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怎么走?

  三、巩固练*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指一指。

  四、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观察*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说出路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均分,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

  再让6人到前面来。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x26x56x36x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开碰碰车。

  2.练射击。

  3.打电话。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这么好玩,于是它们各自打电话约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们和谁在打电话吗?(友情提示:得数相等,电话接通)

  让小组内6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惯,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6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均分,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x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x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 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 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 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吗?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78页1、2、 3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册P7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兴趣,带着问题去学*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王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

  (一)反馈练*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初步培育门生在具体的生存情境中采集信息,提出题目并解决问题的本领。

  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进程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老师:我们应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同学们真棒,猜得特别精确,实际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2、尝试题目,自主学*。

  (一)表现例四的主题图,让学生察看。

  老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之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发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甚么?

  你能依据图中的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一:有32个同学

  生二:教师要求每六人一组

  生三: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涌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教师解决这个数学题目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法子算一算,入手吧。

  (二)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师:哪位同学给人人说说自己的算法?

  老师依据学生的口述板书,要是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候发问:

  师: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呢?余数二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依据商和余数的单位发问:

  老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吗?余数二呢?

  生:商示意可以分五组,余数示意还多二人。)

  (三)出示实*十三的第二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题目怎样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19-八=十一(米)十一÷二=五(根)……一(米)

  答:可以做五根短跳绳,还剩一米。

  3、小结。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树立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P62 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学*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在以后的学*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熟悉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作铺垫。]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 (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 )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速度的单位

  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小丁丁这里是60米,摩托赛车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说,小丁丁和摩托赛车一样快呢?

  [相同的数据,不同的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在头脑中出现“冲突”,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每个数据表示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的表达,从而引出速度的单位,并对速度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感悟。]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让学生练*速度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欣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使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了解更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6组数据(PPT呈现出之前计算过的6组数据),仔细观察,想一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

  ⑵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

  ⑶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

  [通过练*使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

  带有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共长18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他会超速吗?

  [本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课时,因而在授课时着重安排解决“速度”,将“路程”与“时间”安排在第二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需求,也预设到了学生求出“路程”或“时间”来解决此题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练*中集中练*了解决不同物体的速度外,在此题中,我特意编写了一些特殊的数据,旨在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学*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在以后的学*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学*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在以后的学*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方米的正方形纸,1*方分米的正方形,1*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材选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时间。

  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初步会判断*年或闰年。

  根据以上分析和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使自主探究的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应用媒体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②采用课前准备、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提示课题。

  1、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以激动人心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一些让我们每个*人都引以为自豪的的瞬间。你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让学生说画面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最后定格在三幅画面。让学生找这里在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哪些时间单位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感受数学学*的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观察年历,回答问题。

  1、合作学*阶段:

  为了有效的学*新知,我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使课堂教学的起点对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水*。然后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如:“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等,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课堂变成了同学们畅所欲言的地方。

  2、交流成果阶段:

  (1)这一阶段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学生要把自己通过查找、总结、合作学*得出的结论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出示课件)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并板书:

  ①一年都有12个月。1、3、5、7、8、10、12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每月31天的月份叫大月。

  ②4、6、9、11每个月有30天。我们把每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

  ③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突出2月份这个特殊月。

  7个大月和4个小月再加上2月正好是12个月,(板书12个月)。

  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怎样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记下来?我先让学生思考,再小组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推荐巧记年月日。(课件出示)

  (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实现了认识大月小月,并掌握各月天数的目标)

  (3)教学到这,我考虑到小学生天生好动这一特点,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老师报月份大月请男生起立,是小月的请女生起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使知识得升华。)

  探究活动二:探究*年或闰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二月的天数不一样,那么2月份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出示xx-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四年一闰的问题。课件演示:闰年来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年、闰年的排列规律,通过多媒体演示,加深了学生对*闰年的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这时我设计了巩固练*:判断1949、20xx、20xx、1900年都是什么年?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知识。

  最后是知识拓展计算*年、闰年的全年天数。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很重要,由于计算年份不同,学生有两种不同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三)拓展应用,开发智力

  整个练*的设计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基本练*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学生学*的自信心。提高练*是一个猜生日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和重大节日。

  (四)总结归纳,落实主旨。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节课又要过去了,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五、板书设计:xx年x月x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月:*年28天,闰年29天

  *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六、教学反思:

  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价值,

  2、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的主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中*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惯。

  教学重点:

  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

  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

  教学难点:

  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

  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动物运动会场面。

  同学们,你们想去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动物运动会。(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百米赛跑情景。)

  哪个小动物是冠军?为什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

  (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2、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3、三次观察,合作求知。

  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

  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

  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

  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

  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分组活动,加强体验。

  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

  画画、写字、看书、做口算题、默古诗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

  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你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感受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②同学们还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学生自由说。)

  ③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个班会时间举行一个信息交流会。

  4、畅谈感受。

  同学们,虽然1秒时间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过去了,可时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那现在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呢?请谈谈对时间的感受。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四、联系生活,发展提高。

  1、课内练*。

  请打开书6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2、补充练*。

  课件出示两题练*,设计如下:

  A、请判断下面的时间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1、我们每天做早操用20分。( )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

  3、小亮吃饭用了15小时。( )

  4、小兰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12秒。( )

  5、我们上数学课时,所唱的《拍手歌》大约15分。( )

  B、连线。

  请学生上讲台连线。

  C、动动脑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五、畅谈收获,延伸号召。

  1、畅所欲言。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节课40分钟快要过去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2、延伸展望。

  你还想学到什么?

  3、情感号召。

  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行吗?号召:“我能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

  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

  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起床

  7:00——7:30吃早饭

  7:30——8:00做家务

  8:00——9:00做作业

  9:00——11: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吃中饭

  11:20——11:40饭后休息

  11:40——12:40午睡

  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游泳馆游泳

  14:30——15:20看电视

  ┈┈

  2、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整时

  2)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交流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16-14=2口答:播放了2小时。

  想: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过20分是15时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实用20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1.巧设情境,轻松导学。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强烈愿望,树立学好估算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在肯定笔算精确结果的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决,不需精确计算,体会估算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加法估算的方法,为学*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例7情境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条件:29人去参观,门票8元/人。所求问题: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9×8。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 笔算。

  方法二 估算。

  因为29接*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带250元买门票够。

  (3)介绍约等号:刚才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值,因此在列算式的时候,算式和得数之间不能用“=”连接,而要用“≈”连接,29×8≈240(元),希望同学们在估算时注意。

  3.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估算)

  (2)讨论:为什么估算简便?

  (因为这道题问带250元买门票够不够,不是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所以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这样用估算解决就非常简便了)

  (3)小结估算方法:把29看作30,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人去参观,买门票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一定够。我们在估算时,通常把多位数看作与它接*的整十数、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连接。

  4.拓展。

  (1)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2)如果92人参观,带8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5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7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

  搜集身份证号码,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字只有十个,这小小的十个数字,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给人带来方便、乐趣。我们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这小小的十个数字编排起来,就会有千变万化,还会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堂课就来学*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瞧,这么多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编成这个数字编码,(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问:“大家认识这个数字编码吗?”对,这18个数字组成了身份证号码。那么身份证号码如何证明了我们的身份,传递了哪些个人信息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方法。

  1、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了什么?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们分享。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身份证号码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是双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前6位号码一样。

  师: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证号码,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县生日码顺性校

  份市区序别验

  地址码码码码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质疑,如果没有,师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

  预设1:比较两位同学的生日码,你有什么疑问?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为什么要写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数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来占位,是为了保证位数的一致)。

  预设2:再出示个身份证号码,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个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字母“X”,为什么呢?)讲解: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的“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11个数字,当校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为18位,所以要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3: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不同,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顺序号和性别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相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板书)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车牌号、学生证号码条:图书编码)。

  这些数字编码的编排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选一种搜集资料去调查了解难它的含义。

  三、尝试编码体会基本方法

  1、创设情景,完成小任务:登记跳绳成绩。(准备两张登记表,一份有编码的一份没有编码的)师报名字,学生登记,比较两次登记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级跳绳比赛中,只有16号的XXX同学跳了100个,你知道是谁吗?

  引导认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级的,这与编码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请你为XXX同学编一个号码,能让我们看到这号码,就知道这是三年级五班的XXX同学,而不是其他人。你会怎么编呢?

  小组内共同讨论再编。出示编码说明书

  汇报:有可能出现3516 30516。说明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哪个编码更好?

  4、按照这个方法,给自己编个号码。

  再讨论这样编写的号码有什么变化呢?

  (会,只能保证今年学号的唯一性,但是年级升高了,学号也会变化,那样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学号,而且现在的学号会是下一年级某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复,不便查找。)

  5、再为自己编个号码,既能表明年级、班级、学号,又能用六年的号码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共同编号。

  汇报。师提示:加入入学年份,可以保证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结:我们在设计编码时,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每个信息,注意保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数字编码

  唯一性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引出课题,并为下面学生自行编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环节,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让学生课外收集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学*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练*,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数字编码这一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这一环节,显示了超强的信息量和惊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我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

  二、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还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

  三、合作学*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前,小组长带领几个同学把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中,小组代表汇报完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汇报。零零散散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下变得条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

  搜集身份证号码,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字只有十个,这小小的十个数字,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给人带来方便、乐趣。我们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这小小的十个数字编排起来,就会有千变万化,还会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堂课就来学*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瞧,这么多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编成这个数字编码,(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问:“大家认识这个数字编码吗?”对,这18个数字组成了身份证号码。那么身份证号码如何证明了我们的身份,传递了哪些个人信息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方法。

  1、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了什么?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们分享。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身份证号码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是双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前6位号码一样。

  师: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证号码,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县生日码顺性校

  份市区序别验

  地址码码码码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质疑,如果没有,师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

  预设1:比较两位同学的生日码,你有什么疑问?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为什么要写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数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来占位,是为了保证位数的一致)。

  预设2:再出示个身份证号码,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个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字母“X”,为什么呢?)讲解: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的“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11个数字,当校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为18位,所以要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3: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不同,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顺序号和性别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相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板书)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车牌号、学生证号码条:图书编码)。

  这些数字编码的编排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选一种搜集资料去调查了解难它的含义。

  三、尝试编码体会基本方法

  1、创设情景,完成小任务:登记跳绳成绩。(准备两张登记表,一份有编码的一份没有编码的)师报名字,学生登记,比较两次登记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级跳绳比赛中,只有16号的XXX同学跳了100个,你知道是谁吗?

  引导认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级的,这与编码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请你为XXX同学编一个号码,能让我们看到这号码,就知道这是三年级五班的XXX同学,而不是其他人。你会怎么编呢?

  小组内共同讨论再编。出示编码说明书

  汇报:有可能出现3516 30516。说明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哪个编码更好?

  4、按照这个方法,给自己编个号码。

  再讨论这样编写的号码有什么变化呢?

  (会,只能保证今年学号的唯一性,但是年级升高了,学号也会变化,那样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学号,而且现在的学号会是下一年级某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复,不便查找。)

  5、再为自己编个号码,既能表明年级、班级、学号,又能用六年的号码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共同编号。

  汇报。师提示:加入入学年份,可以保证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结:我们在设计编码时,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每个信息,注意保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数字编码

  唯一性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引出课题,并为下面学生自行编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环节,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让学生课外收集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学*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练*,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数字编码这一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这一环节,显示了超强的信息量和惊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我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

  二、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还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

  三、合作学*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前,小组长带领几个同学把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中,小组代表汇报完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汇报。零零散散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下变得条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1)课件出示检测题(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1

  课题: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通过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钉子板、三角尺、各种图形、有一定硬度的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大家在我们学校已经学*了两年多了,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学校的印象怎么样?咱们的学校很美,是吧?要是请你当设计师,你准备怎样设计我们的学校呢?大家想的真好,要是提高一下要求:让你在设计中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元素体现在你的设计中,你准备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学*新知

  (1)请你观察一下这幅图中的数学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校园图,引导观察:数学知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细心的好孩子。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板书:四边形)

  生: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有四条边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板书:)

  生:(众)不对,它的边不直。

  师:边还得是直的,你们也没说啊?以后记住说清楚。我明白了,四边形应该是这样的。(板书)

  生:不对!得连起来!

  师:怎么又不对了?还得连起来。哪位同学来连一下?

  生:(板书)

  师:原来这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式四边形?

  生:由四条直边连在一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

  师:我明白了。我再画一个四边形,你看符合不符合要求?(板书)

  生:这不是四边形。它的角不是尖的。

  师:怎么还不对啊?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啊?

  生:还得有四个角。

  师:完整地说一遍。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有四个角。

  师:嗯,你们真棒!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边形是有四条直边围起来,有四个角的图形(板书)。同桌两个人互相重复一下。

  (3)感受图形,深化认识课本79页例1:涂一涂

  (1)(课件出示图形图片)四边形可就藏在这里面,你能把他找出来吗?请给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看谁找得准。(让学生给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2)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答案

  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呢?其它的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强调:四边形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1:剪一剪、画一画、围一围

  (1)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组练*,第一组,用剪刀剪四边形;第二组,用笔画四边形;第三组,用钉子板围四边形。(点击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派一位代表,说一说,你所做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练*2:游戏

  (1)同学们表现都好极了,我相信以后再出现四边形你们肯都认识它。但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遇到了一点麻烦,它只能沿着四边形走,才能顺利回到家,它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

  (2)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答案练*3:找一找

  (1)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四边形。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盒,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点击课件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2)在我们这小小的教室里已经找到那么多的四边形,那走出课堂,生活2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四边形。请看:(点击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呢?(*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

  搜集身份证号码,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字只有十个,这小小的十个数字,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给人带来方便、乐趣。我们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这小小的十个数字编排起来,就会有千变万化,还会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堂课就来学*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瞧,这么多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编成这个数字编码,(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问:“大家认识这个数字编码吗?”对,这18个数字组成了身份证号码。那么身份证号码如何证明了我们的身份,传递了哪些个人信息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方法。

  1、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了什么?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们分享。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身份证号码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是双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前6位号码一样。

  师: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证号码,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县生日码顺性校

  份市区序别验

  地址码码码码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质疑,如果没有,师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

  预设1:比较两位同学的生日码,你有什么疑问?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为什么要写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数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来占位,是为了保证位数的一致)。

  预设2:再出示个身份证号码,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个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字母“X”,为什么呢?)讲解: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的“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11个数字,当校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为18位,所以要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3: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不同,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顺序号和性别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相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板书)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车牌号、学生证号码条:图书编码)。

  这些数字编码的编排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选一种搜集资料去调查了解难它的含义。

  三、尝试编码体会基本方法

  1、创设情景,完成小任务:登记跳绳成绩。(准备两张登记表,一份有编码的一份没有编码的)师报名字,学生登记,比较两次登记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级跳绳比赛中,只有16号的XXX同学跳了100个,你知道是谁吗?

  引导认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级的,这与编码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请你为XXX同学编一个号码,能让我们看到这号码,就知道这是三年级五班的XXX同学,而不是其他人。你会怎么编呢?

  小组内共同讨论再编。出示编码说明书

  汇报:有可能出现3516 30516。说明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哪个编码更好?

  4、按照这个方法,给自己编个号码。

  再讨论这样编写的号码有什么变化呢?

  (会,只能保证今年学号的唯一性,但是年级升高了,学号也会变化,那样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学号,而且现在的`学号会是下一年级某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复,不便查找。)

  5、再为自己编个号码,既能表明年级、班级、学号,又能用六年的号码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共同编号。

  汇报。师提示:加入入学年份,可以保证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结:我们在设计编码时,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每个信息,注意保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数字编码

  唯一性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引出课题,并为下面学生自行编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环节,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让学生课外收集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学*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练*,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数字编码这一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这一环节,显示了超强的信息量和惊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我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

  二、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还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

  三、合作学*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前,小组长带领几个同学把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中,小组代表汇报完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汇报。零零散散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下变得条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学情分析

  乘法估算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因而在学生有一定口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估算教学,在教学本课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均分,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8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 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 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 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吗?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78页1、2、 3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树立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数学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

  数学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1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学*活动,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经历三位数笔算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策略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树立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意识,培养良好的计算*惯。

  4.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养成自觉验算的好*惯。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计算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1.读一读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45+298=)

  (二)探索新知

  1.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

  445+298得多少呢?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298接*300,可以看做300来口算,445+300-2=743

  预设2:列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比较今天学*的竖式和昨天学*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学*的是连续进位)

  在列竖式计算时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加法的验算

  (1)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看出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743种。那你们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呢?

  独立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

  小组讨论: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么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展示交流: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验算方法介绍给大家?

  预设1:估算检验方法。

  445接*450,298接*300,结果大约是750,都多估了,所以结果应该比750小。

  预设2:笔算检验方法。

  ①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出结果大致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我要想准确的知道计算是不是正确时,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②可以把加数445和29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743。298+445=743

  可以还用原来的这个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到上再加一遍。

  可以把得数743减去445,看得数是不是等于298。743-445=298

  可以把得数743减去298,看得数是不是等于445。743-298=445

  (鼓励学生说出自已的不同验算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抄上,而要认真地算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看看书中的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出示课件)

  (2)提升总结

  ①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②将四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

  一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

  二是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正确无误,我们一定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拓展延伸

  1. p38做一做

  先想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并验算。教师指名板演验算过程。

  让学生说说不同的验算方法。

  2. 我来做小这是小明和小红做的作业,他们做的对吗?[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请你当小老师,对的请打“√”,错的打“×”并在旁边改正。

  我们不但要认真计算,也要认真验算,不能直接把得数抄上去,要养成验算的好*惯,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3.解决问题

  在商店,明明要买这样的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数学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2

  三维目标: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和积极的学*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景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乘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小棒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

  全班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图求得数。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6、笔算。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

  5、乘法竖式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学生介绍竖式的书写过程,学生一边介绍教师一边板书

  比较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和简便竖式,并说说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

  学生完成练*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数学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数学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4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能力和*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数学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后揭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2、创设“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猜想:0×5=?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试着加以说明。

  2、结合数学情境,理解算法: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3、推理归纳。

  (1)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让学生做课本34页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请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导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根据以上的结论判断

  下面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0×1×2×3×4×5×6×7×8×9()

  5、试一试——探究算理。

  (1)一个乘数末尾有0:130×5=?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②引导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学*“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的写法。

  (2)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402×3=?(学生独立计算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填表。

  2、争当“数学医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