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说“屏”》教案设计 1

《说“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兴趣。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整体感知:

  1、“问学生最想听谁朗读”的方式推选一学生配乐朗读。

  2、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4、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研读与赏析:

  1、导读课文,梳理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六、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2、阅读《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说“屏”》教案设计 2

《说“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和小组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

  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

  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

  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案设计 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检查预*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说“屏”》教案设计 5

  【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学*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 )幕 伧( )俗 忒( )文化休憩( )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5、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6、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7、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8、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朗读积累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五、当堂检测:

  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ɡ) 纳凉(nà) B.流莹(yínɡ) 惟幕(wéi)

  C.伧俗(chèn) 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ɡ) 缓冲(huǎn)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 ( ) 倚( ) 膝( )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六、延伸讨论

  1.wéi cāng tuī qì

  帷幕 伧俗 忒: 文化休憩:

  3.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4.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5.明确要点:

  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6.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7.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8、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9.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

——《说屏》教学设计

《说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2、3、4。

  一、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3、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4、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⑵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⑶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①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②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③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6、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⑴理解诗意: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③“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⑵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说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作者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小组讨论明确:

  ⑴“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朗读课文的练*,整体感悟的练*,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另外,把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再次比较小品式说明文与规范说明文的异同。

  3、体会本文语言轻松自如、古香古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风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在古代,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为什么对屏风情有独钟呢?且看《说“屏”》一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古筝音乐磁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如何?作者写作此篇的用意何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作者喜爱屏风,对屏风充满赞美之情。作者写作此篇是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在新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4)文中用了引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例如: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诠释:“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类别:“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理解文中诗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古朴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使我们了解了有关屏风的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检查预*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说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和小组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口技》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

  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李青涛

《说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朗读课文的练*,整体感悟的练*,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另外,把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说屏》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体会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屏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入“屏”:

  欣赏小屏风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屏”: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文中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怎样?

  三、再读,探究“屏”:

  1、圈点勾画出文章引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探究: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走出“屏”:

  五、布置作业

  片断作文:说“扇”。要求:1、写一个片断,说清特征。2、字数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屏的作用感情:向往、欣赏

  说“屏”屏的种类

  屏的设置语言:生动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占到了百分之六十。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台。在这个*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我认为自读课只要设计合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而且总是期待着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生命的涌动,那么语文自读课教学必定会事半功倍。

《说屏》教学设计9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并积累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走进文本上,让他们在逐步深入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并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小品文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积累屏的有关知识,感受屏文化的内涵;

  (3)通过赏析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和诗词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屏”

  导语: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故宫就是杰出的代表,从它的整体到局部,无不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古朴典雅的屏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幽微的情思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欣赏图片,初识“屏”

  课件展示5幅屏风的精品画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辅以简单介绍。学生欣赏屏风,初步认识这种古老的传统器具。

  (介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不过在古诗文中却有很多的咏屏佳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屏”

  (一)走*作者(多媒体展示)。通过预*让学生说说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二)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

  2.恰当,恰如其分。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惯。)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1.以古筝曲为背景,教师范读,配精美的屏风图片。

  2.学生听读、赏读并勾画介绍屏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自读完成后,4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本文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四、精读课文,介绍“屏”

  情境创设: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结合以下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媒体展示: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

  1.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2.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3.你将购进什么特点的屏风,能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4人一小组分析讨论,明确要点,共同表演。

  明确要点:

  1.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2.向顾客介绍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向顾客介绍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读赏析,走进“屏”

  设问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屏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工艺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喜爱和向往。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感性认识);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认识)。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设问二: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赞赏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文章有怎样的特色呢?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说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屏的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使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了解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屏”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屏风的诗词,共赏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桌椅、门窗、茶壶、文房四宝、中国结、陶器、瓷器、剪纸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小组讨论,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多积累诗词,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维迁移,书写“屏”

  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妙笔生花。请发挥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例:锦上添花、胸有成竹、鹏程万里、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2.跨越时空,走*名家。假如你是个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陈从周教授,做一个有关“屏”文化的专题谈话节目,你打算设计哪些话题来请教?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可结合课文,也可来自课外。)

  ②集体交流、整理话题。

  ③现场就这些话题采访学生,要求能结合课文和资料作答。

  ④指定几位学生做记录,整理成一篇访谈录,与课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以诗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叙述的灵巧,用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物品、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请以《漫话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畅谈它们的文化内涵。

  例:纸扇、陶瓷、盆景、剪纸、刺绣、篆刻、木雕……

《说屏》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说屏》教学设计11

  【教材依据】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

  1、《说“屏”》教材分析

  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利用ppt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文本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可能有学生对“文化”这个词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对“屏”这种器物更是没有直观印象;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且易于操作。

  3、教法、学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师生对话,在自主学*中实践提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师生*等对话的过程。《说“屏”》一文是这一单元最后一篇选读课文,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因此,教学中只需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前瞻性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本课所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设置也比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屏”这种器具;学*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难点】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工艺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口技》中关于“屏”的文句引出“屏”这种既具实用功能又具审美价值的器物。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本文的说明对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教学,拉*了学生的距离,是新课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多媒体展示“屏”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些“屏”的色彩、造型、画面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导课中适时地运用图片,不仅能创设学*氛围,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中,而且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本环节使用图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屏”这种器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有一个初步鉴赏,为下文学*有关“屏”的设置等方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三、导入课文:

  看了这些画面,“屏”给人遐想,给人美感,我国使用“屏”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很可惜,留下来实物却很少,但屏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却留下了它优美的身影,屏总能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幽微情思,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听作者是如何说“屏”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定位: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基于此,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五、研读赏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怎样的作用?

  2、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即“得意”与“得言”——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本的内容,本环节就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以及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来介绍“屏”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得言”任务。

  六、拓展延伸。

  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屏”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情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屏”的古诗词?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来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感受本文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积累有关“屏”的诗词,从本文走出,开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七、作业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像“屏”一样的器具,它们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包涵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你选一件你喜欢的,写一篇小作文,介绍一下它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基础上用文艺性的语言写一种器物,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应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贵在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板书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微缩,比较清晰明了地展现了课文内容,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正音

  屏风()纳凉()伧俗()忒()休憩()帷幕()擅长()

  2、释义

  伧俗:粗俗鄙陋。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雅俗之别:高雅与粗俗的分别。

  二、指导学*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2)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试用一句话归纳大意。

  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特点、作用、种类和设置。

  3、研讨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先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然后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有何作用?

  (4)“屏”可以怎样分类?

  (5)作者认为“屏”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4、赏析

  (1)深入体会作者在介绍“屏”的时候,为什么用上了“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等词句?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本文是介绍“屏”的说明性小品文,但也有些记叙内容穿插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3)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句,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

  三、延伸迁移

  完成语段阅读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炭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约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3.8×1026兆瓦的巨大辐射能,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达地球表面。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

  1、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4、结合选文说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优势。

《说屏》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检查预*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说屏》教学设计15

  《说“屏”》教学反思《说“屏”》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而且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屏风'这种事物,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屏风却是一个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一种事物,想通过学*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为了达到以上几点要求,首先,在备课环节,我明确了两个目的:

  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

  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因此,在开课,就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我出示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金銮殿)朱漆方台上雕龙御座及其背后雕龙屏的图片,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屏的图片,并让他们谈感受。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以学*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交流研究,并辅以一定的鼓励措施(小组加分),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最后,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等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风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同学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学生中间给他们看。同时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也稍多了一点。

  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我采取的是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而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朗读,正因为学生没能充分的读,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个环节,如果能教师范读一段或两段,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我想,这种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会更热烈。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教师干涉得过多,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那样彼此的印象会更深刻。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教好语文,学生更要学好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以后的自我改善中取得进步。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2)

——《马说》教案设计(精选5篇)

  《马说》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马说》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

  读 议 展 点 练

  第一课时

  一.引导探究

  1.读写字词: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外见xiàn 食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 。

  二.优选精练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

  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 __通__ _ 含义:___ 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_ 含义: 。

  __ 通__ _含义:_ __ __ 。

  ③其真无马邪 ___ _通___ _ 含义:______ ___ 。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②是马也 古义: 今义:

  (二)能力提升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

  2.填空。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

  ②《马说》运用了 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 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④《马说》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

  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A.韩愈—— 牢骚满腹痛骂当局

  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

  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

  《马说》教案设计 3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当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课文

  (一)学*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附: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设计 4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当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课文

  (一)学*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附: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设计 5

  《马说》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和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

  ⑴ 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⑵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3)

——《说“木叶”》教案设计通用五篇

  《说“木叶”》教案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这个问题是全文的关键,也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品味关键语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认真朗读一遍课文,提出自己最困惑、最弄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写成了“落叶”

  可不可以呢??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解读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词语积累

  ①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②灼灼:形容明亮。

  ③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④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⑤冉冉: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⑥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木”暗示的颜色性,使“木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

  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2.思考:“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这句话怎么理解?

  剖析: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都是明净爽朗的深秋季节。而“木叶”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让人想到秋的萧瑟,它不是饱满的,而是干枯的;它不是欢快的,而是惆怅的;它不是昂扬的,而是失落的。悲秋之人,无不对“木叶”感慨不已。

  3.理解重点句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明确:“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过,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萧索、冷落

  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5.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6.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课件展示:诗词与表达情感连线。

  五、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文章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2.比较分析,说理透彻。

  认识内部规律,需要敏锐的艺术眼光和严谨的思维逻辑。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让“木叶”的艺术魅力跃然纸上。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

  3.引用诗词名句,旁征博引。

  课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

  六、板书:

  课堂总结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有了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七、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性小论文。

  《说“木叶”》教案设计 2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⒈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先请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会说那是树,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木呢?

  明确:是因为我们的*惯。而*惯的形成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快速的阅读文章(课下要充足的预*,这篇文章较难读懂)然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子,像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明确: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确:给我们的感觉不同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读这一段)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文章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诗句中,诗人们常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黄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

  五)拓展练*。

  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六)课堂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七)布置课后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说“木叶”》教案设计 3

  教学目的:

  1.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2.“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读懂诗歌中的暗示性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简单介绍作者

  2.从一些诗句入手引入课文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请学生在下面默读课文,理清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划分段落(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

  (4)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5)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第七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段)

  2.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然后对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作者分析“木叶”这—艺术性形象,到底有什么意义?

  (2)“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4)“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5)树叶和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6)木叶和落叶的不同?

  (7)“落叶”与“落木”、“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三)归纳小结

  (1)“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诗句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四)作业安排(1分钟)

  1查阅资料总结

  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及其代表的意义,体会诗句中不同意象所带来的不同意境。

  2板书设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和艺术形象上的异同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说“木叶”》教案设计 4

  学*目标:

  1、了解作者林庚

  2、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3、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难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读】完成目标一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导思】找出本文涉及到的诗句,并理解其意义。

  【导读】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2、“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

  3、“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 微:渐渐、有一些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犹言美树。 华:同花。 滋:繁盛也。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7、“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9、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10、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

  [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

  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12、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1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 曹植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鉴赏:此诗选自本集卷六,以下两首同。史载,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14、《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diàn)枕,容我醉时眠。

  [评析]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词中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倦于宦游生活的政治失意之情。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下片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颇受后人推重。本词先后化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的诗,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含量,加强了表现力。“风老莺雏”三句是初夏美景,可喜。“地

  卑山*”两句略点,稍见可忧。此一顿挫。“人静乌鸢自乐”三句又写美景,可喜。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人静”二句辞意又一顿转,写溧水县人家闲静乌鸦自乐,人鸟和谐颇有忘机之趣;小桥外还有新涨绿水在浅滩上急流激溅。一静一动,写出溧水县环境淳幽之美。此词抒情自然,但顿挫曲折,显示出内在情感的丰富复杂性。用风华清丽的景物与孤寂凄凉的心情相交错映衬,乐与哀相交融,欣慰与苦恼相衬托,对比相映,构成一种转折顿挫的艺术风格。

  15、[南唐]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注:相传蒋子文妹妹未嫁而死,旧有“开门白水,侧*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句。此为痴情女子假托的怀人之作。 青溪:水名,在今南京市,发源于钟山。 小姑:汉秣陵尉蒋子文的第三个妹妹。

  16、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②

  [注释] ①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②见宿:留下住宿。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17、《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赏析:《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 以开头二安为题。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隐喻诗人自己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慨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词》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清代叶燮推为"汉魏压卷",并且说:"《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绝不是偶然的。

  导练:

  1、找出涉及到“木叶”意象的诗句。

  2、初步感知全文,试为全文划分结构。

  《说“木叶”》教案设计 5

  教学目的: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

  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

  齐己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诗一:咏柳诗二:垂柳

  贺知章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总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4)

——《雨说》教案设计 (菁华3篇)

《雨说》教案设计1

  一、思想主旨

  雨在本文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渐渐沥沥、绵绵密密,殷勤探访大地每一个角落,既滋润万物,又滋润孩子们的心地,让孩子们读出了勇敢,读出了希望,读出了快乐。

  二、结构特点

  作品以“雨说,我来了”作为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雨来的时间,雨来的目的,雨来的去向,雨来的效应……一一写得眉目分明,结构整齐而富有韵律美。

  三、对本诗副标题的理解

  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透过这个副标题,我们就可看出诗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为了表达儿童在春雨到来之际的欢悦、欣喜之情。副标题起了一个揭示主旨的作用,给了读者一把解读这首诗歌深刻含义的钥匙,使人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四、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人化”。本文把雨写成了有情有义的,生动形象而又表意丰富的爱的使者。全诗洋溢着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弥漫着轻快、喜悦、清新的气息。

  五、朗读教学建议

  学好诗歌,首要条件是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深入体味诗歌所创设的优美的意境,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要做到正确的朗读,应当掌握好诗歌的停顿,把握诗歌的节奏,还要注意诗歌的重音及押韵的特点。《雨说》这首诗,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语调轻松,清新自然,朗读时应注意体会。

《雨说》教案设计2

  一、 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 整体感知:

  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 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 局部品味:(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洗衣谣 物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复苏的景象

  教 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

  (1)、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3)、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4)、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5)、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6)、讨论以下的问题3。

  3、 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A、白云——自由的象征。

  B、(1)、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 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

  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

  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 作业:

  1、 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雨说》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

  2、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领悟──赏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走进古诗的世界,我们惊讶的发现,这里处处有雨的影子。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许多有关雨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雨的诗句?

  (学生交流描写雨的诗词佳句。)

  在诗歌的宝库里,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板书:标题、作者)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看这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你会提出哪些问题?请把他们书写在黑板上!

  学生提出的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是:

  ⑴ 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⑵ 郑愁予是谁?想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

  屏幕显示:

  我知作者有多少?

  郑愁予,谁了解他,先介绍给大伙听听。

  (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屏幕显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内容。)

  通过以前的诗歌学*,你们认为学*《雨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

  谁先来说说,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生交流。)

  屏幕显示:

  学法回顾

  1、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是: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

  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般指句中主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

  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感情的,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

  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

  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

  表心*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调。

  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掌握了朗读方法与技巧,就让我们赶紧走进郑愁予的《雨说》,边读边感受作者蕴藏在其中的那份真挚情感。

  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借助工具书解决。

  生读,扫除文字障碍。

  在初读的基础上,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明确: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3、评读诗歌,品味雨韵:

  让我们在互读互评一起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的美。

  提示:可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从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上进行点评。

  小组可推荐优秀的学生参赛,其他同学都可当评委。

  学生活动:学生读──点评。

  (此环节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喜悦、轻快、柔美的。)

  师举例指导: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推向高潮;第九节计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通过刚才的朗读和点评,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归纳总结。)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4、配乐朗读,抒**感:

  生配乐朗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

  三、探究研读,情感碰撞

  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诗歌的意境。边读,边注旁批,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能提出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收获。

  3、针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

  明确:此环节让学生把握好诗歌的内容和写法。在交流和质疑──释疑两个环节中恰当的引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2、全文都在写雨,为什么小标题是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要结合背景给学生适当的讲解。

  3、诗人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四、吟诵诗歌,赏析美点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全文,再一次倾听雨的声音。(生齐读)多次听雨的诉说,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把自己感触最深的诗句,认为最美的诗句与大家进行交流,并分析出美点。

  屏幕显示:新角度体验。

  提示:侧重某一点(内容或写法)进行讲解;也可以联系古典诗词中的有关春雨的佳句一起进行品评。如:诗歌中 句(有感情的朗读)使我想起 (作者)写的 ,它们都表达了 。或我认为 句写的好,作者运用了 方法,写出了 。

  五、迁移拓展,飞扬神思

  春雨带来了花红柳绿,秋风吹来了瓜果飘香,现在正好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就让我们一起去体味丰收的喜悦。试写一首风说,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同学们挥动你的笔,在纸张的天幕上,缀上你第一串闪亮的星星。

  (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5)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 (菁华3篇)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说。

  2、再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4、默读课文,找出不太理解的词语,与同位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指导理解如下词语:

  滚瓜烂熟: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一点也不灰心,充满信心。

  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

  勤能补拙: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

  5、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生字:

  2、认真观察字形,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难记?

  3、你会怎样记住这些字?

  4、有针对性强调“稍”、“梁”、“末”、“渡”等字的写法。

  5、学生动笔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略知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一般的篇章结构是: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讲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名言导入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

  请你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分段。

  1、听课文录音

  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各自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1、提出问题;2、列举事例;3、点题总结。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准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读巩固预*效果——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2、重点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3、钢笔描红。

  4、练*书写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3:读一读,再抄写。

  2、熟读课文。

  3、区别形*字组词。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说理的方法,能找出作者的观点。

  3.感悟文中有关词句,体会只有勤奋学*,才能实现理想,有所作为。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感知说理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想和你们谈谈理想(板书),你有什么理想呢?

  生:……

  师:是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生:是勤奋!

  师:对!(板书:勤奋)

  今天,我们就来学*《说勤奋》。板书:说。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说”字的。

  生:(谈论……说一说……说道理……)

  师:对,“说勤奋”就是谈论关于勤奋的道理。那么,关于勤奋,作者有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去证明的呢?读完课文,你自然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

  师:同学们都预*过课文了,下面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的收获。

  1.读生字

  读屏幕上的生字,一生全部读完,一生再读,开火车。

  2.读生字,说生词

  读一个生字,说出它在课文中的生词,小组读。

  3.读生词,读句子。

  读屏幕上的生词,找出含有生词的句子,读一读。

  (相机与生交流:预*时读了几遍书?……鼓励学生:你真勤奋!难怪你的书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三.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画出。

  2.大屏幕显示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朗读句子。

  3.理解“鲜花”、“汗水和心血”

  (“鲜花”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成功,“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

  读第一句话,这是个什么句子?(设问句)换成肯定的说法。

  过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2、3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 同座两人合作学*其中的一个例子,思考:他们成功了吗?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词句,读一读。

  大屏幕映示: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师简介《资治通鉴》)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

  同座再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他们勤奋的句子。

  司马光:

  小时侯……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叫“警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继续、警枕)(相机用“滚瓜烂熟”说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出“小时侯”、“长大以后”,这就是——一生勤奋。

  再读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第周:

  第一学期末……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改进学*方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总是”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童第周的成功不就告诉我们(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生读。

  3.再读课文,小结。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关于勤奋的名言、俗语、成语、诗词等。

  2.为文章再添一个因勤奋而成功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6)

——《雨说》教案设计 (菁华3篇)

《雨说》教案设计1

  一、思想主旨

  雨在本文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渐渐沥沥、绵绵密密,殷勤探访大地每一个角落,既滋润万物,又滋润孩子们的心地,让孩子们读出了勇敢,读出了希望,读出了快乐。

  二、结构特点

  作品以“雨说,我来了”作为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雨来的时间,雨来的目的,雨来的去向,雨来的效应……一一写得眉目分明,结构整齐而富有韵律美。

  三、对本诗副标题的理解

  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透过这个副标题,我们就可看出诗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为了表达儿童在春雨到来之际的欢悦、欣喜之情。副标题起了一个揭示主旨的作用,给了读者一把解读这首诗歌深刻含义的钥匙,使人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四、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人化”。本文把雨写成了有情有义的,生动形象而又表意丰富的爱的使者。全诗洋溢着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弥漫着轻快、喜悦、清新的气息。

  五、朗读教学建议

  学好诗歌,首要条件是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深入体味诗歌所创设的优美的意境,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要做到正确的朗读,应当掌握好诗歌的停顿,把握诗歌的节奏,还要注意诗歌的重音及押韵的特点。《雨说》这首诗,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语调轻松,清新自然,朗读时应注意体会。

《雨说》教案设计2

  一、 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 整体感知:

  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 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 局部品味:(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洗衣谣 物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复苏的景象

  教 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

  (1)、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3)、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4)、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5)、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6)、讨论以下的问题3。

  3、 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A、白云——自由的象征。

  B、(1)、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 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

  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

  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 作业:

  1、 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雨说》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

  2、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领悟──赏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走进古诗的世界,我们惊讶的发现,这里处处有雨的影子。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许多有关雨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雨的诗句?

  (学生交流描写雨的诗词佳句。)

  在诗歌的宝库里,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板书:标题、作者)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看这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你会提出哪些问题?请把他们书写在黑板上!

  学生提出的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是:

  ⑴ 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⑵ 郑愁予是谁?想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

  屏幕显示:

  我知作者有多少?

  郑愁予,谁了解他,先介绍给大伙听听。

  (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屏幕显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内容。)

  通过以前的诗歌学*,你们认为学*《雨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

  谁先来说说,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生交流。)

  屏幕显示:

  学法回顾

  1、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是: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

  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般指句中主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

  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感情的,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

  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

  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

  表心*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调。

  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掌握了朗读方法与技巧,就让我们赶紧走进郑愁予的《雨说》,边读边感受作者蕴藏在其中的那份真挚情感。

  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借助工具书解决。

  生读,扫除文字障碍。

  在初读的基础上,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明确: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3、评读诗歌,品味雨韵:

  让我们在互读互评一起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的美。

  提示:可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从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上进行点评。

  小组可推荐优秀的学生参赛,其他同学都可当评委。

  学生活动:学生读──点评。

  (此环节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喜悦、轻快、柔美的。)

  师举例指导: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推向高潮;第九节计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通过刚才的朗读和点评,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归纳总结。)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4、配乐朗读,抒**感:

  生配乐朗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

  三、探究研读,情感碰撞

  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诗歌的意境。边读,边注旁批,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能提出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收获。

  3、针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

  明确:此环节让学生把握好诗歌的内容和写法。在交流和质疑──释疑两个环节中恰当的引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2、全文都在写雨,为什么小标题是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要结合背景给学生适当的讲解。

  3、诗人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四、吟诵诗歌,赏析美点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全文,再一次倾听雨的声音。(生齐读)多次听雨的诉说,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把自己感触最深的诗句,认为最美的诗句与大家进行交流,并分析出美点。

  屏幕显示:新角度体验。

  提示:侧重某一点(内容或写法)进行讲解;也可以联系古典诗词中的有关春雨的佳句一起进行品评。如:诗歌中 句(有感情的朗读)使我想起 (作者)写的 ,它们都表达了 。或我认为 句写的好,作者运用了 方法,写出了 。

  五、迁移拓展,飞扬神思

  春雨带来了花红柳绿,秋风吹来了瓜果飘香,现在正好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就让我们一起去体味丰收的喜悦。试写一首风说,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同学们挥动你的笔,在纸张的天幕上,缀上你第一串闪亮的星星。

  (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7)

——《说屏》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说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说屏》教学设计3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并积累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走进文本上,让他们在逐步深入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并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小品文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积累屏的有关知识,感受屏文化的内涵;

  (3)通过赏析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和诗词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屏”

  导语: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故宫就是杰出的代表,从它的整体到局部,无不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古朴典雅的屏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幽微的情思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欣赏图片,初识“屏”

  课件展示5幅屏风的精品画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辅以简单介绍。学生欣赏屏风,初步认识这种古老的传统器具。

  (介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不过在古诗文中却有很多的咏屏佳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屏”

  (一)走*作者(多媒体展示)。通过预*让学生说说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二)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

  2.恰当,恰如其分。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惯。)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1.以古筝曲为背景,教师范读,配精美的屏风图片。

  2.学生听读、赏读并勾画介绍屏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自读完成后,4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本文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四、精读课文,介绍“屏”

  情境创设: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结合以下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媒体展示: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

  1.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2.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3.你将购进什么特点的屏风,能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4人一小组分析讨论,明确要点,共同表演。

  明确要点:

  1.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2.向顾客介绍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向顾客介绍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读赏析,走进“屏”

  设问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屏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工艺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喜爱和向往。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感性认识);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认识)。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设问二: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赞赏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文章有怎样的特色呢?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说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屏的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使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了解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屏”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屏风的诗词,共赏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桌椅、门窗、茶壶、文房四宝、*结、陶器、瓷器、剪纸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小组讨论,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多积累诗词,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维迁移,书写“屏”

  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妙笔生花。请发挥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例:锦上添花、胸有成竹、鹏程万里、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2.跨越时空,走*名家。假如你是个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陈从周教授,做一个有关“屏”文化的专题谈话节目,你打算设计哪些话题来请教?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可结合课文,也可来自课外。)

  ②集体交流、整理话题。

  ③现场就这些话题采访学生,要求能结合课文和资料作答。

  ④指定几位学生做记录,整理成一篇访谈录,与课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以诗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叙述的灵巧,用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物品、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请以《漫话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畅谈它们的文化内涵。

  例:纸扇、陶瓷、盆景、剪纸、刺绣、篆刻、木雕……

《说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感情。

  2、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1.从畅谈国粹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阅读兴趣。

  2.举办模拟招聘会,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理解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之韵味。

  4.读写拓展,既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了提高写作水*。

  教学过程:

  一、畅谈国粹,激**感和兴趣。

  二、走*“屏风”,拥抱古老艺术之珍品。

  举办模拟招聘会。

  面试题:

  1.屏是什么东西,有何用途?

  2.屏风怎样分类?

  3.屏风如何设置?

  三、朗读课文,体会说明的语言和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后探究:

  1、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

  2、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对话作者,体会情感,总结拓展,课外写作。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选取一种承载*传统文化的物品,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说屏》教学设计5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

  ①记得童年与家人……

  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

  ④*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

  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

  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说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再次比较小品式说明文与规范说明文的异同。

  3、体会本文语言轻松自如、古香古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风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在古代,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为什么对屏风情有独钟呢?且看《说“屏”》一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古筝音乐磁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如何?作者写作此篇的用意何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作者喜爱屏风,对屏风充满赞美之情。作者写作此篇是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在新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4)文中用了引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例如: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诠释:“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类别:“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理解文中诗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古朴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使我们了解了有关屏风的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8)

——《说屏》语文教案 (菁华5篇)

《说屏》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课时:

  一课时

  (一)识题激趣,导入文本

  1.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几千年以来,它在室内大放异彩,在文学作品中留芳名,在绘画作品中显倩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几幅精美的屏风图。看到如此精美的屏风图,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忍不住要说些什么了?板书课题“屏”看到这个标题,你认为文章会告诉我们哪些知识?请用“我想,也许会告诉我们......”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猜想,看谁说得简洁流畅。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代表作:《“说”屏》、《说园》。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并注上音。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伧俗,忒,雅俗,美感史诗,驻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展示板书)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六)当堂训练: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你认为学得好的句子。

  2搜集整理*传统器物文化的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供课堂展示。

《说屏》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5、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走入“屏世界”

  1、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代的屏并配乐欣赏。(观后感受,引出屏的话题。)

  2、用《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学生说说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

  3、导语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细心积累生字词。(投影:识记)

  wéi cāng tuī qì

  帷幕 伧俗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徒劳__

  2.恰当,恰如其分。__得体__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因地制宜_

  4、果真如此。诚如是

  三、示范朗读了解屏。

(视频朗读,学生听读、赏读并勾划关于介绍屏的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四、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五、大胆实践介绍屏

  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六、用心感受作者情

  速读课文,勾划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投影全诗)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七、发挥想象设计屏(投影:作创意性引导)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举例:锦上添花 事事如意 胸有成竹 难得糊涂

  八、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朗读积累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九、深入挖掘来寻根

  *文化博大精深,也孕育了一代代*人,每一个*人的身心中都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椅子、床、窗、土炕、*结、陶器、木雕、剪纸、戏曲等。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让中华文化

  十、课外阅读长技能

  1、记诵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2、阅读《*结》。

  *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说屏》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

  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

  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 完成练*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 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 20分钟

  1.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 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 → 设置

《说屏》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9)

——《说“屏”》教案通用10篇

  《说“屏”》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和小组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 fēng):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 liāng)乘凉。

  帷幕(wéi 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 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 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 sú zhī 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堂活动

  (一)、导入:

  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情况。

  (二)、研*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说说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么是“屏” ;“屏”特点、作用 ;“屏”的分类 ;和写“屏”的目的)

  (2)划出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的词语。

  2、句段品读:

  (1)文中开头写母亲纳凉时总有背诵唐诗有什么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对屏的感情)

  (2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探究质疑:

  (1)根据课文内容,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即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屏障的用具。

  (从文中“屏” 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是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和“屏者,障。也可以概括)

  (2)文中为什么说“进来我也注意到了,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是勾不起我的注意。”?

  (因为餐厅、宾馆中的“屏”造型不够轻巧,色彩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我写这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让作者不徒劳?

  (制作者和使用者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说“屏”》教案 3

  《说“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重点把握作者对“屏”的感情和分析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

  wéicāngtuī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只是积累,给“屏”作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4、合作讨论回答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把握文中关键句)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同时还有对未来屏风发展的期盼之情。(齐读1、5两自然段)

  5、探究理解文中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闲倚画屏”悠闲地靠着屏,写出了悠闲之意。

  “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四、课后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课时:

  一课时

  (一)识题激趣,导入文本

  1.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几千年以来,它在室内大放异彩,在文学作品中留芳名,在绘画作品中显倩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几幅精美的屏风图。看到如此精美的屏风图,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忍不住要说些什么了?板书课题“屏”看到这个标题,你认为文章会告诉我们哪些知识?请用“我想,也许会告诉我们。。。。。。”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猜想,看谁说得简洁流畅。

  2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代表作:《“说”屏》、《说园》。

  (二)??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并注上音。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 纳凉? 帷幕?伧俗? 忒? 雅俗? 美感 史诗? 驻足

  2.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赏析? 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a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 拓展延伸

  1. 课堂小结(展示板书)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六)当堂训练:

  (七)布置作业

  1 摘抄你认为学得好的句子。

  2 搜集整理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供课堂展示。

  《说“屏”》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 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20分钟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设置

  《说“屏”》教案 6

  【课前所思】

  《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和小组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说屏。出示屏风图片.这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屏幕上的"屏".(训练说话能力)

  2、教师说屏。画面流动。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激发兴趣)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读出作者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感情——“喜爱和向往。”

  依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这个句子,他出自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你认为作者嵌入这些句子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研读课文,说说评评。

  1、找喜欢的字句,品味写法。

  点拨: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2、作者意图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思维迁移:

  1、收集添加有“屏‘的诗句。

  例如: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力)

  备注: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又不能规划为一般说明文。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懂文本上,没作过多迁移训练。

  《说“屏”》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交流法 合作研讨法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说文解字导入

  古意:

  “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词义的发展:

  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探讨屏风这种用具,听听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为我们带来的文艺小品文《说 “ 屏 ”》

  (板书课题:《说“屏”》

  (二)精选

  幻灯片:“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精选”

  精选:佳词

  说明内容

  说明文的语言

  1. 这么好的课文,这么美的语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出你认为在这一课里面你要学到的好词语,开始吧!

  同

  学们已经找出来一些了,老师建议你们,要注意这些词语

  伧俗:粗俗鄙陋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帷幕:舞台上起遮挡作用的幕布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生齐声朗读词语解释

  2.如果你是古园林建筑专家,你要向读者介绍屏风这种家具,你会介绍那些内容?

  生:发展史作用 分类摆放注意事项等

  师:陈从周老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生:屏风的作用。

  屏风的种类和安放位置

  师:什么是屏?

  生:第118页的第三段的第一句:“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主要是这个“屏者,障也”一句 师:嗯,这是一个什么特殊句式?

  生:判断句,是对屏下定义。

  师:那么屏风的有什么作用呢?用文章原话来说明。

  生: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些内容概括说明一下吗?

  生:屏风起到了阻隔视线和装饰的作用。(板书:功用) 师:屏风可分为哪几类?

  生: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板书:种类)

  师:它的分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分类别。这样使内容更清晰,有条理。

  师:屏在设置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原文中找。

  生: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板书:设置)

  师:作者对屏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喜欢。

  生:向往,赞美

  师:能不能把体现这些感情的句子找出来?

  生:“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生:“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板书)喜爱 ,向往,赞赏

  3. 语言

  师:我们一起领会了文章的内容,在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生:语言生动。

  师: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生:“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生2:“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生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生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师:回答的好极了,请看大屏幕,把诗词齐声读一遍。 师: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生: 引用古诗词,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生:使语言生动有趣.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多处引用古诗词,增添了文章的浓浓诗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说“屏”》教案 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兴趣。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整体感知:

  1、“问学生最想听谁朗读”的方式推选一学生配乐朗读。

  2、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cāngtuī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4、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研读与赏析:

  1、导读课文,梳理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六、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2、阅读《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说“屏”》教案 9

  一、说教材 。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通过本文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的*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两个思考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

  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兴趣。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整体感知:

  1、“问学生最想听谁朗读”的方式推选一学生配乐朗读。

  2、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4、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研读与赏析:

  1、导读课文,梳理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六、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2、阅读《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说“屏”》教案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0)

——《用数学》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用数学》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运用转化策略

  1.练*十六第5题 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 练*十六第9、11、12、13题

  《用数学》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用数学》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迎奥运,创设情境,引出*均除的两种类型题,正确分析并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愿意与人交流,在学*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

  教学重点: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我们玩个开火车的游戏。

  1.每组是一列火车,每人是一节车厢,按顺序把数写下来。

  2.投影:订正对错。

  12÷4=3 18÷3=6 怎么算的?

  二、根据图列式。

  (一)根据图的意思,列出乘除法算式。☆☆ ☆☆ ☆☆

  3×2=6 2×3=6 表示:3个2的和

  6÷3=2 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

  6÷2=3 表示:6里有3个2

  师:看来同学们的旧知识掌握的不错,今天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相信你同样会很棒,进入第二环节,新知识我能行。

  明年在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大家早盼望这一天啦,为迎接奥运会,我们北京市民都行动起来建设新北京,北京是越变越美,咱们学校也买来一些小装饰品打算装扮布置教室,来美化我们学校环境。你们看,学校买来什么了?

  1.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轻声读题。

  3.指名读题。

  4.解体思路是省么?把36*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5.列式:36÷4=9

  6.谁能在讲一遍。

  7.商9你是怎样计算的?

  8.36、4、9各表示什么?

  (二)快看看,学校还买来什么装扮我们的教室?来装饰教室一定很美。

  投影:气球图

  1.指名读。

  2.把算式写本上。

  3.订正,讲一讲你的理解过程45÷9=5把45*均分成9份,每份是5。

  (三)我们在看一题,可要仔细读,认真想。

  1.指名读。

  2.什么是每班分5个气球?那么45里有( )个5,就能分给( )个班。

  3.谁来讲一讲,谁还能讲?同桌互讲。

  4.列式:45÷5=9(个)

  5.商9你是怎么算的? 5×( )=45,五九四十五。

  ***5、5、9各表示什么

  (四)福娃。

  奥运会吉祥物是什么?学校买来了福娃,让我们把他们送到各班吧。投影:学校买来20个福娃,每班五个,可以发给几个班?

  1.读题。

  2.你是怎么想的?20里面有( )个5,就能发给( )个班。 3.列式:20÷5=4,写本上。

  (五)为了美化环境,学校还准备了花

  1.读题:学校买来18盆花,每班发了3盆,( )?

  2.能提出什么问题。

  3.写本上订正答案。

  (六)区别比较气球题。

  师:他们都属于*均分,是两种不同情况因此都用除法计算。

  总结: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了那么多难题,你们真棒,相信第三环节,你们也会表现出色。第三关,我会做我聪明。

  (七)找朋友合作完成、汇报完成情况。

  《用数学》教案设计 4

  活动过程:

  一、比较管子的长短

  1、“今天,管子宝宝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比长短。请小朋友拿起你身后的一根管子宝宝,然后和你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手里的管子长?谁的管子短?”

  2、幼儿两两进行比较活动。

  3、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游戏结果:谁的管子长?

  然后把管子按长短分类放到前面的筐里。

  二、自由探索活动:尝试用不同长度的管子在地面上拼出长方形。

  1、幼儿自由探索活动。

  请小朋友把你身后的袋子取过来,看看里面有什么?袋子里有许多管子宝宝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我们先来数一数,你的袋子里有几根管子?这些管子都一样吗?请小朋友用你的管子宝宝在地上拼一拼,看看谁的管子宝宝拼出的图形多?请幼儿介绍自己拼的是什么,重点引导幼儿拼长方形。

  2、小结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瞧!这个小朋友拼出的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

  (教师出示长方形教具,幼儿仔细观察比较)。

  3、幼儿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活动:尝试用管子拼出长方形。

  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也来拼一个这样的长方形。

  幼儿操作,老师观察。

  三、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用多根相同长度的管子组成长方形。

  1、刚才你们真棒,能用不同长短的管子变出小长方形,现在我们试试看,要用几根一样长的管子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请五个小朋友为一组,自己拿管子宝宝在地面拼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哪组拼的长方形最大?”

  2、幼儿5人一组合作进行地面拼图活动: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几根相同长度的管子拼放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3、教师有针对性地分别加以指导。

  带领孩子一起看自己拼的长方形,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今天小朋友用不一样长的管子宝宝拼出了小长方形,又用一样长的管子宝宝拼出了大的长方形,以后还要请小朋友用这些管子宝宝拼出更多的图形呢!

  设计意图: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孩子对于各种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图形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面的、感性的层面上,因此他们在活动中无法正确表现出图形的主要特征。为了让孩子们对图形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动手尝试操作中,加深对长方形的主要特征的理解。

  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长方形的主要特征,提高图形识别能力。2、在活动中发展扩散性思维,培养观察力。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1、幼儿操作学具:不同长度的管子若干。2、长方形图形教具。

  《用数学》教案设计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难点: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置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纸、量角器、直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从中逐步发现问题,与旧知产生冲突,引发学*新知的需求,然后再进一步学*。在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练*中安排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字谜

  (出示)燕子空中上下飞——北

  贡献大一点——南

  二、引发需求,探索新知

  1、设置场景

  (视频:09年9月,建国以来最大规模海上搜救演*。)

  在这次搜救演*中,指挥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出示图)这是指挥舰和搜救艇所在位置的*面图,相邻两圈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

  2、感悟描述物**置的基本方法

  一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一号艇在指挥舰的正北方向4000米)

  只说正北方向行吗?为什么?只说4000米呢?

  在一个*面上,说清方向和距离就可以确定位置了。

  (板书:方向位置确定位置)

  二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二号艇在指挥舰的正西方向3000米)

  3、产生学*矛盾

  三号艇在哪里?四号艇在哪里?(在指挥舰的东北方向3000米)

  可是三号艇和四号艇不在一起,问题出在哪里呢?

  方向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

  4、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置

  (出示图:三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10°,四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30°。)

  如果图中增加这两个度数,你能说出三号艇和四号艇分别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吗?同桌试着说说看。

  引导学生说出:三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10°方向3千米

  四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30°方向3千米

  [板书:()偏()__°]

  (出示图)如果我将这部分区域*均分一分,每份30°,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描述方法: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60°方向

  五号艇在指挥舰的东偏北30°方向

  你是怎样想的?

  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加适合人们日常的描述方法呢?

  (视频资料介绍:指南针,*惯上以南、北为基准。)

  五号艇的位置怎样描述?(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60°方向)

  (出示图)和学生一起说:正北和正东之间的区域都是“北偏东”

  正北和正西之间的区域都是“北偏西”

  正西和正南之间的区域都是“南偏西”

  正南和正东之间的区域都是“南偏东”

  我们再用手势演示一下这四种方向: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

  (出示图)学会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我们

  再来看看六、七、八号艇分别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同桌先说说。

  你想说几号艇的位置?

  六号艇在指挥舰北偏西60°方向4千米处。

  七号艇在指挥舰南偏西30°方向3千米处。

  八号艇在指挥舰南偏东60°方向2千米处。

  5、尝试通过测量却确定方向和距离

  (出示图)这是九号艇,角度、距离都不知道,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确定距离是要运用比例尺。

  那就请同学们运用你们所说的方法完成作业纸第1题。

  (学生作业)

  (根据板书图提问)距离为什么是6千米?

  你是量的哪个角的度数?量角器怎样摆?上来摆给同学看一下。请你标上角的度数。

  谁能完整地描述九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

  [板书:九号艇在指挥舰(北偏西55°)方向(6)千米处]

  (继续在板书图的右下方画一个点)量这个点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是测量哪个角度,量角器怎么摆?你能上来演示看吗?标上度数。

  6、感受“观测点”对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在这次演*中,任务是为了搜救“明珠号”货轮,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描述处“明珠号”货轮的位置吗?完成练*纸上的第2题。

  (出示两幅图和对应的两句话)

  学生汇报:“明珠号”货轮在指挥舰(南偏东45°)方向(20)千米处

  “明珠号”货轮在灯塔(北偏东40°)方向(15)千米处

  同样是“明珠号”货轮,为什么描述的方向位置不一样?

  观测点不同,“明珠号”货轮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位置也不同。

  (板书:观测点)

  :在一个*面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观测点、方向、距离缺一不可。

  三、在游戏中感受知识体系

  课前,我们做了个猜字谜的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现在我们再来做个寻宝藏的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再加一点运气了。

  (分别出示图①和图②)每个点都有可能藏着宝藏,谁上来找一找,请双击鼠标。

  一下子想找到,光有运气你觉得怎样?要知道什么信息?

  [在图①下面出示:宝藏在北偏东15°方向30米处

  在图②下面出示:宝藏在数对(2,1)处]

  你现在能快速找到宝藏吗?上来试一试。恭喜大家!

  (将图①和图②同时出示)在*面图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几种方法?(数对、方向距离)

  那这两种方法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通过两条线相交的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出示:三维空间图)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找一找三维空间里确定物**置的方法。

  四、自我,反馈信息

  获取知识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我们这节课已接*尾声,在这其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