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

  2、绿叶中色素的分类、颜色、对不同光的吸收情况

  3、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

  二、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天气对植物有什么益处?答: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实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才逐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自主学*,然后可由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为同学们讲解和演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普利斯特利(英)实验

  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内很快熄灭,而把燃烧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一起,则在一段时间后才熄灭。

  思考: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忽略了那个重要因素?

  2、英格豪斯(荷兰)实验

  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下才能更新空气。

  思考:实验相对于普利斯特利有什么改进之处?结论?

  1785年,光合作用有了什么进展?这个认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

  3、德国科学家梅耶

  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思考: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呢?

  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

  思考:暗处理目的?

  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吗?如何对照的?

  碘蒸汽处理目的?

  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5、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

  思考: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6、鲁宾和卡门(美)的实验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实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7、美国科学家卡尔文

  追踪检测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四、光合作用过程

  通过自学课本相关内容、观看课件、学案光合作用过程预*提纲、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中的疑难问题。

  自主学*:

  1.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

  场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______、叶绿体中的________和酶。

  过程:水的光解;ATP的生成

  能量转变:光能→________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

  场所:在____________中进行。

  条件:需要多种酶参与。

  过程:CO2的固定;C3的还原。

  能量转变:ATP中________的化学能→________________中稳定的化学能。

  合作探究: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哪些物质?暗反应为光反应又提供了哪些物质?

  2.叶绿体中ATP、ADP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3.若突然停止光照,C3和C5的含量如何变化?

  4、若突然停止光照,C3和C5的含量如何变化?

  五、课堂小结与检测

光合作用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光合作用教案3

  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的《自然》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

  (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进行光合作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开始于17世纪。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通过介绍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识别本节目标。(略)

  二、探究过程

  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课文是通过3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的。

  1.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时间是4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要提出的问题有: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的课件,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2.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投影:“知识准备”: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二,时间是7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b,d—f,e—g过程,谁来补充?(a—b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燃烧的蜡烛是互利的。d~ f在光下没有蜡烛,植物无法生存。e~g在光下,没有植物,蜡烛无法燃烧。)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c,e~h过程,谁来补充?(a—c说明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小鼠是互利的。e~{在光下,没有植物,小鼠无法生存。)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等等)

  3.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三。时间是3min。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出以下问题:你能描述实验的过程吗?(取植物的绿色叶片研磨过滤后,放到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黑暗中,阳光下的有气泡产生。)该实验中,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的变量是什么?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有光照时,有气体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气体;等等)

  4.三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光照有关。请小组讨论并完成教科书中第80页图6—4光合作用示意图。 用投影展示图6—4光合作用示意图的完成图,(如下图)请两名学生代表讲解图I和图Ⅱ。(掌声鼓励)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点。

  参照上图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即:植物从外界获得水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有机物,释放出氧气;植物把太阳能变成化学能。

  5.用投影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说出其中的6个要素。请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用投影展示学生总结的公式并请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的?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取得那些新成果?各小组相互补充,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实验证明的光合作用的要素——概念及表达方式——意义和应用。


光合作用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光合作用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光合作用教案 (菁华3篇)

光合作用教案1

  一、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碘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

  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生:实验的方法。

  师:对,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营养物质----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到光合作用,从字面上来看你认为它应当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生:有光的条件下。

  师:我们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同时我们利用实验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种产物。(出示课件)

  (三)展示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出示君子兰、天竺葵、槐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应当选取哪一种材料。

  提供给学生酒精、碘液等物质的性质以及一些小的帮助,学生合作作出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大约5分钟)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组谈谈他们自己的方案,同时要求其他组对比看与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为自己利用。交流结束后师总结出一个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向全班同学演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剖析疑难困惑

  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课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操作。

  由于加热酒精脱色时间大约10分钟,指导学生开始试验操作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1怎样才能避免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4观看加热过程你感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5采取什么办法证明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现象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师: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中,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课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回顾探究过程,梳理实验得失

  刚刚我们的实验很成功,大家再回顾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开始我们根据土豆发现了问题,并且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接着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实施计划以后我们看到了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这些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答后,师:作出计划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个实验我们正是由于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才成功的。对于前面的知识大家学*的效果好不好呢?我来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识技能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九)畅谈体验感悟,发掘学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后总结(出示课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它们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大家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光合作用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3、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4、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其研究历史

  2、难点: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从腐殖质学说和海尔蒙特的桶栽柳树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从光合作用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历程做一次思维的探索。

  3、让学生从实验变量、实验步骤等方面分析经典实验,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4、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并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有关图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早期植物生长原因的研究:

  教师: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学生:是因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植物生长的原因。

  很好!让我们沿着时光隧道回到20xx多年的古希腊时代,看看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或者回到400多年前的欧洲,看看海尔蒙特又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多媒体呈现问题探讨:

  1、 亚里士多德的腐殖质学说

  这一学说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生长总是离不开土壤,他还发现某种物质经腐烂之后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他认为植物之所以生长是因为从土壤中吸收了一种叫“腐殖质”的生长汁的缘故。

  2、 海尔蒙特实验桶栽柳树实验

  17世纪30年代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栽种一株柳树于一桶土中,栽种之前称得柳树和土的质量分别为2.27千克和90.72千克,五年中对柳树仅仅是按时浇水,五年后称土和柳树的质量分别为76.7千克和90.663千克,发现土只减轻了56.7克,而柳树在五年中增长了74.43千克。

  显然亚里斯多德的“腐殖质”学说受到了挑战,但海尔蒙特得出了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水的结论,这一结论被无土栽培技术所证实。

  问题探讨:

  (1) 亚里斯多德的腐殖质学说与海尔蒙特的结论,哪一个正确?

  (2) 海尔蒙特在实验中注意到了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但是他忽略了空气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我们怎么理解他的局限性?

  (3) 你怎样解释柳树的增重的原因?

  从我们现在的生物学知识,足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谁发现的呢?请我们一起来追寻科学家的足迹,重温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

  1、 英国牧师兼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

  出示图片,链接动画,介绍该实验引发的争论与后期实验进展:

  2、 奥地利宫廷医生荷兰人英根豪斯的研究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跟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试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试验只有在阳光下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瑞士牧师塞内比尔的研究

  1782年,瑞士的牧师塞内比尔注意到“植物恢复空气的活性取决于固定的空气”,用这天的科学语言表述为:“植物产生氧气关键取决于二氧化碳的供应。”

  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具体实验过程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实验的不足点是什么?

  问:(1)英根豪斯做了多少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500多次!普利斯特利实验必需在有光情况下才能更新空气。

  问:(2)他们有没有准确得出植物更新的是何种空气成分?为什么?

  学生:没有!因为空气成分直到1785年才被发现

  师: 一般认为,普利斯特利、英根豪斯和塞内比尔三人共同发现了光合作用。

  (三)光合作用概念的形成

  问: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能量的转变?

  学生:没有!

  1. 梅耶的研究: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公式,认为植物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起来。

  教师:梅耶的研究是光合作用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到这时为止,许多科学家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有水、有二氧化碳,反应条件需要光,生成物有氧气和有机物。

  但没有谁具体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是何种有机物?

  场所是叶片的什么结构?

  请继续关注是谁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又是谁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多媒体展示:

  2、186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实验

  3、1880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恩格尔曼水绵实验

  同样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具体实验过程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问:(1)为什么要把植物在黑暗中放置几小时?

  学生思考,后回答:是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防止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问:(2)这样做,是控制什么变量? 答:无关变量。

  问:(3)这个实验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答: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

  师:引导分析,是同一个叶片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进行对照。这叫自身对照。

  问:(4)这个实验可以分为哪几步?

  答:(讨论之后回答)

  ① 饥饿处理

  ② 控制自变量光

  ③ 控制无关变量,将植物放在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

  ④ 用碘蒸气熏叶片,检测因变量淀粉的产生。

  问:(5)恩格尔曼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

  答:自变量为光照,因变量为氧气释放,是以好氧性细菌聚集做指示标志。

  问:(6)这两个实验分别证明了什么?

  答:萨克斯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恩格尔曼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光合作用的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教师:请大家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变等。

  问:

  能否用一个反应式表示?(学生尝试后再展示方程式)

  CO2+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O2+有机物质

  教师:1897年,光合作用一词首次在英国教科书中出现,20世纪才广为流传。

  下面请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6CO2+6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C6H12O6+6O2

  (四)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

  分析:生成物中的C、H、O的来源。氧气中的O元素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

  大家推测有几种可能?

  学生推测:三种。(可由学生叙述)

  教师:事实是怎么样呢?请看科学家的实验研究。

  1、 鲁宾卡门实验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反应物水中氧元素的去路问题。

  请同学们参照P106页基础题的第6小题。

  分析:(1)找出该实验中的实验材料、自变量、因变量、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2)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答:光合作用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水。

  教师:为了恰当表示光合作用反应事实,我们将光合作用反应式进行适当修改:

  6CO2+12H2*O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C6H12O6+6 H2O +6*O2。

  教师:科学是没有止境的!科学家还在探索二氧化碳是怎样转变成有机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变的?

  2、 卡尔文的研究

  分析:材料、方法、结果。(下一节内容学*)

  (五)光合作用研究的拓展:化能合成作用

  1、1929-1931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范.尼尔发现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但以硫化氢作为供氢体。光合作用拓展到微生物领域。

  2、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某些微生物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利用其他能力合成有机物。即化能合成作用。参见课本P105教学内容。

  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我制造有机物,所以植物属于自养生物。人是什么类型生物?自然界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自养生物?

  学生:自学化能合成作用。

  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能合成作用?

  (2)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还是异养型生物?

  (3)硝化细菌是从哪里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

  (4)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略)

  附:光合作用研究与诺贝尔奖

  1.1915年、德国化学家威尔斯泰特因发现叶绿体晶体结构;

  2.1930年、德国化学家菲舍尔初步确定了叶绿素的化学结构;

  3.1961年、美国化学家卡尔文揭示光合作用机理即“卡尔文循环”;

  4.197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解释了ATP在细胞中能量转换问题;

  5.1988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胡伯尔和戴森霍弗成功分析光合作用反应

  6.1992年,美国化学家马库斯提出电子专业理论因广泛运用于光合作用以及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反应;

  7.1997年,Skou和Pau boyer 、John Walker 成功研究ATP机制。

  (六)课堂小结:

  围绕光合作用方程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

  1、光合作用的概念

  2、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

  3、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

  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

  课堂感悟:

  回顾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说明科学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许多科学家继承前人科学成果,汲取不同的学术见解,富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促进了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

  牛顿所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亲爱的同学,你想站在哪位巨人的肩膀上?

  七、课堂练*:多媒体展示(略)

  八、课后作业:

  1.P100 基础题的第3小题)

  2.P106基础题的1、2、5、6

光合作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光合作用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学会合作》教案 (菁华3篇)

《学会合作》教案1

  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则故事:说一卖油翁能从一钱孔中倒入油,而没有一滴掉在外面,于是人们便悟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的时代,“熟能生巧”也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但是,“熟”真能生出巧来吗?也许,经过强化的训练,学生是会解题了,但这只是在模仿,学生的创造思维从此被扼杀了。我国学生在奥数比赛中屡屡获奖,然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是极差的。新*成立了50多年,但没有一人能捧上诺贝尔奖。“熟”并未能生出“巧”来,相反,学生的创造精神却无情地被扼杀了。

  以往的教学“繁、难、偏、旧”,学生成了学*的奴隶,为了挤过那座“独木桥”,“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座右铭。但是,学生背着沉重的包袱,如何学得好?更别谈创新了。

  但是,学*非要吃“苦”才能取得佳绩吗?回答是肯定的:否也!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包括情感的发展。教学过程富有趣味性,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样的学*何苦之有?学海无涯,应为“乐”作舟了!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8课《学会合作》一文中,有一个小故事,也是一个小实验。说的是,一位外国的教育家邀请*的几个小学生做实验,来证明他们是否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是否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教学时,语文教师不妨让学生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在语文学*的实践中体验学*语文的快乐!有这么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做一下书本上的这个实验,好吗?

  突然,全班响起了一阵欢呼。随着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踊跃报名参加。

  这时,老师取出一个小口玻璃瓶,7个扎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口,请7位同学上台表演,交代清楚实验的方法,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如何合作取出彩球,并计算时间。

  7位同学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边看手表边观察。

  师:刚才这7位同学共用了多少时间做完了实验?

  生:(齐声)12秒!

  师:文中的那7个小学生呢?

  生:(齐声)3秒!

  师:我们用的时间比他们长多了,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能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1:我发现他们刚才在拉球时,有几个同学一起往上拉,球被卡在了瓶口,出不去了。

  生2:我发现刚才在实验时有一瞬间又没有人拉球。这又浪费了许多时间。

  生3:我发现他们那些彩球的线绕在一起,同时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

  师:你们观察非常仔细!如果我们住的房子真的着火了,而你们没有在极短的时间内逃出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你将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拼命往外面跑!(全班大笑!)

  生2:我会把同学们组织好,有秩序地逃出去!

  生3:我会先人后己!等大家都出去了,我再走!

  ……

  师:对!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但是,你们也不能“先人”为上,“后己”不管啊。到后来,人都出去了,而自己却不出去了,等着烧死是不值得的,也绝对不能为了逃命而跳楼啊!

  全班一阵大笑。

  师:我们所谈论的“合作”,其实,首先要有一个能领导大家的人,就像交响乐团演奏得那么完美和谐,那一位指挥家应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者,那7位小学生只用了3秒钟的时间就把彩球从瓶子里取了出来,老师相信,在他们取之前,一定有一位同学进行了分配、指挥,不然就会像我们一样了,不是吗?其次,有了指挥的人物,大家都必须服从命令,为了自己,为了别人,更为了集体能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必须具有协作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你们说对吗?

  全班学生一阵沉思。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认真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思维与学*。同时,我们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他们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教师的目的应该都是一样的,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的实践中体验到学*语文的快乐,那么,又为何不使我们的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学会合作》教案2

  [写作特色]

  巧妙设问,纲目分明。

  课文多处运用设问,既能引起听众注意,又做到纲目分明,如“什么是合作呢?”“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等等,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典型事例,验证观点。

  课文运用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是从瓶中拉出七个彩球的实验;分别从要有协作精神和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同侧面,验证了要获得成功,必须与他人合作的观点,令人信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当众演讲。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学会合作

  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3.课文中的“合作”指的是什么?

  4.人们为什么必须相互合作?

  5.怎样才能与人搞好合作?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立典范悠扬倾泻和谐协作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情不自禁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钥匙嘴唇倾泻协作瓶子牺牲一幢顾名思义

  情不自禁

  (2)指名读,注意读准带点的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

  典范:可以作为学*、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由弦乐器、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分自然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文后练*2。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导人新授内容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一段。.

  激发思考:作者围绕合作,首先谈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论……也不论……都……”

  “只有……才能……”

  “小……小……大……大……不……就……”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通过第一段的学*,归纳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小结:这一段说明了人生活在世界上,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2.理解第二段。

  过渡: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1)理解第4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个事例,随后播出一段交响乐录音,学生置身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之中。乐止,介绍交响乐是由上百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而成,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呢?

  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作”的什么?(合作的“完美”与“和谐”)

  从这个事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2)理解第5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联系课文想想“依次”是什么意思。

  外国专家是怎么说的?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这句话说明了么?

  从这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3)理解第6自然段。

  读读,想想: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小结:文章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提问: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只举前一个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只有举两个例子,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

  3.理解第三段。

  自由读,谈谈你对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的体会。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学生练*演讲

《学会合作》教案3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当众演讲。

  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实验的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渡船

  1、讲清要求: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我把它铺在地上。这张报纸就是一条小船,报纸外边就是河水。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你们要一起站在这条“小船”上,谁也不要落水。哪个组愿意试一试?

  2、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参与游戏。3、小结:做了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感想?

  二、揭示课题

  1.看来,有些事情光靠个人的努力是办不成的,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成功,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合作的文章。(板书课题:学会合作)

  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指导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在文中寻找答案。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读完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你能解决几个问题。

  (3)通过组内同学的合作,大家都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你们高兴吗?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下面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哪个小组合作地最好,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老师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

  出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立 典范 悠扬 倾泻 和谐 协作 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 情不自禁

  (4)了解词语掌握情况,请最先完成的小组来回答

  (5)生谈谈如何合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合作为了提高效率)。齐读生字词。

  3.听了同学的合作心得,就让大家再来合作一回: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4、小结

  四、布置作业

  1、生字描红

  2、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板书:离不开合作 怎样卓有成效的合作

  二、朗读、探究课文

  (一)探究“离不开合作”。

  1、为什么离不开合作,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自读课文第1-3节,找出相关部分。

  2、师小结:看来社会上的确离不开合作,那么“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学*探究“怎样卓有成效”地合作。

  1、自由读(边读边作笔记)。

  2、学*第一事例。

  (1)指名说说第一个事例的内容。

  (2)谈谈你对交响乐团的认识。生交流回答(人数多,乐器的种类多)。

  (3)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演奏的乐曲如何呢?(师播放交响乐《西班牙斗牛士》)

  说一说,这主要依靠……协作精神。

  (4)师:这就是课文要向我们表明的观点。那么怎样读,才能体现这种协作精神。

  3、学*第二事例

  (1)谈谈这个实验

  A、小组交流,探讨实验的目的与其中所面临的困难。

  B、小组互相指点朗读,抓住人物与事件的特点。

  (2)感受这个实验 师引出说出“在合作过程中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有自我牺牲精神。”(板书:自我牺牲精神)

  (3)升华“自我牺牲精神”。生小组交流,集体自由谈感受。

  (4)有感情朗读这一事例,读出“*小学生可贵的合作精神”。

  (5)师小结:可见,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但要协作精神,还应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师总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板书:成功)

  三、迁移运用

  1、合作“演讲”,要求:小组进行合作,做好一次演讲。

  四、课外拓展

  作业:收集有“合作”的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板书设计:

  14、学会合作

  统一目标

  协作精神 取得成功

  自我牺牲精神


光合作用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1

  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两部分内容,关于光合作用考察的内容,不仅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多以实验设计、主观题的形式考察,难度大、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点讲清,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光合作用分三节内容讲述

  1、基础知识是关键,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仔细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础,是考试的依据,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分析学生版图时,关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卡尔文循环等基础知识点。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英格豪斯等实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此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此知识点,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步骤设计的目的,经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此类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接着,让学生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实验。

  3、针对展示的两个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上的相应*题,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高考考试说明,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确立学*目标,以“标”贯穿一节课始终

  课前黑板的板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目标,内容引入后,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总结并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自主式学*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功,并在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本节课学的内容中,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内容,*题讲解课我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常见题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讲与练有机结合

  本节课,学了两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保证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回顾,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反应老师语速偏快。知识点分析时,仍未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主体性仍未充分体现,语气语调过于*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2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课本虽然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是实际上各部分内容之间经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样的知识连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有知识,也为之后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复*效率。

  《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往往需要一个课时专门讲解过程,而光合作用的意义容易简单带过。事实上把光合作用的意义给学生讲解透彻,在后面的学*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以上从物质、能量等角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分析,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后面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掌握的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两部分内容,关于光合作用考察的内容,不仅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多以实验设计、主观题的形式考察,难度大、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点讲清,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光合作用分三节内容讲述

  1、基础知识是关键,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仔细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础,是考试的依据,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分析学生版图时,关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卡尔文循环等基础知识点。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英格豪斯等实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此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此知识点,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步骤设计的目的,经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此类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接着,让学生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实验。

  3、针对展示的两个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上的相应*题,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高考考试说明,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确立学*目标,以“标”贯穿一节课始终

  课前黑板的板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目标,内容引入后,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总结并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自主式学*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功,并在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本节课学的内容中,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内容,*题讲解课我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常见题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讲与练有机结合

  本节课,学了两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保证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回顾,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反应老师语速偏快。知识点分析时,仍未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主体性仍未充分体现,语气语调过于*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


光合作用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

  本节课是从复*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感悟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调动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理解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淀粉)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三. 教学策略:

  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讲实验,画实验。学生也不能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

  1. 课前准备

  (1)给学生留下思考题:在这个实验中,你要弄清楚哪些问题?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利用各种渠道如书籍、网站等寻找答案。

  (2)将班级分成小组,每小组四个人。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建议、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植物,如天竺葵、蚕豆、银边天竺葵、秋海棠、锦葵等。

  (4)让学生先尝试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然后对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指导,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不足,找出实验指导中的疑难。

  实验之前,各小组进行交流。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进行实验之前,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

  3、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通过今天的实验,你就会自己找到答案。

  (二)新课学*

  1、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交代给学生。

  2、做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先请同学们展示他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前期准备材料:经过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的绿色植物叶片。

  继续下面的实验步骤。

  学生取来自己准备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解决下面的疑难问题。

  ① 实验前,为什么要将选做实验用的植物进行暗处理?

  ② 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 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④ 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随着实验的进行,再依次解决如下问题:

  ⑤ 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⑥ 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⑦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然后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等做补充说明,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除了光以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哪里呢(提示学生以银边天竺葵做材料设置对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呢?产物除了淀粉等有机物还有什么呢?

  3、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这两个问题通过问答式,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来解决。

  4、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让同学们列出知识网络图

  (三)巩固练*:(略)

  (四)布置课外探究作业: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探究。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组织学生课前自己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通过实施实验方案,对比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寻找实验过程中需要弄清的不懂问题,并且课前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

  本节课灵活运用、扩充教材的实验内容,探究程度加深。让学生课前先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使学生的学*主动性明显增强。尤其是选择银边天竺葵做实验材料,不仅能够完成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验证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还可以说明叶绿体也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一举两得。如果学生在自选材料时没有选择这两样材料,可以建议、安排部分学生选择这两样材料。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3

  一、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老师的引导,我们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倡导“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探究性学*”。本课很据新课标理念,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倡导探究学*和合作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本节共分五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时内容包含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光合作用的概述、叶绿体中的色素三方面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呼吸”以及理解“酶”与“ATP”的概念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的学*,因此本节内容的学*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细胞器结构功能及细胞内能量与物质转换的理解。由于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激活原有知识的前提下,同时还是学生学*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和进行自主学*。同时,光合作用是学生学*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有一定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但是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

  3、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认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之间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光合作用

  2、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2、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问题导学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学法:

  自主学*法

  精加工策略

  集体讨论法

  七、教学流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摄取食物,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再学生回答之后,说明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并且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绝大部分最终都是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学生活动】

  理解我们食物中的能量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联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教师点拨】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 4400亿吨有机物;

  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

  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学生活动】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巨大作用。

  【教师总结】

  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思考光合作用如何进行,激发学生学*兴趣。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

  我们已经学过了细胞呼吸,并且知道无论是需氧还是厌氧的细胞呼吸都是以糖为底物。生物界的糖绝大部分最终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问:根据已学,说说那些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光合作用的生物有哪些

  【教师点拨】

  精讲:自养生物与异样生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举例、判断

  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光合作用的概述这部分内容,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回答这个概念包含的反应物、产物、场所及能量转变。

  【学生活动】

  自主学*重点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思考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光合作用概念及反应式、光合作用包含两个阶段。

  【教学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与提炼知识的能力。通过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15分钟)

  【教师引导】

  展示:氧同位素标记实验

  提问:实验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光合作用中氧的来源。

  展示:叶绿体结构,并让学生回答各部分名称。

  【学生活动】

  理解光合作用氧的来源,回顾叶绿体知识。

  【教师点拨】

  精讲:叶绿体知识

  【教学意图】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

  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胡乱猜测,既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又对各结构进行简单的思考比较。

  【教师点拨】

  1、教师讲解基粒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色素的分类、功能。

  2、不同的色素吸收光谱不同,课本89页列举的是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吸收光谱图

  【学生活动】

  精加工策略运用,观察吸收光谱图在老师引导下理解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教学意图】

  由叶绿体结构引申到叶绿素功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光合作用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1

  讲到水的光解,场所在基粒的类囊体膜上,需要光,那叶绿体又是怎么吸收光的呢?这就与类囊体上的色素有关了。这节课讲下色素的提取。色素的提取这个实验很重要,但又不能重头念到尾,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介绍原理,提问下关于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关于这个实验的.原理,直到现在也是他们的一个难点,这里面要用到溶解和扩散的原理,溶解度高的扩散得快,其实这一点他们是很难接受的!

  关于这个实验的结果,色素的排列,我说“胡黄ab",好像这个他们一直记得。然后就是关于结果的一些应用。接下来看看色素吸收光的差别。

  这个放在一节课,最好是实验先做,如若没有,可以给学生看段视频。简单的东西可以讲得有趣点,在这个基础上去深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于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这个其实可以放在一节课里讲,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出发,让他们自己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对光合作用有所影响,又将怎样影响?请同学画出不同影响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请同学加以解释。这其实可以借助化学反应的基础,也就变成了探究影响因子对化学反应的作用了,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几个图画在黑板上,强调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后面的净光合作用单位做铺垫),然后引导他们综合起来看,比如说在不同的光照影响下提高CO2浓度,再让他们思考这个曲线会怎么变?同时介绍下光饱和点以及该点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的概念。这个放在一节课里面。

  最后花一节课时间,来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对于一株植物来说,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仅白天进行的光合作用为什么能维持24小时的生存呢?况且即使有一段时间下雨,这株植物也还活着,大家想原因是什么?——它们自身有积累,这个积累的物质能够维持它们的生存。引导出净光合速率的概念。画出总光合速率的图,然后在这个图上进行分析,得出净光合速率,注意引出它的单位。然后讲一些影响因素,最好放在下节课,下节课可以讲得深入一些,然后再补充讲一下短期(突然降低光照)和长期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注意区分。这个一直是个难点。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2

  一、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

  学生对光合作用已有初步的学*,在此基础上学*本节课,难度较小,但也不能就光合作用讲光合作用,我是站在人与绿色植物的关系的角度来上“光合作用”这堂课的。所以我的课从绿色植物积累能量,从感受植物的伟大开始,到激发学生要保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结束。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我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法来完成这堂课的?

  《光合作用》是一堂较典型的让学生学*周围自然现象的以知识为主的课。按照传统的方式,以知识为主的学*是以接受式学*为主的。但新课程标准解读中说:“探究式的学*不一定是发现式的,接受式学*也可以是探究式的。目前我们大力提倡探究式学*,并非大力倡导发现式学*。应该说,接受式探究或称主动接受式学*应成为目前倡导探究式学*的重点之一。”简单地说这堂课的教学策略是12个字:接受式探究,主动接受式学*。

  三、让学生主动去发展,顺着学生的思路的发展去组织教学

  当孩子们的研究方案在我们大人看来似乎有问题,而且确实有问题,没事,孩子在发展中会纠正、会反思,他们的接受能力比我们强,当他们的`阅读报告出现偏差,没事,就连海尔蒙他自己最后的结论也跟我们的学生一样,他得出的结论是跟土壤没关,而是从水中得来的。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以其宽容维护每一个小生命的尊严。孩子们面临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他们拥有许多时间去发展自己。在这期间,教师的理解和宽容、欣赏和赞许,则是促进孩子们加速前进的动力所在。

  四、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人们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反复验证得出来的,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学*,提醒并要求同学们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结论、看待同学的结论、看待科学家的结论,不要轻易相信。并要学*科学家不畏艰难地精神,值得学生学*。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两部分内容,关于光合作用考察的内容,不仅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多以实验设计、主观题的形式考察,难度大、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点讲清,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光合作用分三节内容讲述

  1、基础知识是关键,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仔细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础,是考试的依据,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分析学生版图时,关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卡尔文循环等基础知识点。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英格豪斯等实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此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此知识点,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步骤设计的目的,经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此类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接着,让学生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实验。

  3、针对展示的两个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上的相应*题,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高考考试说明,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确立学*目标,以“标”贯穿一节课始终

  课前黑板的板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目标,内容引入后,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总结并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自主式学*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功 ,并在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本节课学的内容中,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内容,*题讲解课我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常见题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讲与练有机结合

  本节课,学了两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保证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回顾,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反应老师语速偏快。知识点分析时,仍未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主体性仍未充分体现,语气语调过于*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4

  这堂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学*内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在学生自主学*的前提下,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生物现象创设问题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激情;学会进行知识的回顾,一起复*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动力等相关知识,因为这是学生有前置知识,具备了生物知识,而在本节学*时要进行对比学*,即“最*发展区”,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本节课需要学*的新知识,让生物知识前后联系在一起,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的观点;然后提出学*目标,实验为出发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氧气,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三个实验。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课标要求,主要突出了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学*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并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把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图文、视频资料,内容丰富详实、形象生动。课件界面美观友好、交互性强,利于教师操作。

  学生在回顾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中,通过探究性的学*,广泛地参与,促进了光合作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分子水*上的概念建构,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领域上的发展,特别是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教师在主导这节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把握课堂的节奏,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5

  在广阔浩瀚的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生产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而且是所有动物和人的最终食物来源,形形色色的生命依靠绿色植物而生生不息。那么,绿色植物是如何产生有机物的?通过本节的教学应使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和产物。光合作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掌握光合作用的色素与场所呢?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绿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本节课没有做具体的实验操作,而是首先进行实验理论的学*以及光合作用场所的学*和认识。因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教学*台,通过学生阅读同时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再通过教师的讲述,虽然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基本原理,但只是在知识层面有所发展,其他的'就谈不上了。经过课后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课前准备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虽然我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根据高二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特点来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加以展示,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很被动的,他们只限于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考虑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学到了知识,但这是一种封闭的教学,学生主动地去体验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很少。

  (2)处理教材过于死板,没有考虑本校学生实际而有所创新,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3)事先关于新的教学*台准备工作做得不足,上课开始耽搁了时间导致时间紧迫使得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浅层次而无法深入,无法培养学生举一返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没有发挥教学*台优势,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6

  本节课帮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等内容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归纳与整合。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本课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资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然后,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基本要素、实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对于相关实验的复*是以萨克斯实验为基础,更换单一变量,重设对照实验来创新性的归纳与整合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了自身的知识网络,而且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了教材及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本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能力为宗旨,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注重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反应式的书写到对萨克斯实验的分析及其他相关实验的设计、整合,全部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在课堂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小组间的竞争,以抢答、小组发言人展示等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聆听,并畅所欲言做出恰当的评论、补充或质疑,优化了思路。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在探究中创新,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惯。从而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3、本课的不足之处

  在于教师更多的关注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踊跃发言的学生,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按照课前的组内分工布置了相关任务,但是在展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给以更多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两部分内容,关于光合作用考察的内容,不仅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多以实验设计、主观题的形式考察,难度大、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点讲清,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光合作用分三节内容讲述

  1、基础知识是关键,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仔细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础,是考试的依据,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分析学生版图时,关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卡尔文循环等基础知识点。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英格豪斯等实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此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此知识点,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步骤设计的目的,经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此类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接着,让学生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实验。

  3、针对展示的两个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上的相应*题,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高考考试说明,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确立学*目标,以“标”贯穿一节课始终

  课前黑板的板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目标,内容引入后,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总结并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自主式学*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功 ,并在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本节课学的内容中,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内容,*题讲解课我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常见题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讲与练有机结合

  本节课,学了两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保证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回顾,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反应老师语速偏快。知识点分析时,仍未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主体性仍未充分体现,语气语调过于*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8

  (一)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课本虽然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是实际上各部分内容之间经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样的知识连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有知识,也为之后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复*效率。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

  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 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 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 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

  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以上从物质、能量等角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分析,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后面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掌握的更好。

  (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帮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等内容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归纳与整合。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本课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资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然后,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基本要素、实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对于相关实验的复*是以萨克斯实验为基础,更换单一变量,重设对照实验来创新性的归纳与整合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了自身的知识网络,而且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了教材及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本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能力为宗旨,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注重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反应式的书写到对萨克斯实验的分析及其他相关实验的设计、整合,全部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在课堂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小组间的竞争,以抢答、小组发言人展示等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聆听,并畅所欲言做出恰当的评论、补充或质疑,优化了思路。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在探究中创新,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惯。从而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3、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更多的关注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踊跃发言的学生。

  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按照课前的组内分工布置了相关任务,但是在展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给以更多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9

  光合作用的器官——叶,是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关于光合作用中的一节内容。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是先学*叶片的结构,再学*光合作用过程,本人认为本节教学核心内容是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的适应性特征,学生首先应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概念有一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叶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人将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光合作用概念得出之后进行。

  植物叶的结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重要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叶片结构是一节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为以后学生对学*结构性知识做了方法和技能的准备,同时使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宏观上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用显微镜观察迎春叶横切和蚕豆下表皮的切片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探究叶片的结构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观察叶片结构特点,分析讨论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其自主分析和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自学、思考、讨论等方式,以及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下,能总结出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再有,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本节课成功之处: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学会学*、自主学*、合作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教学特色:学生根据观察导航先从宏观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从微观观察迎春叶片各部分组成的特点和蚕豆下表皮的细胞形态、排列状况,然后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讨论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问题,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达成一致,最后教师利用模型将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的认知水*为出发点,注重学生认知、理解和生成的过程。为学生的学*设计情景,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本节课以观察叶片的结构为例,让学生先从宏观上亲自观察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永久切片和蚕豆叶下表皮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最终认知叶片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总结能力比较欠缺;个别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比较亮,影响了观察结果。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10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课本虽然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是实际上各部分内容之间经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样的知识连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有知识,也为之后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复*效率。

  《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往往需要一个课时专门讲解过程,而光合作用的意义容易简单带过。事实上把光合作用的意义给学生讲解透彻,在后面的学*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 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 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 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以上从物质、能量等角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分析,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后面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掌握的更好。

  讲到水的光解,场所在基粒的类囊体膜上,需要光,那叶绿体又是怎么吸收光的呢?这就与类囊体上的色素有关了。这节课讲下色素的提取。色素的提取这个实验很重要,但又不能重头念到尾,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介绍原理,提问下关于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关于这个实验的原理,直到现在也是他们的一个难点,这里面要用到溶解和扩散的原理,溶解度高的扩散得快,其实这一点他们是很难接受的!

  关于这个实验的结果,色素的排列,我说“胡黄ab",好像这个他们一直记得。然后就是关于结果的一些应用。接下来看看色素吸收光的差别。

  这个放在一节课,最好是实验先做,如若没有,可以给学生看段视频。简单的东西可以讲得有趣点,在这个基础上去深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于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这个其实可以放在一节课里讲,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出发,让他们自己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对光合作用有所影响,又将怎样影响?请同学画出不同影响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请同学加以解释。这其实可以借助化学反应的基础,也就变成了探究影响因子对化学反应的作用了,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几个图画在黑板上,强调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后面的净光合作用单位做铺垫),然后引导他们综合起来看,比如说在不同的光照影响下提高CO2浓度,再让他们思考这个曲线会怎么变?同时介绍下光饱和点以及该点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的概念。这个放在一节课里面。

  最后花一节课时间,来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对于一株植物来说,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仅白天进行的光合作用为什么能维持24小时的生存呢?况且即使有一段时间下雨,这株植物也还活着,大家想原因是什么?——它们自身有积累,这个积累的物质能够维持它们的生存。引导出净光合速率的概念。画出总光合速率的图,然后在这个图上进行分析,得出净光合速率,注意引出它的单位。然后讲一些影响因素,最好放在下节课,下节课可以讲得深入一些,然后再补充讲一下短期(突然降低光照)和长期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注意区分。这个一直是个难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