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渔家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李清照。

  (二)出示学*目标

  学*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浊酒一杯家万里“,时*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4、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浊酒一杯家万里“,时*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李清照。

  (二)出示学*目标

  学*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渔家傲》教案 (菁华6篇)

《渔家傲》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

  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生字:谩(mà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渔家傲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渔家傲》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

  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

  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

  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

  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生字:谩(màn)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

  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

  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

  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

  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

  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

  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

  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

  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

  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

  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

  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

  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

  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

  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渔家傲》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4、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意象、品词句、品析诗词情感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难点: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如:《如梦令》。后期变为凄凉悲痛。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谁来介绍?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

  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总结: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给你的感觉是?(奇特,富有想象力。)这样的画面绝不是在人间,像是在仙境。

  2、在词中最能带给我们梦幻般感觉的句子是哪几句?你能描绘出来吗?

  ①提示:发挥想象,补充恰当的修饰语,多用四字短语,尽量使用修辞手法。

  ②小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团团白云,流动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涛,水面上袅袅晨雾缓缓升起,天地之间云雾缭绕。一阵狂风吹来,云雾飘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闪闪的星辰,似乎是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小结: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际。天上的银河似要转动,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带给我们如梦如幻般的感觉。

  ③朗读,想象美妙仙境。

  3、刚才我们在词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诗词中叫做意象,它们不但营造意境,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读悟梦

  合作探究: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分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为情意恳切之意,在词人的梦里天帝是和蔼可亲,*易*人的,在现实中的帝王是怎样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皇上的路线开始逃难。高宗皇帝从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始终没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失望。)从此句,我们可读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也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怀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国难当头,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三、课堂练*

  下片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我报路长皆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课堂小结

  词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浪漫仙境,表达了怀才不遇和国难当头,身逢乱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但结尾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虽遭磨难,依然寻觅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语言豪迈,格调雄奇,是李清照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业

  课外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一剪梅》《声声慢》等。

《渔家傲》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渔家傲教案实用5篇

  渔家傲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李清照。

  (二)出示学*目标

  学*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

  渔家傲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生字:谩(mà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渔家傲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学*宋词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2、今天我们要学*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渔家傲》。

  二、知人论世

  1、这首词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谓“知人论世”,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范仲淹。

  2、(出示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们就要来诵读这首词了!还记得我们的三步读诗法吗?

  三、倾情诵读

  (一)出示:三步读诗法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二)诵读第一步: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1、字正腔圆——字音准确、清晰、响亮,腔调圆润、饱满、婉转。

  2、初读此词,你知道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吗?(板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3、男女生分读。注意字正腔圆。

  (三)诵读第二步: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1、有板有眼——把握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

  2、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问问老师。

  3、指名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4、指导有板有眼地读。

  (四)诵读第三步:赏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读。

  1、抓景物,析意境(赏析上片)

  (1)请学生读上片,其他学生思考:上阕中哪个字是关键,也就是上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板书:异

  (2)“异”在何处?再读上片,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3)请你再读读上片,关注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来比较比较边塞秋景与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吗?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上片的写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5)这样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品情感(赏析下片)

  (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明确:泪

  (2)将士们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这一“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这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应该像窦宪一样“北击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记功。”就应该像霍去病一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原因。齐读下片。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着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报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未酬,更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的这首《渔家傲》,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渔家傲》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渔家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

  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渔家傲》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2、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渔家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品味赏析。

  【教学重点】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难点】

  品味赏析。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资料助读

  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

  四、词文赏析

  写人的是哪几句,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是哪几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几句,抒发了什么情?

  五、归结全文

  形象刻画。

  景物描写。

  情感抒发。

  六、熟读课文,当堂背诵《望江南》

  第二课时(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导语设计

  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二、听录音,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用竞赛法“巾帼须眉大比拼”解决朗读和加强基础字词。

  塞下( )连角起( )千嶂里( )浊酒( ) 燕然( )未勒( )羌管( )人不寐( )

  三、课文分析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2、深入品味词的内涵。

  上片,抓住“异”字从“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荒凉萧瑟气氛;下片,抓住一个“泪”字抒发将士思乡报国之情。

  四、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面,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镜头1:

  镜头2:

  镜头3:

  ……

  五、写作训练

  赏析:“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

  六、相关链接

  1、本册中我们还学了范仲淹的哪篇文章?

  2、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具备怎样的情怀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又如何认为?

  3、两首词中你喜欢那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七、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词。

  2、改写渔家傲、秋思上片内容。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渔家傲·*日门前溪水涨原文

  *日门前溪水涨。

  郎船几度偷相访。

  船小难开红斗帐。

  无计向。

  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

  年年生在秋江上。

  重愿郎为花底浪。

  无隔障。

  随风逐雨长来往。

  ——宋代·欧阳修《渔家傲·*日门前溪水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些天门前溪水涨,情郎几度偷偷来相访,船惆无法挂上红斗帐,不能亲热无计想,并蒂莲下空惆怅。

  祈愿妾身成为红芙蓉,年年长在秋江上,再希望郎是花下浪,没有障碍与阻挡,随风逐雨时时来寻访。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词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仄韵。

  斗(dǒu)帐:一种形如覆斗的惆帐子。《释名·释床帐》:“惆帐曰斗帐,形如覆斗也。”

  无计向:犹言无可奈何。向,语助词。

  合欢:合欢莲,即双头莲,词名同心莲,指并蒂而开的莲花。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菡(hàn)萏(dàn):即荷花,莲花。

  更(gèng):一作“重(chóng)”。

  隔障:隔阂和障碍。

  鉴赏

  此词在片叙事。起二句写这些天溪少涨满,情郎趁少涨驾船相访。男女主人公隔溪而居,*常大约很少有见面的机会,所以要趁少涨相访。说“几度”,正见双方相爱之深;说“偷相访”,则其为秘密相爱可知。这涨满的溪少,既合双方会面的便利条件,也似乎象征着双方涨满的情愫。

  “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红斗帐,在古诗词中经常联系着男女的好合。采莲船很小,一般仅容一人,说“难开红斗帐”自合实情。这三句写不得好合的惆怅,说“难”,说“无计”,说“空”,重叠反复,见惆怅之深重。特别合最后一句,物我对照,将男女主人公对影伤神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下片抒情,紧扣秋江红莲的现境设喻写情。“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在”二句承在,面对秋江中因浪随风摇曳生姿的红莲花(菡萏),女主人公不禁产生这样的痴想:希望自己化身为眼前那艳丽的芙蓉,年年岁岁托身于秋江之在;更希望情郎化身为花底的轻浪,与红莲紧密相依,没有障隔,在雨丝风浪中长相厮伴。用“红菡萏”和“花底浪”来比喻情人间亲密相依的关系,比得奇巧妙合,堪称作者一大创造。其妙处在于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写景、抒情、比兴、想象为一体,显得新颖活泼,深带民歌风味。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

  燕子占巢花脱树。

  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青雪路,君家正在吴门住。

  赠我柳枝情几许。

  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译文:

  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

  巴山:东汉末刘璋在四川置巴郡(巴县)、巴东(奉节垦)、巴西(阆中县)三郡,合称“三巴”。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将: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赏析: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县,在渝州附*,周代为巴子国,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柳永《引贺行》)。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燕子占巢”形容如今双燕归来,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

  “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尽一杯酒,祝君能得*安旅。瞿塘峡,即“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源,舟人为之恐惧”(《太*寰宇记》)。此峡在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有《竹枝》九篇,其中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又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本词亦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民歌风味。

  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在。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霅溪(在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如今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这里字面有意重复,以使词意进一步发展。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在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吴门住”句,意指“吴门”。意为: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惧归,亦足慰怀矣。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当时边塞上流传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韩琦),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渔家傲·题玄真子图

  [宋代]张元干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钓鱼的玄真子头戴斗笠,顶着天上正在下雨的云,周围青山环绕,细雨洒落在青绿色的蓑衣上,春江江面上辽阔苍茫。白鹭飞来的时候风吹得满船都是。收钓线了,站在旁边的渔童和樵青都高兴地拍着手笑。

  天光和月色一同映照着小船,在船上居住的时候是不去分辨早晨还是傍晚的。喝醉了酒,面对着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冷眼相看。我若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怎么还能招惹世俗社会上的无聊烦恼呢。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之一,北宋流行。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

  玄真子:唐代诗人张志和。

  笠(lì):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亦称斗笠。

  嶂(zhàng):高险如屏障的山峰。

  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制成,遮雨所用。

  渺(miǎo):形容水面辽阔浩瀚。

  棹(zhào):指船。

  纶(lún):钓鱼线。

  渔童、樵(qiáo)青:张志和的奴婢。

  太虚:天空,天光。

  浮家泛宅:指以船为家。

  昏晓:黄昏与拂晓。

  赏析:

  开头一句,勾勒出一幅远山环绕着春江,烟雾四处迷茫而渔翁独钓的优美画面。“白鸟飞来”二句,生动地描述了具有无穷乐趣的渔家生活。如果说张志和《渔父》词是一幅斜风细雨垂钓图,表现了词人浸沉在江南春色的自然美景之中的欣快心情,那么,词人的词所写则是静中有动,如闻喧闹之声而不见其来自何处,是一幅细雨迷蒙的春江垂钓的有声画,表现了词人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色的喜爱以及对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的热情向望。

  “明月”二句,境界由动入静,清静幽远,反映了词人不愿与世俗同流的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心情。“醉眼”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不羡慕功名利禄,摆脱世俗烦恼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闲烦恼”指一种不必认真的烦恼。南宋沈瀛《水调歌头》:“枉了闲烦闲恼,莫管闲非闲是,说甚古和今。”表露词人终身浪迹江湖的飘逸情致,而用“烟波老”三字,不仅表现词人蔑视“城市闹”的繁华景象深层意念,又是词人忘却一切世俗烦恼的落脚点。词以情作结,真切自然,与句首的垂钓景象相唿应,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由景入情,下片着重抒情,融情入景。全词艺术构思新颖,自辟蹊径,不落陈套描绘一位不求功名利禄,流连山水的渔翁形象,既道出玄真子的心事,又借以表达出词人自己的真情。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当时边塞上流传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韩琦),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实用10份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1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作者: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乾坤空落落

  作者: 高适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

  作者: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拜年

  作者: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迎春·律转鸿钧佳气同

  作者: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作者: 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2

  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以下是赞美梅花的诗词大全,欢迎阅览!

  《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冬日杂兴》

  宋·张耒

  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

  愁怯年年柳,伤心处处梅。

  绿蔬挑甲短,红蜡点花开。

  冰雪如何有,东风日夜回。

  《梅花》

  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再和杨公济梅花》

  宋·苏轼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3

  古诗一

  梧桐落叶下风流,乞巧红颜拜月求。

  织女牛郎河汉渡,年年此日会金秋。

  古诗二

  金风玉露梧桐叶,斜月痴痴望碧河。

  谢女纤纤穿线梦,但听鹊鸟唱欢歌。

  古诗三

  别来不计几多时,点点珠痕涨砚池。

  惯看人间离散苦,无诗情到自成诗。

  古诗四

  银汉迢迢两地歌,邀弦抚月对星波。

  微云淡抹相思意,锦瑟轻吟旧梦多。

  相关阅读: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4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京都元夕

  元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

  元 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 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 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5

  渔家傲

  作者:可旻  朝代:宋  体裁:词      三十六般包一袋。脓囊臭秽犹贪爱。恰似蜣螂推粪块。无停待。朝朝只在尘中め。若解坚心生重悔。宁拘恶逆并魁脍。一念能消千劫罪。生华内。满身璎珞鸣珂佩。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6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人。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秋日

  【唐】耿玮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7

  渔家傲

  作者:可旻  朝代:宋  体裁:词      富贵经中谈净域。赤珠玛瑙为严饰。彼土众生当晓色。擎衣裓。妙华供养他方佛。稚小嬉游随没溺。娑婆是苦何曾识。忻厌迩来方有力。从朝夕。静焚一炷香凝碧。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8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常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9

  1、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一剪梅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诉衷情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7、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8、好事*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9、忆秦娥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0、小重山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渔家傲赏析 -诗词大全 10

  1、《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2、《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3、《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5、《怨王孙》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6、《武陵春》

  风住生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9、《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0、《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渔家傲扩写作文(精选十篇)

  渔家傲扩写作文 1

  我喜欢读诗,喜欢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开阔胸襟;喜欢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现;更喜欢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浓浓爱意。

  今天我上我的舅舅家,无意间发现堂弟在写毛笔诗,我随手抢来:

  渔家熬〔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妙,妙,这诗反映了北宋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描绘了荒凉的秋景,来显示生活的艰苦好军事态势的严重。好一个“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的正是作者自抒,慨叹功业未力和思念家乡的房子心情,真是感人啊!

  想想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民素质提高了,难忘的东西也多了,想想从前的军人生活,那真是苦不堪言啊!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好好努力,也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姐,你说什么呢?还让不让我写啊!

  对不起了啦!你继续,继续。随后我就把它抄在了小本子上,用来激发我向上的斗志。但我对读书的爱好一直没减,我想好了,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和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执著追求。

  渔家傲扩写作文 2

  西北边塞冰冷的尘土封锁了我的口鼻。四周一片混沌,风声、笛声、战马的嘶鸣声狠狠地搅在一起,凶猛地贯穿我的身体。漫天黄沙,这里冰冷得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匆忙地拍打着羽翼,翅尖掠过白云的边际,朝着衡阳的方向飞去。山峰不大规则地重叠着,在黄土之中,又显得朦胧了。我想要伸手握一捧故乡的泥土,却抓回来一把坚硬的沙石。边塞的土地,全然没有故乡的娇气。

  我睁着双眼,看世间万物在猩红色的夕阳下黯然失色,看轻飘飘的炊烟被秋风一吹就散了,捧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城门又紧紧地闭上了,沉重的声音像经受了无数苦难的人民,早就饱经风霜,干涸的喉咙里勉强挤出一丝声音,成为别人理解不了的言语,似乎连**也是不留痕迹。酒一杯、又一杯地下了肚,我仿佛回到了小小的吴县里,那些无忧无虑、伏在母亲肩头熟睡的时光。吴县什么都好,高矮不一的杨柳、温润的流水、闲适的人家,但还是太小了,装不下我的远大抱负和满腔热血。

  夜凉如水,羌管声清脆悠然地铺满大地,寒霜罩住了大大小小的房屋。夜晚的旷野却满眼苍白。我没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所以不能早作归计。我的眼中浮上一层水雾,我不以为意,只道是烈酒气息翻腾,模糊了双眼,也模糊了边塞风景。

  屋外的火光不眠不休地亮者,屋内辗转反侧的战士们哪能睡得着呢?反反复复整夜直到天色微亮。将军为了操持军事,两鬓早已染上了白霜,双眼覆上疲惫的血丝,竟同最后的我一样,愁苦的泪溢出了眼角,顺着脸庞颓然滑下。将士们想家,我知道。只有这一刻,思念是他们的软肋;下一秒,就又变成了他们最坚不可摧的盔甲。这群铁骨铮铮的男儿啊,哪来那么多的坚强?无非是无数软弱磨砺成的茧。

  我提笔又落笔,这首词来得着实仓促了些: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扩写作文 3

  萧瑟秋风,大雁南飞,鼓角齐鸣。我——范仲淹,站在这边境险要之地、立于这瑟瑟秋风之中怅望,怅望着一去不复返的大雁如电、如线地离开衡阳。它们是那么坚定地离去,丝毫不留恋这个沙尘满天飞的地方。茫茫沙漠,苍苍戈壁。四面传来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夹杂着角声,声声揪心,宛如那离弦之箭擦心而过。眺望远处,群山连绵,像是一道道屏障。在这重峦叠嶂中,一道残烟若隐若现。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笼罩着一座城门早闭的孤城。这是一幅肃杀的画面,让人不由得心中一紧。

  就要打仗了。我要建功立业,要保家卫国;我要抛头颅、洒热血。我举起酒杯,想要与战友们互相勉励,可一想到要远离故土,而凯旋之日又遥遥无期,不禁悄悄流下浑浊的泪。酒泪相融,一面思念家乡,一面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无法回乡。我叹了口气,猛地将酒一饮而尽。古来征战几人回?夜深了,眼看着满地白霜,耳听着悠悠羌笛声,心中怎一个“伤”字了得?思乡情切,功业未建,秋风送走了落日,迎来了月亮,我们这些离家的战士又怎么睡得着呢?怕是一夜间,将军就愁白了头,战士就流干了泪。

  我苦闷地喝着浊酒,什么也不说,说出来都是泪啊!磨墨,铺纸,提笔。含泪写下了一首词: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扩写作文 4

  荒芜的边界要塞之地,有着与别地不一样的秋景,只见天空中一排排大雁向衡阳飞去,时而群舞,时而合唱。在寂寥清寂的大沙漠上,它们带来了珍贵的生机,可现在它们毫无留恋的直飞向衡阳,声音越来越缥缈,身影已经看不大清了。大漠呈现出荒凉的寂静,很久,很久。呼一阵阵大风飞沙走石,漫天尘沙让人的眼睛生疼。

  远处忽闻一声突兀急促的号角声,呜呜呜尖利的声音直听得人心慌,紧随着,马长长的嘶鸣和踏踏踏的一串又一串有力的马蹄声此起彼伏的响起,你是能从这乐曲里感觉到金戈铁马的肃杀的。连绵的山像蛇一般蜿蜒地延伸到远方,重重叠叠的山的西边,已被落日打翻调味盘似的染成橘黄,落日渐渐沉下,在最后的光芒快要消散时,落日竟跳了出来,瑰丽的霞光洒红了大地,随后,便真的落下了。山脚下的炊烟笔直的冲上天空,是士兵将要进餐了。大漠里一座孤零零的城独立未央,它那被风沙侵蚀的有些残损的城墙和锈迹斑斑紧闭的城门可以看出它的沧桑与孤独。

  在星稀月明的夜晚,将士们喝着浑浊的自酿的酒,可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思乡的心绪在寂静的月夜越发强烈。唉,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一位年轻的将士轻声说到。可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还没有立下功劳,保卫祖国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国哪有家,不把边塞入侵的匈奴铲除便不能回家。

  悠悠的羌笛不知被哪位将士吹起,士兵们都安静下来,闭着眼睛细细聆听吹笛人的心声,银霜给大地穿上轻纱。将士们谁都睡不着,都轻声和着羌管的旋律,他们竟都已早生华发,是忧国忧乡的心使他们白发啊。唱着唱着,将士们脸上都有了依稀的泪痕,声音也有些哽咽,明月啊,何时照我还?

  渔家傲扩写作文 5

  秋风萧瑟,风沙团起,阵阵秋风,刮得人脸生疼,战士们屹立在风沙之中,或许已经*惯了吧?铠甲在数年的征战中早就破烂不堪,但单痩的背影依旧挺拔,於落日余晖,漫天风沙融为一体,却更显得威武雄壮!

  远处传来了大雁的歌声,他们早知道秋天的来临,南飞越冬了。

  夕阳西下,昏黄的晚霞照在孤零零的军营之上,除了远处连绵的高山,四周死寂一般!

  边塞苦寒,食物的供应严重不足,战士们还奢求什么呢?一壶浊酒,思绪又回到了千里之外风景秀丽的家乡,家中父母早逝,剩下了妻子带着孩子过活,此时,多想回家去看看妻子,亲亲孩子?但如今,西夏还在对我大宋江山虎视眈眈,燕然未勒,我有何脸面去面对妻儿?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

  夜寒霜重,将士们衣衫单薄,幽怨的羌笛声声吹起,清冷的月光更觉夜深寒重,将军和士兵们从少年的时光到满头的白发,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羌笛声中,行行热泪从有泪不轻弹的男儿眼中落下!

  秋风瑟瑟,路上行人匆匆,他们都着急地回家呢。我很思念家乡的亲人,便准备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回到家,提起笔,可想了又想,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想说的话太多太多,一时难以下笔……看看窗外,夜已经很深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紧紧地包裹着我。我终于提笔写了起来,写完之后读了又读,觉得它并不能很好的表达我心中的忧思,于是一遍一遍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第二天,送信的人来了,准备把信拿走。他刚准备走,去又被我拦住了,我又要回了我的信,想看看自己有没有疏漏的地方,又提笔改了又改,总觉得有些话还没有说完……送信人实在等不及了,催促再三,这才依依不舍地把信封好,递给了送信人。

  送信人骑着马走了,马蹄扬起了好多落叶,我心里滋生了长长的牵挂,看着远去的马儿,不禁黯然泪下……

  隔一程山水,你是我不能回去的故乡,于是,只能相对而望。

  此时昏鸦披着夕阳的光晕,穿过那枯藤,那老树。它在低低地呼唤,呼唤……可唤来的是寂寞,无尽的寂寞。

  你在微笑,笑得清浅从容,而我却仍在这里守望。

  守望那梦境中的小桥:它憨然地蹲踞在那,一蹲就是百年。人流从它身上走过,船支从它心中划过,但它丝毫未动,也许它在等待。等待让它了然了沉寂的滋味。

  守望那梦境中的流水:它曾拥抱过三月桃花的倒影,承接过如雨的落英,绚烂满天凄艳的红霞也对它久久凝望。而它,没有停止,依旧从容不迫地向前流动,也许它心里装了什么吧。可也许当心被填满时,繁华却会生出无限的寂寥。

  守望那梦境中的人家:炊烟缓缓升起,指引着劳累一天的人们回到有生命的地方。那里有爱,所以就有了温暖,那里有可以听见的心跳,所以让我明了有人一直在等着我。

  梦,易碎。而忘,却谈何容易?

  在这个肃杀的季节,秋风吹乱了你的模样,也吹乱了我的心。我牵着匹瘦马,就这么与古道尽头的你,久久对视。你用你的柔情绾就我的心结。江南的水光潋滟了你眼,你成为了我一生的水源。忘记你,还不如忘记我自己。

  我说,等我回来。

  你在笑,笑得深不见底,笑得让我心颤。于是我颤抖的心无法停止了。对你的思念在刹那间奔放,你的容颜被无尽的放大,布满了我的眼,我的心,我想伸手抓住,再也不放开,可结果却只留下自己脸上那两道狼狈的泪痕。

  忘却吧,在这残阳西落的天涯,我不愿再让泪水迎向这烈烈的西风。

  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为一场宿醉。第二天醒来,天依旧会清亮,风仍然会分明,可光阴的**,为何却会如此无法相渡?

  无需再多言语,让我与你忘于江湖吧,以沧桑为饮,以年华来果腹,以岁月为衣锦华服,于百转千回后,永远,相忘。

  渔家傲扩写作文 6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如今已是秋天,天空中,一群群大雁展翅向衡阳飞去。这不免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回家乡的心情是如此坚定,对塞下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留恋。唉,想想现在我已离开家有七、八个年头了,家中的亲人们是否还安康?我是多么地想回到家乡,见到那已久别的亲人。多么希望那大雁能将我的思念带到家里去,带给我那些深爱的亲人们啊!

  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群山延绵,边塞外炊烟升起,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大漠之上。一座孤城坐落在大漠上,凄凉孤寂。四周满是敌军。羌笛声、马蹄声,连绵不绝。唉!心中满是苦闷和苍凉。

  我是多么地想要回到家乡,但是我在战场上还没有立功。建功立业之后再回家,以国家利益为先,这是一个士兵的责任。一杯浊酒寄托着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而我则借酒来消除我对家乡的思愁。边患未除,我怎么有脸去见皇上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啊。

  在边塞已有七、八个年头,整夜听的都是羌笛悠悠的声音,听久了竟也已*惯了,但秋意袭来,有时听到这些声音,满满的思愁充溢着我的心,竟彻夜未眠。无尽的乡愁但在未立功之前,又从何说起?将军白发,士兵流泪,不都是未立战功而哀伤吗?

  我的壮心,希望能早日实现,那样我就能尽早回家。

  渔家傲扩写作文 7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今陕西延安)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这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仿佛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希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这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这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慰亲友?这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这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渔家傲扩写作文 8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猩红的夕阳映照着西北边境,在坠落之前释放着最后的绚烂;南下的大雁高声啼叫,飞往舒适安逸的地方,对于此地,竞没有丝毫的留恋。朔风的尖啸,军马的嘶鸣,军号的凄厉,从四面八方响起,它们所汇聚的声音,悲凉凄恻,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只有重重叠叠的山峰泰然地耸立着。袅袅不断的青烟与火红的落日相连,它们是要追随夕阳一起落下,还是会升得更高呢?五年了,我依旧弄不懂这个问题……

  读不完的雄壮与萧瑟,看不完的豪迈与悲凉。光明的太阳终于坠落,心,也随之变得冰冷。远方的京城那儿,必有璀璨的烟火布满天空,喧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可惜,这美景不属于我。今夜,只有那皎洁的月亮将光华覆盖我孤寂的心灵。我将思念倾注在它身上,而它,也一定会将它们洒向我的家人吧。

  提神酒来了。酒杯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也无法将它融解。起风了,我的袖袍飘荡。仰脖将酒一饮而尽,却还是难消心中乡愁……月亮啊月亮,你将我的思念带到了么?家乡的亲人们,你们过得好么?下一次的信又什么时候到呢?我怕我,等不到那个时候!

  一天天的碌碌无为,消磨着我的激情。我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燕山上还未刻上我们*胡的功绩,回家自然也无从谈起。叹一口气,夜也随之一颤!

  寒意渐起,我裹紧自己。夜空中飘荡的笛声幽怨惆怅,铺满大地的霜华闪烁着傲然的冷光。我忽然想起,这一整夜,都属于我。*地而坐,在与夜的对视中,拉开尘封已久的心帘。师老无功、乡关万里,只有几封家书静静地躺在抽屉里……揩下一把眼泪握在手中。未来,一定会好起来吧,我们一定会*安回家的吧!我的声音,像呓语般,在我耳边久久萦绕。

  渔家傲扩写作文 9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今陕西延安)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这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仿佛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希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这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这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慰亲友?这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这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渔家傲扩写作文 10

  荒芜的边界要塞之地,有着与别地不一样的秋景,只见天空中一排排大雁向衡阳飞去,时而群舞,时而合唱。在寂寥清寂的大沙漠上,它们带来了珍贵的生机,可现在它们毫无留恋的直飞向衡阳,声音越来越缥缈,身影已经看不大清了。大漠呈现出荒凉的寂静,很久,很久。呼一阵阵大风飞沙走石,漫天尘沙让人的眼睛生疼。远处忽闻一声突兀急促的号角声,呜呜呜尖利的声音直听得人心慌,紧随着,马长长的嘶鸣和踏踏踏的一串又一串有力的马蹄声此起彼伏的响起,你是能从这乐曲里感觉到金戈铁马的肃杀的。连绵的山像蛇一般蜿蜒地延伸到远方,重重叠叠的山的西边,已被落日打翻调味盘似的染成橘黄,落日渐渐沉下,在最后的光芒快要消散时,落日竟跳了出来,瑰丽的霞光洒红了大地,随后,便真的落下了。山脚下的炊烟笔直的冲上天空,是士兵将要进餐了。大漠里一座孤零零的城独立未央,它那被风沙侵蚀的有些残损的城墙和锈迹斑斑紧闭的城门可以看出它的沧桑与孤独。

  在星稀月明的夜晚,将士们喝着浑浊的自酿的酒,可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思乡的心绪在寂静的月夜越发强烈。唉,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一位年轻的将士轻声说到。可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还没有立下功劳,保卫祖国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国哪有家,不把边塞入侵的匈奴铲除便不能回家。悠悠的羌笛不知被哪位将士吹起,士兵们都安静下来,闭着眼睛细细聆听吹笛人的心声,银霜给大地穿上轻纱。将士们谁都睡不着,都轻声和着羌管的旋律,他们竟都已早生华发,是忧国忧乡的心使他们白发啊。唱着唱着,将士们脸上都有了依稀的泪痕,声音也有些哽咽,明月啊,何时照我还?


《渔家傲》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渔家傲秋思扩写(精选5篇)

  渔家傲秋思扩写 1

  秋日,傍晚,边塞一味的荒凉,萧瑟重重。南归的大雁,成群结队地幔过天际,那样的无情,似是厌烦了硝烟战火。那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有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城,只有在落日下,才能看见袅袅的长烟,有种存在的意外,粗劣的`酒水永远也抵不过绵长的相思

  是啊,永远的战场,永远的兵戈,看不到尽头的胜利,是归乡最后的绝望。絮棉不绝的羌管声,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又有几人能抵抗无眠?帐中的将军,青丝已转成白发,铁血男儿的眼泪已失去最后的防线。

  渔家傲秋思扩写 2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今陕西延安)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仿佛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希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渔家傲秋思扩写 3

  烽燧上战地的残阳在断刃旁深深陷进金色的沙土中,秋风把草的嫩绿带走了,不知是阳光的色泽还是秋的旨意,草枯黄的犹如从来没有绿过这土地伤心了。好像在很远的地方,有马嘶鸣和马践踏的.声音,孤独的声音多少有些疲惫,马,也累了。大漠厌倦了铁骑突出、杀声凛凛的日子,边塞披上一层素纱,似乎告诉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它也该休息了回家吧。

  哼

  人说,秋雁的鸣叫是教人心生凉意的,那么没有雁鸣的秋呢?呵,雁啊,你也就这样悄悄,悄悄,悄悄地走了么!是不忍心不忍心看到戍国勇士们思乡时的柔弱、悲切么?

  没有绿意的山岭还是无法忘怀,守着这座似乎所有人遗忘了千年的城,它,很孤独

  天颓然,侍卫进帐将蜡烛点燃。烛火在灯罩下看不见轮廓,只有暗黄色闪动着,不知怎么,*添一丝焦虑。

  将军将军?

  嗯?

  帐中的主人有些愣神,沉默了一会儿,竟就着单衣出了帐,旁边的将士跟了上去。

  将军,晚了,夜风凉。

  严,你听这羌笛声。

  杨柳怨,羌笛吟。一阵一阵,随着肃杀后的寒冷,像是空心木在敲击无形的岁月。将士随着空中的乐声深呼吸,向远处望去。

  边城的夜晚很美,至少这星辰是如此因为天空很*。因为很*,所以无措、难耐,因为无法得到,如同久别故乡的游子无法踏进家门,无法看到最爱的人。

  胡杨犹如向天祈祷一般长跪不起,双臂向天穹展开,将黑夜拥入怀抱,在光亮下留下黑色的影子。

  将士选择了沉默,什么也没有说,末了,笑了笑,轻声道:回了。

  转身便走,将军没有回头,只是不说话,将士掀起罗幕,刚躬身想进帐,却又硬生生地停住了。

  羌笛声竟然变了味,倒有点像江南竹笛了呵怎么可能把战甲披起来吧,凉。

  将军轻叹,只有风听见了:

  战甲也很冷呢,如果没有战乱,我希望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我也就永远不会离开。

  一壶酒,还在胃里晃,狼烟烫,温暖了谁的刀枪。

  随身佩戴的暖玉仿佛有种魔力,让人愈加思念江南家乡:那远岫清风,碧水悠悠

  这蛮荒之地怎比得上!!

  辗转反侧之间,心,如同战甲一般的温度,凉透了。

  边疆的岁月流逝犹如边疆的风,这里刮去,不知哪里结束,然后站在时光的肩头叹息:

  时光偷走了容颜。

  年少时无法轻弹的泪彷徨着落入沙土

  渔家傲秋思扩写 4

  烽燧上战地的残阳在断刃旁深深陷进金色的沙土中,秋风把草的嫩绿带走了,不知是阳光的色泽还是秋的旨意,草枯黄的犹如从来没有绿过……这土地伤心了。好像在很远的地方,有马嘶鸣和马践踏的声音,孤独的声音多少有些疲惫,马,也累了。大漠厌倦了铁骑突出、杀声凛凛的日子,边塞披上一层素纱,似乎告诉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它也该休息了——回家吧。

  哼……

  人说,秋雁的鸣叫是教人心生凉意的,那么没有雁鸣的秋天呢?呵,雁啊,你也就这样悄悄,悄悄,悄悄地走了么!…是不忍心…不忍心看到戍国勇士们思乡时的柔弱、悲切么?

  没有绿意的山岭还是无法忘怀,守着这座似乎所有人遗忘了千年的城,它,很孤独……

  天颓然,侍卫进帐将蜡烛点燃。烛火在灯罩下看不见轮廓,只有暗黄色闪动着,不知怎么,*添一丝焦虑。

  ——将军……将军?

  ——嗯?

  帐中的主人有些愣神,沉默了一会儿,竟就着单衣出了帐,旁边的将士跟了上去。

  ——将军,晚了,夜风凉。

  ——严,你听这羌笛声。

  杨柳怨,羌笛吟。一阵一阵,随着肃杀后的寒冷,像是空心木在敲击无形的岁月。将士随着空中的乐声深呼吸,向远处望去。

  边城的夜晚很美,至少这星辰是如此…因为天空很*。因为很*,所以无措、难耐,因为无法得到,如同久别故乡的游子无法踏进家门,无法看到最爱的人。

  胡杨犹如向天祈祷一般长跪不起,双臂向天穹展开,将黑夜拥入怀抱,在光亮下留下黑色的影子。

  将士选择了沉默,什么也没有说,末了,笑了笑,轻声道:回了。

  身便走,将军没有回头,只是不说话,将士掀起罗幕,刚躬身想进帐,却又硬生生地停住了。

  ——羌笛声竟然变了味,倒有点像江南竹笛了…呵…怎么可能……把战甲披起来吧,凉。

  将军轻叹,只有风听见了:

  战甲也很冷呢,如果没有战乱,我希望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我也就永远不会离开。

  一壶酒,还在胃里晃,狼烟烫,温暖了谁的刀枪。

  随身佩戴的暖玉仿佛有种魔力,让人愈加思念江南——家乡:那远岫清风,碧水悠悠……

  这蛮荒之地怎比得上!!

  辗反侧之间,心,如同战甲一般的温度,凉透了。

  边疆的岁月流逝犹如边疆的风,这里刮去,不知哪里结束,然后站在时光的肩头叹息:

  时光偷走了容颜。

  年少时无法轻弹的泪彷徨着落入沙土……

  渔家傲秋思扩写 5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猩红的夕阳映照着西北边境,在坠落之前释放着最后的绚烂;南下的大雁高声啼叫,飞往舒适安逸的地方,对于此地,竞没有丝毫的留恋。朔风的尖啸,军马的嘶鸣,军号的凄厉,从四面八方响起,它们所汇聚的声音,悲凉凄恻,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只有重重叠叠的.山峰泰然地耸立着。袅袅不断的青烟与火红的落日相连,它们是要追随夕阳一起落下,还是会升得更高呢?五年了,我依旧弄不懂这个问题……

  读不完的雄壮与萧瑟,看不完的豪迈与悲凉。光明的太阳终于坠落,心,也随之变得冰冷。远方的京城那儿,必有璀璨的烟火布满天空,喧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可惜,这美景不属于我。今夜,只有那皎洁的月亮将光华覆盖我孤寂的心灵。我将思念倾注在它身上,而它,也一定会将它们洒向我的家人吧。

  提神酒来了。酒杯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也无法将它融解。起风了,我的袖袍飘荡。仰脖将酒一饮而尽,却还是难消心中乡愁……月亮啊月亮,你将我的思念带到了么?家乡的亲人们,你们过得好么?下一次的信又什么时候到呢?我怕我,等不到那个时候!

  一天天的碌碌无为,消磨着我的激情。我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燕山上还未刻上我们*胡的功绩,回家自然也无从谈起。叹一口气,夜也随之一颤!

  寒意渐起,我裹紧自己。夜空中飘荡的笛声幽怨惆怅,铺满大地的霜华闪烁着傲然的冷光。我忽然想起,这一整夜,都属于我。*地而坐,在与夜的对视中,拉开尘封已久的心帘。师老无功、乡关万里,只有几封家书静静地躺在抽屉里……揩下一把眼泪握在手中。未来,一定会好起来吧,我们一定会*安回家的吧!我的声音,像呓语般,在我耳边久久萦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