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1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大意。

  (2)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曹刿论战》教案2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3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4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我们学*《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

  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5

  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难点:

  学*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教学过程: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徧( )

  玉帛( ) 登轼( ) 辙( ) 盈( )

  靡(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

  1、翻译

  2、几个问题

  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背诵。

  先试背,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曹刿论战》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案8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

  4、归纳法(解说:学*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提高语文学*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角度分析。

  (*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

《曹刿论战》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2.了解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出处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齐读课文。

  三、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4.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 “根据”等。

  四、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1.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概括在战争的各个时期鲁庄公和曹刿的表现,能用原文来回答吗?

  2、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 (1)忠心爱国

  眼见鲁国形势危急,不理乡人劝阻,主动求见鲁庄公,并要求同赴战场抗敌,可見他有正义和爱国心。

  (2)有政治识见

  曹刿了解得民心才可战胜齐国的道理。因此当鲁庄公说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 ,他才说可以一战。

  (3)熟悉军事,善用战略。

  他深明军队士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战争一开始时,他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到齐人三鼓,士气竭尽,而鲁军士气仍然旺盛时,便一鼓作气,击败齐军。

  (4)处事谨慎,善审敌情

  当齐军败走时,曹刿并不急于追击,以防敌人诈败,暗埋伏兵。 待观察过齐军的车辙紊乱,旗帜东倒西歪,确定敌人是真的败走,才让庄公挥军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庄公 (1)欠缺政治识见

  从第一次论战时可知鲁庄公不知道什么 才是作战的凭借 。

  (2)礼贤下士

  庄公不嫌曹刿是一介*民,与他讨论作战的凭借。

  (3)知人善任

  允许曹刿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曹刿的意见,让他指挥军队的进退。

  (4)处事鲁莽轻率,齐军败绩后,庄公立即想追击,并没有考虑对方可能是诈败。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鲁庄公懂得军事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三、试分析长勺之战中鲁胜齐败的原因:

  长勺之战,鲁胜齐败的原因如下:

  同仇敌忾,上下一心, 把握战机,指挥得当,齐军犯错,失去战机。

  四、讨论主旨和写作特色

  1.详略剪裁 详写论战经过,略写战事过程; 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写得十分简略,作者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事;出动战车的数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将士奋勇杀敌的情況全部刪去;

  2.运用对话突显人物的性格,使用对话可以使人物更活灵活现。

  3.衬托手法。 以乡人的置国事于不顾衬托曹刿的忠心爱国;以*的眼光短浅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以庄公的轻率衬托曹刿的冷静沉着。

  五、扩展: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曹刿论战》教案2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小蛄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3

  一、课前检查

  1、重点实词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四、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语文版的八年级(上)的文言文。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文中的道理在现在依然的较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了,初步具有依据参考书和课文注释来翻译课文的能力了;且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提问能力了。

  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来看,可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在第二课时则让学生针对课文来自由提问,然后再将问题抛给学生来解决,若不能解决再由教师点拔解决;在第二课时则可添加一个探究题“你是如何看待机遇(会)的?”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战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言敌情,正确运用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时机。

  2、学*生字词,了解字词意思及用法。

  3、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的特点。

  4、分析人物的形象。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学*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2、重点分析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关于战争“取信于民”的思想,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据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由一学生到讲台上来介绍两句名言(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说明推荐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提问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介绍战争背景。

  1、“机遇是不会第二次敲门的”,每个人都应善于抓住机会,而曹刿就是因抓住了“齐鲁之战”这个机会而成为一个有名的军事家的。

  2、请学生列举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3、请学生介绍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4、简介《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句中停顿,进行朗读指导。)

  3、全班朗读。

  三、各学*小组交流翻译的情况。

  先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由一学生介绍两句名言(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说明推荐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课文内容然后导入。

  二、由学生自由提问,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拔回答。

  生提问一个问题后即由其他学生马上回答。

  师提醒注意:1、两个人物的形象及评价。

  2、本文的结构及写作特点。

  三、探究·交流

  你是如何看待机会的?面对机会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精彩片段:

  宝龙同学问:“曹刿论战”这个题目能否用其它的题目来代替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勇勇:可否用“长勺之战”?

  慧芳:还是用“齐鲁之战”比较直接……(话未说完马上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抢着回答)

  娟娟:不行,还是用“齐鲁长勺之战”这样既可以点明交战的双方又可以点明交战的地点。(快言快语的说完自己的观点)

  森波:三个题目都不行吧……(又被抢断)

  勇勇:你说怎么不行呢?我觉得这很好啊。

  森波:你们听我把话讲完嘛。我觉得课文主要讲的是有关战争的经验,而对于战争的场面则用很少的语言来介绍,所以我觉得还是用原来的题目比较好。

  晓玲:我觉得森波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课文主要讲的是曹刿在讲一些有关战争的问题……

  辉利:不,我觉得题目还是用具体一点的好,像原来的题目范围太大了。

  宛靓:我来说几句。我是赞成晓玲的意见,课文里面描绘战争的场面比较少,只有寥寥数语,而描述战前准备和战后谈战争的则比较多。还是用原来的题目会比较好。

  有好几个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这时不换题目的人比较多了,但是还不能够统一答案。

  我就引导同学们再把文章看一遍,找出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什么好处?再结合课文的题目想想。

  同学们纷纷翻书,把文章重新看了一遍。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则同桌讨论……一会儿,就有人举手了。

  森波:老师,我找到详写的部分了。课文的第一段为详写,在这里详细地介绍了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彬红:我也找了一个地方。我认为课文的第三段虽然很短,但是却很详细地分析了战争中所采用的战术的原因,所以它也是详写。

  (在这里学生又争论开了)

  ……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确定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为详写部分,第二段为略写部分。这样就能够解决宝龙同学的问题了,这篇课文重点是描述曹刿的作战理论而不是描述战争场面,所以不能用其它题目来代替课文的原题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在第一课时中,学生的自我翻译及小组合作边朗读边翻译课**得不错,真正有落实,学生学有所得。在过后的测试中就体现出来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的提问能力进一步体现出来了。让我不禁叹为观止。原来学生的思维一旦开动起来,是有那么多令人吃惊的东西出现啊。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一环扣一环,从中也把课文的内容理解了。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对课文的学生不是死的、不是纯粹等着老师的分析,而是主动的、自发的去探索。

  除提问外,在课末的有关“机遇”的交流中,学生的争辩使得课堂的气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宛靓同学把机遇比成“苍蝇”,有很多同学就站起来反对,此起彼伏地站起来,这种情形还是头一次见到。以后这样的辩论可以多引导,也可以专门举办辩论赛。但是因要下课了,不好拖课,我就没有对宛靓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种比喻是恰当的。在下一节课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理由,树立了同学们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教学点评:

  我是听了蔡老师的第二课时的课,认为本节课较好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老师精心备课,课堂上的引导恰到好处。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耐心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拔、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老师的定位是正确的、合理的。

  2、学生的提问能围绕着课文内容。不仅提出课内的,还能以课文为本来提出课外的相关问题。

  3、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这不是演练出来的,而是在*时上课中就有此类训练。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中肯些。如有一个同学把机遇比喻成苍蝇,这个比喻可以说是不恰当的,因大家都知道苍蝇是一种令人听了都觉得恶心的东西,也可以说是这个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是*时上课不是公开课,所以蔡老师只让同学们来评论自己没有进行适当的评价。

《曹刿论战》教案5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小蛄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6

  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难点:

  学*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

  玉帛()登轼()辙()盈()

  靡()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1、翻译2、几个问题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教案7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

  2、点读

  3、译读

  4、品读

  5、理读

  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我们学*《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8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等)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 轼(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正课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 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小结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 曹刿请见;2、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1、跟随 战则请从;2、服从 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 何以战;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2、助词 的 小大之狱

  3、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二

《曹刿论战》教案9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学*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学生发问)。

  三、再读感悟:

  1、大敌当前,*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读史明智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 小结反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12篇)

《曹刿论战》教案1

  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重点:目标1

  学*难点:目标2、3

  一、课前先学:

  1、了解《左转》和写作背景。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 又何间( )焉 鄙( ) 弗( )敢专也 小惠未遍(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辙( ) 轼( ) 旗靡( )

  3.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 ) 忠之属也( )

  公问其故( ) 一鼓作气( )

  4.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6.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二、课堂探究

  1.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2、分析课文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曹刿的身份怎样?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5)“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6)“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7)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9)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曹刿论战》教案2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 第1段

  1、(课堂练*)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分析第2段

  1、(课堂练*)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分析第3段

  1、(课堂练*)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曹刿论战》教案3

  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难点:学*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徧( )

  玉帛( ) 登轼( ) 辙( ) 盈( )

  靡(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1、翻译 2、几个问题 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教案4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5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第1段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五、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六、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 完成课后练*

《曹刿论战》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7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

  2.点读

  3.译读

  4.品读

  5.理读

  6.背读

  主要过程: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我们学*《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同志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9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学*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伐()间()鄙()安()偏()专()

  加()信()孚()福()忠()属()

  驰()逐()克()盈()靡()故()

  以()之()

  牺牲()狱()可以()鼓()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学生发问)。

  三、再读感悟:

  1、大敌当前,*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读史明智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小结反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教案10

  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难点:

  学*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

  玉帛()登轼()辙()盈()

  靡()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1、翻译2、几个问题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12

  教学重点

  1、解决字音、句读。

  2、训练诵读能力。

  3、了解曹刿关于什么是战争胜利的保证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左传》中的一段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在他的重要著作《*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

  1、字音准确。

  2、句读正确。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

  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

  “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

  “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从”,跟随。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

  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写什么?②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结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ǘ),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

  “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

  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和他同乡的人对他说道:“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回答道:“有权位的识见鄙陋,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去和齐打仗呢?”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臣下。”曹刿应答道:“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于众,庶民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告神。”曹刿应答道:“这些小信用不能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曹刿应答道:“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的表现,凭借这点可以和齐军打一仗。如果迎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起攻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未能奏效。这时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溃退。鲁庄公想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登上战车,凭轼遥望溃败的齐军,然后说道:“可以追击了。”于是挥师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盛;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便衰减低落;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全都没有了。齐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士气,我军的士气正旺盛高涨,因此我军打败了齐军。大国的情况难于揣测,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齐军的车辙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确认齐军是溃败)因此才去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曹刿论战》说课稿 (菁华6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1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 曹刿 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服务。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说课稿2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曹刿论战》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九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古文。《曹刿论战》虽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此文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重点描写曹刿的“论战”。本文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剪裁得体,意蕴深广,其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左传》的经典篇目之一。

  【说学情】

  本课设置在八年级上册,在学此课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短篇古文,也具备了初步学*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所掌握知识有限,加之首次接触文言议论文,学*本文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问题导引,疏通文意;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不在文体阅读上做文章。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及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关键词语

  及精彩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讨论探究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

  写作技巧;学*文章中所刻画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曹刿身上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学*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和问题导引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相对薄弱,有部分较晦涩的文言词语我采用讲解法直接点拨;还有些内容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来完成,对于此部分内容我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采用问题导引法,设置问题层层导引,让学生们在问题中阅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古文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梳理文章叙述线索、客观分析人物形象。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诵读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也是由文言文的时代距离特点所决定的。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深入文意,体味文言的音韵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达到背诵的程度。诵读法的运用便于学生们找准语感,体会语言特色,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讨论法。课堂讨论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还能刺激思考,集思广益,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交流方法与心得,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诵读课文

  二、复*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 关键词语

  (1)词语释义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谎报)(诚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动词,击鼓)

  既克 (战胜)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

  (2)一字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曹刿论战》说课稿4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篇目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曹刿论战》。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 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与*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 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中,已对文言文的学*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5、说教学程序

  6、激趣导入

  7、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8、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读课文 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再读,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仍然不懂的小组合作解决。

  质疑。

  三、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鲁国能以弱胜强,你认为有那些原因?

  此次鲁国能取胜,曹刿功不可没,那么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对鲁庄公这个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

  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如果单纯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茫然而无所得,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对话,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智者有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过后,各自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过后,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所以交流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展示学*成果

  抽出学*小组展示学*成果,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二)、再读课文,限时背诵

  (三)、作业练*

  1、继续熟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

  四、说板书

  思想上:热爱祖国

  以弱胜强原因 政治上:取信于民 曹刿:远 谋

  军事上:抓住战机

《曹刿论战》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九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古文。《曹刿论战》虽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此文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重点描写曹刿的“论战”。本文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剪裁得体,意蕴深广,其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左传》的经典篇目之一。

  【说学情】

  本课设置在八年级上册,在学此课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短篇古文,也具备了初步学*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所掌握知识有限,加之首次接触文言议论文,学*本文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问题导引,疏通文意;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不在文体阅读上做文章。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及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关键词语

  及精彩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讨论探究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

  写作技巧;学*文章中所刻画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曹刿身上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学*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和问题导引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相对薄弱,有部分较晦涩的文言词语我采用讲解法直接点拨;还有些内容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来完成,对于此部分内容我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采用问题导引法,设置问题层层导引,让学生们在问题中阅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古文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梳理文章叙述线索、客观分析人物形象。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诵读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也是由文言文的时代距离特点所决定的。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深入文意,体味文言的音韵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达到背诵的程度。诵读法的运用便于学生们找准语感,体会语言特色,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讨论法。课堂讨论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还能刺激思考,集思广益,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交流方法与心得,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诵读课文

  二、复*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 关键词语

  (1)词语释义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谎报)(诚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动词,击鼓)

  既克 (战胜)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

  (2)一字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曹刿论战》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 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

  准备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战

  曹 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鄙”)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 ——可战(“远谋”)

  刿

  战中 战争地点——长勺

  论 简述战争过程 胜负迹象——齐师败迹

  过程 庄公 指挥 “将驰”“将鼓”(“鄙”)

  战 曹刿 战斗 “未可”“可矣”(“远谋”)

  战后 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远谋”)

  原因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民曹刿公*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谋啊!”

  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你只看到前面两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断章取义啊?”

  辩论还在继续……

  最后我为这场辩论作结: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在庄公有无远谋这一问题上,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

  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2

  一、 教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重点文言课文。我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几幅画用辩论的形式,把有关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放在对画的理解上,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领会作者的表现意图。由于我教的学生*时就进行过以画传情的训练,例如给课文《故乡》画插图、给文言文《桃花源记》画插图、给每周一诗画插图等等。所以这次给《曹刿论战》画插图从任务的本身来看是没有难度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生的辩论,而难点也是学生的辩论,这是教师无法可以事先控制的。所有的一切取决于临场发挥和临场调控。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两个特点: 即可操作性;可检测性。首先,从可操作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辩论和探讨了解他人队课文的不同理解,达到互补促进的目的。其次,从可检测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当场的问题检测,了解学生通过辩论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画面的创作和辩论的过程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程序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绘画和辩论中去学*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本课的前期准备:男女学生各自推荐十名代表,我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乡人劝说;君臣对话;指挥作战;战后总结),通过抽签男生选择了1和3两个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过集体讨论对所选的两个部分进行创作,形成两幅插图。然后经过交换,男女生对对方的创作进行集体评议,寻找漏洞和不足,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创作两幅插图,作为当场的展示。本课的提问设想事先是无法准备的,因为学生如何进行辩论,会有什么措辞,教师在课前并不知晓,男女双方的辩手也不知道对方会使用什么招数,一切全部是课内的当场发挥。我在课前强调了一点“辩论的依据是课本”。因为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辩论一些枝节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辩论能对课文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整堂课按照介绍、辩论、展示、再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是问卷检测。

  四、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的是图画结合辩论的方式,从课文本身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原文重在“论”字上,语言和形象毕竟是有明显的差异,应该讲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我的教学初衷不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和辩论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实,对于学生我没有明确的要求,他们能说多少是多少,说得对或者不对(对照认可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是如此,她们把理解转化成图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这节课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不能令我满意。首先,学生在辩论中往往枝节问题化时太多(以至于检测的时间显得仓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双方辩者要以课本为依据,看来此类课教师课前的指导要加强,重要的注意事项要明确。其次,辩论四组图画共八幅显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让课堂内的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机发问,增加辩手辩论的难度,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我觉得不妨重点突破“指挥作战”这一环节,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

  **月**日,本人在**初级中学执教《曹刿论战》,这些天来,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一直在脑海中萦绕。经过反思沉淀,我最大的感受是: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学*的前提。

  教师关注学情是贯穿教学始终的,课前要对学生的学*情况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指导学生突破学*的“卡壳”,从而促进学生的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曹刿论战》前,我认为学生在翻译、理解课文存在较大的难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通过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第三,通过探究弱鲁国战胜强齐国的原因,进而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第四,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从学情出发,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指导学生的朗读,范读课文

  虽然在前置作业布置学生按要求读三遍课文,但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发现他们朗读存在没有读出感情、过段停顿不明显等问题,于是,我先让学生体会三个重点句子的感情:(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到朗读这三个句子的语气。

  接着,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了课文。当我读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范读朗读得比前次好了不少。

  教师在学生朗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学生就容易读顺课文。

  二、组织学生合作解决翻译疑难句子

  有效的合作学*扩大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发挥学*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

  前置作业中,我设置了让学生在预*时找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学生在交流前已经有所思考,有所准备,这为课堂交流奠定了基础。很多两小组都较为积极地投入到合作学*中。在后来老师检查“何以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等几个句子的翻译中都能准确说出其意思,可见学生合作学*是比较有效果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目标之一,我以为衡量一节语文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重要条件。在问题探究环节我提问学生:“曹刿认为评什么条件可跟齐国打一仗?”有学生回答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我顺势追问那个学生“为什么曹刿认为鲁庄公回答的另外两点不能作为条件与齐国一战?”起初,学生回答不上来,我请她再读句子,引导她“‘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在曹刿眼里属于什么?”这位学生顿悟到是“小惠”。同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学生领悟到曹刿认为是“小信”。虽然在这次问答中学生没有对答如流,课堂显得不是很顺畅,但我觉得这样追问是有价值的,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然,依据学生的学情,我在这堂课的一些方面把握得还不够到位

  一、组织学生诵读不够充分

  《曹刿论战》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学生不经过熟读,是很难理解的。在这节课,我虽然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但从头到尾学生整体读了三次,个别读了两次,朗读次数明显不足。虽说在课前要求最起码读三遍,但学生还是没法达到熟读的,这样限制了学生对的深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多用8——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比如分角色读“战前讨论”,读全文的翻译,配乐诵读全文,学生就可以熟读成诵,而到了下面环节:“理解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和“分析曹刿的形象”就有了较为充分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有待提高

  课前,我从这个班的班主任了解到:这班学生总体而言回答问题反应不快,很少在大场合上公开课,也许会有畏惧心理。在教学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但纵观整节课,学生的学*积极性还是不够高。

  学生学*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是永远值得教师探究的问题。从教师层面考虑,我认为在这节课学生学*积极性不太高的原因在于:1.教学目标是从教师角度考虑确定的,而不是由学情生成的。只有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所需要的,教师的“教”才能很好作用于学生的“学”。2.教师的鼓励还不能达到“煽情”的效果。特别在课堂中间,进入学*的难点“分析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更应该用鼓动性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上课时要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领会了教材没有,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的脑力情况。”是的,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情,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学*。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4

  《曹刿论战》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分析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而且分析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也很重要。这样就能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样。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5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绘画和辩论中去学*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本课的前期准备:男女学生各自推荐十名代表,我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乡人劝说;君臣对话;指挥作战;战后总结),通过抽签男生选择了1和3两个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过集体讨论对所选的两个部分进行创作,形成两幅插图。然后经过交换,男女生对对方的创作进行集体评议,寻找漏洞和不足,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创作两幅插图,作为当场的展示。本课的提问设想事先是无法准备的,因为学生如何进行辩论,会有什么措辞,教师在课前并不知晓,男女双方的辩手也不知道对方会使用什么招数,一切全部是课内的当场发挥。我在课前强调了一点“辩论的依据是课本”。因为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辩论一些枝节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辩论能对课文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整堂课按照介绍、辩论、展示、再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是问卷检测。

  本节课采用的是图画结合辩论的方式,从课文本身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原文重在“论”字上,语言和形象毕竟是有明显的差异,应该讲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我的教学初衷不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和辩论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实,对于学生我没有明确的要求,他们能说多少是多少,说得对或者不对(对照认可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是如此,她们把理解转化成图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这节课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不能令我满意。首先,学生在辩论中往往枝节问题化时太多(以至于检测的时间显得仓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双方辩者要以课本为依据,看来此类课教师课前的指导要加强,重要的注意事项要明确。其次,辩论四组图画共八幅显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让课堂内的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机发问,增加辩手辩论的难度,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我觉得不妨重点突破“指挥作战”这一环节,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曹刿论战》说课稿12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说课稿1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曹刿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服务。

《曹刿论战》说课稿2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 曹刿 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服务。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说课稿3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曹刿论战》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中《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复*的主要内容这两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这两课中人物形象和观点态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合并在一起重点复*

  经过九上和九下12篇文言文的学*,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中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全面,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据中考考点制定以下复*目标:

  文言文中考考点为:

  识记: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归纳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评价作品的思想能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确定本堂课的复*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识记文言名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二、语句翻译(理解、综合)

  特殊句式(根据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新课导入:

  有位专家曾大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史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对于汉语言学*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课

  二、课前案反馈:

  师明确要求每一小组交流的每一版块知识点,明了后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在组内继续交流其他知识点,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之后,同学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精华及时补充课前案,如果有不同点,可以及时补充,若有疑难点,可以向出示本版块知识点的小组请教如果都明确了,可以迅速识记

  三、巩固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文言句子,考查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学生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咯知识点的落实,并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在落实翻译的原则与放法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强化训练

  出示涵盖这两课知识点的中考题,让学生体验中考题型共三题

  前两个题难度较小,重点让学生交流第三题,让学生说出做题的凭据这一题考查的是多义词“之”的用法,是学生的易混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师相机引导归纳做此类题的方法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能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幻灯片出示问题:

  归纳总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君贤臣的共同之处,分析比较曹刿与邹忌、鲁庄公与齐威王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完成,让两个学生分别回答,其他学生归纳总结其要点并分析做这类题的方法

  1、人物事迹(概述)

  2、事迹体现人物精神风貌(从文中概括)

  3、抒写人生感悟、人生启示(多方面)

  (二)、强化训练

  出示往年关于本课的中考题: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锻炼学生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枪案目标的升华)

  六、迁移训练

  刚才做的都是往年的课内的中考题,对课内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有课内到课外知识迁移的能力如何呢?那么我们就又设计了一组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来培养学生的显性迁移能力,培养知识迁移意识重点讲第三题古文今译和第四题,进一步落实本课难点和情感目标,其中包含古今异义词地方、多义词所以与判断句

  但是,这类题是前几年潍坊的中考题型,从去年开始,潍坊对文言文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考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时,学生由比较阅读的显性迁移转为隐性迁移时,能力又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的隐性迁移能力我们重点讲解易混点多义词“之”,再次落实上面讲到的方法,还有第三题,落实情感目标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我们又设计了两篇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上密切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题型上仍是中考题型,落实能力目标,尤其是难点古文今译和易混点一词多义,再次落实课上复*到的方法与技巧

《曹刿论战》说课稿5

  以下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境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读法,因为这是一篇先秦的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皆脱离了现代语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放弃传统的字子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顾问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以训练为主线,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查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的方式进行。师生在*等自由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得。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要知详情请翻开课本

  2、学生自读

  要求学生不堪注解,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然后再对照注解读,再标出疑难字词,并写入自读笔记。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上黑板汇总。

  3、解决疑问,先请同学翻字典自己查不懂的字词,教师提问

  伐:有侵略,还有攻打的意思,请同学思考哪个更符合本文语境(落实攻打的语境意义,因为本文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纂写,侵略带有贬义,故不可能)

  靡:有倒下,还有倾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落实倾斜的语境含义)

  下视其辄:有向下看,还有下车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落实下车的语境含义)

  4、字词讨论分析完毕,请同学再通读课文,再次整体感悟。

  5、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自读笔记,检查出主要疑问

  (1)这场战争谁是争议的一方?(讨论得出春秋无义战)

  (2)课文怎样塑造曹刿的英雄形象?(讨论得出机智,爱国的品质)

  (3)鲁庄公鄙乎?(引导学生联系现代生活,把鲁庄公放到现代环境中来讨论,无标准答案)

  6、作业布置:以本文出发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曹刿论战》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与*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 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 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中,已对文言文的学*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 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 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 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三、说教学程序

  (一) 激趣导入

  1、 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2、 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生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二)生一读课文 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曹刿论战》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 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

  准备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战

  曹 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鄙”)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 ——可战(“远谋”)

  刿

  战中 战争地点——长勺

  论 简述战争过程 胜负迹象——齐师败迹

  过程 庄公 指挥 “将驰”“将鼓”(“鄙”)

  战 曹刿 战斗 “未可”“可矣”(“远谋”)

  战后 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远谋”)

  原因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说课稿8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九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古文。《曹刿论战》虽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此文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重点描写曹刿的“论战”。本文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剪裁得体,意蕴深广,其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左传》的经典篇目之一。

  【说学情】

  本课设置在八年级上册,在学此课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短篇古文,也具备了初步学*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所掌握知识有限,加之首次接触文言议论文,学*本文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问题导引,疏通文意;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不在文体阅读上做文章。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及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关键词语

  及精彩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讨论探究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

  写作技巧;学*文章中所刻画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曹刿身上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学*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和问题导引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相对薄弱,有部分较晦涩的文言词语我采用讲解法直接点拨;还有些内容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来完成,对于此部分内容我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采用问题导引法,设置问题层层导引,让学生们在问题中阅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古文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梳理文章叙述线索、客观分析人物形象。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诵读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也是由文言文的时代距离特点所决定的。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深入文意,体味文言的音韵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达到背诵的程度。诵读法的运用便于学生们找准语感,体会语言特色,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讨论法。课堂讨论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还能刺激思考,集思广益,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交流方法与心得,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诵读课文

  二、复*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 关键词语

  (1)词语释义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谎报)(诚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动词,击鼓)

  既克 (战胜)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

  (2)一字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曹刿论战》说课稿9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篇目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曹刿论战》。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 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与*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 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中,已对文言文的学*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5、说教学程序

  6、激趣导入

  7、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8、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读课文 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再读,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仍然不懂的小组合作解决。

  质疑。

  三、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鲁国能以弱胜强,你认为有那些原因?

  此次鲁国能取胜,曹刿功不可没,那么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对鲁庄公这个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

  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如果单纯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茫然而无所得,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对话,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智者有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过后,各自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过后,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所以交流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展示学*成果

  抽出学*小组展示学*成果,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二)、再读课文,限时背诵

  (三)、作业练*

  1、继续熟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

  四、说板书

  思想上:热爱祖国

  以弱胜强原因 政治上:取信于民 曹刿:远 谋

  军事上:抓住战机

《曹刿论战》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鄙”“安”“遍”“牺牲”“加”“狱”“虽”“以”“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让鲁庄公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如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学*热情推向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论?”,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作者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惯。

  第五个环节是迁移拓展,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和《子产论政宽猛》。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左传》反映出来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辞婉转,描写入微的写作特色。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必要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养成文言文阅读的*惯。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学会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学*,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戴维 伯姆认为:“课堂对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具体的细节灵活处理,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如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中难理解的重要字词意义和用法,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讨论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并由此探讨文章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等内容。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纲要信号教学法和点拨法。

  纲要信号教学法事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曹刿论述的内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纲要信号:

  1、曹刿论述了什么?

  2、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3、曹刿为什么论战?

  这三个纲要信号贯穿全篇,也贯穿了整堂课,使教学思路清晰,使学生的讨论和学*既放得开也收得拢。

  另一个教学法是点拨法,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学生的疑难,教给学生学*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谢谢各位老师指导。

《曹刿论战》说课稿11

  【说教材】

  本文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景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锻炼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说教法】

  本课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课法,因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先秦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不同于现代语境,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导入新课。

  2、介绍课文相关知识,介绍《左传》熟悉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4、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整体感悟。

  5、分析人物形象

  6、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布置作业题】

  课后第三题。

《曹刿论战》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该篇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文章没有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理清课文思路和结构,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并背诵全文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4)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行文结构脉络、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背诵

  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说教法】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问题导入法、点拨法、讲解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完成学*任务。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水*,大致能够理解。因此我准备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在朗读中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提出质疑、探究并解决问题。

  (3)注重及时的课堂训练,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问题导入

  老师播放古典音乐,并在课件上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读课文。

  1、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鲁庄公、曹刿

  2、论的是哪一次战役?——长勺之战

  3、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战前、战中、战后

  二、题目切入,理清思路

  老师以课文题目切入,继续追问学生:本文为何不以“长勺之战”为题,而已“曹刿论战”冠之?

  作者的重点不是写“战”的过程,而在于“论”,因此,作者针对题目对材料进行了删减取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全文三段文字,一、三段文字分别围绕着“何以战”和“克之故”进行详细的“论”——“问对”,而对战斗过程只是在第二段中寥寥几笔结束。这是本文的结构概括。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关注题目中的“论”字的同时,对文章有一个初步整体的理解,这是学*本文的起点。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对文章篇章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及部分语句如“乃入见”、“何以战”、“可以一战”、“既可,公问其故”等有更透彻的理解,由“言”悟“文”,文与言得到较好的结合,*与教做到较好的互动。学生在读课文时,由题目中的一个“论”字会有所体悟,理解本文的重点在“论”而非“战”。】

  三、背景介绍,理解主题

  1、本文重点在“论”,在于庄公与曹刿的“问对”,但因历史久远,谈话中涉及的许多字词及字词背后的含义、文化意蕴学生已经不太了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接下来,老师先讲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重点字词,有疑问的学生先分组讨论、讨论不得查阅参考书、实在不理解再提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背景知识: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贵族家里有许多奴隶,当时诸侯国没有常备军,一旦开战,由各将领将家丁、奴隶、*民组织起来作为军队,用战车进行作战,战车上由一人驾车,称为“御”,两人执长矛作战。打仗时,通常是双方排好阵,称为“对阵”,“阵”字常写作“陈”字。擂鼓,表明作战开始,战车向前冲杀;鸣金,即撤兵,收缩队伍。打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开战之前,必定会祭祀宗庙,求得祖宗、神灵的保佑,仪式很隆重,由国君亲自祭祀天地、祖宗,献上猪头、牛头、羊头等最好的祭品,称之为“牺牲”,作战胜利后,战利品除了国君拿一部分,大部分奖赏给将领们,士卒们往往所得甚少。

  这里,将文中重点字词贯穿于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及文化背景来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对探析文言字词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讲解完毕后,再播放一个春秋战国时期作战的视频,ppt呈现一张战车图,标出“轼”、“辙”的部位及战车上作战人员分配,让学生对“牺牲”“轼”“辙”“御”“帛”等字词有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对前面所学重点字词的一个巩固。

  2、先前学生已经明白了本文的重点在“论”字上,教师将文中两人“问对”的语句重新编排投影呈现出来,让学生先分角色朗读这两段,再试着翻译文中两人对答的话,注意人物语气。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这两段文字是本文的重点,更是关于“论”的战争思想的体现。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两段文字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思考:从两人战前、战后的对答中,你能看出二人思想区别何在吗?

  这一问题是试图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感悟文字背后的内容。以言品文,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理解曹刿通过逐步否定庄公的回答“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及“故克之”“故逐之”引导他明白“取信于民,人心向背对于战争的决定作用”以及“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至此,本课教学完成了对史传所告诉后人的关于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思想。

  四、趣味写作,品味人物

  本文选自《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是配合《春秋》写的编年史,通俗地说,是为《春秋》做注的。尽管文字优美,但毕竟是史传,不是文学作品,本文力图通过人物对话内容来形象地体现人物个性,但缺乏人物动作与神态描写,在这一方面本文中尚有可开发的空间,因此,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对人物的了解能否在人物对话面前上适当的动作或神态,教师投影呈现几个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另行添加设置,但是要说说为什么?

  (揖而坐 正身 笑 正色思之 避*而拜 让 振臂 挺而立 高声 急 止 指呼 )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一语言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前后的变化来表达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丰富人物的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更能从“言”中品味到“文”的内容。减少了文言文学*的枯燥感,增加了趣味,也让人感到了语文的味道。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战前——“何以战”

  战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略>

  战后——“问其故”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板书也不宜太过复杂)

  【小结】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尽量避免上成文言字词串讲课,文言语句翻译课;另一方面避免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一味地进行思想挖掘和情感体悟,成为文学欣赏课。我试图探索以文带言、文言结合的教学方法。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6)

——《曹刿论战》说课稿优选【十】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 1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曹刿论战》说课稿 2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 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 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研读第一小节

  1. 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 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3. 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

  4. 见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

  5. 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6. 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

  7. 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一小节,作者通过记叙曹刿和乡人、曹刿与鲁庄公的两段对话,紧扣“论”字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上的远见。

  (三)、研读第二、三小节

  1. 战场上的曹刿是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呢?让我们齐读二、三小节

  2. 指挥作战的有两个人——曹刿和鲁庄公,他们在战场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

  3. 曹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 再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在作战和论战的过程中,是否又印证了曹刿的那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

  1. 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要求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说出三句来。)

  (1)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谋士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评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鲁莽无知。

  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鲁庄公的“鄙”呢?

  (用对比的手法,凸显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不是一个**。他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

  他作战用刿,亲自参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他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可见,他是一位缺乏才能见识短浅的人,却又不失为一个明君。

  2. 《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的学*了《曹刿论战》这一名篇,了解了处于弱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了深明大义,才能出众,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和责任感。课后你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六、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八、学*方法指导和学**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九、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学

  1、通读全文

  2、点拨、交流

  3、朗读训练

  4、总结本课内容

  5、作业布置(1)、学生填写课本上练*三、四,并对照订正,师适当检查,点拨。

  (2)熟读课文(以上为第一课时)

  《曹刿论战》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该篇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文章没有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理清课文思路和结构,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并背诵全文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4)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行文结构脉络、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背诵

  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说教法】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问题导入法、点拨法、讲解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完成学*任务。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水*,大致能够理解。因此我准备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在朗读中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提出质疑、探究并解决问题。

  (3)注重及时的课堂训练,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问题导入

  老师播放古典音乐,并在课件上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读课文。

  1、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鲁庄公、曹刿

  2、论的是哪一次战役?——长勺之战

  3、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战前、战中、战后

  二、题目切入,理清思路

  老师以课文题目切入,继续追问学生:本文为何不以“长勺之战”为题,而已“曹刿论战”冠之?

  作者的重点不是写“战”的过程,而在于“论”,因此,作者针对题目对材料进行了删减取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全文三段文字,一、三段文字分别围绕着“何以战”和“克之故”进行详细的“论”——“问对”,而对战斗过程只是在第二段中寥寥几笔结束。这是本文的结构概括。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关注题目中的“论”字的同时,对文章有一个初步整体的理解,这是学*本文的起点。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对文章篇章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及部分语句如“乃入见”、“何以战”、“可以一战”、“既可,公问其故”等有更透彻的理解,由“言”悟“文”,文与言得到较好的结合,*与教做到较好的互动。学生在读课文时,由题目中的一个“论”字会有所体悟,理解本文的重点在“论”而非“战”。】

  三、背景介绍,理解主题

  1、本文重点在“论”,在于庄公与曹刿的“问对”,但因历史久远,谈话中涉及的许多字词及字词背后的含义、文化意蕴学生已经不太了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接下来,老师先讲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重点字词,有疑问的学生先分组讨论、讨论不得查阅参考书、实在不理解再提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背景知识: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贵族家里有许多奴隶,当时诸侯国没有常备军,一旦开战,由各将领将家丁、奴隶、*民组织起来作为军队,用战车进行作战,战车上由一人驾车,称为“御”,两人执长矛作战。打仗时,通常是双方排好阵,称为“对阵”,“阵”字常写作“陈”字。擂鼓,表明作战开始,战车向前冲杀;鸣金,即撤兵,收缩队伍。打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开战之前,必定会祭祀宗庙,求得祖宗、神灵的保佑,仪式很隆重,由国君亲自祭祀天地、祖宗,献上猪头、牛头、羊头等最好的祭品,称之为“牺牲”,作战胜利后,战利品除了国君拿一部分,大部分奖赏给将领们,士卒们往往所得甚少。

  这里,将文中重点字词贯穿于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及文化背景来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对探析文言字词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讲解完毕后,再播放一个春秋战国时期作战的视频,ppt呈现一张战车图,标出“轼”、“辙”的部位及战车上作战人员分配,让学生对“牺牲”“轼”“辙”“御”“帛”等字词有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对前面所学重点字词的一个巩固。

  2、先前学生已经明白了本文的重点在“论”字上,教师将文中两人“问对”的语句重新编排投影呈现出来,让学生先分角色朗读这两段,再试着翻译文中两人对答的话,注意人物语气。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这两段文字是本文的重点,更是关于“论”的战争思想的体现。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两段文字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思考:从两人战前、战后的对答中,你能看出二人思想区别何在吗?

  这一问题是试图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感悟文字背后的内容。以言品文,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理解曹刿通过逐步否定庄公的回答“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及“故克之”“故逐之”引导他明白“取信于民,人心向背对于战争的决定作用”以及“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至此,本课教学完成了对史传所告诉后人的关于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思想。

  四、趣味写作,品味人物

  本文选自《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是配合《春秋》写的编年史,通俗地说,是为《春秋》做注的。尽管文字优美,但毕竟是史传,不是文学作品,本文力图通过人物对话内容来形象地体现人物个性,但缺乏人物动作与神态描写,在这一方面本文中尚有可开发的空间,因此,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对人物的了解能否在人物对话面前上适当的动作或神态,教师投影呈现几个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另行添加设置,但是要说说为什么?

  (揖而坐 正身 笑 正色思之 避*而拜 让 振臂 挺而立 高声 急 止 指呼 )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一语言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前后的变化来表达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丰富人物的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更能从“言”中品味到“文”的内容。减少了文言文学*的枯燥感,增加了趣味,也让人感到了语文的味道。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战前——“何以战”

  战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略>

  战后——“问其故”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板书也不宜太过复杂)

  【小结】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尽量避免上成文言字词串讲课,文言语句翻译课;另一方面避免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一味地进行思想挖掘和情感体悟,成为文学欣赏课。我试图探索以文带言、文言结合的教学方法。

  《曹刿论战》说课稿 4

  以下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境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读法,因为这是一篇先秦的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皆脱离了现代语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放弃传统的字子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顾问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以训练为主线,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查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的方式进行。师生在*等自由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得。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要知详情请翻开课本

  2、学生自读

  要求学生不堪注解,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然后再对照注解读,再标出疑难字词,并写入自读笔记。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上黑板汇总。

  3、解决疑问,先请同学翻字典自己查不懂的字词,教师提问

  伐:有侵略,还有攻打的意思,请同学思考哪个更符合本文语境(落实攻打的语境意义,因为本文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纂写,侵略带有贬义,故不可能)

  靡:有倒下,还有倾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落实倾斜的语境含义)

  下视其辄:有向下看,还有下车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落实下车的语境含义)

  4、字词讨论分析完毕,请同学再通读课文,再次整体感悟。

  5、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自读笔记,检查出主要疑问

  (1)这场战争谁是争议的一方?(讨论得出春秋无义战)

  (2)课文怎样塑造曹刿的英雄形象?(讨论得出机智,爱国的品质)

  (3)鲁庄公鄙乎?(引导学生联系现代生活,把鲁庄公放到现代环境中来讨论,无标准答案)

  6、作业布置:以本文出发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曹刿论战》说课稿 5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中《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复*的主要内容这两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这两课中人物形象和观点态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合并在一起重点复*

  经过九上和九下12篇文言文的学*,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中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全面,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据中考考点制定以下复*目标:

  文言文中考考点为:

  识记: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归纳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评价作品的思想能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确定本堂课的复*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识记文言名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二、语句翻译(理解、综合)

  特殊句式(根据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新课导入:

  有位专家曾大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史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对于汉语言学*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课

  二、课前案反馈:

  师明确要求每一小组交流的每一版块知识点,明了后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在组内继续交流其他知识点,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之后,同学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精华及时补充课前案,如果有不同点,可以及时补充,若有疑难点,可以向出示本版块知识点的小组请教如果都明确了,可以迅速识记

  三、巩固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文言句子,考查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学生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咯知识点的落实,并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在落实翻译的原则与放法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强化训练

  出示涵盖这两课知识点的中考题,让学生体验中考题型共三题

  前两个题难度较小,重点让学生交流第三题,让学生说出做题的凭据这一题考查的是多义词“之”的用法,是学生的易混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师相机引导归纳做此类题的方法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能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幻灯片出示问题:

  归纳总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君贤臣的共同之处,分析比较曹刿与邹忌、鲁庄公与齐威王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完成,让两个学生分别回答,其他学生归纳总结其要点并分析做这类题的方法

  1、人物事迹(概述)

  2、事迹体现人物精神风貌(从文中概括)

  3、抒写人生感悟、人生启示(多方面)

  (二)、强化训练

  出示往年关于本课的中考题: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锻炼学生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枪案目标的'升华)

  六、迁移训练

  刚才做的都是往年的课内的中考题,对课内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有课内到课外知识迁移的能力如何呢?那么我们就又设计了一组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来培养学生的显性迁移能力,培养知识迁移意识重点讲第三题古文今译和第四题,进一步落实本课难点和情感目标,其中包含古今异义词地方、多义词所以与判断句

  但是,这类题是前几年潍坊的中考题型,从去年开始,潍坊对文言文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考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时,学生由比较阅读的显性迁移转为隐性迁移时,能力又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的隐性迁移能力我们重点讲解易混点多义词“之”,再次落实上面讲到的方法,还有第三题,落实情感目标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我们又设计了两篇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上密切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题型上仍是中考题型,落实能力目标,尤其是难点古文今译和易混点一词多义,再次落实课上复*到的方法与技巧

  《曹刿论战》说课稿 6

  【说教材】

  本文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景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锻炼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说教法】

  本课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课法,因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先秦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不同于现代语境,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导入新课。

  2、介绍课文相关知识,介绍《左传》熟悉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4、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整体感悟。

  5、分析人物形象

  6、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布置作业题】

  课后第三题。

  《曹刿论战》说课稿 7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曹刿论战》说课稿 8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曹刿论战》说课稿 9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九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古文。《曹刿论战》虽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此文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重点描写曹刿的“论战”。本文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剪裁得体,意蕴深广,其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左传》的经典篇目之一。

  【说学情】

  本课设置在八年级上册,在学此课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短篇古文,也具备了初步学*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所掌握知识有限,加之首次接触文言议论文,学*本文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问题导引,疏通文意;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不在文体阅读上做文章。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及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关键词语

  及精彩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讨论探究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

  写作技巧;学*文章中所刻画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曹刿身上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学*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和问题导引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相对薄弱,有部分较晦涩的文言词语我采用讲解法直接点拨;还有些内容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来完成,对于此部分内容我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采用问题导引法,设置问题层层导引,让学生们在问题中阅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古文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梳理文章叙述线索、客观分析人物形象。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本文:

  1、诵读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也是由文言文的时代距离特点所决定的。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深入文意,体味文言的音韵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达到背诵的程度。诵读法的运用便于学生们找准语感,体会语言特色,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讨论法。课堂讨论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还能刺激思考,集思广益,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交流方法与心得,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诵读课文

  二、复*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 关键词语

  (1)词语释义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谎报)(诚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动词,击鼓)

  既克 (战胜)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

  (2)一字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曹刿论战》说课稿 10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獭�;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 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

  准备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战

  曹 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鄙”)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 ――可战(“远谋”)

  刿

  战中 战争地点――长勺

  论 简述战争过程 胜负迹象――齐师败迹

  过程 庄公 指挥 “将驰”“将鼓”(“鄙”)

  战 曹刿 战斗 “未可”“可矣”(“远谋”)

  战后 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远谋”)

  原因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7)

——曹刿论战改写(精选五篇)

  曹刿论战改写 1

  一、训练目标:

  1、学会改写的要领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

  以上几种常用的'改写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几条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是指命题对改写的要求。写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写,切不可过分地自我发挥。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具体写法等,是改写构思的张本。要领会原文的主题、人物、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3、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中心要相应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4、要有自己的风格。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三、训练题目: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谋士战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刿虽然是一介布衣,却具备许多士大夫所没有的素质。文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尤其发人深思,试改写此文,文体不限。

  要求:1、能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体现曹刿的战略思想。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断。3、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四、学生写作:略

  曹刿论战改写 2

  公元684年春天,齐国君王齐桓公为建立威信,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攻打鲁国。鲁庄公急得像只热锅上的蚂蚁,没办法,发征兵公告吧。曹刿是个有爱国之心的农民,知到这一消息后,便请求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对他说:“国家大事就让那些有权的大官们去谋划,我们*民老百姓,只要耕好地,守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曹刿听了后,说道:“那些大官们目光短浅,都不能深谋远虑,这仗一定会打输。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难当前,我们又怎能不管呢?”于是曹刿背个行囊,独自去了京城。终于拜见到了鲁庄公。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用的这些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点了点头,又说:“牛、羊、玉器和丝帛,我都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点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着急了,说:“这···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就算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嗯,不错!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有了胜利的可能。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正准备命令击鼓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以进军。战争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鲁庄公很高兴,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击鼓了,大王!”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曹刿说:“大王,您还不能这么做!敌方是一个大国,虽然被我国打败了,但也要设想到最不利的可能,不能够轻率行动,避免遭受埋伏的袭击。因此我观察了敌方战车的车印,见车印已乱,而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东倒西歪。所以我认为可以驱车追赶他们。”庄公高兴极了,命令追击齐军。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表彰曹刿的足智多谋,正准备嘉奖他时,却发现曹刿不见了;而曹刿那边呢,他正和他的老父亲一起耕地呢!

  曹刿论战改写 3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并让一个姓李的人做军师辅佐作战。这个人根本不懂兵法,只是在一次鲁国和一个小国打仗时随口说了一个缓兵之计,结果误打误撞打败了小国,给鲁国带来了很大利益,就被鲁庄公立为宰相。

  曹刿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想:“让这种目光短浅的人来指挥作战,鲁国必亡也!”于是不顾家人劝阻,一定要面见鲁庄公。曹刿进了皇宫,给鲁庄公行过大礼后起身就问:“请问皇上您凭什么作战呢?”鲁庄公说:“吃的穿的一些东西我都不自己享用,一定把他分给别人。”曹刿瞥了一眼在旁边惺惺作态的李宰相,心里想:就是因为好处给了这些当官的人,百姓的生活才会那么疾苦。他说:“这些小的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一定按实数说。”曹刿应道:“只在小处守信用,神也不会帮你的。”鲁庄公想了想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还是会按实情处理的。”曹刿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可以凭此打一仗…...”李宰相看情形对自己不利,再说下去可能自己军师地位不保,忙说:“大胆刁民,你本一介草民,却敢对皇上评头论足,实属大不敬,犯了以下犯上之罪。打仗的事自有皇上定夺,你还没有资格插嘴。来人哪,把他给我打入大牢!”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看到曹刿被士兵带下去也很想阻止,却碍于宰相的权威,只好心里惋惜。

  曹刿论战改写 4

  一、训练目标:

  1、学会改写的要领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

  以上几种常用的改写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几条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是指命题对改写的要求。写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写,切不可过分地自我发挥。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具体写法等,是改写构思的张本。要领会原文的主题、人物、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3、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中心要相应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4、要有自己的风格。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三、训练题目: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谋士战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刿虽然是一介布衣,却具备许多士大夫所没有的素质。文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尤其发人深思,试改写此文,文体不限。

  要求:1、能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体现曹刿的战略思想。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断。3、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四、学生写作:略

  曹刿论战改写 5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君王齐桓公为建立威信,以我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进攻我国。国王鲁庄公被迫出兵抵御。曹刿是个有爱国之心的农民,听到这一消息后,便请求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对他说:“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有权位的大官们去谋划,我们*民老百姓,只要耕好地,守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曹刿却不听劝,说道:“那些大官们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思虑眼前利益,宫廷虽意见纷纷,良策千条,却都不能深谋远虑,这样仗就一定会打输。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难当前,我们身为鲁国人名又怎能不管呢?”于是,曹刿经历许多艰苦,终于见到了鲁庄公。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等这些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不太满意地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肯定地点了点头,又说:“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这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地改变旧制,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明”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急了,说道:“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即使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恩!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可能。恩!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陪您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拿起鼓槌准备击鼓宣命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急邃进军。”鲁庄公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大王!”最后,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又阻止了,说:“大王,危险,您还不能这么做!”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刿说道:“在战场上,双方对敌,就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战争决策者来说,或攻或守,需要掌握适宜的时机。而作战一事,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因此在齐军们第一次击鼓时,他们士气振奋,满腔热血。而再次击鼓时,军心疲塌,士气衰减。等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已经军心怠惰,士气尽竭。而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涨,对方刚好士气衰竭,敌疲我打,因此我军方得以一鼓作气攻克阵地。敌方是一个大国,虽然被我国打败了,但也要设想到最不利的可能,不能够轻率行动,避免遭受埋伏的袭击,但也不能消极等待而错失良机。因此我观察了敌方战车的车辙,见车辙纷乱,而远望到他们的奎旗东倒西歪。所以,我当即便判定了他们不是诈败,因为如果是诈败的话,车辙就会比较有章法,不会如此纷乱,奎旗也不会那么东倒西歪,所以我决定驱车追赶他们。”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教案 (菁华9篇)(扩展8)

——《曹刿论战》改写优选【5】篇

  《曹刿论战》改写 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时期,齐祥功在城市里做了很多错事,城内危机,贡子小白和贡子纠正都想离开齐国避免灾难,公元686年,贡子小白白跑到朱国,贡子跑到鲁国。这一年,齐重臣杀了齐襄公。又立公孙无知为君主。公元685年,齐国的重臣又杀掉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和宫子久都想争夺王位,但公子小白带头做了齐桓公。可是鲁国依然想派公子纠归国,但是她们数次都失败了。之后,齐国呼吁吕国杀公子纠,在吕国申请齐国政令,于公元684年向吕国攻击。

  这一信息传入了鲁庄公的耳朵里,他提前准备全力以赴迎战。曹刿准备劝谏,在入宫的道上,他的老乡说:“重臣们会谋化这件事情的,又关你什么事呢?”曹刿说:“官员们鼠目寸光,不容易谋定后动。”因此入宫里问鲁庄公。曹刿问:“你可以为何作战?”庄公说:“衣禄这类健康养生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一人享有。”曹刿回应:“这类小恩小惠不可以遍布老百姓,她们不容易听你的。”庄公说:“祭拜用的猪羊牛、玉帛这类,我几乎害怕谎报数量,一定要保证诚实可信。”曹刿说:“这一点诚心无法让人相信,神明是不容易庇佑你的。”庄公说:“许许多多的案子,即便不可以掌握清晰,还要解决得有理有据。”曹刿回应说:“它是对老百姓锦本职工作的事。能够凭这一标准战斗。那假如打着仗来。请要我和你一起去。”

  历经一些提前准备,鲁国部队蓄势待发了。看见对门奔来的齐国部队,鲁庄公立刻要敲鼓涉足。曹刿赶忙阻拦着说:“还不好。”齐国部队这一幕,数次敲鼓。曹刿一听,内心一些得意忘形,便叫庄公:“就行了。”庄公敲鼓。齐军無心再迎战,便撤离了。鲁庄公又想追捕,曹刿说:“还不好。”曹刿下车时细心看过车印,又走上车之前横木看见齐军的旗子。又有一股得意忘形的情绪涌出来,便与鲁庄公说:“就行了。”齐军也是吓住扔下旗子跑了。”

  早已击败了,鲁庄公了解曹刿为什么呢做。曹刿说:“战斗是靠胆量的。第一次擂鼓时要振作起来兵士的胆量,第二次擂鼓时斗志变弱,第三次时斗志已不遗余力了。敌军部队斗志不遗余力而己方斗志正旺,因此 能击败她们。齐国是一个强国,无法猜想,怕有伏击。我看到她们的车印错乱,远远望以往旗帜倒地了,她们确实败走了,因此 就一声令下追求她们。”

  《曹刿论战》改写 2

  一、训练目标:

  1、学会改写的要领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

  以上几种常用的改写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几条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是指命题对改写的要求。写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写,切不可过分地自我发挥。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具体写法等,是改写构思的张本。要领会原文的主题、人物、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3、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中心要相应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4、要有自己的风格。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三、训练题目: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谋士战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刿虽然是一介布衣,却具备许多士大夫所没有的素质。文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尤其发人深思,试改写此文,文体不限。

  要求:1、能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体现曹刿的战略思想。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断。3、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四、学生写作:略

  《曹刿论战》改写 3

《曹刿论战》改写

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期,齐襄公在城里做了许多坏事,城里危机四伏,公子小白与公子纠都想离开齐国避难,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跑到莒国,公子纠出跑到鲁国。这一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又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元前685年,齐国的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争夺君位,但公子小白抢在前,做了齐桓公。但是鲁国仍然想派公子纠回国,不过他们多次都失败了。后来齐国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又以鲁国参加了齐国内政,于公元前684年对鲁国进攻。

这个消息传到了鲁庄公的耳朵里,他准备全力应战。曹刿打算进谏,在进宫的路上,他的同乡说:“大臣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又关你什么事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会深谋远虑。”于是进宫里问鲁庄公。曹刿问:“你能凭什么战斗?”庄公说:“衣食这种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他们不会听你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了解清楚,也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对百姓锦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仗。那如果打起仗来。请让我和你一起去。”

经过一些准备,鲁国军队整装待发了。看着对面奔来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马上要击鼓进军。曹刿急忙阻止着说:“还不行。”齐国军队见状,多次打鼓。曹刿一听,心里有些得意,便叫庄公:“可以了。”庄公击鼓。齐军无心再应战,便撤退了。鲁庄公又想追击,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仔细看了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看着齐军的旗帜。又有一股得意的`心情涌上来,便与鲁庄公说:“可以了。”齐军更是吓到丢下旗帜跑了。”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曹刿为什么这样做。曹刿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擂鼓时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时士气已竭尽了。敌方军队士气竭尽而我方士气正盛,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是一个大国,难以猜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远望过去旗子倒下了,他们真的败走了,所以就下令追逐他们。”

  《曹刿论战》改写 4

  春风吹,鼓声大作。东有大齐国,不得不在鲁国咬着牙。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陆壮公当然是如热锅上的蚂蚁,没有片刻的安宁。过了一会儿,一个电台报道,奇石正在接*陆。鲁庄公以为此时,他不得不发兵以报一线希望。鲁庄公深知,在强大的齐师面前,鲁国的军队形同虚设。后果可想而知。这时,庄公又无助,又紧张,又害怕。就是想有人帮帮他,给他提点意见。

  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民们正在土地上挥洒汗水。但是,有一个场景与这张图极不兼容。在田地旁边的大槐树下,一个英俊的年轻人懒洋洋的站在那里,看着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曹刿!”远处传来刺耳的叫喊声。一个老人背着拐杖从树后跑过来,好像要打人一样。“爸爸,别玩了!我们要有大灾难了!”老人被他的话迷惑了。周围的人也被他的话吸引住了,放下了他们的住处。曹刿放低了声音,告诉村民他的计划。村民们嘲笑他说:“你负责那个吗?”那是王公大臣的事,与你何干?真的是狗叼老鼠。”曹刿抬起头,眼里流露出一些骄傲。他对他们说:“那些官员有多少是有能力的?都是*视眼的老鼠。他们能保卫国家吗?”于是他大步走向宫殿。

  “报纸!有一个人自称能帮齐师拿下!”庄公一听,立即从沙发上跳了下来。立刻邀请曹刿到前面来。庄公还没来得及说几句话,曹刿就问道:大王是靠什么打仗的?庄公的回答:我绝对不会一个人享受那些贵重物品和美食。我要和别人一起品尝。俗话说,一个人吃饭不甜。我以圣贤为榜样,我认为上帝会帮助我成功。曹刿轻蔑地说,如果你的报酬支付不当,他们就不会服从你?上帝还会帮助你吗?庄公当机立断,说:“祭祀神灵时,我从来不虚情假意地给神灵什么。脚踏实地的告诉诸神。这还不够吗?”曹刿并没有被庄公的口才吓倒,而是严厉地反驳庄公:小地方守信,不吹牛,神仙根本看不起你的眼睛。他们怎么能祝福你呢?无奈的庄公不得不提出最后一个条件:我和我的下属都非常忠于职守。虽然大小案件都查不清楚,但必须根据事实来判断。听到这个情况,曹刿松了口气,点了点头。临走时,他告诉庄公,要打就一定要带着他。

  在家里,曹刿每天坐在窗前,看着庄公使者的到来。村民们非常惊讶。庄公的使者终于把曹刿带走了。这时,村民们意识到,他们在嘲笑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鲁长瓢战,庄公同坐曹刿马车。鲁智深欲打鼓,拉着庄公的手,不听号令。直到齐军三次击鼓,庄公才下令击鼓。庄公早就被他迷惑了。我必须听他的。没想到,齐军被打败了!这一次,庄龚克急于下令追兵,却被曹刿拦住。庄见龚克一定要观望一阵子,便下令。果然,他把那些混蛋赶出了这个国家。

  战斗结束了,但神志不清的庄公还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他问曹刿。曹刿总结了秘传的打赢奇石四个字,他在后来的战争中只用了“看他的蛙旗”几个字。庄公只能称之为天才。此时,庄公对曹刿的景仰犹如黄河之水。

  庄公虽然智力不是很好,但也是一个热爱人才如命的好君主。长勺之战一个月后,曹刿正式成为庄公的首*顾问。“曹刿!”拄着拐杖的老人又出现了,但现在他红着脸来了。说:你小子真有出息!最后,我们荣耀了我们的家人!两人拥抱在一起,周围的人都感动得流泪。

  《曹刿论战》改写 5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并让一个姓李的人做军师辅佐作战。这个人根本不懂兵法,只是在一次鲁国和一个小国打仗时随口说了一个缓兵之计,结果误打误撞打败了小国,给鲁国带来了很大利益,就被鲁庄公立为宰相。

  曹刿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想:让这种目光短浅的人来指挥作战,鲁国必亡也!于是不顾家人劝阻,一定要面见鲁庄公。曹刿进了皇宫,给鲁庄公行过大礼后起身就问:请问皇上您凭什么作战呢?鲁庄公说:吃的穿的一些东西我都不自己享用,一定把他分给别人。曹刿瞥了一眼在旁边惺惺作态的李宰相,心里想:就是因为好处给了这些当官的人,百姓的生活才会那么疾苦。他说:这些小的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一定按实数说。曹刿应道:只在小处守信用,神也不会帮你的。鲁庄公想了想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还是会按实情处理的。曹刿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可以凭此打一仗。李宰相看情形对自己不利,再说下去可能自己军师地位不保,忙说:大胆刁民,你本一介草民,却敢对皇上评头论足,实属大不敬,犯了以下犯上之罪。打仗的事自有皇上定夺,你还没有资格插嘴。来人哪,把他给我打入大牢!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看到曹刿被士兵带下去也很想阻止,却碍于宰相的权威,只好心里惋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