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09 00:00:00 教学反思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认识圆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学*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的意识。这节课由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的各个部分开展教学。

  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时,让每个学生通过折一折,学*找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及直径。在这的活动中去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有助于全体学生比较透彻理解,特别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完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后,为了为第二课时画圆打下基础。我通过自己动手画圆给学生看,让他们仔细观察,圆心与半径在圆这个图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者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帮助学生们自发地观察出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阶段,我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用不大小的圆,将他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们喜爱的图形。既为了复*上面所说的圆心、半径、直径在圆中的作用,也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的美丽,将单纯的图形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到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上去。

  随后,我通过一系列地课堂练*,如在圆中寻找半径、直径;根据已给的图,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说出太极图的组成;投篮比赛的规则;思索车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的等等,进一步复*刚才所学的新知识。同时,后面一部分的联系,我通过紧扣他们的生活实际,希望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死板的知识点,运用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下来思维较为连贯,上课步骤较为顺畅,*题的设计也富有一定的递进性。然而,这堂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不少的遗憾。第一,在讨论个别问题时,我的期待值是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由于开始时的紧张,在引入部分语速较快,没有兼顾到部分基础较弱或者进入角色较慢的小朋友的`反应。并且结束语有些仓促。第三,一些数学术语或者小细节的地方仍旧被我忽略,作为数学老师严谨是必要的。这点在我今后的数学教学上一定要加强注意,也会向这方面做得突出的老师多加学*。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对圆概念的形成,整节课我主要强调了动手画圆。首先,在纸上直接画,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其实画得不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怎样画才能很圆,为什么要这样画才能很圆。接着,是用纸片画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用纸片画圆的过程中,明确了圆的特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也引出了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用纸片画圆的操作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然后,是用圆规画圆,并会画指定半径的圆。通过几次画圆,学生认识了圆心和半径,也了解圆心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在这节课里,我还设计了一些环节。如:关于圆的半径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学生画的圆心和半径,其实他们画的半径和我在黑板上画得其实是一个方向,但我在展示时把他们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在老师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感悟圆的半径其实有很多条。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圆,继续辨析哪些半径是正确的,来加深对半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的环节,主动探究圆心和半径,把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把它挖掘出来。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难就是关于半径的教学。因为书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说从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这一段相等的距离,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径。为此,这一环节我经过几次的修改。最先备课时,我并没有使用纸片画圆,而是直接用圆规画圆,从使用圆规中发现针尖固定的是圆心,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连使用圆规都不是很熟练,更不用从画圆中认识圆心和半径了。然后,我又进行了改进,用纸片画圆,观察老师画的过程,再通过动手画,感知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的着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是半径。虽然这一过程学生较易接受,但反馈过程中又发现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述起来有困难。最后,我把这个过程改进成今天这节课,把画圆的过程概括成两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从中直观而形象的引出半径就是从固定的点到圆上的这一段相等的长。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正。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对圆概念的形成,整节课我主要强调了动手画圆。首先,在纸上直接画,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其实画得不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怎样画才能很圆,为什么要这样画才能很圆。接着,是用纸片画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用纸片画圆的过程中,明确了圆的特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也引出了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用纸片画圆的操作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然后,是用圆规画圆,并会画指定半径的圆。通过几次画圆,学生认识了圆心和半径,也了解圆心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在这节课里,我还设计了一些环节。如:关于圆的半径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学生画的圆心和半径,其实他们画的半径和我在黑板上画得其实是一个方向,但我在展示时把他们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在老师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感悟圆的半径其实有很多条。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圆,继续辨析哪些半径是正确的,来加深对半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的环节,主动探究圆心和半径,把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把它挖掘出来。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难就是关于半径的教学。因为书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说从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这一段相等的距离,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径。为此,这一环节我经过几次的修改。最先备课时,我并没有使用纸片画圆,而是直接用圆规画圆,从使用圆规中发现针尖固定的是圆心,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连使用圆规都不是很熟练,更不用从画圆中认识圆心和半径了。然后,我又进行了改进,用纸片画圆,观察老师画的过程,再通过动手画,感知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的着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是半径。虽然这一过程学生较易接受,但反馈过程中又发现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述起来有困难。最后,我把这个过程改进成今天这节课,把画圆的过程概括成两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从中直观而形象的引出半径就是从固定的点到圆上的这一段相等的长。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正。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饼”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对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以1/2这突破口展开教学。通过分月饼先谈谈对1/2的认识,了解1/2的意义,知道1/2的写法和读法。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在1/2的基础上,通过*题中的问题:一个长方形被*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是其中1份,能否用1/2来表示?这样来认识1/3,又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各种图形的1/4,讨论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内容贴*了学生生活,学*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学会生活。不足的是评价的重点还不是很到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速度还有待提高,学生倾听的*惯还要加强。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等等。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化教学。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帮助给双包胎兄弟分蛋糕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接下来的课堂都能保持活跃的气氛。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本节课所存在的不足:

  1、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转变得不够完美,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在让学生比较图形不同的二分之一的大小时,没有让同学们充分思考这几个二分之一的大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相同,就直接演示课件,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处理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本节课知识,每一步都应该扎实的去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改变教学方案,对于最后一道题的拓展讲解过细,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拓宽那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过多的讲解会给那些基础学生产生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所学的知识,如果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去发现,再配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应该比老师长篇大论效果要好。

  这节课给我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会从中吸取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结合白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

  通过6个新课的学*和4个练*课结束了本单元的学*。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在分苹果过程中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接下来学*的几分之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大小时,暴露出问题,学生无法区分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关系,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我借助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离开图后,学生概念模糊,经常张冠李戴,错误率较高。

  2、由于班级中有些学生不是很活跃,因而我在“说写分数”、“比大小”、“智力冲刺”等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出糗而“保持沉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合作学*的过程也出现小插曲。有些问题一个组内没有一位同学可以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3、课堂效果虽然不错,但是课后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新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消化过程,所以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加长了学*的时间。

  从以上的问题中,我思考到:学*一定要有一定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所以后阶段也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对应的复*资料,保证每天的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认识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认识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教圆的画法时我不是直接讲解示范画圆,而是放手让学生动手试着画圆后再进行交流不同的画圆方法。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学之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学生亲自操作,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圆的特征,由于是学生的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合理的引导,学生知识的生成度较高。让学生自己去“走”,在学生“行走”的过程中强健“肌肉”,坚硬“骨骼”。学生的数学能力在细微处得到发展和提高。这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探究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对于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交流圆的特征时这一环节交流的还不够充分,生生、师生互动不够,有效预*不到位,使学生无话可交流。

《认识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2)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a、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学具中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自学半径、直径概念,进一步理解圆上、圆外、圆内三个名称,然后进一步理解半径、直径。b、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c、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在操场设画大圆的方法时,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定长、定点、旋转一周就画一个大圆。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掌握了画圆的步骤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点,应该能很好的突破。

《认识圆》教学反思3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时间不够!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

  学生画圆的方法比较集中:(1)利用圆形轮廓描圆(2)利用图钉和线画圆。而其中第二种画圆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难,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

  本节课的“圆心、半径”知识的教学没有过去的简单讲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动。第一次画圆,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尝试通过描圆形表面的轮廓来进行,以此建立圆的外形的.认识;第二次借助绳子画圆,让学生感受不是圆的物体也能画圆;第三次用圆规画圆,凭借积累的生活经验,规范学生的用圆规画圆,以此初步形成圆的概念,在学生尝试画圆的过程中,得出圆心和半径。然后通过画大小不同的圆,巩固画圆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课堂上操作成为学生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了学*的乐趣,此时的数学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学生乐学,高兴学。

  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学。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学*数学的乐趣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

  《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以“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能力”为主题展开教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我探究、合作学*的方式,掌握的基本特征和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生活味浓

  新课程目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圆的初步认识》这节数学课从整体到局部无处不体现着生活数学这一教学理念。从整体看,吴老师以学生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上学的录像短片作为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找出各种交通工具的车轮是圆形的,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又以欣赏生活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自然中的圆的'短片作为总结,从图形又拓展到实际应用;从局部看,圆心的讲解这一环节也是由生活实物圆形卡纸抽象到概念圆心,再到实际应用安装车轮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浓浓的生活味。

  2、趣味性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对《圆的初步认识》这样的概念课来说,尤为重要。吴老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一开始吴老师就拿出口袋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时都是怎么玩的?”这样的设计充满了童趣,同学们纷纷说起自己对口袋的玩法,使数学课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其次,在练*中采用了分组比赛,抢答得分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件使用上,把圆规拟人化,用孩童的声音,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引出了画圆的工具,充满趣味。

  3、重视概念生成,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圆心。吴老师利用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找出圆心,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总结出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识记。之后,又通过亲自动手安装车轮使学生了解了圆心的作用,说明当圆不可以折叠时,可以通过找圆内最长的线段来找圆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另一种找圆心的方法,使教学重点突出,扎实。在讲解直径时,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的方法,很自然地找出了直径,接着,又通过分组量一量、比一比的动手实践,得出同一圆内直径都相等的概念,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最后,吴老师使用一根绳作为活动的直径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亲自总结出半径是直径一半的特征。突出了学生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这节课的难点是画圆。吴老师将画圆安排在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生成之后,让学生在理解圆的特征的基础上画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演示教授画圆方法,在学生亲自动手画圆后,又公开辅导、纠正,使难点得以突破。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3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认识圆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学*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的意识。这节课由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的各个部分开展教学。

  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时,让每个学生通过折一折,学*找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及直径。在这的活动中去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有助于全体学生比较透彻理解,特别 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完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后,为了为第二课时画圆打下基础。我通过自己动手画圆给学生看,让他们仔细观察, 圆心与半径在圆这个图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者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帮助学生们自发地观察出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他们探索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阶段,我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用不大小的圆,将他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们喜爱的图形。既为了复*上面所说的圆心、半 径、直径在圆中的作用,也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的`美丽,将单纯的图形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到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上去。

  随后,我通过一系列地课堂练*,如在圆中寻找半径、直径;根据已给的图,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说出太极图的组成;投篮比赛的规则;思索车轮为什么要造成 圆形的等等,进一步复*刚才所学的新知识。同时,后面一部分的联系,我通过紧扣他们的生活实际,希望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死板的知识点,运用是活生 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下来思维较为连贯,上课步骤较为顺畅,*题的设计也富有一定的递进性。然而,这堂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不 少的遗憾。第一,在讨论个别问题时,我的期待值是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由于开始时的紧张,在引入部分语速较快,没有兼顾到部分 基础较弱或者进入角色较慢的小朋友的反应。并且结束语有些仓促。第三,一些数学术语或者小细节的地方仍旧被我忽略,作为数学老师严谨是必要的。这点在我今 后的数学教学上一定要加强注意,也会向这方面做得突出的老师多加学*。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4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主要分为三步骤:一、情景引入,感知圆;二、动手操作,认识圆;三、圆的拓展深化。其中二、动手操作,认识圆是重点 学*内容,也是学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主要又分为三步骤:(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三) 巩固和应用。整节课,由游戏入手,经历动手操作,再在生活中举例并质疑,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课 堂开始,情景引入,感知圆,就不是很顺,这是我预想不到的。1、开始在练*纸上“×”表示红旗的位置。请你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实际的1 米,在纸上用点表示出宝物的位置。这样的提问,对于境外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似乎不太听得懂老师的意图,老师在讲的时候应该再慢一些,每一 个小问题后面都要停一停,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时间。2、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讨论点可能的位置,像这样的点我们能找到多少个?(无数个)怎样的一个图形能将这 无数个点表示出来?(圆)预设中,这里学生应该有个顿悟的表现,是很激动的一个小发现。但是,课堂里也没有出现。我想原因是前面画得过程有学生没有领会 好,没有充分地画好,也就没有后面地分析了。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教学过程就会顺其自然,至少比较流畅,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而主 要原因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没有让学生听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图,没有等到学生的共鸣。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学*情况有所了解呢?还是需要多试教,试教不仅 熟悉教案,而且对学生的学*情况才能有所了解,就是对教学设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最后上课时才能心中有底。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控好。

  动手操作,认识圆中(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圆心和半径的学*学生表现得还可以,但是到了认识直径这个内容时,教学上就显得比较拖沓。因为前面有了动手操作认识圆心和半径的过程,这 里再重复同样地步骤去学*直径,学生的兴趣已经没有了,老师应该适时把控教学的节奏,在学生能说出直径的定义和特点后,比较快地把这个内容学过。这样,可 以把时间节省下来学*后面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比较好的兴趣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节课的教学中,重难点应该多花些时 间,但是时间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怎么分配,什么时候可以快点,什么时候应该慢点,比如,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哪些知识是学生学*的难 点?学生学*知识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最困惑的又在哪里?这些我还是很欠缺。我觉得主要是我对高年级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还不够,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以及 课堂灵活应变和调控能力不够。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是觉得难上加难。当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也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节奏 的把控。所以,我觉得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学*所得。

  我在网上学*了《调控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摘录如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行为,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良好的教学节奏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行为的培养,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学生 在做课堂作业时拖拉吵闹;有的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小声等,这些现象都会破坏教学节奏。因此教师从上第一节课起,就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师的 要求,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各教学要素呈现相对规则的秩序,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节奏。

  2、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处理教学节奏,快慢得当,教学速度的过快与过慢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教学应 是明快,生动的。在理解与运用阶段,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于难点应循序渐进,安排多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个教学信 息点,不至于囫囵吞枣。在突破教学难点后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兴趣,迅速、科学地进入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陶先生认为“教学法做应当合一”“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5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主要分为三步骤:一、情景引入,感知圆;二、动手操作,认识圆;三、圆的拓展深化。其中二、动手操作,认识圆是重点 学*内容,也是学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主要又分为三步骤:(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三) 巩固和应用。整节课,由游戏入手,经历动手操作,再在生活中举例并质疑,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课 堂开始,情景引入,感知圆,就不是很顺,这是我预想不到的。1、开始在练*纸上“×”表示红旗的位置。请你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实际的1 米,在纸上用点表示出宝物的位置。这样的提问,对于境外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似乎不太听得懂老师的意图,老师在讲的时候应该再慢一些,每一 个小问题后面都要停一停,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时间。2、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讨论点可能的位置,像这样的点我们能找到多少个?(无数个)怎样的一个图形能将这 无数个点表示出来?(圆)预设中,这里学生应该有个顿悟的表现,是很激动的一个小发现。但是,课堂里也没有出现。我想原因是前面画得过程有学生没有领会 好,没有充分地画好,也就没有后面地分析了。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教学过程就会顺其自然,至少比较流畅,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而主 要原因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没有让学生听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图,没有等到学生的共鸣。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学*情况有所了解呢?还是需要多试教,试教不仅 熟悉教案,而且对学生的学*情况才能有所了解,就是对教学设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最后上课时才能心中有底。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控好。

  动手操作,认识圆中(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圆心和半径的学*学生表现得还可以,但是到了认识直径这个内容时,教学上就显得比较拖沓。因为前面有了动手操作认识圆心和半径的过程,这 里再重复同样地步骤去学*直径,学生的兴趣已经没有了,老师应该适时把控教学的节奏,在学生能说出直径的定义和特点后,比较快地把这个内容学过。这样,可 以把时间节省下来学*后面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比较好的兴趣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节课的教学中,重难点应该多花些时 间,但是时间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怎么分配,什么时候可以快点,什么时候应该慢点,比如,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哪些知识是学生学*的难 点?学生学*知识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最困惑的又在哪里?这些我还是很欠缺。我觉得主要是我对高年级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还不够,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以及 课堂灵活应变和调控能力不够。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是觉得难上加难。当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也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节奏 的把控。所以,我觉得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学*所得。

  我在网上学*了《调控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摘录如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行为,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良好的教学节奏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行为的培养,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学生 在做课堂作业时拖拉吵闹;有的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小声等,这些现象都会破坏教学节奏。因此教师从上第一节课起,就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师的 要求,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各教学要素呈现相对规则的秩序,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节奏。

  2、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处理教学节奏,快慢得当,教学速度的过快与过慢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教学应 是明快,生动的。在理解与运用阶段,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于难点应循序渐进,安排多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个教学信 息点,不至于囫囵吞枣。在突破教学难点后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兴趣,迅速、科学地进入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陶先生认为“教学法做应当合一”“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6

  《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以“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能力”为主题展开教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我探究、合作学*的方式,掌握的基本特征和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生活味浓

  新课程目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圆的初步认识》这节数学课从整体到局部无处不体现着生活数学这一教学理念。从整体看,吴老师以学生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上学的录像短片作为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找出各种交通工具的车轮是圆形的,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又以欣赏生活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自然中的圆的短片作为总结,从图形又拓展到实际应用;从局部看,圆心的讲解这一环节也是由生活实物圆形卡纸抽象到概念圆心,再到实际应用安装车轮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浓浓的生活味。

  2、趣味性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对《圆的初步认识》这样的概念课来说,尤为重要。吴老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一开始吴老师就拿出口袋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时都是怎么玩的?”这样的设计充满了童趣,同学们纷纷说起自己对口袋的玩法,使数学课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其次,在练*中采用了分组比赛,抢答得分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件使用上,把圆规拟人化,用孩童的声音,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引出了画圆的工具,充满趣味。

  3、重视概念生成,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圆心。吴老师利用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找出圆心,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总结出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识记。之后,又通过亲自动手安装车轮使学生了解了圆心的作用,说明当圆不可以折叠时,可以通过找圆内最长的线段来找圆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另一种找圆心的方法,使教学重点突出,扎实。在讲解直径时,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的方法,很自然地找出了直径,接着,又通过分组量一量、比一比的动手实践,得出同一圆内直径都相等的概念,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最后,吴老师使用一根绳作为活动的直径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亲自总结出半径是直径一半的特征。突出了学生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这节课的难点是画圆。吴老师将画圆安排在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生成之后,让学生在理解圆的特征的基础上画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演示教授画圆方法,在学生亲自动手画圆后,又公开辅导、纠正,使难点得以突破。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7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主要分为三步骤:

  一、情景引入,感知圆;

  二、动手操作,认识圆;

  三、圆的拓展深化。

  其中二、动手操作,认识圆是重点,

  学*内容,也是学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主要又分为三步骤:

  (一)认识圆心;

  (二)认识半径和直径;

  (三)巩固和应用。整节课,由游戏入手,经历动手操作,再在生活中举例并质疑,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课堂开始,情景引入,感知圆,就不是很顺,这是我预想不到的。

  1、开始在练*纸上“×”表示红旗的位置。请你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实际的1米,在纸上用点表示出宝物的位置。这样的提问,对于境外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似乎不太听得懂老师的意图,老师在讲的时候应该再慢一些,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要停一停,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时间。

  2、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讨论点可能的位置,像这样的点我们能找到多少个?(无数个)怎样的一个图形能将这无数个点表示出来?(圆)预设中,这里学生应该有个顿悟的表现,是很激动的一个小发现。但是,课堂里也没有出现。我想原因是前面画得过程有学生没有领会好,没有充分地画好,也就没有后面地分析了。

  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教学过程就会顺其自然,至少比较流畅,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而主要原因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没有让学生听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图,没有等到学生的共鸣。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学*情况有所了解呢?还是需要多试教,试教不仅熟悉教案,而且对学生的学*情况才能有所了解,就是对教学设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最后上课时才能心中有底。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控好。

  动手操作,认识圆中(一)认识圆心;(二)认识半径和直径;圆心和半径的学*学生表现得还可以,但是到了认识直径这个内容时,教学上就显得比较拖沓。因为前面有了动手操作认识圆心和半径的过程,这里再重复同样地步骤去学*直径,学生的兴趣已经没有了,老师应该适时把控教学的节奏,在学生能说出直径的定义和特点后,比较快地把这个内容学过。这样,可以把时间节省下来学*后面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比较好的兴趣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节课的教学中,重难点应该多花些时间,但是时间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怎么分配,什么时候可以快点,什么时候应该慢点,比如,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哪些知识是学生学*的难点?学生学*知识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最困惑的又在哪里?这些我还是很欠缺。我觉得主要是我对高年级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还不够,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以及课堂灵活应变和调控能力不够。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是觉得难上加难。当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也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节奏的把控。所以,我觉得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学*所得。

  我在网上学*了《调控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摘录如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行为,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良好的教学节奏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行为的培养,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时拖拉吵闹;有的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小声等,这些现象都会破坏教学节奏。因此教师从上第一节课起,就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师的要求,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各教学要素呈现相对规则的秩序,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节奏。

  2、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处理教学节奏,快慢得当,教学速度的过快与过慢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教学应是明快,生动的。在理解与运用阶段,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于难点应循序渐进,安排多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个教学信息点,不至于囫囵吞枣。在突破教学难点后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兴趣,迅速、科学地进入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陶先生认为“教学法做应当合一”“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xx”。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8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认识圆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学*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的意识。这节课由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的各个部分开展教学。

  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时,让每个学生通过折一折,学*找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及直径。在这的活动中去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有助于全体学生比较透彻理解,特别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完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后,为了为第二课时画圆打下基础。我通过自己动手画圆给学生看,让他们仔细观察,圆心与半径在圆这个图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者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帮助学生们自发地观察出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阶段,我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用不大小的圆,将他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们喜爱的图形。既为了复*上面所说的圆心、半径、直径在圆中的作用,也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的美丽,将单纯的图形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到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上去。

  随后,我通过一系列地课堂练*,如在圆中寻找半径、直径;根据已给的图,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说出太极图的组成;投篮比赛的规则;思索车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的等等,进一步复*刚才所学的新知识。同时,后面一部分的联系,我通过紧扣他们的生活实际,希望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死板的知识点,运用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下来思维较为连贯,上课步骤较为顺畅,*题的设计也富有一定的递进性。然而,这堂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不少的遗憾。第一,在讨论个别问题时,我的期待值是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由于开始时的紧张,在引入部分语速较快,没有兼顾到部分基础较弱或者进入角色较慢的小朋友的反应。并且结束语有些仓促。第三,一些数学术语或者小细节的地方仍旧被我忽略,作为数学老师严谨是必要的。这点在我今后的数学教学上一定要加强注意,也会向这方面做得突出的老师多加学*。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9

  《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对圆概念的形成,整节课我主要强调了动手画圆。首先,在纸上直接画,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其实画得不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怎样画才能很圆,为什么要这样画才能很圆。接着,是用纸片画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用纸片画圆的过程中,明确了圆的特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也引出了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用纸片画圆的操作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然后,是用圆规画圆,并会画指定半径的圆。通过几次画圆,学生认识了圆心和半径,也了解圆心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在这节课里,我还设计了一些环节。如:关于圆的半径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学生画的圆心和半径,其实他们画的半径和我在黑板上画得其实是一个方向,但我在展示时把他们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在老师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感悟圆的半径其实有很多条。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圆,继续辨析哪些半径是正确的,来加深对半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的环节,主动探究圆心和半径,把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把它挖掘出来。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难就是关于半径的教学。因为书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说从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这一段相等的距离,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径。为此,这一环节我经过几次的修改。最先备课时,我并没有使用纸片画圆,而是直接用圆规画圆,从使用圆规中发现针尖固定的是圆心,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连使用圆规都不是很熟练,更不用从画圆中认识圆心和半径了。然后,我又进行了改进,用纸片画圆,观察老师画的过程,再通过动手画,感知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的着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是半径。虽然这一过程学生较易接受,但反馈过程中又发现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述起来有困难。最后,我把这个过程改进成今天这节课,把画圆的过程概括成两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从中直观而形象的引出半径就是从固定的点到圆上的这一段相等的长。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正。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0

  《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以“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能力”为主题展开教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我探究、合作学*的方式,掌握的基本特征和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生活味浓

  新课程目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圆的初步认识》这节数学课从整体到局部无处不体现着生活数学这一教学理念。从整体看,吴老师以学生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上学的录像短片作为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找出各种交通工具的车轮是圆形的,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又以欣赏生活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自然中的圆的短片作为总结,从图形又拓展到实际应用;从局部看,圆心的讲解这一环节也是由生活实物圆形卡纸抽象到概念圆心,再到实际应用安装车轮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浓浓的生活味。

  2、趣味性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对《圆的初步认识》这样的概念课来说,尤为重要。吴老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一开始吴老师就拿出口袋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时都是怎么玩的?”这样的设计充满了童趣,同学们纷纷说起自己对口袋的玩法,使数学课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其次,在练*中采用了分组比赛,抢答得分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件使用上,把圆规拟人化,用孩童的声音,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引出了画圆的工具,充满趣味。

  3、重视概念生成,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圆心。吴老师利用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找出圆心,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总结出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识记。之后,又通过亲自动手安装车轮使学生了解了圆心的.作用,说明当圆不可以折叠时,可以通过找圆内最长的线段来找圆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另一种找圆心的方法,使教学重点突出,扎实。在讲解直径时,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的方法,很自然地找出了直径,接着,又通过分组量一量、比一比的动手实践,得出同一圆内直径都相等的概念,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最后,吴老师使用一根绳作为活动的直径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亲自总结出半径是直径一半的特征。突出了学生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这节课的难点是画圆。吴老师将画圆安排在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生成之后,让学生在理解圆的特征的基础上画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演示教授画圆方法,在学生亲自动手画圆后,又公开辅导、纠正,使难点得以突破。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出示一根绳子和一个小球,把小球甩起来,让同学猜想:小球运动的轨迹会成什么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然后欣赏了一组图片,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一切*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让学生感知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圆,先借助实物画圆,接着用圆规画圆,最后用钉绳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感悟画圆的方法。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用钉绳工具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这节课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作用。

  4、如果把这节课改成两节课。第一节解决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圆的半径,直径问题;第二节解决圆的特征及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把节奏放缓,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可能效果会更好。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自学、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我校“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为探究新知打好铺垫。

  一、第一步自主学*

  上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内容,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这过程中,学生先自学,解决问题,然后汇报自学情况、互相补充。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圆和以往学的三角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的区别,在通过自己想办法画圆、剪圆、折圆、结合数学书上的内容,学生自学了圆各部分名称及用字母表示。为了检测孩子们的预*情况,我出示了一道题,对他们的自主学*的检测,目的是看孩子是否真正达到了自学的效果。这样才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目的。

  二、第二部合作探究

  这部分安排了两个大问题:探究圆的画法、探究在同一个圆里的直径和半径的特点及关系。并在探究圆的画法又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你觉得哪种方法最方便?

  2、尝试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小组交流总结画圆的的步骤。

  3、思考:圆的位置是由()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在观察和操作中,引发学生进行思辨,明白借助圆形物体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不同,然后通过自己操作,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活动二:探究在同一个圆里的直径和半径的特点及关系。本环节小组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等一系列活动,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最后归纳概括圆的半径和直径长度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收获知识、水到渠成。

  三、第三部达标检测:

  这部分的目的是知识应用,体验价值。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学*情况一个当场的检测,通过练*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补充,老师在适当讲解,以达到巩固提升的作用。并在扩展提升中。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自己不足之处:

  本节课小组合作学*的实小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不够细致。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自学-交流-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朱玉如校长主持构建的。这种模式的最终要义是指向学生的发展,得到全校数学老师的积极响应,各个年段的老师根据本年段的特点,积极地做着教学尝试。我校也多次开展了围绕该模式进行的教学研讨,在实践中暴露问题,在问题中调整方式,然后再投入实践。也许,三两句话步量不出我们实践的长度,但是,从课堂中呈现的老师理念的转变却可以窥得一二。

  以前两天卫林灵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为例。

  教师少说,熬得住!

  绝大多数教师的职业生命在教学*惯中度过。老师“要说话”的*惯怕已是根深蒂固。但这是一种可怕的*惯,事实证明,这会抢占学生表达的机会,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成为学生变成被动学*者的幕后杀手。卫老师在这节课上,说的真的不多。她把*惯认知上属于她的台词和时间交还给了孩子。

  镜头一: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步骤。

  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并通过相互间的评价自然引出新的话题: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交流固然充分到位,这时,老师追问:你能说说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吗?有了之前的对比和交流,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自是张口就来。这个环节中,老师的发言只有几句。

  镜头二:小组合作,研究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操作也带有很大的挑战性,但是老师并没有怕学生出错,出声反复提醒,而是真的把操作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只做了两件事:1.出示研究目标,2..组织学生全面交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圆的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本课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因为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模式,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所以在画圆这个环节,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而是让学生自己画,在画的过程中,发现画圆会出现哪些问题。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2、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除了将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等生活中的问题应用融入课堂我还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出篮球场上的大圆。

  让学生体会到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同时对于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此前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由认识*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面上的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一、教师语言设计应准确、简练。

  教学设计在引入以及表述时要注意做到语言准确而又精炼,如表述清楚“我们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如硬币的面”。并且引导学生说清楚是“某个物体的面是圆形”,让学生在举例中进一步明确圆是一个曲线的*面图形,与以前学*的*面图形有所不同。我是借助课件先由十运会刘翔获得奖牌引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圆,同时借助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预设充分,促进动态生成的课堂。

  新课堂的课堂讲究动态生成,但良好的课堂生成也离不开教师教学设计的预设。我们更详细的研究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每个细节再仔细推敲了一遍,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心理准备,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作了充分的准备,更好地促进开放式教学。我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先来画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选用任意一种方法来画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画圆,感悟画圆的多样性,体会到每种画法都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利用物体画圆比较快方便,但不能随意改变大小;但利用圆规画圆,则可以灵活调整圆的大小,并且画出的圆比较漂亮。

  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学生对它还是比较陌生的,也是学生学*的难点。介绍画法时,我们借助媒体或亲身做一些示范,并和学生共同商讨用圆规画圆的注意点,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动手,通过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圆的特征,同时在课堂上向学生补充了课外知识:墨子很早就在《墨经》中提出“圆,一中同长也。”

  四、进一步解决生活在的实际问题。

  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圆心的作用——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的作用——确定圆的大小,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用课件演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富有趣味,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最后课件演示的生活中的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圆,同时结合2008奥运会五环标志,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认识”,以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点和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说一说这节课的具体方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从生活中引入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圆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同学们用各种学具创造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但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课堂上还不够放手,如果能够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探索、交流、合作、发现,可能孩子们的收获会更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我执教的“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它是在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由认识*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面上的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由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三方面理念:

  1、体现主体与主导作用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充分画圆和折圆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圆,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己尝试发现,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而不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2、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个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创造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3、体现数学联系生活。

  《课标》指出:“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样这样的联系也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课集中体现在两个教学环节上:第一是“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创造圆”这个环节。因为学生在认识圆之前,已经对圆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得到圆,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体现是在教学的最后,在学*了圆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来说说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此环节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在看到生活中的圆时能力所能及地对这些生活现象利用数学知识来作出解释。这样就更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车轮、井盖呈什么形状?(圆形)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形状?在这里若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示车轮和井盖,让学生在感知圆的表象上初步认识圆效果会更好。

  由于六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所以接下来安排学生直接尝试用圆规画圆,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出圆。关键是学生用语言表述如何用圆规画圆,学生说教师板书,在这一过程中就能知道圆规的构成、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画好圆后,提出:这个圆把黑板分成了几个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由于过早地出示了课题,刺激了学生视觉效果,没能说出。

  二、探究本节课重点、难点。

  这部分分三个教学内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画圆。

  3、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第一部分时,直接提问: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预*过,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是比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总结和出示准确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作为概念教学课,这是大的失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语言总结。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让学生总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接、通过、线段”这些关键词。在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在同一圆中”,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而由于课堂节奏缓慢,时间紧张,之后的判断练*也没能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必须清楚: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长。从交回来的作业看,学生能够理解,但由于用圆规画圆不够熟练,完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

  教学第三部分时,圆的概念学生在徒手画圆、闭上眼睛画圆的多种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在教学圆的第二个特征时需要和椭圆区分开来,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感觉语言比较拗口。

  三、教学反馈。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动手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道题上遇到了困难,原因是学生要弄清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而不是直径。这一设计显然给学生造成了学*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半径是1cm的圆,再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执教这节课,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是:整个教学设计能体现“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并加以创新;能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发现。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教师教态的调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感染学生,激活课堂。

  3、重难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其余则点到为止。

  4、课堂要有评价,要注意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认识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认识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教圆的画法时我不是直接讲解示范画圆,而是放手让学生动手试着画圆后再进行交流不同的画圆方法。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学之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学生亲自操作,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圆的特征,由于是学生的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合理的引导,学生知识的生成度较高。让学生自己去“走”,在学生“行走”的过程中强健“肌肉”,坚硬“骨骼”。学生的数学能力在细微处得到发展和提高。这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探究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对于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交流圆的特征时这一环节交流的还不够充分,生生、师生互动不够,有效预*不到位,使学生无话可交流。

《认识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2)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a、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学具中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自学半径、直径概念,进一步理解圆上、圆外、圆内三个名称,然后进一步理解半径、直径。b、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c、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在操场设画大圆的方法时,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定长、定点、旋转一周就画一个大圆。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掌握了画圆的步骤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点,应该能很好的突破。

《认识圆》教学反思3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时间不够!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均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2

  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3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的。“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均分”的过程,了解*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均分用除法来表示,会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号并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会。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复*了什么叫*均分后出示8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让学生通过1个1个地分,1份1份地分使学生明确“*均分”的含义,为教学新课做好铺垫。在教学例4,例5时,创设了帮大熊猫分竹笋的情景,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竹笋实际操作分一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又运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的感受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均分用除法可以表示。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介绍了新的符号朋友“除号”,以及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除法算式的意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读一读、分一分操作、说一说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这样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的`意义。

  我在设计练*题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心理强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题,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增加了练*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目的。通过创设情境帮大熊猫分竹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整堂课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新知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在数学教学中曾经一直有个大困扰,课堂中教学学优生不怎么听,因为觉得简单,学困生是听不懂,因为太难,备课的时候我也总是尽心尽力备到每一个知识点,无论大小,可学生未必买账。直到看到奥苏贝尔写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忽然明朗了,基于学情的教学才会更有效。于是,《圆的认识》这节课,我有了新的想法:“圆的认识”是在六年级孩子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以及他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学*圆的有关知识,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要认识的*面图形。也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对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一次飞跃。

  教材中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圆心、直径、半径,并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圆的认识》这节课前通过设计了5道题对我校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学前测试,题目包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圆,球是不是圆,写出对圆的了解,圆与其他*面图形的区别以及画圆。在对孩子们的前测进行分析中意外地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厘清球和圆的区别,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不能正确区分,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圆,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预*的*惯,二是没有上过辅导班;其中很多同学在老师要求准备圆规的基础上能自觉研究它的用法,能用圆规画圆,只是需要规范画法。

  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想到的,一直自以为是地把知识点讲给孩子们听,其实,在不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教学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学*。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前测,在课的伊始,利用对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分类导入,明确球和圆不一样,球是立体图形,圆是*面图形,帮助孩子们厘清概念。在*面图形中继续分类引入新课,明晰圆是曲线图形,让学生从直线图形过渡到曲线图形。

  接着在学生自主画圆的基础上认识圆规,总结画法,规范圆规画图的方法。在画半径、直径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特点及关系,认识圆的特征;在找圆心的活动中,理解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并且它是圆内最长的线段。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后测,学生对圆的认识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能正确说区分生活中球和圆,能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规范画出圆。基于学情认识的圆,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效果定比以往只考虑知识点的教学更有效,让优等生发挥作用,帮学困生度过他们学*的困难点。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一种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从学*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曲线的知识,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借助直线图形研究曲线图形的思维方法。从空间观念角度来讲,对学生是一个学*飞跃,对于圆的特征的学*认识,为今后学*圆的周长,面积以及今后圆柱,圆锥来说都是基础知识。

  1、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学*新知

  本节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学课本,自主探索作为主要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画一画等多种活动,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

  1、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的知识,建立清晰表象。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课是*面几何知识的教学,属于概念数学。所谓的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等,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

  先来说说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1.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借助课件先由许多美丽的“生活中的圆”的引入,例如向日葵、日环食现象、圆形拱桥、古罗马竞技场等等。通过这些美丽的图片,使学生在对圆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感受到“在一切*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探究它们之间关系,教材的安排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贯穿其中。由于建构的是一个预*后的课堂,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圆应该并不陌生,所以我将后来的探索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由“探索发现”调整为了“实验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进行猜想,然后想办法验证猜想。学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圆的认识程度,获得新的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不少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有用的数学。另外,在最后还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识,如《墨经》中的关于圆的研究等,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不足之处的: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地方都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比较保守,教师引导地过于细致,使得学生的思考、操作、合作、交流其实都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转。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学*过程才是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人。

  2.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等基本知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应着眼于将学生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认识进行组织和提升,拔高认识的层次,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和解读概念。在这一点上,我把握得并不到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认识上,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和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其实以学生的现在认识水*以及前面已经经历过的对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的验证,他们完全可以推断并总结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时再一味地让他们想办法验证,就有些多此一举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让学生觉得无趣乏味。

  3.反馈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反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开始时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我反馈的方式是请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谁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的说用瓶盖画;有的说用圆形的尺画;有的说用光盘画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借助圆形物体来画圆。学生一个个来说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交流、反馈的面很狭窄。如果这个时候,我这样提问:“同样都是借助于圆形物体来画圆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请那些没举手的学生来介绍其他画圆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馈的范围能够从个别学生延伸到所有学生,而且交流出来的画圆方法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不会仅局限于用物体来画这一种。

  4.关注细节,考虑周到。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细节方面,我没有关注到。比如说我刚开始上课时,我先出示的图片的圆应该是正圆的,可是仔细看看我选择的图片,那车轮画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圆,而是椭圆或者*似于圆的形状。如果作为单纯的欣赏问题应该不大,但是因为这是一节概念教学的课,学生对于圆的最初认识只要稍有偏差,对于以后的学*就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所选择生活中的圆必须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而不能是特殊性或偶然性。另外,教师的教学用语必要要规范,在涉及到某些知识,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科学原理等的解释,必须要严谨、认真,做到句句斟酌,字字推敲,滴水不漏。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认识”,以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点和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说一说这节课的具体方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从生活中引入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圆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同学们用各种学具创造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但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课堂上还不够放手,如果能够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探索、交流、合作、发现,可能孩子们的收获会更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首先,通过画圆,回顾圆的有关性质,为进一步探讨圆的性质作铺垫。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活动,找出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在折一折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探索圆的轴对称性以及同一个圆内的直径相等的特征,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

  然后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题练*,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民间的圆形*节、*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3、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4、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我执教的“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它是在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由认识*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面上的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由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三方面理念:

  1、体现主体与主导作用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充分画圆和折圆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圆,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己尝试发现,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而不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2、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个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创造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3、体现数学联系生活。

  《课标》指出:“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样这样的联系也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课集中体现在两个教学环节上:第一是“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创造圆”这个环节。因为学生在认识圆之前,已经对圆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得到圆,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体现是在教学的最后,在学*了圆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来说说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此环节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在看到生活中的圆时能力所能及地对这些生活现象利用数学知识来作出解释。这样就更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感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并理解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本人认为在本节课中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还可以:

  一、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学生熟悉的“分苹果”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2个苹果、1个苹果,到两个人分吃一个苹果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的产生在*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均分”的重要性,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的情趣性。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我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找一找、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的桥梁;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加强实践,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努力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长方形折1/2、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第一、在教学中本人在如何激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言语*淡、缺乏热情;第二、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方面缺乏有效性,虽然能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但当学生对认知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给予正确匡正、引导还是感觉力不从心。

  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给予传经送宝,本人在这边先谢谢了!让我能在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饼”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对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以1/2这突破口展开教学。通过分月饼先谈谈对1/2的认识,了解1/2的意义,知道1/2的写法和读法。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在1/2的基础上,通过*题中的问题:一个长方形被*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是其中1份,能否用1/2来表示?这样来认识1/3,又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各种图形的1/4,讨论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内容贴*了学生生活,学*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学会生活。不足的是评价的重点还不是很到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速度还有待提高,学生倾听的*惯还要加强。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等等。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化教学。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帮助给双包胎兄弟分蛋糕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接下来的课堂都能保持活跃的气氛。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本节课所存在的不足:

  1、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转变得不够完美,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在让学生比较图形不同的二分之一的大小时,没有让同学们充分思考这几个二分之一的大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相同,就直接演示课件,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处理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本节课知识,每一步都应该扎实的去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改变教学方案,对于最后一道题的拓展讲解过细,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拓宽那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过多的讲解会给那些基础学生产生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所学的知识,如果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去发现,再配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应该比老师长篇大论效果要好。

  这节课给我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会从中吸取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9)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透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透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那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透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决定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能够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透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齐,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忙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能够和练*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学情,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引出角、认识角、比较角、画角。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关于角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会从已经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发,正确猜测。接着,让学生大致地向老师比划角的形状,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提供适当的材料,注重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化难为易,拓展思维

  比较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在转动活动角的时候,要求学生按老师要求,把活动角由最小变大再变大,原本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学生突然说到,变成直线了,没有角了。这时,我抓住学生地提问,反问角的本质是什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现在这个形状,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边呢?答案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又适当渗透*角的知识,以及巩固角的本质。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找生活中的角,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书,桌子,黑板和窗户等长方形物体表面上,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维没有很好的扩散开来。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2、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些时间,从而出现课堂的前松后紧。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画角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尽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我再点评和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但整体感觉在这一环节上有点心急。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面图形,这些*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0)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1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蘑菇进行*均分,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学生动手操作次数不多,使得学生对“*均分”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在练*中,题目从理解上就出现了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而在练*处理中,教师的指导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2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均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3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的。“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均分”的过程,了解*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均分用除法来表示,会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号并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会。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复*了什么叫*均分后出示8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让学生通过1个1个地分,1份1份地分使学生明确“*均分”的含义,为教学新课做好铺垫。在教学例4,例5时,创设了帮大熊猫分竹笋的情景,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竹笋实际操作分一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又运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的感受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均分用除法可以表示。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介绍了新的符号朋友“除号”,以及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除法算式的意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读一读、分一分操作、说一说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这样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的`意义。

  我在设计练*题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心理强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题,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增加了练*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目的。通过创设情境帮大熊猫分竹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整堂课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新知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