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1

  这次读书会我学*了情绪ABC理论的知识,其中十三类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的“偏好确定”既“如果对明天要做的事情没有把握,我就会感到焦虑”。这可能是符合大部分有能力却对自己不自信的人。以我为例,我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但又害怕会因为我的小失误而造成任务的失败,所以我往往会因此而感到焦虑。通过读书,我明白这是正常的状态,因此,我就会查找更多的和任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以此来增加我的信心,让我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回顾过往,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失去过很多的机会,往往再去回想的时候总会后悔自己没有勇敢的站出来,明明有能力却不信任自己。从小到大我最勇敢的几次都是在大一的时候,勇敢的主动申请加入心委会,其实当时有紧张到肚子痛,甚至想过偷偷离开,但我坚持了下来。

  再一个就是情景剧大赛,我作为主演台词也是最多的我对自己非常没有信心,为此我偷偷哭过好多次,但在学哥、学姐和老师、朋友们不断的鼓励下,我努力的练*,终于在最后的演出中发挥出了我最高的水*完成了表演,在完成表演的那一刻我激动、开心,甚至于有想哭的冲动。

  虽然在*时还是会有不自信的时候,但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变化,慢慢有了自信。我也在努力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此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自信。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2

  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教师刚入行的时候意气风发,以三尺讲台为事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希望功成身退时桃李满天下。但是,入行不久他们就发现这个职业不容易,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很快被消磨了,职业倦怠感也就与日俱增。” 我想我就是走过这样路的人。面对几个简单的算式,讲解多遍算理情况下始终还是有记不住的孩子,耐心一点点的被瓦解,连带着自己也开始急躁起来。但是,在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过后使用各种方法,却也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时间长了,家长累、孩子厌恶,我也感到没有职业幸福感。

  在读完《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后,我感悟到:成功的关键不是消除各项弱点,而是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让自己的职业人生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肖川有过这样一句话:“流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你以研究的姿态对待工作和学*时,春天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对比自己的每一个阶段内的表现,真的感觉一个教师积极投入的工作状态对教学效果、教育生活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工作虽然是写写教室里的故事、课堂里的发现、读书感悟,但愿在本该采摘果实的季节再开出几多芬芳的花来,充满远方的诗意。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3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通过学*《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但教师职业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教师内心也发生波动,加剧内心的冲突。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教师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更重要。

  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衡,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一定能给自己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干一行爱一行;放下权威与学生沟通交流,劳逸结合;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 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个性 。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教学中,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作为学生言行举止榜样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远离体罚、冲动、喜怒无常、语言暴力等一些不良的行为,并做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反省、评价自己,勤奋学*,以心养智。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4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及语教师,深感教育一群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绝非易事。事实上它可能是一让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迷惘困惑的事。面对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操控下无规律可循的情绪表现,老师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堂的效率呢,这成了摆在每位老师眼前的题。

  教师的心灵需要保养

  朱向阳主编的《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师生关系和谐、堂氛围融洽的画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时上也在不自觉的使用积极心理学的很多技术,所以其中的案例并不觉得非常新鲜;但同时,自己做的还很欠缺,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显得比较急躁、焦虑,这个时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我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足够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评判,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语音语调、神态表情、肢体动作,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因为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师需要时时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以乐观、自信、宽容、*静、微笑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成为一束温暖的光,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带有温度。

  说起容易做起难,因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因为学生的屡教不改而生气、流泪。作为传道授业者的老师遭受不良的情绪侵袭后,保持*静和微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岁月洗礼和智慧、经验的累积,否则容易陷入情绪泥淖之中。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责任的重大,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停止学*的步伐,更不能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学*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就是在保养教师的心灵。

  水顺其势成就其昌,海纳百川乃成其大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马丁·赛利格曼曾说:‘当你真心愿意去做这事时,他就能为你带很大的满足,因为你在为这个工作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它所带的物质报酬而工作’……倘若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从教,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我们的堂就会焕然一新"很幸运,我享受教师的身份,也珍惜参与每个孩子成长最旺盛的青春期的这个机会。既然身为教育者,那我们就要能看得了孩子们的好,更要能容得下孩子们的各种"小问题"谁的青春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呢?没有年少的轻狂、天马行空的想象、放荡不羁的内心、玩世不恭的叛逆,都是一群一教就学,一学就会的乖宝宝、棒学生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北大教授戴锦华穷尽一生的体验说的那句"人类的悲剧就在于没有人愿意听过人的建议,所以我不建议了",面对大学生都能有此感慨,更别说初中生了,所以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需要的是多一份的耐心去理解去等待,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接纳他们的"小问题",花期自有期,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反倒是拔苗助长的方式,很可能会引起既伤人又伤己的后果。

  亲其生,道业得传

  "歌德说:‘你按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对待他,他将会保持他现在的样子,如果你按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对待他,他将会成为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fsir)有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学*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体验"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学生自己愿意亲*老师。

  诚然"严厉"会对堂的管理效果明显,但威慑力永远赢得不了学生真正的尊敬,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是令人害怕和失望的。书中有一段统计让我印象深刻,在北京市教科院对北京129名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的问卷中,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教师微笑上,不喜欢教师当着众人怒斥学生,使堂气氛太过压抑,一天到晚板着脸。

  教育要有爱心,青少年人格发展需要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被人理解和尊重。教师用微笑去接纳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书中还提到"在堂中,教师对学生持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无论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的时候,出现怎样错误或给出如何不可思议的答案,教师均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予以尊重,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新及探究的主动性"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亲其生,那么道业自然得以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综上,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但我相信:只要我时时保养自己的阳光心态,用大爱的心胸去接纳学生,亲*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不管走在哪一方讲台,传播的都不止是知识,还有阳光。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5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的都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

  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却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感觉像是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凭直觉判断,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藏着许多盲点。比如学生犯错违反了学校纪律,我们的做法就是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行为主义的“联结”和“强化”的观念。有些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给予不痛不痒的惩罚刚好满足了学生的意图,那么倒强化了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还比如,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可以,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诱发了学生撒谎。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一旦失去了信心,学*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这本书提到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通过读这本书,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6

  “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写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封面上的这句话,给了我迫不及待想把它读完的力量,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希望和进步。

  记得一首歌中这样写: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会哭了。纵然“积极”代表着乐观向上,我心向往之。然而成年以后独自面对生活、工作,诸多烦恼四面八方而来,才懂得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被这八九吓倒、压垮,便只能在绝望中掩埋自己,只有积极地透过剩下的一二,看到希望,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能够如是去做,必定要拥有积极的、强大的心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确应该学一点儿积极心理学,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能量,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学*。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有些许特殊性,因为教师的人生与学生的人生紧密相连。我们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快乐工作,更是要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愉悦体验,带动他们快乐学*。

  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拥有慧眼识人的能力,相信人人都可成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才能恰当的指导和培养他们成才,而不是只以“成绩”论英雄。这样你会发现,班里的学生虽然成绩高低不同,但十八般武艺各有精通,只要肯努力,都有可以成才的方向。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教学理想,然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同时现在的教师工作辛苦、事情繁杂,在这样的状态下,每天面对各种调皮捣蛋,和老师斗智斗勇,想方设法逃避学*的孩子,老师们很难做到耐心倾听、*等交流。所以大多时候,*惯于用简单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以至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被“制服”而不是心服口服。最终问题看似解决,其实仍然存在。所以真正实现人人成才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的心中要充满爱,要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以真诚为基础,但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同时要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相互信任,在心与心的碰撞中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就是个爱惹事生非的淘气包,也许他是因为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的学生犯了错不肯承认,不要一味地反感他不知悔改,也许是因为每次犯错后被惩罚地过于严厉,他太害怕了;有的学生总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不要轻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合群的孩子,也许只是因为他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因此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不要急于指责,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弄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他们一点点去认识自己的问题,最终能够主动转变自己的问题。这样会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学*的消极体验中走出来,去获得学*过程中的乐趣。这就好像大禹治水,只有将学生心中的问题根源“疏导”出来,他们的问题才不会再次“泛滥”。

  当我们面对阳光时,生命中便充满光明,阳光地面对工作,阳光地对待学生,相信在积极态度的催化作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1)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1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明和谐。

  后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通情达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通情达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由于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必定会遇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是*惯比较差,他经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行动吸引注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经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

  2、为孩子设立一种较高的但可以达到的标准,在孩子实现这种过程中提供支持

  3、采用以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

  总结: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有烦躁心理,这类学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那类问题学生。现在看了书中的应对策略,不管怎么样,心中就踏实了一些,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2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

  后来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通情达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通情达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来管教孩子是件麻烦的事,尤其是由于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必定会遇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

  1、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是*惯比较差,他经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行动来吸引注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

  3、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经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

  2、为孩子设立一种较高的但可以达到的标准,在孩子实现这种过程中提供支持。

  3、采用以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

  总结: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有烦躁心理,这类学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那类问题学生。现在看了书中的应对策略,不管怎么样,心中就踏实了一些,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3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4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通过学*《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但教师职业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教师内心也发生波动,加剧内心的冲突。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教师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更重要。

  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衡,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一定能给自己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干一行爱一行;放下权威与学生沟通交流,劳逸结合;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 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个性 。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教学中,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作为学生言行举止榜样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远离体罚、冲动、喜怒无常、语言暴力等一些不良的行为,并做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反省、评价自己,勤奋学*,以心养智。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5

  《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自卑与超越的话题,令我感触颇深。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过:“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我的自卑感,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的呢?

  小学的时候成绩并没有特别好却天天乐得像傻子,明明不是很高的荣誉却也可以高兴三四天。随着我越来越大,接触的人多了,视野拓宽了,总会在不经意的比较中,我看到了越来越多自己的缺点,而过去引以为豪的优势变得黯淡无光,自我否定心理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挥之不去,难以忘却。“我对自己没信心”便成了脱口而出的话。

  起初我将自卑感看做为一种合理的自知之明,但缺少自信的做事理念给我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自卑我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机会与我失之交臂;由于害怕,我在怀疑自己的那瞬间,错失了很多机会。

  “如果我能勇敢自信一点就好了”。我总是后知后觉的这样想。

  我记得我每回交题的时候。都心惊胆战的,看到老师就害怕,而老师每次给我讲解完之后都会说一句,“你做的挺好的,继续加油”我还记得在放假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碰见我给我了一盒笔。我很差异问道:“诶!突然这么好?她笑着跟我说,“那肯定,你可是我的宝藏女孩。”这让我想起父母都是鼓励我,从来不拿我跟别的比我优秀的人比较,父母也常常把我视为他们的骄傲。明明原来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卑?我之前总是将这些话抛之脑后,却从没想过,我其实真的可以做到的,我也是优秀的。

  这次我通过学*《积极心理学》,领悟到:很多时候,对于令自己自卑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它,并且提醒自己,这件事改变不了,但我可以尽力做到最好。另外解决自己自卑不自信的问题,就是对于你心中那个脆弱的“小孩”,亲*“他”,拥抱“他”。

  自卑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方式,所以你需要超越自卑,活出全新的自己!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2)

——心理学书籍的读后感 (菁华6篇)

心理学书籍的读后感1

  捧着心理咨询师考试用书看,越来越有兴趣,读心理学书籍有感。以前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侧重于测试自己是属于何种类型以及判断的对错和补救措施等,片鳞只甲的了解。今想考心理咨询师,先暂且不花大钱交培训费,认真去看看书参透一番,再做打算。呵呵,表扬自己,这时间的学*状态真棒,坐在瑜伽垫上,挺胸收腹,蛮深沉的。

  摘录了书本中的2个观点,

  1、 阿希的从众研究:情境很模糊时,人们进行客观判断的把握性下降,容易选择从众。另方面,如果在群体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试者,从众的比例会明显降低。说明,如果个体的判断受到支持,哪怕是少数人的支持,他也会更好地抗拒群体的压力。

  2、 关于青春期的理论观点:“有的社会允许小孩看到**的性活动,目睹婴儿出生,接*临终者,从事重要的工作表现出自信的甚至具有支配性的行为,做性别游戏,以及确切地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在这种社会里,青春期就相对没有什么区别。在有些类似我们自己的社会里,人们认为儿童和**有很大的区别,对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避开**的生活免除他们许多责任,从童年期到**期的转变并不是连续的,结果就显得紧张得多。” 班杜拉写到“如果一个社会把十几岁的少年称为青少年,并且期望他们在行动表现中具有反抗精神、变化莫测、草率从事及行动粗野,如果这种形象由宣传工具反复强化,那么,这种文化对青少年的期望会迫使他们变成反抗的角色。这样,一种错误的期望就可能起着唆使和保持某些角色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又加强了原来那种错误的信念。”

  我绝对是一个从众的人,我的判断力弱,容易跟随着自己轻信的人。老公经常说,你傻乎乎一个,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幸好我遇人淑,没有吃大亏。

  畅每天晚上要爸妈吻他,拥抱,心贴心的。由原来的强制我们去做,变成我自觉自愿去kiss他。这种美好确实难以形容,以至于老妈正在忧虑,这个黄金时代什么时候结束,接下来又会是什么情景呢?青春期就要到来,听到初中生吸烟、打架斗殴,贪婪的文化无孔不入.....

  可能女孩子的母亲更烦恼,“性”,古话说,女的得一陀,男的涮涮脚。

  如果你看过人性的弱点你就知道,这书是教你怎么和人相处的.该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 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的在生活中变得快乐当你通过本书解决好这一问题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人际心理学就使你怎么和人更加好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而更重要的是心理的交流.使你在交流上处于不败之地.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包括人际知觉、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三个支系统。本书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从心理学的视角,以具体、细腻、灵动、隽永的笔触,详尽地阐析了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魅力、人际冲突、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等原理与技能,融学理性、应用性、文化性和文学性于一体,不乏哲理与文采,耐人寻味。本书作为高校辅修课教材,供各高校选用,亦适合社会各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子、管理人员、社会活动人士及教育工作者阅读、借鉴,为人生快乐、事业成功、组织发展、社会和谐扬起一面风帆!

心理学书籍的读后感2

  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这种情绪*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心理学书籍的读后感3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暑假里阅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甚至研究教育心理学,每次师德培训时也总是少不了“心理学”这三个字,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日渐深入。本书从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同时用教育心理学塑造自己和打造日常教学亮点,从而能够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在本书中,作者从一个个经典而真实的小故事、小案例入手,以简明而深刻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分的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总结教师怎样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同时教师也能利用教育心理学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更加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才能成为新教育的开拓者。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可以敲开学生的心的大门,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学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为了学生的进步,我们需要用教育心理学来寻找学生的这些闪光点。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角度。书上的例子用的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夺目的‘珍珠’,只是有些学生的优点直接露在了海滩的表面,而有些‘珍珠’不幸被埋在了下面。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掉这些“珍珠”上面的沙土,让他们像别的珍珠一样光彩夺目。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总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应该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人的内心都有被别人欣赏的渴望。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学生都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发现者和挖掘者,

  小学阶段是他们心理慢慢成长的阶段,这关系着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他们就像风雨中的小草,是易受伤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教师除了人生阅历、知识、年龄等之外,与学生没有多少区别。为了醋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共情心理去看待学生;同时教师的批评也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以最*和的心态和最宽容的心胸面对学生,慢慢地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到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教师外在的激励,

  会对学生起到积极地催化作用,能使学生的学*能力逐渐发展。教师一定要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利用信任的力量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要合理而充分地运用赞赏的艺术,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学*自觉性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学*目标、道德理想,领悟人生意义。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期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和长处,改正缺点和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了期待。而这种期待,往往是让学生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也许我们对其有了期待,很奇怪,期待往往会变成了现实。当学生遇到很困难的事情而教师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以安慰,让他们要保持着一个勇敢自信的态度。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时,我们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但是在这期间,我们要合理利用变化的间隔强化方法,给学生们喜欢的不同种类的奖励。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会不加选择的对其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仪表、语言、行为等各方面都要为学生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发挥好这个作用,这样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会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彩而规律。其次,我们要用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良好的学*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效果的提高,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变得不再无知,而挫折教育却能教给学生怎样在以后的社会中面对

  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应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这比教给他们无数的文化知识更加重要。另外,教育工作应变“灌”为“诱”,变“堵”为“疏”,遍限制型为引导型。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化解他们的学*压力。像这样能够多方面地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各方面的引导,因此教师本身应该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心理,要把握好各种教学因素的度。首先,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合理地照顾学生的自尊,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眼镜”来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要克服偏袒心理,要避免权威心理,更不要刻意去雕刻学生,要把握好教育中的各种“度”,以*常心对待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使使教育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最后,为了使日常教学不再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教育心理学知识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新亮点,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又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后,教师要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合作心理、集体心理、责任心

  理,并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远离嫉妒心理、战胜自卑心理和受挫心理、正确处理恋爱心理,从而多角度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把五星的教育化为有形的表现。

心理学书籍的读后感4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单凭专业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的,自己知识渊博并不等于能够把这些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自己专业本领过硬并不代表能够保证学生也能达到同样的程度,这其中还需要一定的行业技能技巧的辅助支持。而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这一行业的技能技巧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是我们学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简单结合,而是探究学校里学生学*的心理规律。其知识体系为:学*的过程、影响学*的内部因素、影响学*的外部因素和测量评价。这些知识,可能枯燥无味,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下去,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理论骨架和体系,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给别人一碗水,我们必须拥有一眼活的泉水;否则,我们只能是一位*庸的教书匠,永远劳心劳力地做着事倍功半的教学。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e.l.thorndike)。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的问题。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在桑代克看来,人类的本性,是先天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结合。这些先天的结合即是一切教育和人类其他控制作用的起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其中的某些结合加以保持,将某些结合加以清除,并将某些结合加以改变或引导。

  1、学*的目的是要实现正面的学*迁移。

  *百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史表明,对学*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亦称个人因素或内因)是原有认知结构、学*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和智商水*。由于正规学校教学一般是按年龄分班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如下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的因素与学*成绩的关系:

  学*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

  由这一公式可见,学*成绩是学生个人动机水*、iq水*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增函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的影响也就是先前的学*对新学*的影响,即学*的迁移。

  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当前新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那么,学*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如何让这种迁移成为正面的迁移,并最终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成功转移是教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很明显的。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者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

  3、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不论何种具体技能的教学,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如小学生学*读、写、算基本技能,必须注重读、写、算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这样学生容易从一种技能的学*向另一种技能的学*迁移。从练*的来看,有研究表明,先前学*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才易于迁移,否则先后两项任务因有共同成分而会导致混淆。也就是说,学生可能没有掌握他们的共同的产生式规则,只注意了表面上的相似而未发现实质上的差异。

  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之外,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和迁移。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教育家认为,“学会学*”与“学会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形式训练实现。科学心理学在否定了形式训练说之后,经过*100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形式训练说的认知策略迁移说,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但认知策略迁移研究的实验结果要转化为的教学实践,仍有许多路要走。根据知识分类学*论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与迁移研究结果,我们应把策略性知识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心理学》读后感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述,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作为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1、了解教师特征,力求达到正面迁移式教学。

  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求必须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解读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材能够对知识体系有科学、全面的、陈述,便于老师讲解和扩展。不好的教材知识点凌乱,叙述冗长而缺乏重点,这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事倍功半,学生更是一知半解。对于教材的选择是一名教师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过程很重要的起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几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办学形式,它直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区经济为指导思想,要求教材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目前,作为高职教育的日语教材还没有非常合适的,要么过难,要么过易,这也是目前高职日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了解学生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作为学生,他们之间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动机和学*能力、学**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所要求的内容。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

  我是一名日语教师,语言教学具有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包容性强、贴*生活、强调实用性等特点。而且外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学生语言的发音、语法、句型等语言学知识,还同时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有基础的学生就应该多以学生的练*为主,没有基础的学生就应该侧重于教师的讲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引入对象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动、实用的外语,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书籍的读后感5

  我是今年新来的老师,从事教师职业才短短的几个月,本学期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掌握了一部分课堂上和学生教育思想工作的心理活动。

  教师只有学*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职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针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必须学*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学生的工作。学*过教育心理学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方式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也让我在教学的课堂管理,教育工作中能运用到更多的方法,来管理与教育学生。

心理学书籍的读后感6

  捧着心理咨询师考试用书看,越来越有兴趣,读心理学书籍有感。以前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侧重于测试自己是属于何种类型以及判断的对错和补救措施等,片鳞只甲的了解。今想考心理咨询师,先暂且不花大钱交培训费,认真去看看书参透一番,再做打算。呵呵,表扬自己,这时间的学*状态真棒,坐在瑜伽垫上,挺胸收腹,蛮深沉的。

  摘录了书本中的2个观点:

  1、阿希的从众研究:情境很模糊时,人们进行客观判断的把握性下降,容易选择从众。另方面,如果在群体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试者,从众的比例会明显降低。说明,如果个体的判断受到支持,哪怕是少数人的支持,他也会更好地抗拒群体的压力。

  2、关于青春期的理论观点:“有的社会允许小孩看到**的性活动,目睹婴儿出生,接*临终者,从事重要的工作表现出自信的甚至具有支配性的行为,做性别游戏,以及确切地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在这种社会里,青春期就相对没有什么区别。在有些类似我们自己的社会里,人们认为儿童和**有很大的区别,对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避开**的生活免除他们许多责任,从童年期到**期的转变并不是连续的,结果就显得紧张得多。”

  班杜拉写到“如果一个社会把十几岁的少年称为青少年,并且期望他们在行动表现中具有反抗精神、变化莫测、草率从事及行动粗野,如果这种形象由宣传工具反复强化,那么,这种文化对青少年的期望会迫使他们变成反抗的角色。这样,一种错误的期望就可能起着唆使和保持某些角色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又加强了原来那种错误的信念。”

  我绝对是一个从众的人,我的判断力弱,容易跟随着自己轻信的人。老公经常说,你傻乎乎一个,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幸好我遇人淑,没有吃大亏。

  畅每天晚上要爸妈吻他,拥抱,心贴心的。由原来的强制我们去做,变成我自觉自愿去kiss他。这种美好确实难以形容,以至于老妈正在忧虑,这个黄金时代什么时候结束,接下来又会是什么情景呢?青春期就要到来,听到初中生吸烟、打架斗殴,贪婪的文化无孔不入。

  可能女孩子的母亲更烦恼,“性”,古话说,女的得一陀,男的涮涮脚。

  如果你看过人性的弱点你就知道,这书是教你怎么和人相处的。该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的在生活中变得快乐当你通过本书解决好这一问题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人际心理学就使你怎么和人更加好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而更重要的是心理的交流。使你在交流上处于不败之地。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包括人际知觉、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三个支系统。本书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从心理学的视角,以具体、细腻、灵动、隽永的笔触,详尽地阐析了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魅力、人际冲突、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等原理与技能,融学理性、应用性、文化性和文学性于一体,不乏哲理与文采,耐人寻味。本书作为高校辅修课教材,供各高校选用,亦适合社会各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子、管理人员、社会活动人士及教育工作者阅读、借鉴,为人生快乐、事业成功、组织发展、社会和谐扬起一面风帆!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3)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百度百科)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

  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

  "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

  "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现(墨菲定理)。

  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恐惧失败,最离谱的是恐惧成功。

  拖延让我们躲开负面的感觉,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会阻碍我们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工作,新的语言,一种乐器)。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停滞在过去,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游离在未来,我们玩着时空的把戏,躲避着本应应对的压力。

  虽然,拖延的行为看起来是个行为素养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要复杂得多,“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PiersSteel认为拖延最可能的四个成因是: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或者从反面来说,对失败的恐惧,都有可能让我们在某个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总是在犹豫。

  我是不是就应列一个提纲,是不是就应准备好一些素材呢?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从在学校的时候写论文开始,到了公司开始写各种文档、PPT等,我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困扰,内心想着要把文章写好,想着要准备充分的素材,要写得生动搞笑,但每每都是无从下笔。

  通常都是这样,应对着电脑里面的空白文档,先快速敲下几个关键字,然后想到一些题材,之后开始上网、翻书去寻找,找着找着,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要做什么的。

  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文档里面仍然只有几个关键字。

  此刻,回想这个过程,在上网、翻书查找题材的`时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个好的题目的时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让资料更充实,让题材更搞笑,让题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进入文章的写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账。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拖延。

  比如,数学作业、作文、手工课的作品。

  拖延让我们延迟应对失败的恐惧,从而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当最后期限降临,我们不得不应对时,我们会采取草草应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摆脱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作业本身,而是作业带给我们对挫败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烦恼和恐惧。

  如同,开头所说,拖延只是一些深层次心理、生理问题的表现。

  而对失败的恐惧也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做这件事情,一切的发奋只是白费时刻。

  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学*数学或者音乐的天赋,而学校中学*的经历给你带来的只有伴随着让人寒心的分数,痛苦的回忆,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庆幸自己最后摆脱了那些东西。

  当有人声称自己很享受其中乐趣时,我们的反应就是“他有这天赋,而我没有”,或者,“哪有什么乐趣”! 有时候,"拖延"是我们宣示独立,争取控制权,甚至报复的工具。

  当更有权势的人物(上司,家长,更强势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表面上应承,内心却充满抱怨。

  或者,你认为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让你去做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或者你认为自己落入下风,内心的感受没有得到强势人物的照顾,或者你早就不满对方的某些表现,因此一旦你找到这个机会,你就会透过拖延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报复对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

  看完很久了,最*懒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总是试图去找自己期望的那么一个状态再去写,但是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反而在这个很烦躁的时候,开始动手记录阅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决这个问题。删选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点:

  (1)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目标是现在提的越来越多的词语,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然后工作,每个阶段状态的不同,和目标有密切关系。高中时目标很简单,很明确,考一所好的大学,因此很好出现很烦躁和迷茫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学*上具体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大学之后,对未来,对以后没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维方式,但是却没有高中那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绪出现的就比较多。读研后,经历了周围同学的找工作,还有本科阶段的煎熬和思考,对以后的路有一些认识,或者说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因此研究生阶段算过得有条有理。工作虽然时间不久,但是内心的冲击却不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也就是说有一个较清晰的目标,因此,经过*一年的波动,现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从个人*十年的变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标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自己向前进,当灯塔的位置不明确时,就会迷茫恐慌,而当可以看到灯塔时,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计划是自己一直热衷于做的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对于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经做过很多计划,大部分甚至执行不到两天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把计划设计太紧凑,甚至规定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于是,当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计划的大部分事情都无法完成。

  (2)学会判断时间

  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利用。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因为一般没有监督的自我强迫基本上是无效的。

  (3)通过身体减轻拖延

  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因为种种原因,血液流动速度过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意识上很懒散。这个时候,需要动一动,例如打会球,跑一圈,让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动,把血液中的沉郁之气排出体外,然后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复的做一件可以养成好*惯的事情

  有句话叫:“优秀是一种*惯”,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也跟身体有关,由于总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脑中的一些链接自然建立起来,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优秀就变成了一种*惯。生活中一样,我们很多动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脑子里面其实对敲了哪些位置没有有意识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动。这种本能的移动不是天生的,因为小孩不会使用键盘,所以本能反应是可以培养起来。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惯的,一旦形成*惯,这些好的*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惯,然后通过重复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不是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在做事时,人总是会有一些惰性,找一些方法,限制惰性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3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

  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

  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刻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爱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此刻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务必打印,因此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透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相册名字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立刻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还有时刻,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

  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务必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立刻开始。

  渐渐地,学*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于是,临*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刻……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

  仔细想想,我喜爱把赴约的时刻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爱等待,于是选取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甜蜜爱情签名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

  我深知改变这坏*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方面,我务必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

  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

  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透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又比如在学*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务必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个性的方法。

  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证明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资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

  我坚信,我是真的能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4

  除了前文所说因为特殊情况将此书当做参考书外(实际上也没多大的用处),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困于拖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我来说,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我永远的痛。目前能找到的类似题材的书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这方面的书,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介绍,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美国称为“流行心理医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医生”两字有关,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写论文,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读书除了学知识、长见识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种感觉,*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在医学思想上,西医主张的完全确定性,也就是可以从人体的组成完全可以确定人体疾病的根源,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中医则主张需要从人体的全局认识疾病,而且采取的治疗措施不仅仅因病而异,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满怀希望又不争气的中医)。读书也是如此,实在看不惯满篇的专业术语。

  还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比如:“你是带着独一无二的DNA、独一无二的大脑以及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你母亲的子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看到原版,但我相信这段话从字面意思上翻译肯定没错;但我同时要说,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想吐。

  满怀希望而又让我深感失望的一本书,布置什么时候才会再想起你。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5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必须打印,所以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我得马上开始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 ,我这个人有毛病 ,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

  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特别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玻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6

  十分钟有多长?因着赖床的缘故,我为了避免迟到,曾掐着表,把我从家里出发到走进学校的时间大致记了下来。几天的时间总结了下,每次大概七八分钟的样子,再加上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需要绕远路走大门,或是下雨天,车流量多等情况,就要在最快时间上再加上几分钟。所以每天最晚我都会在上课十分钟前匆匆出门,也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从那之后我就鲜少迟到。

  可往往在我时间绰绰有余,信心满满地认为绝不会迟到的时候,你会在上课时间快到时看到一个仓促到有些狼狈的身影向教室奔去。这就是人所常言的拖延症。当钟表上的指针清晰地告诉你今天洗漱之后比昨天早了五分钟,你及时松了口气并暗暗庆幸今天时间比较充裕,于是同样是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却在不经意地拖沓中将时间用尽,再度看向钟表后,甚至比*日出发的还要晚上一些。

  当然,也还有一种情况时常发生,明明是早出了门,算好的时间也还可以余下些许,但偏偏抵达时间和往日没什么不同,更有甚者,你还会发现时间不够了。

  这些就是《拖延心理学》上所说的拖延,这种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以前一直认为拖延和拖延症并没有什么不同,故而常常把“拖延症”一词挂在口中,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区别。

  拖延是一种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也仅是一种坏*惯,可当这种坏*惯影响到情绪,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书上举了很多个例子,皆是拖延的特征。在我的理解中,拖延也是对时间的模糊,十分钟,说短却可以做很多事,说长又过得很快。当你面前摆着需要完成的工作,却又想玩一会儿手机的时候,可能多数人会选择定一个时间,玩到那个点再开始工作。假如你在看小说,到点之后若是觉得精彩万分,你估计会暗示自己看完这一章再去,假如你在聊微信QQ,可能会是准时放下手机,但不停弹出的消息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将它再度拿起,每次发上一两条消息再放下,一会儿过后又会有消息弹出来。于是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你认为这几个小时你只拿出一些零碎时间来看手机,可事实却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极少,并且质量不高。

  《拖延心理学》上列举并综合了拖延的诱因及解决方法,主要几点就是:

  1、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也可能因为旁人对自己的期待太高,害怕失望。

  2、还有一种学生常有的抵制与敌意。就好比一个学生对科目的不喜: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做他布置的作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业?你再怎么和老师怄气,收到损失的都是自己。

  3、任务或是工作太难也是一种原因,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周而复始,你可能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了。

  这些问题想必大家都是发现过的,可解决起来时就难以下手。因此我认为若是想尽量摆脱拖延,就要想好下一个十分钟要干些什么,充分利用时间,解决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并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劳逸结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说,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绝拖延的好处还没显露,继续拖延的坏处的还没有变成痛。拖延是尘封梦想的地狱,也是埋葬潜能的坟墓,在拖延的纠缠与困扰中,你可曾会想过因拖延而不知不觉中消逝的时光,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拖延是生命的盗贼,若是你不愿热情被窃走,机会被偷去,梦想被碾碎,爱情被扼杀,便学着将拖延拒之门外吧。因为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却可以在拖延中变成一具*凡丑陋的空壳。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4)

——《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

《心理学》读后感1

  早些年我也混迹过几个心理或精分的论坛及聊天群,里头有些人讨论问题粗脖子红脸时,却甚少谩骂,只是一本正经的互相分析对方儿童期如何如何有创伤父母如何如何关爱不够,真是够阴的,学过精分的玩起这套来更是不得了。还记得有次我给友人支招,吵架时不要去对骂,一脸悲悯的看着对方,目光透着怜惜和深情,等对方骂累了,喘气的间歇便轻声的对他说: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痛苦,这不怨你,这是你童年期的创伤造成的,现在去治疗还来得及。然后默默的递给他一张名片,上写着“精神科医生×××”。

  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轻重缓急而已,影响到生活了便要及时去找心理咨询师或精神医生等专业人士解决,当然有大量所谓的专业人士用他们似是而非的专业能力可能更会把你整偏了,所以先期了解一下各种心理问题给自己打个底也是一种方法,本书便是个途径,文笔虽一般,还有些故作风趣,但胜在的轻松,作者专业知识扎实,涉猎较广,推荐一读。

《心理学》读后感2

  进化心理学最特出的特点就是从进化的角度来揭示某种现象的心理及行为的科学,它可以解析很多关于遗传的现象,在心理学中遗传以及环境的对心理的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最*许多心理学家也把文化当做一个因素之一。

  在家庭因素影响个人的成长中,自己的确深有体会,小时候的每个记忆都能证实这些,但是是否与古远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关?心理学家能如何证明呢?即使通过调查得出的也只能整体的心理,并不可以排除特别的情况的存在,例如本论文提到,男性与女性在选择配偶的差异,但是这些是否与选偶时的相貌、环境等因素有关呢?像在*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所以在90年代前后,男生比女生会提前入学,当他们在学*中接触的时候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择偶心理呢?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相差甚远,以前先人的劳动技能是否也能遗传下来呢?如果能遗传,那会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呢?遗传、环境、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哪个更重要呢?

《心理学》读后感3

  我觉得在《管理生理学》中,相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同: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看法、头脑、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历程。而人与人的相同有着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换,并且包括情感、头脑、态度、看法等的交换;交换动机、目的、态度等生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会出现特殊的相同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司或下属,只有精良的相同,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管理心理学读后感。以上是我学了《管理生理学》以后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和心得。深深领会到管理生理学的博大性和必要性,以后将更加注意将管理生理学在工作中的使用,不断地学*理解,使之更好的为工作带来成功。

  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想象*的空间站在太空建成的日子……

《心理学》读后感4

  心理学,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心理学》读后感5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会思考的高等动物。因为有思考,我们就有了想法;因为有了思考,我们的心理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怪诞的心理学由此而诞生;怪诞的心理学由此成了无数专家们研究的课题;怪诞心理学由此也成了我们无数普通读者好奇的话题。 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享誉全球的`顶尖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一起来学*领悟有关于怪诞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吧!首先,我们需要对于怪诞心理学定义有个相关的认识。作者在书中有着对这个名词如下的表述:这是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只要在合适的背景下,人们善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这就是一种被称之为怪诞的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5)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1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教师这一门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应对新时代学生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九零后老师,更加要积极学*进修。其中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并加以实践,才能更好的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学也会事倍功半。所以空闲时间我积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完之后受益匪浅。

  我深感教师有的时候真的要回到教育的起点,接纳学生们的一切,好与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也才能够真正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就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功的关键不是消除各项弱点,而是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幸福生活的学生,让自己的职业人生也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班级小胖的故事。这个班我是在初二接的,在初一只是担任他们的地理老师,所以对小胖唯一的印象就是:他就是那个老是说“yellow”的地理课睡觉的“捣蛋鬼”。

  接班后,我对班级的同学做了大概的了解,尤其关注了小胖。我发现其实他不是一个没有上进心和目标的人,反而存在着很多的优点。比如他值日工作一直很负责,每天早中晚都可以看到小胖拿着扫帚,弯着腰,打扫着教室外的那条走廊。再如每次换位置时,他总是会去帮助旁边的同学一起来搬桌子椅子,可见也是个热心的小伙子呢。小胖在语数外课堂上也尤其认真,书本上的笔记也是工工整整,初一的成绩也处在上游水*。但是情绪却时常大起大落,时而疯癫,时而悲伤。在班级中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哗众取宠。还喜欢说一些不好的话。我就问自己:难道他真的天生如此,背后有没有原因呢?

  为了更好的去帮助小胖,我尝试着去了解他,发现他的优点,并在班级表扬他,告诉他,原来他可以做的很好。可能是我对他一开始表扬多于批评,他开始纵容自己。在一次跑操中违反纪律,在两个班级之间来回穿梭,经多次提醒却无效。我一怒之下,朝他吼道:“你要么在班级的队伍中好好跑,要么滚出去”。然后他就真的跑了。跑操结束后回到教室,我就在班级严厉的批评了他的这个行为,告诉他:“你既然身为班级的一份子,就必须为班级出力,维护班级的荣誉”。他愤愤的说:“我不是4班的,我转班”。我回答到:“不可能,在娄江你只能是4班的学生,要么让你爸转学”。生气的两个人,注定是没有什么好话的。小胖也没再讲话,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么严厉的对他。放学后我看到他一个人在走廊“游荡”,便把他喊了过来,问道:“为什么跑操的时候跑掉呢?”他赌气回答到:“不是你让我滚的吗?”我对他说:“跑操时提醒了你多少次,你却还在捣乱,老师也不想说这话,你想想看这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小胖沉默了。我接着说道:“老师知道你可以做好,你也有一颗为班级的心,我们把这表现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用那种不好的行为来掩饰呢。以后如果你有不好的行为,老师还会严厉的批评,但是只针对你做的事情,不是对你这个人,希望你能接受,然后让自己更优秀”。

  我不知道这个行为这番谈话有没有效果,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让人欣慰的是某天早上的一次跑操,在我们跑了一半之后我看到小胖跟上来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开心,为小胖开心。此后每次跑操,小胖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捣乱了。即使偶尔调皮,稍微提醒一下也可以做好了。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一年来,我和小胖,小胖和同学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摩擦小感动,但是信任也在慢慢建立,情感也在逐渐加深。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小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情绪起伏,看似倔强却又敏感脆弱,其实和他的家庭有关系,父母的离异是他不能接受的事情,找不到宣泄的口岸,所以他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可能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需要什么,他哪里不开心了。我却越来越心疼他,也更加明确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渴望家庭和睦,他需要关爱。虽然我们无法帮他改变家庭的状况,但是我愿意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接纳他所有的行为和情绪,到后来他也慢慢愿意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甚至是家庭的情况。庆幸的是他并没有成为班级的“另类”,同学们也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当然现在小胖行为上情绪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但是我愿意继续去努力。哪怕不能改变什么,我希望我们这个集体也能成为他心里的一束光,以后在遇到难过时有些许温暖。因为我相信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这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大的魅力,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书中所说,教师存在的价值是播种幸福,而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愿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在生活中充满活力,让我的学生也收获幸福感和创新的活力。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3

  本书主要是案例、案例分析、应对策略的结构组成方式,围绕“关注积极情绪,实现师生幸福”主题展开叙述,整理之后,记录如下:

  一、积极心理学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本身拥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当我们聚焦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赛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幸福有5个因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

  二、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育教学

  1.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总是优先于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当学生认为自己在做无意义、无价值的工作之后,他们对生活会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对未来人生产生不良影响。杏仁核是记忆中的情绪成分存储地,受到刺激后被唤起的情绪85%是消极情绪记忆。而长期的压力状态下,免疫系统会受到危害,得病几率上升。

  人脑的基本功能依次是生存反应,满足情绪的需要,认知学*,这三者功能的顺序的不可变更的。只有在生存反应感到安全、情绪体验愉快的时候,大脑才能较好地发挥认知学*功能。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大脑中比较容易遗忘,因此快乐的时间总是显得很短暂。

  因此我们应当给学生安全、愉快的体验。教师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寻找快乐,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适当的体育锻炼,良好的学*兴趣,优势的肯定,适度的压力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神经元工作有关键期,语言学*能力第一个关键期是出生到5岁左右,第二个关键期是12岁左右。当然,人的一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学*,大脑的神经元可塑性很强。

  长时程增强效应是指反复激活次数越多,神经元的连接就月有效。

  适应于再生效应是指生存环境越丰富,越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发育。

  因此教师应当涉及好的教学方法,持续吸引学生努力学*。因此教育要抓准时间,反复训练,不断优化。

  3.初二数学老师王维克批改作业时发现华罗庚练*本字很不公正,做了很多涂改,涂改支出正反映了华罗庚在演算时是如何探索的。其他老师讥讽华罗庚的字像螃蟹,王老师看到了华罗庚的.天赋,鼓励之后华的数学兴趣越来越浓。

  千万别把松苗当蓬蒿。慧眼识人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应当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培养,强化。因此,教师应当调整情绪,爱和包容;应当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共同学*和探索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关注情感需要,实施差异化的鼓励与赞扬,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人才,不过我认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总被否定的后进行更适合赞赏鼓励,也有一批人更适合适当施压与批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多沟通,多做有效沟通。尊重学生独特性,扩展自己知识面。

  4.快乐和幸福是伴随痛苦和烦恼而共生的。积极性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幸福公式:幸福=遗传(50%)+生活环境(10%)+个体可控行为(40%)。生活环境中金钱、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提升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和婚姻满意度。“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研究认为,最愉悦的一刻同行体现在一个人为了一件充满挑战但自认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刻,这就是幸福流,是最接*幸福的状态,是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因此,和学生一起播种幸福。一是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改善自己与家人关系。更重要的是,聚焦积极面,增强成就感。“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反射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应出一个天堂。”二是各类活动,如写感恩信,每天回忆三件不错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分享成就感。

  5.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模型告诉我们,积极情绪体验不是别人基于的,而是自己创造和努力追寻获得的。

  因此,首先在认知上乐观地看到学生的进步,积极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快乐生活,积极工作,锻炼身体,保证睡眠,经常聚会,为了目标努力,自我调节,主动提升。

  6.研究发现,影响师生关系有五个要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彼此理解,学生的解释风格,学生老师彼此的接纳和互相尊重,彼此的互惠关系体验,这样的关系可以持续的时间。接纳与尊重是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接纳表现异常的学生,关注他们被忽视的内在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尤其要注意,机智灵活地严格要求,原则问题不让步。用可接受的方式指出缺点,及时给予肯定,提升自尊和成就感,与学生互动交流直接对话,这种交流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1)了解学生,2)让学生指导课堂、学*的意义和价值,3)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底线在哪里。4)用每次活动润物无声。

  7.叙事治疗法,可以记录学生进步,进行叙事治疗,挖掘积极功能的自我,促进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成长。

  因此,及时征集个人问题及班级问题,保持师生情感及时沟通。选择合适的对象,贯彻始终地关注其积极面,保持沟通接触。不能急功*利,坚持,不急不躁。

  8.高分低承受力学生,自我中心类学生: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追求完美会走向反面,而以积极心态追求幸福则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少做被迫的事情。“老师一说就懂,一讲就会,一考就是高分”是自欺欺人,要重视学*过程中的试错乐趣。保持学*东西,承认试错本身就是学*经验获取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追求幸福人生的意义,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什么;重视学*过程,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就,获得积极的“沉浸体验”,这是最好的奖赏和冬季,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在交往互动中表达爱和赏识;关注个性化特点,与学生达成共识;和学生一起建立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9.网络沉迷:儿童内在动机的发展部分取决于其交往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让父母、老师、教练或生活中的重要的人满意的程度。

  因此做师生有效沟通,贴*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接受和适应网络。学*网络游戏具备吸引力的成功经验,增强教学吸引力,给予学生挑战和成就感。给可以胜任的任务,提高自我控制的感觉。倾听+原则问题不让步。帮助关注学生规划人生,使用综合方法而非一招一式。

  10.早恋: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起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亲密关系,期待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理论”——人先天有三种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恋爱可以带来这样的积极体验。“镜像自我理论”——我是与他人面对面的产物,他人是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怎么看我。青春期有性别认同。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越干扰,学生会越坚定。喜欢异性时,他们会更敏感,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很好的教育引导时机。教导学生要想收到青睐,要使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男孩要成为有责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为善良独立的女人,这样才能为一段感情提供坚实的基础。还要教学她们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和分手,不因问题处理不当受到伤害,积极归因,把握分寸。教导女孩学会自我保护。

  11.抑郁: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抑郁的人认为坏事是永久性的。反复思考越感无助。乐观性解释风格更认为失败是暂时的。学生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教导学生改变看问题角度,学会健康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失败给予公正合理、恰到好处的分析。

  12:焦虑、压力:紧张的学*动机和学*成绩呈倒U型曲线,焦虑水*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积极性,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引起学*效率降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此消彼长。

  因此,努力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反复品味快乐,养成与别人分享*惯。优势学科迁移。

  13.乐观是心理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品质。我们要做乐观的教师,教乐观的学生。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征服感,避免无助感,多参与活动。帮助提供自尊心,在成功的时候给与适当的表扬。

  14,其他:人不能脱离他者存在,性格优势是可以培养的,及时肯定很重要,

  总之,理解学生,接受学生,设立可达到的标准,体会强化成功体验,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理解。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命运。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4

  “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写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封面上的这句话,给了我迫不及待想把它读完的力量,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希望和进步。

  记得一首歌中这样写: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会哭了。纵然“积极”代表着乐观向上,我心向往之。然而成年以后独自面对生活、工作,诸多烦恼四面八方而来,才懂得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被这八九吓倒、压垮,便只能在绝望中掩埋自己,只有积极地透过剩下的一二,看到希望,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能够如是去做,必定要拥有积极的、强大的心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确应该学一点儿积极心理学,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能量,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学*。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有些许特殊性,因为教师的人生与学生的人生紧密相连。我们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快乐工作,更是要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愉悦体验,带动他们快乐学*。

  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拥有慧眼识人的能力,相信人人都可成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才能恰当的.指导和培养他们成才,而不是只以“成绩”论英雄。这样你会发现,班里的学生虽然成绩高低不同,但十八般武艺各有精通,只要肯努力,都有可以成才的方向。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教学理想,然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同时现在的教师工作辛苦、事情繁杂,在这样的状态下,每天面对各种调皮捣蛋,和老师斗智斗勇,想方设法逃避学*的孩子,老师们很难做到耐心倾听、*等交流。所以大多时候,*惯于用简单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以至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被“制服”而不是心服口服。最终问题看似解决,其实仍然存在。所以真正实现人人成才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的心中要充满爱,要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以真诚为基础,但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同时要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相互信任,在心与心的碰撞中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就是个爱惹事生非的淘气包,也许他是因为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的学生犯了错不肯承认,不要一味地反感他不知悔改,也许是因为每次犯错后被惩罚地过于严厉,他太害怕了;有的学生总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不要轻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合群的孩子,也许只是因为他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因此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不要急于指责,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弄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他们一点点去认识自己的问题,最终能够主动转变自己的问题。这样会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学*的消极体验中走出来,去获得学*过程中的乐趣。这就好像大禹治水,只有将学生心中的问题根源“疏导”出来,他们的问题才不会再次“泛滥”。

  当我们面对阳光时,生命中便充满光明,阳光地面对工作,阳光地对待学生,相信在积极态度的催化作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5

  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教师刚入行的时候意气风发,以三尺讲台为事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希望功成身退时桃李满天下。但是,入行不久他们就发现这个职业不容易,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很快被消磨了,职业倦怠感也就与日俱增。” 我想我就是走过这样路的人。面对几个简单的算式,讲解多遍算理情况下始终还是有记不住的孩子,耐心一点点的被瓦解,连带着自己也开始急躁起来。但是,在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过后使用各种方法,却也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时间长了,家长累、孩子厌恶,我也感到没有职业幸福感。

  在读完《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后,我感悟到:成功的关键不是消除各项弱点,而是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让自己的职业人生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肖川有过这样一句话:“流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你以研究的姿态对待工作和学*时,春天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对比自己的每一个阶段内的表现,真的感觉一个教师积极投入的工作状态对教学效果、教育生活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工作虽然是写写教室里的故事、课堂里的发现、读书感悟,但愿在本该采摘果实的季节再开出几多芬芳的花来,充满远方的诗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