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地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第一节 日本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 日本经济发展水*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俄罗斯: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日本俄罗斯比较课件内容预览: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积和领土组成、地形、气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日本和俄罗斯自然环境比较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图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个国家地形较为()的地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是()气候,由于所处()较高,冬季气候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日本是()和()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

  3.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日本俄罗斯比较()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你认为日本和俄罗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们对该国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可以从工业、农业、人们生活等方面考虑。)思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内容。

  (三)自主学*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为主。

  A.山地、丘陵B.*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主学*: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

  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

  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学生在学*七年级下册地理时要轻松了许多。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对学*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学情分析

  从上期表现来看,43和45两个班的学生比较而言,43班的学生给人感觉要踏实些,45班学生有些浮躁,成绩不是很稳定。期末43班班*80分,45班班*78分。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

  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课时安排

  第一章第一节-------4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1课时

  第五节--------1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1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1课时

  第五节---------2课时

  第六节---------1课时

  第七节---------1课时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俄罗斯: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日本俄罗斯比较课件内容预览: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积和领土组成、地形、气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日本和俄罗斯自然环境比较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图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个国家地形较为()的地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是()气候,由于所处()较高,冬季气候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日本是()和()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

  3.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日本俄罗斯比较()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你认为日本和俄罗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们对该国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可以从工业、农业、人们生活等方面考虑。)思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菁华9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418-19

  期末考试20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3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和在各过中的经济地位,以及锡、适宜两种矿产的分布。

  2.掌握东南亚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的繁荣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 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读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如果我们在广西或云南越过我国的国界线,就来到了一片极具热带风情的地区,”揶风海韵”是这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南亚地区。

  一、 位置和范围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1,指出东南亚的范围: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并介绍中南半岛得名的由来。

  2. 结合世界政区图,由学生分析东南亚的海陆位置特征:亚洲东南部,印度洋和太*洋之间。

  二、 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

  1. 引导学生找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并设问:a这些河流都发源与哪国?

  b大致是什么流向?为什么?

  C 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区?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山河相间)。

  D 这些河流的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原)是怎样形成的?

  E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因此,这里河流的 什么资源丰富?

  F 中南半岛河流中下游的*原和河口三角洲对+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D 学生讨论完成P36活动4题。

  2. 教师以手作比,小结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令列分布。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引导学生找到马来群岛,并设问:

  A 从整体上看,马来群岛地形以什么为主?*原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什么位置?

  B 这些河流的长度与流速与中南半岛相比,有什么特点?

  C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思考:马来群岛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根据板快构造学说理论,马来群岛有什么特点?

  2.小结马来群岛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各是什么?对农作物的生产各有什么影响?

  4.结合教材,重点突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5.学生做P35活动3题,小结。

  [课堂总结、作业布置]配套练*

  [板书设计]

  第 一 节 东南亚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印度洋和太*洋之间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二、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间、众列分布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上游: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

  (2)下游:流速慢,冲积成肥沃的*原

  3.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围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地势崎岖,山岭崎岖

  2. *原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气候与农业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南半岛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农作物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播种,随时收获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复*提问) 东南亚的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各有怎样的影响?

  五、主要国家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查找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分布着哪些国家?

  2.提问:东南亚各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唯一的内陆国是哪个?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哪些?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的国家有哪些?(学生识记东南亚的国家)突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地位。

  3.引导学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强调: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并提问:

  (1) 东南亚处于哪两大洲和哪两大洋之间?

  (2) 东南亚处于这两大洲、两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郑和下西洋的典故,说明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马六甲海峡

  1.讨论:从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路线,该怎样走?(引入马六甲海峡,突出其位置特点: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并提问:马六甲海峡联系着哪两大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航线向西向东,可以分别到达哪些地区?

  3.结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动2题,小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过渡)东南亚因地处赤道,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原铸就了东南亚丰富的物产。

  七、富饶的物产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6,熟悉图例,了解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并指出:东南亚有丰富的矿产和种类繁多的热带经济作物。

  2.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国,教师小结:

  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水稻——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锡——马来西亚、缅甸;石油——印度尼西亚、文莱。

  3.结合教材P39活动1、2题,理解泰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国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并设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学生自度思考:东南亚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东南亚的居民组成有什么特点?

  3.结合教材重点突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并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做的贡献。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

  [板书设计]

  五、主要国家

  1.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2. 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六、富饶的物产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语、***人及开罗附*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检测课堂学*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5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多元化学*、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

  展示课件中东南_雨林区的民居,西_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6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 教学方法

  复*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原、密西西比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原分别对来自于太*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课前热身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

  2、四边互动

  互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

  (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地理。

  互动2:要学好地理,我们单靠坐在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学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识。

  四、达标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五、学*小结

  (1)内容总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学*。

  六、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接壤?分别位于*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原、华北*原、印度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

  复*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周有哪些大*原?(西西伯利亚*原、东北*原、华北*原、长江中下游*原、印度河-恒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过程

  师曰:关于我们的*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师适当补充。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原、密西西比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原分别对来自于太*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10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

  4、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态。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标,自主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海的*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目标:

  1.能够看图说出亚洲的地理位置

  2.能够说出不同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并说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特点。

  重难点:亚洲的地理位置。

  知识链接:世界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太*洋,南临印度洋。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

  导入:播放中东的战争新闻,请问中东在什么地方?——亚洲。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

  自主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

  2、亚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亚洲的海陆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经度范围:

  4,、亚洲的纬度范围:

  合作探究:读课本P3图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阅读P4-5,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面积约为万*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的大洲。亚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广,距离最长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

  合作探究

  1、读图6.6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

  2、大致认识亚洲的一些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亚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国,分别为、。达标测验:

  1、下列关于亚洲的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西临大西洋、东临太*洋、南临印度洋。

  B、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C、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

  D、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峡或运河,不是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白令海峡B、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D、马六甲海峡

  3、2011年3月24日,缅甸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缅甸位于亚洲的哪个区域?()

  A、东亚B、南亚C、东南亚D、西亚

  4、与亚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邻的大洲分别为()

  A、欧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大洋洲

  5、*位于()

  A、东亚B、东南亚C、南亚D、西亚

  教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四、重点、难点:

  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原、波德*原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四)总结:

  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五)作业:

  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

  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轮廓范围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气候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一、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的国家。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二、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了解俄罗斯人口、民族、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四、了解俄罗斯在自然和经济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教学重点

  俄罗斯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一、俄罗斯气候成因。

  二、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媒体

  挂图、幻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读书,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叙了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范围和国家,今天我们介绍这个地区最主要的国家俄罗斯。请同学看附表“欧洲东部和北亚国家概况”,从面积和人口上可见俄罗斯是该区、人口最多的国家,不仅是该区也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板书】一、世界面积的国家

  ①在此可从经度跨170°,是世界跨经度最多,东西长1万多千米,与*5 000千米相比是世界东西最长的国家等方面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面积广大,世界第一的特征。

  ②找14位同学让每人代表俄罗斯的一个邻国,然后按方位顺序向其他学生报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得出结论:俄罗斯是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

  ③教师最后总结概括。

  【板书】1.面积1 700万*方千米,世界第一。

  2.人口居世界第六位,l.5亿人。

  3.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人占总人口81%。

  【板书】二、俄罗斯自然及经济特征

  该部分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上给予的文字和图自己进行概括总结。在总结中要注意进行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对比。教师也可列下表带领同学边总结边填表。

  俄罗斯总体特征 欧洲部分 亚洲部分

  面积 世界第一,1 700万*方千米 占全国1/4 占全国3/4

  人口 世界第六,1.5亿 占总人口3/4 占总人口1/4

  地形 较为*坦,*原、高原面积广大,乌拉尔山、高加索山为欧亚界线 东欧*原

  自西向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东西差异较大 受大西洋影响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 典

  型的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极地气候

  河湖 河湖众多 河湖少,主要河流伏尔加河,欧洲最长,俄罗斯人称为“母亲伏尔加” 多大河湖泊,流向自南往北注入北冰洋,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资源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有色金属储量产量在世

  界上名列前茅 占全国20% 占全国80%

  工业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核工业、宇航业

  (工业发达)以莫斯科为中心,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机械、化工、多种轻工业中心和以乌拉尔

  为中心的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工业较落后)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农业 不稳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主要农作物小麦、马铃薯、向日葵、亚麻 伏尔加河与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区(农业发达) 世界针叶林带南部有部分农耕区(农业不发达)

  交通 欧洲东部发达,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东西 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铁路网,伏尔加河航运(交通发达) 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单一)城市 多而集中,莫斯科、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 少而稀疏,伊尔库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对自然及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东西差异及经济发展的战略有关知识,让学生根据俄罗斯东西差异的国情为其设计发展规划,最后教师再介绍东部开发的状况及开发的条件和前景。

  【板书】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最后可设置以下反馈题:

  1.经过欧洲东部和北亚各方面的对比,你说说为什么俄罗斯是欧洲国家?

  2.对俄罗斯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发展条件及主要工业部门进行列表分析。

  3.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1.1 700*方千米——世界第一

  2.1.5亿人——世界第六

  3.多民族的国家(100多个民族)

  二、俄罗斯自然、经济特征及东西差异

  (教师提供对比以下方面)

  面积 人口 地形 气候 河湖 工业 农业 城市

  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第三节 印度(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第二大人口国

  教学难点:

  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

  1、 与我国邻*的大国有哪几个?其中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似的是哪一个国家?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况?3、你是否能够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教师映示图片,创造氛围。

  二、自学质疑:

  1、 自读7.34图,讨论交流:a..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位?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原和得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学生到黑板写出各组交流结果并讲解,教师出示印度地形图。

  2、 指导学生评价

  四、互动探索:

  1、 读图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

  A.从1951年到2003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B. 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C. 由此你能总结出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吗?

  五、精讲点拨:

  1、 出示表格,讲解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项目

  耕地(公顷)

  水资源(立方米)

  粮食(千克)

  钢(千克)

  总量

  1.6亿

  21019亿

  2236亿

  136亿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组讨论并展示,教师评论讲解:

  六、迁移应用:

  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

  七、课堂检测:

  1、印度的人口超过 亿,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读图填空:

  (1)写出下列字母所在国家名称:

  A. B. C

  D. E. F.

  (2)写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称:

  G. H. I.

  (3)①是 ②是 湾

  八、课堂反思:

  我学会了

  还有没掌握的是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内容。

  (三)自主学*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为主。

  A.山地、丘陵B.*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一、课型:

  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

  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七、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作业: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原、密西西比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原分别对来自于太*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总结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总结1

  初一年级使用的是义务教育湘教版的教材。新课改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在此就本人的初一地理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经验与体会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结果与学*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方面反复摸索,得出如**会: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

  地理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地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地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终于因此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结果与学*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 25%,(包括:课堂纪律、《地理填充图册》作业、地理小论文、课后动手实践);期中考试占25%,期末考试占50%(题目以选择、填空、读图绘图题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动机,诱发学*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提问泉州有哪些宗教建筑景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二、思考与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不能完全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灵活的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有时教师怕学生问,一问时间就来不及,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好的难点重点落实不了,于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教师讲课的路子的问题教师欢迎,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给学生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聚落的外貌、材料大都因地制宜,没曾想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导弹、枪炮等高技术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有防御系统,还有吸收太阳能系统——白天转化为室内冷气,夜晚转化为室内暖气……对于导弹枪炮等我知之甚少,又不是本课内容。我就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独特,希望将来能自己设计出来,就转回了我的思路。课后我反思,如果能顺着学深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就这方面有无利弊,或让学生回家查查资料,了解防御系统有无必要安排在这里,有无科学性等,这不仅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做到以人为本,还可以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1、反思、思考跟不上,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感受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和了解最新科技的地理知识,熟练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各学科都要涉足,知识面广一点,不能落伍于时代。

  2、课堂教学活应不乱,教师收放应有度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变幻,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的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别人回答的问题他又回答了一遍;还有时学生为了抢先回答问题,胳膊伸得老高,甚至站起来,身体前倾,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教师真不愿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堂教学必须要收放有度。当学生过于兴奋进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还得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学**惯。

  这几个月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让我切实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着眼点,努力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育思想,在今后不断的学*和探索中有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七年级地理下册,本册共分五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计算,至少需要三十个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得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最后就必须留些时间给学生复*,迎接期末考试,我制定了合理的教学与活动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统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本人将*三年没有上过地理了,课程进度慢,无复*时间),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定出了期考*均分要在6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的信心。

  二、以课改理念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传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生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放式的变革。

  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成。在

  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使地理学*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形式。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惯。还要进行复*、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尽量让学生乐于学*,勤于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抓住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教学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要联系人们生活的实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是学*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

  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另外,也可以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剩下2个课时,主要是用来期末复*。本册书共有五章内容,一课时要复*三张内容,在课始时提出复*目标,让学生找出疑难问题,后20分钟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然后抽查,感觉又一定的效果。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有较大部分学生学*兴趣不高,学*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意识不显著,几次月考成绩不理想,这些状况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经常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争取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10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海D.印度东临*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

  是。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

  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

  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

  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

  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

  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

  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

  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

  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

  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过程

  师曰:关于我们的*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师适当补充。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尔自治区——牧区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接壤?分别位于*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原、华北*原、印度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昼夜更替

  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的国家。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二、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了解俄罗斯人口、民族、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四、了解俄罗斯在自然和经济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教学重点

  俄罗斯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一、俄罗斯气候成因。

  二、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媒体

  挂图、幻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读书,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叙了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范围和国家,今天我们介绍这个地区最主要的国家俄罗斯。请同学看附表“欧洲东部和北亚国家概况”,从面积和人口上可见俄罗斯是该区、人口最多的国家,不仅是该区也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板书】一、世界面积的国家

  ①在此可从经度跨170°,是世界跨经度最多,东西长1万多千米,与*5 000千米相比是世界东西最长的国家等方面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面积广大,世界第一的特征。

  ②找14位同学让每人代表俄罗斯的一个邻国,然后按方位顺序向其他学生报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得出结论:俄罗斯是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

  ③教师最后总结概括。

  【板书】1.面积1 700万*方千米,世界第一。

  2.人口居世界第六位,l.5亿人。

  3.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人占总人口81%。

  【板书】二、俄罗斯自然及经济特征

  该部分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上给予的文字和图自己进行概括总结。在总结中要注意进行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对比。教师也可列下表带领同学边总结边填表。

  俄罗斯总体特征 欧洲部分 亚洲部分

  面积 世界第一,1 700万*方千米 占全国1/4 占全国3/4

  人口 世界第六,1.5亿 占总人口3/4 占总人口1/4

  地形 较为*坦,*原、高原面积广大,乌拉尔山、高加索山为欧亚界线 东欧*原

  自西向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东西差异较大 受大西洋影响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 典

  型的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极地气候

  河湖 河湖众多 河湖少,主要河流伏尔加河,欧洲最长,俄罗斯人称为“母亲伏尔加” 多大河湖泊,流向自南往北注入北冰洋,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资源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有色金属储量产量在世

  界上名列前茅 占全国20% 占全国80%

  工业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核工业、宇航业

  (工业发达)以莫斯科为中心,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机械、化工、多种轻工业中心和以乌拉尔

  为中心的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工业较落后)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农业 不稳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主要农作物小麦、马铃薯、向日葵、亚麻 伏尔加河与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区(农业发达) 世界针叶林带南部有部分农耕区(农业不发达)

  交通 欧洲东部发达,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东西 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铁路网,伏尔加河航运(交通发达) 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单一)城市 多而集中,莫斯科、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 少而稀疏,伊尔库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对自然及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东西差异及经济发展的战略有关知识,让学生根据俄罗斯东西差异的国情为其设计发展规划,最后教师再介绍东部开发的状况及开发的条件和前景。

  【板书】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最后可设置以下反馈题:

  1.经过欧洲东部和北亚各方面的对比,你说说为什么俄罗斯是欧洲国家?

  2.对俄罗斯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发展条件及主要工业部门进行列表分析。

  3.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1.1 700*方千米——世界第一

  2.1.5亿人——世界第六

  3.多民族的国家(100多个民族)

  二、俄罗斯自然、经济特征及东西差异

  (教师提供对比以下方面)

  面积 人口 地形 气候 河湖 工业 农业 城市

  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6)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菁华9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课标内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

  ②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④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

  ⑥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

  ⑦鉴真东渡;

  ⑧玄奘西游。

  1、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

  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4、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2、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2、日本等国的遣唐使、*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二、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唐*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多个。

  3、(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 ),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

  6、唐太宗时,僧人( )西游( )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 》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 )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 )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 )——片假名和*假名。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提问: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举制的发)

  引导过渡:所以,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说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形成?有哪些成就?请看第3课。

  一、“开元盛世”

  学生阅读10——11页课文、插图和资料,

  1、“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

  2、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马任姚崇”);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烧毁珠玉锦绣)。

  3、根据13页“文献资料”和“动脑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过渡讲解: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的)。

  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学生阅读15—16页的课文,按16页“活动与探究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能够记得人民的疾苦,能够勤于政事。)后来他坚持这样做了吗?(没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叫做什么?(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书设计】

  一、“开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

  ⑵手工业:

  ⑶商业:

  三、唐朝的衰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以( )( 今*的*)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

  基础知识

  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等重要史实。

  理解:此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能得到巩固。

  过程与方法

  阅读提炼: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

  纵向联系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能够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自尊: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和清*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成功*、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提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讲解:这个时期的*开始走向落后,但是还有能力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发生了*和胜利抗击沙俄两件大事.

  组织学生学*和探究新课

  “开辟荆榛逐荷夷”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资料等,在书上标注要点并思考回答:

  1.历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葡萄牙)

  2.紧接着侵占台湾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荷兰)

  3.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4.这件事在历起了什么作用?(捍卫了国家*,维护了领土完整)

  5.根据95页“动脑筋”: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三国时,孙权就派万人大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时又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

  6.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另一方面与清*分庭抗礼,形成分裂状态.)

  7.清*怎么解决分裂问题?(1683年进军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海防.)

  过渡讲解:东南方向的分裂问题解决后,清*又成功地捍卫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雅克萨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6—98页本目课文和插图、地图、“自由阅读卡”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唐朝以来,黑龙江流域出现过哪些少数民族?(靺鞨、女真、满洲等)

  2.在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抗击沙俄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达斡尔族)

  3.谁两次下令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康熙帝)

  4.根据98页插图和“自由阅读卡”回答:图中哪些是清军?哪些是俄军?清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车而逃的是俄军,右面众志成城的是清军.取胜原因是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5.16*,中俄签定什么条约?(《尼布楚条约》)

  指导学生在97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上,标明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的位置.

  6.这个条约在历和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它是*等的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的领土.)

  教师讲解“*等”概念并小结、留“伏笔”:经过协商,双方各有让步——清*同意将尼布楚划归沙俄,沙俄同意将乌第河以南地区划为“待议地区”,所以它是*等的.可见,这时*社会发展虽然缓慢了,但是与侵略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实力,还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但是,后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壮大、*封建制度的腐朽,双方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东北许多地区逐渐被沙俄割走,台湾也**本割占两次.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程中逐步了解.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97页“练一练”:连线搭配

  2.完成新学案72页“自我测评”.(其中选择1的答案有误,应订正为BCD)

  3.提醒学生预*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引出要学*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1、吐蕃的风俗*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4、课堂小结

  5、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一、复*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

  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板书设计: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7)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菁华6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2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臵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臵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臵。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臵。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臵还要了解其海陆位臵。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臵,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

  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臵、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接壤?分别位于*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臵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臵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原、华北*原、印度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组:***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臵,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臵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臵、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位臵

  纬度位臵: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臵:太*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第一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语、***人及开罗附*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检测课堂学*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4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

  4、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418-19

  期末考试20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8)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菁华5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目标,自主学*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海的*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课前热身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

  2、四边互动

  互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

  (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地理。

  互动2:要学好地理,我们单靠坐在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学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识。

  四、达标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五、学*小结

  (1)内容总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学*。

  六、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巩固练*: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

  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Ⅱ、明确学*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 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5.学生讨论:*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巩固练*: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语、***人及开罗附*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检测课堂学*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5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课堂小讨论、知识趣味竞猜等),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五、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六、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七、教研工作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A、课前准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逻辑,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考虑教法。B、组织好自主互助学*型课堂,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感。

  2、搞好课后辅导,针对不同的学生现状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3、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水*。

  4、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拓宽知识面,开展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和掌握知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9)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优选【五】份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1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复*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缅甸——仰光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

  巴加湾市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7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3、居民

  利用书38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学*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

  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

  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惯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

  (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

  (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

  (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

  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艺术之都———巴黎。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工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特色;

  2、能力目标: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原、波德*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七.雄厚的经济实力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利用书56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八.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