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卢沟桥烽火》教案1

  本节课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条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条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学生提问:"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媒体导入:播放"九一八"事变故事片断,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2、出示学*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二)讲读第一部分

  1、自主学*第一段,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质疑。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主义凶恶的势力。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出示卢沟桥地图等资源。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3)这一段写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五、课堂练*

  1、本节课作业: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作业

《卢沟桥烽火》教案2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字册上*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教学反思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3

  教材分析: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

《卢沟桥烽火》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的方法,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再现实历史,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2、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领会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卢沟桥图

  【网络搜索】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比喻什么?

  【网络搜索】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网络搜索】“九一八事变”:

  配乐:《松花江上》(片段)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主义不断蚕食、扩张,把魔爪伸向全*,妄图以泸定桥为突破口,继续扩张势力,将祸及全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b)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c)齐读词语

  3、质疑:说一说在预*中有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5、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6、根据下列小标题,试一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卢沟桥烽火》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你家乡中造型美观的建筑物。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教师进行简介。

  3、过渡: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师生共同检查认字、识字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课堂练*

  郊( )坦( )攻( )设( )检( )记( )

  效( )担( )功( )没( )俭( )纪( )

  五、作业:

  1、完成书写练*;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 郊区 反抗 *坦 纪念馆 完好无损 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3、学*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找出评价卢沟桥的词句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卢沟桥的特点来。

  (3)解释词语:独一无二、奇观 你知道这是谁的评价吗§、全班一起来朗读本段,读出卢沟桥的闻名世界的豪迈来。

  4、学*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余思考:卢沟桥有什么历史象征意义?

  (2)为什么称它为*抗日战争的里程碑呢?

  (3)解释词语:缅怀、悼念

  5、总结全文。

  (1)学到这儿,谁能说一说卢沟桥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有哪两点?

  (2)学*了这篇课文,第二的写法你有什么感受?(总分)

  今后在写作上的写法运用。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6篇)

《卢沟桥烽火》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他们侵略全*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感悟文本。

  学*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主义的侵略本质,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4、品味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句子,你从这些句子中懂得了什么?

  (1)交流:“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怎么样?(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守军怎样的精神?(誓死卫国)

  (5)同学们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得这么深刻,真不错!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同学们守桥的*士兵如何判断的呢?(板书:蓄谋挑衅)“显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我军的足智多谋)

  (6)有感情朗读。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从哪儿看出?(发动进攻)

  三、学*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

  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句子,用“~”划出写我军英勇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收获。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怎么样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四、采用引读法学*6---7小节:

  1、师引:日寇……,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敏锐地认识到*主义的浪子野心。侵占*津就必然侵占华北,控制了华北就必然妄想吞灭整个*。)

  2、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1)师引:卢沟桥事变拉开了________。从此,_____。

  (2)“序幕”是什么意思?

  (3)“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及格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4)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的领土。

  五、升华认识:(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由卢沟桥的烽火,由日寇的蛮横,不可一世,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齐读),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和*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维护世界和*而努力!

  六、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通过资料的交流,然后借助于*地图向学生介绍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介绍当时的形势,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

  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画出描述敌人和我国守军举动的关键词句,诵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发现本课词汇量丰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感受*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让这可感的形象,历历在目。

  另外,我还采取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抓住关键词语复述,这样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地掌握了。

  课堂教学总是一种带有遗憾的职业,虽然在课前设计得挺好,但学生却永远是变量,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不是你想达成什么目标就能达成什么目标。而我在这堂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还是少,不达标。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品悟的权利。我不断告诫自己: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加油!

《卢沟桥烽火》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卢沟桥烽火》教案3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字册上*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教学反思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4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字册上*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教学反思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5

  教材分析: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

《卢沟桥烽火》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的方法,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再现实历史,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2、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领会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卢沟桥图

  【网络搜索】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比喻什么?

  【网络搜索】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网络搜索】“九一八事变”:

  配乐:《松花江上》(片段)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主义不断蚕食、扩张,把魔爪伸向全*,妄图以泸定桥为突破口,继续扩张势力,将祸及全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b)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c)齐读词语

  3、质疑:说一说在预*中有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5、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6、根据下列小标题,试一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卢沟桥烽火》教案菁选

《卢沟桥烽火》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卢沟桥烽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卢沟桥烽火》教案1

  教材分析: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六、板书设计

  我军英勇奋战

  卢沟桥烽火

  敌军

《卢沟桥烽火》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

  出示词语,指名读。

  1.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卢沟桥烽火》教案3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字册上*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教学反思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xiao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指导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军我军

  仰马翻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9

  4、学*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卢沟桥烽火》教案5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和七十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那段震惊世界的历史有关,边板书边说:卢沟桥烽火 齐读课题

  2、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成果,

  3、师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4、语言引入: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事实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卢沟桥烽火。

  二、检查预*

  1、词语:烽火 妄图 伪军 咽喉 凌晨 呐喊 歼灭 震耳欲聋 哭爹喊娘

  2、理清课文脉络:出示预*导航2按时间加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第一节: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出示第一节

  蚕食

  (1)什么意思?(就是说日本要把我们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吃光。)(这是个比喻的说法。)

  (2)出示图片,日本侵略军就是这样蚕食着我国的领土,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从东北三省到华北地区,遭受着日军铁蹄的践踏。

  咽喉要道

  (1)什么意思?(本来是人体的器官,关系到人的性命,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沟桥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里,你能看出卢沟桥的重要?

  (出示句子:至1937年上半年,*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3)(图)是的,卢沟桥沦陷,北*就是当时的北京、天津都会失守,战争的烽火将燃遍神州,生灵涂炭!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的是民族存亡的忧思,请同学们读好这句话。

  四、研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1、交流:请同学们看看故事开头2-3自然段,敌我双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日军:

  (1)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这代指什么?

  (2)从哪些细节你看出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敌人蓄谋已久的阴谋?交流【预*导航】题3。

  a.星光暗淡、万籁俱寂、深夜、偷偷地摸来引:真要寻找失踪的士兵,也该在白天,这样寻找也方便,而日军偏偏选择在星光黯淡、万籁俱寂的深夜。由此可见,日军的举动十分可疑,更让我们感受到日军奸诈狡猾,诡计多端。这是明显的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指名朗读,读出日军的奸诈狡猾。

  b.全副武装(引:找人需要带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来吗?全副武装只能让我们觉得日军这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气势汹汹(引:从中看出了日本侵略者蛮横霸道。)

  恼羞成怒(引:为什么恼羞成怒?因为他们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没有得逞,日军是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守军开起火来。)

  守军:

  a.敌人的无理要求,遭到了守桥的中国士兵的严词拒绝。不严词拒绝行吗?(不行!这关系到全中国的存亡。)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在这场战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敌人?怎样的守军?

  总结:

  敌人: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守军:不畏强敌,开枪还击。

  让我们再一次认清日本侵略者的的侵略本质,齐读2、3自然段。

  2、面对日军丧心病狂的侵略,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出示4、5节你们勾画了哪些词句?

  a.早有防备,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仿佛看到了我国守军奋勇抗击侵略者的情景。

  指导朗读,突出同仇敌忾、奋起反击时守军的`英勇无畏。

  b.英勇的中国守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举起、冒着、冲出、砍去四个动作,感受到大刀队员们英勇无畏,与敌人殊死搏斗。

  引:大刀队员们所面对的敌人是怎样的?用炮火疯狂地进攻宛*城,敌人的武器十分先进,而我军只有大刀,武器很落后,但是这更显出了我军战士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指导朗读。

  C.悄悄地进发齐声呐喊两面夹击守军将士足智多谋,充满智慧,成功收复了卢沟桥。指导朗读。

  D.在整个第4、5自然段中,这些大刀队员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面对如此英勇的大刀队员,日寇是被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你想对这些大刀队员说些什么?

  让我们将他们的这种英雄气概,深深记在心中,一起怀着对他们的无比敬意,再读一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同学们谈得真好,你能够抓住刚才交流的词语,把卢沟桥事件的经过讲一讲吗?

  老师将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放在这里,供你选用。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立即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吼叫 疯狂扑来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手握 腰佩

  抱头鼠窜 悄悄进发 齐声呐喊 两面夹击

  4、总结场面描写

  刚才大家抓住了特定的时间里,我军与敌军交战时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像这样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

  a. 我们抓住哪些词语就能理清卢沟桥事变的发展脉络?

  要交代场面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

  b. 描写场面既要有对场面的总体描写,还要在此基础上有具体描写。比如日军的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文章第二节中哪里是总体描写,哪里是具体描写?

  c.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内好内容先后顺序。文章第四节写第二天凌晨敌我双方的交战场面是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的?

  d. 场面描述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

  五、作业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一个场面:劳动、比赛、课件活动、辩论等。

《卢沟桥烽火》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感悟文本。

  学*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主义的侵略本质,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4、品味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句子,你从这些句子中懂得了什么?

  (1)交流:“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怎么样?(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誓死卫国)

  (5)同学们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得这么深刻,真不错!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同学们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判断的呢?(板书:蓄谋挑衅)“显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我军的足智多谋)

  (6)有感情朗读。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从哪儿看出?(发动进攻)

  三、学*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

  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句子,用“~”划出写我军英勇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收获。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怎么样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中国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4、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大刀: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四、采用引读法学*6---7小节:

  1、师引:日寇……,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敏锐地认识到***主义的浪子野心。侵占*津就必然侵占华北,控制了华北就必然妄想吞灭整个中国。)

  2、***的大声疾呼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引: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3、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4、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1)师引: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从此,…………。

  (2)“序幕”是什么意思?

  (3)“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及格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4)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五、升华认识:(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由卢沟桥的烽火,由日寇的蛮横,不可一世,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齐读),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和*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维护世界和*而努力!

  六、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1:卢沟桥烽火

  时间

  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发动进攻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两面夹击

  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通过资料的交流,然后借助于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介绍当时的形势,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

  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画出描述敌人和我国守军举动的关键词句,诵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发现本课词汇量丰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

  还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感受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让这可感的形象,历历在目。

  另外,我还采取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抓住关键词语复述,这样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地掌握了。

  课堂教学总是一种带有遗憾的职业,虽然在课前设计得挺好,但学生却永远是变量,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不是你想达成什么目标就能达成什么目标。而我在这堂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还是少,不达标。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品悟的权利。我不断告诫自己: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加油!

《卢沟桥烽火》教案7

  第一课时

  本节课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万籁俱寂挑衅众寡悬殊

  猝不及防抱头鼠窜震耳欲聋同仇敌忾夜以继日恼羞成怒如火如荼

  2、理清课文条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条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学生提问:"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媒体导入:播放"九一八"事变故事片断,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2、出示学*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挑衅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歼灭狼狈震耳欲聋

  哭爹喊娘众寡悬殊

  硝烟呐喊慰劳序幕万籁俱寂全副武装恼羞成怒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同仇敌忾人仰马翻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生死存亡夜以继日如火如荼

  指名读词语,重点读准:呐、妄

  2、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万籁俱寂挑衅众寡悬殊猝不及防抱头鼠窜

  震耳欲聋同仇敌忾夜以继日恼羞成怒如火如荼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二)讲读第一部分

  1、自主学*第一段,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质疑。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教案《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主义凶恶的势力。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出示卢沟桥地图等资源。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3)这一段写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五、课堂练*

  1、本节课作业:《补充*题》一、二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作业

  第二课时

  本节课目标:

  1、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的崇敬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你们明白了什么?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出示学*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在书上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回答。

  2、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3、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学*第4、5节:

  1、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2、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二)学*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三)学*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五、课堂练*

  1、本节课作业:《补充*题》三、四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七、下节课预*作业

  卢沟桥烽火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卢沟桥烽火》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人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逃之夭夭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布置]

  [课内]

  1、誊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家长听

  3、完成练*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同学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同学提问,比方“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这时可请同学自身汇报预*效果,并和时褒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和华北局部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同学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誊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人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和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

  出示词语,指名读。

  1.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学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同学体会这显然是***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妄自菲薄。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人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和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酷。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示,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定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逃之夭夭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和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身的理解)

  ***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和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同学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同学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同学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卢沟桥烽火》教案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正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抗日歌曲。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找“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时,让学生圈划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并注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有助于理解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下列词语: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课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教师提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学生试着划分划分,有助于判断。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难点]

  一、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时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学*从中感受我军的形象。

  3、学*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惨败。

《卢沟桥烽火》教案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第一段。同仇敌忾猝不及防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魔爪:比喻***主义凶恶的势力。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第二天凌晨军我军仰马翻同仇敌忾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陈秋丽

  一、词语复*:

  1、指名两生朗读:气势汹汹严词拒绝人仰马翻同仇敌忾抱头鼠窜两面夹击

  2、分两组学生各读一列,思考:你从这两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它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4、课文中详细描写“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是(2-5自然段)。

  5、“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现在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讲好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

  (一)指导学*课文2—5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看看故事开头,敌我双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划出有关词句,作好批注。

  2、交流:

  (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可恶)

  (2)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城内去“搜查”。(无理)

  (3)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奸诈)

  (4)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英勇)

  (5)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蛮横)

  (6)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狠心)

  3、师评:同学们讲得非常到位,故事就因日军“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开始,让我们一起来读好它,读出日军的蛮横无理,奸诈狡猾。(生齐读2-3自然段)

  4、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感觉看到了这帮可恶的日本鬼子!

  记住这个事件的开始了吗?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将它牢牢记在心中的。谁来试试讲故事的开头吧!老师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也许对你有用。(师出示)

  时间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全副武装气势汹汹大声喝问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首先开火立即还击

  师评:(1)你能够将这个故事的开头讲得这么完整,真是了不起!

  (2)哎,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在讲的时候,时而高兴,时而忧愤。肯定是个爱憎分明的好少年!

  5、指导学*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故事的开头我们在关键词的帮助下,讲得很不错,大家可以按照刚才的方式,学*下面一个自然段。

  (2)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能帮助你讲好故事的关键词句,可适当作些批注。

  (3)交流:

  第一处: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第二处: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第三处: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第四处: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学生交流的时候,可问:你为什么找这些词呢?让学生说说理由。(师评)

  6、日寇狼狈而逃的当天晚上,我们的大刀队员们乘胜追击,他们(引读):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1)对于这一部分,你又会抓住哪些词语来讲?为什么?

  (2)同学们谈得真好,你能够抓住刚才交流的词语,把卢沟桥事件的经过讲一讲吗?

  同样的,老师将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放在这里,供你选用。

  时间敌军我军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吼叫同仇敌忾

  疯狂扑来哭爹喊娘奋起还击

  狼狈而逃举起冒着冲出砍去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手握腰佩

  抱头鼠窜悄悄进发齐声呐喊

  (3)给学生2-3分钟时间准备,然后指名交流。

  师评:听了你的故事,我眼前仿佛看到了日军狼狈不堪的样子,讲得不错!

  我们大刀队员的英勇顽强在你的语言描述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想用掌声送给这些奋战沙场的英雄男儿,更送给你,把故事讲得这么生动!

  (二)学*6-8自然段

  1、引:在我军将士的全力反击下,卢沟桥重又返回到我们的手中,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引读)向*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动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2、什么是“生死存亡”?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体现在哪儿?*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从这里,你感受到危急了吗?(三个“!”“危急”,范围扩大,不断递进,感受到当时我国形势危急)

  3、正是在这危急的时刻,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他们的团结体现在:北*市民铁路工人各地民众、海外华侨

  由此,你想到了哪些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三、作业

  1、正因为他们的团结一致,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2、完成补充*题第五大题。

  课前思考:薄雪芳借鉴处: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修改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蔡老师的设计的基础上,将“导入”环节写的详细些。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和七十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那段震惊世界的历史有关,边板书边说:卢沟桥烽火

  2.齐读课题

  3.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

  4.师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5.语言引入: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事实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卢沟桥烽火。

  借鉴处:王琴

  (一)导入读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形势怎样呢?指说。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第三处:当天晚上敌军全部被歼。

  按时间顺序,条理非常清晰。我的设想:导入部分:

  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4.解题:“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卢沟桥》阅读答案 (菁华3篇)

《卢沟桥》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阅读上面文段,完成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它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2)第②句运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________。

  (3)第⑥句中“极少”一词说明____________,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这段文字运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卢沟桥 联拱石桥

  (2)列数字 雄伟

  (3)卢沟桥在永定河发水时也出过事,只是次数很少

  2.逻辑顺序中的从整体到局部。

《卢沟桥》阅读答案2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5、甲文中“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比喻

  B、排比

  C、排比、比喻、拟人

  D、排比、拟人

  6、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举例子、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

  3、结构特点;观赏晓月。

  4、形式优美;赞美。

  5、 D

  6、晓月圆;距离*;光度亮。

《卢沟桥》阅读答案3

  概念中的卢沟桥在每个有知有识的*人心中,真实的卢沟桥此时就静静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只是,这个名字从少年历史课堂上走进我们心灵的时候,便因为那特殊的历史含义牢驻每个少年梦境。也想像过千百回它该有的悲壮与凝重,于是,当“卢沟桥”从三个汉字变成一座桥呈现在面前时,就有些惊惶失措了:它怎么就从梦里走出来了呢?

  正午的阳光温柔而祥和地覆盖了京城南面这片空旷的原野,干涸的永定河以流动的姿态畅畅快快地将大地一分为*,于是,河上便架起了这座名气太盛的桥——卢沟桥。

  这里根本不是什么景色佳绝的胜地,只不过是北方偏僻的荒郊而已。可是它,却招徕了那么多从繁华的京城里来的客人,把这片本来荒凉僻静的原野变得人声沸腾。桥若有心,是不是也会有一点骄傲的感觉呢?然而桥是不会骄傲的。桥,永远是静默的。

  尽管有那么多喧闹的笑声在桥上回荡,尽管有那么多响亮的脚步声过去过来,北方旷野的风呼啸的间隙,卢沟桥却始终静默着。各种声音从它身旁淌过就像永定河水从它身下流过一样。

  它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

  永定河古称卢沟,又名桑干河,至清康熙年间始称永定河。卢沟桥横跨永定河而过,从而成为燕蓟地区沿太行山脉通向华北大*原的要津。对于王朝的将领们来说,这里是扼守京城的关口;对于一般的仕宦商贾,这里是进京出京的必经之路。不知有多少人,在日暮时分,停下劳累的双腿,住进卢沟桥边的客栈,修补着他们未圆的人生梦;又在凌晨晓月未落时,再次匆匆踏上去路。

  如今,我们已无法完全领略号称“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是什么情景了,只在明人王跋留下的《卢沟晓月图》中还可窥得几分况味:

  一声金鸡长啼,将西山从清冷的月光下唤醒,迷迷糊糊地露出深一片浅一片的阴影,永定河淙淙的流水声里,己夹杂着细碎的马蹄声和车轱辘的吱吱呀呀。凉凉的晓风,也在这时送来了疏远的钟声,听在早行人耳里,又多了一分奔波的沧桑。走过卢沟桥的石板路,或者回头依恋地看一眼京城模糊的背影,再继续向前赶路;或者抬头一眼望见雄壮的京城轮廓,长途追寻的梦里又添了几分豪气与自信。依恋也好,自信也好,卢沟晓月从此便作为人生历程中一个新的起点而成了永恒的景色。

  晓月无数次美丽,来去过客也有过无数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被文人墨客题咏摹画,只有桥上四百多个精雕细琢的石狮子不变地保持了最初的姿势,或嗔或喜,或怒或悲。

  假如没有七十多年前又一个晓月浅浮的早晨蓦然响起的枪声,假如没有随后那场震动历史长空的战争,卢沟桥也许将会永远以充满诗情画意的形象为人们所铭记。

  可是,人世的变幻决定了这里有座桥,也决定了它将承担起历史的命运。1937年7月7日,从这一天开始,战火与硝烟便取代了明月与晨钟。

  有多少人从此开始辗转流徙,有多少人将血泪抛洒在此,有多少悲壮残酷的故事发生,都只能去想像了。时间只给我们留下一个民族如何呐喊、如何为生存而反抗的思考。当我站在宛*城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面对那一幅幅无声诉说的照片时,我深深地被前人脸上那深切的渴望所震撼了,那是无声的呐喊:我要活着!

  所有关于人生的意义在这呐喊中得到了永恒的诠释。

  生命是那么偶然地降临于你我头上,让我们感激之下无言以对,惟有备加爱护而已。活着就要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就要高高地昂起头颅!

  他们为追求生命而失去了生命,活着的是我们。

  我们又为什么而活着?

  作为个体,我们实在显得渺小,宇宙有无你我的存在和悲欢离合都无所谓;只有完全面对自己时,才明白为什么要固执地去追寻每一次人生际遇,哭着笑着,深深地从心底喊一声:我活着!

  人世间的生生死死,岁月的风雨沧桑,只不过让桥上的石头多出几道斑驳裂纹而已。尽管许多人带着另一种心情前来看望它,它也仍只是静默的供人通行的桥而已。

  沿着桥向东走百米左右,就进了与桥同有名气的宛*城。

  宛*城太小,当地人称作“斗城”。没有大街小巷,没有钟楼鼓楼,没有集市广场。站在唯一一条街道上东西一望,就看到了顺治城门和威武城门。见惯了世事的当地居民,背靠着灰砖墙,在下午的阳光里闲散地坐着,眯着眼睛看我们走过。宛*就这么大。这么偏僻的地方本来就不会吸引多少人前来盘桓,也就不需要一座宏伟的城池。明人要费事地在此建个小宛*,仅仅为了守住前面这座桥而已。

  城中那几十户小小的人家,就在**淡淡的.日子里,静默地守着小城;小城就站在朔风和黄沙里,静默地守着静默的桥。

  (取材于李季的散文)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眼中真实的卢沟桥偏僻、荒凉、静默,并没有想象中应有的那份悲壮与凝重。

  B.其实“卢沟晓月”自然风景并不美,只因是来往过客人生历程的新起点而被铭记。

  C.作者领悟到宇宙间个体的生命实在是渺小,因而流露出一种旷达豁然的人生态度。

  D.文中多次写到卢沟桥的“静默”,以此表现了卢沟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2.根据文意,下列对联中不适合题写在卢沟桥的一项是(2分)

  A.晓月征夫催野渡;秋风谪宦梦乡关

  B.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

  C.大河曾流泪和血;长桥犹记恨与愁

  D.把酒凌风,古往今来皆过客;凭栏远望,水色山光尽乡情

  3.卢沟桥为什么会“名气太盛”?它的名气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7分)

  4.文中画线的句子:“我要活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涵?(4分)

  5.本文最后两段描写宛*城有何用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3分)D(A.“并没有”在文中没有提及,无法确定;B.“自然风景并不美”与文意不符;C.“旷达豁然的人生态度”与文章主旨不符)

  【评分参考】选D得3分,选A得1分。

  2.(2分)B(“越水”“吴歌”与卢沟桥不符)

  3.(7分)因为卢沟桥是燕蓟地区沿太行山脉通向华北大*原的要津,是扼守京城的关口和进京出京的必经之路(1分);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美景中有无数耐人寻味的故事被文人墨客题咏摹画(1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响起了抗日战争的枪声(1分),所以它“名气太盛”。

  卢沟桥的名气体现在:是重要的历史地理位置(1分),是著名的美景(或“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1分),是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1分)和中华民族抗日精神的象征(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4.(4分)表达了对生命的珍爱(2分),对民族尊严(或“生命尊严”“尊严”)的捍卫(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5.(6分)最后两段描写了宛*城的特点:小,不繁华,地处偏僻,为守护卢沟桥而修建,居民生活宁静*淡(1分)。以宛*城的狭小朴素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对比(1分),以当下宛*城宁静*淡的生活场景与前文抗日战争的残酷场景作对比(1分),凸显了和*和生命的可贵(1分);以宛*城对卢沟桥的静默守护的描写(1分),表达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永葆和*的坚定信念(1分)。

  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1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亮点需要我继续在教学中实践着。

  1、整个课堂能够牢牢立足文本,通过读、说、演、再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仔细品味语言,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激发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去体味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并且模仿课文句式“有的……好像……”说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卢沟桥的狮子更多形态的想象,也有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这些都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2、创设情境,体验感悟。卢沟桥的狮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那只威武或顽皮的狮子,发挥想象。走进狮子们的内心,用语言、动作来表现狮子们内心想法和活动,去体会狮子们的趣味和情趣,使狮子们“活”起来。

  存在的问题:

  1、整堂课的内容过多,使最后一段课文的学*没有完全到位,应该把第一段课文的学*安排到第二课时,在本课时把力度和时间放到重点和难点上。

  2、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手,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在重点段第二自然段中,用五句话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不同形态。我先让学生读了之后,在找出自己喜欢的狮子及相关句子品读,然后逐句指名读、说、演,教学形式显得单一呆板。此时,教师应相机指导学生品读一两句后,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领会作者想象的妙处,拓宽学生的思维,以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要更有效地使用多媒体,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生通过读、说、演、再读等形式,充分品味了语言,体会了狮子栩栩如生的特点后,我展示了卢沟桥狮子的图片,只让学生欣赏了,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在这里,应结合课件中狮子的形态进一步练*说话。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形象地理解了课文,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了语言能力。

  4、要注意加强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善于从多角度从多方位来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2

  《卢沟桥的狮子》是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值得肯定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本课教学中,我注意结合“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进行教学,除了课文中的两副插图外,还从网上收集补充了反映石狮子其它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边读文边看图说图意,牢牢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层层深入,把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结合起来,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品读感悟,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中有两点值得肯定:

  1、整个课堂教学能够牢牢立足于文本,通过读、说、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仔细地品味语言,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 ,去体会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并且模仿第二自然段句式“有的狮子……好像……”练*说话、在说的基础上进行想像作文的创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卢沟桥狮子更多形态的想象,也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写作的训练。这些都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2、创设情境,体验感悟。卢沟桥的狮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那尊威武的狮子,就是那只调皮的小狮子,发挥想象,走进狮子们的内心,用语言、用动作来表现狮子们的内心想法和活动,去体会狮子们的趣味和情趣,使狮子们“活”起来。例如,在指导朗读“有的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时,学生一开始没有读出安静详和的语气来,老师就在一旁轻轻渲染:“它们都睡着了,可别去吵醒它们呀!谁再来读读?”这一指导如行云流水,自然就水到渠成。在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时,老师这样启发:“狮子在做什么游戏?会怎么说?多可爱,我们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学生迅速主动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很快转换角色进行快乐的体验和感受。

  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可结合想象,采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的挖掘与理解。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自然段,描写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一部分,我在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图片朗读,结合朗读想象,在朗读中去理解品味。课后,我想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更深的挖掘,从而突显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描写狮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时,结合狮子的形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此时,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狮子进行探究,领会作者想象的妙处,拓宽学生的思维。结合省略句的用法,让学生自主展开合理想象。这样的处理更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的理解,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化。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学中,我让学生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朗读,边朗读边想像,主要采用了指名读、集体读与师生合作读。其时,在学*重点语句时,比如在学*狮子形态各异这一部分时,就可以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范读或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老师在学生研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学*的动向,及时地评价,不断地鼓励,恰当地引导,从而把读、议、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理解课文时可采用表演这一学生较喜爱的方式。

  《卢沟桥的狮子》写的是卢沟桥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作者通过想象将石狮子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采取学生喜爱的表演方式,通过个别的、集体的表演,既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3

  教师用心语记录得到的是情感、精神的镌刻,即使非常微小,也会成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胶片

  盛新凤是我首师大培训班的同学,是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

  20xx初冬,我们培训班学员一起游览卢沟桥。我发现盛新凤一边抚摸着石狮子,一边念念有词。我走到她的身边侧耳一听:她竟在跟石头狮子说话,好像在逗一群可爱的小孩子!

  后来,我有幸观摩了盛老师执教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她以精妙的课堂语言、娴熟的教学设计,使这一课成为公认的经典。

  在指导朗读“有的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时,学生一开始没有读出安静详和的语气来,盛老师就在一旁轻轻渲染:“它们都睡着了,可别去吵醒它们呀!谁再来读读?”这一指导如行云流水,自然就水到渠成。

  在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时,盛老师这样启发:“狮子在做什么游戏?会怎么说?多可爱,我们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学生迅速主动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很快转换角色进行快乐的体验和感受。

  同样是游览卢沟桥,有的人举着照相机不停地对着卢沟桥拍照,指望以后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做课件用得上。这不能不是说有着较强的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可是一晃又是几年,也许他们拍摄的石狮子照片仍然躺在相册里,没有制成课件。而盛老师却将它们永远地留在自己心灵的底片上,投影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或许,拍摄图片满足了视觉上的感观享受,用心语记录得到的却是情感、精神的镌刻,即使非常微小,也会成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胶片。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4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有以下优点和不足。

  1、合理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前,我播放了《卢沟桥事变》视频,渲染气氛,升华了情感,学生更能感受到卢沟桥是历史的见证。在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会认的字、阅读理解题和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增大了课堂容量,节省了时间。

  2、创设情境,训练说话和写话。卢沟桥的狮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顽皮的狮子,发挥想象。走进狮子们的内心,用语言表现狮子们内心想法和活动,去体会狮子们的趣味和情趣,使狮子们“活”起来。在说话时,我这样启发:“小狮子还可能是什么样?好像在干什么?学生迅速主动地模仿课文句式“有的.??好像??”说话。接着让学生动笔去写。这样就落实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3.有效地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在指导朗读“有的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时,学生一开始没有读出安静详和的语气来,我就在一旁轻轻渲染:“它们都睡着了,可别去吵醒它们呀!谁再来读读?”这一指导如行云流水,自然就水到渠成。

  存在的问题:

  1、时间分配不合理。在训练学生用“有的??好像??”句式说话过后,我展示了卢沟桥狮子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了,欣赏的时间有点长,使写话练*的时间少了,有个别同学没写完我就接着往下讲课了。

  2、自己的课堂语言不够丰富,少数学生的学*态度不够积极。今后要善于从多角度从多方位来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反思5

  今天上了《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这节课先是由最后一段的歇后语入手,让孩子们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正是在说明,石狮子之多,之独特。由此而引出第二自然段这一重点段落。作为第二课时,重点分析石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并列出导学提纲:

  1、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卢沟桥狮子形态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2、同桌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狮子的形态?为什么?”围绕这个导学提纲,学生开始自学,然后汇报成果。

  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本课更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在汇报过程中我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等方式指导朗读,感悟卢沟桥狮子的形象。

  针对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有两点。首先,导学提纲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关注文章的内容,而较为忽略了让学生学*作者写作方法。如此优秀的文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思考,用哪些语文手法写出来的,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学*。只是授之以鱼,并没有授之以渔,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因此,导学提纲应该细化,我设想的如下: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几种样子的狮子,它们都在做什么?

  2、用横线画出狮子的动作的字词,想象画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随后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让孩子明白石狮子的各种形态都是通过排比句的手法,通过动作、声音、表情灯方面,把石狮子写的活灵活现。在最后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拓展训练。可是学生在造句时却遇到了困难,他们想到的句子往往非常简单,因此教师可以在此练*中,给学生设定几个大的环境,如“在春天的花园里,有的花儿好像……有的花儿好像……有的花儿好像……还有的花儿好像……”最后再提高难度让孩子自己造句,逐步分层次的掌握写作方法。

  其次,在抓住关键词方面,应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在讲授“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这句话可以抓住“藏”“游戏”两个词。在课上,我只是抓住了“游戏”一词,让学生猜一猜在做什么游戏,让孩子们再把想象到的画面和同学们说一说,以达到感悟文本的作用。其实我们还忽略了藏这个字。首先一个藏字,我们能看出这个小狮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狮子呢?它可爱、调皮又淘气。通过观察字形,为什么藏这个字会用草字头做偏旁呢?让孩子们想象大自然中的小狮子们都是在草丛中、丛林中做游戏,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理解自已,更能想象出石狮子活灵活现的样子。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何抓关键字词,如何对关键词进行正确的导引,导学提纲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如何设定等。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新课标,对我们的常态课进行反思和跟进。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范文十份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1

  [设计理念]

  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设计特色]

  融合课内外信息,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

  [教学流程]

  一、 交流歇后语,导入新课。

  歇后语导入:

  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说说歇后语吧。(略)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通过第一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卢沟桥的狮子很多)(板书:多)就是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石桥,曾被世界闻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能读懂马可·波罗这句话的意思吗?

  二、 品读课文、启发想象。

  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怎么样?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你说说读课文后的感受。

  (一)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卢沟桥的狮子怎么样?(有意思 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

  2. 略读“大小不一”的段落。

  (1) 卢沟桥的狮子怎么大小不一?请你用朗读告诉大家。

  (2) 自由读描写狮子“形状不一”的句子。

  3. 指名读最喜欢的一句,教师指导朗读。

  (1) 狮子会怎么长吼?它吼起来多么威武、神气。读得再有力一些。

  (2) 这是一只文静的狮子。找个文静的女孩来读。

  (3) 偎依在妈妈怀里时是什么感觉?让你的朗读唤起我们大家的美好回忆。多幸福的小狮子。轻一点,你会吵醒它的。

  (4) 你有过调皮的时候吗?妈妈怎么对付你?

  (5) 读着读着,我们似乎觉得这些狮子是有人性的,让我们连起来读这段话。

  4. 小结。在和*的岁月里,狮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正享受着天伦之乐呢。

  (二)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 欣赏画面。配画外音:可爱的狮子,美丽的石桥,在柔和的月色里如诗如画,想去欣赏一下吗?

  2. 在这么美丽祥和气氛中,还有些狮子会在干什么呢?你能帮作者再想下去吗?

  填空:有的狮子( ),好像( )。

  3. 这些千姿百态的狮子,为这座古老的石桥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生趣,怪不得马可·波罗要由衷地赞叹:“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三、 了解历史,渲染气氛。

  (一) 交流信息,了解历史。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却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1. 读课文最后一段。

  2. 跟朋友交流自己查找的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

  3. 通过互相交流信息,请说说最令你气愤的是什么?你最感到欣慰的又是什么?

  4. 老师也找到了一段录像资料。看录像。(战士们士气高涨、同仇敌忾。)

  5. 理解“挑衅”。你理解什么叫挑衅了吗?日寇就是这样故意找借口挑起了战争。

  (二) 联系情境,改写课文。

  1. 看录像:枪林弹雨中的狮子。(你觉得这时这些狮子还有快乐吗?还有幸福吗?失去了快乐和幸福的狮子,它们都在干什么?)

  2. 让我们联系当时的情境来改写或补写课文好吗?拿出作业纸,任选一句写。

  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朝着远方长吼,好像( )。

  有的低着头,好像( )。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 )。

  有的小狮子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好像( )。

  有的( ),好像( )。

  3. 交流:学生怀着悲愤的心情连起来读自己改写的课文。

  4. 小结:饱经沧桑的卢沟桥的狮子,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无理挑衅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亲耳听到了这震惊全世界的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它们是最好的见证人啊。

  四、 总结全文,升华延伸。

  1. 学完课文,你对马可·波罗的这句话(“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有什么新的体会?

  小结: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更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深情地赞美它——“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把最好的感受读出来,把独一无二的感受读出来。)

  2. 学完了课文,老师写下了这么几句话,和大家交流我的感受,愿意读一读吗?

  卢沟桥,是一页永远展开的历史,

  一页凝固的历史,

  一页光荣的历史,

  一页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历史。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

  有关“7.7”事变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有的:蹲坐长吼

  有的:低头听

  有的:偎依熟睡

  有的:藏游戏

  有的:按淘气

  (在讨论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发散练*: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

  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三、学*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

  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的精神。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3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学*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我们今天学的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

  板书课题: 2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学*第一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句: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第二句:这座桥已有八百年的历史。

  第三句:讲桥的长度、结构,并通过柱子多说明雕的狮子多。

  第四句:借很难数得清,进一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

  (二)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卢沟桥这座有八百年历史的石桥,上面雕刻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卢沟桥的狮子,除了多得难以数清楚,还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继续学*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一)观察挂图、投影或观看录像(最好是石狮子的特写),逐一说出石狮子的大小、形状、神态。

  (二)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狮子的。

  大小:大的小的甚至理解甚至

  形状: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四个好像。好像后面的文字,是作者由看到的而想到的,加进想象,使石狮的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句式,并列整齐,读着上口,并要认识到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实际上石狮子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写出。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段末的省略号,意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省略号,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四)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卢沟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狮子,总共有485只。)

  (五)带着对石狮子喜爱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五、学*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 雕 厘 甚 至 蹲 概 异

  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

  生词:歇后语 雕着 厘米 甚至 大概 形态 各异 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一)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二、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桥上的狮子多,各具情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接着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概述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因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而得名。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挑衅,借端生事,企图挑起战争。侵华的日军以听到宛*城枪声,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城内搜查,遭到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拒绝。正交涉间,日军向宛*城射击,继而炮轰卢沟桥。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抵抗。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宛*县城在卢沟桥东。

  第三句:指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这也是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

  第四句:强调卢沟桥的历史价值。

  (二)这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抗战的起点,又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

  (三)归纳自然段段意。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四)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憎恨侵华的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三、学*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侵 衅 驻 具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侵华 挑衅 驻守 具有 建筑

  四、朗读全文。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书写生字词。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七七事变》。

  3、预*《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4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

  2、分段朗读课文。

  二、读文分段

  1、课文中哪几段具体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用双竖线在其头尾处标出

  2、说明这种分段方法

  三、学*课文

  1、默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记下第一段中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长度、建筑年代)

  特点:狮子多得数不清。

  2、学*第二段

  (1)图文对照说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有何特点。

  (2)说说这段话在介绍石狮子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排比句式)

  1)读文,认识什么是排比(连续使用了3个以上的相同句式,集中表达一个意思)举文中例子说明。

  2)读排比句,感受其句式起伏,领略其表达作用

  3) 多媒体出示荷花图,说说荷花的形态及自己的`想象

  4) 练*用文中的“有的……好像”句式将同学们刚才的话连起来说说,其余同学作好记录。

  5)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学*第三段

  (1)读课文,了解段意。

  (2)了解“七七事变”。

  四、总结课文

  1、说说喜欢卢沟桥的狮子的原因。

  2、看图读课文。

  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练*册。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卢、沟2个生字,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识字记字,能遵循汉字的书写原则把字写得正确、比较端正。

  2.正确地朗读课文及课后的词语,能用“举世闻名”说一句话。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为北京有这么著名的古建筑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图片,今天我们要去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去认识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不仅应为狮子而有名,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今天我们就学*25课,《卢沟桥的狮子》

  板书课题:《卢沟桥的狮子》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在本节课的课题中有我们今天要学*的两个生字,出示:卢、沟请同学们看拼音读一读这两个字。

  指名读

  你打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师重点指导“沟”的书写。

  学生描红后临写。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读准字音,做到语句通顺,不丢字,不多字,不读错字。

  2.出示词语读一读

  卢沟桥 狮子 举世闻名 雕刻 栩栩如生

  甚至 蹲坐 长吼 倚在 大概 形态各异

  3.文里这些词语你还能读准确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A: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B: 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学*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估计学生回答:知道卢沟桥的位置,石桥的石柱上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对策: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栩栩如生”的理解吗?

  估计:a学生能理解 对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学生不理解 教师告诉

  2.再读第一自然段从中找出描写这两个句子的词语。

  生动活泼的样子像活的一样。( )

  在全世界有名( )

  学*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句话学生齐读

  教师:这句话写了狮子真有意思,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表示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词语。

  估计学生能找到:有大有小、样子各不相同

  2.哪里写了狮子有大有小呢?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课文

  教师问:大狮子有多大?学生:几十厘米。

  教师:想一想10厘米有多高,再接着想一想这些狮子有几十厘米呢?用手比划出来。

  估计学生比划的高矮不同。

  对策:快看一看你们比划的高矮怎样? 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有高有矮,很多。

  教师:小的狮子小到什么样呢?怎样读能体现出狮子的小来?

  指导朗读。

  3.这些狮子有大有小,并且相差那样悬殊,真是太有意思了。那它们到底长得什么样呢?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化出表示狮子动作的的词语。

  指名读

  再读课文找出表示狮子神态的词语,用“~” 画出。(教师解释什么是神态)

  指名读一读。

  4.指名完整的读第三、四句话,其他学生想象这些狮子的样子。

  教师:想象出这些狮子的样子了吗?快把你的想象用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狮子的样子。

  指名读后评读。

  5.你能像书中那样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形态吗?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卢沟桥狮子的图片,同学们看一看,边看边想象课文内容。

  学完,看完,你想说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就像真的一样等。

  6.这些狮子雕刻的像真的一样,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栩栩如生”。

  再来读这段话,你能一边想象一边读吗?

  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后齐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大小不一,什么是形态各异。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小组交流后汇报。

  2.所以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卢沟桥的狮子很多。这么多的狮子到底数的清数不清呢?曾经有八个人一起去数过,结果呢,数得都不一样。后来科学工作者用编号的方法,才数清楚。大小狮子合起来一共有501只!虽然数清楚了,但是到卢沟桥参观的人们都喜欢亲自去数一数,大家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四、细读体会:通读课文体会狮子的样子。用书上的词语概括。

  五、课堂小结:学完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在田字格中把字写端正。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识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教学重点:

  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把“异”、“此”、“世”3个字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教学过程:

  一、复*认读

  1.出示学过的字:耳 羽 不 狗

  出示学过的偏旁:门字框、木字旁、走之底、三撇。

  2.出示词你还记得这些词语吗?谁来读一读?

  卢沟桥 游戏 因此 流传 举世闻名 栩栩如生 形态各异

  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3.朗读课文。

  二、学*生字

  1.出示卡片: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词语谁来读读?

  指名C等生读

  世 闻 栩 还 形 异 此 句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学生先自己说,然后全班汇报。

  估计学生会按熟字记新字的方法记忆。

  “异 ”、“此”、“世”按笔划记忆。

  对策:学生说后,教师在熟字旁边书写出本课的生字。

  (2)读新字。

  (3)观察每组字的不同,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你认为这些字中那个字不好写?

  估计是:“异”、“栩”

  对策:教师指导

  “世”字笔画虽然少但教师也做重点指导。

  教师范写:上面生字,同时做重点笔画的位置及书写指导。

  4.生描红临写,描时注意笔画的起止位置。

  5.展示、评字。

  6.其他字学生独立看范字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写完后小组交流互相指导。

  三、词语积累

  重点:沟 世 形 闻

  1.先读读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组词

  3.查字典看看字典中的词语,自己读读后面的解释。

  四、作业:抄写生字。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6

  一、说教材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这样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和通过朗读悟情。本节课训练的难点是: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己写一段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考虑,以体现学科中的素质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这类课文,模仿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及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进行说话和*作。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或让学生尝试精读课文,或相互交流,从而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教学结构是录像导入尝试精读边议边读边悟仿写这样几个环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采用了录像导入。录像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观看录像片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说出感受后,出示课题。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精读。提问: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有的会说想知道狮子的形状、多少、情态如何,甚至狮子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的等等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我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当中去找一找,看有没有答案,找到的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来,没有找到的也不要紧。然后慢慢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在学生自学后,学生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后,教学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边读边议边悟。

  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什么地方,并读给大家听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阅读第二段描写小狮子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到共识:大的要读重音,小的读轻一点,长吼声音要拖长一点,听桥下的流水声读得轻柔,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应读得温柔一些,写狮子嬉戏的句子读得欢快一些。这样,就能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从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

  本课背诵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根据板书的条理背诵,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接着,再自学末段。仍然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在学*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借此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在课外猎涉知识,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面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说说什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仿写。观看课件上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校园美景图,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主要体现学贵在用。

  三、说板书设计

  体现狮子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7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具准备:

  1张幻灯片 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

  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推荐作业;

  预*第三课。

  教后记: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

  2、在学*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8

  教材分析

  这篇看图学文,有三幅图画。一幅大图是卢沟桥一侧的全景,可以看出卢沟桥的栏杆间有许多柱子,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两幅小图是两根柱子上狮子的特写,有大狮子,也有小狮子。课文着重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通过查找资料,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主动学*的兴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本课的生字词,练*用“甚至”、“大概”造句。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形态各异的特点。通过查找资料,学*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兴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学*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主动学*的兴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构想

  要求学生回家从资料或父母口中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全过程,有条件可查找卢沟桥始建的资料。课上检查预*情况,引导学生围绕“思考、练*1”进一步自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还要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充分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体会省略号的用法,从中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结合8月日首相小泉参拜神社事件,教育学生要爱国,要爱和*,要振兴中华。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内容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图文对照学*理解课文。

  2.学*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生字新词,练*用甚至、大概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了解七七事变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从中受到爱憎分明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

  (二)难点

  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事物和描写的方法。

  (三)解决的办法

  1.运用反复读的方法,理解和体会文中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

  2.课前预*时重点让学生阅读一些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并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七七事变的经过,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搜集的图片,传阅观察(或做实物投影),说说观察到的狮子的特点,归纳特点让学生试着描写。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活动设计

  (一)展示一下自己课下所搜集的图片。

  (二)小组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挂图和投影片、图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板书课题:2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第一幅挂图)

  1.边观察边说出桥上的景物。

  (供人通行的桥面、桥栏杆和栏杆之间的望柱、望柱上的狮子。)(培养观察能力)

  2.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卢沟桥的图片,说一说图片的内容。(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看图片,讨论对卢沟桥的总体感觉。(卢沟桥非常雄伟、壮观,桥上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什么?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先讲卢沟桥的特点,接着讲卢沟桥上狮子以及形状,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按叙述顺序分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第二段:〈二、三自然段〉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4.检查预*情况

  (1)出示课后词语,要求学生读一读。

  厘米 甚至 偎依 大概 淘气 歇后语

  挑衅 意义 蹲在 侵略 永远 卢沟桥

  (2)出示带有重点词语的句子,重点检查词语的理解。(投影,从理解词语入手,加深对句的理解,培养语境解词的能力)

  ①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②侵华的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③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学生对歇后语的理解,只知道什么样的语句是歇后语即可。

  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根据学生回答直接显示在投影上

  偎依:是说小狮子紧挨着大狮子,亲热地依靠。

  挑衅:指日军借理由惹事生非,以引起冲突和战争。

  奋起:指振作起来,打击敌人。

  (3)检查朗读情况

  ①分段读

  ②自由读全文(为进入重点、难点的学*打基础)

  (四)学*第二段〈重、难点部分的学*〉

  1.通过读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部分?为什么?

  (具体写狮子的第二段,这段写出了卢沟桥狮子的各种形状,写出了狮子的千姿百态。)

  2.安排学*第二段的自学内容:

  ①把描写卢沟桥狮子形态的句子用笔画出来,看是从几方面描写的?

  ②观察书中两幅狮子的特写图,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3.学*第二段

  (1)指读第二段

  思考: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大小、形状、神态)

  (2)逐步读出描写狮子形态的句子,理解甚至一词。

  (板书:大的小的甚至)

  蹲坐 吼

  低着头 听

  偎依 熟睡

  藏 游戏

  淘气 按

  (看) (想)

  (3)提问:作者为什么在段末用省略号?(说明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

  结合省略号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想象,继续想象狮子的情态。(完成课后练*2)

  (4)观察两幅特写图,在书中找一找描写这种情态的句子。

  (5)概括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

  (板书: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完成课后思考练*1、第(1)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6)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7)概括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五)小结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作者没有一一写出来,因为卢沟桥的狮子多得很难数得清,请同学们课下再多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生动具体描写的。

  (六)完成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根据所组词语,给多音字注音。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听写生字词

  卢沟桥 厘米 蹲 偎依 大概 侵略

  2.指名背诵第二段。

  (二)学*第一、三段

  引导谈话

  1.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有特点,如果你不上桥能看到这么有趣的狮子吗?

  2.学*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

  思考:在这一段中,都讲了什么?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桥的特点:联拱石桥,板画理解)

  (2)结合桥的特点说一说这种设计的好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渗透德育教育)

  (3)齐读第一段。

  3.第二段的学*

  (1)启发谈话: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2)齐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第二句最重要,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原因。)

  (3)每4人为一小组,根据课前向爸爸妈妈了解的知识,请同学们讲一讲。

  (4)各组选出一个代表讲出七七事变的经过,其间要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①事变的时间:1937年7月7日。②挑衅的理由。③挑衅的结果。

  (完成课后练*2)

  (三)指导朗读这一段告诉我们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读这一段时要牢记侵华的日军罪恶,牢记这段历史。

  下列词语要读重音

  挑衅 奋起 难忘 具有历史意义

  (四)朗读全文

  (五)知识拓展(难点的解决)

  把课前搜集到的图片传阅观察(或作实物投影)归纳图上狮子的特点,运用文中抓特点做具体描写的方法

  1.传阅图片2.归纳特点3.指导描写

  (六)完成作业 :

  1.指导用甚至、大概各说一句话

  甚至:我的作息时间妈妈给我安排得好紧,甚至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了。

  大概:天空积起了乌云,大概要下雨了。

  七、布置作业

  (一)熟读每首古诗。

  (二)按课文预*要求进行预*。

  八、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

  数不清

  大的小的甚至蹲坐长吼

  低头听

  偎依熟睡

  藏游戏

  淘气按

  (看)(想)

  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想象作者第二自然段所省略的内容。

  3、欣赏描写优美的句子。

  前提测评:

  1、听写词语。

  歇息雕刻甚至鼻子大概侵略挑衅驻扎

  2、被几个歇后语。

  导学达标:

  一、学*2、3自然段。

  1、自由读2、3自然段。看看哪段是具体写的。

  2、找一句概括写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句子。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

  3、朗读第三自然段。

  4、学*第二自然段,看看501只狮子的'大小形态是怎样的?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石狮子的大小怎样?用“~~~~”画出来。

  (3)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以上的内容。(大小不一)

  (4)指导朗读写背诵狮子大小不一的句子。

  (5)狮子的形态是怎样的?用“———”画出来。

  (6)这些形态作者用那些句式来写?

  有的。。。。。。好像。。。。。。(形态各异)

  (7)读读写狮子形态的句子。

  (8)省略号的后面应该怎样来补充?请学生展开想象。

  (9)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下来。

  二、。

  达标测评:

  1、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说几句话。

  2、摘抄自己喜欢的几句子。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实用十篇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1

  今天上午,我和全班同学学了第8课――《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万籁俱寂,从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中国的守军看见了一群群的日本士兵,就上前询问:你们来这里干什么?日本军官蔑视的说:我们军队里有几个日本士兵失踪了,我们怀疑你们把他们藏在城里。中国守军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日本军官愤怒的说:你们说完,就让机枪手开枪,子弹的弹壳散在了卢沟桥上,一场战争的序幕就开始了,很显然中国守军打不赢,退到了宛*城,坚守着宛*城,日本又派了许多的军队来进攻宛*城。7月8日晚,一只大刀突击队,悄悄的跑到日本军队的驻地,忽然大喊:日本人接招吧!说完,就四处砍杀,日本军队的驻地全部都是鲜红的血迹,7月9日,攻打卢沟桥的日本军队全部都狼狈而逃。

  读完后,我能感觉到中国守军的英勇善战的精神。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2

  今天,老师教我们第五课的课文《卢沟桥烽火》,《卢沟桥烽火》的大概内容是: 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了事端,企图侵占宛*城。

  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卢沟桥。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我真想加入到我们的军队中去,同仇敌忾,让我心中的愤怒消除点!接着,我又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日本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这一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中国守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听到我军那荡气回肠的喊杀声,仿佛看到了敌人那哭爹喊娘的狼狈相,我此刻无比的自豪。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读完了《卢沟桥烽火》,我明白了:日军想霸**国,可被中国军打得鬼哭狼嚎。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3

  今天,太阳公公终于露面了!天空终于晴朗了!而我的心情也跟着今天的天气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今天,汪老师带领我们学*了第五课《卢沟桥烽火》,同时也再一次领略了当年中国军队和日本抗战的场面。我们也看的是胆战心惊。

  卢沟桥烽火又称“七七事变”。而卢沟桥就位于***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桥(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供大石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十个桥墩,十一孔,整个桥身都是石桥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桥地东头是宛*县城。1937年七月七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现在宛*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

  这篇课文记叙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说明了日寇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还有一些词语表现出了我们中国广大军民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抗争精神。而就是从这次的“卢沟桥事变”之后,我国的军队就和日本鬼子拉开了一场伟大的抗争序幕。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深有感触,日本军队的计谋和计策都是蓄谋已久的,早就做好了和我们打仗的准备了,而我们中国人也不是软弱的,中国军队也早就做好了保家卫国、奋勇抗争、宁死不屈的心理准备了。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4

  在今年寒假,我读了《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想占领*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而引起的1937年7月7日的战争,又称“七七事变”。

  那天夜里,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向卢沟桥摸来,随后中国军官发现了敌情,就向日军要口令,日军不知道口令,就向中国军官吼了几句,中国军官当即严词拒绝。

  然后日军恼羞成怒,就向中国军官开火,中国军官看到情况后,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中国军官寡不敌众,守桥官兵伤亡很大,只能退守到桥东头的宛*县城来。

  可是日军第二天凌晨,就向宛*县城进攻了,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打退了日军,日军吃了亏后,就拉来 了大炮,把县城的大门炸开了,然后中国守军端上了刺刀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只见鬼子的头纷纷落下来,只见刀光乱闪,鲜血乱溅,日寇被打得哭爹喊娘。

  当天晚上,中国士兵们手握大刀,腰插手榴弹,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中国守兵便与日军展开了激战,日军猝不及防,一个个尸横桥头,随后授军又从敌军后面杀来,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重新回到中国军队手中。

  我读完这篇故事后,我想: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一定会打败所有的对手,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5

  《卢沟桥烽火》是小学语文第12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令我震撼的一篇课文。

  打开课文,我瞬时穿越时空的长廊,来到了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中日两国正在激烈地交火,双方死伤惨重。战火中,中国军人手持大刀奋力向敌人砍去;硝烟里,战士紧攥手X倒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断梁残壁被鲜血染成了红色......中国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歌,用他们的坚强的毅力震撼了我,让我了解了“抛头颅,洒热血”的真谛!

  合上书本,我陷入了沉思:21世纪的中国唱着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全国人民沐浴着一国两制带来的春风,品尝着载人飞船成功返航带来的激动,期待着北京奥运的如期开展……是什么力量把中国人民从硝烟弥漫的苦海带到国泰民安的盛世?展望未来, 中国如同一艘巨轮,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在世界这片广阔的海域中劈波斩浪;中国恰似一枚火箭,以他强大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这势头是什么?这力量又是什么?——“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先烈们的这一民族精神吗?

  今天,我才真正了解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祖国的今天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想,祖国的未来不管发展得多快,作为接班人的我们,都不能放弃先烈们的精神!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6

  血虚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做《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讲述了***和日寇争夺卢沟桥的事儿,当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时,真的让人大快人心!!!!看见他们的狼狈相,我此刻无比的自豪。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我真想加入到我们的军队中去,同仇敌忾,让我心中的愤怒消除点!

  多么激动的战斗呀!这些中华英雄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不惜去与日本鬼子开战,夺回失地,让我们有个理想的社会,随着新中国的日益强盛,也没有其他国家来侵略了,因此,我们进入了幸福的生活中。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应该珍惜现在所有的,好好学*,将来报效祖国,让世界和*,家家欢乐,人人健康。人人开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7

  在今年寒假,我读了《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想占领*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而引起的1937年7月7日的战争,又称“七七事变”。

  那天夜里,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向卢沟桥摸来,随后中国军官发现了敌情,就向日军要口令,日军不知道口令,就向中国军官吼了几句,中国军官当即严词拒绝。

  然后日军恼羞成怒,就向中国军官开火,中国军官看到情况后,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中国军官寡不敌众,守桥官兵伤亡很大,只能退守到桥东头的宛*县城来。

  可是日军第二天凌晨,就向宛*县城进攻了,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打退了日军,日军吃了亏后,就拉来 了大炮,把县城的'大门炸开了,然后中国守军端上了刺刀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只见鬼子的头纷纷落下来,只见刀光乱闪,鲜血乱溅,日寇被打得哭爹喊娘。

  当天晚上,中国士兵们手握大刀,腰插手榴弹,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中国守兵便与日军展开了激战,日军猝不及防,一个个尸横桥头,随后授军又从敌军后面杀来,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重新回到中国军队手中。

  我读完这篇故事后,我想: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一定会打败所有的对手,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8

  今天,老师教我们第五课的课文《卢沟桥烽火》,《卢沟桥烽火》的大概内容是: 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了事端,企图侵占宛*城。

  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卢沟桥。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我真想加入到我们的.军队中去,同仇敌忾,让我心中的愤怒消除点!接着,我又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日本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这一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中国守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听到我军那荡气回肠的喊杀声,仿佛看到了敌人那哭爹喊娘的狼狈相,我此刻无比的自豪。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读完了《卢沟桥烽火》,我明白了:日军想霸**国,可被中国军打得鬼哭狼嚎。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9

  今天,我学了课文《卢沟桥烽火》,本课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当我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时,我仿佛也身临其境,看到了中国军官的英勇抗战、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畏强敌的精神也听到了中国人撕心裂肺的呐喊,和痛恨之心在战斗中爆发出来。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从中我可以看到日本人的惨败下场,还能看到日本人那狼狈不堪的面貌和中国人杀敌的大义凛然。

  让我们在回头看看现在过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难道我现在拥有这一切还不知足吗?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些抗战英雄用鲜血换来的。

  我们要好好学*,为祖国争口气!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10

  今天,我学了课文《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讲述了争夺卢沟桥的事儿,当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时,真的让人大快人心!

  看见他们的狼狈相,我此刻无比的自豪。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我真想加入到我们的军队中去,同仇敌忾,让我心中的愤怒消除点!多么激动的战斗呀!

  这些中华英雄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不惜去与日本鬼子开战,夺回失地,让我们有个理想的社会,随着新中国的日益强盛,也没有其他国家来侵略了,因此,我们进入了幸福的生活中。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应该珍惜现在所有的,好好学*,将来报效祖国,让世界和*,家家欢乐,人人健康。人人开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卢沟桥烽火》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五份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 1

  教学任务

  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

  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

  (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

  (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

  (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

  (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评析]虽然通过预*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

  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

  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

  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

  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

  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

  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

  [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

  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方法学*第二段。

  [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学。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

  5.讨论、交流:

  (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

  (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

  (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

  (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

  (5)同学们从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中,体会出了每种形状都很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

  [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6.引读。师:这些狮子真有意思———生:它们有大有小。师:大的———生:大的……小的……师:它们的形状———生:各不相同。师:有的———生:蹲坐……师:有的———生:低着……师:有的小狮子———生:偎依……师:有的小狮子———生:藏在……师:还有的'小狮子———生:大概……

  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

  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

  [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语言的过程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整体优化,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熟读第二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评析]通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历史,启迪他们的心灵,并进行思想教育。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总评:本“教学设计”运用“质疑———析疑———解疑”的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既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又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教学设计注意了图文紧密结合这一“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边读文边看图说图意,牢牢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结合起来;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

  有关“7.7”事变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有的:蹲坐长吼

  有的:低头听

  有的:偎依熟睡

  有的:藏游戏

  有的:按淘气

  (在讨论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发散练*: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

  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三、学*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

  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的精神。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 3

  一、检查预*,揭题导入

  1、指名介绍卢沟桥及其故事、历史意义,读文,学*生字读音

  2、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

  1、看全景图: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2、看分图: 第二图:这些狮子栩栩如生,个个雄壮威武,非常可爱。

  第三图: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不清。

  3、说说看完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新词,说说自然段段意

  2、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课文,后同桌间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

  四、学*新字词

  1、读准字音。(铺、雕、歇、概、侵、抗)

  2、记清字形。(歇、概、侵)

  3、理解词义:

  (歇后语、联拱石桥、驻扎、望柱、偎依、大概、挑衅、甚至)

  五、看图,后想图读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读写“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淘气清楚,难忘,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学*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重点难点: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2、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师:卢沟桥的狮子着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上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为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2、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上台说一说,这个字的读音及组词。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2、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三、精读第1自然段

  1、观察图片,使学生全面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千姿百态。

  2、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3、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议一议

  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时进行朗读、品评。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2、演一演

  师: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来演一演。

  3、写一写

  师: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资态万千,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当时卢沟桥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石狮子?把你象到的写下来。

  三、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师:卢沟桥的出名不仅是因为石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是一个重要原因,谁能把客观存在讲出来?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补充“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议,是我国人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

  特点:多

  形态各异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想象作者第二自然段所省略的内容。

  3、欣赏描写优美的句子。

  前提测评:

  1、听写词语。

  歇息雕刻甚至鼻子大概侵略挑衅驻扎

  2、被几个歇后语。

  导学达标:

  一、学*2、3自然段。

  1、自由读2、3自然段。看看哪段是具体写的。

  2、找一句概括写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句子。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

  3、朗读第三自然段。

  4、学*第二自然段,看看501只狮子的大小形态是怎样的?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石狮子的大小怎样?用“~~~~”画出来。

  (3)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以上的内容。(大小不一)

  (4)指导朗读写背诵狮子大小不一的.句子。

  (5)狮子的形态是怎样的?用“———”画出来。

  (6)这些形态作者用那些句式来写?

  有的。。。。。。好像。。。。。。(形态各异)

  (7)读读写狮子形态的句子。

  (8)省略号的后面应该怎样来补充?请学生展开想象。

  (9)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下来。

  二、。

  达标测评:

  1、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说几句话。

  2、摘抄自己喜欢的几句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