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1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乘法分配律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6,练*十四的第3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3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组、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2、4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l、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3组做第5、7题,第2、4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2、4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道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

  做练*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一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9题和第lo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做第19*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乘法分配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乘法分配律教案 (菁华3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乘法分配律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6,练*十四的第3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3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组、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2、4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l、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3组做第5、7题,第2、4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2、4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道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

  做练*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一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9题和第lo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做第19*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 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 学*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品格的过程。

  4、师生*等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方式要求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与学生*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共同建构学*的参与者。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 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过程,调动学生学*的热情:猜想——倾听——举例——验证,在 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 刻意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是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将学生放在主**置。

  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通过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在教学时,我也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安排教学过程的。先复*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接着导入新课。通过

  (18+7)×6○18×6+7×6、20×(15+90)○20×15+20×3

  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上学生气氛不活跃,思维不积极,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结果,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如当天在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45×103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乘,不会简便;尤其是计算59×21+21时,学生发现不了它的特点,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说,本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学*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同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3

  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学*了一些有关运算律的知识,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奠定了基础。本课的教学环节和前面学*运算律的教学基本相似,所以学生也有一定的学*方法和经验,所以乘法分配律的归纳和揭示还是比较顺利的。我重点是结合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它与其他运算律的区别。特别是对几个数字的观察和比较以及等式两边的式子分别表示的意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理解,为后面的简便运算的学*奠定基础。

  相对于其他运算律的简便运算,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在实际的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中我是分层进行教学的。首先安排的是最基本,学生直接根据乘法分配律就可以直接进行简便运算。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逆向的运用。接着,在练*环节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变化,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算式间的联系,从而能够灵活的运用运算律。在这个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是在逆向的运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可能也与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关系。


乘法分配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 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方法,提高学*质量,强化学*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 下载

  1、 练*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

  那怎么办?

  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

  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 下载

  1. 练*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乘法分配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菁华5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活动要成为数学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你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情况。(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过程。】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110×2+90×2=400(千米)。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

  1、自主练*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 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 110×2+90×2=400

  方法二 (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a+b)。c = a.c+b.c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 ——简单运用规律。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 8 25 × 4

  25 × 6 × 4 7 × 8 × 5 2 × 3 × 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 25 37 × 45+55 × 37

  68 × 32+68 × 68 ( 80+8 )× 125

  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间掌握学*目标中的内容。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老师相信,经过自主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同学们就根据学*目标把自己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面各题)

  在巩固练*阶段,还给学生学*的自*,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 c = a × c+b × 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设计的同时,对练*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设计的同时,对练*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学*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 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 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

  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可以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