戏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既满足了学生的爱好,也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寓于游戏之中,既让学生享受到了乐趣,也让学生更好的学*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例如三年级上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学*指法的内容是非常枯燥的,对于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用不了几分钟就不愿意学了,更不用说强迫其进行指法练*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并没有上来就讲指法,而是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这就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欲望,让学生觉得学*指法是有实际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讲解指法练*,学生就会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信息技术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计算机知识。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在学*程序知识时更是觉得枯燥乏味,不免上来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虽然学生本身对信息技术有很浓厚的兴趣,但对教师讲的关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却丝毫不感兴趣,所以此时任凭老师怎样讲,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针对这些已经有了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而言,我大多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每节课都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任务制定一个学*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和竞赛的形式展开,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仅仅作为学生课堂学*的指导者出现。

  二、在多种形式中展开教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让信息技术的课堂“动”起来,不仅仅是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更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3

  本节课要学*的是信息技术教材中第一节初识PowerPoint的内容,是PowerPoint启示课,本节课中学生要认识演示文稿软件,初步学会设置背景、标题、文本、图片等内容,并会根据素材恰当选择幻灯片版式。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又学会了一种加工演示主题内容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课堂反馈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氛围。课程设计的难易程度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全体学生都制作出了幻灯片,而且很多同学设计的幻灯片布局合理、美观、突出主题、思想性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共同活动”中教师需要认识此时此刻学生的学*基础、学*方式、学*困难,切实关心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收获、问题及最终效果,变“教师为中心的教”为“学生为中心的学”。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根据幻灯片设计这一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自命主题。在自己准备素材过程中有的学生上网查找,有的学生把杂志、报刊上的内容输入计算机,还有的学生自己编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教师研究的对象是学生,是学生的学*基础、学*方式、学*困难,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要关心到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在准备素材时多次向老师求助,有的学生一次都没有找过老师,我就主动地问一问这样的学生主题是否想好、素材是否准备好,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不会影响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活动,是让学生向书本学*,通过媒体与网络来学*,并通过书本知识来联系生活、学*生活、了解生活,在“共同活动”中学生学*(从书本、多媒体、生活)的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本次课学生通过自命主题、自己搜索资料来设计幻灯片,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新学的知识来完成幻灯片。

  本节课学*环境设计:1.教师准备了文字、图片、数据等方面的素材,便于资料搜集不全的同学使用,这样不会有人因为前期问题影响本节课的学*。

  2.在现有的.多媒体网络机房里上课,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各种功能外,还为学生准备了“教学网站”,网站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1)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明确本节课学*程序,学*操作较快的学生可以按照程序先行一步,实现分层次教学;

  (2)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探究完成生成图表的操作;

  (3)在教学网站中增加了阅读材料、说明和提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益深化。

  3.活动中合理安排机房座位,有利于学生互助合作,提高整体学*效率。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一学*活动中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制作幻灯片的要求,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设计幻灯片的要求,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4.信息利用、创新的能力。利用搜索到的信息,创作带有个性色彩的幻灯片作品。

  5.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作品交流,共同探讨、协同进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4

  自主、探究合作性学*是新课标倡导的学*方式,为配合新形式的发展需要,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几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探究课。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我深受启发。通过联系自已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立的特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下面就谈谈《我来当大师——动作补间》一课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尝试发现,培养学生学*的主动

  要探索新知识过程中,教学中如何使用新建元件和自由变形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索学*,首先让学生态*衡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已去钻研,自主学*,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主学*,操作学,探索新建元件和自由变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采用师生互劝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进行学*。当学生掌握了创建补间动的使用方法后,教师适时出示一幅未完成一件作品,鼓励学生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个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都应予以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设计,通过屏幕广播把教师的操作示范直接展示到学生的显示器上,并将学生掌握了如何创建补间动画过程展示给每个学生看,相互传递信息、进行交流。并在教师点拔、引导下进行学*,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已做好摆动手臂的机器人。

  三、作品赏析,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对于实践练*,教师首先利于课前准备的一此具有代表性精美的电子作品,如六幅机器人动画,先让学生欣赏,然后给出任务:完成*作。当学生欣赏完机器人动画,会跃跃欲试,其创作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学生学*的主动性则可充分地发挥出来。其间还可以提倡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切磋,并且让那些操作能手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帮助哪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则巡回指导,适时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力求使作品富于创新、富有艺术性,这样学生的作品就会更有新意,更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淘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交流评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作品品评过程中,则采用作品交流评价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说出作品的创意,自己评价,然后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则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为以后的再学*提供“营养”,注入“血液”,让他们以“爱学”“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中去,从而不断培养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总之,要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的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5

  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一)理论课。

  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应取消。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如暂无多媒体教室也可用教师机和大屏幕彩电替代)对Windows和Internet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感受这些应用技术。那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赶潮流,只要教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可以”的.想法不可取。

  (二)上机课。

  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让学生适当参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只需学*十几个简单的语句,即可编出多种多样的程序。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相结合,要常抓不懈。

  (三)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如创作美术作品;普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像册、公益广告、网页;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在保证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时间。在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家庭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完成部分课外实践,弥补学校课时的不足。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6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理解这门课程的学*内容和学*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是熟悉的,他们把这门课等同于“玩电脑”。如何上好信息课,如何抓住三年级学生爱“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一开始就要思考的问题。

  我所执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在于让学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于三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我把这节理论课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信息,让学生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对学*生活至关重要。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既然学生对游戏感兴趣,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就设置了游戏导入,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踊跃的参与游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玩得开心,潜移默化中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都是信息,并且为第二课时信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第二环节中,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也强化了“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设置疑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信息吗?”指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信息就不难了,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还抓住了学生的比拼心理,采用开火车的方法每组一排同学依次回答,同学们回答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这时候,我引导到“什么是信息?”同学们同桌讨论、向书本请教,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第三环节中,我进行了课堂小结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个同学回家跟父母说说你上学以来的信息。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课后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内容,同时感受了信息无处不在。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中,参与的学生可以涉及面更广下,每组的学生可以在遵守游戏的规则下,给自己组的同学比划。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也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体验快乐学*的意义。

  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的兴趣,在看图说一说的环节,图片的选择应摆脱书本的束缚,放宽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把图片分为几类,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学生不止是从图片中看出信息,还要能感受到图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预示着冬天来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无处不在。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如何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呢?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胜任这种动态探究性教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游戏入门,兴趣参与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也是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这一学情,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结合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指法练*时,一般学生会对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无味的,若教师直接讲解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学生不但会学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愿去学*,更不会主动去学*了。我在教学中就是用游戏介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游戏,分小组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这是就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准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

  这时老师可以再讲解指法要领,我相信这时学生会学得很认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后,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完成了指法练*,掌握了指法要领。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记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地讲解,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词而且要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验证其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基本技能,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在给同学介绍键盘时,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键他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针对双字符键的。还抓住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注意与DEL键的区别,这两上键的作用都是删除,而键是擦除光标前面的字符键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标后面的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法,我们就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也不自觉中学*了新知识。

  三、自主学*,协作创新。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让其带着兴趣学*计算机的新知识,在渴望中学*到新知识中,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学生已能够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几个过程,即让学生在开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师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必须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翻阅教材,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学*这些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最后用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逐渐会形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所要完成的一个教学任务了。

  这是我在*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得到一点体会,也就是说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放*心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多多思考,勤于实践,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不自知的学到一些知识,从而慢慢地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其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铺*了一块砖头。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7

  (一)小组合作

  实际教学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差异很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可采用合作学*策略,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者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来互促学*,提高学*成效。学*过程中必要的交流互动,协商合作,可让学生有机会对某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特性”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上机操作验证。

  文件的特性

  1、唯一性(上机试一试)[教师演示建立2个同名的文件是否成功?]

  2、可携带性(学生举例)

  3、可修改性(上机试一试)[修改一个文件,看大小等有没改变?]

  4、可容性(具体文件类型举例)

  5、确定性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总体来说,完成情况还是理想的。但有些学生滥竽充数,坐在电脑前不知干什么好,没有全部完成上机要求;有的又不敢大胆讨论。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学当中,我觉得分层教学实施起来差强人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流程包括很多方面:换鞋要几分钟,开关机又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除了授课,还要留意设备和学生的情况,40分钟很快就过去。往往只能顾及整个班的教学,很难分身顾及个别好的学生或者差的学生。部分已经接触过WindowsXP的'学生,他们在学*过程中不太重视有关基础知识的学*,甚至对老师的示范操作不屑一顾。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在小学没有接触过WindowsXP操作系统,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不太理解。尽管我也知道可充分发挥前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当“小老师”,适当辅导后者。但实际上操作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如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任务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难度适中,分出层次,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选做的,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8

  1、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

  如果老师放任学生自己练*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疲塌厌学。因此,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并且要坚持个别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可大力提倡小组团结合作或协作,效果同样不错甚至更好。

  2、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要维护学生的直接学*兴趣,提高学生的间接学*兴趣,还必须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面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要求,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任务或评价较为灵活的开放型任务。

  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多完成一些其他相关任务,以满足其学*需求,如编辑一张主题小报,设计一组幻灯片,制作一个动画等等,只要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强求作业的质量。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新世纪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学科优势,可供教师和学生创新之处不胜枚举,几乎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练*,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处处可见“殊途同归”;同样方法达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见惯……只要老师用心挖掘,悉心指导,我想我们的劳动就应该会收到成效。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9

  一、“学*者分析”,实行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理念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个人理解所谓人性化教育就要一改以往以教师、教材和教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要以学生和学*为中心,使个体的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学*者分析”是教学过程进行之前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学*者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者的初始水*和想要或应该学*的内容,进而确定教学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和学的过程更有目的性;使教和学的效果让教者和学者都能满意。

  二、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信息技术课的教材都是由专家们编写的,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针对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同的学*者个体,如果按教材安排的每一节课按部就班的话,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教材中教学生使用“画图”工具的过程是“打开画图工具——了解画图窗口组成——试画简单图画---关闭窗口——……——文件的打开和保存——……”,若按此教学,学生在画了一幅图后要关闭窗口,这时所画的图会丢失,想保存又不会,这该如何呢?我们就要把教材中顺序做一下小小的调整,把“保存文件”这部分内容提到前面去讲,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欲望和学*兴趣,过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们要结合实践经验合理的、有效的利用教材,这样才能年书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三、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传统讲解法:

  传统讲解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它同样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学*主体——受教育者没有过多的要求,小学生、中学生、**学生、专业学生、非专业学生同样可以适应。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信息技术常识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如: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等,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防止照本宣科,教学语言要注意生动、形象,同时配合一些简单的图片和图表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2、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法就是将传统的讲解法与实践练*结合起来,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是教师用传统的讲解法将知识要点,操作方法与步骤告诉学生,然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由学生根据了解到的知识独自实践,这主要适用于一些有一定理论性,又要求很好的将理论融于实践的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但是对于年龄较小、专业底子较差的学生来说,这各方法就不太容易接受了。

  3、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及其辅助设施为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操作的方法和步骤。这种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各种操作过程,这种方法既可以用在讲解新课中,也可以用在课程的导入阶段,新颖的导入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有利于让学生同步进入教学过程。除了少数基础较差的初学者外,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大多数的学*者来说都是行之有效的。

  4、同步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学生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而又难于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此教学法有两种主要模式:模式一,教师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某个具体的软件的某一项具体功能,操作步骤和过程比较多,界面变化频繁,教师难于讲解,采用这种方式,教师讲一步,做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清楚、明白。模式二,教师看着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模式下教师一定要控制好操作进度充分搞好组织教学,提倡互助互学,这样不但学*效果好,还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学*融于一体。同步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适合大众,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5、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又称启发探索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内容,教师先时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独自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任务。此法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难度,而难度又不是特别大的教学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对有

  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

  6、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由学生在课堂上守成预定的任务。任务在含义上有以下几种:操作数量上的任务;操作速度上的任务;操作质量上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主要有:全体同学按同样的方式完成任务;根据学生能力完成难易程度不一样的任务,这也就将另一种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融入其中了。

  以上列举了六种信息技术课中常见教学方法,还有许多不能一一枚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有机的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紧密联系相关学科,注重教学实效。

  每一学科都不是孤立的,信息技术课更是如此。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已成为对现代人的起码要求,所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既是独立的,又是为其它学科服务的工具,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要牢记这一点,要教会不一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尽量为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能够更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教育理论也不断的发展,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者,我们不能固守着仅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提倡创新,要更新观念,要学会换位思考,用新颖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学*,让他们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转为主动,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方法,进而有效的学*。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方法:自主探究式学*;小组协作式学*;使用帮助系统学*;阅读教材和记笔记的学**惯;利用技术解决问题,扩展性学*。

  六、及时总结和反思。

  把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分别归纳起来,认真的分析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自觉的实践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并且不断的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只有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过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0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化、关闭。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1

  时间过得很快,几天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已经结束,可我的内心却是百感交集。

  我上的是七年级的《EXcEL数据求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我很荣幸能够代表XX参赛,内心有点小小的欣慰,却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全省22个选手,听说其中还有曾经参加国家赛的选手,压力真是无比的巨大。我时常安慰自己:没关系,XX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比较好,但其他地区的选手或许和我一样,不管怎样每参加一次活动,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当是锻炼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钻研教材、观看视频、琢磨教案……。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后来试了一节课,之后大家给我提供了宝贵意见,同时也得到他们的鼓励。

  12日下午,我的课终于上完了,可课后我发现上的并不是很理想,我竟然犯了不该犯的错误:①本来导入的时候是有声音的,我没有检查一下PPT,播放的时候没有声音;②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在课前没有好好看一下学生的机子,有的学生机没有收到下发的文件,耽误了我不少的时间,以致于没有详细的讲解函数,草草一句话带过;③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好,前面用了大量的时间,后面的练*可以不用做,特别是用公式来求水费的多少,应该先总结和评价,有时间再回过头来做练*。在这里犯下了这么多的失误,这多多少少给我留下了遗憾。

  我觉得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下午听了于老师的评价,知道很多东西自己是没有想到的`,比如国兴中学岑老师的课,从导入到结束用的都是同一组数据,环环相扣,非常好。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就想起,为什么我上课的时候不先播放一段威马逊的视频,给出一组受灾的数据,一直使用在课中呢?这样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虽然课上的不是很理想,但也是教学成长中一次宝贝的机会,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胆识,提高了教学认识,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

  此次活动,我也得到了一些感悟:坚持总有希望;好的课也需要多研讨;只要自信与努力并存,才能走得更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2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蓬蓬勃勃地开展开了,从实验的情况来看,要搞好课改,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给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几年的工作时间里,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换新的教育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科的课程改革。

  关键字:教学改革,课程安排,评价体系,误区

  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

  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要求自己把着眼点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培养上面。要减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的内容和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研讨,促进学生对规律性知识的掌握。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启发、点拨、诱导、使学生的学*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在这里还不得不提出当遇到差生时,千万不要厌恶,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要草草了事,要知道自己正在实行的教学改革呢!

  二.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加强管理和领导

  要认真组织和实施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信息技术课改的跨越式发展。要提高认识,进一步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严格规范教材选用行为,严禁使用未经国家审查通过的教材,更不得直接使用境外教材。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新课程推广机制,广泛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开展评选表彰先进学校和教师活动,及时宣传报道实施新课程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推广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三.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

  课程设置为“多起点”模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基础的学*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初中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较差,硬件水*跟不上,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将是困难的,不能适应网络化、交互式学*,课程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容,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

  四.信息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五.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和改进的方法

  1、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

  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冲浪”,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冲浪”才行。很多的观念都是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的伙伴。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选择正确的学*路线和学*策略;告诉他们学*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我们要改变教学原则叫“优讲优练”。

  2、教学设计误区

  在教学设计中着重统一的学*

  要求、统一的学*内容,没有体现学*的自主性、层次性、独立性。因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不一样,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以及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事实。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分段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深度的练*。

  3、信息环境的互动的误区

  荧屏取代了课本,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应该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加上一定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不要让课件代替了教案。

  4.热闹的课堂过于形式化

  “将课改理念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授课老师想着,听课老师也惦记着,于是课堂上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我们舍本求末,只注重形式,课堂是热闹了,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人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扎实;更为严重的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助长了学生涣散、松懈的纪律观,这对教学和学生管理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都把它当成了课改后的教学模式,这样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计算机教学条件的改善,信息技术教学也会不断地发展。我也会不断的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方法,让这朵信息技术教育之花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得更加灿烂。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学*,体验学*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4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其他中学课程有所不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通过学*信息技术学科,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校注重学生的发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教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有些学生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基本操作,因此在讲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授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耐心的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认真研究教材,实施分层次教学

  根据调查研究,我国的计算机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但是也有个别学生从来没有过多的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有的学生却因“吃不了”跟不上讲授内容而失去了信心。那么如何才让用最好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本节课的内容呢?首先,我认为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较容易的知识点可粗略讲解,让可以让学生自主学*;对难度较大的内容可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还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如果整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对本节课的讲授内容也不能做到及时的应用。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对学*接受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其完成,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可让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再由教师点拨重点难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告诉学生如何操作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学会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找正确的操作步骤,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这样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己未找到的操作步骤印象深刻,而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将会对其重点认真听取并加以记忆。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学生自主学*能力,这对其在今后的各科学*中都大有益处。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处处观察,多多留意,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思路,让枯燥乏味的课程生动活跃起来,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15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

  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

  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开放,不同的教学内容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保持学生的个性,给今后创造力的发挥留下潜力。

  三、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中能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这样教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爱玩的特点,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扩展他们学*电脑的兴趣;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公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学*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菁选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

  在我几年的教学中我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和练*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学*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的动力越大,学*的状态越好,学*效果就越明显。在我们教育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学生以前更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几年,通过电视、社会、书籍等方面的传播,使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

  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交流中,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知,自主学*。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科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信息科技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任务。

  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学生基础差,学*意识比较单薄,在课堂上除了对游戏有兴趣外,其他的不感兴趣的.情况,我们采取从最简单、

  最基础的问题入手,先对学生布置作业,让自己独立去完成,也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有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完成后在进行检查和讲解,对作出来的同学进行当堂表扬,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进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 创设和谐学*环境,保持良好学*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环境,是保持学生学*情趣的最佳手段。

  我校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机子操作,但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解除学生的疑惑,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的和谐氛围。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过程不是学*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

  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活动是以学*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者学*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学生必须拥有学*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时了解新的动态,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学生,拿出一套切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发挥更大的潜能,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反馈指导→巩固练*→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3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谈谈几点反思: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兴趣

  学生的学*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的动力越大,学*的状态越好,学*效果就越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环境,保持良好学*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环境,是保持学生学*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七十人左右,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生教生”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学生必须拥有学*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本人历来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视,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非常感谢校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给我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尤其感谢卢主任,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对于时下他们最感兴趣和了解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其次,把学生知识点内容也结合进来;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将要学*的某些内容,但是程度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不是很简单,但能为小学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最后,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想结合,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本学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操作篇

  ①文件夹的操作(要求每个同学建立一个以自己班级学号命名的文件夹,将今后每堂课的作业都

  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

  ②文件和文件夹的搜索

  ③桌面的设置

  (2)网络篇

  ①学会浏览网页

  ②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

  ③聊天软件QQ的使用

  ④申请网志(学生Blog)的空间,学会修改模板、发表日志

  ⑤学会发送电子贺卡

  (3)软件篇

  ①“画图”软件的使用

  ②用“Word”软件制作小报

  ③用“Word”软件制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完成任务还是比较有兴趣,他们觉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对于依靠软件完成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报、幻灯片和金山画王的图片,有些学生的作品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我在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同时,注意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爱好,他们感兴趣的技术,和他们想学的知识,并把这些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把他们引导到主动学*、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也通过不断的交流,增进了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当然,在本学期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掌握知识还不牢固,教过的内容,过了2、3个星期就忘记了;有些学生对于巩固的、知识点重复的练*兴趣不高;由于学生水*的差距,造成讲课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学已经反复操练了几遍,而较差的同学还未能完成一遍,而我个别辅导的时间有限,因此某些同学一学期内完成的任务寥寥。这些问题在以后都需要改进。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4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在中低年级段,学生处于学*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符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学楼一楼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卡一遍又一遍的练*,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中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学生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却不熟练,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5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的被动的接受者。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6

  我们课题组成员把这一段时间的调研实践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和协作学*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过程。

  二、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三、改进之处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技能教学效果不错,但有一些问题需注意和改进: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为开放,但这一“放”就不好“收”,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实训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以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

  (2)课堂管理待改进。探究性学*法的课堂更为“活”了,这也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对此还要想些办法,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起来。

  (3)评价上有困难。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学生表现很容易掌控。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给教师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全面应用到技能教学相信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者将学*当作一种享受。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frontpage20xx软件使用的一节典型的技能学*课。学*的主要技能目标是: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文字、图片、动画及表格的相关操作。

  以往的网页制作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效果实现,而未将技术实现的应用价值附加其中,学生每节课按老师所讲进行简单模仿,造成遗忘率高并且在进行综合应用时(建立个人网站)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内容迁移应用到自己的网站制作中。

  本节课,教师从课例研究的视角出发,在遵循学生的学*心理、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之理念,将操作技能的学*融合于网页制作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缩减了教师的讲解,以便给予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

  通过对本节课的课例研究,有下列收获:

  一、任务的设置要有针对性,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初步分析学生情况时,设置了以下两个层次的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基础任务,利用模板完成主页面设计

  第二个任务是创造性任务,至少做一个子页面并要求利用表格布局并保持主页面的风格,且与主页面建立超链接。

  经过“大路论坛”中专家和同行的讨论,认为考虑太全面,课时太紧,任务量大,且易加大两极分化。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不喜欢利用模板完成主页面设计,认为缺乏个性,无法自由发挥。在此基础上教师重新设置任务,改为利用表格布局完成子页面的设置。

  为让学生尽快地明确任务要求,在课前分发学生自评表。根据学生做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二、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直接问教师该怎么作,而不愿意通过教材、帮助文件获取解决办法并进行尝试。因此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如果是能够通过查找资料或运用迁移解决的.问题教师不直接回答,提醒学生自己找答案。而对于一些拓宽的知识,如艺术字在网页中如何使用,则给予解答。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观察学生做的效果,及主动发现学生是否需要帮助,及时调整课堂进度,使操作熟练的学生有事可做,进度慢的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帮助。

  三、从整体把握教材,不为备一节课而备一节课

  信息技术课的每个模块从横向上看是互相分隔的,但是从纵向看又是相互联系的。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如何将每个模块联系在一起。

  本节课所使用的文字和图片素材,是信息检索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网上下载,并根据教师的指导按信息管理的方式分门别类的存放。多媒体信息加工时,学生利用已有的相关素材设置了动画,为本节课提供了动画素材。文字信息加工时,WORD中的小报制作为信息的规划设计提供了认知基础。

  一节精心设计的课,并不总能能保证学生长久的兴趣,教师唯有从整体把握教材,注重前后知识联系,精心构思教学设计,逐渐让学生体会技术的附加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8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化、关闭。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9

  学生通过之前的实践任务,已经掌握了页面设置、背景设置、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设置格式等技能,具备了制作电子板报的技能基础。同时,在之前的实践任务中,学生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利用技能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因此,本次实践任务的设计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学过知识(包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综合应用情况,培养学生的整体规划设计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本次任务从组建小组、确定板报主题、收集素材到作品制作、作品评价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按照制作电子报刊的基本流程“确定主题→收集与选择素材→设计版面→制作作品→评价作品”为线索,在教学设计上,我设置五个课时开展实践活动: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理论知识,包括介绍制作电子报刊的一般流程,结合电子板报范例,介绍电子板报的版面结构和设计要点。接着介绍本次实践任务的内容要求、具体安排,并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确定板报主题。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学生收集与整理素材。由于计算机室没有网络,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素材,课堂上的任务是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与整理。考虑到教学条件所限,这一课时中,我提供一些背景图片、学校图片和装饰图片让没有准备好素材的学生进行筛选,最后每个小组创建自己的素材资源包,为制作电子板报提供素材准备。第三、四课时的任务是各小组按照《制作电子板报操作指南》进行自主创作。第五课时进行作品分享与评价。各小组欣赏其他小组的`电子板报作品,根据评价量表对所有的作品进行评价。

  经过五个课时的实践,学生经历了制作电子板报的流程,制作出了完整的电子板报作品,并完成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评价,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但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回顾这几节课的课堂情况,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在确定主题时,部分小组感到迷茫,不知道选择什么主题,进而影响完成任务的进度;

  (2)学生收集素材的途径有限,收集到的素材(特别是文字素材)较少,导致很多作品的文字内容不够丰富,版面空白的地方较多;

  (3)学生的合作学*意识和自主学*意识较为薄弱。一方面,尽管要求每个小组每节课填写任务分工表,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少小组变成一个人负责制作作品,另外的成员做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没有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尽管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但学生在遇到操作上的问题时,还是*惯性举手提问,不懂得通过操作指南寻找答案。

  (4)由于课时限制,最后的作品评价课仅进行作品的评分,缺少交流与点评的环节。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重新认真回顾这次实践任务的教学过程,查找原因,在反思的过程中我得到一些启示,指导我以后更好地安排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0

  一、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机会和知识技能。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学*,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1

  本课是在学*了鼠标操作,还没有学*键盘操作学*之前的一节课,教材在本课中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更换桌面背景作为活动主题,一方面为了使学生的学*热情持续高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更换桌面背景所涉及的“显示属性”对话框是一个选项丰富的典型对话框,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会“对话框”的复杂操作。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对学情的分析,在本课的设计上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设置桌面背景上,而难点则是通过“浏览”查找图片的方法。而对于“对话框”界面的基本要素的认识上,做到用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初步了解即可。

  在设计上,第一、导入部分让学生通过读课题自己去获取信息,明白本节课的任务,培养学生采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意识。然后再出示桌面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初步学会设置背景。首先我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学*提供了第一个目标,使学生接下来的自主学*是有的放矢的,并不是放羊。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会从书中获取知识。然后请一到两个学生讲他们的操作方法,并把操作过程演示给其它同学看。对于掌握得好的学生,他们的学*成果被得得肯定,同时加深了他们自己的学*印象;在他们总结、操作的同时,又帮助了一部分掌握得不是很到位的学生,使他们在同学的演示下,也能很快的掌握这个方法。之后,教师通过学生的演示又提出问题,问“在哪儿完成了桌面设置的?”引出了对显示属性对话框的了解。最后,出示光盘中小博士的设置演示课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学*印象。安排学*练*,通过练*,使学生掌握设置桌面背景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如何通过“浏览”方式选择背景。这一部分应该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提升,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学*兴趣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机上出示一幅卡通机器猫的图片作为桌面背景,让学生说说WINDOWS中有没有这张图片,自然过渡到也可以把存储在电脑里的精美图片作为桌面背景。怎么做呢?也是看书中小博士的话,引出“浏览”按钮,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使用方法,并为大家演示做法。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就是“*铺”“居中”“拉伸”三种位置各是什么样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并总结。第三部分,是学生的练*部分。这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操作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要求完成的任务是从图片文件夹中选出喜欢的图作为桌面背景。对于操作较快的学生,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完成三种位置的设置,并能总结出来。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提出了怎和样把背景去掉,这儿其实又回到了教材中,让学生自主学*,也可以从书中找出答案。这里体现了分层设计的教学思想。我们在上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好的学生,一下子全操作好了,没事做了;而这时那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还在那儿“研究”着。为了不让这部分好学生浪费时间。我给他们设计难度更高一点的学*目标,不但使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的学*兴趣会更高。

  第三是巩固练*环节,一、把学校的照片作为桌面。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作为桌面背景,培养学生爱校的情感。二、选择设计了两幅把本班学生*期合唱和坐场时学生自己的照片做成的GIF的动画图片,让学生动手试试,看桌面背景会不会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堂上这个环节,学*兴趣浓厚,学*积极性明显提高,因为有自己的照片使学*变得很主动。

  第四让学生完成本课评价表。

  第五进行课堂小结,并对学生使用电脑的道德方面进行渗透,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一个文明的学*者。

  整节课在设计上流程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设计时注意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详细讲解操作步骤,便于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操作。在图片的选择上能从学生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图做为素材,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去做。在学情上,也考虑到了分层教学;注重了教材和光盘的使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书和光盘去学*的技能。在课堂中讲授练*时,能做到收放自如。在本课中我也注意到了以往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方面的不足,虽然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我还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改进的。

  不足之处:

  1、在初步设置背景这个环节中,板书应放在学生练*后总结时板书。

  2、在完成评价表的时候,学生自己为自己打了五星,我却草草而过,学生并不明白几颗星是怎么得的,教师应该接着问为什么能得星,学到了什么?这样更能体现出评价的效果。

  3、在通过“浏览”方式选择背景这一环节上,点击我的电脑E盘后选择图片时,最好能告诉学生使用“缩略图”的查看方式,让学生可以在选图时一目了然。这儿虽然不是本节课的内容,但在学*中,可以遵循“用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的原则。

  4、课堂上,可能个别学生还是没有关注到,有不注意听讲的现象。在以后的课中应注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2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发展速度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其实践性强。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更是有一种让我一次上个够”感觉,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外表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着这样的学*现象,经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那么就不能以原始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作为中学时期的教学,信息技术属于一门新型课程。属于初级往中级过度阶段,学生处于学*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课本知识为主,益智游戏为辅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做,符合本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能力。为此,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时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其次。受此影响,信息技术在学生们印象中属于副科。

  学生们从思想上也未得到重视。为此,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列举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来阐述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来改变这样传统的副科无所谓”观念。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3

  本周主要是对三年级进行了一个小练*,让他们在记事本中输入26个英文字母、10个数学和一些算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是课堂练*有些乏味,学生的练*并不太好,效果也不算太好,练*了几遍后,我开始讲进入“打字教程”的方法,学生们在这时开始集中了精神,在这时我知道了一些东西,学生们还小,应该在学生的兴趣中得到发展,必须提高他们的兴趣。

  教学中,我发现了几点小问题,三年级年级的学生一部分找英文字母比较好,说明基础不错,但也有不熟练的。这也说明了学生的.基础为两极分化,好的好,不好的一点不懂,所以要从练*中加强训练。尤其是三年级的小学,可能是年龄小,接触电脑的时间不长,但通过这一周的上课,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微机还是很的兴趣的。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4

  (一)小组合作

  实际教学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差异很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可采用合作学*策略,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者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来互促学*,提高学*成效。学*过程中必要的交流互动,协商合作,可让学生有机会对某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特性”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上机操作验证。

  文件的特性

  1、唯一性(上机试一试)[教师演示建立2个同名的文件是否成功?]

  2、可携带性(学生举例)

  3、可修改性(上机试一试)[修改一个文件,看大小等有没改变?]

  4、可容性(具体文件类型举例)

  5、确定性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总体来说,完成情况还是理想的。但有些学生滥竽充数,坐在电脑前不知干什么好,没有全部完成上机要求;有的又不敢大胆讨论。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学当中,我觉得分层教学实施起来差强人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流程包括很多方面:换鞋要几分钟,开关机又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除了授课,还要留意设备和学生的情况,40分钟很快就过去。往往只能顾及整个班的教学,很难分身顾及个别好的学生或者差的学生。部分已经接触过WindowsXP的学生,他们在学*过程中不太重视有关基础知识的学*,甚至对老师的示范操作不屑一顾。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在小学没有接触过WindowsXP操作系统,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不太理解。尽管我也知道可充分发挥前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当“小老师”,适当辅导后者。但实际上操作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如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任务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难度适中,分出层次,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选做的,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5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课本的价值量低了些,学生计算机水*普遍都比较高,如果再围绕书本讲解,学生不但会抵制,更耽误后续课程的进度,如何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并提高学*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总幻想有一天能熟练的驾驭计算机、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能设计出漂亮的游戏、能控制自己创建的游戏角色……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学以至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就会上一个新台阶。七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操作量大,一周仅有两次课,这就要求课堂讲解时间不能太长,多留些时间让学生上机练*,每次授完新课后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定的练*题,练*范围就是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题目针对性练*,教师再个别辅导,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点模糊的.地方也比较多,老师可以安排每组的小组长担任辅导员,同桌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堂练*。

  二、 任务驱动式教学,一改枯燥的课堂

  新授课中,教师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会走神,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师共同探讨新知识。如在讲解WORD软件中绘制表格的第一课,教师可以拿出象棋棋盘图片,让学生数出棋盘的行与列,再介绍如何将单元格调整为正方形以便放棋子,如何来画棋子,美化表格,接着就让学生完成棋盘表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画棋子很费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再来演示如何“投机取巧”,此时学生似乎一切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就方便高效的多了。

  三、老师教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实要让学生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老师就必须充当好一个导学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因为老师的导向而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来,让学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至用。作为专业老师,更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学*信息技术的必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质的人。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 (菁华3篇)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1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呢,通过我几年的教学,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演示教学、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由于广泛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组织、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滞后的现象,许多信息科技教师仍在教学中走老路,以应用软件操作方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在教师讲授、示范操作下,受教育者记忆和模仿练*的方法学*。这种教学方法,以信息技术的软件使用方法为目标,忽视了受教育者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主动性受到压抑,学*兴趣在逐渐淡化,甚而消亡。故而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信息人才,创造性人才方面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这一点上,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达成共识。我在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去学*新的教育理念,去尝试用各种教学方法,下面把目前较常用的教学方法结合我个人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演示操作,学生模仿

  这是一种在计算机课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能按着老师的演示操作较好地完成练*,使学生能很快掌握。但这种教学方法也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的探究性,学生被动地学*,只要模仿老师就可以了,虽然学生掌握地快,但不能深刻领会。

  二、任务驱动,引导认知。

  当前,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法"使学*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要充分体现技能技巧的训练。同时,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受教育者开展讨论、研究、探索,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以解决问题,受教育者在自主设计探索、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即提高了学*兴趣,又可以增强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制作电子作品的成就感又为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动力。任务的设置是该种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如何把任务设置的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去做,这需要老师们精心的备课,要把每节课需要落实的知识点有机的融入任务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掌握知识点,才使他们记得更牢,不容易忘记。

  要求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探索式的学*,许多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自己上机实践获取,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读书和上机实践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才能学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三、面对学生差异,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学*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中,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

  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演示操作,然后跟着做一遍完事,缺乏主动学*的欲望。

  根据学生的这些表现以及*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学生层次确定后,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这也是鼓励学生学*的手段。

  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为主,对他们采取第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操作)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的学生,可以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在课堂练*上应精心备课,精心选择练*内容一般情况下,课堂练*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通过练*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上还可以采用小组学*,共同提高的方法。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2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在中低年级段,学生处于学*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符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学楼一楼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卡一遍又一遍的练*,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中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学生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却不熟练,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3

  三年级——《调整图形》和《组合图形》

  本课是在上一课复制粘贴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盆花进行完善,所以开头先将一个画好的盆花给学生看,这里是利用光盘里现成的东西,只不过那个画的人不是完全照书上的画的,他画的只有四个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个例子进行演示,今天讲的东西不多,注意让学生自己练,在那盆花中,我复制粘贴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贴完花后,既将位置移到位,又将大小弄合适了,再将方向调整一下,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过程,在后两个班,事先将原本挤在边上的花通过剪切与粘贴的手法移到中间,并且放大了些。另外,在做颜色的时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为下面也用了几次,所以作了介绍,在让学生进行了练*之后,再谈组合图形,也没有说太复杂,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将另一幅图中的物体移到这幅图上来,只是过来后注意背景的问题,在本课,我先用画图程序打开光盘中的快乐家园的图,然后将图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并且用取色的方法将背景补好了,然后再将另一幅图中的花盆复制过来,最后也让学生把这个练*了一下。

  四年级——《插入影片和声音》和《插入超链接》

  由于电脑中没有合适的影片,所以主要内容放在声音上面,本课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普通的插入声音,另一则是插入背景音乐,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又把超链接谈了一下,谈到这一方面,先打开一个网页页面,让学生看看那里的超链接,重点提醒他们看鼠标的变化,看完后然后再了解幻灯片中如何设置趣超链接,我在这里用的是右击,因为在这种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链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游记的文字链接网上的小说名,还用图片、动作按钮做了其他链接,让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五年级——《带参数的过程》

  感觉上这一课有数学中函数的味道,在上课之始,先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谈的编辑过程,通过edit命令让学生观看编辑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断画改变形状的图形,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本课是为了方便编辑过程而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了相关过程,这里可以让学生将前面的定义过程与这里带参数的过程进行比较,然后在电脑上演示,按书上的要求绘制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谈第二步,就是对带参数的过程进行修改,如将四边形改成了八边形,这一修改我以前曾经设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这里以参数的形式进行了修改,然后又画了一些图形,但书后的图没画出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也将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改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反思教育信息化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硬件和软件资源投入逐年增加。有了好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如果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设施和资源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要想使这些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培训教师是关键

  我们认为,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既要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应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尤其是教师下载优秀资源,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方面加强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绽放光彩。

  二、资源积累很重要

  我们要结合各自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好教育资源筛选、下载、存储、分类和应用工作,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本校资源库建设服务,为我们的教与学服务。

  此外,我们要求认真做好对国家免费提供的教育资源的下载、存储和应用工作,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资源库、同步课堂、卫星数据资源建设力度,加快了资源征集、引进、评审与整合的工作速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教育电视台和教育网站每天免费播发大量教育资源。

  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重点攻关、合作攻关等办法集中力量自主开发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三、学科整合是基础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程度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2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谈谈几点反思: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兴趣

  学生的学*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的动力越大,学*的状态越好,学*效果就越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环境,保持良好学*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环境,是保持学生学*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五十人左右,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生教生”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学生必须拥有学*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3

  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本学期的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比如: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4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的实践课,它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学*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任的信息技术应用*惯。根据《纲要》要求,教师应加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谈一谈自己的反思心得。

  一、备课:(提前一周备课,重在备意图,每个教案一定要有教后反思记录)

  1、备课参考资料:课程标准、指导意见、教案参考、教师用书、教材、活动手册,大家园丁以及网络等资源

  2、备教材: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和内容含量适合1课时

  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基础、学*兴趣和学*态度等情况,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

  4、备教学方法: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练*、课堂讨论、复*等方法。

  5、任务的描述和问题的语句描述要具体明确

  6、一节课要有一个设计的亮点

  7、三维教学目标,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过程性评价的设计,强调合作与交流(分组)

  8、先了解大致要讲什么(粗的一个思路流程),然后细化下去(详细的教案),然后又回归到流程忘记教案。

  二、上课

  1、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演示,要简单清晰

  2、抓住重点知识,不要面面具到,注意一堂课的知识量不可以太多

  3、过程要完整,条理清晰,生动的引入(情景导入),新知识点各环节,小结。

  4、目标原则:(告之原则)让学生知道每节课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目标要具体,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

  5、主体原则:(学生全体、全程参与,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去发现和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表现在满堂讲,而是指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要参与学*的全过程。一堂课的讲课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学生是学*的主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比如10分钟讲解,10分钟练*,其它时间自由练*。

  6、反馈原则:(及时检查,可以督促学生学*)过程性评价。即在每节课的每层次的教学中,必须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即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尝试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矫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7、激励原则:(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表扬的原则)表扬、鼓励学生,激励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能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求,自尊心是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记住,你的一句评价可能开启或关闭学生心灵的一扇窗户,永远记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有的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的。

  8、语言要生动活泼、例子要学生感兴趣,这样课堂的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

  三、反思

  1、写心得体会: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教案后面应该包含教学反思。

  教学注意事项

  一、基本功:

  1、教态:微笑、要走下讲台、目光紧视学生,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比如有学生睡觉、讲话,要提醒);挺胸、自信、自然;不要紧张、放得开。

  2、板书:要有设计,多余的文字不要写;课件也一样,文字的表达一定要正确,没有错别字和多余的文字,表达要清晰。

  3、语言:要有激情、高昂、流畅;咬字要清晰,语速要慢、注意停顿,不能太*淡象背书一样;重点的部分要用强调的语气。

  4、操作演示:一定要具体到界面上,而不是简单的文字介绍,让人看了就明白,操作提示的`东西也应该在界面上说清楚;文字的表达一定要让人清晰。

  5、软件使用熟练,有没有广播要注意。

  二、一些想法:

  1、语言不能生硬,要注意口语化,讲授法要生动,使抽象的概念用一些实际例子具体话、形象化,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如下边的概念很难理解,一定要用具体的例子形象化。也可以用图片和表格等图示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概念。

  2、组织课堂尽量让学生随和、有气氛,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

  3、不能频繁的控制,一般控制在3次以内

  4、*题或者任务:先引导给予适当的提示,再练*,叫一个学生演示,其他同学评价,教师点评或者评价;要提示学生小组合作学*。

  5、课堂一定要有小结,可以让学生去小结。

  6、出现的*题要先读一下,还要有简单的讲解,如果出现网站模式,还要先介绍一下网站的使用方法和栏目情况。

  7、课前要写一个大致的课堂流程图(并标好时间),这样可以控制整个课堂环节

  三、备课注意的东西

  1、教材处理问题:(抓不住要点、知识点错误)

  2、教学设计问题(只重视预设,不重视生成,不重视情景问题的设计、不重视问题与教材的结合、不规范、环节设计不合理)

  3、教学理念问题(新理念新在什么地方:老师自己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缺少应变与概括能力。只有花架子,不重实效,如合作、探究)

  其它问题:

  1、教学模式要在*时生成,形成一个套路

  2、应用的材料要依据

  3、情景问题与教材要紧扣

  4、缺少应有的精神状态,不自信

  5、书让学生读(看);话让学生讲(交流);练*让学生做;让学生点评让学生去做。总之,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信心、鼓励,而不是批评、指责。

  6、规范性的动作要在*时养成,重视教材的处理方法;新课和复*课的区别点。

  教学网站模式:

  1、开始的时候先介绍各个栏目,以及使用方法,有帮助文件的也要说明他的使用方法。

  2、首页上放一些提示:小组分组的方法(提倡小组合作学*);熟悉(介绍)栏目的使用方法;展示学*目标;也可以放任务的情景(用于创设情景)

  3、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垃圾师生间的距离。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一系列问题或者任务(同一个例子或线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任务活动要独立又要有串联的关系,最后要升华情感,点化。

  4、任务或者知识点,分成三大模块左右,这样可以保证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每个任务要相互独立,一个完成了之后在做下一个任务(做到条理清晰);任务中要包含提示或注意、阅读材料或拓展任务(针对学优生设计)

  5、任务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任务下发后,要提示小组合作探究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探究讨论等,练*后叫学生上来演示,学生评价,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或演示,梳理知识点,使学生建构的知识系统化。

  6、优秀的作品展示或提前完成的学生演示;不好的作品也可以展示,要指出缺点,不会做的也可以叫上来,让别的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

  7、帮助:可有可无,若有,设置一些简洁有效的提示性帮助。

  8、小结:教师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讲,给提示。同时设置一些练*题,并根据情况做点评。

  9、自我评价:教师知道学生评价。

  10、课后拓展。

  11、教学网站做好后要测试功能:链接正确、图片是不是正确显示。文字性的东西:语句描述要清楚,无错别字和病句。

  1、导入:演示、问题、故事、游戏、视频、音乐等,5分钟以内使学生有兴趣热情学*。

  2、课型的把握:新授课、复*课、练*课。

  3、理论知识点:图示法、表格法、对比法、游戏法,生活中的例子结合等等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语言要生动。

  4、小组合作:2-4个人相临原则,叫组员上来连线,其他组员说理由,其他小组评价。同质分组,异质分组。

  5、评价:多表扬鼓励,经常有过程性评价,结束时有评价(自评),形成多元评价。

  6、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有效引导、评价策略的体现、落实指导意见、信息素养的落实。

  7、课堂是最重要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要紧张、有序、高效。

  8、常写反思或随笔。

  9、探究时间长短要把握,做的时候不要讲,别频繁的控制。

  10、把握必修课的深度,根据指导意见。

  11、学情分析、预期目标的达成,学*任务单、教学引导问题的设计(问题、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12、“头脑风暴”是“英特尔未来教育”一种重要的学*研讨方式,它充分的让每一个成员畅所欲言。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有关信息,集所有成员的智慧于一体,而且充分调动了每一个成员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每一个成员的发散性思维。

  13、通过理性建构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过程。

  14、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理念。

  15、新课程体现三个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通过以上这些,可以使学生在一节课中很快领会所学的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5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结合本学期的工作实际,我针对自己在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评价和反思,写出如下反思报告,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自行开关机器、能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能独立进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处理软件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现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关。“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他们无法与同时代的人沟通,尽管他们可能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当今的信息社会,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用笔书写,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网上书写,通过网络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获取最广泛的帮助和支持。

  “算”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做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算内涵和外延极大的扩展。很好的把握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态度、学*效果。只有积极调动学生,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得到开发,这就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氛围。

  1、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几年来,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就某一“学*问题”自觉地、主动的进行探究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教师从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因为学生、教师的推动,任务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拓展。

  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整合型课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讲信息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将各类学*看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真正联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解软件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求Excel中的内容。

  这类课型其优势在于:首先,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学*的知识与他所熟悉的或喜欢的知识有关联时,那么在他面前的知识就立即变得开阔起来,学*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形成突破口,会收到良好的学*效果。其次,整合课型促进了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1、教学内容贴*学生的实际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教学内容贴*学生的实际学*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五一劳动节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自己父母节日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以及设计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学校要召开辩论会,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讲等等。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方式的环境,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研究性学*、协作性学*、主动性学*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有效的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方式的.环境。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是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方式环境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和交流,完成对某个主题的了解、认识,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不仅要创设主题,还要设计符合学生情况和学*环境的任务。而且主题和任务要有实际意义,要贴*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生活。例如,“环境保护”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以下不同的任务: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环保专刊”或有关环保的演示文稿,介绍和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环保建议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网站等。

  四、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学*,但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创设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动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知道动画是如何制作的吗?”、“用Flash这个软件又如何制作动画效果呢?”,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课外活动小组中学生做得一些Flash动画,通过观看,这时学生学*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如果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再次,本学期主要讲授了Flash动画的使用,学生学*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臵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臵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和探究学*,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八、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庞大资源库和对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的意识;各学科的考核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加深学*效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在论坛中与网友讨论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如各学科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某知识点内容的参考网站,在信息技术课上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和学*这些网站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各种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拓展了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渠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效率。这一方面这学期我做的还很不够,以后在这方面要多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功能。

  九、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

  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本学期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务,就去指导学生操作,而没能及时给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6

  翻开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本,无非是以计算机的发展史讲起,接着讲解数制与编码,再次讲述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作用,再才进入到DOS与WINDOWS系统的使用,其枯燥的理论很容易打消孩子学*计算机的兴趣,一但孩子的计算机兴趣被扼杀,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机也就荡然无存。然而如今的信息技术课本内容设计合理,完全符合学以至用的目的,课本从信息技术基础讲起,接着介绍WINDOWS系统的操作,再介绍网上冲浪的过程与方法,这就让同学们形成搜集信息的*惯,但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课本的价值量还是低了些,学生计算机水*普遍都比较高,如果再围绕书本讲解,学生不但会抵制,更耽误后续课程的进度,如何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并提高学*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总幻想有一天能熟练的驾驭计算机、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能设计出漂亮的游戏、能控制自己创建的游戏角色……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学*至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又会上一个新台阶。七年级上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与WORD软件,学生操作量大,一周仅有1次课,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任务,45分钟尤为重要,课堂讲解时间不能太长,上机练*的时间可以放长些,每次授完新课后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定的练*题,练*范围就是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题目针对性练*,教师再个别辅导,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点模糊的地方也比较多,老师可以安排每组的小组长担任辅导员,同桌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堂练*,在作业时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巩固并消化,从而弥补了总课时不够的难题。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一改枯燥的课堂

  新授课中,教师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会走神,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师共同探讨新知识。如在讲解WORD软件中绘制表格的第一课,教师可以拿出象棋棋盘图片,让学生数出棋盘的行与列,再介绍如何将单元格调整为正方形以便放棋子,如何来画棋子,美化表格,接着就让学生完成棋盘表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画棋子很费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再来演示如何“投机取巧”,此时学生似乎一切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就方便高效的多了。

  三、老师教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实要让学生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老师就必须充当好一个导学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因为老师的导向而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来,让学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至用。作为专业老师,更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学*信息技术的必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质的人!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7

  我们课题组成员把这一段时间的调研实践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和协作学*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过程。

  二、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三、改进之处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技能教学效果不错,但有一些问题需注意和改进: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为开放,但这一“放”就不好“收”,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实训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以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

  (2)课堂管理待改进。探究性学*法的课堂更为“活”了,这也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对此还要想些办法,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起来。

  (3)评价上有困难。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学生表现很容易掌控。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给教师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全面应用到技能教学相信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者将学*当作一种享受。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8

  为了迎接中学生信息技术考试,我所带的班级即将进入复*阶段,提到复*课怎么上,大多数教师的反应是:把握考纲,加强训练,熟能生巧。的确,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很多老师也是这样上的:课前阐述当堂课要复*的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教师讲解。

  按这种模式上的复*课,从学生的课堂提问及学*态度来看,这种复*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反复使用这种模式进行复*,学生会感到厌烦,从而影响课堂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这对于解决问题是相当不利的。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要想获得好的复*效果,在复*课的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复*课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对复*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复*兴趣,延续学*兴奋点,通过有效的讲练评调动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9

  一、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机会和知识技能。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学*,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10

  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特点,我现将我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游戏。从此入手,学*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体验学*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信息技术课后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信息技术课后的教学反思1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制定了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必须合格,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中学生大都家中没有电脑,*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

  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后的教学反思2

  本课题是节理论课,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就力争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知识的展现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到,而不是教师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基本上实现了这种设计,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回顾和反思,比较成功环节有:

  1、每一新知识点的展现前能通过有关的手段让学生去体验这种新技术,继而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探究总结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生去记忆这些知识点,不需去强记,只要体验到了就能很容易记住这些知识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上信息技术理论课,我想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2、师生的交互活动比较融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的热情高了,那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的发言等教学行为也较放松,自然地就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了。在当时的课堂气氛中,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教室又较空旷,学生多多少少应该有点拘谨,但实际在课堂上学生还是比较轻松的,所以课堂气氛较融洽。

  3、知识的展现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继而学生自己得出新的知识。这也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之一。

  4、教师上课要有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燃起学生学*的热情、参与的热情,继而能够对这门学科有感情、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我想教师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如果学生对学*感兴趣了,那我们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得到提升。教师去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我想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有激情,象一个节目主持人一样,激发学生对你的“节目”的兴趣。在这点上本课处置得也是较成功。

  5、教学素材的准备较充分、贴切。如“马拉松比赛的起源”、辨论的题目、有关新技术的作品等通过这些教学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辨论的题目贴*学生的感兴趣的生活,使学生辩论起来有话说,说起来来滔滔不绝。课后有一个坐在后排的同学跟我说:“老师你怎么没有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我有许多理由反驳他们”。

  6、存在问题:

  a、对有些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很到位,有种囫囵吞枣的感觉。如对信息技术的概念阐述一带而过,没有能够更多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

  b、学生的探究活动组织得有点乱,还可以组织得更好些。

  c、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因教室空间比较大,从讲台到最后排学生距离远,故对后排学生关注不够,有同学有点意见。

  以上是我对本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的一节课的反思,有些地方还很肤浅,观点也不尽正确,就课堂教学而言也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提高的地方。

信息技术课后的教学反思3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都参差不齐。学生在日常的学*过程中也对计算机有不同的认识,学*兴趣也各不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你在讲什么,老师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15分钟老师教学,剩下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前设计的围绕教学内容的课堂练*及任务,老师巡回指导并做点评。完成所有任务的同学可以获得自由上机的奖励。

  二、采用“兵教兵”互助的形式

  即基础好的同学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务,那么他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当小老师教会一个不会的同学完成任务(老师监督,不准代劳)。完成所有任务后才可以获得自由上机的机会。

  通过以上2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认真听课快速完成任务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上机时间;另一方面协调好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基础好的可以从教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提升);再者认真听课出色完成任务的同学获得自由上机时间可以自学、自由发挥特长(杜绝玩游戏现象)。

  三、优选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1、精心设计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

  2、操作示范,有效指导

  老师示范后,可以找表现突出的同学到讲台操作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找出问题,最后老师点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查错纠错中掌握操作方法。

  3、大量运用比喻,使知识形象化,简单化

  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名词术语很难被学生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四、强调纪律,保证课堂秩序井然

  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狠抓课堂纪律是重中之重。我根据学生喜欢微机课的特点,制定了停课制度。每节课由班长负责记录表现差的同学,轻者停课一节,重者停课一个月。该制度实施两周以来,效果显著,课堂纪律明显好转。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 (菁华3篇)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1

  前段时间,听了邹区中心小学吴燕老师上的的一堂信息技术课—《美化我的文档》。课后,稍加揣摩,顺便把些感受记了下来。

  针对这堂课,我简单谈谈这堂课的一些闪光点和个人的一点建议。

  先看其闪光点:其一,从教学用到的课件和提供给学生学*的资料,足见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其二,也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他在练*环节安排了几个难度等级不同的*题,供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自由选择练*。这本在数学等其他课堂中常见,但在信息技术课上,很多老师并没这么做。的确,学生学*是有差距的,虽然教学的目标一样,但是,我们不也讲因材施教吗?这样有助于照顾到学*稍微差点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这堂课我也有个人不同的看法。其一,老师上课前强调,同学们要分小组协作学*。小组协作学*,是一种新型的学*模式,值得推广。关键看怎么协作学*的。该校机房的座位是按照传统教室那样编排的,仍然按照纵向小组分组,试问:“这样学生怎么协作学*”?小组之间没有交流,讨论,质疑之类,只是单纯分组看那个小组整体做得好就是好,我想这不叫小组协作学*。我想,既然要协作,就必须允许学生下位、交谈甚至争论、相互质疑、互相辅导等,让各自的意见发表出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锻炼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培训团队精神,任务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在我实际教学当中,我就这样上过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好的学生帮助了差的学生,技术上稍差的学生可能在美化等方面帮助了其他的同学,让各自的优点都发挥了出来。很明显,这种学*效果远比每个学生单纯熟练掌握电脑操作要强得多。其二,学*和作品评价。不知是时间没安排好,还是这位老师忘记,这堂课对学生作品没有评价。而作品的评价,特别是小组协作学*中大家共同创作的作品没有评价的话,这堂课要大打折扣。殊不知,这种合作出来的作品,每个作品结合了几个人的观点,肯定是有闪光点的,给予适当的肯定,极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在低年级教学的时候,肯定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兴趣尤其重要。记得,在上五年级信息技术课时,一堂课上到大半时间时,将几个做的快,做的好的学生作品通过屏幕转播。请全班同学评价,老师对优点大加赞赏,对不足的地方予以建议,此后,全体学生都来了劲,争先恐后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课堂气氛立即活跃,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2

  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特点,我现将我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游戏。从此入手,学*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体验学*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3

  三年级——《调整图形》和《组合图形》

  本课是在上一课复制粘贴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盆花进行完善,所以开头先将一个画好的盆花给学生看,这里是利用光盘里现成的东西,只不过那个画的人不是完全照书上的画的,他画的只有四个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个例子进行演示,今天讲的东西不多,注意让学生自己练,在那盆花中,我复制粘贴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贴完花后,既将位置移到位,又将大小弄合适了,再将方向调整一下,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过程,在后两个班,事先将原本挤在边上的花通过剪切与粘贴的手法移到中间,并且放大了些。另外,在做颜色的时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为下面也用了几次,所以作了介绍,在让学生进行了练*之后,再谈组合图形,也没有说太复杂,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将另一幅图中的物体移到这幅图上来,只是过来后注意背景的问题,在本课,我先用画图程序打开光盘中的快乐家园的图,然后将图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并且用取色的方法将背景补好了,然后再将另一幅图中的花盆复制过来,最后也让学生把这个练*了一下。

  四年级——《插入影片和声音》和《插入超链接》

  由于电脑中没有合适的影片,所以主要内容放在声音上面,本课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普通的插入声音,另一则是插入背景音乐,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又把超链接谈了一下,谈到这一方面,先打开一个网页页面,让学生看看那里的超链接,重点提醒他们看鼠标的变化,看完后然后再了解幻灯片中如何设置趣超链接,我在这里用的是右击,因为在这种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链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游记的文字链接网上的小说名,还用图片、动作按钮做了其他链接,让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五年级——《带参数的过程》

  感觉上这一课有数学中函数的味道,在上课之始,先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谈的编辑过程,通过edit命令让学生观看编辑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断画改变形状的图形,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本课是为了方便编辑过程而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了相关过程,这里可以让学生将前面的定义过程与这里带参数的过程进行比较,然后在电脑上演示,按书上的要求绘制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谈第二步,就是对带参数的过程进行修改,如将四边形改成了八边形,这一修改我以前曾经设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这里以参数的形式进行了修改,然后又画了一些图形,但书后的图没画出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1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的从教时间很短,现在来说是不到半年的时间,可在这个半年时间里,我认为我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经历很有意义,加之最*的国培,使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审视和开展自己的今后教学工作。我对半年来的工作反思如下:

  1、补充和更新信息技术知识迫在眉睫。

  我深深知道:学海无涯,在信息技术面前,我们只有不断的去学*信息技术,具有广博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面临今后教学的任何挑战。有的教师说:弄个信息技术证就可以了,可我知道,在学历满天飞的今天,我们教师更应注重真正、真实知识的积累,不能做一个没有真功夫的老师,与学生、与自己都是很不利的。我认为电脑本身就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学*的机会和*台,靠我们自己取努力。在学懂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要涉猎很多课外信息技术知识。这个方面我做的很不够。

  2、更新教学方法。

  这次培训,我深受启发:信息技术课同新课改同属一个步伐,我

  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更要体现新课改的思想。自主、和作、探究,仍然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思想,决不允许教师独**堂,把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探索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前进,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我的一言堂仍然存在,很不符合新课改思想,应该加以改进和提高。今后要把所有的表现机会和发现机会让给学生,不要搞过去的权威教学。

  3、教师要追求以“智”取胜。

  本学期开学大约两个月了,信息技术课很正常,可是最*一段时间,由于“国培”,教师上网,学生中止了电脑实践课。我们停了一段时间课,可后来我发现:我可以到多媒体室去上课,上课的方法很多:可以观看教学光盘,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传授给学生等方法,学生做好笔记,也是很好的理论课。我发现:我发现这个新办法的时间拉得的过长,缺少教师应有的快速反应机智。作为一名教师,头脑要有“智”,要有新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出会创新的学生,这一点很重要。当然需要速度,如果我们的创新总是在时间上落后于别人,我们还不是创新,这个是我的'特殊认识,仅供参考。

  4、劳逸结合,学玩并进。

  老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真理。我在听讲座,备课、上课等正当活动之余,有时候也参加游戏活动,提炼一下自己的智商。我喜欢“学与玩结合”的思想,甚至我认为有时候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我鼓励学生注意时间的分配和调整,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游戏之中。现在的家长一听到游戏,谈虎变色,我很不理解。国培教师提到: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游戏,玩自己的游戏,说明教学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不能一棍子都去打死。当然我们不能片面的夸大游戏的作用,忽视它的负面影响,教师要适当调控,不能让学生任意妄为。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2

  本学期,我担任了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罗乐中学历来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视,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非常感谢校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给我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尤其感谢黄校长,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您的一些创新的理念,令我受益匪浅。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已经要求对网络的了解;对于一个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对于时下他们最感兴趣和了解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其次,把学生知识点内容也结合进来;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将要学*的某些内容,但是程度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不是很简单,但能为小学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最后,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想结合,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本学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操作篇

  ①开关机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②文件夹的操作(要求每个同学建立一个以自己班级学号命名的文件夹,将今后每堂课的作业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

  ③文件和文件夹的搜索。

  ④桌面的设置。

  (2)网络篇

  ①学会浏览网页。

  ②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

  ③聊天软件QQ的使用。

  ④申请北海网志(学生Blog)的空间,学会修改模板、发表日志。

  ⑤学会发送电子贺卡。

  (3)软件篇

  ①“画图”软件的使用。

  ②用“Word”软件制作小报。

  ③用“Word”软件制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

  ⑤用“金山画王”软件制作图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每堂课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然后让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任务。所设计的任务有:教师节贺卡,给老师的一封信,国庆节小报,制作一张课程表,奥运会幻灯片,制作一幅“秋游”的图画,给自己安一个网上的家。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完成任务还是比较有兴趣,他们觉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体现出自己的能力。我还发现,他们对于上网完成的任务,热情特别高,可能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渗透到我们身边的每个地方,网上丰富的资讯内容能够使他们的视野更宽阔。对于依靠软件完成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报、幻灯片和金山画王的图片,有些学生的作品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我在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同时,注意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爱好,他们感兴趣的技术,和他们想学的知识,并把这些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把他们引导到主动学*、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也通过不断的交流,增进了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当然,在本学期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掌握知识还不牢固,教过的内容,过了2、3个星期就忘记了;有些学生对于巩固的、知识点重复的练*兴趣不高;由于学生水*的差距,造成讲课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学已经反复操练了几遍,而较差的同学还未能完成一遍,而我个别辅导的时间有限,因此某些同学一学期内完成的任务寥寥。这些问题在下一学期里都需要改进。另外,信息技术课基本都是上机操作课,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也比较容易兴奋,因此要保证课堂纪律,做到收放自如,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以上是本学期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些得与失,在新的一学期中,我要更加努力,争取出色地完成校本课程的编写和课堂教学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3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化、关闭。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4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兴趣

  学生的学*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的动力越大,学*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开阳县毛云乡中心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档案资料

  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氛围,是保持他们学*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开阳县毛云乡中心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档案资料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者学*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学生必须拥有学*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5

  课文主要内容: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埃尼阿克”(ENIAC)与1946年在美国诞生。

  2、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组成。

  3、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中央处理器(CPU)。

  4、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5、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发展阶段。

  我就所讲授的这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1、我认为“导入和小结”是课堂的点晴之笔,即使准备的时间紧张,但在“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费了不少的时间。由“计算机能做什么”——一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回答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没有难度,感觉轻松。老师就着学生的回答,比如,有的同学说“用计算机听音乐”,与人类比,人是用嗓子唱歌,那计算机用什么部件就能发出声音呢?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计算机怎样计算的及工作原理。引入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自然的思维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2、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有序。由学生看到的自己面前的计算机,说到外部设备;由神秘的主机箱说到主机的组成,又由设备说到设备是怎样工作的,这种“由*到远,由浅入深”的循序渐时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易于接受。

  3、重、难点突破有“法”。计算机是怎样计算的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任务完成法让学生完成任务,讲解学生完成计算的过程,来完成计算机工作计算的过程。

  4、注重细节设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5、有待改进的几个方面。完善每个硬件的讲述内容,规范语言;演示工作原理中的实例时,将程序编写过程加入进去效果会更好;现场拆机箱,发硬件,会让学生感觉更直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