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愚公移山的教案 1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德育目标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展示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年且九十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焉: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有人认为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的教案 2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 、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板书: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四、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板书设计: 出行不便

  准备移山 坚定信念

  14.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

  困难重重 锲而不舍

  成功移山

  愚公移山的教案 3

  一、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 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愚公移山的教案 5

  一 重点学*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 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以语言学*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五 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 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 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 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 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

  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下面再来讨论另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

  1。提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学生找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2。提问: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

  学生找出“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教师总结:上面我们比较了除愚公以外的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有关部分再朗读一遍。学生朗读(从文章开头读到“其如土石何”)。

  3。布置思考题: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请大家课外再认真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二 这则寓言的深刻教育意义。

  三 继续学*和巩固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复*旧课,导入 新课:

  (一)提问: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开充分讨论以后,教师继续启发提问:要看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弄明白他对移山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请先想想:是什么情况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的'?

  学生回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教师讲解“惩”字 含义:惩,苦,是意动用法;此句意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为苦”。板书:痛感迂、塞之苦。

  追问: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学生找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达”与上文“迂”、“塞”相对;阴,是水南山北。教师板书:确知移山之利。

  追问: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针”的修辞作用: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顶针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继续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

  进一步追问: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笨呢?

  教师启发谈话: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雷***,不是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吗?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要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二)提问: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学生议论,教师小结: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就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叟”是老人的意思。

  (三)提问: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二 课堂练*:

  (一)学生齐读全文,要求: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立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

  (二)指定一个学生口译第3自然段,如有误译,共同订正。

  (三)发课堂练*资料: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概述大意。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发给学生时不加标点)

  检查练*结果:

  1。指定学生加标点并口述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其中两个倒装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并作解释。

  3。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文字中的关键句(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国何苦而不富?)教师点明:学*愚公移山的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奋斗不懈,这就是我们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教育。

  三 布置作业 :

  (一)背诵全文。

  (二)结合作文教学,写《老愚公的故事》(不是翻译)。

  (三)“思考和练*三”(适当补充内容)。

  附 教学参考资料:

  1。《文言文的语言分析·愚公移山》,(南通师专中文科《科学与研究》丛书之一,张拱贵、黄岳洲著。)

  2。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见《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阅读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1)

——愚公移山教案 (菁华5篇)

愚公移山教案1

  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险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三、练*反馈:

  (一)、词语解释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

  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苦: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

  B、毕力*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

  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

  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毕力*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

  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必先苦其心志

  (四)、简答题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3.从课文学*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愚公移山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

  吾义固不**(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愚公(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愚公移山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运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等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愚公移山。

  歌曲:愚公移山

  歌手: 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简介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 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汝(rǔ)

  曾(zēng)

  诸(zhū) 箕畚(jī 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 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雍(yōng)

  五、翻译文言文

  1、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愚公移山教案4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表演与导入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首尾呼应,混然天成。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编成的课本剧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其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六、评价

  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评议。

  (公*评价,合理打分,找出成功与遗憾的地方。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表现,在反思中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断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有说话的*台,有展示的空间。)

  七、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板书)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愚公移山教案5

  一、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2)

——《愚公移山》教案优选【20】篇

  《愚公移山》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的语来代替,如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

  思考课后练*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

  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讨论本文的寓意

  2.讨论归纳

  提示:

  (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愚--智--

  (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三、写法点评

  1.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2.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四、学生质疑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

  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案 2

  教学目的:

  一 重点学*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 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以语言学*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五 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 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 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 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 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

  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下面再来讨论另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

  1。提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学生找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2。提问: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

  学生找出“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教师总结:上面我们比较了除愚公以外的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有关部分再朗读一遍。学生朗读(从文章开头读到“其如土石何”)。

  3。布置思考题: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请大家课外再认真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二 这则寓言的深刻教育意义。

  三 继续学*和巩固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复*旧课,导入 新课:

  (一)提问: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开充分讨论以后,教师继续启发提问:要看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弄明白他对移山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请先想想:是什么情况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的?

  学生回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教师讲解“惩”字 含义:惩,苦,是意动用法;此句意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为苦”。板书:痛感迂、塞之苦。

  追问: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学生找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达”与上文“迂”、“塞”相对;阴,是水南山北。教师板书:确知移山之利。

  追问: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针”的修辞作用: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顶针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继续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

  进一步追问: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笨呢?

  教师启发谈话: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雷***,不是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吗?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要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二)提问: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学生议论,教师小结: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就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叟”是老人的意思。

  (三)提问: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二 课堂练*:

  (一)学生齐读全文,要求: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立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

  (二)指定一个学生口译第3自然段,如有误译,共同订正。

  (三)发课堂练*资料: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概述大意。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发给学生时不加标点)

  检查练*结果:

  1。指定学生加标点并口述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其中两个倒装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并作解释。

  3。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文字中的关键句(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国何苦而不富?)教师点明:学*愚公移山的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奋斗不懈,这就是我们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教育。

  三 布置作业 :

  (一)背诵全文。

  (二)结合作文教学,写《老愚公的故事》(不是翻译)。

  (三)“思考和练*三”(适当补充内容)。

  附 教学参考资料:

  1。《文言文的语言分析·愚公移山》,(南通师专中文科《科学与研究》丛书之一,张拱贵、黄岳洲著。)

  2。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见《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

  《愚公移山》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xx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设计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

  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万仞(rèn)惩(chěng)塞(sè)迂(yū)荷(hè)担者箕畚(jīběn)

  穷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孀(shuāng)妻龀(chèn)叟(sǒu)

  (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荷:多音字,扛。亡:通假字,通“无”。)

  四、朗读课文(2分钟)

  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

  五、疏通文意(8分钟)

  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公,年纪将*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险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根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且”、“曾”、“固”、“亡”等。)

  六、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愚公移山》教案 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强调生字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听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厝”通“措”

  (2) 虚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3.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三、探究讨论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妻子担心、想办法

  智叟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9、移山的结果怎样?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五、课外拓展

  展开课堂辩论。你对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帮助愚公,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六、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深明可移之理

  〖你正在浏览《免费教案频道 /jiaoan/》提供的文章〗

  《愚公移山》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的寓意,学*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板书设计

  长息(年高志短)

  愚公 智叟

  眼 笑(残年余力) 鼠

  光 目

  长 寸

  远 对 光

  不愚 比 不智

  人力的无穷

  《愚公移山》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使学*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教案 7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

  易:A。更替B。以……为易;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

  荷:A。(hé)荷花B。(hè)肩负;

  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愚公移山》教案 8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准备阶段(早自*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到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助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交流预*收获,交换整理预*笔记;

  三、展示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注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示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准备展示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示;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课

  一、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

  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

  1、复述故事

  2、了解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3、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整理在预*笔记上。

  4、写作特色

  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在后面的课本剧中体会)

  ②语言生动形象

  如”跳”既写出了小孩子那种高兴的神态,又侧面写出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说明移山是广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对愚公的讥笑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献疑”说明其妻对愚公的关心和支持。

  ③对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对比,二者对移山态度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态度的对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写作特色部分,教师应做好相应的预*指导;

  也可将研读部分分到六个小组去重点研究,以提高预*的效率。

  四、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课本剧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师储备思路:①人定胜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躬亲实践,莫纸上谈兵;

  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

  《愚公移山》教案 9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设计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

  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 ??)(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担者 箕畚(jīběn)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孀(shuāng)妻 龀(chèn) 叟(sǒu)

  ??(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无”。 ??)

  四、朗读课文(2分钟)

  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

  五、疏通文意(8分钟)

  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公,年纪将*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险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根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愚公移山》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2、完成课文后的练*。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寡”的写法。

  《愚公移山》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的寓意,学*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板书设计

  长息(年高志短)

  愚公 智叟

  眼 笑(残年余力) 鼠

  光 目

  长 寸

  远 对 光

  不愚 比 不智

  人力的无穷

  《愚公移山》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教案 16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20~21页。

  2、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活动难点: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过程:

  1、讨论:几个人能搬动一座山吗?

  (1)小朋友,你觉得只靠几个人的力量能搬动一座大山吗?

  (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觉得搬得动吗?引导幼儿重新作出选择。

  (3)古代有位老爷爷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大家先听听故事《愚公移山》吧。

  2、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倾听。

  (1)愚公家的门前被一座大山堵住了道路,他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引导幼儿说说愚公召开了家庭会议,率领妻子和儿女挑山凿石,开道移山。

  (2)你觉得愚公移山辛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结合故事内容说说。

  (3)智叟和愚公分别是怎么想的?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两人的对话。

  (4)你认为他们谁说得比较合理,听了他们的话,你想要调整你的选择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两人的话的理解,同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5)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4、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吗?上天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呢?引导幼儿说说上天被愚公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帮助了他。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六、活动反思:

  通过寓言的学*,幼儿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在以后的生活和学*活动中,学*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幼儿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幼儿能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愚公移山》教案 17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教案 1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教案 20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播放《愚公移山》的录音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3)

——愚公移山教案 (菁华9篇)

愚公移山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并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愚公的精神品质

  2.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在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检测

  四组字词检测题目,分别是字音、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和通假字。

  回答教师的提问

  检测预*程度,对一些特殊句式、关键词句予以强调,为分析内容作铺垫

  导入新课

  请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标题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感受。

  可能标出的标点:

  (1)感叹号:表示感叹,对这“壮举”表示赞叹

  (2)问号:表示疑问,对此表示不解和怀疑

  通过点标点,引导学生对“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予以关注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提问: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一个与移山意义相*的词语

  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到与“移山”意义相*的词语“*险”

  4.阅读第三段,明确

  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体会人物对比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愚公移山”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但是“移”一字多少有些轻描淡写,难以反映这个过程的艰难。而在愚公的话语中,却又一个十分贴切的词语:*险。这个词更能唤起学生对这个过程的认知,从而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个移山过程中的困难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

  1.提问:愚公在*险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困难推断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体会体会“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3.根据已得出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朗读前两段。

  4.根据第三段中智叟的问和愚公的答,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中智叟和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体会此处“对比”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5.在熟悉了愚公的人物形象后,指导学生对第三段愚公的话进行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前两段二段,对愚公“*险”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两山高大

  (2)工具简陋

  (3)缺乏劳力

  (4)路程遥远

  2.对愚公的人物精神品质进行解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此外还可能分析到:有谋划、谨慎等。

  3.注意重点读出愚公*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读出愚公等人在面对困难险阻时候的执着和坚定。

  4.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由此相对的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5.读出愚公的坚定不移,突出关键词句

  文章前两段对愚公人物形象的直接评述只有“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这一句话。所以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先从愚公的行为及其对象入手,从而推断愚公的人物形象。

  文章第三段虽是智叟和愚公的对话,但这一段却体现出他们两人截然相对的观点和形象。通过分析他们的观点,从而推断两者的人物形象。

  对于这两部分人物形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从其他事物、人物进行分析,从而推断的,因此需要点明“衬托”和“对比”的两种手法。

  通过指导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也能检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结全文

  1.总结愚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衬托、对比在反映人物形象上的的作用

  2.提问:请学生对题目再次点上标点。教师的答案:愚公?移山!

  标点:“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在整体把握愚公形象后,再对标题标上标点,从而检测学生对整个愚公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后作业

  有人说没有天帝的感动和帮助,愚公及其后人未必能够完成移山的重任,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课后完成作业

  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来思考这样的结局。

愚公移山教案2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

愚公移山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文言字词。

  ⑵通过愚公的言行来把握其性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讨论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认识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愚公身上所具备的我国古代人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学*愚公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局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接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感受一上愚公一家不畏艰辛、持之以恒、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观看图画

  让学生看图,并叫学生同桌互讲。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声读。

  四、疏通文意

  重点应当是解释难词、难句。如险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较的方式来讲。

  难句的理解。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语法概念。

  个别难词、难句可能有不同解释,不必说明理由。

  五、课堂讨论

  讨论可分两个步骤:

  可以向学生提出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之类的问题。

  可以就这篇寓言的思想意义展开讨论。此外出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些大事感兴趣的问题,如这个故事如果不用神话结尾,该怎么结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的经典语句。

  2、写个篇读后感。

  七、脉络梳理(板书设计)

  一(1):环境与背景(下文铺垫)

  二(2、3):愚公移山的艰辛与决心(主旨所在)

  三(4):移山理想实现(结尾浪漫)

愚公移山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教案6

  一、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2、完成课文后的练*。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寡”的写法。

愚公移山教案8

  教学目标:

  一学*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一导入新课。

  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3.学*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四布置练*、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愚公移山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和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识别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实际意义。

  4、让同学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和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同学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干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安排作业

  1、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烘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议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讪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久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一生*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久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只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志向,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实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防止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假如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安排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4)

——改写愚公移山作文 (菁华5篇)

改写愚公移山作文1

  话说今天愚公看着天气好,想带着孙子出去溜溜,可一开门就看着堵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心情就很郁闷,他绞尽脑汁地在想:有啥办法能让自己家不被这两座山堵着呢?

  吃完晚饭,愚公把一家子人都召集在一起,愚公边吸着烟袋边说:“大家伙都想想办法,咱家门口的两座大山越来越碍事,*时不觉得,可是以后我这宝贝孙子总得上学,这大山堵着,还咋上学,总不能每天天没亮就得赶路,每天天黑还没赶到家,这也不是个事儿呀!”小儿媳妇听了立马附和:“就是,这可咋办,以后娃每天上学就光路上就得七八个小时,我可舍不得!”大儿子愁眉苦脸地说:“那咋办,咱要不搬家?”愚公立马对大儿子瞪起了眼珠子,火急火燎地说:“不能搬,咱列祖列宗都在这里。”大儿子一听立马蔫了,愚公看着沉默不说话的二儿子,就问道:“老二,你有啥想法?”老二挠挠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坐在老二旁边的老三老四老五也是愁眉不展,一时想不到法子。愚公把烟袋在鞋帮上敲了两下,仿佛下了决定似的,郑重其事地说:“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一家人听了都傻眼了,这是两座大山,又不是两个小土堆,这得移到猴年马月呀?愚公继续说:“大家坚持不要停手,总有一天能移走这两座大山,我希望为我的后代子子孙孙开山筑路,再也不用走这么多的冤枉路。”

  一家子听了愚公的话都精神振奋,说干就干,五个儿子都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了5辆大卡车,还有凿山的工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在山的北边有个老头叫智叟,人精明又圆滑,他听说愚公一家子的搬山事情,觉得很可笑。有一天,他绕了山路来到愚公家,说:“愚老头,你都这把岁数了,还折腾啥?”愚公抬都不抬头理智叟,继续挖着,智叟不死心继续笑他:“就你们这几个人想搬走这两座大山,简直是痴人说梦!”愚公冷冷地说:“我虽然算大半截身子进了土里,可我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总有一天能搬走这两座大山。”智叟觉得自讨没趣,悻悻地走了。

  愚公一家子,每天都起早贪黑地挖。这件事很快传到了附*的乡亲那里,大家都觉得愚公一家子做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是大大的好事,大家倡议一起帮忙挖山,大家自发带上自家的竹篓和锄头,把挖出的石块填进附*的大海里,渐渐的,挖山的队伍不断壮大。这样的壮举引起了县领导的关注,县里向省里汇报了这件事,省里也高度重视,派了专业的爆破专家小组来到了大山脚下,并制定了爆破方案,很快的,两座大山在短短的两年里被夷为了*地,并修了一条宽宽的柏油马路,大大地改善了附*乡亲的生活水*。

  愚公移山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那是因为它强调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灰心,要有恒心,有毅力,朝着自己明确的目标前进,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改写愚公移山作文2

  数十年过去了,当初年轻的小伙也变成了如今年迈的老汉,愚公看着山上劳动的儿子和孙子们,心里很矛盾。

  他希望将山移开,可他的儿子却有两个因为山体滑坡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他在自责,如果不是自己的固执,自己的儿子如何会失去宝贵的生命,永远与青山相伴?

  “爷爷。”愚公的孙子看到愚公,上前问候。

  “爷爷,可以不移山吗?”愚公的孙子问道。

  “为什么?”愚公希望听听孙子的看法。

  “与其费力地去移山,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搬家呢?爷爷,这山是移不完的,如同精卫填海,永远没有尽头。

  我不希望看到再有人失去生命了,如果叔叔没有死,他现在应该子孙满堂,儿孙绕膝,安享天年,和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着。”

  愚公的孙子希望可以劝说爷爷,“人生本来就有许多选择,如果一条不行,就选另外一条更简单的路吧。”

  愚公望着高耸入云的山,无奈地叹了口气,沉默着。他心里在激烈地斗争,一个声音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坚持,总有一天,大山会被移开的!”

  另一个声音说:“你的子孙后代的时间与生命不是属于你的,你可以把自己的青春奉献,但你不能要求他们。

  不如搬家,接受新的'环境。”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与固执,愚公决定举家迁移。

  一个月后,愚公一家人越过大山,走到了山外。山外是一片广阔的、一望无垠的草原,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白羊骏马,秀丽的景致使人流连忘返。

  愚公一家人在此安家落户。许多年后,有人问愚公:“你不是要移山吗?为什么最后搬了家?”

  愚公笑着说:“我心里最大的山便是责任,对后代的责任,我将这座大山‘移’到了这里,守护着我的后代。

  再说,做人不能太固执,这样既伤人,又伤己,适时变通,才是对的。”

改写愚公移山作文3

  愚公已经将*90岁了,碍于他家对面的山,不方便出行,一天他召集了大家,说要移山,大家同意后,说干就干,愚公也绝不含糊。

  一天,愚公和子孙们正在努力地挖山,突然来了一个人,愚公看见那人袖子上带着“环保”的袖章。

  “你好!我是环保卫生局的人,我们现在要您现在立即停止施工。”愚公急了,一听不能再继续挖山,他问:“为什么呀?我们也是迫不得已的。”“您挖山对周围居民影响很大,噪音污染,而且工地扬尘过大,不利于环境保护。”愚公一听很有道理,不过他还是不能接受。“这……您看,我们一家老小出门多不方便啊,您不让我们挖山我们可怎么活下去啊!”“这……”那人思考了一会。

  “这样的话,您不用担心,你们居住在这里,还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吧?”愚公很疑惑,那人接着说:“现在科技发展可快了,都是高科技了,哪还用得上人力来挖山了,况且想要方便,现在也用不着挖山了,老爷爷。”愚公一听有了办法,连忙问到:“您也什么办法来帮帮我们?”那人向愚公等人介绍了外面的情况。

  据他所说:现在外面城市里可已经都是大房子了,高楼大厦,可壮观了。大片大片的土地都建好了居民楼,而且现在交通也更发达了,要出行也是很方便的,有:火车、汽车、轮船等等。

  愚公他们得到的建议是:修一条隧道,穿过大山,里面架一些轨道,就可以让火车通到愚公家门口。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可是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啊。那人看出来了愚公的担忧,又说:“放心,现在施起工来可快了,要不了多久就能办到,现在有挖掘机,起重机,国家也会给钱下来帮助解决经费问题,所以就放心吧,一切都不是问题。”愚公很快同意了他的建议,急急忙忙准备大干一场。

  环保工作人向上级请示了,向国家申请施工金额,他成功了。愚公一家则负责采购施工材料,他们买好各种材料和工具,请来了开挖掘机和起重机的师傅,为了庆贺施工即将开始,也预祝施工成功,他们办了几桌酒*,请大家都来吃饭喝酒,高高兴兴地为施工尽力。

  几个月后,愚公家门口通车了,他们非常感谢那个好人,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还去了外面参观,愚公一家都很惊叹,愚公眉里眼里都是笑,他感叹道:“如今科技发达了真是好啊……”

改写愚公移山作文4

  自从老愚公一家人开始搬山以来,已匆匆过了数十年,他的儿子愚老公继承了父亲的志愿,继续搬山,而老愚公的孙子愚小公却总想用科学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给搬走。

  一天,愚小公放学回家,老愚公对他说:孙儿啊,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帮着家里搬山啦!愚小公一听,可不乐意了,就反驳道:爷,您和我爸思想都太迂腐了,现在都已经是高科技时代了,您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如果这样搬下去,恐怕几百年也搬不完吧!我想去北京学点儿知识,用科学的力量来搬动这座大山!愚老公听了,生气地说:什么,你说我和你爷爷愚腐?今天,我买了一双鞋,可是太小,于是我就把脚指头剁了,最后终于穿上了。这是多么聪明的做法呀!你还说我迂腐?再说了,那科啥学,它的劲再大,能顶上咱全家的劲?好了,别胡思乱想了,赶快睡吧!愚小公拗不过他俩,在一个晚上,趁着他们睡觉时逃走了。

  第二天,愚老公醒来,见桌上有一封信,上面写着:老爷、老爹,我去东方北京的科技组了,对于我的不辞而别,希望你们能谅解

  。愚老公看了,把信读给老愚公听,老愚公大怒:什么,他去啥可鸡组了?你快去骑咱家那头老毛驴把他追回来!愚老公听了,说:爹啊,咱家那头老毛驴快生小毛驴了,去不了啊!老愚公大骂道:说你傻,你还真傻,你就不会等它生了小毛驴再去追?真是不喝脑白金,头脑缺根筋!

  日子一年年过去了,愚小公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权威人物。一天,愚小公带着五个他自己发明的机器人回到了老家,要帮爷爷和爸爸搬山。老愚公和愚老公不相信这几个人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把山搬走,在搬山那天,他们也都来看了。只见那五个机器人挥动着有力的机械手,毫不费力地就把大山稳稳地给抬了起来。老愚公一边看一边惊叹道:它吃蚂蚁大力丸二号了?咋这么有劲!孙儿啊,你赶快让它们停下来,累坏了可咋整啊!愚小公回答道:爷爷,您放心吧!它们不会累坏的!只过了一会儿,那五个机器人就把山全部给搬走了。事后,老愚公和愚老公一起发出感叹:还是科学的力量大啊!

改写愚公移山作文5

  愚公召集老老小小家庭成员,开了一个讨论会。没等他把想法说完,年轻的年幼的儿孙们个个摩拳擦掌,齐声赞同。有的说:“把山搬走,咱们再也不要绕这麽大的弯子啦!”有的说:“这不光是咱家子孙的事,也是住在北山的乡亲们的愿望呀!’

  愚公看着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感受到全家洋溢着向大自然挑战的壮志豪情,心里乐滋滋的:“既然大家都有这个心愿,也有这个决心,那咱们就分头作准备,把锄头磨得锋利一些,铲子多备几把,还有箩筐、扁担,要多多准备,选一个吉日动工吧!’

  “慢!”愚公的老伴冷不丁的叫了一声。老婆婆一直坐在边上听着,眉头皱得紧紧的。现在,大大小小一家人真要动手干了,她不得不把自己心里的顾虑说出来。愚公转过头看着她,众孩儿都闲了嘴,屋里刹时静了下来,静得几乎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到。

  “老头儿,你的心比天还高,可是你的脊背都已弯曲了,你不想想,你挖得下多少石头,再说挖下的山石、泥土又丢在哪儿去呀!”

  愚公笑呵呵的说:“瞧你,想得还挺仔细呢!别担心,我早想好了,挖下的山石、泥土可以挑到渤海去,那海可深哩,别说太行山、王屋两座山,就是再有几座山,也填不满大海呀!至于我,大的山石挖不动,小的还可挖些嘛,多一个人,多一双手,一天挖一点,十天挖一块,连你这老太婆也能帮着送送箩筐呀!”一群小孙儿七嘴八舌的嚷嚷:“我们也能递箩筐!”“我们可以给大人送饭、送茶水!”大伙听了哈哈大笑。愚公笑呵呵地说:“瞧,我们子子孙孙齐上阵,力量大着呢!”老伴听了笑眯眯的直点头。众人都笑着拍起手来,那掌声仿佛是向大山吹响的号角!号角声传到了邻居耳中,众乡亲聚集到愚公家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持有怀疑,有的踊跃支持,最后,愚公挥手下令:明天动工!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5)

——愚公移山教案 (菁华9篇)

愚公移山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并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愚公的精神品质

  2.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在表现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检测

  四组字词检测题目,分别是字音、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和通假字。

  回答教师的提问

  检测预*程度,对一些特殊句式、关键词句予以强调,为分析内容作铺垫

  导入新课

  请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标题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感受。

  可能标出的标点:

  (1)感叹号:表示感叹,对这“壮举”表示赞叹

  (2)问号:表示疑问,对此表示不解和怀疑

  通过点标点,引导学生对“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予以关注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提问: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一个与移山意义相*的词语

  在齐读课文的同时,找到与“移山”意义相*的词语“*险”

  4.阅读第三段,明确

  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体会人物对比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愚公移山”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但是“移”一字多少有些轻描淡写,难以反映这个过程的艰难。而在愚公的话语中,却又一个十分贴切的词语:*险。这个词更能唤起学生对这个过程的认知,从而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个移山过程中的困难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

  1.提问:愚公在*险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困难推断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体会体会“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3.根据已得出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朗读前两段。

  4.根据第三段中智叟的问和愚公的答,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中智叟和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体会此处“对比”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5.在熟悉了愚公的人物形象后,指导学生对第三段愚公的话进行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前两段二段,对愚公“*险”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两山高大

  (2)工具简陋

  (3)缺乏劳力

  (4)路程遥远

  2.对愚公的人物精神品质进行解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此外还可能分析到:有谋划、谨慎等。

  3.注意重点读出愚公*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读出愚公等人在面对困难险阻时候的执着和坚定。

  4.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由此相对的愚公:知难而上、目光长远

  5.读出愚公的坚定不移,突出关键词句

  文章前两段对愚公人物形象的直接评述只有“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这一句话。所以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先从愚公的行为及其对象入手,从而推断愚公的人物形象。

  文章第三段虽是智叟和愚公的对话,但这一段却体现出他们两人截然相对的观点和形象。通过分析他们的观点,从而推断两者的人物形象。

  对于这两部分人物形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从其他事物、人物进行分析,从而推断的,因此需要点明“衬托”和“对比”的两种手法。

  通过指导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也能检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结全文

  1.总结愚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衬托、对比在反映人物形象上的的作用

  2.提问:请学生对题目再次点上标点。教师的答案:愚公?移山!

  标点:“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在整体把握愚公形象后,再对标题标上标点,从而检测学生对整个愚公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后作业

  有人说没有天帝的感动和帮助,愚公及其后人未必能够完成移山的重任,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课后完成作业

  可以从“神话”的特点来思考这样的结局。

愚公移山教案2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

愚公移山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教案4

  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险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三、练*反馈:

  (一)、词语解释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

  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苦: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

  B、毕力*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

  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

  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毕力*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

  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必先苦其心志

  (四)、简答题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3.从课文学*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愚公移山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强调生字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听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厝”通“措”

  (2) 虚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3.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三、探究讨论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妻子担心、想办法

  智叟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9、移山的结果怎样?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五、课外拓展

  展开课堂辩论。你对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帮助愚公,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六、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深明可移之理

  〖你正在浏览《免费教案频道 /jiaoan/》提供的文章〗

愚公移山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 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使学*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的寓意,学*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板书设计

  长息(年高志短)

  愚公 智叟

  眼 笑(残年余力) 鼠

  光 目

  长 寸

  远 对 光

  不愚 比 不智

  人力的无穷

愚公移山教案8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愚公,尤其学*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 毕力*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残年余力

  山不加增 汉之阴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学*,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同学们要学*这种勇气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八、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v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九、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十、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v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v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v 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愚公移山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和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识别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实际意义。

  4、让同学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和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同学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干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安排作业

  1、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烘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议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讪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久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一生*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久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只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志向,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实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防止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假如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安排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6)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菁华5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1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必过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

  三、疏通课文内容。

  1、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

①先在小组内讲述。

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2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

  易:A。更替B。以……为易;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

  荷:A。(hé)荷花B。(hè)肩负;

  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3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

  易:A。更替B。以……为易;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

  荷:A。(hé)荷花B。(hè)肩负;

  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4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以语言学*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

  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⑴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⑵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7)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通用5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3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准备阶段(早自*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到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助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交流预*收获,交换整理预*笔记;

  三、展示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注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示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准备展示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示;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课

  一、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

  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

  1、复述故事

  2、了解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3、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整理在预*笔记上。

  4、写作特色

  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在后面的课本剧中体会)

  ②语言生动形象

  如”跳”既写出了小孩子那种高兴的神态,又侧面写出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说明移山是广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对愚公的讥笑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献疑”说明其妻对愚公的关心和支持。

  ③对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对比,二者对移山态度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态度的对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写作特色部分,教师应做好相应的预*指导;

  也可将研读部分分到六个小组去重点研究,以提高预*的效率。

  四、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课本剧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师储备思路:

  ①人定胜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躬亲实践,莫纸上谈兵;

  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4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播放《愚公移山》的录音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5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选【5】篇(扩展8)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通用5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使学*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2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视频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活动难点: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起兴趣

  1、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搬动一座大山呢?

  (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个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觉得搬得动吗?引导幼儿重新做出选择。

  (3)古代有位老爷爷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大家先听听故事《愚公移山》吧。

  2、提问

  (1)堵在愚公家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叫什么名字?

  (2)愚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搬动这两座大山呢?

  3、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倾听

  (1)你觉得愚公移山辛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结合故事内容说说。

  (2)智叟和愚公分别是怎么想的?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两人的对话。

  (3)你认为他们谁说得比较合理,听了他们的话,你想要调整你的选择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两人的话的理解,同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4、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吗?上天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呢?引导幼儿说说上天被愚公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帮助了他。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3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愚公移山》的故事幻灯片、图片。

  活动过程:

  1.交流爬山体验,导人课题。

  指导语:你们爬过山吗?爬很高的山会有什么感觉?

  2.在自由阅读、质疑和集体解疑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阅读的内容,激发自己看书、提问的欲望。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很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记在记录纸上,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解决。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指导语:在记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标记和图画把问题记录清楚。

  (3)阅读图书。

  (4)欣赏幻灯片,结合记录纸集体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3.完整欣赏、理解故事。

  4.集体讨论,用现代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导语:如果我们现在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

  延伸活动: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开展新编故事的活动。

  资料链接: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一座山,正好堵住了道路,出门回家都得绕道,非常不方便。有一天,愚公举行了一个家庭会议,计划从大门起,掘开一条道路,可以经过豫南直通汉水。愚公率领妻子和儿女,开始挑土凿石,进行开道。大家忙于挖山,逢年过节才能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名叫智叟的人笑他们说:“老公公,你真傻!凭你的残年余力以及几个儿女,不要说是毁山开道,就是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也动不了山的毫毛啊!”愚公叹了一口气说:“你真是固执不通,你的智慧还不如我的妻子、孩子呢!你认为我已经这么老了,但我死了后有儿子,儿子之后有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子子孙孙,可以一代接一代的开凿,而山是死的,不会再增加,何必担心大山不能被我们一家铲*呢?”

  上帝知道了愚公这样的坚毅精神,非常感动,于是将两座大山从他的门前移开,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活动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决定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创意地看问题。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孩子是学*的主人,他们通过积极的讨论,思维更加灵活,他们能够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孩子们不断讨论中故事中所隐藏的深刻含义显现出来,这远比我“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要轻松许多。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愚公,尤其学*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学*,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同学们要学*这种勇气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八、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九、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十、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v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v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v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相关词条