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

首页 / 教案 / |

  望海潮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宋真宗咸*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望海潮》。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

  对仕途充满憧憬,又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词,赞叹杭州胜景与繁华,包含着对朋友政绩的褒扬赞美之意,也表现作者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无论从意象画面气势或氛围来看,都更加接*于豪放词的风格,可以说是柳永词作中较特殊的一首。

  【意象、背景、丰富的情感、豪放的情怀,必须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解读——立足文本,还原历史,情感体验,全面解读】

  四、欣赏诵读

  【四读品味,情感升华】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技巧】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读出韵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繁华”处上扬下顿为下文蓄势。读杭州风景的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要读得婉转清丽,又要读出作者的惊艳赞叹之情,读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等富有意象特征和情感的词,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雷霆万钧之势,也读出观赏者的惊叹之情。到“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意象清秀亮丽,充满闲情逸致,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推出代表发言,老师即时互动,注重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解读基本方法的指导,不作理解上的硬性规定。教师可以适当从学生未涉及的典型词句做延伸性的解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上片赏析“云树绕(映、掩)堤沙,怒涛卷(似、如)霜雪,天堑无涯。” 】

  “绕”字写尽绿树婆娑、江堤曲折之美,“怒涛”写巨浪滔天,声势浩大,“霜雪”比喻浪花铺天盖地;“卷”字写浪滔汹涌激荡。全句写尽钱塘潮之声、力、形、;势,惊心动魄。

  【下片赏析“重湖叠巘清嘉(呼应“湖”“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数量词)” 】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之“嘉”。“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之清秀。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子清香。“三秋”,从时间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写荷花满湖。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祥和温馨的生活画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白天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总括,写百姓温馨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官员游乐:一是宴酣之乐,二是山水之乐。“千骑”写阵仗之大,“醉”写心中陶醉,“吟赏”写精神愉悦,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好景”,字面是杭州的美景,也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友情祝愿的意味更浓厚。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多维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本词对“荷花”的描述。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资料】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这里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莲娃:采莲的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庄静江老师翻译】

  湖堤上柳色如烟,小河上彩桥似画,居屋的窗上悬挂着挡风的帘栊,门前披垂着翠绿的帷幕,错落密集的屋舍足有十万人家。云雾般的绿树掩映着钱塘江曲曲折折的长堤。澎湃激荡的巨潮涌向岸边,卷起了霜雪般的浪花,浩荡的江面一望无际。街市上珍奇物品琳琅满目,家家都穿着绫罗绸缎,争着享受奢华的生活。

  里、外湖与重叠的山岭相映成趣,清秀美丽;有深秋金黄的桂子,十里碧绿的荷花。晴天奏乐起舞,趁夜采菱欢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众多骑兵簇拥着长官,酣醉中欣赏鼓乐欢歌,吟诗观赏如烟霞的风光。他日画上美好的景致,升官回京时好向人夸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

  【教学反思】

  本次是高一年学生首次参与大范围的公开课,学生关注度高,课堂配合默契,实际效果比预想中好。本课围绕学校公开周“以导诱学,彰显个性,提高效率”的主题,教学重点在轻松和谐的互动中较有效地得以落实,学生的学*情绪是高涨的,收获也是明显的。本人教学思想与特色的落实与发挥,以音乐与图片配合诵读的的媒体辅助课件,以诵读涵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不求唯一定论的开放性探究教学方式,得到听课老师们的肯定与认同。但是,这毕竟是一堂带有展示性的公开课,凝结了师生的共同心血,付出了特别的努力,才会有特别的效果与收获。把自己教学思想与风格贯穿于每一堂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够做到“爱学、会学、乐学、学有所得”,任重而道远,本人必须继续努力探索实践。

  望海潮的教案 2

  【情景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首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信息筛选】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

  2、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3、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定的生活景象。

  (过渡)了解了词大概内容后,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跟着作者再次走进当年的杭州。

  【合作探究】

  1、自古杭州皆繁荣,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这是上片描写的内容。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一下上片。

  解说:“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市民家家戴着罗绮。只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的一面,让我们在画面式的描写中领略了杭州美好的一面。

  3、上片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那么,下片围绕西湖,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请结合词本身来说说。

  明确:“重湖”三句写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如此美丽,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4、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结尾处词人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望海潮的教案 3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 编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草稿尚在,请**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及创作: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 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 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 ,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 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 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相关导读

  在中国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哨遍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的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3、学*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知识积累

  1、词的基本常识(见补充资料)

  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 、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有重点的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引导赏析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天之势。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的钱塘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我们可以联想到南宋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虽是传说柳永犯了个美丽的错误,但也说明柳永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致。

  无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西湖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七)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望海潮》

  2、用散文化的语句描述《望海潮》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内容。

  望海潮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4、合作探究,赏析词作。

  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词作极力赞扬了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富裕安宁。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具体铺叙: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的美好。“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十里荷花”照应“重湖”。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互文见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游乐。词作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华奢靡的社会现实。

  5、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6、词作表现手法

  点染结合。先总提,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奖等手法,极力铺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板书:

  望海潮

  柳永

  词的别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

  柳永:约987—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人。世称“柳屯田”。

  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地理环境

  历史传统

  《望海潮》自然景观表现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意思相*即可)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1)

——《望海潮》教案 (菁华6篇)

《望海潮》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望海潮》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及创作: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在*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哨遍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的词的创作成就。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3.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积累,初步掌握分析标题,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品味意象,感受揣摩意境的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通过学*本诗,进一步巩固联想、想像等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鉴赏: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似画。卧波如虹的长桥,掩映在惹雾含烟的杨柳之中,显然,这是城外游览区的景色。那么,城中的居住区又是怎样呢?四个字:“风帘翠幕”。“风帘”,是挡风的帘子。“翠幕”,是翠绿色的帷幕。这是对华美房舍的刻画。词人在这里是惜墨如金。乍看起来,寥寥四字,似乎远不足以反映人民的富裕。其实并非如此,只要细细品嚼就会感到,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容量很大。既然住的是窗挂风帘、门悬帷幕的漂亮房舍,那么,房子主人的殷实富有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而这样的殷实之家如果只是屈指可数的十户八户,那当然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然而却竟有“十万”之多,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这座人烟稠密的大城市是何等地物阜民康了。“参差”,本指长短不齐,这里形容城中房屋栉比鳞次,高低不一。“十万”是个约数,并非确指。

  B.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鉴赏: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古木参天的绿树环绕着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云树”,形容树木茂密,远望如云。“天堑”,原指长江,这里指钱塘江。词人这里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卷:绿云一般的树木,护绕着巨龙似的江堤;堤外狂波怒涛,飞花溅沫;放眼望去,江海一片,宽阔无边,真不愧为天然的险阻屏障。词人所以要选择钱塘江潮的镜头,那是因为“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周密《观潮》)。大江之上,一旦潮来,长风鼓浪,波推涛吼,玉城雪岭般的潮水,如千军万马滚滚而来,大有吞天沃日之势。词人写江潮的目的,在于衬托杭州形势的险要,是对首句“形胜”二字的展开,从而使这个“三吴都会”在华美之中而显得壮丽。

  C.示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鉴赏: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至此,词人又笔锋回转,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描写都市的繁华景象。“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珍珠宝玉,这是写发达的商业。“户盈罗绮”,是指人们穿戴着绫罗绸缎,这是写家庭的富足。“竞豪奢”,是说人们在比赛豪华阔气。一个城市的繁华富有,往往是由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而细软之物则最能代表财富。词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来形容这个城市的豪奢竞逐,这充分显示了词人选材的匠心和剪裁的精工。

  D.示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偌大的西湖,一到夏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满湖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娇嫩的荷花,如美人出浴。这里,由于词人采用了互相照应、变幻腾挪的手法,从湖写到山,从树写到花,从夏写到秋,因此参差交织,跌宕多姿,把美丽的西湖写得神采飞动,逼真欲现。

  E.示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鉴赏: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如果说对西湖景色的描写,词人是凭着视觉的话,那么,接下去对游湖的描绘,则主要是凭着听觉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吹奏。“菱歌”,采菱少女唱的歌。“泛”,漂浮,荡漾。这里,词人所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游湖图:美丽的西湖,日夜都有游人泛舟,白天,悠扬的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婉转的菱歌在夜空中漂浮;垂钓的老翁笑逐颜开,采莲的姑娘欢歌嬉闹。读到这里,我们如果掩卷品味,凝神遐想,可能会有置身其境之感,被那歌声笛韵所陶醉。词人就是这样眼耳并用,任情挥洒,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把西湖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世俗失意了一位官员,却造就了一位词坛的传奇。或许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历史记住了柳永,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所以,同学们,利用好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怨天尤人,当你认为人生的大门已经关闭时,或许早已有一扇窗为你打开。

  (六)写作特点。

  铺叙:

  是指用整齐的语句优美的描述详尽的描绘某一对象的手法。

  例子: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七).课堂朗读背诵

  六.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史惊叹

  2.自然景观环境优美

  3市井面貌经济繁荣赞美

  4.生活图景生活安定羡慕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成功落实了教学目标123的内容,学生通过课堂朗读,基本成诵,建立了对词的音乐美的基本印象,激发了学*的兴趣,落实了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方面还显得信心不足,这与诗词赏析实践偏少有关,课后还需创设机会,增加阅读实践,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望海潮(东南形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望海潮(东南形胜)

《望海潮》教案4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ēncī)天堑(qiàn)珠玑(jī)

  罗绮(qǐ)重(chóng)湖叠巘(yǎn)

  羌管(qiāng)钓叟(sǒu)千骑(j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巘,山峰。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4、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注意节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

  5、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作者笔下的杭州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情感怎样?

  生活和*、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等。

  作者面对繁华的杭州,看到美丽的景色后深感欣慰,言语间充满了赞美和愉悦之情。

  (二)二轮诵读,因景明情

  【上片解读】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和“繁华”。这四个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自古杭州皆繁华,那么作者在上片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2、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在上半阕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明确: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思考:为什么是“烟柳”?

  明确: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烟”字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而且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繁华、政治是否清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少,杭州有万千人家,侧面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

  小结:这三句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面。

  3、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健雄浑有所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但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请用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一望无际。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壕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故描写钱塘江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小结: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胜。作者紧扣“东南形胜”,选择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写出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4、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这里的人民到底有多富庶呢?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两个意象——珠玑(珠玉宝石)和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柳永只抓住了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小结: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齐读上片。

  【下片解读】

  1、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风貌的呢?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①“重湖”三句:写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景,让人看了如痴如醉;②“羌管”三句:谢了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一派祥和温馨;③“千骑”三句:写不仅普通百姓是如此快乐,*们也很受拥抱这样的生活;④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有如此一人间仙境。

  2、赏析西湖湖山之美

  西湖湖山之美作者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清嘉(清秀、秀丽的样子),西湖的“清嘉”首先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所以说“清嘉”。

  接着写山上的桂子和水中的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请同学分析。

  明确:①“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 湖”,写水中荷花;②“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③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最动人心脾、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写湖山之美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花呢?

  明确: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白居易《忆江南》中可知赏桂、观潮历来为杭州之胜景美事。

  关于桂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夏天可以观荷,秋天可以赏桂,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小结: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闭目微嗅,桂香淡雅,沁人心脾;抬眼望去,荷花满湖,亭亭玉立烟,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呢?

  3、赏析百姓生活的愉快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愉快的样子。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4、赏析官员游乐的场景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官员是在乐什么?

  明确: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小结: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这三句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无一字写乐却处处欢乐。

  5、解析写作目的

  词作中有一句话与描写景物无关,但却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请找出来。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明确: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明确:“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①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②拜谒孙何,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③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

  (三)三轮诵读,概括总结

  1、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请大家总结出来。

  明确: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2、本词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点染和铺陈的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示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悲。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找出词中那些地方用了点染的方法,那些地方用了铺陈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点的方法;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用了染的方法,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特别是自己的家乡的名胜。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写到自己的练笔笔记上。

《望海潮》教案5

  学*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第一题。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赏析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带给人们的美感也是多样的,或壮美,或柔美,词人面对不同的美景,也会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婉约词风著称的李清照面对壮阔的大海,写下了那首以豪放著称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婉约派正宗的柳永在钱塘观潮、西湖览胜的时候,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风格豪放的《望海潮》。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有许多诗人、词人曾经歌咏过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柳永的《望海潮》堪称是歌咏这座城市的代表性作品,他以豪放的笔墨给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宋初杭州城的富庶与秀丽。

  上片总写杭州城的形胜与繁华。开篇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字字铿锵有力,不容置疑,以博大的气势概括了杭州城的重要位置与悠久历史:杭州城是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城市,自古至今都以繁华富庶而著称。“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那么,杭州的形胜与繁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那就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吧!先到城里去转转,道路两旁柳色如烟,小河上彩桥似画,穿行在大街小巷,只见居民房屋清幽而又雅致,窗上悬挂着挡风的帘栊,门前披垂着翠绿的帷幕,屋舍密集,整个杭州城约有十万人家呢。再到郊外去看看,最好的去处当然莫过于钱塘江了,那曲曲折折的长堤上树木成行,郁郁苍苍,远远望去如云雾萦绕。每年八月份来此观潮,澎湃浩荡的波涛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岸边,如同卷起了千万堆霜雪,声响震天如万鼓齐鸣,场面何其壮观!整个江面望不到尽头,这里的地势非常险要,如同一道天堑护卫着这座美丽的城市。那么,市民生活状况如何?市场上各色商品琳琅满目,珠宝珍玩、绫罗绸缎应有尽有,家家户户过得殷实富足,那些富豪权贵们更是争奇斗富,穷奢极欲,尽情享受着太*盛世的欢娱生活。

  最能代表杭州的自然胜景莫过西湖,下片则专咏西湖。西湖之美在于其湖山之胜景,山水相映生辉:白堤把西湖分成里湖和外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把湖面装点得分外美丽;周围的灵隐山、南屏山等等数不清的山峰重重叠叠,深秋时节,桂花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山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装扮着西湖的山光水色,令人神往,也吸引了外族入侵者的目光。据说,这首词流传开来以后,金主完颜亮欣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美景,产生了投鞭渡江的侵略野心。(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这未免有点夸张,但柳永的确很恰当地概括出了杭州西湖最具特色的美。那么,美丽的西湖给杭州人的生活增添了几多欢乐?不管白天夜晚,总能听到渔翁那悠扬的笛声,还有采莲女子婉转甜美的歌唱,收获的幸福写在他们的笑脸上。据《鹤林玉露》卷一记载,这首词是柳永献赠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吴熊和先生考证认为当是投赠给杭州知府“孙沔”的,见《吴熊和词学论集·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作为投谒之作,词的.末尾自然要唱一点颂歌: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位威武而又风雅的长官来到西湖与民同乐,他醉意浓浓地陶醉在箫音鼓乐中,啸傲流连于山水之间。何不把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来日升官回京时献上朝廷?这句话当然包含着柳永对这位长官的升迁祝福,虽然是奉承话,但却非常自然地融化在整首词中。

  这首《望海潮》有如一篇都城赋,柳永以他最擅长的赋家之笔层层铺写开来,由宏观而微观,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气势时而博大激越,时而轻柔婉转,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城这“人间天堂”的美丽与富庶,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欢乐,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和谐盛世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柳永的《望海潮》为我们提供了城市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范本

《望海潮》教案6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40首词*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2)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

望海潮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海潮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望海潮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的词的创作成就。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3.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积累,初步掌握分析标题,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品味意象,感受揣摩意境的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通过学*本诗,进一步巩固联想、想像等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鉴赏: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似画。卧波如虹的长桥,掩映在惹雾含烟的杨柳之中,显然,这是城外游览区的景色。那么,城中的居住区又是怎样呢?四个字:“风帘翠幕”。“风帘”,是挡风的帘子。“翠幕”,是翠绿色的帷幕。这是对华美房舍的刻画。词人在这里是惜墨如金。乍看起来,寥寥四字,似乎远不足以反映人民的富裕。其实并非如此,只要细细品嚼就会感到,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容量很大。既然住的是窗挂风帘、门悬帷幕的漂亮房舍,那么,房子主人的殷实富有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而这样的殷实之家如果只是屈指可数的十户八户,那当然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然而却竟有“十万”之多,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这座人烟稠密的大城市是何等地物阜民康了。“参差”,本指长短不齐,这里形容城中房屋栉比鳞次,高低不一。“十万”是个约数,并非确指。

  B.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鉴赏: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古木参天的绿树环绕着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云树”,形容树木茂密,远望如云。“天堑”,原指长江,这里指钱塘江。词人这里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卷:绿云一般的树木,护绕着巨龙似的江堤;堤外狂波怒涛,飞花溅沫;放眼望去,江海一片,宽阔无边,真不愧为天然的险阻屏障。词人所以要选择钱塘江潮的'镜头,那是因为“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周密《观潮》)。大江之上,一旦潮来,长风鼓浪,波推涛吼,玉城雪岭般的潮水,如千军万马滚滚而来,大有吞天沃日之势。词人写江潮的目的,在于衬托杭州形势的险要,是对首句“形胜”二字的展开,从而使这个“三吴都会”在华美之中而显得壮丽。

  C.示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鉴赏: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至此,词人又笔锋回转,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描写都市的繁华景象。“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珍珠宝玉,这是写发达的商业。“户盈罗绮”,是指人们穿戴着绫罗绸缎,这是写家庭的富足。“竞豪奢”,是说人们在比赛豪华阔气。一个城市的繁华富有,往往是由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而细软之物则最能代表财富。词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来形容这个城市的豪奢竞逐,这充分显示了词人选材的匠心和剪裁的精工。

  D.示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偌大的西湖,一到夏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满湖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娇嫩的荷花,如美人出浴。这里,由于词人采用了互相照应、变幻腾挪的手法,从湖写到山,从树写到花,从夏写到秋,因此参差交织,跌宕多姿,把美丽的西湖写得神采飞动,逼真欲现。

  E.示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鉴赏: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如果说对西湖景色的描写,词人是凭着视觉的话,那么,接下去对游湖的描绘,则主要是凭着听觉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吹奏。“菱歌”,采菱少女唱的歌。“泛”,漂浮,荡漾。这里,词人所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游湖图:美丽的西湖,日夜都有游人泛舟,白天,悠扬的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婉转的菱歌在夜空中漂浮;垂钓的老翁笑逐颜开,采莲的姑娘欢歌嬉闹。读到这里,我们如果掩卷品味,凝神遐想,可能会有置身其境之感,被那歌声笛韵所陶醉。词人就是这样眼耳并用,任情挥洒,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把西湖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世俗失意了一位官员,却造就了一位词坛的传奇。或许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历史记住了柳永,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所以,同学们,利用好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怨天尤人,当你认为人生的大门已经关闭时,或许早已有一扇窗为你打开。

  写作特点。铺叙:是指用整齐的语句优美的描述详尽的描绘某一对象的手法.例子: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七).课堂朗读背诵

  六.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史惊叹、

  2.自然景观环境优美、

  3市井面貌经济繁荣赞美

  4.生活图景生活安定羡慕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成功落实了教学目标123的内容,学生通过课堂朗读,基本成诵,建立了对词的音乐美的基本印象,激发了学*的兴趣,落实了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方面还显得信心不足,这与诗词赏析实践偏少有关,课后还需创设机会,增加阅读实践,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望海潮(东南形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望海潮(东南形胜)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望海潮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望海潮的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4、合作探究,赏析词作。

  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词作极力赞扬了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富裕安宁。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具体铺叙: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的美好。“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十里荷花”照应“重湖”。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互文见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游乐。词作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华奢靡的社会现实。

  5、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6、词作表现手法

  点染结合。先总提,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奖等手法,极力铺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板书:

  望海潮

  柳永

  词的别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

  柳永:约987—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人。世称“柳屯田”。

  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地理环境

  历史传统

  《望海潮》自然景观表现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意思相*即可)

望海潮的教案4

  学*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探究艺术特色。

  四、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望海潮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学*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道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的常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二、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说: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柳永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

  三、背景介绍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解说: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正因为如此,就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最后一句便有谄媚的味道。

  四、引入新课

  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五、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点

  形胜、繁华(板书)

  (2)请同学说说初读诗歌的感受:

  景——美民——乐官——愉(板书)

  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4.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解说:——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解说:——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解说:——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解说:——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

  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解说:——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解说:——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解说:——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六、总结

  1.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2.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3.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备课资料】

  一、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二、学*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一)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

  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二)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钱塘自都市繁华之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自然风光之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古繁华民生安乐之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词风豪放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四、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五、关于柳永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世间的浮名虚誉,我宁愿不要,不去追逐——我宁愿消闲自在地一边斟着茶水、品着美酒,一边拍着节律低声歌唱。“忍”字,说明诗人是痛彻后的割舍——柳永好象总是落榜嘛,在那个男人要求得一官半职的年代,他也不能免俗吧,肯定心里也想考取功名的。只是,天不遂愿,无法实现仕途抱负。所以,他才会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从这个“忍”字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受伤的,并不是潇洒到一出娘胎、打小就看透了这一切,愿意在街柳花巷里放浪形骸。因此,他会说,那些虚名我不要,还不如悠闲地品茶喝酒,和美人们唱唱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的教案6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体会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审美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上片】写杭州城的风光优美与经济繁华。

  【下片】写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祥和欢乐的生活画面(形胜、繁华)

  【词的背景与风格简介】

  四、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指导】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杭州风景词句,要读得婉转清丽,读出惊艳赞叹之情;钱塘江观潮词句,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雷霆万钧之势和观赏者的惊叹之情。“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欣赏简析)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时、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与细致刻画。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文本与资料】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莲娃:采莲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望海潮的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品味语言,感知其形象性。

  3.学*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难点

  1.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名句欣赏。

  教学过程

  【导语】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孙何,柳永的老朋友。两浙转运使: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这就是著名的《望海潮》。

  【知识链接】

  1.题解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韵,下阙六*韵,一韵到底。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繁荣、壮丽的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文体: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官至屯田员外郎(隶属工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又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他继承发展了民间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影响深远。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北宋著名流行音乐人)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情别绪,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有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作品,如《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临江仙引》等;写都市生活、锦绣河山的作品,如《望海潮》《抛球乐》《内家娇》《早梅芳》《木兰花慢》等;蔑视统治阶级或触犯统治阶级忌讳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等。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二百多首。

  3.创作背景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因身份悬殊,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乃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望海潮》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投赠)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词作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投赠之意。

  【诵读】

  节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示:

  上片开篇“东南”三句有总起夺势之气,朗读时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方面铺叙,朗读时应层层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达到高潮。

  下片先写西湖美景,优美清新,节奏*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再写杭州人民祥和宁静的生活,朗读时语气要舒缓,“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时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要诚恳,“好景”二字声音延长,语调上扬,节奏和缓。

  【预*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堤沙()天堑()珠玑()罗绮()

  菱歌()钓叟()叠()豪奢()

  【答案】:dīqiànjīqǐlínɡsǒuyǎnshē

  2.写出下列音节后的汉字。

  xiāo()鼓暮ǎi()今xiāo()

  xiāo()条和ǎi()xiāo()遥

  虎xiào()拜yè()xiāo()汉

  【答案】:箫/萧/啸霭/蔼/谒宵/逍/霄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及作用。

  “云”字写堤上之树高而多;“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有色彩,有感觉;“怒”:比拟,形容波涛翻滚的气势。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卷”字有气势,有形象。“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涛翻涌、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逼真,画面壮观。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极言钱塘江之险。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极言杭州之繁华。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极言西湖之美。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嬉嬉”二字惟妙惟肖,情态毕现。无论吹羌笛的渔翁,还是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这一画面极富生活情趣,欢洽动人。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孙何。极言杭州乃重镇。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点明写作目的。

  二.【译文】

  杭州地处东南,形势优越(美好),湖山优美,三吴的都市,钱塘(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雄壮的钱塘江广阔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遍地飘香,十里的荷花争奇斗艳。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山水烟霞的秀美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三【探究】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地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该地的特征?

  【答案】①杭州;②三吴都会:旧指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都会”,大城市,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所以称为“三吴都会”。钱塘:即杭州。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③形胜和繁华:“形胜”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繁华”是指人口众多,商铺林立,罗绮珠玑尽显奢靡。.

  2.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将精彩的笔墨放在了对哪些景致的描绘上呢?这些景致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①景致:钱塘江潮,都市盛状,西湖美景。②特点:宏伟壮观,富庶繁荣,美丽祥和。

  3.《望海潮》这首词工于铺叙,善用白描,充分体现了柳永慢词的特点,试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案】 柳永长于慢词,《望海潮》可见作者的铺叙技巧。

  (1)上阕,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①“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于刻画“形胜”;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

  (2)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好景”中出现的人。①“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的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然朴实的佳言,是千古迷人的丽句。②“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③“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4.点染,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和谐统一的图画。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的评点或总说,“染”即具体描写或分说,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试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上片中“东南”三句是点,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

  (2)下片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吟赏烟霞”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人是景中人,也是景中景。

  5.前面讲到上下片的点染内容,实际上全词的“点”在最后两句,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①这两句显现了投赠之意,虽是祝愿之辞,但“好景”已笼括了繁华美景、生活祥和之意。②一“夸”字则点出赞美、歌颂之情,既赞美景又歌颂治理有方,不用“异日”再“图”,词人已将好景图描绘出来了,尤其是百姓富庶、官民和乐的场景,那是统治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试想,几十年后,阅尽人生险滩坎坷,看惯伤情恨别的柳永故地重游,或者柳永晚生二百年,当北宋的繁华落尽,身处南宋偏安一隅境遇下的柳永重游杭州,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6.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答案】①西湖湖山之美:重湖、桂子、荷花。②百姓生活愉悦:羌管、菱歌、嬉嬉。③长官生活休闲:千骑、乘醉、吟赏。④未来前景美好:图将好景。

  7.有人说“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是“互文”手法,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②“弄”有“玩赏”义,也有“戏耍”义,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欢愉之态尽显;“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歌唱,笛声、歌声似乎随水荡漾,轻盈愉悦之貌全出。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8.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②“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明了“好景”表层意思是指杭州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最末两句虽有粉饰升*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9.《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②抒发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之情。10.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望海潮》却给人以豪放之感,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写景之壮伟、场面之宏阔。“怒涛卷霜雪”“千骑拥高牙”。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怒涛卷霜雪;夸张:云树绕堤沙。③数词的使用开阔了意象。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

  【小结】

  这首词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客观上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景象,主观上含蓄巧妙地颂扬了拜谒对象——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

  【课内训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凝噎哽咽揶揄奖掖

  B.罗绮犄角枸杞掎角之势

  C.参差差遣差劲差强人意

  D.豪奢舍弃赊账设身处地

  【答案】C【解析】AyēyèyéyèBqǐjīqǐjǐCcīchāichàchāDshēshěshēs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语凝咽通霄达旦暮霭沉沉字字珠矶

  B.星辰寥若辰星良晨美景一年之计在于晨

  C.嬉闹参差罗绮竟豪奢

  D.繁琐要言不烦东南形胜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D【解析】A无语凝噎通宵达旦字字珠玑B寥若晨星良辰美景C竞豪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答案】C【解析】三秋:秋季。

  4.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竟无语凝噎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B.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C.东南形胜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

  D.羌管弄晴弄:吹奏。

  【答案】B【解析】B项,经年,年复一年。

  5.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拟人)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夸张)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喻)

  【答案】D【解析】“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

  6.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离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答案】C【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7.《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答案】C【解析】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并非表现作者的反感。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板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笳,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英”即梅花,“冰澌”意为冰冻融化,“东风”则指春风,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答案】C【解析】C项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2.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诗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诗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②往昔生活的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游乐欢愉之情。③慨叹仕途失意之情。“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而又“时见栖鸦”和“到天涯”,表明诗人对仕途感慨至深。(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这首词的大意: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沙。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高挂的缤纷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白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嗟叹。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望海潮·梅英疏淡》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在汴京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接着写此次重来旧地时的颓废情绪,虽然风景不殊,但词人已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结构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3~4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3.试分析“乱洒衰荷”一句中“乱”字妙处。

  【答案】①它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②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4.“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①侧面描写。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鹦鹉念的“言语”实为女子所教。②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粉郎”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答案】C【解析】应是“由仰观而转至俯察”。

  6.下片中,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答:

  【答案】情感:抒发了词人的羁旅之悲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抒情方式:词人直抒胸臆,巧妙的是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或对方落笔,或虚实结合)

  【柳永轶事】

  (1)奉旨填词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80],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2)眠花宿柳

  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活处境。演出效果取决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词,演技靠个人的勤奋练*,而词则靠词人填写。[84]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词人乞词,希望不断获得词人的新词作,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时也希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3)白衣卿相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柳永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据传,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望海潮的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宋真宗咸*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望海潮》。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

  对仕途充满憧憬,又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词,赞叹杭州胜景与繁华,包含着对朋友政绩的褒扬赞美之意,也表现作者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无论从意象画面气势或氛围来看,都更加接*于豪放词的风格,可以说是柳永词作中较特殊的一首。

  【意象、背景、丰富的情感、豪放的情怀,必须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解读——立足文本,还原历史,情感体验,全面解读】

  四、欣赏诵读

  【四读品味,情感升华】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技巧】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读出韵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繁华”处上扬下顿为下文蓄势。读杭州风景的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要读得婉转清丽,又要读出作者的惊艳赞叹之情,读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等富有意象特征和情感的词,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雷霆万钧之势,也读出观赏者的惊叹之情。到“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意象清秀亮丽,充满闲情逸致,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推出代表发言,老师即时互动,注重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解读基本方法的指导,不作理解上的硬性规定。教师可以适当从学生未涉及的典型词句做延伸性的解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上片赏析“云树绕(映、掩)堤沙,怒涛卷(似、如)霜雪,天堑无涯。” 】

  “绕”字写尽绿树婆娑、江堤曲折之美,“怒涛”写巨浪滔天,声势浩大,“霜雪”比喻浪花铺天盖地;“卷”字写浪滔汹涌激荡。全句写尽钱塘潮之声、力、形、;势,惊心动魄。

  【下片赏析“重湖叠巘清嘉(呼应“湖”“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数量词)” 】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之“嘉”。“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之清秀。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子清香。“三秋”,从时间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写荷花满湖。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祥和温馨的生活画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白天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总括,写百姓温馨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官员游乐:一是宴酣之乐,二是山水之乐。“千骑”写阵仗之大,“醉”写心中陶醉,“吟赏”写精神愉悦,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好景”,字面是杭州的美景,也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友情祝愿的意味更浓厚。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多维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本词对“荷花”的描述。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资料】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这里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莲娃:采莲的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庄静江老师翻译】

  湖堤上柳色如烟,小河上彩桥似画,居屋的窗上悬挂着挡风的帘栊,门前披垂着翠绿的帷幕,错落密集的屋舍足有十万人家。云雾般的绿树掩映着钱塘江曲曲折折的长堤。澎湃激荡的巨潮涌向岸边,卷起了霜雪般的浪花,浩荡的江面一望无际。街市上珍奇物品琳琅满目,家家都穿着绫罗绸缎,争着享受奢华的生活。

  里、外湖与重叠的山岭相映成趣,清秀美丽;有深秋金黄的桂子,十里碧绿的荷花。晴天奏乐起舞,趁夜采菱欢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众多骑兵簇拥着长官,酣醉中欣赏鼓乐欢歌,吟诗观赏如烟霞的风光。他日画上美好的景致,升官回京时好向人夸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

  【教学反思】

  本次是高一年学生首次参与大范围的公开课,学生关注度高,课堂配合默契,实际效果比预想中好。本课围绕学校公开周“以导诱学,彰显个性,提高效率”的主题,教学重点在轻松和谐的互动中较有效地得以落实,学生的学*情绪是高涨的,收获也是明显的。本人教学思想与特色的落实与发挥,以音乐与图片配合诵读的的媒体辅助课件,以诵读涵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不求唯一定论的开放性探究教学方式,得到听课老师们的肯定与认同。但是,这毕竟是一堂带有展示性的公开课,凝结了师生的共同心血,付出了特别的努力,才会有特别的效果与收获。把自己教学思想与风格贯穿于每一堂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够做到“爱学、会学、乐学、学有所得”,任重而道远,本人必须继续努力探索实践。

望海潮的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官员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

  【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

  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官员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皇帝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官员的祝福。

  【艺术特点】

  1、 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

  作业布置:预*《下一课内容》。

望海潮的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3、学*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知识积累

  1、词的基本常识(见补充资料)

  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 、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有重点的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引导赏析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天之势。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的钱塘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我们可以联想到南宋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虽是传说柳永犯了个美丽的错误,但也说明柳永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致。

  无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西湖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七)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望海潮》

  2、用散文化的语句描述《望海潮》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内容。

望海潮的教案11

  【情景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首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信息筛选】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

  2、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3、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定的生活景象。

  (过渡)了解了词大概内容后,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跟着作者再次走进当年的杭州。

  【合作探究】

  1、自古杭州皆繁荣,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这是上片描写的内容。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一下上片。

  解说:“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市民家家戴着罗绮。只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的一面,让我们在画面式的描写中领略了杭州美好的一面。

  3、上片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那么,下片围绕西湖,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请结合词本身来说说。

  明确:“重湖”三句写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如此美丽,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4、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结尾处词人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望海潮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2、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本次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送出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难点:品读语言,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盛景,四股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没得比跳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勇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景象。

  三、作者介绍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望海潮”,词牌名,一百零七字,双调,上片五*韵,下片六*韵,一韵到底。也有于过片(下片的起句)二字增一韵的。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第二部分: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六、全文分析

  1.《望海潮》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美丽与繁荣的?

  从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指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指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描写的都是杭州美丽的自然景观;“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描写的是杭州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的繁荣。

  2.如何认识柳永在《望海潮》中对杭州的歌颂?

  这首词是投赠之作,是柳永投赠给孙何的。孙何当时在杭州任两浙转运使。词中“千骑拥高牙”等句,是就孙何而言的。由于是投赠给杭州长官的作品,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不免对当时的杭州进行了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以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现象,还是可以看到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殷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柳永对杭州的歌颂中也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赏。“烟柳画桥”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利用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双手造就的。柳永对此大加赞赏。

  3.《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写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重地;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风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民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美之情。

  4.“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词广为流传,请简要赏析其内容

  “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时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大。“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将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致概括了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钱塘(今浙江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八、写作特点

  ①词风豪放,巧用夸张。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苏轼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将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工于铺叙,善用白描。

  开头三句,一说地理位置,二说政治地位,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总括全局,为下文张目。“烟柳”二句,前写环境,后写居宅,继以“参差”一句总结。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作进步的交代;继而又写市场、人家,对“繁华”作进一步的描写。下片写西湖景象,从环境写到生活,从风景写到人事,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歌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全篇以铺叙见长,但又非*铺直叙,尤其是开端、结尾处都以白描为主。

  ③善用点来富有层次感。

  上片中“东南……”是点,点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风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水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九、补充资料

  柳永词的特点

  “柳永的诗词凄婉绵长、充满着儿女之情,他的用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他的词音律婉转、*易轻快。他更善于将情景交融,加上他词中的词都非常美,所以一般来说他的整体诗词充满着音乐和旋旎之美。”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布置作业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歌功颂德之嫌。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別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2.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一开头就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一句开始,从多个方面描写杭州之美丽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与“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奢侈生活的反感。

  D.下片前半段专咏西湖,从湖山盛景、桂子荷花、昼夜笙歌、湖中人物等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学*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将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谣言的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不及时扑灭,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乃至引起社会的动荡,也不是不可能的。

  D.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物质存在。

  4.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胜:优越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画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对:面对着

  D.都门帐饮无绪绪:头绪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2.答案:C

  解析:“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奢侈生活的反感”表述有误,词中无反感之意。

  3.答案:D

  解析:A项,成分余,“聆听”含有“认真听”的意思,应删去“认真”。B项,成分赞余,“如果”与“万一”重复应删去“如果”。C项,成分赘余,应删去“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中的“的”。

  4.答案:D

  解析:绪:心情,心思。

望海潮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 官------愉 (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

  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第一题。

望海潮的教案14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40首词*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六.背诵本词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3)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五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的词的创作成就。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3、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积累,初步掌握分析标题,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品味意象,感受揣摩意境的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通过学*本诗,进一步巩固联想、想像等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鉴赏: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似画。卧波如虹的长桥,掩映在惹雾含烟的杨柳之中,显然,这是城外游览区的景色。那么,城中的居住区又是怎样呢?四个字:“风帘翠幕”。“风帘”,是挡风的帘子。“翠幕”,是翠绿色的帷幕。这是对华美房舍的刻画。词人在这里是惜墨如金。乍看起来,寥寥四字,似乎远不足以反映人民的富裕。其实并非如此,只要细细品嚼就会感到,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容量很大。既然住的是窗挂风帘、门悬帷幕的漂亮房舍,那么,房子主人的殷实富有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而这样的殷实之家如果只是屈指可数的十户八户,那当然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然而却竟有“十万”之多,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这座人烟稠密的大城市是何等地物阜民康了。“参差”,本指长短不齐,这里形容城中房屋栉比鳞次,高低不一。“十万”是个约数,并非确指。

  B。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鉴赏: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古木参天的绿树环绕着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云树”,形容树木茂密,远望如云。“天堑”,原指长江,这里指钱塘江。词人这里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卷:绿云一般的树木,护绕着巨龙似的江堤;堤外狂波怒涛,飞花溅沫;放眼望去,江海一片,宽阔无边,真不愧为天然的险阻屏障。词人所以要选择钱塘江潮的镜头,那是因为“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周密《观潮》)。大江之上,一旦潮来,长风鼓浪,波推涛吼,玉城雪岭般的潮水,如千军万马滚滚而来,大有吞天沃日之势。词人写江潮的目的,在于衬托杭州形势的险要,是对首句“形胜”二字的展开,从而使这个“三吴都会”在华美之中而显得壮丽。

  C。示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鉴赏: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至此,词人又笔锋回转,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描写都市的繁华景象。“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珍珠宝玉,这是写发达的商业。“户盈罗绮”,是指人们穿戴着绫罗绸缎,这是写家庭的富足。“竞豪奢”,是说人们在比赛豪华阔气。一个城市的繁华富有,往往是由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而细软之物则最能代表财富。词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来形容这个城市的豪奢竞逐,这充分显示了词人选材的匠心和剪裁的精工。

  D。示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偌大的西湖,一到夏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满湖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娇嫩的荷花,如美人出浴。这里,由于词人采用了互相照应、变幻腾挪的手法,从湖写到山,从树写到花,从夏写到秋,因此参差交织,跌宕多姿,把美丽的西湖写得神采飞动,逼真欲现。

  E。示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鉴赏: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如果说对西湖景色的描写,词人是凭着视觉的话,那么,接下去对游湖的描绘,则主要是凭着听觉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吹奏。“菱歌”,采菱少女唱的歌。“泛”,漂浮,荡漾。这里,词人所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游湖图:美丽的西湖,日夜都有游人泛舟,白天,悠扬的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婉转的菱歌在夜空中漂浮;垂钓的老翁笑逐颜开,采莲的姑娘欢歌嬉闹。读到这里,我们如果掩卷品味,凝神遐想,可能会有置身其境之感,被那歌声笛韵所陶醉。词人就是这样眼耳并用,任情挥洒,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把西湖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世俗失意了一位官员,却造就了一位词坛的传奇。或许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历史记住了柳永,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所以,同学们,利用好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怨天尤人,当你认为人生的大门已经关闭时,或许早已有一扇窗为你打开。

  写作特点。铺叙:是指用整齐的语句优美的描述详尽的描绘某一对象的手法。例子: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七)课堂朗读背诵

  六、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史惊叹、

  2.自然景观环境优美、

  3市井面貌经济繁荣赞美

  4.生活图景生活安定羡慕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成功落实了教学目标123的内容,学生通过课堂朗读,基本成诵,建立了对词的音乐美的基本印象,激发了学*的兴趣,落实了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方面还显得信心不足,这与诗词赏析实践偏少有关,课后还需创设机会,增加阅读实践,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柳永《望海潮》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4、合作探究,赏析词作。

  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词作极力赞扬了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富裕安宁。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具体铺叙: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的美好。“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十里荷花”照应“重湖”。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互文见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游乐。词作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华奢靡的社会现实。

  5、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6、词作表现手法

  点染结合。先总提,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奖等手法,极力铺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板书:

  望海潮

  柳永

  词的别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

  柳永:约987—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人。世称“柳屯田”。

  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地理环境

  历史传统

  《望海潮》自然景观表现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意思相*即可)

  柳永《望海潮》教案 3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体会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审美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上片】写杭州城的风光优美与经济繁华。

  【下片】写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祥和欢乐的生活画面(形胜、繁华)

  【词的背景与风格简介】

  四、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指导】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杭州风景词句,要读得婉转清丽,读出惊艳赞叹之情;钱塘江观潮词句,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雷霆万钧之势和观赏者的惊叹之情。“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欣赏简析)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时、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与细致刻画。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文本与资料】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莲娃:采莲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柳永《望海潮》教案 4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ēncī)天堑(qiàn)珠玑(jī)

  罗绮(qǐ)重(chóng)湖叠巘(yǎn)

  羌管(qiāng)钓叟(sǒu)千骑(j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巘,山峰。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4、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注意节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

  5、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作者笔下的杭州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情感怎样?

  生活和*、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等。

  作者面对繁华的杭州,看到美丽的景色后深感欣慰,言语间充满了赞美和愉悦之情。

  (二)二轮诵读,因景明情

  【上片解读】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和“繁华”。这四个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自古杭州皆繁华,那么作者在上片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2、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在上半阕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明确: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思考:为什么是“烟柳”?

  明确: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烟”字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而且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繁华、政治是否清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少,杭州有万千人家,侧面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

  小结:这三句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面。

  3、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健雄浑有所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但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请用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一望无际。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壕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故描写钱塘江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小结: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胜。作者紧扣“东南形胜”,选择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写出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4、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这里的人民到底有多富庶呢?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两个意象——珠玑(珠玉宝石)和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柳永只抓住了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小结: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齐读上片。

  【下片解读】

  1、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风貌的呢?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

  ①“重湖”三句:写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景,让人看了如痴如醉;

  ②“羌管”三句:谢了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一派祥和温馨;

  ③“千骑”三句:写不仅普通百姓是如此快乐,**们也很受拥抱这样的生活;

  ④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有如此一人间仙境。

  2、赏析西湖湖山之美

  西湖湖山之美作者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清嘉(清秀、秀丽的样子),西湖的“清嘉”首先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所以说“清嘉”。

  接着写山上的桂子和水中的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请同学分析。

  明确:

  ①“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 湖”,写水中荷花;

  ②“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

  ③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最动人心脾、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写湖山之美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花呢?

  明确: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白居易《忆江南》中可知赏桂、观潮历来为杭州之胜景美事。

  关于桂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夏天可以观荷,秋天可以赏桂,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小结: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闭目微嗅,桂香淡雅,沁人心脾;抬眼望去,荷花满湖,亭亭玉立烟,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呢?

  3、赏析百姓生活的愉快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愉快的样子。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4、赏析官员游乐的场景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官员是在乐什么?

  明确: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小结: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这三句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无一字写乐却处处欢乐。

  5、解析写作目的

  词作中有一句话与描写景物无关,但却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请找出来。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明确: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明确:“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

  ①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

  ②拜谒孙何,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

  ③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

  (三)三轮诵读,概括总结

  1、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请大家总结出来。

  明确: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2、本词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点染和铺陈的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示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悲。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找出词中那些地方用了点染的方法,那些地方用了铺陈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点的方法;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用了染的方法,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特别是自己的家乡的名胜。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写到自己的练笔笔记上。

  柳永《望海潮》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六.背诵本词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4)

——《望岳》教案 (菁华3篇)

《望岳》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4、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理解、学*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点评后转到杜甫的《望岳》)

  二、学*《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三、齐背古诗。

  四、课堂练*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望岳》教案2

  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望岳》教案3

  《望岳》教案

  课 题

  望 岳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

  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介绍*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

  教师深情导入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

  欣赏泰山风光

  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播放《泰山》相关视频

  学生介绍杜甫。

  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诵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学*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

  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六:迁移练*

  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

  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课后反思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5)

——《望海潮》翻译赏析 (菁华3篇)

《望海潮》翻译赏析1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创作背景

  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树木茂盛如云,环绕着钱塘江画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似;高下不齐貌。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赏析二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赏析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

  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二百余年,户口蕃息,*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画,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赏析四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云树绕堤画,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望海潮》翻译赏析2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创作背景

  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树木茂盛如云,环绕着钱塘江画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似;高下不齐貌。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赏析二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赏析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

  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二百余年,户口蕃息,*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画,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赏析四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云树绕堤画,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望海潮》翻译赏析3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译文]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如画的彩桥,挡风的帘子,绿色的帷幕,房屋高低不齐,有十万人家。

  [出自] 柳永 《望海潮》

  《望海潮》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⑴行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

  ⑵三吴—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东部一带。这里古代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经属于吴国。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

  ⑷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这句写美丽的景色。

  ⑸风帘—挡风的帘子。幕—帐幕。这句写富贵人家的陈设。

  ⑹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形容房屋的外形)。

  ⑺云树—树木茂密如云。

  ⑻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这句说;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⑼天堑(欠qiàn)—险要的江河。这里指的是钱塘江。涯(牙yá)—边际。

  ⑽玑(机jī)—珠子。这句说: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

  ⑾绮(起qǐ)—彩色的丝绸。这句说—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⑿竞豪奢—比赛豪华,赌阔气。

  ⒀重(虫chóng)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叠巘(演yǎn)—层层叠叠的山峰。

  ⒁三秋—阴历九月。桂子—桂花

  ⒂。羌(枪qiāng)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地出产的。弄—吹奏。这句说景色晴和的时候处处演奏着音乐。

  ⒃泛—漂浮。这句说: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

  ⒄。嬉嬉—游玩得很快乐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

  ⒅千骑(计jì)—大批的马队。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这句写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

  ⒆吟赏烟霞。这句说:一面欣赏自然美景,一面做诗。

  ⒇异日图将好景。这句说:日后把这番美景画出来。

  (21)风池—凤凰池,古代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译文2: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三吴的都会,钱塘(特指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楼阁、房屋高低不齐,约有十万人家。茂密如云的林木环绕着沙堤,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钱塘江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远*重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采菱的歌曲在夜间想起,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美丽的自然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6)

——《望海潮》翻译赏析 (菁华3篇)

《望海潮》翻译赏析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译文]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如画的彩桥,挡风的帘子,绿色的帷幕,房屋高低不齐,有十万人家。

  [出自] 柳永 《望海潮》

  《望海潮》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⑴行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

  ⑵三吴—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东部一带。这里古代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经属于吴国。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

  ⑷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这句写美丽的景色。

  ⑸风帘—挡风的帘子。幕—帐幕。这句写富贵人家的陈设。

  ⑹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形容房屋的外形)。

  ⑺云树—树木茂密如云。

  ⑻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这句说;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⑼天堑(欠qiàn)—险要的江河。这里指的是钱塘江。涯(牙yá)—边际。

  ⑽玑(机jī)—珠子。这句说: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

  ⑾绮(起qǐ)—彩色的丝绸。这句说—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⑿竞豪奢—比赛豪华,赌阔气。

  ⒀重(虫chóng)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叠巘(演yǎn)—层层叠叠的山峰。

  ⒁三秋—阴历九月。桂子—桂花

  ⒂。羌(枪qiāng)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地出产的。弄—吹奏。这句说景色晴和的时候处处演奏着音乐。

  ⒃泛—漂浮。这句说: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

  ⒄。嬉嬉—游玩得很快乐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

  ⒅千骑(计jì)—大批的马队。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这句写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

  ⒆吟赏烟霞。这句说:一面欣赏自然美景,一面做诗。

  ⒇异日图将好景。这句说:日后把这番美景画出来。

  (21)风池—凤凰池,古代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译文2: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三吴的都会,钱塘(特指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楼阁、房屋高低不齐,约有十万人家。茂密如云的林木环绕着沙堤,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钱塘江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远*重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采菱的歌曲在夜间想起,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美丽的自然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翻译赏析2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创作背景

  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树木茂盛如云,环绕着钱塘江画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似;高下不齐貌。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赏析二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赏析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

  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二百余年,户口蕃息,*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画,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赏析四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云树绕堤画,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望海潮》翻译赏析3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译文]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如画的彩桥,挡风的帘子,绿色的帷幕,房屋高低不齐,有十万人家。

  [出自] 柳永 《望海潮》

  《望海潮》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⑴行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

  ⑵三吴—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东部一带。这里古代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经属于吴国。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

  ⑷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这句写美丽的景色。

  ⑸风帘—挡风的帘子。幕—帐幕。这句写富贵人家的陈设。

  ⑹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形容房屋的外形)。

  ⑺云树—树木茂密如云。

  ⑻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这句说;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⑼天堑(欠qiàn)—险要的江河。这里指的是钱塘江。涯(牙yá)—边际。

  ⑽玑(机jī)—珠子。这句说: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

  ⑾绮(起qǐ)—彩色的丝绸。这句说—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⑿竞豪奢—比赛豪华,赌阔气。

  ⒀重(虫chóng)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叠巘(演yǎn)—层层叠叠的山峰。

  ⒁三秋—阴历九月。桂子—桂花

  ⒂。羌(枪qiāng)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地出产的。弄—吹奏。这句说景色晴和的时候处处演奏着音乐。

  ⒃泛—漂浮。这句说: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

  ⒄。嬉嬉—游玩得很快乐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

  ⒅千骑(计jì)—大批的马队。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这句写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

  ⒆吟赏烟霞。这句说:一面欣赏自然美景,一面做诗。

  ⒇异日图将好景。这句说:日后把这番美景画出来。

  (21)风池—凤凰池,古代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译文2: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三吴的都会,钱塘(特指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楼阁、房屋高低不齐,约有十万人家。茂密如云的林木环绕着沙堤,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钱塘江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远*重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采菱的歌曲在夜间想起,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美丽的自然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7)

——望海潮教学设计实用5份

  望海潮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兰州。兰州也被评为20xx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我们兰州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

  二、简单介绍柳永在宋代词坛做出的贡献

  1、柳永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分秋色。

  三、品读词作

  1、 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 ,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 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 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 请全体学生齐读。

  四、品析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五、品析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

  1、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六、小结: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七、迁移应用: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望海潮》;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 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 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 政治清明

  ――――――――――――――――――――――――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评课内容

  两堂课都是以词作为教学内容,听课时我在想诗词教学在哪些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诗词教学在当今时代实际上是诗心传递的过程。要讲好诗歌,必须要品味诗的味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带领学生融入诗境,而其中最需要紧扣的是诗的语言去想去品。诗词教学是否还原了诗词的本色,是否变成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一堂课首先观察是否明确关注诗词的文体特征,观察学生是否走进了诗词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位老师音色很好,激情导入,语调铿锵,教学有板有眼,步骤清晰。这是一首登临诗,表达辛弃疾的愤慨之情、爱国之忧。领悟词人既含蓄又慷慨激昂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由何而登临,然后分上下片讲解。有层次,步骤简洁。第二位老师讲解的《望海潮》中柳永一反自己*惯的写作手法,变得豪放。柳永这个慢词高手写出了铺陈的味道。上课的老师由兰州入题,从上下片融入朗读理解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提出这首词与柳永的婉约词风不符。最后由兰州景色的写作作结。教授过程对诗词的理解颇为到位。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两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体悟词作,提出自己对词作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老师还是满足于我教你记,我教你懂。诗词教学讲究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怎样摆正学生读诗词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词感悟中走进作者、走进自我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位老师的掌控力太强,老师讲的很好跟教学很好不一样,一定要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

  2、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是怎样的角色?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牵着学生走,教学显得“严密”甚至让人觉得无痕,其实是用细碎的问题慢慢肢解诗词,诗词变成碎片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两位老师对诗词的理解过于严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深处,还是浮在表面上。有点遗憾!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要求反复吟咏,第二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两堂课老师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有效思考,老师不是报幕员,而是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者。其实这两堂课的展开可以从词作的词眼入手,让学生思考起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要懂得基于教的教学和基于学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3、这两堂课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极度欠缺。诗词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堂课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有语文味的品味,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只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稍有体现。其实可以抓住“云”、“绕”、“卷”字深入品味,落到语言内涵上,所有感情都是从语言中悟出来的。其实缺乏有效诗词语言的品析背后暴露出老师解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它的语言。《望海潮》数词运用比较突出,“十万”、“三秋”、“十里”、“千骑”就已经能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不要只想我该怎么教,要想我教些什么,哪个地方值得教。

  4、朗读的缺失,诗歌的教学一定是在朗读中完成的。第一位老师范读《登建康赏心亭》激昂慷慨,读得那么好。你应该考虑我是怎么把它读好的,你读好的根据其实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应该把这种感觉传授给学生。而第二位老师在朗读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后面写兰州有什么意义呢?读不够为何去写?是用柳永所用的写作手法写兰州了?如果仿照《望海潮》写《望兰州》用铺叙的手法去写还行。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文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现在教师喜欢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我们要考虑这个写作是不是从阅读中感悟出来的,是否用阅读中的手法来写作的,如果不用,这样的写作就是多余,还不如让学生反复吟咏词作,读出感情,读出品味。所以希望我们老师把语文教的更加美,更加精准,更加合理

  望海潮教学设计 2

  课文研*

  一、要点解析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二、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所以,词中不乏溢美之词。

  柳永写《雨霖铃》,正是他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由于封建时代文人政治命运难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经济条件落后,离别就给予青年男女以爱情的深沉打击,给予漂泊游子以羁旅愁苦的悲叹。《雨霖铃》正是这两个方面感情的真实流露。

  2.正确看待《望海潮》引发的种种传说。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扬鞭渡江之志。”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金兵南下,给南宋统治者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所决定的,与柳词本无直接关系。从传说中可以看出《望海潮》的影响之大。

  3.诵读指导

  《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朗读时当声情哀婉缠绵。如“寒蝉凄切”“切”字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拖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的“竟”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念去去”的“念”是领字,要稍重、稍停,拖音以带出下文;“酒醒何处”的“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那堪”二字要稍重,随后的“冷落清秋节”稍缓;“便纵有千种风情”中,“便”字要顿住,“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里表达苦痛无奈之意。

  三、延伸拓展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到宋代成了“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⑶本来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就与所写内容相关。但绝大多数的词的内容都不是用词牌“本意”的,如《雨霖铃》。因此,有的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3.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华fán帘幕mù参差cī叠�t清嘉xiàn

  B.罗绮qǐ钓叟sǒu箫鼓xiāo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骤雨zhòu暮霭ǎi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经年jīng甘霖lín兰舟催发cuī

  3.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日的钱塘江岸,一派繁荣景象,大厦拨地而起,长桥飞跨而过,只感觉钱塘江畔繁华中更多了一份宁静。

  B.“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首次将其改变为丝竹合奏。

  C.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里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见其对苏东坡的赞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后一线余晖从窗前消隐时,我正趴在桌边,透过窗台,庸懒地望着天际的尽头,俨然沉溺于一幅水墨山水。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D.词牌一般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G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胜景等。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请就本词的上片举一例说明“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

  6.赏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词中的妙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对《雨霖铃》的鉴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实写送别之境,但更是借痛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伤情的地点,映衬出了词人内心深沉的痛苦。从而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将“别”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恋之情、无穷的离别之恨、无可奈何之心表现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由“念”字领起,实写离别之后的情形。浩淼的烟波,沉重的暮云,高远的天空,这些景物全都笼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欲与情人再相见的无期。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虚设”表示良辰美景已经成为虚空的妄想,正因为这样,词人由己推人,设想未来,才更感受这次离别的痛苦。

  8.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说指旧日的欢爱约期。②狎兴:失意时狎玩之意兴。

  9.赏析“高柳乱蝉嘶”与“寒蝉凄切”中“乱”与“寒”的表达效果。

  答:

  10.联系全词,分析“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所表现的失意之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1.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答:

  12.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比较其中“对酒当歌”所表达感情的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释]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约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结果。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受到朝廷攻击,斥为“狂怪”。他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报国之志未衰,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间,名之曰“抱膝”,这是用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13.词中“槐枝啼宿鸟,冷烟浓”的“冷”字和“小楼愁倚画阑东”的“愁”字,好在哪里?请结合词句进行简析。

  答:

  14.“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运用了什么典故?其寓意是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5.词的上阕“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6.词作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四、片段写作

  根据《望海潮》的诗意,展开联想,扩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画面,约200字。

  望海潮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二、柳永生*及其影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四、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五、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六、板书。望海潮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惊叹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赞美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羡慕图景

  5、生活图景

  七、作业:背诵这首词

  望海潮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

  2、了解干谒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作业:

  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感知风格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

  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

  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梳理品味

  昨天预*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

  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

  (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这些好景是哪个城市的?杭州。(板书)

  (10分钟)

  2、怎么夸

  ①昨天预*时请同学们写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大家的意向非常集中,超出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写的是这一句: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既然我们这么多同学认为这句写得好,那么它好在哪里?

  (引导至意象、练字,简单说)

  好在用词恰切,好在气势磅礴,更好的是同学们读出了它是“怎么夸”杭州之景的。

  ②其实风格清丽婉约的句子也有一句特别好,咱们班也有同学提到: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我们来仔细品读品读,揣摩一下这一句词人是怎么“夸”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句诗。

  (同桌来评价一下他的描述。如好:描述很好,点评也到位;如不好:整体语言流畅,我觉得……,会更好。)

  (评价引至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

  “烟”字考究,写垂柳颜色鲜嫩润泽、姿态轻柔灵动,望之朦胧迷离、数量上成片成林;“画”字突出杭州城的繁华与富庶;“风”修饰“帘”,与前文“烟”字照应,更具动态美,引人遐想帘后的风情;“翠”幕,颜色浓郁,与烟柳形成色彩上浓淡相宜的层次,使整幅画面更美;(换字,珠帘罗幕。)“风帘翠幕”衔接上下句,由景而人,引出“参差十万人家”。

  ③大家已经明白了柳永是怎么“夸”的,现在请同学们品赏下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拿起笔,将我们心中的美景升华成美丽的文字吧!

  (3分钟时间书写,展示)

  记得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强调词人必须具有赤子之心,要有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其实不仅是词人作词,我们鉴赏词作,也需要真情。同学们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品读者的真情真意。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重现,我们发现,《望海潮》这首词对景物的描摹刻画不吝笔墨,非常细致。这也正是慢词的特点。(ppt出示)请大家齐读――

  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与小令相比,慢词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音乐更加悠扬动听,情感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多变,景物可以铺陈渲染、细笔工描。

  (15―20分钟)

  3、谁来夸

  铺陈渲染的是都市风情,细笔工描的是杭州美景,如此情致,是柳永在夸吗?

  (提醒学生看注释。)(明确:孙何)

  4.为何柳永来写

  既然是孙何将来升迁至中书省后夸于同僚,为何这首词由柳永来写?(板书,柳永)(再读注释:投赠,为了谒见地方官孙何。)

  小结:至此我们明白了这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真正意蕴,是借祝福孙何将来加官进爵至朝廷中央向同僚夸耀他治理下的杭州盛景来夸赞孙何的治理之功。

  (教师讲述)相传,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请她在孙何的宴会上演唱。当日,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举荐自己。(板书,干谒诗)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节课一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这首词的上下片风格不同,其根本原因还是由词人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孙何是地方长官,城市的繁华富庶需大手笔烘托;西湖是杭州核心景观,景色的秀美清丽需工笔细描。总之,目的决定了内容,内容决定了风格。

  大家不必觉得尴尬,在当时的情境中,这是柳永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将自己的才华适时绽放,并没有什么不对。我国的文坛上,就有很多著名的干谒诗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闺意献张水部》、《上枢密韩太尉书》)(ppt配合,显示作者)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我们只须记得词坛中有这样一位柳永,只须传唱词坛中的这样一篇经典。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带着理解和感情。(齐读)

  (5分钟)

  三、诵读拓展

  读得真好,也希望同学们能多喜欢我们的诗词经典。老师就很喜欢这首词,此时,此地,更加地喜欢,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师是河南人,同学们是福建人,这首词是出生于福建崇安的柳永,前往当时的都城河南开封的路上所做。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一起学*这首词,真的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感谢柳永给我们创造的机缘。

  所以昨天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特别有感触,依着《望海潮》的词牌,试着为柳永填了一首词,与大家分享:

  望海潮怀柳永

  才子卿相,风流倜傥,天生词人柳郎。漂泊天地,浮名忍弃,砥砺千古乐章。荷花盈十里,丹桂醉三秋,高歌徜徉。紫陌红尘,恣游狂荡,任苍茫。

  功名半生茫茫,清酒入柔肠,愁绪满腔。岸边杨柳,残月空望,遥遥再难成双。遗贤谁边向,得丧总凄凉,何须心伤。唯有低唱浅斟,缠绵醉飞觞。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时间仓促,遣词用字粗糙,格律*仄不严,欢迎大家批评。

  四、布置作业

  有人说,读柳永,一读《鹤冲天》,识得柳永傲骨肝胆;二读《定风波》,识得柳永恣荡真情;三读《雨霖铃》,识得柳永婉约缠绵;四读《望海潮》,识得柳永大家手笔;五读《八声甘州》,识得柳永唐人气象;最后读《戚氏》,识得柳永一生凄凉。

  请同学们课下诵读柳永的这些词作,体会不同风格柳词的语言之美。(作业,ppt出示)

  选做:

  阅读研究柳永及其词作的有关文章。

  (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望海潮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作者。

  ⑵ 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⑶ 学*诗中点染、铺叙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

  ⑵ 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⑵ 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1、名句欣赏。

  2、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点染和铺叙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朗读诗歌

  1、初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准词意。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⑴ 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⑵ 上阕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要读出一种气势来。

  ⑶ 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杭州是太*盛世里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在那里,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⑴ 从地理位置上看。

  ⑵ 从历史传统上看。

  ⑶ 从自然景观上看。

  ⑷ 从市井面貌上看。

  ⑸ 从百姓生活上看。

  ⑹ 钱塘长官生活看。

  3、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惊叹赞美艳羡。

  四、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1:

  杭州在诗人的笔下有美丽的景色和繁荣的经济,还有人们安乐的生活,一切显得很诗情画意。然而作者是怎样做到具体细微地描写的呢?请结合词的上阙和下阙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

  具体分析词: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2、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问题探究2:

  找出词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你是如何鉴赏的?

  五、诗歌艺术手法分析

  讨论:点染手法。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本词点染一。

  点染二

  本词的又一特色:善于铺叙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展示部分同学填词*作,大家共同交流。

  七、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望海潮

  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惊叹赞美艳羡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6、钱塘长官生活看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8)

——《望岳》优秀教案汇总五篇

  《望岳》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望岳》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学*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师补充要点(幻灯3)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概括并板书: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六、名句赏析

  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

  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七、中考链接

  我们学生学*古诗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还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关这首诗的中考赏析题。

  (幻灯9)

  八、背诵竞赛。

  九、教师小结。

  十、作业:

  《望岳》优秀教案 3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望岳》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 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文 章来源

  《望岳》优秀教案 5

  教学目的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海潮的教案汇总五篇(扩展9)

——《望岳》鉴赏汇总五篇

  《望岳》鉴赏 1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望岳》鉴赏 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鉴赏 3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鉴赏 4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泰山风光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望岳》鉴赏 5

  《望岳》原文

  岱宗夫如何⑴?齐鲁青未了⑵。

  造化钟神秀⑶,阴阳割昏晓⑷。

  荡胸生层云⑸,决眦入归鸟⑹。

  会当凌绝顶⑺,一览众山小⑻。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泰山风光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