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渔家傲》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

  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生字:谩(mà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渔家傲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渔家傲》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

  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

  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

  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

  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生字:谩(màn)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

  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

  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

  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

  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

  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

  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

  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

  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

  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

  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

  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

  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

  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

  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渔家傲》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4、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意象、品词句、品析诗词情感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难点: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如:《如梦令》。后期变为凄凉悲痛。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谁来介绍?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

  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总结: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给你的感觉是?(奇特,富有想象力。)这样的画面绝不是在人间,像是在仙境。

  2、在词中最能带给我们梦幻般感觉的句子是哪几句?你能描绘出来吗?

  ①提示:发挥想象,补充恰当的修饰语,多用四字短语,尽量使用修辞手法。

  ②小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团团白云,流动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涛,水面上袅袅晨雾缓缓升起,天地之间云雾缭绕。一阵狂风吹来,云雾飘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闪闪的星辰,似乎是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小结: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际。天上的银河似要转动,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带给我们如梦如幻般的感觉。

  ③朗读,想象美妙仙境。

  3、刚才我们在词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诗词中叫做意象,它们不但营造意境,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读悟梦

  合作探究: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分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为情意恳切之意,在词人的梦里天帝是和蔼可亲,*易*人的,在现实中的帝王是怎样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皇上的路线开始逃难。高宗皇帝从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始终没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失望。)从此句,我们可读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也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怀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国难当头,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三、课堂练*

  下片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我报路长皆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课堂小结

  词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浪漫仙境,表达了怀才不遇和国难当头,身逢乱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但结尾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虽遭磨难,依然寻觅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语言豪迈,格调雄奇,是李清照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业

  课外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一剪梅》《声声慢》等。

《渔家傲》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渔家傲》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渔家傲》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

《渔家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李清照。

  (二)出示学*目标

  学*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浊酒一杯家万里“,时*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4、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浊酒一杯家万里“,时*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李清照。

  (二)出示学*目标

  学*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 (菁华3篇)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1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如今已是秋天,天空中,一群群大雁展翅向衡阳飞去。这不免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回家乡的心情是如此坚定,对塞下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留恋。唉,想想现在我已离开家有七、八个年头了,家中的亲人们是否还安康?我是多么地想回到家乡,见到那已久别的亲人。多么希望那大雁能将我的思念带到家里去,带给我那些深爱的亲人们啊!

  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群山延绵,边塞外炊烟升起,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大漠之上。一座孤城坐落在大漠上,凄凉孤寂。四周满是敌军。羌笛声、马蹄声,连绵不绝。唉!心中满是苦闷和苍凉。

  我是多么地想要回到家乡,但是我在战场上还没有立功。建功立业之后再回家,以国家利益为先,这是一个士兵的责任。一杯浊酒寄托着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而我则借酒来消除我对家乡的思愁。边患未除,我怎么有脸去见皇上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啊。

  在边塞已有七、八个年头,整夜听的都是羌笛悠悠的声音,听久了竟也已*惯了,但秋意袭来,有时听到这些声音,满满的思愁充溢着我的心,竟彻夜未眠。无尽的乡愁但在未立功之前,又从何说起?将军白发,士兵流泪,不都是未立战功而哀伤吗?

  我的壮心,希望能早日实现,那样我就能尽早回家。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2

  “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先者也是在此,发出这千古感叹。是啊,无际的荒漠,无尽的狼烟,和,那无休止的泪。

  边塞,埋下累累白骨,洒遍殷红热血。这曾经令多少英雄驰骋不休,又令多少母亲泪尽屋头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凤怒号着,翻卷着战旗,鼓动着散出微光的青纱薄帐,也卷残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烟,也将士们唯一的睡意带走了。伴随着发号施令的擂鼓,战士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黑夜。

  东边,曙光微妙。这是极为短暂的边塞日出。头上,除了黑烟,就是密不透光的乌云;脚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将士们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为这边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凉。可是在这条血筑的长城之内,诸侯已在府里点上御赐的金烛。

  勿而转来阵阵鼓声,将士们立刻登上城顶,抽出宝剑,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儿。望着批批迁徙的大雁,铁铸的脸上满是泪痕。

  城门早早地关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息的过。可是,角声不断,大雁不停,泪水不止。潇潇暮雨,打湿了黄土。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卷尽毕生的沧桑,然后融入一杯浊酒之中,被战士一饮而尽。转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个角落。在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从家带来的黑胡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时才可还乡,可是还没登上燕然山记叙功绩呀。

  漫无边际的黑夜里不知从何处转来悠悠羌笛声,伴随着若隐若现的圆月,和这满地白霜,显得格外凄凉。飘然的青纱帐内,将士们难以入睡,满头苍发的将军抚着母亲送来的信件安静地淌泪。在他心中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沧桑,说不完的边塞人生!

  这一天,正是中秋。

  杨柳怨,羌笛吟。一阵一阵,随着肃杀后的寒冷,像是空心木在敲击无形的岁月。将士们随着空中的乐声深呼吸,向远处望去。

  边城的夜晚很美,至少这星辰是如此因为天空很*。因为很*,所以无措、难耐,因为无法得到,如同久别故乡的游子无法踏进家门,无法看到最爱的人。

  胡杨犹如向天祈祷一般长跪不起,双臂向天穹展开,将黑夜拥入怀抱,在光亮下留下黑色的影子。

  将士们选择了沉默,什么也没有说,末了,笑了笑,轻声道:回了。

  转身便走,将军没有回头,只是不说话,将士们掀起罗幕,刚躬身想进帐,却又硬生生地停住了。

  羌笛声竟然变了味,倒有点像江南竹笛了呵怎么可能把战甲披起来吧,凉。

  将军轻叹,只有风听见了:

  战甲也很冷呢,如果没有战乱,我希望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我也就永远不会离开。

  一壶酒,还在胃里晃,狼烟烫,温暖了谁的刀枪。

  随身佩戴的暖玉仿佛有种魔力,让人愈加思念江南家乡:那远岫清风,碧水悠悠

  这蛮荒之地怎比得上!!

  辗转反侧之间,心,如同战甲一般的温度,凉透了。

  边疆的岁月流逝犹如边疆的风,这里刮去,不知哪里结束,然后站在时光的肩头叹息:

  时光偷走了容颜。

  年少时无法轻弹的泪彷徨着落入沙土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

  转眼,已是深秋,天边云卷云舒,尚未将叶落尽的枝桠在瑟瑟的风里颤动,灰色衣角翻飞,他负手而立,于城楼长。

  延州的秋与其他地州的有些不一样,可能是因为想家的缘故,面对这百里绵延的景,心中甚是不愉,他能感受到彻骨的凉意。忆他离开长安来到延州时,杨柳青青,柳絮纷纷扬扬,漫天飞舞,老友在河堤旁送别他。初融的春水带着余寒向远处淌去,他也向远处驶去。肩头担着的是国家重任,心头挂念着的是与老友的约定和家人。现回想,恍如隔世,他轻叹一声,没有言语。

  排排大雁往衡阳的方向飞去,欢快地鸣叫着,那是在期待天气温暖的地方有自己的一栖之地吧。一只落单的雁在队伍最末端,很吃力的它跟不上队伍,把队形拉得长长的,孤寂的嘶鸣让同伴减缓了速度,等待着它归队。这样的雁群,他不知数了多少。听说这些雁飞往衡阳城南的回雁塔便不会再回来了,如此决绝,竟没有半点留恋的意味。他苦笑着摇头,春暖花开的地方没有人可以拒绝。

  渐渐傍晚,强劲的'风声连同营中的号角一齐响起,马儿也撕心裂肺的长鸣着,似在不满这里的秋。像屏障一样排列的山峰重重叠叠,在这重重叠叠里,云雾弥漫,孤烟自*地而起,将天空分割为两半,西半天边挂着半轮残阳,余晖将延州城装扮得红光闪闪。城的周围一片死寂与空旷,方圆几里这座城是如此的醒目突兀。他虽有加强军队训练,把延州城层层保护起来,却只能处于防御状态,不敢妄动。孤独的城紧紧地关着,沉重的朱红木门似乎可以阻隔一切。

  他豪迈地倚坐在城墙头长,提一壶浊酒,小啜一口,心念起和老友的约定,待他日归来,定畅饮三日,一醉方休。边患未*,家国未报,还乡的日子无从谈起,怕是遥遥无期了。幽怨的羌笛声不知从何处又响了起来,月光如水般倾洒在地上后立即结成一层寒霜。他拢了拢身上的衣服,看着营中还没有熄灭的灯火,一点一点。将士们都没有睡意,他知道那是在忧虑何时报国?何时归家?

  霜染白了他的发,营中的战士们可有掩面而泣呢?


《渔家傲》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6篇)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译文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难散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斜风渺渺,细雨濛濛,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关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

  ⑵”胜之:即”益柔(1015—1086),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千古“句:是说金陵古城是许多帝”的都城。相传汉末刘备使诸葛亮至金陵,谓孙权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之宅。”蟠,或作“盘”。

  从:与、跟。古时有数代帝”在金陵建都,故作者有“兴亡处”之喻。

  “江南”句:因”益柔为官清廉,有声望,所以说“留公住”。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骖(cān):指在车两侧驾御。驭(yù):指在车中驾御。因”益柔为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

  白鹭:即白鹭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门外,被秦淮河与长江围着。

  赏析:

  此词题序云:“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可见,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奉诏调往汝州。八月,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江宁知府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送别。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④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⑦长烟:荒漠上的烟。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渔家傲——[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陽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塞下:边界险要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儿向衡陽飞去。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留意:留连之意。

  四面边声:四面八方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一声。

  连角:紧随着军中的号角。连,紧随。

  千嶂里:在重重高山环抱中。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未彻底击溃敌军,取得全面胜利。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在石头刻字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无计:没有办法。

  羌管悠悠霜满地:笛声悠扬,寒霜满地。羌管,笛子出自于羌(古代少数民族)地,故称羌管。

  不寐:睡不着。

  【翻译】

  边境上的秋天风景与内地完全不一样,向衡陽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紧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高山的环抱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年老酒,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可是燕然山还未刻上*胡的功绩,想回家也毫无办法。夜里,羌人的笛声忧怨绵长,寒霜像月光一样的撒满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将军的头发白了,战士泪流干了。

  【赏析】

  范仲淹(980——1053),字希文,谥号“文正”,祖籍陕西,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皆好,词作现存虽仅5首,但情感深沉,风格豪迈,从内容以至艺术手法上都有一种创新精神。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时期,辽国从北边入侵中原,西夏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山西省延安市),达四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在军中所作。

  词的上阙写塞外秋天风光。作品运用词的传统结构方式,上阙以写景为主,抓住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事物,粗略几笔勾勒出边地秋天的风光,用以反衬人物的内心世界沉重、苍劲、含蓄、蕴藉。

  作品开篇首先点名了地点和时间:“塞下秋来风景异”,清秋的边地,奇异的风光。一个“异”字,揭示出了作品中人物不*静的心态。句中的“异”字“异”在哪里呢?“异”在边地的秋日与内地不同,“异”在边地的秋日与当地的往常也不同。

  “衡陽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衡陽那里有座回雁峰,传说大雁飞到那里便停住了。随着气候的变化,大雁北来南归,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说不上“留意”的有无,因此这里主要是写人的感受。目睹北雁南飞,而人却长期困守边疆不能回归故里,故而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句:“边声”,边地特有的声音,再加上军中不绝的号角声,给人的感受是既凄凉又悲壮,特别是它打破了清秋的寂静,更增添了某种悲凉的气氛。最后两句是写在重峦叠嶂之间,长烟落日,孤城紧闭,渲染出战局之紧张。

  词的下阙,作者宕开自认景物的描写,笔锋一转,集中笔墨重点写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离家万里,身居异地,孑然一身,只好借酒消愁。然而李白诗中所云 “一抽一刀断水水更流,以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浊酒,万端思绪更难*。深层次分析,思乡之愁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作者要抒写主要还是内心的痛苦。自己已经年过半百,面对强敌,却不能杀敌建功,了却心愿,这就是“燕然未勒归无计”,到这里,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最后几句重在写霜满地,军营中飘荡着凄凉悲苦的笛声,将军和战士们彻夜难眠,忧国思乡,悲从中来。结尾激动人心,令人难以忘怀!至此,作者的那种抗击外敌,极想报国杀敌的爱过雄心真真切切地溢于言表。

  在作品中,作者善于使用准确、生动、贴切的词语,精心选择归雁、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冰霜等景物,构成苍凉悲壮的气氛,切合人物心境,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④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⑤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⑦长烟:荒漠上的烟。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1: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赏析2: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渔家傲·送省亲秦州

  宋代: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译文: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一首《阳关》曲感情多么深厚啊,知道你又想去秦川。要离去的人挽留不住啊。回望分手的地方,因为天飘降霏霏的雾,看不见孤城。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估计到达目的地时,正是暮春时节,长安花落如雨。古老的关隘杨柳絮刚刚飘飞。渐渐看见下属官员左手握刀,祷脚塞在靴筒里到郊外夹道欢迎你。谁能比得上王文度被父亲搂抱着坐在膝上这样的美事呢。

  注释: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zào)貂(diāo)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lín)雾。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张元康:疑为张果之。英宗治*元年(1064年)凤翔监承事,熙宁五年(1072年)台州黄岩令。省亲:探望父母。秦州:甘肃天水、陇西等地。 几许:好多。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原地带。因春秋、战国地属秦国而得名。皂貂:指黑貂制成的袍服。回首处:回望分手的地方。孤城:指凤翔府城。霏雾:飘拂的云雾。宋代周邦彦《应天长》词:条风布暖,霏雾弄晴。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xuē)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到日:到达的日子。长安:古都城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故关:古老的关隘。指今甘肃清水县陇关。靴刀:一种置于靴中的短刀。下级官迎上级官时,“皆绒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祷靴,迎于道左”,以全副武装的隆重礼仪迎接。夹路:列在道路两旁。东坡《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冉古,迎人翠麓偏。谁得似:谁能比得上。风流:传为美谈的韵事。王文度:《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王兰田(名述之),“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而文度当时已有儿女了。

  赏析:

  上片写张元康孝顺父母,义无反顾。开头两句反意点化运用唐代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扣题写当前别情,非常深厚的父子别情。这不仅点明了“省亲”的缘由,而且点明了“省亲”的走向。君去的地方正是经过秦川再往西走的“阳关”。言辞双关,情意绵绵。第三、四句写张氏孝顺父母,义无反顾,即是用“白马”,“皂貂”等贵重物品厚待,留也“留不住”。“回首处”,想象中自己与对方分手后的景物,凤翔城将看不见了,所能见到的是“天霏雾”,所能留下的是天际的空旷,对词人的思念,颇有人去城空的孤寂感、悲伤感。

  下片写想象中张元康到达家前后的情景。第一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一个镜头:繁华的故都长安已是落英缤纷,暮春届至。第二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二个镜头:“长安花似雨”,而故关的杨柳刚刚花絮飞舞,春光明媚。第三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三个镜头:“渐见”众多兵士带着“靴刀”,像迎接*,列在道路的两旁,以隆重的礼仪迎接。这三个镜头一叠印,恰好成为张元康省亲美好的大背景,于是立刻推出第四个镜头,即张氏到家后,出现如“风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泪流满面,或相对无言的镜头。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张氏父子那种天伦之乐趣感动众乡亲的场面。这是不同寻常的父子关系,而且集典型化了的*传统人伦美的血统关系。与开头对照,叫人喊出“一曲《阳关》情几许”的动人心音。

  全词,以人物行为为结构线,把友情与亲情编织成为一曲“西出阳关有故人”之颂歌。尤其下片的几个镜头极为迷人:“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靴刀迎夹路”,“风流膝上王文度”。这里充分揭示了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是*;乡情、友情和亲情比什么都重要的这一朴素的真理。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渔家傲·*岸小桥千嶂

  王安石〔宋代〕

  *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其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蓝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

  萦:萦其。

  《广韵》:萦,其也。

  窈窕:幽深的样子。

  欹眠:斜着身子睡觉。

  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人,故谓之朝鸡。”

  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渔家傲》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渔家傲》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渔家傲》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渔家傲》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

  二、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三、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1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C、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词的下片。(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3、预*下一课《天净沙秋思》。

  《渔家傲》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

  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渔家傲》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渔家傲》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2、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渔家傲》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实用5份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意象、品词句、品析诗词情感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教学难点: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如:《如梦令》。后期变为凄凉悲痛。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谁来介绍?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

  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总结: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给你的感觉是?(奇特,富有想象力。)这样的画面绝不是在人间,像是在仙境。

  2、在词中最能带给我们梦幻般感觉的句子是哪几句?你能描绘出来吗?

  ①提示:发挥想象,补充恰当的修饰语,多用四字短语,尽量使用修辞手法。

  ②小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团团白云,流动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涛,水面上袅袅晨雾缓缓升起,天地之间云雾缭绕。一阵狂风吹来,云雾飘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闪闪的星辰,似乎是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小结: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际。天上的银河似要转动,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带给我们如梦如幻般的感觉。

  ③朗读,想象美妙仙境。

  3、刚才我们在词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诗词中叫做意象,它们不但营造意境,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读悟梦

  合作探究: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分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为情意恳切之意,在词人的梦里天帝是和蔼可亲,*易*人的,在现实中的帝王

  是怎样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皇上的路线开始逃难。高宗皇帝从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始终没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

  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失望。)从此句,我们可读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也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怀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国难当头,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三、课堂练*

  下片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我报路长皆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课堂小结

  词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浪漫仙境,表达了怀才不遇和国难当头,身逢乱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但结尾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虽遭磨难,依然寻觅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语言豪迈,格调雄奇,是李清照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业

  课外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一剪梅》《声声慢》等。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李清照。

  (二)出示学*目标

  学*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3

  一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二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五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六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2、播放《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配乐朗诵视频

  3、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四、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五、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六、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李清照。

  (二)出示学*目标

  学*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5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的学*,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他写了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文本简析:

  《渔家傲》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

  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

  ,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