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教案实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圆锥》教案 1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1)猜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圆锥》教案 2

  教学内容:

  完成“练*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

  《圆锥》教案 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

  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

  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三第4、5题。

  《圆锥》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前提准备

  1、出示圆柱,圆锥模型,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用线绕、用尺量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锥》教案 5

  教学内容:

  P29页第1-3题,完成练*五。

  教学过程:

  一、复*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二、复*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

  1、做练*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本上。

  3、做练*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五的第3、4、6题。


《圆锥》教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圆锥》教案实用5篇(扩展1)

——圆柱和圆锥教案 (菁华5篇)

圆柱和圆锥教案1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1课时

  综合练*: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的分析:

  练*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表面积做铺垫。练*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2)用一块木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的分析:

  自主练*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

  第12题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教案2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1课时

  综合练*: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的分析:

  练*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表面积做铺垫。练*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2)用一块木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的分析:

  自主练*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

  第12题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教案3

  预设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圆柱

  1、圆柱的特征。

  ⑴圆柱有什么特点?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上半题。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⑴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⑵做第91页第2题的第⑴、⑵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3、圆柱的体积。

  ⑴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上半题求圆柱体积部分。

  二、复*圆锥

  ⑴圆锥有什么特点?

  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⑶小题。

  2、圆锥的体积。

  ⑴教师问: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下半题。

  三、课堂练*

  1、做练*二十三的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

  四、创意作业。

  练*二十三的第3题。

圆柱和圆锥教案4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例1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圆柱从识别圆柱形的物体开始,因为学生已有这样的能力。例1的图片里,有些物体是圆柱形的,有些物体的一部分是圆柱形的,也有些物体不是圆柱形的。而且,在圆柱形的物体中,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厚,有的薄,这就为认识圆柱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对象。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练一练”里,教材安排了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不同的杯子和木桶,两个底面虽然相同但两底之间粗细不同的腰鼓,还有底面是正六边形的盒子,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都不是圆柱形,从而加强对圆柱特征的体验。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指出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及时出现圆柱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这是建立圆柱概念的重要一步。同时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并在圆柱的几何图形上标出高,既直观地表达高的意义,又能使学生想到测量圆柱高的方法。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圆锥的高是圆锥内部的一条线段的长。教材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在圆锥的几何图形上用虚线画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练*五的设计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都是动手操作的*题。第2题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通过立体图形与*面图形、曲面与*面的相应转化,加强对圆柱、圆锥特征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第3题把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形成圆柱,把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把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形成球,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这些几何体,使已有的圆柱、圆锥概念得到深化。第5题利用教材附页里的图形做圆柱和圆锥,体会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卷成的,圆锥的侧面是扇形卷成的,再次经历*面图形变成立体的过程。同时,做成一个圆柱要两个相同的圆,做成一个圆锥只要一个圆,再次体会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测量做成的圆柱、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能巩固高的概念,培养测量能力。计算圆柱、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复*了圆的知识,为继续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做好准备。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为此,教材先在例2里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再在例3里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例2计算圆柱形罐头盒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这个素材容易引发把商标纸剪开后看看、算算等教学活动。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商标纸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材先让学生思考底面直径2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是多大的圆,再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思考的过程能帮助正确地画图,画图则有助于体会表面积的含义。“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既是表面积的概念,也是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样,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列出公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避免了记忆公式的负担。由于圆柱的侧面积已在例2教学,计算底面积是旧知识,因此例3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并独立计算。

  练*六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2题的练*重点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求队鼓的铝皮面积就是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求队鼓的羊皮面积是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之和,求做一个铁桶用的铁皮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第3题有整理知识的作用,通过计算既能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这三个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的算法,又能整理三者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第4~9题是灵活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要联系实际判断所求问题需不需要计算底面积,要算几个底面积。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

  例4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这些目的要在思考和讨论例题中第(1)、(2)两个问题时实现。第二步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在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探索思路后,展示转化活动。学生可以看教材里的插图,也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明确转化的方法与过程。第二,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是一个*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发展想像能力。第三,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关系,体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没有变。用“底面积乘高”算得的既是转化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是原来圆柱的体积。这是形成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活动。

  例5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进行这个估计是形成一个猜想,如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验证估计,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例题把验证活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指导学生选择实验器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左图把圆锥形容器放到圆柱形容器的上面,容易比出底面积是否相等。右图把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靠*着放在同一桌面上,容易比出高是否相等。第二步指导倒沙活动: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形容器。从“3次正好倒满”证实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3倍,也就是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1/3。第三步进行推理,把实验的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猜想—验证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常用策略,教材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设计成鼓励猜想—引导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练*七和练*八里应用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要进行乘法计算。从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的计算学生经常出现错误。对此,教学应采取三点措施:一是营造良好的计算氛围,每次作业的题量不宜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要充分,在心理负担较轻的状态下能减少计算错误。保持安静,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心计算也能减少错误。二是较繁的计算使用计算器,通常情况下,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采用笔算,位数更多的数的乘法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如果让学生进行过繁的四则计算,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必要。三是指导简便计算,在半径(或直径)的长度数是5、15、25,高的长度数是2、4、8时,经常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4.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有计算公式,生活中还有大量不是这些形状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怎样测量呢?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研究这个问题。

  把土豆或铁块放入盛水的圆柱形容器里进行测量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不规则形体转化成规则形体,利用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通过质量除以比重(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体积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没有把两种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想到和理解这些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要依次测量圆柱容器的底面积、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和放入土豆后的水面高度,直观体会容器中水面上升所形成的那段圆柱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感悟“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利用这种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以后,还要再测量两个铁块的体积,为第二种测量方法积累数据资料。对于第二种方法,两个铁块的体积已经测得,再用天*称出它们的质量就能填表。通过计算发现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另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如果测量和计算都正确,这个比值应该约是7.8。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比值的具体意思是“1立方厘米铁块大约重7.8克”,这样,第三个铁块的体积就可以称出质量后用除法计算了。

圆柱和圆锥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了一些*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锥》教案实用5篇(扩展2)

——圆柱和圆锥教案实用10篇

  圆柱和圆锥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自主整理,能够清晰的了解圆柱、圆锥单元的三大知识系统,即特征、表面积、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复*,对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明晰,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复*中,通过小组合作、精巧的练*设计等,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复*及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并自主整理

  1.揭示课题:复*圆柱和圆锥

  师:请同学回忆一下,在圆柱、圆锥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能有序的将它们整理吗?。

  出示整理要求:

  (1)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有序的整理在练*纸上。

  (2)整理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以及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2.指名汇报整理结果,使用展示

  (1)学生分别汇报圆柱、圆锥的特征。

  (2)圆柱表面积怎样计算?(板书)生活中还有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制作油桶多少铁皮,通风管等[这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板书计算公式)出示自制的长方体通风管,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铁皮?

  (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怎样推导来的?

  (4)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来的呢?(生口述推导过程)这里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有怎样的关系,缺少这样的联系,能够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吗?

  圆柱的特征:

  圆柱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V=sh

  圆锥的特征 :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

  二、巩固知识 分层训练

  师:正所谓学以致用,能用整理的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吗?

  (一)填空

  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高是( )厘米.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20立方厘米,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大( )立方厘米

  3.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是5厘米,它一的侧面积是( ),表面积是( )。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地等高,体积和是6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3倍,它的侧面积比原来扩大( )倍,增加( )培.体积比原来扩大( )倍,增加( )倍.

  6.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

  以上练*采用学生口答的形式。

  (二)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的体积大于圆锥的体积.( )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缩小2倍,它的侧面积不变.( )

  4.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多2/3.( )

  手势判断,并说明错误原因。

  (三)选择

  1.冬天护林工人给圆柱形的树干的下端涂防蛀涂料,那么粉刷树干的面积是指( ).

  A.底面积 B.侧面积 C.表面积 D.体积

  2.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叠),那么围成的圆柱( ).

  A.高一定相等

  B.侧面积一定相等

  C.侧面积和高都相等

  D.侧面积和高都不相等

  3.一个圆柱形水池的容积是18.84立方米,池底直径是 4米,水池的深度是( )

  A.3 B.1.5 C.4 D.3.14

  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 )立方米.

  A. a÷3 B. 2a C. 3a D. a⒊

  5.把一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它的侧面积是( )*方厘米。

  A.6.28 B.12.56

  C.18.84 D. 25.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解决问题

  1.一个圆柱形的木棒,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在地面上滚动一周后前进了多少米?压过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分米, 分成4个相等的圆柱体. 表面积增加了18.84*方分米,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1.把一个底面直径为8分米,高3分米的圆柱形钢材,熔成一个直径为12分米的圆锥形,能熔多高?

  2.星期六笑笑请6位朋友来家做客,她选用一盒长方体包装的牛奶招待好朋友,给每位好朋友倒上一满杯后,她自己还有牛奶喝吗?

  四、总结知识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找学生谈一谈。

  圆柱和圆锥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巩固练*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和圆锥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一、复*导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九、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圆柱和圆锥教案 4

圆柱和圆锥教案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例1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圆柱从识别圆柱形的物体开始,因为学生已有这样的能力。例1的图片里,有些物体是圆柱形的,有些物体的一部分是圆柱形的,也有些物体不是圆柱形的。而且,在圆柱形的物体中,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厚,有的薄,这就为认识圆柱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对象。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练一练”里,教材安排了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不同的杯子和木桶,两个底面虽然相同但两底之间粗细不同的腰鼓,还有底面是正六边形的盒子,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都不是圆柱形,从而加强对圆柱特征的体验。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指出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及时出现圆柱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这是建立圆柱概念的重要一步。同时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并在圆柱的几何图形上标出高,既直观地表达高的意义,又能使学生想到测量圆柱高的方法。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圆锥的高是圆锥内部的一条线段的长。教材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在圆锥的几何图形上用虚线画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练*五的设计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都是动手操作的*题。第2题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通过立体图形与*面图形、曲面与*面的相应转化,加强对圆柱、圆锥特征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第3题把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形成圆柱,把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把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形成球,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这些几何体,使已有的圆柱、圆锥概念得到深化。第5题利用教材附页里的图形做圆柱和圆锥,体会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卷成的,圆锥的侧面是扇形卷成的,再次经历*面图形变成立体的过程。同时,做成一个圆柱要两个相同的圆,做成一个圆锥只要一个圆,再次体会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测量做成的圆柱、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能巩固高的概念,培养测量能力。计算圆柱、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复*了圆的知识,为继续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做好准备。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为此,教材先在例2里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再在例3里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例2计算圆柱形罐头盒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这个素材容易引发把商标纸剪开后看看、算算等教学活动。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商标纸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材先让学生思考底面直径2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是多大的圆,再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思考的过程能帮助正确地画图,画图则有助于体会表面积的含义。“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既是表面积的概念,也是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样,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列出公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避免了记忆公式的负担。由于圆柱的侧面积已在例2教学,计算底面积是旧知识,因此例3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并独立计算。

  练*六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2题的练*重点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求队鼓的铝皮面积就是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求队鼓的羊皮面积是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之和,求做一个铁桶用的铁皮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第3题有整理知识的作用,通过计算既能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这三个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的算法,又能整理三者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第4~9题是灵活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要联系实际判断所求问题需不需要计算底面积,要算几个底面积。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

  例4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这些目的要在思考和讨论例题中第(1)、(2)两个问题时实现。第二步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在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探索思路后,展示转化活动。学生可以看教材里的插图,也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明确转化的方法与过程。第二,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是一个*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发展想像能力。第三,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关系,体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没有变。用“底面积乘高”算得的既是转化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是原来圆柱的体积。这是形成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活动。

  例5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进行这个估计是形成一个猜想,如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验证估计,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例题把验证活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指导学生选择实验器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左图把圆锥形容器放到圆柱形容器的上面,容易比出底面积是否相等。右图把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靠*着放在同一桌面上,容易比出高是否相等。第二步指导倒沙活动: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形容器。从“3次正好倒满”证实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3倍,也就是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1/3。第三步进行推理,把实验的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猜想—验证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常用策略,教材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设计成鼓励猜想—引导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练*七和练*八里应用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要进行乘法计算。从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的计算学生经常出现错误。对此,教学应采取三点措施:一是营造良好的计算氛围,每次作业的题量不宜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要充分,在心理负担较轻的状态下能减少计算错误。保持安静,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心计算也能减少错误。二是较繁的计算使用计算器,通常情况下,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采用笔算,位数更多的数的乘法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如果让学生进行过繁的四则计算,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必要。三是指导简便计算,在半径(或直径)的长度数是5、15、25,高的长度数是2、4、8时,经常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4.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有计算公式,生活中还有大量不是这些形状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怎样测量呢?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研究这个问题。

  把土豆或铁块放入盛水的圆柱形容器里进行测量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不规则形体转化成规则形体,利用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通过质量除以比重(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体积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没有把两种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想到和理解这些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要依次测量圆柱容器的底面积、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和放入土豆后的水面高度,直观体会容器中水面上升所形成的那段圆柱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感悟“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利用这种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以后,还要再测量两个铁块的体积,为第二种测量方法积累数据资料。对于第二种方法,两个铁块的体积已经测得,再用天*称出它们的质量就能填表。通过计算发现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另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如果测量和计算都正确,这个比值应该约是7.8。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比值的具体意思是“1立方厘米铁块大约重7.8克”,这样,第三个铁块的体积就可以称出质量后用除法计算了。

  圆柱和圆锥教案 5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1课时

  综合练*: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的分析:

  练*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表面积做铺垫。练*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2)用一块木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的分析:

  自主练*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

  第12题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资源:

  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圆柱和圆锥教案 7

  教学内容:

  完成“练*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

  圆柱和圆锥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圆锥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以及其他几种形体的实物及模型。

  2、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实物。

  3、教师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梯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做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就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记时抢答)随着屏幕上出现一组漂亮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在描述着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学在认真的猜着,复*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屏幕上出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由于学生还没学圆柱和圆锥。造成下面的学生无法猜出。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想深刻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征这一要求。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㈠认识圆柱、圆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实物中的圆柱形物体和圆锥形物体分开。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

  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贴出学生画的立体图)

  教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想象,画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那

  么,你还能回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吗?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孩子不同的见解,做到心中有数)。

  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⑴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两个圆面就叫做底面。

  ⑵圆柱还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侧面。想一想,这个曲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想个法子试一试!

  (3)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想一想,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认识圆锥的.特征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发现了圆柱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能不能继续努力,来寻找圆锥体的特征呢?

  1、拿出桌上的圆锥形实物,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又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⑴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猜想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又会是什么图形?试试看!

  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三、巩固练*

  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下面做一组练*题看看大家对刚才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打开课本翻到48页,看第一题。

  1、完成自主练*第1、2题。(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2、完成自主练*5。(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小旗)。

  3、完成自主练*4,6。

  四、实践。

  1、让学生动手量圆柱、圆锥的高。

  圆柱和圆锥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感受事物间的联系。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负责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和区分

  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练一练;《作业本》第1页。

  教学目标:认识圆柱,知道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知道圆柱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沿高剪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及运用侧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关系及侧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模型(可以展开)

  教学过程:

  一、复*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

  二、导入新课

  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1、圆柱的认识。

  小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出示目标:

  认识2.看懂

  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

  (1)做第3页“练一练”的第l题。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展在黑板上。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

  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结: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和圆锥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一、复*导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九、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体会如下:

  在教法上能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做,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表达自己的

  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在练*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和发展性练*,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圆锥》教案实用5篇(扩展3)

——《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实用五篇

  《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1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9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67页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6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

  口答练*三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7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8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8.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

  1.做练*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三第4题。学生书面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三第3题及数训。

  六、板书:

  圆锥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它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主题图、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方厘米=0.5*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方厘米=0.005*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

  1、做第26页的第1题:

  2、练*五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惯。

  重点:

  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及应用

  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你能说说有关它们的知识吗?

  2、学生说,教师板书:

  圆锥圆柱

  特征1个底面2个

  扇形侧面展开长方形

  体积V=1/3SHV=SH

  二、提出本节课练*的内容和目标

  三、课堂练*

  (一)基本训练

  1、填空课本1----2(独立完成后校对)

  2、圆锥的体积计算

  已知:底面积、直径、周长与高求体积(小黑板出示)

  (二)综合训练: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都可用V=SH

  (3)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满汽油有2.5升,这个容器的容积就是2.5升

  (4)圆锥的体积是否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方厘米,那么高是4厘米

  2、应用:练*四第45题任选一题

  3、发展题:独立思考后校对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4

  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掌握关于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熟练运用所学公式计算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电脑制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人复*内容;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复*;

  板书课题

  2.圆柱体的体积怎么求?

  板书:V圆柱=Sh

  3.圆锥体的体积怎么求?

  板书:V圆锥=1/3 Sh

  4.公式中的 s、h分别表示什么?1/3表示什么?

  小结:求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首先要正确应用公式。

  板书:正确应用公式

  当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底面积,只给出底面的半径、直径或周长时,求它们的体积必须先求出什么?

  二、基础练*

  根据已知条件求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积(幻灯出示)

  计算这些形体的体积:

  (1)S底=1.5 *方米 h=5 米 求V圆柱

  (2)S底=1.5 *方米 h=5 米 求V圆锥

  (3)r=10分米 h=2 米 求V圆柱

  (4)C=6.28米 h=6 米 求V圆锥

  (1)、 (2)两题条件相同,所求不同;

  板书:2. 圆锥体积一定要乘 1/3

  (3)、 (4)两题都要先求出底面积;

  板书:单位名称要统一

  三、实际应用练*:

  我们还可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幻灯出示)

  1.一根圆柱形钢材长2米,底面周长为6.28厘米,如果1立方厘米钢重8克,100根这样的钢材重多少千克?

  默读后问同学:做这道题前有没有准备工作要做?(单位要统一)

  2.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4米,高1.5米,按每立方米麦重700千克算,这堆麦重多少千克?

  默读后问同学:要注意麦堆是什么形状?

  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在本子上自练;

  3.小结:在解这两题时都用到了什么计算?

  四、 提高练*:

  (幻灯出示)在一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里,放入一段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圆锥形钢材,水面升高了5厘米,这段钢材高为多少?

  (电脑出示图案)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求什么?

  1.钢材是什么形状?求圆锥体的高用什么方法?h=3V/S,3V表示什么?

  2. S可以通过哪个条件求?( r=10厘米)

  3.体积是什么呢?(电脑屏幕逐步演示)

  (1)当钢材放入时水面上升,取出时水面下降,和什么有关?

  (2)放入时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3)圆锥体占据了水桶里哪一部分水的体积?

  (4)上升的水的体积等于什么?

  (5)求圆锥形钢材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6)求这部分水的体积可通过哪些条件求?(r=30厘米,h=5厘米)

  (7)板演,同学自练;

  五、圆柱体、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电脑出示画面、公式)

  1.当圆柱体与圆锥体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逆向)

  2.当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当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相等,高也相等时,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1/3,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

  《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六年级学生基本都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特点,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做试验的方式,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试验方法,使学生的学*兴趣保持高涨。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扶”而不是“包办代替”,使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真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意以学生为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在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等基础上,自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在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试验探究——合作交流——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是探究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探究学*的*台,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同时,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铅锤

  学生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 沙子或水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提问激趣。

  师:怎样计算这个铅锤的体积?(出示铅锤)

  预设

  生:可以用“排水法”。把铅锤放入盛水的量杯中(水未溢出),根据水面的先后变化求出铅锤的体积。

  师:怎样求出沙堆的体积?(课件出示例3沙堆图)

  预设

  生1:用“排水法”好像不行。

  生2: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正方体,测出它的棱长后计算它的体积。

  生3: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长方体,测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它的体积。

  生4: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圆柱,测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出它的底面积后计算它的体积。

  2.导入新知。

  师:大家都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求这堆沙子的体积,但如果我们在计算沙堆体积之前,必须把沙子重新堆放成以前学过的几何形体,这样做又麻烦又不容易成功,看来我们还需要寻求一种更普遍、更科学、更便利的求圆锥的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感受学*数学的必要性。

  ⊙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2.探究圆锥的体积要借助一个什么样的圆柱来研究这一问题呢?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并说出观点:应该选择一个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更为合适。

  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4.方法指导。

  议一议:怎样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呢?

  (各组同学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

  预设

  生1:把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再倒入圆锥形容器中,看可以正好装满几个圆锥形容器。

  生2: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正好几次可以倒满。

  生3:选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型和圆锥模型,先用“排水法”分别求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再算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5.操作交流。

  (1)分组试验。

  请同学们分组试验。(学生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师:谁能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试验结果?

  预设

  生:在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情况下,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向圆柱形容器里倒,倒了3次,正好倒满。

  师:通过试验,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生1: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生2: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3倍。

  6.推导公式。

  师:结合自己的试验结果,说一说计算圆锥的体积时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预设

  生1:需要知道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生2: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也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师:你认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圆锥》教案实用5篇(扩展4)

——圆柱和圆锥教案 (菁华6篇)

圆柱和圆锥教案1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1课时

  综合练*: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的分析:

  练*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表面积做铺垫。练*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2)用一块木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的分析:

  自主练*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

  第12题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教案2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例1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圆柱从识别圆柱形的物体开始,因为学生已有这样的能力。例1的图片里,有些物体是圆柱形的,有些物体的一部分是圆柱形的,也有些物体不是圆柱形的。而且,在圆柱形的物体中,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厚,有的薄,这就为认识圆柱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对象。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练一练”里,教材安排了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不同的杯子和木桶,两个底面虽然相同但两底之间粗细不同的腰鼓,还有底面是正六边形的盒子,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都不是圆柱形,从而加强对圆柱特征的体验。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指出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及时出现圆柱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这是建立圆柱概念的重要一步。同时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并在圆柱的几何图形上标出高,既直观地表达高的意义,又能使学生想到测量圆柱高的方法。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圆锥的高是圆锥内部的一条线段的长。教材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在圆锥的几何图形上用虚线画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练*五的设计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都是动手操作的*题。第2题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通过立体图形与*面图形、曲面与*面的相应转化,加强对圆柱、圆锥特征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第3题把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形成圆柱,把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把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形成球,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这些几何体,使已有的圆柱、圆锥概念得到深化。第5题利用教材附页里的图形做圆柱和圆锥,体会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卷成的,圆锥的侧面是扇形卷成的,再次经历*面图形变成立体的过程。同时,做成一个圆柱要两个相同的圆,做成一个圆锥只要一个圆,再次体会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测量做成的圆柱、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能巩固高的概念,培养测量能力。计算圆柱、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复*了圆的知识,为继续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做好准备。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为此,教材先在例2里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再在例3里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例2计算圆柱形罐头盒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这个素材容易引发把商标纸剪开后看看、算算等教学活动。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商标纸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材先让学生思考底面直径2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是多大的圆,再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思考的过程能帮助正确地画图,画图则有助于体会表面积的含义。“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既是表面积的概念,也是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样,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列出公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避免了记忆公式的负担。由于圆柱的侧面积已在例2教学,计算底面积是旧知识,因此例3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并独立计算。

  练*六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2题的练*重点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求队鼓的铝皮面积就是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求队鼓的羊皮面积是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之和,求做一个铁桶用的铁皮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第3题有整理知识的作用,通过计算既能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这三个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的算法,又能整理三者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第4~9题是灵活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要联系实际判断所求问题需不需要计算底面积,要算几个底面积。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

  例4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这些目的要在思考和讨论例题中第(1)、(2)两个问题时实现。第二步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在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探索思路后,展示转化活动。学生可以看教材里的插图,也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明确转化的方法与过程。第二,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是一个*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接*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发展想像能力。第三,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关系,体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没有变。用“底面积乘高”算得的既是转化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是原来圆柱的体积。这是形成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活动。

  例5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进行这个估计是形成一个猜想,如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验证估计,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例题把验证活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指导学生选择实验器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左图把圆锥形容器放到圆柱形容器的上面,容易比出底面积是否相等。右图把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靠*着放在同一桌面上,容易比出高是否相等。第二步指导倒沙活动: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形容器。从“3次正好倒满”证实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3倍,也就是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1/3。第三步进行推理,把实验的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猜想—验证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常用策略,教材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设计成鼓励猜想—引导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练*七和练*八里应用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要进行乘法计算。从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的计算学生经常出现错误。对此,教学应采取三点措施:一是营造良好的计算氛围,每次作业的题量不宜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要充分,在心理负担较轻的状态下能减少计算错误。保持安静,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心计算也能减少错误。二是较繁的计算使用计算器,通常情况下,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采用笔算,位数更多的数的乘法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如果让学生进行过繁的四则计算,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必要。三是指导简便计算,在半径(或直径)的长度数是5、15、25,高的长度数是2、4、8时,经常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4.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有计算公式,生活中还有大量不是这些形状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怎样测量呢?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研究这个问题。

  把土豆或铁块放入盛水的圆柱形容器里进行测量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不规则形体转化成规则形体,利用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通过质量除以比重(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体积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没有把两种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想到和理解这些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要依次测量圆柱容器的底面积、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和放入土豆后的水面高度,直观体会容器中水面上升所形成的那段圆柱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感悟“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利用这种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以后,还要再测量两个铁块的体积,为第二种测量方法积累数据资料。对于第二种方法,两个铁块的体积已经测得,再用天*称出它们的质量就能填表。通过计算发现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另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如果测量和计算都正确,这个比值应该约是7.8。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比值的具体意思是“1立方厘米铁块大约重7.8克”,这样,第三个铁块的体积就可以称出质量后用除法计算了。

圆柱和圆锥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分四段进行教学。第一段,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第二段,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段,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运用此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四段,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应用体积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最后,对本单元的学*内容进行了整理与练*,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前面的学*内容既为新知识的学*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学*了新知,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又拓宽了学*空间,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今后学*其它的立体图形打好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灵活、合理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圆柱和圆锥(11课时)

圆柱和圆锥教案4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回顾、练*:1课时

  巩固练*: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1课时

  综合练*: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的分析:

  练*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表面积做铺垫。练*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2)用一块木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的分析:

  自主练*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

  第12题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教案5

  教学内容:

  P29页第1——3题,完成练*五。

  教学目标:

  1、复*,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

  (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只有一条高。)

  (2)做第29页第1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

  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三、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把圆柱切割开,拼成*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1/3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柱和圆锥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前提准备

  1、出示圆柱,圆锥模型,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用线绕、用尺量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锥》教案实用5篇(扩展5)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实用十份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1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教材附页制作圆锥。

  教学过程:

  一、复*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二、新课

  出示圆锥实物图,并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师:像这样的形状叫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着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圆锥有多少条高?为什么?(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

  (2)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数时要读*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直角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小结: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练*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中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

  圆锥是在学生学*了圆柱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两者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了圆柱的知识后再认识圆锥问题不大。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合作交流中进行学*,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学*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体会旋转直角三角形的边所成立体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模型,刻度尺,*板,剪刀,直角三角形,木棒,胶带。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看、摸、想、剪、量、转等实际操作掌握圆锥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下面说一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情境导入:由圆柱变换成圆锥,并举例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来感知圆锥的形态,使学生激起认识圆锥的欲望。

  自主学*: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感知圆锥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转一转的实际操作掌握圆锥侧面展开图特点,深刻体会到圆锥的高定义和明确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轴旋转所成立体图形的半径和高。

  课堂小结:通过填表课堂提问和回顾旧知相结合的方式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检测:通过*题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四、板书设计

  板书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使学生清楚的掌握本节课知识。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认识》的说课内容。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4

  故事背景:

  幼儿园要举行春季运动会了,老师带小朋友们去超市买了笔筒、文具盒作为比赛奖品。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吗?”皮皮说:“这个笔筒是圆柱体。”他们又来到了体育用品区,买了羽毛球、陀螺、皮球等,老师拿起陀螺问:“那你们知道陀螺是什么形状的吗?”小朋友们,你们也一起想一想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圆锥体,并掌握圆锥体的特征。

  2、引导幼儿巩固对圆柱体的认识,在比较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基础上,感知两种形体的异同。

  3、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对几何形体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购买运动会物品》;*面图形卡片;笔筒。学具准备:

  *面图形卡片;油泥。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笔筒,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笔筒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体)

  小朋友真棒,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圆柱体的好朋友认识好不好?他的好朋友就藏在这个故事里面。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购买运动会物品》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故事中的小朋友都买了些什么?

  小朋友,你知道买的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形状吗?”

  二、集体活动:

  1、粘贴立体图形:教师用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剖面图粘贴立体图形,引导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2、教师引导幼儿用三阶段教学法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

  (1)命名:教师指着圆柱体和圆锥体用缓慢的语言说:“这是圆柱体,这是圆锥体。”并抚摸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师可重复叙述。

  (2)辨别:教师引导幼儿回答:“哪一个是圆锥体?哪一个是圆柱体?圆锥体在那里?”

  (3)发音:教师指着其中一个立体图形问幼儿:“这是什么立体图形?”

  (4)记忆游戏。游戏玩法: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藏起其中的一个立体图形。请幼儿说一说哪个立体图形不见了。

  (5)触摸游戏游戏玩法: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引导幼儿摸一摸这两个立体图形,并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教室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的,哪些物品是圆锥体的。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立体图形。

  教师:“圆柱体和圆锥体是好朋友,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呢?”

  5、幼儿通过比较发现,圆柱体身上有两个圆形,圆锥体身上只有一个圆形。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用油泥做成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立体形状,比较他们的不同。第二组: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剖面图自己粘贴圆柱体和圆锥体。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把圆锥体和圆柱体的模型放入幼儿园立体图形活动区角中,让幼儿进行实物与模型的配对游戏。

  (2)园内完成《操作侧》第45/46页。

  2、家庭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是圆柱体的,哪些物品是圆锥体的。例如:橡皮泥、固体胶、透明胶、保温杯等是圆柱体的,削开的铅笔头、羽毛球、漏斗是圆锥体的。

  (2)家庭完成《亲自册》第45/46页。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是《人教版》内容第十二册4143页的内容。本节

  课是在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继续学*的内容。学*圆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从观察入手,到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圆锥体的有关概念,体积计算公式从实践中认识,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使学生认识圆锥体,掌握它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认识直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2)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1)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2)解答有关直圆锥体实物体

  积。

  3.关键: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和电脑,进行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实物让学生认识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

  认识圆锥体的底和高。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直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2.运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圆锥体,把生活中

  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上(如小麦堆,漏斗等),运用电脑闪动形式认识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认识圆锥体积的大小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电脑屏幕显示操作推导过程,把静态转化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觉到知觉进行顺利的过渡。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和创新意识。

  在认识圆锥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在认识圆锥体的体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练*,启发学生做一些有创新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悬念引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来学*了什么立体图形(圆柱体),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圆

  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圆柱体,说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提问:屏幕上还有一些什么图形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锥体,另一方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圆锥的认识。

  (1)圆锥的组成。

  ①面。圆锥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教师板书:圆锥有两个面(一个侧

  面,一个底面)。]

  ②棱。提问:圆锥有几条棱?是什么样的一条棱?[教师板书:圆锥

  有一条棱(一条封闭的曲线)。]

  ③顶点。提问:圆锥有没有顶点?有几个顶点?[教师板书:圆锥一

  个顶点。]

  ④高。提问: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出示圆锥教具(电脑显示),把它一分为二,让学生观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师板书: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旁边(手示圆锥侧面)这个长度是不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一条高)

  (2)圆锥的特征。

  ①一个底面是圆形。

  ②一个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电脑演示得到。)

  (3)指导学生看圆锥立体图。

  2.圆锥体积公式推导。

  (1)电脑出示木制圆柱体铅笔,用卷笔刀将前段削成圆锥后提问:削后的这一段是什么物体?这个圆锥是由什么物体削成的?这个圆锥体和原来这段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有什么联系?两个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发表意见)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

  ①教师演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并板书:等底等高。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将圆锥体容器里面装满黄沙后,往圆柱容器里面倒,

  连续倒三次,圆柱体容器刚好倒满。

  ②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做倒沙子实验。

  四人小组组长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发现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

  么关系。

  (3)提问:把圆锥里装满的黄沙倒入圆柱里后,沙占圆柱容积的多少?这样倒了几次后,才装满圆柱容器?这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提问:圆锥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体积公式:V=Sh,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公式应是什么?

  (教师板书:V=1/3 Sh。)

  提问:这个公式里,Sh是求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3、公式应用。

  (1)出示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V=1/3Sh 板书后提问:1912是求什么?

  =1/31912 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么?

  =76(立方厘米)

  答 :(略)

  (2)如果题目不告诉底面积,而是告诉底面半径是3厘米,怎样求圆锥体积。

  学生练*,教师讲评(略)。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巩固练*。

  1、求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30*方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径12厘米,高是10厘米。

  (4)底面周长31.4厘米,高6厘米。

  2、

  4

  求下面各物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12

  9

  5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题:把一个体积是60立方厘米的圆柱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认识了圆锥体,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解答有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圆锥的组成: 计算方法:

  面:(两个面) 棱:(一条棱) 圆柱体积公式:v=sh

  顶点:(一个顶点) 高:(一条) 圆锥体积公式:v=1/3sh

  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

  求这圆椎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略)

  这板书简明扼要符合大纲要求,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学*和掌握,展现出承上启下、循序渐*的过程,围绕着圆锥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概括出了明确的中心。

  五. 几点说明。

  根据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小结,认识圆锥体和体积计算公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运用所学的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循序渐*地布置一些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

  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

  (2)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四的.第2题。

  补充*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8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

  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圆锥的特征;

  2、做圆锥。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是《人教版》内容第十二册4143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继续学*的内容。学*圆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从观察入手,到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圆锥体的有关概念,体积计算公式从实践中认识,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使学生认识圆锥体,掌握它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

  (1)认识直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

  (2)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

  (1)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解答有关直圆锥体实物体

  积。

  3.关键: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和电脑,进行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实物让学生认识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认识圆锥体的底和高。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直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2.运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圆锥体,把生活中

  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上(如小麦堆,漏斗等),运用电脑闪动形式认识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认识圆锥体积的大小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电脑屏幕显示操作推导过程,把静态转化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觉到知觉进行顺利的过渡。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和创新意识。

  在认识圆锥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在认识圆锥体的体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练*,启发学生做一些有创新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悬念引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来学*了什么立体图形(圆柱体),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圆

  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圆柱体,说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提问:屏幕上还有一些什么图形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锥体,另一方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圆锥的认识。

  (1)圆锥的组成。

  ①面。圆锥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教师板书:圆锥有两个面(一个侧面,一个底面)。]

  ②棱。提问:圆锥有几条棱?是什么样的一条棱?[教师板书:圆锥有一条棱(一条封闭的曲线)。]

  ③顶点。提问:圆锥有没有顶点?有几个顶点?[教师板书:圆锥一个顶点。]

  ④高。提问: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出示圆锥教具(电脑显示),把它一分为二,让学生观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师板书: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旁边(手示圆锥侧面)这个长度是不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一条高)

  (2)圆锥的特征。

  ①一个底面是圆形。

  ②一个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电脑演示得到。)

  (3)指导学生看圆锥立体图。

  2.圆锥体积公式推导。

  (1)电脑出示木制圆柱体铅笔,用卷笔刀将前段削成圆锥后提问:削后的这一段是什么物体?这个圆锥是由什么物体削成的?这个圆锥体和原来这段圆柱体底面积和高有什么联系?两个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发表意见)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

  ①教师演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并板书:等底等高。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将圆锥体容器里面装满黄沙后,往圆柱容器里面倒,连续倒三次,圆柱体容器刚好倒满。

  ②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做倒沙子实验。

  四人小组组长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发现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提问:把圆锥里装满的黄沙倒入圆柱里后,沙占圆柱容积的多少?这样倒了几次后,才装满圆柱容器?这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提问:圆锥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体积公式:V=Sh,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公式应是什么?

  (教师板书:V=1/3Sh。)

  提问:这个公式里,Sh是求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3、公式应用。

  (1)出示例1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V=1/3Sh板书后提问:1912是求什么?

  =1/31912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么?

  =76(立方厘米)

  答:(略)

  (2)如果题目不告诉底面积,而是告诉底面半径是3厘米,怎样求圆锥体积。

  学生练*,教师讲评(略)。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巩固练*。

  1、求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30*方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径12厘米,高是10厘米。

  (4)底面周长31.4厘米,高6厘米。

  2、

  4

  求下面各物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12

  9

  5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题:把一个体积是60立方厘米的圆柱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认识了圆锥体,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解答有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圆锥的组成:计算方法:

  面:(两个面)棱:(一条棱)圆柱体积公式:v=sh

  顶点:(一个顶点)高:(一条)圆锥体积公式:v=1/3sh

  例1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

  求这圆椎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略)

  这板书简明扼要符合大纲要求,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学*和掌握,展现出承上启下、循序渐*的过程,围绕着圆锥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概括出了明确的中心。

  五.几点说明。

  根据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小结,认识圆锥体和体积计算公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运用所学的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循序渐*地布置一些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10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本上画。

  (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

  ②用一块木板水*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

  (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六第1、2题。

  答案:

  1.做一做:提示:亲自动手测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

  2.第1题:蒙古包由圆柱和圆锥组成;墨水瓶由2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组成;建筑物由圆柱、圆锥、长方体组成。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教案实用5篇(扩展6)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范本五份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1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例2和例3。例2是以探索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例3则是在例2的基础上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核心能力

  在探索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发展推理能力。

  (三)学*目标

  1.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探求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发展推理能力。

  (四)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五)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圆锥的体积》名师课件、若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任务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你整理出来。

  (2)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请整理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物体的体积公式以及圆锥体积的推导,深化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圆锥体积的推导埋下伏笔。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出示沙堆)

  师: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个沙堆的体积吗?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各种办法。

  预设:把它放进圆柱形的容器里,测量出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知道等等

  师:能不能像其它立体图形一样,探究出一个公式来求圆锥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出求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

  2.问题探究

  (1)观察猜想

  师: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可能有关?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圆柱,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师: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出示圆柱、圆锥的教具)

  学生猜想。

  (2)操作验证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亲自验证。

  实验用具:教师准备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模具,一些水。

  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先上台选用实验用具,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号圆锥2号圆锥3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学生选过实验用具后进行试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收集有用信息。

  (3)交流汇报

  ①汇报实验结果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②分析数据

  师:观察全班实验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大部分实验的结果是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多或四次等)

  师: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自的圆柱和圆锥,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它们的体积之间都具有这种关系呢?

  老师用标准教具装沙土再演示一次,加以验证。

  ③归纳小结

  师:谁能来总结一下,通过实验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4)公式推导

  师: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S=sh

  师: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猜测,让学生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渗透转化的思想。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感知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考查目标1、2

  (5)实践应用

  师:还记得这堆沙子吗?如果给你了它的高和底面的直径,你能算出这堆沙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5t,这堆沙子大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

  (由于这堆沙堆*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试做后交流汇报。

  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π()h来求圆锥的体积。

  师: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注意要乘以,因为通过实验,知道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3.巩固练*

  (1)填空。

  ①圆柱的体积是12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m。

  ②圆锥的体积是2.5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m。

  ③圆锥的底面积是3.1m2,高是9m,体积是()m。

  (2)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②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倍。()

  (3)课本第34页的做一做。

  ①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cm2,高是12cm,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②一个用钢铸造成的圆锥形铅锤,底面直径是4cm,高是5cm。每立方厘米钢大约重7.8g。这个铅锤重多少克?(得数保留整数)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V圆锥=V圆柱=Sh。

  (三)课时作业

  1.王师傅做一件冰雕作品,要将一块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雕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雕成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答案:30÷2=15(厘米)

  ×3.14×152×30

  =235.5×30

  =7065(立方厘米)

  答:雕成的圆锥的体积是7065立方厘米。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题,要在正方体里面雕一个最大的圆锥,必须满足圆锥的底面直径等于正方体的棱长,圆锥的高也要等于正方体的棱长,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同时为下面在长方体里放一个最大的圆锥做了铺垫。考查目标1、2

  2.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可以怎样放?怎样放体积最大?(测量教室长12m,宽6m,高4m.先计算,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考察学生对圆锥体积理解的基础上,又综合了长方体的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

  ①以长宽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4m,底面圆的直径为6m

  ②以宽高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12m,底面圆的直径为4m

  ③以长高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6m,底面圆的直径为4m

  以上三种情况计算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考查目标1、2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惯。

  重点: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及应用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你能说说有关它们的知识吗?

  2、学生说,教师板书:

  圆锥圆柱

  特征1个底面2个

  扇形侧面展开长方形

  体积V=1/3SHV=SH

  二、提出本节课练*的内容和目标

  三、课堂练*

  (一)、基本训练

  1、填空课本1----2(独立完成后校对)

  2、圆锥的体积计算

  已知:底面积、直径、周长与高求体积(小黑板出示)

  (二)、综合训练: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都可用V=SH

  (3)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满汽油有2.5升,这个容器的容积就是2.5升

  (4)圆锥的体积是否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方厘米,那么高是4厘米

  2、应用:练*四第45题任选一题

  3、发展题:独立思考后校对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水槽5个,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认识圆柱(课件演示),并说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屏幕出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口算下列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5*方厘米,高6厘米,体积=?

  (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10分米,体积=?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10分米,体积=?

  3、认识圆锥(课件演示),并说出有什么特征?

  二、沟通知识、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但是,对于圆锥的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有关圆锥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学*、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后,再用课件演示。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教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

  (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借助课件演示。

  (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活动情况,对个别小组予以适当的帮助。)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教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并启发学生在小组内有条理地表述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用字母表示一下?(指名发言,板书)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教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在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吗?(不需要)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教师给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进一步完善体积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1/3

  =底面积×高×1/3

  V=1/3Sh

  教师: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课件出示:

  想一想,讨论一下: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学生后讨论回答。

  三、应用求体积、解决问题。

  1、口答。

  (1)有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2)有一个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的。(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3、练*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3.14×(4÷2)2×1.2×1/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例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例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六年级学生基本都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特点,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做试验的方式,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试验方法,使学生的学*兴趣保持高涨。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扶”而不是“包办代替”,使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真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意以学生为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在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等基础上,自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在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试验探究——合作交流——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是探究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探究学*的*台,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同时,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铅锤

  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提问激趣。

  师:怎样计算这个铅锤的体积?(出示铅锤)

  预设

  生:可以用“排水法”。把铅锤放入盛水的量杯中(水未溢出),根据水面的先后变化求出铅锤的体积。

  师:怎样求出沙堆的体积?(课件出示例3沙堆图)

  预设

  生1:用“排水法”好像不行。

  生2: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正方体,测出它的棱长后计算它的体积。

  生3: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长方体,测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它的体积。

  生4: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圆柱,测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出它的底面积后计算它的体积。

  2.导入新知。

  师:大家都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求这堆沙子的体积,但如果我们在计算沙堆体积之前,必须把沙子重新堆放成以前学过的几何形体,这样做又麻烦又不容易成功,看来我们还需要寻求一种更普遍、更科学、更便利的求圆锥的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感受学*数学的必要性。

  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2.探究圆锥的体积要借助一个什么样的圆柱来研究这一问题呢?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并说出观点:应该选择一个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更为合适。

  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4.方法指导。

  议一议:怎样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呢?

  (各组同学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

  预设

  生1:把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再倒入圆锥形容器中,看可以正好装满几个圆锥形容器。

  生2: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正好几次可以倒满。

  生3:选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型和圆锥模型,先用“排水法”分别求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再算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5.操作交流。

  (1)分组试验。

  请同学们分组试验。(学生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师:谁能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试验结果?

  预设

  生:在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情况下,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向圆柱形容器里倒,倒了3次,正好倒满。

  师:通过试验,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生1: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生2: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3倍。

  6.推导公式。

  师:结合自己的试验结果,说一说计算圆锥的体积时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预设

  生1:需要知道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生2: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也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师:你认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5

  教学目标: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主题图、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方厘米=0.5*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方厘米=0.005*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1)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

  1、做第26页的第1题:

  2、练*五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圆锥》教案实用5篇(扩展7)

——数学《圆锥》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数学《圆锥》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1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教具的制作非常麻烦,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圆锥的体积,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容易忘掉乘。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课中,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根据学*体积的经验,先判断四个圆锥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都能说出圆锥的体积跟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思考,圆锥与学过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接着我又拿出几个不同的圆柱,问:考考你们的眼力,选择哪个来研究这个圆锥的体积比较好?将学生选的圆柱进行验证,发现与圆锥是等底等高,告诉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有些相同条件的,这样实验时可以少走弯路,实验的结果准确些,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理解。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做,实验探究,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有目的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及信息的归纳。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是优化实验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中,为了增强实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课前,我引导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实验、参与到探究中去,让他们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这样的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遗憾的时,在制作课件时考虑不周全,几个圆锥的相关数据不准确,比例不合适,对学生的学*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学生的判断结果,这些看似细节的环节,却反映了在备课时的粗心大意,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今后要注意,时刻记住:细节决定成功!

  数学《圆锥》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2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教学摒弃了以往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明白学*目标。然后让学生看白板演示将圆锥里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里,需要倒几次。虽然孩子们没有进行实验,但孩子目睹了过程,从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巩固深化知识点。

  思考:虽然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但不是并不是每个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学生动手操作。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的出错率比以前小组合作的学*的还要好。看来,这样的学*,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圆锥》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3

  该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部分知识了,想到在学生的生活中,纯圆锥的物体并不多见,所以这样安排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第一节课带领学生做圆锥,画圆——剪圆——再剪出圆心角不同的扇形——把两条半径无缝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个圆锥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径啊!(拓展怎样知道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的度数,求出圆锥底面半径的大小)

  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圆锥,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比较深刻的——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围城,底面是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还有强调对圆锥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锥,让学生试一试,想象一下。

  第一节课圆锥的认识,因为加上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的铺垫。

  数学《圆锥》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一堂复*课,对学生应该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对整理与复*课的一点小小想法:

  复*课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课时。如何在复*课中提高学生的学*效率?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把它仅仅看作是对知识的再现与补缺,简单地将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无法使学生系统理解知识,弄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还会使学生觉得是"炒剩饭"。这样往往会因重复练*而缺少新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想如果能够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切实有效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参与课堂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复*基础知识这一教学中,教师应将各个知识点,根据其发生过程和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知识网络形成高视角的思维结构建立整体意识和统一观点。为此,我进行了这样几个环节的设计:

  1、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通过师生谈话,引入课题。活跃教学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等的学*氛围。 ?

  2、回忆铺垫,梳理知识

  在本环节我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特征?”这是一个简单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说的,但又说不完整,其他学生会进行补充,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高。同时,在互动交往中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强化了复*的功能。

  3、适时拓

  整理复*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知识的整理,还需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达到复*与提高的效果。所以最后我安排了一个问题:一个圆柱长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5.12*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拔高,不仅要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还要给学生表达和发展思维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整理和复*的重要性。

  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改进。如:

  1、 怎样把握复*与新授的关系?

  这节课的设计已改动了多次,通过谈话对圆柱和圆锥从表面到内部的特征进行再认识,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进行再回顾,有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再整理的过程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这样的“再认识”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迹?

  2、 一节课中复*与练*的关系如何协调?

  在复*中必要的练*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以练*代替复*,可以边整理知识点边穿插练*,也可以在练*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练*题的分类,整理出知识网络,还可以先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再针对性地进行练*,有时用一节课对某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后,后面要跟着三四节的练*课……复*与练*的关系如何协调才能提高复*的效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由于教学经验欠缺,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环节连接不够自然,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熟练等等,以后还需要努力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数学《圆锥》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5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

  圆锥特征的复*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合理呢?学*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评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与不公*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长条黑板上。

  2、大组交流。

  (1)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插式黑板上:

  ①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③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8倍。

  ④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5倍。

  ⑤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⑥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

  (2)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3)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①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②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突出等底等高,并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

  ③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

  (1)为什么有两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

  (2)把一个空心的圆锥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4、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5、问题解决。

  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评析: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这种交流是立体、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有的小组实验失败后,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万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

  五、巩固练*,拓展深化(略)

  六、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探索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

  回到童话情节。我们发现三个圆锥形的雪糕换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雪糕公*合理,如果狐狸只用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和小白兔交换,而不使小白兔吃亏,那么圆锥形的雪糕应该是什么样的?配合用课件演示、

  总评

  1、摸得清,考虑周。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即学*起点能力分析得比较清楚。设计教案时,能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以顺应学生的学*过程,力求构建一种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值得提倡。

  2、理念新,设计巧。教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狐狸和小白兔换雪糕,并把这一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尽量做到一波未*,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教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重建构,促发展。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是学*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同的学*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本节课在实验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意见,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衡旋即被打破,当大家发现他们的实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又能建立起新的*衡,学生在“*衡——不*衡——新的*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实验、交流、反思、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容,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