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运动

分子热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课程内容1、2、3、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m。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V液﹥V固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①引力=斥力d=r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r0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分子热运动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 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

  教学难点:

  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

  一、扩散运动

  1、演示实验

  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

  2、概念: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

  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运动

  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

  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衡

  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

  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D

  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热运动

  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

  组织:个人或分组

  方案:比较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速度,并得出结论

  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分子热运动教案3

  一、教材分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分子动理论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学说,是宏观与微观本质间联系的纽带,是热学的基础。“分子的热运动”是构成分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非重点知识中的重点。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知道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观察其特点,分析其产生原因。

  (2)学*用统计的观点分析问题,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对宏观现象作微观解释。

  (3)知道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培养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在初中已学过扩散现象等,对分子运动有初步认识,又具备了高一力学的基础知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及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扩散现象、感兴趣的布朗运动实验加深认识,引起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最终能很好地分析布朗运动产生原因,并理解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设计理念:按照探究性学*方式所阐述的“有规律性更有艺术性” 为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实验演示,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通过动眼看、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等,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

  4.教学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学案与课本中的图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器材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 整体感知

  1.(课件投影)观察演示实验(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这是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用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

  2.(课件投影)请观察课件演示的扩散过程。

  (设计意图:用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3.(课件投影)请完成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滴入1-2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然后回答:扩散现象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实验基础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同学间可以合作讨论,彼此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并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课件投影)请观察布朗运动。

  (设计意图: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介绍并演示实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还能使学生发现布朗运动的特点,为布朗运动产生原因的分析奠定了实验基础。)

  (简要实录: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小炭粒的水滴,将盖玻片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指着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观察这颗微粒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相对参考点的运动情况,并用计算机课件(动画)演示小炭粒运动情况。实验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十分注意观察,许多学生看出小炭粒运动的无规则性,从而师生一起总结出布朗运动的概念。)

  (二)分析原因 认识本质

  (课件投影)阅读课本中有关布朗运动的叙述,了解布朗运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加深理解布朗运动。)

  (投影):

  1、固体微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如图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该颗粒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因为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这种运动就永不停息。

  3、任何固体微粒悬浮在液体中,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做布朗运动。若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课件投影)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还是液体内部原因?

  (设计意图: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学生只有认识到不是外界因素的影响,才能推理到内部分子作用的结果。)

  (课件投影)请观察演示课件演示的动画: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当它足够小时,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衡的。在某一瞬间,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

  (设计意图: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可以感知的事物,起到降低台阶、化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的作用。同时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三)课堂小结

  (四)及时反馈 巩固提高

  1、布朗运动是说明分子运动的重要事实,则布朗运动是指( )

  A、液体分子的运动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C、固体微粒的运动

  D、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的共同运动

  2、关于布朗运动剧烈程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B、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C、与固体微粒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多,布朗运动越显著

  D、与固体微粒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少,布朗运动越显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物体的运动越剧烈

  B、温度越高,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温度升高,物体内每个分子的运动速度都增大

  D、温度降低,对于物体内的某个分子而言,其运动速度可能增大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

  九、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十、教学反思

  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并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由于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例题,使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整个教学活动重点突出学生为主体,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

分子热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 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

  教学难点:

  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

  一、扩散运动

  1、演示实验

  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

  2、概念: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

  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运动

  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

  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衡

  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

  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D

  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热运动

  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

  组织:个人或分组

  方案:比较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速度,并得出结论

  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分子热运动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分子动理论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学说,是宏观与微观本质间联系的纽带,是热学的基础。“分子的热运动”是构成分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非重点知识中的重点。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知道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观察其特点,分析其产生原因。

  (2)学*用统计的观点分析问题,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对宏观现象作微观解释。

  (3)知道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培养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在初中已学过扩散现象等,对分子运动有初步认识,又具备了高一力学的基础知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及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扩散现象、感兴趣的布朗运动实验加深认识,引起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最终能很好地分析布朗运动产生原因,并理解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设计理念:按照探究性学*方式所阐述的“有规律性更有艺术性” 为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实验演示,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通过动眼看、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等,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

  4.教学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学案与课本中的图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器材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 整体感知

  1.(课件投影)观察演示实验(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这是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用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

  2.(课件投影)请观察课件演示的扩散过程。

  (设计意图:用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3.(课件投影)请完成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滴入1-2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然后回答:扩散现象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实验基础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同学间可以合作讨论,彼此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并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课件投影)请观察布朗运动。

  (设计意图: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介绍并演示实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还能使学生发现布朗运动的特点,为布朗运动产生原因的分析奠定了实验基础。)

  (简要实录: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小炭粒的水滴,将盖玻片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指着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观察这颗微粒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相对参考点的运动情况,并用计算机课件(动画)演示小炭粒运动情况。实验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十分注意观察,许多学生看出小炭粒运动的无规则性,从而师生一起总结出布朗运动的概念。)

  (二)分析原因 认识本质

  (课件投影)阅读课本中有关布朗运动的叙述,了解布朗运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加深理解布朗运动。)

  (投影):

  1、固体微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如图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该颗粒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因为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这种运动就永不停息。

  3、任何固体微粒悬浮在液体中,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做布朗运动。若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课件投影)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还是液体内部原因?

  (设计意图: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学生只有认识到不是外界因素的影响,才能推理到内部分子作用的结果。)

  (课件投影)请观察演示课件演示的动画: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当它足够小时,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衡的。在某一瞬间,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

  (设计意图: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可以感知的事物,起到降低台阶、化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的作用。同时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三)课堂小结

  (四)及时反馈 巩固提高

  1、布朗运动是说明分子运动的重要事实,则布朗运动是指( )

  A、液体分子的运动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C、固体微粒的运动

  D、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的共同运动

  2、关于布朗运动剧烈程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B、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C、与固体微粒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多,布朗运动越显著

  D、与固体微粒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少,布朗运动越显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物体的运动越剧烈

  B、温度越高,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温度升高,物体内每个分子的运动速度都增大

  D、温度降低,对于物体内的某个分子而言,其运动速度可能增大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

  九、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十、教学反思

  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并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由于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例题,使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整个教学活动重点突出学生为主体,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分子热运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 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mL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s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s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总结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悬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定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少。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6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液体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撞击微小颗粒的作用就越激烈,而且撞击次数也加大,造成布朗运动越激烈。

  5.布朗运动的发现及原因分析的重要意义

  (1)结合上面的讲解分析提问学生: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分子的运动吗?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吗?布朗微粒是被谁无规则撞击而造成的?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谁的无规则运动?

  综合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1)固体颗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仍然是宏观物体;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固体微小颗粒,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分子的;布朗运动不是固体颗粒中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它无规则撞击的不*衡性。因此,布朗运动间接地证实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随温度升高而愈加激烈,在扩散现象中,也是温度越高,扩散进行的越快,而这两种现象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这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要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2.知道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4.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四)课堂练*

  1.关于布朗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B.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内的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C.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D.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

  答案:C、D。

  2.如图是观察记录做布朗运动的一个微粒的运动路线。从微粒在A点开始记录,每隔30s记录下微粒的一个位置,得到B、C、D、E、F、G等点,则微粒在75s末时的位置 [ ]。

  A.一定在CD连线的中点

  B.一定不在CD连线的中点

  C.可能在CD连线上,但不一定在CD连线的中点

  D.可能在CD连线以外的某点

  答案:C、D。

  (五)、说明

  1.本节课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将布朗运动演示实验做好,让学生都看清楚布朗运动。即使教学设备条件差的学校,也应该准备2~4台生物显微镜,预先调好后,让学生轮流观察。设备条件好的学校,运用显微摄像头,对准载玻璃上有藤黄的悬浮液,拍摄的结果通过电脑在大屏幕投影电视上展现出来。用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全部过程也应拍摄出来,给学生展示。

  2.对于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要注意是无规则,而不是无规律。无规则是指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每个分子的运动方向和速率在不断地改变,任何时刻,液体或气体内部,沿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都有,而且分子运动的速率有大有小。对于某一个分子运动是无规律的,但是热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总体效果,对于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有规律可遵循的,这就是统计规律。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菁华3篇)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

  (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方式。注重学*过程,在快乐的学*中,实现学*目标。主要采用的学*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

  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提高学*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菁华3篇)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转变学*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方式。注重学*过程,在快乐的学*中,实现学*目标。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导。

  快乐学*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曾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方式必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兴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我选择了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物证、人证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校没有二十个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的大烧杯,所以我把装氨水的烧杯换成了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这不影响实验效果。我先让学生预*实验,问学生现有的仪器能完成该实验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改变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6、练*(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参照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内容,加强今后学*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为有意识有学*。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的最高权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评价的“终审权”是学生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一理想的学*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与其它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性评价:第二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以自我为参照,我们的很多学科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把学生人为的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分别评价。一个班有60个学生就应该有60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个标准不可能,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照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板书设计:第一个学*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提高学*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苯分子图像一些科学家移动48个铁原子排成的'一个圆环后来,又成功移动铁原子写成了两个汉字“原子”探索发现分子氢分子H2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水氧气氢气水通电→氢气+氧气结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你能解释吗?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举例说明。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氢原子水电解动画电解水想一想: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微粒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被破坏原子新分子聚集聚集新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析归纳相同点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同点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课堂检测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氧气B、氧元素C、氧分子D、氧原子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加快B、分子间的间隙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分子之间去3、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比分子的体积小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D、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酒精D、汞5、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直接构成物质B、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大,原子小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学说创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人--道尔顿(阅读P65—P66页)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物质构成构成分子构成分裂原子(小、轻、动、空隙)谢谢大家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事迹 (菁华3篇)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事迹1

  男,xx岁,现任焊接课天语线组班班长,他在领导和现任焊接课天语线组班班长,全体同事的关怀、帮助支持下,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全体同事的关怀、帮助支持下,通过一年来的工作,紧紧围绕中心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绕中心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扎实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工作”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开展各项工会工作,表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开展各项工会工作,积极突出。年春晚,生产任务紧张和春晚节目选拔积极突出。为参加公司11年春晚,在生产任务紧张和春晚节目选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利用下班后的个人时间苦练节目并顺利的登上春利用下班后的个人时间苦练节目并顺利的登上春晚舞台,舞台,为丰富公司员工的业余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积极的参为丰富公司员工的业余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还加了公司合唱团并在长安集团举办的红歌比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加了公司合唱团并在长安集团举办的红歌比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公司争得了荣誉。为公司争得了荣誉。积极动员班组员工参加公司工会和焊接课分工会联合发起的。

  二、积极动员班组员工参加公司工会和焊接课分工会联合发起的公司工会各项劳动竞赛活动,带头完成下达的各项任务,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各项劳动竞赛活动,带头完成下达的各项任务,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三、认真做好班组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检查、劳动保护等工认真做好班组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检查、作的,强化职工安全质量意识。作的,强化职工安全质量意识。

  四、积极带动周围员工深入开展各类品质,5S活动,做到高标积极带动周围员工深入开展各类品质,准严要求,为公司产品质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准严要求,为公司产品质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五、掌握班组的生产现状,在人员流失严重,生产计划时常变更掌握班组的生产现状,在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能更有效的通过改善和调整工位人员安排来保持和提高工的情况下,作效率,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作效率,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六、做好班内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及做好班内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班内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时了解并帮助解决班组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时了解并帮助解决班组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班组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及时的传达公司和工会下发的各类文件让员工能及时的了解公司的各类动态和工会下发的各类文件让员工能及时的了解公司的.各类动态积极发动职工踊跃参加各项文体活动。

  七、积极发动职工踊跃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活泼、温馨和谐的环境气氛,增强职工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活泼、温馨和谐的环境气氛,增强职工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爱岗敬业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业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事迹2

  该同志自从担任工会工作以来,能够积极配合工会开展各项工作,能够紧密联系群众,热心为职工服务,能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诚恳听取职工意见;及时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敢于和善于为职工说话、办事,坚持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准绳;勇于创新,秉公办事,充分发挥了先进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了铁宇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支行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而努力。

  一、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开展各项工会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的优势,团结并带动周围职工,为支行的发展作贡献。

  二、充分发挥贴*职工群众的优势,认真做好群众性服务质量、安全的宣传,强化职工服务质量、安全意识,加强了职工的责任观念,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成效。

  三、在支行工会*领导下,积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在维护职工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参与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众捐款。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及时了解职工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对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以及职工生病等进行走访慰问,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校职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充分体现了大家庭的温暖。拉*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职工和企业之间的距离,维护了企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四、积极发动职工踊跃参加上级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协助工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欢快轻松的工作氛围,增进了职工之间的情感,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会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参与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工会举办的各项活动,既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又培养了职工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作风。为职工营造了生动活泼、温馨和谐的环境气氛,增强职工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爱岗敬业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工会工作还有待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也让我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发挥工会积极分子的作用,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为支行发展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工作。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事迹3

  *年以来,该同志在担任xx工委委员、机关工会*期间,紧紧围绕住建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履行基层工会基本职责,注重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在工作、学*、生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在推进xx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始终坚持党的理论和工会相关理论的武装。“打铁首先自身硬”。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他始终把学*当作一种职责,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坚持认真学*贯彻党的*、*精神、坚持《*》、先进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观读本等一系列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和处理问题。同时他注重《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工会相关理论的学*,在他的影响下,进行了基层工会干部应知应会学*和考试,以理论推动实践,不断提高工会职能的有效发挥。

  注重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关心和爱护职工。“关爱职工暖人心”。把贯彻《工会法》《劳动合同法》作为重要抓手,规范性的指导企业工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并签订工资集体合同,做好集体合同的续签工作,把工资、安全、保险等劳动关系中最要害的、职工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集体合同的条款中加以体现。关爱弱势群体,三年来共帮助申请领取特困职工证22户,晨风基金12户,申报困难职工67户,与此同时,在全系统发出倡议,为xx捐款5万元余元,坚定了xx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关心职工身心健康。每年按时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将组织对职工的关心落实到实处。关注xx系统“留守儿童”。以我局留守儿童为原型并资助的儿童剧“留守小孩”荣获全国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关心xx系统职工子女学*,建立了“金秋助学”奖励机制,对xx系统职工子女考入大学予以资金奖励。

  创新工作特色,不断提升工会工作的影响力。在全系统倡议并实施xx系统“万人教育培训”计划,并设立了学提升奖、职称(职业资格)提升奖、创先争优奖,三年来共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3万余人;开设“xx流动课堂”,与市总工会、人社局联合组建“流动课堂”,对我市在京津唐等城市xx单位一线职工进行菜单式免费培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三年来,共举办“流动课堂”xx期,培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xx人次。为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组建了“xx摄影家协会xx分会”、“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俱乐部”等,并开展相应的比赛活动,营造团结、竞争、和谐的氛围。在全省xx劳动竞赛中开展“五比五赛”活动,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xx公司被评为先进单位;xx被评为优秀工程项目;xx被评为优秀建设者。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菁华3篇)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方式。注重学*过程,在快乐的学*中,实现学*目标。主要采用的学*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提高学*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苯分子图像一些科学家移动48个铁原子排成的'一个圆环后来,又成功移动铁原子写成了两个汉字“原子”探索发现分子氢分子H2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水氧气氢气水通电→氢气+氧气结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你能解释吗?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举例说明。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氢原子水电解动画电解水想一想: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微粒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被破坏原子新分子聚集聚集新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析归纳相同点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同点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课堂检测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氧气B、氧元素C、氧分子D、氧原子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加快B、分子间的间隙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分子之间去3、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比分子的体积小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D、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酒精D、汞5、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直接构成物质B、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大,原子小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学说创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人--道尔顿(阅读P65—P66页)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物质构成构成分子构成分裂原子(小、轻、动、空隙)谢谢大家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 、本课题知识结构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注重学*过程,在快乐的学*中,实现学*目标。

  探究式方法的指导。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练*(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内容,加强今后学*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为有意识有学*。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 (菁华3篇)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1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听讲、复*、记忆、作业”五个学*常规环节。

  1.“预*”:

  预*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

  复*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单元复*和总复*。常规复*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常规复*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复*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是一次再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时练*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初三化学教案 水

  教学目标

  目标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初三化学小知识

  一: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语。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治疗胃酸过多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2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确立正确的学*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1、谈“加水也奔驰”的可行性及意义。

延伸学*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体会生活与科研所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巧的同时,也能涉身自然、社会问题中,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强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3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大班安全教案《运动安全》 (菁华3篇)

大班安全教案《运动安全》1

  活动目标

  1、知道哪些是危险的事,懂得要远离它。

  2、积细安全生活的经验,增过自我保护的意识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安全Flash、图片、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1、讨论导入:

  师:什么是运动安全?

  2、播放安全flash,并讨论:在户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运动安全?

  (1)户外活动时及时让幼儿知道哪些是危险的事,并学*远离危险的方法:如奔跑时应学会躲闪,否则相互碰撞容易发生危险。活动中,如发现鞋带散了,应有时系好。

  (2)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房屋、场地、玩具、用具使用的安全,避免砸伤、摔伤等事故发生。

  (3)所有幼儿的活动均应在教师视线范围内,对于玩攀爬等大型玩具的幼儿,带班教师距幼儿不得超过2米,对特别调皮好动的幼儿,教师要格外关注,及时干预其具有潜在危险的举动。

  (4)户外活动以有组织的集体游戏为主,注意动静交替,教师既要参与其中又要关注全体,时刻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避免幼儿之间冲突及其它意外发生。

  3、请幼儿表演正确的户外运动作法。

  4、带班教师要教会幼儿各类玩具的正确玩法,避免因玩法不当造成意外事故。并请幼儿上来演示正确的作法,如幼儿操作不当,教师应告知正确作法。

  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大班安全教案《运动安全》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运动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懂得遵守运动注意事项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3.知道在运动过程中既要保护自己,也要避免伤害别的小朋友。

  二、活动准备:

  1.小男孩布偶两个、小女孩布偶一个。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教学挂图上小朋友做准备活动的图片。

  教师出示挂图:

  (1)仔细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呢?

  2.引导幼儿观看布偶表演。

  (1)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对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究竟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布偶表演吧。

  (2)教师操作布偶,表现不做准备活动可能会带来的伤害。

  ①布偶表演:请配班老师操作一男一女两个布偶,模仿小朋友的动作做体侧运动,动作很认真到位。主班教师操作主角布偶冬冬,一边很敷衍地做动作,一边说:“为什么要做这些操,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我才不好好做呢。”

  ②教师:冬冬怎么了?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3.引导幼儿讨论还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重点引导幼儿讨论运动后要做放松运动。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重点观察*衡木上发生的事情。

  5.引导幼儿讨论在各项运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大班安全教案《运动安全》3

  活动目标:

  1.了解运动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懂得遵守运动注意事项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3.知道在运动过程中既要保护自己,也要避免伤害别的小朋友。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教学挂图上小朋友做准备活动的图片。

  教师出示挂图进行提问:(1)仔细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2)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呢?

  2.引导幼儿讨论运动需要哪些注意事项,重点引导幼儿讨论运动后要做放松运动。

  3.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重点观察发生的事情。

  4.引导幼儿讨论在各项运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分子热运动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小小运动员教案 (菁华3篇)

小小运动员教案1

  活动目标:

  l、知道锻炼身体的好处,喜爱体育运动,能用语言表述自己喜爱运动。

  2、能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运动器械。

  3、培养幼儿初步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l、各种运动的图片:保龄球,篮球、足球、跳绳等。

  2、玩具运动器械:保龄球、飞碟、高跷等;

  3、易拉罐、可乐、雪碧瓶、塑料绳、松紧带、大纸箱等废旧材料。

  活动步骤:

  l、出示相关运动的图片:

  2、了解各图中的运动项目名称、相关的运动器械。

  3、请幼儿简单说说他在哪儿见过这些运动器械、或观赏过这些运动项目?

  4、教师与幼儿讨论,请幼儿讲讲他最喜欢的运动。

  5、幼儿相互讨论,老师总结,锻炼身体的好处。

  6、出示玩具运动器械:

  7、幼儿认识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械。

  8、介绍一类自制的运动器具,如保龄球可由易拉罐做成,高跷用积木块做。

  9、请幼儿演示玩具的玩法。

  10、废物利用——运动器械和玩具的制作:

  11、讨论:生活中的废物可以变成哪些运动器械:如大纸箱经过装饰可以作成钻筒,松紧带可以作成拉力器等。

  12、幼儿分组制作运动器具,教师指导。

  13、展示自己制作的玩具,体验自制玩具的玩法。

  活动延伸:利用自制运动器具举行运动会。

小小运动员教案2

  活动目标:

  学*用脚夹球向前走。

  发展幼儿的目测力。

  活动准备:

  皮球人手一只、小树、塑圈和奖牌若干、足球赛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1、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幼儿听着音乐,拍球进运动场。在老师的指导下和着音乐的节奏,复*各种用手玩球的方法。

  方法:A左右手快速拍球;B移动身体拍球;C用手在地上快速移动球,并接住;D直抛球直接球。

  2、自由探索,激发兴趣:

  教师启发提问:

  “我们小手的本领真大,球都听我们的话,做我们的好朋友。那我们的小脚会不会玩球呢?一起来试试吧。”

  幼儿自由探索各种用脚玩球的方法,教师随机鼓励指导。

  3、难点练*,重点指导:

  教师启发提问:

  “刚才教练员看到有一位运动员他用脚玩球的方法和你们都不一样,看看是怎么玩的。”

  请个别幼儿示范,这种玩球的方法就叫“用脚带球往前走”。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脚的里面叫内侧,脚的外面叫外侧,两侧都可以用来运球,如果要让球停住,可以用内侧也可以用外侧,还可以用脚尖停住球。

  幼儿跟着教师每人一球,从场地的起点运球到场地的终点(共练*两次)。

  幼儿听足球赛的音乐,绕过小树和花坛及其他障碍物运球向前走。

  4、游戏结束,放松身体:

  全体幼儿分成四路纵队,玩“皮球搬家”的游戏。

  玩法:在幼儿的前方,按照纵队的`数目每对放两个塑料圈,然后每队幼儿把手里的皮球在两塑料圈之间搬来搬去,看哪队的速度最快。最后按速度的快慢发奖,每队都有奖。

小小运动员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运动项目,体验做运动员的欢乐和自豪。

  2、会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知道运动能锻炼身体。

  3、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

  4、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活动重难点:

  了解一些常见的运动项目,知道运动能锻炼身体。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运动项目及其运动员代表的图片、照片。

  2、非竞技运动的图片。

  3、户外场地,各种小型器械。

  4、统计表、笔。

  活动过程:

  一、 我们知道的运动员。

  1、幼儿介绍自己知道的运动员,展示相关图片和照片。

  2、鼓励幼儿用较连贯的语言,清楚的介绍这些运动员在进行的运动项目,如:这是自行车运动员,他们每天练*骑自行车,想让自己骑得更快一些。

  二、他们也在运动。

  1、出示幼儿没有谈到的其他运动项目的图片,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

  2、播放一些非竞技能运动项目的录像,如放风筝、打太极拳、跳伞、舞剑、水上芭蕾等,使幼儿了解有很多运动项目都能锻炼身体。

  三、我们来做运动员。

  1、幼儿自由到户外场地上运动。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进行了什么运动,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在统计表上,并用竖线记录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

  3、带领幼儿观看记录表,数一数,大家一共锻炼了哪些项目,哪项运动参加人数最多,哪项运动参加人数最少。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观看图片时,兴趣很高。注意力集中,并能说出图片上的运动员正在做的运动,以及运动员所需要的器械及专用服装。在幼儿说一些非竞技能运动项目时,有的幼儿说到了放风筝、跳绳,有的幼儿说到了扔石头、转呼拉圈等活动名称呢!在记录自己的活动项目时幼儿们都记得很认真,还向同伴们说自己运动时的开心事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