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地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接壤?分别位于*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原、华北*原、印度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

  复*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周有哪些大*原?(西西伯利亚*原、东北*原、华北*原、长江中下游*原、印度河-恒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过程

  师曰:关于我们的*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师适当补充。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原、密西西比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原分别对来自于太*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菁华9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418-19

  期末考试20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3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和在各过中的经济地位,以及锡、适宜两种矿产的分布。

  2.掌握东南亚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的繁荣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 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读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如果我们在广西或云南越过我国的国界线,就来到了一片极具热带风情的地区,”揶风海韵”是这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南亚地区。

  一、 位置和范围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1,指出东南亚的范围: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并介绍中南半岛得名的由来。

  2. 结合世界政区图,由学生分析东南亚的海陆位置特征:亚洲东南部,印度洋和太*洋之间。

  二、 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

  1. 引导学生找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并设问:a这些河流都发源与哪国?

  b大致是什么流向?为什么?

  C 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区?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山河相间)。

  D 这些河流的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原)是怎样形成的?

  E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因此,这里河流的 什么资源丰富?

  F 中南半岛河流中下游的*原和河口三角洲对+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D 学生讨论完成P36活动4题。

  2. 教师以手作比,小结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令列分布。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引导学生找到马来群岛,并设问:

  A 从整体上看,马来群岛地形以什么为主?*原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什么位置?

  B 这些河流的长度与流速与中南半岛相比,有什么特点?

  C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思考:马来群岛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根据板快构造学说理论,马来群岛有什么特点?

  2.小结马来群岛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各是什么?对农作物的生产各有什么影响?

  4.结合教材,重点突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5.学生做P35活动3题,小结。

  [课堂总结、作业布置]配套练*

  [板书设计]

  第 一 节 东南亚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印度洋和太*洋之间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二、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间、众列分布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上游: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

  (2)下游:流速慢,冲积成肥沃的*原

  3.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围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地势崎岖,山岭崎岖

  2. *原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气候与农业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南半岛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农作物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播种,随时收获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复*提问) 东南亚的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各有怎样的影响?

  五、主要国家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查找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分布着哪些国家?

  2.提问:东南亚各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唯一的内陆国是哪个?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哪些?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的国家有哪些?(学生识记东南亚的国家)突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地位。

  3.引导学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强调: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并提问:

  (1) 东南亚处于哪两大洲和哪两大洋之间?

  (2) 东南亚处于这两大洲、两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郑和下西洋的典故,说明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马六甲海峡

  1.讨论:从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路线,该怎样走?(引入马六甲海峡,突出其位置特点: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并提问:马六甲海峡联系着哪两大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航线向西向东,可以分别到达哪些地区?

  3.结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动2题,小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过渡)东南亚因地处赤道,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原铸就了东南亚丰富的物产。

  七、富饶的物产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6,熟悉图例,了解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并指出:东南亚有丰富的矿产和种类繁多的热带经济作物。

  2.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国,教师小结:

  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水稻——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锡——马来西亚、缅甸;石油——印度尼西亚、文莱。

  3.结合教材P39活动1、2题,理解泰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国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并设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学生自度思考:东南亚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东南亚的居民组成有什么特点?

  3.结合教材重点突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并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做的贡献。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

  [板书设计]

  五、主要国家

  1.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2. 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六、富饶的物产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语、***人及开罗附*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检测课堂学*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5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多元化学*、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

  展示课件中东南_雨林区的民居,西_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6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 教学方法

  复*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原、密西西比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原分别对来自于太*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课前热身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

  2、四边互动

  互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

  (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地理。

  互动2:要学好地理,我们单靠坐在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学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识。

  四、达标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五、学*小结

  (1)内容总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学*。

  六、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第一节 日本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 日本经济发展水*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俄罗斯: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日本俄罗斯比较课件内容预览: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积和领土组成、地形、气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日本和俄罗斯自然环境比较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图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个国家地形较为()的地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是()气候,由于所处()较高,冬季气候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日本是()和()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

  3.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日本俄罗斯比较()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你认为日本和俄罗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们对该国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可以从工业、农业、人们生活等方面考虑。)思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内容。

  (三)自主学*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为主。

  A.山地、丘陵B.*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主学*: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

  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

  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学生在学*七年级下册地理时要轻松了许多。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对学*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学情分析

  从上期表现来看,43和45两个班的学生比较而言,43班的学生给人感觉要踏实些,45班学生有些浮躁,成绩不是很稳定。期末43班班*80分,45班班*78分。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

  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课时安排

  第一章第一节-------4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1课时

  第五节--------1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1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1课时

  第五节---------2课时

  第六节---------1课时

  第七节---------1课时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俄罗斯: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日本俄罗斯比较课件内容预览: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积和领土组成、地形、气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日本和俄罗斯自然环境比较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图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个国家地形较为()的地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是()气候,由于所处()较高,冬季气候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日本是()和()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

  3.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日本俄罗斯比较()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你认为日本和俄罗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们对该国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可以从工业、农业、人们生活等方面考虑。)思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第一节 日本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 日本经济发展水*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俄罗斯: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日本俄罗斯比较课件内容预览: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积和领土组成、地形、气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日本和俄罗斯自然环境比较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图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个国家地形较为()的地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是()气候,由于所处()较高,冬季气候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日本是()和()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

  3.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日本俄罗斯比较()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你认为日本和俄罗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们对该国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可以从工业、农业、人们生活等方面考虑。)思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内容。

  (三)自主学*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为主。

  A.山地、丘陵B.*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主学*: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

  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

  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学生在学*七年级下册地理时要轻松了许多。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对学*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学情分析

  从上期表现来看,43和45两个班的学生比较而言,43班的学生给人感觉要踏实些,45班学生有些浮躁,成绩不是很稳定。期末43班班*80分,45班班*78分。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

  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课时安排

  第一章第一节-------4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1课时

  第五节--------1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1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1课时

  第五节---------2课时

  第六节---------1课时

  第七节---------1课时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俄罗斯: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日本俄罗斯比较课件内容预览: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积和领土组成、地形、气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日本和俄罗斯自然环境比较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图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个国家地形较为()的地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是()气候,由于所处()较高,冬季气候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日本是()和()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

  3.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日本俄罗斯比较()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比较日俄两国河流长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从面积、地形、气候等方面思考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你认为日本和俄罗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们对该国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可以从工业、农业、人们生活等方面考虑。)思考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菁华9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高高高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均每*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课 时 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的兴趣,调动求知欲)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每 天每小 时每 分 钟每秒8000万人219028人9126人152人2.5人[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以扩展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2、[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 (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自由发言] (略)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 色头 发面 部体 毛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浅波 状鼻高、唇薄多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黄种人黄 色

  棕 色黑 直扁*中 等东 亚黑种人黑 色卷 曲嘴唇厚少非洲、大洋洲、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反馈练*]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探究学*、角色扮演等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比较*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地图北京及其附*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提问:1.在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

  2.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xx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

  3.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4.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地区距海洋*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乙图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3.25,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丙图

  6.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活动4,然后让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做题思路,大家评判补充。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但是气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

  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而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较湿润。(海陆位置:二者虽同处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板书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里的教学,通过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实例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体会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不一样。

  1.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分成学*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能选用当地的实例或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变化等,学生的感受会更深。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水稻种植与气候”。结合自己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了解,结合水稻的生长*性,看看当地适合不适合种植水稻,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用两个学生扮演小强和小明进行对话,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他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甲地区的树、农作物移到乙地区,不能凭主观愿望做事,人类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5.组织学生阅读活动3,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通过对实例的辩论、分析,使学生自己去体会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

  6.投影展示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地球为什么出汗了?

  让学生阅读课本P62“气候变暖”。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学*小组讨论:地球为什么出汗了?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方面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大气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未来的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堂的讨论,以及通过调查、查找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地理小论文。一星期后,组织一次论文交谈评比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面图,点拨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后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形、*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社会课的重要性;

  2. 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 了解社会课的学*目的;

  4. 了解社会课的学*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社会课的重要性

  1.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 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

  3. 当今社会状况:

  (1) 路线、方针、政策;

  (2) 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 和*问题;

  2) 人口问题;

  3) 粮食问题;

  4) 资源问题;

  5) 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 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课后复*,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 图

  第1~1节 地图的语言

  教材分析

  地图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具有阅读、填绘地图的技能,养成使用地图的*惯,学会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获取社会知识,是中学社会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节是学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础。教材安排了实地方向辩认和地图上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等到内容,目的使学生区分实地和地图方向的判别,并能根据一般、指向标、经纬网三种地图,弄清“方向”问题,由于经纬网的概念对初一学生来讲尚未建立,因此,教材从经线、纬线等到基础着手,阐述了经纬网的意义,帮助学生学*掌握“经纬网定向法”这一难点问题。教材通过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和比例尺的换算,帮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关键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实地范围的“大小问题”;教材通过常见图例的列举,目的让学生读懂地图上各种符号表示“什么”问题。如果说地图是学*地理的工具的话,那么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则是“工具”的工具。

  教学方法

  一、 授课思路与方法

  1.问题探究法。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思考实地方向辩别的种种方法,引入地图上定方向的三种方法,一般定向法学生装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地图上添加了指向标以后,或者在南极点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归纳指向标、经纬度网定向法。

  2.实物演示法。由学生自学实地定向法的四幅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上讲台演示时钟表盘图确定实地方向;指向标定向法,可让学生在参照点上画指向标的方法,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经纬网定向法,需要演示经纬网地球仪,从中明确经线、纬线的指向和地球自转方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

  3.读图法.让学生在*政区图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从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换算和比例尺的三种不同表示方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三幅没比例尺地图反映出来和北京市区图,说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范围有大有小,反映的内容有详有略。最后了解图示的常见图例。

  4.讲述法。教师向学生讲清楚地图的最大特点是把广阔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图中所画的地理事物较实地缩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种。比例尺有大有小,采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反映地理事物有详有略,包容的范围有大有小。图例、注记内容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学,教师板画巩固。

  二、 课时安排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实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

  3.区分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并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纬网、东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2.教学难点:经纬网定向法。

  三、教学准备

  *地图、地球仪、经纬仪、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图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在纸上成了地图。

  (二)地图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险、科学研究、国际交往、行军打仗。

  (三)地图的三大要素(称地图的“语言”)

  方向、比例尺、 图例与注记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WS ES

  2)指向标定向法:用箭头标出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的定向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2)实地测方向:

  1)太阳测方向(太阳自东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独立大树:叶:南茂北疏;树轮: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湿背阳(多青苔)。

  2)北极星定方向:指正北;

  3)钟表定方向:太阳:6时在E;12时在S;18时 在W;

  ①手表当时的时间数的1/2的数对准太阳,其12点处向北(24小时的表用正点计)

  ②对准太阳,时针与12点之间的夹角的*分线,即一头指北,一头指南。

  (3)经纬线:

  1)经线:

  ①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圆,长度相等。

  2)纬线:

  ①与赤道*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自成圆圈,称纬线圈;

  ④赤道最大,极点为“0”,长度不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东经度:(E)O0经线以东的1800为东经;

  5)西经度:(W)O0经线以西的1800为西经。

  6)东西半球:国际上*惯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我国位于东半球。)

  (4)南北两半球:

  1)赤道:O0纬线,长40075KM,把地球*分南北两半球;

  2)北纬:赤道以北至900N,也称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3)南纬:赤道以南至900S,也称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经纬网:

  1)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作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三)小结

  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地图上常用的三种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分别是什么定向法。巩固00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以及*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公式进行换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3. 掌握读图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常见图例记忆。

  2.教学难点: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

  三、 教学准备

  *政区图、市(县)图或镇(街道)图。

  四、教学过程

  (一)比例尺(缩尺) 图上距离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实地距离

  2.三种表示形式:

  (1) 线段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十千米

  (3) 数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万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类: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万分之一);范围小,图详细;(学校图)

  (2) 中比例尺:1:20万~100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市、县图)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万分之一);范围大、图简单(国家图、世界图)。

  (二)总结:比例尺越大,图中范围越小,图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中范围越小,图简单。

  (三)图例、注记;

  1.图例: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画在地图上,人们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叫图例。

  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四)小结

  1. 让学生归纳这两节课学*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归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最基本的语言,也称地图的三要素。但地图的语言十分丰富,除所讲的以外,还有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等等,我们今后在学*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随堂练*:

  《填图册》第一页1~2,第二页2。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全册教案 (菁华3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全册教案1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

  2.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

  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

  1、陆地表面积:1.49亿*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

  2、海洋表面积:3.61亿*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全球共6块大陆)

  (1)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2)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岛屿;

  (3)***半岛为世界最大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

  (2)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

  (3)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4)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7)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士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也称中美七国)。

  (三)四大洋:

  1.边缘海: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的海。(如黄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最大])

  2.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罗的海、渤海)

  3.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洋与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太*洋与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洋与大西洋。

  4.海湾: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湾、哈得孙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洋:

  ①面积最大,S=18000万*方千米(1.8亿*方千米)

  ②水体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③水温最高:均温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万*方千米,呈“S”形,

  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

  ③均温1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万*方千米,呈“八”字形,

  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温16.7摄氏度。

  (与太*洋的分界线: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①S=1300万*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温:北极海区-1.7-1摄氏度

  北欧海区2-12摄氏度.

  五、小结:

  1.今天的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分布(根据初中学生学*的情况,可以采用由教师指图学生集体回答,个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作业本:P.1-2

  (2)课本P.3想一想思考题(口头回答)

  (3)填图册:P.1。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全册教案2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

  2.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

  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

  1、陆地表面积:1.49亿*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

  2、海洋表面积:3.61亿*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全球共6块大陆)

  (1)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2)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岛屿;

  (3)*半岛为世界最大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

  (2)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

  (3)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4)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7)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士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也称中美七国)。

  (三)四大洋:

  1.边缘海: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的海。(如黄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最大])

  2.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罗的海、渤海)

  3.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洋与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太*洋与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洋与大西洋。

  4.海湾: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湾、哈得孙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洋:

  ①面积最大,S=18000万*方千米(1.8亿*方千米)

  ②水体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③水温最高:均温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万*方千米,呈“S”形,

  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

  ③均温1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万*方千米,呈“八”字形,

  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温16.7摄氏度。

  (与太*洋的分界线: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①S=1300万*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温:北极海区-1.7-1摄氏度

  北欧海区2-12摄氏度.

  五、小结:

  1.今天的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分布(根据初中学生学*的情况,可以采用由教师指图学生集体回答,个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作业本:P.1-2

  (2)课本P.3想一想思考题(口头回答)

  (3)填图册:P.1。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全册教案3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