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1

  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也是七年级生物最难教的一堂课之一,因为这个实验是着名科学家做的实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不便于演示实验,学生也不能亲自动手做实验。怎样上好这堂课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实验,让学生“学”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以本节课的实验为依托,以实验设计中的问题为突破口,实施本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对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前人做过的实验,学生经过探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把握实验要点。但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设计的问题有的过于简单化,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即可得到答案,这样的设疑没有起到调动思维的作用,有的难度又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使得提问没有能层层递进,出现了“脱钩”现象。以后在设计问题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又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于精良的课件进行教学,转变了满堂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还是不错的。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2

  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实验结果分析—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学—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观察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伴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指导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主动参与的学*主体

  (3)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5)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4、学生阅读课文、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好。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5、不足之处:课件的交互性不够,如能设计出提供基本素材,而学生能自由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3

  讲到水的光解,场所在基粒的类囊体膜上,需要光,那叶绿体又是怎么吸收光的呢?这就与类囊体上的色素有关了。这节课讲下色素的提取。色素的提取这个实验很重要,但又不能重头念到尾,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介绍原理,提问下关于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关于这个实验的原理,直到现在也是他们的一个难点,这里面要用到溶解和扩散的原理,溶解度高的扩散得快,其实这一点他们是很难接受的!

  关于这个实验的结果,色素的排列,我说“胡黄ab",好像这个他们一直记得。然后就是关于结果的一些应用。接下来看看色素吸收光的差别。

  这个放在一节课,最好是实验先做,如若没有,可以给学生看段视频。简单的东西可以讲得有趣点,在这个基础上去深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于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这个其实可以放在一节课里讲,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出发,让他们自己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对光合作用有所影响,又将怎样影响?请同学画出不同影响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请同学加以解释。这其实可以借助化学反应的基础,也就变成了探究影响因子对化学反应的作用了,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几个图画在黑板上,强调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后面的净光合作用单位做铺垫),然后引导他们综合起来看,比如说在不同的光照影响下提高CO2浓度,再让他们思考这个曲线会怎么变?同时介绍下光饱和点以及该点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的概念。这个放在一节课里面。

  最后花一节课时间,来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对于一株植物来说,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仅白天进行的光合作用为什么能维持24小时的生存呢?况且即使有一段时间下雨,这株植物也还活着,大家想原因是什么?——它们自身有积累,这个积累的物质能够维持它们的生存。引导出净光合速率的概念。画出总光合速率的图,然后在这个图上进行分析,得出净光合速率,注意引出它的单位。然后讲一些影响因素,最好放在下节课,下节课可以讲得深入一些,然后再补充讲一下短期(突然降低光照)和长期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注意区分。这个一直是个难点。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4

  光合作用一直是生物里面的一个难点,以前觉得很难相信,现在好像有点体会,逢卷必考的知识点,感觉再上一次的话,我可能不会再按以前的方法,当然有些也值得保留。

  光合作用的切入点:作为养活这个地球的大功臣,其实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学生感谢植物,感谢地球上因为有了植物,才使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自然界生机盎然,所以更想下次有机会,把盆栽搬到教室里,去讲光合作用。这时顺便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初中已有接触),让他们体会到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而人类只能消化有机物,不能利用无机物。

  然后开始讲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为叶绿体,叶片是植物的一个器官一个组织,由细胞构成,叶片里的细胞不是都一样的.(介绍下),只有含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然后一起回顾一下细胞内的叶绿体的结构(图片展示) 继续讲光反应,碳反应。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来看,参与者有水和二氧化碳,那整个反应又是怎么进行的呢?首先看水怎么反应的,介绍水的光解。水光解产生氧气的同时还能产生还原氢,这样光能便转换成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总结一下就是光反应产生氧气,转换能量(光能→化学能)。场所在类囊体薄膜。问题:形成ATP的材料哪里来?(基质里的ADP转移到类囊体膜上形成ATP)?二氧化碳又去哪里反应呢?

  接下来讲碳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碳反应的核心是卡尔文循环,总结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如:课件的制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处理好细节问题;板书应合理化、明了化、科学化;教学语言应能言简意赅,多让学生说,多与学生多交流,吸取学生的创新之处;把握好教学时间,每节课最好能留十分钟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内容,充分消化。练*做得不太够,要加强练*的训练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5

  光合作用的器官——叶,是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关于光合作用中的一节内容。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是先学*叶片的结构,再学*光合作用过程,本人认为本节教学核心内容是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的适应性特征,学生首先应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概念有一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叶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人将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光合作用概念得出之后进行。

  植物叶的结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重要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叶片结构是一节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为以后学生对学*结构性知识做了方法和技能的准备,同时使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宏观上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用显微镜观察迎春叶横切和蚕豆下表皮的切片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探究叶片的结构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观察叶片结构特点,分析讨论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其自主分析和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自学、思考、讨论等方式,以及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下,能总结出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再有,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本节课成功之处: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学会学*、自主学*、合作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教学特色:学生根据观察导航先从宏观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从微观观察迎春叶片各部分组成的特点和蚕豆下表皮的细胞形态、排列状况,然后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讨论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问题,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达成一致,最后教师利用模型将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的认知水*为出发点,注重学生认知、理解和生成的过程。为学生的学*设计情景,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本节课以观察叶片的结构为例,让学生先从宏观上亲自观察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永久切片和蚕豆叶下表皮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最终认知叶片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总结能力比较欠缺;个别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比较亮,影响了观察结果。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6

  本节课帮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等内容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归纳与整合。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本课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资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然后,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基本要素、实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对于相关实验的复*是以萨克斯实验为基础,更换单一变量,重设对照实验来创新性的归纳与整合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了自身的知识网络,而且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了教材及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本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能力为宗旨,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反应式的书写到对萨克斯实验的分析及其他相关实验的设计、整合,全部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在课堂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小组间的竞争,以抢答、小组发言人展示等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聆听,并畅所欲言做出恰当的评论、补充或质疑,优化了思路。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在探究中创新,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惯。从而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3、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更多的关注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踊跃发言的学生,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按照课前的组内分工布置了相关任务,但是在展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给以更多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7

  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实验结果分析—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学—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观察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伴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指导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主动参与的学*主体

  (3)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5)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4、学生阅读课文、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好。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5、不足之处:课件的交互性不够,如能设计出提供基本素材,而学生能自由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8

  这次的课开得较成功,同仁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给我的第二次高三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复*课到底怎么上才高效?如何提高高三复*课的高效性,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了一些答案,本节课重点是曲线分析,要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同时要明确规范作图的要求、步骤,这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要渗透解题方法,并通过变式训练不断强化、巩固,*题讲评要清晰、到位,尽量让学生说、引导其思考,板书与多媒体要能做到有效的结合,扬长避短,整节课下来,学生对曲线图的解题方法要做到心中有数。

  本节课上完之后,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有点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

  2.老师自身一定要规范作图,最好用尺,给学生树立榜样。

  3.未将c3、c5与过程图联系,可直接在图上分析,如停止光照,将光反应遮蔽起来进行分析,这样较形象,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在原图上理解、记忆,把中间过程拿掉,不增加麻烦。这部分重难点是课本上的图,可以将几幅图整合为一幅图,而不能脱离教材原型。

  4.要敢于取舍,另外注意语言的简练,语速再放慢些效果更佳。

  5.可尝试让学生分析、讲评题目,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本节课核心知识,老师重在引导,创设机会让学生说。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9

  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也是七年级生物最难教的一堂课之一,因为这个实验是著名科学家做的实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不便于演示实验,学生也不能亲自动手做实验。怎样上好这堂课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实验,让学生“学”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以本节课的实验为依托,以实验设计中的问题为突破口,实施本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对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前人做过的实验,学生经过探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把握实验要点。但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设计的问题有的过于简单化,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即可得到答案,这样的设疑没有起到调动思维的作用,有的难度又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使得提问没有能层层递进,出现了“脱钩”现象。以后在设计问题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又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于精良的课件进行教学,转变了满堂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还是不错的。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10

  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à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à学生设计实验—à实验结果分析—à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学—à学生设计实验—à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à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à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à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à指导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à主动参与的学*主体

  (3)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à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à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5)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à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4。学生阅读课文、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好。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5。不足之处:课件的.交互性不够,如能设计出提供基本素材,而学生能自由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阅读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1)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1

  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à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à学生设计实验—à实验结果分析—à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学—à学生设计实验—à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à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à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à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à指导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à主动参与的学*主体

  (3)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à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à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5)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à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4、学生阅读课文、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好。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5、不足之处:课件的交互性不够,如能设计出提供基本素材,而学生能自由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2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课本虽然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是实际上各部分内容之间经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样的知识连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有知识,也为之后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复*效率。

  《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往往需要一个课时专门讲解过程,而光合作用的意义容易简单带过。事实上把光合作用的意义给学生讲解透彻,在后面的学*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以上从物质、能量等角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分析,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后面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掌握的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两部分内容,关于光合作用考察的内容,不仅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多以实验设计、主观题的形式考察,难度大、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点讲清,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光合作用分三节内容讲述

  1、基础知识是关键,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仔细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础,是考试的依据,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分析学生版图时,关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卡尔文循环等基础知识点。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英格豪斯等实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此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此知识点,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步骤设计的目的,经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此类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接着,让学生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实验。

  3、针对展示的两个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上的相应*题,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高考考试说明,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确立学*目标,以“标”贯穿一节课始终

  课前黑板的板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目标,内容引入后,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总结并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自主式学*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功,并在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本节课学的内容中,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内容,*题讲解课我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常见题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讲与练有机结合

  本节课,学了两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保证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回顾,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反应老师语速偏快。知识点分析时,仍未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主体性仍未充分体现,语气语调过于*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2)

——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1

  生物本是一门实验型学科,对学生应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外界种种压力的约束,造成对课本重点难点的死记硬背。针对这一教学现象,本节课响应新课改精神,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方式以及教师辅以讲解的教学模式,使生物课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课外的相关知识点,以做到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下面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1、导入新课时用生活中最常见的苹果为例,能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学*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每一项伟大的发现都和各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分不开,培养学生关于质疑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2、本节课采用学生合作探究式学*策略,既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交流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质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由于摄像机的原因,学生在课堂前半部分放不开,很拘谨,课堂上中后期学生才开始放开去热烈讨论,回答问题等。

  总之,这节课设计初衷已经实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重视新课的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嘛,在课堂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维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2

  光合作用的器官——叶,是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关于光合作用中的一节内容。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是先学*叶片的结构,再学*光合作用过程,本人认为本节教学核心内容是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的适应性特征,学生首先应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概念有一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叶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人将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光合作用概念得出之后进行。

  植物叶的结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重要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叶片结构是一节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为以后学生对学*结构性知识做了方法和技能的准备,同时使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宏观上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用显微镜观察迎春叶横切和蚕豆下表皮的切片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探究叶片的结构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观察叶片结构特点,分析讨论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其自主分析和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自学、思考、讨论等方式,以及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下,能总结出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再有,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本节课成功之处: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学会学*、自主学*、合作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教学特色:学生根据观察导航先从宏观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从微观观察迎春叶片各部分组成的特点和蚕豆下表皮的细胞形态、排列状况,然后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讨论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问题,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达成一致,最后教师利用模型将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的认知水*为出发点,注重学生认知、理解和生成的过程。为学生的学*设计情景,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本节课以观察叶片的结构为例,让学生先从宏观上亲自观察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永久切片和蚕豆叶下表皮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最终认知叶片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总结能力比较欠缺;个别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比较亮,影响了观察结果。

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3

  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à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à学生设计实验—à实验结果分析—à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学—à学生设计实验—à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à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à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à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à指导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à主动参与的学*主体

  (3)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à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à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5)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à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4、学生阅读课文、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好。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5、不足之处:课件的交互性不够,如能设计出提供基本素材,而学生能自由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3)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1

  讲到水的光解,场所在基粒的类囊体膜上,需要光,那叶绿体又是怎么吸收光的呢?这就与类囊体上的色素有关了。这节课讲下色素的提取。色素的提取这个实验很重要,但又不能重头念到尾,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介绍原理,提问下关于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关于这个实验的.原理,直到现在也是他们的一个难点,这里面要用到溶解和扩散的原理,溶解度高的扩散得快,其实这一点他们是很难接受的!

  关于这个实验的结果,色素的排列,我说“胡黄ab",好像这个他们一直记得。然后就是关于结果的一些应用。接下来看看色素吸收光的差别。

  这个放在一节课,最好是实验先做,如若没有,可以给学生看段视频。简单的东西可以讲得有趣点,在这个基础上去深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于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这个其实可以放在一节课里讲,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出发,让他们自己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对光合作用有所影响,又将怎样影响?请同学画出不同影响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请同学加以解释。这其实可以借助化学反应的基础,也就变成了探究影响因子对化学反应的作用了,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几个图画在黑板上,强调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后面的净光合作用单位做铺垫),然后引导他们综合起来看,比如说在不同的光照影响下提高CO2浓度,再让他们思考这个曲线会怎么变?同时介绍下光饱和点以及该点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的概念。这个放在一节课里面。

  最后花一节课时间,来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对于一株植物来说,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仅白天进行的光合作用为什么能维持24小时的生存呢?况且即使有一段时间下雨,这株植物也还活着,大家想原因是什么?——它们自身有积累,这个积累的物质能够维持它们的生存。引导出净光合速率的概念。画出总光合速率的图,然后在这个图上进行分析,得出净光合速率,注意引出它的单位。然后讲一些影响因素,最好放在下节课,下节课可以讲得深入一些,然后再补充讲一下短期(突然降低光照)和长期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注意区分。这个一直是个难点。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2

  一、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

  学生对光合作用已有初步的学*,在此基础上学*本节课,难度较小,但也不能就光合作用讲光合作用,我是站在人与绿色植物的关系的角度来上“光合作用”这堂课的。所以我的课从绿色植物积累能量,从感受植物的伟大开始,到激发学生要保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结束。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我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法来完成这堂课的?

  《光合作用》是一堂较典型的让学生学*周围自然现象的以知识为主的课。按照传统的方式,以知识为主的学*是以接受式学*为主的。但新课程标准解读中说:“探究式的学*不一定是发现式的,接受式学*也可以是探究式的。目前我们大力提倡探究式学*,并非大力倡导发现式学*。应该说,接受式探究或称主动接受式学*应成为目前倡导探究式学*的重点之一。”简单地说这堂课的教学策略是12个字:接受式探究,主动接受式学*。

  三、让学生主动去发展,顺着学生的思路的发展去组织教学

  当孩子们的研究方案在我们大人看来似乎有问题,而且确实有问题,没事,孩子在发展中会纠正、会反思,他们的接受能力比我们强,当他们的`阅读报告出现偏差,没事,就连海尔蒙他自己最后的结论也跟我们的学生一样,他得出的结论是跟土壤没关,而是从水中得来的。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以其宽容维护每一个小生命的尊严。孩子们面临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他们拥有许多时间去发展自己。在这期间,教师的理解和宽容、欣赏和赞许,则是促进孩子们加速前进的动力所在。

  四、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人们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反复验证得出来的,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学*,提醒并要求同学们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结论、看待同学的结论、看待科学家的结论,不要轻易相信。并要学*科学家不畏艰难地精神,值得学生学*。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两部分内容,关于光合作用考察的内容,不仅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多以实验设计、主观题的形式考察,难度大、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点讲清,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光合作用分三节内容讲述

  1、基础知识是关键,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仔细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础,是考试的依据,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分析学生版图时,关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卡尔文循环等基础知识点。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英格豪斯等实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此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此知识点,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步骤设计的目的,经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此类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接着,让学生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实验。

  3、针对展示的两个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上的相应*题,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高考考试说明,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确立学*目标,以“标”贯穿一节课始终

  课前黑板的板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目标,内容引入后,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总结并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自主式学*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功 ,并在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本节课学的内容中,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内容,*题讲解课我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常见题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讲与练有机结合

  本节课,学了两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保证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回顾,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反应老师语速偏快。知识点分析时,仍未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主体性仍未充分体现,语气语调过于*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4

  这堂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学*内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在学生自主学*的前提下,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生物现象创设问题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激情;学会进行知识的回顾,一起复*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动力等相关知识,因为这是学生有前置知识,具备了生物知识,而在本节学*时要进行对比学*,即“最*发展区”,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本节课需要学*的新知识,让生物知识前后联系在一起,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的观点;然后提出学*目标,实验为出发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氧气,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三个实验。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课标要求,主要突出了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学*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并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把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图文、视频资料,内容丰富详实、形象生动。课件界面美观友好、交互性强,利于教师操作。

  学生在回顾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中,通过探究性的学*,广泛地参与,促进了光合作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分子水*上的概念建构,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领域上的发展,特别是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教师在主导这节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把握课堂的节奏,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5

  在广阔浩瀚的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生产的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而且是所有动物和人的最终食物来源,形形色色的生命依靠绿色植物而生生不息。那么,绿色植物是如何产生有机物的?通过本节的教学应使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和产物。光合作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掌握光合作用的色素与场所呢?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绿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本节课没有做具体的实验操作,而是首先进行实验理论的学*以及光合作用场所的学*和认识。因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教学*台,通过学生阅读同时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再通过教师的讲述,虽然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基本原理,但只是在知识层面有所发展,其他的'就谈不上了。经过课后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课前准备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虽然我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根据高二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特点来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加以展示,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很被动的,他们只限于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考虑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学到了知识,但这是一种封闭的教学,学生主动地去体验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很少。

  (2)处理教材过于死板,没有考虑本校学生实际而有所创新,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3)事先关于新的教学*台准备工作做得不足,上课开始耽搁了时间导致时间紧迫使得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浅层次而无法深入,无法培养学生举一返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没有发挥教学*台优势,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6

  本节课帮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等内容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归纳与整合。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本课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资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然后,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基本要素、实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对于相关实验的复*是以萨克斯实验为基础,更换单一变量,重设对照实验来创新性的归纳与整合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了自身的知识网络,而且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了教材及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本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能力为宗旨,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注重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反应式的书写到对萨克斯实验的分析及其他相关实验的设计、整合,全部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在课堂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小组间的竞争,以抢答、小组发言人展示等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聆听,并畅所欲言做出恰当的评论、补充或质疑,优化了思路。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在探究中创新,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惯。从而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3、本课的不足之处

  在于教师更多的关注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踊跃发言的学生,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按照课前的组内分工布置了相关任务,但是在展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给以更多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两部分内容,关于光合作用考察的内容,不仅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多以实验设计、主观题的形式考察,难度大、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点讲清,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光合作用分三节内容讲述

  1、基础知识是关键,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仔细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础,是考试的依据,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分析学生版图时,关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卡尔文循环等基础知识点。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英格豪斯等实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此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此知识点,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步骤设计的目的,经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此类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接着,让学生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实验。

  3、针对展示的两个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上的相应*题,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高考考试说明,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确立学*目标,以“标”贯穿一节课始终

  课前黑板的板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目标,内容引入后,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总结并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自主式学*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功 ,并在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本节课学的内容中,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内容,*题讲解课我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常见题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讲与练有机结合

  本节课,学了两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保证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回顾,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反应老师语速偏快。知识点分析时,仍未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主体性仍未充分体现,语气语调过于*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8

  (一)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课本虽然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是实际上各部分内容之间经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样的知识连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有知识,也为之后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复*效率。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

  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 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 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 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

  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以上从物质、能量等角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分析,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后面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掌握的更好。

  (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帮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等内容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归纳与整合。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本课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资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然后,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基本要素、实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对于相关实验的复*是以萨克斯实验为基础,更换单一变量,重设对照实验来创新性的归纳与整合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了自身的知识网络,而且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了教材及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本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能力为宗旨,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注重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反应式的书写到对萨克斯实验的分析及其他相关实验的设计、整合,全部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在课堂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小组间的竞争,以抢答、小组发言人展示等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聆听,并畅所欲言做出恰当的评论、补充或质疑,优化了思路。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在探究中创新,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惯。从而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3、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更多的关注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踊跃发言的学生。

  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按照课前的组内分工布置了相关任务,但是在展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给以更多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9

  光合作用的器官——叶,是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关于光合作用中的一节内容。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是先学*叶片的结构,再学*光合作用过程,本人认为本节教学核心内容是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的适应性特征,学生首先应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概念有一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叶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人将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光合作用概念得出之后进行。

  植物叶的结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重要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叶片结构是一节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为以后学生对学*结构性知识做了方法和技能的准备,同时使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宏观上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用显微镜观察迎春叶横切和蚕豆下表皮的切片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探究叶片的结构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观察叶片结构特点,分析讨论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其自主分析和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自学、思考、讨论等方式,以及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下,能总结出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再有,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本节课成功之处: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学会学*、自主学*、合作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教学特色:学生根据观察导航先从宏观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从微观观察迎春叶片各部分组成的特点和蚕豆下表皮的细胞形态、排列状况,然后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讨论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问题,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达成一致,最后教师利用模型将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的认知水*为出发点,注重学生认知、理解和生成的过程。为学生的学*设计情景,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本节课以观察叶片的结构为例,让学生先从宏观上亲自观察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永久切片和蚕豆叶下表皮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最终认知叶片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总结能力比较欠缺;个别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比较亮,影响了观察结果。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10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课本虽然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是实际上各部分内容之间经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样的知识连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有知识,也为之后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复*效率。

  《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往往需要一个课时专门讲解过程,而光合作用的意义容易简单带过。事实上把光合作用的意义给学生讲解透彻,在后面的学*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 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 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 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以上从物质、能量等角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分析,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后面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掌握的更好。

  讲到水的光解,场所在基粒的类囊体膜上,需要光,那叶绿体又是怎么吸收光的呢?这就与类囊体上的色素有关了。这节课讲下色素的提取。色素的提取这个实验很重要,但又不能重头念到尾,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介绍原理,提问下关于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关于这个实验的原理,直到现在也是他们的一个难点,这里面要用到溶解和扩散的原理,溶解度高的扩散得快,其实这一点他们是很难接受的!

  关于这个实验的结果,色素的排列,我说“胡黄ab",好像这个他们一直记得。然后就是关于结果的一些应用。接下来看看色素吸收光的差别。

  这个放在一节课,最好是实验先做,如若没有,可以给学生看段视频。简单的东西可以讲得有趣点,在这个基础上去深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于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这个其实可以放在一节课里讲,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出发,让他们自己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对光合作用有所影响,又将怎样影响?请同学画出不同影响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请同学加以解释。这其实可以借助化学反应的基础,也就变成了探究影响因子对化学反应的作用了,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几个图画在黑板上,强调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为后面的净光合作用单位做铺垫),然后引导他们综合起来看,比如说在不同的光照影响下提高CO2浓度,再让他们思考这个曲线会怎么变?同时介绍下光饱和点以及该点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的概念。这个放在一节课里面。

  最后花一节课时间,来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对于一株植物来说,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仅白天进行的光合作用为什么能维持24小时的生存呢?况且即使有一段时间下雨,这株植物也还活着,大家想原因是什么?——它们自身有积累,这个积累的物质能够维持它们的生存。引导出净光合速率的概念。画出总光合速率的图,然后在这个图上进行分析,得出净光合速率,注意引出它的单位。然后讲一些影响因素,最好放在下节课,下节课可以讲得深入一些,然后再补充讲一下短期(突然降低光照)和长期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注意区分。这个一直是个难点。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4)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1

  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还下载了关于黄河的视频,在课堂的上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在短时间内给学生很大的信息量。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老师交流的也是很好,实验准备充分,所以完成实验的时间很快。

  本课受课时和条件限制,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未能组织学生做有效的实验。从教材上来看,这一课的内容信息对学生来说是艰深的,书上安排的实验,实验的过程太简略,实验效果不显著。这部分的教材和教学设计需要重新考量。

  由于本节课,对于完成实验这一块的内容花的时间比较多,包括学生的推测,包括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说明,是的本节课在时间上有些紧张,是的`对其他自然力量带来的侵蚀讨论得不都深入,建议在引出课题方面可以开门见上,直入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对实验现象的猜测,先让学生用铅笔在书上的途中画出自己的猜测结果,再让学生带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现实的好奇心来观察实验,受到的教学效果更加的好。

  在课前要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最重要的是实验材料的收集,在准备装置的时候可以选择大的纸箱,在上面铺上塑料薄膜防止水的渗漏,河道的制作老师可以事先演示制作过程,最好请学生自由发挥各种各样的河道制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科学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不要太多的夸夸奇谈,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的能力,我们应该把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试验中,培养动手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孩子才是学*的主体。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2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七课时。是在探究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后,本课继续探究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不同的是本课侧重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方面。虽然学生对河流不陌生,但“河流会侵蚀*的土地吗?如果河流从崎岖不*的山地流到地势*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仔细观察过,学生很难回答。

  于是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准备学生的分组实验材料时,我需要像筛沙子一样,选之又选,思考再三,为教学的成功服务。当我需要旁边带洞的杯子时,在实验室巡视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只好亲自制作。可怎样才能制作一些洞大小一样的杯子呢。经过一阵思索,最终,我利用了一次性筷子燃烧后带有的烫度,将一次性杯子烫了一个小洞。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满怀信心得给学生们上课。相信这次学生会有一个很好的体验。

  制定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

  (1)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4)尝试解释冲积*原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并进行实验。在观察、实验中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上、中、下游的河床分布的石头状况不一样?河流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生:河流对土地有侵蚀作用。

  师:河流会侵蚀土地吗?

  生:会!

  师:那河流对土地仅仅只有侵蚀吗?还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应该还有。

  师:那我们接下去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很好!我们要制造一条河道。那我们需要什么材料,每个人独立思考一下。

  生:需要水,盒子,土壤。

  师:很好!请大家看看具体怎么做。

  学生开始实验。

  在实验期间,当她们将堤坝建好后。开始询问河道要如何建构在堤坝上。

  10分钟后学生都未能及时完成河道。

  师:接下去我们该如何注入水源到河道里。

  生:利用杯子将水倒入

  师:是直接将杯子里的水往河道上倒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不是很方便嘛?

  生:这样水的冲击力太大

  生:水太太大会冲毁河道的

  师:那我们该如何是好?

  生:水流的速度要慢点。

  师:很好!那请看看如何正确注入水源。

  出示课件:用塑料杯垫在下方,一次性杯子置于上面,出水孔对准河道。向杯内倒水,始终保持杯内的水是满的。

  学生开始实验。

  当学生倒满水在杯内时,我发现水直接流出洞口喷向中游,未曾流经上游。而且听到有个学生说:“老师,这个很向在撒尿”虽然形容的很不雅,但很形象。更有学生说:“老师这个水流的冲击力太大了。”最终实验也不是很成功,虽然学生最终将结果都汇报出来了。

  教学反思

  我满怀期待的去上课,可课堂中的两次实验,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去思考自己的材料准备的是否得当。本以为让学生制造一条“无水河道”应该花不了5分钟时间。可这堂课学生足足花了10分钟还没有完成好。课后我对这一突发事件反复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开始回顾课堂上发生的各个细节。在实验的期间,有部分学生总是询问我河道该如何建造,老师是不是这样的啊。当时我认为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去建造,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应该让她们自己动手操作。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很好完成。于是我反思是哪里材料需要改良,才能将实验时间缩短为我理想的范围内。如果教师事先制作一条“无水河道”的模型,让学生能使理论结合模型去制造。

  在第二个实验中,水流的冲击力为什么会如此之大。我再一次检查自己的材料,发现教参中是提供了木块。我找不到的情况下,我就改为塑料杯。难道不能将木块改为塑料杯吗?还是说杯上洞的位置过高了?

  在第二次试教中,我将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首先我提供了“无水河道”模型,发现第一个实验时间缩短了,达到了我理想范围内。因此有时适当地提供模型会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理念和理论,有效地改善了科学学*的质量。在第二个实验中,起初我只将杯上洞的位置改低,未让木块代替塑料杯。发现水流的冲击力是改善了,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后来我想还是要尊重教参中所提供的材料,终于如我所愿。原来木块不仅仅具有垫高作用,它还起到了引流作用。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不仅仅需要好的教案,更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材料。所以,每一次涉及到实验,教师都要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并且要亲自实验。要不断的完善实验材料,才能有一个成功的实验。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3

  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还下载了关于黄河的视频,在课堂的上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在短时间内给学生很大的信息量。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老师交流的也是很好,实验准备充分,所以完成实验的时间很快。

  本课受课时和条件限制,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未能组织学生做有效的实验。从教材上来看,这一课的内容信息对学生来说是艰深的,书上安排的实验,实验的过程太简略,实验效果不显著。这部分的教材和教学设计需要重新考量。

  由于本节课,对于完成实验这一块的内容花的时间比较多,包括学生的推测,包括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说明,是的本节课在时间上有些紧张,是的对其他自然力量带来的侵蚀讨论得不都深入,建议在引出课题方面可以开门见上,直入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对实验现象的猜测,先让学生用铅笔在书上的途中画出自己的猜测结果,再让学生带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现实的好奇心来观察实验,受到的教学效果更加的好。

  在课前要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最重要的是实验材料的收集,在准备装置的时候可以选择大的纸箱,在上面铺上塑料薄膜防止水的渗漏,河道的制作老师可以事先演示制作过程,最好请学生自由发挥各种各样的河道制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科学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不要太多的夸夸奇谈,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的能力,我们应该把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试验中,培养动手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孩子才是学*的主体。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5)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1

  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à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à学生设计实验—à实验结果分析—à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学—à学生设计实验—à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à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à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à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à指导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à主动参与的学*主体

  (3)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à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à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5)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à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4、学生阅读课文、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好。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5、不足之处:课件的交互性不够,如能设计出提供基本素材,而学生能自由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2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课本虽然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是实际上各部分内容之间经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样的知识连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有知识,也为之后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复*效率。

  《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往往需要一个课时专门讲解过程,而光合作用的意义容易简单带过。事实上把光合作用的意义给学生讲解透彻,在后面的学*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以上从物质、能量等角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分析,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后面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掌握的更好。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两部分内容,关于光合作用考察的内容,不仅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多以实验设计、主观题的形式考察,难度大、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点讲清,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光合作用分三节内容讲述

  1、基础知识是关键,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仔细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础,是考试的依据,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分析学生版图时,关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卡尔文循环等基础知识点。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英格豪斯等实验详细讲解,重点分析萨克斯的实验,此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此知识点,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步骤设计的目的,经过师生互动,总结出此类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接着,让学生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实验。

  3、针对展示的两个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学案上的相应*题,以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高考考试说明,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确立学*目标,以“标”贯穿一节课始终

  课前黑板的板书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目标,内容引入后,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解决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总结并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二、教学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自主式学*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功,并在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本节课学的内容中,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内容,*题讲解课我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常见题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光合作用产生O2等,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讲与练有机结合

  本节课,学了两大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简单基础的题目,保证学生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回顾,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反应老师语速偏快。知识点分析时,仍未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主体性仍未充分体现,语气语调过于*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6)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

  本节课是从复*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感悟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调动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理解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淀粉)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三. 教学策略:

  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讲实验,画实验。学生也不能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

  1. 课前准备

  (1)给学生留下思考题:在这个实验中,你要弄清楚哪些问题?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利用各种渠道如书籍、网站等寻找答案。

  (2)将班级分成小组,每小组四个人。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建议、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植物,如天竺葵、蚕豆、银边天竺葵、秋海棠、锦葵等。

  (4)让学生先尝试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然后对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指导,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不足,找出实验指导中的疑难。

  实验之前,各小组进行交流。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进行实验之前,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

  3、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通过今天的实验,你就会自己找到答案。

  (二)新课学*

  1、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交代给学生。

  2、做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先请同学们展示他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前期准备材料:经过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的绿色植物叶片。

  继续下面的实验步骤。

  学生取来自己准备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解决下面的疑难问题。

  ① 实验前,为什么要将选做实验用的植物进行暗处理?

  ② 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 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④ 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随着实验的进行,再依次解决如下问题:

  ⑤ 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⑥ 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⑦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然后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等做补充说明,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除了光以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哪里呢(提示学生以银边天竺葵做材料设置对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呢?产物除了淀粉等有机物还有什么呢?

  3、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这两个问题通过问答式,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来解决。

  4、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让同学们列出知识网络图

  (三)巩固练*:(略)

  (四)布置课外探究作业: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探究。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组织学生课前自己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通过实施实验方案,对比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寻找实验过程中需要弄清的不懂问题,并且课前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

  本节课灵活运用、扩充教材的实验内容,探究程度加深。让学生课前先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使学生的学*主动性明显增强。尤其是选择银边天竺葵做实验材料,不仅能够完成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验证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还可以说明叶绿体也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一举两得。如果学生在自选材料时没有选择这两样材料,可以建议、安排部分学生选择这两样材料。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3

  一、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老师的引导,我们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倡导“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探究性学*”。本课很据新课标理念,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倡导探究学*和合作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本节共分五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时内容包含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光合作用的概述、叶绿体中的色素三方面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呼吸”以及理解“酶”与“ATP”的概念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的学*,因此本节内容的学*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细胞器结构功能及细胞内能量与物质转换的理解。由于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激活原有知识的前提下,同时还是学生学*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和进行自主学*。同时,光合作用是学生学*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有一定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但是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

  3、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认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之间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光合作用

  2、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2、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问题导学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学法:

  自主学*法

  精加工策略

  集体讨论法

  七、教学流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摄取食物,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再学生回答之后,说明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并且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绝大部分最终都是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学生活动】

  理解我们食物中的能量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联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教师点拨】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 4400亿吨有机物;

  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

  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学生活动】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巨大作用。

  【教师总结】

  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思考光合作用如何进行,激发学生学*兴趣。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

  我们已经学过了细胞呼吸,并且知道无论是需氧还是厌氧的细胞呼吸都是以糖为底物。生物界的糖绝大部分最终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问:根据已学,说说那些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光合作用的生物有哪些

  【教师点拨】

  精讲:自养生物与异样生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举例、判断

  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光合作用的概述这部分内容,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回答这个概念包含的反应物、产物、场所及能量转变。

  【学生活动】

  自主学*重点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思考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光合作用概念及反应式、光合作用包含两个阶段。

  【教学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与提炼知识的能力。通过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15分钟)

  【教师引导】

  展示:氧同位素标记实验

  提问:实验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光合作用中氧的来源。

  展示:叶绿体结构,并让学生回答各部分名称。

  【学生活动】

  理解光合作用氧的来源,回顾叶绿体知识。

  【教师点拨】

  精讲:叶绿体知识

  【教学意图】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

  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胡乱猜测,既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又对各结构进行简单的思考比较。

  【教师点拨】

  1、教师讲解基粒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色素的分类、功能。

  2、不同的色素吸收光谱不同,课本89页列举的是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吸收光谱图

  【学生活动】

  精加工策略运用,观察吸收光谱图在老师引导下理解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教学意图】

  由叶绿体结构引申到叶绿素功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7)

——教学反思的作用 (菁华6篇)

教学反思的作用1

  本次复*课教学比赛,从年级初赛到学校选拔比赛,再到录像前的多次磨课,历时大半个月,其中辛苦和煎熬自不必说,但受益良多,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复*课的切入点要小而有针对性

  复*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的诊断教学。通过一定的复*,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我觉得在复*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知识点的重中之重以及罗列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然后重组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筛选之后,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了。

  于是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时的散文阅读练*中,比较系统训练过的题型是概括内容、提炼主旨、理清思路、找寻线索、赏析语句等,对标题分析一类的题目只是遇见过,却缺少系统的知识点归纳和方法掌握,答题就不太规范。而标题类的题目考查的却是学生相对比较综合的散文阅读能力,因为标题类题目涉及到内容、情感主题、线索,以及赏析语句包括修辞、句式等各方面的知识点和能力,如果不进行系统引导复*,学生答题就很容易疏漏。学生目前在“标题类”题目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能结合文章的情感主旨全面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忽略标题在修辞手法等语言上的作用;答题语言不规范。所以这些方面亟需教师引导突破。于是就将复*内容定为“散文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教学目标定为“学会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难点)”“掌握标题类题目的答题技巧。(难点)”“规范答题语言。”

  如何进行教学呢?

  纵观20xx—20xx这9年来广东中考语文试题,xx、xx、xx、xx、xx年考的是散文,

  虽然明显考到标题的几乎没有;但都隐含有对标题含义及作用的分析。如07年《鼓神》 第18题:“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 ‘神’在哪里。(4分)”考查对标题的含义理解;12年《淡淡的深情》第14题“(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2分),答案:“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考查标题的作用;第16题“*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考查标题的含义理解及作用。

  再看看*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散文阅读,考查标题含义及作用的题目就很多了。经过总结归类,发现主要有三类题型:标题有什么含义?标题有哪些作用?如何赏析(理解)标题?

  于是就以这三类题型的解题思路点拨和答题规范设为教学重难点,采用“经典范例——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小练*——小结——实战演练——互评互改”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复*课的实效从“练”中来。

  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语文知识点的复*整理内化,最有效的还是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引导解决。在复*课上增加适量的笔头练*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及时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学*状态,便于老师及时调整以下的教学步骤。本次复*“散文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采取讲练结合,精讲精做的方式,针对主要教学内容设计*题,在*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层次性。如训练题(一)《父亲的马褡子》题目设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和作用?”标题考查没有涉及到修辞的作用;而训练题(二)《在浊世做一朵莲》题目设为“请赏析标题。”考查标题揭示主旨及修辞的作用。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操作过程中,即讲即练即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

  “课堂永远是有缺憾的艺术”。这让我深刻反思本次复*课,有待提升之处还很多,在此谈感触最深的一点:

  形式要更灵活些。

  语文复*并不是简单地复*,重复以前的内容,更不是题海战术的代名词。语文复*也是为规范和美丽自己的语言,磨砺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这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具长远意义。复*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复*课堂中采取有效策略。就应该考虑学生高强度的压力现实,采取学生喜欢的又能有效服务课堂的复*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散文复*课 或许更应该上得有散文味,多些美感。本次复*“散文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总觉得程式化的技术性的框架过多,而灵活度不够,学生在答题时,似乎受老师的答题规范约束,生怕出错,语言不够丰富精彩。

教学反思的作用2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新课程非常强**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反思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使用好“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这将直接影响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备课先阅读教参,参考或照搬现成教案,既走不出也不愿走出教参精心构造的框架,长期如此,教者思维枯竭,备课上课皆落俗套,教书就匠气十足;备课先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把握重难点,安排程序,确定教法,再以教参佐之,长期如是,教者思维活跃,备课上课皆能出新,教书就得心应手。追求课堂教学之美,教师反思教材,沉到教材中去,对教材洞若观火,方能上出课的质量、课的内涵、课的吸引力、课的感染力、课的辐射力。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现在的小学生已把阅读和作文当成一种负担,越发反感,连自发写日记的好*惯也荡然无存。我们老师若能带着热情去读书作文,甚至范读范写,就能产生“身教则从”的效应,甚至是“青出于蓝”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若多读多“写”,读书是学*的一种方式,活到老,学到老,方为人师。教师的读书学*不仅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为己,就是古人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的多与少,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和素质是绝对不相同的。教师应以读书学*来沉淀浮躁的思想,以读书学*来培养沉稳的个性,以读书学*来培养严谨的治学学风,以读书学*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深层的还能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或影响自己讲课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设计等等。所以,语文教师本身就应当加强阅读特别是写作锻炼,培养高于一般人的文章敏锐感悟力和评判能力,这样,上课才可能用语生动,个性鲜明,深受学生喜爱。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语文教研应立足于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以语文课堂为基地,面向学生,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汇集、反思实际的教学问题,把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也让学*方法的传授切实有效。而一些预设和推演的高要求重结果的教研问题则必然让忙于教学的语文教师们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说谎的女人,再怎么漂亮都不是可爱的;说的不等于做的,写的不等于真的,组织实施的不等于有效的;名师不是培训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即化理论为实践;没有一个优秀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当然,但并不是任何反思都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的反思,开放的心态,合作的精神,正确的归因是教学反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试金石。

  有人说,课堂教学历来是“遗憾的艺术”:再优秀的教师,也未必堂堂精彩;再成功的课例,也未必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无可挑剔;我们这些普通教师的课堂瑕瑜互见,则更是常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课都有录音资料,以便教后听听自己的课,来一番自我琢磨,自我反思;我们虽不能如大师一般精雕细琢,但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把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与新课程共同发展,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反思的作用3

  通过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磁铁能指南向北,知道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目标都能达到了,而且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并能用本课所学知识科学地推理分析出小车B装有什么。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在引导学生交流这一方面做得也还不够。

  2.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进行了改动,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适合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发现:对学生利用实验材料的特点来设计实验这方面,我重视不够,引导不够到位,匆匆让学生动手,虽然后面做了补救措施,但还是有影响实验的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这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本节课从教学引入到学*新课中的各种实验,有趣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取了能力。不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对于一些科学术语的表达不够严谨,在最后总结时显得有点罗嗦、对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教学契机没有把握好……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的。

教学反思的作用4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师转变自身定位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情境,积极地旁观,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的促进者,应当明确自己的行为并不是一次性整体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调控课堂的时候,尊重学生,调控教学非一日之功,没有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常常会被个别学生牵制,偏离讨论的主题,耽误了时间,弄巧成拙。课后及时反思,交流课堂感受,分享教学成功的喜悦和寻找失败的解决办法,对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磨炼高超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

  (二)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也加大了,使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更具个人色彩。有个性的教师一定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学生,有创新的教师一定能开启学生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课堂生动起来,快乐起来,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如果不具备挖掘教材潜在内容的能力,不具备开发新课程的能力,不具备课程整合的能力,不懂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切实际地设定教学目标,勉为其难,学生是很难配合默契的。因此教师课前的准备不仅要充分,更应该适合。要通过个人反思、年级组教师共同讨论、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

  (三)教师必须认真反思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

  过去在条件艰苦的时候,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挂图,加上老教师的精彩讲解,学生“学会”了就行了。但是,学校教育的滞后性使这些传统教育下的“高才生”很难适应社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遭到教育学家的批判,也刺痛了教师的责任心。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众多,但是多则惑,教师必须反思应该如何教学生“会学”。知识模块教学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系统性,注重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唯一性,笔试的开放性试题比较客观地考查了中上等学生的水*,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随着“双基”训练的时间缩短,我们也发现有些具有聪明头脑的孩子却成为了“别字大王”,动笔的时候心浮气躁,笔迹毛毛糙糙,导致自己犯不该犯的错误,缺乏严谨的态度,不刻苦,自尊心过强而耐挫力很差。“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但是光有方法却不能有效运用,就会像龟兔赛跑一样,半途而废的兔子失败,坚持不懈的乌龟获得胜利。传统教学方法强调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使学生能通过学*,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所以无论对我们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方法都应该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教师反思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省行为,需要个人的自觉、自为。当这种自觉、自为成为一种行为*惯后,不需要从外部施加影响,就能使一种理想的行为得以持续。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边学*、边实践、边反思,自己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形成一种教师可终身持续的发展过程,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教学反思的作用5

  本节课教师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法具有多样性,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教学气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提高了学*兴趣。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掌握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实验;教师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我设计这种课堂形式,期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学*,利用学生经验与老师指导共同完成学*。

教学反思的作用6

  1、优点:上课比较有激情、注重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个环节衔接自然、注重课本材料分析、注重基础。

  2、不足:整一节课,老师讲得略多,学生探究时间较少,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欠缺,这都是我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的表现,另外是材料运用上略显过时,体现不出时代性。

  希望通过这次的跟岗学*机会,转变观念,大胆吸收名校教师和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多读书充实头脑,进一步加强理论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验中要大胆放手,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老师不要包办,切实实现由“老师精彩,学生才精彩”到“学生精彩,老师更精彩”的转变。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8)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1

  上课之前我表演小魔术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让学生回顾任何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进而在本课堂的导入中,我故意让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搬一桶纯净水到高处,引出难题,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个斜坡来帮助女生解决难题。在经历了将水桶直接提到高处和沿着斜面运到高上,结合该名女生的体会,学生们直观形象地发现前后两次搬运水桶所花的力气是有区别,结合生活经验,教师点出课题:斜面。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斜面应该是有省力的作用。学生们的思考,猜测,质疑,正是本堂课行进的基础,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斜面”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进而设计展开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本课的两组实验设计,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比较容易就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进行“斜面的作用”实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动手能力的制约、时间的制约等,常常导致实验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不能达到人人参与,降低了实验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实验变得更为科学、实用、有效?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自己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自制教具,能让学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来直观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实验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于是我想到用门铰链将两块桐木板结合在一起,通过桐木板的角度变化,让学生自己快速方便地制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学生可以通过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在斜面上测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导致的力的变化,简单明了、直观形象。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每个人只需简单的操作过程就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力的影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自制教具,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以一小组4名学生为单位,每个学生通过本教具所花费的实验时间大约为3分钟,整个小组的实验时间大为节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同时满足了人人动手参与、人人有收获的教学目的。

  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实验后,对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了“条形统计图”,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将全班的实验数据利用不同颜色制成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学生对全班各个小组的数据一目了然,直观地认识到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顺着这股“东风”,再让学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得出结论,通过先小组观察螺丝钉的实物,认识“螺纹”的构造,再观看教师准备的“自制螺丝钉”,通过观察和把玩“自制螺丝钉”,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认识到斜面的变形。在此基础上认识盘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变得更为方便。

  本堂课我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材料准备,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才会深刻认识到斜面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正所谓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他们不但对“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会更为浓厚,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会更加关注。

  回顾本堂课,我觉得自己在材料准备、课程整合、课堂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在指导学生探究方面,还没有完全放开,虽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识,但总是担心学生在设计和操作的时候不够规范,不够科学严谨,有的时候没有放心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指导地过于细致繁琐,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多,这些都是我以后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2

  这节课放在滑轮、轮轴等课后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对斜面有一定的认识,从生活中也得举出很多例子,并且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斜面可以帮助我们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有了前几节课的知识基础,这节课设计实验方案对于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实验难度也不大,很快就可以完成,但是实验过程中还是有以下几个问题要注意。

  1、如果选用钩码作为重物,这些钩码本身质量不是很好,学生沿着斜面拖动钩码时,钩码容易脱落,这里需要费一点时间。

  2、实验的难度不大,可以把课的重点放在数据分析上,受前几节课的影响,学生做完实验一后,根据数据都认为斜面能够省大约一半的力。今天实验一搭好的坡度的确能省差不多一半的力,这时候老师可以趁机追问,所有的斜面都能省这么多力吗,学生马上就提出省的力与坡度大小有关,这时候就可以很自然地开展实验二的研究。

  3、在拓展应用时,我提出五金店有两种螺纹密度不同的螺丝钉,哪一种更省力,学生明明知道坡度越小越省力,可是回答时还是认为螺纹比较疏松的那种更省力,原因是转的圈数更少,下次应该直接提供实物让学生观察,更有助于拓展。

  至于下一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由于材料比较难准备,我设计了记录单,让学生课后先自行探究完成,课上交流汇报,不知道到时候效果怎么样,拭目以待吧。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同学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想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同学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除了看图看录像片断认识盘山路之外,学*他人的做法,让同学体验直接搬一桶装水到讲台上,和沿着斜面运到讲台上,所花力气大小的区别,使同学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本课的两组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有了前几课实验方法的铺垫,同学很容易就能制订出实验方案,教师应引导同学,严格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对于所丈量的物体,尽量让同学选择相对较重的物体,这样实验数据才干有较明显的区别,假如提升一支笔之类的物体,实验数据的差异不大而影响同学的分析判断。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同学讨论、考虑、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同学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同学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同学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补充一个以前常识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观察)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同学: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同学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过延长了距离,需要多花时间)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同学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想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同学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除了看图看录像片断认识盘山路之外,学*他人的做法,让同学体验直接搬一桶装水到讲台上,和沿着斜面运到讲台上,所花力气大小的区别,使同学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本课的两组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有了前几课实验方法的铺垫,同学很容易就能制订出实验方案,教师应引导同学,严格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对于所丈量的物体,尽量让同学选择相对较重的物体,这样实验数据才干有较明显的区别,假如提升一支笔之类的物体,实验数据的差异不大而影响同学的分析判断。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同学讨论、考虑、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同学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同学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同学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补充一个以前常识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观察)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同学: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同学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过延长了距离,需要多花时间)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5

  《斜面的作用》这一节课我是让学生用测力计来测量在斜面上拖动科学书时所用的力,学生测的很开心,但是我在想要不要将一节课更加深入一些,适当地做一些拓展,我想将斜面也就是木板边缘的.刻度用起来,我想我可以这么做:垫同样高度的书本,然后改变斜面的坡度,这个时候斜面的长度变了,然后让学生将斜面的长度记录下来,从而得出斜面省力了但是费了距离。

  斜面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斜面省力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通过工人搬油桶引入斜面的概念,通过猜测斜面的作用引出验证实验的设计和讨论,重点回顾对比实验,注意变量的控制。本课的第一个实验比较浅,数据得出就能得出“斜面能省力”结论。继后抛出“怎样的斜面更省力”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同样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来。“同学们的数据比较都能证明使用斜面省力,为什么省力的大小不一样呢?这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学生纷纷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影响斜面省力的大小。可是在设计这个实验时,有些学生对于变量和不变量这个问题没有理解清楚,再加上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训练的较少,致使学生实验完成的效果不好,汇报结果时有些仓促。看来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9)

——《光合作用》说课稿(精选十篇)

  《光合作用》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之前的一个学*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为以后学*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视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分析试验结果

  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相结合

  2.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三、学法指导学生在学*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教师指出:(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小结〕:(板书)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光合作用》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之前的一个学*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为以后学*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视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分析试验结果

  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

  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使学生能学*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方法的重要;

  (3)学*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 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 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 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中应该学*他们的哪些方面?

  《光合作用》说课稿 5

  一、设计前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哪一章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以以下3点为依据:1、课程标准;2、学生的身心特点;3、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标准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有的教学条件则决定了教学的可行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整体考虑整个章节及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章节光合作用是整个初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节。与后面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是高中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为以后的学*做好铺垫。

  二、本节的具体设计及设计原因

  本章节光合作用的主线是:“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而本节是第4课时,着重解决“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这2点。在前3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本节应当对前3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个相衔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串联。

  1、引入。本节可以采用通过复*的方式引入。对于较好的班级,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通过对前3节的学*,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并可请学生到黑板写出。如果学生水*不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场所在哪里?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分解,然后再黑板上写出。

  2、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实质有两个: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变学生容易理解,因为前3节课的实验对学生已经进行了铺垫。因此,直接提问:光合作用中,有没有物质的变化?如果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反应式学生不难看出。但能量的转化学生理解起来会困难一点。因为能量的守恒定律学生要到初二学物理时才知道。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活动,也通过问题进行:能量有哪些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回答),学生一般都能答道热能、光能、电能、风能等等,知识面广一点的还能答道核能、化学能等。可以将学生的主要答案罗列在附板书处。接着再问:能量可以传递吗?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吗?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这是可以举例:如冬天时,比较冷的手放在暖手器上就能感到热,说明什么问题;打开灯,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等,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例子,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可以让学生明白: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并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有了这个知识准备后,在让学生回答:光合作用中,有能量的转化吗?这是学生再来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容易多了。

  3、光合作用的意义 。如果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对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就很顺利成章了。这时可以提问:你认为光合作用有哪些意义?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想,尽可能地举例。最后,将学生们的回答进行归类,总结出光合作用的三点重要意义。

  4、光合作用的应用。可以利用这一部分检测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书上给了一个合理密植的例子,但还不够。因此,设计了3个问题:为什么要大力提倡保护森林、植被?为什么卡尔文要从植物中找石油?可以怎样解决航天员在长途航行时的基本生活问题?设计第1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为以后的环境保护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学生不难回答这个问题。第2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在本章节最开始引入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尔文的科学家带着他的研究队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里找植物,找到一种当地的特有植物就带回实验室研究,有人好奇地问他们在干嘛,他们回答说在找石油。为什么会在植物中找石油呢?当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但是我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个时候再次把问题提出,学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第3个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在航天业中一个还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就是以后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员可能会在宇宙飞船上待几年,他们所需的食品和氧气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携带几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气是不现实的,因此请学生考虑解决途径。选择这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航天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二是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最终答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是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与光合作用结合,四是可以为以后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点铺垫。果然,在讨论第3个问题时,学生非常踊跃。

  5、作业。可以将上段所提的3个问题作为课堂作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事先印制一张小提单,选择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如填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实质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书面的总结。

  三、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有了能量守恒定律的铺垫,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第2个实质:能量的转化变得容易了。由于本堂课基本以问题开展,学生回答很踊跃,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尤其是在回答最后3个问题时,学生想得很多,但很多学生都能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去考虑,可见学生能够运用所以知识去解决问题了。但是,由于学生非常活跃,所以在课堂上还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控,避免课堂混乱。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增加5分钟左右的书面练*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光合作用》说课稿 6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

  (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一系列理化反应组成的复杂过程,而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困难。

  二、教材处理:

  光合作用这节课分三课时学*

  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不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围绕“目的”设计实验是一种科研能力,是培养创fg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在处理上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合作用,又刚刚学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这为第二课时的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处理上注重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组合为:(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4)光合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合作用色素种类和颜色。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第一课时的“设计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问题→假设→预期→实验→结果→结论)。第二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结合的方法、直观法。设计科学直观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表,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采用实验法。(2)学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学*探究研究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体会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光合作用与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色素吸收光谱等基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将设计实验以图、文两种形式再现出来。

  (2) 多媒体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光合作用》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科学史、物质和能量转变、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学*光合作用,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Ⅰ)

  ②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Ⅱ)

  ③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Ⅱ)

  ④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Ⅲ)

  ⑤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Ⅰ)

  ⑥简述化能合成作用。(Ⅰ)

  2).技能目标: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3).情感目标:体验前人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并作出相关的评价;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讨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①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捕获和转化。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过程,弄清其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才能分析和讨论哪些环境因素将对光合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析前人的研究历程,评价他们的研究方法,得出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难点:①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大气中CO2含量、植物体内H2O的含量、叶龄、矿质元素、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都将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要引导学生理解这其中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讨论,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

  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中已经学*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4)他们具有一定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实验法: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

  2)问题探究教学发: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3)比较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光合作用抽象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4课时(其中1课时为本节练*、讲评、复*)

  第一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在实验室上)

  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化能合成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新课:(情景导入 )

  2、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变为细胞能够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绿色植物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这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因此,我们先来学*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 说明:此导入方式先导入到节再到课时,用情景加问题的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的主题-----光合作用,即明确了本节要掌握的目标,又清楚本节课的内容。

  2捕获光能的色素。包括色素的提取、分离,色素的种类、含量、捕获的光谱、作用 教学策略:

  采用实验法和问题探究法来突破此教学重点。

  1实验法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

  2本实验相关的药品和实验注意事项较多,故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含自学、实验、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来突破。

  色素分布在哪里? 过渡到学*捕获光能的结构

  3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包括叶绿体的分布、形状、结构组成、功能。

  哪些细胞才有叶绿体?叶绿体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结构组成?基粒和内囊体有什么作用?叶绿体的膜表面和基质中分布了什么?叶绿体的功能是?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

  小结,课堂练* 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复*导入)

  复*上节课的内容和初中生物所学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说明: 先复*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几句话,但人们得出这一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究历程,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自然进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学*。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几句话,但人们得出这一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究历程,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来体验他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由于实验较多,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和结论。所以打破以时间为线索的常规教学,而把实验分为五类:植物为什么会生长?植物放出氧气之谜?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分别是什么?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通过五个问题贯穿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理解?

  一植物为什么会生长?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吗?你认同吗?

  2海尔蒙特的柳树盆栽实验

  根据实验设计原则,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长与空气的作用有关? 多角度、多种方法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在关注经典实验过程的同时,强调对实验设计的思路、优缺点的分析,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进行合理假设,参与实验设计,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植物放出氧气之谜?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英格豪斯实验

  是谁发现了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与前人相比,英格豪斯的实验设计改进在什么地方?

  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的探究

  1索绪尔的实验

  2梅耶的观点

  3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

  4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1897年,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它为光合作用。

  根据以上科学家的探究里程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从化学方程式引出问题四和五。

  四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鲁宾和卡门的氧同位素示踪实验

  五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

  卡尔文的碳同位素示踪实验。

  *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袁隆*的杂交育种 总结归纳、感悟。

  课后拓展:P103的第三题。

  小结,课堂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

  1导入新课:(复*导入)

  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化学方程式 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

  2光合作用的过程

  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突破,含自学、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

  3出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并作适当讲解。

  4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的比较 列表比较法:用表格形式归纳,是内容简洁明了。

  5光反应暗反应之间的联系:

  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暗反应会被停止吗?反过来,当暗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光反应会怎样变化? 通过比较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变化,进一步巩固光合作用的过程。

  6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课外作业,小组设计,选一种环境因素,分析它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并实施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设计,待教师审阅后,与生物实验室联系,而后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安排各小组到生物实验室完成本小组的实验。

  提供一些思路供同学借鉴,当然还可以自己创出更有新意的实验。

  ①光照强度的变化

  ②不同波长的光(红光、绿光)

  ③不同的温度(过度、适宜、过低)

  ④水分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7、化能合成作用

  按小组学*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提取这二个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然后小组派代表说说从这部分内容中获得些什么知识。

  讲清:①自养生物(光能自养、化能自养及区别),

  ②异养生物。

  结合上一节(第3节 细胞呼吸)的内容,全面划分生物的代谢类型。 列表比较法

  小结,练* 巩固本课时的知识

  板书设计

  捕获光能的色素

  一、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色素 制备滤纸条 画滤液细线 分离色素 观察与记录

  二、 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种类 色素颜色 选择吸收光能

  叶绿素

  (3/4) 叶绿素a 蓝绿色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 橙黄色 蓝紫光

  叶黄素 黄色

  三、 叶绿体的结构

  外膜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

  基质:含多种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和少量的DNA

  《光合作用》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相结合

  2、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三、学法指导学生在学*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教师指出:

  (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

  (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小结〕:(板书)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光合作用》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

  本节课是从复*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⒋完成实验

  学生汇报结束之后,首先让学生参考刚才的意见完善实验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装置并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便于学生在校期间及时观察、完成实验。

  ⒌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⒍感悟与收获

  在探究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回忆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好坚实基础。

  四、困难及解决:

  ⒈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以绿色植物是否产生淀粉为标准来判断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我立刻暂停讨论,鼓励学生设计与众不同的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⒉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因还没有学*《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的知识,有个学生先问我:“把植物放进氢氧化钙溶液里,会不会破坏植物的结构”,我告诉他“会”。接着他又问道“那怎么去除水里的二氧化碳”,我告诉他,如果小组还讨论不出来,先跳过去,当做没有这个问题,继续设计实验。后来,我发现又有一组学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放到下一环节——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中,让全班的学生一起思考解决。

  ⒊实验的地点不同

  有两个小组的实验需要使用去除了二氧化碳的水,在课堂上,我先要求所有学生利用清水进行实验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课后直接把学生直接带到我事先选定的阳光充足的地点进行实验操作。

  五、设计创新

  ⒈《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验证实验改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本节课中对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这一部分,教材中直接给出了一种实验方法。我觉得,在上节课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更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性学*。并且,在上节课的“想一想”部分中,已给出了使用蜡烛和钟罩的提示,所以,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新的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

  ⒉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在给学生的学案上面的提示部分,我把氢氧化钠溶液改成了氢氧化钙溶液。因为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之后,会有白色的碳酸钙产生,效果更直观。

  ⒊改变教材中“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

  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中,我没有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是因为我在课前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①找不到合适的导气管的管塞,后改成用胶管和止水夹代替。

  ②广口瓶的体积有限,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有限,光照条件下只产生一小部分氧气,实验就终止了,而且氧气的量也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夏季的温度太高,在密闭的空间中,广口瓶里水草的结构会被高温破坏,不能一直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改用大烧杯、短颈漏斗、试管的装置进行实验,让水草在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光合作用》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

  本节课是从复*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⒋完成实验

  学生汇报结束之后,首先让学生参考刚才的意见完善实验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装置并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便于学生在校期间及时观察、完成实验。

  ⒌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⒍感悟与收获

  在探究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回忆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好坚实基础。

  四、困难及解决:

  ⒈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以绿色植物是否产生淀粉为标准来判断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我立刻暂停讨论,鼓励学生设计与众不同的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⒉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因还没有学*《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的知识,有个学生先问我:“把植物放进氢氧化钙溶液里,会不会破坏植物的结构”,我告诉他“会”。接着他又问道“那怎么去除水里的二氧化碳”,我告诉他,如果小组还讨论不出来,先跳过去,当做没有这个问题,继续设计实验。后来,我发现又有一组学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放到下一环节——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中,让全班的学生一起思考解决。

  ⒊实验的地点不同

  有两个小组的实验需要使用去除了二氧化碳的水,在课堂上,我先要求所有学生利用清水进行实验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课后直接把学生直接带到我事先选定的阳光充足的地点进行实验操作。

  五、设计创新

  ⒈《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验证实验改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本节课中对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这一部分,教材中直接给出了一种实验方法。我觉得,在上节课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更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性学*。并且,在上节课的“想一想”部分中,已给出了使用蜡烛和钟罩的提示,所以,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新的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

  ⒉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在给学生的学案上面的提示部分,我把氢氧化钠溶液改成了氢氧化钙溶液。因为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之后,会有白色的碳酸钙产生,效果更直观。

  ⒊改变教材中“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

  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中,我没有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是因为我在课前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①找不到合适的导气管的管塞,后改成用胶管和止水夹代替。

  ②广口瓶的体积有限,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有限,光照条件下只产生一小部分氧气,实验就终止了,而且氧气的量也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夏季的温度太高,在密闭的空间中,广口瓶里水草的结构会被高温破坏,不能一直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改用大烧杯、短颈漏斗、试管的装置进行实验,让水草在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10)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1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可行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兴趣,很多同学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怀疑,如果没有植物,植物自生自灭,其遗体或残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样的疑惑存在,是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全面理解。本节课在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先从学生容易接受的传播花粉和传播种子开始。在解决学生疑惑的过程中,联系自然界存在而学生*时没有注意的现象,剖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有时甚至是片面的,本节教学是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几种代表动物入手,全面分析、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贴*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另外,本节课采用“动物与人类大看台”比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也方便学生理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仿生学”和“生物反应器”就显得顺理成章。组织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和交流表达交流效果,这需要*时注意锻炼。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知识点非常清晰,但也存在部分不易理解的概念或名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既定目标,我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讲课之后,自我感觉离我预设的理想效果还有一段距离,除了临场发挥不够好的问题外,感到遗憾的主要问题有: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讨论方面没有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没能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3、完成情感目标上还欠缺一些。应该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典型食物链时,除了让学生得出动物有维持生态*衡的作用这一结论外,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随意干预就会造成引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为渗透动物的保护打下伏笔。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还很多,敬待评委专家及同仁的指点。总的来讲,这次集备,让我受益匪浅,既提高了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观念上得以及时更新,对今后更好的研究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通过参加这次集备,我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都将与新课程一道成长。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3

  1、动物在生态*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伤害。

  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

  3、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蜜蜂采蜜、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生物圈的定义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组成部分: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4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来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应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创设良好的学*开端。

  2、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引入一开始感觉不太理想,后来听过同行的课后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及时的进行了调整,即没有单纯的从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入手,而是先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引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个题目。这种引课的方式既生动又自然,即和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又顺利的展开新课,感觉效果非常好。因此我感觉经常思考,联系实际去引课、讲课,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除了书上的例子,学生还举出不少*时阅读或看电视了解的事例,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些事例,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运用视频资料介绍作用,效果非常好,给孩子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本节课不足之处,练*与视频资料安排上,稍有失误,用来提升和警醒人们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的视频资料,放在最后,时间关系,没能看到,也就无法深入讨论,情感教育略显单薄。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没有引申到位。这也是本节失误之处。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5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视频《动物能帮助传粉、传播种子》进行拓展,打开他们的思路,避免学生只进行浅表思维,将学生认识引向深入。

  2、引导学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认识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时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体会到某些动物的具体作用,对动物对整个生物圈的作用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和疑惑,我借助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原因,然后再用图片《动物能促进特质循环》,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将疑惑迎刃而解。

  3、从身边入手,从生活入手,提升保护动物的意识。认识动物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反思自身和身边所见所闻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及时让他们寻求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将保护动物的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4、课件制作水*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节课能够把媒体资源恰当的为我所用,美中不足是Flash制作缺少动感画面,有待进一步学*提高。

  5、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还可突出学科特点引入实验因子,如有条件可由学生课前制作生态瓶,将实验过程摄录下来,课堂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物质循环的促进作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