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方或者两数差的*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P170练*第1、2题.

  【探研时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a2-b2=(a+b)(a-b);

  a2±ab+b2=(a±b)2.

  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

  (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方公式分解;

  (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

  (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2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抽象出*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指向目标

  学*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多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活动一:阅读教材P19。

  展示点评:多边形是怎么组成的?常见的多边形有哪些?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是几边形?什么是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图形说出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反思小结: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多边形的对角线

  活动二:(1)十边形的对角线有35条。

  (2)如果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有36条对角线,这个多边形是39边形。

  展示点评:结合图形说明什么是多边形的对角线?三角形是否有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表达式中的(n—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

  反思小结:当n为已知时,可以直接代入求得对角线的条数,当对角线条数已知时,可以化为方程来求多边形的边数。

  小组讨论:如何灵活运用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解题?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二:阅读教材P20。

  展示点评:画图说明什么是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正多边形要求的条件是什么?边数最少的正多边形是什么?

  小组讨论:判断一个多边形是否是正多边形的条件?

  反思小结:由正多边形的概念知:满足各边、各角分别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学*的数学知识是:

  1、多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对角线。

  2、凸凹多边形的概念。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B、如果画出多边形某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这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它一定是凸多边形

  C、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D、每条边、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小学学过的下列图形中不可能是正多边形的是(D)

  A、三角形B。正方形C。四边形D。梯形

  3、多边形的内角是指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外角是指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内角和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关系。

  4、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为1∶2∶3∶4,求这个四边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

  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成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115页练*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119页*题14.3第1、4(1)、6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5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十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学*重点】

  探索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学* 过程】

  一、你知道吗?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等腰三角形应用》讲义

  课前预*

  1.SAS,SSS,ASA,AAS,HL

  2.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这样的点有4个

  ?知识点睛

  1.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角*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顶角的*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 三线合一

  《13.3等腰三角形》专项练*

  1、填空题

  2、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完全*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完全*方公式的几何解释;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全*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问题:根据乘方的定义,我们知道:a2=aa,那么(a+b)2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呢?(a+b)2的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2)(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果:

  (1)(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2)(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分析推广:结果中有两个数的*方和,而2p=2p1,4m=2m2,恰好是两个数乘积的.二倍(1)(2)之间只差一个符号.

  推广:计算(a+b)2=__________;(ab)2=__________.

  得到公式,分析公式

  结论:(a+b)2=a2+2ab+b2(ab)2=a22ab+b2

  即: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

  二、几何分析

  你能根据图(1)和图(2)的面积说明完全*方公式吗?

  图(1)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b),面积就是(a+b)2,同时,大正方形可以分成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它们分别的面积为a2、ab、ab、b2,因此,整个面积为a2+ab+ab+b2=a2+2ab+b2,即说明(a+b)2=a2+2ab+b2.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方公式》教案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方公式》教案》,来自网!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

  ①选用课本练*(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

  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1.课本P51练*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课本P56*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重点

  1.认识变量、常量.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

  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时 1 2 3 4 5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变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Ⅱ.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从题意中可以知道汽车是匀速行驶,那么它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2×60千米,即120千米,3小时行驶3×60千米,即180千米,4小时行驶4×60千米,即240千米,5小时行驶5×60千米,即300千米……因此行驶里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有关系:s=60t.其中里程s与时间t是变化的量,速度60千米/小时是不变的量.

  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

  [活动一]

  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

  结论:

  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

  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xx(元)

  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

  关系式:y=10x

  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 1×0.5+10=10.5(cm)

  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

  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

  关系式:L=0.5m+10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

  [活动二]

  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

  结论:

  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 r2r=

  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r= ≈1.78(cm)

  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r= ≈2.52(cm)

  关系式:r=

  2.因矩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

  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

  据矩形面积公式:S=1×4=4(cm2)

  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

  面积S=2×(5-2)=6(cm2)

  … …

  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

  面积S=x?(5-x)=5x-x2(cm2)

  从以上两个题中可以看出,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

  Ⅲ.随堂练*

  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

  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

  解:1.买1支铅笔价值1×0.2=0.2(元)

  买2支铅笔价值2×0.2=0.4(元)

  ……

  买x支铅笔价值x×0.2=0.2x(元)

  所以y=0.2x

  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

  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

  当**为1cm时,面积S= ×5×1=2.5cm2

  当**为2cm时,面积S= ×5×2=5cm2

  … …

  当高为hcm,面积S= ×5×h=2.5hcm2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篇

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兴趣。你有在数学课后写八年级数学教案?来学*它的写法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化而变化。

(1)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2)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一般式变形:(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

1、为何值时,为反比例函数?

2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正比例函数,则与成什么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

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课堂上情绪饱满,学生们也受到我的影响,精神饱满,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复*“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显露出难色,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到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为学*反比例函数做了很好的铺垫。一路走来,非常轻松。

对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变形,是课堂教学中较成功的一笔,就是因为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我补充的练*1这类属中等难度的题型,班级中成绩偏下的同学也能很好的掌握。

而对于练*3,对于初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显露出感兴趣的神情,不少学生能很好得解答此类题。

经验感想:

1、课前认真准备,对授课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

3、数学教学一定要重概念,抓本质。

4、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表情,可适当调整教学深度。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一、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难 点: 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三、合作学*: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既ma+mb+mc = 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讲精练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3) a(x-3)+2b(x-3)

通过刚才的练*,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课堂练*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x-72 (2)a2b-5ab

(3)4m3-6m2 (4)a2b-5ab+9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大公约数,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注意:(a-b)2=(b-a)2

六、作业 1、教科书*题

2、已知2x-y=1/3 ,xy=2,求2x4y3-x3y4 3、(-2)2012+(-2)2013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一、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掌握运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 点: 将单项式化为*方形式,再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a+b)(a-b)=a2-b2 (1)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a2-b2=(a+b)(a-b) (2)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 m 2-4n2

=(3 m )2-(2n)2

=(3 m +2n)(3 m -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 教科书练*

六、作业 1、教科书*题

2、分解因式:x4-16 x3-4x 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继续担任八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八年级是初中学*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从上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1班、2班的成绩差异很大,2班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七章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八章函数及其图像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九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领略推理证明的奥秘,由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具有“互逆”的特点,所以本章因势利导,介绍了命题与定理、逆命题与逆命题的有关知识。此外,本章教材最后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基本作图和简单的尺规作图的方法。

  第二十章*行四边形的判定

  本章的内容包括*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种特殊*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梯形的判定等几个部分。本章首先通过回顾*行四边形的性质,由性质引出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行四边形的判定,最后介绍了等腰梯形的判定与应用。本章知识是在学*了*行线、三角形、*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今后学*其他几何知识的基础。

  第二十一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本章主要研究*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道路。

  10、培养学生学*数学的良好*惯。这些*惯包括:

  ①认真做作业的*?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

  ②预*的*惯;

  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惯;

  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惯;

  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惯;

  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用品的*惯;

  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惯。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2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能力,体会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性,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

  立方根与*方根的区别,立方根的求法

  三、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了*方根的知识,由于*方根与立方根的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还是采取类比的思想,在全面回顾*方根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进行立方根知识的学*,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立方根知识并不难,可以与*方根知识对比着学,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学*新知识的陌生心理。在学*方法上,提倡让学生在反思中学*,在概念的得出,归纳性质,解题之后都要进行适当的反思,在反思中看待与理解新知识和新问题,会更理性和全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

  情境创设问题: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27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因为=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归纳:

  立方根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的兴趣,经小组讨论后引出概念。

  通过具体问题得出立方根的概念

  探究一: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8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的立方根是()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任何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

  【总结归纳】

  一个数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其中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方。.

  探究二: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总结:

  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即。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

  Ⅱ.新课讲解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

  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如△ABC与△DEF相似,记作△ABC∽△DEF

  其中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如A与D,B与E,C与F相对应.AB∶DE等于相似比.

  2.想一想

  如果△ABC∽△DEF,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

  所以D、E、F. .

  3.议一议,学生讨论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结论: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

  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4.例题

  例1、有一块呈三角形形状的草坪,其中一边的长是20 m,在这个草坪的图纸上,这条边长5 cm,其他两边的长都是3.5 cm,求该草坪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

  例2.已知△ABC∽△ADE,AE=50 cm,EC=30 cm,BC =70 cm,BAC=45,ACB=40,求(1)AED和ADE的度数。(2)DE的长.

  5.想一想

  在例2的条件下,图中有哪些线段成比例?

  Ⅲ.课堂练*P129

  Ⅳ.课时小结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定义法.

  Ⅴ.课后作业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

  2.命题真假的判断。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反例说明假命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对立统一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拓展视野,激发学*兴趣

  3.通过对《原本》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价值

  【教学重点】准确的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难点】理解判断一个真命题需要证明

  【教学方】探讨、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师:如果这个星期不下雨,我们就去郊游,这是命题吗?分析这句话,这个周日,我们郊游一定能成行吗?为什么?

  新课:

  (1)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师:由此可见,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部分是结论。

  二、例题讲解:

  例1:师: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题教学建议:1:其中(1)、(2)请学生直接回答,(3)、(4)、(5)请学生分成小组交流然后回答。

  2:有的命题的描述没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分析时可以扩展成这种形式,以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2:上述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师: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却不具备命题的结论,即反例。

  教学建议:对于反例的要求可以采取启发式层层递进方式给出,即:说明命题错误可以举例→综合命题(1)、(2)的两例,两例条件具备→例子结论不吻合→给出如何举反例要求。

  三、思维拓展:

  拓展1.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

  教学建议:不急于解决学生怎么证实真命题的问题,可按以下程序设计教学过程

  (1)首先给学生介绍欧几里得的《原本》

  (2)引出概念:公理、定理,证明

  (3)启发学生,现在如何证实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4)给出本套教材所选用如下6个命题作为公理

  (5)等式性质、不等式有关性质,等量代换也看作定理。

  拓展2.师: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建议: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公理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都承认的真命题。定理是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

  练*书p197*题6.31

  四、问题式总结

  师:经过本节课我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你了解了有关命题的哪些知识?

  建议:可对学生进行提示性引导,如:命题的构成特点、命题是否都正确、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作业:书p197*题6.32、3

  板书设计:

  定义与命题

  课时2

  条件

  1.命题的结构特征

  结论

  1.假命题——可以举反例

  2.命题真假的判别

  2.真命题——需要证明 学生活动一——

  探索命题的结构特征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形式叙述的

  (2)这五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3)这五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1、2如果部分是条件,那么部分是结论;命题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其中一角对边对应相等是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结论;命题4如果是菱形是条件,那么四条边相等是结论;命题5如果两三角形全等是条件,那么面积相等是结论。

  学生活动三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假命题

  生: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命题1是不正确的,如图:

  已知:∠AOB,∠1=∠2,∠1,∠2不是对顶角

  生:命题2,若a=10,b=8,c=5,此时a>b,b>c,但a≠c

  生:由此说明:命题1、2是不正确的

  生:命题3、4、5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四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学生交流:

  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实验、验证特例等方法

  生: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生:能够根据已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

  生: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

  生:那可怎么办呢?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命题的结构特征: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有真假之分

  生: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假命题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证实真命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2)

——八年级体育篮球公开课教案(5)份

  八年级体育篮球公开课教案 1

  1、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进行双手抛接球练*,接球要稳,球不落地,两脚不动;

  2、学生做单手抛接球练*,注重手型动作,做到球在手里不滚动,两脚不动;

  3、学生做左右手交替拍球接球练*,动作要独立完整,两脚不动;

  4、学生做单手连续拍球接球练*,动作轻盈,接球要稳,双脚不动;

  5、学生做单手连续向下拍球练*,注重手型动作,体会手粘贴球的感觉,并反复练*;

  1、学生认真听讲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学生在教师口令指挥下分组;

  3、学生积极参与比赛;

  4、小组成员互相加油。

  5、认真听取教师点评。

  组织:

  四组学生按上图呈“U”型站立指定位置,每次集中聚集后再回到各自位置。

  组织:多样接力

  结束部分

  一、放松活动;

  二、课堂小结;

  三、师生再见;

  四、回收器材。

  1、教师带领学生做各种泳姿动作及自编太极操;

  2、教师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3、师生再见;

  4、回收器材。

  1、学生认真跟着老师做放松活动;

  2、学生认真听讲教师总结;

  3、师生再见;

  4、回收器材。

  四列横队

  (体操队形)

  八年级体育篮球公开课教案 2

  教学内容:

  1、趣味小篮球(行进间运球)

  2、运球接力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方法。

  2、通过练*能够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重、难点。

  3、在练*的过程中提高运球的熟练性及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4、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的良好*惯。

  5、培养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提高小组长的管理能力。教学器材:篮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常规2分钟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并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并提出教学要求。

  3、安排见*生。

  二、8分钟

  1、韵律球操3分钟

  A、教师向学生讲清要求。

  B、学生随着音乐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韵律。

  组织:四列体操队形

  2、熟悉球性练*5分钟

  A、运球报数

  B、高抛球击掌

  组织:同上

  三、12分钟

  1.运球互指。

  在一块长、宽各5米左右的篮球场上,里面站三至四人,每人一球。在此场内运球,运球的同时去击拍别人的球。

  A、教师向学生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并提出游戏的注意事项。

  B、教师找学生配合一起示范。

  C、学生自由结合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游戏。

  D、教师巡回指导。

  E、找学生示范,并点评。

  F、学生相互交换进行游戏。

  2.抢运球。

  把整个球队分散在球场内,先指定二至三名队员担任徒手“抢运球者”,其余人每人一球。游戏开始,持球者在场内任意运球,在运球过程中要躲闪“抢运球者”的抢球,“抢运球队者”则利用合理的动作进行抢打球,一旦打掉运球者的球,两人互换。

  游戏规则:

  (1)“抢运球者”不得用推、拉等犯规动作抢球,违者抢到球不算;

  (2)如果发生被迫运球出界、持球移动或二次运球等违例等情况,则按被打掉球论处。

  A、学生明白游戏方法规则。

  B、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参与其中。

  四、运二球接力12分钟

  在一个篮球场进行。将球队分**数相等的若干组,分别以纵队形式排至端线外,排头各持二个球。中线处放几个旗竿,每队对一个旗竿。游戏开始各排头每只手运一球前进,到中线后绕过旗干回端线,把球交给下一个队员。除了用运球方式外,也可用两手推滚前进,然后再推回,但必须使两球同时到达目的地。先完成队为胜。

  A、教师向学生讲清游戏的方法、规则。

  B、组织学生进行运球接力游戏。

  游戏规则:

  (1)运球时,必须两手运两只球,不能一只手运球,一只手推滚球;

  (2)如是推滚球时,规定双手都不能离开球,要做到人球一起到达;

  (3)违反以上规定者,重做一人次。

  五、6分钟

  1、放松整理活动

  2、学生交流学*体会,教师进行讲评。

  3、师生再见

  组织:自然围坐在教师身边

  八年级体育篮球公开课教案 3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为理论,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激发学生兴趣为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采用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吸引与创新,让学生紧跟但又不完全局限于老师的思路,鼓励和激发学生通过自主练*与亲身体验,启发学生互帮互助、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来,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体育与健康水*二三年级,内容为小篮球——原地运球及游戏,小篮球教学内容还处在技术动作的较为简单初级阶段,主要是以相关的游戏为主,在游戏中体验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要领,主要为熟悉球性阶段,培养学生对小篮球的热爱。开展小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身体的灵敏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结拼搏精神,较易激发运动兴趣,有助于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一时期学生共同特点是,活泼爱玩、好胜心较强,但注意力的集中性较弱,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还是以直接兴趣为主,大部分学生对篮球运动是非常热爱的,对篮球的认知和球性还是以游戏为重要基础,篮球技能水*也是参差不齐,对技术的掌握更是简单粗糙。

  四、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讲解示范法、分解法、激励法、纠正错误动作法、比赛练*法、巡回指导法、图片教学法、循序渐进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课堂常规→热身:听从指挥强求游戏。

  2、基本部分:双手抛接球练*→单手抛接球练*→单手连续拍球接球练*→左右手连续拍球接球练*→单手连续向下拍球练*→游戏:拍球多样接力。

  3、结束部分:放松:各种泳姿动作及自编太极操→师生互评→回收器材→师生再见。

  六、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篮球原地运球动作,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原地运球的学*与游戏活动;

  2、通过各种球性练*,初步掌握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运球动作技术,80%以上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原地运球动作要领;

  3、使学生在练*中展示自我,培养自信心,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体验学*中的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七、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运球时球与手的触球部位;

  2、教学难点:手触球似“粘球”的感觉。

  开始部分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生,并提出安全事项;

  二、热身:听从指挥,抢球游戏;

  教师让学生做摸耳朵、抹鼻子、摸脚、原地快速跑、转圈、跳跃等动作,中途听口哨声进行抢球游戏。

  1、教师接受报告、向学生问好;

  2、安排见*生,并提出安全事项;

  教师喊各种动作口令,随机发出抢球哨声;

  1、体委整队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

  2、见*生到指定位置,并注意安全;

  学生认真听取游戏规则,并积极参与到抢球游戏中来。

  要求:学生在听到口哨声的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做出抢球动作,注意安全。

  组织:

  男女分别面对面站在球的两侧。

  基本部分

  一、球性及拍球练*;

  1、双手抛接球练*;

  2、单手抛接球练*;(小组观看手型图片)

  3、左右手交替拍球接球练*;

  4、单手连续拍球接球练*;

  5、单手连续向下拍球练*;(体会手粘贴球的感觉)

  动作要领:五指自然分开,用手指和指根部位触球,掌心空出不碰球,手腕、手指用力按拍,做出随球与迎球动作。

  二、拍球多样接力。

  方法:四个小组,每组排头听到教师的口令后原地拍球5次,迅速向前跑,跑过中途的绳梯,再将对面的球原地拍5次,绳梯右边返回,小组前一位同学刚接触到对面篮球,下一个开始出发,依此练*。

  一、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做以下各种练*,教师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主练*,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1、教师带领学生先做双手直接抛接球练*,再做击掌抛接球练*;

  2、教师带领学生做单手抛接球练*,抛球要低些,接球要稳,注重接球手型动作;

  3、带领学生做右手拍球左手接到,紧接着再左手拍球左手接到,如此交替练*,每一个动作要独立完整;

  4、组织学生用单手拍球,用单手接到,如此往复练*,接球要稳,拍球要柔;

  5、结合前面练*动作,带领学生做原地单手向下拍球练*,并反复练*。

  二、

  1、教师语言导入;

  2、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3、口令指挥学生分组;

  4、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5、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并提示安全事项。

  八年级体育篮球公开课教案 4

  一、指导思想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遵循运动技术形成规律和适龄***心理活动规律,结合小篮球的运动特点,进行本课设计。

  二、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初步熟悉小篮球的球性,学*“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运球手法,掌握原地运球的基本技术,在反复的练*中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把小篮球比喻成为招人喜爱的“球宝宝”,孩子们变成了“球爸爸”和“球妈妈”。通过“球爸爸”、“球妈妈”带“球宝宝”玩耍(捏肚皮、抛接)、学“爬”、学“走”、学“跑”、找“伙伴”等情景,自然展开熟悉球性、手指拨球、原地高低运球、合作练*等教学环节,达成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技术学*的过程中产生对篮球运动的间接兴趣。考虑到低年级***时的心理活动规律,在教学中不断设计兴奋点,调动学*积极性。教学中,力求突出运球技术的重点:“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突破难点:“手指、手腕柔和用力”,帮助学生建立原地运球的技术概念,知道并能判断正确与错误的技术动作。通过游戏“见缝插针”,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及身体灵敏性,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设计了个人和集体两种游戏方法。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小篮球——原地运球的学*,初步熟悉球性,掌握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运球手法。

  2.体验、巩固原地运球的正确技术动作。

  3.发展上肢力量及身体灵敏性,培养对人的关爱意识,激发学*篮球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手指分开,掌心空出

  教学难点:手指、手腕柔和用力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练*时间5)

  1.整队集合要求:快、静、齐

  2.队列练*:报数

  练*要求:声音响亮短促,摆头迅速。

  组织图:

  教师引言:“我想知道大家最喜欢的篮球明星有那些?”

  “可同学们知不知道,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这些明星们在练什么篮球技术吗?”

  “我告诉大家,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篮球基本技术——原地运球”

  (二)热身游戏:“青蛙跳”(练*时间5′)

  游戏方法:手放在“青蛙”后背,随“青蛙”跳动按压

  游戏目的:体会手指、手腕的按压动作

  提示:游戏过程中要求手不能离开“青蛙”后背,并只在原地进行练*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示范游戏方法(队形见图1)

  2.两人一组进行游戏,定数交换角色

  3.教师观察、指导游戏过程

  (三)小篮球:原地运球(练*时间20′)

  原地运球口诀:两腿弯曲站,小臂带手腕,掌心空着按,篮球玩得转。

  1.设置情境“球‘宝宝’和球‘妈妈’”,启发学生想象能力

  教师:“大家手上的篮球,现在都变成了球宝宝′,我们来当它的球爸爸′和球妈妈′”

  “我们都看看自己的球宝宝′,它们长的可爱、漂亮吗?我的球宝宝′是这样笑的(夸张的模仿)”

  2.“带‘宝宝’玩(捏肚皮、抛接)—学‘爬’—学‘走’—学‘跑’,“熟悉球性—手指拨球—原地高运球—原地低运球—合作运球”练*,传授“原地运球口诀”

  提示:

  (1)强调控制运球节奏,保证练*数量

  (2)教师讲解时,让“球宝宝”休息(球置脚下)

  (3)优生示范,教师讲评并检查记忆口诀的效果

  (4)变化要求后的双人练*

  (四)游戏:“见缝插针”(练*时间8′)

  游戏个人方法:

  用力将球掷向地面,当球反弹至空中时,快速从球正下方穿过一次,并转身将下落的球接住

  游戏集体方法:

  几个人一组背对成圆,同时完成个人动作。要求:垂直反弹球,快速穿过,转身灵敏

  1.教师讲解游戏个人方法并示范

  2.单人散点练*

  3.请优生示范,评价优缺点

  4.介绍集体游戏方法,布置游戏场地

  5.各组展示,师生点评

  (1)单人可尝试多次穿越

  (2)各组设计运用激励本组的手势和口号

  (3)最后全班集体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五)放松活动:“睡宝宝”

  活动方法:给“球宝宝”“按摩”全身,让它安静入睡

  (六)小结、下课(练*时间2′)

  教师:“球宝宝′们玩累了,我们给他按摩放松一下,先按按他的手,再按按上身,最后按他的腿,现在将宝宝抱在怀里……”

  评价:针对本课学生优点、不足之处进行表扬与点评

  六、预计出现问题及处理办法

  1.学生在看到球“宝宝”时比较兴奋,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应强调令行禁止。讲述要求时,学生必须持球听讲

  2.学生练*时,可能会出现追求快速完成,而忽视运球质量,教师应及时制止,采取引领、鼓励、督促学生完成正确动作的练*

  器材准备:小篮球(每人一个)预计练*密度:40%运动强度:中

  八年级体育篮球公开课教案 5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篮球运动是初高中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此运动可以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身体的灵敏性和弹跳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篮球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本课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身体练*为主要手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练为主的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较易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三步上篮技术可以说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7)班学生。共有67人。大部分学生喜爱篮球运动。对篮球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对篮球活动的技术知识了解并不多。本节课复*运球技术,并通过比赛形式加以巩固,同时学*三步上篮技术并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健康水*,养成良好的锻炼*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2、技能目标:通过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学*,让85%的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15%的学生能了解动作的内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学练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大二小三高跳的上篮动作。 难点:运球三步上篮动作的连贯性及稳定性。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示范法,讲解游戏竞赛,引导启发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学,自主探究的学*氛围。通过鼓励,放手学生思考、讨论、合作创新以及游戏竞赛达到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3)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合集五篇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

  教学内容和地位: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

  (1)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助网络教学课件、BBS电子公告栏、学*资源库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合作学*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

  我们听了两节优秀的公开课,很成功,两位老师精心准备,教学氛围和谐、积极。两位老师素质好,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总体来看比较成功,这些现象都是可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准备得比较充分,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思路很清晰,讲解也很到位。

  二、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型设计选题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亦有梯度,两位老师都设计了分层练*,作业分层设计精巧,适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三、两位老师引入新课都很自然,两位老师都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效率。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特别是新塘三中的曾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学*参与、体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建议新塘二中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做。 ......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3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

  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网络结构图:

  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网络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

  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网络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

  1、*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均数,简称*均数。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

  (1)*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均水*”的特征数。

  (2)*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及举例

  算术*均数是加权*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均数包含算术*均数,当加权*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均数。

  4、加权*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均数的影响及举例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权未必相同,权的差异对*均数的影响较大。加权*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

  5、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均数

  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并会结合实例说明,从而夯实“双基”。

  注意事项:在重点知识的回顾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举例,关注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并据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和学*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

  内容:

  1、从一批零件毛坯中抽取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克):

  400、0400、3401、2398、9399、8

  399、8400、0400、5399、7399、8

  利用计算器求出这10个零件的*均质量。

  2、某校规定:学生的*时作业、期中练*、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时作业、期中练*、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3、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量,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1800510250210150w120

  人数11353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量,并说明理由。

  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1)不用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

  (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

  (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分、65分、75分、85分、95分,分别估计一下,甲、乙两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你的估计结果怎么样?

  (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写出几组数据也适合这一规律吗?

  目的:以上四道题目呈阶梯状,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第1、2题分别考查学生对算术*均数、加权*均数和计算器的掌握情况;第3题通过表格信息,让学生计算*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这三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区别,并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评判和决策;第4题综合了课本复*题的最后两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统计图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运用数据的代表—*均数和众数说明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对称”关系,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依据题目的层次,第1、2题和第3题的(1)问可让学生先独立笔答完成后,教师再讲评;第3题的(2)问和第4题具有开放性,特别是第4题内涵丰富,要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讨论,在合作交流**同提高,教师对此要作出及时的评价。

  对本章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代表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算的熟练程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1、本章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

  2、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惯。

  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方法、能力、*惯全方位的小结,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意事项:课堂小结可由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地完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课本本章复*题。

  2、在数学成长本上进行本章的小结与反思。

  四、教学反思

  1、华罗庚教授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复*重在从厚到薄。每一章的复*要把全章的知识分成块,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并加以综合运用,其中采用树图、表格、*题组等技术措施复*是有效的,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2、一般复*课的容量比较大,一方面要让充分学生思考和交流,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主次分明,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3、复*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小结及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方法、能力和*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终身学*是有益的。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4

  教学内容和地位: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

  (1)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助网络教学课件、BBS电子公告栏、学*资源库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合作学*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运用判定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难点: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3、三角形中线的`定义:三角形顶点与对边中点连线段。

  二、想一想,探求判定定理。

  1、如图在△ABC中,如果∠A+∠B=90°那么△ABC是直角三形吗?

  证明:∵∠A+∠B=90°(已知)

  ∠A+∠B+∠C=180°(△的内角和为180°)

  ∴∠C=180°-(∠A+∠B)=180°-90°=90°

  ∴△ABC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定义)

  直角△的判定定理1:两锐角互余的△是直角三角形。

  在三角形中如果两锐角互余那么三角形是直角△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是直角△吗?

  已知,如图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中线且CD=1/2AB求证△ABC是RT△

  证明∵ CD是△ABC的AB边上中线(已知)

  AD=BD=1/2AB(中点的性质)

  ∵ CD=1/2AB(已知)

  ∴ CD=BD CD=AD

  ∴ ∠2=∠B ∠1=∠A(等边对等角)

  ∵ ∠A+∠B+∠ABC=180(三角形内角和性质)

  ∴ ∠A+∠B+(∠1+∠2)=180

  ∴ ∠A+∠B+∠A+∠B=180

  ∴ 2(∠A+∠B)=180

  ∠A+∠B=90

  所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三、巩固与练*

  1、在△ABC,若∠A=35,∠B=55则△ABC是△?

  2、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中线,CD=1/2AB,那么△ABC的形状是( )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以上都不对

  3、在等边△ABC中,延长BC至D,使CD=CB,使AC=1/2BD。求证:△ABD是直角△,

  证明:∵ CD=CB(已知)

  ∴点C为BC的中点(中点的定义)

  ∴ AC为△ABC的边BD上的中线(中线的定义)

  ∵ AC=1/2BD(已知)

  ∴ △ABD是直角△(直角△的判定定理2)

  四、小结:这节课学*了直角三角形两个判定定理,

  1、定理1: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在三角形中如果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五、作业布置:

  课本87页练*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4)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1

  今天我到实验小学和郭老师就期末复*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进行了一些交流.我交流的心得体会如下:

  一、出示练*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练*并不在于多,而在于针对性强。我期末给学生出示的练*题,选题主要来源于学生*时各个单元的错题,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后练*题,还有单元练*题的重点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充分激发他们的挑战性和学*兴趣,让他们来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快乐学*,提高效率。

  二、以教材为本

  复*要做到以本为本,千万不能脱离课本,课本上的练*是最好的复*题,老师可以变着法子让学生去练*,这是改变学生思维定势的最好办法。只有熟练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任何的练*题都不是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复*也不会成为学*负担。

  三、坚持给学生出小题做

  这些小题主要包括几道填空,几道计算,应用题是必须的,一般孩子五到八分钟就能做完。这样便于利用零星时间,比如中午上课前或者下午放学前几分钟都可以。做对了可以离开,错了继续改错,可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的话,老师就要辛苦一点,只要学生能会,我觉得老师辛苦算不了什么,,老师辛苦也辛苦的高兴,大家说我说的对么?

  四、形成竞争和互助机制

  充分利用学生的小组合作,让大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并在大组内进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每次考试,哪个大组得A级的人数多,他们大组每个孩子的试卷可以复印了贴在墙上展示,并有小红花可以得到,这样大组内成绩优秀的孩子就去主动帮助那些学*有困难的孩子,或者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那样孩子们才会对复*课感兴趣,复*效果才会理想。

  再次就是要取的家长的帮助

  孔子有句话叫“温故而知新”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复*好巩固好,还要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最大的愿望,因此,我要做到和家长保持及时的联系,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帮我们完成我们课上完不成的任务,比如检查作业;在学校不会的题可以帮忙教一教;还可以及时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等等。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不过这需要我们做的是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上加上一个“家长签名”,这样学生就不会糊弄我们,掩耳盗铃了。这样我们可以及时反馈复*的情况,调整复*的进度,让家长帮学生充分去“温故”,这样学生就会常常有新知。我们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是很少交流的,如果我们做老师的能给他们这样的一个机会,我想家长和学生都会非常愿意的,因为我们三者的愿望是一致的,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成才。

  我要说的最后一点就是关注差生,不让他们掉队

  复*期间,对于学困生,我们即不能放弃他们,也不能粗暴的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其实,复*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班上的差生通过复*,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复*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差生,用*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的成长循序渐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时刻充满成就感,达到勤学好问,善思乐学的效果。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不要求他们梳理、掌握知识的网络结构和内在联系,但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至少提到某个内容或知识点,孩子能迅速想起并能正确回答。总之做到面向全体,人人都有进步。

  所以我觉得复*要讲求科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到知识*惯双丰收,为孩子的美好人生打好基础,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共同的愿望。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2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应渗透法制教育的思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一、重视学*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改变学生的学*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三、重视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氛围激励学生学*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交流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活动的质量。

  五、重视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技能和学*策略,从而提高学

  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

  六、多准备资料,认真备课,增强法制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时,通过函数的表达式及图像等知识,可渗透《环境保护法》、各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相关的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3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学九年级的数学。说来也很奇怪,我教学这么多年,九年级的数学教学还是第一次。先前大多都是教七八年级的数学。在教学中我都要结合着中考数学的拓展方向,所以对中考数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对我班的数学复*制定出了详细的计划,或许这计划有着不周到的地方,但是我认为已经很可以了。

  今年和我同教*头科的还有另外3个班的数学老师,其中2位是班主任,其中2位对九年级的数学教学有着多年的经验,因此对我还是有一定的压力的。一年来的教学对我来说还是难以忘怀的。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的数学基础对我的感觉还是比较良好的。从8个班学生分班的数学成绩册来看是不相上下的,当然这只是从成绩册来看。真正实际情况还是一个未知数。结合着教学经验,我精心的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学生的作业。学生在七、八年级十分快慢班的。

  差班的学生成绩可想而知,现在好,差班学生全部打乱再根据学*层次,好中差结合分班。我感到差生的成绩让我吃惊,几乎可以说是什么都不会,就这样开始了一年的教学。第一月考试时,我们班的数学与其他班相比落后零点几分,也就是快一分了吧。就这样8个班的数学成绩排名,除去2个实验班我班第5。其实我认为与他们还不相上下的。中段考试时我们班数学排名第四,六个班的数学排名也基本上相差不多,最后一名与第一名相差1分左右。

  有了进步我相信期末考试时我们班的数学一定能考好,我怀着信心加足干劲,力争在期末有个大的突破。全县九年级期末考试互相推磨监考,考试科目纳入学校量化中。也就是在数学考试的前一晚上校长在我们桌上放了一份试题。我见到了从试题的出题内容来看我感觉不像是期末考试题。当时也没见到校长。由于第二天我要到外校去监考,结果我没有讲评这些试题。九点多钟时班主任说那些题你见了没有,明天考试可能就考那些题。我说不会吧。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监考考点,数学考试试卷分发到了我的手中,我急忙翻看后面的解答题,不看不要紧,这一看我顿时傻眼了。原题原数一点都没有变,这回我可傻眼了。我没有给学生讲,学生能够考好吗?这是考试吗?提前把试题透漏出去,老师讲一讲,这算是咋回事嘛。不管怎么说我如掉冰窟,这如何让我向同学们交代,向班主任交代。多年的教学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我是对还是错。

  第二学期开学时,我没有向学生解释这件事。一个寒假的喜庆气氛或许把这件事冲淡了许多。一开学我便进入到教学工作中。新课教学,复*教学,我都有条不紊地去进行,第一次的月考我没有问收获,甚至于调研考试我也没有问成绩,我注定于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临考前我做了学生鼓励工作,结果段考中我班数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写到这些我感觉到在教学生知识时,应该去实事求是的做,考试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数学考试中要应用到的三角板,圆规一定要有,不能在考试中互相去借;在一个不能使用计算器,对于这一点我发现有些老师不强调,结果学生用,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就做不对,还怎样去提高数学成绩。在下面的教学工作中要告诉学生不要用计算器。中考中不会出现繁琐的计算;第三个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材中虽然没有有明确提出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但是我们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深入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去,从这些年的各个省市的中考试题中都能看到这一点。

  学生的数学水*差的原因,我认为有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住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老师认为学生数学不会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差,一些概念,定理,公理他们不理解,没有掌握住,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主要是学生在面对一道数学试题时,尤其在面对稍微复杂一些试题时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整体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等。如果把这种思想掌握住了,那么学*数学就不会有那么困难了。但是这些思想方法要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蹄固开花结果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这个时间恐怕甚至要一年以上。如果一个老师在三年中跟班走的话完成这项工作并不算很难的事情。

  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只要掌握方法,在一个和学生相处好,意思就是要让学生相信你。亲其师信其道嘛。如果和学生的关系搞得僵硬即便你讲得天花乱坠,他们不听,你的功夫也是百搭。所以在教学时与学生搞好关系是首要的任务。一节课上如果学生听课情绪不好,一定要把教学停下来,哪怕进行不完,先把学生的学*情绪调整上去,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讲课而不管学生。这里是以大多数学生学*情绪为条件的。如果只是个别学生,那么先讲课,讲课当中连续提问这些学生以提醒学生注意了。如果不凑效那么课下再询问。一定不要在课堂上询问,一是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你询问了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发生冲突从而影响整个课堂。现在的学生比较难管,初中学生很多还没有自己的学*目标再加上父母的溺爱他们就会和老师顶撞,后果很严重。轻者多天之后“伤口”才愈合,重者这个学生对这门课算是不学了,因为他们讨厌你这个老师了,耽误一年往后还学会了吗?因此在九年级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九年级的学生大了,她们也有相对的思维能力了。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5)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1

  八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八年级学生大多数是14、15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总之,八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的精神,变被动学*为主动自觉学*。就需要激发学生学*兴趣下面我谈谈这学期来我对数学教学中关于激发学生学*兴趣的体会: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教学探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兴趣往往是学*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就会有成效”。

  一、改变学生的学*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重视学*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四、重视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氛围激励学生学*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流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活动的质量。

  五、重视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技能和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

  六、培养学生反思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惯,是提高学*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七、多准备资料,认真备课,增强法制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时,通过函数的表达式及图像等知识,可渗透《环境保护法》、各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相关的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2

  今年接手八年级,没教之前,就听多少老师谈过,七年级的数学*均分在20多分,可上了八年级*均分还要糟,当时我还不怎么相信,因为我看过课程不是很难,所以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学好。

  刚上第一章时是孩子们最头疼的几何题,我仔细阅览课本之后,把第一章的知识点系统起来,缩减到三个图形当中,第一个图形,首先是线段的垂直*分线,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先是会画图形,这个我让学生做过不少练*,在各种不同的图形当中,其后,我让学生分析自己画的图形有什么性质,也就是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最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出题,那就是你觉得针对这个知识点你觉得应该怎样出题,才让别人难住,或者让老师难住?学生的学*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这也是我期望得到的,第二个图形,是角的*分线,大体思路和第一个图形一样学*,第三个图形是关于对称的,点、线、面、体的对称,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三个知识点学的不错,另外镜面对称那一节学生学*效果特别号,包括*时不怎么学*的孩子,原因在于,这一节我设计成实验课,让学*自己动手做实验,然后得出镜面对称的规律,然后依照他们自己得出的规律做题,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课意犹未尽,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多设计几堂这样的课程,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几何题的步骤不会写,可能自己心里明白,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写,由于是重新编排的班级,学生掌握的残次不齐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还是训练学生首先会说,也就是把他们想的说出来,这一步很关键,很多学生不好意思说,怎么办呢我先从好学生下手,让他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带动班级的积极性,效果还不错,课堂上课堂气氛活跃了,证明很多孩子都在听讲,成绩就越好,我鼓励他们,犯了错不要紧,关键是改。

  第二章全等三角形。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种的全等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数学美。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来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

  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能找出图形中的全等图形,但是再用符号标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点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写对,对这些学生还要多作指导。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和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一》这一教学反思是乘法这两章的教学,我发现章头导学课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探索下去,另外,教学反思很重要,它能提示你哪些地方需要改正了,哪些地方做的不错,需要保持下去,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个小小的计划:

  1、上好章头导学课,写好这节课的备课,可能刚开始不理想,但会坚持下去,试着放手给孩子。

  2、锻炼让孩子自己出题,尤其是陷阱题,当然给,刚开始可以让他们商量着来,争取一个组出一道典型题,小组合作的形式。

  3、章后总结课,让学生自己画出知识网络图,后面附带典型例题,这个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很关键,争取到最后一本书的知识网络图也能总结出来。

  4、抽签式的做题方法继续延续下去,让他们随时有学好数学的准备。

  5、好题本定期检查,好学生一定要过关。

  6、抓好大部分学生,对于差生多关心一些,让他们保持一个好态度。多打几份花名册。

  教育的路任重而道远,我想,我会坚持做好。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3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浅谈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要

  做到这点,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师除了要能言善辩还得眼观八方。能言善辩:要能用生动有趣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的环境,激发出学生想去学的兴趣。眼观八方:上课时要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并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上来。

  二、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

  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

  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惯,有利于学生学*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

  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我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6)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菁华5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

  1、确定位置

  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①*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②坐标轴和象限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③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④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a、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 → x<0,y>0

  点P(x,y)在第三象限 → x<0,y<0

  点P(x,y)在第四象限 → x>0,y<0

  b、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 → y=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 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c、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 → 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 → x与y互为相反数

  d、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e、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 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 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f、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y∣

  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x∣

  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x2+y2

  3、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2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

  (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小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为()

  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一个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有()个全等的正方形

  A、2个B、3个C、4个D、6个

  3、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

  A、1个B、2个C、3个D、4个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简称“ASA”,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简称“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

  (4)“角角边”简称“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都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

  注意:两边一对角(SSA)和三角(AAA)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小练*

  1、已知AB=AD,∠BAE=∠DAC,要使△ABC≌△ADE,可补充的条件是______

  核心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王师傅在做完门框后,常常在门框上斜钉两根木条,这样做的数学原理是______

  核心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

  3、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______

  核心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角的*分线的性质知识点

  1、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2、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3、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3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

  2.实数的分类: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

  3.算术*方根:若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a,则这个正数x为a的算术*方根。a的算术*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方根为0。

  4.*方根: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5.二次根式的定义:一般形如(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被开方数必须大于或等于0。

  6.最简二次根式满足:①.分母中不含根号=根号下没有分母=根号下没有分数

  ②.根号下不含可以开得尽方的数

  7.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8.()2=a(a≥0) =a(a≥0)

  ①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a≥0,b≥0)

  两个二次根式相乘,把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变.

  ②积的算术*方根的_质:(a≥0,b≥0)

  两个非负数的积的算术*方根,等于这两个因数的算术*方根的乘积.

  ③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a≥0,b>0)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把被开方数相除,根指数不变.

  ④商的算术*方根的_质:=(a≥0,b>0)

  数学单项式知识点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初中生如何能轻松学好数学

  1学好初中数学认真听课很重要

  初中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在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在初中数学课上选择做笔记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在初中数学课上你需要做的就是跟住老师的思维,学好老师的思维方式,这个阶段要培养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大部分的初中数学老师,对于这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跟住老师的思路久而久之就会逐渐转换成自己解题的思路。

  2初中生学*数学要会独立思考

  初一初二是数学开窍的阶段,在解题上初中生一定要学会自己独立去思考。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做题来培养自己的这一能力。而在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你的这种独立解题的能力是别人无法超越的。这个培养过程很简单也很短,只要你得到一点的成就感对于初中数学你就会充满自信。

  其实,学好初中数学关键在于自己的真实能力,而不是形式。很多的初中生数学笔记一大堆,最后考试的成绩也就是那样。在学*上初中数学也好,其他科目也罢,不要讲究形式感,关键是要把一个个的问题和知识学透。不反对记笔记,但是不要一味的做笔记,听初中数学课是需要过脑子的。

  3学好初中数学要较真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于自己不会的地区和知识点初中生绝对不能模棱两可的就过去了,而是要把它弄清楚做明白。有的同学在初中数学的学*中不会只是因为不熟而已,那么怎么办?就是多练*和多思考,数学的学*没有什么捷径和技巧,熟能生巧才是最好的学*技巧。另外,初中数学想要打高分,在做题方面一定要仔细和认真,不能马虎。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4

  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引(n-3)

  2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二、*行四边形

  1、*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行四边形的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条*行线的距离

  两条*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行线的距离。 *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行四边形的面积 S*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5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

  (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小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为()

  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一个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有()个全等的正方形

  A、2个B、3个C、4个D、6个

  3、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

  A、1个B、2个C、3个D、4个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简称“ASA”,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简称“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

  (4)“角角边”简称“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都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

  注意:两边一对角(SSA)和三角(AAA)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小练*

  1、已知AB=AD,∠BAE=∠DAC,要使△ABC≌△ADE,可补充的条件是______

  核心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王师傅在做完门框后,常常在门框上斜钉两根木条,这样做的数学原理是______

  核心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

  3、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______

  核心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角的*分线的性质知识点

  1、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2、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3、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7)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菁选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用计算器求*方根和立方根.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目标

  1.鼓励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并能熟悉用法.

  3.能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运用计算器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三、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在前几节课分别学*了*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还知道乘方与开方是互为逆运算. 比如23=8,2叫8的立方根,8叫2的立方,有时可以根据逆运算来求方根或*方、立方.对于10以内数的立方,20以内数的*方要求大家牢记在心,这样可以根据逆运算快速地求出这些特殊数的*方根或立方根,那么对于不特殊的`数我们应怎么求其方根呢?可以根据估算的方法来求,但是这样求方根的速度太慢,这节课我们就学*一种快速求方根的方法,用计算器开方.

  (二)新课讲解 【师】请大家互相看一下计算器,拿类型相同的计算器的同学请坐到一起.这样便于大家互相讨论问题.如果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与书中的计算器的类型相同,请你按照书中的步骤熟悉一下程序,若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不同于书中的计算器,请拿相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先要探索一下如何求*方根、立方根的步骤,把程序记下来,好吗?给大家8分钟时间进行探索.

  五、课堂小结

  1.探索用计算器求*方根和立方根的步骤,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教学,学生可以学到现代化和进一步学*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术状况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以后能否上学。这个班刚接手,不认识班里的同学。我从以前的老师那里了解到,有天赋的学生不多,但是后进生很多,少数学生不上进,基础差,问题严重。为了在这一时期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努力检查和弥补差距,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第二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同余的性质、判断方法以及直角三角形同余的特殊条件。更加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理解和简单说明原因的.基础上,严格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

  轴对称性是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出发,从整体的角度直观地认识和总结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对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轴对称图形的逐步分析,引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从*方根和立方根开始,学*一些关于实数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十四章

  一阶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可以了解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一个最简单的函数,即一阶函数33543354。了解函数的相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从函数的角度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反映“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3354概念、规律、应用、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初等函数的概念,探究初等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最终利用初等函数及其图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比例函数纳入线性函数的学*。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联系。比如教科书中,加强了线性函数、线性方程、线性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第十五章

  代数表达式力求在形式上突出:代数表达式和代数表达式运算的实践背景,使学生体验到“符号化”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出符号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为探索算法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理解数学,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及时反馈的信息,排除学*障碍。

  2.认真备课,认真授课,把握课堂45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重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能力。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质。

  5.在教学中注重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

  五.教学进度

  略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1、重视课本,系统复*。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中考仍以基础的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的原型或改造,后面的大题是教材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复*时应以课本为主。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所以,在做题时注意方法的归纳和,做到举一反三。

  2、充实基础,学会思考。中考时基础分很多,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要边听边悟,敢于质疑。

  3、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

  基础知识既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还重视数学方法的考察。如:配方法、判别式等方法。

  二、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

  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

  1、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把各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目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复*,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地归纳。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热点题型。几年来,初中的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中考的热点题型,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与训练,以便适应这类题型。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考的有关的政策,避免走弯路,走错路。研读了《中考说明》,看清范围,研究评分的标准,牢记每一个得分点。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三、精选*题。

  1、初三下学期刚开始,每一周末安排一次综合练*。让学生开始接触中考题型、题量,3月底后就每周一次综合模拟测试。

  2、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练*。初一初二时是作为速度练*,初三时用作专题(解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不等式组、分解因式、代数式等)练*,在后段专门训练中考模拟试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其特点是题量少,时间短,反馈快,对中考模拟试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是反复做。

  3、整合*题,把握重点难点。对中考题进行精选和整合,将重点放在第1―24题之间的基本重点部分。

  四、制定复*计划,合理安排复*时间。

  一般来说,中考复*可安排三轮复*。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按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可以把初中内容归纳成八个单元:①数与式{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③函数与统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统计}④三角形⑤四边形⑥相似形⑦解直角三角形⑧圆。中考试题中属于学生*时学*常见的“双基”类型题约占80%还多,要在这部分试题上保证得分,就必须结合教材,系统复*,对必须掌握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此我指导考试首先一定要配合你的老师进行复*,切忌走马观花,好高骛远,不要另行一套;其次,复*应配备适量的练*,*题的难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档为主,另外,对于较难的题,或者易错的题,应养成做标记的好*惯,以便在第二阶段进行再回头复*。注意:套题训练不易过早,参考资料应以单元为主,本阶段复*宜细不宜粗。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年来各地中考涌现出了大量的形式活跃、趣味有益、启迪智慧的好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热点题型认真复*,专项突破。热点题型一般有:阅读理解型、开放探究型、实际应用型、几何代数综合型、研究性学*型等。

  第三轮,锁定目标,备战中考,进行模拟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学*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大约到五月中、下旬就应该是第三轮的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理,便于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建议考生在做好学校正常的模拟训练之余,最好使用各地中考试卷,设定标准时间,进行自我模拟测验。

  初中数学总复*大致经过三轮,在第一轮复*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复*无计划,效率低,体现在重点不准,详略不当,难度偏低,对课标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准。

  2.复*不扎实,漏洞多,体现在1)高档题,难度太大,扔掉了大块的基础知识。2)复*速度过快,对学生心中无数,做了夹生饭,返工来不及,不返工漏洞百出。3)要求过松,对学生有要求无落实,大量的复*资料,只布置不批改;无作业。

  3.解题不少,能力不高,表现在:1)以题论题,不是以题论法,满足于解题后对一下答案,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2)题目无序,没有循序渐进。3)题目重复过多,造成时间精力浪费。

  在第二轮复*中,应防止出现如下问题:

  1.防止把第一轮复*机械重复

  2.防止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

  3.防止过多搞难题

  在第三轮复*中,应防止出现下列问题:

  1.过多做练*,以练代讲

  2.以复*资料代替教练,不备课,课堂组织松散

  3.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

  措施:让学生向错误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点讲评,自己动手建立错题档案。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题目考查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当自己出错时,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问题。

  五、以人为本,重在落实

  1、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上新课阶段还是复*阶段,每一次测试都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他们可望也可及不同的目标,在课堂上注重班级实际,注重学生实际,以基础为主,注重“双基”,不弄偏题、怪题,面向80%的学生,这样也有利于对班级的管理,也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关心。

  2、对每一次测试都作出详细的分析,细到每一道题哪些学生得分,哪些学生失分及错误原因,这样在讲评时就能更有针对性,对错的少的题就个别讲解,有时还得进行分层讲评。

  3、一模后对每位学生进行得分分析,哪些题是必得分部分,哪些题是尽可能得分部分,在复*中重点放在哪些知识和哪些题型上,进行分层推进,优秀学生重点训练第24、25、26题的中考压轴题,中等学生重点训练第17――23题,学困生重点训练选择题、填空题、方程和不等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

  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教材没有安排三角形全等知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补充,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前面的教学中,面对山里的孩子,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惯养成还不理想,预*的*惯,进行总结的*惯,自*课专心致至学*的*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行线是在七年级上第七章提出*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这章将继续学**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教学时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说理的过程仍以填空为主,注意避免综合性较强的说理出现。2、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3、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4、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另外对教材中(1)P8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2)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二章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教学时要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本节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以下特点:1、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要求;2、强化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3、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4、P28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6例3,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5、可以在勾股定理的知识上,让学生去研究探讨,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另外教材中的.(1)P24—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三章直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做准备;教学时要借助实物、课件的展示,逐步构建空间想象基础能力,教材重点落在两处:

  1、直棱柱特征及表面展开图2、画三视图,关键要理解“长对正,高*齐,宽相等”法则。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充分利用实物、课件、实际动手操作等途径,使学生能慢慢的在实物与空间想象之间找到一些转换的经验,(2)在教学时对解答过程、说理过程不作过高的要求,避免过高的严密的要求挫伤学生学*本章的积极性。

  第四章样本与数据分析是在学*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收集与图表的基础上,对科学取样、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的研究学*,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章;教材以生活现象为导入背景,以解决问题为达成目标,教学应注意(1)避免对样本、总体、个体的定性的描述;(2)增加了对某一事件研究抽样与普查的方法选择;(3)加强了对*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决策判断,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掌握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及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时应注重与方程、等式的迁移类比,发挥数轴工具性,建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惯第六章图形与坐标是函数知识学*的开始,与老教材比较也是较新的一章,重在突出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其中也有一部分知识与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相关;教学时应重视场境模拟,降低坐标表达的抽象,侧重变换图形的坐标描述。

  当然更应注意多利用实际场景图示,降低点的位置表达的抽象性,增加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性。

  第七章一次函数是在第六章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变量间变化关系的刻画,侧重了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的又一数学模型。注重函数建模,降低函数抽象图形分析,融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统一,教学中应做到1、突出了函数是生活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刻画。很多问题是以实际生活背景为载体。2、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教学顺序做了调整。3、要加强函数基础知识的练*,要注重解题时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理念。要充分利用合作小组讨论,有足够形成建模的时间,切忌分析模式化,练*呈式化。

  另外,本书的设计题(P95, P181)切合学生实际,容易操作,要好好利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课题学*P181-182《怎样选择较优方案》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一堂较重要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综合应用课来讲。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2]

  ,写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四。教学进度

  第1周 回头考及1.1----1.2

  第2周 1.3——1.4第一章复*

  第3周 第一章测试,2.1——2.3

  第4周 2.4——2.6(1)

  第5周 2.6(2)——2.7及第二章复*

  第6周 第二章测试 3.1——3.3

  第7周 3.4第四章复*及测试

  第8周 4.1——4.4

  第9周 4.5 第四章复*及测试

  第10周 期中复*

  第11周 期中考试及分析

  第12周 5.1——5.3(2)

  第13周 5.3(3)——5.4 第五章复*

  第14周 第五章复*及测试 6.1

  第15周 6.2——6.3

  第16周 第六章复*及测试 7.1

  第17周 7.2——7.3

  第18周 7.4——7.5

  第19周 第七章复*及测试 期末复*开始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

  一、教学目标

  初二数学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数学的教学力争*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理解数学并应用数学。而新教材不设*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数学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数学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首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要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尽管老师对重的内容细嚼慢咽,重点内容重点过关,但学生还是不回去消化,因而造成成绩的两极。要解除这种现象,应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国家要重视初中数学教学条件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来配合教材的改革,第二、教师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薄弱环节巧下功夫;第三、辅助后进生加强知识的巩固。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6

  一、教学目标

  1、类比分数约分,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

  2、经历从分数的约分到分式的约分的类比探索、归纳过程,明确分式约分的概念和依据。渗透数学中的类比数学思想.

  3、在对分式约分的过程中,由繁到简,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如何进行分式约分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如何约分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它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也是后面学*分时乘除法运算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了分数的约分,七年级学*了因式分解,上节课又学*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好分式约分的基础

  五、教法学法

  自学点拨 小组合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利用类比思想,由分数认识了分式,由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环节得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继续探究新知,板书课题:14.1分式(2)约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开场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头脑中马上回想上节课的内容,而且知道了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来探究新知,明确了学*的方向。】

  二)知识储备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小题,使学生回想分数的约分方法,为类比引入分式的约分服务,第二小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因式分解的方法,如果忘记了,旁边给了小贴士,帮助回忆

  三)类比引新

  【设计意图:课上的检测很重要,但有时由于课上的突发事件而不能完成,看情况而定】

  结束语:数学的美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学*了分式的约分,这个由繁到简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简洁美,然我们继续努力,去发现,去体会数学的美吧!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7

  1. 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知道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度量单位无关;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比例中项的概念;

  3. 了解黄金分割,能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

  教学重点

  比例性质及有关计算 黄金分割

  教学难点

  比例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那么这四条线段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比例性质:

  如果 。b叫作a,c的比例中项。

  课堂练*:

  1. 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2:3,求AB:AC的比值。

  2. 已知线段a=4cm,b=9cm,求a,b的比例中项。

  3. 如图,在Rt△ABC中,∠C=30°,AB=1,求 ,求线段AC的长。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共五章,16大节。

  我们并不陌生,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如何证明和怎样运用这个结论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些问题可以在本章中得到解决,而且能学到研究几何图形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会带领同学们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探索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条件,了解角*分线的性质。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会看到许多对称的现象,怎样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十三章会告诉答案。

  在中,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

  我们知道数有整数和分式之分,式也有整式和分式之别。在这章中你将看到分数的影子。学*了分式,你会认识到它是我们研究数量关系并用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编写好。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章节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和教学实践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障碍,增强学*信心,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

  6、经常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7、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八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非常关键的一年,学**惯、学*方法的养成在此一举。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使好的更好,差的迎头赶上。尽可能多的抓学生,面广,量大,同时也要注意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认真阅读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9

  一、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发现,本班学生兴趣保持的还是比较好,绝大多数学生学*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反复练*。特别上学期,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学*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成绩有较大的进步。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圆满完成了我期初制定的教学任务。优秀率突破了两位数,有 12 人,达到 20%,合格率也上升到 55%。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正在丧失学*数学的信心。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进一步将新课程改革推向更深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实数,掌握实数有关的运算方法;学*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

  表示数学关系。态度情感目标:从生活入手认识数学,探索数学规律,并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20%;合格率:60%。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是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第十二章、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本章重点内容是轴对称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是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实数

  本章通过对*方根、立方根的探究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导出无理数和实数。本章重点内容是*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是*方根及其性质;有理数、无理数的区别。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本章主要学*一次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本章重点内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与因式分解。教学难点是对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五、方法措施

  1、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生活入手,总结数学规律,立足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发展优等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巩固中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成绩,促进后进生的进步。

  3、成立互助学*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六、课时安排

  请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课时计划。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0

  特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任教初二1、2班两个班的教学,1班现有学生57人,十三班现有学生56人,经过一学年的学*,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从成绩看,优中差分化比较大,优生不突出,差生相对较多。学生的学**惯也参差不齐。根据以上情况看,为了使优生更加突出,中等生尽快优化,差生尽快转化进步,本学期应以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优生拔高、提高差生的.学*成绩和促进中等生优化为主要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

  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第二章:轴对称;第三章:实数;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目标:

  在今学期的数学教学中,争取期中、期末考试同科教师中名列前茅。

  (1)备课:

  按照学校要求、结合本学科实际充分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课时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教案要备深、备细,突出实用性。总领课、新授课、复*课、讲评课等各种课型要齐全。根据要求做到“四落实”即知识点落实、教法落实、检测手段落实、反馈措施落实。备课要体现出电教手段的使用。做到提前备课。充分发挥好集体备课和周二的分科学*的作用。

  (2)上课:

  严格按照“双线教学整体推进”模式的环节授课,让学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探索、更多的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立足课堂以学为主,积极推行新理念高效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3)测试与反馈矫正:

  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测试这一手段,要通过考试帮助学生寻找差距和造成差距的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在讲评中进行纠错、总结、深化,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弥补缺漏。根据达标测试的情况写出质量分析。

  四、具体落实措施:

  1、加强学*,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素质。

  2、落实常规,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大胆探索,敢于创新。

  4、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主动学*、创新学*的好*惯。

  5、加强单元、课时备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备教材、备学生,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准备。

  6、在教学中注意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基础分类讲解,分类检测。

  五、教学进度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

  第一周9.1-9.5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判定2

  第二周9.6-9.12全等三角形判定3、4

  第三周9.13-9.19角*分线性质,单元检测

  第四周9.20-9.26轴对称,作轴对称图形

  第五周9.27-10.3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等腰三角形判定

  第六周10.4-10.10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性质判定

  第七周10.11-10.17等边三角形判定,数学活动

  第八周10.18-10.24单元测试,*方根

  第九周10.25-10.31立方根,实数

  第十周11.1-11.7期中复*

  第十一周11.8-11.14期中考试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15-11.21变量与函数,正比例函数

  第十三周11.22-11.28一次函数

  第十四周11.29-12.5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第十五周12.6-12.12课题学*,数学活动

  第十六周12.13-12.19整式的乘法

  第十七周12.20-12.26乘法公式,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十八周12.27-1.2整式的乘法,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

  第十九周1.3-1.9公式法因式分解,数学活动

  第二十周1.10-1.16期末复*

  第二十一周1.17-1.23期末考试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1

  一、学术条件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以后能否上学。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培养。他们对图形及其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大多数学生可以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他们可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和思考,学*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发展。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索发现,用自己的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努力实现基础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拓展思维。为了在这一时期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努力检查和弥补差距,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由五章组成,包括知识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部首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简化和计算。本章重点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简化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算法。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相辅相成,与30度相对的右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图形,特别是*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四边形不仅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这一章是基于学生前一期所学的四边形知识,以及这一期所学的`多边形、*行线、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说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本章的学*也是反复运用*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章的内容也是对前面*行线和三角形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线性函数

  一阶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可以了解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最简单的函数之一,——一阶函数。了解函数的相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从函数的角度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的概念、规律、应用和拓展模式,学生可以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和初等函数的概念,探索初等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最终利用初等函数及其图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比例函数纳入线性函数的学*。文本框

  本章主要研究均值、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并学*如何使用这些统计数据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通过研究如何利用样本的均值和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均值和方差,可以进一步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大家都在关注苏联档案解密:朝鲜战争欺骗了历史

  20xx年人民教育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和教学进度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努力搞好教学八项。重视教学八项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拓展教材内容;认真听课,批改作业,给予指导,做试卷,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努力学*。

  2.爱因斯坦说,对它感兴趣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介绍数学家和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有趣的数学题,给出课外数学思维题,激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设,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享的高效学*课堂,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享受学*的乐趣。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复*提纲,让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结构。

  4.引导学生主动总结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统一多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

  5.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更新你头脑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探究性问题的研究、课后调查和操作实践将带动班级学生学*数学,同时发展他们的专业。

  7.进行分层教学,将作业安排在A、B、c三类,分层安排适合差、中、好学生,课堂提问照顾好,中、差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2

  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学*是学*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的建构主义理论,把握学生的独立探索与教师的引导支持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参与学*活动,进行多向、充分的探索交流,关注学生学*兴趣的养成,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四章第3节,本章在已学*“全等图形”和“线段的比”的基础上,以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相似图形)为核心内容,为下一节课学*“相似多边形”作好准备。在本节课的学*过程中,经历利用坐标的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利用橡皮筋*似放大图形,让学生体会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本节课重在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培养创造精神和探究意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大胆创新,对每一位同学作品给予鼓励和足够的重视。

  学生分析

  (1)学生已初步学*了全等三角形、*面直角坐标系和线段的比等基本知识; (2)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并且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因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资源分析

  本节课利用“Z+Z智能教育*台”教学。 《超级画板》可演示利用橡皮筋*似放大图形的过程,并可以让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感知位似比; 《三角函数》新世纪版可演示利用坐标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的过程,并可以改变*面直角坐标系的单位长度来放大(或缩小)图形,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感悟形状相同图形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了解相似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形状相同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简单的画图方法并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

  (3)情感与能力: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方式的学*及激励评价,让学生在学*中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

  (2)利用坐标的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 教学难点 画图,利用橡皮筋放大图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课本P102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⑴用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中,人物的形状改变了吗? ⑵两个足球的形状相同吗?它们的大小呢? ⑶两个正方体的形状相同吗? ⑷复印纸上对应图形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 导入课题:形状相同的图形。

  二、直观感知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如图,哪些图形是形状相同的图形?

  由学生观察完成,加强对形状相同图形的认识。

  2、想一想 下列图形中,形状一定相同的有( )。 A。两个半径不等的圆 B。所有的等边三角形 C。所有的正方形 D。所有的正六边形 E。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F。所有的等腰梯形 说明:本例让学生认识数学学*中的形状相同的图形,感悟形状相同图形的基本含义。

  3、议一议 生活中存在大量形状相同的图形,试举出几例。

  说明:本例让学生感悟实际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应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合作交流。

  三、合作交流引申探究

  1、练一练 课本P105的随堂练*: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O(0,0)、A(1,2)、B(2,4)、C(3,2)、D(4,0)。先用线段顺次连接点O、A、B、C、D,然后再用线段连接A、C两点。 ⑴你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⑵分别填写表1、2、3、4,你有的到了什么图形? ⑶在上述得到的四个图形中,哪些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

  说明:本例是通利用坐标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在“Z+Z”中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2、议一议 根据随堂练*,请思考:一个图形各点的坐标经过怎样的变化,使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

  说明: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完成本题,使学生对利用坐标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达到感性认识。

  3、想一想 下列图形是在原图形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变化,变化后的图形和原图形形状相同吗?

  说明:让学生认识到经历*移、旋转、轴对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形状相同的图形

  4、做一做 课本P104的做一做: 利用下面的方法可以*似地将一个图形放大: ⑴将2根长短相同的橡皮筋系在一起,联结处形成一个结点; ⑵画一个自己喜爱的图形,在图形外取一个定点; ⑶将系在一起的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定点,把一枝铅笔固定在橡皮筋的另一端; ⑷拉动铅笔,使结点沿所画图形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已知图形上运动一圈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图形。 这个新的图形与已知图形形状相同。

  注: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索完成图形,并利用“Z+Z”展示画图过程,让学生感知位似比,为第9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打下基础。

  四、归纳小结激励评价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的主要内容及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06 *题4。4 1,2,3; 2、继续进行课本P104“做一做”的活动; 3、写一篇本节课的学*日记。

  说明:通过课外活动复*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形状相同图形的兴趣,体会数学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3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我校七年级下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均分不是很好,总体来看,成绩很低。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年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在学*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惯养成还不理想,预*的*惯,进行总结的*惯,自*课专心致至学*的*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

  立足于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

  主要介绍了*方根、算术*方根、立方根实数的概念。理解乘方与开方之间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会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运算。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

  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4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尺规作图。其中包括理解尺规作图的含义,能完成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基本作图,初步掌握了尺规作图。而对于三角形,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在本章的前4节中学生已经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相关结论有了进一步的学*,如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作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学生的活动经验:在相关知识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折纸、拼图、画图、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及学*任务: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学生在本学段完成后会书写“已知、求作和作法”。能结合三角形全等条件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尺规作图实践操作过程,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尺规作图的技能,能根据条件作出三角形。

  2.能依据规范作图语言,作出相应的图形,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规范作图语言。

  3.通过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体会对问题的说明要有理有据。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7个环节:情境引入、作三角形、合作分享、基础练*、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首先提出“豆豆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你能帮他在作业本上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的问题,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作一个三角形与已有的三角形一样呢?”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元素,以及学过的基本作图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思考后独立回答。对于两种基本尺规作图,找两名学生板演示范,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做。完成后,请学生试着叙述作法,教师规范学生的语言。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处理身边经历过的事情,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善于观察生活,并能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同时对两个基本尺规作图的复*是为后面的学*做铺垫。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何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呢?”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一开始在问题情境下进行积极思考,思考各种办法进行解决,如:用一张薄纸覆盖在三角形上,描出来未被污染的部分,将污染了一部分的两边延长,两边相交,即恢复成了原来的三角形。提出方案的同时,引导学生考虑方案的可行性。此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及尺规的基本作图——作线段、作角。学生能熟练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用语言描述作图过程。而对于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有些学生作起来稍显困难,需教师重新示范,并说明作图过程。在这一复*过程中,教师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说明学*知识要扎实,基础打得好后续的学*才会比较容易。

  第二环节 作三角形

  活动内容:师生共同探索、研究、交流、经历利用尺规作三角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本环节学生要按要求完成三个尺规作三角形的内容:

  (1)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角形;(豆豆所求助的三角形) (2)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这个三角形; (3)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作这个三角形。

  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交流作三角形时作边与角的.先后顺序,再作所求的三角形。第一个作图教师给出作法,并演示作图过程,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第二个作图只给出作法,不演示,让学生根据已知步骤独立作出图形;第三个作图让学生自己探索作法,并独立作出图形。学生在每个作图完成后,进一步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作法?”,思考后进行操作,尝试表述作图过程,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再提出“大家画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活动目的:本环节通过分析—操作—再分析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经历从模仿、独立完成作图、到探索作图的过程,巩固尺规作图的技能,循序渐进的会书写“已知、求作和作法”。在完成三个作图后,都鼓励学生比较各自所作的三角形,利用重合等直观方式观察所作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出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这实际上体现了直观操作与推理的相结合,并从中也使学生意识到这两种方法的不同。

  实际教学效果:在教师示范第一个作图之后,学生能够学着模仿分析和操作下面的作图,并且在不断地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熟练。从而,学生可以自己探索作法,并独立作出图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画图要比表述作图过程(即写作法)显得自如,有信心。大多数学生对“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作图过程”感到有很大的困难。即使这样,也要鼓励学生亲自张嘴说一说,尽他的最大可能描述自己的作图顺序及过程,教师即时地加以引导、完善、规范作图所用的语言。使学生可以很快地自己独立完成作图和作法。本环节注意模仿与自主学*的相结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思维的*台。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作图后,都要思考“依据给出的条件作出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能够很好地根据刚刚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中的“ASA”、“SAS”和“SSS”来进行说明,从中体会做法的合理性以及直观操作与推理的相结合。

  第三环节 合作分享

  活动内容: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开展活动。

  问题(1)你都知道有哪些常用的作图语言可以用于描述作图过程(即作法)?

  问题(2)我们是如何分析作图题的?它的步骤是什么?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前一环节的实践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作图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刚刚的作图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归纳数学方法的能力,并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无论是对已完成的实践操作,还是下面的实战练*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

  实际教学效果:各合作小组成员在已有的作图经验基础上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尽可能多的挖掘作图语言和详细的分析步骤,一派紊而不乱的讨论气氛。最后各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与大家分享。在分享的同时全班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语言更加规范、精练。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以上海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让学生通过数学教学学*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是在第十八章学*了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学*一次函数,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通过画函数的图像的方法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通过一次函数图像,知道一次函数可以用直角坐标*面上的直线表达,显示出一次函数的几何特征;再由比例系数k相同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归纳出一般意义下两条*行直线的表达式的系数关系,加深对一次函数的了解和认识。在关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方面,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和深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根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是在扩展方程基本类型的概念教学中,以关于具体事例的讨论和相关知识的复*为基础出发点,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在对新方程的分析以及与已掌握方程的比较形成概念;让学生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及阅读能力的训练。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8)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份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

  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71页、72页复*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

  能辨认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及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搜集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师:这些图片美吗?(美)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我们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的这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是由立方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这些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单位“1”,正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是哪三种?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判断单位“1”.

  1.鹅的只数是鸭的.

  2.甲的是乙.

  3.乙是甲的.

  4.男生人数的相当于女生.

  5.小齿轮的齿数占大齿轮的.

  (三)列式计算.

  1.4是12的几分之几?

  2.12的是多少?

  3.一个数的是4,求这个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第(1)题

  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应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中哪句话判断的?

  3.画图.

  4.列式解答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二)教学例3第(2)、(3)题.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1.画图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是什么?

  1.结构上

  相同点:都有3个数量,即鸭的只数,鹅的只数,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已知和未知不一样.

  2.解题思路上

  相同点:都要首先弄清谁作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

  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

  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谁作单位“1”.

  教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结构、解题思路及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解

  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样才能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进行了比较.解答时,要正确地判断单位“1”,从而确定解答方法.

  四、巩固练*

  (一)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

  (二)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商店运来蓝毛衣多少包?

  (三)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正好是运来红毛衣包数的.商店运来红毛衣多少包?

  五、课后作业

  (一)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二)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三)农场有小牛40头,是大牛头数的.农场有大牛多少头?

  六、板书设计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答:池塘里有4只鹅.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答:池塘里有12只鸭.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些图案很漂亮,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

  ⊙回顾与整理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分组讨论,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教师说明: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用虚线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5)让学生试着画出课件中图案的对称轴。

  (6)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①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纸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纸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②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进行总结。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什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点B与点B′呢?点C与点C′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汇报。

  (4)教师小结。

  这幅图画的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对称轴。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我们根据这个特征,画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课件出示:

  (1)讨论: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小结: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如屋檐上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等。然后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画。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些图案很漂亮,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

  ⊙回顾与整理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分组讨论,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教师说明: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用虚线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5)让学生试着画出课件中图案的对称轴。

  (6)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①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纸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纸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②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进行总结。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什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点B与点B′呢?点C与点C′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汇报。

  (4)教师小结。

  这幅图画的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对称轴。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我们根据这个特征,画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课件出示:

  (1)讨论: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小结: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如屋檐上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等。然后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画。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5

  教学内容: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体现不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字母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重点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重难点处理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的高效。

  教学过程: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9)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实用5份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期末复*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做期末复*第18题。

  学生练*。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x59xx60.23x314x3x3

  口算后提问:从14x3和x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x7x123x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米、宽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x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x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x,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x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xxx

  x0.03xx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x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二第1、9题。

  板书

  小数乘小数

  1看、2算、3数、4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4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期末复*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做期末复*第18题。

  学生练*。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5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二班学生共52人,因为我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上课好动,作业拖拉,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 。因此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及自制学具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设计使学生带着"想知道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方式,逐渐尝试建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方式。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基本*面图形的特征和求三角形、*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也让他们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这样,也为学生自己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移 *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这个*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着*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

  (1)完成练*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列举活动中的种种收获、困惑。教师给予引导、肯定、鼓励和指正。

  课后反思:

  在经历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先运用投影出示了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可我却抓住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继续拓展:你们能试着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

  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0)

——八年级体育公开课《弯道跑》优质课教案设计(5)份

  八年级体育公开课《弯道跑》优质课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弯道跑练*,使学生了解弯道跑的原理,并学会应有科学的方法解决实现生活中弯道跑的问题。

  2、技能目标:通过弯道跑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技术要领,体会弯道跑的特点,发展弯道跑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并感受团结互相的价值和快乐。

  教学内容

  1、弯道跑

  2、游戏:“十”字接力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理的倾斜角度、正确的摆臂动作、两脚的着地方法。

  难点:控制重心、克服离心力、保持身体的*衡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并向教师报告人数

  2、向教师问好

  3、整理着装

  4、认真听讲

  1、指定集合地点,鸣哨集合

  2、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3、检查学生着装

  4、宣布本节课学*内容

  集合队形:

  ××××××××××

  ×××××××××××

  ○○○○○○○○○○○

  ○○○○○○○○○○○

  △

  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

  二

  1、趣味跑:

  直道跑→螺旋跑→图形跑

  2、游戏:“喊数报团”

  3、徒手操

  1、跟教师一起体验图形变换跑

  2、共同参与游戏,安全锻炼

  3、围圆圈做徒手操

  1、师生共同体验图形变换跑

  2、讲解游戏规则及注意事项,并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3、教师领操

  要求:保持距离,防止运动损伤

  三

  一、弯道跑

  1、上体:身体向圆心(左侧)方向倾斜。

  2,摆臂:右臂摆动幅度、力量均大于左臂。

  3、两脚的着地部位:右脚用前脚掌内侧,左脚用前脚掌外侧。

  1、学生积极想象,思考问题,自主分析,自由反馈

  2、体验练*,大胆探索

  3、认真听讲,仔细观察

  4、探究练*,互帮互助

  5、展现自我,交流竞赛

  1、提问:同学们看见过摩托车赛车比赛吗?那么为什么摩托车进入弯道时会向内倾斜呢?

  2、语言提示、引导练*

  3、讲解、示范动作

  4、巡回指导,关注差异

  5、鼓励展示、及时点评

  要求:1.注意安全

  2.听从组长安排

  3.动作正确,协调

  二、游戏:“十”字接力跑

  1、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2、小组讨论,体验、选择最佳方法进行练*

  3、相互鼓励,合作共赢

  1、讲解游戏规则和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游戏

  3、教师当但裁判

  要求:积极参与遵守规则

  四

  1、放松活动

  2、小结点评

  3、下课

  1学生随教师一起做放松操

  2、自评、互评

  3、师生互道再见

  1、在音乐伴奏下师生放松

  2、讲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宣布下课

  要求:动作舒展,身体放松

  场地器材:足球场、接力棒二根、录音机一台

  八年级体育公开课《弯道跑》优质课教案设计 2

  一、教学设计理念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给学生一个疑问,让他们去释疑;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去放飞;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快乐的主人,发展个性,升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田径的弯道跑是初二的主要教学内容,且弯道跑的技术是田径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单纯的技术教学枯燥,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组织方法,结合游戏及竞赛来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和体会弯道跑的技术。

  三、教法与学法

  主要教法:提问法、示范法、游戏法、语言提示法、指导纠错法、共同参与法、比赛法。 主要学法:游戏法、观摩欣赏法、分组法、互相学*法、比赛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多样,学生练*的积极性高,体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体会动作技术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了解弯道跑技术,知道弯道跑的锻炼价值。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自我尝试体验和自我观察、发现来学*,80%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弯道跑技术,20%学生能够较好掌握弯道跑技术,并积极进行尝试和运用,发展速度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积极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竞争的魅力和思考的乐趣,培养拼搏奋进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弯道跑时身体重心的控制

  教学难点: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用力

  六、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活动,首先是绕足球场各条标线和中圈慢跑,活动各个关节,再利用中圈进行追逐跑游戏。在热身过程中渗透“圆”的概念,提前让学生体验弯道跑的相似感受。

  2、基本部分

  首先教师创设练*条件,并抛出问题,哪种姿势最难跑?在弯道上跑与直道上跑有什么不同?出现了什么现象,你用什么办法克服的?之后练*分别用双手不摆臂跑弯道、只用左手跑弯道、只用右手跑弯道、双手配合跑弯道,让学生分别体验各种姿势在弯道跑中的感受。

  练*后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不同练*形式的体验比较、交流研讨发现弯道跑技术的特点。再引入弯道跑技术教学,教师讲解示范弯道跑技术重点,身体重心向内适度倾斜,右臂前摆稍大稍向内,左臂稍小。

  先复*原地直道跑摆臂,再学*原地弯道跑摆臂,原地体验直道和弯道摆臂动作。强化弯道跑技术突破难点,身体各部位协调用力。之后学生运用研讨、交流的经验再次检验弯道跑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练*慢速弯道跑、快速弯道跑、直道跑进入弯道跑、弯道跑进入直到跑,进一步提高弯道跑时的身体姿态,并找出优秀典型进行展示。

  同时激励其他同学勇于展现自己,培养竞争意识。基本部分的最后安排接力比赛,男女同学分别按水*组合成4—5队,每队4人进行4×50米接力跑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练*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乐中学”、“动中练”、“玩中间”、“玩中乐”,全身心投入教学中,活跃教学气氛。

  3、目标反馈

  在课快结束之际,我以*等的心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紧接着带领学生进行放松,调节心态,轻松愉快的氛围为本课划上圆满的句号。

  八年级体育公开课《弯道跑》优质课教案设计 3

  学*内容:

  弯道跑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弯道跑的技术动作。

  2、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练*,在练*中锻炼下肢力增强身体素质的发展。

  3、学生能在练*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在课堂内自觉、自律、自强,并不乏个性的张扬。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理的倾斜角度,正确的摆臂动作,两脚的着地方法。

  难点:控制重心,克服离心力,保持身体的*衡。

  教与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开始阶段

  热身运动,预防伤害事故。

  (2)激发运动兴趣阶段

  以游戏的'方式把学生引领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从而为学*主教材做好准备.

  (3)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阶段。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在学是掌握弯道跑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调整阶段。

  上述练*学生的身体负荷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指数身体机能开始下降,通过放松练*,让学生在欢快中结束本课。

  八年级体育公开课《弯道跑》优质课教案设计 4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快速跑中的弯道跑为主线,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力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出发,通过情景激趣、启发指导、分层递进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反复学练,以达到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勇于挑战自我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在学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达到完成学*目标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人将快速跑单元安排为七个课时,本课为第三课次,内容是弯道跑。本节课紧紧围绕两个同心圆做文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弯道跑技术。通过直道快速跑与弯道快速跑作比较,让学生不断体会弯道跑的技术动作,并在反复的练*中巩固与提高。在教学中既注重同班级学生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及多层次的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教材与学情分析

  弯道跑是一项有固定动作规格,集健身、健美、健心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日常的生活圈里较为常见。弯道跑的技术关键是跑速越快,身体向内倾斜越大,外侧手臂摆动越大。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蹬地的方法、摆臂的方法以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难点是弯道内快速完成向前的跑进。

  授课班级为南外仙林分校初二(8)班的学生,男、女生共40人。两班学生在初一学*田径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快速奔跑能力,身体素质较好,学*能力强,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强。

  期望通过本课学练,学生能知道弯道跑的技术要领,以及动作原理;能做出身体内倾、外侧摆臂大于内侧摆臂的弯道跑动作;能在各种游戏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培养养自主学*的*惯与刻苦耐劳的精神。

  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做到身心协调发展。本课次初步预设的教法为:讲解与演示、设疑与释疑、引导探究、分层教学、游戏法、竞赛法。学生的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分析、练*法、竞赛法、自我评价与互评。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突出运动主线,突出合作学*,力求做到合理紧凑、流畅、循序渐进。

  五、主要教学策略和特色

  (一)情趣导入: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话语激情讲解奥运冠军博尔特200米夺冠的情景,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弯道跑。并通过“报数成团”、“穿针引线”等游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热身活动的兴趣,为进入弯道跑教学做好铺垫。

  (二)体验学*:通过“呼号绕圆”、“两人鱼贯跑”的游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体会快速过弯道时身体动作的变化,并通过“绕圆接力比赛”,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中逐渐掌握弯道跑的技术要领。用日常生活的例子结合挂图讲解弯道跑动作的原理,加深学生对于弯道跑技术动作的理性认识。并在圆的两端分别画上两条相交的直线,以此让学生自主体会“直道——弯道——直道”的动作变化感觉,最后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练*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我参与评价,通过展示、肯定成绩与纠正错误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巩固与提高弯道跑技术。

  (三)恢复身心阶段:教师鼓励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并在音乐的伴随下一起跳“兔子舞”,最后在优美旋律的伴奏下通过拉伸运动让身体得到自然的放松。

  八年级体育公开课《弯道跑》优质课教案设计 5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注重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核心,是可以与新课标的要求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运用合理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得到锻炼,得以发展身体素质。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弯道跑是在跑的项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技术要求较高。在现代跑的项目中,尤其是在200,400,800等激烈的速度耐力项目中,弯道占一半以上的距离,而且弯道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体力的消耗,从而影响跑速。因此相当重要。弯道跑可分为摆臂技术,步法和身体重心倾斜三个环节。为克服离心力,弯道跑摆臂时,右臂摆动幅度、力量大于左臂,身体向圆心倾斜(向左倾斜),右腿膝关节稍向内扣,以前脚掌内侧着地,左腿膝关节稍外展,用前脚掌外侧着地,同时并加大右腿的前摆幅度。这些动作要求在具备一定的力量基础下,对学生的*衡,自控,调节及空间感觉能力要求较高。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活动筋骨,预防伤害事故

  (2)激发运动兴趣,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无形中引入本节课主题

  2、基本部分

  (1)学*体验,掌握运动技能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兴趣。

  (2)展示运动技能,通过个人展示,学生互评,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束部分

  放松练*,结束小结,在学生身体负荷已经达到一定的强度指数,身体机能开始下降,通过肢体和精神放松练*,让学生在欢乐中结束本课。

  四、教与学策略

  教学方法上强调对学*的指导,以学生练*为主,探究练*为主,教师只起引导、调控的作用。课堂上利用分组合作学*的形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活波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能力。

  五、本课的特点

  1、利用蛇形跑,8字跑等热身活动,让学生对弯道跑有个初步体验。

  2、利用S型迎面接力比赛巧妙引入弯道跑教学内容。

  3、利用分组圆圈练*体验弯道跑技术,使学生思想轻松,学*兴趣浓厚。

  4、使用标准跑道体验弯道跑技术,学*弯道跑后,学生有比赛欲望,趁热打铁巩固学练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