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1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教学反思〗

  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第1页

  2、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第2页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记:1、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3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教学反思〗

  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4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状态]。

  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第一节数学课,学*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学生爱学数学,愿学数学,想学数学。达到延伸学生学*的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菁华3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教学重点: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探讨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投影。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提出问题

  请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口述内容,生表演,一只大兔子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大兔说:我买9支铅笔。大兔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大袋鼠提出了一个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二、猜一猜,列出式子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三、讨论159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的?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一根一根地减。

  (2)、15分成10和5,10-9=11+5=6

  (3)、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4)、9+6=1515-9=6

  4、尝试练*

  (1)、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计算试一试各题。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算法

  1、基本练*(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选3题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摘苹果(练一练第2题)

  在游戏中进行计算。

  3、发展练*,(练一练教学游戏)

  (1)、让学生自由看图描述故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交流。

  五、总结

  板书:买铅笔

  (1)15-9=6(2)15-9=6(3)15-9

  因为9+6=

  10-9=115-5=10所以15-9=6

  1+5=610-4=6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3

  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四 位置与顺序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范本五份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1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状态]。

  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第一节数学课,学*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学生爱学数学,愿学数学,想学数学。达到延伸学生学*的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理与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明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明确“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及“共有几人”这类问题及计算的方法。

  3、在整堂的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小组合作等方式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学*和理解,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他人合作交流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数学乐园”去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生:想。

  (板书题:数学乐园)

  师:老师把大家分成四个小组,哪个小组在做游戏时获得胜利,老师就给这个小组加一颗五星,游戏结束时,哪个小组的五星最多,哪个小组就是冠军队,老师为冠军队的每个人准备了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可一定要加油呀!哪个小朋友听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老师还会奖给他一颗“数字之星”。

  二、组织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1:对山歌

  师: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了数的组成,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对山歌的游戏: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组成8。

  师:我出。生:我出3,3加等于8。

  师:我出2。生:我出6。6加2等于8??

  (1组和2组、3组和4组各派一名代表对9的山歌,然后1组和3组、2组和4组派一名代表对10的山歌)

  游戏2:小小邮递员

  师:刚才4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很精彩,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名小小的邮递员,谁知道邮递员是做什么的?

  生:送信的。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信箱,信箱上标有数字(3、6、7、9),请各组小组长发给每名同学一封“信”(口算卡片),先在“信”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信”上的题目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它投到标有这个数字的信箱里去。(学生在音乐声中依次上台,读出题目,说出得数,然后投到相应的信箱里。)

  注意:可适当安排投不出去的“信”,对于没有送出去的信,先让学生在一边等候,等其他学生投完后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送不出去。

  师:信都送完了,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是合格的邮递员呢?

  (老师把四个信箱分发到四个小组里,由组长带领组员检查信箱里的“信”是否送对了,由组长向老师汇报结果,对于送错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错了)

  游戏3:比多少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组男女生的人数,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比谁多几,比谁少几的问题。

  游戏4:接力赛跑

  师:小朋友喜欢赛跑吗?我们来做一个接力赛跑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最先到达终点。(出示4块小黑板,每块黑板上写出相同的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并用纸蒙上,学生做题时撕去蒙住的纸,做完后拍下一个同学的手,然后下一个同学接着做。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检查正误。

  游戏:贴一贴,说一说

  1、教师:草地上,左边贴4只小鸡,右边贴3只小鸡。学生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小鸡?(4+3=7)

  (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3+4=7)

  (3)右边比左边少几只?(4—3=1)

  2、教师:荷叶上,左边贴6只青蛙,右边贴2只青蛙学生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青蛙?(6+2=8)

  (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2+6=8)

  (3)右边比左边少几只?(6—2=4)

  三、宣布比赛成绩,颁发小奖品。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开心)其实今天我们做的游戏是应用了我们刚刚学过的1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等以后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老师还领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2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转换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学会等值人民币的交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看到储蓄罐你

  会想到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

  师:我想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不少了解。请从学具盒里取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你的小组内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介绍。

  师:谁愿意将你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类贴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到的几元、几角、几分,其实这里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并且用来标记人民币的多少。(教师板书)。教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自由辨认,然后小组内由组长负责“看谁认得多”的游戏。

  2、练一练

  做61页的“想想做做”1,2题。

  学生独立练*,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3、取一取

  师:小朋友们乘过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可是今天小明身边没有5角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小组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人乘公交车需要多少钱吗?如果小明爸爸也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大家想一想该怎么办呢?

  小组活动,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0角就是多少?1元就是多少角。

  板书:1元=10角

  4、想一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元等于10角,下面大家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创建购物情境,巩固新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同时又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进度。新学期开学了。妈妈给小明5元钱。让他到商店里买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

  商品如下:车5元、本5角、铅笔2角、钢笔3元5角、故事书3元、冰淇凌1元、巧克力2元、尺子1角、方便面1元5角。你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下该买点什么?

  小组活动,设计购买方案,在方案中说明买那些商品,需要多少钱,还余多少钱?

  汇报交流,学生互评,谈对某种购买方案的看法,渗透节约意识。

  四、质疑、看书

  学生自由看书P60—6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1、“想想做做”第

  5、7题

  2、到商店看一看,哪能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3、帮家里购买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角分1元=10角1元1角1分1角=10分

  2元2角2分

  5元5角5分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4

  设计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

  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学生准备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教材使用)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导入新课

  1、铺垫。

  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第1页(购买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人民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护人民币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养成存钱的好*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列举出使用人民币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你们能认出几种?是怎样识别的?

  学生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识别的依据。

  (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等可以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同学们认

  第2页真观察,看看能否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预设

  生1:按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生2: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生3: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小结:用纸张做的钱币叫做纸币,用金属做的钱币叫做硬币。(板书:纸币、硬币)按照人民币的单位分类可以把钱币分为三类,即分别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角、分)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等值的,1角和5角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如此。

  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如果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5张)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如果你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枚1角硬币?(板书:1元=10角)

  师:还是换老师的1元纸币,请你选任意面值的人民币来换,

  第3页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枚硬币。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所换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出示教材例2中的左图)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5

  设计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

  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学生准备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教材使用)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导入新课

  1、铺垫。

  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第1页(购买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人民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护人民币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养成存钱的好*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列举出使用人民币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你们能认出几种?是怎样识别的?

  学生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识别的依据。

  (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等可以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同学们认

  第2页真观察,看看能否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预设

  生1:按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生2: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生3: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小结:用纸张做的钱币叫做纸币,用金属做的钱币叫做硬币。(板书:纸币、硬币)按照人民币的单位分类可以把钱币分为三类,即分别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角、分)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等值的,1角和5角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如此。

  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如果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5张)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如果你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枚1角硬币?(板书:1元=10角)

  师:还是换老师的1元纸币,请你选任意面值的人民币来换,

  第3页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枚硬币。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所换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出示教材例2中的左图)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 (菁华5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5、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你看过这个故事吗?丑小鸭讲的是它在小时候因为长的丑处处被人欺负,后来经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你知道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在哪里吗?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教学天鹅例题1。看:湖里有几只天鹅?演示:又飞来3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完整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整图意。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谁能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求先飞来3只,怎么办?]

  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3)又飞走2只又该怎么办?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3”的后面写“-2”。]

  师:这个算式们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

  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学生齐读算式一遍。)

  [加减混合式题怎样计算呢?你知道吗?]

  根据图意想一想,先算什么?

  你怎么知道先算4+3接着什么?用哪个数减去2?谁能说说4+3-2的意义?演示课件,鼓励学生把这道题计算过程说一说。

  [这道题是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2、教学天鹅例题2。

  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湖里的天鹅吧。

  演示:先有4只飞走2只,又飞来3只。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出图意,独立列式后集体订正。

  [师:这道算式也是有加法,有减法,也是加减混合式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学生在书的方框里填数,指定学生说计算过程。]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看看我们学*的和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吗?

  刚才计算两题都是加减混合式题,第l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先算什么?第2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面?先算什么?

  [概括: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加法在前面就先算加法,如果是减法在前面就先算减法。像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三、巩固练*。

  (1)做课本67页“做一做”题。

  [指定学生说图意。指名列算式。]

  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接着学生计算,填方框里的'数。做完后订正。]

  (2)做练*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题意,边讲边填,集体订正。学生说计算过程。]

  四、课堂练*

  1、练*十五的第2题。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算式。

  2、练*十五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总结:加减混合运算应怎样计算?

  【教学反思】

  我首先用丑小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然后演示天鹅飞来又飞走或飞走又飞来的过程,让学生形象的感知加减混合算式的具体含义,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惯。

  3、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教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二、学*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哪不同?(讨论)

  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说明: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

  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

  教师:

  ①怎样计算简便?

  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高多少米?

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6.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练*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1套、录音带1盒、小黑板1块、附属实物卡片1套。

  教学设计

  创设精境,引新设疑

  1.激情引新

  师:请听!(播放录音:森林里的早晨)

  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生:大森林。

  师:你听见、看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

  生1:有好多动物。

  生2:有好多树木。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大森林看一看,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赶快出发,一同走向快乐的大森林吧!

  (揭示课题:快乐的大森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教师采用听音乐、看动画的形式,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人类的好朋友,一起走进快乐的大森林,为后面的学*做了心理准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2.激情设疑

  电脑出示森林画面。

  师:快看,这就是快乐的大森林。瞧!这里都有些什么?

  生:小鹿、小猴、小河

  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2:大森林里可真美。

  生3:我们要保护大森林,热爱小动物。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师: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动态的蘑菇园)。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左边有6个蘑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看出来的。

  生2:左边蘑菇上面写着6个,所以根本不用数,一看就知道了。

  师:你的这种方法可真好!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右边有2个蘑菇,小问号问我们:共有几个蘑菇?

  师:谁来帮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6+2=8一共有8个蘑菇。

  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就是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所以用6加2等于8。

  生2:老师,2+6=8也对吧?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

  生:对!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只要把两边蘑菇的个数合起来就可以了。

  算式可以是2+6=8,也可以是6+2=8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可爱,小蘑菇为感谢你们对它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一起去看节目表演──小鹿跳舞。

  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a.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电脑出示:小鹿图)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教师单击鼠标,通过声音、色彩、动画,使9只和右边跳舞的3只小鹿引起学生注意)。

  你看到些什么?请说给你的同座听。

  生1:有3只小鹿在跳舞。

  生2:一共有9只小鹿。

  生3:左边的小鹿在看那3只小鹿跳舞。

  师:根据这幅画,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请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讨论时请注意: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等他说完了,别人再说。

  小组同学思考,互相讨论。教师行间巡视、倾听,并与之交流,适时启发。

  [学*需要合作,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合作需要具体指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点点地逐步培养。这里教师对学生在合作时应如何倾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让学生从小养成倾听别人的好*惯,倾听是合作学*的第一步。]

  b.汇报结果,尝试小结。

  汇报结果。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要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组1: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组2:有9只小鹿,6只小鹿在休息,请问几只小鹿在跳舞?

  师:我们先来看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解决?

  生1:9-3=6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一共有9只小鹿,从9只小鹿中去掉跳舞的3只小鹿,就得到不跳舞的小鹿,是6只。

  师:跳舞的小鹿有几只又该怎样解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总共有9只小鹿,从总共的9只里去掉休息的6只小鹿,就得到跳舞的小鹿有3只,所以用9-6=3。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与学生实际贴*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尽管学生的叙述达不到数学上的逻辑简捷程度,但这是学生们从生活情境得来的实例,也是学生盼以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加法、减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验与理解。]

  尝试小结。

  师: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着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

  3.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师:根据小鹿图,大家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自己解决了问题。为表示祝贺,爸爸特意买了4个桃子,妈妈买来5个桃子。请你根据他们各自买来桃子的个数,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随着谈话,用小黑板出示爸爸、妈妈买来的桃子)

  学生思考,和同桌小声商量。

  师:谁先来说?

  生1:爸爸买来4个桃子,妈妈买来5个桃子,他们一共买来几个桃子?

  4+5=9

  生2:爸爸、妈妈一共买了9个桃子,爸爸买了4个桃子,请问妈妈买了几个桃子?

  9-4=5

  生3:爸爸、妈妈一共买了9个桃子,妈妈买了5个桃子,请问爸爸买了几个桃子?

  9-5=4

  (学生回答完毕,要用卡片和?卡片把提出的问题在小黑板上表示出来。)

  师:像这样加、减的例子,生活中还有许多。

  想一想:你能试着举出几个吗?

  生:略

  师:看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巩固练*,加深理解

  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

  师:知道吗?你们的聪明好学把森林里的其他动物都吸引来啦。它们要和我们比一比,赛一赛,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赶快打开书第58页下边,看看是谁在考查我们。

  生1:是小猴子。

  生2:还有小鸭子(欢喜、愉悦地)。

  师:请先把小鸭图和小猴图的图意给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再把算式填完整。

  学生互说图意,气氛热烈。教师行间巡视,着重辅导学困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么想的?

  生: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1.第63页的第13、14题。

  要求:互说图意,独立填空。此刻,教师要行间巡视,辅导学困生。然后,指名汇报,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电脑演示,集体订正。

  提问:第14题是两幅企鹅图,为什么第一幅是用减法计算,而第二幅却是加法计算呢?

  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2.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1.9-6=3这一算式的得来实质上是进行逆向思维的过程,那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能够了解并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创设符合其水*的思维情境和条件,创造性地驾驭、使用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2.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楚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行学*,掌握知识。课堂上,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与独立思考,为后面的交流、讨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再加上明确而具体的讨论要求,使得讨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变得切实可行而且言之有物。与此同时,也不失时机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深刻理解减法的含义:即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终身学*的观念应植根于每位教师的心灵深处。

  对于学困生,教师应以百倍的爱心和信心去帮助他们,尤其是在课堂内的点滴指导与呵护。教师要相信,他们的潜力更加无限。

  专家评析

  快乐的大森林是教材第六单元中的内容。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这种用数学的内容,如教材第47页金色的秋天、第51页美丽的小湖。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所不同的是,教材第58页快乐的大森林其内容是:

  1.用同一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以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例题与*题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的要求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3.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过数去得出,而且直接告诉已知量,以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1.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伊始,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以美丽的森林画面,使得孩子仿佛身临其境。此外,教师还能够结合孩子的回答,适时引导,使他们感受到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教育,真正使我们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2.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完蘑菇图与小鹿图后,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幅符合孩子们实际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教师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小竞赛练*,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同时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数学魅力

  1.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初步的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贴*生活的情境设置,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无一不在使学生身不由己地投身于集体合作学*之中。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扮演着自己喜欢的不同角色,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进而使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学*、学会合作。

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惯。

  3、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教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二、学*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哪不同?(讨论)

  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说明: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

  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教师:①怎样计算简便?

  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高多少米?

小学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5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页~第11页,及练*二的第1--3题。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是今后学*十几减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最基础的部分。通过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列出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理解算理,并形成的算法,形成运算能力。

  (二)核心能力

  《十几减9》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通过本单元学*,使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

  (三)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合作探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同伴交流15-9的计算方法。

  2.在展示交流中,体会15-9算法的多样化,通过对比分析,会选择优化的方法,提升运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十几减9正确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破十法”的计算算理和方法。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十几减9》名师教学课件、《十几减9》课时作业。

  二、学*设计

  (一)复*导入

  1.拍手游戏:10的组成。

  我拍1,你拍9,1和9组成10。

  我拍2,你拍8,2和8组成10。

  …………

  9和几可以凑成10?看到9想到几?8和几凑成10,看到8想到几?

  2.复*十几的组成

  师:比一比,看谁抢答的快。16可以分成10和几?12可以分成10和几?19可以分成10和几?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这是游园会活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观察方法:观察图上的信息要有一定的顺序,结合具体的每项活动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师:咱们一起看小丑卖气球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小丑有15个气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主题图中活动项目很多,数学信息很零碎,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收集信息和提出与信息相关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找与对应信息相关,并提出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

  2.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

  (1)列出算式,自主尝试计算

  师:要求“气球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板书:15-9=

  (2)操作与思维、表达相结合,理解算理,提升算法

  师:15个气球,拿走9个该怎么拿呢?先想一想,再拿一拿,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

  学生活动汇报预设:

  方法一:从15根小棒的下面先拿走5根,再从上面一行拿走4根,还剩6根。

  师:刚才这个同学是怎么拿的?谁听清楚了,谁能上来边说边拿?

  教师结合情况边说边逐步形成板书:

  师:刚才我们是先从下面拿走5根,再从上面拿走4根,实际上是把9分成了5和4,先算15里面的5-5,再算15里面的10-4=6.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结合刚才拿的方法来说一说15-9可以怎么算?

  (一生照样子说后,同桌相互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谁还有不同的拿法吗?

  方法二:从上面一并拿走9根,还剩1根,和下面的5根合起来是6根。

  师:谁能结合他的拿法来说一说15-9可以怎么算?

  (同桌相互说一说,找个别学生汇报)

  生:先把15分成10和5,从10里去掉9,剩下的1与5合起来是6。

  板书:

  师:“10”表示哪些小棒?为什么把15分成5和10?“1”表示哪根小棒?“5+1”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吗?

  动手操作重点理解“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画出15个圆,左边10个,右边5个。

  (2)从中圈出9个,想一想怎么圈。

  结合画图过程,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完成下面括号的填写。

  15-9=()因为()-9=(),()+5=()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

  师:刚才我们在计算15-9=?时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想加算减,有的是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是先算5-5=0,再算10-4=6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操作辅助到离开学具操作进行表象操作,从结合操作活动到分析算理,到逐渐脱离操作说明算理,教学过程的展开“扶得合理,放得适度”,思维层次不断提升,知识不断内化。

  3.巩固练*

  (1)圈一圈,算一算。

  师:怎么计算12-9=?先圈一圈,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0-9=11+2=3

  师:不操作,你能直接说说怎么计算14-9=?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闭眼想象、归纳,将操作、语言和算式充分地联系起来,从而将多种表征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用“破十法”计算15-9的算理。

  (2)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练*二第1题。

  (三)课堂

  全班交流,今天你学会用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你更喜欢哪种计算方法?

  (四)课时作业

  1.练*二第2题送信。

  先让学生进行游戏,游戏完之后把信件按顺序: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师:十几减9的差为什么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呢?

  师: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1-9=13-9=16-9=18-9=17-9=

  师巡视,观察学生选择的计算方法,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答案略

  解析通过游戏形式练*,了解学生对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按顺序摆放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说出十几减9的差为什么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编一道用“16-9”解决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十几减9的应用。

  答案略

  解析通过学生编题,让学生发现计算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累数学素养。

  3.看图列式。

  (1)(2)

  知识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提高学生看图列式的能力。

  答案18-9=915-9=6

  解析这两道题都是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问题,都用减法计算。此题培养学生看图能力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解决问题。

  一共有17人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多少人?

  知识点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出算式。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7-9-1=7(人)

  解析结合生活中排队做操的情境,用总人数减去小红右边的9人,再减去小红1个人,就是小红左边的人数。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实用十份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儿童生活故事,讲的是王力力听了妈妈的话后,盼望石榴快点笑,好早日吃到石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石榴到了秋天才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外皮裂开,就像是张开嘴巴笑了。

  课文配了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小朋友王力力在想办法逗石榴笑,显得天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极具儿童情趣。第二幅图:秋天到了,石榴笑了,力力也笑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学生在以前的学*基础上,能初步感悟到课文意义,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共鸣。学生能较准确表达内心所想,并能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榴笑了的意思。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石榴笑什么时候笑以及石榴笑了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石榴到了秋天才会成熟,懂得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两张石榴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导入。

  1.揭课题。

  A、师:今天让我们继续学*15课,齐读课题(石榴笑了)。

  B、让学生同桌互相笑一笑。

  2、读生字。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和课文的生字宝宝交了朋友,它们迫不及待地想我们见面了,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

  A、做猜字游戏。

  B、齐读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学*第一段

  1、(课件出示石榴图)师:石榴是一种水果,它为什么会笑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出示课文插图1)引导学生说说力力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句子:

  “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树上挂满了石榴。”(读出石榴又大又多,力力心里高兴。)

  4、指导学生用“挂满”造句。

  5、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么多的石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6、师:是呀,望着一个个可爱的石榴,力力小朋友可想吃了,石榴什么时候可以吃呢?指导读妈妈的话。

  (二)学*第二段

  1、力力多么希望石榴早点笑啊,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力力吗?

  2、力力想了什么办法?

  A、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力力逗石榴的办法,用“——”划出来。

  B、(课件出示 )抽生反馈。 (板书:唱歌、跳舞、讲笑话)

  C、结果怎么样?(板书:不笑)

  3、此时,力力的心情怎么样?

  4、指导朗读,读出力力的可爱与着急之情。

  (三)学*第三段

  1、(观看动画)师:力力可着急了,谁来帮忙了?(风婆婆)石榴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笑了)

  2、(出示学*小提示)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石榴是怎么笑的?

  B、石榴什么时候会笑?

  3、指名反馈。

  (课件出示:“树上的石榴慢慢地咧开嘴,露出牙齿,笑了。”)

  A、理解“慢慢地”,并用其说一句完整话。

  B、(观看插图)石榴有牙齿吗?指的是什么?石榴笑了跟小朋友的笑一样吗?石榴笑了指的是什么?(板书:成熟)石榴什么时候会笑?(板书:秋天)

  C、讨论:力力逗石榴,石榴不笑,为什么秋风来了,石榴就笑了呢?

  D、指导朗读。

  4、力力看到笑吟吟的石榴,他的心情会怎样呢?生高兴地读一读这段。

  5、站在石榴树下,力力会想什么?生想象说话。

  三、再读巩固,鼓励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用自己的表情、语气表现力力的不同心情。

  2、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你还知道秋天一到,哪些水果会笑吗?

  四、总结全文,深化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小朋友们学得可真多!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小朋友们*时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惯,就一定能发现它们的规律。

  五、布置作业。

  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水果或庄稼一般情况下在什么季节成熟,成熟后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设计:

  15.石榴笑了

  唱歌

  跳舞 贴图 秋天 贴图

  讲笑话 不笑 笑了(熟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读”为本,以“品”为主,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我紧扣“笑”字,带着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石榴的生长规律。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不笑的石榴和笑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再结合学生的回答以及观察动画,紧扣“慢慢地咧开嘴,露出牙齿”这些关键词语来读一读、悟一悟、品一品,感受石榴“笑”的具体过程,明白笑了是什么意思,以及让学生知道石榴是在什么时候笑的。通过让学生讨论:力力逗石榴,石榴不笑,为什么秋风来了,石榴就笑了呢?让学生明白: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鼓励学生*时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惯。最后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石榴一笑,力力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整堂课只注重让学生读、理解、感悟,缺少写的训练,对个别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学生的倾听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并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看图,谈话导入

  (1)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小朋友,看看图画上面都画了些什么?你最喜欢什么?。相机板书“小河、青草”。

  (2)教学“青”

  “青”这个字读时要注意什么呀?(后鼻音)谁会读?(指名读,评议)你们还知道哪些词语中有“青”字?

  (3)揭示课题

  小草郁郁葱葱,清澈的河水在它身边流过,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就知道了。《小河与青草》。(板书:与)

  教学“与”:这个字的音节(yu)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

  齐读课题

  (4)小河与小草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xiao he qing cao bao zhu shui fen gan ku

  小 河 青 草 抱 住 水 分 干 枯

  (同桌读、开火车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精读训练,读中感悟

  (一)学*第一自然段

  1、看一看

  看,课文中讲到的小河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弯弯的小河",是从小河的形状上来说的;“清清的小河”;是从河水方面来说的)。小草呢?

  2、读一读

  同学们说得真好,课文中也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齐读)

  3、填一填

  同学们读得真棒,谁愿意来填一填这两个空呢?

  ()()的小河()()的小草

  4、指导朗读

  小河弯弯的,小草青青的,多美呀!这句话该怎么读?

  ①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试着读

  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5、有一天,太阳刚刚升起,小河与青草说起了悄悄话,它们说得可高兴了,你们想知道它们说的什么吗?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学*二、三自然段

  1、我们先来听小草对小河说了什么?

  (1)多媒体出示: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2)小草觉得小河怎样?板书“清”。现在你们就是河岸上的小草。你能把这句话说好吗?[指名]

  2、老师听出来了,小草是在夸小河呢,怎么夸他的呢?(学生回答)是呀,不是一般的清,是真清呀!清到什么程度?(能一眼看到底)你们看到水底的什么啦?(小鱼、石子、泥、水草……)[课件出示]

  3、这么清的.河水谁再来夸夸? ——我们一起来夸夸他。

  4、听了你们的夸奖,小草有没有骄傲呢?(没有)

  是呀,小草不但没有骄傲,还很谦虚呢!它说了什么?(指名回答)

  5、你知道感谢是什么意思?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呢?

  6、现在老师是河岸上的小草,你们就是河岸上的泥土,我来紧紧抱住泥土,是这样吗?(老师演示)

  7、小草为什么要紧紧抱住泥土呢?[指名](为了小河的清澈)动画演示:岸边的小草被拔光了,小河渐渐变成浑浊的泥水。为了小河的清澈,小草用细小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河岸的泥土。

  8、你们想对小草说些什么?

  9、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看来小河的确应该谢谢小草,谁学着小河来谢谢小草呢?(指导学生用真诚、感谢的语气朗读第三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佩带头饰)

  (三)学*四、五自然段

  小河和小草还说了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听。

  1、录音播放四、五自然段。

  2、朗读理解第四自然段

  (1)比较句子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长得碧绿,让人喜爱!

  ①自由地读读两个句子。

  ②如果你是小草你喜欢听哪一句?为什么?

  (2)指导朗读,读出对小草由衷的喜爱、赞美之情。

  (3)听到小河的赞美,小草骄傲了吗?小草怎么说?

  3、朗读,理解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朗读

  ⑵为什么小草又要感谢小河呢?

  ⑶动画演示:小河的水流光了,小草没有了充足的水分,渐渐干枯了。

  ⑷指导朗读:小河的功劳也真不小啊,没有小河也就没有小草,如果你是小草,你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⑸愿意做小草的站起来读,坐着的读小河的话,我们一起来读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4、让我们把两次对话连起来读一读。

  (四)学*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这么绿?现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2、动画演示小河欢快的流淌,小草快乐的生长。

  3、假如小河是骄傲的小河,小草也是骄傲的小草,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是因为它们谁也不骄傲,互相感谢、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所以,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齐读第六自然段。

  (五)拓展训练(表演)

  小河淙淙地向前流,流过树林,流过田野,流古山岭,小河与大树,小河与庄稼,小河与鲜花,小河与麦穗会说些什么呢?两人小组任选两个角色进行说话练*。指名上台表演。

  (六)小结

  1、我们小朋友也要向它们一样谦虚,要学会互相感谢、互相帮助,与同学和睦相处。你在生活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事,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感谢(),是因为()。

  2、让我们拿好手中的课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遍课文。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惯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惯。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4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

  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走*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

  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突出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学生是学*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

  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四、严格执行备课流程,不断反思教学效果

  首先是写书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小学生养成这种*惯。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

  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教本”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

  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其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写教案,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抄备课”中**出来,学校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

  最后是写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5

  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学会“j、q、x”三个声母,认清形、读准音,能正确书写。

  2.学会“j、q、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

  教学难点:

  “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到拼音王国中认识了哪些韵母家族的朋友:(a、o、e、i、u、ü)。认识了哪些声母家族的朋友。(b、p、m、f、d、t、n、l、g、k、h)今天我们一起再认识3个声母朋友“j、q、x”,你们愿意吗?(贴卡片)。

  二、学*“j、q、x”的音形及正确书写

  (一)学*“j”的音形

  1.出示“j”的图:你能根据图画的内容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

  (1)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2)学生练*读。

  2.学生“j”的形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j”的形?

  (2)编小儿歌:竖弯加点j、j、j。

  3.书写字母“j”

  (1)怎样写好字母“j”呢?请大家看看书,“j”是几笔写成的?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占什么格?

  (2)学生边说教师边在四线三格中板书。

  (3)学生抄写字母“j”。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学*字母“q”

  1.出示“q”图

  (1)问:这是什么呀!

  (2)自己试着读读这个字母?

  (3)教师范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开火车读字母“q”。

  2.学*“q”的形

  (1)同桌同学说说怎么记住“q”的形?

  (2)小儿歌:左上半圆q、q、q或9字q。

  (3)区别“b p d q”的音形。

  3.书写字母“q”

  (1)看看书上的字母“q”是怎样写的?

  (2)教师在四线三格中写范字

  (3)自己试着在本上练*写1—2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及执笔方法。

  (三)学*“x”的音形

  1.出示“x”的图

  (1)你能根据图画内容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

  (2)指名读

  (3)开火车读

  2.学*“x”的形

  (1)你们看看图中哪儿像x的形呀!

  (2)读记忆小儿歌:一个叉子x、x、x

  3.书写字母“x”

  (1)认识“﹨”右斜、“∕”左斜。

  (2)左斜、右斜先写哪一笔呢?看看书上的字母笔顺?

  (3)教师强调先写右斜,再写左斜。

  (4)教师范写

  先在第三条线上点二个点,然后在第二条线上点两个点,注意与上边两点对齐,先连接右斜,再连接左斜。

  (5)学生在本上练*写1—2个。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表扬写姿和执笔正确的.同学并发奖票,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三、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了三个声母“j、q、x”,同学们的音形记得真清楚,写得也不错!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1.读字母卡片:“j、q、x”

  2.背诵学过的声母。

  二、游戏中学*“j、q、x”与“ü”相拼去点规则。

  1.请3个同学带上“j、q、x”的头饰到前边来,小“ü”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戴上小帽子也到前边来,他只要见到“j、q、x”三个声母,马上就会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站在“j、q、x”的身旁就成了“ju、qu、xu”。

  2.教儿歌: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摘帽,摘了帽子不是u,还是ü ü ü。

  板书:

  j — ü →

  q — ü →

  x — ü →

  3.请同学想想箭头后面应写成什么样的音节?教师补写板书:

  j — ü → ju

  q — ü → qu

  x — ü → xu

  4.自己读音节

  5.同桌互读音节。

  6.指名读

  三、学*三拼音节

  1.背三拼连续的儿歌: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相连要迅速。

  2.自己练*试拼,体会和掌握拼音方法。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并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看图,谈话导入

  (1)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小朋友,看看图画上面都画了些什么?你最喜欢什么?。相机板书“小河、青草”。

  (2)教学“青”

  “青”这个字读时要注意什么呀?(后鼻音)谁会读?(指名读,评议)你们还知道哪些词语中有“青”字?

  (3)揭示课题

  小草郁郁葱葱,清澈的河水在它身边流过,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就知道了。《小河与青草》。(板书:与)

  教学“与”:这个字的音节(yu)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

  齐读课题

  (4)小河与小草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xiao he qing cao bao zhu shui fen gan ku

  小 河 青 草 抱 住 水 分 干 枯

  (同桌读、开火车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精读训练,读中感悟

  (一)学*第一自然段

  1、看一看

  看,课文中讲到的小河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弯弯的小河",是从小河的形状上来说的;“清清的小河”;是从河水方面来说的)。小草呢?

  2、读一读

  同学们说得真好,课文中也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齐读)

  3、填一填

  同学们读得真棒,谁愿意来填一填这两个空呢?

  ()()的小河()()的小草

  4、指导朗读

  小河弯弯的,小草青青的,多美呀!这句话该怎么读?

  ①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试着读

  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5、有一天,太阳刚刚升起,小河与青草说起了悄悄话,它们说得可高兴了,你们想知道它们说的`什么吗?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学*二、三自然段

  1、我们先来听小草对小河说了什么?

  (1)多媒体出示: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2)小草觉得小河怎样?板书“清”。现在你们就是河岸上的小草。你能把这句话说好吗?[指名]

  2、老师听出来了,小草是在夸小河呢,怎么夸他的呢?(学生回答)是呀,不是一般的清,是真清呀!清到什么程度?(能一眼看到底)你们看到水底的什么啦?(小鱼、石子、泥、水草……)[课件出示]

  3、这么清的河水谁再来夸夸? ——我们一起来夸夸他。

  4、听了你们的夸奖,小草有没有骄傲呢?(没有)

  是呀,小草不但没有骄傲,还很谦虚呢!它说了什么?(指名回答)

  5、你知道感谢是什么意思?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呢?

  6、现在老师是河岸上的小草,你们就是河岸上的泥土,我来紧紧抱住泥土,是这样吗?(老师演示)

  7、小草为什么要紧紧抱住泥土呢?[指名](为了小河的清澈)动画演示:岸边的小草被拔光了,小河渐渐变成浑浊的泥水。为了小河的清澈,小草用细小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河岸的泥土。

  8、你们想对小草说些什么?

  9、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看来小河的确应该谢谢小草,谁学着小河来谢谢小草呢?(指导学生用真诚、感谢的语气朗读第三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佩带头饰)

  (三)学*四、五自然段

  小河和小草还说了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听。

  1、录音播放四、五自然段。

  2、朗读理解第四自然段

  (1)比较句子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长得碧绿,让人喜爱!

  ①自由地读读两个句子。

  ②如果你是小草你喜欢听哪一句?为什么?

  (2)指导朗读,读出对小草由衷的喜爱、赞美之情。

  (3)听到小河的赞美,小草骄傲了吗?小草怎么说?

  3、朗读,理解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朗读

  ⑵为什么小草又要感谢小河呢?

  ⑶动画演示:小河的水流光了,小草没有了充足的水分,渐渐干枯了。

  ⑷指导朗读:小河的功劳也真不小啊,没有小河也就没有小草,如果你是小草,你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⑸愿意做小草的站起来读,坐着的读小河的话,我们一起来读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4、让我们把两次对话连起来读一读。

  (四)学*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这么绿?现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2、动画演示小河欢快的流淌,小草快乐的生长。

  3、假如小河是骄傲的小河,小草也是骄傲的小草,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是因为它们谁也不骄傲,互相感谢、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所以,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齐读第六自然段。

  (五)拓展训练(表演)

  小河淙淙地向前流,流过树林,流过田野,流古山岭,小河与大树,小河与庄稼,小河与鲜花,小河与麦穗会说些什么呢?两人小组任选两个角色进行说话练*。指名上台表演。

  (六)小结

  1、我们小朋友也要向它们一样谦虚,要学会互相感谢、互相帮助,与同学和睦相处。你在生活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事,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感谢(),是因为()。

  2、让我们拿好手中的课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遍课文。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jq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j q x 》教学设计。

  2、能准确拼读jqx与iü组成的音节,并知道jqx与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教学重、难点:

  1、jqx的正确发音。

  2、jqx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声母jqx的发音及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

  开火车读:bpdgi

  二、看情境图,学语境歌,引出新授内容

  1、看情境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和谁正在干什么?

  2、小结图意,出示相关音节。

  3、学语境歌:星期天,洗衣裳,洗衣机,嗡嗡响,妈妈洗衣我帮忙。

  4、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三个拼音娃娃就跟星期天的“期”、洗衣机的“洗”和“机”有关。

  三、教学声母jqx的读音

  1、(出示搭积木图、气筒图和表演图)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拼音娃娃就躲在这三幅图里,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书:jqx

  2、你知道哪个娃娃的名字?指名读。

  3、相机指导发音。

  4、开火车读,正音。

  四、教学声母jqx的字形及写法

  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三个娃娃?

  2、引导编顺口溜:

  j:i字加弯jjj。

  q与p比较:q与p正好相反,用顺口溜区别:像个9字qqq,反写p字qqq。

  q与d比较:两个字母都是左半圆,但位置不同,用顺口溜区别:左上半圆qqq,左下半圆ddd。q与g比较:q下面没有弯,g下面有个弯,用顺口溜区别:g下无尾qqq,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j q x 》教学设计》。

  x:一个大叉xxx。

  3、指导书写

  (1)三个拼音娃娃玩累了,该回家了,让我们把他们送回去吧!

  (2)复*儿歌: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没头没尾中间坐。

  (3)说说jqx分别住在四线三格的哪几层。

  (4)指导:

  j:它是最高的一个娃娃,一个人住了三层楼。看笔顺图,j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q:由几笔构成?先写什么?

  x:注意笔顺,先右斜,后左斜。

  (5)教师范写。

  (6)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设计

  1、跟着录音磁带复*jqx。

  2、抄写jqx。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jqx的拼读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拼读:lunubupumufudutugukuhulünü

  2、认读字母:jqx

  二、教学jqx与ü相拼的书写规则

  1、出示幻灯片,演示过程:出示小熊;出示jqx;小熊摘下墨镜;小熊与jqx拉手。

  教师边抽拉幻灯片,边讲故事:有一天,小熊愚愚遇见到了好朋友jqx,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眼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眼镜,先和j拉手,再和q拉手,最后和x拉拉手。(相机板书j-ü—ju、q-ü—qu、x-ü—xu)

  2、指名说说juquxu后面是什么字母。

  3、小结: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x眼镜就摘掉。

  4、学生自由拼读。

  5、指名拼读。

  三、教学带调音节词

  1、出示:j-i—ji

  (1)指名拼读。

  (2)指名连起来读词。

  (3)看图理解词义。

  2、出示:x-ü—xu

  (1)指名说说xu中的第二个字母该读什么音。

  (2)引导学生看图练读音节词húxū。

  (3)看图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

  1、抽读卡片。

  2、游戏:找朋友。

  五、作业设计

  1、抄写音节:juquxu

  2、练读课文。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六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入学教育”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重视用眼卫生并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惯,另外就是使学生从小学会爱惜学*用品。

  2、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20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14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305个,写字16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1)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2)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3)课后练*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和按笔顺描红。

  5、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语文园地,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6、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惯: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2)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惯,爱惜学*用品的*惯。

  2、汉语拼音:

  (1)认对、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3)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

  (4)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5)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惯,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在四字格里书写、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4、口语交际:

  (1)学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愿意与别人交谈,声音清楚,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名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6)能按照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件。

  5、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于读物中感性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连、轻重。

  (7)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分出角色朗读对话。

  (8)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三、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2、深入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9、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教学进度安排

  1周(9月1日-4日) 入学教育a o e I u y w

  2周(9月5日-11日) b p m f d t n l复*一

  3周(9月12日-18日) g k h j q x z c s Zh,ch,sh,r,

  4周(9月19日-25日) 复*二,ai,ei ,ui ao,ou iu

  5周(9月26日-30日) ie ue er复*三

  庆祝国庆

  7周(10月10日-16日) an en in un ,ang eng ing ong

  8周(10月17日-23日) 复*四一去二三里,口耳目,在家里

  9周(10月24日-30日) 操场上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画四季

  10周(10月31日-11月6日) 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

  11周(11月7日-11月13日) 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静夜思,小小的船

  期中考试

  12周(11月14日-11月20日) 阳光,影子,比尾巴,语文园地三,

  13周(11月21日-11月27日) 这样做不好比一比,有选商场,

  14周(11月28日-12月5日) 菜园里,语文园地四,我会拼图)

  15周(12月6日-12月12日) 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语文园地五

  16(12月18日-12月24日) 我多想去看看,雨点**搭积木

  17周(12月25日-12月31) 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

  庆祝元旦

  18周(1月4日-1月10日) 雪地孩子,小熊住山洞,

  19周(1月13日-=1月17日) 语文园地六,小兔运南瓜

  20周复*期终考试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惯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惯。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小学一册语文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惯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惯。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教案通用5篇

  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教案 1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位新朋友——在电脑中活跃的一只可爱的老鼠,同学们知道它的名字吗?

  有谁知道它为什么叫鼠标吗?

  讲述鼠标名称的由来。(课件演示:鼠标上有两个长得有点像老鼠耳朵的两个键,左边的叫做鼠标的左键;右边的叫做鼠标的右键。鼠标背面有个橡胶球,是小老鼠的脚鼠标指针的移动就是靠它的滚动来实现的。)

  设计思路:通过老鼠的引入到鼠标的引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对鼠标由来的阐述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指导使用鼠标

  1、掌握正确把握鼠标的方法。在使用鼠标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握鼠标方法。

  2、鼠标的使用。同学们*时在家里使用过鼠标吗?通常用它来干什么?再追问:你是怎样打开学*软件的?

  通过学生的示范引出鼠标还有哪些操作?提出今天的学*任务:(我与鼠标交朋友)。

  (1)指向:课件出示(和我握握手)来和我们的新朋友好好交流一下,学*指向的操作。

  (2)单击:课件出示(你能选我做你的好朋友吗)尝试将桌面上的`图标选定。

  (3)右击:(神秘和右键)让学生尝试右键的作用。

  (4)拖动:(给我排排座位吧),教师讲解操作的要点,然后做一个游戏“排座位”。

  (5)双击:(让我帮你查查你的生日吧)。用鼠标查生日,引出双击操作。要求同学们参照课本6—7页,尝试查找自己的生日,并写下来。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初步尝试自学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述能力。给学生一个衡量作品质量尺子,促使学生向标准看齐。在学*中互相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学*的能力。

  在这个鼠标的使用环节中,我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这五个鼠标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地学*,并初次尝试。

  三、体验成功,分享成果,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游戏练*

  游戏一:你能拿到我送给你的礼物吗?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用单击的方法选择礼物。

  游戏二:摘枣子。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树上有三种枣子,绿的、红的和紫的,分别用单击、双击与拖动的办法将枣子摘下来。

  设计思路:并初试尝试自学的方式来学*计算机操作,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从而掌握学*的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达到玩中练,玩中学。

  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

  四、课堂小结

  1、我们通过今天的学*,相信大家对鼠标有了更多的认识,给你的同桌说说你今天学到了那些知识。

  2、今天我们大家都学*的很好,回到家里,让我们再去熟悉熟悉家里的鼠标,看看鼠标还有哪些小密秘?

  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以不同方式打开程序。

  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鼠标的单击、双击、拖放的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鼠标的单击、双击与拖放操作 。

  难点:通过双击进入程序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电脑知识参差不齐。

  教具学具

  CAI课件。

  教法、学法、指导:

  读启、讲授、辅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清点人数。

  2、常规安全教育。

  二、引入新课:

  1、播放cai课件。

  2、指导:要玩好游戏,必须熟练地操作鼠标。

  三、进行新课:

  1、“拯救小兔子”游戏,双击技巧训练。

  游戏技巧:双击排在最前面的小兔子,它就会跳过小河,逃离危险。

  指导:看书——试一试——帮助——交流

  2、“心灵手巧”游戏。

  自学:单击“帮助”

  指导:注意讲清并演示鼠标的'拖放动作,要让学生明白在拖动时不能松开鼠标左键,到目标位置后再松开左键。

  3、玩扫雷游戏。

  注意:熟练掌握鼠标的定位和左、右键的单击技巧。

  四、上机练*:

  完成以上操作。

  五、小结:

  表扬好的,指出存在问题。

  六、板书设计:

  有趣的鼠标小游戏

  打开程序——玩游戏——“帮助”

  七、作业布置:

  1、纸牌

  2、扫雷

  3、梦游

  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教案 3

  教材分析:

  从本课开始,学生学*“画图”的重点从工具箱转向了菜单,由“绘”到“变”,这就要求学生更多的抽象思维。“复制”、“粘贴”对接触计算机不久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复制”。按学生思维,“复制”后就能出现一个一模一样的内容。

  本课教材利用“种子”这个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复制”、“粘贴”、消除“,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目标:

  1.学会“复制”、“粘贴”的使用方法。对“复制”、“粘贴”有感性的理解。

  2.学会让选定区域变形。

  3.能清除选定的区域。

  重点:

  学会“复制”、“粘贴”的使用方法。

  难点:

  学会“复制”、“粘贴”的使用方法。

  课前准备:

  制作好范例,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朵最美丽的花,画在书本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展示一组校园内美丽的花坛和盆花的组图,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课件出示flash动画《校园美景》

  2、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花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上课伊始播放《校园美景》片段,学生聆听着悠扬的旋律,观看着本校的美景,一下子拉*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们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愤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二、感受交流,设计“种子”

  过渡:要画这么多的花,你有什么想法吗?

  1、先要设计一朵美丽的花,我们可以把这朵花当作“种子”。

  2、谁能设计这朵花呢?

  3、请一位学生操作演示。

  4、美丽的花朵还有许多品种。出示其他形状的花朵。

  5、请学生设计一朵最美丽的花当“种子”。

  6、简单交流学生设计的“种子”。

  (设计意图:单纯讲授复制、粘贴学生会感觉比较乏味。因此,开展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孩子都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并“享受”快乐,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讨论交流,百花盛开

  1、我们已经设计好了一朵花,那么怎样才能把它当成种子,种出很多很多的花呢?

  生:复制,粘贴。

  2、请一位学生操作演示。

  3、讨论复制、粘贴的一般过程与方法,重点理解要先用“选定”工具选中“种子”。

  4、如果学生对于连续粘贴不太明白的,可以用生活中敲印章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

  5、学生进行练*。

  6、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将设计的一朵花变成很多很多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选定工具使用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经历一个学*的过程,掌握菜单工具的使用,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

  四、童心未泯,千变万化

  1、请学生观察范画(画中的几朵花发生了变化),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

  2、变了形的花是怎么来的呢?请学生互相讨论探究。

  3、交流花朵变形的方法。

  4、学生练*,看谁的花变化的最漂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想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渲染学生对于种子变化的想法。当然学生有可能凭空设想,但不论学生如何说,教师都应及时地给予评价,在学生的对于变化花种子的盼望中引导学生思索操作的方法并进行练*。)

  五、有错就改,清除画得不好的花

  1、在交流花朵变形时,指出有的同学画出了不满意的花,请学生帮助解决,看谁的办法多。

  2、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进而改之。)

  六、完成范画(时间允许的情况)

  1、让学生给这幅画添上背景,如小鸟等,提示学生可利用今天学*的知识。注意要保存图画,并记录文件名。

  3、完成后小结本课。

  (设计意图:美化校园并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连接。)

  七、与同伴同乐,分享创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及欣赏同学的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

  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教案 4

  [教学内容]:

  1、生活中的信息形式,信息的重要性;

  2、信息的发展,信息道德。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信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

  2、了解信息的重要处理工具——计算机;

  3、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以及自主探索能力与相互学*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课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信息的概念,认识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信息的概念,信息道德。

  [教学准备]:

  普通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有人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吗?指导学生回答,情感激励;

  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1: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好好想想,身边都有哪些信息技术,并说也信息技术起到的作用。将学生按两组为一队,分为A、B两队,两队轮流说出身边的信息技术,无法及时接上的队输。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大家应该不再对信息技术感到陌生了,其实信息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且在日常生活以外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通讯卫星、侦查飞机、机器人、通讯兵、雷达等等。我们每天看新闻的时候都会听到天气预报,这是科学家利用电脑对气象卫星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

  三、信息道德

  师:在所有的信息技术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互联网了。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假的信息,也有真的信息;有对我们好的信息,也有对我们来说不好的信息。那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才能充分利用网络上有利的.信息,并用去除不利的信息。

  活动2:通过老师口述“小明的一天”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并且当听到一些你认为不正确的行为时,喊“停”,并请同学告诉老师,小明的那些行为是不对的。

  小明的一天:今天轮到小明的班级上电脑课了,小明兴高采烈地来到了电脑室的门口,可是发现自己今天忘了带鞋套,可是小明又不想脱鞋子,就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进了教室。打开电脑后,小明看到了一个名为“日记”的文件,小明就打开来看,原来这是上一节课,其他班级的同学写的日记。后来,小明看到电脑的桌面上有很多文件,他觉得这样看起来桌面很乱,他就自作主张地删除了桌面上的一些文件。下课后,小明为了快点去玩,没有并闭计算机,就离开了教室。

  师生共同总结基本的信息规范和信息道德。

  教学反思:

  第2课电脑能干什么

  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教案 5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Windows 窗口有关知识和鼠标器操作方法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并且抓住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安排了玩“纸牌”游戏,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使用鼠标器的熟练程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纸牌”游戏窗口的特别组成,掌握游戏规则。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纸牌”游戏的玩法,使学生从玩中掌握技能,学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玩“纸牌”游戏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玩“纸牌”游戏的规则。

  教学难点:

  掌握“纸牌”游戏的.规则。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设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以学生自己摸索为主,当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理论知识:通过学生阅读书上内容、小组讨论和教师的适当补充,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所需了解的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利用广播教学演示、实际操作、比赛,让学生能够掌握“纸牌”游戏的规则,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吧,那大家想不想玩电脑游戏?今天我们就来学*玩“纸牌”游戏。(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启动纸牌游戏

  师讲解并演示:启动纸牌游戏的操作方法

  单击“开始”按钮,然后将鼠标指针依次指向程序、附件、游戏,最后单击“纸牌”命令。

  2、学生操作启动“纸牌”游戏程序。

  3、学生看书认识“纸牌”游戏窗口的组成,师结合以前学过的窗口知识和学生一起认识“纸牌”游戏窗口。

  4、纸牌游戏的规则

  师讲解并作演示:开始游戏时,在发牌区有一叠扣着的牌。下方暂存区摆着7叠牌,每叠上面有一张翻开的牌。在窗口右上方有四个目标空位。游戏目标就是要将所有的牌以花色为区别,从A开始,按从小到大顺序放到这四个目标空位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需要移动牌和翻开牌。

  纸牌可以移动到暂存区的牌上摞起,也可以直接移动到目标位上。移动到暂存区的牌叠上要求按照从大到小按照顺序、红黑相间的规则接在另一张的下面。只有以K开始的牌叠可以直接移动到暂存区中的空位上。

  当所有翻开的牌无法移动时,可以在发牌区发牌,寻找可以移动的牌。新发出的牌也可以按规则移动到暂存区或者目标位上。当所有的牌都按照花色的区别、大小顺序移动到四个目标位上时,你就可以看到移纸牌成功的画面了。

  5、用鼠标器玩纸牌游戏的具体操作方法

  移动牌:正面朝上的牌通常是可以移动的。移动时用鼠标拖动牌到需要的位置。可以将牌移动到另一张牌的下面,也可以将牌移动到目标位上。

  翻牌:用鼠标单击要翻开牌的背面,一张背面朝上的牌就会翻开。

  发牌:当窗口中七叠牌中所有的牌都已无法移动时,用鼠标单击一下发牌区,可以开始翻牌。

  将纸牌快速移动到目标位上:用鼠标双击可以移动到目标位上的牌。例如:双击A,就可以使A快速移动到目标空位上。

  6、学生尝试玩“纸牌”游戏,师巡视指导。

  7、重新开始

  师演示:将牌局重新开始的方法。

  8、让学生看一下“游戏”菜单中各项,试着操作,看各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一下。

  9、学生汇报

  10、退出游戏

  先让学生回想一下窗口操作中是如何关闭窗口的,看看退出“纸牌“游戏有几种方法。

  学生操作、讨论,汇报。

  师小结:可以单击“纸牌”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也可以用鼠标双击“纸牌”窗口左上角的控制按钮,还可以用鼠标单击“游戏”菜单中“退出”命令,退出游戏。

  三、练*:

  分组进行游戏比赛,看每组谁花得的时间少,成功次数多。

  四、总结

  通过玩《纸牌》游戏,你觉得你鼠标器操作更灵活了吗?谁玩游戏水*最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玩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由于是玩电脑游戏,学生学起来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学*效果很好。

  六、教学流程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