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教学反思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10 00:00:00 [db:标签-标题]

《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亲自探索,在自主学*中,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学*,提高学*效。

  根据《可爱的草塘》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文字通俗易懂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篇内容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在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学*兴趣,进而培养他们有一定快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思想感情。

  一、营造气氛,促使学生参与

  我先出示草塘美景的幻灯,而后展现草塘春、冬两季物产的图片,学生兴趣盎然,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如临其境地得到感性认识:草塘真美,物产真丰富,这样在特定的氛围中进入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借助词句理解课文。

  通过学生潜心读书,在书上圈圈点点,写体会,能以书中词句为依据,谈出自己的理解,草塘景色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草塘面积很大,草塘的颜色很绿,草塘绿的有变化,各抒己见,有时还有大大小小争论,学得生动活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快速阅读课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组内互讲故事。

  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几件事讲给我们听。小组内互相帮助,互相讲讲。请一些同学上讲台讲,小丽的话中给“我”介绍了开春瓢舀鱼,冬天捉野鸭、打狍子三件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乐趣、令人神往。“我”是从这里体会草塘的物产丰富的。安排四人小组讨论,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言的机会,而他们之间的互相补充又能提高班级发言的质量。学生通过自学不同程度地弄懂了课文一个方面的内容,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能独立地获取知识。

  四、品读亲身逮鱼乐。

  分角色读小丽与“我”的对话,注意读出其中的乐趣,读出小丽作为北大荒人的自豪感,同时也读出自己的喜爱、自豪之情。鱼多:挤挤挨挨、鲇鱼、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抛、不住地拾,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并且善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读中体会美景

  在教学小河美景这一自然段时,由于这一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很美,我建议学生用赞美、惊喜、恋恋不舍的语气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就能体会到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最后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草塘也依依不舍。

《草》教学反思2

  《小草向前走》这是一篇散文,它用生动的语言对小草进行了描写和赞美,其实质是对人类的呼唤――环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感情色彩浓厚,富有感染力。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时我先分别出示一组绿草如茵和春草的图片,让学生从眼到心的去感受小草的魅力。其次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小草的了解,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在他们各抒己见之后,以一首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总结出小草顽强的精神。最后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入课文。“小草为我们人类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它还为我们做了哪些事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将课文知识到学生的生活中。

  通过这节课的导入教学,我反思到:一篇课文的导入教学,就是要找到课文的切入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导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于课文的学*便会兴趣盎然,效果甚佳。

《草》教学反思3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来教学这篇课文.

  比如在学*描写草塘景色这段话时,我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草塘有什么特点,学生体会到草塘大.美的特点;接着披文入情,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作者喜爱吗?并让学生试着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理解的有多深,就能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展示读,班上的韦静秋同学读的非常有感情,真正读出了画面美,读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于是全班同学学着韦静秋的样子齐读;最后让学生试背,小组齐背等.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学*描写小河景色这段话时,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难道还担心学生对学*

《草》教学反思4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挖掘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例如: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穿插这样的问题:1、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2、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想在课堂说话的欲望,并且可以根据我校开展的“幸福课堂”激发学生的幸福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学*欲望。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学反思5

  《小草》是教科版语文的第六课,这是一篇散文,词句优美,段落清晰,写作手法鲜明。在进行本课第二课时教学时,我以小草的歌曲导入,先让特定学生清唱,随之播放音乐,全体学生就会跃跃欲试跟着一起唱,这就将课堂气氛先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由此导入课题,能让学生们先感受到作者对小草的喜爱。

  接下来就是对重点词语、段落的学*。由于这篇散文结构简明,所以,在教学时只选定一个自然段作为重点,进行写作分析,感情领悟即可,其它段落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在掌握这个自然段重难点的基础上,理解其它段落就不成问题。因此,我把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3――5自然段让学生自学,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最后,由小草的品质引申到身边的人,让学生们拿出笔写一写,赞美我们身边的人。

  整节课的环节就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如期完成。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朗读的时间过短,就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没有等学生的情绪上来,就进行下一环节了,这就导致了不完整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抓学生的朗读,感悟,只有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才能达到感情的升华。

《草》教学反思6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我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虽然学生已会背古诗,但诗意仍不理解,而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因而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及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草》教学反思7

  教学一开始在学生初读课题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小草”、“大树”。然质疑: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讲述了大自然中的“小草和大树”呢?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那么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分别又指什么呢?由于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着深刻的含义,初读文章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只有逐步向文本行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课时我并没有过早地进行点拨指导。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骚塞的回信”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骚塞回信的冷酷其实就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学生说:“小草”是夏洛蒂,“大树”指的是“骚塞”。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领悟出回信中的“小草”也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也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板书:不可能。随即我再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她们用自己的努力使‘小草’变成了‘大树’”。板书:可能。那这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学生有些为难。我笑着说:“孩子们,等我们学完课文,你定会豁然开朗的!”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向文本的纵深行进。体会夏洛蒂姐妹面对不幸时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在这学*的基础上,再来解决文末那句话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草》教学反思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上完了,回忆刚刚结束的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我感触颇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因此,在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作者。

  但是,在学*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草》教学反思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塘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情感。

  2. 学*课文描写景色优美的词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草塘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教学准备:

  相关的教学课件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北大荒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22课《可爱的草塘》。

  (出示课件:课题)

  师: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大家预*了吗?

  师:你把课文读了几遍?请告诉我。

  (师指名回答)

  二、感受丰富物产。

  师:既然同学们预*了这么多遍,那一定能发现,课文哪些事写得很有趣,请找找看,用铅笔作上记号。

  (生找,师巡视)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

  (指名说、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逮野鸡、追狍子、手抓鱼这些事,有意思极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事?

  (指名说)

  师:请看屏幕,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句俗语,好吗?

  (点击课件:俗语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俗语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谁来说一说?

  [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棒子能打到狍子?为什么用瓢能舀到鱼?野鸡真的会飞到饭锅里吗?]

  (学生汇报,师加以评议)

  师: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谁来说?

  (物产丰富)

  师: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请看屏幕,这是老师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北大荒物产的画面。(点击课件: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北大荒的物产图片)

  师:看完图片,老师在想,如果我们也生活物产丰富的草塘边,那么你是喜欢在冬天的雪地里打狍子、逮野鸡,还是喜欢在春天里用瓢舀鱼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真没想到,一句短短的俗语,会给课文增添了无穷的情趣,那么,关于俗语,你还知道哪些呢,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指名说)

  师:这里,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两句俗语,可以吗?

  师:请看屏幕,一起读读第一条。

  (点击课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生齐读)

  师:这句俗语你们常听谁说起?

  师:能学学他说这话情景吗?注意语气,动作。

  师:看第二条,一起读。

  (点击课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生齐读)

  师:这一句是讲苏杭像天堂一样美好,要是我们说草塘也像天堂一样,该怎样说呢?谁来?

  (上有天堂,下有草塘。)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响亮地说一遍。

  (生齐说)

  三、欣赏景色优美。

  (一)学*写草塘美景的句子。

  师:同学们,如果草塘光是物产丰富,能称为天堂吗?

  师:那课文还写了草塘的什么特点?谁来说?

  (指名说)

  (师板书:景色优美)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找看。

  (生读书,师巡视)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第5和18自然段)

  (指名说)

  师:请看屏幕。(点击课件:这么大这么美跟蓝天相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句?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读得很投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说、评、读)

  师: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啊!(点击课件:恢复整段话)同学们,这段话写得很美!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这一段话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呢?(生站起来后)最好能用你的朗读把大家都带到草塘去游览一番。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让你的声音变得更美,可以吗?

  (生配乐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想听听老师的范读吗?请看屏幕,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草塘的美景。

  (点出草塘美景课件和范读)

  师:看了像天堂一样美丽的草塘,你想说点什么呢?

  (指名说)

  师:是呀,草塘太美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塘去吧!

  (生配乐感情齐读)

  (二)学*写小河美景的句子。

  师: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生:现牛羊)现草塘的美好画面。

  (非常兴奋地)同学们快看哪,在那茫茫的草塘上出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点击课件小河图及文字)

  这里的天,这里的草,这里的水,如诗如画,此时此刻,还需要说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

  注意朗读提示,请再读一遍。(生齐读)

  四、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说草塘是可爱的?谁能概括地说说?

  师:能用上关联词吗?

  五、作业 设计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呢!今天的草塘变得更美丽、更可爱了。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点击课件)今天的作业 一:上电脑课时,请电脑老师帮助到网上去看吧,网址是:www.chinabdh.com

  作业 二: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编一句俗语,写一点感受,设计一句广告词,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 22 可爱的草塘

  物产丰富

  风景优美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的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课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即呆腻惊喜赞叹爱恋。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评、议,让学生理解草塘的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及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学生知识联系,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各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

《草》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地方的草塘?北大荒在什么地方?描写草塘怎么样?谁用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你对北大荒有哪些了解?生介绍。

  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思考:草塘有哪些可爱之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小组交流所得。学生汇报学*所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汇报:一景色美丽,二物产丰富。下面同学们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学课文,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放映相关的录象,欣赏北大荒的物产丰富,在学生汇报草塘的美景时,引导学生欣赏草塘的美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有感情的读来体会文中的美。在课文教学之后,将*结束时,师创设情境,这样草塘的迷人景色让学生陶醉和留恋在草塘的美丽景色和物产丰富的境界之中。此时,又让学生想:你对北大荒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这节课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采用师生互动,设计精巧,以读为本引导得法。通过资料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扣住“可爱”设疑让学生快速浏览,使之对草塘有初步的印象,征求意见,从学生不同的学*需求出发,为学生学*服务的思想跃然于课堂,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精神得以体现。有多媒体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现草塘优美迷人的风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开放式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驰骋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草》教学反思11

  一、课文简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下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的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教材节选了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该部分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初读《我的百草园》一文,被百草园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所吸引,文中,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是让我无限感慨,内心里也充盈着一颗童心。

  仔细研究之后,我发现:全文的构段方式颇有特色,特别是重点段——二自然段中有关百草园大量景物的描写,表现了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的景象,而且是用关联词语连接而成的,富有特色。这样的描写,不但让学生欣赏到了作者眼中的百草园美丽、生机勃勃的万千景象,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还能够给学生以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启发。

  二、案例呈现:

  有关二自然段的学*,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学生自我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百草园?全班交流。

  (2)哪些动物、植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勾画、交流。

  (3)这么一个内容丰富的百草园,作者是怎样把他们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勾画、交流关联词语。重点朗读二自然段的关联词语。

  (4)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

  (5)勾画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语句,交流。再感情朗读二自然段。

  (6)教师点拨:段落中罗列了许多事物,由于关联词语的连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就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而又充满生机和儿童情趣的美丽画卷。因此,合理运用关联词语,是能够组词成句,组句成段,表达一个个完整的意思。在我们的*作中,此种方法是可以好好效仿的。

  (7)课堂练笔:用二自然段中的关联词语,写一处景物,突出景物特点。

  之后的片段练*中,我发现:学生的写景描写自然地渗进了这种关联词语的方法,还在色彩描写这方面大有长进,写一处的景物既是动中有静,静中又还五彩斑斓,更充满童话色彩,很美!

  三、教学反思:

  首先,对这个重点段落的处理,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显了百草园在作者眼中的童趣;其次,对这个段落的理解,教师在引领的过程中,遵循了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认识层次,鉴赏层次,悟道层次,不但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还在鉴赏中悟到了本段写作的特点,在阅读中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又为本单元的大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又为“课堂练笔”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深知,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只是要求更高,层次更深。它派生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写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得语言技巧,二自然段的练笔,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只是,我认为:本课例更偏重于语言技巧的*得,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这个层面,还做得不够。

  由练笔,生发出我的一些感慨:在阅读理解的练笔中,一些“浅练笔”“假练笔”“伪练笔”“空练笔”是没有价值的,应该杜绝。但,一些理解性练笔,如:表达性练笔,补白性练笔,想象性练笔和迁移性练笔,应根据课文的实际理解状况,逐步开展,教师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语言技巧*得的练笔。

  最后,从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还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由于学校的提倡,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上,尽量给孩子以动笔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了,但,这个二自然段的理解,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朗读的角度出发,没有进行过多讲解,而是在一步一步深入的读中,使学生逐步地走进了作者的童心世界,兴趣盎然地欣赏着百草园里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古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是有道理啊!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地坚持下去的。

《草》教学反思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现,课后“研讨与练*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其它环节的设计不太合理,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读课文的方式有些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草》教学反思13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离不开读,“以读代讲”必须形式多样地“读”,方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读”的质量。在《可爱的草塘》这课中,我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品读等方式外,还采用了如下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

  1、手势导读。

  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方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时,还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在范读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闻其声,而且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

  2、打擂台读。

  运用打擂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也是教者设计的颇具特色的朗读方式。如在品读课末“水天互衬”的语段时,教者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来感情朗读”,当学生读毕,教者又说:“她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比她读得好的就站着,她就走下‘领奖台’。看看谁能读得使她坐下。”于是先后有五人轮番为“王”,最后我幽默地用齐读的方式把后一同学“打”下擂台。这种打擂台方式的朗读方法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竞读课文的积极性。

  3、分合读。

  分读是一种个体竞读,易于比较优劣。合读能增强信心,形成合力。可以先合后分读,可以先分后合读。分合朗读的方式既有变化,又具有竞赛性,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朗读方式。

  4、荐读。

  众荐式读:教师提出:“你们推荐一个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既是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其最佳水*,不负众望。教师还让学生自荐式读:教者用激将法提问道:“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得最好的?”在教师的“读得最好”、“最高水*”的“悬赏”之下,则多有“勇夫”自荐朗读,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四种朗读方式是比较新颖的。此外,我还多次入情地范读,然后让学生仿读。教师读“这草塘,真美啊”时采用比较读,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的语势,再让学生比较优劣后择“优”仿读。教师在讲析中始终拨动着“以读为本”之弦,如讲读“草塘美景”这一段,教师引发道:“这一段很美,你们要把草塘的美读出来。”讲读到“一条清澈的小河呈现在眼前”时则让学生悟情品读,“看看读得‘清澈’不‘清澈’。”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较好地激发同学们的朗读兴趣。在这课中,相当的时段都用于自读、齐读、范读、仿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这节课应该说是“以读代讲”、“以读语情”、“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课。

《草》教学反思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学*本文时,学生应该把握住“我”在百百草园及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并切实体味“我”对这两处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要学*文中成功的景物描写。

  教学时,同样的问题,在一个班没有提示,直接做学案,结果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仅费力而且效果不好,对于什么样的童年的理解只限于表面,如快乐的,自由的,开心的等,但为什么有这种理解就难以表达。而另一个班则是如是提示的:先填写什么样的童年,再用“因为既可以……又可以……;既可以……又可以”的句式,作进一步的理解,结果学生做的效果比较好,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对于写景状物的把握,也用了一个排比句式: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例如……;恰当地运用形容词,使所写对象的特征鲜明准确,例如……;多角度描写景物,

  让读者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妙之处,例如……通过种种提示,学生理解问题时思路清楚了许多,效果也好多了。

《草》教学反思15

  简单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一幅简笔画竟能对学生的学*起到巨大的作用,是我所没想到的。在讲《风铃草》一课时,我提前将黑板上画了几串风铃草,几棵树,几只小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上课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画,就发出了惊叹声“好漂亮呀!”我因势利导:“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并对风铃草简单介绍,指着画面让他们看“尖尖的嫩叶细细的腰,紫色小铃挂满身”。而后让他们看课文中对风铃草的描写,划出生字词。学生们显得很兴奋,很快完成了任务,生字认得又快又好。而且在把课文读了两遍之后,居然能跟随我指的画面,基本上把课文背下来。而且对风铃草的美丽能理解的很透彻,课文的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后来,我又引导他们在背课文的时候可以加上简单的动作,帮助记忆。

  孩子们更加放松,仿佛自己就是一株风铃草,在风中轻轻地舞蹈、摇铃、歌唱。看着孩子们学得那么快乐、陶醉,我知道这幅简单的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草》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草》教学反思(扩展1)

—— 《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教学反思1

  《竹是草的最高理想》是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中的一篇现代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个心高气傲,不满足于现状的女孩子,经过与母亲的一次偶然对话,她从竹中受到了启发,懂得了人也应该像竹一样,怀揣理想,努力向上,乐观生活。

  我选择它的原因有四个:

  1该文内容贴*学生实际,语言流畅感人,适合初三学生赏析。

  2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设悬念、倒叙的写作手法,而吉林省*几年中考题也通常围绕这几点出题,所以,我认为这种类型的文章是中考阅读训练中的首选。

  3设置现代文阅读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而学生能否理解与把握文章的中心,能否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则是分析、理解能力的关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散文,借助此文,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理清行文思路,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出几条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中的线索。

  4通过此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个别题型的答题方法。

  临*中考,根据*时练*的反馈来看,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古诗文默写,课内文言文方面学生丢分严重。答现代文题时,学生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语言表述难以做到准确、完整;对题干中的指令词把握不准,导致答非所问;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不深,文章的主旨、情感基调与行文脉络认识模糊不清,导致答题思路紊乱。

  鉴于以上几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从整体上读懂文体,是散文阅读的基础,是答好题的关键)。

  2、品析语言,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会对文章关键性语句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3、学会梳理行文脉络,理清作者情感变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教学生以方法和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积累现代文阅读的规律性知识。

  难点:现代文阅读的知识迁移与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认为还是可以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却出现了很多漏洞。

  1、教材处理不灵活教师的教学能力之一就是处理教材的能力,本节课我在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线索之后,就直接进入了已预设好的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此时应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明确该情感变化过程恰恰是作者的成长历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中心有更深刻的认识。这说明我对教材的处理不灵活,不机智,头脑中总是想着自己早已制定好的下一环节,所以我认为我对教材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这种能力的提高无法一蹴而就,但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文本进行更深入地细读与反思,长期坚持,相信能有新的提升,达到新的境界。

  2、限制学生思维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贴*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一点很重要。 因此,我特意设计了学生参与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句子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我对学生抓得还是有些过紧,没有放开,我一句句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这种教法是忌讳的,也是我今后要努力改正的。

  3、忽略方法归纳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交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教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本节课学生先说,我再点拨,使学生的答案变得完美丰满。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只是用嘴去说,去评,而忘记将归纳出的方法通过大屏幕放映出来,最令自己感到懊恼、沮丧的是:自己明明已经准备好了课件,明明知道这是备课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在课堂上自己竟然把这么重要的环节落掉了。

  这堂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无论上*常的课,还是上公开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到备课时的思路,资料的选择,课件的准备,小到教案中的每一句话,讲课时的每个动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历了这次锻炼,我才真正认识了自己,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很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经常送给学生的话,现在,我也将这句话送给我自己——希望我能去虚浮而就真实。

  我想,一堂公开课的极精彩或极糟糕,都说明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因为,好课不是“说”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完善自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草》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收录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质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但显然前者要比后者,文辞优美些,且“花”给人美好的感受,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话“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本文篇幅较长,但根据题目和课文内容,很容易把握本文的结构:由第九自然段(过渡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生活,后一部分说的是鲁迅稍大之后进入私塾三味书屋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是从这里切入的:根据课文题目和课文内容可以将本文分为几个部分?当然第九段的归属问题,我也带着学生进行了讨论。毋庸置疑:过渡段跟哪一部分关系更*,就应该被划分到哪一部分中去。我让学生齐读第九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跟哪部分关系更紧密。显然,这一段只是提到要被送到私塾中去(首句),而所有的句子都表达了对于百草园的不舍!这个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就此,解决了过渡段的归属问题,也顺便提出新的问题:我为什么对于百草园这样的不舍?将学生带入第一部分的学*。并要求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学生不难找出答案在第一自然段。再后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详细说说我为什么对百草园依依不舍或者说说百草园中有什么让我难忘的,或者说说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那时的“乐园”?详细分析第一部分。在分析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几乎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并提醒学生,要注意暗含在文章背后的“我”的形象。分析完第一部分,我要求学生,把该部分中作者想要对读者传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算是对一部分的总结。

  第二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相比较第一部分的内容,显得比较琐碎,另外古书中的文言句子,学生朗读和理解都有困难。

  我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我也提示。基本肯定了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较为宽容和开明的老师。并在其中穿插一些小问题:

  1、先生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是他不知道吗?(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2、你喜欢这位先生吗?

  3、作者对先生是什么情感态度呢?(恭敬,爱)

  4、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吗?这之后,我给学生简单解释了古书中的文言句子。这一部分结束时,我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一段话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结合课后研讨与联系的第一大题的第三小题,思考讨论本文的主题。个人倾向于第三种,学生也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眷恋与不舍,总的来说那时都还是无忧无虑,充满童心童趣的。关于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笔下展现出的也是美好的令人会心微笑的学*生活。

  童年是美好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上学的日子,虽然多了些管束,但自有它的乐趣。年少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最终都成了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但朗读不多!

  在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提出的上下问题之间不够自然连贯,还需要斟酌,使整个教学程序,更加的紧凑自然流畅。再者,调动学生上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学*兴趣,也是该要努力的方向!

《草》教学反思3

  《含羞草》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文中有许多描写花颜色、姿态的词语,可以作为学生摘录、积累的好素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帮助学生体会花草不同角度的美丽动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又有意识的补充一些描写花草姿态的词语,再进行朗读的指导,在整体回顾,交流感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了课文,你现在想对含羞草说什么吗?可以用上文中的一些词句。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语言实践的机会,而且让学生有了积累课文语言之后的灵活运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也感受到了积累、摘录的乐趣,从而产生学*摘录的浓厚兴趣。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摘录“这一良好的学语文*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课堂中这样的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加以指导。

《草》教学反思4

  刚刚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两节课不到。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巨恨鲁迅的文章。难懂,难背,包括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此奠定了讨厌这个爱骂人的老头的基础。直到现在。但是在给学生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让我的学生产生我这样的情绪,抛开个人偏见,鲁迅是堪称文坛泰斗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现在就失去了兴趣,那必将是和我一样的结果,见鲁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于是,我让自己不带任何成见的去重新品读这篇文章,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相当有趣的,初读下来,会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还曾经尝试着按照鲁迅的方式去捕过鸟,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讲的时候,第一,要让学生体会得到童年鲁迅的那份乐,事实证明,孩子们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份童真和乐趣。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身处上海,这自然要从《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入手,四十六岁的鲁迅回忆童年生活,除了快乐意外,还有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来自于他对故乡的思念,正所谓落叶归根,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世事的芜杂,唯有童年那些亮丽、清纯的地方才是心灵的避难所。而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让他们深刻的理解这些委实不容易,他们无法感同身受,那么,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背景,去体会鲁迅写文章时不同的心境。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一层一层不断的深入的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读很重要,每读一篇就带上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走进鲁迅。讲完以后,有些小小的遗憾,觉得没有引领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篇文章深层的情感。但是,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为什么了解了鲁迅以后,理解起来就不一样了呢?”这也算是对我小小的安慰吧。总觉得语文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受用终生的,在现在不被名利所扰的时候,多带给学生一些真正语文的东西是我的目标和最大的快乐。继续努力。

《草》教学反思5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来教学这篇课文。

  比如在学*描写草塘景色这段话时,我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草塘有什么特点,学生体会到草塘大。美的特点;接着披文入情,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作者喜爱吗?并让学生试着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理解的有多深,就能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展示读,班上的韦静秋同学读的非常有感情,真正读出了画面美,读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于是全班同学学着韦静秋的样子齐读;最后让学生试背,小组齐背等。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学*描写小河景色这段话时,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难道还担心学生对学*

《草》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借助导读,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教学机智:

  《草》是王愿坚创作的和长征有关的小说,文章比较长。为了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我利用题目导入:一棵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小草,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在特殊的环境中却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我们走进王原坚的草,感受一下在长征途中由几株*凡的小草引发的激动人心,震撼心灵的故事。快速默读课文,本篇小说由草引发了一个什么故事,简单概括。吃——尝——议,彰显出人物的心灵和内心世界。所以草就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并由此展开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可利用线索把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然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再通过各种描写把压缩的文章还原。一收一放中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创新:

  《草》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上运用了各种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等。但如何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我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来评价一个人?有同学说,通过他说的话,言为心声。有同学说:通过他的表情神态,来判断他当时的心理。或者通过他的行为动作,来判断他性格特征。而小说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应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形态,或弘扬一种精神或贬斥某种社会现象。今天我们认识一下《草》中这两位人物。通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评价人物的方法,给他们写一份鉴定表。以这种方式:从这段 的描写中,我感到了这是一个 的人。大家比较有兴趣。把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都概括出来了。

《草》教学反思7

  可以说《草》这篇文章是我比较得意的两节课,在整个学*过程中紧紧扣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所有的知识按照一个体系与内在的关系把它串起来,很好。虽然这样做可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研读文章,而且还要提前读几次,还好假期我已经把整册书读了四遍,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去理解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的位置及作用,这样才能很好的分析归纳内容的类型,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与范围把他们串起来,这样就可以展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与网络。再辛苦也要坚持下去,因为自己越来越讨厌豆腐块及老师讲学生记的的课堂,记住要做个老师,而不是教书匠。加油,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巩固与强化。

  对于文章的理解有两点,一,杨光的存在就不仅仅是衬托周副**,而是塑造了一个关心战友的红军战士形象的同时突出表现了周副**的光辉形象。二,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小说都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结合背景1977年那时国家正处于**刚结束,百费待兴的时期,所以这篇文章主旨应理解到三个层面:

  (一)周副**的光辉形象,

  (二)革命的光荣传统,

  (三)作者希望青年继承革命传统去建设美好未来(结合题记理解)。

《草》教学反思8

  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课文呢?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再引导学生从“文学”方面思考小草和大树的代指。让学生在学*课文之前就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

  第二课时我抓住第一小节中的“艰辛、壮丽”展开教学。先请学生找出夏洛蒂姐妹遭受的不幸——家庭不幸的逆境,遭遇训诫的逆境,出版失败的逆境,再仔细品读,感受三姐妹遭受的苦难与失败,这些“逆境”和第一小节中仙人掌的生存环境是一样都是恶劣的。接着,朗读三姐妹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个反差,遭受这样的逆境是如何取得伟大成功的呢?于是再抓关键词“钢铁般的意志”请学生分别对应三处逆境找夏洛蒂姐妹是如何对待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

《草》教学反思9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

  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

  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 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草》教学反思10

  前言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今天我结合《小草和大树》的学*,想尝试一下写作方法的指导。全文按照夏洛蒂˙勃朗特的成长经历来写:贫苦中奋争——写作中受挫——思考中转型——努力中成功。也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由“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的,线索清晰,主次分明。这就是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好契机,如何进行呢?“欣赏——运用”就是最直接的方法。

  实践

  在有感情展示课文片段,再次理清课文脉络后导入本次的写作指导。

  欣赏片段《捉鱼》,点评文中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把“捉鱼”的经过写具体的,方法的直观认识

  读读下面的例段《钉扣子》,按要求完成练*,研读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方法的深入理解

  《野炊》美文片段欣赏,交流自己又学会的一点小方法,积累一些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语。积累中迸发写作灵感

  回忆生活体验,仿照练*,写片段。迁移运用,这是学*的最终目的

  遗憾的是学生的写作片段没有来得及全班分享,在交流中提升

  感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在阅读课上能言善道的学生,一到了*作课就没内容可写了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一是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匮乏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导致了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第二是新课改后的*作课,有些内容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无法亲身实践,自然写不出好来。其实新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也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凝聚着编写老师的一片心血。何不让写作训练以课文为依托,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进行“读写结合”呢?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写作水*自然就提高了。

  *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的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的见闻有限,阅读质和量又都不高,进行读写结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的一种教学策略。读写结合是是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我们的任务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吃透教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兴趣也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农村学生的作文真正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而不再是生搬硬造,空洞无物的。

《草》教学反思11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或者说他们学*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已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等的首*”,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思想,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等的首*”,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草》教学反思12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离不开读,“以读代讲”必须形式多样地“读”,方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读”的质量。在《可爱的草塘》这课中,我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品读等方式外,还采用了如下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

  1、手势导读。

  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方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时,还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在范读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闻其声,而且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

  2、打擂台读。

  运用打擂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也是教者设计的颇具特色的朗读方式。如在品读课末“水天互衬”的语段时,教者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来感情朗读”,当学生读毕,教者又说:“她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比她读得好的就站着,她就走下‘领奖台’。看看谁能读得使她坐下。”于是先后有五人轮番为“王”,最后我幽默地用齐读的方式把后一同学“打”下擂台。这种打擂台方式的朗读方法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竞读课文的积极性。

  3、分合读。

  分读是一种个体竞读,易于比较优劣。合读能增强信心,形成合力。可以先合后分读,可以先分后合读。分合朗读的方式既有变化,又具有竞赛性,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朗读方式。

  4、荐读。

  众荐式读:教师提出:“你们推荐一个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既是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其最佳水*,不负众望。教师还让学生自荐式读:教者用激将法提问道:“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得最好的?”在教师的“读得最好”、“最高水*”的“悬赏”之下,则多有“勇夫”自荐朗读,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四种朗读方式是比较新颖的。此外,我还多次入情地范读,然后让学生仿读。教师读“这草塘,真美啊”时采用比较读,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的语势,再让学生比较优劣后择“优”仿读。教师在讲析中始终拨动着“以读为本”之弦,如讲读“草塘美景”这一段,教师引发道:“这一段很美,你们要把草塘的美读出来。”讲读到“一条清澈的小河呈现在眼前”时则让学生悟情品读,“看看读得‘清澈’不‘清澈’。”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较好地激发同学们的朗读兴趣。在这课中,相当的时段都用于自读、齐读、范读、仿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这节课应该说是“以读代讲”、“以读语情”、“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课。

《草》教学反思13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这是我在这堂课的目标。

  所以本课中,我力求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里,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体会开始谈起。让学生在共鸣中领会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一切都在娓娓中道来。在分析第二段中结合小作文的景物描写,既对景物做了详细的分析,又教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课后的作业中加以巩固。写景状物的描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总的来说,课堂的目标都在这两课时的内容中及时得到了落实,在学生自己的畅所欲言中得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不足的,对在三味书屋中生活的分析,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没有及时解决,而且也没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这是我在这一课文教学的遗憾。

《草》教学反思14

  《含羞草》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含羞草在一年四季中与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对比,使它从得意到含羞,正确认识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为含羞草。作者通过这样的写作方法,同时把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特征也写得清请楚楚。当然,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不写自明了。

  对本课内容的学*,我主要抓住字词和阅读教学展开,通过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训练,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字词教学,各有侧重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了好多识字的方法,到如今,他们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本册教材虽然仍有相当大的识字量,但这种识字与一年级的识字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自主识字。而且,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已逐步由识字向阅读过渡,识字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所以,本课识字的途径主要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把识字与学*课文结合起来,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各有侧重地展开教学。如:“婀娜多姿”的“婀娜”两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在教学时就注意正音,开一列小火车读一读;“寒碜”的“碜” 单个字读的时候读第三声,而组成词的时候读轻声,说说它的反义词,理解它的意思;“翠”这个字上半部分的羽字头,和“羽毛的羽”写法不一样,因此重点进行书写指导;“色彩斑斓”一词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懂得它写出了花的颜色灿烂多彩; “不畏严寒”则在理解“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解决。

  二、朗读中理解与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道德情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总结时的朗读等等。我们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通过这样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出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重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我还重视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的说话练*,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1——5节时,我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含羞草为什么常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还要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之所以称它为 “得意草”的原因;又如:在教学6——9节时,要求学生用“什么季节,得意草和谁相比,觉得怎么样”的句式,感受得意草由得意转变为羞愧的经过;还要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菊花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最后要学生利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花。总之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说话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学到一点知识,发展一点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加上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也正基于这个原因,朗读也不够尽兴;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学的内容过多,也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更为紧张。我想,舍得放弃,合理地设计训练点,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等,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草》教学反思15

  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

  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

  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

  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

  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


《草》教学反思(扩展2)

——《草》教学反思菁选

《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教学反思1

  我谈谈上完这节课后的一些得与失。

  先说这节课的构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需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3、体会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景象。

  针对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计我的教学的:

  首先是情境创设,我将草塘四季的照片一一展示,并以诗人的故事为线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议议,总结出草塘的可爱之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风光奇特。接着,通过看、找、读(抽读)、听(听范读)、读(自由读)、朗读的方式学*景色优美这一部分;

  通过自学、集体议论的方式学*物产丰富这一部分;通过找、议、读(范读、自由读、朗读)、背(背诵)的方式学*风光奇特这一部分。

  最后,理出全文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同时,将开头创设的情境——诗人未完成的诗展示出来,让学生帮助诗人完成作品,以诗歌朗诵的方式完成教学。

  从我个人的`感觉看,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比较成功的。我将草塘四季的照片一一展示,并以诗人的故事为线索,以诗人未完成的诗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课文中。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都很高。

  此外,教学环节清楚,设计合理。按议、读、写、诵的顺序,完成了教学目标。另外,教学中新课标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齐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方式得以体现。

  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是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够。尽管进行了朗读指导,但在指导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学读、试读,自由读、朗读这一过程。

  其次,新课标的体现不够。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查阅有关草塘的资料,学生对草塘的认识十分片面,对草塘的了解不多。

  第三,在学生进行朗诵时,对学生常使用同一词语没有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没有放开。学生朗诵时呆板,缺少新意。

  在评课时,评委对我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也作了中肯的评价,使我再一次受益,在此特表感谢。这一活动的举行,对提高我的教学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许是本次上课最大的收获。

《草》教学反思2

  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齐读 课题,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地方的草塘?北大荒在什么地方?谁用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你对北大荒有哪些了解?生介绍。

  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思考:草塘 有哪些可爱之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小组交流所得。学生汇报学*所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汇报:一景色美丽,二物产丰富。下面同学们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学课文,先有感情的读课文,然后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放映相关的录象,欣赏北大荒的'物产丰富,在学生汇报草塘的美景时,引导学生新赏草塘的美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有感情的读来体会文中的美。在课文将*结束时,师创设情境,草塘的迷人景色令人陶醉,草塘的丰富物产使人留恋。此时,你对北大荒 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这节课 充分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设计精巧,以读为本引导得法。通过资料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扣住“可爱”设疑让学生快速浏览,使之对草塘有初步的印象,征求意见,从学生不同的学*需求出发,为学生学*服务的思想跃然于课堂,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精神得以体现。有多媒体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现草塘优美迷人的风光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开放式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驰骋了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草》教学反思3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挖掘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例如: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穿插这样的问题:1、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2、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想在课堂说话的'欲望,并且可以根据我校开展的“幸福课堂”激发学生的幸福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学*欲望。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学反思4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也许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觉得适当地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未必不可行。

《草》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地方的草塘?北大荒在什么地方?描写草塘怎么样?谁用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你对北大荒有哪些了解?生介绍。

  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思考:草塘有哪些可爱之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小组交流所得。学生汇报学*所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汇报:一景色美丽,二物产丰富。下面同学们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学课文,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放映相关的录象,欣赏北大荒的物产丰富,在学生汇报草塘的美景时,引导学生欣赏草塘的美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有感情的读来体会文中的美。在课文教学之后,将*结束时,师创设情境,这样草塘的迷人景色让学生陶醉和留恋在草塘的美丽景色和物产丰富的境界之中。此时,又让学生想:你对北大荒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这节课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采用师生互动,设计精巧,以读为本引导得法。通过资料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扣住“可爱”设疑让学生快速浏览,使之对草塘有初步的印象,征求意见,从学生不同的学*需求出发,为学生学*服务的思想跃然于课堂,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精神得以体现。有多媒体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现草塘优美迷人的风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开放式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驰骋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草》教学反思6

  我在教《可爱的草塘》时,为了让学生抓住“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体会草塘物产丰富,是这样引导的:“对于这句话,老师有些疑句: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道捉鱼是那么容易,竟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那更是不可思议!所以老师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你们同意这样的看法吗?”我针对句子夸张的特点和学生的逆反心理设计了一连串的反问,诱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了初读基础的学生齐声回答:“不!”――这完全在意料之中。

  此时,我抓住不放:“就凭这一个‘不’字就能说服我吗?谁能从课文里找出根据,驳倒老师?”要驳倒教师的意见,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并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很正确地体会到了句子的意蕴: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也生活在北大荒那一望无垠、美景如画的草塘边,是喜欢冬天在雪地里逮野鸡、追狍子呢?还是喜欢在春天舀鱼?你准备干什么?”草塘的物产丰富这点上的“可爱”,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体会还是不够深刻,我便借提问创设情境。这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他们追忆童年的欢乐,体验大草塘丰富的物产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怎能不爱上这大草塘呢?

《草》教学反思7

  《含羞草》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含羞草在一年四季中与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对比,使它从得意到含羞,正确认识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为含羞草。作者通过这样的写作方法,同时把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特征也写得清请楚楚。当然,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不写自明了。

  对本课内容的学*,我主要抓住字词和阅读教学展开,通过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训练,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字词教学,各有侧重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了好多识字的方法,到如今,他们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本册教材虽然仍有相当大的识字量,但这种识字与一年级的识字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自主识字。而且,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已逐步由识字向阅读过渡,识字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所以,本课识字的途径主要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把识字与学*课文结合起来,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各有侧重地展开教学。如:“婀娜多姿”的“婀娜”两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在教学时就注意正音,开一列小火车读一读;“寒碜”的“碜” 单个字读的时候读第三声,而组成词的时候读轻声,说说它的反义词,理解它的意思;“翠”这个字上半部分的羽字头,和“羽毛的羽”写法不一样,因此重点进行书写指导;“色彩斑斓”一词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懂得它写出了花的颜色灿烂多彩; “不畏严寒”则在理解“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解决。

  二、朗读中理解与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道德情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总结时的朗读等等。我们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通过这样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出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重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我还重视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的说话练*,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1——5节时,我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含羞草为什么常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还要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之所以称它为 “得意草”的原因;又如:在教学6——9节时,要求学生用“什么季节,得意草和谁相比,觉得怎么样”的句式,感受得意草由得意转变为羞愧的经过;还要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菊花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最后要学生利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花。总之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说话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学到一点知识,发展一点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加上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也正基于这个原因,朗读也不够尽兴;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学的内容过多,也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更为紧张。我想,舍得放弃,合理地设计训练点,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等,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草》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主要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目标的完成情况,二是幼儿对活动的掌握情况。

  自我评价优势:顺利的完成了这节课的重点目标,喜欢欣赏故事,并用简单的句子讲述故事。应变能力比较好,在看到幼儿不回答问题后,随机改变的课程提问方式,课程流程流畅,语速语句合适幼儿特点,肢体语言比较丰富。通过语调音高提示个别幼儿注意听讲。课程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活动。还觉得课前的准备比较好,有圆点暗示幼儿站立表演的位置。座位指定。幼儿不会满地乱跑或站立起来。

  不足:没有考虑到新入班的'幼儿占大多数,行为*惯没有养成。课堂上我自己讲得太多,幼儿参与活动较少。虽然在反复引导下幼儿完成了目标,但是过程不够清晰。应该把问题在简单化,让幼儿易懂,符合幼儿特点。与幼儿互动环节较少,课前要是做课前渗透我想效果会更好,毕竟班级的幼儿生活经验较少。还有在教具操作的过程中,虽有层次性。但还是有些忙乱。课件的背景音乐没有调试好,计划整节课程都有不同的音乐做背景但是有些没有放出来。学*气氛做的不够。这是我今后上课要注意的。

《草》教学反思9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的兴趣和学*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

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教学反思10

  简单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一幅简笔画竟能对学生的学*起到巨大的作用,是我所没想到的。在讲《风铃草》一课时,我提前将黑板上画了几串风铃草,几棵树,几只小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上课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画,就发出了惊叹声“好漂亮呀!”我因势利导:“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并对风铃草简单介绍,指着画面让他们看“尖尖的嫩叶细细的腰,紫色小铃挂满身”。而后让他们看课文中对风铃草的描写,划出生字词。学生们显得很兴奋,很快完成了任务,生字认得又快又好。而且在把课文读了两遍之后,居然能跟随我指的`画面,基本上把课文背下来。而且对风铃草的美丽能理解的很透彻,课文的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后来,我又引导他们在背课文的时候可以加上简单的动作,帮助记忆。

  孩子们更加放松,仿佛自己就是一株风铃草,在风中轻轻地舞蹈、摇铃、歌唱。看着孩子们学得那么快乐、陶醉,我知道这幅简单的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草》教学反思11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我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虽然学生已会背古诗,但诗意仍不理解,而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因而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及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草》教学反思12

  几位刚毕业的小同事听我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觉得很有趣、很精炼,围着让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及授课思路,那我就记下来,权当交流。

  不得不说,备一节课需要花费好多时间和精力,其中研读文本和课堂活动设计耗时最多,但也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关键。我读《百草园》第2-8段,仿佛一直追随着小鲁迅的脚步,和他一起嬉戏于美妙的百草园中。徜徉于碧绿的菜畦里,睁大眼睛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爬上已经被踩得滑溜溜的石井栏,踮起脚尖摘一串熟透了的桑葚丢进嘴巴里,紫红的汁水瞬间溢满口腔……听到知了隐藏在高大的皂荚树枝叶间鸣唱,蹑手蹑脚走到树下,举起粘网猛地一扑,知了没捕到,却惊得叫天子忽然扑楞着翅膀直冲向云霄里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这样,单看文字表面,似乎没什么,但是,当你捅破文字表面的纸糊,却能窥见站立于文字背后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百草园里便是一个天性活泼、顽皮、有着惊奇眸子的小小人儿了。

  但是这是我的阅读感受及想象,如何让学生发现文字背后的奥秘,透过文字读到站立在文字背后掩嘴呓笑的那个人,读到隐藏于文本中的趣味,这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转化的问题。

  如何解决呢?

  当然要用语文的方式解决。

  于是整体设计,我用“乐”贯穿,在默读、概括之后的第一课时的活动设计:1。用第一人称“我”改写课文第2段,也可以选择部分语句改写。2。情境还原讲故事:读之前,先设计了几个小问题:a。这段话除了长妈妈是讲故事的主角外,还可以有哪些人的画外音?b。提前揣摩,哪些词可以重读?C。各人应配怎样的表情?3。结合课文第8自然段,给小鲁迅划出一条心情变化曲线,用合适的词语标注凸点。

  三个活动,都指向感受趣味,但活动的形式不重复,第一个,旨在通过变形写来体悟小鲁迅在百草园中自由探索的天真乐趣,第二个活动,通过诵读及读前小问题设计,让学生品味作者写作视角的变换的'趣味以及讲故事扣人心弦的惊险刺激,第三个活动,旨在通过剖析细节来体味雪地捕鸟的乐趣及情感体验。

  第一课时,学生通过这三个活动,沉浸文本,收获默读、精读方法的同时,窥视到了立于文本背后的那个幼年鲁迅和成年鲁迅眼中的无限趣味。学生快乐,我也开心。

  第二课时通过话题继续和学生聊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几位小老师听得不亦乐乎,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多想办法创设活动,鼓励学生多说,多参与。

  第三课时将带领学生细品“神来之笔”,有点小期待。

  总之吧,把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活动,带领学生沉浸文本,收获阅读的快乐,这是作为语文老师最大的快乐。

《草》教学反思13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激情来演绎本色语文,是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的最大特点。

  一、以人为本,凸显主体。

  对于大环节中间的细节处理,我完全按照学生当堂的反馈情况随机调控。学生讲到哪,教师指导到哪;缺什么就给他什么,哪里阻塞了就给他疏通……没有灌输说教,没有越俎代庖,而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切都从学生的学*实际出发,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重点,进行积累性阅读,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1.积累佳句:

  引导学生背诵描写草塘、小河景色美的.语段。

  2.创造性地表述:

  让学生说说“读了描写小河的句子,你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3.创意表达: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草塘的喜爱,编一句俗语,设计一句广告词,作一首小诗等。

  这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有机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了思维,驰骋了想象力,挖掘了创造才能,课堂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巧妙设计,彰显本色。

  简单的语文教学不是*淡如水,味同嚼蜡,而是常常要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教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一堂好语文课应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就是意味着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读课题,使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产生探究草塘的愿望。接着,紧紧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句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进行听写。并以此切入课文,展开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再次设计了“用心研读”的环节,在学生读出了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之际,旋即为他们提供宣泄情感的时空,给学生学*、思考、诵读、表达留下巨大的空间,使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升华情感落到了实处。这正是语文课本色所在。

  三、激情四溢,增强感染力。

  课堂上只有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活力,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教学。课堂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使创造出现奇迹,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在本节课中,我自始至终用自己的率真、坦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如从“用心研读”到“用心倾诉”的激情过渡——“醉了,醉了。醉也,醉也,怎一个‘醉’字了得,此时此刻,你是否像老舍看到草原一样,既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呢?”再到课堂结束时的激情放歌,那是一个语文教师生命拔节的回响!

《草》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XX》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草》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在阶段目标中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对于起步阶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初步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是这个阶段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

  依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让“读”贯穿始终。不仅注重读的形式,更注重读的面,而且读的.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活动中,读出形——在头脑中换起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风铃草的样子的可爱——尖尖的嫩叶细细的腰,紫色小铃挂满身,对着鸟儿点头笑的情景;读出情——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人的感情,风铃草的可爱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外表,更在于它被赋予人的感情;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生活在这里多美好,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全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并且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感悟。当同学读第一节时,有的人说:“我好像躺在了土坡上,美丽的风铃草就在我身边,真的冲我微笑呢。”又选一位同学读时,他因不熟练读得断断续续的,有人说“我觉得风铃草被太阳晒蔫了。”此语一出,大家都快乐地笑了起来,这一不同的想法,大家读的更认真了,因为谁都想让大家看到美丽、可爱的风铃草的样子。整节课都得充分,理解到位,还带来了

  阵阵笑声。同学们自读自悟,真正达到了“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草》教学反思(扩展3)

——《草》教学反思菁选

《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教学反思 篇1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激情来演绎本色语文,是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的最大特点。

  一、以人为本,凸显主体。

  对于大环节中间的细节处理,我完全按照学生当堂的反馈情况随机调控。学生讲到哪,教师指导到哪;缺什么就给他什么,哪里阻塞了就给他疏通……没有灌输说教,没有越俎代庖,而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切都从学生的学*实际出发,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重点,进行积累性阅读,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1.积累佳句:

  引导学生背诵描写草塘、小河景色美的语段。

  2.创造性地表述:

  让学生说说“读了描写小河的句子,你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3.创意表达: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草塘的喜爱,编一句俗语,设计一句广告词,作一首小诗等。

  这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有机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了思维,驰骋了想象力,挖掘了创造才能,课堂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巧妙设计,彰显本色。

  简单的语文教学不是*淡如水,味同嚼蜡,而是常常要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教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一堂好语文课应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就是意味着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读课题,使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产生探究草塘的愿望。接着,紧紧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句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进行听写。并以此切入课文,展开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再次设计了“用心研读”的环节,在学生读出了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之际,旋即为他们提供宣泄情感的时空,给学生学*、思考、诵读、表达留下巨大的空间,使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升华情感落到了实处。这正是语文课本色所在。

  三、激情四溢,增强感染力。

  课堂上只有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活力,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教学。课堂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使创造出现奇迹,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在本节课中,我自始至终用自己的率真、坦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如从“用心研读”到“用心倾诉”的激情过渡——“醉了,醉了。醉也,醉也,怎一个‘醉’字了得,此时此刻,你是否像老舍看到草原一样,既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呢?”再到课堂结束时的激情放歌,那是一个语文教师生命拔节的回响!

  《草》教学反思 篇2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保守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同学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同学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同学只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同学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或者说他们学*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同学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同学喜欢学比让同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自主地学*:

  我在让同学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身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同学,同学不会回答就自身代替。回想自身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规范〉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等的首*”,要充沛利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同学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思想,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同学。我想,老师要做 “*等的首*”,就是要充沛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以后自身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研讨,自身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天性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同学主动学*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同学鼻子走的绳子呢?

  《草》教学反思 篇3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这一课可以挖掘出许多外延,培养他们综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节课也可以一线串珠地完成。在知识内容的学*上,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研究学情上,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中,学生可以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3、反思教学设计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也不充分。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育人功能。

  4、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

  5、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还算没有大的问题,但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吸引学生。

  6、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

  7、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

  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针对以上所谈到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再教设计,如下。

  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

  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

  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看图片,了解作者(提问),他的外貌如何形容?想知道鲁迅的学*生活是怎样的吗?下面让我们沿着童年的足迹,从少年鲁迅的学*过程中追寻他成为伟人的秘诀。

  二、解题

  1、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当鲁迅四十多岁时在回忆这段生活,一定有什么令他难忘的,为什么难忘?什么地方难忘?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他晚年时又写童年。(进一步激发兴趣)

  我们按照两地的景、人、事来分析课文。

  三、赏析课文

  (一)1、归纳百草园的景(提示:从句式、内容、顺序上分析)。提问。

  2、探究:从遣词描写来看,这段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这些词语又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如果不用形容词会这样?(完成目标三)

  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节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3、理性思考:你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生总结写法)

  4、思考:鲁迅是一位文学大家,通过这段景物描写,我们是否能够透视少年鲁迅的哪些行为*惯,对他日后成为作家有积极影响?(观察)

  (二)1、三味书屋内的环境是怎样的?

  2、三味书屋内有什么人?

  (三)、对比思考:

  1、百草园内有什么人?

  2、长妈妈给鲁迅讲的这个故事,鲁迅成年后是否从中挖掘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

  3、从鲁迅“及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一句,你看出少年鲁迅有怎样的心理?

  4、闰土父亲教会了鲁迅捕鸟的同时,鲁迅是否能从中学到什么做事的道理?

  (耐心、细心)

  5、你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什么?

  (残忍。要敬畏生命,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

  6、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7、说出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

  8、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

  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并且在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走进了课堂,成为主宰。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何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学反思 篇4

  课前透视

  《草》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学*《草》。

  对话*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练*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 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对词义的理解到对诗句整个意思的领会,从启发体会到组织表演,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表演练背古诗的情境,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

  3.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注意了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草》教学反思 篇5

  《含羞草》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含羞草在一年四季中与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对比,使它从得意到含羞,正确认识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为含羞草。作者通过这样的写作方法,同时把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特征也写得清请楚楚。当然,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不写自明了。

  对本课内容的学*,我主要抓住字词和阅读教学展开,通过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训练,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字词教学,各有侧重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了好多识字的方法,到如今,他们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本册教材虽然仍有相当大的识字量,但这种识字与一年级的识字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自主识字。而且,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已逐步由识字向阅读过渡,识字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所以,本课识字的途径主要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把识字与学*课文结合起来,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各有侧重地展开教学。如:“婀娜多姿”的“婀娜”两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在教学时就注意正音,开一列小火车读一读;“寒碜”的“碜” 单个字读的时候读第三声,而组成词的时候读轻声,说说它的反义词,理解它的意思;“翠”这个字上半部分的羽字头,和“羽毛的羽”写法不一样,因此重点进行书写指导;“色彩斑斓”一词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懂得它写出了花的颜色灿烂多彩; “不畏严寒”则在理解“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解决。

  二、朗读中理解与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道德情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总结时的朗读等等。我们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通过这样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出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重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我还重视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的说话练*,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1——5节时,我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含羞草为什么常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还要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之所以称它为 “得意草”的原因;又如:在教学6——9节时,要求学生用“什么季节,得意草和谁相比,觉得怎么样”的句式,感受得意草由得意转变为羞愧的'经过;还要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菊花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最后要学生利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花。总之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说话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学到一点知识,发展一点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加上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也正基于这个原因,朗读也不够尽兴;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学的内容过多,也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更为紧张。我想,舍得放弃,合理地设计训练点,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等,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草》教学反思 篇6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我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虽然学生已会背古诗,但诗意仍不理解,而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因而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及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草》教学反思 篇7

  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

  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

  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

  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

  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

  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

  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

  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

  《草》教学反思 篇8

  《竹是草的最高理想》是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中的一篇现代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个心高气傲,不满足于现状的女孩子,经过与母亲的一次偶然对话,她从竹中受到了启发,懂得了人也应该像竹一样,怀揣理想,努力向上,乐观生活。

  我选择它的原因有四个:

  1该文内容贴*学生实际,语言流畅感人,适合初三学生赏析。

  2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设悬念、倒叙的写作手法,而吉林省*几年中考题也通常围绕这几点出题,所以,我认为这种类型的文章是中考阅读训练中的首选。

  3设置现代文阅读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而学生能否理解与把握文章的中心,能否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则是分析、理解能力的关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散文,借助此文,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理清行文思路,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出几条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中的线索。

  4通过此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个别题型的答题方法。

  临*中考,根据*时练*的反馈来看,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古诗文默写,课内文言文方面学生丢分严重。答现代文题时,学生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语言表述难以做到准确、完整;对题干中的指令词把握不准,导致答非所问;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不深,文章的主旨、情感基调与行文脉络认识模糊不清,导致答题思路紊乱。

  鉴于以上几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从整体上读懂文体,是散文阅读的基础,是答好题的关键)。

  2、品析语言,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会对文章关键性语句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3、学会梳理行文脉络,理清作者情感变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教学生以方法和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积累现代文阅读的规律性知识。

  难点:现代文阅读的知识迁移与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认为还是可以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却出现了很多漏洞。

  1、教材处理不灵活教师的教学能力之一就是处理教材的能力,本节课我在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线索之后,就直接进入了已预设好的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此时应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明确该情感变化过程恰恰是作者的成长历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中心有更深刻的认识。这说明我对教材的处理不灵活,不机智,头脑中总是想着自己早已制定好的下一环节,所以我认为我对教材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这种能力的提高无法一蹴而就,但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文本进行更深入地细读与反思,长期坚持,相信能有新的提升,达到新的境界。

  2、限制学生思维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贴*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一点很重要。 因此,我特意设计了学生参与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句子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我对学生抓得还是有些过紧,没有放开,我一句句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这种教法是忌讳的,也是我今后要努力改正的。

  3、忽略方法归纳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交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教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本节课学生先说,我再点拨,使学生的答案变得完美丰满。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只是用嘴去说,去评,而忘记将归纳出的方法通过大屏幕放映出来,最令自己感到懊恼、沮丧的是:自己明明已经准备好了课件,明明知道这是备课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在课堂上自己竟然把这么重要的环节落掉了。

  这堂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无论上*常的课,还是上公开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到备课时的思路,资料的选择,课件的准备,小到教案中的每一句话,讲课时的每个动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历了这次锻炼,我才真正认识了自己,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很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经常送给学生的话,现在,我也将这句话送给我自己——希望我能去虚浮而就真实。

  我想,一堂公开课的极精彩或极糟糕,都说明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因为,好课不是“说”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完善自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草》教学反思 篇9

  《我的百草园》选自鲁迅先生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出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文第二自然段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致。在写景时,作者运用了许多技巧,描写的景物又繁多,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反复诵读,一些句子读起来很拗口,不能很好地感受百草园的热闹、充满生机以及带来的趣味。在学*本段时,由于没有百草园的图片,不能直观感受,为了使学生能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机活力,我先让学生熟读本段,勾画出描写的景物,以及感受每种景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描述百草园的这些景物,并适当加上自己的理解,学生把文中描写的景物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一一闪过,最后让学生说体会,有的.说体会到百草园好热闹啊,有的说体会到百草园的勃勃生机,有的说鲁迅的百草园真好玩,此时,我认为学*本段已经达到效果了,学生能感受到文中描写的情趣了。由此可见,利用闭目想象法来学*写景的课文,可以减少老师繁琐的讲解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草》教学反思 篇10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遵循了我校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即“巧妙引诗词——初读知大意——品读悟诗情——扩读升情感”。首先我借助白居易创作这首诗的故事导入教学,极大引起了学生学*的兴趣。初读古诗时,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做到有层次性地提高朗读能力:通过自读,清除朗读障碍;示范加指读使学生朗读不但准确,还上升到有节奏这一层次;齐读晓韵律,为后面深入品味诗**好了铺垫。

  品味诗情体会意境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使学生充分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呢?在“品读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了多媒体和图片等手段,采用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升华情感。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理解抽象,于是我借助图片引出诗句,使学生的理解更形象化。

  我首先借助古诗图片,启发学生感知古诗描绘的是哪里的草。学生都齐答:草原。 “离离原上草”这句中哪个字是草原的意思?这样“原”字就形象理解了。 “离离”是学生理解诗句的难点,我又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上的草长的怎样?同学们说:很多,很茂密,很茂盛。我乘机再问:古诗中的哪两个字说明小草在辽阔的草原上长得很茂盛,同学们都能回答“离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离离”的意思,同时我引导学生读出茂盛及草原的一望无际,同时借助手势辅助朗读,提高了朗读效果。

  接着,我又出示四张不同季节小草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并用语言描述不同季节小草的特点,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形象感知了什么是“枯”,什么是“荣”,理解的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诗与画的结合,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品位古诗、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多了。后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理解,我配以图片,同时重点抓住了“烧不尽”的是什么来加以引导, 诗句的理解就这样水到渠成了,通过反复读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然后,我又借助描述意境,引导学生针对性地齐读不同的诗句,最后又齐读了全诗,从而升华了对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的体验,整体感悟了全诗,使本课教学达到了一个**,学生读的能力真正达到了显著的提高。

  “扩读升情感”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向学生还原了本诗的原貌,并鼓励孩子课下读一读后四句,搜集相关资料,感悟它们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进而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探索学*的精神。

  我觉得本节课最成功之处一是形象感知,二是读得到位。当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朗读如果再配以音乐,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更能入情入境。扩读升情感这一环节,如果再准备一些课外的内容,如白居易的其它诗词,可能知识拓展得会更深入些。

  《草》教学反思 篇11

  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

  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

  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

  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

  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

  《草》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塘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情感。

  2. 学*课文描写景色优美的词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草塘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教学准备:

  相关的教学课件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北大荒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22课《可爱的草塘》。

  (出示课件:课题)

  师: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大家预*了吗?

  师:你把课文读了几遍?请告诉我。

  (师指名回答)

  二、感受丰富物产。

  师:既然同学们预*了这么多遍,那一定能发现,课文哪些事写得很有趣,请找找看,用铅笔作上记号。

  (生找,师巡视)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

  (指名说、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逮野鸡、追狍子、手抓鱼这些事,有意思极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事?

  (指名说)

  师:请看屏幕,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句俗语,好吗?

  (点击课件:俗语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俗语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谁来说一说?

  [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棒子能打到狍子?为什么用瓢能舀到鱼?野鸡真的会飞到饭锅里吗?]

  (学生汇报,师加以评议)

  师: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谁来说?

  (物产丰富)

  师: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请看屏幕,这是老师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北大荒物产的画面。(点击课件: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北大荒的物产图片)

  师:看完图片,老师在想,如果我们也生活物产丰富的草塘边,那么你是喜欢在冬天的雪地里打狍子、逮野鸡,还是喜欢在春天里用瓢舀鱼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真没想到,一句短短的俗语,会给课文增添了无穷的情趣,那么,关于俗语,你还知道哪些呢,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指名说)

  师:这里,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两句俗语,可以吗?

  师:请看屏幕,一起读读第一条。

  (点击课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生齐读)

  师:这句俗语你们常听谁说起?

  师:能学学他说这话情景吗?注意语气,动作。

  师:看第二条,一起读。

  (点击课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生齐读)

  师:这一句是讲苏杭像天堂一样美好,要是我们说草塘也像天堂一样,该怎样说呢?谁来?

  (上有天堂,下有草塘。)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响亮地说一遍。

  (生齐说)

  三、欣赏景色优美。

  (一)学*写草塘美景的句子。

  师:同学们,如果草塘光是物产丰富,能称为天堂吗?

  师:那课文还写了草塘的什么特点?谁来说?

  (指名说)

  (师板书:景色优美)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找看。

  (生读书,师巡视)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第5和18自然段)

  (指名说)

  师:请看屏幕。(点击课件:这么大这么美跟蓝天相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句?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读得很投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说、评、读)

  师: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啊!(点击课件:恢复整段话)同学们,这段话写得很美!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这一段话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呢?(生站起来后)最好能用你的朗读把大家都带到草塘去游览一番。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让你的声音变得更美,可以吗?

  (生配乐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想听听老师的范读吗?请看屏幕,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草塘的美景。

  (点出草塘美景课件和范读)

  师:看了像天堂一样美丽的草塘,你想说点什么呢?

  (指名说)

  师:是呀,草塘太美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塘去吧!

  (生配乐感情齐读)

  (二)学*写小河美景的句子。

  师: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生:现牛羊)现草塘的美好画面。

  (非常兴奋地)同学们快看哪,在那茫茫的草塘上出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点击课件小河图及文字)

  这里的天,这里的草,这里的水,如诗如画,此时此刻,还需要说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

  注意朗读提示,请再读一遍。(生齐读)

  四、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说草塘是可爱的?谁能概括地说说?

  师:能用上关联词吗?

  五、作业 设计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呢!今天的草塘变得更美丽、更可爱了。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点击课件)今天的作业 一:上电脑课时,请电脑老师帮助到网上去看吧,网址是:www.chinabdh.com

  作业 二: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编一句俗语,写一点感受,设计一句广告词,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 22 可爱的草塘

  物产丰富

  风景优美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的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课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即呆腻惊喜赞叹爱恋。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评、议,让学生理解草塘的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及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学生知识联系,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各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

  《草》教学反思 篇13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0分钟学*下来,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草》教学反思(扩展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XX》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2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

  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

  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用了三个课时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反思一下,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对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但是在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我的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文章写景的方法;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中,学生可以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重点放在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不够充分。


《草》教学反思(扩展5)

——《草》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草》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

  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悟精神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线索理情节

  战士误食野草班长摸黑报告——撇开毒草忙救人引出担架设悬念*下令辨毒草不顾安危尝毒草——*易*人议吃草启迪战士悟真理

  三、揣摩妙点品人物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分角色演读,在跳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

  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3、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

  教师点拨:周副*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4、师生共同小结:从情节入手,剖析小说的人物,可以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比较阅读显能力

  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3、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五、作业设计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练*题单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1、师: 1200多年前,在唐代长安城里有一位16岁的少年叫白居易。他的一位朋友要到边远的小城去谋生,白居易送他,一直送到长安城外。这时,只见漫山遍野绿草茵茵,正是美好的春天。马上就要分别了,这位朋友说:居易兄啊,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你们了,那个小城那么偏远,那么艰苦,我都不想去了白居易见朋友没有信心,就说:朋友,还记得吗两个月前,我们来过这个地方,那时正是秋冬季节,漫山遍野全是枯草,有的山上的枯草还被野火烧光了。可是现在,你看,到处是绿草茵茵的,草又长出来了。小草的生命力都这样顽强,何况人呢!贤弟请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位朋友听了后,被诗中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说:小草都这么顽强,我们人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于是,就高高兴兴的向小城方向走去。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居易的这首诗,请看大屏幕。

  2、齐读课题:草唐代 白居易 (读两遍)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古诗,圈出生字,拼读生字,读准字音。

  2、抽生读生字,正音。

  3、自读古诗(读准,读通),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那些,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一会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探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第一句离离原上草。

  齐读这一句。

  师:谁能用原组词

  (生口头组词:原来、草原、原野……)

  师:那原在这里是指什么

  生:草原,原野

  师:原上草就是那里的草

  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

  师:离离怎么理解请看大屏幕,就是草长的这个样子。你看这些草长得怎么样(生:很多、绿油油的、茂盛、茂密)

  师:对,离离就是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出示课件)生读。

  抽生说说。全班一起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2、学*第二句一岁一枯荣。

  抽生读这一句,(读准*舌音岁),齐读这一句。

  师:谁会用岁说一句话8岁就是你出生了8年,一岁就是一年。(点击课件)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那小草在一年中会有哪些变化呢请看黑板,老师给你们画一画,你们边看边想图上的意思,再举手起来说说。(师画一幅,生说一幅)

  我用绿色和黄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春夏秋冬四幅简单的草原图:发芽──茂盛──变黄──干枯。让学生说说各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从颜色上观察小草一年中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师:说到这里,谁知道枯和荣分别是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再让学生说说荣、枯应分别写在那幅图下面(生说师写),最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板书:春夏 荣秋

  冬 枯)

  游戏:师念枯,学生无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师念荣,学生高举双手。(如此反复几次,学生对枯、荣的理解加深了。)

  3、学*第三句野火烧不尽。

  齐读这一句。

  师:野火指什么尽是什么意思尽字中的尺像箩筐,箩筐倒过来(边讲边画),里面的东西都没有了,所以尽意思是完。(出示课件)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野火把小草烧不完(生跟着说)

  (师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用红色的粉笔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问:原野上的枯草被野火烧了个精光,可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生:因为草根在土里,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板书:烧不尽)

  4、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

  跟着老师读这一句。

  师:生在这里怎么理解

  生:生长。(课件)

  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来年春风一吹,小草又生长出来了。(师用绿色粉笔花草芽。板书:吹又生)

  5、表演感悟。

  师:现在大家来演一演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你们的桌面当地面,小手演小草,根据老师的

  描述表演。 野火烧不尽(生蹲到桌子下面),春风吹又生(生小手慢慢伸出桌面),春风吹啊吹,小草长啊长(生小手越来越高),小草越长越高,越长越高(生站起来了)。(反复两次)

  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小草的生命力了吗小草的生命力怎么样(板书:生命力顽强)

  四、有感情地读古诗

  1、对照大屏幕划出停顿。

  2、大声自读,分组读,抽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带动作读。

  五、完成练*

  做一题议一题,并对照大屏幕改错。

  1、我会填空。

  ①、这首诗是描写( )季景色的。

  ②、《草》是() 朝大诗人( )写的,诗中------------------,

  -------------------句最为有名,它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还有 一对反义词,是( )和( )。

  2、我会连线。

  离离原上草, 一年一度秋冬枯萎春夏繁荣。

  一岁一枯荣。 来年春风一吹,小草又生长出来。 野火烧不尽, 原野上的野草长得很茂盛。

  春风吹又生。 野火是烧不完这些小草的。

  3、我的发现。

  我发现一岁一枯荣的前一个一读( ),后一个一读()。 下面的一我来注音。

  (1)一()条小河。

  (2)一()心一意。

  (3)我参加了一次有趣的体育活动。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古诗《草》,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现在正是春天,看窗外的小草正在茁壮成长,你们现在的年龄正是人生的春天,祝你们像小草那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草》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枯”和“荣”两个生字,会写“荣”、“枯”、“烧”这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初步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二、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和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三、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和朗读带

  五、 教学过程: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新诗,老师先给同学们讲讲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师边板书诗作者“白居易”边娓娓道来 )白居易是我国唐朝人,他出身贫寒,但从小热爱学*,特别喜欢写诗。16岁那年,白居易离开家乡到京都长安后,仍不断写诗。为了提高写诗的水*,他到处求名师指点。有一次,他去拜访当时的老诗人顾况。顾况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叫白居易时,又想开玩笑了。他说:“唉呀!你这个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顾况摸着胡须说道:“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里米价昂贵,租屋困难,要想在这里住下来,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听了这句话,想想自己到长安后经常愁衣少食,四处借债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触地说:“你说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顾况见眼前的年轻人谦虚好学,就说:“好吧,把你写的诗念给我听听。”白居易开始读诗了。(放录音《草》朗诵)白居易刚读完,顾况便连声赞道:“好诗好诗,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前程无量。居易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不解地问:“老先生,刚才您还说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现在又说我的名字取得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顾况笑着说;“刚才不知道你会写诗,所以才说你居住长安不容易,名字取得不妙。现在看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所以说你居住长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说完就热情地指点起来。从那以后,白居易更加勤奋起来,终于成为我国唐朝三大诗人之一(其他两位是李白和杜甫)。

  2、故事讲完后,教师接着说:“现在我们就来学*这首诗,看看自居易写的诗到底好在哪里?”(教师开始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1、师:“ 刚才我们听了配乐诗朗读,现在我想听听小朋友们读得怎么样?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会老师会考查考查你们,看谁读得最好。好,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看着同学们认真朗读的样子,老师很欣慰。你们想不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成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教师相机评价并请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3、师:“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遍,要注意听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

  4、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烧”这个字怎么读的呢?(请同学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答对,那再请学生答,不超过四位学生。) 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念成了sāo,这种读法是错的, “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请大家再跟着老师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度)

  5、师:“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分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现在我们一起读这首古诗,要格外注意这些字的发音。”(学生齐读古诗)

  6、师:“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 (请同学回答,大概请四到五位同学,对了,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感受一下发音的注意点。)

  7、师:“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古诗,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 (师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的眼中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小组内可以试着说一说。”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相机评价。)

  师:“我们已经一起学*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小草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

  教师小结:”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师:“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小草的这种精神呢?”(学生回答“要”) 师:“很好,我们要学*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 (学生朗读)

  (3)、练*背诵,完成练*

  师:“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 (好!)

  (4)、学*生字,指导书写

  师:“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 ”(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师:“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出示生字: )

  师:“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们在请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思广益。)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呢,有些老师都还没有想到呢。大家都已经想出了那么多的好方法,那现在大家在自己的田字本写写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看一下,比比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更好。”

  (三)总结新课

  师:“ 我们今天学*了《草》这首诗,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

  (四)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生:春风吹又生。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

  师:“我们已经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今天大家回家之后呢,我们的小朋友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2.围绕“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一人文话题,通过品读、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演绎自己的认识。

  3.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知,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关键词的分析、重要语句的理解、重要文段的品读,来领会文章的主旨。

  【课时设计】

  1课时20分钟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人们时常仰望着星空,思索着“人是什么”。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经面对着他的门徒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就是没有羽毛、两条腿直立的动物。”于是门徒中就有反对者抓了一只公鸡,把羽毛全部拔光,拎着公鸡来到柏拉图面前质问说:“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人吗?”面对着学生的质问,柏拉图一时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柏拉图当时只是从外部特征来定义人,显得过于表面化,是错误的。然而,在西方另一哲人帕斯卡尔的眼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苇草,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文本去探讨,去感悟。

  二.感知文本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读后老师进行点评。

  然后,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

  三.分析题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一个奇特而富有诗意的比喻句。题目概括了人什么特点?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人的这些特点?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人是苇草”,为什么把人比作苇草呢?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点,是脆弱。但是,在中心名词“苇草”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能思想”,突出人不是一般的苇草,而是能思想的苇草,强调能思想的特点。

  作者发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慨,其实和他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一方面,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始终被病魔折磨着,39岁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突出的成就。可以说帕斯卡尔在肉体上是脆弱的,但是思想上是强大的。

  四.品析语言

  1.你怎样理解作者说的“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2.如何理解“思想形**的伟大”?能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分组探讨,互相交流)

  例如:孔子霍金张海迪史铁生

  【结语】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性。

  一个如此脆弱的躯体内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尔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吗?对于他的一生,恐怕再也没有比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评述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不能打败他。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内心世界,照亮了我们前进道路。我们要像帕斯卡尔一样勇于提高自己,勇于追求尊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实现生的价值。

  【课后作业】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向人们昭示了思想的高贵和伟大,其实有很多的名人事例,甚至是*凡人的事例都印证了思想的伟大,今天,我们也来写一下。

  请按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的形式写一两段话,要求突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文采。

《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整体感知

  1、在我国内蒙古有一个美丽的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那里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是世界闻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你们想去看一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草原,欣赏那里的美好风光吧!

  2、板书课题,教师简介锡林郭勒大草原。(设计意图:情景导入,介绍锡林郭勒草原的地位,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3、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文路,找出重点词广阔美丽、欢腾。)

  二、 细读课文 理解感悟

  (一)指导学*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设计意图:“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2、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 草:

  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①闭眼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

  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睁开眼睛,谈谈你的感受?②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③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设计意图:把文本的对话与延伸的想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更好的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B.“无论是山岭上、深谷里,还是*原上,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②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

  C.“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②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

  (2)湖水:

  “高低不*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

  的七彩光芒?”

  ①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就像一块块神奇的宝镜镶嵌在一望

  无际的草原上,想象它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

  (3)野花: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①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不单单有这些种类的花,还

  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③在青翠的草地上,就是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学*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

  (4)师引导总结本段

  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设计意图:分别领略了草、水、花的美丽后,再引导学生总体回顾本段,从部分回到整体,广阔美丽的草原整体印象再次印入脑海,加深印象。)

  3、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试背第二自然段内容。

  4、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

  5、小结过渡: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

  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6、指导学*3、4自然段

  ①默读3、4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小结:看,你们抓住了重点句“??锡林郭勒大草原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很快就理解了第四段写了什么。

  ③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就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一起去大草原感受那里欢腾热闹的场面吧!(课件播放草原欢腾的景象)

  三、拓展创新 发挥想象

  1、看了这段录像,再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2、你们说的好极了!看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做一个草原人,要把草原当作我们自己的家,而事实上,这广袤、美丽、生机盎然的草原的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怀一起来当小导游向人们介绍这草原的美景。(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既使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训练。)

  四、作业设计: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回去思考,创作一首草原新歌。(设计意图:从而既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又使学生产生热爱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草》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古今诗歌对照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 ,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1、利用字理知识学*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VCD、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四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方法学*现代文

  《草》:原野上长满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们烧完,一到春天又生长起来了。

  “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具体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得语言的规律,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二、借助现代文学*古诗

  1、揭示课题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学*了《草》。接下来我们学*一首内容相同的古诗《草》。

  板书:草

  ⑴ 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白居易16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一篇诗稿去拜见大名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的大米很贵啊,‘居’在这里不‘易’啊!你有什么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笔,在墙上“唰唰唰”就写起来,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顾况拍着手说:“好好好!有这样的才能,你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后来,在顾况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⑵ 课文《草》是选取这首诗前四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① 个人读;

  ② 同桌读;

  ③ 指名读;

  ④ 检查读。

  ⑶ 要求学生把:离离、原、岁、枯、荣、尽等“字眼”,在现代译文《草》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用“O”标出。

  2、析词、解词、翻译:

  ⑴ 全景板画,从词悟句:

  在讲“离离原上草”一句时,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简单的草原图。教师说:“谁能看图说说,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 。

  (草很茂盛的样子)

  这时老师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离离原上草”的意思说一说。

  ⑵ 连续板画,显示变化:

  讲到“一岁一枯荣”一句时,先引导理解:

  岁:出生9年,就是9岁。

  荣:山上有草有木,与“枯”是反义词。

  每年有四个季节,接着教师连续画“春夏秋冬”四幅草原图。

  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师:“谁能说说这四幅图的意思?一年中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

  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荣”、“枯”贴到对应的图画下。最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

  学生们能根据黑板上的画,说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较好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⑶ 改添板画,寻根求源:

  讲到“野火烧不尽”一句时,先学*:

  “烧”与“绕”、“浇”的区别。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改添图画,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

  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

  (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

  生:因为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

  教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

  ⑷ 指名板画,引发联想: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由于将难懂的诗句化为形象的简图,低年级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读成诵,背诵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诵《草》,讲解诗句意思。

  积累古诗重运用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笑嘻嘻、情不自禁、掺假、棍子、萝卜、恋恋不舍、哗啦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过黑龙江省的版图,说它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而北大荒则是这只天鹅产下的一颗卵。过去这里是纵横千里的大片荒漠。**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计划的开垦。荒漠已被大片的良田、森林和那可爱的草塘取代,同学们预*了课文,草塘给你怎样的印象?(物产丰富、景色优美)

  二、感受草塘的美。

  1、师:你从哪儿看出草塘的景色优美? 出示句子: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指名读。

  2、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想象画面。

  师: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3、教师小结:你们看,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草塘色彩的微妙变化,把整个草塘描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4、让我们一起来亲眼目睹这美丽而奇特的画面,感受草塘那醉心的绿,诱人的绿。播放草塘视频资料,欣赏草塘的美。

  5、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说什么?怪不得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呀!这一句真美是作者由衷的赞叹、赞美,让我们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一段。

  6、指名读,评议,师范读。(读出草塘的大、绿、美,绿的层次,茫茫无边际)配乐齐读。过渡:看着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草塘的可爱,草塘的美还体现哪儿?

  7、体会小河的清澈。

  生:“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儿可爱。(课件出示此段内容)

  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啊”读得很惊奇,为什么要这么读?

  师:你觉得该怎么读?三个“更”?

  好,谁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注意突出小河清澈的词语应该重读。

  学生自由读这段文字。

  指名读,评价。

  指名读,评价。

  师:大家学着他的样儿读一读,看看读得小河清澈不清澈。

  师引读,学生分组读三个小分句。

  过渡:面对着清澈的小河,我忍不住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洗一洗脸,但是我犹豫了。我为什么犹豫?

  生:因为我生怕弄坏眼前这幅美好的画卷,(我为什么怕弄坏这美好的画卷呢?)因为我太喜欢这条小河了,已经被这美景陶醉了。

  师过渡:作者被北大荒的美景所陶醉了,令他陶醉的不只是美景,还有(丰富的物产)

  三、感受草塘的物产丰富。

  1、请同座分角色读小丽和作者的对话,然后讲讲北大荒的故事。

  2、这一部分哪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

  课件出示:棒打狍子飘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如果你是一个北大荒的人,你将用怎样的语气讲讲北大荒的故事?

  学生自豪地到前面来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

  过渡:北大荒真是神秘莫测,乐趣无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划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词句。

《草》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见过小草吗?它是什么样的?

  2.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在哪儿、什么样?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

  4.全班小朋友跟老师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2.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小朋友跟录音读。

  3.学*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小朋友自由识记,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商量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生字的办法。

  (5)小组开火车去拼音检查认读的情况。

  三、创设情境,感知理解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地方?上面长满了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小草长得怎么样?

  3.一天一天过去了,小草慢慢长大,秋天到了,有的小草变黄了,冬天不少小草都被冻死了。小朋友你们担心小草会死掉吗?

  4.看看,春天又到了(出示挂图),小朋友们又看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这一内容呢?

  6.小草又活过来了,你的心情怎样?

  7.可是不知谁一不小心使原野着火了,烧得小草噼里啪啦地响,可是春风一吹,它又活过来了。

  8.出示后两句,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

  9.教师指导学生读。

  10.此时,你想对小草说些什么呢?

  四、朗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

  朗读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学*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梅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1.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2.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3.抽查小朋友认读生字的情况。

  二、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有感情地朗读。

  4.指导背诵。

  5.学生自由背诵,然后指名,检查背诵的情况,表彰先进。

  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积累古诗

  1.小朋友们,咱们*的古诗可多了,这可是别的国家没有的宝贝。你们看,老师今天又带了一首古诗来。(黑板出示古诗《梅花》)

  2.教师教,学生读,并认读其中的生字。

  3.鼓励学生收集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说一说每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集体展示,互相评价,并推荐好的供大家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背诵古诗。


《草》教学反思(扩展6)

——《草》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草》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

  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⑴范读录音。

  ⑵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

  (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

  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

  (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

  利用多媒体展示:

  ⑴有关百草园图片;

  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色彩:xx的菜畦

  xx的桑葚

  声音:鸣蝉在树叶里xxxx

  油蛉在这里xxxxxx

  蟋蟀在这里xxxxxx

  形态:xxxx的黄蜂

  xxxx的叫天子

  形状:xxxx的石井栏

  xxxx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⑴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⑵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草》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培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2、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难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构想:

  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往往渗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景美和情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所以我在教学时,按“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从学生阅读兴趣点入手,步步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开始,(第一课时)先交流北大荒的有关资料,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这篇课文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塘的可爱?学生自读、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补充:草塘的可爱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一是景色秀丽,二是物产丰富。作者还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去体会了草塘的美与富。这样学生便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课时)然后可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并和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对草塘美景,可以借助图片、录像和音乐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草塘的物产丰富,教师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情趣,指导学生从小丽的介绍去感受。最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作者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语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精读课文,了解北大荒

  (一)学*第二段

  1、来到了草塘边上,作者看到了什么?(出示第五自然段)

  两个学生读,老师范读,生自由读。(感知文本)

  2、草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塘?(感悟文本)

  3、在学生畅谈感受的过程中,师生对话,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受读出来。(品味语言)

  如果学生读的不到位,引导想象:“置身于大海中”;品析:“赶”字(“赶”字突出了草塘涌起的波浪欢快、活跃、有节奏);引读:读出色彩的变化

  4、谁愿意把草塘景色再一次呈现给大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5、想不想看看草塘?(看课件)

  6、此时你最想说的、最想做的是什么?现在置身于草塘中的作者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有什么表现?

  7、让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看看这让人又惊又喜的草塘。(迸**感)

  过渡:听了这赞叹,小丽别提有多得意了,可她还说作者来的不是时候,要是春天和冬天来草塘就能看到另一番景象了,那就是——(投影出示句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二)学*第三段

  1、激趣:你们相信吗?那就让最了解北大荒草塘的小丽来给我们讲一讲。谁愿意当小丽,先来交流一下,然后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介绍给大家?(引导学生体会小丽的自豪)

  2、分角色朗读(师扮演作者,让学生推荐一个人扮演小丽,师生合作读)

  3、你能想像小丽舀鱼的情景吗?拿起你的笔写一写。

  过渡:其实作者也没白来一趟,他就亲自去抓鱼了。

  4、学生读14自然段

  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学生评价)

  引导品析“惊叫”

  惊叫是什么意思?

  我为什么惊叫?(鱼多)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找几个同学分别读这句话,齐读

  还记得作者见到草塘美景时有什么表现?和前面的“情不自禁的说”对比读《可爱的草塘》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第七册 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感谢与安慰》)《自然之道》说课稿13 秦兵马俑《巨人的`花园》快乐练*:同步达纲练*《去年的树》快乐练*:课堂达标(二)鸟的天堂教案(第二课时)21.搭石《秦兵马俑》快乐练*:课堂达标(一)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学*第四段

  1、过渡:这么多鱼从哪来的呢?

  2、品味河景(播放录象):师配乐范读18、19自然段

  3、你喜欢这条小河吗?谁能把你对它的喜爱读出来?(引读,指名读)

  4、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5、体会作者感情:我们已经陶醉其中了,作者更是舍不得破坏这一幅美好的画卷了。可见此时他已经——(学生自由谈)

  三、回到整体,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变化过程。

  1、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2、为什么作者的感情有如此巨大的变化?

  四、总结

《草》教学设计3

  当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的时候,桃红柳绿,春光明媚,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每当这时,却有很少人想到那山坡上大路旁的小草。

  小草,虽然微小,但是有着坚强的性格蓬勃向上的精神!寒冬刚过小草变发出了嫩芽。无论高山,还是*原,到吃都可以看到小草翠绿的身影。她不怕狂风暴雨,不怕电闪雷击,不怕野火烧身。哪里有春风,哪里就有小草。我爱那漫山遍野绿茵茵的小草。

  小草一生,绿化大地,默默无闻装点着大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她将一生献给了大地,但是她从来就没有什么要求,怎么不叫人产生敬意呢?我要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我要赞颂小草无私奉献的品德!

  我爱小草。更爱千千万万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课题:种植春天 教学内容:附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小草的不屈特性和蓬勃向上的,顽强的

  适应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在感受生活的磨难和挫折时,所应具有的小草精神。

  3﹑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小草的精神就是我们应学*的典范。

  教学设计:

  一. 揭示课题

  春天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春意盎然,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显示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勃勃生机, 那就让我们去看看最不起眼的小草吧/

  二.进入课程

  1.大家齐声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意思。

  2.初读文章,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小草经历了众多的磨难。

  生:经历电闪雷击。

  生:生存环境恶劣。

  生:......

  3.想一想,*时我们眼中的小草形象是怎么样的?

  生:任人践踏。

  生:随处扎根。

  生:......

  三.延伸拓展

  1.你眼中的小草形象可塑化为人类的形象?

  生:可以,经历不同的磨难。

  生:当然,不屈的性格。

  生:......

  2.小草具有哪些优良品质?

  生:坚贞不屈。

  生:无私奉献。

  生:......

  3.我们是否该学*其优良品质?该怎么学?

  生:是,不怕困难。

  生:是,无所畏惧。

  生:......

  四.总结归纳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经历不同的磨难,但如果我们具有小草的精神,我们定会勇往直前,越挫越勇,做生活的强者。

《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枯”和“荣”两个生字,会写“荣”、“枯”、“烧”这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初步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和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和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

  师: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⑴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⑵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⑶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⑴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

  (出示课文内容)

  ⑵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⑶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题:

  ⑴完成练*题。

  (出示练*题后,教师明确要求)

  ⑵评讲。

  (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⑶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⑴齐读“离离原上草”。

  (软件出示)

  ⑵问:

  ①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②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③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④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⑤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读重一点。

  ⑶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让学生回答)

  ①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一岁”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

  ①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②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③教师画简笔画。

  ④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

  (强调“尽”的意思)

  ⑤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并说出诗句意思。

  (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⑥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⑦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读的时候语气要高扬。

  师: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板书:非常顽强)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

  (分组朗读、注重情感)

  2、背诵全诗。

  3、巩固:

  ⑴做练*。

  ⑵评讲。

  4、播放录音。

  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学*了古诗《草》,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课文的生字词,完成课后练*。

《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北大荒草塘的优美景色、丰富物产,体会草塘的可爱。继续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塘的优美景和丰富物产,体会草塘的可爱;体会课文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北大荒的资料。

  教师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读题、引题。

  二、检查落实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五、讲读第一段(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生自定学*目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谁愿意看着板书说说通过学*,你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2、那么,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再弄明白哪些问题呢?

  过渡:那咱们就赶紧随作者和小丽一同走进可爱的草塘去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体会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品读第二段,欣赏草塘的大与绿……

  1、师描绘,生看图欣赏

  (1)瞧咱们来到了草塘边上,多么大多么绿的草塘呀!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呢!

  (2)仔细瞧瞧,*处草的颜色与远处草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3)风吹草动激起朵朵绿色的浪花,层层浪花嬉戏着,欢笑着,翻滚着……

  2、师旁白: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是啊!天涯碧草,美如画卷!作者运用了怎样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他所看到的碧草连天的壮美景色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用()标出有关的语段。

  3、出示重点句子: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段话,然后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读读。待会儿,咱们来交流这么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4、学生讨论交流,师随机点拨。

  a、“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1)引导理解“浪花”的意思。

  (2)引导理解这句话把“草塘”比作“大海”,让人感受到草塘非常大。

  b、“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1)引导学生:从“发光”、“鲜亮”两个词语中体会草塘的草有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令人百看不厌。

  (2)“欢笑”、“翻滚”词语中体会出草塘的动态美。

  (3)从这句话中也体会出作者愉快的心情。

  (4)指导学生读出草塘的动态美与作者喜悦的心情

  c、“仔细瞧那浪花……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1)指导学生:从这句中体会出草塘绿得有变化,有层次。

  (2)指导朗读,读出草塘的层次美。

  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抓关键词,谈体会,再读书,弄明白了这几句话写出草塘大海般广阔,草塘的草就像是翠绿的浪花,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那样的可爱,咱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品读着这精彩的语句,体会着这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是啊!在北大荒竟有这么美的草塘,这是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一定感到十分惊喜,因此不由赞叹到:“这草塘真美啊!”

  过渡:夏天的草塘满眼葱绿,令人神往,而冬天、春天的草塘则别有一番情趣,不信么?让我们听听小丽是怎么说的。(出示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三、合作学*第三段,了解丰富的物产

  1、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谚语,说说你的心理产生了什么疑问?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学*第三段。想想这句谚语怎样理解?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师随机点拨。

  说说你弄明白了哪个问题?

  小结:这个谚语非常形象地写出北大荒物产怎么样?

  四、导学第四段,欣赏如画般的美景

  1、过渡:咱们赶紧随小丽继续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为惊喜的发现。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你最想学的语段放声地读一读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第四段。

  2、指名回答:你认为哪些语段写得最精彩?

  3、出示句子:“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4、咱们一块来读读这句话,想想这段话中为什么连续用了三个“清凌凌”?

  小结:体会得真好,作者突然看到这条清澈的小河,心情会怎样?

  5、指导感情朗读。(老师想听听同学们是否把作者惊喜的心情和河水清凌凌的感觉读出来。)

  6、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真的置身于大海般的绿色草塘中,享受着风儿的轻拂,欣赏着绿草、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河水里所呈现出来的美景,你能无感于怀,无动于衷吗?你会做些什么?

  过渡:这一段除了写小河奇特以外,还讲了什么也很奇特?

  7、引导理解小河的奇特:水泡子有什么奇特?

  过渡:此时此刻,如果小丽让你回去,你会说些什么?

  8、是呀,作者此时也舍不得离开了,书中哪个词看出来?

  过渡:面对着这如画般的草塘,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洗把脸,但为什么又犹豫了呢?

  9、感情朗读。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爱,把课文最后两句读读吧!

  五、总结,升华情感

  1、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经过叙述的,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一步步地发生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吗?

  2、小组讨论,作者的感情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草》教学反思(扩展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

  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

  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

  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2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

  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

  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多是为了衬托三味书屋中毫无生命力的封建启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严肃的批判态度,因此,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全文的描写重心在于“三味书屋”。

  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和年轻的语文教师对旧式私塾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陌生,也由于鲁迅对百草园景象与生活的依恋更容易引发中学生活泼的兴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安排都有重前轻后的偏向,即重点阅读分析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对三味书屋的重头描写则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点,但却有避重就轻的偏向。

  只要我们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百草园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切*孩子的生活与心理,学生一读便能理解,教师反复讲解分析实在不很必要。作家对三味书屋内毫无生气的学*生活描写,则并非单纯的记实,而是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和批判态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无法讲透。况且,鲁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评态度表现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鲁迅风格”,如果不领会三味书屋一段的深刻描写,抓住全文的对比和照应关系,进而领悟鲁迅散文独特的批判精神和艺术风格,那么势必舍本逐末,降低了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与知识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领会三味书屋一段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教师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细致把握描写中隐伏、照应的多重细节联系。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将私塾命名为“三味书屋”,本意是要创立一种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没落时期的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一样,总是有着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对立、冲突的特征,书屋讲坛的安排正隐含了这一特征:“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凭空添一句“没有孔子牌位”呢?从这个简洁的暗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已经不像描写百草园那样纯粹用孩子的直观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化审视,这种审视首先发现的是三味书屋中

  “名”与“实”的矛盾。匾上大书“三味”,有鲜明的佛教特色;画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有一种清空消遥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风味;可偏偏“没有孔子牌位”,这对正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一种嘲讽,它暗示了晚清时期封建思想无法抗拒的衰落。

  的确,在18世纪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动摇,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贫乏与空泛而无力振作。这种神圣与贫乏的强烈对照,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讽刺。

  书屋称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个特征:“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的德行也有三个长处:“极方正,质朴,博学”;他的教学安排每天都一样:“早上读书”,“正午*字”,“晚上对课”;教学过程也分为三步:“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总之,作家对于书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描写,处处都与“三”字相照应。连孩子们偷跑到园子里玩游戏也是三种玩法: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树上寻蝉蜕”,还有的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个招数:“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甚至连先生的教学用语也只记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读书”!如此而已,整个三味书屋中的一切,简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经》!

  作家不惜叠床架屋的关于“三”的排列,绝非无意中的巧合。笔者认为,鲁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这样的思想意义:三味书屋中僵化的教学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无用处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学内容,同孩子们来自百草园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调和;孩子们对毫无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报之以无味的兴趣,无聊的情绪,无尽的怀疑;而只有当先生进入“个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记了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才能重归于自由,恢复童心、童趣,做点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讲讲有趣的话语,画几张自己喜爱的画片,做点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约这才正是孩子们读书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中三昧”吧!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是外在的,直观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对三味书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则是内在的,隐含的,是童心感悟与思想家的审视相交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是鲜明的,均衡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毫无疑问,只有深入了解后者,才能够充分挖掘两组对比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倾向和批判态度。教学的难点在于,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除却内容、背景与当今少年儿童生活的隔膜之外,还由于作家同时采用了两个观察的“视点”,一是孩提时代朦胧的感知,二是作家的批判审视。由于两个“视点”的观察互为表里、相互交错,加之作者采用了朦胧的暗示和照应,就使得作家关于三味书屋学*生活的描写具有含蓄、内在、深沉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以自己细致入微的解读作引导,逐步深入地诱导学生去阅读和领悟,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无法达到。

  总之,真正体现鲁迅散文创作风格的方面,真正反映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精神,都包含在对三味书屋的含蓄、幽默、深刻的描写之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处理上,不可轻易忽略对“三味书屋”一段的阅读、剖析和深入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3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

  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

  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 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现,课后“研讨与练*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其它环节的设计不太合理,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读课文的方式有些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5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挖掘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例如: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穿插这样的问题:1、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2、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想在课堂说话的欲望,并且可以根据我校开展的“幸福课堂”激发学生的幸福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学*欲望。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学反思(扩展8)

——《草》教学反思菁选

《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教学反思1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来教学这篇课文.

  比如在学*描写草塘景色这段话时,我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草塘有什么特点,学生体会到草塘大.美的特点;接着披文入情,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作者喜爱吗?并让学生试着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理解的有多深,就能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展示读,班上的韦静秋同学读的非常有感情,真正读出了画面美,读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于是全班同学学着韦静秋的样子齐读;最后让学生试背,小组齐背等.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学*描写小河景色这段话时,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难道还担心学生对学*

《草》教学反思2

  一、课文简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下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的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教材节选了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该部分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初读《我的百草园》一文,被百草园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所吸引,文中,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是让我无限感慨,内心里也充盈着一颗童心。

  仔细研究之后,我发现:全文的构段方式颇有特色,特别是重点段——二自然段中有关百草园大量景物的描写,表现了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的景象,而且是用关联词语连接而成的,富有特色。这样的描写,不但让学生欣赏到了作者眼中的百草园美丽、生机勃勃的万千景象,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还能够给学生以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启发。

  二、案例呈现:

  有关二自然段的学*,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学生自我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百草园?全班交流。

  (2)哪些动物、植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勾画、交流。

  (3)这么一个内容丰富的百草园,作者是怎样把他们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勾画、交流关联词语。重点朗读二自然段的关联词语。

  (4)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

  (5)勾画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语句,交流。再感情朗读二自然段。

  (6)教师点拨:段落中罗列了许多事物,由于关联词语的连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就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而又充满生机和儿童情趣的美丽画卷。因此,合理运用关联词语,是能够组词成句,组句成段,表达一个个完整的意思。在我们的*作中,此种方法是可以好好效仿的。

  (7)课堂练笔:用二自然段中的关联词语,写一处景物,突出景物特点。

  之后的片段练*中,我发现:学生的写景描写自然地渗进了这种关联词语的方法,还在色彩描写这方面大有长进,写一处的景物既是动中有静,静中又还五彩斑斓,更充满童话色彩,很美!

  三、教学反思:

  首先,对这个重点段落的处理,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显了百草园在作者眼中的童趣;其次,对这个段落的理解,教师在引领的过程中,遵循了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认识层次,鉴赏层次,悟道层次,不但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还在鉴赏中悟到了本段写作的特点,在阅读中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又为本单元的大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又为“课堂练笔”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深知,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只是要求更高,层次更深。它派生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写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得语言技巧,二自然段的`练笔,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只是,我认为:本课例更偏重于语言技巧的*得,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这个层面,还做得不够。

  由练笔,生发出我的一些感慨:在阅读理解的练笔中,一些“浅练笔”“假练笔”“伪练笔”“空练笔”是没有价值的,应该杜绝。但,一些理解性练笔,如:表达性练笔,补白性练笔,想象性练笔和迁移性练笔,应根据课文的实际理解状况,逐步开展,教师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语言技巧*得的练笔。

  最后,从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还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由于学校的提倡,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上,尽量给孩子以动笔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了,但,这个二自然段的理解,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朗读的角度出发,没有进行过多讲解,而是在一步一步深入的读中,使学生逐步地走进了作者的童心世界,兴趣盎然地欣赏着百草园里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古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是有道理啊!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地坚持下去的。

《草》教学反思3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或者说他们学*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已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等的首*”,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思想,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等的首*”,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草》教学反思4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来教学这篇课文。

  比如在学*描写草塘景色这段话时,我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草塘有什么特点,学生体会到草塘大。美的特点;接着披文入情,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作者喜爱吗?并让学生试着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理解的有多深,就能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展示读,班上的韦静秋同学读的非常有感情,真正读出了画面美,读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于是全班同学学着韦静秋的样子齐读;最后让学生试背,小组齐背等。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学*描写小河景色这段话时,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难道还担心学生对学*

《草》教学反思5

  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齐读 课题,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地方的草塘?北大荒在什么地方?谁用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你对北大荒有哪些了解?生介绍。

  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思考:草塘 有哪些可爱之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小组交流所得。学生汇报学*所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汇报:一景色美丽,二物产丰富。下面同学们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学课文,先有感情的读课文,然后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放映相关的录象,欣赏北大荒的物产丰富,在学生汇报草塘的美景时,引导学生新赏草塘的'美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有感情的读来体会文中的美。在课文将*结束时,师创设情境,草塘的迷人景色令人陶醉,草塘的丰富物产使人留恋。此时,你对北大荒 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这节课 充分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设计精巧,以读为本引导得法。通过资料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扣住“可爱”设疑让学生快速浏览,使之对草塘有初步的印象,征求意见,从学生不同的学*需求出发,为学生学*服务的思想跃然于课堂,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精神得以体现。有多媒体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现草塘优美迷人的风光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开放式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驰骋了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草》教学反思6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挖掘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例如: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穿插这样的问题:1、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2、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想在课堂说话的欲望,并且可以根据我校开展的“幸福课堂”激发学生的'幸福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学*欲望。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学反思7

  刚刚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两节课不到。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巨恨鲁迅的文章。难懂,难背,包括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此奠定了讨厌这个爱骂人的老头的基础。直到现在。但是在给学生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让我的学生产生我这样的情绪,抛开个人偏见,鲁迅是堪称文坛泰斗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现在就失去了兴趣,那必将是和我一样的结果,见鲁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于是,我让自己不带任何成见的去重新品读这篇文章,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相当有趣的,初读下来,会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还曾经尝试着按照鲁迅的方式去捕过鸟,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讲的时候,第一,要让学生体会得到童年鲁迅的那份乐,事实证明,孩子们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份童真和乐趣。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身处上海,这自然要从《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入手,四十六岁的鲁迅回忆童年生活,除了快乐意外,还有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来自于他对故乡的`思念,正所谓落叶归根,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世事的芜杂,唯有童年那些亮丽、清纯的地方才是心灵的避难所。而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让他们深刻的理解这些委实不容易,他们无法感同身受,那么,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背景,去体会鲁迅写文章时不同的心境。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一层一层不断的深入的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读很重要,每读一篇就带上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走进鲁迅。讲完以后,有些小小的遗憾,觉得没有引领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篇文章深层的情感。但是,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为什么了解了鲁迅以后,理解起来就不一样了呢?”这也算是对我小小的安慰吧。总觉得语文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受用终生的,在现在不被名利所扰的时候,多带给学生一些真正语文的东西是我的目标和最大的快乐。继续努力。

《草》教学反思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学*本文时,学生应该把握住“我”在百百草园及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并切实体味“我”对这两处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要学*文中成功的景物描写。

  教学时,同样的问题,在一个班没有提示,直接做学案,结果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仅费力而且效果不好,对于什么样的童年的理解只限于表面,如快乐的,自由的,开心的等,但为什么有这种理解就难以表达。而另一个班则是如是提示的`:先填写什么样的童年,再用“因为既可以……又可以……;既可以……又可以”的句式,作进一步的理解,结果学生做的效果比较好,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对于写景状物的把握,也用了一个排比句式: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例如……;恰当地运用形容词,使所写对象的特征鲜明准确,例如……;多角度描写景物,

  让读者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妙之处,例如……通过种种提示,学生理解问题时思路清楚了许多,效果也好多了。

《草》教学反思9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3、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本和练*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4、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学反思10

  《草》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由于学生课前对这首诗都早有接触,绝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背这首诗,所以,如何激发孩子继续学*这首诗的兴趣是首要问题。

  在布置预*这首诗的作业时,马上有学生问道:“为什么我们以前背这首诗时,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现在这首诗名字又变为《草》了呢?”听到孩子提出这一问题,我立刻觉得这就是孩子继续学*这首诗的兴趣所在,所以我顺势说:“同一首诗有不同的名字当然是有原因的,只不过这个谜底我要在上课时揭晓!”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宝贵的资源,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的兴趣。第二天上课,早有学生等不及要询问我所说的“谜底”,看着他们那种着急劲儿,我并不急着为他们解疑,而是先讲解起这首诗来。在引导孩子学好这首诗后,我问道:“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草!”很多孩子齐声回答,“表现了草的什么呢?”我追问,“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很旺盛!”听了孩子的问答,我总结说:“是啊,这首诗写出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它的题目取作《草》。我们以前背过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草》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有几个敏锐的孩子不等我说完,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藏,兴奋地说:“《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面还有两句诗呢!”“哦——那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问完了这个问题后,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思考的样子,我还带着提示的意味吟诵起这句诗,果不其然,我的话音未落,立刻又孩子反应过来“后面两句诗里有送别呢!”“正是因为这首诗里有送别的意思,所以这首诗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而这首诗少了最后两句话,它主要写的是草,所以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叫做《草》。”

  就这样,我抓住了这首诗有两个题目这个契机,通过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仅使他们产生了继续学*这首诗的兴趣,同时也拓展了这首诗的课外知识点,颇有一举两得的意味。

《草》教学反思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单元重点训练的是“摘录词句”,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方式。《含羞草》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文中有许多描写花颜色、姿态的词语,可以作为学生摘录、积累的好素材。不过,语言的积累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进一步理解,我又采用实物和文字对照,教师适当的讲解的方法,来助学生体会花草不同角度的美丽动人,为摘录作好准备。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积累、运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运用”。在整体回顾,交流感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了课文,你现在想对含羞草说什么吗?可以用上文中的一些词句。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语言实践的机会,而且让学生有了积累课文语言之后的'灵活运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也感受到了积累、摘录的乐趣,从而产生学*摘录的浓厚兴趣。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摘录“这一良好的学语文*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课堂中这样的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加以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课内容比较浅显,内容的学*主要通过学生多次朗读来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在经历多次、多层次的读中,学生从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最后到读中感染,他们的情感在层层递进,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由茫然渐渐深刻。通过今天的学*,学生还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在课堂上,文本、学生与我之间经历了一场真真切切的对话,经历了一个感性、理性、悟性的过程。 婀娜多姿、淡雅、翠绿”这些词语是学生重点积累的对象,也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这个片段中,我紧紧抓住“为什么含羞草原来叫得意草”?先让学生找到有关小节,再采取不同手段的读,让学生质疑,,接着充分借助媒体,采用文字和图对照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又有意识的补充一些描写花草姿态的词语,再进行朗读的指导,为课末的积累埋下伏笔。积累首先就要理解,理解并不等于老师把字典上的解释说一说,现在运用这样的方法,无论在今后的说话或写作中,相信学生都能正确的运用这些词语。

《草》教学反思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用了三个课时学*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反思一下,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对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但是在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眷恋。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我的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文章写景的方法;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中,学生可以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重点放在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不够充分。

《草》教学反思13

  本文教学是开学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仍然坚持用“生本”的方法。经过一个假期,学生是否在学*中又不适应?是否还能够用生本的学*方法与学**惯来迎接新的'学*?为此,我这样来处理:

  第一课时,我将“前置性作业”放在堂内进行,向学生明确学*内容,独立去完成。我则不断巡视,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整体感知。(2)交流阅读体会。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先口头,后笔头,纠正学生个在表达上的不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尤其关注学生在“引读”方面的功夫做到没有,同时也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赏读文章。

  总的感觉,学生在赏读批注方面还可以,使上学期生本语文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但在“引读”上学生还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丰富。因此,我应该借此来引导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积累到丰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读”的角度更广,使学生的思维有深度。

《草》教学反思14

  《含羞草》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含羞草在一年四季中与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对比,使它从得意到含羞,正确认识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为含羞草。作者通过这样的写作方法,同时把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特征也写得清请楚楚。当然,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不写自明了。

  对本课内容的学*,我主要抓住字词和阅读教学展开,通过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训练,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字词教学,各有侧重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了好多识字的方法,到如今,他们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本册教材虽然仍有相当大的识字量,但这种识字与一年级的识字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自主识字。而且,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已逐步由识字向阅读过渡,识字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所以,本课识字的途径主要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把识字与学*课文结合起来,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各有侧重地展开教学。如:“婀娜多姿”的`“婀娜”两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在教学时就注意正音,开一列小火车读一读;“寒碜”的“碜” 单个字读的时候读第三声,而组成词的时候读轻声,说说它的反义词,理解它的意思;“翠”这个字上半部分的羽字头,和“羽毛的羽”写法不一样,因此重点进行书写指导;“色彩斑斓”一词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懂得它写出了花的颜色灿烂多彩; “不畏严寒”则在理解“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解决。

  二、朗读中理解与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道德情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总结时的朗读等等。我们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通过这样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出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重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我还重视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的说话练*,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1——5节时,我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含羞草为什么常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还要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之所以称它为 “得意草”的原因;又如:在教学6——9节时,要求学生用“什么季节,得意草和谁相比,觉得怎么样”的句式,感受得意草由得意转变为羞愧的经过;还要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菊花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最后要学生利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花。总之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说话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学到一点知识,发展一点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加上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也正基于这个原因,朗读也不够尽兴;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学的内容过多,也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更为紧张。我想,舍得放弃,合理地设计训练点,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等,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草》教学反思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上完了,回忆刚刚结束的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我感触颇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因此,在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作者。

  但是,在学*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草》教学反思(扩展9)

——草的教学设计优选【十】篇

  草的教学设计 1

  《草》教学设计。

  【导练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练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练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录音带。

  【导练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

  (出示草原图)

  师: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⑴ 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⑵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⑶ 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⑴ 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

  (出示课文内容)

  ⑵ 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⑶ 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题:

  ⑴ 完成练*题。

  (出示练*题后,教师明确要求)

  ⑵ 评讲。

  (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⑶ 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⑴ 齐读“离离原上草”。

  (软件出示)

  ⑵ 问:

  ①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②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③ 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④ 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⑤ 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读重一点。

  ⑶ 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让学生回答)

  ① 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一岁”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

  ②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③ 看了图片,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枯萎是哪一个季节?

  ④ 师:现在谁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说说“枯、荣”的意思。

  ⑤ “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⑷

  ① 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软件出示:燃烧图)

  ② 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③ 教师画简笔画。

  ④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

  (强调“尽”的意思)

  ⑤ 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并说出诗句意思。

  (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⑥ 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⑦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读的时候语气要高扬。

  ⑸ 师: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板书:非常顽强)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

  (分组朗读、注重情感)

  2、背诵全诗。

  3、巩固:

  ⑴ 做练*。

  ⑵ 评讲。

  4、播放录音。

  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学*了古诗《草》,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草的教学设计 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的兴趣和学*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

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畏”。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内容练*说话。通过课文的学*,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3、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畏”。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内容练*说话。通过课文的学*,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3、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课文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实物)小朋友,你们知道这只精致的花盆里种的是什么植物吗?指名回答

  2、老师写它的名字(学*“含”)

  3 、叫叫它的名字,你能说说含羞草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吗?

  4、师:含羞草的特征就是他的叶子能垂下合拢,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睁大眼睛来看看。(媒体播放含羞草叶子垂下收拢的录像)

  5、师:含羞草的叶子之所以会垂下合拢,这里还藏着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第40课,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因为含羞草,所以人们叫它,后来,,人们叫它。

  (2)同桌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学*1—5节。

  1、出示1—5节内容,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叫它得意草?

  (1)指名说。

  (2)板书:自我陶醉(学“陶”)、洋洋得意(近义词一自鸣得意)

  (3)齐读句子:因为它经常自我陶醉,洋洋得意,所以,人们都叫它得意草。

  2、引读2—5节。

  3、理解,指导朗读2—5节。

  (1)自由朗读,质疑问难。

  (2)提问解疑,共同探讨。

  (3)出示图片,想想哪种花的姿态是“婀娜多姿”?哪些花的颜色才能称作“淡雅”?哪种绿才能称为“翠绿” ?

  (4)生交流

  (5)这几个都是描写花颜色,姿态的词语,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描写花的词语,咱们边看图,边来读读。(出示一组图片图片上标明:昂首怒放含苞欲放……)

  (6)(出示实物)你们看他的叶子颜色——(翠绿),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瞧,他的花姿态柔软而且美丽,像一位少女,课文中用了一个好词是——(婀娜多姿)。他认为自己的姿态是——最俊的。再看他的花的颜色——(淡雅),是世界上——(看的)。

  (7)指导朗读(读出得意的语气)

  (8)学“翠”(什么东西颜色是翠绿的.?)

  “婀、娜”(开火车读词)

  过渡:是呀,主人也觉得得意草太自鸣得意了,后来主人想了一个什么办

  法,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自以为是呢?

  四、学*6—9节。

  (1)指名分节读6—9节。

  思考:出示填空:(什么季节),得意草与( )相比。

  小组交流并学*生字:碜、塘、菊、斑、斓、畏

  (2)指名回答。

  板书:月季花荷花菊花梅花

  重点指导:碜(音:前鼻音,词读轻声。义:不体面。课文中是指谁怎么样)

  色彩斑斓(读语可以说色彩斑斓的什么?)

  畏(书空注意第七笔读词课文中谁“不畏严寒”)

  (3)媒体出示(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的图片,并欣赏。

  出示:春天来了,月季花( )。

  夏天来了,荷花( )。

  秋天来了,菊花千姿百态,有的( ),有的( ),有的( )。

  秋天来了,菊花色彩斑斓,有( ),有( ),有( )。

  冬天来了,梅花( )。

  (4)选你喜欢的一种花,运用上面的句式进行介绍。

  过渡:这些花美吗?一年四季,他们竞相开放,那得意草与他们相比会感到怎么样呢?

  (5)补充填空:(什么季节),得意草与( )相比,觉得( )。

  自读6—9小节,根据填空边读边想,同桌说说。

  (6)指名回答。

  板书:太寒碜没那样美丽雅致太不像样抬不起头

  (7)小结:主人将得意草与这四种花相比,它渐渐认识到自己,它再也不自我陶醉,洋洋得意了。你能试着来读读这几节吗?

  (8)指名读。(读出它越来越羞愧的心情)男女生比赛读,

  5引读第10节。 ’

  6男女生合作读11—12节。

  7、小结:是呀,含羞草没有月季花那么——(体面),没有荷花那样——(美丽雅致),也没有菊花那么——(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更没有梅花那样——(不畏严寒),难怪它太惭愧。让我们再来读读得意草说的话。

  学“惭”(读词语近义词——羞愧)板书:惭愧羞愧

  8、齐读第13节。

  四、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复*巩固。

  1、复*字词。

  2、指导书写“畏”。

  3、积累词语。

  描写花的词语:婀娜多姿、淡雅、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不畏严寒

  描写草的词语:翠绿

  六、写字

  重点指导“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草的教学设计 4

  井陉县西山北路学校

  高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并会写“枯、荣、烧”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白居易的生*,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同学们边听边猜一猜这首歌曲写的是哪一种植物?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写的是什么植物吗? 生:小草

  师:虽说它没有花香,可绿化环境少不了它的身影,虽说它没有树高,可祖国大地到处是它的足迹。同学们知道古诗《草》是谁写的吗?

  生: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师:对白居易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师小结: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真了不起。

  三、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知道当时他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吗?

  生:这首诗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白居易当时十六岁。这首诗是应考之作,按科举规定,凡限定的试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跟咏物诗相似。

  四、初读古诗

  导语: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写小草的。

  1、听朗读。

  2、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

  (引导: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一定要读准字音哦。) ①学生自读②指名读③齐读

  3、读出诗的节奏。

  (引导:同学们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请同学们看着节奏图,自己试一试。)

  ①学生自读②指名读③齐读

  五、学*生字

  1、小组合作学*生字。

  师:本课有三个生字,同学们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在小组里自学一下生字。

  2、全班汇报 (1)学*枯字

  生1:枯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大家在写的时候先写木字旁,再写古。生2: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枯,古代的古加上木字旁就是枯。枯,枯萎。小草枯萎了。

  生3:也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姑姑的姑把女字旁换成木字旁就是枯。枯,枯井。

  生4:可以用一个词来记住它:古代的木头。枯,枯萎、枯井。我还可以用枯井说一句话:这里有一口枯井。

  (2)学*烧字。

  生1: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先写火字旁,再写尧。 生2:尧加上火字旁就是烧。烧火。

  生3: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浇花的浇把三点水换成火字旁就是烧。烧,烧鸡,我喜欢吃烧鸡。

  生4:可以用一句话记住烧:尧帝发火了。烧,发烧。弟弟发烧了。 (3)学*荣字。

  生1:荣一个上中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先写草字头,再写秃宝盖,最后写木字。

  生2:把劳动的“劳”的力换成木就是荣字。荣,光荣,刘胡兰死得很光荣。生3:我用一句话记:草下面盖着一根木头。荣,荣誉,她获得了优秀少先队员的荣誉称号。

  教师小结:同学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老师很欣慰,老师为你们骄傲。

  同学们分析的这么透彻,那你一定知道怎么写这三个生字吧,同学们试写两个。

  六、理解诗意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出示诗句:离离原上草,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生: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原:原野。离离原上草就是原野上的野草长得很茂盛。

  (2)出示诗句:一岁一枯荣。 师:怎么理解这句诗。

  生一岁就是一年,枯就是枯萎,荣就是茂盛。一岁一枯荣就是小草在秋天枯萎,到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茂盛。年年如此,生生不息。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出示诗句

  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野火:荒山野地燃烧起来的火。尽就是完。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烧,也不能把它烧完。

  师:小草就这么被火烧死了,那这火是什么样的火呢? 生:无情的大火,残忍的大火。

  师:大火无情,明明把干枯的小草都烧死了。为什么诗人却说“野火烧不尽”呢?

  生: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大火只烧掉了小草的叶子;小草的根深深的扎在了泥土里。 (2)出示诗句

  这句呢,怎么理解。

  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师: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小草?

  生:顽强的小草,坚强的小草,不屈服的小草。

  3、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整首诗的理解。原野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每年的秋天枯死,第二年春天又长得茂盛。野火不管怎么烧也烧不完它们。春风一吹,小草又重新发芽生长。

  师小结:是啊,我们经常会在陡峭的悬崖上、石缝间看到小草的身影。我不由的对这*凡的小草肃然起敬。

  七、回读古诗,体会感情。

  1、同学们,*凡的小草,有着不*凡的精神,难怪诗人白居易会喜欢它,会赞美它,让我们一起朗诵古诗《草》。

  2、*凡的小草,用它顽强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读者,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背诵古诗《草》。

  3、指名背诵、同桌互背。

  3、《草》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它是白居易16岁时的应考之作。原诗有8句,本课节选了其中的4句。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放音乐)

  八、总结

  小草顽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古诗《草》只是诗歌百草园中的一首。同学们可以用我们这节课学*古诗的方法去学*其它的古诗。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草》,学会了生字,了解了诗意,知道了小草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虽然不起眼,但它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那种顽强的意志、不屈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不要害怕、不要屈服,要想尽办法战胜困难。

  草的教学设计 5

  一、设计设想 :

  (一)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 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二)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 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四)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二)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二)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二)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1)原名及籍贯(2)地位(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的菜畦 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

  ――的桑葚 色彩 油蛉在这里―― 声音 ――的叫天子 形态

  ――的石井拦 形状 蟋蟀在这里――

  ――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八)、作业:

  1 、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 、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理解主题

  (二)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的认识

  (三)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 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攒(x)――拗(x)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 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二

  (1)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 、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 、对照自身的学*、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环境,主动学*,探究学*,合作学*,寻找并体验学*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 无限趣味 乐园:色彩 形状 声音 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1、百草园:自由 丰富 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 单调 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仿写:从――到――

  草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懂得北大荒的好看、富饶,激发学生对祖国边境的神往和热爱,树立长大会开发边境建设边境的志向。

  2.懂得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高低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入的语句。

  4.学*本课生字、新词,练惯用“骄傲”、“清亮”造句。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练*小作文。

  教学重点

  懂得课文内容,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高低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入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师:我们国家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在我们国家的最北端就有一个特别好看的地点,过去叫北大荒,现如今叫米粮仓,我们课文中讲到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点。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简单的懂得。

  (二)学*生字。

  1.生字要会读、会写,还要懂得它的意思。因此,我们先来填写生字表,认识生字。

  2.读准字音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发音特别,只在小领域内使用,因此要特别记忆。

  一字多音的字也要注意指导。

  3.认识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但每个字的笔画都是有规律的,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

  4.辨析字形,正确掌握字义。

  字形相*的字特别多。只有掌握了字义才好区别。请同学们做一组相*字填空练*,以掌握汉字。

  (三)学*生词,正确懂得词义。

  1.查字典弄明白词义。

  2.辨析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四)熟读课文,懂得草塘的好看风景,丰富物产,按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

  一篇文章是由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是按一定线索连接的,这线索一定是分段的根据。学生们明确了分段的根据,分段的精确性就会大大提高。

  《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次序组合成篇的,这一点五年级的学生一般能够通过读书懂得到,因为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叙事为主的文章大都根据事情的发生――通过――高潮――结果的次序来安排材料的,有的文章有“高潮”就可分为四段,有的文章没有“高潮”就可分为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是有利于正确分清段落的。

  指导学生以事情发展次序为根据分段。文章首先写到作者初到北大荒时的情景。接着写作者来到草塘以后,感受有所变化。再写通过小丽的介绍,作者对草塘有了更深入的懂得。最后来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确信能精确地划分段落。同时各段的段意也就自然地归纳出来了。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初到北大荒,感到无聊,小丽要领“我”外出散心。

  第二段:(第5自然段)“我”在草塘边上看到草塘的好看风景。

  第三段:(第6~13自然段)小丽向“我”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特有的气象。

  第四段:(第14~ 19自然段)“我”在河里逮鱼和看到清凌凌的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段意解释了每一段的内容,将每一段的内容以简洁的话语连接起来一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我”到北大荒,小丽向“我”描写了草塘四季的气象,以及亲眼看到草塘的美好风景,从而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眷恋之情。

  (六)读课文,懂得草塘的好看风景、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课**预备。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可爱的草塘》讲的是北大荒的事。过去的北大荒天气严寒,人烟稀疏,交通又不方便,土地资源尽管丰富,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现如今的北大荒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差不多成为米粮仓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开垦区还生产有人参、鹿茸、貂皮等。还有好看的草塘。

  (二)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作者看到的草塘是啥样的?

  教师读全文,学生能够按照“问题”把注意力放在二、三段上。

  1.请同学讨论、答复作者看到的草塘是啥样的?

  2.画出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看得出草塘特别美。那样,怎么样懂得“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呢?(将这一句话写在小黑板上,指导学生充分讨论,深入懂得。)

  这句话喻意比较深入,学生不行懂得,教师能够提示:作者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适应,感到没意思,猛然间看到这样的好看风景,作者心情舒服,流连忘返。所以才有了这样好的感受,这样美的语言。

  请同学们在懂得的基础上有情感地朗读这句话。

  特别显著,走过这样的草塘真的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但是草塘的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认真瞧那浪花,*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来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请同学画出这句话,想一想为啥?

  请同学们联系高低文想想这两句话所刻画的美景,从而体会作者“不由自主”的欣喜和夸奖的心情,以及北大荒人的骄傲感。

  指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也能够决定与文字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读书,感受其中的美。

  草塘的确特别美。草塘有三大特点,哪位同学差不多意识到了?

  板书:草塘特点

  板书:大 绿 动

  是的,作者已被“那样大那样绿”的草塘深深地吸引了。因此,作者不由地夸奖。

  3.找出描写草塘可爱的句子,体会北大荒人的骄傲。

  作者是怎么样夸奖草塘的?请同学来答复。

  (这草塘真美啊!)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夸奖。草塘还有啥可爱之处吗?有。作者又按照不同季节具体地描写了草塘的可爱。请同学默读第三段,划出有关内容。

  这些内容是通过小丽的介绍来表述的,请同学认真地再读一遍,想一想小丽这番话的深入含意。

  (小丽的介绍充满了作为一位北大荒人的骄傲,言谈中使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有了进一步的懂得。)

  通过小丽的介绍,你们懂得到啥?请一位同学来讲。

  师:作者对草塘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小丽却“关上话匣子”,啥也不说了,为啥?找同学答复。

  (小丽有意关上话匣子,是为了让作者自个儿去视察和体验北大荒的可爱。)

  板书:物产丰富

  4.巩固练*:

  (1)出示投影,请同学口答。

  ①第二段写出了草塘的三大特点,它们分别是大、绿和动。

  ②“物产丰富”指的是:

  瓢舀鱼、捉野鸡、逮狍子。

  ③文中用“大海”比喻草塘,“浪花”比喻芦苇和蒲草。

  ④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是拟人写作手法。

  ⑤“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夸张的手法,用以形容北大荒野鸡特别多。

  (2)请同学讨论形*字的异同,再组词。

  芒(光芒) 崩(崩溃) 陷(陷阱)

  茫(茫然) 蹦(蹦跳) 焰(火焰)

  (3)齐读二、三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结。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那样大那样绿”,“就像置身在大海中”,“绿得发光,绿得鲜亮”,“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而且是“欢笑着,翻滚着”,显示着勃勃活力,使得作者不由自主:“这草塘真美啊!”再加上这个地点物产丰富,乐趣无穷,生活在这儿的北大荒人无比骄傲,作者由此对草塘有了更深的懂得,越来越喜欢这可爱的草塘。但是作者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是啥样的呢?最后来又有了啥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一、四段。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在小丽的介绍下,更加懂得北大荒的草塘,在情感上发生了特别大变化。他初次到北大荒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二)学*第一段。

  师:请同学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谈谈感受。

  板书:没意思 以书为伴

  在小丽的带领下,作者走*了好看的草塘。请一位同学把二、三段中描写草塘好看的句子读一遍,有意识地复*、回想二、三段的内容。请同学们画下来。

  师:草塘不但好看,而且物产丰富。

  请问:这个地点主要盛产啥?

  (这个地点主要盛产鱼、野鸡和狍子。)

  作者在草塘边走一走,看一看,不由自主地发出夸奖“太美了”,他在与小丽的交谈中,又懂得到这个地点物产还特别丰富,因此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啥变化呢?请看第四段。

  (三)学*第四段。

  小丽“关上了话匣子”,目标是要作者自个儿去体验。作者有啥体验,收获怎么样?请同学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接着答复问题。

  “水泡子”是比较浅的水塘。在这样浅的水塘里,为啥“水面上波光粼粼”?联系下文来懂得。

  (因为水泡子里鱼特别多,鱼游到水面上,银色的鱼鳞闪闪发光。)

  还有形容鱼多的词语吗?

  作者亲自跳进水塘逮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特别高兴。为啥?

  (他体验到了小丽前面介绍的“瓢舀鱼”的欢乐。所以作者特别高兴。)

  请问:哪些词语反响了作者思想情感上的变化呢?

  板书:有意思 泡中逮鱼

  正当作者恋恋不舍地上了岸的时候,小丽又把另一个奇异的景观亮在了作者眼前。是啥景观呢?

  (一条清亮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如今作者眼前。)

  为啥是“奇迹般”地出现?

  (因为这是作者没有想到的,也解释作者的心情是又惊又喜。)

  这条小河使作者对草塘又有了更深地认识,接着文中用了3个排比句来描写这条小河,写得特别美。请问:你是怎么样懂得这几个句子呢?先读后谈。

  板书:喜欢 绿草 蓝天 白云

  正是因为小河清亮可鉴,能清楚地倒映草塘上的一切景物,并且互相衬映,更显光荣。所以就使得作者又一次地“不由自主”……

  教师读最后来一个自然段,同学们考虑、讨论为啥?

  “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然而我迟疑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再让学生重复朗读,抓住这段文字中的主要词句,联系高低文来懂得作者的思想感。

  草的教学设计 7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应当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学生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从行为上来说,是一种“感官外显活动”;但从心理上来说,却是一种“心灵内觉体验”。正是这种“五官并用,身心投入”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悟。所以,看一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首先应当关注学生读得如何,应当让学生在读中强化体验,在体验中促进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同样一份教学设计,由教师甲上,学生感悟甚多效果甚好,而由教师乙上,学生却可能所悟甚少,效果不佳。这里面的原因固然很多,然而对“读”的意义不甚知晓,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地读,使学生的读没到火候,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这里,且以《可爱的草塘》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设计,对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读加以说明。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 教学设计:

  这是继整体感知课文1―6自然段内容后,重点开展的对第五自然段“草塘美”的学*感悟。设计流程主要分这样三步:

  1、师:谁能把写草塘美的这一段话找出来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草塘那特有的美?

  2、师:欣赏了这样美的一番景象,你心中产生了什么感受,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3、师:此时此刻,你置身在这美景中,会怎样做呢?

  这个片断的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对草塘的美产生自己的感悟,却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它主要取决于读的质量,也就是怎样促进学生在读中产生体验;其次是如何在交流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读,进而产生新的感悟。这就是这个片断教学设计中一二两步分别承担的任务和要达成的目标。这两步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步的读如果不能增强学生对草塘的体验,那么第二步学生就不可能谈出深切感受,而如果不能产生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就不可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的读、忘我性的读。

  所以第一步中的读是关键。在有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这一步的读误以为是个简单的过节,学生匆匆读这么一两遍,就忙不迭地进入到第二步的教学要求中去。于是,学生的思想无火花迸出,语言无色彩纷呈,教学成了走过场,学生成了匆匆过客,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其实,读,是感知过程,是体验过程,是由远而*走进教材的过程,是情感投射的过程,是心理锐变的过程。因而,要想使读成为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在设计这一步时必须设想好这样几个方面:

  1、教师引导让学生读的指示性语言,必须富有情感性、刺激性,能足以影响学生产生想读、乐读的心理情感。那种索然寡味甚至冷冰漠然的类如“谁来读”的话语根本无法激起学生读的欲望。

  2、教师必须设计出有利学生积极朗读的展开方式。由于教学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展开的,所以读的活动也应该充分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如可以采取言语激读、以评促读、生间比读、组际赛读等多种方式组织朗读活动,使朗读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情趣盎然的交互活动,那种单调的“你读得真好+谁再来读”的方式,是营造不出朗读应有的气氛的。

  3、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读的状态和程度,随机调整读的次数,使读达到一定火候。一般来说,学生的朗读要经历两个关卡:一是“语音符号”关,二是“语意形象”关。“语音符号”关主要指的是由于语词的不熟悉、句式的不*惯等造成的语音不畅;“语意形象”关指的是由于初读遍数不够,对语意形象的把握还处在模糊状态而造成的语意不达。当学生的读听上去感到已通顺畅达,并似乎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此时已到火候,方可进入到第二步。

  学生读到一定火候,从外显语感上能给人一种通顺畅达的感觉,而从学生的阅读心理上来说,此时学生也是在不断地感知着体验着,感知多了自然体验增多,体验多了情感思想自然变得丰富细腻。这时学生的心里犹如蓄了充分的水,渴望有个缺口倾泻出来。于是此时学生产生了一种交流表达的心理需要。这时让他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或发现是最为适宜的。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将自己读时产生的感受、联想倾吐出来,这种感受、发现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正如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理解也不同。而此时让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更能使学生的理解趋向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如《可爱的草塘》“草塘美”这段话,学生读后会说:“我觉得这草塘好美,草鲜绿鲜绿的,好像在朝着我们的炫耀着它们的美丽。”而这种感受又会引发另一种体验:“我读着读着,好像来到了大海边,只见*静的海面上浪花在翻滚着,我都想跳下去游个泳了。”还有的同学会说:“我仿佛看到许许多多快乐的孩子在一边欢笑着,一边奔跑着,有的还在翻滚着身子呢。我也想躺下来,唱首歌呢!”

  这是一种多么美的境界,这就是物我同一、物我相融的境界。读书到此方唯真!此时若让学生再去品读有关语句,则又另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草的教学设计 8

  第一课时

  〖布置预*〗

  (1)查字典:给课文“预*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要点。

  (二)预*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草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3、学*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2、难点: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1、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2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板书:乐园

  3、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4、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四、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第二课时

  一、学*第一部分。

  1、问:“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2、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3、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

  4、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或讲述童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图书馆那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老校门旁那一排黑板报就有无限的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5、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6、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1.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

  9、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10.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11.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一题的3小题)

  三、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四、课后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

  第四课时:练*课(见达标练*册)

  教后记: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而对“三味书屋”部分,因其距学生的生活略显遥远,可略学。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之说,较牵强,有概念化之嫌,可不涉及。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

  草的教学设计 10

  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适应新一轮课改。所以在教学《小草》一文前,我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认真看了参考书,进行疏理,弄清大体思路后,融入自己的思考。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整节课中,学生学*较为积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这一课伊始,我出示课件小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然后引出,小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植物,但为什么人们喜爱它,赞美它呢?引出课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急于学*课文的内容,通过自由读,检查字词,学生接读课文,想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再扫读,想围绕小草的特点和品格,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在书中找到四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小草呢?这样设计,为下文的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接下来,我和学生们一起学*小草的第一个特点,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找到赞美小草的语句,我指导朗读后,学生更进一步带着情感体会到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从而引出作者在这段中运用古诗开头,赞美小草。 因为3、4、5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和第2自然段相同,所以放手让学生学*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同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人。学生汇报后,解决了自学中应该明确的问题。联系词句加深理解,了解了引用古诗的意思。最后带着感情来品读课文。这样以扶学到自学的方式,学生很好理解小草的高尚品质,并且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然后,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像小草那样默默奉献,回报社会。小草除了这些品质,还有哪些优秀品质,从而拓展延伸学生思维。

  最后,请同学们看板书,回顾全文重点,同时师生一起分析,文章结构其写作特点。让学生看课题,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小草,学生各抒己见,我提出殷切希望,孩子们努力成为祖国大地上一棵青青的小草。我推荐相关的文章《野草》。在音乐《小草》中,感受小草的美及优秀品质,结束本课。

  纵观整节课,有得有失。我想教师做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再放些。自己说得有点多,应该更多的给学生思考时间。听了领导们的指导,受益匪浅,在各种读中,不应流于形式,应该让每一种读,让学生入心,同时带着有效、有价值的问题去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