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语文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1

  一、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学*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在这一课时的学*,老师可调动他们*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袁珂的生*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

  (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

  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都看过哪些神话?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愚公移山……

  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特点:想象和夸张。

  今天,我们学*袁珂先生《女娲造人》,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

  (二)作者及《女娲造人》简介

  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古代神话研究,其作品被*、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女娲,*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称娲皇、**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1: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复述故事。

  【要点】天地开辟以后,因为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女娲感到有些孤独。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于是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泥亲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喊女娲“妈妈”,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欢乐。但是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满大地。于是她顺手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也变成一个个小人。女娲觉得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越洒越起劲,于是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她又想着,人是会死亡的,难道以后还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婚配,繁衍生息。

  2、问题探究2:这篇文章是作者袁珂根据《风俗通》里两则短文改编的(参看阅读提示),请一同学朗读,其它同学思考:和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使课文丰富起来?

  【要点】更喜欢课文,因为故事更生动,女娲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细腻。文中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作者既大胆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而我们民族的肤色也是黄色。

  (四)细读课文,朗读品析

  1、问题探究3: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你最喜欢课文补充的哪一部分?从_____________词句中,你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女娲。

  【要点】从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这一神态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娲。

  从4段“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一心理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聪明有爱的女娲。

  从5段“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及6段“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读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从9段“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读到了一个慈爱温柔的女娲。

  从13段“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读到一个勤劳伟大的女娲。

  可在品析时,适时加入朗读,体会女娲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结,可见在《风俗通》里的女娲是一个高冷的女神,而经过课文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细节的描写后,我们感受到了她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人性的可爱活泼、聪慧温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劳、慈爱和伟大,这样女娲作为我们人类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丰富了。

  (五)课时作业

  1、把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略

  2、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女娲的记载。

  【参考答案】《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太*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2、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袁珂笔下女娲的慈爱温柔、勤劳伟大、可爱活泼,这位神通广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们自己妈妈身上的美好品质,这源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生动的描写。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娲和她造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来创作,对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改写或续写。

  (二)问题探究1:提供角度,指导写作

  为同学提供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写或续写。同学可选择其一,也可自选角度。

  【要点】

  改写:

  1、女娲造人时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2、女娲怎样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

  3、女娲怎样造更多的人。

  续写: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导】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为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对涉及到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几种情况,从中加以选择。既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设计又要合情合理。

  3、改写要与课文中女娲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三)课时作业

  1、查找、搜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自己寻找文中值得填补的空白点,进行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思维点拨】后羿为什么要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呢?嫦娥知道后羿求到不死之药后有怎样的心理?嫦娥吃下不死之药奔向月宫时她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又是怎样呢?

  3、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神话选本,如《山海经》《淮南子》《故事新编、补天》《伊甸园里》《*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

  《女娲造人》背景来由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并以*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又是孕毓人类的寓言”。尽管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面提出女娲造人的说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始神(发明瑟、笙簧、埙等)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更是缺少关注。《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作“女娲作笙簧”,可见孔疏不误。这短短五个字的记载却成为后代文学家驰骋才华的*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类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这说明,神话一旦离开了它自身的生长土壤,它的形态就要随着新的生长土地而呈现出新的姿态。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的情感。

  2、通过对《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复述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提要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2、自主学*,借助工具书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和质疑问难,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学*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

  1、请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4)女娲造人成功了吗?

  (5)……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3分钟以内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试着找出问题答案。

  班级交流,明确答案:

  (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女娲为了消解自己的孤独寂寞,使天地生气蓬**来就开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来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类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2、请学生依据以上问题答案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并提出思考问题:

  1、对照《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作者做这样的增删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1、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造人前后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神?

  2、文章结尾写到“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试想女娲看到这样的情形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设计意图:发现作者眼中的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许多现象也做过类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对江河东汇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汇集的解释;《夸父逐日》中对于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译文组织学生阅读。

  2、组织学生从内容、创作手法等角度归纳总结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小结: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未来也要考这种精神去书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吗?那就是——想象力。让我们用想象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吧!

  (六)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主题展开活动(根据小组喜好选择主题)。

  1、“开在远古的绚丽之花”——*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梦想”——从*神话看古代人们最质朴的诉求。

  3、“众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来自鸿蒙的‘男神们’”——中西方神话中男神形象比较。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学生对神话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体会,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3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洒泥**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袁珂《*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运用大胆奇特且合情合理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大都耳熟能详,所以不必对情节过程进行分析;而当着重体会情节中渗透的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的突出特点,也是本文学*应把握的重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对文本的阅读,分两步走:先进行比较阅读,初步感知想象的情节;再进行探究阅读,把握想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正确运用想象。从而,由浅入深,学以致用,争取一课一得。目标明确之后,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还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鉴别,体会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具体、有趣。接下来品读课文中更具想象力的情节,以放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进而在美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生动地讲述部分情节。在讲述的过程中,抽象文字上升到头脑中转化为形象思维,体会想象的奇趣,并自觉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阅读中,从分析女娲形象入手,把握想象的特点、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体会、明确。学生可随即将讨论结果明确在黑板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很鲜明地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女娲形象。板书有不少重复之处,这恰能体现女娲形象的鲜明,当予以充分肯定;答案的多元化,也能够证实女娲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完成“女娲是一个……”句式过程中,能够自然带出分歧,即女娲是人还是神,争论后得出:女娲是有人性的神。深入讨论,从女娲形象上去判断,想象的特点、要求。结合板书形象地展现,想象的两个要求:大胆奇特、合情合理。

  带着对想象的理解,学以致用,扩写神话《夸父追日》。在实践中指导纠正,请几个同学读.写作的片段,其他同学共同评析。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想象的能力。最后引名言说明想象的可贵,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把对想象的体会延展到课外。

  整体来说,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确实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对想象的认识,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此外蝴蝶形的板书设计,使得想象的作用、特点,形象化了,具体化了。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通过默读、圈画、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发明性想像改编神话。

  3、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对话导入课文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看神话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段。(投影──*古代神话。)

  师:你们能说出这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

  生(齐答):*开天、夸父追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文字──片1:*开天;片2:夸父追日;片3:钻木取火;片4:女娲造人。)

  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列举其他你们所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

  生: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观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女娲造人》和女娲造人画像。)

  二、学生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教师逐步引导: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里面有什么?

  (学生一脸迷惑与期盼。)

  师:一本古书──《太*御览》。翻开看看,卷七十八有《风俗通》的记载,一起读读看,大致意思是什么?

  (齐读后有几个学生举手说大致意思,老师示意一位学生回答。)

  师:感悟能力不错!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朗读译文。(教师点击译文。)

  学生朗读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布置男女婚配。──《风俗通》)

  师:(创设阅读情景)再看下面有什么?(点击投影:“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2、学生快速阅读,尽快给作者回应:

  生1:更喜欢课文,因为它生动。

  生2:更喜欢课文,因为它比《风俗通》里的资料更具体。

  生3:我觉得还是《风俗通》里的简洁明了。

  生4:《风俗通》里的虽然简洁明了,但是缺乏生动的情节。

  生5:课文还有生动的环境描写。

  师: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袁珂的神话作品,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袁珂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我们看他有什么反应。

  (点击投影:“假如喜欢,请把它范文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

  师: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先复述给在座的老师们听听,好不好?

  三、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动画,回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做好复述的准备(可以轻轻地说出来)。

  2、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

  3、学生评议。

  4、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家长听听。

  四、师生一起进一步探究课文的魅力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只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技能。

  投影: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⑵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2、学生阅读、考虑、圈画、归纳,做书间笔记。

  3、小组推荐与讨论。

  4、全班推荐与讨论。

  生1:我来读一读体现喜悦感的语句──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女娲看着她亲手发明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获得是快乐的。

  师:你朗读得有感情。谁来汇报其他的收获?

  生2:我看出女娲其实是个活泼调皮的女孩。如第4节写道:“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也很聪明。如第4节:“她忽然灵机一动……”,想出造人的主意。体现喜悦感的语句还有如第12节的“这些小人儿在她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抚慰”。从中我体会到发明的快乐。

  师:同学们觉得她说得怎么样?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5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2、学生寻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讲述

  3、关于神话,关于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标画出文中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对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经过进行新的想像吗?

  四、教师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

  发挥想像,请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女娲见到自己造的人后的喜悦心情说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

《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①通过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②通过默读、圈划、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③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 在这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断[投影——*古代神话]。你们能说出这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投影——片1:*开天 片2:夸父追日 片3:钻木取火 片4:女娲造人]……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列举其他你们所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今天我们先重点观赏《女娲造人》[ 片 5:课题《女娲造人》 ]

  二、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1、 教师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里面有什么……一本古书——《太*御览》。翻开看看,卷七十八有《风俗通》的记载,一起读读看,大致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译文?有!我们一起朗读译文。再看下面有什么?“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作者 袁珂”

  2、 学生快速阅读,尽快给作者回应

  3、 教师小结: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袁珂的神话作品,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袁珂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我们看他有什么反应。(单击)“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 ——作者 袁珂” 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先复述给在座的老师们听听,好不好?

  三、复述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1、看图回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做好复述的准备(可以轻轻地说出来)。

  2、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

  3、学生评议。

  4、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听听。

  四、进一步探究课文的魅力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技能。

  (1) 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2) 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划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默读+圈划写—轻声朗读与练说)

  2、学生阅读、思考、圈划、归纳,做书间笔记

  3、小组交流与争论(机动)

  4、全班交流与讨论(包括精彩语句的朗读、体味)

  5、教师小结:

  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的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合情又合理的想象[投影]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你能抓住这个亮点,借想象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吗?

  五、想象力训练

  现在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1、四人小组讨论,1号主持,选出想象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3、学生互相简评

  六、拓展延伸(机动)

  1、教师导入

  总评想象力训练……丰富的想象力是聪明人的重要标志。同学们很聪明。当然,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看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能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吗?……远古时代人们凭神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是无法对人类的起源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的,你能说说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一些比较科学的说法吗?

  2、学生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或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一些比较科学的说法。(机动处理:看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

  七、布置课外作业

  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新的感悟。课外我们不妨再搜集一些,作一些比较,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也不妨利用现有的资料和各种人类起源的假说,较科学地去追寻一下人类的起源。

  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中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资料,自选专题,搜集资料与撰文。

《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头为四岳,

  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文体解读

  投影: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三、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投影: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gēng,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录音,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投影: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g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g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

  3.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4.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五、研读课文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3.本文想像女娲造人的动机是“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来才好。”请发挥你天才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

  4.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

  教师点拨: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等的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5.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请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热情鼓励。

  提示:(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

  (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头为四岳,

  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文体解读

  投影: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三、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投影: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gēng,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录音,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投影: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g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g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

  3.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4.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五、研读课文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3.本文想像女娲造人的动机是“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来才好。”请发挥你天才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

  4.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

  教师点拨: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等的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5.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请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热情鼓励。

  提示:(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

  (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1

  一、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学*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在这一课时的学*,老师可调动他们*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袁珂的生*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

  (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

  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都看过哪些神话?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愚公移山……

  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特点:想象和夸张。

  今天,我们学*袁珂先生《女娲造人》,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

  (二)作者及《女娲造人》简介

  袁珂(1916—2001),中国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女娲,中国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称娲皇、**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1: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复述故事。

  【要点】天地开辟以后,因为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女娲感到有些孤独。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于是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泥亲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喊女娲“妈妈”,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欢乐。但是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满大地。于是她顺手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也变成一个个小人。女娲觉得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越洒越起劲,于是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她又想着,人是会死亡的,难道以后还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婚配,繁衍生息。

  2、问题探究2:这篇文章是作者袁珂根据《风俗通》里两则短文改编的(参看阅读提示),请一同学朗读,其它同学思考:和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使课文丰富起来?

  【要点】更喜欢课文,因为故事更生动,女娲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细腻。文中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作者既大胆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而我们民族的肤色也是黄色。

  (四)细读课文,朗读品析

  1、问题探究3: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你最喜欢课文补充的哪一部分?从_____________词句中,你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女娲。

  【要点】从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这一神态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娲。

  从4段“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一心理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聪明有爱的女娲。

  从5段“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及6段“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读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从9段“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读到了一个慈爱温柔的女娲。

  从13段“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读到一个勤劳伟大的女娲。

  可在品析时,适时加入朗读,体会女娲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结,可见在《风俗通》里的女娲是一个高冷的女神,而经过课文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细节的描写后,我们感受到了她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人性的可爱活泼、聪慧温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劳、慈爱和伟大,这样女娲作为我们人类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丰富了。

  (五)课时作业

  1、把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略

  2、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女娲的记载。

  【参考答案】《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太*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2、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袁珂笔下女娲的慈爱温柔、勤劳伟大、可爱活泼,这位神通广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们自己妈妈身上的美好品质,这源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生动的描写。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娲和她造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来创作,对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改写或续写。

  (二)问题探究1:提供角度,指导写作

  为同学提供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写或续写。同学可选择其一,也可自选角度。

  【要点】

  改写:

  1、女娲造人时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2、女娲怎样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

  3、女娲怎样造更多的人。

  续写: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导】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为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对涉及到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几种情况,从中加以选择。既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设计又要合情合理。

  3、改写要与课文中女娲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三)课时作业

  1、查找、搜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自己寻找文中值得填补的空白点,进行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思维点拨】后羿为什么要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呢?嫦娥知道后羿求到不死之药后有怎样的心理?嫦娥吃下不死之药奔向月宫时她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又是怎样呢?

  3、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神话选本,如《山海经》《淮南子》《故事新编、补天》《伊甸园里》《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

  《女娲造人》背景来由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并以**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又是孕毓人类的寓言”。尽管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面提出女娲造人的说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始神(发明瑟、笙簧、埙等)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更是缺少关注。《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作“女娲作笙簧”,可见孔疏不误。这短短五个字的记载却成为后代文学家驰骋才华的*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类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这说明,神话一旦离开了它自身的生长土壤,它的形态就要随着新的生长土地而呈现出新的姿态。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通过默读、圈画、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发明性想像改编神话。

  3、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对话导入课文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看神话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段。(投影──中国古代神话。)

  师:你们能说出这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

  生(齐答):**开天、夸父追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文字──片1:**开天;片2:夸父追日;片3:钻木取火;片4:女娲造人。)

  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列举其他你们所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

  生: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观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女娲造人》和女娲造人画像。)

  二、学生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教师逐步引导: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里面有什么?

  (学生一脸迷惑与期盼。)

  师:一本古书──《太*御览》。翻开看看,卷七十八有《风俗通》的记载,一起读读看,大致意思是什么?

  (齐读后有几个学生举手说大致意思,老师示意一位学生回答。)

  师:感悟能力不错!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朗读译文。(教师点击译文。)

  学生朗读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布置男女婚配。──《风俗通》)

  师:(创设阅读情景)再看下面有什么?(点击投影:“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2、学生快速阅读,尽快给作者回应:

  生1:更喜欢课文,因为它生动。

  生2:更喜欢课文,因为它比《风俗通》里的资料更具体。

  生3:我觉得还是《风俗通》里的简洁明了。

  生4:《风俗通》里的虽然简洁明了,但是缺乏生动的情节。

  生5:课文还有生动的环境描写。

  师: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袁珂的神话作品,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袁珂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我们看他有什么反应。

  (点击投影:“假如喜欢,请把它范文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

  师: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先复述给在座的老师们听听,好不好?

  三、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动画,回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做好复述的准备(可以轻轻地说出来)。

  2、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

  3、学生评议。

  4、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家长听听。

  四、师生一起进一步探究课文的魅力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只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技能。

  投影: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⑵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2、学生阅读、考虑、圈画、归纳,做书间笔记。

  3、小组推荐与讨论。

  4、全班推荐与讨论。

  生1:我来读一读体现喜悦感的语句──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女娲看着她亲手发明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获得是快乐的。

  师:你朗读得有感情。谁来汇报其他的收获?

  生2:我看出女娲其实是个活泼调皮的女孩。如第4节写道:“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也很聪明。如第4节:“她忽然灵机一动……”,想出造人的主意。体现喜悦感的语句还有如第12节的“这些小人儿在她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抚慰”。从中我体会到发明的快乐。

  师:同学们觉得她说得怎么样?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3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2、学生寻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讲述

  3、关于神话,关于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标画出文中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对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经过进行新的想像吗?

  四、教师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

  发挥想像,请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女娲见到自己造的人后的喜悦心情说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

  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象、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5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洒泥**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运用大胆奇特且合情合理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大都耳熟能详,所以不必对情节过程进行分析;而当着重体会情节中渗透的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的突出特点,也是本文学*应把握的重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对文本的阅读,分两步走:先进行比较阅读,初步感知想象的情节;再进行探究阅读,把握想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正确运用想象。从而,由浅入深,学以致用,争取一课一得。目标明确之后,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还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鉴别,体会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具体、有趣。接下来品读课文中更具想象力的情节,以放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进而在美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生动地讲述部分情节。在讲述的过程中,抽象文字上升到头脑中转化为形象思维,体会想象的奇趣,并自觉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阅读中,从分析女娲形象入手,把握想象的特点、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体会、明确。学生可随即将讨论结果明确在黑板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很鲜明地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女娲形象。板书有不少重复之处,这恰能体现女娲形象的鲜明,当予以充分肯定;答案的多元化,也能够证实女娲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完成“女娲是一个……”句式过程中,能够自然带出分歧,即女娲是人还是神,争论后得出:女娲是有人性的神。深入讨论,从女娲形象上去判断,想象的特点、要求。结合板书形象地展现,想象的两个要求:大胆奇特、合情合理。

  带着对想象的理解,学以致用,扩写神话《夸父追日》。在实践中指导纠正,请几个同学读.写作的片段,其他同学共同评析。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想象的能力。最后引名言说明想象的可贵,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把对想象的体会延展到课外。

  整体来说,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确实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对想象的认识,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此外蝴蝶形的板书设计,使得想象的作用、特点,形象化了,具体化了。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七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5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an,轻捷,油蛉líng,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

  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

  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

  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

  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七年级语文教案2

  多做题完全符合我们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规律: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就应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是唐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12.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⑵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3分)

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文。山市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很难出现,更难为人们所见。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的。它以时间为序,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这是一片自读课文,如果学生了解了山市这种现象,学*起来应该不困难。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难点。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可先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和自己手头的资料自己来理解课文的大意,然后分小组讨论,互相沟通,最后以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层次,把握叙事线索。

  2、积累文言词语。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仪器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查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自行解决生字,把不懂的词语划出来。

  第一课时

  导入

  由“海市蜃楼”的图片导人。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引出海市蜃楼: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自然现象,在清朝也有人在山区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山市,蒲松龄用他的笔记录了下来,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奇妙。

  (问:蒲松龄是什么人呢?)请同学来介绍作家作品,教师作适当补充:

  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读生字,全班同学一起纠正,然后大家齐读。

  2、指名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停顿、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齐读,读出感情和气势。

  5、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什么?

  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交流,共同翻译课文,划出难懂的字词句。

  老师指导学生学*第一部分。

  1、学生提问,请老师讲解不懂的词语。

  2、老师提问重点词语以及特殊句式,学生回答:

  然:可是恒:常常同仁:友人孤:独。青冥:青天、天空。冥:深远。

  顾:看念:心想*中:附*无何:不一会儿甍:屋檐。

  始:才。悟:明白,醒悟。高垣:高强。睥睨:城墙上呈现凹凸性的矮墙。

  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特殊句式

  判断句: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省略句: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3、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这一部分,师生共同纠正。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来当小老师。

  由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做老师,由学生讲解课文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老师作为学生,随时以提问题的方式加以指导。(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把握。没有完成的内容可以放到下一节课。)

  1、重点字词:

  若:像历历:清楚地莽莽然:形容挂起的尘土迷茫无边。

  依稀:隐隐约约,模糊不清。既而:一会儿定:安定,停息。

  乌有:没有。乌通无。霄汉:云霄与天河。窗扉:窗户。洞开:大开。

  指数:用手指指点着数。裁:通才。只:仅。黯然缥缈:昏暗的分不清楚。

  屑屑:忙碌的样子。凭:靠着。状:姿态。逾:超过舍:房屋

  倏忽:突然人间:人家、住户市肆:集市。

  2、特殊句式

  倒装句: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楼五架

  词类活用:楼五架,窗扉皆洞开。洞:名词用作状语,像洞一样。

  逾时,楼渐低。低,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

  3、一词多义

  然:可是(然数年恒不见)

  ————的样子(尘气莽莽然)

  数:几(见宫殿数十所)

  点数(层层指数,楼逾高。)

  4、指名请同学翻译,大家共同订正。

  5、指导朗读。

  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导入

  偶见山市奇观,引人惊异。请你概述山市出现的情况。(复述学过的内容)

  请一位同学做小老师,提问上节课学过的重点的字词句。

  探究思考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词语。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从中可以看出山市的变化是怎样的?(快)

  2、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3、这是谁看到的?

  孙公子禹年以及同人。

  请找出目击者心理变化的词语,想想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

  惊疑悟

  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

  但一想到“*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4、在发展阶段你可以看出,城郭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说明城郭颇有恢宏的气象。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活灵活现,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若失。

  5、在高潮阶段对危楼的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危楼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楼上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楼是高大、雄伟的。结构简洁、明朗。

  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作者不仅看到山市里的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增强了观赏的兴趣。

  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6、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联想和想象以及语言训练)

  拓展延伸

  古代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又称它为“鬼市”,你懂吗?能否用科学解释这神奇的现象?

  大自然是伟大的、神奇的,常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据说人类现在了解的大自然还不及大自然的百分之一,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你知道那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可以告诉我们吗?(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未知世界)

  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同学们常常去和大自然聊聊天,和大自然做好朋友,好吗?

  作业

  1、请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绘画好的同学可以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课后小结:

  文言文一般比较枯燥,学生不喜欢学。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可以比较有效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做老师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学得很象,先由学生提问,再由老师提问字词,再提问句子、翻译、请同学朗读等,而且会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评价,这都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能力还真是不容小觑。通过这样一次训练,也促使他们用心的去学着理解课文,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尽量主动的做到象老师一样高屋建瓴,心中有数。

七年级语文教案4

  七年级语文教案:《心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⑵ 通过复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⑶ 通过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章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⑵ 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⑶ 通过师生互吐心声,让“心声”架起师生之间爱的桥梁。

  六、教学及活动流程

  1、教学准备阶段

  ⑴ 在设计好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素材,应用信息技术,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⑵ 指导学生预*,包括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等。

  二、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契诃夫《万卡》中万卡的图片,并配有《万卡》中的相应文字,提问学生。

  2、导入:契诃夫的《万卡》曾感动过许多人,一个小男孩儿读了《万卡》,勾起了他对往事深深地怀念,也由此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出示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进入情境。

  (二)检查预*,理解故事梗概。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发窘 抽噎 撇嘴道歉 琅琅 过瘾簪子 窸窣 恍惚

  2、指名2人复述故事梗概,教师根据复述情况,指导学生复述的技巧。

  3、师生共同总结。(出示行文脉络)

  公开课前( 读课文)→回家路上( 读课文)→次日放学( 读课文)→公开课上( 读课文) 1、齐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快速浏览课文,复述课文。

  3、同桌讨论,填空,巩固对文章脉络的理解。

  加强基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巩固心理描写写法,理解“心声”的含义。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2、与学生共同总结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1、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京京心理的各种描写语句,感情朗读并在小组中加以讨论分析,在班上交流。

  2、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李京京的“心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提高朗读水*,又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心理描写:1、人物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2、作者直接描述人物的心声;3、通过行动描写揭示内心活动。

  (四) 结合师生实际,倾诉“心声”。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倾诉“心声”,教师随机点评。

  2、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每位同学都能像李京京那样在课堂上勇敢地回答问题;也希望每位同学都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作为教师,我也将努力做到公正、*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像京京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师生*等对话,培养学生的爱心,营造积极主动、民主快乐的学*氛围。

  (五)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凡卡写的那样富于感情的信。

  (六)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心声”: 渴望亲情 呼唤*等

七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

  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反思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展现更多的语文味。例如朗读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语文味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领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后,能在朗读中准确反映出来。在提供给学生的学案中,不仅大环节上从易到难,而且每一个大环节的细环节也是从易到难,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果填空的内容较多,我就将其分成几个细点,写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让学生在有所提示的情况下能较好的完成。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通过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3、通过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学*重点:

  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学*难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课前预*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认真完成预*自测,将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1、走*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预*自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女娲( ) 澄澈( )( ) 掘起( )

  掺和( ) 莽莽榛榛( )( ) 踪迹( )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奔奔榛榛( ) 开僻( ) 气慨( ) 兴高彩烈( )

  3、填空。

  (1)、____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_ 和_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__ __,是 _ _(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_ _ ,它详细叙述了 ____ _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我的疑问

  请将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质疑探究

  一.尝试复述课文,并思考:

  1、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女娲用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人?

  当人被造出来之后,女娲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二、合作探究

  1、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4、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_____ 的人。

  5、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6、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女娲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当堂检测

  课内语段阅读。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 A 下一条枯藤, B 入一个泥潭里, C 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 ,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 E 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④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1、解释文中加点字。

  略睡一睡( )疲倦不堪()

  绝妙 ( ) 幽光 ()

  2、选词填入文中的空白处。(填序号即可)

  ①捏 ②搅 ③伸 ④挥洒⑤拉

  A、 _ _ B、 C、__ D、 _ _ E、__

  3、第①段划线句属于 ___?描写,其表达作用是

  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5、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你能否从选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完成练*册上相应练*题

  23、女娲造人

  预*自测

  1、wā chéng chè jué chān mǎng zhēn jì

  2、廷—延 奔—莽 僻—辟 慨—概 彩—采

  3、(1)、神话 想像 幻想

  (2)、《神话故事新编》 袁珂 神话 女娲造人

  质疑探究

  一、1、她感到非常孤独。

  2、黄泥捏人 泥潭挥藤

  3、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二、1、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喜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

  2、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 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4、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5、神 想象

  6、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tuán土**、洒泥**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当堂检测

  1、大致、简单。 忍受,能支持。极、极端的。 幽暗。

  2、⑤ ③ ② ④ ①

  3、景物? 表现出女娲造人工作的辛苦。

  4、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

  5、 “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这句话就能体现出。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投影*古代神话(*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 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A、“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B、“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一位学生复述

  学生评议

  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技能。

  投影: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学生阅读、圈画、思考、归纳,做书间笔记。

  四人小组交流与讨论。

  全班交流与讨论。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小结发言:借助想像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像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像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和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投影)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你能抓住这个亮点,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吗?

  六、想像力训练

  教师:现在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或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编的课文比一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准备发言,一人补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七、拓展延伸

  教师适当点评学生的发言。我们的想像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像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进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能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吗?(如上帝造人、古猿说、海像说、外星人说)

  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学生活动(略)

  八、布置作业

  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新的感悟。课外我们再收集一些,作上些比较,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一、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学*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在这一课时的学*,老师可调动他们*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袁珂的生*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

  (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

  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都看过哪些神话?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愚公移山……

  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特点:想象和夸张。

  今天,我们学*袁珂先生《女娲造人》,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

  (二)作者及《女娲造人》简介

  袁珂(1916—20xx),*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古代神话研究,其作品被*、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女娲,*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称娲皇、**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1: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复述故事。

  【要点】天地开辟以后,因为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女娲感到有些孤独。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于是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泥亲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喊女娲“妈妈”,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欢乐。但是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满大地。于是她顺手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也变成一个个小人。女娲觉得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越洒越起劲,于是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她又想着,人是会死亡的,难道以后还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婚配,繁衍生息。

  2、问题探究2:这篇文章是作者袁珂根据《风俗通》里两则短文改编的(参看阅读提示),请一同学朗读,其它同学思考:和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使课文丰富起来?

  【要点】更喜欢课文,因为故事更生动,女娲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细腻。文中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作者既大胆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而我们民族的肤色也是黄色。

  (四)细读课文,朗读品析

  1、问题探究3: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你最喜欢课文补充的哪一部分?从_____________词句中,你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女娲。

  【要点】从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这一神态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娲。

  从4段“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一心理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聪明有爱的女娲。

  从5段“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及6段“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读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从9段“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读到了一个慈爱温柔的女娲。

  从13段“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读到一个勤劳伟大的女娲。

  可在品析时,适时加入朗读,体会女娲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结,可见在《风俗通》里的女娲是一个高冷的女神,而经过课文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细节的描写后,我们感受到了她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人性的可爱活泼、聪慧温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劳、慈爱和伟大,这样女娲作为我们人类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丰富了。

  (五)课时作业

  1、把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略

  2、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女娲的记载。

  【参考答案】《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太*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2、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袁珂笔下女娲的慈爱温柔、勤劳伟大、可爱活泼,这位神通广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们自己妈妈身上的美好品质,这源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生动的描写。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娲和她造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来创作,对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改写或续写。

  (二)问题探究1:提供角度,指导写作

  为同学提供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写或续写。同学可选择其一,也可自选角度。

  【要点】

  改写:

  1、女娲造人时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2、女娲怎样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

  3、女娲怎样造更多的人。

  续写: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导】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为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对涉及到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几种情况,从中加以选择。既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设计又要合情合理。

  3、改写要与课文中女娲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三)课时作业

  1、查找、搜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自己寻找文中值得填补的空白点,进行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思维点拨】后羿为什么要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呢?嫦娥知道后羿求到不死之药后有怎样的心理?嫦娥吃下不死之药奔向月宫时她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又是怎样呢?

  3、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神话选本,如《山海经》《淮南子》《故事新编、补天》《伊甸园里》《*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

  《女娲造人》背景来由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并以*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又是孕毓人类的寓言”。尽管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面提出女娲造人的说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始神(发明瑟、笙簧、埙等)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更是缺少关注。《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作“女娲作笙簧”,可见孔疏不误。这短短五个字的记载却成为后代文学家驰骋才华的*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类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这说明,神话一旦离开了它自身的生长土壤,它的形态就要随着新的生长土地而呈现出新的姿态。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导入新课

  导入:远古时代,生产力水*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用课文内容回答。)

  她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独,当她走到池水旁时,照见了自己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为什么不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揉成团状**。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怎么样让人类繁衍生息?

  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婚姻法,让他们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把握人物

  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目标导学二:分析写作手法

  1.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的作用。

  课文15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2.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这一环节,解释什么是“神话”: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目标导学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版的“人类的起源”呢?

  生甲: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中描述阿热和阿味两位大神造人时说:“称八钱白泥,称九钱黄泥,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然后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

  罗马神话中以泥土和泉水捏出人类的是普罗米修斯,他还从各种动物中摄取善和恶,放在人的胸腔里。

  生乙: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植物变的,它说天神欧丁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优美,于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一则写《女娲造人》的简短文章《风俗通》)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不足之处: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1

  [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过程]

  一、 课前预*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反馈,展示交流预*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让学生在练*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4

  [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过程]

  一、 课前预*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反馈,展示交流预*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