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菁华10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草原》教案1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没有达到学*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教案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 17、草原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理清课文条理 。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 渲染 勾勒 襟飘带舞 拘束 羞涩 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 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 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音乐想起,稍停开始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7、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背诵第一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民俗风情。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汇报。

  1、草原很大。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课件)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感受草原的辽阔。

  2、热情欢迎客人。

  (出示课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如果你认为这段能体现出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肯定是某些词或某句话打动了你,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吗?

  抓住“飞“、“襟飘带舞”、“立刻”等关键词。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我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同位俩表演场景,感受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心情。)

  (五)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师:奶茶倒上,奶豆腐摆上,敬酒——回敬——再回敬”美丽的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些羞涩的给客人唱民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示课件)

  师:通过以上的学*,此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总结:

  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再次朗读体现蒙汉两族人民心声的话语:(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 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草原》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⑴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⑵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⑴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 看画面。

  ② 学生说。

  ③ 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 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⑵ 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 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 指名说。

  ③ 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⑶ 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 学生说

  ② 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 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 指名读

  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 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 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草 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案6

  《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弥漫着草原独特的风景与独有的风情。细细读来,草原的青草、蓝天、羊群跃然眼前,草原人们的热情、淳朴、好客呼之欲出。除了这两重具象的美,老舍,这位语言大师,亦带给我们另一重文字美。独具匠心的表达,耐人寻味的用词,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反刍回味。

  本篇文章处处回荡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读,美文美学。从课始的初知美到品读环节感悟美;从师生共读的想象美到写美的画面的创造美,诠释了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熊老师的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一道,几番涵泳,几番沉入,醉心读书,静心品文,心随笔动,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点新意,不落窠臼

  熊老师的开课颇有新意,链接了原文中老舍对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诗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方去。”1961年的老舍,对草原的印象还是“怕”,熊老师由此入课,不仅借由此时的“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亲临草原后的那份不舍与热爱,更借由此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助推学生对重点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后对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顺势而行,自然顺畅。这样不落窠臼的开课,独具慧眼更独蕴匠心。

  二、添一分简约,不枝不蔓

  本课的设计主线鲜明,由对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个“美”展开,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从感美、读美、写美徐徐渐进,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领悟表达、积累美文,再到学写美景,教学主线明晰,逐层递进,这样的设计,不花哨,不繁冗,简洁利落,不枝不蔓,让课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简约之美。

  三、多几个来回,不“醉”不归

  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座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沉入文本,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1、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在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亲密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草原的美的,在交流中紧扣语言,聚焦词语,琢磨出比喻的形象生动,“勾勒”“渲染”的贴切,“绣”的精致、生动,“流”的生机、活力,由语言,到词语,由发现,到咀嚼,到体味,到积累,到仿照,让学生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感悟的文字背后深藏的内涵,把“美”的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

  2、在朗读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的课堂上,“读”占熬头,由初读到默读,由读出感受,到读活美景,教师与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走进草原”“再轻一点,让美景在眼前浮现”,在多重的读中,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如此几个来回,学生已然沉醉其间,醉于曼妙美景,更醉于美妙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教学机智体现不足,对课堂的把控有待加强,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对词语的挖掘不深,发言的广度不够,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不多。

《草原》教案7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没有达到学*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情况,学*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

  1.学*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 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 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体会神奇而美丽的 景象。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叫什么呀?(生齐读课 题)师指导读(在锡林郭勒下画一条线):请你们再读的时候,把这四个字读连 贯。再读。

  2、理解锡林郭勒的意思。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用线把这几个字连起来吗?(是一个地名)对,它是一个 草原的名字。 锡林郭勒是从蒙古族的语言里音译过来的, 它背后还有一定的含义。 有人知道锡林郭勒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我们来一起看一张图片。 你可以借助 这张图片来判断一下锡林郭勒可能是什么意思(多媒体出示图片)。生说,师注 意听:哎,他发现了,一般的草原没有水,而锡林郭勒有水。老师告诉大家,在 蒙古语里,有水有草的地方、水草丰美的地方,就叫——锡林郭勒。

  3、再读课题。(指板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它的名字!(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课文了,会读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读得怎么 样。把书打开!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生读。

  3、师:同学们读得不错,看来大家在课前都认真地进行了预*,个别地方 还有一点小问题,没关系,随着学*的深入,你们肯定会越读越好。现在谁来说 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生说。师边听边板书:广阔 美丽 欢腾 过渡: 课文中哪些段落写了草原广阔美丽的特点?哪些段落又写了草原欢腾 的特点?这节课, 就让我们先来领略大草原广阔而美丽的景色吧!请同学们默读 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 喜欢。

  三、研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第二自然段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草原广阔美丽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读一 读,跟同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1、草

  ①“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扑向远方。 ” “满眼绿色”“铺” 、 师: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都是青青的野草。就 像一个绿色的地毯一样一直扑向远方。这样的草原真?.(大呀)真?..(美呀) (谁能读出草原的大和美?-------指名读------师生评议)------ppt:一望无 际的草原 我们看那青青的野草, 都扑到了哪里? (山岭上、 深谷里、 *原上……加动作)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阔呀!让我们一起读出来-----齐 读 描写草的句子还有吗?谁来补充。

  ②师:这样的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ppt 师:站起来比一比,看看草有多深。 师: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读给同 桌听--------指名读 ③草原上的录得广阔,录得美丽。谁来读一读描写草的部分

  2、湖水

  ①指名读谈体会

  ②师: 高低不*的草滩上还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那么到底有多清亮呢? 你能用“湖水清亮得可以…….”说一句话吗?

  ③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梳理一下连成一句话? 湖水清亮得可以……可以……还可以…….。 师:这样的湖水我们就把它叫做……(清亮的湖水)它们就像宝镜镶嵌在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多美呀!多神奇呀!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语: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

  3、野花

  ①指名读,谈体会——ppt 出示野花的句子。

  ②你能读出它们的特点吗?——自由练 Ppt:观看野花——草原不仅仅只有这些种类的花, 看看还有……这些婀娜多 姿的野花点缀在草原上, 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美美的读读——指名 读。

  (二)学*第一自然段,认识中心句与下文的关系。

  1、引出中心句。

  同学们, 刚才我们学*了第二自然段,从中领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而 又美丽的景色(指板书)请大家再找找看,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这个意思?(第 一段) 也就是说第二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对吗?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 (中 心句)。其实第二段中也有这种写法的句子,比如: (出示“草丛中……”一句)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就是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围绕一句话具体地来描 写。你能学*这总方法也来写一写吗?

  拓展练*。出示小练笔要求

  仿写句子:

  1、超市里的水果真多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场里的蔬菜各种各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作品展示。(哪位小作家能让大家欣赏你的作品呢?)学生把自己的作 品拿上投影仪前展示,评议。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 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 (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真是(美丽)极了!(结合板书师生合作总结)。 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景色记在心里?让我们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 段。(自由练  五、作业布置

  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激**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锡林郭勒大草原的 美丽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草原广阔无垠、一碧千 里、绿水镶嵌、百花点缀的恬静的自然风光。后面的两段课文,将给我们展示出 大草原特有的欢腾画面。让我们再跟着课文深入大草原吧!

  二、齐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意思,说说它在本文中的作用。

  这段只有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桥梁一样把两部分 内容连起来了,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

  三、学*第四自然段

  1、 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第四自然段。 (课 件 第四段) 请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语。

  2、生读。

  3、师评价,纠正字音。(小马驹)

  4、找出动词。表现人和动物动作的词你都找到了哪些?

  5、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6、练*。 同学们,有那么多的动物和牧民在草原上活动,草原可真热闹啊。接下来 请同学们小组中讨论,完成一道小小的练*题。出示:把句子补充完整,并且把 所填的内容用动作表现出来。

  因为( )所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1)学生讨论,师巡视。

  (2)汇报。

  7、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一边朗读课文, 一边大胆地表演,把草原的欢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来。全班齐读,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演。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 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草原的喜爱之 情?(画画、背《敕勒歌》、到草原上做客、为草原做广告等)

  五、布置作业

  1、同步练*。

  六、板书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

  野草(青) 动物

  广阔而美丽 湖水 (清) 欢腾的世界

  野花(多) 牧民

《草原》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的课文—《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

  2、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么?(板书:美)。

  3、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景色美,人情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围绕草原“景色美”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2、齐读,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子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学*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70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呢?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六、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板书设计:

  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人情美—热情好客

  民族团结互助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扩展1)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

草原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自主学*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蒙*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蒙*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抄写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3、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成果。

  4、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2)第三自然段──相见。

  (3)第四自然段──款待。

  (4)第五自然段──联欢。

  5、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依恋

  6、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五、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欣赏各种表现草原的摄影和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如何用美术手法来 表现自然美景。

  3、通过记忆与联想,利用各种方法表现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教学重点:有创意地表现草原上的各种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画面的组织和构图。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有谁见过大草原?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里都有什么动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如何描绘大草原上的动物们的生活吧!

  二、讲授新课

  1、 同学们觉得大草原上的动物*时都在干些什么?

  2、 通过欣赏课本的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大草原。

  3、 让学生谈一谈欣赏后的感受和想了解的问题。

  4、 教师简介大草原。

  5、 大草原美在哪里?教师从大草原的形、色以及草原牧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知。

  6、 学生分组讨论。

  三、教师示范,学生作业

  1、 教师作剪贴、画画的示范。

  2、 教师讲述本课作业要求。

  3、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用画笔或用其他材料把对大草原的.感受表现出来。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草原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⑴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⑵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⑴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 看画面。

  ② 学生说。

  ③ 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 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⑵ 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 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 指名说。

  ③ 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⑶ 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 学生说

  ② 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 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 指名读

  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 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 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草 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案4

  贵南二小 周先卓玛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百灵鸟的传说》,百灵鸟的传说教案。我将从以下五个版块来进行说课:第一版块:说教材;第二版块:说目标;第三版块:说学情;第四版块:说教法及学法;第五版块:说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说教材

  《百灵鸟的传说》是语文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片藏族民间故事。这童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百灵鸟非常爱嫉妒,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鸟。告诉我们一个“在生活中,保持谦虚和*的心态很重要。”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六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因此这课文的课堂效果想要“出彩”不是难事,但要想使这内容“浅显”童话具有一定的“深度”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进而受到感染,从小溪流身上读己、读出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版块:说目标

  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学*主体地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于学*目标的明确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课程资源的时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的学*和发展,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基于这些考虑,在确定这课文的学*目标的时候我考虑了学生目前的知识和能力现状,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还有就是他们自身的状况。确定了这样三个目标:

  1.表情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与知识)

  2.讨论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可以延伸)

  3.感受百灵鸟爱嫉妒身上读己,读出社会。

  是一童话,语言轻松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所以我在思考:确定一个目标,实践浅文深教这一理念,使学生从初步阅读的旁观者这一角色上升为进一步阅读的者,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所以我把目标之三定为:读己、读出社会。(

  第三版块:说学情

  从学*主体来看,六年级学生还保持着活泼的天性,表现欲强烈,这就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课堂的成功了条件。但是由于他们心智的不成熟,以及社会阅历的制约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深入,独立思考的品质也相对较差,所以在课堂组织环节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做好指导。从教育环境来看,这届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我区的以“自合学*”为核心的教育教学

  改革,再加上小学六年的的学*生活,他们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都有了较好的发展,这是老师可以好好利用的地方。从教材设置来看,《百灵鸟的传说》是童话单元的第二课文,关于童话的一些文体知识学生在《小溪流的歌》这一课已经有过学*,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学生学*这课文的时候应该会轻松很多。综合利弊,选择恰当的教法学法成了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四版块:说教法及学法

  打造合作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自合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这节可我将向大家展示的就是这样的一节课。 这文章因为是一童话,文章的四个片段由百灵鸟与雄鹰、众鸟,大石头,蛤蟆对话组成,语言极具拟人化,非常贴合学生的年龄结构,也极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所以教法学法之一:朗读法;这文章主要塑造了小溪流形象,要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这一形象,就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所以教法学法之二:圈画批注法;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自合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就是在学*中形成认识,在合作中升华提高,所以教法学法之三:自主合作探究法 。

草原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3、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检查预*情况:

  ⑴请学生给生字词注音:

  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

  长鬃(zōng)摩挲(suō)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腾格尔《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提问:

  ①你从歌曲中听到草原上哪些独特的事物?

  ②从这首蒙古长调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腾格尔,来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这歌与草的海洋里。他的歌声飘逸、宽广、豪爽、粗犷,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一听到他的歌,人们就会想起蓝天、白云、草原、雄鹰。这就是腾格尔,一个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艺术家。

  蒙古长调,是唱给天空的,蓝天有多高,他们的调子就有多高;蒙古长调,是唱给大地的,土地有多辽阔,他们的尾音就有多悠长。啊!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958年出生,辽宁省*厅专业作家。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从容宁静、自领风骚。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并连续三年被内地和海外评为“90年代*十大散文家”。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思考:

  ①总览全文,作者眼里的草原有哪些特点?

  ②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从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语句。

  ③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②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板书结构提纲。要求学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给下面解决)

  三、探究揣摩

  1、老师播放电视散文,要求学生注意表达独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点拨:什么是独特: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独特?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独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独特?独特表现在①比较,和别人不同的个性;②新辟的,别人没有的首创。)

  2、分析1-6段

  作者在说明草原特点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样的风景时,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惯,于是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蒙古人“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你在什么情况下眯着眼睛?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应,而是内心激发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对草原的感情是——喜爱,欣赏。

  3、分析7—10段

  ①文中说,“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

  明确:“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

  ②第10段为什么写大海?

  对比。写出对草原的热爱。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没有见过大海,我们会说他对草原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因为缺少参照物。可是作者呢?有过海上观景的体验,无论怎么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就是一个蒙古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

  4、分析11—12段

  ①学生齐读。

  ②怎样理解“自由”与“不自由”?

  (层次,强调后者。)(“拐杖”、“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

  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放声歌唱……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拐杖有什么用途的?“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有了这些,别人对你也就尊敬、羡慕,人有时就会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有个成语叫“人定胜天”,什么意思呢?它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显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哭泣只能证明自己的卑微渺小。于是人就会局促不安。

  这种局促在“外来的旅人”身上怎么表现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5、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同学们,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朗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牛”、“烈马”)

  ②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是蒙古人最为亲密的伙伴,只有这样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才能表现出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母牛品尝流水,这是一种温柔的爱,烈马暴躁,摩挲草尖时,却是那样的温顺,这是一种热烈的爱。

草原教案6

  静默草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学*,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二、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预*要求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七、教学过程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任务。

  八、板书(部分):

  静默草原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 --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

草原教案7

  活动名称:

  草原上的舞会

  活动目标:

  1、能不受事物颜色,形状,大小,排列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感知5以内等量物体的数守恒。

  2、能够幻灯片出示的图片,使幼儿摆出相对应的图案。

  3、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幻灯片、录音机、彩色吸铁石、不同图形的卡片

  知识经验准备: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五。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播放喜洋洋的音乐,“小朋友们,看看前面的大草原,漂不漂亮,今天在这片丽的大草原上要举办一场舞会,我们来看看都谁来参加了这场舞会。”,通过幼儿熟悉的音乐,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参加活动的兴趣。

  (2)出示半张红太狼的图片,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来参加的这场舞会,幼儿猜出是红太狼之后,出示排列整齐的五张红太狼的图片,使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五,然后请一名幼儿将图片上红太狼排列出来的队形用红色吸铁石摆放在黑板上。然后用相同办法请出美羊羊,用黄色的的吸铁石将美羊羊的队形摆放在黑板上。

  (3)让小朋友用不同颜色的吸铁石,通过点数的方法得知,虽然颜色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5。

  (4)接着将故事进行下去,红太狼和美羊羊得知自己和对方一样多之后,美羊羊将自己变大并且换了一个队形,红太狼也换了一个队形,让5只变了队形大小不同的美羊羊和变了队形的红太狼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是一样多还是谁多谁少,得出结果,他们虽然队形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5。

  (5)结束故事:红太狼知道自己怎么变也没有美羊羊多,不高兴的回家了,而美羊羊在红太狼走后,自己跳的很开心,一直跳到天黑,也回家了。

  操作活动:

  (1)将幼儿分成四组,出示四组图片,请小朋友进行比较,谁多谁少,只要答对就奖励幼儿装有图片的信封,第四组图片是老虎和松鼠的比较,比较完交幼儿《上山打老虎》的手指操,巩固知识。

  (2)让四组幼儿打开老师发给他们的礼物,根据小组编号,按照幻灯片上出示的图片,摆出相应的图形,谁先摆好,将摆好的图片摆到前面的黑板上,四组全部摆完之后,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活动结束:让幼儿去外面寻找自己喜欢的数字五,进行比较: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活动延伸: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双手,比较他们的手指是不是一样多。

草原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

  1.学*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草原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性质。

  2、使幼儿能根据不同的节奏选择乐器,并初步学会识图谱演奏。

  3、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热爱音乐的情感。

  教学准备

  节奏谱、音乐磁带、小手小脚标记、乐器标记以及双响筒、沙球、铃鼓。

  教学内容

  一、欣赏乐曲,熟悉旋律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你们来听一听,听完之后,哪个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听到歌里唱了些什么?

  (放磁带2遍)

  小结:这首歌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歌里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小朋友,他在放羊的时候看到草儿青青,牛羊肥肥,心里特别高兴,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啊。

  2、这首歌给你什么感觉?

  这首欢快活泼的歌名字叫做《草原小牧民》。

  二、识谱选择身体动作

  1、它还可以用好听的乐器来演奏呢!看,这是它的节奏谱。

  (教师出示节奏谱)

  ⑴瞧,你在图谱上找到了几种不同的颜色?

  ⑵为什么是四种颜色?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用跺脚,“×× ××”用拍手,“×—”用扭一扭。分工合作)

  ⑶还有没有发现特别的地方?(讲合奏)

  2、教师清唱,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打节奏。

  总结:每小结的第一拍都是重拍,拍手第一拍要重,后面要轻,跺脚也是,扭一扭的小朋友要特别注意,要先拍一拍再扭,拍手也要注意在那一小结×的地方拍。

  3、教师清唱,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打节奏。

  师:这一遍果然进步很大,有轻有重之后好听很多呢!可是,还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打的不是太好?

  (重点练*一下合奏的部分)

  4、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演奏一下。

  5、真好听,还想再听你们来一遍,行吗?

  三、用乐器来演奏

  1、瞧你们的椅子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们认识它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椅子下面的它?

  (主要介绍乐器名字合它的使用方法,注意点)

  2、轻轻拿起你的乐器宝宝,我们来用它来演奏。

  准备好了吗?

  3、交换乐器演奏。

草原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感,想象创新,同时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在进行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了三个有效的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学生通过画出相关句子,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2)、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又由*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草原,你会体会到草原的什么?你最希望在草原上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扩展2)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

《草原》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情况,学*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

  1.学*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草原》教案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3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没有达到学*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草原》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读课文,学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A.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教案《《草原》教案》。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六、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1、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2、自学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你认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吗?你是丛哪里看出来的?

  (2)、通过读文,你了解了多少蒙古族同胞的风俗*惯?

  3、学生自学批注,汇报。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七、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八、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九、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教案5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张伟)

《草原》教案6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草原》教案7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没有达到学*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教案8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向游人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哪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们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导游。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的独特风情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谊厚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指导学生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

  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的人,所以他动情地写下了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说说。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案9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没有达到学*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教案10

  设计意图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来表现音乐、表现自我。

  本堂课根据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兴趣、态度和需求。以“跳起舞”为主题,以学生去游玩蒙古大草原为主线,从筷子引出筷子舞,引出蒙古族的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农场――篝火晚会”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来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及有关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自身参与的活动中,学*掌握蒙古族的一系列简单的舞蹈语汇(如骑马、笑肩、**等舞蹈动作),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会勇敢自信地来表现音乐、表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学*和继承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咸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一)能在参观蒙古大苹原的一系列活动中,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二)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来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三)运用不同的声响及体态律动,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一)感受和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

  (二)用听唱法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参与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一)蒙古族服饰一套

  (二)筷子、红头巾、录音机多媒体

  (三)有关蒙古族射箭、摔跤、骑马、**等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感

  师生活动:

  1.听一听激发兴趣

  听筷子击出的节奏,感受其音色,启发学生联想:听!是什么打击的声音?

  2.跳一跳创设氛围

  师:它还可以作为道具用来跳舞呢?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伴奏带,教师带领学生跳“筷子舞”。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扩展3)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

草原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充分发挥其审美体验的能动性。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品质的培养。

  3、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4、鼓励学生养成观察,分析,思考客观世界的良好*惯,培养一定的景色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一些难字的读音和难词组的意思

  2、草原的特点,魅力的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灵感,应用到日后的作文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文本,通过“讲授法”的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领悟作者的真正内蕴。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预*要求:

  1、了解有关草原方面的知识。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词的意思,

  3、熟读全文,并能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1、导入新课:

  引入:先一块来再背诵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学们都背的很不错!请同学们观关于看草原风光的小电影(一段五分钟左右的草原风光),请一些同学来告诉我,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又是怎样的?

  明确:(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概括起来,有的是谈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从媒体的渠道,来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从生命的层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们来一块走进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里的草原,以及从草原所获得的一些深层的蕴义。(并略带介绍作者和写作的背景,说明鲍尔吉·原野,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三人被称为当今*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七、讲授新课:

  检查预*情况:

  ⑴请学生上台给生字词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庐 长鬃披散 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庐 长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⑶解释生词:

  ①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③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④穹庐:借指天空。

  ⑤摩挲:用手抚摩。

  明确:念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回归文本。从标题,说明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明确喧闹也是合理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感受体会。

  引入:“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让同学们回答。

  总结:肯定,总结一下。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景物描写较少了,更侧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为主,是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问:作者的情感诉求。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层层推进的,用了对比手法)。

  引入:是层层推进的,用了对比手法。好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让同学讨论回答。

草原教案2

  教学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讨小说主题。

  3. 了解蒙古草原狼的生活*性,感受动物身上的精神魅力。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深入品味、鉴赏精彩语句来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身上表现的“人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狼,人们总会想到它那犀利的目光和滴着涎液的大嘴巴。成语世界中的狼,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更是道尽了狼的凶残、贪婪。长久以来固有的认识限定了我们对狼的评价,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蒙古草原狼》也许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初读课文,畅所欲言。

  1. 阅读课文。

  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小说情节本身就极富魅力,学生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

  2. 交流初读体验。

  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整理字词。

  蛮荒 战栗 千钧一发 睿智 肃杀

  2. 梳理内容。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小说情节。)

  情节安排:

  开端:陈阵忘记老人的叮嘱从小路返回大队,危险迫*。

  发展:单人匹马遭遇狼群,强作镇定企图迷惑群狼。

  高潮:面对草原狼的狡猾,陈阵急中生智击打马镫吓退狼群。

  结局:狼群井然有序的撤退令人瞠目结舌。

  四、课堂小结。

  “文似看山不喜*”,场面宏大而神奇,情节奇谲而神秘,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文读到心潮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该是阅读的一种至高境界。

  五、布置作业。

  1. 深入阅读课文。

  2. 找出小说主要塑造的形象,并作批注式阅读。

  一、导入新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好文章就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路途的凶险、陈阵的困境、青马的警觉仍牵引着我们的神经,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欲罢不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进行这次精神之旅。

  二、赏析语句。

  1.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惊惧或镇定。那么阅读本文,通过描写陈阵遇狼、退狼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结合文中描写陈阵的语句加以赏析。

  精彩语句赏析:

  “陈阵在那一瞬其实已经失去任何知觉。他记忆中的最后感觉是头顶迸出一缕轻微但极其恐怖的声音,像是口吹足色银元发出的那种细微震颤的铮铮声。”

  “陈阵觉得自己正在穿越一张巨大的狼口,上面是锋利的狼牙,下面也是锋利的狼牙,没准他正走到上下狼牙之间,狼口便咔嚓一声合拢了。”这两句将陈阵遭遇狼群时的恐惧心理刻画到极致,用通感、比喻把大脑因害怕而产生的感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杆和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下一热,有!他脚下蹬着的就是一副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

  “从天而降”“疾雷”“轰”“一热”“狂喜”无不表现出陈阵灵光一闪获得脱身之法的惊喜,不由自主地“颤抖”更是将这种惊喜描写到了极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陈阵心理的变化(边整理边板书):

  恐惧——镇定——绝望——惊喜——震惊

  2. 人狼的对峙不是在技术上的比拼,而是在心理上的较量。陈阵的心理变化来自于狼的种种表现,结合文中描写狼的语句分析狼的特点。

  精彩语句赏析:

  “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描写了陈阵对狼群的最初印象,用语不多却可见其阵容与气势。用比喻、夸张把狼咄咄逼人的杀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忽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箭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本句用“即将出鞘的军刀”来比喻群狼跃跃欲试、迅速投入战备状态的样子,可见狼的敏捷、凶残。

  “狼群中一头被大狼们簇拥着的白狼王,它的脖子、前胸和腹部大片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耀眼夺目,射散出一股凶傲的虎狼之威。”浓墨重彩地推出狼王,通过毛色的描写突出狼王的与众不同,用“簇拥”来表现狼王高高在上的地位,也可见狼群的团结。

  “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瞭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狼群向山坡集体回望的描写把草原狼谨慎多疑的特点表现得一览无余,群狼“尖碗形的长耳”像精准的“雷达”突出了形势严峻,群狼“静候狼王下令”可见狼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团队的纪律严明。

  “陈阵敲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忽地向山里奔逃而去。”“一阵黄风”“忽地”等词语的准确运用突出狼群的行动敏捷。

  “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本句出现在文章的最后,着重描写狼群有序撤退的情形,急而不乱阵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即使是撤退,这一强大的团体仍然保持着它们的霸气与风范,不得不令人驻足惊叹。

  教师启发引导,在学生赏析的同时总结狼的特点(边整理边板书):

  凶残——多疑——狡猾——谨慎——团结

  狼所表现出的特点正好与陈阵的心理变化相一致,人、狼是针锋相对的。

  3. 教师小结。

  狼是孤独的英雄,在奔驰中展现自己生命的热情。千百年来,狼能够以傲人的雄姿驰骋在优胜劣汰的动物世界中,面对困难的冷静、坚忍、团结想来该是整个团队得以生存繁衍的主因,看来我们也要以强悍的姿态做一匹“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机警”的狼。

  三、研读探究。

  1. 人狼对峙,险象迭生。狼口逃生,实非易事。请结合全文分析陈阵脱险的原因。

  明确:

  从陈阵方面分析:克服恐惧心理,关键时刻镇静沉着,能找准对方弱点,抓住有利时机。

  从狼方面分析:性格凶残却多疑,尚不饥饿,忙于开会。

  从大青马方面分析:训练有素,经验充足,临危不乱,从容镇定。在与狼对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给陈阵以信心与定力。(此处可找出描写大青马的语句同上赏析。如:“大青马突然异常镇静。它装着没有看见狼群,或是一副无意冲搅狼们聚会的样子,仍然踏着赶路过客的步伐缓缓前行。它挺着胆子,控着蹄子,既不挣扎摆动,也不夺路狂奔,而是极力稳稳地驮正鞍子上的临时主人,像一个头上顶着高耸的玻璃杯叠架盘的杂技高手,在陈阵身下灵敏地调整马步,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陈阵脊椎中轴的垂直,不让他重心倾斜失去*衡,一头栽进狼阵。”作者用细致的笔法刻画了大青马的一连串动作:“踏”“缓缓前行”“挺着胆子”“控着蹄子”……可见大青马于危难之中仍能临危不乱、从容镇定,表现出少见的勇气与智慧。)

  2. 探讨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讨小说主题,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个性化的见解。)

  生 1:我认为本文以《蒙古草原狼》为题,就是借陈阵的视角来表现狼群的团结协作、团队的井然有序。狼群初现的凶猛气势、狼王的凶傲之威、群狼的机警谨慎无一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合上书本回想,仍觉心惊胆战。而且本文选自于《狼图腾》一书,这是一部以狼,确切讲是以蒙古草原狼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它以几十个狼故事为主体。狼在小说中一改过去我们熟知的形象,成为英勇、义气、智慧、具有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人类的老师和图腾。它们伏击马群和黄羊群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侦察、布阵、奇袭的高超战术,它们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它们单独攻击抢掠羔羊、马驹的敏捷利落,它们在袭击敌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忍耐力和洞察力,它们对于小狼的炽烈感情及保护等等,都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狼的所有认识。所以我认为本文主旨还是对狼的塑造与颂扬上。

  生 2:我认为本文虽然有大量篇幅在写狼,也表现了狼的团队精神,但中心人物还是陈阵,他经历了心理上的成长,从惧怕退缩到镇定斗争,最后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吓退狼群,这也是需要智慧和胆魄的。而且在人与动物的对峙中,我一直坚信人的智慧可以胜过一切。

  四、课堂小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无论结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本文中狼的英勇与团结,人临阵时的镇定与智慧,马的充足经验。成长需要历练,更需要学*。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布置作业。

  1. 找出其他文章中描写狼的精彩语句并进行赏析性解读,比较与本文语言的不同。

  2. 搜集与狼有关的知识、文章,多方面了解,准备一期以“狼”为专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蒙古草原狼

  姜 戎

  人:恐惧——镇定——绝望——惊喜——震惊

  狼:凶残——多疑——狡猾——谨慎——团结

草原教案3

  教材分析:艺术课《草原赞歌》为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艺术课本第十单元《民族大家庭》中的教学内容。教材注重学生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融合。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使学生乐于投入到艺术活动中,提高其对艺术的认识,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形体灵巧,比较适合采用歌曲与形体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通过演唱、律动、舞蹈、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艺术,用心表现艺术。与我合作的是一年六班的学生,这个班的特点是学*气氛相对良好,有部分同学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这些学生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大多数同学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应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

  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鼓励创造,弘扬民族艺术,提倡学科综合。”同时,以音乐为主线,通过演唱、律动、舞蹈等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服饰、风俗等特点。学*骑马、**、摔跤等律动,感爱蒙古族的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欣赏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儿童歌曲《草原赞歌》,体会歌曲中的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体会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深厚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表演和演唱,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及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音像资料的欣赏,感受草原特有的风光和辽阔。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丰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VCD光盘,草原风光的图片,歌曲《火车开啦》的磁带。

  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坐上火车,开始我们今天的旋行吧!

  (播放歌曲《火车开啦》师生共同表演律动。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学*兴趣)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要去哪儿呀?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屏幕,一会儿你们就知道啦!(观看课件)

  [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大草原特有的风光和辽阔,激发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的愿望]

  师: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生A: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成群的牛羊。

  生B:我听到了好听的歌曲,是唱草原的。

  生C:我看见了大草原。

  师:优美的音乐,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草原,那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朋友,他们要邀请我们一起去草原,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可是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大家,如果你们都能答对了,才可以去呢!同学们有信心答对吗?

  生:有!

  师: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显示:在辽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许多勇敢、热情的人们,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民族。

  A、*B、汉族C、蒙古族)

  生:蒙古族!

  师:大家要知道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课件显示:蒙古人经常在草原上放马、放羊,所以又称他们为A、农民B、牧民)

  生:牧民。

  师:对,牧民放马,放羊也可以叫放牧!来看第三个问题是什么?

  (课件显示:蒙古人居住的房子叫什么?A、竹楼B、蒙古包)

  生:蒙古包。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蒙古包是什么样的?(黑板上展示:蒙古包)

  师:蒙古包是圆形的,墙壁用木头做成的,大家看看包顶是什么形状?像什么?

  生A:三角形

  生B:椭圆形

  生C:像锅盖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但蒙古包顶大多都是伞形的!好,我们一起来看第四个问题。(课件显示:蒙古人喜欢穿的衣服叫什么?A、长袍B、蒙古袍)

  生:蒙古袍。

  (课件显示:蒙古袍的图片。)师:蒙古人一年四季都有喜欢穿蒙古袍,因为很实用,在骑马时,可以防寒,夜晚在野外住宿时还可以当被子盖。

  师:好,让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

  (课件显示: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什么?A草原盛会B那达慕盛会)

  生A:草原盛会。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B:那达慕盛会。

  师:那达慕盛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7?8月份举行,那达慕盛会上有许多比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

  (观看课件)

  生A:有赛马,摔跤。

  生B:还有射箭、赛骆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那谁能用动作模仿一下这些比赛?(几名学生分别到讲台前模仿骑马、摔跤、射箭,找学生评价谁模仿的最好。

  师:所有的问题都被大家答对了,表现的真棒。你们听草原上的小牧民正在用蒙语向大家问好呢!(教师用蒙语向学生问好)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好吗?请同学们互相说说!

  师:小牧民说草原上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同学们一起来听一听。

  (课件播放:流水声,马的嘶鸣,牛羊的叫声,马奔跑的声音。让学生模仿各种声音,并用节奏听辨声音的强弱。)

  师:老师也听到了声音,是来自草原的歌声,你们想不想听?好,让我们一起欣赏《草原赞歌》(板书课题,学生聆听歌曲)

  师:谁来说说听完这首歌,心情怎样?

  生A:高兴、快乐。

  生B:舒服。

  师:对,因为这首歌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下面就让我们有表情的跟唱歌遍歌曲,看看哪位同学最高兴。(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师:大家表现的不错,这首歌描写的是草原上的小牧民在向我们赞美他的家乡,谁来说说他为什么要赞美家乡?

  生A:因为他的家乡很美丽。

  生B;他想让小朋友们一起去他的家乡做客。

  生C:因为他很热爱自己的家乡。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热爱。

  师:那就请大家把热爱家乡的情感表达在演唱歌曲中,好吗?让我们边拍手边来演唱一遍。(学生表现:注意集中,积极主动,乐于表现)

  师:大家说这首歌曲好听吗?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听的故事,和这首歌曲有关叫《草原英雄小姐妹》

  (教师结合课件讲故事,学生注意集中,认真聆听)

  师: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谁来谈谈你学*到了什么?

  生A:学*小姐妹的勇敢、坚强。

  生B:学*她们保护小羊。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像草原英雄小姐妹一样勇敢、坚强、舍已为公!而我们刚才唱的《草原赞歌》就是专门为《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个故事创作的。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歌曲。好吗?

  (学生表现:积极热情、兴趣极大、乐于学*表演)

  师:老师找同学来到前面来表演一下,其它同学仔细看看哪位同学表演的好。为什么?(学生表现: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拍手欣赏,有的就在座位上表演,学*兴趣很大)

  生A:我认为XX同学表演的好,因为他的表情很好。

  生B:我认为XX演的好,因为他的动作很到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编动作来表演一下。

  (小组内讨论用什么动作来表演)

  师:找几名同学表演自编的动作,其它同学唱歌。(学生表现:兴高采烈,个个都想表演,有的记着唱忘了跳,有的能边跳边唱,上面的学生在表演,下面的学生或帮忙伴唱,或者情不自禁的跟着上面的同学又唱又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愉快的舞蹈歌唱表演中提高了艺术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最后老师教大家用蒙语说“再见”(师生用蒙语说再见,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带给我的收获很大,我认为课堂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益。以前我出公开课时,备课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担心他们答非所问,可是通过这次课,使我感觉到自己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相信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这次出课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与我合作的一年六班的孩子,他们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满意。在刚开始导课时,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我还有点紧张,突然间大脑一片空白,可是看到孩子们都在积极的配合着我,就好像给了我一种动力,使我很快放松了心情,后面的'教学思路就很清晰了,也许是我的亲和力感染了他们,孩子们在课堂上都非常的投入,认真,积极。可能是我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使得课堂氛围很轻松、很活跃。

  由于这节课准备的时间很仓促,在课堂上很多语言不够简单,不够到位,说的有点儿罗嗦,还有就是整个的课堂节奏掌握的不够好,有点前紧后松,讲解蒙古袍时,再添加一个内容,让孩子欣赏蒙古袍的图片,说说蒙古袍的特点,这样课堂就完整了。还有在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时,让孩子们边看画面边听故事,效果会更好,我在备课时是这们设计的,可是找不到相关的音像资料,这部分感觉挺遗憾的。

草原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充分发挥其审美体验的能动性。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品质的培养。

  3、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4、鼓励学生养成观察,分析,思考客观世界的良好*惯,培养一定的景色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一些难字的读音和难词组的意思

  2、草原的特点,魅力的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灵感,应用到日后的作文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文本,通过“讲授法”的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领悟作者的真正内蕴。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预*要求:

  1、了解有关草原方面的知识。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词的意思,

  3、熟读全文,并能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1、导入新课:

  引入:先一块来再背诵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学们都背的很不错!请同学们观关于看草原风光的小电影(一段五分钟左右的草原风光),请一些同学来告诉我,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又是怎样的?

  明确:(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概括起来,有的是谈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从媒体的渠道,来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从生命的层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们来一块走进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里的草原,以及从草原所获得的一些深层的蕴义。(并略带介绍作者和写作的背景,说明鲍尔吉·原野,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三人被称为当今*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七、讲授新课:

  检查预*情况:

  ⑴请学生上台给生字词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庐 长鬃披散 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庐 长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⑶解释生词:

  ①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③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④穹庐:借指天空。

  ⑤摩挲:用手抚摩。

  明确:念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回归文本。从标题,说明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明确喧闹也是合理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感受体会。

  引入:“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让同学们回答。

  总结:肯定,总结一下。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景物描写较少了,更侧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为主,是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问:作者的情感诉求。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层层推进的,用了对比手法)。

  引入:是层层推进的,用了对比手法。好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让同学讨论回答。

草原教案5

  一、活动设计:

  这学期我们让幼儿知道*有许多少数民族,了解了他们的特征,讲到蒙古人擅长骑马,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蒙古舞蹈。让幼儿通过音乐来感受其特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让幼儿通过自己耳朵听、身体动、手指画、嘴巴讲,来主动学*与探索,更好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及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帮助幼儿更好的学*音乐。

  二、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了解其热烈、欢快的音乐性质。

  2、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活动准备:

  《美丽的草原》《赛马》乐曲、PPT图片、录像、尾巴等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导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持尾巴随《美丽的草原》音乐入场,热身,感受音乐的柔美。(热身后,把尾巴装入口袋。)

  基本部分:

  (一)分段欣赏感受音乐。

  提问:我们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那个人在干嘛呀?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提问:你们看看他在干嘛呀?.

  提问:你们知道赛马和骑马有什么不同?

  小结:骑马是一个人静静的骑马,赛马是很多人进行比赛。

  提问:想不想看看赛马什么样子?

  2、观看录像、图片,进一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1)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的音乐旋律是什么样的?(热烈欢快的)

  听到热烈欢快的音乐,你想做什么?(想骑马)

  (2)请孩子们演示骑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骑马,老师善于抓住孩子骑马动作一起模仿。

  (3)出示骑马图片,让孩子观察人是拉缰绳骑马的。

  讲解缰绳,随音乐做拉缰绳骑马动作。

  提问:音乐快还是慢?(快)

  赛马比赛的什么?(马儿跑的速度)

  除了拉住缰绳让马跑得快,还有什么办法?(扬马鞭)

  (4)出示扬马鞭图片,孩子学*扬马鞭(尾巴)动作。随音乐扬马鞭。

  提问:扬了几次鞭?

  随音乐再次感受扬鞭次数。

  (5)出示图片,观察马儿休息。提问:马儿累了,有什么方法让它休息一下?

  孩子们随音乐表演抚摸马儿的动作。

  小结:抚摸马儿的音乐是由慢变快的。

  3、集体完整感受表演赛马。

  教师小结幼儿表现:策马扬鞭4次――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

  4、赛马后的传递游戏。

  (1)出示游戏队型图(半圆)提问:怎样变成圆形?

  教师出示箭头帮孩子理解变圆形的方法。

  (2)孩子们自己调整变成圆形。

  (3)教师哼唱旋律,由慢变快集体玩传递尾巴游戏。

  随音乐,再次玩游戏。

  二、随音乐完整表演赛马。

  1、策马扬鞭――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传递游戏。

  师:你听,草原上赛马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小骑手,让我们骑上大马,握紧缰绳,扬起马鞭,准备出发了。

  2、教给孩子邀请别人的方式,让孩子邀请客人老师玩游戏。

草原教案6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原辽阔的境界。

  2、同学们在电视中见过草原,可能也收集了不少有关草原的资料少自己了解的草原。

  下面,我们随著名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自独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以轮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随时注意正因及把长句子读通顺。

  3、请学生自由结成学*伙伴,去游览美丽的草原,注意不要走马光滑,在美景中要仔细观赏。游览后向大家汇

  (1)你们觉得草原那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2)选一种恰当的汇报方式介绍自己的感受,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朗读、画画、唱歌、吟诗等)

  三、汇报交流

  1、激情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吧。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引导

  (1)“在天底下,一笔千里,而并不茫茫。”(可联系《敕勒歌》)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崔色预留,轻轻流入云际。”(可厨师草原风光图画两幅,一幅为大写意画,一幅为工笔画。请学生辩别那幅画是“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

  四、品味语言

  1、看得出,同学们已被草原美景深深陶醉,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1段,并把你喜欢的语句画出来,仔细品味品味。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赏读。

  2、学生自由读,说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注意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背诵第1段。(指名背——齐背)

  4、抄写第1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草原教案7

  一、复*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草原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用固定的节奏型拍手跺脚

  2、能够用形体动作表现歌曲,再现草原生活,突出民族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较好的表现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热情、粗犷、豪放。

  教学难点:(1)啊哈嗬伊(衬词的表现)(连贯、自豪)

  教具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

  同学们,你们听了歌曲后,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

  谁能为同学们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个民族?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风俗*惯、音乐文化,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辽阔的地方,内蒙古的人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二、学*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听录音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蒙古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下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歌。

  要求:①请大家听蒙古族小朋友在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等)。

  ②感受歌曲的风格及小朋友的心情。(愉快的、自豪的、快乐的)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男孩的演唱,他的歌声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蒙古族小骑手的自豪感。

  ①你们谁能说说歌曲中哪里体现出小骑手的自豪感吗?

  ②谁能上台来做一做你最感兴趣的那种活动的动作吗?

  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表现,并称赞他们是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满足了学生爱动、爱模仿的心理,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在内蒙古草原上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刘老师也来当一回蒙古族人唱一唱这首歌曲。

  2、听范唱

  要求:①认真听一听、看一看歌曲中有没有相似的乐句?

  ②哪一句最能抒发小骑手愉快的心情?

  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请随着老师的鼓声有节奏地念一念这些词。(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1)学生在老师鼓声的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地念词。

  (2)学生一边有节奏地念词,一边跟着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3)边念词边进行四二拍节拍练*。

  (4)一、二组念词,三、四组律动配合

  设计意图:通过念一念、以及律动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学形象,又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都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作了铺垫。同时,在活动中,歌曲热烈欢乐的氛围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逐渐出来了。

  3、学生随教师的琴声轻声模唱歌曲。

  歌曲的第三大乐句的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草原上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族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感受(听旋律)

  (2)轻唱歌曲

  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节奏“啊哈嗬伊”

  要求:注意咬字,把每个字都唱清楚。

  在唱前教师强调“嗬伊”圆滑线的唱法。

  教师纠正并指导个别学生演唱。

  (3)完整演唱

  要求:两小节换气,唱出愉快的心情

  生学律动歌唱(晃动身体)

  4、完整学*歌曲

  (1)视唱曲谱

  刚才同学们听歌曲时就发现了歌曲旋律有相似的乐句,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仔细的看一看并且视唱旋律,感受歌曲的不同之处。边唱边体会自己哪里唱不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

  (2)完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蒙古族是一个能骑善射的民族,那么蒙古族的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本领呢。进一步体会歌曲情感,“小射手”、“小摔跤手”唱出草原小朋友的愉快心情。

  三、表现歌曲

  这首歌曲也富有舞蹈性,具有感染力,真想与歌曲中的小朋友一道去骑马、射箭、摔跤。下面我们共同来模仿蒙古族的舞蹈,共同体会他们愉快的心情吧!

  四、教师

  今天,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学*了内蒙古歌曲,与那里的小朋友共同感受了骑马、射箭、摔跤时的心情,真是无比高兴啊!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用音乐架起一座座桥梁,用歌声沟通各民族的小朋友,共创美好的明天。

草原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草原教案10

  教学内容

  1、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 综合练*:双声部节奏练*和双响筒和多种伴奏乐器。

  4、 音乐游戏“赛马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小朋友的兴趣为动身点,培养同学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指导同学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扮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同学的音乐审美情趣。

  2、 通过对本课的学*,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和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 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扮演。

  2、 通过对草原赛马情景的表示,对的马蹄声,和加油声的模仿, 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赛马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和游戏中小朋友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同学: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同学: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 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同学: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衣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常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 学*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一边考虑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同学学*蒙古舞基本动作

  三、学*歌曲

  1、 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同学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小朋友们一起扮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 听。

  a、 老师范唱

  b、 同学听磁带

  c、 同学跟琴有感情的演唱 ,老师做提示让小朋友唱得更有感情。

  d、 用动作扮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 表示欢乐的草原。

  a、 老师提供彩纸和小朋友们一起把自身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赛马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演示双响筒,和手串铃)

  同学: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小朋友想想怎样用它为赛马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小朋友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 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赛马局面。(请几个小朋友扮演赛马的局面。)

  3、 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身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小朋友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小朋友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示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扩展4)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内容: 从音(歌曲牧歌)、诗(配乐诗朗诵)、画(山川草原)贯穿全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 画(略)

  1. 画面导入,师生问好

  2.(创设情景激**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从新疆来到蒙古领略草原风光。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3. 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

  二 音(主)

  1.请同学描绘一下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这两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2. 讨论与思考:蒙古族哪种风格的民歌适宜舞蹈?

  3. 学唱《牧歌》及歌中“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4. 欣赏并了解无伴奏合唱《牧 歌》。

  三 诗 (略)

  1. 教师师范配乐诗朗诵《牧 歌》。

  2.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四 学生实践及才艺展示

  1. 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课件)

  2. 你能唱几首民族风格的歌曲吗?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草原上不同民族民歌的一些基本特点。知道了民歌的不同特点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惯、语言特点的不同而形成的。使我们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我们相信我们56个民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下课)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2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地点:音乐教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个,汉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新课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

  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感。

  1、欣赏男声独唱《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 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师总结:这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加充实,意境得到升华。使这首优美的民歌形像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学*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此,此时的提问不局限思路,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自由欣

  赏,自由想象,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

  3、 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讨论作品特点、结构。进一步感受音乐美。

  (1)播放音乐,学生认真聆听。

  提问:

  A、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 女高、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B、这首合唱可分为几个乐段?(引子部分、第一乐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声部分)

  (2)分段欣赏。每个乐段表达了什么内涵?

  力度意境 出现的声部与音色特点

  引子部分:pp 草原由*到远女低: 饱满 柔美舒

  男低: 浑厚 结实缓

  第一乐段: f草原的辽阔宽广 女高: 明亮 华丽

  第二部分: mf 草原的连绵起伏男高: 高亢 明亮 悠 第三部分:f 歌唱草原赞美生活 四个声部 长

  尾声部分: ppp 意犹未尽余音绕梁 女高领唱

  (3)同学们两首牧歌对比起来,你更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生:无伴奏合唱。因为更能显示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分散发言,对关于作品特点的分析做个简单小结,以对作品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必要的补充,使学生对作品,特别是对“无伴奏合唱”这一独具特色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学生实践与才艺展示

  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现在老师伴随《牧歌》音乐给大家跳一段蒙古舞蹈怎么样?。

  设计意图:经过老师的带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更加让学生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1、听赏音乐,划出音乐的旋律线或音乐使你联想到的画面画下来。

  2、随音乐朗诵歌词。

  3、上台表演舞蹈,可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或自编动作。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抒发对音乐的感受,表现音乐的形式同样需要不拘一格,因而这时又一次把学*的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表现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也给了学生广阔的表现空间,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拓展延伸

  欣赏:无伴奏合唱《小白菜》

  设计意图:拉*我与学生,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无伴奏歌曲有更深的了解与掌握。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欣赏《牧歌》,我们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对歌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不同音乐创作形式带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美感,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深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五、课后作业

  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蒙古民歌或无伴奏合唱歌曲试听、学唱,并自由选则一首歌曲演唱。

  六、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根据学生特长让学生不同形式表现《牧歌》,学生们都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并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团结协作,在音乐的氛围里练*了技能,并且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氛围中达到课堂的高潮,同时也达到了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欣赏《阿玛嘞火》《玛依拉》《森吉德玛》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

  1、学*《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 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新疆的《 塔里木河》、 *的《青藏高原 》)

  4、 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 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 演唱 (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 50 |55 50|55 55|55 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 “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7、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扩展5)

——草原教案 (菁华6篇)

草原教案1

  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学*时间: 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XX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XX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草原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 学*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 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 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教育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 学*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 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 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教育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草原教案5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

  幻灯片

  预*内容和要求:

  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旧课:

  1、背诵《敕勒歌》

  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

  二、检查预*,同时导入新课: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学*新课

  1、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幻灯:“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

  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要寻找智慧

  “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诗人安谧

  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2、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⑴、生字词

  鲍(bˋao)档(dˋang)簇(cˋu)立迥(jiˇong)然咆哮(pˊaoxiˋao)鬃(zˉong)

  颊(jiaˊ)摩挲(suoˉ)处境(chu)

  ⑵、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

  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感受:惊慌——(总起)

  B、分析3-6段

  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

  b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草原教案6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教案。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教案》。"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扩展6)

——草原的教案 (菁华6篇)

草原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新偏旁。

  学生在《*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练*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指名认读。

  3.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练*描红。

  2.各自练*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背诵课文。

草原的教案2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总结:

  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的教案3

  教材简析:

  《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很多幼儿喜欢看的动画片,究其原因: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个性鲜明。一如经典动画《猫和老鼠》,故事基本是以强者的无疾而终,弱者的春风得意作为结局,但在人物形象、表情夸张的辅助背景下,矛盾冲突的化解过程中,幼儿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出人意料中又合乎情理,再加上画面线条简单,色彩丰富,符合幼儿的思维,因此成为孩子们钟爱的文学作品之一。

  设计意图:

  《喜羊羊与灰太狼》虽广受幼儿喜爱,但幼儿在观看动画片时基本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状态,缺乏交流、思考、表达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了解其爱好心理和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紧随幼儿的脚步引导并帮助幼儿领会甚至创设动画片主人公悲喜情节的过程,感知或幽默或深刻的精彩语言,分辨事物的*,是与非,当属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选择《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创编篇《青青草原好伙伴》作为本次活动主题,也源于它是幼儿关注的兴趣点,又贴*幼儿的生活经验范围,容易唤起幼儿的表达、表现欲望;在设计组织教学时,我力求将美术、儿童文学、音乐三个课程领域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幼儿在想象表达、体验创造的快乐中保证和实现活动目标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特点的基础上,我把此次活动设计为三个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创编较完整的故事。

  2、幼儿在创编的过程中,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和进步。

  3、体验想象创造的快乐。

  第二课时:

  1、能根据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特征探索表演方式。

  2、体验和同伴合作表演和交流的快乐。

  第三课时:

  1、尝试用无字绘本的形式来表现创编的故事内容。

  2、体验创造表达的快乐。

  第一课时

  活动准备:

  美羊羊、喜羊羊、懒羊羊、红太狼、灰太狼图片及相关人物形象的头饰、道具。

  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动画片主题音乐为背景,师导入:今天阳光明媚,青青草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村长慢羊羊一大早就在实验室忙他的新发明,其他的羊们可不愿错过这样的好天气,他们来到空气清新的青青草原。看,这是谁呢?他(她)在干什么?你能帮他(她)介绍一下自己吗?

  二、用心观察,角色解说。

  1、师逐一出示相关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后,戴头饰进行角色解说。

  幼儿甲:大家好,我是可爱的美羊羊!这是我最爱吃的冰激凌蛋糕。

  幼儿乙:大家好,我是聪明的喜羊羊!我正在踢足球,这是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幼儿丙:大家好,我是懒羊羊,我来到青青草原的美丽花园,准备和蜻蜓做游戏。

  2、鼓励幼儿根据人物形象特征,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

  三、以疑促思,抛砖引玉。

  师:当大家正在享受青青草原美好时光的时候,对面森林里的红太狼又在逼老公抓羊了,她会怎样对灰太狼说呢?师出示红太狼图片,幼儿回答后师鼓励幼儿尝试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语气后说一说。

  四、小组结合,创编结尾。

  1、师出示灰太狼手拿棒棒糖的图片,引导幼儿沿以下思路续编:灰太狼会用什么办法抓羊呢?羊又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2、每组幼儿互相讲,互相听,选出一个编得好的故事结尾准备表达。

  甲组:灰太狼发明一种围绕中心旋转的棒棒糖,羊们只要看到这个棒棒糖,他们的眼睛就会被转晕。在灰太狼家里,费羊羊用村长发明的神奇药水救了他们。

  乙组:灰太狼在棒棒堂上涂了药水,羊们只要碰到就会昏倒。在灰太狼准备将羊拖回家时,被羊们的好伙伴蜜蜂群知道了,他们在路上用蜂针蛰跑了灰太狼,又用蜂针医好了羊们。

  丙组:灰太狼发明一种有神奇光芒的棒棒糖,羊们只要被这种彩色光芒照射到,就会睡着。在灰太狼家里,小灰灰按了棒棒糖的清醒键,大家醒来后,喜羊羊用妙计保护羊们回到羊村。

  五、协助讲述,初尝表演。

  教师协助幼儿完整地表述故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情境表演。

  六、师小结。在《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主题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绘本是一门叙事的艺术,通常是以美好的图像(由线条、形状、色彩等要素组成)和声音(朗读时天然的韵律与节奏)牵引孩子们进入他们的童话世界里。传统的绘本阅读教学一般都以故事为基点,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再设计与故事情境相关的角色表演活动或延伸活动,把学*重点放在幼儿认知、品格教育等功能上。“一千个孩子就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本节活动课中,通过让幼儿自己认真观察图片和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自由构思,孩子们在创作的热情中成为叙事的主体。我发现,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有容乃大,灵感火花尽情迸发,教师反而可以轻松地成为退居幕后的观众。19世纪的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孩童是**之父”,作为幼教工作者,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视野看待世界,再以谦卑温和的姿态跟孩子共读绘本,在与他们分享绘本、体验快乐时,我们亦会收获一朵又一朵惊喜的浪花!

草原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讲读式、感悟式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5课(板题:草原的早晨

  读题)通过上一堂课的学*,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和热闹,也认识了很多的生字和词语,谁来和这些朋友们打一下招呼?(出示词语)

  草原打破宁静鞭声黎明铺满新绿羊儿

  圈门无边牧民跨上骏马远处飘动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齐读。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早晨的迷人风光和牧民们幸福欢乐的生活。

  二、学*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过渡:黎明前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1、(出示图片)观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觉得黎明前的草原怎样呢?(很静)

  2、(播放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鞭声)

  3、勤劳的牧民们起来了,甩响了牧鞭,这响亮的鞭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草原醒来了,变得热闹起来了,小朋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4、让我们来听听:(播放动物叫声)

  小结:醒了的草原真是热闹非凡,想看一看此时的草原吗?

  5、观看图片(可适当解说)交流:你觉得早晨的草原怎样?(板:美)

  6、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嫩绿的)草多不多呀?(多,到处都是)

  小结:是啊,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所以书上说是怎样的草原醒来了?(铺满新绿)让我们把镜头拉*,看看这些嫩绿的小草吧!(看图)

  7、(出示第一段)草原的早晨多美呀、多热闹呀、多有生机呀!谁能读好这一段?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过渡: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睡了一晚的羊儿也醒了,它们此时在干什么呢?(板:羊儿)

  (二)、学*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

  2、(简单交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可爱的羊儿吧!(出示图片,观看。)

  交流:羊儿多不多呀?(板:多)

  出示第一句话: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羊儿很多?(你真会读书)这么多的羊儿,它们是怎么出来的?(有的羊儿跑出来,有的羊儿跳出来,有的挤来挤去,有的。)所以课文中说它们涌出了圈门。(涌出闪烁变色)

  3、看得出来,羊儿们都急着要出圈门,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吗?(交流)

  4、想着马上就可以吃到鲜嫩可口的小草,羊儿们心情怎样?(板:欢)你从哪个词读出了它们的高兴?(蹦跳、奔向闪烁变色)

  5、指导朗读:谁能读好这一句话呢?先自己练一练,等一会读给大家听。(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6、其实,我们小朋友也有这么快乐的时候,看看下面这幅图,你会把空填起来吗?(填空练*)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羊儿们的欢乐。

  7、看着羊儿们一头扎进无边的草原,牧民们是怎么做的?(板:牧民)(交流)

  8、出示牧民图:你们瞧,他们跨上骏马,挥动鞭儿,追赶着这些欢乐的羊群,动作是那么的熟练、潇洒。

  9、(出示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特别要把这两个红色的词语读好,读出牧民的勤劳能干。(指名读,齐读)

  (三)、学*第三自然段

  过渡:*看草原,它是多么热闹啊!现在让我们从远处看看草原,它是怎样的呢?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图片、声音)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指图述:你们看这些羊儿,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这边一群、那边又是一群,真多呀!这就叫一群群。你们看,它们多么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这些草地上的白云怎么会飘动呢?多么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小朋友留心,也可以找到这样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看:(出示图片,完成比喻句填空)

  4、小朋友,刚才你们还听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样的歌声?(根据情况可再听一次)(交流)

  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见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回荡)

  5、听着牧羊人优美的歌声,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高兴)为什么?(羊儿多、家乡美生活幸福)板书:乐

  6、谁来读第三段,让大家欣赏草原的美景,分享牧民的喜悦。(指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1、感情升华:小朋友,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交流)那就让我们来赞一赞吧(回到课题:草原的早晨真美呀!)现在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和快乐读出来吧!

  2、配乐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再次欣赏草原美丽的风光(出示图片)

  让我们再次走进美丽的大草原,让它成为我们心中一份美好的记忆。

  2、草原确实美丽,令人神往,是许多歌唱家歌颂的对象,著名的蒙古歌手腾格尔就把这称为天堂,用他那浑厚粗犷的歌音唱出了草原的美丽、迷人,让我们来听一听,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新课。(播放《天堂》)

  附板书:

  5草原的早晨(美)

  羊儿(多欢)

  牧民(乐)

草原的教案5

  (一)漫谈蒙古族拓展学生知识

  师:筷子舞是我国蒙古少数民族所特有的舞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呢?

  (二)观看多媒体了解风土人情

  师:蒙古族到底是个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游玩蒙古大苹原体验多元文化

  1.哼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蒙古大草原真荚啊!今天就让我们组成一个旅游团,去游玩一下“蒙古大草原”吧!

  教师弹奏《草原就是我的家》请学生用1u哼唱,来表现去游玩的快乐心情。

  2.编创马蹄节奏

  师:多美妙的歌声啊!听,我们把谁吸引过来了?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筷子”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跳筷子舞,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舞蹈,体验其欢愉情绪,熟悉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为歌曲的学唱做好辅垫。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氛围,来进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音乐是人文学科的课程性质。

  把发声练*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再一次熟悉歌曲的旋律,为学唱好歌曲作好铺垫。

  教学环节:

  二、游玩大草原丰富体验

  师生活动:

  教师用筷子敲击

  请学生模拟并诱发联想;你好象看(听)见了什么?

  学生用筷子创编各种马蹄声(节奏),并说说所表现的场景。如

  悠闲的马蹄声

  飞奔的马蹄声

  由*到远的马蹄声等等

  3.编创骑马动作学跳“苹原小骑兵”

  师:草原上的小骑兵可神气了,他不仅让马跑出那么多美妙的声音,还可以变出很多骑马动作呢!

  让学生自由创编各种骑马的动作。

  教师讲解动作要领。

  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跳“草原小骑兵”

  4.参加“那达慕盛会”

  师:今天,勇敢神气的小骑兵会先带我们去哪儿呢?

  简单介绍“那达慕盛会”,让学生再次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文化。

  出示射箭、摔跤、骑马等图片,请学生用动作和音响来模拟表现,并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

  5.参观农场学跳**舞

  师:草原上盛产牛奶,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正在为我们挤牛奶呢!

  出示挤牛奶的画面,教师讲解**的基本动作,学*模拟**的姑娘**。播放音乐学跳“**舞”。

草原的教案6

  教学目标

  学*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

  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案 (菁华10篇)(扩展7)

——《草原》教案 (菁华5篇)

《草原》教案1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草原》教案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3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张伟)

《草原》教案4

  一、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 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 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 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 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 复*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 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 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 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 学*第二段。

  A、 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 初人草原和接*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 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三、四、五段。

  2、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复*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 学*第三段。

  (1) 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 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 学*第四段:

  a、 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 学*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 总结、扩展。

  1、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 围绕重点;学*表述。

  (1) 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 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 片断练*:《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教案5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原辽阔的境界。

  2、同学们在电视中见过草原,可能也收集了不少有关草原的资料少自己了解的草原。

  下面,我们随著名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自独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以轮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随时注意正因及把长句子读通顺。

  3、请学生自由结成学*伙伴,去游览美丽的草原,注意不要走马光滑,在美景中要仔细观赏。游览后向大家汇

  (1)你们觉得草原那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2)选一种恰当的汇报方式介绍自己的感受,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朗读、画画、唱歌、吟诗等)

  三、汇报交流

  1、激情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吧。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引导

  (1)“在天底下,一笔千里,而并不茫茫。”(可联系《敕勒歌》)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崔色预留,轻轻流入云际。”(可厨师草原风光图画两幅,一幅为大写意画,一幅为工笔画。请学生辩别那幅画是“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

  四、品味语言

  1、看得出,同学们已被草原美景深深陶醉,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1段,并把你喜欢的语句画出来,仔细品味品味。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赏读。

  2、学生自由读,说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注意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背诵第1段。(指名背——齐背)

  4、抄写第1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