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菁华10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力的教案1

  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图示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教师在讲授力的图示时,要用刻度尺、圆规作好示范图例.画力的图示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定标度,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根据力的大小和选定的标度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终点来表示.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选择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多大的力,可根据具体情况任意选择.但在同一个受力图上,比例大小应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作图方便,可以用一个方框来表示受力的物体.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力的示意图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师可以把力的图示改画为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学具准备 弹簧、拉力器、弹簧秤、握力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分别让一名女学生和一名男同学拉同一个拉力器,让学生观察拉力器伸长程度有什么不同.指出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放映幻灯片,内容为排球比赛、马拉车.提出问题:想想看,除了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三要素

  指出:在排球运动中,二传手用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运动,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就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落.可见,力的方向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推门.提问:当推力作用在离门轴不同点时,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另找一名学生握住扳手的不同位置去拧螺母,提问该学生有什么感觉.

  总结该学生的回答指出: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到离门轴较*的点,易于把门推开.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可见,力的作用点也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同学们应认真观察、认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研究有关力的问题十分重要,用作图的方法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是研究有关力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力的图示.

  2.力的图示

  请同学们观察书上有关力的图示的插图,同学们看完书后,请同学合上书本,老师提问:在力的图示中,用什么来表示力?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老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怎样来画出力的图示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练*.

  例题

  用50N的力沿水*向右的方向拉一个小车,请画出小车所受拉力的图示.

  教师边讲边画,并要求同学跟着老师在练*本上画,讲述内容的顺序如下.

  (1)首先确定受力物体,在这道题里是小车,画出一个方框表示受力物体.(小车)

  (2)根据力的大小选定一个标准长度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已知力的大小应是标准长度所表示力的大小的整倍数.在这道题中选1个标准长度代表10N,已知力50N是10N的5倍.

  (3)确定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不能离开受力物体,一般画在表示物体的方框的中心.

  (4)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应当等于标准长度的整倍数,在这道题里是5倍.

  (5)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注意箭头一定要画在线段以内.

  最后形成如图所示完整的图示.

  3.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上题,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

  同学讲完后,教师完成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这些物体受到的拉力的图示.

  用投影打出如下内容的例题

  1.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着一个物体.

  2.沿着与水*方向成30°角的方向向右提一个物体.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进行指导,最后用投影打出正确的图示进行讲评,指出同学们作图中的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以及力的示意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物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物理模型,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予以足够重视,并养成认真细致,规范作图的良好*惯。

力的教案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力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复*跑跳步、前踢步、后踢步等基本舞步。

  2、引导幼儿创编具有一定意义的短小快乐的舞蹈。

  3、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舞蹈活动的愿望,体验舞蹈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鼓一面、鼓棒两根、录音机、音乐磁带。

  2、学*各种舞步。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教师鼓点的变化而做动作,训练幼儿节奏感。

  师:“小朋友,跟我一起敲敲鼓好吗?”(幼儿走入活动室自由找空位站好,教师敲鼓,幼儿随鼓声的快慢,调整自己脚步的速度进行表演)

  二、游戏“快乐的脚步”。

  1、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你们的脚步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快乐的脚步的游戏,好吗?”

  2、师:“老师的两根鼓棒表示小朋友的两只小脚,老师的鼓棒往哪边敲,你的小脚就往哪边跳。”(教师变换鼓棒位置敲鼓,幼儿随鼓棒位置的变化及鼓声速度的快慢变换舞步进行动作。)

  过渡:小朋友累了吧!让我们坐下休息一会儿!快乐的脚步花样真多,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优美的舞蹈来。今天,老师就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了一则非常好看的舞蹈,下面请小朋友欣赏。

  三、教师示范舞蹈,幼儿模仿动作。

  1、教师听音乐舞蹈,幼儿欣赏舞蹈。提问:

  ①你刚才看到老师跳了些什么?

  ②老师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了表现快乐小动物的舞蹈,那舞蹈用了哪些快乐的脚步呢?(幼儿说出一种动作后,教师针对较难的动作,让幼儿集体练*。)

  2、幼儿随教师学舞蹈。

  ①师:我知道你们也想跟随我们一起跳舞了,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吧!(教师将口令与语言提示相结合带领幼儿一起舞蹈。)

  ②让我们再来一次。(师生再次舞蹈一遍,教师对有困难的幼儿变镜面示范为同方向示范。)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学*了一则表现快乐动物的舞蹈,这个舞蹈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来的,下面老师还想跳一段舞,也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出来的,这则舞蹈与刚才的一样不一样呢?请你们看。

  四、教师变换舞步舞蹈,启发幼儿创编。

  1、教师变换舞步舞蹈。提问:

  ①刚才老师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一个什么样的舞蹈?

  ②老师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一个表现身体锻炼的舞蹈,老师用了哪些快乐的脚步呢?

  ③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变化一下快乐的脚步呢?行不行?让我们听音乐想一想。

  2、幼儿创编脚步动作。

  提问:“想出来了吗?让我们来听着音乐试试看。”(两遍)。

  3、请个别幼儿将创编的脚步表演给大家,并集体学一学。

  小结:你们想的真棒,老师有个建议,你们可以把刚才编的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成一个快乐的舞蹈,如果你想出来的办法一个人不够表现的话,可以请你的好朋友帮忙,几个好朋友编一个快乐的舞蹈,好不好?下面我们去商量商量吧!

  五、幼儿创编舞蹈。

  1、幼儿听音乐全体编舞。(两遍)

  2、请个别幼儿表演。

  3、集体表演

  六、结束: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快乐的脚步编出了这么多快乐的舞蹈,让我们一起去表演给其他

  的小朋友看吧!

  大班刮画《家乡的夜景》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

  刮画《家乡的夜景》

  动目标:

  1、学*刮画的技巧,了解刮画的特征,初步掌握刮画的方法;

  2、感知色彩明暗的对比,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体验色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认识深色和浅色;

  2、多媒体幻灯片夜景图;

  3、幼儿作画工具(画纸、油画棒、无尖铅笔);

  4、半成品几张(一张铺好浅色底色的关成品、一张在浅色底色上涂好的深色的半成品);

  5、歌曲《萤火虫》磁带。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幼儿欣赏歌曲《萤火虫》,小朋友你们知道歌曲里唱的是谁吗?萤火虫什么时候进来?(是晚上)。当夜幕降临,到处是一片漆黑的时候,小动物迷路的时候,萤火虫打着它的小灯笼把小动物们安全地送回了家。

  2、欣赏图片,放映幻灯片,“家乡的夜景”。

  天黑了小动物们有萤火虫,城市的夜晚没有萤火虫为、该怎么办呢?灯光把城市的夜晚装扮得十分美丽,我们来看看这是哪里吧?

  (1)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是哪里呀?(是晚上的*)天安六上有什么?(有彩灯和焰火)

  (2)再依次欣赏几张代表性城市的夜景如:人民大会堂、北京西客站、立交桥、东方明珠等地方的夜景。

  (3)观察我们家乡的夜景,看看这里是哪里?(是白天的广场)大家看看晚上的广场是什么样子?

  (4)观察图片,看看这是哪里?(是马路)观察晚上的街道同白天的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说说晚上与白天有什么不同?

  (5)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是楼房)到了晚上房子里是什么样子?(家家户户亮起了灯,天上有星星和月亮,还有路灯)

  3、欣赏范例,示范讲解

  我这有只神奇的魔笔,它能刮破黑夜,把夜晚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边讲解边出示画纸现场做画),我用魔笔刮破黑夜,一颗小星星钻了出来,又钻出一颗小星星然后是月亮……

  小朋友,想知道是一支什么样的魔笔吗?(出示无尖铅笔)啊!原来就是一支无尖的铅笔呀!一支没有尖的小铅笔怎么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呢?原来我的画纸也有点特别,画纸上用油画棒涂过了,这种画叫“刮画”。

  4、认识刮画,熟悉作画步骤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画法“刮画”,刮画与其他画的区别在于画画上之前,要先把画纸处理一下。

  (1)首先在画纸上均匀的涂上一层浅色;

  (2)在浅色上涂两遍深色:第一遍横着涂,第二遍竖着涂。如果你有一尺会飞的魔笔,你想乘着去哪里呢?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有许多神奇美妙的地方,我们“家乡的夜景”这么美,下面就请小朋友拿我送你们的魔笔,画画咱们“家乡的夜景”,乘着魔笔出了吧!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先涂一遍浅色,涂满了再涂深色,在涂深色的时候,注意要涂得均匀,涂得满,动作要快;

  (2)想好了主题再刮画,错了的话用同样的颜色的油画棒盖上重画。

  6、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7、活动结束

  让幼儿拍手唱歌《小蜡笔》。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洞洞变变变

  【活动目标】

  1、能使用正确的方法补洞洞。

  2、发挥想象,尝试根据洞洞的形状添画出各种形象。

  3、体验洞洞添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画棒、胶棒、记号笔

  2、各种服装杂志、彩纸、彩色报纸等

  3、PPT:教师登山照片;各种形象(动物、车、水果、人物等)

  4、 音乐:《撕报纸》、《森林狂想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放假,你们出去玩了吗?(去公园了、没出去···)你们猜我去哪了?(打开登山照片)对我去爬山了!爬山很开心。哎!只有一件事让我特别的郁闷,我把衣服弄破了好几个洞,你们瞧!(出示刮出洞的T恤)

  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呀?(缝一缝、补一补)

  师:你们真聪明!(出示各种纸)假如这是一块布,我把它补在洞洞的背面。看洞洞补好了。怎么让洞洞看起来更漂亮?(在里面填上图案,装饰上花纹···)

  二、游戏—撕洞洞。

  师:你们说的很好!今天我把你们请来,就是想让你们帮我把这些洞洞设计一下。

  1、提出设计要求:老师准备了各种T恤纸,但现在上面还没有洞,我们一起玩个游戏,把上面撕出各种形状的洞洞,然后再来设计。(记住:洞洞的形状越奇怪越好,洞洞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

  2、播放音乐《撕报纸》开始游戏。

  三、尝试想象创作。

  1、补洞洞。

  师:现在T恤上有许多洞洞,你们把洞洞周围涂满胶,选一张喜欢的纸把洞洞补好。

  2、添加想象。

  师:洞洞补好了,我们看看洞洞能变成什么?(请个别幼儿示范)播放PPT及《森林狂想曲》幼儿开始创作!

  四、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设计进行简单的介绍。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剪纸活动:花儿朵朵

  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感受累加剪纸的特点,并初步尝试用这一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2.能运用折剪、画轮廓的方法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共同合理地使用各种工具、材料。

  准备:

  1.各色蜡光纸,糨糊,剪刀,托盘,抹布,铅笔等。

  2.累加组合剪纸作品一幅(见图1),其中一只蝴蝶的花纹可以分离并移动。

  3.背景音乐,“三只蝴蝶”背景图(图上有幼儿画的若干花朵)。

  4.欣赏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丰富有关经验。

  过程:

  1.回忆已有经验,萌发活动兴趣。

  师:我们听过剪花娘子库淑兰奶奶的故事,也欣赏过库淑兰奶奶的剪纸作品,还记得是什么作品吗?库淑兰奶奶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幼:梅香骑马。

  幼:用的是累加剪纸的方法。

  2.欣赏剪纸作品《蝴蝶飞》,感知累加组合剪纸的特点。

  (1)初步整体欣赏作品。

  师:这些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小不一样,飞的方向不一样。

  幼: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

  师:在这么多美丽的蝴蝶中,你最喜欢哪一只?你觉得它哪里最漂亮?

  幼:我最喜欢红色的蝴蝶。

  幼:蝴蝶身上的锯齿形花纹很好看。

  幼:蝴蝶身上还有波浪形、圆形和水滴形的花纹。

  师:这只黑色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的是锯齿形,中间有许多圆形,像小太阳一样。

  (2)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师:像小太阳一样的花纹有几层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将黑色蝴蝶上的太阳形花纹一层层地分离,便于幼儿观察。)

  师:原来四层图形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小,而且它们的颜色也不同。

  现在我要把它们贴回去,该先贴哪一个呢?

  幼:桃红色的最大,要贴在最底下,再贴绿色的、小一点的……最小的要贴在最上面。

  师:贴好后的花纹和原来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圆形都贴到一边去了,和蝴蝶小翅膀上的水滴形花纹有点像。

  师:看来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3)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层数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师:蝴蝶所有的花纹都是四层的吗?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

  幼:小翅膀上的花纹是三层的。

  幼:还有蝴蝶的身体用了两层累加,眼睛用了一层。

  师:累加的花纹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们的色彩和花纹效果也不一样。

  3.大胆尝试用累加组合的剪纸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1)共同讨论制作方法。

  师:我们的小舞台要上演童话剧《三只蝴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背景,画了一些美丽的花。今天我们再用累加的方法做些花,把背景布置得丰富些,好吗?你们想做什么样的花呢?

  幼:菊花、荷花、蝴蝶花、梅花……

  师:我这儿有一些梅花,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红色的',还有花蕊。

  师:我们怎么来做这朵花呢?两层花瓣一样大吗?

  幼:先折剪出第一层梅花花瓣,再剪出第二层花瓣。

  幼:最下面的最大,中间的小一些……还要剪出花蕊,然后把它们贴在一起。还可以剪些小花纹装饰花瓣。

  (2)尝试制作。

  师:我们可以用折剪的方法和画轮廓剪的方法来做花,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大的花瓣和花纹用大的纸,小的花瓣和花纹用小的纸,剪下的碎纸要放到空盘子里,我们要像库淑兰奶奶一样学会节约。

  (幼儿制作并将作品布置在《三只蝴蝶》的背景图上)

  4.师幼共同布置作品并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你最喜欢哪一朵?它哪里最漂亮?

  幼:荷花很漂亮,它的花瓣一层一层的,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

  幼:鸡冠花很好看,它的花蕊有很多形状。

  师:累加剪纸的方法不仅可以做花,还可以表现很多其他的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试一试。 活动分析:

  剪纸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该活动是为小舞台表演《三只蝴蝶》制作背景而进行的。在前期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感受库淑兰剪纸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剪纸作品,感受和理解剪纸艺术的美。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让幼儿欣赏作品的内容、画面布局,还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引导他们讨论剪纸方法,感受色彩、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知道什么是累加剪纸,并比较它和镂空剪纸有何不同,激发幼儿探索学*的兴趣。 剪纸活动不仅是技能的练*,也是对幼儿的一种文化熏陶,对幼儿生活观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良好*惯的养成,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等等。

  大班美术活动:我设计的花车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

  2、与我们*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幼儿设计草图

  1、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时见到的车辆。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讲评

  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介绍自己设计的“花车”。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金灿灿的油菜花(添画)

  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油菜花的主要特征。

  2、学*分工合作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春天油菜花金灿灿的美景。

  准备:

  1、油菜花实物若干,供幼儿实际观察。

  2、春游时的照片,让幼儿感知油菜花漫山遍野金黄色的美景。

  3、教师画好油菜花枝干的画纸若干(每桌一张),水彩笔、油画棒

  过程:

  1、导入:

  师:上次我们春游时,在野外看到了一种金黄色的花,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来看看它叫什么名字?(油菜花)

  2、观察油菜花的外形。

  1)观察花的外形。

  师:请你们来看看它有几个花瓣?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油菜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油菜花是怎么排列在肢干上的?像什么?

  你还见过什么花?油菜花和那些花一样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总结:油菜花是金黄色的,有四个花瓣,花瓣是椭圆形的。

  2)观察枝干及菜叶。

  师:油菜花的枝干是一根还是有很多根?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油菜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怎样排列生长在枝干上的?

  幼儿观察后回答。

  3、幼儿合作绘画。

  师:今天我们就把油菜花画出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1)幼儿自主商量分工。

  师:前些日子,我们画过美丽的台布,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台布我们是怎样画的呀?

  幼儿回忆上次合作绘画的场景。

  “今天我们也想画台布一样画油菜花,现在请每桌小朋友自己商量一下,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花瓣,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叶子。”

  幼儿学*自己分工,分好后向大家作介绍,让大家听一听合不合理。

  2)幼儿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画好后再添画一些别的事物。

  4、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

  1)请每桌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内容,并说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提问: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表扬分工合理、绘画有创意的绘画小组(共坐一桌的幼儿)。

力的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5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七、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

力的教案6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

  (二)教具:拉力器,弹簧秤。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

  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

  三、弹簧秤(10分钟)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

力的教案7

  教材分析:

  乐曲《玩偶进行曲》选自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乐曲的旋律欢快活泼、诙谐有趣。乐曲为ABAC的结构形式,A段音乐兼有进行曲和双拍子舞曲的特点,优美活泼的旋律生动描绘了木偶兵们吹着小喇叭,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的神态;B段音乐诙谐有趣,富有动感,就好象老鼠王带领一群老鼠兵东瞧瞧西看看,鬼鬼祟祟出洞捣乱的样子;接着A段又重现,表现了木偶兵在操练的紧张场面;C段的音乐激烈、变化丰富,让人仿佛亲临到激烈的战争场面,并能通过起伏的音乐来了解木偶兵与老鼠兵紧张的战况。音乐跌宕起伏的旋律、诙谐有趣的形象以及木偶兵与老鼠兵激烈的战争场面,深深地吸引幼儿。幼儿通过欣赏活动,有助于感受乐曲优美活泼、诙谐有趣、紧张激烈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通过世界名曲的欣赏,打开了幼儿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窗口,为今后欣赏世界名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和图谱提供的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及不同的旋律。

  2、根据音乐特点,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小木偶与小老鼠的形象。

  3、体验乐曲诙谐的风格,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有音乐欣赏的基础,能够分辨不同旋律的音乐

  2、自制教具:木偶、老鼠等音乐形象。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学木偶进教室。

  (点评:幼儿模仿木偶进教室,生动、有趣。而听音乐学木偶进教室,使音乐的旋律自然地走进了幼儿的记忆,为幼儿欣赏音乐做了很好的铺垫。)

  2、结合图谱欣赏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

  (1)幼儿听音乐教师画图谱。

  (2)欣赏后提问:

  小朋友听完音乐之后有什么感觉?

  你在听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点评:图谱的运用会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这我们已达成共识。而图谱如何与音乐完美结合,利于幼儿理解、记忆,便成了我们思考的重点。本节活动教师图谱的恰当运用应称得上是“点睛”之笔,如跳跃的旋律教师用短线进行表示、连贯的旋律教师用连线进行表示,当表现故事战争时教师则运用“曲线“表现激烈的场面……看似简单的图谱,没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没有教师对幼儿深层次的解读,是很难设计出的。而教师随音乐恰当准确现场画图谱,更使得音、形与想象自然驰骋,达到表现艺术美与领略音乐神韵之目的。)

  3、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音乐的思想内涵。

  教师边讲述故事边出示音乐形象。(提供图片)

  (点评:此环节教师运用“故事导入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教师将作品背景内涵用生动的故事展现给幼儿,让复杂的旋律简单化,让幼儿在了解木偶兵与老鼠兵战争的起因、过程及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欣赏,从而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

  4、欣赏音乐

  (1)第一遍分段欣赏乐曲

  每段欣赏后提问:请小朋友将图片贴到相应的图谱前方。

  (2)第二遍完整欣赏乐曲

  鼓励幼儿边欣赏音乐边自由地表演动作。

  (点评:此环节教师是为了了解幼儿在以上两个环节中对作品的理解情况,同时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打破以往“教师教,幼儿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5、分段欣赏乐曲。

  (1)分别欣赏每段音乐的旋律。

  (2)引导幼儿说出每段音乐的不同旋律及旋律变化。

  (3)尝试用动作表现各种旋律变化及不同的音乐形象。

  分段欣赏后教师的提问:

  第一段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小木偶兵是怎样操练的?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

  第二段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小老鼠出来干什么?用动作怎么表现?

  第三段的音乐和第几段的音乐是一样的?木偶兵会怎样来迎战?

  第四段的音乐是什么样的?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动作来做出来。

  (点评:“如何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思想?”此部分教师用教学实践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解答,如:听完第一段音乐,教师提问:小木偶兵是怎样操练的?”听完第三段音乐,教师提问:“木偶兵会怎样来迎战?”通过这些问题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另外,为使动作既来源于幼儿,又能及时给予提炼指导,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幼儿创编共同商讨确定的方法,既满足了幼儿创造表达的目的,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6、完整听音乐分角色表演。

  (点评:此环节教师运用“情境表演法”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搭建了一个表现的*台,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也为教师评价幼儿提供了契机。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幼儿情绪高涨,其乐融融,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

  附:

  1、故事提示:

  有一天一个木偶兵吹起了小喇叭,号召玩具橱里的木偶兵和他一起出来操练,他们昂首挺胸可神气了。突然,老鼠王带领他的老鼠兵出洞捣乱,他们东瞧瞧西看看,非常可恶。木偶兵决不能让老鼠兵来捣乱,于是加紧操练,决定把老鼠赶跑。于是,木偶兵和老鼠兵的战争开始了,一会木偶兵占了上峰,但是一会老鼠兵又占了上峰。最终木偶兵团结一致,打败了老鼠兵,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力的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力的教案9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教你学一招,要求学生和别人交流自己拿手的本领。

  一、教学前,详细布置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道具、作品或展示的材料。

  二、创设互教互学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交际兴趣。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

  2、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再说说自己的招好在哪里,有哪些独到之处。

  三、示范交际。

  1、一个同学教,一个同学学;

  2、扮演记者,对某个学生进行采访;

  3、然后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活动进行评议,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心内容;

  4、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

  5、提醒学生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四、创设合作学*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

  五、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和表演,大家共同评议,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本领最拿手。

  六、建议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或窍门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演示,以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作】

  一、引导学生回忆,和同桌说一说自己都会哪些本领。

  二、教师巡视,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当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好学的精神,开拓学生的*作思路。

  三、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作提示,并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清楚地告诉别人。提醒学生注意这次*作的要点:要说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本领,要写清楚自己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题目可以用我学会了,也可以自拟。

  四、学生构思后进行自主*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并巡视,以便做到对全班的*作情况心中有数,然后选择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六、对自己的*作进行修改、誊抄。

  【我的发现】

  这个栏目,共有10组词语,每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的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组两个词语中带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左边词语里带点的字都是右边词语里带点的字的声旁。这是很多形声字的共同规律。

  一、学生自读,自主发现。

  二、积累词语。

  三、引导学生用带点的字扩词,以加深理解,巩固运用;

  四、启发学生再写出一两组有相同规律的词,如,羊群海洋,弯曲海湾,青山清晨。

  【日积月累】

  一、我会填

  1、根据已有的语言感受自主填写。

  2、同桌交流。

  3、根据汇报情况,引导渗透的地得的使用,让学生通过练*丰富语言,形成语感。

  4、补充练*,让学生在感知大量的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

  光彩夺目的(焰火)(宝石)

  清澈见底的(小溪)(池塘)(湖水)

  弯弯曲曲地(流淌)(伸展)(流向远方)

  和颜悦色地(说)(讲)(批评)(点点头)(看着我)

  鲜花开得(很美)(正艳)(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织锦)

  时间过得(太快了)(真慢)(像闪电一样)

  三、读读背背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把这些成语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

  3、积累与应用。

  【趣味语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上画了些什么。

  2、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成语积累,猜出谜底: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一举两得,三长两短,小题大做,百发百中。

  3、汇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编制此类谜语,开展猜谜活动。

  4、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狐假虎威

  5、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带数字的或带大小的成语。如,五彩缤纷,三头六臂,九牛一毛,千钧一发,万紫千红;大同小异,小巫见大巫,小心翼翼,大快人心,大风大浪,大吃一惊,大吹大擂,大摇大摆,大失所望。

力的教案10

  【学*目标】洛伦兹力、圆周运动、圆心、半径、运动时间

  【学*重点】 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

  【知识要点】

  一、基础知识:

  1、洛仑兹力

  叫洛仑兹力。通电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实际上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

  2、洛仑兹力的方向

  用左手定则判定。应用左手定则要注意:

  (1)判定负电荷运动所受洛仑兹力的方向,应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的方向。

  (2)洛仑兹力的方向总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总是垂直于所决定的*面。但在这个*面内电荷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却不一定垂直,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应用左手定则不可能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方向的同时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这时只要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即可。

  3、洛仑兹力的大小

  f=,其中 是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1)当 =9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时,f=,这种情况下洛仑兹力。

  (2)当 =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行时,f=最小。

  (3)当v=0,即电荷与磁场无相对运动时,f=,表明了一个重要结论:磁场只对相对于磁场运动的电荷有作用力,而对相对磁场静止的电荷没有作用力。

  4、如何确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半径及运动时间?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上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圆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径(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场时的半径)。半径的计算一般是利用几何知识,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圆心角等于圆弧上弦切角的两倍等知识。

  (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确定。利用圆心角与弦

  切角的关系,或者是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计算出圆

  心角 的大小,由公式t= ×T可求出运动时间。

  有时也用弧长与线速度的比。

  如图所示,还应注意到:

  ①速度的偏向角 等于弧AB所对的圆心角 。

  ②偏向角 与弦切角 的关系为: <180°, =2 ; >180°, =360°-2 ;

  (4)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规律

  如从同一直线边界射入的粒子,再从这一边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

  【典型例题】

  例1、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带电粒子从*板上狭缝O处以垂直于*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板上的P点。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离l,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e与质量m之比。

  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场,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而做匀速圈周运动,设其半径为R,由洛伦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

  有Bqv=mv2/R

  因粒子经O点时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径,l=2R

  由此得

  例2、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经小孔O射入有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纸面向里,如图所示。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到达P点,则直线OP与离子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跟t的关系式如何?

  解析:做出OP的中垂线与OS的交点即为离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轨迹如图示:

  方法一: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①

  周期T= ②

  运动时间:t= ③

  解得: ④

  方法二: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⑤

  半径为r,则qvB= ⑥

  弧长:l=r ⑦

  线速度:v= ⑧

  解得: ⑨

  例3、如图,在某装置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Oxy所在的纸面向外。某时刻在x=l0、y=0处,一质子沿y轴的负方向进入磁场;同一时刻,在x=-l0、y=0处,一个 粒子进入磁场,速度方向与磁场垂直。不考虑质子与 粒子的相互作用。设质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

  (1)如果质子经过坐标原点O,它的速度为多大?

  (2)如果 粒子与质子经最短时间在坐标原点相遇, 粒子的速度应为何值?方向如何?

  解析:①质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其圆心在x= 处

  其半径r1= ⑴

  又r1= ⑵

  ⑶

  ②质子从x=l0处至达坐标原点O处的时间为

  t= ⑷

  又TH= ⑸

  ⑹

  粒子的周期为 ⑺

  ⑻

  两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

  由几何关系得: ⑼

  又 ⑽

  解得:

  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

  【达标训练】

  1.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带电的宇宙射线向地球射来,地球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宇宙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这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假设有一个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如图,地球由西向东转,虚线表示地球自转轴,上方为地理北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它将(A)

  A.向东偏转

  B.向南偏转

  C.向西偏转

  D.向北偏转

  2. 图为云室中某粒子穿过铅板P前后的轨迹。室中匀强磁场的方向与轨迹所在*面垂直(图中垂直于纸面向里)。由此可知此粒子(A)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3. 如图所示,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边界上,有两个质量和电量均相同的正、负离子,从O点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场中,射入方向均与边界成 角。若不计重力,关于正、负离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运动的轨道半径不相同

  B.重新回到边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C.重新回到边界的位置与O点距离不相同

  D.运动的时间相同

  4. 如图,在x>0、y>0的空间中有恒定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的方向垂直于xOy*面向里,大小为B。现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在x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x0的P点,以*行于y轴的初速度射入此磁场,在磁场作用下沿垂直于y轴的方向射出此磁场。不计重力的影响。由这些条件可知(D)

  A.不能确定粒子通过y轴时的位置

  B.不能确定粒子速度的大小

  C.不能确定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D.以上三个判断都不对

  5. 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粒子经过一段时间,受到的冲量大小为mv,不计重力,则这段时间可能为(CD)

  A.2 m/(qB)

  B. m/(qB)

  C. m/(3qB)

  D.7 m/(3qB)

  6. 质子( )和 粒子( )从静止开始经相同的电势差加速后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则这两粒子的动能之比Ek1:Ek2=,轨道半径之比r1:r2=,周期之比T1:T2=。

  1:21: ;1:2

  7.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1.0×107m/s与x轴成30°的方向从原点出发,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磁感应强度B=1T,那么圆运动的半径为m,经过时间s,第一次经过x轴。(电子质量m=9.1×10-31kg)5.69×10-5,5.95×10-12

  8. 在图所示的各图中,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带电粒子的速率均为v、带电量均为q。试求出图中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

  F=qvBF= qvB0F=qvB

  9.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透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夹角30°,则电子的质量是。

  2qBd/v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1)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

力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倾听故事,能够初步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2.在交流的过程中有长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知道面临新环境时会有许多人、许多办法来帮助自己。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图画书,“伊比伊比”伴奏音乐。

  场地准备:幼儿围坐,有进行音乐游戏活动的空间。

  教学过程

  1.通过与幼儿交流并引导观察小阿力的不同表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1)结合幼儿的实际体验进行简单交流。

  提问:你们愿意上学吗?要上学了,你们是什么心情?

  (2)单独出示小阿力两种表情对比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

  ①观察开心的表情。

  提问:小阿力要上学了,他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观察不开心的表情,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小阿力不开心的原因。

  提问:

  离上学的时间越来越*,小阿力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想的是不是和小阿力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本《小阿力的大学校》。

  2.通过阅读故事的前半段(从故事开始到“乘着风飞上了天”),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初步理解故事情节和线索,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1)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2)引导幼儿对重点画面(小阿力是怎样照顾小鸟的4幅画面)进行仔细观察。

  提问:

  他为什么要拿着盒子跑过来?

  为什么小鸟的心怦怦地跳,小阿力是怎么做的?

  小阿力为什么轻声跟小鸟说?

  小阿力和小鸟说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鸟很害怕,给它东西它也不吃,你们觉得小鸟有点像故事里的谁?

  (3)共同关注重点画面(小阿力把小鸟放走了的对开画面),进行讨论、交流。

  提问:

  小鸟飞走了,它的心情怎样?

  小阿力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3.结合故事中小阿力的感受,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即将上学时的感受。

  提问:我们小朋友也即将面临小学这个新环境,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与想法?

  4.阅读讲述后半段故事,知道有许多人会帮助自己面临新环境。

  指导语:小阿力真的上学了,学校是不是真的像他想的那样呢?他在碰到困难时是怎么解决的?有谁帮助了他?我们接着来读书。

  (1)继续阅读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重点画面交流。

  提问:

  小阿力的大学校都有什么地方?

  小阿力在学校里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幼儿重点观察小阿力第一天在学校的画面)

  (3)教师讲完故事,引导幼儿交流。

  提问:

  小阿力在学校的生活开心吗?学校是像他想的那样令人害怕吗?

  都有谁帮助了小阿力?

  妈妈是怎么帮助他的?老师是怎么帮助他的?小伙伴是怎么做的?

  5.教师整体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知道面临新环境时自己也可以帮助自己,激发幼儿长大的自豪感。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2)指导语: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为什么写了许多小阿力救助小麻雀的事?

  教师小结:在面临新环境时,我们会紧张、会害怕,但一定要放心,因为有许多人会帮助你;同时,我们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就像小阿力一样,会交到许多新朋友的。

  6.交流讨论:我们如何来适应新环境?

  (1)指导语:我们都会遇到面临新环境的时候,除了有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呢?

  (引导幼儿交流时,可以适时地把这些方法用孩子看得懂的方法记录下来,并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

  提问:

  面临一个新环境,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对待?

  面临一个新环境,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找哪些人帮助?

  面临一个新环境,我们怎样找人帮助我们?怎样去交流?

  还有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

  7.音乐游戏“伊比伊比”,引导幼儿感受在更换不同伙伴游戏时的快乐。

  (1)介绍游戏玩法,学*简单的动作。

  全体小朋友听音乐前奏,自由找到一个朋友拉手做好准备,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在第二遍音乐前奏时更换伙伴,再一次游戏;游戏可以反复进行,教师引导幼儿尽量更换自己不太熟悉的伙伴。

  (2)跟着音乐,全体小朋友一起表演。

力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3

  教学内容:

  1.我不想做操,2.我就喜欢抱她们

  教学目的:

  目前,有不少家长包括幼儿教育工作者误把幼儿早期教育看成是文化教育,其实,幼儿阶段首要的教育是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感觉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些感觉能力是孩子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因为对知识首先需要感知到,然后才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活动,如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但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忽视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给幼儿以后的学*造成极大的障碍,为了端正家长的认识,重视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设计本章。

  通过本章教学,让家长了解幼儿应具备的感觉运动能力,弄清楚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掌握训练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培养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方法,难点是对幼儿感觉运动能力障碍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采访对话式、案例分析式、教师演讲式

  【教学过程】

  (开课之前,由主持者强调会议纪律)

  各位家长:

  你们好!

  今天,我们为“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再次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策略、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你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或者用你原来的的谈话,但是要简洁。)

  一、问题导入新课:

  各位家长,您的孩子是否有下列现象:

  1、贝贝的妈妈早年不育,很大年龄才有了贝贝。也因为这样,贝贝的妈妈比一般的妈妈都更要宝贝孩子,对贝贝的各个方面也特别注意观察和留神。即便这样,在家的时候,妈妈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贝贝上幼儿园之后,每天回家妈妈会问孩子老师今天问了什么问题啊,和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戏啊之类……慢慢妈妈发现,贝贝每次都回想不起来任何内容。

  等到幼儿园上公开课的时候,妈妈发现:当老师提问的时候,贝贝第一个举手,可是等老师请贝贝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贝贝的回答却是典型的所答非所问。若说是孩子还太小吧,可问题是别的同龄孩子就不这样。

  您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里有怎样的感受,是不以为然还是突然意识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二、教师讲解:

  对于这些现象,您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等我们学*完第一章《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我想您就明白了。

  三、请家长听一段录音

  妈妈:“儿子,快穿好衣服,妈妈一会送你去幼儿园。”

  孩子:“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妈妈一惊,这孩子怎么了,以往,到了点自己就早早爬起来,从没出现这种情况呀?

  妈妈:“儿子,不舒服吗?”妈妈赶紧摸摸孩子的额头,一切正常,没问题。

  儿子只是摇摇头。

  见儿子不再说话, 肯定是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按照以往的经验,儿子一定会在饭桌上说出来的,所以,妈妈也就没再追问。

  吃饭的时候。

  儿子吃了两口饭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了!”

  妈妈早有了心理准备,温和地问儿子:“能不能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啊?”

  儿子噘着嘴说:“今天我们要进行广播操比赛。”

  妈妈继续温和地说:“那你积极地参加不就行了吗?”

  儿子低下头,很不情愿地说:“可是,我不想参加。”

  妈妈不解地问:“你不是挺喜欢活动的吗?”

  儿反驳说:“我是喜欢活动,但我不喜欢做操!”

  妈妈看了看儿子说:“我想不是你不喜欢,是你根本不会做吧?特别是跳跃运动,你总是手脚不一致。*时让你多练一练,你总是偷懒,现在受难为了吧?”

  儿子不高兴地说:“反正我今天不去了,你怎么说都不行!”

  妈妈的眉头不知不觉拧紧了……

  四、分析对话:

  (一)案例中的孩子因为不会做操,她发生了哪些变化?

  1.情绪上:不高兴

  2.行为上:不去幼儿园,出现退缩行为

  3.心理上:挫败感,自卑感(潜在的,幼儿自己是说不出来的)

  (二)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和伙伴的交往

  2.孩子容易产生无能感

  3.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回避行为。

  4.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5.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

  五、教师讲解:

  家长们,一个小小的活动,却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过去您没有意识到,但现在意识到了,我们就得抓紧时间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下面我们就请这些家长分别来谈谈,您的孩子喜欢做操吗?孩子是怎样学会做操的?做操给孩子带来了哪些好处?

  六、家长发言,教师总结

  1.锻炼了身体;

  2.扩大了交往范围

  3.增强了意志力

  4.提高了认知能力

  七、教师讲解:

  做操仅仅是孩子感觉运动的一种,不会做操的孩子说明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甚至造成统合能力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大家继续看的本章的第二篇《我就喜欢抱她们》,这一篇反应的是孩子触觉失调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其中的案例和教育故事,大家课后阅读,剩下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分析,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原因和矫治对策。

  (一)、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什么是感觉统合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当我们想把看到的文字记录下来时,文字作为一个信息被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通过大脑的统合、分析、组合、加工后,大脑再指挥我们的手将笔拿起,将这段文字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什么叫感觉统合失调呢?1975年,美国的艾乐丝博士首次提出了感觉系统功能失调的理论,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比如说:大脑在接到记录文字这个信息后,不能有效地指挥手去行动,出现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多字少字的现象,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一般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前庭*衡功能失常:前庭器官控制人的重力感和*衡感,出现前庭*衡功能失常,常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很差,协调能力差,动作笨拙,易摔倒、磕碰、撞人,转圈时容易头晕,怕上高处,不喜欢被高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写错字,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

  2.视知觉不良:表现是孩子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但不喜欢阅读;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也会经常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无法做到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

  3.听知觉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和别人讲话或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不会使用剪刀和筷子,不敢登高望远,不敢荡秋千等。多动,但动作缺乏技巧,如很难安静下来,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时常出现多余无效的动作等。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说话发音不清,语速慢。

  6.触觉过分敏感

  (1)通常不喜欢他人触摸,怕人触摸;不喜欢被人拥抱,却喜欢拥抱别人;不喜欢拥挤,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会拒绝进入教室与其他人接触;婴幼儿期怕擦脸、洗澡、剪指甲,常拒绝理发、洗头或洗脸;大热天也要穿长袖衣服,不喜欢碰触某些粗糙的衣物或物品。

  (2)怕陌生人,陌生的地方;缺乏自信;常固执于熟悉的环境和动作中,对任何新的学*都会加以排斥;喜欢独处,不爱团体游戏;在团体中容易和别人争吵;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中。

  (3)爱哭;发音不清晰;胆小,容易惊慌、哭泣,爱玩弄生殖器;性格孤僻;嘴巴属于触觉敏感部位,所以幼儿会变得挑食、偏食、厌食、咬手指、咬嘴唇、咬衣襟。

  (4)常出现很多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神经质、容易惊慌;脾气固执;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吓的感觉,容易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有耐心和恒心的学*。

  (5)触觉敏感的幼儿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

  7.触觉迟钝

  (1)反应慢,动作笨拙不灵活,少动,做事缩手缩脚,大脑的细微分辨能力差。

  (2)粘人(粘固定的人),寻求很多的搂搂抱抱,需要父母特别多的抚摸。过分喜欢碰触各种东西,有强迫性的行为(反复做某个动作)。

  (3)缺少自我意识,学*积极性差,有学*困难,感情比较冷漠。

  (4)遇意外碰伤或流血时,自己常未察觉;对打骂不在乎;常有冒险和自残自伤行为,不懂得总结经验教训。

  (二)、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

  玲玲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像每一个家长那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又健康。从玲玲还不满1岁开始教她学*识字卡片,然后教她背唐诗。玲玲也不负众望地在3岁时就能识数百个汉字,能背数十首诗词。然而,父母突然注意到即将上幼儿园的玲玲比其他小朋友显得动作笨拙,吃饭、大小便都仍需要家长照顾,说话的语速特别慢,而且语气单一、缺乏声调变化,大人说话快一点或声音大一点,她都感觉很难受。玲玲还特别胆小,除了家里的长辈,她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甚至不敢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她完全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聪明”的玲玲究竟怎么了?

  通过检测,发现玲玲有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现象。追踪她成长的过程,才发现玲玲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原因:

  家长保护过度

  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非常疼爱小玲玲,惟恐孩子遭受一点点伤害和疾病,所以总是让玲玲呆在床上,不让她在凉凉的地上自由行动,不让她接触任何未经严格消毒处理的东西,而且不论去哪里,常常把她抱在怀里。这些方式减少了她自主活动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其大脑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她表现出动作笨拙、遇事胆小的情况。

  过早的才艺教育

  玲玲从很小开始接受识字、背诵诗词的教育,而这些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婴幼儿时期本来需要大量具体的、形象的信息刺激来促进大脑的发展,加强大脑的整体功能。过早学*文字、诗词等抽象知识,使孩子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识记,而没有机会去发展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感觉功能。虽然,贝贝能背诵很多诗词,但这些诗词对于幼小的她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

  缺乏接触适宜刺激的机会

  玲玲家住在高楼上,而且家长担心她在外面活动会感冒,所以她很少有机会到户外活动,所接触的环境非常单一,识字、背诗只发挥了大脑负责记忆的细胞的功能,其他的神经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刺激,特别是作为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基础的感觉统合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造成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概括起来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

  1.母孕期因素

  (1)母孕期的不良因素、围产期的不良因素如出生窒息、低体重、新生儿黄疸等、环境毒素如空气污染物、破坏性病毒及其他进入体内的化学物等都可能引起脑功能失调,从而造成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母亲羊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胎盘与子宫内壁的正常接触,可能会导致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

  (2)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物,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影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从而影响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

  (3)胎位不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都易引起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4)孕妇的紧张心理可导致儿童感统失调。心理的焦虑,行动上的姿势不佳,运动不够都会影响胎位的正确变动,进而影响儿童将来的*衡能力的学*。

  (5)早产:早产儿没有经过母体的正常孕育,使得婴儿的触觉系统发育不够完善。

  (6)剖腹产:剖腹产的孩子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乏必要的触觉和本体觉的学*。天山网讯(记者孙红霞)在报纸上报道:乌市的孕妇60%都选择剖腹产。这很不好,剖腹产的孩子*衡能力差,感觉统合失常,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7)其他不正常生产:由于孩子难产而使用夹钳术,胎吸等方法,这样会导致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损伤,出生时出现产伤。

  2.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早产、先兆流产或采用剖腹产、电吸引等生产方式,既往病史如头部外伤、高烧、患脑炎等都可以导致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尤其是早产或剖腹产的儿童,由于出生时触觉未受到特殊刺激,形成自我保护膜,使触觉的学*缓慢、迟钝。

  3.抚育方式

  (1)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当新生儿在接触母亲温暖的怀抱,听到母亲亲切的呼唤,吸吮母亲甜蜜的乳汁时,躺在晃来晃去的摇篮中时,他们便感知大千世界的光亮、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刺激;婴儿在“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走”时,幼儿在戏耍打闹“过家家”时,感觉统合功能就在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着。然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宠爱有加,生怕孩子摔跤,该学爬时不让爬,该学步时还不让走,还老早就给孩子买好了童车。

  另外,孩子*多,活动少,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过度保护,家长繁忙,交由“电视保姆”,孩子从小缺乏运动或活动机会。

  现在儿童玩具铺天盖地,孩子们很少有在室外奔跑、跳跃、爬树、翻墙、涉水、玩泥沙等体验,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打弹子、滚铁环、玩纸板、捉迷藏等,孩子也没机会玩了。孩子身体各方面的*衡控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结果到上学时,就容易发生抄写漏字,速度慢等情况,这是由于眼、手协调能力差,大脑无法有效地驾驭身体各部分,常常发生错误的判断与行为的缘故。

  (2)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孩子因为缺乏和母亲身体充分接触的机会,致使孩子的手、口、脸等触觉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3):生活环境过于封闭,户外活动不足

  与亲戚朋友的接触少,孩子的生活空间仅限于父母,祖父母,缺少了和小伙伴们的接触。0-3岁是建立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居室又都是"独门独户",3岁以内缺乏同龄伙伴,无兄弟姐妹可模仿,孩子易养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孤傲任性的性格。如果到了3岁还舍不得让孩子进幼儿园,这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语言发育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有的孩子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工作也十分忙碌,孩子家住高楼,一个人跟年逾花甲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过。因此她的生活十分机械与单调,*时除了上幼儿园,就是回家看看电视,想要外出找小伙伴玩,,老人们怕出事又不许。这种封闭的生活自然使得孩子缺少了大自然的风吹、日照等外界感觉信息的刺激;缺少正常的接触性的游戏。

  (4)其他因素:如洁癖症母亲会造成婴幼儿触觉刺激缺乏。牵手两代的主编孔屏教授的家里接收了几个感统失调较严重的孩子,这些孩子来到他家后,到处乱蹦,沙发上、床上都是,穿着鞋就上去了。她说这有什么要加紧的,不就是扯下来洗一洗吗。

  4.早期教育。家庭、幼儿园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孩子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在目前的早期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开始认识到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的训练和挖掘、艺术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感统能力的训练。据报载,黑龙江省最*对7至11岁孩子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孩子学过钢琴、电子琴以及舞蹈、美术等。同时,调查也显示,60%的儿童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甚至连球也拍不了几下。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总是将**社会的竞争意识,过早地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孩子自己应有的、感兴趣的东西受到了缺乏理智的和无情的压制。在这样环境中学*与生活的孩子感觉统合系统怎么会不失调?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不是病理现象,而是生理现象。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幼儿期有上述表现,在学龄期则表现为学*困难,而这些儿童多半是智力超常的。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表现,你也不必过于焦急,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后,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的。

  1.儿童感觉运动统合训练应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2.如果没有条件到专门的训练机构进行培训,家长也可以在自己家里通过亲子游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前要初步断定孩子是感觉运动统合中的哪个部分存在问题,并制定合适的训练内容,训练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兴趣,训练要适度,以免造成欲速不达的后果,训练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孩子的安全,家长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对触觉防御过当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他们洗脸、洗澡或睡觉前,以手或柔软的毛巾轻轻地触压或按摩孩子的手、脚或背部。或用大毛巾将孩子包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或扭动。

  4.多爱抚孩子:儿童情绪稳定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均依赖于安定的触觉系统,而爱抚是促进触觉系统安定的有效方法,父母用均匀的力度轻轻拍打孩子的手或背部,可增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

  5.提供干净、自由的游戏空间:让孩子能在地上自由爬行及接触周围物品,不要总把婴儿放在学步车或婴儿车内,使其丧失爬行和用手触摸环境的机会。

  6.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玩泥土,玩水,玩沙,家长可陪孩子玩抓痒游戏,梳头游戏等。

  可以在家进行的感统游戏

  刷子脱敏( 1-2岁 )

  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减少触觉防御。

  训练要求:家长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触觉防御性较少的部位,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刷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孩子*惯这种触觉刺激。

  在协助下对墙推球和接球( 2-3岁 )

  训练目的:手臂的运动能力/手眼协调

  训练要求:让孩子双手抱着中型球,蹲在地上用双手把球往墙角推。

  难度设置:开始时离墙的距离要在一步以内;逐渐拉大离墙距离,并要求孩子借助墙壁的反弹力接住弹回来的球。家长可手把手地协助,逐步撤销。

  爬山洞(2-3岁):将硬纸板架在矮凳子或箱子上面,和家里的高椅子、桌子,做成好几种高度、形态不同的组合,让宝宝俯卧或仰躺着由硬纸板或桌椅下面钻出来。训练宝宝身体的灵活度,健全本体感觉。

  (四)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预防

  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应该从胎教开始,在胎儿胎动时,妈妈可以抚摸自己的肚子,传导对腹中胎儿的爱意,这对宝宝出生后会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出生后经常拥抱安抚有助感觉统合。注意观察婴幼儿行动,如果有易受惊吓、肌肉张力太低、不喜欢被拥抱、躁动不安、易怒、动作发展较慢等种种现象,也可能是感觉统合功能有障碍的信息,家长应多加留意与关心。

  (五)感觉运动统合能力的重要性

  感觉动作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学*能力,这是因为动作是智慧的基础,而且动作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和阅读、书写能力都有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感统失调的孩子在幼儿时期也许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到了孩子上学以后就会在学*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了较大的差距。跟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存在感统失调问题的孩子在学*中也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学*能力比较低下,不会和同学交往,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造成孩子学*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让老师和家长非常操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对于幼儿阶段,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首先,既要关注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状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早期训练;又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

  很多父母会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而进行的训练和矫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过:0----6岁的学*主要以感觉学*为主。我们知道0---6岁是孩子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器官本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还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为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和游戏,可以帮助成长中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感统训练对幼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八、教师总结:

  在本章每一篇的最后都给出了很多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实施起来很简单,但效果却很有效,无论是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还是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家长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当大的提高,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学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九、结束语:同时放《亲爱的小孩》的歌曲

  各位家长朋友,谁不重视家庭教育,谁就是在破坏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如今的家庭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错,很难有改正的机会。过去有些人老大没教育好,接受了教训,老二就可以教育好,现在没有这种机会了。孩子幼儿阶段没教育好,到小学阶段再来补救的话,效果就差远了。因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它的规律和特点。所以,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真正扮演好启蒙老师的角色。感谢家长在百忙中参与家长学校的学*。

力的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行四边形定则,会用*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行四边形定则。

  *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行线,完成*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行四边形,则这个*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力的教案5

  教学内容:

  1.我不想做操,2.我就喜欢抱她们

  教学目的:

  目前,有不少家长包括幼儿教育工作者误把幼儿早期教育看成是文化教育,其实,幼儿阶段首要的教育是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感觉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些感觉能力是孩子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因为对知识首先需要感知到,然后才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活动,如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但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忽视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给幼儿以后的学*造成极大的障碍,为了端正家长的认识,重视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设计本章。

  通过本章教学,让家长了解幼儿应具备的.感觉运动能力,弄清楚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掌握训练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培养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方法,难点是对幼儿感觉运动能力障碍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采访对话式、案例分析式、教师演讲式

  【教学过程】

  (开课之前,由主持者强调会议纪律)

  各位家长:

  你们好!

  今天,我们为“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再次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策略、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你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或者用你原来的的谈话,但是要简洁。)

  一、问题导入新课:

  各位家长,您的孩子是否有下列现象:

  1、贝贝的妈妈早年不育,很大年龄才有了贝贝。也因为这样,贝贝的妈妈比一般的妈妈都更要宝贝孩子,对贝贝的各个方面也特别注意观察和留神。即便这样,在家的时候,妈妈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贝贝上幼儿园之后,每天回家妈妈会问孩子老师今天问了什么问题啊,和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戏啊之类……慢慢妈妈发现,贝贝每次都回想不起来任何内容。

  等到幼儿园上公开课的时候,妈妈发现:当老师提问的时候,贝贝第一个举手,可是等老师请贝贝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贝贝的回答却是典型的所答非所问。若说是孩子还太小吧,可问题是别的同龄孩子就不这样。

  您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里有怎样的感受,是不以为然还是突然意识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二、教师讲解:

  对于这些现象,您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等我们学*完第一章《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我想您就明白了。

  三、请家长听一段录音

  妈妈:“儿子,快穿好衣服,妈妈一会送你去幼儿园。”

  孩子:“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妈妈一惊,这孩子怎么了,以往,到了点自己就早早爬起来,从没出现这种情况呀?

  妈妈:“儿子,不舒服吗?”妈妈赶紧摸摸孩子的额头,一切正常,没问题。

  儿子只是摇摇头。

  见儿子不再说话, 肯定是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按照以往的经验,儿子一定会在饭桌上说出来的,所以,妈妈也就没再追问。

  吃饭的时候。

  儿子吃了两口饭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了!”

  妈妈早有了心理准备,温和地问儿子:“能不能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啊?”

  儿子噘着嘴说:“今天我们要进行广播操比赛。”

  妈妈继续温和地说:“那你积极地参加不就行了吗?”

  儿子低下头,很不情愿地说:“可是,我不想参加。”

  妈妈不解地问:“你不是挺喜欢活动的吗?”

  儿反驳说:“我是喜欢活动,但我不喜欢做操!”

  妈妈看了看儿子说:“我想不是你不喜欢,是你根本不会做吧?特别是跳跃运动,你总是手脚不一致。*时让你多练一练,你总是偷懒,现在受难为了吧?”

  儿子不高兴地说:“反正我今天不去了,你怎么说都不行!”

  妈妈的眉头不知不觉拧紧了……

  四、分析对话:

  (一)案例中的孩子因为不会做操,她发生了哪些变化?

  1.情绪上:不高兴

  2.行为上:不去幼儿园,出现退缩行为

  3.心理上:挫败感,自卑感(潜在的,幼儿自己是说不出来的)

  (二)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和伙伴的交往

  2.孩子容易产生无能感

  3.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回避行为。

  4.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5.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

  五、教师讲解:

  家长们,一个小小的活动,却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过去您没有意识到,但现在意识到了,我们就得抓紧时间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下面我们就请这些家长分别来谈谈,您的孩子喜欢做操吗?孩子是怎样学会做操的?做操给孩子带来了哪些好处?

  六、家长发言,教师总结

  1.锻炼了身体;

  2.扩大了交往范围

  3.增强了意志力

  4.提高了认知能力

  七、教师讲解:

  做操仅仅是孩子感觉运动的一种,不会做操的孩子说明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甚至造成统合能力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大家继续看的本章的第二篇《我就喜欢抱她们》,这一篇反应的是孩子触觉失调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其中的案例和教育故事,大家课后阅读,剩下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分析,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原因和矫治对策。

  (一)、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什么是感觉统合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当我们想把看到的文字记录下来时,文字作为一个信息被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通过大脑的统合、分析、组合、加工后,大脑再指挥我们的手将笔拿起,将这段文字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什么叫感觉统合失调呢?1975年,美国的艾乐丝博士首次提出了感觉系统功能失调的理论,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比如说:大脑在接到记录文字这个信息后,不能有效地指挥手去行动,出现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多字少字的现象,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一般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前庭*衡功能失常:前庭器官控制人的重力感和*衡感,出现前庭*衡功能失常,常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很差,协调能力差,动作笨拙,易摔倒、磕碰、撞人,转圈时容易头晕,怕上高处,不喜欢被高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写错字,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

  2.视知觉不良:表现是孩子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但不喜欢阅读;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也会经常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无法做到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

  3.听知觉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和别人讲话或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不会使用剪刀和筷子,不敢登高望远,不敢荡秋千等。多动,但动作缺乏技巧,如很难安静下来,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时常出现多余无效的动作等。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说话发音不清,语速慢。

  6.触觉过分敏感

  (1)通常不喜欢他人触摸,怕人触摸;不喜欢被人拥抱,却喜欢拥抱别人;不喜欢拥挤,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会拒绝进入教室与其他人接触;婴幼儿期怕擦脸、洗澡、剪指甲,常拒绝理发、洗头或洗脸;大热天也要穿长袖衣服,不喜欢碰触某些粗糙的衣物或物品。

  (2)怕陌生人,陌生的地方;缺乏自信;常固执于熟悉的环境和动作中,对任何新的学*都会加以排斥;喜欢独处,不爱团体游戏;在团体中容易和别人争吵;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中。

  (3)爱哭;发音不清晰;胆小,容易惊慌、哭泣,爱玩弄生殖器;性格孤僻;嘴巴属于触觉敏感部位,所以幼儿会变得挑食、偏食、厌食、咬手指、咬嘴唇、咬衣襟。

  (4)常出现很多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神经质、容易惊慌;脾气固执;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吓的感觉,容易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有耐心和恒心的学*。

  (5)触觉敏感的幼儿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

  7.触觉迟钝

  (1)反应慢,动作笨拙不灵活,少动,做事缩手缩脚,大脑的细微分辨能力差。

  (2)粘人(粘固定的人),寻求很多的搂搂抱抱,需要父母特别多的抚摸。过分喜欢碰触各种东西,有强迫性的行为(反复做某个动作)。

  (3)缺少自我意识,学*积极性差,有学*困难,感情比较冷漠。

  (4)遇意外碰伤或流血时,自己常未察觉;对打骂不在乎;常有冒险和自残自伤行为,不懂得总结经验教训。

  (二)、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

  玲玲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像每一个家长那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又健康。从玲玲还不满1岁开始教她学*识字卡片,然后教她背唐诗。玲玲也不负众望地在3岁时就能识数百个汉字,能背数十首诗词。然而,父母突然注意到即将上幼儿园的玲玲比其他小朋友显得动作笨拙,吃饭、大小便都仍需要家长照顾,说话的语速特别慢,而且语气单一、缺乏声调变化,大人说话快一点或声音大一点,她都感觉很难受。玲玲还特别胆小,除了家里的长辈,她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甚至不敢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她完全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聪明”的玲玲究竟怎么了?

  通过检测,发现玲玲有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现象。追踪她成长的过程,才发现玲玲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原因:

  家长保护过度

  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非常疼爱小玲玲,惟恐孩子遭受一点点伤害和疾病,所以总是让玲玲呆在床上,不让她在凉凉的地上自由行动,不让她接触任何未经严格消毒处理的东西,而且不论去哪里,常常把她抱在怀里。这些方式减少了她自主活动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其大脑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她表现出动作笨拙、遇事胆小的情况。

  过早的才艺教育

  玲玲从很小开始接受识字、背诵诗词的教育,而这些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婴幼儿时期本来需要大量具体的、形象的信息刺激来促进大脑的发展,加强大脑的整体功能。过早学*文字、诗词等抽象知识,使孩子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识记,而没有机会去发展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感觉功能。虽然,贝贝能背诵很多诗词,但这些诗词对于幼小的她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

  缺乏接触适宜刺激的机会

  玲玲家住在高楼上,而且家长担心她在外面活动会感冒,所以她很少有机会到户外活动,所接触的环境非常单一,识字、背诗只发挥了大脑负责记忆的细胞的功能,其他的神经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刺激,特别是作为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基础的感觉统合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造成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概括起来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

  1.母孕期因素

  (1)母孕期的不良因素、围产期的不良因素如出生窒息、低体重、新生儿黄疸等、环境毒素如空气污染物、破坏性病毒及其他进入体内的化学物等都可能引起脑功能失调,从而造成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母亲羊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胎盘与子宫内壁的正常接触,可能会导致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

  (2)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物,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影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从而影响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

  (3)胎位不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都易引起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4)孕妇的紧张心理可导致儿童感统失调。心理的焦虑,行动上的姿势不佳,运动不够都会影响胎位的正确变动,进而影响儿童将来的*衡能力的学*。

  (5)早产:早产儿没有经过母体的正常孕育,使得婴儿的触觉系统发育不够完善。

  (6)剖腹产:剖腹产的孩子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乏必要的触觉和本体觉的学*。天山网讯(记者孙红霞)在报纸上报道:乌市的孕妇60%都选择剖腹产。这很不好,剖腹产的孩子*衡能力差,感觉统合失常,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7)其他不正常生产:由于孩子难产而使用夹钳术,胎吸等方法,这样会导致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损伤,出生时出现产伤。

  2.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早产、先兆流产或采用剖腹产、电吸引等生产方式,既往病史如头部外伤、高烧、患脑炎等都可以导致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尤其是早产或剖腹产的儿童,由于出生时触觉未受到特殊刺激,形成自我保护膜,使触觉的学*缓慢、迟钝。

  3.抚育方式

  (1)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当新生儿在接触母亲温暖的怀抱,听到母亲亲切的呼唤,吸吮母亲甜蜜的乳汁时,躺在晃来晃去的摇篮中时,他们便感知大千世界的光亮、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刺激;婴儿在“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走”时,幼儿在戏耍打闹“过家家”时,感觉统合功能就在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着。然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宠爱有加,生怕孩子摔跤,该学爬时不让爬,该学步时还不让走,还老早就给孩子买好了童车。

  另外,孩子*多,活动少,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过度保护,家长繁忙,交由“电视保姆”,孩子从小缺乏运动或活动机会。

  现在儿童玩具铺天盖地,孩子们很少有在室外奔跑、跳跃、爬树、翻墙、涉水、玩泥沙等体验,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打弹子、滚铁环、玩纸板、捉迷藏等,孩子也没机会玩了。孩子身体各方面的*衡控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结果到上学时,就容易发生抄写漏字,速度慢等情况,这是由于眼、手协调能力差,大脑无法有效地驾驭身体各部分,常常发生错误的判断与行为的缘故。

  (2)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孩子因为缺乏和母亲身体充分接触的机会,致使孩子的手、口、脸等触觉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3):生活环境过于封闭,户外活动不足

  与亲戚朋友的接触少,孩子的生活空间仅限于父母,祖父母,缺少了和小伙伴们的接触。0-3岁是建立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居室又都是"独门独户",3岁以内缺乏同龄伙伴,无兄弟姐妹可模仿,孩子易养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孤傲任性的性格。如果到了3岁还舍不得让孩子进幼儿园,这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语言发育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有的孩子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工作也十分忙碌,孩子家住高楼,一个人跟年逾花甲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过。因此她的生活十分机械与单调,*时除了上幼儿园,就是回家看看电视,想要外出找小伙伴玩,,老人们怕出事又不许。这种封闭的生活自然使得孩子缺少了大自然的风吹、日照等外界感觉信息的刺激;缺少正常的接触性的游戏。

  (4)其他因素:如洁癖症母亲会造成婴幼儿触觉刺激缺乏。牵手两代的主编孔屏教授的家里接收了几个感统失调较严重的孩子,这些孩子来到他家后,到处乱蹦,沙发上、床上都是,穿着鞋就上去了。她说这有什么要加紧的,不就是扯下来洗一洗吗。

  4.早期教育。家庭、幼儿园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孩子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在目前的早期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开始认识到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的训练和挖掘、艺术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感统能力的训练。据报载,黑龙江省最*对7至11岁孩子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孩子学过钢琴、电子琴以及舞蹈、美术等。同时,调查也显示,60%的儿童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甚至连球也拍不了几下。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总是将**社会的竞争意识,过早地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孩子自己应有的、感兴趣的东西受到了缺乏理智的和无情的压制。在这样环境中学*与生活的孩子感觉统合系统怎么会不失调?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不是病理现象,而是生理现象。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幼儿期有上述表现,在学龄期则表现为学*困难,而这些儿童多半是智力超常的。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表现,你也不必过于焦急,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后,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的。

  1.儿童感觉运动统合训练应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2.如果没有条件到专门的训练机构进行培训,家长也可以在自己家里通过亲子游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前要初步断定孩子是感觉运动统合中的哪个部分存在问题,并制定合适的训练内容,训练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兴趣,训练要适度,以免造成欲速不达的后果,训练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孩子的安全,家长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对触觉防御过当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他们洗脸、洗澡或睡觉前,以手或柔软的毛巾轻轻地触压或按摩孩子的手、脚或背部。或用大毛巾将孩子包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或扭动。

  4.多爱抚孩子:儿童情绪稳定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均依赖于安定的触觉系统,而爱抚是促进触觉系统安定的有效方法,父母用均匀的力度轻轻拍打孩子的手或背部,可增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

  5.提供干净、自由的游戏空间:让孩子能在地上自由爬行及接触周围物品,不要总把婴儿放在学步车或婴儿车内,使其丧失爬行和用手触摸环境的机会。

  6.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玩泥土,玩水,玩沙,家长可陪孩子玩抓痒游戏,梳头游戏等。

  可以在家进行的感统游戏

  刷子脱敏( 1-2岁 )

  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减少触觉防御。

  训练要求:家长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触觉防御性较少的部位,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刷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孩子*惯这种触觉刺激。

  在协助下对墙推球和接球( 2-3岁 )

  训练目的:手臂的运动能力/手眼协调

  训练要求:让孩子双手抱着中型球,蹲在地上用双手把球往墙角推。

  难度设置:开始时离墙的距离要在一步以内;逐渐拉大离墙距离,并要求孩子借助墙壁的反弹力接住弹回来的球。家长可手把手地协助,逐步撤销。

  爬山洞(2-3岁):将硬纸板架在矮凳子或箱子上面,和家里的高椅子、桌子,做成好几种高度、形态不同的组合,让宝宝俯卧或仰躺着由硬纸板或桌椅下面钻出来。训练宝宝身体的灵活度,健全本体感觉。

  (四)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预防

  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应该从胎教开始,在胎儿胎动时,妈妈可以抚摸自己的肚子,传导对腹中胎儿的爱意,这对宝宝出生后会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出生后经常拥抱安抚有助感觉统合。注意观察婴幼儿行动,如果有易受惊吓、肌肉张力太低、不喜欢被拥抱、躁动不安、易怒、动作发展较慢等种种现象,也可能是感觉统合功能有障碍的信息,家长应多加留意与关心。

  (五)感觉运动统合能力的重要性

  感觉动作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学*能力,这是因为动作是智慧的基础,而且动作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和阅读、书写能力都有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感统失调的孩子在幼儿时期也许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到了孩子上学以后就会在学*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了较大的差距。跟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存在感统失调问题的孩子在学*中也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学*能力比较低下,不会和同学交往,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造成孩子学*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让老师和家长非常操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对于幼儿阶段,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首先,既要关注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状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早期训练;又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

  很多父母会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而进行的训练和矫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过:0----6岁的学*主要以感觉学*为主。我们知道0---6岁是孩子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器官本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还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为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和游戏,可以帮助成长中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感统训练对幼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八、教师总结:

  在本章每一篇的最后都给出了很多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实施起来很简单,但效果却很有效,无论是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还是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家长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当大的提高,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学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九、结束语:同时放《亲爱的小孩》的歌曲

  各位家长朋友,谁不重视家庭教育,谁就是在破坏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如今的家庭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错,很难有改正的机会。过去有些人老大没教育好,接受了教训,老二就可以教育好,现在没有这种机会了。孩子幼儿阶段没教育好,到小学阶段再来补救的话,效果就差远了。因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它的规律和特点。所以,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真正扮演好启蒙老师的角色。感谢家长在百忙中参与家长学校的学*。

力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3页第2、3、4、5

  2、完成同步练*

力的教案7

  【学*目标】

  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重、难点】

  学*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注重本文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过程】

  一、预*导学

  1. 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晶莹剔透( ) 勘察( ) 贝聿铭( ) 轩然**( )

  遗shuāng( ) 初生之dú( ) lín( )选 yíng( )系

  水 xiè( ) diàn( ) 定

  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3.文章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列举)

  4.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各小组交流预*情况并展示

  3.学*研讨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自己概括。)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4.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5.师生质疑、解疑。

  6.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40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

  *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我的根在*。

  (2)*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

  (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4.张明敏一曲《我的*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试想:20世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力的教案8

  活动内容:

  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齿轮玩具。自从齿轮玩具“住进”我们班后,我班幼儿就对这个“新成员”特别关爱,每天活动区活动时,小朋友们总是爱不释手的摆弄它们,而在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时,我发现他们不但对这种玩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拼插的时候不断地变化花样,不时地提出问题。我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齿轮玩具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与交流,以愉快的情绪与他人合作。

  2、感知力的存在,探索和发现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与同伴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准备:

  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玩具。如:口袋、皮球、齿轮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力的存在。

  1、幼儿操作:让物品离开原来位置。

  2、交流:你是怎样使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

  (二)感知力的传递。

  1、教师操作:用手边的球碰中间球。

  2、幼儿思考:当我用力推手边的球,为什么中间的球会动?

  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了解力的传递。

  3、游戏:拼插齿轮玩具

  重点: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在进一步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传递。

  (三)感知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游戏:拔河比赛。

  重点:使幼儿了解力的大小。

  2、个别幼儿操作:玩口袋。

  重点:使幼儿感知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室外活动

  (1)幼儿自由分散玩口袋。

  重点: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比赛:谁的力气大。

  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我,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活动

  通过幼儿评价“今天谁最棒”,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正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评价与反思:

  1、本节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合作”的教育理念。教师能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幼儿的心理,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幼儿为中心,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整个活动幼儿对力的存在,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学*欲望。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合作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我既是他们的引导者,又是他们的支持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助、向导的作用。

  3、整个过程我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时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探索,使他们获得感性经验,促使思维升华。例如:活动的开始部分,当我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幼儿一致回答“我是用手搬的”。显而易见幼儿的这一回答是表面的,当我也把手放在物品上又问:“我也用手搬了,它为什么没有离开呢?”我的不同结果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小脑袋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用手搬物品没有离开呢?”这时激起了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幼儿在第二次操作中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手用力了。”

  4、在整个活动中,我坚持正面教育幼儿。从活动的开始至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以鼓励语“***,***。你真棒!”贯穿始终。目的是:在个别幼儿受到鼓励增强信心的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使每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

力的教案9

  (一) 教学设计:

  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2、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 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难点:

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五)教具准备:

(1)弹簧 、 弹簧拉力器 、 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 质量为100克的钩码

  (2)幻灯片、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索 、 分组讨论 、 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复*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

  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全班哄笑)

  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

  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师:我这儿还有一根弹簧,若用力压弹簧呢,情况会如何?

  学生活动:(3至4人一组)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弹簧

  实验目的:通过学*拉伸和压缩弹簧,体会手的感受

  实验结果:各组员讨论分析

  请几组完成实验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看法。

  师:像弹簧一样,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弹力呢?

  学生活动二:分组讨论,试举生活中常见弹力的实例。

  教师分析总结:

  (说明: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师设疑:前面我们在做拉伸弹簧的实验时,前后几次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师: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应当怎样进行测量呢?---引入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个100克的钩码。(让学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师:这时你所用的托力约为1牛,牛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 牛顿命名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师:再用手托起科学课本和科学作业本,估计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测,答案不一)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准确地知道我们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授: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秤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出示演示弹簧秤,说明它的原理、构造)

  学生活动三:

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

量程为5牛的弹簧秤(附说明书)不同质量的钩码(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实验目的:

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实验步骤:

(1)结合说明书,了解弹簧秤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察弹簧秤面板:辨认指针、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处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弹簧秤的量程内,让学生拉动秤钩,先估计力的大小,再看指针,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5)用弹簧秤测你及同组同学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结束: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说说你认为在弹簧秤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实验,合作与交流,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教师小结:

  (八):课堂巩固练*(出示小黑板)

  (1) 某弹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该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

  (2) 使用弹簧秤时,为什么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九)课外扩展实验:探究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面我们在做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时,知道我们一个小组内各组员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检验你的猜测?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该怎样处理测量数据?课后完成这个探究题。

  (十)教学反思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第一次接触力的初一学生而言较难掌握,所以本节课先以复*引入,在讲解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弹力,通过实验,分析研究讨论举例扩大对弹力的认识。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学中发现,射箭、跳板跳水、撑杆跳高要用到弹力,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压力、绳子的拉力也是弹力,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力的测量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程上从演示实验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说明力的单位是牛顿,并通过用手托起一个100克的钩码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从让学生掂量托起科学课本 所用的力大约有多少?估计是否准确引入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相互交流。这一部分知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兴趣地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弹簧秤的使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常会忽略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环节,如:①弹簧秤使用前的指针调零,②拉秤钩时尽量不使拉杆与秤壳接触,③读数时视线应与面板垂直。这是学生的一个实验*惯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后探究题的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延伸,凭着自己的想象,打开思维空间,并自己收集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校里有课堂,生活中也有课堂,让他们在这个广大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力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能力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目标: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若干、钩码一盒、实验报告单。

  2、教师准备: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老师请二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1、拉拉力器

  (1)谁的气力大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弹簧的长度)

  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吗?(生:不能)

  (2)聪明的人们利用弹簧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板书课题 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1、 学生分组观察

  2、 汇报交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特征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指针:(在“0”刻度左右)指示弹簧伸长了多少,结合刻度板,指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方便读出力的大小

  挂钩:挂测量的物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的主要部件)用伸缩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分别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分别有多大

  2、慢慢地用力拉弹簧,增大拉力,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慢慢减小拉力,看弹簧的长度又有什么变化

  4、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实验三:你还发现了什么

  1、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左右对应的数值不一样(师: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1牛≈100克力

  3、生介绍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几牛,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4、应用读数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师:同学们,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什么?(生回答,师总结)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2、生齐读,加深印象,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3、估力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2)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看哪组估计值和实测数相差最少。

  物体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一个钩码

  一个钢球

  (3)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

  (4)学生交流汇报。

  4、分析数据

  小组

  测量物体重力(N)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1)师:为什么测量同一种物体时,各小组的数据会出现偏差呢?

  (2)生提出可能:没调零;读数时没*视指针;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准;测量物体本身存在偏差等。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们表现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五、 布置作业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板书设计: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

  弹性限度内,

  受力大,伸长长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弹簧 弹簧测力计

  1N≈100克力

  注意:调零、*视、估力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2)

——力的教案 (菁华9篇)

力的教案1

  教学内容:

  1.我不想做操,2.我就喜欢抱她们

  教学目的:

  目前,有不少家长包括幼儿教育工作者误把幼儿早期教育看成是文化教育,其实,幼儿阶段首要的教育是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感觉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些感觉能力是孩子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因为对知识首先需要感知到,然后才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活动,如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但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忽视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给幼儿以后的学*造成极大的障碍,为了端正家长的认识,重视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设计本章。

  通过本章教学,让家长了解幼儿应具备的感觉运动能力,弄清楚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掌握训练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培养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方法,难点是对幼儿感觉运动能力障碍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采访对话式、案例分析式、教师演讲式

  【教学过程】

  (开课之前,由主持者强调会议纪律)

  各位家长:

  你们好!

  今天,我们为“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再次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策略、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你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或者用你原来的的谈话,但是要简洁。)

  一、问题导入新课:

  各位家长,您的孩子是否有下列现象:

  1、贝贝的妈妈早年不育,很大年龄才有了贝贝。也因为这样,贝贝的妈妈比一般的妈妈都更要宝贝孩子,对贝贝的各个方面也特别注意观察和留神。即便这样,在家的时候,妈妈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贝贝上幼儿园之后,每天回家妈妈会问孩子老师今天问了什么问题啊,和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戏啊之类……慢慢妈妈发现,贝贝每次都回想不起来任何内容。

  等到幼儿园上公开课的时候,妈妈发现:当老师提问的时候,贝贝第一个举手,可是等老师请贝贝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贝贝的回答却是典型的所答非所问。若说是孩子还太小吧,可问题是别的同龄孩子就不这样。

  您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里有怎样的感受,是不以为然还是突然意识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二、教师讲解:

  对于这些现象,您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等我们学*完第一章《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我想您就明白了。

  三、请家长听一段录音

  妈妈:“儿子,快穿好衣服,妈妈一会送你去幼儿园。”

  孩子:“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妈妈一惊,这孩子怎么了,以往,到了点自己就早早爬起来,从没出现这种情况呀?

  妈妈:“儿子,不舒服吗?”妈妈赶紧摸摸孩子的额头,一切正常,没问题。

  儿子只是摇摇头。

  见儿子不再说话, 肯定是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按照以往的经验,儿子一定会在饭桌上说出来的,所以,妈妈也就没再追问。

  吃饭的时候。

  儿子吃了两口饭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了!”

  妈妈早有了心理准备,温和地问儿子:“能不能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啊?”

  儿子噘着嘴说:“今天我们要进行广播操比赛。”

  妈妈继续温和地说:“那你积极地参加不就行了吗?”

  儿子低下头,很不情愿地说:“可是,我不想参加。”

  妈妈不解地问:“你不是挺喜欢活动的吗?”

  儿反驳说:“我是喜欢活动,但我不喜欢做操!”

  妈妈看了看儿子说:“我想不是你不喜欢,是你根本不会做吧?特别是跳跃运动,你总是手脚不一致。*时让你多练一练,你总是偷懒,现在受难为了吧?”

  儿子不高兴地说:“反正我今天不去了,你怎么说都不行!”

  妈妈的眉头不知不觉拧紧了……

  四、分析对话:

  (一)案例中的孩子因为不会做操,她发生了哪些变化?

  1.情绪上:不高兴

  2.行为上:不去幼儿园,出现退缩行为

  3.心理上:挫败感,自卑感(潜在的,幼儿自己是说不出来的)

  (二)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和伙伴的交往

  2.孩子容易产生无能感

  3.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回避行为。

  4.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5.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

  五、教师讲解:

  家长们,一个小小的活动,却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过去您没有意识到,但现在意识到了,我们就得抓紧时间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下面我们就请这些家长分别来谈谈,您的孩子喜欢做操吗?孩子是怎样学会做操的?做操给孩子带来了哪些好处?

  六、家长发言,教师总结

  1.锻炼了身体;

  2.扩大了交往范围

  3.增强了意志力

  4.提高了认知能力

  七、教师讲解:

  做操仅仅是孩子感觉运动的一种,不会做操的孩子说明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甚至造成统合能力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大家继续看的本章的第二篇《我就喜欢抱她们》,这一篇反应的是孩子触觉失调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其中的案例和教育故事,大家课后阅读,剩下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分析,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原因和矫治对策。

  (一)、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什么是感觉统合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当我们想把看到的文字记录下来时,文字作为一个信息被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通过大脑的统合、分析、组合、加工后,大脑再指挥我们的手将笔拿起,将这段文字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什么叫感觉统合失调呢?1975年,美国的艾乐丝博士首次提出了感觉系统功能失调的理论,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比如说:大脑在接到记录文字这个信息后,不能有效地指挥手去行动,出现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多字少字的现象,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一般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前庭*衡功能失常:前庭器官控制人的重力感和*衡感,出现前庭*衡功能失常,常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很差,协调能力差,动作笨拙,易摔倒、磕碰、撞人,转圈时容易头晕,怕上高处,不喜欢被高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写错字,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

  2.视知觉不良:表现是孩子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但不喜欢阅读;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也会经常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无法做到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

  3.听知觉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和别人讲话或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不会使用剪刀和筷子,不敢登高望远,不敢荡秋千等。多动,但动作缺乏技巧,如很难安静下来,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时常出现多余无效的动作等。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说话发音不清,语速慢。

  6.触觉过分敏感

  (1)通常不喜欢他人触摸,怕人触摸;不喜欢被人拥抱,却喜欢拥抱别人;不喜欢拥挤,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会拒绝进入教室与其他人接触;婴幼儿期怕擦脸、洗澡、剪指甲,常拒绝理发、洗头或洗脸;大热天也要穿长袖衣服,不喜欢碰触某些粗糙的衣物或物品。

  (2)怕陌生人,陌生的地方;缺乏自信;常固执于熟悉的环境和动作中,对任何新的学*都会加以排斥;喜欢独处,不爱团体游戏;在团体中容易和别人争吵;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中。

  (3)爱哭;发音不清晰;胆小,容易惊慌、哭泣,爱玩弄生殖器;性格孤僻;嘴巴属于触觉敏感部位,所以幼儿会变得挑食、偏食、厌食、咬手指、咬嘴唇、咬衣襟。

  (4)常出现很多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神经质、容易惊慌;脾气固执;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吓的感觉,容易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有耐心和恒心的学*。

  (5)触觉敏感的幼儿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

  7.触觉迟钝

  (1)反应慢,动作笨拙不灵活,少动,做事缩手缩脚,大脑的细微分辨能力差。

  (2)粘人(粘固定的人),寻求很多的搂搂抱抱,需要父母特别多的抚摸。过分喜欢碰触各种东西,有强迫性的行为(反复做某个动作)。

  (3)缺少自我意识,学*积极性差,有学*困难,感情比较冷漠。

  (4)遇意外碰伤或流血时,自己常未察觉;对打骂不在乎;常有冒险和自残自伤行为,不懂得总结经验教训。

  (二)、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

  玲玲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像每一个家长那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又健康。从玲玲还不满1岁开始教她学*识字卡片,然后教她背唐诗。玲玲也不负众望地在3岁时就能识数百个汉字,能背数十首诗词。然而,父母突然注意到即将上幼儿园的`玲玲比其他小朋友显得动作笨拙,吃饭、大小便都仍需要家长照顾,说话的语速特别慢,而且语气单一、缺乏声调变化,大人说话快一点或声音大一点,她都感觉很难受。玲玲还特别胆小,除了家里的长辈,她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甚至不敢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她完全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聪明”的玲玲究竟怎么了?

  通过检测,发现玲玲有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现象。追踪她成长的过程,才发现玲玲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原因:

  家长保护过度

  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非常疼爱小玲玲,惟恐孩子遭受一点点伤害和疾病,所以总是让玲玲呆在床上,不让她在凉凉的地上自由行动,不让她接触任何未经严格消毒处理的东西,而且不论去哪里,常常把她抱在怀里。这些方式减少了她自主活动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其大脑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她表现出动作笨拙、遇事胆小的情况。

  过早的才艺教育

  玲玲从很小开始接受识字、背诵诗词的教育,而这些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婴幼儿时期本来需要大量具体的、形象的信息刺激来促进大脑的发展,加强大脑的整体功能。过早学*文字、诗词等抽象知识,使孩子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识记,而没有机会去发展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感觉功能。虽然,贝贝能背诵很多诗词,但这些诗词对于幼小的她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

  缺乏接触适宜刺激的机会

  玲玲家住在高楼上,而且家长担心她在外面活动会感冒,所以她很少有机会到户外活动,所接触的环境非常单一,识字、背诗只发挥了大脑负责记忆的细胞的功能,其他的神经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刺激,特别是作为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基础的感觉统合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造成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概括起来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

  1.母孕期因素

  (1)母孕期的不良因素、围产期的不良因素如出生窒息、低体重、新生儿黄疸等、环境毒素如空气污染物、破坏性病毒及其他进入体内的化学物等都可能引起脑功能失调,从而造成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母亲羊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胎盘与子宫内壁的正常接触,可能会导致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

  (2)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物,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影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从而影响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

  (3)胎位不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都易引起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4)孕妇的紧张心理可导致儿童感统失调。心理的焦虑,行动上的姿势不佳,运动不够都会影响胎位的正确变动,进而影响儿童将来的*衡能力的学*。

  (5)早产:早产儿没有经过母体的正常孕育,使得婴儿的触觉系统发育不够完善。

  (6)剖腹产:剖腹产的孩子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乏必要的触觉和本体觉的学*。天山网讯(记者孙红霞)在报纸上报道:乌市的孕妇60%都选择剖腹产。这很不好,剖腹产的孩子*衡能力差,感觉统合失常,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7)其他不正常生产:由于孩子难产而使用夹钳术,胎吸等方法,这样会导致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损伤,出生时出现产伤。

  2.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早产、先兆流产或采用剖腹产、电吸引等生产方式,既往病史如头部外伤、高烧、患脑炎等都可以导致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尤其是早产或剖腹产的儿童,由于出生时触觉未受到特殊刺激,形成自我保护膜,使触觉的学*缓慢、迟钝。

  3.抚育方式

  (1)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当新生儿在接触母亲温暖的怀抱,听到母亲亲切的呼唤,吸吮母亲甜蜜的乳汁时,躺在晃来晃去的摇篮中时,他们便感知大千世界的光亮、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刺激;婴儿在“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走”时,幼儿在戏耍打闹“过家家”时,感觉统合功能就在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着。然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宠爱有加,生怕孩子摔跤,该学爬时不让爬,该学步时还不让走,还老早就给孩子买好了童车。

  另外,孩子*多,活动少,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过度保护,家长繁忙,交由“电视保姆”,孩子从小缺乏运动或活动机会。

  现在儿童玩具铺天盖地,孩子们很少有在室外奔跑、跳跃、爬树、翻墙、涉水、玩泥沙等体验,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打弹子、滚铁环、玩纸板、捉迷藏等,孩子也没机会玩了。孩子身体各方面的*衡控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结果到上学时,就容易发生抄写漏字,速度慢等情况,这是由于眼、手协调能力差,大脑无法有效地驾驭身体各部分,常常发生错误的判断与行为的缘故。

  (2)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孩子因为缺乏和母亲身体充分接触的机会,致使孩子的手、口、脸等触觉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3):生活环境过于封闭,户外活动不足

  与亲戚朋友的接触少,孩子的生活空间仅限于父母,祖父母,缺少了和小伙伴们的接触。0-3岁是建立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居室又都是"独门独户",3岁以内缺乏同龄伙伴,无兄弟姐妹可模仿,孩子易养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孤傲任性的性格。如果到了3岁还舍不得让孩子进幼儿园,这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语言发育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有的孩子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工作也十分忙碌,孩子家住高楼,一个人跟年逾花甲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过。因此她的生活十分机械与单调,*时除了上幼儿园,就是回家看看电视,想要外出找小伙伴玩,,老人们怕出事又不许。这种封闭的生活自然使得孩子缺少了大自然的风吹、日照等外界感觉信息的刺激;缺少正常的接触性的游戏。

  (4)其他因素:如洁癖症母亲会造成婴幼儿触觉刺激缺乏。牵手两代的主编孔屏教授的家里接收了几个感统失调较严重的孩子,这些孩子来到他家后,到处乱蹦,沙发上、床上都是,穿着鞋就上去了。她说这有什么要加紧的,不就是扯下来洗一洗吗。

  4.早期教育。家庭、幼儿园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孩子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在目前的早期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开始认识到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的训练和挖掘、艺术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感统能力的训练。据报载,黑龙江省最*对7至11岁孩子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孩子学过钢琴、电子琴以及舞蹈、美术等。同时,调查也显示,60%的儿童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甚至连球也拍不了几下。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总是将**社会的竞争意识,过早地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孩子自己应有的、感兴趣的东西受到了缺乏理智的和无情的压制。在这样环境中学*与生活的孩子感觉统合系统怎么会不失调?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不是病理现象,而是生理现象。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幼儿期有上述表现,在学龄期则表现为学*困难,而这些儿童多半是智力超常的。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表现,你也不必过于焦急,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后,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的。

  1.儿童感觉运动统合训练应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2.如果没有条件到专门的训练机构进行培训,家长也可以在自己家里通过亲子游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前要初步断定孩子是感觉运动统合中的哪个部分存在问题,并制定合适的训练内容,训练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兴趣,训练要适度,以免造成欲速不达的后果,训练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孩子的安全,家长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对触觉防御过当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他们洗脸、洗澡或睡觉前,以手或柔软的毛巾轻轻地触压或按摩孩子的手、脚或背部。或用大毛巾将孩子包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或扭动。

  4.多爱抚孩子:儿童情绪稳定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均依赖于安定的触觉系统,而爱抚是促进触觉系统安定的有效方法,父母用均匀的力度轻轻拍打孩子的手或背部,可增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

  5.提供干净、自由的游戏空间:让孩子能在地上自由爬行及接触周围物品,不要总把婴儿放在学步车或婴儿车内,使其丧失爬行和用手触摸环境的机会。

  6.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玩泥土,玩水,玩沙,家长可陪孩子玩抓痒游戏,梳头游戏等。

  可以在家进行的感统游戏

  刷子脱敏( 1-2岁 )

  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减少触觉防御。

  训练要求:家长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触觉防御性较少的部位,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刷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孩子*惯这种触觉刺激。

  在协助下对墙推球和接球( 2-3岁 )

  训练目的:手臂的运动能力/手眼协调

  训练要求:让孩子双手抱着中型球,蹲在地上用双手把球往墙角推。

  难度设置:开始时离墙的距离要在一步以内;逐渐拉大离墙距离,并要求孩子借助墙壁的反弹力接住弹回来的球。家长可手把手地协助,逐步撤销。

  爬山洞(2-3岁):将硬纸板架在矮凳子或箱子上面,和家里的高椅子、桌子,做成好几种高度、形态不同的组合,让宝宝俯卧或仰躺着由硬纸板或桌椅下面钻出来。训练宝宝身体的灵活度,健全本体感觉。

  (四)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预防

  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应该从胎教开始,在胎儿胎动时,妈妈可以抚摸自己的肚子,传导对腹中胎儿的爱意,这对宝宝出生后会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出生后经常拥抱安抚有助感觉统合。注意观察婴幼儿行动,如果有易受惊吓、肌肉张力太低、不喜欢被拥抱、躁动不安、易怒、动作发展较慢等种种现象,也可能是感觉统合功能有障碍的信息,家长应多加留意与关心。

  (五)感觉运动统合能力的重要性

  感觉动作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学*能力,这是因为动作是智慧的基础,而且动作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和阅读、书写能力都有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感统失调的孩子在幼儿时期也许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到了孩子上学以后就会在学*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了较大的差距。跟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存在感统失调问题的孩子在学*中也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学*能力比较低下,不会和同学交往,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造成孩子学*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让老师和家长非常操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对于幼儿阶段,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首先,既要关注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状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早期训练;又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

  很多父母会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而进行的训练和矫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过:0----6岁的学*主要以感觉学*为主。我们知道0---6岁是孩子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器官本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还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为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和游戏,可以帮助成长中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感统训练对幼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八、教师总结:

  在本章每一篇的最后都给出了很多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实施起来很简单,但效果却很有效,无论是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还是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家长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当大的提高,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学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九、结束语:同时放《亲爱的小孩》的歌曲

  各位家长朋友,谁不重视家庭教育,谁就是在破坏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如今的家庭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错,很难有改正的机会。过去有些人老大没教育好,接受了教训,老二就可以教育好,现在没有这种机会了。孩子幼儿阶段没教育好,到小学阶段再来补救的话,效果就差远了。因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它的规律和特点。所以,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真正扮演好启蒙老师的角色。感谢家长在百忙中参与家长学校的学*。

力的教案2

  单元总目标:

  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领域欣赏*评述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美术的兴趣。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学生预*,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

  3、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力的教案3

  (一)教学自的

  介绍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常识性了解利用*行四边形求二力的合力。

  (二)教具

  二力合成演示器。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2.同一直线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教师: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三、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

  教师:照课本图8-32甲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答;大约是6牛顿)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答: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教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F与这两个力F1和F2是什么关系呢?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上述的用*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的合力都是成立的。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这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0°时,两个力变为同一条直线上同方向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和。这两个力的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夹角增大到180°时,这两个力变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所以,上一节我们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是今天所学的知识的特殊情况。

  四、例题

  大小分别为30牛顿和40牛顿的两个力互相垂直,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我们用作图法解决有关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问题。

  从一个公共的作用点分别做力F1和F2的图示,这两个力互相垂直。以F1=3牛和F2=4牛,这两个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行四边形,从力的作用点做*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条对角线即是合力F的图示。从图中可以量出,合力F=5牛。

  (四)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较难,初中学生学*确有一定困难。根据教学大钢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对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有所了解,只了解采用*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分力和合力即可。重点还应放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

力的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力的教案5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xx出版传媒集团xx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的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设计思路

  为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实施高效课堂,本着先学后教的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学到知识。在学*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具体的力以后,对它们的共同性质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性的研究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常见的概念,力也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是贯穿物理学的主线,学好力,为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生预*、讨论及自己动手实验,教师适时点拨,能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本节教材内容偏少,知识点集中,教学过程可采用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并能利用该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知道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展示和学生点评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掌握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衡力的学*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幻灯片视频动画展示,结合教师精讲,教师在展示幻灯片的同时,运用传统教学,把重点内容及本节课的小结进行板书,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四、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此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学生9组分组实验器材18个)、ppt制作、物理课本、导学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备课组内经过各位教师的三次研讨,精心编制导学案)、双色笔(学生通过课前预*和完成导学案情况,在自己有问题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改正,或勾画重点内容)、课前5分钟展示(展示导学案中的自主学*部分)

  七、教学过程

  Ⅰ、课前5分钟展示

  学生展示,各小组分配到人,一般由小组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改正。没有展示任务的同学在物理学科班长的领导下进行朗读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改正导学案中的问题。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Ⅱ、导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公元1918年,海南省南天村,有一恶霸,名叫南天虎。人如其名,仗着家财万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村里人人谈虎色变。有一天,他十岁的儿子跟几个小朋友到村外玩耍,刚出村口,他儿子就踢到一个石头,摔得头破血流,抱着头,一边哭,一边跑回家叫“爸爸!爸爸……”南天虎看见儿子血流满面,气得咬牙切齿,指着儿子“谁打你的?”儿子有父亲在,什么都忘了,一边拉父亲的手,一边往村外走,走到石头前面,指着势头说:“就是它。”南天虎想都不想,一脚向石头踢去,“唉呀,我的脚断了!”围观的村民,人人暗地称快。有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小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

  Ⅲ、新课教学

  一、认识力

  师:看了这个小故事,在大家学*完这节课后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第八章 第四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做一做]1、用手推、拉桌子;用脚蹭地。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

  [点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利用身边的物体做简单的物理实验,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理念。

  教师分析:用手推、拉桌子,说明手施加了力,桌子受到了力;用脚蹭地,说明脚施加了力,地面受到了力;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说明手施加了力,弹簧测力计受到了力。

  师:一个力的产生需要几个物体?

  生:两个。

  师:这两个物体分别叫什么?

  生: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师:现在我们给力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生:物理学中,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

  [点评]结合前面所学,巩固力的概念。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想一想]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这个物体的作用呢?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事相互的

  [多媒体展示]1、穿旱冰鞋的小孩推墙,小孩向后退。

  2、放着磁铁的两个小车,当同名磁极相对时,两个小车同时后退;

  当异名磁极相对时,两个小车相互靠*。

  师:现在大家拿出导学案,讨论合作探究一中的内容,并完成合作探究一。

  (图片见课本57页图8-34、8-35、8-36、8-37)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组内成员指定一个主讲人,其他成员可以进行纠错或补充,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一的内容。(时间在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巡查,也可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教师]幻灯片中出示展示、点评的小组成员,学生讨论结束。

  师:好,讨论结束,请展示开始展示,点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1:用手指压铅笔尖,手是施力物体,铅笔是受力物体,而手指感到疼,说明铅笔受力的同时对手也施加了力。

  生2: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发现两人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说明小明受力的同时也对小华施加了力。

  生3:将两个悬挂着的带有异种电荷的小球靠*,会看到两个小球相互吸引,相互靠*。说明两个小球在受力的同时都对对方施加了力。

  生4:将载有磁铁的小车相载有铁块的小车靠*,发现两个小车相互吸引,相互靠*。说明铁块受力的同时也对磁铁施加了力。

  师:从上面的4个现象中,发现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什么问题?

  生5: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时相互的。

  [知识小结]一个力必须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且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员起跑、用脚尖踢球脚会感到疼、飞机起飞、火箭发射船浆向后划水使船前进等。

  [点评]拓展学生的视野,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提示]在此环节可让学生多多举例,能更加深理解。

  [点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演示实验的进行,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地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渡]物理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力有什么关系呢?

  三、实验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师:物理中实验探究分为几个环节?

  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师:按照实验探究的过程完成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二的内容。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探究。

  [点评]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材料、学*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师:随机点将,那个小组完成了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成果?

  生1:首先将两个弹簧测力计校正零点,然后将他们秤钩相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数据,我们组记录了三组数据,(边示范边讲解)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次数

  F1/N

  F2/N

  1

  3

  3

  2

  5

  5

  3

  7

  7

  生2、我补充,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叫甲和乙,甲对乙施加了力,作用在乙上,同时乙队甲也施加了力,作用在甲上,所以相互作用的力还应该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师:补充的非常好,经过两名同学的示范和讲解,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大家已经弄清楚了,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并且两个力都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这个相反的方向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

  [点评]教师的适当讲解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有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探究、交流获得,有些预备知识是教师必须要讲解的,可为后面的二力*衡做铺垫。

  [板书]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师:经过本节课的学*,对于开头的小故事,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脚踢石头,同时石头对脚也施加了力,所以那个恶霸的脚才会断。哈哈

  Ⅳ、反馈练*

  完成导学案中[当堂训练]内容,完成的同学可以进行展示,随机点将,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利用实物展示台点评学生的练*结果,对于存在问题进行强调

  Ⅴ、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学生陈述本节课所得。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充分相信学生,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展示,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比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合作流于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真正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力的教案6

  课前预*学案

  一、预*目标:

  1、知道摩擦力的定义。

  2、会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摩擦现象。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预*内容

  1、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 物体之间,在物体发生 或 有这种趋势时,阻碍物体间的 。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 和 。

  3、举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

  举出生活中的有害摩擦: 。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目标(包括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2. 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控制变量的方法。

  3. 学*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生产的*惯。

  二、学*过程(自主学*、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看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 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老师出示:钉鞋、跑鞋、*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这都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二)、新课导学

  自学课本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摩擦力产生在怎样的物体之间?

  2、两个物体在什么状态下能产生摩擦力?

  3、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5、小实验:请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光滑的桌面和粗 糙的桌面上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6、每个同学都擦过黑板,对黑板擦和黑板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小组里同学交流一下。

  (三)实验探究

  1、猜想,结合前面的讨论,每个小组同时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进行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大胆猜想,要说明你的猜想原因。小组讨论 后,全班交流。)

  猜想① 。② 。

  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控制变量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来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

  针对老师确定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一个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全班交流。

  3、进行试验

  实验方案通过后,小组进行实验,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试验次数

  1

  2

  3

  注意:①在拉动木块时,一定要水*拉动,并且在木块匀速运动时再读数,为什么?

  ②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数据对全部进行展示。

  4、得出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5、交流与评估

  评估实验结论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

  6、综合全班的实验结果,共同总结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四)小组自学科学世界,独立完成下列各题,小组内交流

  1、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列举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每组至少列举6条)

  2、怎样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增大摩擦力的措施有哪些?举例说明。

  4、减小摩擦力大小的措施有哪些?举例说明。

  三、反思总结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FN计算,或由物体*衡计算。

  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 围,即0~Fm,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四、当堂检测

  1、判断题

  (1)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紧自行车刹车闸是为了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 )

  (2)在接触面之间加润滑油,可以消除摩擦 ( )

  (3)物体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 用 ( )

  (4)物体运动越快,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 )

  (5)物体静止时,就一定没有受到摩擦 力 ( )

  (6)如果没有摩擦,我们就寸步难行 ( )

  2、甲、乙两同学沿同一直线,水*向右拉一木箱,甲用60N的力,乙用40N的力,木箱在水*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则木箱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是〔 〕

  A.100N,方向向右 B.100N,方向向左

  C.20N,方向向右 D.20N,方向向左

  3、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运动鞋底的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B.冬天下雪后,常见民警在汽车上坡的地方洒上一些炉灰,目的是增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C.生活中离不开摩擦,摩擦越大越好

  D.工厂工人师傅用的锉刀表面总是凹凸不*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锉刀与工件之间的摩擦

  4、笨重的箱子放在水*地而上,我们推不动它是因为 ( )

  A、这物体的惯性很大 B、这物体受到的推力小于摩擦力

  C、这物体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

  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课后练*与提高

  1、关于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大小总正比于接触面上的压力

  2、下列关于摩擦力说法正确的是( )

  A、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B、物体间的压力增大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不变

  C、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等于μN

  D、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某接触面上有滑动摩擦力,则也一定有弹力

  B、弹力的方向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垂直

  C、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相对滑动

  D、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4、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

  5、有三个相同物体叠放在地面上,如图,物体之间及物体和地面之间不光滑。ABC静止。( )

  A.C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向左。

  B.A受水*向右的摩擦力。

  C.B对C的摩擦力方向水*向右

  D.C和地面间无摩擦力

  6、一根质量为m,长为a的均匀木棒,它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用F力推动,当其经过如图所示位置时,求f。

  7、物体静止,F力作用处光滑,求静摩擦力。当力F变为3F时,再求静摩擦力。

  A错;如果受的是静摩擦力,则可能压力增加但摩擦力不变,比如手握油瓶,握得再紧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还是mg,B对C错;D正确。

  3、【答案】ABC

  4、【答案】 AC

  【解析】没越多,为了不掉下来,必须增加最大静摩擦力,A对;由受力分析知:竖直方向只有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瓶始终静止,说明静摩擦力始终与重力*衡,大于始终等于mg,不变,B错C对D错。

  5、【答案】AC

  【解析】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力的教案7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

力的教案8

  教学目标

  ①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衡。

  什么是力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图片和视频欣赏,学生与教师归纳: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认识:

  学生活动认识,师归纳升华。

  (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教师纠正学生误区。

  同时明白力的分类:直接作用的力、间接作用的力。

  举出实例,强化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准备好的海绵、橡皮泥、文具盒等,对这些物体施加力,观察并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得出结论:

  结论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结论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举出实例反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

  小组分组操作,请学生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

  演示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压弹簧

  交流归纳:

  用的力大,弹簧被拉得越长,用的力小,弹簧被拉得越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用力拉弹簧时,弹簧被拉长,用力压弹簧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力的示意图

  师表述引入示意图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练*(见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作图方法:三“标”一“线”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压桌子、同学间相互推等,然后交流实验的发现。

  师结合课件表述: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教案9

  1、一束带电粒子沿着水*方向*行地飞过静止的小磁针的正上方,这时小磁针的南极向西偏转,则这束带电粒子可能是:( )

  A、由北向南飞行的正离子束 B、由南向北飞行的正离子束

  C、由北向南飞行的负离子束 D、由南向北飞行的负离子束

  2、具有相同速度的质子、氘核和粒子垂直飞入同一匀强磁场中,则:( )

  A、它们的动能之比是1:2:4,轨道半径之比是1:2:2

  B、它们的向心力大小之比是1:1:2,回转周期之比是1:2:4

  C、磁感应强度增大,则这些粒子所受的洛仑兹力增大,动能也将增大

  D、磁感应强度增大,它们轨道半径减小,周期也变小

  3、如图,与纸面垂直的*面AA'的上、下两侧分别为磁感应强度为B和2B的匀强磁场,其方向均垂直于纸面向外,假设最初有带电量+q的粒子以速度V处下而上垂直射达界面AA'某处,则应:( )

  A、此粒子将反复穿过界面,其轨迹为半径不等的一系列半圆

  B、该粒子的运动周期为

  C、粒子每一个周期沿AA'方向有一段位移,其大小为粒子在下方磁场内圆轨道的半径

  D、一个周期内粒子沿AA'方向运动的*均速度为

  4、一个带电粒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一匀强磁场,粒子的一段径迹如图,径迹上的每一小段都可*似看作圆弧,由于带电粒子使沿途的空气电离,粒子的能量逐渐减小,则可知:( )

  A、粒子方向从a到b,带正电 B、粒子从b到a,带正电

  C、粒子从b 到a,带负电 D、粒子从b到a,带负电

  5、两条*行直线MM'与NN'之间,有一匀强磁场,两个同种带电粒子以不同的速率V1及V2分别从O点沿OX轴正方向射入,当速率为V1的粒子到达a点时,其方向与NN'垂直, 当速率为V2的粒子到达b点时,其方向与NN'成60角,设两粒子从O到达a点及b点的时间分 别为t1和t2,则有: ( )

  A、t1:t2=3:2;V1:V2=1:2 B、t1:t2=3:1;V1:V2=1:

  C、t1:t2=2:1;V1:V2=1: D、t1:t2=3:2;V1:V2=1:

  6、两个粒子带电量相等,在同一磁场中只受磁场力作匀速圆周运动,则有:( )

  A、若速率相等,则半径必相等 B、若质量相等,则周期必相等

  C、若动量大小相等,则半径必相等 D、若动能相等,则周期必相等

  7、 如图所示不同元素的二价离子经加速后竖直向下射入由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组成的粒子速度选择器,恰好都能沿直线穿过,然后垂直于磁感线进入速度选择器下方另一个匀强磁场,偏转半周后分别打在荧屏上的M、N两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这两种二价离子一定都是负离子

  B.速度选择器中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C.打在M、N两点的离子的质量之比为OM:ON

  D.打在M、N两点的离子在下面的磁场中经历的时间相等

  8、质谱仪是一种测定带电粒子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如图所示.离子源S产生的带电量为q的某种正离子,离子产生出来时速度很小,可以看做是静止的.离子产生出来后经过电压U加速后形成离子束流,然后垂直于磁场方向、进人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沿着半圆周运动而达到记录它的照相底片P上.实验测得:它在P上的位置到入口处a的距离为l,离子束流的电流强度为I.回答下列问题:

  (1)t秒内能射到照相底片P上的离子的数目为___________

  (2)单位时间穿过入口处S1离子束流的能量为__________

  (3)试证明这种离子的质量为m=qB2a2/8U

  9、如图所示为一回旋加速器的'示意图,已知 D形盒的半径为R,中心O处放有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正离子源,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求:

  (l)加在D形盒间的高频电源的频率。

  (2)离子加速后的最大能量;

  (3)离子在第n次通过窄缝前后的速度和半径之比。

  10、带电量为+q的粒子,由静止经一电场加速,而进入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的匀强磁场,从匀强磁场穿出后打在屏上的P点,已知PD:OD= :1,匀强磁场电压为U,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粒子的质量为多大?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多少?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3)

——力的教案 (菁华12篇)

力的教案1

  【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过程】

  一:预*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 和 ;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达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 时,它受到*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液>物时,物体上浮;

  当液=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液<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 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力的教案2

  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图示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教师在讲授力的图示时,要用刻度尺、圆规作好示范图例.画力的图示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定标度,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根据力的大小和选定的标度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终点来表示.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选择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多大的力,可根据具体情况任意选择.但在同一个受力图上,比例大小应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作图方便,可以用一个方框来表示受力的物体.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力的示意图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师可以把力的图示改画为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学具准备 弹簧、拉力器、弹簧秤、握力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分别让一名女学生和一名男同学拉同一个拉力器,让学生观察拉力器伸长程度有什么不同.指出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放映幻灯片,内容为排球比赛、马拉车.提出问题:想想看,除了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三要素

  指出:在排球运动中,二传手用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运动,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就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落.可见,力的方向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推门.提问:当推力作用在离门轴不同点时,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另找一名学生握住扳手的不同位置去拧螺母,提问该学生有什么感觉.

  总结该学生的回答指出: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到离门轴较*的点,易于把门推开.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可见,力的作用点也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同学们应认真观察、认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研究有关力的问题十分重要,用作图的方法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是研究有关力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力的图示.

  2.力的图示

  请同学们观察书上有关力的图示的插图,同学们看完书后,请同学合上书本,老师提问:在力的图示中,用什么来表示力?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老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怎样来画出力的图示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练*.

  例题

  用50N的力沿水*向右的方向拉一个小车,请画出小车所受拉力的图示.

  教师边讲边画,并要求同学跟着老师在练*本上画,讲述内容的顺序如下.

  (1)首先确定受力物体,在这道题里是小车,画出一个方框表示受力物体.(小车)

  (2)根据力的大小选定一个标准长度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已知力的大小应是标准长度所表示力的大小的整倍数.在这道题中选1个标准长度代表10N,已知力50N是10N的5倍.

  (3)确定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不能离开受力物体,一般画在表示物体的方框的中心.

  (4)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应当等于标准长度的整倍数,在这道题里是5倍.

  (5)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注意箭头一定要画在线段以内.

  最后形成如图所示完整的图示.

  3.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上题,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

  同学讲完后,教师完成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这些物体受到的拉力的图示.

  用投影打出如下内容的例题

  1.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着一个物体.

  2.沿着与水*方向成30°角的方向向右提一个物体.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进行指导,最后用投影打出正确的图示进行讲评,指出同学们作图中的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以及力的示意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物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物理模型,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予以足够重视,并养成认真细致,规范作图的良好*惯。

力的教案3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随二力间的夹角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简单定性地讲述一下这个知识,使学生有所认识,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力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用加减法来处理,是有好处的.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是在前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时合力的情况.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关于合力大小随二力夹角而改变,最好演示一下.同时举出实例来说明,可以仍用两人拉车的例子来说明.

  用*行四边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这有助于学生认识这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范围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两个弹簧秤)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大小的范围,并得出一些结论.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2、能独立设计记录图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知识性目标:

  1、 能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2、 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STSE目标:能举出各种力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实例。

  二、教学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引力这种直接作用物体上的力。 四、教法:谈话、讨论、合作、引导、评价 五、学法: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

  六、教学准备:乒乓球、烧杯、水、木片、松紧带等物品12份;记录单12份;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寻找常见力。 师:同学们,今天我和你们将继续走进《夺宝之旅》,一起成为 生:夺宝奇兵。 师:为了夺到宝物,我们看看今天我们将要解决哪些有趣的问题呢?出示课件!(课件)师:啊,问题出现了,看样子我们有麻烦了?好,下面我们就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利用这些给定的事物寻找各式各样的力呢?找出一个力,记在宝盒钥匙上一上。注意组长要组织好,人人都想办法啊,边商量边实验! 小组开始实验,记录。 师:我看有的同学连书包都利用上了,可为用心良苦啊。哪个小组谈谈你研究的情况!在说的时候尽量以“我是这样研究的……这个力叫……”形式说吗? 生:我是这样研究的,把……,这个力叫弹力。 生:我是这样研究的,把……,这个力叫吸力。 师:吸力!这个名字起的不错。我也给他起个名字叫地球引力,行嘛! 生:我是这样研究的,把……,这个力叫摩擦力。 生:我是这样研究的,把……,这个力叫压力。 …… 师:还真多,同学们细致又认真。找出了这么多的力,可以看出力的家庭成员还真不少啊。你们能举出这些力的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吗?请小组一起完成宝盒钥匙的第二项,但这次要求我们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每种力与实例填进去!时间5分钟。来吧!(课件) 师:谈谈行吗? 生谈实例。 师:看样子力与我们的关系怎么样呢? 生:非常密切,离不了。 师:哈,那你们想想,这么多力太乱了,能分一分类吗?分成两类,想想你们刚才先实验的情景! 生:可以把压力、摩擦力、压力……分为一类,还可以把地球引力,磁力分成一类。 师:很棒!那这是按什么分的? 生:都是人给的力,另一个是地球或其他人给的。 师:是啊,人给力的时候都是怎样的?地球或其他的物体给力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人给力的时候都挨着物体,而地球引力却没有。 师:VERY GOOD。

  (二)、探究重力。 师:讲到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我们听听? 师放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师:牛顿也遇到了问题?你知道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生:他是想苹果为什么落下来呢? 师:同意吗?是啊,为什么呢?这样行吗,用你手中的小物体再试几次,但试的时候注意观察它是如何运动的?并抓住这个幕后凶手!找出原因。记在宝盒钥匙三。好开始吧! 小组进行实验,记录。 师:是谁使他们动起来的? 生:地球。 师:怎么做的? 生:给了他们一个吸引力。 师:说的有道理,那么想更准备的认识地球引力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了解呢? 生:看课外书,上网,向老师,父母请教。 师:是啊,那咱们书上的科学在线上就有它的资料,我们里面学学吧,但学后我们要交流感想,对电视中的小问题进行一下讨论,交流。开始吧! 生自学科学在线。 生交流读后感。对地球引力加深了认识。

  (三)、评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夺宝之旅即有趣又有成功感,每个小组的宝盒钥匙一定能开启宝盒,得到自己喜爱的宝物。好下节我们继续走进夺宝之旅,寻找科学宝物,因为你们是非常棒的 生:夺宝奇兵。 师:下课。

力的教案5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七、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

力的教案6

  【学*目标】

  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重、难点】

  学*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注重本文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过程】

  一、预*导学

  1. 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晶莹剔透( ) 勘察( ) 贝聿铭( ) 轩然**( )

  遗shuāng( ) 初生之dú( ) lín( )选 yíng( )系

  水 xiè( ) diàn( ) 定

  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3.文章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列举)

  4.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各小组交流预*情况并展示

  3.学*研讨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自己概括。)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4.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5.师生质疑、解疑。

  6.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40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

  *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我的根在*。

  (2)*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

  (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4.张明敏一曲《我的*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试想:20世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力的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二)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二、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三、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教师: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见,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点

  教师: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教师: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四、力的图示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五、学生练*

  木箱受到水*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六、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教师示范)

  七、作业

  1.完成节后练*。

  2.章后*题3。

  (三)说明

  关于力的图示,从事初中教学的老师们争论颇多,诸如作用点的位置,推力和拉力的画法是否相同等。学生练*时,也常纠缠不清。

  初中学*的力学部分一般是刚体或质点,除了重力之外,其他各力的作用点只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要求学生只画受力物,不画施力物,受力物只用一个简单的符号表示,免得让学生陷入受力物画不好这种苦恼之中。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本是个滑移矢量,所以推力和拉力采用相同的画法即可。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和掌握力的图示的画法。

力的教案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力的教案9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七、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

力的教案10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预*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和科学内容的学*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力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1、在园内寻找春天,能发现初春景色的细微变化。

  2、会用形容词描述春天的景色,如嫩绿、暖洋洋等。

  活动过程:

  一、感受初春阳光的温暖

  将幼儿带到室外阳光下,请幼儿说说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你知道什么季节来到了?

  二、交待观察要求

  老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春天里的变化,找到了就等一会儿相互谈谈,比一比谁发现得最多。

  三、幼儿分散寻找春天的变化

  老师与幼儿共同活动,了解幼儿观察的情况,讲述自己的发现。观察幼儿能否从草地、树叶发芽、蚯蚓翻出的小土堆等发现春天的到来。

  四、小结

  老师象大家介绍个别幼儿的发现,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分析与反思:

  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促使幼儿能自主地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本次活动,增强了本班幼儿对大自然的观察。我引导幼儿自己去获得经验,提供幼儿更多的机会和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幼儿有体验的机会。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对比,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不易。作为教师,应尽量地少干预,但是少干预不等于不指导,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幼儿面临困难时的“及时雨”。

力的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了解压力状态下的表现,学会判断自己的压力。认识到压力不一定全是害处,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还要学*调节压力的技巧。

  二、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人际交往、学业、竞争等方面都存在压力,而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压力,或者方法有限。当感到压力时,他们的做法可能是逃避,可能是不知所措,这样会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的消极情绪之中,因而导致心理疾病。教材本课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正确看待压力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面对困难的时候做好自我调节。

  2.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站。

  第一站:了解压力。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压力既可以是动力,也能成为阻力,对它无需太过恐惧。

  第二战:调节压力。

  目的在于教学生一些管理和调节压力的方法。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4)

——大班科学神奇的力教案 (菁华3篇)

大班科学神奇的力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

  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活动评析:

  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大班科学神奇的力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

  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

  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

  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三、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

  四、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他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五、延伸活动。

  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

  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怎样让幼儿去理解吸引力呢?我选择了游戏活动——扔东西,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者变为主动学*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延伸活动实验,如何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意欲将集体科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孩子的积极思考引发孩子再次实践探索的兴趣,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在实施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并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预设活动中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使用记录表,但考虑幼儿缺乏基本的经验,而选择了让幼儿自己选取实践中他认为落地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可结果和我意料恰恰相反,报纸和塑料袋都被孩子选择了,所以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快慢的相对性及时的引进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也实现了自己教学活动穿新鞋走老路的突破。我觉得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材料考虑还不够细致周到还可以丰富一些材料如各种糖纸、包装纸、羽毛、雪花片、手绢、纸杯、吸管、橡皮泥、气球等

  2、在孩子游戏时,很多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把他的发现告诉我,可是在集体交流中一些幼儿就不是很积极主动。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有孩子个性的原因也有我们*时的锻炼引导原因。因为集体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所以以后我可以尝试设一个同伴交流的环节,让他们相互交流,分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鼓励了幼儿的交流又让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虽然在活动中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做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我说的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的实验、但在总结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急于替代的现象。

大班科学神奇的力教案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回忆、联想、感知各种各样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戏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喜欢进行探索活动。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物质: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车、铅球、小鼓、响板、口琴、铃鼓、棒球、米两袋、净水两桶、推小车、各种辅助材料。

  经验:幼儿知道常做的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讲述生活经验。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们知道在我们*时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来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样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中)

  2、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幼儿操作后自由发言:在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动得快……;在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

  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1、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运东西,我这里有两袋米,两桶净水,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搬到那边去?

  2、幼儿,操作体验,教师参与指导。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把米和水运到这里,那请问你们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

  师: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省力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时生活里哪些地方还需要省力?

  师:你觉得现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费力,你想怎样使它省力,可以发明些什么呢?

  3、师:我发现我们小朋友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不过只有现在需要学*更多的本领,才能实现你的梦想啊!

  六、总结

  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体动起来。"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者变为主动学*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5)

——力的教案实用20份

  力的教案 1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本单元的学*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

  1.学*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5n),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作为载重物),毛巾。

  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5n),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作为载重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请问一下大家,我这样测出来的读数是什么力啊?(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物体),那这样呢(用弹簧测力计拖动笔袋)。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刚才说的对不对。

  (一)认识摩擦

  1、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出示轮胎的图片)这里有新旧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仔细观察一下,轮胎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是如何造成的。(一个学生回答即可)

  2、说的真好,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

  3、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5、6个学生说即可)

  (二)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

  1、看来摩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我们真正了解摩擦吗?

  2、感受摩擦力认识摩擦力。我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把手离开桌面做同样的运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对比一下,两次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那手放在桌面上不动感觉得到摩擦力吗?

  3、通过刚才的自己的感觉,大家说一下,怎样才算有摩擦?(它们不仅要相互接触,而且只有相互运动时才会有摩擦)

  4、你真善于思考!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个阻碍运动的力,我们叫做摩擦力。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了解摩擦力

  (一).感受认识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以前学过,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请问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要读出测力计的数据,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其实摩擦力也可以用这种工具来测量力的大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当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慢慢拉动运货小车时,测力计的计数就是它所受到的摩擦力,在测量摩擦力前要先把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位,测力时,要让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特别应注意,你的测力计不能偷懒,倚靠在桌面上,也不能淘气,向高处跑,一定要与被拉动的物体相*。下面我们来用测力计测一下我们的运货小车装运钩码时受到的摩擦力。要求大声地读出你的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快。

  (2)学生动手测试,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分组练*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3)(如果学生测出的数据基本相同,老师提出来一个不同的。)

  三、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一)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1、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大家都测出了摩擦力。请各组派代表说出你们测量的摩擦力是多少?

  2、很好,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3、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4、(适时板书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你们真善于思考总结。你们的猜测都有着一定道理,那他们之间可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想探究吗?

  (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吧。老师可先提醒大家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我们应让我们得到的数据形成对比,想想应该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运货小车、钩码,测力计,鼠标垫)完成这个实验呢?

  2、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方案。

  3、你们真可称得上是小小科学家,想的都很周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老师给予大家一些提示,请看大屏幕。如果有时间,你们还可以选择其它的接触面,比如地面,桌面来进行实验,填写在第三行。你们会做了吗?实验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当你们完成实验后,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好不好?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是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大还是小。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组都是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吗?

  (三)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1、现在我想问一下,你们小组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这个数吗?同样是光滑的接触面为什么摩擦力不一样呢?接触面粗糙时,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不是也不同呢?这是为什么呢?(被测物体重量不同)

  2、如何证明被测物体重量与摩擦力的关系呢?

  3、指出1—2个学生说出实验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这样做对吗?让学生看大屏幕的提示。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被测物体物体重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被测物体物体轻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

  6、你们的实验很成功,数据也很准确,得到的结论很清楚,老师为你们的精彩表现而折服。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应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的关系。总结板书。

  2、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离不开摩擦力,摩擦力有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怎么办呢?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要加以利用,有害的我们就要加以防止。

  3、为了检验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出了一些题,看看你们能解决吗?

  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一、 摩擦力

  二、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三、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在课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兴趣,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观察轮胎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激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2.感知摩擦力、测量摩擦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体验摩擦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什么是摩擦力。出示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指出,摩擦力不仅能感受到,它的大小还是可以测量的。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指导,并演示。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然后选出两个猜测进行研究。记录单填写由易到难。

  4.总结延伸应用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学*收获,对课进行小结,然后出了个个小检测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激情,这样整个课堂显得缺少一种激情。适当的评价会激发孩子学*的热情,但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也较少,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汇报后,老师没有及时跟上评价,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在小组合作中更加注重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做到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小组汇报的同学有话可说。

  力的教案 2

  一、教学内容

  通过对不同类型线条的观察、比较,体会线条不同的美感,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线条线条的韵律、节奏。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组合起来学*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通过对向日葵画法的示范,让所学的线条进行实践运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欣赏、分析、绘画练*中提高了对线条这一艺术语言的认识,了解了线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课堂的实践练*中,体验、感受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教师示范进一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线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更热爱生活,愿意去表现生活的美。

  三、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体会、感受线所具有的表现力,提高对线造型美术作品的欣赏水*。

  四、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从线条的表现力这一角度欣赏、理解相关美术作品。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画

  六、教学过程

  1.欣赏图片《牛》以及教师纯线条示范画,引入新课——《线的表现力》。

  2.了解生活中的线。

  3.欣赏图片寻找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线条。(探究活动)同学们一起找大自然中有哪些不同种类的线条。总结归纳:直线、曲线、折线等。

  4.学*线的特点。观察教师示范画让同学们找寻其特点。根据学生之间的评析,教师总结出线条的特点有:长短、粗细、疏密。

  5.欣赏大师作品,展示线条的魅力所在,展示线条在书画作品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教师示范向日葵的具体步骤:构图、轮廓,细部刻画。

  7.学生作品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8.课堂小结。

  板书

  线条的种类:直线、曲线、折线 线条的特点:粗细、长短、

  疏密步骤:

  1、构图。

  2、轮廓、

  3、刻画

  力的教案 3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颜色、形状的特征寻找排序规律,进行排序。

  2、学*按要求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准备:

  1、粘贴有大小相同红绿间隔排序圆形纸片的卡片一张。

  2、粘贴有颜色相同方形、三角形间隔排序圆形纸片的卡片一张。

  3、每人学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1、卡片上有什么?

  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红圆片—绿圆片—红圆片—绿圆片┉┉方形—圆形—方形—圆形┉┉

  二、制作彩带

  1、提出制作的要求

  2、分组活动:

  ①一组幼儿做红绿圆形间隔排序的彩带,另一组幼儿做有颜色相同方形、三角形间隔排序彩带。②两组幼儿交换进行③指导个别幼儿学会间隔排序粘贴图形④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进行3个物体的间隔排序。三、展示幼儿作品1、教师的示范与幼儿的操作材料应不一样,教师的范例可换成其它颜色或形状,只做图示这样幼儿就有推理能力的发散。2、幼儿能观察出以排好的排序规律,但不了解实质,对3个物体间隔排序较困难。可用其它内容的范例作暗示。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我发现,我奇怪实施日期04.4.19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艺术活动:染花布调整

  活动目标:1、尝试印染画,体验印染的乐趣。2、学*用宣纸蘸色进行印染的.技能。3、感受色彩的美,发现颜色相互混合后会产生变化。

  活动准备:1、红、黄、蓝三色颜料若干。2、宣纸若干,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一、自由探索印染,发现宣纸吸水的奥秘;1、介绍宣纸:a、看,这是什么?b、它和我们*时见过的纸有什么不一样?2、了解操作方法。3、自由探索4、表达自己的发现:a、你是怎么玩的?b、你发现了什么?二、印花布1、教师示范印染宣纸2、提出操作要求。3、幼儿印染。a、幼儿印染,教师指导。b、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印染。c、教师随机根据幼儿作品,引导幼儿发现颜色互相混合后会产生变化。三、展示作品打开宣纸也是一个较难的步骤,也应有相应的要求。第二大点中的“c”点由于操作中不明显,故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还是放到其它的玩色活动中较好。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虫虫乐园实施日期04.6、29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蚂蚁飞上天调整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图书了解图中人物表情变化,感受、理解图片内容。2、学会用完整话描述图书主要内容,懂得在别人困难时应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蚂蚁飞上天》图书幼儿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一、出示蚂蚁图片引起幼儿兴趣:1、图片上有谁?2、小蚂蚁有什么本领?3、你听过蚂蚁飞上天吗?蚂蚁是怎么飞上天的呢,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二、幼儿自由翻阅图书:1、要求幼儿用正确方法翻阅图书。2、初步了解图书内容。三、阅读讨论:1、小蚂蚁抬头看什么?2、它心理怎么想?3、发生了什么特别愉快的事?4、你从哪里看出来的?5、小蚂蚁飞呀飞,发现了谁?6、小蝴蝶为什么哭?小蚂蚁该做些什么?7、小蚂蚁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怎么做?四、讨论主题:1、提问:你们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2、小结:蒲公英使小蚂蚁实现了会飞的梦想,但小蚂蚁为了帮助翅膀受伤的蝴蝶,把蒲公英给了蝴蝶,使蝴蝶重新飞上了蓝天,小蚂蚁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3、如果你看到同伴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做?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清洁宝宝实施日期5、25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健康活动:难受的大拇指调整

  活动目标:1、知道吮手指是一种坏*惯,会影响身体健康。2、能克服吸吮手指的不良*惯。3、了解手的用处,并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

  活动准备:制作痛苦和高兴表情的、相同服饰的大拇指纸偶各一个。

  活动过程:一、出示痛苦表情的指偶,引起幼儿兴趣:1、教师以纸偶口吻自述:我叫大拇指,本来和其他手指一样长得直直的,又有劲又漂亮,现在我病了,病得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还用牙齿咬我,我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2、谈话:大拇指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样做好不好?我们怎么样帮助大拇指?二、师幼讨论:1、手指有什么用?为什么不能吸吮大拇指?2、当你看到别的小朋友吸吮手指时你怎么办?三、出示高兴表情的手指。1、猜一猜,现在大拇指为什么笑了?2、讲师大拇指现在的待遇和感受。(小朋友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帮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四、互相看看小手,说说自己的手指是否漂亮、干净。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图形碰碰乐实施日期6、8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仿编儿歌《圆、圆、圆》调整

  活动目标: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仿编出新的儿歌。2、进一步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看看更多的圆形物体。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3、常见圆形物体图标若干,《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活动过程:一、朗诵儿歌,激发兴趣1、出示《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看,图上有什么?2、你能把它变成一首儿歌吗?3、请个别幼儿朗诵儿歌《圆、圆、圆》。4、集体朗诵。二、仿编儿歌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呢?2、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图标,覆盖原有儿歌图标(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3、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三、朗诵仿编儿歌1、展示仿编的图标,请幼儿朗诵。2、集体朗诵创编的儿歌。3、反复创编四、延伸幼儿在家中寻找圆形物体继续仿编儿歌,请家长记录后,带回园与同伴交流。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图形碰碰乐实施日期6、15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方脸盘和圆脸蛋调整

  活动目标:1、对生活中圆形和方形物体感兴趣。2、理解故事主要内容和情节,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圆和方相结合的物体。3、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如:**是**形状的。

  活动准备:1、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各一张。2、故事挂图。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出示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引导幼儿欣赏人物,并为人物取名。二、引发思考:1、方脸公公喜欢什么形状的物体?2、圆脸婆婆喜欢什么形状的物体?3、有一天,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进行了找圆形和方形物体比赛,到底谁赢呢?让我们来听故事吧!三、完整讲述故事: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第一遍。提问: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找到了哪些东西?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提问:桌子、录音机是什么形状的?果汁瓶、门是什么形状的?3、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圆形和方形的东西,它们合在一起就变出许多有用的东西,圆形和方形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四、延伸:课后请幼儿寻找哪些东西是圆形和方形的,哪些东西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分也分不开的。

  力的教案 4

  课程学*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无

  板书设计课时2.7《力》整合与评价

  力的教案 5

  单元总目标:

  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领域欣赏*评述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美术的兴趣。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学生预*,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M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

  3、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力的教案 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鸭、小猫的手偶各1个。

  2、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一张,或者用积木搭成的.动物园。

  活动重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快乐情感。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认识新朋友,激发幼儿学*兴趣

  1、教师模仿小鸭的叫声,并做寻找声源的动作,找到小鸭后,发出“奥,是小鸭”,然后面向幼儿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出示小鸭宝宝和小鸭妈妈,并和幼儿打招呼,用手

  偶去挠幼儿痒痒,或让幼儿抱抱小鸭的手偶。

  提示:配班老师藏在桌子后方,听到模仿动物发声后,慢慢将小鸭的手偶放在桌子上。

  2、教师出示“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向幼儿说明小鸭是动物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二、观看小鸭上幼儿园的情景片段,体验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带来的快乐

  1、教师左手套上小鸭宝宝手偶,右手套上小鸭妈妈手偶,藏在桌子背后举起左手和右手,开始情景表演。

  提示:教师表演讲述:公鸡叫“喔—喔—喔”,慢慢举起小鸭妈妈,说:“鸭宝宝,起床了,妈妈要上班,鸭宝宝要上幼儿园了。”慢慢举起小鸭宝宝,对着鸭妈妈说:“妈妈,我来了,我上幼儿园了,嘎—嘎—嘎—。”鸭妈妈送鸭宝宝上幼儿园,遇到了猫宝宝,鸭宝宝说:“猫宝宝,早上好。”猫宝宝也对鸭宝宝说:“鸭宝宝,早上好。”它们一起哼着歌儿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到幼儿园门口了,鸭宝宝向老师问好:“老师早。”然后,向妈妈挥挥手说:“妈妈,再见!”鸭宝宝有礼貌,老师喜欢它。

  注:配班老师戴上猫宝宝和猫妈妈的手偶,配合主班老师表演。

  2、教师引导幼儿回想故事内容,提问:故事里,鸭妈妈去哪里了?鸭宝宝又去了哪里?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路上遇到了谁和谁?它们是怎样叫的?老师为什么喜欢鸭宝宝?

  3、教师和配班老师模仿鸭宝宝和猫宝宝,相遇时,相互问好,然后,哼着歌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

  4、引导幼儿扮演小鸭和小猫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三、转移经验,启发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1、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回想,小猫和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今天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教师戴着小鸭手偶,表扬小鸭真是个好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也是个好孩子。

  提示:注重引导幼儿说“我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延伸活动:

  1、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见人要问好,养成爱讲礼貌的好*惯。

  2、教师要给幼儿创造快乐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形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力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通过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

  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要多个弹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通过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

  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要多个弹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 9

  活动内容:

  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齿轮玩具。自从齿轮玩具“住进”我们班后,我班幼儿就对这个“新成员”特别关爱,每天活动区活动时,小朋友们总是爱不释手的摆弄它们,而在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时,我发现他们不但对这种玩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拼插的时候不断地变化花样,不时地提出问题。我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齿轮玩具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与交流,以愉快的情绪与他人合作。

  2、感知力的存在,探索和发现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与同伴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准备:

  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玩具。如:口袋、皮球、齿轮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力的存在。

  1、幼儿操作:让物品离开原来位置。

  2、交流:你是怎样使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

  (二)感知力的传递。

  1、教师操作:用手边的球碰中间球。

  2、幼儿思考:当我用力推手边的球,为什么中间的球会动?

  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了解力的传递。

  3、游戏:拼插齿轮玩具

  重点: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在进一步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传递。

  (三)感知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游戏:拔河比赛。

  重点:使幼儿了解力的大小。

  2、个别幼儿操作:玩口袋。

  重点:使幼儿感知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室外活动

  (1)幼儿自由分散玩口袋。

  重点: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比赛:谁的力气大。

  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我,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活动

  通过幼儿评价“今天谁最棒”,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正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评价与反思:

  1、本节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合作”的教育理念。教师能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幼儿的心理,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幼儿为中心,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整个活动幼儿对力的存在,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学*欲望。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合作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我既是他们的引导者,又是他们的支持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助、向导的作用。

  3、整个过程我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时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探索,使他们获得感性经验,促使思维升华。例如:活动的开始部分,当我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幼儿一致回答“我是用手搬的”。显而易见幼儿的这一回答是表面的,当我也把手放在物品上又问:“我也用手搬了,它为什么没有离开呢?”我的不同结果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小脑袋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用手搬物品没有离开呢?”这时激起了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幼儿在第二次操作中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手用力了。”

  4、在整个活动中,我坚持正面教育幼儿。从活动的开始至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以鼓励语“***,***。你真棒!”贯穿始终。目的是:在个别幼儿受到鼓励增强信心的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使每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

  力的教案 10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复*跑跳步、前踢步、后踢步等基本舞步。

  2、引导幼儿创编具有一定意义的短小快乐的舞蹈。

  3、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舞蹈活动的愿望,体验舞蹈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鼓一面、鼓棒两根、录音机、音乐磁带。

  2、学*各种舞步。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教师鼓点的变化而做动作,训练幼儿节奏感。

  师:“小朋友,跟我一起敲敲鼓好吗?”(幼儿走入活动室自由找空位站好,教师敲鼓,幼儿随鼓声的快慢,调整自己脚步的速度进行表演)

  二、游戏“快乐的脚步”。

  1、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你们的脚步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快乐的脚步的游戏,好吗?”

  2、师:“老师的两根鼓棒表示小朋友的两只小脚,老师的鼓棒往哪边敲,你的小脚就往哪边跳。”(教师变换鼓棒位置敲鼓,幼儿随鼓棒位置的变化及鼓声速度的快慢变换舞步进行动作。)

  过渡:小朋友累了吧!让我们坐下休息一会儿!快乐的脚步花样真多,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优美的舞蹈来。今天,老师就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了一则非常好看的舞蹈,下面请小朋友欣赏。

  三、教师示范舞蹈,幼儿模仿动作。

  1、教师听音乐舞蹈,幼儿欣赏舞蹈。提问:

  ①你刚才看到老师跳了些什么?

  ②老师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了表现快乐小动物的舞蹈,那舞蹈用了哪些快乐的脚步呢?(幼儿说出一种动作后,教师针对较难的动作,让幼儿集体练*。)

  2、幼儿随教师学舞蹈。

  ①师:我知道你们也想跟随我们一起跳舞了,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吧!(教师将口令与语言提示相结合带领幼儿一起舞蹈。)

  ②让我们再来一次。(师生再次舞蹈一遍,教师对有困难的幼儿变镜面示范为同方向示范。)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学*了一则表现快乐动物的舞蹈,这个舞蹈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来的,下面老师还想跳一段舞,也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出来的,这则舞蹈与刚才的一样不一样呢?请你们看。

  四、教师变换舞步舞蹈,启发幼儿创编。

  1、教师变换舞步舞蹈。提问:

  ①刚才老师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一个什么样的舞蹈?

  ②老师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一个表现身体锻炼的舞蹈,老师用了哪些快乐的脚步呢?

  ③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变化一下快乐的脚步呢?行不行?让我们听音乐想一想。

  2、幼儿创编脚步动作。

  提问:“想出来了吗?让我们来听着音乐试试看。”(两遍)。

  3、请个别幼儿将创编的脚步表演给大家,并集体学一学。

  小结:你们想的真棒,老师有个建议,你们可以把刚才编的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成一个快乐的舞蹈,如果你想出来的办法一个人不够表现的话,可以请你的好朋友帮忙,几个好朋友编一个快乐的舞蹈,好不好?下面我们去商量商量吧!

  五、幼儿创编舞蹈。

  1、幼儿听音乐全体编舞。(两遍)

  2、请个别幼儿表演。

  3、集体表演

  六、结束: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快乐的脚步编出了这么多快乐的舞蹈,让我们一起去表演给其他

  的小朋友看吧!

  大班刮画《家乡的夜景》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

  刮画《家乡的夜景》

  动目标:

  1、学*刮画的技巧,了解刮画的特征,初步掌握刮画的方法;

  2、感知色彩明暗的对比,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体验色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认识深色和浅色;

  2、多媒体幻灯片夜景图;

  3、幼儿作画工具(画纸、油画棒、无尖铅笔);

  4、半成品几张(一张铺好浅色底色的关成品、一张在浅色底色上涂好的深色的半成品);

  5、歌曲《萤火虫》磁带。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幼儿欣赏歌曲《萤火虫》,小朋友你们知道歌曲里唱的是谁吗?萤火虫什么时候进来?(是晚上)。当夜幕降临,到处是一片漆黑的时候,小动物迷路的时候,萤火虫打着它的小灯笼把小动物们安全地送回了家。

  2、欣赏图片,放映幻灯片,“家乡的夜景”。

  天黑了小动物们有萤火虫,城市的夜晚没有萤火虫为、该怎么办呢?灯光把城市的夜晚装扮得十分美丽,我们来看看这是哪里吧?

  (1)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是哪里呀?(是晚上的***)天安六上有什么?(有彩灯和焰火)

  (2)再依次欣赏几张代表性城市的夜景如:人民大会堂、北京西客站、立交桥、东方明珠等地方的夜景。

  (3)观察我们家乡的夜景,看看这里是哪里?(是白天的广场)大家看看晚上的广场是什么样子?

  (4)观察图片,看看这是哪里?(是马路)观察晚上的街道同白天的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说说晚上与白天有什么不同?

  (5)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是楼房)到了晚上房子里是什么样子?(家家户户亮起了灯,天上有星星和月亮,还有路灯)

  3、欣赏范例,示范讲解

  我这有只神奇的魔笔,它能刮破黑夜,把夜晚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边讲解边出示画纸现场做画),我用魔笔刮破黑夜,一颗小星星钻了出来,又钻出一颗小星星然后是月亮……

  小朋友,想知道是一支什么样的魔笔吗?(出示无尖铅笔)啊!原来就是一支无尖的铅笔呀!一支没有尖的小铅笔怎么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呢?原来我的.画纸也有点特别,画纸上用油画棒涂过了,这种画叫“刮画”。

  4、认识刮画,熟悉作画步骤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画法“刮画”,刮画与其他画的区别在于画画上之前,要先把画纸处理一下。

  (1)首先在画纸上均匀的涂上一层浅色;

  (2)在浅色上涂两遍深色:第一遍横着涂,第二遍竖着涂。如果你有一尺会飞的魔笔,你想乘着去哪里呢?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有许多神奇美妙的地方,我们“家乡的夜景”这么美,下面就请小朋友拿我送你们的魔笔,画画咱们“家乡的夜景”,乘着魔笔出了吧!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先涂一遍浅色,涂满了再涂深色,在涂深色的时候,注意要涂得均匀,涂得满,动作要快;

  (2)想好了主题再刮画,错了的话用同样的颜色的油画棒盖上重画。

  6、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7、活动结束

  让幼儿拍手唱歌《小蜡笔》。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洞洞变变变

  【活动目标】

  1、能使用正确的方法补洞洞。

  2、发挥想象,尝试根据洞洞的形状添画出各种形象。

  3、体验洞洞添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画棒、胶棒、记号笔

  2、各种服装杂志、彩纸、彩色报纸等

  3、PPT:教师登山照片;各种形象(动物、车、水果、人物等)

  4、 音乐:《撕报纸》、《森林狂想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放假,你们出去玩了吗?(去公园了、没出去···)你们猜我去哪了?(打开登山照片)对我去爬山了!爬山很开心。哎!只有一件事让我特别的郁闷,我把衣服弄破了好几个洞,你们瞧!(出示刮出洞的T恤)

  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呀?(缝一缝、补一补)

  师:你们真聪明!(出示各种纸)假如这是一块布,我把它补在洞洞的背面。看洞洞补好了。怎么让洞洞看起来更漂亮?(在里面填上图案,装饰上花纹···)

  二、游戏—撕洞洞。

  师:你们说的很好!今天我把你们请来,就是想让你们帮我把这些洞洞设计一下。

  1、提出设计要求:老师准备了各种T恤纸,但现在上面还没有洞,我们一起玩个游戏,把上面撕出各种形状的洞洞,然后再来设计。(记住:洞洞的形状越奇怪越好,洞洞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

  2、播放音乐《撕报纸》开始游戏。

  三、尝试想象创作。

  1、补洞洞。

  师:现在T恤上有许多洞洞,你们把洞洞周围涂满胶,选一张喜欢的纸把洞洞补好。

  2、添加想象。

  师:洞洞补好了,我们看看洞洞能变成什么?(请个别幼儿示范)播放PPT及《森林狂想曲》幼儿开始创作!

  四、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设计进行简单的介绍。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剪纸活动:花儿朵朵

  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感受累加剪纸的特点,并初步尝试用这一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2.能运用折剪、画轮廓的方法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共同合理地使用各种工具、材料。

  准备:

  1.各色蜡光纸,糨糊,剪刀,托盘,抹布,铅笔等。

  2.累加组合剪纸作品一幅(见图1),其中一只蝴蝶的花纹可以分离并移动。

  3.背景音乐,“三只蝴蝶”背景图(图上有幼儿画的若干花朵)。

  4.欣赏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丰富有关经验。

  过程:

  1.回忆已有经验,萌发活动兴趣。

  师:我们听过剪花娘子库淑兰奶奶的故事,也欣赏过库淑兰奶奶的剪纸作品,还记得是什么作品吗?库淑兰奶奶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幼:梅香骑马。

  幼:用的是累加剪纸的方法。

  2.欣赏剪纸作品《蝴蝶飞》,感知累加组合剪纸的特点。

  (1)初步整体欣赏作品。

  师:这些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小不一样,飞的方向不一样。

  幼: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

  师:在这么多美丽的蝴蝶中,你最喜欢哪一只?你觉得它哪里最漂亮?

  幼:我最喜欢红色的蝴蝶。

  幼:蝴蝶身上的锯齿形花纹很好看。

  幼:蝴蝶身上还有波浪形、圆形和水滴形的花纹。

  师:这只黑色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的是锯齿形,中间有许多圆形,像小太阳一样。

  (2)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师:像小太阳一样的花纹有几层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将黑色蝴蝶上的太阳形花纹一层层地分离,便于幼儿观察。)

  师:原来四层图形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小,而且它们的颜色也不同。

  现在我要把它们贴回去,该先贴哪一个呢?

  幼:桃红色的最大,要贴在最底下,再贴绿色的、小一点的……最小的要贴在最上面。

  师:贴好后的花纹和原来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圆形都贴到一边去了,和蝴蝶小翅膀上的水滴形花纹有点像。

  师:看来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3)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层数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师:蝴蝶所有的花纹都是四层的吗?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

  幼:小翅膀上的花纹是三层的。

  幼:还有蝴蝶的身体用了两层累加,眼睛用了一层。

  师:累加的花纹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们的色彩和花纹效果也不一样。

  3.大胆尝试用累加组合的剪纸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1)共同讨论制作方法。

  师:我们的小舞台要上演童话剧《三只蝴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背景,画了一些美丽的花。今天我们再用累加的方法做些花,把背景布置得丰富些,好吗?你们想做什么样的花呢?

  幼:菊花、荷花、蝴蝶花、梅花……

  师:我这儿有一些梅花,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红色的,还有花蕊。

  师:我们怎么来做这朵花呢?两层花瓣一样大吗?

  幼:先折剪出第一层梅花花瓣,再剪出第二层花瓣。

  幼:最下面的最大,中间的小一些……还要剪出花蕊,然后把它们贴在一起。还可以剪些小花纹装饰花瓣。

  (2)尝试制作。

  师:我们可以用折剪的方法和画轮廓剪的方法来做花,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大的花瓣和花纹用大的纸,小的花瓣和花纹用小的纸,剪下的碎纸要放到空盘子里,我们要像库淑兰奶奶一样学会节约。

  (幼儿制作并将作品布置在《三只蝴蝶》的背景图上)

  4.师幼共同布置作品并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你最喜欢哪一朵?它哪里最漂亮?

  幼:荷花很漂亮,它的花瓣一层一层的,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

  幼:鸡冠花很好看,它的花蕊有很多形状。

  师:累加剪纸的方法不仅可以做花,还可以表现很多其他的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试一试。 活动分析:

  剪纸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该活动是为小舞台表演《三只蝴蝶》制作背景而进行的。在前期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感受库淑兰剪纸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剪纸作品,感受和理解剪纸艺术的美。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让幼儿欣赏作品的内容、画面布局,还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引导他们讨论剪纸方法,感受色彩、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知道什么是累加剪纸,并比较它和镂空剪纸有何不同,激发幼儿探索学*的兴趣。 剪纸活动不仅是技能的练*,也是对幼儿的一种文化熏陶,对幼儿生活观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良好*惯的养成,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等等。

  大班美术活动:我设计的花车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

  2、与我们*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幼儿设计草图

  1、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时见到的车辆。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讲评

  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介绍自己设计的“花车”。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金灿灿的油菜花(添画)

  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油菜花的主要特征。

  2、学*分工合作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春天油菜花金灿灿的美景。

  准备:

  1、油菜花实物若干,供幼儿实际观察。

  2、春游时的照片,让幼儿感知油菜花漫山遍野金黄色的美景。

  3、教师画好油菜花枝干的画纸若干(每桌一张),水彩笔、油画棒

  过程:

  1、导入:

  师:上次我们春游时,在野外看到了一种金黄色的花,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来看看它叫什么名字?(油菜花)

  2、观察油菜花的外形。

  1)观察花的外形。

  师:请你们来看看它有几个花瓣?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油菜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油菜花是怎么排列在肢干上的?像什么?

  你还见过什么花?油菜花和那些花一样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总结:油菜花是金黄色的,有四个花瓣,花瓣是椭圆形的。

  2)观察枝干及菜叶。

  师:油菜花的枝干是一根还是有很多根?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油菜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怎样排列生长在枝干上的?

  幼儿观察后回答。

  3、幼儿合作绘画。

  师:今天我们就把油菜花画出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1)幼儿自主商量分工。

  师:前些日子,我们画过美丽的台布,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台布我们是怎样画的呀?

  幼儿回忆上次合作绘画的场景。

  “今天我们也想画台布一样画油菜花,现在请每桌小朋友自己商量一下,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花瓣,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叶子。”

  幼儿学*自己分工,分好后向大家作介绍,让大家听一听合不合理。

  2)幼儿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画好后再添画一些别的事物。

  4、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

  1)请每桌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内容,并说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提问: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表扬分工合理、绘画有创意的绘画小组(共坐一桌的幼儿)。

  力的教案 11

  【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过程】

  一:预*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 和 ;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达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 时,它受到*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液>物时,物体上浮;

  当液=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液<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 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力的教案 1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复*跑跳步、前踢步、后踢步等基本舞步。

  2、引导幼儿创编具有一定意义的短小快乐的舞蹈。

  3、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舞蹈活动的愿望,体验舞蹈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鼓一面、鼓棒两根、录音机、音乐磁带。

  2、学*各种舞步。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教师鼓点的变化而做动作,训练幼儿节奏感。

  师:“小朋友,跟我一起敲敲鼓好吗?”(幼儿走入活动室自由找空位站好,教师敲鼓,幼儿随鼓声的快慢,调整自己脚步的`速度进行表演)

  二、游戏“快乐的脚步”。

  1、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你们的脚步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快乐的脚步的游戏,好吗?”

  2、师:“老师的两根鼓棒表示小朋友的两只小脚,老师的鼓棒往哪边敲,你的小脚就往哪边跳。”(教师变换鼓棒位置敲鼓,幼儿随鼓棒位置的变化及鼓声速度的快慢变换舞步进行动作。)

  过渡:小朋友累了吧!让我们坐下休息一会儿!快乐的脚步花样真多,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优美的舞蹈来。今天,老师就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了一则非常好看的舞蹈,下面请小朋友欣赏。

  三、教师示范舞蹈,幼儿模仿动作。

  1、教师听音乐舞蹈,幼儿欣赏舞蹈。提问:

  ①你刚才看到老师跳了些什么?

  ②老师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了表现快乐小动物的舞蹈,那舞蹈用了哪些快乐的脚步呢?(幼儿说出一种动作后,教师针对较难的动作,让幼儿集体练*。)

  2、幼儿随教师学舞蹈。

  ①师:我知道你们也想跟随我们一起跳舞了,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吧!(教师将口令与语言提示相结合带领幼儿一起舞蹈。)

  ②让我们再来一次。(师生再次舞蹈一遍,教师对有困难的幼儿变镜面示范为同方向示范。)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学*了一则表现快乐动物的舞蹈,这个舞蹈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出来的,下面老师还想跳一段舞,也是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出来的,这则舞蹈与刚才的一样不一样呢?请你们看。

  四、教师变换舞步舞蹈,启发幼儿创编。

  1、教师变换舞步舞蹈。提问:

  ①刚才老师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一个什么样的舞蹈?

  ②老师用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了一个表现身体锻炼的舞蹈,老师用了哪些快乐的脚步呢?

  ③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变化一下快乐的脚步呢?行不行?让我们听音乐想一想。

  2、幼儿创编脚步动作。

  提问:“想出来了吗?让我们来听着音乐试试看。”(两遍)。

  3、请个别幼儿将创编的脚步表演给大家,并集体学一学。

  小结:你们想的真棒,老师有个建议,你们可以把刚才编的快乐的脚步加上手和身体的动作编成一个快乐的舞蹈,如果你想出来的办法一个人不够表现的话,可以请你的好朋友帮忙,几个好朋友编一个快乐的舞蹈,好不好?下面我们去商量商量吧!

  五、幼儿创编舞蹈。

  1、幼儿听音乐全体编舞。(两遍)

  2、请个别幼儿表演。

  3、集体表演

  六、结束: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快乐的脚步编出了这么多快乐的舞蹈,让我们一起去表演给其他

  的小朋友看吧!

  大班刮画《家乡的夜景》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

  刮画《家乡的夜景》

  动目标:

  1、学*刮画的技巧,了解刮画的特征,初步掌握刮画的方法;

  2、感知色彩明暗的对比,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体验色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认识深色和浅色;

  2、多媒体幻灯片夜景图;

  3、幼儿作画工具(画纸、油画棒、无尖铅笔);

  4、半成品几张(一张铺好浅色底色的关成品、一张在浅色底色上涂好的深色的半成品);

  5、歌曲《萤火虫》磁带。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幼儿欣赏歌曲《萤火虫》,小朋友你们知道歌曲里唱的是谁吗?萤火虫什么时候进来?(是晚上)。当夜幕降临,到处是一片漆黑的时候,小动物迷路的时候,萤火虫打着它的小灯笼把小动物们安全地送回了家。

  2、欣赏图片,放映幻灯片,“家乡的夜景”。

  天黑了小动物们有萤火虫,城市的夜晚没有萤火虫为、该怎么办呢?灯光把城市的夜晚装扮得十分美丽,我们来看看这是哪里吧?

  (1)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是哪里呀?(是晚上的***)天安六上有什么?(有彩灯和焰火)

  (2)再依次欣赏几张代表性城市的夜景如:人民大会堂、北京西客站、立交桥、东方明珠等地方的夜景。

  (3)观察我们家乡的夜景,看看这里是哪里?(是白天的广场)大家看看晚上的广场是什么样子?

  (4)观察图片,看看这是哪里?(是马路)观察晚上的街道同白天的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说说晚上与白天有什么不同?

  (5)观察图片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是楼房)到了晚上房子里是什么样子?(家家户户亮起了灯,天上有星星和月亮,还有路灯)

  3、欣赏范例,示范讲解

  我这有只神奇的魔笔,它能刮破黑夜,把夜晚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边讲解边出示画纸现场做画),我用魔笔刮破黑夜,一颗小星星钻了出来,又钻出一颗小星星然后是月亮……

  小朋友,想知道是一支什么样的魔笔吗?(出示无尖铅笔)啊!原来就是一支无尖的铅笔呀!一支没有尖的小铅笔怎么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呢?原来我的画纸也有点特别,画纸上用油画棒涂过了,这种画叫“刮画”。

  4、认识刮画,熟悉作画步骤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画法“刮画”,刮画与其他画的区别在于画画上之前,要先把画纸处理一下。

  (1)首先在画纸上均匀的涂上一层浅色;

  (2)在浅色上涂两遍深色:第一遍横着涂,第二遍竖着涂。如果你有一尺会飞的魔笔,你想乘着去哪里呢?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有许多神奇美妙的地方,我们“家乡的夜景”这么美,下面就请小朋友拿我送你们的魔笔,画画咱们“家乡的夜景”,乘着魔笔出了吧!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先涂一遍浅色,涂满了再涂深色,在涂深色的时候,注意要涂得均匀,涂得满,动作要快;

  (2)想好了主题再刮画,错了的话用同样的颜色的油画棒盖上重画。

  6、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7、活动结束

  让幼儿拍手唱歌《小蜡笔》。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洞洞变变变

  【活动目标】

  1、能使用正确的方法补洞洞。

  2、发挥想象,尝试根据洞洞的形状添画出各种形象。

  3、体验洞洞添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画棒、胶棒、记号笔

  2、各种服装杂志、彩纸、彩色报纸等

  3、PPT:教师登山照片;各种形象(动物、车、水果、人物等)

  4、 音乐:《撕报纸》、《森林狂想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放假,你们出去玩了吗?(去公园了、没出去···)你们猜我去哪了?(打开登山照片)对我去爬山了!爬山很开心。哎!只有一件事让我特别的郁闷,我把衣服弄破了好几个洞,你们瞧!(出示刮出洞的T恤)

  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呀?(缝一缝、补一补)

  师:你们真聪明!(出示各种纸)假如这是一块布,我把它补在洞洞的背面。看洞洞补好了。怎么让洞洞看起来更漂亮?(在里面填上图案,装饰上花纹···)

  二、游戏—撕洞洞。

  师:你们说的很好!今天我把你们请来,就是想让你们帮我把这些洞洞设计一下。

  1、提出设计要求:老师准备了各种T恤纸,但现在上面还没有洞,我们一起玩个游戏,把上面撕出各种形状的洞洞,然后再来设计。(记住:洞洞的形状越奇怪越好,洞洞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

  2、播放音乐《撕报纸》开始游戏。

  三、尝试想象创作。

  1、补洞洞。

  师:现在T恤上有许多洞洞,你们把洞洞周围涂满胶,选一张喜欢的纸把洞洞补好。

  2、添加想象。

  师:洞洞补好了,我们看看洞洞能变成什么?(请个别幼儿示范)播放PPT及《森林狂想曲》幼儿开始创作!

  四、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设计进行简单的介绍。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剪纸活动:花儿朵朵

  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感受累加剪纸的特点,并初步尝试用这一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2.能运用折剪、画轮廓的方法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共同合理地使用各种工具、材料。

  准备:

  1.各色蜡光纸,糨糊,剪刀,托盘,抹布,铅笔等。

  2.累加组合剪纸作品一幅(见图1),其中一只蝴蝶的花纹可以分离并移动。

  3.背景音乐,“三只蝴蝶”背景图(图上有幼儿画的若干花朵)。

  4.欣赏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丰富有关经验。

  过程:

  1.回忆已有经验,萌发活动兴趣。

  师:我们听过剪花娘子库淑兰奶奶的故事,也欣赏过库淑兰奶奶的剪纸作品,还记得是什么作品吗?库淑兰奶奶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幼:梅香骑马。

  幼:用的是累加剪纸的方法。

  2.欣赏剪纸作品《蝴蝶飞》,感知累加组合剪纸的特点。

  (1)初步整体欣赏作品。

  师:这些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小不一样,飞的方向不一样。

  幼: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

  师:在这么多美丽的蝴蝶中,你最喜欢哪一只?你觉得它哪里最漂亮?

  幼:我最喜欢红色的蝴蝶。

  幼:蝴蝶身上的锯齿形花纹很好看。

  幼:蝴蝶身上还有波浪形、圆形和水滴形的花纹。

  师:这只黑色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的是锯齿形,中间有许多圆形,像小太阳一样。

  (2)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师:像小太阳一样的花纹有几层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将黑色蝴蝶上的太阳形花纹一层层地分离,便于幼儿观察。)

  师:原来四层图形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小,而且它们的颜色也不同。

  现在我要把它们贴回去,该先贴哪一个呢?

  幼:桃红色的最大,要贴在最底下,再贴绿色的、小一点的……最小的要贴在最上面。

  师:贴好后的花纹和原来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圆形都贴到一边去了,和蝴蝶小翅膀上的水滴形花纹有点像。

  师:看来累加粘贴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3)初步了解累加粘贴的层数不同,产生的花纹效果也不同。

  师:蝴蝶所有的花纹都是四层的吗?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

  幼:小翅膀上的花纹是三层的。

  幼:还有蝴蝶的身体用了两层累加,眼睛用了一层。

  师:累加的花纹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们的色彩和花纹效果也不一样。

  3.大胆尝试用累加组合的剪纸方法创作“花儿朵朵”。

  (1)共同讨论制作方法。

  师:我们的小舞台要上演童话剧《三只蝴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背景,画了一些美丽的花。今天我们再用累加的方法做些花,把背景布置得丰富些,好吗?你们想做什么样的花呢?

  幼:菊花、荷花、蝴蝶花、梅花……

  师:我这儿有一些梅花,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最外面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红色的,还有花蕊。

  师:我们怎么来做这朵花呢?两层花瓣一样大吗?

  幼:先折剪出第一层梅花花瓣,再剪出第二层花瓣。

  幼:最下面的最大,中间的小一些……还要剪出花蕊,然后把它们贴在一起。还可以剪些小花纹装饰花瓣。

  (2)尝试制作。

  师:我们可以用折剪的方法和画轮廓剪的方法来做花,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大的花瓣和花纹用大的纸,小的花瓣和花纹用小的纸,剪下的碎纸要放到空盘子里,我们要像库淑兰奶奶一样学会节约。

  (幼儿制作并将作品布置在《三只蝴蝶》的背景图上)

  4.师幼共同布置作品并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你最喜欢哪一朵?它哪里最漂亮?

  幼:荷花很漂亮,它的花瓣一层一层的,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

  幼:鸡冠花很好看,它的花蕊有很多形状。

  师:累加剪纸的方法不仅可以做花,还可以表现很多其他的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试一试。 活动分析:

  剪纸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该活动是为小舞台表演《三只蝴蝶》制作背景而进行的。在前期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感受库淑兰剪纸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剪纸作品,感受和理解剪纸艺术的美。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让幼儿欣赏作品的内容、画面布局,还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引导他们讨论剪纸方法,感受色彩、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知道什么是累加剪纸,并比较它和镂空剪纸有何不同,激发幼儿探索学*的兴趣。 剪纸活动不仅是技能的练*,也是对幼儿的一种文化熏陶,对幼儿生活观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良好*惯的养成,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等等。

  大班美术活动:我设计的花车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

  2、与我们*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幼儿设计草图

  1、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时见到的车辆。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讲评

  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介绍自己设计的“花车”。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金灿灿的油菜花(添画)

  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油菜花的主要特征。

  2、学*分工合作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春天油菜花金灿灿的美景。

  准备:

  1、油菜花实物若干,供幼儿实际观察。

  2、春游时的照片,让幼儿感知油菜花漫山遍野金黄色的美景。

  3、教师画好油菜花枝干的画纸若干(每桌一张),水彩笔、油画棒

  过程:

  1、导入:

  师:上次我们春游时,在野外看到了一种金黄色的花,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来看看它叫什么名字?(油菜花)

  2、观察油菜花的外形。

  1)观察花的外形。

  师:请你们来看看它有几个花瓣?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油菜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油菜花是怎么排列在肢干上的?像什么?

  你还见过什么花?油菜花和那些花一样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总结:油菜花是金黄色的,有四个花瓣,花瓣是椭圆形的。

  2)观察枝干及菜叶。

  师:油菜花的枝干是一根还是有很多根?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油菜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怎样排列生长在枝干上的?

  幼儿观察后回答。

  3、幼儿合作绘画。

  师:今天我们就把油菜花画出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1)幼儿自主商量分工。

  师:前些日子,我们画过美丽的台布,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台布我们是怎样画的呀?

  幼儿回忆上次合作绘画的场景。

  “今天我们也想画台布一样画油菜花,现在请每桌小朋友自己商量一下,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花瓣,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叶子。”

  幼儿学*自己分工,分好后向大家作介绍,让大家听一听合不合理。

  2)幼儿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画好后再添画一些别的事物。

  4、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

  1)请每桌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内容,并说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提问: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表扬分工合理、绘画有创意的绘画小组(共坐一桌的幼儿)。

  力的教案 13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力的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我国的经济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各经济结构的地位、作用,提高学生比较辨别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忆一忆: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其中,最后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生答,师归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一句话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议一议:这个总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可以分为哪几个?它们各自是什么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个总目标可分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方面。其含义请看投影1: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富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民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文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教师:这三个小目标就是我们第四课要学*的全部内容。请阅读教材目录,了解第四课的主要内容:

  放投影2:

  第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怎样的经济?该如何建设?下面我们就先学*第一节第一个框题。

  学*新课: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板书)

  同学们在语文课里学过这样一篇文章:—位女青年夜校放学后骑车回家,路上车胎爆了,又急又怕的她终于在一对青年夫妇开的修车铺里获得了热情的帮助,车修好了,焦虑和恐惧的心情也被这对夫妇的热心化开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家修车铺的存在,有什么意义?20xx年国家在西部开发中,新开工12个重点工程,总投资3000亿元。其中长达1118公里的青藏铁路开工,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交给上面修车的这对年青夫妇来完成,行不行?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分析)

  修车铺的存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解决了这对夫妇的就业,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我国,有许多这样性质的小修理铺,它们都具有这些作用。但是,他们的技术和设备不可能去完成像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这些工程就交给了大企业和大公司。可见,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小不一、各具特点的多种经济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现阶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有的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家庭拥有,像修车铺那样,有的归外商所有。但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

  (一)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板书)

  忆一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的基础是什么?

  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放投影3:

  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

  力的教案 15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随二力间的夹角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简单定性地讲述一下这个知识,使学生有所认识,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力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用加减法来处理,是有好处的.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是在前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时合力的情况.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关于合力大小随二力夹角而改变,最好演示一下.同时举出实例来说明,可以仍用两人拉车的例子来说明.

  用*行四边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这有助于学生认识这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范围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两个弹簧秤)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大小的范围,并得出一些结论.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 16

  活动目标:

  1.知道轮子是圆的,会滚动。

  2.引导幼儿探索轮子能省力且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积木、推车、报纸、课件。

  活动过程:

  一、滚一滚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

  教师:这是什么?盒子里有好多的积木,你们可以选择各种形状的积木在地上玩一玩,滚一滚,看看哪个会滚,哪个不会滚。

  2、幼儿自由玩,提问:在玩积木时,你发现了什么呀?

  圆形为什么会滚?(圆形没有角,是圆的)

  3、:刚才我们都发现了圆形积木会滚动,因为它是圆的。

  二、搬一搬

  (一)实验一1、教师出示重物,请幼儿搬。

  教师:今天,小动物们都要搬家了,可是还留着一大堆的东西,它们想了各种办法还是搬不动,请小朋友来帮小动物们搬家。

  2、幼儿尝试,提问:你在搬时感觉怎么样?(很重,比较累)3、教师:用手去搬书很累,很重。

  提问:用什么办法才不会这么累?

  (二)实验二1、教师出示推车,幼儿再次尝试。

  提问:用什么办法才不会这么累?

  教师:这是什么?请你用推车来搬一搬.

  2、提问:用小推车搬书感觉怎么样?(轻松、省力)直接搬与用手推车搬哪个省力?为什么?

  3、教师:轮子可以帮我们省力又可以省很多的时间。

  三、说一说、看一看。

  1、教师:除了小推车有轮子,你还见过什么东西也有轮子的?

  2、欣赏图片。

  教师:老师这里有很多东西也有轮子,我们一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3、:今天我们知道了轮子是圆形的,会滚动,轮子还能省力,给人们生活带来好多方便。

  四、活动延伸

  现在我们一起到幼儿园里的'各个地方去找一找哪里也有轮子。

  力的教案 17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各种力及其作用。

  2、以诗歌仿编的形式进行表述。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丰富有关力的概念及其本活动以前认识的各种力。

  2、图片若干、风车、小汽车、弓箭、磁石、纸船等。

  活动过程

  一、这是什么力。

  1、交代玩耍要求:

  (1)玩耍时找一找力在哪里?是什么力让你的玩具动起来和停下的?

  (2)当音乐停下时,轻轻放下玩具回到自己的位置。

  2、幼儿自由选择玩具,探索、发现、感受各种力的存在及作用。教师巡回观察。

  3、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发现,教师注意倾听。

  4、通过个别提问:“你的玩具是怎样运动的?”“是什么力在起作用?”共同分享发现成果。并且在幼儿自由表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总结讲述。如:风车吱吱转,靠的是风力。

  5、教师总结幼儿发现的各种力,并请幼儿从教师提供的图标中选出一种最适合的符号表现出来。如:重力↓

  6、请几名幼儿用图片和各种力的图标表示自己的发现。

  二、还有什么力。

  1、刚才小朋友在玩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力就在我们身边,请你回忆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用到力?用了什么力?

  2、引导幼儿在充分讨论、回忆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种类的力。如:会把东西压住的力是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三、形形色色的力。

  1、力有各种各样,它们起到的作用一样吗?我们把这些力和它们的作用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好吗?

  2、在图片和图标的辅助下引导幼儿用“什么样的事情,怎样运动,用的是什么力”这一形式创编诗歌。

  活动结束

  让幼儿再次玩玩具进一步验证发现的结果,并一边玩一边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

  力的教案 18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铝的)分别放在2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2名学生分别做这2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为什么?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来实现下潜、悬浮、上浮。

  (3)气球和气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气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力的教案 19

  一、 预*目标

  1、 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 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

  二、预*内容

  1、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来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三、提出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惯。

  二、重点难点 力的分解

  三、学*过程

  自主学*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某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向前的力F1产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产生的。那F1、F2与拉力F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 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与该力不共线),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 种

  答案:3种

  3、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 N,与该力的夹角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两个分力的方向,则这两个分力有唯一解。

  B.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另一个分力有无数解。

  C.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方向,则它另一个分力有无数解,但有最小值。

  D.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两个分力有唯一解。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4N的两个分力

  B.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9N的两个分力

  C.一个6N的力能分解为3N和4N的两个分力

  D.一个8N的力能分解为4N和3N的两个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所受的力为( )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紧压斜面的力

  4、将80N的力分解,其中一个分力F1与它的夹角为30 度,

  1、当另一个分力F2最小时求F1的大小。

  2、当F2=50N时求F1的大小。

  5、一个半径为r,重为G的圆球被长为r的细线AC悬挂在墙上,

  求球对细线的拉力F1和球对墙的压力F2.

  课后练*与提高:

  1.力F分解为F1、F2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ABCD

  2.细绳MO与NO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长度MONO,则在不断增加重物G的重力过程中(绳OC不会断)

  [来源: ]

  图167

  A.ON绳先被拉断?

  B.OM绳先被拉断?

  C.ON绳和OM绳同时被拉断?

  D.因无具体数据,故无法判断哪条绳先被拉断

  答案:A

  3.如图168所示,一个半径为r,重为G的光滑均匀球,用长度为r的细绳挂在竖直光滑的墙壁上,则绳子的拉力F和球对墙壁压力FN的大小分别是

  [来源: .Com]

  4.三个共点力,F1=5 N,F2=10 N,F3=15 N,=60,它们的合力的x轴分量Fx为 N,y轴分量Fy为 N,合力的大小为 N,合力方向跟x轴的正方向夹角为 .

  图169

  答案:15 5 10 30?

  5.三角形轻支架ABC的边长AB=20 cm,BC=15 cm.在A点通过细绳悬挂一个重30 N的物体,则AB杆受拉力大小为 N,AC杆受压力大小为 N.

  答案:40 50?

  6.一表面光滑,所受重力可不计的尖劈(AC=BC,ACB=)插在缝间,并施以竖直向下的力F,则劈对左、右接触点的压力大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当F1Fsin时,肯定有两组解

  B.当FFsin时,肯定有两组解

  C.当F1

  D.当F1

  答案:BD

  9.将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吊起来,并靠在光滑的半径为r的半球体上,绳的悬点A到球面的最小距离为d.(1)求小球对绳子的拉力和对半球体的压力.(2)若L变短,问小球对绳子的拉力和对半球体的压力如何变化??

  解析:(1)将小球受到的重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做出*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三角形ABO与三角形BF2G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得[来源: ]

  又因为G=mg?

  导出 F2=

  F1=

  由上式可得小球对绳子的拉力为 ,小球对半球体的压力为 .

  (2)当L变短时,F2= 减小,F1= 不变,所以,小球对绳子的拉力减小,小球对半球体的压力不变.?

  答案:(1)拉力: ;压力:

  (2)若L变短,小球对绳子的拉力减小,小球对半球体的压力不变.

  力的教案 20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

  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之一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6)

——《神奇的力》教案通用十篇

  《神奇的力》教案 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

  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

  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

  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三、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

  四、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他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五、延伸活动。

  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

  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怎样让幼儿去理解吸引力呢?我选择了游戏活动——扔东西,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者变为主动学*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延伸活动实验,如何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意欲将集体科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孩子的积极思考引发孩子再次实践探索的兴趣,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在实施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并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预设活动中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使用记录表,但考虑幼儿缺乏基本的经验,而选择了让幼儿自己选取实践中他认为落地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可结果和我意料恰恰相反,报纸和塑料袋都被孩子选择了,所以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快慢的相对性及时的引进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也实现了自己教学活动穿新鞋走老路的突破。我觉得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材料考虑还不够细致周到还可以丰富一些材料如各种糖纸、包装纸、羽毛、雪花片、手绢、纸杯、吸管、橡皮泥、气球等

  2、在孩子游戏时,很多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把他的发现告诉我,可是在集体交流中一些幼儿就不是很积极主动。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有孩子个性的原因也有我们*时的锻炼引导原因。因为集体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所以以后我可以尝试设一个同伴交流的环节,让他们相互交流,分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鼓励了幼儿的交流又让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虽然在活动中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做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我说的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的实验、但在总结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急于替代的现象。

  《神奇的力》教案 2

  活动目标:

  1、由于地球引力,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感知不同物体下落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白纸、小沙包、羽毛、夹子、彩带、积木。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 把这沙包(白纸)往上扔,会发现什么?

  (2)这些东西都怎么样了?(掉下来)

  扔上去的东西为什么往下落?

  因为地球引力,抛扔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这些物品下落时哪些快哪些慢?(同一高度)

  (2)讲解表格,幼儿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同时抛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4)校对表格,共同发现证明白纸、羽毛、彩带、下落速度慢,而沙包、夹子、积木的下落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小结: 知道由于地球的引力物体都会下落。在同一高度上,重的会比轻的落得快。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得高,落下来也快。

  三、幼儿尝试探索

  1、有没有办法,让两张相同的纸,一张纸落得稍快一些?

  2、大胆想像和尝试,找出答案。

  将一张纸用夹子夹住,下落时速度会加快。

  3、知道物体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者变为主动学*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神奇的力》教案 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神奇的力》活动评析评析者:吴蓉活动评析: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深。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者变为主动学*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神奇的力》教案 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

  (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

  (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

  (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3、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

  4、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5、延伸活动: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

  教学活动的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怎样让幼儿去理解吸引力呢?我选择了游戏活动——扔东西,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者变为主动学*者、探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设计的活动延伸实验:如何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意欲将正规科学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活动(区域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孩子的积极思考引发孩子再次实践探索的兴趣,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在实施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并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预设活动中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使用记录表,但考虑幼儿缺乏基本的经验而选择了让幼儿自己选取实践中他认为落地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可结果和我意料恰恰相反,除了报纸和塑料袋都被孩子选择了,所以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快慢的相对性及时的引进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也实现了自己教学活动穿新鞋走老路的突破。我觉得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材料考虑还不够细致周到,还可以丰富一些材料:如各种糖纸、包装纸、羽毛、雪花片、手绢、纸杯、吸管、橡皮泥、气球等;

  2、在孩子游戏时很多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把他的发现告诉我,可是在集体交流中一些幼儿就不是很积极主动,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有孩子个性的原因,也有我们*时的锻炼引导原因。因为集体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所以以后我可以尝试设一个同伴交流的环节,让他们相互交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流,分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鼓励了幼儿的交流又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虽然在活动中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做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我说的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的实验、孩子的总结,但在总结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急于替代的现象。回想以往自己的教学活动,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尝试,虽然每次实施中都会自问"为什么就没有人家上海老师的那份从容和自信",但是每次也能在实施中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也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我想观摩教学活动就是我们一线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它能让我们不断的成熟,所以我们要珍惜每次成长的机会!对其它教学活动的感悟:

  第一、我觉得这种新形式的听课活动,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听棵模式,老师能带着期待的情感,积极的思想去听课。

  第二、7节教学展示活动的选材都于生活,体现了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都是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再次实践操作的好素材。

  第三、教学活动设计的精巧性是值得我们学*的。记得刚开始整合课程的时候我们的观摩活动象拼盘,什么都有就叫综合活动,而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老师的教学重点,又能深刻的领悟到学科融合的恰倒好处:肖老师生活与语言的融合,姚老师艺术与健康的融合,王老师科学与语言、数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学的融合,刘老师科学与语言的融合、雪莲老师艺术与数学、语言的融合,李老师科学与生活、语言的融合。第四、教学活动的准备简单而有实效性。在我们以往的观摩活动中也曾出现过很多的形式性材料、花哨性。而本次活动的材料投放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的。材料并不是越新奇越好,重要的是要有实效性和操作性。

  《神奇的力》教案 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

  2、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三、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四、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教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

  (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五、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

  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六、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神奇的力》教案 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

  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活动评析:

  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神奇的力》教案 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神奇的力》活动评析评析者:吴蓉活动评析: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深。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者变为主动学*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神奇的力》教案 8

  一、设计意图:

  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对周围各种事物、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明显增强,为了让他们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本活动设计注重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对“力”的初步探索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提供幼儿身边丰富而熟悉的材料、器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参与、尝试。活动过程中,教师一改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传授方式,在《新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将教师的身份隐藏起来,始终以“激趣、启思、导疑”的`同伴身份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引导幼儿不断地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游戏互动中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成功的乐趣。

  二、有益经验:1、通过户外体育游戏,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2、启发幼儿观察、主动探究的欲望,能初步感受力以及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3、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体验互动合作、协商与分享。

  三、活动重、难点:感受力以及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四、活动准备:小皮球、小推车、沙包、圈、沙袋、轮胎、羊角球五、预设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教师略显神秘,让孩子找一位“看不见的朋友” 2、幼儿自选游戏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引导幼儿说出身体的哪个部位在用力(1)介绍玩具及活动要求(2)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进行活动,教师参与,引导(3)共同探讨,得出结论: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3、游戏——投沙包(1)幼儿第一次尝试:比一比,看谁投得远;(2)教师示范讲解:怎样用力,才能使沙包投得更远;(3)幼儿第二次尝试:体验身体用力的部位及用力的方法,初步感受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4、游戏——聪明的大力水手(1)将幼儿分组;(2)提出要求:将玩具、轮胎、沙袋搬运到指定地点,分三次完成;(3)幼儿感受搬运物体的重量,协商搬运的方法;(4)第一次比赛;(5)教师引导、暗示,用何种方法更快更省力;(6)第二次比赛,通过比较,感受力的神奇,庆祝成功。 5、谈话、延伸:(1)看不见的朋友是谁?(2)它藏在哪?(3)随机引发新的问题,自然结束。

  《神奇的力》教案 9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回忆、联想、感知各种各样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戏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喜欢进行探索活动。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物质: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车、铅球、小鼓、响板、口琴、铃鼓、棒球、米两袋、净水两桶、推小车、各种辅助材料。

  经验:幼儿知道常做的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讲述生活经验。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们知道在我们*时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来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样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中)

  2、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幼儿操作后自由发言:在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动得快……;在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

  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1、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运东西,我这里有两袋米,两桶净水,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搬到那边去?

  2、幼儿,操作体验,教师参与指导。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把米和水运到这里,那请问你们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

  师: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省力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时生活里哪些地方还需要省力?

  师:你觉得现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费力,你想怎样使它省力,可以发明些什么呢?

  3、师:我发现我们小朋友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不过只有现在需要学*更多的本领,才能实现你的梦想啊!

  六、总结

  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体动起来。"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者变为主动学*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神奇的力》教案 10

  活动要求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初步感受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2、在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探索其原因。

  教案过程

  皮球、毽子、沙畅销书、橡皮筋、小汽车、铅球、绒球、纸做的老鼠若干个,录音柚台。

  教案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见不朋友。(感到神奇,萌发欲望)

  2、师:老师很喜欢小朋友,我想抱抱小朋友。为什么老师能抱起小朋友呢?(引入主题:老师抱起一位小朋友)

  3、禽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师:今天老师在小朋友的椅子下准备了好多玩的东西。(从椅子下拿出各种玩具)说一说是什么?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么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活动中)

  2、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集体把玩具放在桌上)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规程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幼儿操作后自由发言:

  在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动得快……;在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

  四、到室外做“打老鼠”等,让幼儿感受、发现用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几只老鼠四散逃窜。(纸做的老鼠分散的场的四方)

  2、幼儿用沙袋投向逃跑的老鼠。谈谈你是打哪边的老鼠,想一想你投的沙袋为什么会向那边动?

  3、幼儿自由玩各种玩具,使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运动。

  小结:我们向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

  五、总结

  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体动起来。一般来说在一定条件下,用力大,物体动得快;用力小,物体动得慢;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发个方向运动。“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六、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观察运动的物体,启发幼儿提出问题。

  (1)观看天空飘动的**。

  (2)与手里拿着不动的旗子作比较,启发幼儿提出:**为什么会在天空飘动?

  2、激发幼儿课后、回家。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物体怎么会从不动到动的。例如:壶里的水原来不动,烧开后水为什么会在壶里翻滚?电风记为什么会转动?……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们身上的力能使物体运动以外,“力”还藏在哪里呢?

  【活动设计意图】

  要使大班幼儿领会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如果不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办法,幼儿是难以接受的,还可能扼钉学*兴趣。

  这份设计是想让幼儿参与各种操作活动和开展有目的的活动:去尝试感受、探索、发现、完成学*任务。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者为主动学*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设计的“活动延伸”,意欲将正规科学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活动有机结合;正规科学活动就起了指导作用,非正规科学活动就起了巩固发展作用。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7)

——《力的合成》教案实用5篇

  《力的合成》教案 1

  一、应用解法分析动态问题

  所谓解法就是通过*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的关系或变化情况,作一些较为复杂的定性分析,从形上就可以看出结果,得出结论.

  例1 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1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

  [方法归纳]

  解决动态问题的一般步骤:

  (1)进行受力分析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只受三个力:一个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外两个是变力,一个是方向不变的力,另一个是方向改变的力.在这一步骤中要明确这些力.

  (2)画三力*衡

  由三力*衡知识可知,其中两个变力的合力必与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画出与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为对角线,以两变力为邻边作出*行四边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则是将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行四边形.

  (3)分析变化情况

  分析方向变化的力在哪个空间内变化,借助*行四边形定则,判断各力变化情况.

  变式训练1 如2所示,一定质量的物块用两根轻绳悬在空中,其中绳OA固定不动,绳OB在竖直*面内由水*方向向上转动,则在绳OB由水*转至竖直的过程中,绳OB的张力的大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1.概念:将物体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选定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处理相对复杂的多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常用方法.

  2.目的:将力的合成化简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解决矢量的运算,“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成”.

  3.适用情况:适用于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成.

  4.步骤

  (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

  (3)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Fx=F1x+F2x+…

  Fy=F1y+F2y+…

  (4)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

  4

  例2 如4所示,在同一*面内有三个共点力,它们之间的夹角都是120°,大小分别为F1=20 N,F2=30 N,F3=40 N,求这三个力的合力F.

  5

  变式训练2 如5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

  A.μmg

  B.μ(mg+Fsin θ)

  C.μ(mg-Fsin θ)

  D.Fcos θ

  三、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

  例3 压榨机结构如6所示,B为固定铰链,A为活动铰链,若在A处施另一水*力F,轻质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压D,若BC间距为2L,AC水*距离为h,C与左壁接触处光滑,则D所受的压力为多大?

  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凿子工作时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于MN,MN与AB*行.忽略凿子的重力,求这时凿子推开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别为多大?

  变式训练3 光滑小球放在两板间,如8所示,当OA板绕O点转动使 θ角变小时,两板对球的压力FA和FB的变化为( )

  A.FA变大,FB不变

  B.FA和FB都变大

  C.FA变大,FB变小

  D.FA变小,FB变大

  例5 如9所示,在C点系住一重物P,细绳两端A、B分别固定在墙上,使AC保持水*,BC与水*方向成30°角.已知细绳最大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

  多为多少,这时细绳的哪一段即将被拉断?

  参考答案

  解题方法探究

  例1 见解析

  解析 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中的拉力分别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FT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FT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FTB与FTA垂直时,FTB最小.

  变式训练1 D

  例2 F=103 N,方向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30°

  解析 以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则F2与y轴正向间夹角α=30°,F3与y轴负向夹角β=30°,如甲所示.

  先把这三个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再求它们在x轴、y轴上的分力之和.

  Fx=F1x+F2x+F3x

  =F1-F2sin α-F3sin β

  =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

  Fy=F1y+F2y+F3y

  =0+F2cos α-F3cos β

  =30cos 30° N-40cos 30° N=-53 N

  这样,原来的三个力就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力,如乙所示,最终的合力为:

  F=F2x+F2y=-152+-532 N=103 N

  设合力F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

  变式训练2 BD

  例3 L2hF

  解析 水*力F有沿AB和AC两个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于夹角θ很大,力F产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沿水*方向和竖直方向,如乙所示.

  甲 乙

  Fy=Lh2+L2F′=L2hF.

  例4 1003 N 200 N

  解析 弹力垂直于接触面,将力F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如所示,由几何关系易得,推开AC面的力为F1=F/tan 30°=1003 N.

  推开BC面的力为F2=F/sin 30°=200 N.

  变式训练3 B [利用三力*衡判断如下所示.

  当θ角变小时,FA、FB分别变为FA′、FB′,都变大.]

  例5 100 N BC段先断

  解析 方法一 力的合成法

  根据一个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衡状态,则三个力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第三个力大小,方向与第三个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竖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数关系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

  甲

  设F1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

  由此可看出B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AC绳的张力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即将断裂.

  设F2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

  由此可看出A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BC绳的张力已经超过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早已断裂.

  从以上分析可知,C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多为100 N,这时细绳的BC段即将被拉断.

  乙

  方法二 正交分解法

  如乙所示,将拉力F1按水*方向(x轴)和竖直方向(y轴)两个方向进行正交分解.由力的*衡条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

  F1>F2;绳BC先断, F1=200 N.

  可得:F2=173 N,G=100 N.

  《力的合成》教案 2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随二力间的夹角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简单定性地讲述一下这个知识,使学生有所认识,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力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用加减法来处理,是有好处的.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是在前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时合力的情况.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关于合力大小随二力夹角而改变,最好演示一下.同时举出实例来说明,可以仍用两人拉车的例子来说明.

  用*行四边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这有助于学生认识这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范围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两个弹簧秤)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大小的范围,并得出一些结论.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合成》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力的合成》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通过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

  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要多个弹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合成》教案 5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先通过“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人的合力”等例子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然后通过设置疑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是怎样的?”来展开。为了验证同向和反向上二力合力的大小,设定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来得出二力合力的条件。

  这样安排是让学生首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过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样确定的。这样可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步认识力的合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活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对通过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等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力的教案 (菁华10篇)(扩展8)

——力的测量的教案汇总五篇

  力的测量的教案 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

  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之一

  力的测量的教案 2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力的测量的教案 3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

  力的测量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力的测量的教案 5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