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

首页 / 教案 / |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电脑、贝投各一。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只一圆的硬币、一只篓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行、每人一只垫子,*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开心吗?姜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位客人要来做客呢,你们看,他来了。

  (出示课件一:硬币来了。通过硬币的介绍,进一步感知圆形,初步感知球形。)

  这是谁呀?他是什么形状的?转起来呢又是怎样的?

  二、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

  1、球和硬币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二:球和硬币的区别)

  2、请幼儿看一看,球与硬币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请幼儿比一比,球与硬币谁滚的快。

  4、请幼儿讲一讲,球与硬币的特征。

  5、小结:对,小朋友讲的真好。我们来听听硬币和球体是怎么说的?

  (课件三: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

  征:硬币圆圆的、扁扁的,就象一张纸;球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滚都可以。)

  三、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1、通过课件四,引出圆柱体。(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

  2、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课件五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老师叠起来的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4、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课件五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5、小结:(观看课件六。)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他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一个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四、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1、象硬币这样的圆形,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2、哪里看到过球体?比一比谁想的最多。

  3、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五、游戏:找家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形、球体、圆柱体,老师的电脑里也有,你们看——他们想和你们做游戏呢?

  1、电脑游戏:找家

  (给各种圆形的物体、圆柱体的物体、球形物体分别找到各自的家。)

  2、综合游戏:找家

  你们都想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好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拿出垫子下面的图片,看看是什么形状的?把他送到图形宝宝的家。

  六、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你们给图形宝宝找到了家,还想用球体、圆柱体制作一些好玩的玩具,可是球体、圆柱体不够多,我们来帮他们一起做球体、圆柱体,有困难吗?

  (孩子们开始积极地寻找制作球体、圆柱体的材料,有的孩子选择报纸做金箍棒,有的选择长方形纸张做望远镜,有的把圆形图片叠在一起做柱子,有的用橡皮泥做球……蔡浩翔拿起毛线绑来绑去的,说“太难做了”我走到他身边,捡起地上的毛线团起来,立刻高兴地说,“我会了,把线团起来就可以变成球了。”开开拿起碎布也团团团,变成球。)

  七、相互交流各自的作品,结束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 2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电脑、背投各一。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只一圆的硬币、一只篓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行、每人一只垫子,*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开心吗?姜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位客人要来做客呢,你们看,他来了。

  (出示课件一:硬币来了。通过硬币的介绍,进一步感知圆形,初步感知球形。)

  这是谁呀?他是什么形状的?转起来呢又是怎样的?

  二、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

  1、球和硬币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二:球和硬币的区别)

  2、请幼儿看一看,球与硬币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请幼儿比一比,球与硬币谁滚的快。

  4、请幼儿讲一讲,球与硬币的特征。

  5、小结:对,小朋友讲的真好。我们来听听硬币和球体是怎么说的?

  (课件三: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

  征:硬币圆圆的、扁扁的,就象一张纸;球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滚都可以。)

  三、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1、通过课件四,引出圆柱体。(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

  2、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课件五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老师叠起来的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4、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课件五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5、小结:(观看课件六。)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他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一个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四、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1、象硬币这样的圆形,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2、哪里看到过球体?比一比谁想的最多。

  3、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五、游戏:找家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形、球体、圆柱体,老师的电脑里也有,你们看――他们想和你们做游戏呢?

  1、电脑游戏:找家

  (给各种圆形的物体、圆柱体的物体、球形物体分别找到各自的家。)

  2、综合游戏:找家

  你们都想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好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拿出垫子下面的图片,看看是什么形状的?把他送到图形宝宝的家。

  六、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你们给图形宝宝找到了家,还想用球体、圆柱体制作一些好玩的玩具,可是球体、圆柱体不够多,我们来帮他们一起做球体、圆柱体,有困难吗?

  (孩子们开始积极地寻找制作球体、圆柱体的材料,有的孩子选择报纸做金箍棒,有的选择长方形纸张做望远镜,有的把圆形图片叠在一起做柱子,有的用橡皮泥做球……蔡浩翔拿起毛线绑来绑去的,说“太难做了”我走到他身边,捡起地上的毛线团起来,立刻高兴地说,“我会了,把线团起来就可以变成球了。”开开拿起碎布也团团团,变成球。……)

  七、相互交流各自的作品,结束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圆片和球体及圆柱体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在实践中感受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小箱子,乒乓球及各种球体、圆片纸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半圆的半径即是球的半径。球体是有且只有一个连续曲面的立体图形,这个连续曲面叫球面。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 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 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 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 5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阅读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1)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1

  一、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电脑、贝投各一。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只一圆的硬币、一只篓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行、每人一只垫子,*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开心吗?姜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位客人要来做客呢,你们看,他来了。

  (出示课件一:硬币来了。通过硬币的介绍,进一步感知圆形,初步感知球形。)

  这是谁呀?他是什么形状的?转起来呢又是怎样的?

  二、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

  1、球和硬币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二:球和硬币的区别)

  2、请幼儿看一看,球与硬币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请幼儿比一比,球与硬币谁滚的快。

  4、请幼儿讲一讲,球与硬币的特征。

  5、小结:对,小朋友讲的真好。我们来听听硬币和球体是怎么说的?

  (课件三: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

  征:硬币圆圆的、扁扁的,就象一张纸;球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滚都可以。)

  三、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1、通过课件四,引出圆柱体。(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

  2、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课件五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老师叠起来的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4、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课件五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5、小结:(观看课件六。)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他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一个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四、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1、象硬币这样的圆形,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2、哪里看到过球体?比一比谁想的最多。

  3、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五、游戏:找家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形、球体、圆柱体,老师的电脑里也有,你们看——他们想和你们做游戏呢?

  1、电脑游戏:找家

  (给各种圆形的物体、圆柱体的物体、球形物体分别找到各自的家。)

  2、综合游戏:找家

  你们都想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好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拿出垫子下面的图片,看看是什么形状的?把他送到图形宝宝的家。

  六、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你们给图形宝宝找到了家,还想用球体、圆柱体制作一些好玩的玩具,可是球体、圆柱体不够多,我们来帮他们一起做球体、圆柱体,有困难吗?

  (孩子们开始积极地寻找制作球体、圆柱体的材料,有的孩子选择报纸做金箍棒,有的选择长方形纸张做望远镜,有的把圆形图片叠在一起做柱子,有的用橡皮泥做球……蔡浩翔拿起毛线绑来绑去的,说“太难做了”我走到他身边,捡起地上的毛线团起来,立刻高兴地说,“我会了,把线团起来就可以变成球了。”开开拿起碎布也团团团,变成球。……)

  七、相互交流各自的作品,结束教学活动。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3

  一、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电脑、贝投各一。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只一圆的硬币、一只篓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行、每人一只垫子,*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开心吗?姜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位客人要来做客呢,你们看,他来了。

  (出示课件一:硬币来了。通过硬币的介绍,进一步感知圆形,初步感知球形。)

  这是谁呀?他是什么形状的?转起来呢又是怎样的?

  二、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

  1、球和硬币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二:球和硬币的区别)

  2、请幼儿看一看,球与硬币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请幼儿比一比,球与硬币谁滚的快。

  4、请幼儿讲一讲,球与硬币的特征。

  5、小结:对,小朋友讲的真好。我们来听听硬币和球体是怎么说的?

  (课件三: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

  征:硬币圆圆的、扁扁的,就象一张纸;球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滚都可以。)

  三、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1、通过课件四,引出圆柱体。(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

  2、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课件五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老师叠起来的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4、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课件五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5、小结:(观看课件六。)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他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一个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四、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1、象硬币这样的圆形,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2、哪里看到过球体?比一比谁想的最多。

  3、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五、游戏:找家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形、球体、圆柱体,老师的电脑里也有,你们看——他们想和你们做游戏呢?

  1、电脑游戏:找家

  (给各种圆形的物体、圆柱体的物体、球形物体分别找到各自的家。)

  2、综合游戏:找家

  你们都想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好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拿出垫子下面的图片,看看是什么形状的?把他送到图形宝宝的家。

  六、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你们给图形宝宝找到了家,还想用球体、圆柱体制作一些好玩的玩具,可是球体、圆柱体不够多,我们来帮他们一起做球体、圆柱体,有困难吗?

  (孩子们开始积极地寻找制作球体、圆柱体的材料,有的孩子选择报纸做金箍棒,有的选择长方形纸张做望远镜,有的把圆形图片叠在一起做柱子,有的用橡皮泥做球……蔡浩翔拿起毛线绑来绑去的,说“太难做了”我走到他身边,捡起地上的毛线团起来,立刻高兴地说,“我会了,把线团起来就可以变成球了。”开开拿起碎布也团团团,变成球。……)

  七、相互交流各自的作品,结束教学活动。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2)

——球体和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本5份

  球体和圆柱体大班教案 1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建构着知识,从而使幼儿对本次的知识点达到长时记忆的目的。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2.使幼儿乐意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感知球体,圆柱体是什么样子的。

  3.知道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4.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次活动到达长时记忆的目的。

  难点:真确分清并记住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墙面布置球体和圆柱体两个区。

  2.各种皮球,乒乓球,纸筒,易拉罐,瓶盖等

  3.报纸。

  4.《幼儿用书・科学与数学》

  活动过程

  1.观察球体和圆柱体

  教师出示《球体和圆柱体》

  看一看,老师给小朋友带什么来?这些是什么呢?

  幼儿:这是足球,

  幼儿:这是积木,

  幼儿:这是皮球(乒乓球),

  幼儿:这是小凳,杯子,还有饮料。

  教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那些是球体?那些是圆柱体吗?

  2.操作球体和圆柱体,感知他们的特征,

  教师:我们,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请小朋友们拿一个球体,在拿一个圆柱体摸摸他们,然后在地上滚一滚,看看球体和圆柱体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我发现易拉罐倒下来的时候滚得好快好快!立起来的时候滚不动为什么呀?

  幼儿:是啊,倒下来的时候想车门儿一样滚来滚去,立起来的时候是**的。

  教师:你们看的时候很仔细,那我们再看一看,摸一摸还有什么样的东西跟它一样?

  幼儿:教师我的小登立起来的时候可以做,我搬不动的时候就把放到滚着走,

  教师:那你们看一看,这个足球和那个小登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足球到处都是圆圆的,

  幼儿:看这个足球滚得多快啊

  幼儿:这个积木可以滚着走,开可以站住,足球却站不住。

  教师:这个足球摸起来到处都是圆的可以滚着玩,我们把形状像它一样东西叫球体。

  教师:这个小板凳,上面和下面都是一样大的圆形,放到以后还可以滚着玩,像这样的东西叫圆柱体。

  教师: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把球体摞起来,再把圆柱体摞起来,看看你发现什么?

  幼儿:易拉罐可以摞起来,可是皮球摞不起来,

  教师:对,球体可以摞起来。圆柱体摞不起来。

  2.制作球体和圆柱体。

  教师:“请小朋友用报纸做一个球体的东西、再做一个圆柱体的东西,然后把它们站到墙上去。”“想一想,球体的东西要从到哪儿?圆柱体的东西要从到哪儿?”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科学与数学》,做一做书上的

  教学反思

  一、在备课时,我考虑了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如果这节活动又不适合幼儿的我会随机应变,调整活动的内容。

  二、通过这节活动课的展示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这节活动课,总的来说还不错,不仅调动了每个幼儿的积极性,而且师幼配合的非常好,通过这次的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发展。

  2.对师幼互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能很好的和老师配合,我也会因幼儿的需要调整活动内容。

  三、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短了;其次这次活动的的内容对幼儿来说还不够,还应再加点游戏。

  通过教学反思,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努力、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

  球体和圆柱体大班教案 2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感受它们的基本特征及不同点。

  2、寻找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相似的物体,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教师用皮球一个,大圆形纸片一张,大圆柱体积木一块。幼儿用圆形纸片、皮球、乒乓球、圆柱体积木、纸棒等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

  教师出示皮球和圆形纸片,提问:它们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教师有意转动皮球与纸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纸片从有的方向看是扁的,皮球无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是圆的。为每位幼儿提供圆形纸片和乒乓球,让幼儿自由操作玩弄,感受乒乓球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圆纸片不可以。

  师幼共同小结:乒乓球、皮球、排球等都是球体。不管是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2、认识圆柱体。

  教师出示圆柱体积木,提问:它是球体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不是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再请每位幼儿都取一个圆柱体积木进行滚动,发现它只能向一个方向滚动,不是往什么方向都能滚动,因此得出结论:它不是球体。引导幼儿观察,并感知了解圆柱体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并且是一样大小的。

  师幼共同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教师演示圆柱体横、竖不同的摆放形式,引导幼儿感受不同摆放状态下的圆柱体。

  3、找一找。

  请幼儿找找教室内以及幼儿园的建筑,哪儿有球体、哪儿有圆柱体。

  幼儿使用《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7页"球体和圆柱体",按要求练*,进一步熟悉与巩固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球体和圆柱体大班教案 3

  活动目的:

  1、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学*制作球体、圆柱体,建构球体、圆柱体组合物体。

  3、通过摸、量、滚、做等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4、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和思维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6、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包装。如足球冰淇淋盒、小药丸盒、易拉罐、麦乳精罐等。

  4、准备一些挂历纸、白板纸、橡皮泥、尺、胶带、线、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

  一、有趣的球体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2、请幼儿玩球。幼儿按意愿选球,通过摸、滚、踢、拍、托、掷等动作玩球。

  3、请幼儿回答教师提问:玩的是什么球?怎么玩的?大,考吧、幼师,网出,处!通过玩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5、师生创编儿歌:小小球儿圆溜溜,哪边看它都很圆;小小球体站不稳,哪边挨地都能滚。

  二、有趣的圆柱体

  1、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滚一滚易拉罐、麦乳精罐等,说说它们是向什么方向滚动的。

  3、请幼儿将圆柱体积木、积塑、小棍棒按高矮、粗细的顺序分别排一排,看看它们像什么。

  4、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三、球体、圆柱体的区别

  1、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2、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3、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四、灵巧的小手

  1、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2、给幼儿提供白板纸、挂历纸、橡皮泥等制作材料,让他们进行手工制作。

  对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求他们完成球体、圆柱体模型;对能力强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建构组合物体,如凉亭、攀登架、滚筒等;对能力一般的幼儿,要求他们完成简易组合物体即可,如冰淇淋娃娃、京剧小丑等。幼儿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对有困难的幼儿,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对大胆创新的幼儿,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并为他们提供条件,使其完成作品。

  3、作品展览。让幼儿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佳作,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五、商品展销会

  1、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

  2、引导幼儿将自制的作品、收集的玩具和废旧物品先按球体、圆柱体两大特征进行分类;再按商品的种类(如食品、玩具、日用品),进行二次分类。

  3、陈列货架,布置环境。幼儿按标记排放商品。

  4、开展创造性游戏:"商品展销会"。要求幼儿在展销过程中,说出各种商品的名称、外形特。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球体和圆柱体大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与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能清楚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吹泡泡工具:操作材料:各种圆形物体、球体、圆柱体,如硬币、小球、固体胶棒;分别贴有球体与圆柱体标记的两个纸盒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师:今天,老师特地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心爱的吹泡泡玩具,大家想玩吗?(带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师:你发现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

  二、自由探索,感知球体

  1、出示硬币,引导幼儿观察圆形与球体的不同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硬币)它是什么形状的?

  师:小朋友都说是圆形,还说刚刚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可它们两个的形状好像是不一样的呀?(引起幼儿的思考)

  2、幼儿自由操作圆形物体与球体,感知两者的不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筐子里找出和硬币形状一样的东西,再找出和泡泡形状一样的东西。找到之后 ,请小朋友拿起来摸一摸,转一转,再滚一滚,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3、集体讨论、交流,讲述自己的发现。

  4、教师小结球体的主要特征。

  师:(出示硬币)像这种圆片片,从正面看、反面看都是圆的,而这样转转转(立起硬币旋转),从侧面看过来就是扁扁的了。像球这样的物体(出示皮球),转转转,转转转(旋转皮球),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哪边推,都能滚动,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

  5、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出球体在桌上滚一滚。

  6、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球体。

  三、自由探索,感知圆柱体

  1、将硬币进行垒叠,呈现圆柱体的形成过程。

  师:今天,老师不只带来了一个硬币,你们听——(摇动装有硬币的杯子,然后一个一个拿出来,并进行垒叠,构成圆柱体。)

  师:这种形状还是球体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师:像这样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上下一样粗,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体。

  3、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出圆柱体在桌上滚一滚,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圆柱体只能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滚动。

  4、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柱体。

  四、拼搭垒叠,感受不同

  1、幼儿自由操作。

  师: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到两个球体和两个圆柱体,把它们垒高,看行不行?

  2、集体交流、讨论 ,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告诉大家,你可以把什么物体垒高?

  3、教师:球体滚来滚去,不能够垒高,而圆柱体,可以将它竖起来进行垒高。

  五、游戏活动,加深感知

  1、游戏“赶小猪”:请幼儿手持纸棍,将身边筐里的各种球体与圆柱体分别赶进贴有这两种标记的纸盒屋里,即把它们送回各自的家。

  2、游戏“滚来滚去”:幼儿学*球体、圆柱体会滚动的本领,利用身体进行滚动。

  活动延伸

  在区域内投放咨种球体、圆柱体,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它们的特征。

  球体和圆柱体大班教案 5

  活动内容: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让幼儿初步体验并能区分*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教具皮球1个,圆片纸1张,圆柱体积木1块。

  学具幼儿人手一个乒乓球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

  (1)出示皮球“这是什么?”“皮球是什么样子的.?”

  (2)比较圆片纸和皮球,了解球体特征。

  “你们看,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玩乒乓球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请小朋友在桌上玩一玩乒乓球,不要让球离开桌面,你发现了什么?”

  (4)说出球体的主要特征。

  “球是什么样子的?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你见过的东西中有哪些象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积木。

  “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片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说出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象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请小朋友在盒子里找一找,哪些积木是圆柱体?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圆柱体变成一个。”

  (4)幼儿寻找圆柱体并拼接。

  “你找到的圆柱体能不能变成一个长的圆柱体?为什么?”

  结论:只有一样粗的圆柱体才能变成一个长长的圆柱体。“你见过的东西中还有哪些象圆柱体?”

  3、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球体是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圆柱体是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相同大小的圆柱体可以接成一个长圆柱体。”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3)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范文五份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 1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 2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圆片和球体及圆柱体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在实践中感受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小箱子,乒乓球及各种球体、圆片纸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 3

  活动内容: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让幼儿初步体验并能区分*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教具皮球1个,圆片纸1张,圆柱体积木1块。

  学具幼儿人手一个乒乓球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

  (1)出示皮球“这是什么?”“皮球是什么样子的?”

  (2)比较圆片纸和皮球,了解球体特征。

  “你们看,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玩乒乓球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请小朋友在桌上玩一玩乒乓球,不要让球离开桌面,你发现了什么?”

  (4)说出球体的主要特征。

  “球是什么样子的?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你见过的东西中有哪些象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积木。

  “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片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说出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象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请小朋友在盒子里找一找,哪些积木是圆柱体?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圆柱体变成一个。”

  (4)幼儿寻找圆柱体并拼接。

  “你找到的圆柱体能不能变成一个长的圆柱体?为什么?”

  结论:只有一样粗的圆柱体才能变成一个长长的圆柱体。“你见过的东西中还有哪些象圆柱体?”

  3、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球体是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圆柱体是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相同大小的圆柱体可以接成一个长圆柱体。”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 4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球体与圆柱体》教案 5

  活动目标:

  1. 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 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 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反思:

  优点:

  1、 在活动中通过玩一玩及一些操作活动来让孩子们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另外也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 在玩一玩这一环节,孩子们的*惯也很好,在玩纸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一个一个地传;玩橡皮泥的时候,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再有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

  缺点:

  1、 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2、 在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这一环节组织的不太好,有些乱。还有待改进。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4)

——《认识圆柱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菁华3篇)

《认识圆柱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认识圆柱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 活动延伸: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认识圆柱体》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3

  目标:

  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感知数量的趣味。

  准备:

  1、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或硬币状的替代物。

  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了哪几种图形宝宝,还记得吗?(让幼儿说一说)今天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客人,它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游玩“圆柱世界”

  (1)、幼儿看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你拿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样子的?”

  (3)、介绍圆柱体

  (4)、幼儿互相交流。

  三、 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圆柱体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吗?”

  (1)、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2)、幼儿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

  四、 操作体验

  (1)、教师取出硬币问:“这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硬币变成圆柱体吗?”

  (2)、幼儿探索将硬币变成圆柱体的方法。

  (3)、幼儿叠硬币,将圆形变成圆柱体。

  五、 幼儿操作

  请幼儿翻开操作材料《数学》第25页,教师按提示指导幼儿完成此页中《认识圆柱体》的练*。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5)

——《圆柱体》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圆柱体》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五四分段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个信息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茶叶盒,剪刀,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中,我们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看,这些圆柱形状的物体。(课件出示)这些圆柱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材料。(课件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求的是圆柱的什么?(让学生边演示边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面积和2个底面面积。(边指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会求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呢?(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要求,结合圆柱的特征,用剪一剪、比一比等方法进行研究。)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便结合电脑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

  6.学*计算圆柱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你现在会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让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便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只列式不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想法。

  2.完整解答下面各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问:要求“制作笔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集体订正。)

  四、知识拓展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方分米。

  师:增加了几个面?是怎样的两个面?

  (课件演示)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操作法、推理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答: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体积是怎么求的?

  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

  二、教学例4。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答: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2、出示圆柱。

  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生猜测:相等。

  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问:刚才只是你们的猜测,你准备怎么验证?依据是什么?(4人小组讨论)

  生:准备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

  依据是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

  3、出示课件。

  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5、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似”这个词?

  6、教师演示课件。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

  7、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8、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10、用字母如何表示。

  11、出示例4。

  现在你知道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了吗?

  为什么?

  生答:体积相等,都是用底面积×高。

  V=sh

  三、巩固练*。

  1、出示练*七第一题。

  学生直接把答案填写在表中。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练一练。

  这两题,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答:不知道底面积,要先算出底面积,再乘高。

  3.14×2×5 = 62.8(*方厘米)

  3.14×(6÷2)×8 = 226.08(*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状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问:这道题和前面做的有什么不同?怎么计算?

  生答:这是求容积的。所以数据是从里面量的。

  4、练*七第2题。

  观察下面的3个杯子,你能看出哪个杯子的饮料多?

  请学生猜一猜。

  请学生列出三道算式。

  (1)3.14×(8÷2)×4

  (2)3.14×(6÷2)×7

  (3)3.14×(5÷2)×10

  问:你能不求出结果直接比较出大小吗?

  生答:第一个杯子的饮料多。

  5、练*七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3.14×3×5×1= 141.3(千克)

  141.3千克<150千克

  答:这个保温茶桶不能盛150千克水。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圆柱体》教学设计3

  教案背景: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学生学过的。所以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掌握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选用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出探索、发现的快乐,激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将直观和抽象、新授和练*有机地融为一体,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体纸筒、圆柱体物体、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入新知

  1、复*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谁来说说它的特征? (指明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展示同时师生小结)

  二、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课后作业

  应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试着推一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吧!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S侧=ch

  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动脑,使学生学有所获。通过教学有如下感悟:

  一、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面为*面,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尽量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

  二、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届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审题,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圆柱体》教学设计4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铺*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圆柱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新旧知识的转化贯通,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领悟数学思想迁移的重要性。

  3.在讲解例题与巩固练*中,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其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操作及设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大胆的猜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方法

  教学突破

  本节的内容是这单元的重点的内容,且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上对于圆柱体积的计算,首先应从圆的面积推导人手,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演示及鼓励学生实验操作来明确。

  教 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5)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2,复*相关知识,为新课教学作铺垫。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圆柱体物品,指名学生指出各部分名称。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 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 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④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4 3

  5 6

  9 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

  ⑤ ,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1,2题

  2.拓展练*2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长方体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6)

——幼儿园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

幼儿园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1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小百科: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它有2个大小相同、相互*行的圆形底面和1个曲面侧面。其侧面展开是矩形。

幼儿园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

  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 活动延伸: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幼儿园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3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 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 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材料投放:

  1. 教具准备: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 、小刀、磁带、录音机

  2. 操作学具: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

  ①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

  ②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

  ③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

  ④各种空心小形体、铁丝。

  3. 环境创设:

  ① 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金箍棒等;

  ② 自制玩具角,陈设会叫的陀螺、望远镜、万花筒、柱状风铃等;

  ③ 实物角,内置电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状物体、花瓶、废旧蛋糕盒等。

  指导要点:

  一、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幼儿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1. 介绍机器人引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请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宫玩,你们想去吗?

  2. 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

  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 玩一玩、想一想:

  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① 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② 启发提问:

  A、你玩的是什么?它象什么形状?

  B、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

  ③ 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象什么形状?

  ④ 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象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 量一量,说一说:

  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① 启发尝试:

  A、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

  B、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

  C、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请你用绳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吗

  ② 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③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④ 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三、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1. 叠一叠,变一变:

  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 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

  ① 启发提问:

  A、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

  B、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

  ② 幼儿操作,思考: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象什么?

  ③ 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象圆柱体。

  2. 找一找,削一削:

  让幼儿在寻找相似与不似中加深对圆柱体的理解。

  ① 以柱柱口吻夸奖操作认真的幼儿,并寻求帮助:你能不能帮我把象圆柱体的东西找出来?

  ② 引导幼儿观察陈列柜内实物,分辨相似与不似圆柱体的东西,并说出原因。

  ③ 提出疑问:怎样使胡萝卜变得象圆柱体?

  ④ 教师操作:用削刀将胡萝卜削掉,中间部分削去外皮,变成一样粗细。

  四、通过联想生活中的圆柱体,开拓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迁移发散能力。

  想一想,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到、用到的东西有哪些象圆柱体?

  五、通过分组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1. 制作望远镜--在长方形卡纸上先涂上花纹,再粘制两个一样大的圆柱体,并用胶水固定。

  2. 花链数字玩具--在许多形状中寻找圆柱体的小纸链,并串到弯好的铁丝上,变成花链玩具。

  3. 纸筒小动物--利用废卫生纸筒,卷上色纸,粘贴眼睛、嘴巴、耳朵等制作小兔、小鸟、螃蟹等小动物。插吸管--把吸管有规律地插入纸杯,并调整吸管两边长度,变出各种形态东西。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7)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范本10份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1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其他形体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

  课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展开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台,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几何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练*安排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自己刚推导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其认识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师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新课部分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还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有机地渗透了极限的初步思想。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2

  对《圆柱的体积》一节,备课阶段,我跟冯老师讨论过,3.19下午,又全程聆听了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领略了他们不同个性的教学风格。在我看来,尽管是同课异构,尽管是个性课堂,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例如,深入地理解教材,例如,尽可能地保持数学的逻辑严密性,等等。

  对于这节教材的理解,最严重的分歧可能来自圆柱的体积公式。教材为什么给出的是“V=Sh”而不是“V=πrh”。我想,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要统一(柱体的)体积公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事实上,V=Sh也确实更能体现柱体体积的本质,不同柱体体积的不同公式,只是进一步描述了它们的不同的S罢了。另一个原因,是为方便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当圆柱被分割为有限个曲面三棱柱并拼为准长方体时,半径r只是接*而并没有等于长方体的宽,只有这个分割被无限化(取极限)时,圆柱的半径才能与长方体的宽相等。因此,与其让学生去费解地或不求甚解地观察“长方体的宽与圆柱的半径的关系”,还不如只观察两者的底面积S。在我看来,这样地处理,是新教材较旧教材高明之处,而有的教师之所以走回老路,恐怕是对新教材理解不到位的缘故。

  对于这节课的异构,分歧最大的地方可能是对探索或计算的侧重,以及是否需要、是否可以有多种探索方法。从教材的表述看,这节课的新授完全围绕着公式的提出(猜想)、推导(验证)展开,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无疑应当放在公式的探索上。至于探索的途径或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转化,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二是验算,假设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利用它算出结果并设法检验。例如,可以将圆柱形固体放到较大的`液体量具中,通过比较圆柱体积的猜想值与液体体积的增长量,证明体积计算的正确性。也可以将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形状,如果能够在变形的过程中保持高的不变,则可以直接证明所猜想公式的正确性,否则,就要通过计算来作出间接的证明。如何理解教材中“堆硬币”的意图?我以为,这段教材的用意在于“提出猜想”而非验证猜想。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材的表述,它说的是:“从‘堆硬币’来看,用‘底面积乘高’可以计算出圆柱的体积。”而不是说圆柱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二是如果作为验证方法,在逻辑上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因为硬币本身实际上也是圆柱,它的体积是否等于底面积乘高,本身就是要待验证的。冯老师在教学中将其处理为“无数个圆叠加成为圆柱”,则使得它在逻辑上不再循环(虽然,这里的“积分过程”包含的极限思想要比“化圆为方”更难为小学生所理解。)。我认为,由于“堆硬币”的目的在于换一个角度提出猜想,教学中当学生能够提出猜想时,“叠圆成柱”的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非要不可了。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圆柱的“化圆为方”的过程却是完全必要的。教师与学生一道经历了把十六等分的曲面三棱柱拼成“准长方体”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的“*似性”,并启发他们想象当等分的数量增大到三十二、六十四、----的情况,在其想象之后,再用课件演示极限化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应当是可以真正理解的。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3

  一、我在导入时,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我认为,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我教学新课时,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是由教师示范演示推导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间感觉的体验,而且这部分又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教学难点,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间,也不利于教师营造思考的环境,不便于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图形体积和教学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缺乏行为、认知的投入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所以,课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我在练*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在设计练*时要多动脑,花心思。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4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在圆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把圆柱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就是把一个新图形转换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通过讨论,争鸣从而得出比较深层的数学知识,这种思维的火花,我们老师应及时捕捉,让它开得绚丽多彩,从而让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让学生老师这样才能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此内容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首先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过程;首先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展开部分,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在验证圆柱的体积是否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的过程中,我让两名学生到台上演示,学生兴致很高,都想到台上进行操作,被选出进行演示的学生非常认真地进行操作,而其他学生也是非常认真的进行观察。因此推导得出圆柱体积公式时,学生感到非常好懂,也学得很轻松。

  二、在讨论交流中学*。

  通过实验验证之后,让学生看课件后,小小组进行了如下讨论:

  (1)拼成的*似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高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

  团队协作意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感受不够,因为圆柱体积演示器只有一套,所以,只能是个别学生进行操作,大部分学生只能远距离观察。有些学生因看得不清楚而观察、思考得不正确。如果条件允许,演示器多一些,能让学生人人都进行操作,我想学生的参与率、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教学效果都会更好。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5

  《圆柱的体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的思想方法(转化),因此,教学新课前,复*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转化做好了铺垫。课上,出示课件: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猜测:

  (1)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猜测是否准确呢?点燃学生的学*欲望。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迁移想: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然后让学生用教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有一种推导过程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一学生回答,长方体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高不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底面半径×高。我没有否定她的回答,接着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联系,利用圆的周长和面积把圆柱体积的也转化成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学*方法,转化。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演示圆柱的体积的时候,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学具,教师教具的局限性,演示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

  2、在圆柱体经过切割、拼接之后转化为*似长方体的时候,应多给后进生留有观察、讨论的时间,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比其他学生较慢,应给于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中,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公式的应用,还要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和学*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本节课沿着“猜想-验证”的学*流程进行,给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数学推理能力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有力地促使了学*改善学*方式。本课中学生“以旧推新”-大胆地进行数学的'猜想;“以新转旧”-积极把新知识转化为已能解决的旧问题;“新旧交融”-合理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进行的,是让学生在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出了自信。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7

  我进行了圆柱体积的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倒,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或教师教具的操作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再根据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推倒出圆柱体的`体积。上课前我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进行了思考,学生的学具就既小又直接拼成了长方体,对于学生操作起不到效果,所以就直接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学生能很快的发现知识,因此推导时间过短,总感觉没有达到效果。学生缺少动手实践,就没有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很多的同学可能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一次让学具和教具成了教学的绊脚石。

  其次有一个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也有可能转化成正方体,当时讲到转化为长方体时,没有及时处理好这个学生的问题,而是在下一个课时补处理的。对于课堂的灵活掌控也是不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自身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灵活及时处理课堂中的问题。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8

  《圆柱的体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的思想方法(转化),因此,教学新课前,复*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转化做好了铺垫。课上,出示课件: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猜测:

  (1)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猜测是否准确呢?点燃学生的学*欲望。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迁移想: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然后让学生用教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有一种推导过程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一学生回答,长方体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高不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底面半径×高。我没有否定她的回答,接着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联系,利用圆的周长和面积把圆柱体积的也转化成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学*方法,转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演示圆柱的体积的时候,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学具,教师教具的局限性,演示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

  2、在圆柱体经过切割、拼接之后转化为*似长方体的时候,应多给后进生留有观察、讨论的时间,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比其他学生较慢,应给于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中,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公式的应用,还要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9

  由于我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制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上课时我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身的教学水*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从同事评课反映,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这节课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一、交流预*作业。

  在预*作业里我在备课时就设制了两个知识点,让学生课前完成,一个知识点是对旧知的回顾,要求学生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另一个知识点是要求学生预*教材回答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是与这节课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上都是能找到答案的。在对预*作业交流时我发现学生能比较顺利和准确的回答,这为新课的教学活动不仅起了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减轻了负担。

  二、交流猜想和探索如何验证。

  我利用课件把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图形和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在对如何验证让学生作为重点交流。意图是先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点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可以转化长方体;第二点把圆柱的底面经过圆心16等份 ,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和课堂开始阶段预*作业的交流,学生对如何验证的思维已经初步形成。让学生再次交流和汇报,我发现学生都了解和掌握。此时我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教具说出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让全班同学观察操作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发现圆柱可以转化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三、课件展示、构建新知。

  让学生观看课件:课件2是把刚才实际操作的过程再次演示和呈现,课件3和课件4是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长方体。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形状就有什么变化?学生明确回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长方体。接着我把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图象同时显示出来,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此时还提出了转化后的长方体底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这在教材和参考教案都没有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勇于回答,学生回答错了,我既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急不可耐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想,后来还是有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来了。我想如果不给学生思考的时机直接给出答案,这样与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所产生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分为猜想、操作、发现、结论四个阶段,学生经历这些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了转化的作用和价值,弄懂得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四、分层练*,发散思维。

  在获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成果之后,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注意分层练*,我安排了三道练*题。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在练*时我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练*情况,对出现的错误解答方法我不回避,在展示学生练*时既展示成功的也展示错误的。学生练*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在讨论和评讲练*时是很好的资源,要充分的利用。

  不足之处: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良性互动还达不到预期目标,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具备良好作业*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欠缺。

  通过这节课,我思量交流预*作业能不能与全课的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我时常为此感到纠结。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范式在我校已经试验一个月了,难免有困惑和疑问,今后我还要一如继往地与集体备课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改新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10

  今天第一节课荆校长和建英听了我讲的《圆柱的体积》,提出了几点我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一是,要注重课前的预*,圆柱的体积一课复*旧知环节,需要学生回顾什么是体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回顾转化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需要回顾的旧知较多,所以可以课前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预*,就可以避免课上学生由于对知识的遗忘,而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高效。

  二是,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环节,由于注重让学生猜想,感受,体验,并通过媒体演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有些浪费时间。

  三是,推导体积公式环节,我让学生利用拆好的圆柱学具,两人合作,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圆柱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利用这样的`关系可以推导出怎样的公式”,学生合作的成果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之后的展示汇报环节,我叫了三个学生上台按照提示的三个问题完整的表述,最后有全体齐说,没有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在说中再去感受推导的过程,我觉得这也是我欠缺的地方。

  四是,练*反馈环节,我依据学生推导出的四个公式,先让学生看着这些公式说一说,求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说出了四种情况:知道了半径和高求体积;知道了周长和高求体积;知道了底面积和高求体积;知道了直径和高求体积。我顺势出了四道这样的练*题让学生在本上完成并集体订正,感觉练*的量不够。

  通过这节课,从荆校长和建英的评课中,我体会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抓好课前预*,其次,注重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说而且要说透,最后,注意各环节时间分配要合理,做到心中有数。还有就是要加大练*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学*效果掌握程度做到了如指掌。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8)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通用五篇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1

  活动内容: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让幼儿初步体验并能区分*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教具皮球1个,圆片纸1张,圆柱体积木1块。

  学具幼儿人手一个乒乓球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

  (1)出示皮球“这是什么?”“皮球是什么样子的?”

  (2)比较圆片纸和皮球,了解球体特征。

  “你们看,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玩乒乓球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请小朋友在桌上玩一玩乒乓球,不要让球离开桌面,你发现了什么?”

  (4)说出球体的主要特征。

  “球是什么样子的?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你见过的东西中有哪些象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积木。

  “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片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说出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象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请小朋友在盒子里找一找,哪些积木是圆柱体?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圆柱体变成一个。”

  (4)幼儿寻找圆柱体并拼接。

  “你找到的圆柱体能不能变成一个长的圆柱体?为什么?”

  结论:只有一样粗的圆柱体才能变成一个长长的圆柱体。“你见过的东西中还有哪些象圆柱体?”

  3、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球体是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圆柱体是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相同大小的圆柱体可以接成一个长圆柱体。”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2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3

  设计思路:

  “认识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我班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对圆形、球体已经有所认识。于是,我利用圆形的叠合自然地引出了“圆柱体”,然后通过与球体的对比,在游戏“滚”和“叠”中,感知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从实物→图形,从具体→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幼儿的认知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在“滚”“叠”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元硬币人手6枚,球人手一只,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叠一叠,引出圆柱体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把这么多圆形的硬币叠起来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得整齐;双面胶放在圆盘里

  3、交流:圆形的硬币叠起来变成了什么?

  4、小结:我们把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二)辨一辨,区别球体与圆柱体

  1、滚一滚,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交代要求:在桌 上滚动)

  2、小结:球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球体滚得快;圆柱体滚得慢。

  球体可以在用任何一个面滚动;圆柱体只能用侧面滚动。

  球体碰到障碍物会换方向滚动;圆柱体碰到障碍物就停止了。

  3、叠一叠,看谁叠得高,为什么?

  4、小结:球体不能叠起来,而圆柱体可以叠起来。

  (三)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课件:找找幼儿园里的圆柱体

  2、生活中还有许多圆柱体,你也可以在家里、公园里、超市里、广场上,继续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四)延伸活动:寻找图片中的球体与圆柱体(幼儿用书)

  把圆柱体涂上绿色(大班上册幼儿数学用书P22)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4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4.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 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㈢ 结束

  1. 教师评价活动。

  2. 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活动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发展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认识圆柱体。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也为后面学*圆锥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拓展。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让学生观察转动起来后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形。对于这个形状学生很容易想到,但是对于这个内容背后的知识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在教学中我没有把知识点止于这一步,而是利用教具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当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即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注重圆柱知识的推导过程。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发现了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通过教具的现场演示,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由此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乘高,并进一步推导V=∏r2h。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体积不变,这也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除此之外,转化思想也是必不可少,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以后的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徐云鸿主任说:几何直观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方式;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虽然徐老师说的是几何直观,但是对于其它在小学阶段中必须渗透的变中不变思想、转化思想也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范文5份(扩展9)

——《圆柱体》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圆柱体》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操作法、推理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答: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体积是怎么求的?

  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

  二、教学例4。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答: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2、出示圆柱。

  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生猜测:相等。

  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问:刚才只是你们的猜测,你准备怎么验证?依据是什么?(4人小组讨论)

  生:准备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

  依据是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

  3、出示课件。

  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5、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似”这个词?

  6、教师演示课件。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

  7、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似于长方体。

  8、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10、用字母如何表示。

  11、出示例4。

  现在你知道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了吗?

  为什么?

  生答:体积相等,都是用底面积×高。

  V=sh

  三、巩固练*。

  1、出示练*七第一题。

  学生直接把答案填写在表中。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练一练。

  这两题,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答:不知道底面积,要先算出底面积,再乘高。

  3.14×2×5 = 62.8(*方厘米)

  3.14×(6÷2)×8 = 226.08(*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状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问:这道题和前面做的有什么不同?怎么计算?

  生答:这是求容积的。所以数据是从里面量的。

  4、练*七第2题。

  观察下面的3个杯子,你能看出哪个杯子的饮料多?

  请学生猜一猜。

  请学生列出三道算式。

  (1)3.14×(8÷2)×4

  (2)3.14×(6÷2)×7

  (3)3.14×(5÷2)×10

  问:你能不求出结果直接比较出大小吗?

  生答:第一个杯子的饮料多。

  5、练*七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3.14×3×5×1= 141.3(千克)

  141.3千克<150千克

  答:这个保温茶桶不能盛150千克水。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圆柱体》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五四分段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个信息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茶叶盒,剪刀,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中,我们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看,这些圆柱形状的物体。(课件出示)这些圆柱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材料。(课件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求的是圆柱的什么?(让学生边演示边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面积和2个底面面积。(边指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会求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呢?(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要求,结合圆柱的特征,用剪一剪、比一比等方法进行研究。)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便结合电脑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

  6.学*计算圆柱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你现在会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让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便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只列式不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想法。

  2.完整解答下面各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问:要求“制作笔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集体订正。)

  四、知识拓展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方分米。

  师:增加了几个面?是怎样的两个面?

  (课件演示)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体》教学设计 3

  圆柱体教学目标:

  1、发现并理解圆柱体柱体的特征。

  2、在制作中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3、在观察与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在制作圆柱体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圆柱体侧面展开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深刻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一)圆柱体的特征

  (1)展示生活中圆柱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物体(PPT展示电池,杯子,奶粉盒等)

  (2)圆柱体的特征师:圆柱体有哪些特征?拿出现场剪开的圆柱体的侧面,引导学生观察。

  生1:圆柱体共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圆形,

  生2:侧面摸上去有弧度,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二、探究新知,制作圆柱体。

  (1)思考圆柱体的特征,如何制作圆柱体。

  (2)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师巡视,学生交流汇报。

  (3)同学们想到了两种制作图样的方法,哪种方法制作起来更方便?为什么?方法一:先准备好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

  方法二:先制作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然后根据圆的大小决定长方形的大小。

  (4)思考: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与底面的圆形有什么关系?(计算出圆的周长,根据圆的周长确定长方形的长)

  总结: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底面圆的周长。

  《圆柱体》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新旧知识的转化贯通,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领悟数学思想迁移的重要性。

  3.在讲解例题与巩固练*中,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其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操作及设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大胆的猜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方法

  教学突破

  本节的内容是这单元的重点的内容,且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上对于圆柱体积的计算,首先应从圆的面积推导人手,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演示及鼓励学生实验操作来明确。

  教 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5)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2,复*相关知识,为新课教学作铺垫。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我们学过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圆柱体物品,指名学生指出各部分名称。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 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 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④ 底面积(�O)高(m)圆柱体积(m3)

  4 3

  5 6

  9 2

  (设计意图:设计练*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

  ⑤ ,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四、拓展练*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1,2题

  2.拓展练*2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长方体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圆柱体》教学设计 5

  教案背景: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学生学过的。所以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掌握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选用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出探索、发现的快乐,激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将直观和抽象、新授和练*有机地融为一体,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体纸筒、圆柱体物体、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入新知

  1、复*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谁来说说它的特征? (指明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展示同时师生小结)

  二、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课后作业

  应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试着推一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吧!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S侧=ch

  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动脑,使学生学有所获。通过教学有如下感悟:

  一、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面为*面,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尽量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

  二、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届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审题,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