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公开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并借助此情景让学生认识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数和人口负增长这些专业词语。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人口老龄化情景教学以及联系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并关注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重点:

  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学*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先后认识了那几种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中你认识了哪几种?

  师:如果把我们所学的相关知识梳理一下,这个位置可能是什么?(师指ppt)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如果有单式折线统计图,它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它自身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今天的学*。

  二、合作学*

  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看摄影展吗?

  (喜欢)老师也特别的喜欢,有一组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们一起看……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老人)

  师:因为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次摄影展的主题就是关于老年人。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老龄化吗?

  生: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100

  师: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

  师:我们怎么知道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据变化呢?

  生:做调查

  师:上海的小朋友就搜集到了一些数据并把它们进行了整理,(PPT)你认识这两幅图吗?(板书:搜集

  整理)

  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生:看标题知内容不同

  生:出生人口数增长幅度大

  死亡人口数增长幅度小

  生: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都呈上升趋势

  生:两幅图的横轴和纵轴相同

  师:你能观图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2002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是多少?2002年上海的死亡人口数是多少?(这两问题学生很快都回答出来而且答案一致)

  哪一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差距最大?(学生回答的慢也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了呢?这个问题你回答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需要上看一眼下看一下对比数据,有些麻烦。(引起认识上的困难,引导学生寻找方法)

  师:有什么解决办法让我们看起来简便吗?

  生:可以合并

  师:以前有过这样的学*经验吗?通过回忆旧知探索新知找出类似的方法叫做类推。它满足合并的条件吗?

  生:满足,横轴和纵轴一样

  师:同学们会自己合并吗?请同学们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负责收集原始数据,一位同学负责画图。

  同位合作画图

  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幅图进行展示

  A没有标题

  师:你有什么建议吗?

  B没有图例

  师:你能看清楚这幅图表示的信息吗?

  生:缺少图例

  师:如果想要清楚的表示两种不同的信息,我们该如何选择图例呢?

  生:用不同线段区分

  生: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C

  出示一幅完整的统计图

  有标题

  有图例

  师总结:我们合并出的这幅图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PPT演示)若想画一幅完整的统计图我们首先标题完整

  标清图例……

  师:现在再看哪一年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差距最大?(2003年)你有什么感觉?(方便,快)

  师:(出示复式

  和两幅单式)那对比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便于比较两组数据

  师总结并板书:并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

  师:仔细观图,你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PPT)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发言卡的方式讨论

  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整体都呈上升趋势

  出生人口数上升明显,死亡人口数上升不明显

  从部分看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数据是不稳定的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小于死亡人口数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数据差距逐渐缩小

  师:从专业的角度讲,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差距叫做人口自然增长数,图中出生人口数比死亡人口数少时,这是人口负增长现象,所以上海的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从19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了。

  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发现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差距越来越小,这样的信息我们在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能发现吗?

  师: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就是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板书邮电,再次强化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再结合全国的数据统计表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生:差距都是越来越小

  师:那我们预测一下未来几十年中,我们全国也有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

  通过分析判断

  推断结论(板书)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达到未雨绸缪。(回顾整个制作到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图预测未来的作用)

  三、巩固练*

  收获提升

  师:关于复试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啊?

  1,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服务与我们的生产,方便我们的生活。

  2.标题可能是什么,会分析。

  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有什么打算?

  少进日产或不进日产的,发扬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谈收获

  实践作业

  把自己的语数英成绩做成复试折线统计图,方便今后的学*。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3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练*四第1、4题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作业练*四第3题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折线统计图教案 (菁华5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1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十一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练*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xx年的月*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四的第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xx年济南市月*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师:20xx年3月济南市的*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11℃)

  师:哪个月的*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2~3月,3~4月

  师:*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主要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点)?

  (1)“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三、巩固练*

  1、说一说:某地区一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个时刻气温的高低情况;

  (2)不同:折线统计图还更能反映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比一比:

  当然是折线统计图!

  3、选一选:

  (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

  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

  (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A。统计表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

  4、用一用:

  (1)哪个月的*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的*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图谁说得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使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折线统计图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其变化,

  2、能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3、能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

  四、课堂

  1、复*条形统计图

  我们以前学过统计中的哪些内容?

  条形统计图的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每个项目相应的直条的长度是怎样确定的?

  2、引入新课

  有时候,我们还用与条形统计图类似的一种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量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你能说出这张统计图表示的意思吗?

  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各表示数量怎样的变化情况?

  1、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折线统计图的基本形状吗?

  指出: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顺次连接各点成为折线的统计图。

  问:与条形统计图相比,你认为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指出: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它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要求制作折线统计图

  问:你能想出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吗?

  指出:折线统计图*作步骤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表示数量的方法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折线统计图是按照数量的多少描点连线。

  (2)制作折线统计图

  说明:先要表示出什么统计图和制作日期

  提问:按照例题统计表里的数据,先画什么?横轴上要有几个月份的位置,纵轴上至少要表示出多少毫米?

  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统计图

  (3)分析统计图

  问:你从这个折线统计图里看到了哪些情况?

  指出:折线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做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统计表里的数据。

  让学生说一说图里已有的意思。

  让学生描点、连线,老师巡视辅导

  问:你从统计图里看出了哪些情况?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的统计图?它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后感受

  统计的内容学生已经哟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所以学得非常轻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折线统计图》教案 (菁华5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1

  [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xx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目的,培养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折线统计图》教案3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十一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练*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十九的相关*题。

  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折线统计图》教案5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复*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 (菁华3篇)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十九的相关*题。

  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科书第116~118页上的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二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分析。

  2.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

  教具准备

  各类统计图表,有关非典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03年春,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

  2.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到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

  师: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能很直接地看出"非典"病人数量的哪些变化?

  生1: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113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122人;5月6日新增"非典"病人70人;5月11日新增"非典"病人42人;5月16日新增"非典"病人28人;5月21日新增"非典"病人8人;5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5人;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1人。

  生2:其实,从统计表上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非典"病人的人数。

  师:总结得很好。

  生3: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多,5月3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少。

  师: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数据,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病人数量的多与少。

  3.揭示课题。

  师:如果要清楚了解"非典"病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来吗?其实整理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板书:折线统计图,并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

  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1.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师:仔细观察北京地区2003年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项目?

  生1:我发现折线统计图上有名称、时间。

  生2: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人数。

  师:你从折线统计图中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1:折线统计图上还有许多的小点,这些小点都用折线连起来。

  生2: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他们的倾斜程度还不一样。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不但看到折线统计图有点,有折线,还看到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们的倾斜程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指名回答。

  生1:图中的第一个点表示的是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后面每个格点上的点,表示的是相应时间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

  师:你从哪儿知道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生1: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那天新增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的点最低,新增病人的数量就最少。

  师: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

  生2: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折线。折线上升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还在增多,折线下降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在减少。

  生3:折线上升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速度快;倾斜程度小,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慢。

  生4:还有,折线下降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快;程度小,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慢。

  师: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呢?

  生5: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是从5月1日到5月6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并简单说明一下"非典"病人数量变化的情况吗?根据变化情况,你估计6月份"非典"病人会怎样变化?

  (抽生回答,全班进行评价。)

  师:正像大家所估计的那样,6月份新增"非典"病人数量越来越少,正是大家的同心协力和正确认识,防治非典,才让新增病人减少。请大家根据刚才交流的信息,独立完成书上第117页(1),(2),(3)题。

  (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议一议

  师:根据刚才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条形统计图比,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生1: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生2:它还能够看出一件事情的变化趋势。

  师: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数量的多与少,而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它们的倾斜程度,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三、巩固练*,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

  教师逐条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抽一生边比划边进行解释。

  师: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2.第2题。

  (1)出示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评价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结合第3个问题,思考:这些折线统计图有用吗?它在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小结: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销售经理及时调整进货,可以让消费者把握消费的时机。

  四、总结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

  根据交流情况,师生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五、课堂练*

  练*二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3

  【练*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天地P55的练*题。

  【练*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练*重点】

  进一步练*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练*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课本练*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小结学*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天地

  P55第1、2题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天地P55-56。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会作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1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统计整理数据的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本课的教学要建立在表现一定数学思想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高度,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归纳、实践应用的能力出发,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未来的联系。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湖北科技出版社《实验教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突出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新课标对《折线统计图》特别关注学生学*过程的发展性目标:即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力目标: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从实例中使学生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交流、组织应用等教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知识的引入环节,通过对*几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的整理,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为什么要制成折线统计图呢?”很自然的揭示了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激发探究欲望。在小组探究环节,“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困惑后再适时引导自学、讨论和探究,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渗透学法指导。应用部分更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学生的学*方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独立自学、独立思考、个人动手、小组合作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交流、讨论、归纳等。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图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课前叫同学们调查第25-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数量,指名汇报。

  2、怎样使这些数目更清楚醒目呢?

  3、课件出示一幅反映第25-29届奥运会*运动员获金牌数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观察、质疑:看到这幅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引入课题: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归纳发现

  (一)初步认识、生活来源

  1、阅读课本

  (1)独立自学

  (2)汇报所得:说说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方面有什么特点?

  2、观察交流

  说说你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

  (二)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从报纸上、网上或课外读物中见到过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想不想动手制作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呢?

  (A)讨论制作步骤

  1、看一看: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地方?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上有什么特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小组合作学*课本上的制作方法。

  讨论后小结,课件出示。

  (B)动手操作

  1、独立完成数学书第48页试一试的统计图,同学之间相互订正,并回答问题:哪两年利税增长最快?

  2、从1992-2000年实现利税情况统计图中,你能预测一下后来的2001年利税将达到多少万元吗?

  三、操作体验,分析应用

  1、观察分析:出示病人体温变化情况记录,回答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所少摄氏度?

  (3)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说说你的想法。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数据(2000-2008)。

  请同学们将这些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2009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将会达到多少?

  3、拓展练*

  某商场要将2008年各个季度奶茶和凉茶销售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来帮忙。

  (1)提示:统计图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在设计上应有什么不同?(要反映两种数据)

  (2)课件出示缺少图例的统计图。小组讨论:你能运用生活经验从图上反映的情况推断出哪条折线反映的是哪个数据吗?

  指名到台上标示图例,集体订正。

  四、课堂收获,学法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什么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后实践

  课后请和你的伙伴一起调查麻城市龟山风景区的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提供给来龟山旅游的客人以供参考。为我们家乡的旅游业出一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选择的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注重知识和学生素养的融合

  “一道数学题,除了数学知识以外,承载着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句话是我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所说的。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题目,使学生的思维、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例如:(1)当学生从“奥运金牌图”上读出我国奥运健儿努力拼搏喜获佳绩时,学生都充分显示出了爱国主义精神;(2)当学生在折线统计图中获知我国家庭拥有汽车台数越来越多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到人民生活水*的提高;(3)当学生通过“某商场奶茶、凉茶销售情况统计图”体会到要反映两种不同的数据,一条折线是不够的。学生产生了新的知识欲望,从已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学生能自主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设计两种不同的折线。这时教师再出示不完整的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己选择图例,将统计图补充完整。(4)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课外调查麻城龟山风景区的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提供给前来游览的客人以供参考。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为家乡旅游业出一份力的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一类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大大的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等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也渗透进去了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力求在教学效果上达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

  (1)这是20xx年3月一周的'日*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吗?

  (条形统计图)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

  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每天的*均气温,还能很快看出哪天的*均气温最高,哪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周*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出示折线统计图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二、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a)独立观察

  b)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1)点: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每天的*均气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均气温在上升)

  ①在这张图上*均气温上升还有吗?

  ②那么它们上升的情况一样吗?

  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③除了*均气温上升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情况?(气温下降)

  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①学生看书

  ②选择图上相邻的两天温度说说*均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③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5)刚才我们看的都是这两天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那么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不能说说整个一周的变化情况吗?

  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我从卫生老师那了解到了我们班*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体重变化情况,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1)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

  (2)交流

  (3)小结:

  2、这是一张*同学的上学期的几次单元测验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我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你从中又了解到了什么?

  3、小结: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4、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

  (1)生说

  (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四、联系生活

  1、(1)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要用到一些统计图,比如上周我们开了校运动会,如果要统计我们四年级每个班的总分?你觉得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2)如果要统计我们班*同学入学以来的身高情况呢?

  2、你能再举些例子,说说如果要统计某件事情,准备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3、小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xx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从20xx年到20xx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20xx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xx年到20xx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xx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20xx年)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xx年数量减少,20xx年数量增多,20xx年数量稍微减少,20xx年至20xx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xx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xx年*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的同学举手。

  教师:你能把20xx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补充了20xx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xx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20xx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xx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

  (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2)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学重点:

  经历认识、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逐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根据折线判断增减幅度的大小并进行合理预测。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考考你——用手势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吗?上升——下降——起伏不定,有升有降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这个学术报告厅,你知道是哪年建成的吗?不知道吧,老师告诉你——(课件)2003年。请问,2003年你几岁?生:??

  师:在那一年的春天,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你知道什么是“非典”吗?

  (课件)解释:“非典”也就是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一旦染上,就有死亡的可能。(展示图片)那时,医护人员,普通百姓、*都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每一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会播报疫情发展的情况。北京地区尤为严重,在这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病人人数。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2003年。

  2、展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简单回忆。

  师:这是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的情况。

  为了能更清楚的看出当天病人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什么?(统计表)

  这就是我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统计表,同时我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有关这些数据的统计表。请看看,是每天都统计吗?”

  生:不是,每隔5天统计一次。

  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5月1日,6日各增加了多少病人吗?生:5月1日新增122人,5月6日新增70人。

  师:对,这就是统计表的优点,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加病人的人数。

  师:除了用统计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统计这些数据呢?生: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这就是根据刚才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条形统计图,根据这幅图,你能很快看出什么呢?生:??最多??最少。

  师:(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它能更形象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课件)你能用手势,把条形统计图中病人人数的变化表示出来吗?

  生比划。

  师:如果把大家用手势表现出来的路线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新朋友,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折线统计图(板书)

  二、观察分析,认识特征

  比一比,找一找,你能发现这两幅统计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吗?

  预设:一个是用条形来表示的,一个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的,或它们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用直条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一个是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中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这些点和折线各有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板书:点、线)

  解决点:

  师:首先请看这些点,你知道这些点用来表示什么吗?生:表示数量。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看的吗?我们以第一个小圆点为例,这里的113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4月26日有病人113人。师: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课件)看点所对的横轴和纵轴的信息就是这个点表示的数量。师:嗯,说得真好。谁来说说1

  22、70分别表示什么呢?生:??

  师:新增病人在几月几日最多?几月几日最少呢?生:5月1日最多,5月31日最少。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看点上的数字。

  师:这是一个办法,如果点上没有数字(隐去数字),现在谁能看出什么时候最多?什么时候最少?

  生:看小圆点,5月1日的小圆点最高,表示数量最多,5月31日的小圆点最低,表示数量最少。

  师:原来通过看点的位置就可以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所以,折线统计图的点的位置就决定了——数量的多少。

  师:说得真好。(板书:点:数量的多少)(2)探究线的作用

  师:研究完这些点,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线,数数一共有几条线段?生:7条。

  师:这7条线段一样吗?都有什么不同?生: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生:倾斜方向不同。(有的上升,有的下降)生:倾斜程度不同。(有的倾斜度大,有的倾斜度小)

  师:这些不同又能反映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倾斜方向研究起。有谁知道,折线上升和下降分别表示什么?生:人数(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师:你能不能指着图说说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增加,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减少?

  生:26日到5月1日这段表示人数增加。其余的都是减少。师:结合点上的数据看的,对吗?生:对。

  师:看来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是表示——数量增加。线段下降是表示——数量减少。

  师:如果线段是水*的,表示什么呢?生:表示不变。

  师:说得真好。(指着图说)那这表示人数减少,这也表示人数减少。哪一条线段表明人数减少得最多?能看出来吗?(课件展示线段。)

  生:5月1日到6日减少最多。(原因那条线段陡些。)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比较图中数量的大小(算出来的)。

  师:(算出来,)除了比较数量的大小,我们再看看这两条线段还有什么不同?

  生2:一条线段越长,倾斜程度越大,表示减少得多,一条线段越短,倾斜程度越小,表示减少得越少。

  师:说得真好。(课件)(看来,线段的长度和倾斜度影响着数量增减的幅度。)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把折线统计图中线段的变化分成这五种情况。线段上升,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上升。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上升。线段下降,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下降。线段下降,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下降。线段水*,表示数量——保持不变。

  所以,折线统计图中这些不同的线段反映的是——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师: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从5月1日到6日减少了几人?(112-70=52)6日到11日减少了几人?(70-42=28)

  师:通过验证,充分说明了,线段的长短和倾斜程度可以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师:通过比较数量的大小和观察线段的变化都能看出新增病人数量的变化,你会选用哪种方法?

  生:我会选看线段的变化,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数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还能从线段的倾斜程度上直接看出数量变化幅度的大小。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病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吗?

  生:整体呈下降趋势。

  师: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一下6月初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

  A、会很少了,没有了。(大家说可能吗?)

  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如果没有问:确定是下降吗?会不会增加呢?

  1、不会:有的病人是潜伏期呢,可能会暴发了呀?会:也有可能。如果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大,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

  B、会增加。(大家说有可能吗?)

  大家预测的情况都有道理,不过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从后来的事情证明,到了6月初,(课件)新增病人的人数确实是减少了,到了6月xx号就完全控制住了。

  (4)你了解新增病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预设:

  A、有新药物。(医学的进步)B、白衣天使。(对,一定不要忘记他们的无私奉献)C、人们讲卫生了。(好的*惯发挥了作用)D、?师: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战胜了非典。

  师:通过以上的学*,现在谁来用上语文课上学的关联词来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生: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又??)

  师:说得真好。老师用一首儿歌来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解释儿歌表示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首儿歌表示什么

  折线图,很常见。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制作的方法是:先根据数量描出点,然后把各个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后面两句说的是他的特点: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再次齐读儿歌。

  三、欣赏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图,很常见。你们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生举例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除了孩子们刚才举出的股市分析图和心电图。看一看,这是十年来*黄金价格走势图,能看出它的价格走势是怎样?(上升)这是今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图,又是怎样的呢?(下降)这些离我们好像有点遥远,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课件)这是昨天我测试的我家网速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家的网速比较稳定。你看这些折线都只有小幅的变化。再看一个,这个统计图的变化就不稳定了。这是我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一年来在淘宝网进行网购的消费趋势统计图。在这个统计图里,你能找到在过去的一年中,什么时候消费最多?消费最多的还有哪个月?一个:我家装修房子。一个:双十二活动。(本来没什么必须要买的了,但网上的活动吸引了我。)

  从这个起伏不定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我其实是很矛盾的,你看,当我发现我用了很多钱的时候,我会克制自己一段时间不去买,但一段时间后,我又控制不住了,禁不起诱惑有下手了。根据这个趋势,你预测一下,今年下期,我会在什么时候再出现一个网购高峰?看到我这样参加网购,你有什么想说的要说给我听吗?

  师:我一定虚心接受孩子们的建议。合理消费,计划开支。

  三、数据分析,实践应用

  1、身高变化统计图

  师:看了我的消费趋势图,再来看看你们。孩子们身体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请看,这是陈东的妈妈记录的陈东十六年来身高的变化数据,制成统计图是这样的。请睁大眼睛,静静的、仔细的观察。(课件)

  师: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飞跃期,在这两个飞跃期中,身高增长特别快,你能发现在哪两个年龄段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0岁到2岁和xx岁到12岁,因为这两条线段倾斜幅度最大。师:12岁以后身高的增长呈怎样的趋势?

  生:12岁以后身高增长缓慢了,因为12岁以后的线段倾斜幅度越来越小。(小幅上升,小幅增高)

  师:根据统计图呈现的趋势预测陈东18岁时的身高是多少?生:172厘米,173厘米。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从12岁以后身高增长得缓慢了,所以不可能增长得太多。师:孩子们的想法很有道理,预测的也比较合理。现在,请拿出你的右手,用手势表示出陈东16年来的身高变化的趋势。生比划。

  师:嗯,不错,现在请你比划出陈东30——4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成年时期,身高进入*稳阶段,不再长高,所以比划的手势应该是水*的。)

  师:60——7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这个时候是老年时期了,脊柱会变弯变短,老年人的身高就会有小幅的降低。)

  2、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拿起手来,先找到起点,准备,春天发芽了,一直长到夏天,很多,很茂盛,秋天开始落叶了,落,冬天落完了。(不错,大家很认真)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出生时长牙没有?找到起点,准备,出生,开始长牙,长长长,长齐了,又换牙,到了**了。不长也不掉。老年开始掉牙了,掉,掉,没有了。

  3、(课件)毛衣衬衣统计图。

  现在我们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一帮这位粗心的会计。师:这是根据某商场去年7至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量制作的一张折线统计图,粗心的会计忘记给统计图添加标题了,你能根据统计图说一说:哪张是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哪张是衬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吗?生:左边是毛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右边是衬衣销售量的统计图。师:为什么?

  生:因为

  7、8月份热,买毛衣的人少,买衬衣的多;

  xx、11月份天气冷,买毛衣的人多,买衬衣的少。

  师:如果你是经理,根据这幅销售图,在进货方面你会做出怎样的安排?生:

  7、8月份多进衬衣,少进毛衣,

  xx、11月份少进衬衣,多进毛衣。

  师:看来我们的孩子都很有生意头脑,是的,要让学到的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五、课后拓展

  其实啊,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

  课件:(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比如古人用“结绳记事”正是统计思想的一种体现。如今统计图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除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用扇形统计图、柱形统计图等等。人们的创造力很伟大呢。

  师:除了人类,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统计方式,请看。树的年轮、鹦鹉螺的纹路、乌龟背上的纹路等等,大自然像这样的统计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们,借你一双慧眼,发现身边的数学。未来的世界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读统计表

  1、让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

  2、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读统计图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两幅折线统计图。

  2、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从两幅图中分别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测一下:到20xx年我国人口大概是多少?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完成统计图

  1、看书,让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

  3、完成统计图。

  4、交流,展示。

  5、看图回答问题。

  6、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练一练

  1、先读统计表,了解表中得数据信息。

  2、提出制图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图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6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从统计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作业纸

  【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的吗?2008年举世瞩目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办,那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耳畔,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获奖情况。

  出示:奥运金牌榜

  (1)师:这么多的数据看起来不方便,怎样整理可以使他们更简洁、明了呢?

  生答,师(出示统计表)

  师:整理成统计表比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了。

  (2)师: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

  (条形统计图,再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问: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每届金牌数的?(直条的长短)

  二、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国家体育总局的教练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大家见过这样吗,是什么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为什么教练们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认识:统计图上的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生: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再来仔细观察,统计图上还有些什么?

  生:点、线、数

  (2)认识点、线段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在统计图上有点、线段还有数据。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个点表示?

  生:23届15枚。

  师:大家同意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你的说法比较专业,是的,先看点对应下面横轴上的届数是23届、左面对应的枚数是15枚这个点正好是届数和枚数的交叉点。

  第二个点谁来说说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着说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点的作用,相邻两个点连接的线段又表示什么?

  生:从线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具体说说:有的线段是急剧下降的,有的是水*的,有的是缓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课件演示

  师:你真善于观察,从线的方向上看出了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增减变化。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读图分析

  师:我们通过点、线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借助这幅统计图分析一下这几届获金牌的变化吗?

  学生2--3人说,说想法。

  (4)预测:

  师:根据总体是上升的,请你根据第23届到29届我国获得金牌的数据预测一下,2012年的第30届奥运会我们国家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一直增加吗?)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比赛的结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还要大家密切关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比赛。

  (5)总结特点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采用折线统计图而不采用条形统计图吗?

  生: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增减变化,可以预测。

  思考: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板书:既能又能)

  3、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我这里也带了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折现统计图,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股票、移动电话、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4、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看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挺广泛的,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呢?

  先想想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同位两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汇报、评价、补充。

  (2)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电脑是怎么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横轴上找到日期所对应的这条线,再看纵轴上的温度,日期与温度的交叉点就是第一个点,描出这个点并标上数据,像这样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点,描一个点标一个数据。最后用线段把各点依次连接起来。注明制图时间。

  师: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几步?(板书:描点----标数-----连线)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描点时要沿着竖线对准总轴上的刻度,两点间的线段要直等等。)这些步骤清楚了吗?(同位互相订正)

  (3)分析:看着这个最低气温统计图你能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忽高忽低,气温不稳定。

  师:像这样气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生病人数统计图

  这是5月10日--13日学生生病人数统计图,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生生病人数的变化情况。

  2、出示气温图和生病人数图:对比这两张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建议给他们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补充。

  师:我们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合理饮食、营养全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体育锻炼图

  小彬为了锻炼身体,采取了1500米跑步训练,他坚持锻炼并记录了每周的最好成绩。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锻炼成绩吗?

  四、拓展延伸,文化渗透

  统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家听(出示课件)孩子们,统计图确实无处不在,就在咱们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这是树的年轮,这一圈圈的年轮不正是大自然对统计图的杰作吗?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作用: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步骤:描点 标数 连线

  20xx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统计的定位是这样的:对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因为,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内容。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更改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基于以上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合理预测。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步骤;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丰富多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我就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教材呈现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中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一情景做为例题的,)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而且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今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于是我就特意选取了*在历届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奖情况这一热门话题为例题学*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第30届奥运会将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揭晓预测是否正确,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己练*应用时,创设了今年5月气温变化比较大的几天的最低气温、还有因为气温变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数变化的信息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些信息,从而把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一问题,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已有知识中产生冲突,只学*了条形啊)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本节课设计的非常有序,从零散的7届获得金牌数据,整理到统计表,再整理到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出折线统计图,以及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这样的一条教学主线。既对以往知识进行复*,又让新知识出现的很自然,还让孩子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做了初步的比较,孩子在学*的过程中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除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外,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为下节课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了知识铺垫。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之间相差几个格子这时教师适时出示折线统计图,开始探究新知。这样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由统计表到折线统计图,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3、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折线统计图学*中,从表示数据多少的点的自主发现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线段的小组交流乃至最后的尝试完成统计图的制作。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学*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的伙伴,允许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开展学*活动,使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样准确画折线统计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地位。]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制图),去探索(想),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其一,突出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了统计图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动态地展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绘制方法。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统计图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某市中小学生几年来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经过课前调研发现,学生没有集体去过科技馆,对此不太感兴趣。如此看来,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全国刚刚放映完毕,自20xx年1月16日首映以来,首周末票房就突破3000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最“牛”的国产动画影片,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我就抓住这一点,把观看本片的*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作为素材,把工作人员统计的人数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进而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听到此话题,果然一下子便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环节,自认为较成功的一点是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又整体上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刚刚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练*中出示了三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呢?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在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有些拖泥带水,以至于画法环节没有实施,只能挪到下一节课进行。在有些语言上还有待推敲。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这节课主要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了解了他们以前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把握的进行备课。

  这节课的安排是先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的回忆,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出示条形统计图,向孩子们提问“这份统计图记录的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提这一问题目的,为了让学生在分析统计图时要先注意统计图所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孩子们交流从统计图上所了解的数学信息。边说边演示(只演示了一个),假如我将每个月的*均温度不用直线表示,用点表示,再依次连接,也就成了一种统计图,告诉学生们这叫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过程当中又穿插重复了好多的内容。这一内容弄完后,接着问学生“这个地区20xx年的月*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和问题“让学生指出1月到2月间的*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这些问题处理完后解决“哪两个月间*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均气温降得最快?”学生自己想,交流重点是交流找的方法。还按排着一个内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况适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问题只是轻微的处理了一下处理的并不深入,时间不够第二个草莓题没有处理。

  这节课是顺利的上下来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能跟着老师的问题积极的思考,思维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提问“哪两个月间的*均气温升得最快?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有个学生说“我从这两个月之间线段的幅度看出来的”孩子回答说的不严密,但我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给予了及时的纠正。还有一个孩子说“我拿尺子比出来的。”他解释不清楚,就让这个学生进行了演示。可见孩子们各有各得法,都动脑筋了。在这个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们看、量都会有误差的。最准确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会让我们得到准却的答案。但是我却强调了一句,用计算来辅助,这样就使孩子们误认为,我只要能看出来就可以不算,从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线统计图时又将重点的总结内容落下了,“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课后想到在分析折线统计图(完成书上的议一议)时,可以直接将问题出示,让学生思考回答,就会节约很长的时间。还有一遗憾,在导入中使用了属于无效语言的,“今天我们在将统计的知识扩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导而导。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有偏差怎么办?如“你从这一条型统计图了解到那些信息?”学生回答“上面的书都是小数”这一数学信息对与这道题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就没有处理,应该进行处理要不孩子不会明白自己找的不对,也可以在孩子说出后让孩子读出每个月的*均气温,这样孩子会更明白看些什么内容,而不是只看数字。在这节课中我明白了在上课时,一定要牢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该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

  5月22日张小彩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小彩老师是以2003年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非典”这一令世人关注的事件来引入的。她从网上下载的统计表和电视短片的统计图都记录了4月26日至5月31日每5天新增病人人数的统计数据,在比较中说明了条形统计图更能形象、直观地看出某一时段新增病人的人数,但“非典”病人人数在未来的时间究竟呈增加还是减少的趋势从条形统计图上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了折线统计图,她这样安排不但复*已经学过的知识还使折线统计图的学*有了需求,成了必然。进而她引导学生知道横向和纵向的数据代表什么,横向和纵向数据的单位长度各表示多少,将各个日期与对应人数的相交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特别是她出示课堂活动一

  ①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叶数量的变化。

  ②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估计,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缓程度,其意图在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并且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来参与。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与亮点。

  本节课小彩处理教材的成功点是课堂活动二的内容,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精选2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04年各月*均气温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

  (2)说说制作过程

  (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04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08页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教材提供了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现实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方法目标: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大家都知道去年是我们*的奥运年,那么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呢?(51枚)

  对,我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成为百年奥运史上最强东道主。

  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在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各获得多少枚金牌吗?

  1、老师课前进行了调查整理,仔细看(课件出示*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2、提问: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读出数学信息。那谁能说说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学信息有什么特点?

  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直观,也很形象,还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体育部的叔叔阿姨也对*几届奥运会我国的金牌获奖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3、(教师演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教师:这还是刚才的条形统计图么?它又该叫什么名字呢?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选用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观察

  老师投影出示××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老师:通过观察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甲:我知道了,1998年参观人数为3万人。

  学生乙:我知道了,1998年到2003年每年参观的人数。

  学生丙:我可以知道,2003年参观的人数最多,1998年参观的人数最少。

  学生:2003年比1998年参观的人数多多少?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2、自主探究。

  老师:除了我们所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其实统计图我们还可以这样画。(老师出示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大家请注意观察,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老师: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你们从这个统计图上还能获得哪些在条形统计图上不能获得的信息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能看出从1998年到2001年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而2001年和2002年人数是一样的。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学生:折线从下往上就是增加,折线是水*线,就是不变。

  老师:对,你观察得真仔细,折线上升也就表示人数增加,折线是水*线,也就表示保持不变,那如果是下降呢?

  学生:就是减少。

  老师:很好,也就是从这条折线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同学们你们真棒。现在我们再来观察折线统计图,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学生:标题、横轴、纵轴、点和连接的线段。(老师板书)

  老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课件出示上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主要方法。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了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讨中会很快比较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对比中让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如此,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义,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还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尝试制图,看图分析

  明确制图步骤:

  教师:这是陈东妈妈为他记录的0~10岁的身高统计表,如果要清晰地呈现在折线统计图上要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生:先描点,再标上数据,然后连线。

  师强调:找准点,标准数,线要直。并按顺序连接。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复*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菁华5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地位作用与学情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之前学*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等简单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等方法表示和分析统计数据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含义、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本单元我将分四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部分学生绘画折线统计图,能简单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第二、三课时重点教会学生画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相关信息。第四课时是利用折线统计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生活经验与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拟将教学目标定位确立为:

  A组:

  1.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画、会看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通过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获取数据及数据的变化情况的信息。

  3.初步具备统计的能力,养成统计及做事仔细的*惯。

  B组:

  1.认识折线统计图。

  2.会看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在老师少量地语言提示下能通过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获取数据的信息。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会画数据是整数的折线统计图。

  3.初步具备统计的能力,养成统计及做事仔细的*惯。

  C组:

  1.体验画折线统计图。

  2.初步养成做事仔细的好*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在方格图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预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引导、合作与帮助者。为此,在教学中拟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启发思考、实践操作,构建新知。

  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呈现问题情景,发现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合作)实践操作、迁移转化,尝试应用实践,经历探究过程等学*方法,理解掌握拓展新知,发展能力,增强兴趣。

  说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复*导入,有条形统计图导入折线统计图。上学期,我们刚刚学过条形统计图,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横轴、纵轴,能独立确定横轴、纵轴,能从条形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所以,本节课,我从条形统计图导入新课,既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有可以为突破重难点节约时间。

  第二个环节是认识折线统计图。这个环节,我用扬中博物馆的图片导入,选取的案例是五一期间参观扬中博物馆的人数折线统计图。不管是图片还是例题,都来源于生活,贴*学生的生活。

  第三个环节是画折线统计图。画折线统计图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画横轴、纵轴,确定一些基本数据;第二步是描点,第三步是连线,第四步是标数。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我在这个环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一步一步教学生画,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指导,力求让每个学生,尤其是A组学生会画折线统计图。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折线统计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已经画好的折线统计图,试着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因为学生有了看条形统计图的经验,所以该环节,学生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到一些直观的信息,如人数、时间等。而且在二、三课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学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所以本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

  第五个环节是巩固练*,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五月一日这一天的天气,让学生画一张折线统计图。五月一日的时候,早晚温差大,适合制作成折线统计图,所以我觉得这个内容的选择还是比较恰当的。同时,我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支持,让每个学生在这节课都学有所获。不仅如此,这个折线统计图,有上升的地方,也有下降的地方,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例题。由于这是折线统计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还并未扎实掌握这个知识点,所以学生在画图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第六个环节是实践作业。*期,新冠的话题我们谈得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让学生收集新冠期间江苏省每月确诊的人数,在方格纸上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这个实践作业的设计既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又以数学知识为内容,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帮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本节课的目标落到实处。

  说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贴*生活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大众的数学,学*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所以本节课,我选择了扬中博物馆的图片以及五一期间参观人数统计图作为本节课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注重差异化的教学

  课标指出,“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能力,使得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数学教育,不同学*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认识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中,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具体的教学,还是练*的设计,我都能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心间。

  三、注重在实践中体会折线统计图。

  数学实用化,让学生学*应用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本节课课后实践作业的布置,能鼓励学生走入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向生活延伸,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未将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讲解透彻。

  2.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时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虽然在二、三课时会精讲,但本节课讲得也不够细,有些浮于表面。

  以上是我执教《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一些想法,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2

  一、联系课标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随着嘹亮的**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二)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三)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收获。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态度。

  (四)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

  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五)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㈥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2、展示统计图表,交流制作收获。

  ㈦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可这样设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何异同点?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感受统计

  学生可根据练*二十五中第4题、第5题提供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自和***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五、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1、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2、在探究新知部分: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

  3、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5、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03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00,省略0-2000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03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 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描点 标数 连线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在第二学段的要求是: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3、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三、确定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重难点预设

  学*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与生活很贴*,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①如何读数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情况预设】

  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

  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

  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

  教师要追问:“陡”跟“*”有什么区别呢?

  “陡”表示:温度上升的快;“*”表示温度变化不大。

  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活动三: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

  描点与连线

  让学生尝试描点: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

  活动四: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

  110厘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画线

  先画竖线(年龄)

  再画横线(身高)

  大约11.5

  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150厘米左右

  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其他数学问题: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例如:10岁比9岁高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的学*目标。

  第三环节:达标测评

  独立完成练*十九中的第4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效果

  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效果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出示知识树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一年级学*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扇形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

  五、课后反思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