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优秀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溶解度》优秀教案1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并提醒学生预*下一节的内容。

《溶解度》优秀教案3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溶解度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

  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

  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溶解度》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溶解度》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溶解度》优秀教案 (菁华3篇)

《溶解度》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教师边讲边板书如下内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写在胶片上的下列练*题]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师提问以上各题,学生都能指出1~3题中的错误。特别是第(3)题。学生认为,既然某物质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物质,溶液就不是饱和状态。所以,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溶解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 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摄氏度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摄氏度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摄氏度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摄氏度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

  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摄氏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摄氏度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摄氏度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摄氏度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摄氏度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摄氏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课题:溶解度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摄氏度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摄氏度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摄氏度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溶解度》优秀教案3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溶解度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

  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

  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溶解度》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溶解》幼儿园教案 (菁华3篇)

《溶解》幼儿园教案1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溶解》幼儿园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难点: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4、故事、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PPT课件)

  故事内容(PPT):一只小鸭子想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⑵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⑶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⑷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温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⑴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⑵教师提醒幼儿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右上角。

  ⑶每组选两名幼儿,说说各组实验探索结果。(谁在水里溶解,谁在水里不溶解。)

  ⑷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三、各种糖的试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糖呢,你在吃过什么糖?

  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糖,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他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幼儿实验,说一说做一做,最后请幼儿把糖水喝掉。

  四、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

  在生活中,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活动总结

  开放式的科学教学必须为幼儿创作主动猜想,大胆实验,总结结果的机会,其中,师生间适当的应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提出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尽量避免幼儿回答错误,这中提问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作型,而且还使幼儿容易产生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我们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应是*等的讨论。

《溶解》幼儿园教案3

  教学目的:

  1、幼儿动手操作初步感受溶解现象,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能够用语言完整地把自己的发现表述出来。

  3、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秩序操作的好*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人一个水杯、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变魔术吸引幼儿注意

  1、老师讲故事:“小朋友们好,我们是糖宝宝和和勺子宝宝,你们想不想听我们的故事呀?”

  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老师拿出白糖和一杯水,请幼儿猜猜把白糖放入水中,勺子还能找得到么?

  3、把幼儿的猜测用笑脸和哭脸表示,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幼儿操作实验,讨论:发现了什么?白糖去哪里了?

  二、幼儿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1、幼儿自由进行水的溶解实验。步骤如下:

  (1)想一想:需要放多少糖(一勺糖)

  (2)看一看:白糖还在吗?

  (3)搅一搅:用勺子搅拌。

  (4)再次看一看:白糖还在吗?

  2、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3、提出问题:糖跑到哪里去了?

  4、师生交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

  1、向幼儿介绍这一现象叫做溶解。

  2、向幼儿解释什么事溶解,提出问题:白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了什么味道?

  3、幼儿品尝糖水。老师:糖很甜,你们可不可以多吃呢?

  四、教学延伸:

  1、还有其它的哪些物质能够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老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在背景音乐下,幼儿能够大胆地把饮料送给老师,并告诉老师是用什么做的,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品尝自制饮料。


《溶解度》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溶解》幼儿园中班教案 (菁华5篇)

《溶解》幼儿园中班教案1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溶解》幼儿园中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幼儿对“溶解”和“饱和”现象产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幼儿能够大胆动手实验并会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3、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记录,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难点:

  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幼儿亲手做实验和做记录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品:白砂糖、记号笔、搅棒(一次性筷子)、教师用记录纸、一次性透明杯若干。

  2、幼儿对溶解现象有初步的接触。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桌面上都有什么东西。

  幼儿:有杯子、白砂糖。(让幼儿猜白砂糖)

  师:对,我们的桌面上有水杯、白砂糖和筷子。那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要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实验游戏。一会小朋友们拿到杯子后排队接水,接水的时候接这么多就可以了(老师示范接水的过程),接完水后轻轻地晃一晃,注意晃动的时候不要把水洒在地上了,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幼儿操作并充分感受溶解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糖化了

  师:对,这些一粒一粒的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白砂糖被水吃掉了。就像小朋友吃掉米粒一样, 水也把白砂糖吃掉了。

  2、幼儿继续操作并感受饱和

  师:如果我们继续往水里加糖,小朋友们看会怎样呢?

  幼儿:会化掉。

  师:老师继续往杯子里放白砂糖,小朋友们又会看到什么呢?(老师继续往孩子里的被子里放白砂糖,并让幼儿继续操作)

  幼儿:化掉了。

  师: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吗?

  幼儿:还剩下一点点。

  师:大家觉得白砂糖还能够完全化到水里吗?请小朋友们继续晃动,亲手试一试。我们可以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可以让白砂糖化得更快。(请另一位老师帮忙发搅棒)

  幼儿:白砂糖无法继续化在水里了

  师:为什么化不了了呢?请小朋友举手回答

  幼儿:糖太多了

  师:就像小朋友的胃吃饱了以后就再也吃不下东西了,所以,水吃饱以后就再也无法吃下更多的白砂糖了。

  小结:白砂糖放到水里化掉,水把白砂糖吃掉的现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溶解,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说一遍,“溶解”。

  3.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溶解的实验,老师感到非常高兴,知道了白砂糖会溶解到水里,如果继续往水里加白砂糖的话,水呢就会饱和。但是,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以便让其他人也知道这个实验结果,所以老师想把我们的发现白砂糖会溶解的现象记录下来。谁能够帮助老师想个办法,用一个符号表示白砂糖呢?

  幼儿:用点点,用圆圈,用方块

  师:谢谢你们的想法,老师觉得白砂糖是白色的,所以用小白圆圈来表示白砂糖。(老师在白板上画小的圆圈)当然,小朋友们可以用其他方式记录。

  师:老师还有一个困难需要小朋友们帮忙,那就是,老师用什么符号表示溶解呢

  幼儿:用对号、用笑脸······

  师: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对号来表示吧。(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记录过程)

  4.小游戏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呢

  幼儿:糖、药粉、果维

  师:石头和沙子会溶解吗

  幼儿:不会。

  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当老师说道一个溶解的东西时,例如老师说道白砂糖的时候,小朋友们回答“溶解”并趴到自己的椅子上装作化掉了。当老师说到一个不溶解在水里的东西时,例如沙子,小朋友们说“不溶解”,然后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5.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做了溶解和饱和的科学实验,颗粒跑到水里不见了的现象叫做什么呢?(幼儿回答)当继续往水里加东西,水吃不掉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跑到水外面去的现象叫什么呢?(幼儿回到)请小朋友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今天学到的溶解和饱和的知识。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溶解》幼儿园中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解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调制好的各种味道的水。

  2、温开水,奶粉、果珍粉、白糖、红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吸管、一次性纸盘纸杯、纸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多杯白开水,请幼儿观察然后猜猜是什么?请幼儿进行品尝。

  (师:小朋友们,用你们那机灵的小眼睛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再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小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看哪个小朋友猜的最快最准。)

  (没品尝前可能说出:水、酒。品尝完以后说:水。)

  (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个算是简单的,老师给小朋友出点难题,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各种饮料

  (教师用透明的杯子出示一杯杯不同味道的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师:这是老师给小朋友们变的魔术,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这个魔术呢?

  师,在变这个魔术之前,小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摆好的这些东西是什么?

  教师出示白糖、红糖、奶份、果珍粉,引导幼儿说出,必要时教师告知。

  引导小朋友这个魔术师将水和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自己自由选择方法。并用吸管搅拌,加快溶解。

  自由选取一种饮料分进行魔术注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倒得不要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帮助。

  做完后互相观察交流,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

  (帮助幼儿理解“溶解”,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解的方法。)

  丝、品尝活动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或听课老师进行品尝,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让孩子大胆的说,激发其他幼儿对另外的饮料粉产生兴趣,为再次试验做准备。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6、幼儿操作。品尝,交流。

  四、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把糖、奶粉、果珍粉放在水里,就会藏起来,看不见了,是他们溶解在水里了。

  五、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里的东西整理好。

《溶解》幼儿园中班教案4

  教学目的:

  学*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溶解》幼儿园中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幼儿对“溶解”和“饱和”现象产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幼儿能够大胆动手实验并会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3、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记录,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活动重点: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活动难点:幼儿亲手做实验和做记录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品:白砂糖、记号笔、搅棒(一次性筷子)、教师用记录纸、一次性透明杯若干。

  2、幼儿对溶解现象有初步的接触。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桌面上都有什么东西。

  幼儿:有杯子、白砂糖。(让幼儿猜白砂糖)

  师:对,我们的桌面上有水杯、白砂糖和筷子。那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要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实验游戏。一会小朋友们拿到杯子后排队接水,接水的时候接这么多就可以了(老师示范接水的过程),接完水后轻轻地晃一晃,注意晃动的时候不要把水洒在地上了,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幼儿操作并充分感受溶解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糖化了

  师:对,这些一粒一粒的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白砂糖被水吃掉了。就像小朋友吃掉米粒一样, 水也把白砂糖吃掉了。

  2、幼儿继续操作并感受饱和

  师:如果我们继续往水里加糖,小朋友们看会怎样呢?

  幼儿:会化掉。

  师:老师继续往杯子里放白砂糖,小朋友们又会看到什么呢?(老师继续往孩子里的被子里放白砂糖,并让幼儿继续操作)

  幼儿:化掉了。

  师: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吗?

  幼儿:还剩下一点点。

  师:大家觉得白砂糖还能够完全化到水里吗?请小朋友们继续晃动,亲手试一试。我们可以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可以让白砂糖化得更快。(请另一位老师帮忙发搅棒)

  幼儿:白砂糖无法继续化在水里了

  师:为什么化不了了呢?请小朋友举手回答

  幼儿:糖太多了

  师:就像小朋友的胃吃饱了以后就再也吃不下东西了,所以,水吃饱以后就再也无法吃下更多的白砂糖了。

  小结:白砂糖放到水里化掉,水把白砂糖吃掉的现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溶解,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说一遍,“溶解”。

  3.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溶解的实验,老师感到非常高兴,知道了白砂糖会溶解到水里,如果继续往水里加白砂糖的话,水呢就会饱和。但是,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以便让其他人也知道这个实验结果,所以老师想把我们的发现白砂糖会溶解的现象记录下来。谁能够帮助老师想个办法,用一个符号表示白砂糖呢?

  幼儿:用点点,用圆圈,用方块

  师:谢谢你们的想法,老师觉得白砂糖是白色的,所以用小白圆圈来表示白砂糖。(老师在白板上画小的圆圈)当然,小朋友们可以用其他方式记录。

  师:老师还有一个困难需要小朋友们帮忙,那就是,老师用什么符号表示溶解呢

  幼儿:用对号、用笑脸……

  师: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对号来表示吧。(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记录过程)

  4.小游戏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呢

  幼儿:糖、药粉、果维

  师:石头和沙子会溶解吗

  幼儿:不会。

  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当老师说道一个溶解的东西时,例如老师说道白砂糖的时候,小朋友们回答“溶解”并趴到自己的椅子上装作化掉了。当老师说到一个不溶解在水里的东西时,例如沙子,小朋友们说“不溶解”,然后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5.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做了溶解和饱和的科学实验,颗粒跑到水里不见了的`现象叫做什么呢?(幼儿回答)当继续往水里加东西,水吃不掉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跑到水外面去的现象叫什么呢?(幼儿回到)请小朋友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今天学到的溶解和饱和的知识。


《溶解度》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幼儿园中班教案《溶解》合集5篇

  幼儿园中班教案《溶解》 1

  活动目标:

  1、幼儿对“溶解”和“饱和”现象产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幼儿能够大胆动手实验并会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3、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记录,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活动重点: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活动难点:幼儿亲手做实验和做记录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品:白砂糖、记号笔、搅棒(一次性筷子)、教师用记录纸、一次性透明杯若干。

  2、幼儿对溶解现象有初步的接触。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桌面上都有什么东西。

  幼儿:有杯子、白砂糖。(让幼儿猜白砂糖)

  师:对,我们的桌面上有水杯、白砂糖和筷子。那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要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实验游戏。一会小朋友们拿到杯子后排队接水,接水的时候接这么多就可以了(老师示范接水的过程),接完水后轻轻地晃一晃,注意晃动的时候不要把水洒在地上了,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幼儿操作并充分感受溶解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糖化了

  师:对,这些一粒一粒的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白砂糖被水吃掉了。就像小朋友吃掉米粒一样, 水也把白砂糖吃掉了。

  2、幼儿继续操作并感受饱和

  师:如果我们继续往水里加糖,小朋友们看会怎样呢?

  幼儿:会化掉。

  师:老师继续往杯子里放白砂糖,小朋友们又会看到什么呢?(老师继续往孩子里的被子里放白砂糖,并让幼儿继续操作)

  幼儿:化掉了。

  师: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吗?

  幼儿:还剩下一点点。

  师:大家觉得白砂糖还能够完全化到水里吗?请小朋友们继续晃动,亲手试一试。我们可以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可以让白砂糖化得更快。(请另一位老师帮忙发搅棒)

  幼儿:白砂糖无法继续化在水里了

  师:为什么化不了了呢?请小朋友举手回答

  幼儿:糖太多了

  师:就像小朋友的胃吃饱了以后就再也吃不下东西了,所以,水吃饱以后就再也无法吃下更多的白砂糖了。

  小结:白砂糖放到水里化掉,水把白砂糖吃掉的现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溶解,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说一遍,“溶解”。

  3.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溶解的实验,老师感到非常高兴,知道了白砂糖会溶解到水里,如果继续往水里加白砂糖的话,水呢就会饱和。但是,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以便让其他人也知道这个实验结果,所以老师想把我们的发现白砂糖会溶解的现象记录下来。谁能够帮助老师想个办法,用一个符号表示白砂糖呢?

  幼儿:用点点,用圆圈,用方块

  师:谢谢你们的想法,老师觉得白砂糖是白色的,所以用小白圆圈来表示白砂糖。(老师在白板上画小的圆圈)当然,小朋友们可以用其他方式记录。

  师:老师还有一个困难需要小朋友们帮忙,那就是,老师用什么符号表示溶解呢

  幼儿:用对号、用笑脸……

  师: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对号来表示吧。(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记录过程)

  4.小游戏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呢

  幼儿:糖、药粉、果维

  师:石头和沙子会溶解吗

  幼儿:不会。

  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当老师说道一个溶解的东西时,例如老师说道白砂糖的时候,小朋友们回答“溶解”并趴到自己的椅子上装作化掉了。当老师说到一个不溶解在水里的东西时,例如沙子,小朋友们说“不溶解”,然后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5.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做了溶解和饱和的科学实验,颗粒跑到水里不见了的现象叫做什么呢?(幼儿回答)当继续往水里加东西,水吃不掉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跑到水外面去的现象叫什么呢?(幼儿回到)请小朋友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今天学到的溶解和饱和的知识。

  幼儿园中班教案《溶解》 2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物体遇水溶解、吸水的变化。

  2.能初步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乐意把自己的发现进行分享讲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增进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物体遇水溶解、吸水的变化。难点:能对现象进行观察比较。

  活动准备

  1.教师材料:糖、盐、布、棉花若干。

  2.幼儿材料:分别装有糖、盐、布、棉花的.盒子若干,水杯、温水、小调羹若干、记录表。

  3.场地规划:小组形式。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独立猜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故事《小马过河》

  ——师:一天,佩奇给了小马一个大包袱,她说:“请你帮我把这个包袱运到河对岸去给乔治!”于是小马驮着包袱河边,突然,它的脚一滑,不小心跌进了河里。他使劲地往上爬,爬起来之后顿时感到背上原来重重的包袱变轻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提问:这个包袱里可能装了什么呢?)

  第二天,佩奇又给了小马一个大包袱,让他运到河对岸去给乔治。他心想,昨天跌进河里再爬起来,背上的自轻了许多,于是就故意滑了一跤。可是这一次出乎它的预料,包袱掉在水里变得越来越重,小马再也爬不起来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提问:这一次包袱里可能装了什么?)

  二、猜测和假设,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想法和推测。

  ——师:包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今天我把佩奇家里的东西都带过来了,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帮小马找答案。(介绍实验材料:盐、糖、布、棉花。)

  ——师:让我们把盐、糖、布、棉花放进水里,猜一猜,水在水里变轻了? 谁在水里变重了?

  三、进行实验和观察。

  1.第一次实验,交代实验要求:

  ——师:将四种材料放进用纱布缝制好的袋子里,然后放进水里观察, 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束后,将袋子打开,引导幼儿观察,盐和糖遇到水之后,不见了,我们称它为溶解;棉花和布遇到水之后,喝饱了水,我们称它为吸水。

  2.第二次实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分成三组进行实验,然后记录。

  四、记录、处理信息和数据——鼓励幼儿记录及分享讲述探究结果,并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想象。

  1.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根据实验情况记录结果。

  ——师:如果材料在水里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请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打“√”如果材料放在水里,喝饱了水,我们称它为吸水,请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打“√”。

  2.处理信息,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探究结果。

  ——师:请小朋友分享一下,小马包袱里装的东西就是这四种材料里面的两种,可能装的是什么?为什么?

  五、表达与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迁移经验,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 溶解。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助小马寻找答案,我们发现糖和盐放在水里会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那在生活中那还有哪些东西会像糖和盐一样放进水里也会不见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然后再来幼儿园和

  我们一起分享吧。

  活动总结

  活动前,我收集了许多生活中溶解与吸水的物品,并了解这些物品在怎样的水温下溶解得更彻底。这些准备工作,为幼儿探索提供了条件,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幼儿自主、有序地把材料投进水里,再观察材料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探索,他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没有压力,敢说,敢做,能将自己的认知和发现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孩子们发现了盐和糖会在水里会溶解,而棉布和棉花在水里会吸水。

  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我在活动的过程中,总是担心“我不讲,他们会知道吗?”,“再放纵下去会不会偏离了主题?”等等。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将**真正的交给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灵活的提供有

  针对性的支持,成为幼儿学*的帮助者。

  幼儿园中班教案《溶解》 3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幼儿园中班教案《溶解》 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解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调制好的各种味道的水。

  2、温开水,奶粉、果珍粉、白糖、红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吸管、一次性纸盘纸杯、纸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多杯白开水,请幼儿观察然后猜猜是什么?请幼儿进行品尝。

  (师:小朋友们,用你们那机灵的小眼睛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再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小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看哪个小朋友猜的最快最准。)

  (没品尝前可能说出:水、酒。品尝完以后说:水。)

  (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个算是简单的,老师给小朋友出点难题,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各种饮料

  (教师用透明的杯子出示一杯杯不同味道的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师:这是老师给小朋友们变的魔术,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这个魔术呢?

  师,在变这个魔术之前,小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摆好的这些东西是什么?

  教师出示白糖、红糖、奶份、果珍粉,引导幼儿说出,必要时教师告知。

  引导小朋友这个魔术师将水和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自己自由选择方法。并用吸管搅拌,加快溶解。

  自由选取一种饮料分进行魔术注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倒得不要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帮助。

  做完后互相观察交流,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

  (帮助幼儿理解“溶解”,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解的方法。)

  丝、品尝活动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或听课老师进行品尝,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让孩子大胆的说,激发其他幼儿对另外的饮料粉产生兴趣,为再次试验做准备。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6、幼儿操作。品尝,交流。

  四、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把糖、奶粉、果珍粉放在水里,就会藏起来,看不见了,是他们溶解在水里了。

  五、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里的东西整理好。

  幼儿园中班教案《溶解》 5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