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

首页 / 教案 / |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多样化。

  (2)掌握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掌握保留积的*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似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探究现实生活中小数乘法的问题;在合作交流、探索与思考中,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通过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似值。

  2、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似值。

  3、关键: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小数计算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动力;小数乘整数是学生借助整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究小数计算方法的开始,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于解题实际,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积的*似值的学*,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积的*似值以及如何处理积的*似值;解决问题是学生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和复*,沟通本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质量。

  (五)教学探讨(小数乘整数)

  下面我就其中的一节课来谈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本节知识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一1---6题。重点突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单元主题图采用了市场购物的情境,通过购物呈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单元主题图,一方面引发学生学*小数乘法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例1的教学中,由于题中采用的蔬菜单价是小数、买菜的数量是整数的方式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情境,这就给教师 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单价调整为整数,唤起学生对整数乘法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后,再把单价改成小数来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供借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P2~3例1、例2及练*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练*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小数乘整数,并理解算理。

  三、教学难点

  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师:瞧!文化广场真热闹,有好多小朋友在放风筝,你们想玩吗?(课件出示卖风筝画面)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条件。

  ⊙自主探索

  1、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尝试计算。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有3个小朋友也想去放风筝,他们都想买蝴蝶风筝,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3。5×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生1:根据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3。5×3。

  生2: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5×3。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两个因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2)尝试计算。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3。5×3的得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3)展示方法。

  方法一3.5+3.5+3.5=10.5(元)

  方法二3.5元=3元5角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元5角=10.5元

  方法三3.5元=35角35×3=105(角)

  105角=10.5元

  师小结:我们在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时,可以用小数连加来解决,也可以把3。5元化成几元几角来解决,还可以把元转化成角用乘法竖式计算来解决。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认为:假如让我把教育心理学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要鼓励、启发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尝试计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联系。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1)出示例2,尝试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0.72×5。

  师:0。72不是钱数,没有元、角这样的单位,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并汇报演示)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用课件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①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②再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想求原来的积,扩大后所得的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④将积化成最简小数。

  让学生观察积3.60,提问: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师: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3)互动交流,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师再进行总结)

  师总结:计算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

  3、感受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呢?

  生1:我们去超市买菜,菜的单价通常都是小数。

  生2:买水果也是。

  生3:我爸爸去交取暖费,每*方米收费27.5元,我家的房子是78*方米,想知道交多少钱,就需要用27.5×78。

  ……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算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同时,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深化练*

  1、实践应用。

  同学们,图中还有其他美丽的风筝呢!你们想买哪一种?买几个呢?需要多少钱?自己选一选,算一算吧。如果给你40元,买6个雨燕风筝够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

  2、课件出示教材3页“做一做”1题。(让学生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3、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4、用竖式计算。

  7、08×6 9.35×8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既巩固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全课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教材3页“做一做”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例1 3.5×3=10.5(元)例2 0.72×5=3.6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教材第15~16页)

  教学目标

  在自主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3.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c难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小丽到动物乐园游玩时,被动物乐园知识窗中的信息吸引住了,我们一起看看去。(出示课件:情境图)

  关于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探究

  1.独立计算。

  生:蜘蛛*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师:关于这两个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回答:73÷3,9.4÷11。

  教师板书。

  请同桌两位同学每人计算一道题,独立进行计算。 2.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师: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73÷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3;9.4÷11的余数“6”和“5”总是交替出现。

  师:计算到教材中的步骤后,你认为还用往下计算吗?认为不必继续往下除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不必往下除了?

  指名让学生回答,说明不必往下除的理由。

  师:怎样表示73÷3,9.4÷11这两道题的商呢? 3.共同探究循环小数。

  师:我们把24.333…,0.85454…这两个小数与我们过去所见到的小数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小数部分是无限的。

  师:观察这两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观察到的特点记录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和汇报。

  学生汇报:24.333…的小数部分的3总是重复出现,0.85454…的小数部分的'5、4总是重复出现。

  师:下面我们共同概括这些小数的特点,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这些小数的特点,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你认为该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回答。

  4.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似值。

  师: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似值。如0.85454…,如果保留两位小数,你认为约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约是0.85。

  师:怎样表示呢?生:0.85454…≈0.85 5.巩固练*。

  师:下面我们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1÷2 1÷3 1÷5 1÷7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学会了什么?

  老师小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循环小数,而且能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似值。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0.85454…≈0.85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验“循环”的含义。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算一算、观察、比较、讨论,学生获得了循环小数的概念。

  3.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设计练*题巩固所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作业设计

  A类

  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

  0.666… 3.27676… 10.7878 3.1415926 4.003636… 2.计算下面各题,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5 2.75÷6 289÷90

  (考查知识点:认识循环小数,计算商是循环小数的除法算式;能力要求:熟练说出循环小数,熟练运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似值。)

  B类

  3.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188… 2.1818 2.81 2.1818…

  4.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考查知识点:认识循环小数;能力要求:熟练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0.666… 3.27676… 4.003636…

  2.2.75÷6和289÷90的商是循环小数0.8 0.46 3.21

  B类:

  3.2.1818<2.1818…<2.188…<2.81 4.25÷1.5≈16(个)教材第16页练一练

  1.196÷3≈65.33(千米/时) 131÷5=26.2(千米/时) 241÷6≈40.17(千米/时)循环小数有65.333…,40.166…。

  2.0.666… 1.48383… 0.1875875… 0.333… 0.111… 3.0.375 1.33… 1.428571428571… 0.5 1.29090… 0.044… 0.111… 0.833…

  商是循环小数:4÷3 10÷7 14.2÷11 0.4÷9 1÷9 5÷6 4.1时=60分100÷60≈1.67(千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小数”是《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对其中的处理做出合理解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过程,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复*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 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三、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方分米=0.96*方米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设计意图: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的乘法。同时,具体的长度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呈现了学生不同的算法和错误,并为此资源组织学生辨析、沟通,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初步掌握了算法。

  2.基本练*:做一做。

  6.7×0.3 2.4×6.2 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计算0.56×0.04时。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乘法的学*经验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片面的认识,即“两个因数相乘(0和1除外)总是越乘越大”。教师通过小数乘法的学*使学生打破这种片面的认识,即要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因数(0和1除外)相乘,积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大,也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小,还有可能比其中一个因数大,比另一个因数小。在“做一做”的计算前,先引导学生判断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上述错误认知。如果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那么当学生面对“0.56×0.04=0.224”的错误时,就能自觉地进行校正。在教学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判断积与因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当然,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越乘越小”的道理,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分数乘法意义的相关知识。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

  2.7×4.6 0.29×0.07 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 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口算训练。

  0.7×0.6 1.2×7 2.5×0.4 3.6×10

  0.3×0.2 9×0.09 0.04×0.5 1.25×0.8

  四小题一组,口算卡片依次呈现,学生独立写答案,然后校对答案,重点落实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3.独立完成教材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五、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六、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1)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0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教学内容:

  练*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

  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明白商场打折的意思,分别求出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 =?

  学生做第9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梨、苹果、香蕉各占水果总数的多少?

  学生做第10题,让学生计算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

  学生做第11题,让学生先计算出分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再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做第12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求出20xx年比20xx年增加多少元?

  学生做第13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注意提醒学生认清长度单位。

  学生做第1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二

  15 10(米) 15-10=5(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

  练*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

  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明白商场打折的意思,分别求出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 =?

  学生做第9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梨、苹果、香蕉各占水果总数的多少?

  学生做第10题,让学生计算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

  学生做第11题,让学生先计算出分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再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做第12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求出20xx年比20xx年增加多少元?

  学生做第13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注意提醒学生认清长度单位。

  学生做第1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二

  15 10(米) 15-10=5(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3

  教学反思:

  生2:我是通过画线段图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把全班男生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先计算出户外活动和去少年宫的男生人数共占男生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计算留在家中的男生人数占男生总数的几分之几。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小数,将小数化为分数。

  能将分数与小数互化并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120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120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120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

  ⊙自主探索,学*新知

  1.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120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120。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6100,120=5100,因为6100>5100,所以0.06>120。

  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120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18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15 18 425

  练*,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巩固练*,拓展运用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320 58 516 925

  学生独立完成,和同桌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1.5 0.28 0.06 3.7

  学生独立完成,和同桌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3.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19○0.1 110○0.09 1.66○53

  4.你说我答。

  同桌之间一个说分数,另一个说与这个分数相等的小数,互相交换着说。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帮助学生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页4题。

  板书设计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18=1÷8=0.125 0.25=25100=14

  ↓ ↓

  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根据小数的意义,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化简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练*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

  学生做第1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5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一第3、6、7题 第 2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运用: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复*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第3、6、7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6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

  1、课内练*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移(板书:*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生活中的*移。

  *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移2步,向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移的现象还学会了*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移和旋转吧!

  3.学*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

  *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欣 赏 设 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

  (一)反馈练*: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

  1、分别利用对称、*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7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填空: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方米=( )*方分米 45*方厘米=( )*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方米=( )*方分米 45*方厘米=( )*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 分米3

  1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P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展示问题:

  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顺式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师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提出问题。

  2、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3、出示例题:“体积单位的改写”

  4、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P51第一题

  2、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2题。

  3、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3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

  1、引导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2、布置课外预*: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填空: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方米=( )*方分米 45*方厘米=( )*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方米=( )*方分米 45*方厘米=( )*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 分米3

  1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良好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2、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2)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选【五】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第9页练*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题。

  六、教学板书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3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4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师:观察这些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例1情境图中的素材,简单地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主观察为主,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全面、准确的概括,是探究式与接受式学*方式的有效结合。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教学提示】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应注意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3)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5)份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1

  一、填空(15分)

  1、如果李华向东走20米,记作+20米,那么李华向西走43米,记作(  )米。 如果李华向北走50米,记作+50米,那么李华走了-30米,表示他(  )。

  2、水沸腾的温度是(  )℃,水结冰的温度是(  )℃。

  3、某日傍晚,气温有上午零上6℃下降了8℃,这天傍晚的气温是(  )。

  4、数轴上,-4更接*(  )(填0或3),与-1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方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底是(  )厘米。

  6、*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其中(  )表示高。

  7、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26厘米,那么*行四边形的高是(  )。

  8、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它的.面积是(  )*方厘米。

  9、梯形的下底6分米,上底9分米,高2分米,它的面积(  )*方分米。

  10、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0*方米,如果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扩大2倍,它的面积是(  )*方米。

  二、判断题(10分)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2、两个不同形状的*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也不相同。(  )

  3、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

  4、*行四边形内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的一半。(  )

  5、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三、选择(共10分)

  1、在一个*行四边形中剪去一个的三角形,余下的面积与剪去的面积比较,(  )。

  A、余下的面积大 B、剪去的面积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方米,高是8米,求底的算式是(  )。

  A、80÷8 B、80×2÷8 C、80×8÷2 D、80÷2÷8

  3、人的体温大约是(  )。

  A、0℃ B、18℃ C、-2℃ D、37℃

  4、给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地面铺地面砖,需要边长5分米的在正方形地面砖(  )块。

  A、80 B、 4 C、 200 D、 400

  5、甲、乙两个冷库,甲冷库温度-18℃,乙冷库温度-20℃,温度低一些的是(  )。

  A、甲 B、 乙 C、 不确定

  四、计算(共23分)

  1、单位换算(8分)

  8米=(  )分米 8*方米=(  )*方分米

  400厘米=(  )分米 400*方厘米=(  )*方分米

  3*方千米=(  )*方米 =(  )公顷

  4500公顷=(  )*方米=(  )*方千米

  2、 列竖式计算(6分)

  180×80= 406×13= 540÷40=

  3、简便计算。(9分)

  25×32×125 72×22-22×22 900÷15÷6

  五、操作题。(共12分)

  1、五年级(1)、(2)班进行围棋对抗赛,每班出8人。哪个班得分多哪个班获胜。已经进行的比赛成绩记录如下。

  记分规则:胜一场,记1分;输一场,记-1分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五一班 1 -1 1 1

  五二班 -1 1 -1 -1

  (1)现在四(1)班胜了_________场,输了_______场。

  (2)现在四(2)班胜了_________场,输了_______场。

  (3)如果四(1)班要赢四(2)班,还需要胜________场。

  (4)如果四(2)班要赢四(1)班,还需要胜________场。

  2、画出面积是8 c�O的*行四边形, 6 c�O的三角形和12 c�O的梯形各一个。(下面方格纸每格为1 c�O)(6分)

  五、应用题(共30分)

  1、“农夫”果园是一块*行四边形的园地,里面种植了360棵果树,如果*均每棵果树占地4*方米,量得*行四边形的底是90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米?

  2、有一座水电站的拦河坝的横截面是梯形,它的上底是24米,下底是上底的2倍,高是20米。这个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3、小刚五门的成绩分别是:语文86分,数学94分,英语90分,科学95分,品的社会85分。

  (1) 你能算出五门的*均分吗?

  (2) 以*均分为标准,比*均分多记作“+”, 比*均分多记作“―”,用正负数表示各科成绩,填在表中。

  科目 *均分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品德与社会 成绩(分)

  4、农场要划出1000*方米的三角形地种大豆,已知底是50米,高应该是多少米?

  5、一个桥墩的形状如右图,上部的横截面是梯形,下部横截面是长方形。这个桥墩的横截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方分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2

  一、填空(15分)

  1、如果李华向东走20米,记作+20米,那么李华向西走43米,记作( )米。 如果李华向北走50米,记作+50米,那么李华走了-30米,表示他( )。

  2、水沸腾的温度是( )℃,水结冰的温度是( )℃。

  3、某日傍晚,气温有上午零上6℃下降了8℃,这天傍晚的气温是( )。

  4、数轴上,-4更接*( )(填0或3),与-1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方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底是( )厘米。

  6、*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其中( )表示高。

  7、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26厘米,那么*行四边形的高是( )。

  8、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它的面积是( )*方厘米。

  9、梯形的下底6分米,上底9分米,高2分米,它的面积( )*方分米。

  10、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0*方米,如果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扩大2倍,它的面积是( )*方米。

  二、判断题(10分)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2、两个不同形状的*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也不相同。( )

  3、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

  4、*行四边形内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的一半。( )

  5、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三、选择(共10分)

  1、在一个*行四边形中剪去一个的三角形,余下的面积与剪去的面积比较,( )。

  A、余下的面积大 B、剪去的面积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方米,高是8米,求底的算式是( )。

  A、80÷8 B、80×2÷8 C、80×8÷2 D、80÷2÷8

  3、人的体温大约是( )。

  A、0℃ B、18℃ C、-2℃ D、37℃

  4、给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地面铺地面砖,需要边长5分米的在正方形地面砖( )块。

  A、80 B、 4 C、 200 D、 400

  5、甲、乙两个冷库,甲冷库温度-18℃,乙冷库温度-20℃,温度低一些的是( )。

  A、甲 B、 乙 C、 不确定

  四、计算(共23分)

  1、单位换算(8分)

  8米=( )分米 8*方米=( )*方分米

  400厘米=( )分米 400*方厘米=( )*方分米

  3*方千米=( )*方米 =( )公顷

  4500公顷=( )*方米=( )*方千米

  2、 列竖式计算(6分)

  180×80= 406×13= 540÷40=

  3、简便计算。(9分)

  25×32×125 72×22-22×22 900÷15÷6

  五、操作题。(共12分)

  1、五年级(1)、(2)班进行围棋对抗赛,每班出8人。哪个班得分多哪个班获胜。已经进行的比赛成绩记录如下。

  记分规则:胜一场,记1分;输一场,记-1分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五一班 1 -1 1 1

  五二班 -1 1 -1 -1

  (1)现在四(1)班胜了_________场,输了_______场。

  (2)现在四(2)班胜了_________场,输了_______场。

  (3)如果四(1)班要赢四(2)班,还需要胜________场。

  (4)如果四(2)班要赢四(1)班,还需要胜________场。

  2、画出面积是8 c㎡的*行四边形, 6 c㎡的三角形和12 c㎡的梯形各一个。(下面方格纸每格为1 c㎡)(6分)

  五、应用题(共30分)

  1、“农夫”果园是一块*行四边形的园地,里面种植了360棵果树,如果*均每棵果树占地4*方米,量得*行四边形的底是90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米?

  2、有一座水电站的拦河坝的横截面是梯形,它的上底是24米,下底是上底的2倍,高是20米。这个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3、小刚五门的成绩分别是:语文86分,数学94分,英语90分,科学95分,品的社会85分。

  (1) 你能算出五门的*均分吗?

  (2) 以*均分为标准,比*均分多记作“+”, 比*均分多记作“—”,用正负数表示各科成绩,填在表中。

  科目 *均分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品德与社会 成绩(分)

  4、农场要划出1000*方米的三角形地种大豆,已知底是50米,高应该是多少米?

  5、一个桥墩的形状如右图,上部的横截面是梯形,下部横截面是长方形。这个桥墩的横截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方分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3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48分)

  1、计算:38.4×187-15.4×384+3.3×16=( )。

  2、四位数7A2B(A和B分别表示十位和个位上的数),能同时被2、3和5整除,这个四位数最小是( )。

  3、有一数列: 1、2、4、7、11、16、……这列数列第25 个数是( )。

  4、某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则小数值比原来大25.65,原数是( )。

  5、99.987654保留两位小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6、四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90,其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

  7、三个质数的和是102,这三个质数的积最大是( )。

  8、买足球3个,排球5个,需228元。买足球6个,排球2个,需312元。现在体育组买了11个足球,9个排球,共需( )元。

  9、甲乙两数是互质数,且最小公倍数是156,那么甲乙两数可能是( )和( )。

  10、已知A-B=30, = 。那么 的值是( )。

  11、如右图所示,三角形ABC中,BD=DC,ED=2AE,BF=FD, 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2,三角形DFE的面积是( )。

  10、箱子里有同样多的红球和黄球,每次取出5个红球和3个黄球,取了若干次后,红球还剩2个,黄球还剩14个,那么,箱子里原来有红球( )个。

  11、在一块长120米,宽72米的长方形的土地的四周等距离种树(四个顶点上必须种),最少要种( )棵。

  12、将14,33,35,30,39,75,143,169这八个数*均分成两组,使他们的乘积相等。()×()×()×()=()×()×()×()

  二、解答题。(写出主要的步骤。共52分)

  13、去年春季贵阳村种杨树564棵,比槐树的3倍少36棵,去年贵阳村种杨树和槐树一共多少棵?(5分)

  14、ABCD是5×8的长方形,BEFG是3×10的长方形。(如右图,单位:分米)两个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之差是多少*方分米。(7分)

  15、爸爸买一些梨,按计划每天吃2个,则还剩10个,如果每天吃3个则少7个,问计划吃多少天?一共买了多少个梨?(7分)

  16、甲乙两人同时开始加工同一种零件,甲每小时加工25个,乙每小时加工20个,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比乙多加工35个零件,这时它们共同加工了多少个零件?(5分)

  17、甲数是24,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68,最大公约数是4,求乙数。(7分)

  18、前进小学举行了一次数学竞赛,试题共15道。每做对1题得8分,每做错1题倒扣4分,小刚得了72分,他作对了几道题?(7分)

  19、王飞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了240千米,按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王飞往返的*均速度是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分)

  20、一辆汽车共载客50人,其中一部分人买A种票,每张0.8元,另一部分人买B种票,每张0.3元。最后统计出:所卖的A种票比B种票多收入18元。多少人买A种票?(7分)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4

  一、填空题。

  1、13.65扩大到原来的( )倍是1365;6.8缩小到原来的( )是0.068。

  2、把8.25684保留整数约是( ),精确到千分位约是( )。

  3、4.09×0.05的积有( )位小数,5.2×4.76的积有( )位小数。

  4、根据13×28=364,写出下面各式的积。

  1.3×2.8=( ) 0.13×0.28=( )

  13×2.8=( ) 0.013×28=( )

  0.13×2.8=( ) 1.3×0.028=( )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0.03与0.04的积是0.12。( )

  2、一个小数的16.5倍一定大于这个小数。( )

  3、53.78保留一位小数约是53.8。( )

  4、一个数乘小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5

  一、认真思考,仔细填写。22分

  1、把0.59扩大到它的10倍是( ),把5.9缩小到它的` 是( )。

  2、根据32×18=576,填上合适的数。

  3.2×18=( ) 0.32×0.18=( )

  ( )×18=0.576 ( )×( )=5.76

  3、把8.279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精确到百分位约是( )。

  4、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5×0.99○3.5 7.1×0.54○7.1×5.4 4.25×1.1○4.25

  0.83×3.02○3.02

  5、6.9×4.5+3.1×4.5=(____+____)×4.5

  0.25×7.8×4=7.8×(___×____)

  6、两个数的积是***,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0倍,积变成了( )。

  7、6个5.4是( ) 1.6的3.2倍是( )

  8.6的一半是( ) 72的十分之三是( )

  8、一个两位数,将它四舍五入到十分位约是3.6,这个数是( ),最小是( )。

  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10分

  1、16×9.8的简便算法是( )。

  A.16×10-16×2 B.16×(10-2) C.16×(10-0.2)

  2、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0倍后是50,这个数是( )。

  A.0.5 B.0.05 C.0.005

  3、( )的结果比第一个因数大。

  A.5.4×0.9 B. 0.32×2 C.0.65×0

  4、8.5小时就是8小时( )分。

  A.5 B.50 C.30

  5、如果□×○=5.4,则(□×2)×(○÷2)=( )。

  A.5.4 B.21.6 C.10.8

  三、判断题。6分

  ( )1、两个小数的积一定是小数。

  ( )2、一个大于0的数的1.2倍一定比这个数大。

  ( )3、8.6×0.7的积保留一位小数约是6.0.

  ( )4、1.25×0.97的积大于0.97而小于1.25.

  ( )5、8.4-1.4×0.2=7×0.2=1.4。

  ( )6、17.4×9+17.4=17.4×10=174

  四、细心计算,认真检查。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0.8×0.5= 0.9×5= 8×0.06= 0.05×1.6=

  0.75+0.4= 4.3+5.7= 0.27-0.2= 1.2-0.9=

  100×0.7= 2.5×8= 1.06×7= 0.01×7.2=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8分

  2.3×2.5×0.4 0.29×102 1.2×2.5+0.8×2.5

  1.25×0.4×8×2.5 0.125×72 0.25×39+0.25

  3、列竖式计算。10分

  ☆0.43×27= 8.3×0.15≈

  (保留两位小数)

  30.9×2.4= 1.85×2.6=

  五、活用知识,解决问题。28分

  1、男孩一般每千克体重内含血液0.077kg,小明体重34kg,他体内含血液多少千克?(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一只梅花鹿高1.46m,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3.5倍。

  (1)这只长颈鹿高多少米?

  (2)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3、火车的*均速度大约是70千米/时,比小汽车每小时约多行9.5km。小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九月份该楼用户一共可节约用电多少千瓦时?

  (改用节能灯后,每户每天可节省用电1.28千瓦时。楼内有30户居民。)

  5、

  单价 5.8元/双 10.2元/套 8.4元/顶

  (1)妈妈买5双手套和2条围巾一共需要多少钱?;

  (2)爸爸带了26元钱想把这三样东西各买一件,钱够吗?

  6、在一个停车场停车1次至少要交费6元。如果停车超过3小时,每多停1小时车要多交2.5元。一辆汽车停了6.5小时,在离开时应交多少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

  拓展提高题:(另加10分)

  学校组织师生看电影,学生950人,教师27人,价格为**票每张8元,学生票每张4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至少要用多少钱?(要有计算过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4)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 (菁华3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1

  【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67×2.09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2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理解其中的算理。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以学校宣传栏需要刷油漆为例,引入课题。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提供的学*素材是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了“计算教学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呈现的数据独立提出能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这样不仅引起了新知和旧知的认知冲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所列的乘法算式。(揭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1、教学新知,初步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谈话:根据以往我们计算小数乘法的经验,你觉得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时,是否也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呢?“2.4×0.8”请学生尝试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并按整数乘法进行笔算。

  (2)组织学生共同探究竖式计算算法和算理。

  请学生根据板演说一说的计算算理,并年顺势画上算理指示图。

  讨论交流并小结: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算出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怎样把算出的结果转换成实际的结果呢?

  (3)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或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或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积除以100(或1000)。

  (4)小结:小数与小数相乘,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将学生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来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具有可观性和对比性,利于小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这样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

  (5)交流: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应该怎样计算小数乘小数?你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6)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1、引导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出示例4:0.56x0.04=

  2、学生独立计算,

  组织讨论:

  小数数位不够怎么办?

  3、交流后组织小结出“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4、计算下面各题。

  3.7×4.60.48×1.50.29×0.070.056×0.15(强化所学)

  四、巩固练*,深化理解

  1、在下面各题计算的积里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

  2、完成“练*一”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重点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3、完成“练*一”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及时的练*巩固了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注重了学生思考过程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题1和2,重点落实“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决定积中的小数位数”的知识点,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5页,例3、例4;第7、8页,练*一第4-6题。教材分析

  “小数乘小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对其中的处理做出合理解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过程,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方分米=0.96*方米

  生2:1.2生3:1.2

  ×0.8×0.8

  9.60.96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②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①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②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设计意图: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的乘法。同时,具体的长度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呈现了学生不同的算法和错误,并为此资源组织学生辨析、沟通,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初步掌握了算法。】

  2.基本练*:教材第4页做一做。

  6.7×0.32.4×6.2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

  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0.56

  特别是计算0.56×0.04时,学生可能出现如右错误×0.04

  0.224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乘法的学*经验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片面的认识,即“两个因数相乘(0和1除外)总是越乘越大”。教师通过小数乘法的学*使学生打破这种片面的认识,即要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因数(0和1除外)相乘,积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大,也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小,还有可能比其中一个因数大,比另一个因数小。在“做一做”的计算前,先引导学生判断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上述错误认知。如果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那么当学生面对“0.56×0.04=0.224”的错误时,

  就能自觉地进行校正。在教学教材第9页练*一第10题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判断积与因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当然,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越乘越小”的道理,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分数乘法意义的相关知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3.7×4.60.29×0.07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重点是第3小题。

  6.5

  ×8.4

  260520

  54.60

  6.5

  ×8.4

  260520

  5.460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①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②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口算训练。

  0.7×0.61.2×72.5×0.43.6×10

  0.3×0.29×0.090.04×0.51.25×0.8

  四小题一组,口算卡片依次呈现,学生独立写答案,然后校对答案,重点落实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3.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第4题,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第5题和第6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5)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 (菁华3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教科书第4页的例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感觉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的能力。

  3.进行爱护公物、保护学校环境的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在理解小数乘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生活引入。

  1、复*铺垫

  ⑴0.7表示十分之()

  0.38表示()

  0.925表示()

  ⑵计算:1.36×123.08×253.6×21

  【设计意图:设计与本课题密切联系的复*题.将本课所学内容与前面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内在联系了。】

  2、生活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校门口的宣传栏上的玻璃碎了,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换玻璃,你们愿去吗?

  生:愿去。

  师:电脑显示宣传栏的特写镜头,学校宣传栏长1.2米,宽0.8米,如果要给这宣传栏换玻璃,需要多大一块玻璃?小明想了半天也不知该换多大的一块玻璃?

  师:同学们,小明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小明不知该换多大一块的玻璃?

  师:你们乐意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乐意!

  二、新知探究

  1、自主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都很热情,请同学们先自主探究算出换多大一块玻璃。

  让生合作探究、讨论、计算。

  师:同学们能力很强,很快就算出结果,请小组先派一名代表。

  a组代表:算法:1.2×0.8=1.2÷10×8=0.96(*方米)

  算理:我们组把1.2*均分成10份,求8份是多少?

  b组代表:算法

  1.2扩大到要的10倍12

  ×0.8扩大到要的10倍×8

  0.96缩小到要的96

  算理:我们组经过讨论,我们先把1.2×0.8看成12×8再算出积,然后把积缩小要的100,再点上小数点。

  3、交流评价,掌握算法算理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展示了算法和算理,现在有不同意风要提出质疑的。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热情帮助别人,现在教师需要换块长1.5米,宽0.9米的玻璃,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请你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帮老师算一算.

  生1:我会算,应换1.35*方米。

  师:你们能把计算过程向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先把1.5×0.9看成整数乘法,然后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最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右边数出几们点上小数点.

  1.5扩大到要的10倍15

  ×0.9扩大到要的10倍×9

  1.35缩小到要的135

  师:你发现了什么?

  3.练*:完成p4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做完后指名说

  师:今天我们学*了小数乘小数,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老师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所乘得的积的位数不够怎么办?

  小组讨论:积的位数不够时,需添:“0”补足。

  4.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

  ⑴计算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⑵看因数中一菜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⑶积的位数不够,需要用“0”补足。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点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使”作用了。】

  四、课堂练*

  1.自主练*:p6练*

  2.选择:

  ⑴两个小数相乘,积一定()

  a.大于b.小于c.等于

  ⑵a×b<a(a、b均大于0),则b()

  a.>b.<c.=

  ⑶下面各式中乘积最小的是()

  a.12.75×8.3b.127.5×8.3c.12.75×0.83

  设计意图:设计巩固练*题借以对新知识的巩固加深,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2

  【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67×2.09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教案3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佣补足。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2.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

  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境准备:

  1.出示练*题,说一说根据什么说出积有几位小数?

  2.口算(卡片)

  3.全班练(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索研究:

  1.计算:0.056x0.15

  2.师生质疑:计算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这样点积的小数点?

  出示投影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肯定:

  0.0560.056

  x0.15x0.15

  280280

  5656

  8400.00840

  小结:点小数点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后小数的末尾”多”要划去。

  交换例3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小结:总结出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出示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到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读题,理解2.4倍表示的意义。

  列式,算式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比较例3和例4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1)例3第二个因数(0.15)比1时,积(0.0084)

  比第一个因数(0.056);

  例4第二个因数(2.4)比1时,积(44.4)比第一个因数(18.5)。

  (2)为什么第一个因数要“0除外”?

  三.实践创新:

  1.大家练,课本3页做一做:(指名板演)

  0.32x0.252.6x1.08

  2.在下面各题积上点小数点:

  0.0252.005

  x0.18x0.009

  20018045

  25

  450

  个人见解

  一个数乘小数

  板书设计例3:0.056x0.15=0.0084

  0.056

  x0.15

  280

  56

  0.00840

  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

  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

  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8.5x2.4=(吨)

  答:九月份产奶吨。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6)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菁华6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时

  一、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一中的*题P1-5。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四)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3页的内容,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通过预*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3.学生自学。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5.课堂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6.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后回忆:略

  二、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一的第6、9、11、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教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2.出示自学学*目标: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亿以内数的写法。

  3.出示自学指导:看书上第6页的内容,分组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4.师生共同学*

  (1)读新闻: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课堂练*

  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6.巩固练*

  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六)课后回忆:略

  三、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关键

  由学生自主复*巩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2.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

  (六)课后回忆: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 7216、10000、3003、5400、4009、5800、6040、5708、40009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八千九百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这节课我们赖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2 4 9 6

  2 4 9 6 0 0 0 0

  6 4 0 7 0 0 0

  8 5 0 0 0 3 0 0

  读作:XXXXXXX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5)完成做一做

  2、例3

  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的2、3读出数

  2、练*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一5、6、9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3、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合作学*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我们--小学--班的同学一起上这节数学课,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为了给大家上好这节课,(课件)我用了a天时间备课,b个小时做课件,看到张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字母

  师: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的是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字母表示数(板书:字母表示数)。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我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交朋友,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生说,对其中一个。)

  活动(一)“猜年龄” 在加法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1)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我把你的名字和年龄写在黑板上好吗?(师板书)

  去年他几岁呢?前年几岁呢?最小的时候几岁啊?明年--同学几岁?再过一年呢?

  观察黑板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比一个大;没有相同的……)这是一些变化的数。

  师:还有谁能继续往下说?这么多同学想发言,那张老师就在黑板一直写下去,怎么样?(黑板写不下、麻烦)

  既然说不完,又麻烦,谁能想出一个最简洁的办法来表示--同学的年龄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用什么字母呢?

  师:你想的办法可真好!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这么多数都概括进去了,他的威力可真大,

  师:除了用字母a来表示--同学的年龄,还可以用其他的吗?(b.c.d……)所有的字母都可以。 师: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2、6、9、21、56……)那么这儿的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 n不可能是200,因为人一般活不到200 岁。学生产生争议)

  师生总结: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小练*

  师:谁还能用字母表示我们身边的数量呢?(生举例)

  师:你觉得用字母怎么样?(方便、简洁……)

  师:这种方法这么好?想知道是谁发明的吗?(课件)

  法国的数学家——韦达

  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他确定了符号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在欧洲他被称为“代数学之父”。

  (2) 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

  刚才有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我也和大家做一下介绍,我叫张丹,来自辽阳市,叫我张老师就可以了,年龄吗?你们猜猜(25、26、28)

  到底谁猜得最接*呢?告诉大家,张老师比--大17岁,你知道我今年多大年龄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同学10岁时,张老师多大,用式子表示。当--同学12岁时呢?

  --的年龄 张老师的年龄

  1 1+17

  …… ……

  10 10+17

  11 11+17

  12 12+17

  13 13+17

  …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写吗?好,拿出练*本开始写吧。(全班学生写)

  师:有的同学已经不再写了,为什么?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们组同学的发现。(同学汇报,师板书)

  (学生汇报时,1、指导学生边写,边说当--同学几岁时,老师多大。

  2、当学生说出当--同学n岁时,张老师n+17岁时,师追问,为什么?

  3、学生说出,因为学生的年龄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是变化的,但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当--同学n岁时,张老师的年龄就是n+17岁。还谁说一说n+17表示什么?为什么?(强化)n+17既可以表示张老师的年龄,也可以看出老师比同学大17岁。 4、指出在这里,你们把变化的量用字母来表示,不变的量不变。

  5、这里的n是同一个数吗?同一道题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小练*

  我们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数,张老师n岁时,--同学的年龄就是(n--),那么上一道题中的n和这一道题中的n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吗?(总结出不是同一道题,同一个字母表示的不是同一个数。)你也能用我们身边的数量,说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吗?(鼓励学生用加减乘除)

  活动(二)填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陆续出现三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同学们看见了什么?(三根小棒组成了三角形)一个小小的三角形里也隐藏着有关字母的秘密,想知道吗?下面请同学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汇报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发现?(生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在不断的变化,小棒的根数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数始终不变。我们小组用-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3表示要用小棒的根数。)

  2、简写方法

  师小结:n×3还有更简便的写法,谁见过?

  在乘法算式中,当字母与数字相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乘号简化为一个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当省略乘号时,数字应写在字母的前边。例如:n×3写作3.n或3n。

  小练*:8×x简写成 67×y简写成

  是不是所有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能简写呢?(生总结出:加号、减号和除号不能省略。)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到快乐广场去轻松一下(课件)

  1、同学们能看懂线路图中的x米和y米,分别表示什么吗?你想去哪?从人口出发,要走的路程是多少米?

  2、生活馆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一个作业本要1元,笑笑买了a本,要用( )元。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15人,到新街车站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4)有m个苹果,每盘6个,可以装在( )个盘子里。

  3、音乐吧

  随音乐说儿歌。

  生: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4、图形馆

  用字母a表示我的长,用字母b表示我的宽,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2(a+b) s=ab

  用字母a表示我的边长,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4a s=aa=a2

  5、智慧屋

  用小正方形摆图形,并寻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小正方形数的规律。

  同学们你们在快乐广场里玩的高兴吗?(高兴)

  四、总结

  结束语:那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如果用a表示非常满意;用b比较满意;用c表示有点遗憾。请你对自己今天这堂课的表现的满意程度做个选择,说说满意在哪里,遗憾在哪里,有什么希望。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

  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巩固亿以内读数和写数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正确读写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你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练*卡。

  2、内容: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读出下面数

  4872 5301000 31680000

  86000090 12000605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七十万一百万七千

  七万零九十一千零五十万零三十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5)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P9 4题,P10 8题,P11 11题。

  2、通过这组练*请你为自己打分。来读

  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2页第12题;第14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作业:第12页的13题

  转盘练*读、写数。个人修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5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11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学*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天*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天*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一式仍然成立。

  教具、学具:

  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个天*。你了解天*吗?怎么才能使天*保持*衡? (左右托盘中放入同样重的物品。)

  今天我们要利用天*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中。】

  二、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在天*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两边的质量相等。)能否用一个算式表示:5=5

  2、再在天*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恢复*衡?(右侧也放入2克的砝码或物品。)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10)

  4、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5=10+5)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天*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仍然保持*衡。

  6、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都减去相同质量,天*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体会到天*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仍然保持*衡后,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验证,丰富了学生的学*方式,提高了思维能力。】

  7、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通过天*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8、 120+( )=120+35 234-123=234-( )

  345-( )=345-( )

  三、解释运用

  1、(出示图片)这时候天**衡吗?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X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X+8=10

  X+8-8=10-8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2

  (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

  (2)X=2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来证明一下吗?

  【设计意图: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自己体会,独立完成解方程的题目,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这样学生的学*就会更加高效。】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

  3、全课小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7)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精选五篇)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 1

  一、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old,short thin,tall,strong, young, funny, kind等,Unit1 My new teachers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能听懂句型,并结合这些句子表达的情境,学会恰当地替换句中的单词。逐步学会听、说、读、写单词:old,short,thin,tall,strong.

  二、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对话和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学*状态。Let’s start部分在学生用书当中首次出现,教师应正确理解此部分的辅垫作用,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使用,并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课时的八张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1.Warm-up(热身)

  (l) 教师播放Let’s start下面歌谣的录音,让学生听歌谣猜单元话题,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第一单元英语学*的兴趣。还可以使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过的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 He’s tall. He’s strong, too.”并结合相关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复* strong, tall, short,thin等词,为本课时听、说、读、写这些单词做好准备。

  (2)日常口语练*,内容可参考如下:

  T:Hello, everyone! Welcome back to school! Nice to see you!

  Ss: Nice to meet you!

  (3) 问学生几个问题,引出本课重点内容。具体会话可参考如下:

  T:Hi,everyone!Nice to see you again.What grade are you in now?

  Ss:We’re in Grade 5.

  T:Do you like your new English books(new classroom, new teacher)?

  Ss:Yes!

  T: What are we going to talk about in Unit 1?Guess!What’s the topic of Unit 1?

  2.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l)教师出示Let’s start部分图片,介绍说: Rabbit has many new teachers in her school. Do you have new teachers? 引导学生根据情景图的提示描述新教师。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将学*怎样描述新教师,小学英语教案《Unit1 My new teachers第一课时》。Sarah将为大家介绍几位新教师,大家在先看一看有哪些是新教师?

  (2)出示Let’s learn部分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说: They are Sarah’s teachers. Describe these teachers.引导学生结合预*部分回答出 strong, tall, short, thin等旧词,然后结合图卡向学生呈现新词:youny,kind old,funny。教师可利用简笔画、单词卡片或实物图片等—一教授新词,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读。

  (3)教师可播放单词的声音,让学生在听过一遍后跟读单词,逐步掌握正确的读音。

  (4)教师根据以下信息请学生判断会话中描述的教师是 Let’s learn配图中的哪一位: Mr Hu is the art teacher. What’s he like?He’s short and thin.完成前面铺垫的学*任务,让学 生猜出哪位是Sarah的新教师。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 Let’s learn部分所提供的替换句型,描述Sarah的.其他两位新教师,练*巩固所学新词。

  (5)试着写单词。

  教师范写四会单词,让学生跟写或在单词卡片背面仿写,达到听、说、读、写 四会掌握新词的目的。

  3.Let’s play (趣味操练)

  (1)Let’s find out (找一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所学新词和句型描述Let’s find out部分几位教师的体貌特征,然后找出正确的图片。完成这项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八张新词卡片继续进行结对或小组活动,如: My new Chinese teacher is tall and strong. Who is he? 让其他学生选出正确的图片。

  (2)Let’s sing (唱一唱)

  教师放歌曲“My new teacher”的录音,学生跟唱,进一步在音乐节奏中感知新词。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

  (l)让学生做本单元 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

  (2)让学生模仿Let’s find out部分的录音,读给朋友或家长听。展示不同教师的图片,让学生猜出是教哪个科目的教师,然后用所学新词描述这些教师的外貌特征。

  (3)让学生参照 Let’s find out部分设计一些谜语让大家清一猜。可以参考以下语言: She is tall. She’s beautiful. She’s very young. We all like her. Who’s she?

  (4)让学生把新学的歌曲唱给家长或朋友听。

  5. 小结

  单词:old,short thin,tall,strong, young, funny, kind

  教案点评:

  提供第一课时教案示例。本课时Let’s learn部分主要是通过情景会话,谈论美术教师的样子,来让学生学*单词:old,short thin,tall,strong, young, funny, kind等。教学设计适合与学生身边的人物相联系,尤其是新老师。可引导学生复*已学过的tall, short, thin, strong等词汇,再进一步学*本课新生词。达到描述不同图片人物的要求。利用一些活动来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人物图片,进行结对或小组活动,如: My new Chinese teacher is tall and strong. Who is he? 让其他学生选出正确的图片。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 2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本课要求学生能正确听、说、读、单词bathroom,bathtub,dishes,kichen,living room,refigerator,room,shower,sink,stove,toilet,clean,dirty,cook,dry,make,wash,mine,yours.会口头运用句子:“ What time is it ? It’s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复*单词和对话,系统学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强化合作意识。

  3、通过情景对话,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句子,会正确使用句子。

  教具准备:

  tapes,cards

  教学过程:

  Step 1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2) Review

  Step2:

  Read the words

  bathroom,bathtub,dishes,kichen,living room,refigerator,room,shower,sink,stove,toilet,clean,dirty,cook,dry,make,wash,mine,yours

  Step 3

  Write them.

  Step4

  Drill

  What time is it ? It’s _________ ”.

  1:45 one forty five

  2:10 two ten

  5:37 five thirty seven

  8:00 eight o’clock

  3)Extend knowledge :

  2:10 two ten or ten past two

  4:30 four thirty or half past three

  9:00 nine o’clock or nine 教学侧记Step 5

  An exam

  一.根据汉语意思写出正确的`单词。

  厨房 客厅 干 湿 做饭 干净 盘子二、从B栏中选择A栏相应的答语。

  A B

  ( )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Seven.

  ( )2.How many men are there? B.Yes.I do.

  ( )3.How’s the weather today? C.I’m going to the park.

  ( )4.Would you play the piano? D.Sure.

  ( )5.Do you always help your mother?E.It’s sunny.

  三.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Jenny and Danny are _____TV. Jenny is ____in a chair and Danny is sitting beside her. Mr. And Mrs. Smith are_____ the newspaper. _______in the ____.___is quiet.四、阅读理解(10分)

  Mr. Green is from England(英国). He and his wife are teachers. They teach English in Beijing. They have a boy and a girl. They are Jack and Mary. Mary is a student, but Jack is not. He is only four. They have two bikes. One is big, but the other(另外)is small. The big one is for Mary. The small one is for Jack.

  The Greens like China. They have many Chinese friends.

  根据短文,判断正( √ )误( × )。

  ( ) 1.The Greens are in China now.

  ( ) 2.Mr.Green and his wife are English teachers.

  ( ) 3.Jack and Mary are their son and daughter.

  ( ) 4.Jack had a big bike.

  ( ) 5.The Greens like China very much, but they have no fiends.

  板书设计:Lesson 8:Again,please

  bathroom,bathtub,dishes,kichen,living room,refigerator,room,shower,sink,stove,toilet,clean,dirty,cook,dry,make,wash,mine,yours “ What time is it ? It’s __________ ”.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技能目标

  (1)掌握生词:lay,caterpillar,become 。

  (2)读懂语篇,学*蝴蝶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与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感受蝴蝶蜕变的美,学*有关蝴蝶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知热情,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跨学科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读懂语篇。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用英语讲述蝴蝶的生长过程以及介绍蝴蝶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带、蝴蝶蜕变过程视频

  教学过程:

  一、自主式导读

  Warming up:

  T: Nice to meet you!Do you like insects?Which

  insect do you know?

  Ss: ants, ladybirds, flies, butterflies…

  T: Among all the insects, which one is the most beautiful?

  S1: Butterflies.

  T: Yes,butterflies ar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insect in the world. I have some pictures about butterflies 。 Do you want to have a look?

  In this lesson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butterflies.

  板书课题Module4Unit2 Butterflies(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学*目标:(齐读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目的)

  1、我能听所读写单词:lay,caterpillar,become 。

  2、我能读懂语篇,学*蝴蝶的有关知识。

  T: Do you known how about a butterfly grows?Let’s watch a video together!

  Ss: Ok!

  T: It’s so magical!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it by yourself?

  Ss: Yes 。

  T: You shoud rely the teaching outline to learn the text 。

  导学提纲

  Where does a butterfly lay eggs?

  How are the eggs?

  What do the eggs become?

  What do they eat?

  What does this big and fat caterpillar make?

  What colour is it?

  It opens, what comes out? How about it?

  What makes it dry?

  学生自学

  通过导学提纲的引领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将导学提纲中出现的问题及生词勾画出来。

  二、互助式解疑

  以小组形式,组员分别提出自己的困惑,小组讨论解决。

  Ss:小组活动解决生词、及导学提纲里提出的问题。由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进行学*(小组长要给于组员一定的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问答)

  T:在学生合作学*的同时及时给于一定的帮助,引导让学生思维都动起来。

  三、探究式点拨

  师生讨论

  1、Play the tape and tell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

  2、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

  3、Read the sentences to introduce the growth of a butterfly.。让学生读句子,介绍蝴蝶的生长过程。

  四、强化式拓展

  1、根据板书重新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A butterflies lays eggs 。The eggs become small caterpillars.

  The caterpillar makes a house 。It is a cocoon 。The cocoon opens 。 A butterfly comes out.

  2.Please study hard you can be a beautiful butterfly one day.

  Assignment:

  制作有关昆虫的资料册、手抄报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并理解本课的五个新单词:young old kind funny strong

  2、能掌握句型Who’s your ….? What’s he /she like ?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

  3、培养学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be like词组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Show a picture of some teachers.

  Who’s he /she ? He’s/She’s my music/art /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 .

  二、Presentation

  1.设计一位转学来学校的.新朋友Zip。(让他做个有趣的动作)形容他。

  2、让Zip介绍自己的学校和老师。

  What’s he like ? He’s short and strong .

  3、Pair work向对方介绍朋友

  三、Practice :

  活动设计1:Make a new chant.

  My grandpa is old .My mother is young.

  My father is tall . My little brother’s short.

  活动设计2:Read and match.

  活动设计3:Describe the pictures. (Ask and answer:Who’s this? He’s /She’s…What’s he/ she like ? He’s/She’s ...)

  活动设计4:Discuss the picture. (学生自由操练,自带家人、朋友老师的照片,在真实的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

  四、Homework

  口头作业:学会描述自己的老师或家庭成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板书

  Unit1 My New Teachers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听、说、读、运用本单元词汇breakfast lunch supper chicken dumplings fish fruit juice meat noodles rice soup vegetables drink eat hungry thirsty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数词11-15

  会唱本单元英文歌曲“It’s time for lunch”。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游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设情境,创编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树立学生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能够听、说、读、运用本单元词汇breakfast lunch supper chicken dumplings fish fruit juice meat noodles rice soup vegetables drink eat hungry thirsty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数词11-15

  三、教学难点:

  理解和口头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子。

  四、教具学具:

  单词卡片,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Greating .

  (1)Free talk.

  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What’s this Do you like ____

  How many ____

  What’s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2)Sing an English song

  It’s time for lunch.

  2、Review

  (1)Guessing game “What’s this”

  教师将所学过的表示食物的卡片背面展示给学生,请他们猜测What’s this (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单词:chicken dumplings fish fruit juice meat noodles rice soup vegetables)当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作为奖励将卡片赠送给学生。

  (2) 全班活动,单词分类

  T: I eat breakfast in the morning.

  S :I eat lunch in the afternoon.

  S :I eat supper in the evening.

  教师在学生说的同时板书句子,让孩子们观察eat后面的单词有什么特点,the后面的单词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将breakfast lunch supper归为三餐类,将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归为时间类。

  T: I like chicken for lunch .

  T: I like meat. I don’t like soup.

  T: I like dumplings. I don’t like noodles.

  组织学生观察like后面的.单词的共同点,引出食品类。学生分组练*说这样的句子。

  T:I’m hungry. I want to eat.

  T:I’m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句子,同时板书,学生跟着练*。把eat drink 归为动作的单词。Hungry thirsty 由于学生很难分,教师告诉他们这样的单词为状态类。

  分类结束后,教师放手,让组长组织孩子们用单词卡片进行巩固练*。

  (3)我问你答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如:2+10=twelve 看谁作对的题目多。(学生自己出题,评判)

  (4)Talk about “My day.”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use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e have learn.

  如:I get up in the morning . In the morning ,I eat breakfast. What’s for breakfast?I like ___ for breakfast.Then I go to school.In the afternoon,I eat lunch. Now, it’s Lunch-time! Let’ eat lunch!What’s for lunch I like ____ . I don’t like ____ . I like ____ for dessert.What about you?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积极的评价与鼓励。

  3、Class closing

  Let’s sing a song:It’s time for lunch.

  4、课后练*:

  I’m hungry. I want to____.

  I’m ____. I want to drink.

  I get up in the____. In the morning ,I eat____.

  In the afternoon,I eat____.

  六、板书 :

  Lesson 18 Again , please!

  breakfast lunch supper

  chicken dumplings fish fruit meat noodles rice vegetables juice soup

  drink eat hungry thirsty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数词1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扩展8)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合集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体会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算。

  8+4=9+9=26+4=14+5=

  7+8=50+13=9+6+1=5+7+1=

  2.笔算。42+56=

  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小精灵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小棒摆一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摆小棒。

  (2)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

  指名汇报:先把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满了10根小棒要捆成一捆,剩下2根。再把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7捆多2根就是72根。(多指几名同学边说边摆)

  2.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写出来,你会吗?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7加5得几?该怎样写?十位上又是几加几?(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达成统一认识:先算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再算十位3加3得6,再加进1得7。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1捆的过程,理解进位的道理,图形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笔算的对位和算理。要求不仅能“做”,并且能说出“想”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应用。

  3.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同桌复述计算过程。

  4.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小结: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5.设疑:要是从十位加起,你觉得计算有没有更方便?

  三、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练*二第5题。

  提问:下面的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道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注重让学生指出错误在哪里,并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3.完成练*二第6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先判断个位相加有没有“满十”,再判断十位需要不需要进1。

  4.脑筋加油站。

  2()4 7 ( )2 3 6

  +6 9 +( ) 9 + 2 8 +()9

  9 4 8 6 6 0 5()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纠错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笔算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避免出错。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教后思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

  教学重点:

  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

  二:探究新知

  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

  二(1)班35名学生 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

  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

  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

  (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

  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可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

  师:真棒!谁会列式?

  生:35+32=

  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

  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前后排队法的要求是什么吗?

  生:数位要对齐

  师:非常好!其实前后排队法真正的名字叫竖式法。你还记得竖式应该怎么列吗?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练*本上列出来35+32的竖式。(教师巡视,找4人到黑板列)。

  师:刚才大家都在练*本上试着写了竖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小朋友列的对不对?

  师:四个小朋友两个人列对了,还有两个人数位没对齐,问题比较多。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认真的学*列竖式解题。

  (1)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十位 个位

  (2)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3 5

  3 2

  (3)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4)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

  6 7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掌握了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也计算出一班和二班总共坐67人。下面我们来算一算二(3)班和二(4)班总共多少人?谁会列式?

  生:37+34=

  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计算呀!个位相加得11应该怎么处理呀!

  生:不知道。

  师:既然我们不会计算这个式子,给自己设置了这么大一个障碍,老师现在也不会算啦!那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这样的安排不合理。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知道第二种和第三种哪一种安排合适吗?

  生:想!

  师:记得我们一定要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上车。

  老师给小朋友们提示一下,遇到个位相加大于等于10时就说明安排是不合理的。现在四个人一组,开始挑战。看哪一组能够最先把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安排好,老师会加分。

  (8分钟后)

  师:同学们算出来哪种是合适的吗?我来请几组的代表来发言。

  生1:第三种合适

  生2:第三种合适

  生3:第三种合适

  师:你们和他们算得一样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看看第三种是否是合适的。

  第二种:一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7

  个位相加得12大于10,安排不合理。

  第三种:一班和四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4

  6 9

  69<70

  二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2

  + 3 7

  6 9

  69<70

  刚好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但是,老师刚才在底下转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出现了计算错误。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呢?同学们现在请拿起笔,跟老师一起来计算54+34。

  按(1)放慢速度,看清数字

  (2)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3)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4)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5)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

  (6)回头在检查一遍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掌握了竖式的书写方法和运算顺序,大家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

  三、课堂练*

  1、13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二的第二题,要求列竖式,注意书写的格式。

  四、巩固提高

  玩具飞机 玩具汽车 火箭 轮船

  23元 12元 17元 30元

  (1)、小明买一架玩具飞机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2)、小红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3)、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五、课后作业

  让家长出10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题。要求用竖式的标准格式计算,不能出现计算错误,漏写答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3

  【教材依据】

  《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设计思想】

  教材从回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开始,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比较、推理、总结等方法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这样,使学生既能熟练旧知识,又能懂得已有知识及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的。

  【教学目标】

  情感:利用原有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知识,通过观察情境图,适时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计算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结合进位加的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小养成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惯;教育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热爱国家。

  价值观: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合作学*,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点】

  1、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意义。

  2、掌握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法选择】

  以活动为主,适当伴有讲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对比、学*、总结、积累经验。

  【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比较、学*、总结、积累经验。

  【教学准备】

  教科书第11页情景图、第14页例3图、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6+6= 18+7= 39+5= 47+6=

  55+5= 64+9= 52+8= 33+9=

  【师指导学生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时可以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一位数相加,也就是先算个位上的数。】

  例如:26+6=32,先算6+6=12

  再算20+12=32

  2、用竖式计算

  22+45 36+51 43+15 21+56 54+23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1、导入新课(出示第11页情景图)

  师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两位数加两位数。

  2、学*例3(出示第14页例3图)

  35+37=

  ①、先用小棒摆一摆,想:先加什么?

  a、指导学生分别拿出3捆零5根及3捆零7根小棒。

  b、教学生自主摆小棒。

  c、同学交流摆放结果。

  【方法一】:先加单根的,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1捆。再加整捆的,3捆加3捆再加上1捆是7捆,7捆和2根是72。

  【方法二】:先加整捆的,3捆加3捆是6捆。再加单根的,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1捆。再加整捆的,6捆加1捆是7捆,7捆和2根是72。

  e、师总结一、二方法的相同点: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这两种方法的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

  ②、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

  汇报交流:

  a、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 35

  b、计算时从个位加起。 + 37

  c、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72

  d、我想从十位加起。

  3、比一比

  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以前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比一比,想一想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4、通报学生总结结果

  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5、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像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做一做

  56+37= 46+24=

  56 46

  +37先算()+()=()+ 24个位是()+()=()

  ()再算()+()=()十位上是()+()=()

  2、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7+29= 26+38= 33+48= 36+39=

  3、教科书练*二第4~7题。

  【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在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以充分的理解,并能在熟练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推理、总结的方法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学*环节。这样,使学生既能熟练旧知识,又能懂得已有知识及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快学会新知识,从而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的。

  1、动手实践。学生通过摆小棒活动,诱导学生把单根相加,够10根的要捆成1捆。再把整捆的相加,从而暗示: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在探究能否从十位加起时,我故意让学生试一试,不强调“计算时应从个位加起”、“个位和个位相加的和应如何在竖式中写”,进而造成学生在后面的练*中,有从十位加起的,也有不进位的,或是进位后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最后告诫学生这种方法很麻烦,不可取。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按合作学*的要求,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进行探究,乐于交流。

  总之,在教学计算时,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抽象化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口算我最棒

  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

  2、算一算

  43=21= 64—32= 56—41= 77—43=

  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金牌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

  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

  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6、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7、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拓展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三第5题,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练*三的第7题和第10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退位减

  例:51—36=15例3:50—24=26

  5 1 5 0— 3 6 — 2 4_______ _______1 5 2 6

  七、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的运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8+5= 9+6= 7+5= 3+1+1=

  5+6= 7+8= 8+8= 4+2+1=

  2.请帮小白兔找到要拔的萝卜。

  34+5 26+32 56+40

  96 39 58

  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7=,学生试算,交流方法。

  2.摆小棒。说摆法。问:一捆几根?捆好的有几捆?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5+7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协商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1与35+37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你觉得应该还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二、拓展运用

  1.算一算

  2,看看下面藏着几?

  26+48=☆4 39+14=☆3 60+39=☆9

  37+12=☆9 54+16=☆0 45+8=☆3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